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抗凝治疗(附50例临床观察)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不稳定型心绞痛抗凝治疗(附50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石兆峰[1](2021)在《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中医临床治疗作为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的个体化模式,其临床疗效虽然已经过长期验证,但是缺乏科学和客观的证据。当前以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为主导的群体化研究方法已应用于中医疗效评价之中,虽然规范了临床证据产出,但是带来了辨证论治特色缺失问题,难以满足个体化实践与分析的需求,与客观评价中医真实疗效水平尚有差距。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符合辨证论治特色的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成为亟需解决的研究问题。研究目的:通过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针对患者个体差异在时间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框架、探讨实施步骤,并结合具体疾病进行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系统研发以及临床验证,以期建立完整的方法研究和实践体系,实现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客观动态评价和长期预测指导,助力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研究方法: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分析当前群体化评价方法应用于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的局限性,凝练论文科学问题;基于本团队工作基础,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并明确其内涵和主体;从研究问题的结构化构建角度,参考PICO模型分析中医个体化诊疗和评价的思辨过程,转化形成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研究框架,探讨评价方法的实施步骤,以契合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完善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主体。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进行示范构建:1)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系统评价联合专家头脑风暴、聚类和因子分析,形成个体化结局指标汇总清单;2)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形成中医固定干预方法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汇总清单;3)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梳理形成个体化比较方法汇总清单;4)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多学科纵向数据模型,梳理形成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汇总清单。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形成的汇总清单,将固定干预措施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清单和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搭建形成个性化选用模块;选用个体化疗效比较方法中的“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搭建形成逻辑分析模块;选用纵向数据模型中的“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搭建形成外部调用分析模块。以三层架构为指导,分别采用Eclipse+JDK+SDK+ADT作为Android移动客户端系统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MySQL+Java Web+Tomcat作为系统后台服务器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设计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以信息化模式优化长时程评价方法。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采用回顾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注册登记研究设计,纳入100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基于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对患者进行动态随访观察,选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量化评价自身治疗前后中医个体化疗效;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从个体层面解析疗效差异、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时间序列分析模型从患者层面预测长期个体化疗效趋势,结合疗效影响因素给予个体化指导。研究结果: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辨证论治诊疗的时空特征是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本论文科学问题是探索解决因个体差异在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明确随时间推移的每个访视点,中医都需要通过评价重新定义患者整体状态,其过程实践就是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是中医个体化诊疗数据的完整采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多时点动态分析和量化评价、中医个体化疗效的长期预测和指导;方法的主体初步选用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参考PICO模型并转化构成要素为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形成了中医个体化长时程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1)针对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纳入130篇随机对照试验,形成125项结局指标清单和7类指标准则层,指标合并优化后获得24项结局指标,使指标清单在全面合理的基础上突出层次重点。2)针对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纳入166篇随机对照试验,包括69种固定干预模式中成药,网状meta分析对7项评价指标中疗效排名前10的共44类不同组合中成药进行汇总分析,展示了同一种中成药在不同指标中的疗效排序。3)针对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纳入74篇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汇总梳理得出5种比较模式: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个体疗效和公认疗效评价标准的比较、个体疗效和群体疗效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线性趋势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权重体系的比较。4)针对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纳入115篇文献和34种纵向数据模型,模型集中学科主要为数学,热点研究领域为医学。模型主要分为五大类:线性模型、混合效应模型、联合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时间序列模型,梳理并呈现了模型与方法内涵的对应特征。上述示范构建为长时程评价方法中结局指标的个性化制定、个体化治疗优化选用、疗效量化比较方式设定、疗效个体化动态分析提供了支持和完善。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由客户端和后台管理两个区域和界面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的三层架构搭建。客户端区域由研究者登录、项目经理登录和系统管理员三大模块组成,后台管理区域由研究中心管理、试验管理、疾病管理、受试者管理、系统权限管理、统计分析功能六大模块组成。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搭建的信息化模块,Android系统客户端和后台服务器完成了个体化数据采集、录入和动态分析,初步实现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优化。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临床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循证目标成就评量分数呈上升趋势,不同时间点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最后时点评分均显着高于基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自身治疗前后对比中医个体化疗效显着。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的截距、斜率和二次斜率的均值、方差和相关系数显示回顾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且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既往不同个体对疗效的反馈不同,存在应答和提升迅速的个体;前瞻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而初始水平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治疗初期存在疗效反馈不同个体。模型协变量分析结果提示,回顾性研究中疗效初始水平和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是既往病史、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证候;前瞻性研究中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脉象,评量后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年龄、证候虚实类型和脉象(P<0.05)。以前瞻性研究中一名患者为例,时间序列分析预测结果显示其中医个体化长期疗效较好,个体化指导提示患者需要关注随年龄增长可能带来的合并慢性疾病负担,结合证候和脉象偏虚需要注重补气活血。上述结果共同验证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临床可行性。结论:本论文紧扣辨证论治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探索建立了以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难题为导向、长时程评价方法构建为驱动、系统研发和临床应用相结合的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和实践体系,初步实现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动态评价、长期预测和个性化指导,能够助力中医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辅助和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

李星[2](2021)在《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系统评价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为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及Cochrane Library7大数据库中自建库至2020年12月有关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评价员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并对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方法学质量评价,在过程中如意见不一致则由双方协商或寻找第三方协助解决。使用Revman5.3及STATASE 12软件对纳入文献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以森林图形式呈现,并采用漏斗图检测发表偏倚情况,采用敏感性分析验证结果是否稳健可信。结果:最终共纳入39篇符合要求的有关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RCTs,共395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其中试验组2112例患者,对照组1844例患者。试验组干预措施均为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照组干预措施均为西药常规治疗。12篇文献报告了 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比西药常规治疗的心绞痛每周发作次数,Meta分析结果:SMD=-2.76,95%CI[-3.79,-1.72],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篇文献报告了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比西药常规治疗的心绞痛发作时长,Meta分析结果:SMD=-2.03,95%CI[-2.77,-1.29],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篇文献报告了 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比西药常规治疗的心电图有效率,Meta分析结果:RR=1.21,95%CI[1.14,1.28],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篇文献报告了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比西药常规治疗的硝酸甘油每日用量,Meta分析结果:MD=-0.78,95%C I[-1.00,-0.56],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篇文献报告了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比西药常规治疗的硝酸甘油停减率,Meta分析结果:RR=1.23,95%CI[1.05,1.4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篇文献报告了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比西药常规治疗的MACE事件,Meta分析结果:RR=0.38,95%CI[0.22,0.66],P=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篇文献报告了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比西药常规治疗的不良反应事件,Meta分析结果:RR=3.01,95%CI[1.71,5.30],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与西药常规治疗相比,具有良好的疗效,可以提高心电图有效率,减少硝酸甘油每日用量,提高硝酸甘油停减率,减少MACE事件的发生;在减少心绞痛每周发作次数和心绞痛发作时长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尚不能得出确切结论;安全性尚可。

李拯宇[3](2020)在《益气活血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型)PCI术后回顾性分析》文中指出冠心病作为目前最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它的高发病率和死亡率,使人类的健康被严重威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变化,冠心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冠脉搭桥术为主,这些技术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但同时也有着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下降,症状缓解不明显等问题。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由来已久,如何应用中医药联合现代医学的方法,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目前医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研究目的:通过对益气活血方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且行PCI术,中医辨证为胸痹心痛病(气虚血瘀证)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益气活血方治疗此类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纳入2017年9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心内科行PCI术,并且西医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断为胸痹心痛病(气虚血瘀型)的病历98例。根据是否服用益气活血方,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方治疗,具体方药如下:党参、黄芪、丹参、黄精、赤芍、郁金、陈皮、桃仁、红花,每日一剂,服用1周。通过查阅病历并进行电话随访患者,对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一般资料,中医症状积分,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半年再住院率),进行统计比较。统计方法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研究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两组有显着差异(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显着降低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各项中医症状积分相比,其中胸痛、心悸、自汗,两组有显着差异(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而两组相比,胸闷、气喘、不寐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对照组与治疗组显效率分别为:51.9%和77.3%,两组有显着差异(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中医证候疗效显着。2.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显效率分别为44.4%和59.1%。两组治疗后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进行对比,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3.心电图疗效: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显效率分别为37.0%和43.2%。两组心电图疗效进行对比,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4.半年再住院率:对照组和治疗组的再住院率分别为22%和18%,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益气活血汤可以明显改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PCI术后,气虚血瘀型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可以显着降低胸痛、心悸和自汗的证候积分。2.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改善患者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和心电图疗效,但无显着差异。3.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改善患者再住院率方面没有显着差异。

周俊鹏[4](2020)在《针灸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针灸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及血瘀证的有效性及相关分子指标进行meta分析,客观评价针灸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及血瘀证的临床疗效,为针灸介入不稳定性心绞痛及血瘀证预防和治疗及临床试验的完善提供新思路和参考依据。方法根据Cochrane协作网的方法,结合各数据库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检索策略。分别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F)、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检索时间限定为建库之初至2019年12月1日,语言限定为中英文文献。文献检索完成后,由2名评价员按照提前制定好的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和资料提取,并完成文献资料提取表。最后依据Cochrane协作网Cochrane Handbook5.1.0中推荐使用的质量评价表,对本研究所纳入的所有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以纳入文献研究所报告的不良反应类型及人数作为本研究安全性评价的结局指标。本研究使用Rev 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统计治疗组包含针灸疗法在内的文献,并对其所搜集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对针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有效率、心电图有效率、发作频率、持续时间、EF(射血分数)、SV(每搏输出量)、动态心电图平均缺血时间、TC(胆固醇)、TG(甘油三酯)、纤维蛋白原、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中医证候及血瘀证、针灸选穴等方面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比较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差异。结果本研究一共检索得到文献160篇,全部为中文文献,英文文献0篇。其中知网(CNKI)84篇、维普(VIP)19篇、万方(WF)46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1篇。剔除重复文献后获得文献95篇。排除综述性文献、会议论文、系统评价类文献、动物实验及细胞组研究等类型文献13篇后初筛得到文献82篇。通过阅读摘要排除研究内容不吻合或干预措施、对照措施不一致或数据无法提炼的文献58篇。排除非RCT、实验设计不严谨的文献3篇。全文浏览后纳入的文献21篇。排除结局指标不一致的文献4篇。最后共纳入文献17篇,受试患者总计1341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1)针灸疗法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西药及中药治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针灸疗法能明显减少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P<0.05)和心绞痛持续时间(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针灸疗法能明显改善患者心电图(P<0.05)、及动态心电图平均缺血时间(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针灸疗法能明显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患者血浆粘度(P<0.0001)、纤维蛋白原(P<0.05)及红细胞压积(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针灸疗法能改善患者心功能,明显增加患者心脏每搏输出量(P<0.05)和射血分数(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针灸疗法能明显降低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瘀证患者的TC(胆固醇)(P<0.05)和TG(甘油三酯)(P<0.05)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针灸疗法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和体征,降低患者中医证候评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针灸主要取内关、心俞、膻中等穴并根据辩证配伍其他穴位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结论在目前所得到的证据支持下,针灸疗法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西药及中药治疗;能明显减少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和心绞痛持续时间;改善患者心电图、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动态心电图平均缺血时间;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患者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及红细胞压积;改善患者心功能,明显增加患者心脏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降低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瘀证患者的TC(胆固醇)和TG(甘油三酯)水平。改善患者症状和体征,降低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可根据辨证取内关、心俞、膻中等穴为主配伍其他穴位针灸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针灸疗法对于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中药、西药或中西药联用的治疗,即针灸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参考和推广。

赵成凯[5](2019)在《益气化瘀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益气化瘀汤对气虚血瘀证UA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症状、心电图、中医证候、血小板计数(PLT)、凝血功能(APTT、PT、TT、FIB、D-D)、血栓弹力图(R、K、Angle°、MA)的影响,评价益气化瘀汤治疗气虚血瘀证UA的临床疗效。同时,观察其安全性及不良反应。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8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益气化瘀汤,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心电图、中医证候积分、血小板(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凝血反应时间(R)、血凝块形成时间(K)、血栓形成绝对强度(MA)、血栓形成速度(Angle°)疗效指标和安全性指标。结果:(1)心绞痛疗效:两组经治疗后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6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3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心电图疗效:两组经治疗后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53%。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中医证候疗效:两组经治疗后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7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59%,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胸痛、胸闷、气短(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组内自汗、神疲乏力(p<0.05)有统计学意义,组间胸痛、胸闷、气短、神疲乏力(p<0.05)有统计学意义。(4)血小板计数:两组治疗后PLT均较前未见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后两组未见明显差异(p>0.05)。(5)凝血功能:治疗组组内APTT、PT、TT、FIB、D-D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组内APTT、PT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FIB、D-D(p<0.05)有统计学意义,组间APTT、PT、TT无统计学意义(p>0.05)。(6)血栓弹力图指标:治疗组组内R、K、Angle°、MA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组内R、Angle°、MA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组内K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MA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R、K、Angle°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中,益气化瘀汤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可有效改善心绞痛症状、中医症候,明显改善UA患者胸痛、胸闷、气短、神疲乏力症状。降低FIB、D-D、MA水平,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抗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且安全性良好。

张阳[6](2018)在《橘枳姜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气滞痰凝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采用临床观察和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气滞痰凝型胸痹)患者给予橘枳姜汤治疗,并设立对照组进行比较,明确橘枳姜汤对于UA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上治疗UA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为将来中医药对冠心病的干预性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2017年3月至2017年10月在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住院部收集的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UA(气滞痰凝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名患者。两组皆进行常规西药治疗,其中治疗组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橘枳姜汤,两组以30天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采用中医证候积分表、心绞痛症状积分表,比较中医证候改善、心绞痛改善等,用Excel录入数据,并采用医学统计软件SPSS 20.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中医证候总体疗效方面比较:经过30天的治疗,治疗组有效率(90%)明显高于对照组(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橘枳姜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UA临床疗效更显着。2.中医主要症状比较:两组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改善胸痛症状与对照组疗效相当(P>0.05),在改善胸闷症状比较,治疗组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有明显优势(P<0.05)。3.中医次要症状比较:治疗组在改善气短、痰量、乏力、肢体困重、胃脘憋闷、善叹息等症状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心悸症状改善方面对比,无差异(P>0.05)。4.心绞痛症状方面比较:在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改善心绞痛方面有明显差异,提示橘枳姜汤联合西药治疗UA更有疗效。5.两组硝酸甘油停减率比较:两组经30天治疗后,治疗组硝酸甘油停减率为69%,对照组为67%,两组经秩和检验,P>0.05,两组在对于硝酸甘油减停方面效果相当。6.心电图比较:两组在改善心电图缺血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在对于心电图缺血改善情况上效果相当。结论:1.在中医症状方面:橘枳姜汤能够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气滞痰凝证)患者胸闷、气短、痰量、乏力、肢体困重、胃脘憋闷、善叹息的症状。2.橘枳姜汤在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气滞痰凝证)患者硝酸甘油停减率和改善心电图缺血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优势。3.橘枳姜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气滞痰凝证)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疗效高,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推广。

刘施[7](2017)在《基于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的丹参类注射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临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据世卫组织统计,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导致人类死亡的首要原因。近年来,中药注射剂在心脑血管疾病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丹参类注射剂,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临床实践中,医务工作者经常需要从丹参类注射剂中选择出疗效较好的品种,然而丹参类注射剂间缺乏直接对比的随机试验,且经典Meta分析因其局限性无法实现多品种间的综合比较分析。故而,探索应用新的研究方法综合评价不同品种丹参类注射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疗效,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和临床价值。正基于此,本研究以急性脑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为切入点,应用Meta分析、网状Meta分析等方法,对丹参类注射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开展横向综合评价,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研究目的运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评价丹参类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方法1.网状Meta分析基于贝叶斯理论,运用WinBUG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运用Stata13.0软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绘制曲线下面积图,预测治疗措施疗效排序。计算不一致因子(IF)及其95%CI评价一致性。2.Meta分析全面、系统检索国内外中、英文数据库,收集相关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质量评价采用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运用RevMan软件、Stata软件进行数据分析。3.文献研究法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检索到的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对丹参类注射剂基本功效、适应症、安全性和对已发表的丹参类注射剂系统评价现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丹参类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研究结果对于急性脑梗死,共检索到10007篇文献,经筛查后,最终纳入157个RCT,15570例受试者,所有研究都是二臂RCT,所有患者均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纳入干预措施包括丹参注射剂、复方丹参注射剂、丹红注射剂、丹参川芎嗪注射剂、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剂、丹参多酚酸盐注射剂、丹参多酚酸注射剂、冠心宁注射剂。所有研究均提及"随机分组",29个研究通过"随机数字表"产生随机序列,11个研究提及盲法,2个研究有不完整结局,其他研究均无失访或撤出病例。所有纳入研究未获得提前发布的试验方案,可能存在选择性报告。133个研究报告了临床疗效总有效率,112个研究报告了神经功能缺损,31个研究报告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24个研究报告了全血高切黏度,24个研究报告了全血低切黏度,25个研究报告了血浆黏度,27个研究报告了纤维蛋白原。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丹参类注射剂能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方面,冠心宁注射剂排序最佳,但因纳入数量仅有1项,研究结果无法确证;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方面,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剂效果排序最佳;在降低血浆黏度方面,丹红注射剂效果排序最佳;在降低纤维蛋白原方面,丹参多酚酸注射剂效果排序最佳。25个研究共报道70例不良反应/不良事件。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皮肤瘙痒、恶心、呕吐、皮疹、滴注侧肢体皮肤红肿等。(2)丹参类注射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研究结果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共检索到3966篇文献,经筛查后,最终纳入172 RCTs,16306例受试者,所有纳入研究都是二臂研究,所有患者均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纳入干预措施包括丹参注射剂、复方丹参注射剂、丹红注射剂、丹参川芎嗪注射剂、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剂、丹参多酚酸盐注射剂、丹参多酚酸注射剂、冠心宁注射剂。所有研究均提及"随机分组",20个研究通过"随机数字表"产生随机序列,7个研究采用盲法,均未提及分配隐藏,所有研究均无失访或撤出病例。所有纳入研究未获得提前发布的试验方案,可能存在选择性报告。5个研究报告了心血管事件,8个研究报告了硝酸甘油用量,18个研究报告了心绞痛发作频率,15个研究报告了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172个研究报告了心绞痛疗效,108个研究报告了心电图疗效,32个研究报告了总胆固醇,31个研究报告了甘油三酯,23个研究报告了高密度脂蛋白,27个研究报告了低密度脂蛋白。Meta分析结果显示:丹参类注射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在提高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减少心血管事件、硝酸甘油用量、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改善血脂方面有一定的疗效。因原始研究大多数未提及心血管事件、硝酸甘油用量、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无法构建证据网络,故仅对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血脂指标进行网状Meta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提高心绞痛疗效方面,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剂效果排序最佳;在提高心电图疗效方面,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剂效果排序最佳;在改善TC方面,丹参多酚酸盐注射剂效果排序最佳;在改善TG方面,丹红注射剂效果排序最佳;在改善HDL-C方面,丹参注射剂效果排序最佳;在改善LDL-C方面,丹参多酚酸盐注射剂效果排序最佳。32个研究共报道117例不良反应/不良事件。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腹痛、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皮肤点片状出血点等。研究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丹参类注射剂可以提高急性脑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效果。网状Meta分析结果提示冠心宁注射剂在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方面较好,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剂在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全面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方面效果较好,在提高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心绞痛疗效和心电图疗效方面较好;丹红注射剂在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黏度、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甘油三酯方面较好;丹参多酚酸盐注射剂在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方面较好;丹参多酚酸注射剂在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纤维蛋白原方面效果较好。对于丹参类注射剂的安全性,因纳入研究安全性不一,不能得出明确的结论,仍需进一步探讨。今后应开展更多设计严谨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对丹参类注射剂的疗效与安全性作进一步评价。

李柳骥[8](2007)在《冠心病心绞痛古今中医文献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心绞痛是因心肌暂时的缺血、缺氧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95﹪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所致。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方式等影响因素的变化,疾病谱较之过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心血管疾病为代表的慢性病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其发病率逐渐增高,危害性越来越大,因此开展对该类疾病的综合研究,对于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冠心病心绞痛作为临床常见的疾病,其典型表现及类似记载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自先秦至民国时期,历代医家对于该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方药、预防调摄等方面均积累了大量的理论认识与临床经验;现代以来,中医对该病更为重视,在逐步完善其病因学、证候学、治疗学等理论的同时,当代医家在继承发挥古代医家观点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各种新的研究手段以及现代医学观点,就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治疗等提出了许多新思路,积累了众多宝贵的实践经验。本文在系统搜集古今中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文献学方法为主,对相关资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系统阐述了冠心病心绞痛的学术发展源流及现状,全面总结了历代医家的辨治经验。力图全面反映历代医家诊治该病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为辨治冠心病心绞痛提供丰富而翔实的参考资料,也必将有助于开拓该病的研究和治疗思路。本文分为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上篇为古代文献研究,重在阐述冠心病心绞痛的学术发展源流,分别论述了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名、病因病机、病证分类、治则治法、预防调摄等的学术发展概况,同时结合统计分析方法,对古代胸痹心痛处方及医案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心绞痛相关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阐发,提出了新的治疗观点。下篇为现代文献研究,重在反映冠心病心绞痛的当代研究概况,全面总结了1949年以来国内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分型特点、各家论治观点、名医治疗经验、处方用药进展、各类治疗方法等,并旁及基础研究及国外相关研究。对于全面把握冠心病心绞痛的学术发展现状、促进本病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深入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全面总结了历代医家对肝心痛与热证心痛的论述,从理论和临床两方面分析了肝心痛与热证心痛的现实意义;在继承古今医家理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心绞痛治疗当重扶阳、调气的观点,并举出了温阳散寒、补气助阳、通阳宣痹、回阳救逆的“扶阳四法”,认为从肺脾二脏入手调理气虚、气滞病机,扶助正气,壮大阳气,祛除阴邪,是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之关键,从而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肖珉[9](2006)在《鹅冰舒冠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瘀阻滞、阳气亏虚证)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冠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个主要疾病。在我国冠心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并已成为人群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因此,冠心病的防治目前仍是医学研究的焦点之一。近年来,随着心脏介入术、血管重建术的广泛开展,提高了医疗水平,降低了高危患者的死亡率,但随之而来的支架内再狭窄等问题使医疗花费一再攀升,给国家医疗体制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大量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中医药在治疗冠心病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且我国幅员辽阔、中草药资源丰富,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天然药材,发扬传统医学的优势,减轻国家沉重的医疗负担,解除患者病痛,挽救患者生命已成为医务界的重要使命和责任,也是近年来医药科研的发展方向。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学“胸痹”范畴,其发病大多本虚标实。本虚多因年老体衰、劳倦内伤,或久病之后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渐致运血无力,血滞心脉。其虚以气虚、阳虚为主;标实则因寒邪侵袭、七情过激、恣嗜肥甘厚味,使胸阳不振,心脉闭阻,其病机要点在于痰浊闭阻,气滞血瘀。由于本病虚实夹杂,因此在治疗上应当虚实并治,标本兼顾。本课题针对痰瘀阻滞、阳气亏虚这一病机,采用芳香通脉、豁痰化瘀、温阳益气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并观察新药鹅冰舒冠滴丸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肌缺血的程度、血液流变学等检测指标的影响,分析其疗效及安全性。本课题按照药物临床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7,第三辑)中的中药新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为具体参照标准进行临床研究设计,结合具体临床实际,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对照的方法,以本院及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的心血管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为主要观察对象,采用分层分段区组随机方法,产生随机编号。本实验共获得痰瘀阻滞、阳气亏虚型冠心病心绞痛有效病例150例,试验组73例,对照组77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临床一般性资料方面无显着性差异。经过4周的治疗,分别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表明:试验组患者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心电图有效率、硝酸甘油停减率分别为83.6%、60.3%和74.4%;对照组分别为76.6%、45.5%和66.7%,其中心绞痛疗效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并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变学方面,两组均可改善低切变率下全血粘度粘度,且有显着性差异(P<0.01);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在中医症状疗效方面,两组均能改善胸痛、胸闷等痰瘀阻滞、阳气亏虚型心绞痛主症及肢体困重、畏寒肢冷、气短等阳虚表现,且对胸痛的改善情况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方面,没有观察到明显或有严重后果的不良反应。本研究表明,鹅冰舒冠滴丸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瘀阻滞、阳气亏虚型)的一个安全、有效的制剂。同时提示益气温阳、豁痰化瘀法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有效方法,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魏鹏路,邢文龙,李享,武红莉,龙德怀,谭玉培,刘红旭[10](2022)在《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中药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中药注射液(TCMI)辅助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 8个数据库收集常规治疗联合TCMI(治疗组)对比单纯常规治疗(对照组)治疗UAP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RCT),文献检索年限均为建库起至2021年3月31日,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39项RCT,3 407例患者。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注射液对心绞痛改善总有效率排序为痰热清注射液+常规治疗>香丹注射液+常规治疗>刺五加注射液+常规治疗=生脉注射液+常规治疗>血塞通注射液+常规治疗>灯盏花素注射液+常规治疗>疏血通注射液+常规治疗>苦碟子注射液+常规治疗>舒血宁注射液+常规治疗>丹参注射液+常规治疗>冠心宁注射液+常规治疗>灯盏细辛注射液+常规治疗>血栓通注射液+常规治疗>瓜蒌皮注射液+常规治疗>常规治疗;对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排序为疏血通注射液+常规治疗>香丹注射+常规治疗>痰热清注射液+常规治疗>刺五加注射液+常规治疗>血栓通注射液+常规治疗>灯盏花素注射液+常规治疗>血塞通注射+常规治疗>舒血宁注射液+常规治疗>冠心宁注射液+常规治疗>苦碟子注射液+常规治疗>灯盏细辛注射液+常规治疗>瓜蒌皮注射液+常规治疗>常规治疗>生脉注射液+常规治疗;对不良反应发生率排序为灯盏细辛注射液+常规治疗>香丹注射液+常规治疗>丹参注射液+常规治疗>灯盏花素注射液+常规治疗>生脉注射液+常规治疗>舒血宁注射液+常规治疗>常规治疗>瓜蒌皮注射液+常规治疗>冠心宁注射液+常规治疗>疏血通注射+常规治疗>苦碟子注射液+常规治疗>刺五加注射液+常规治疗,对减少纤维蛋白原(FIB)排序为灯盏花素注射液+常规治疗>疏血通注射液+常规治疗>血塞通注射液+常规治疗>常规治疗>苦碟子注射液+常规治疗;对降低C反应蛋白(CRP)排序为丹参注射液+常规治疗>灯盏细辛注射液+常规治疗>血栓通注射液+常规治疗>常规治疗;对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排序为舒血宁注射液+常规治疗>苦碟子注射液+常规治疗>疏血通注射液+常规治疗>灯盏细辛注射液+常规治疗>瓜蒌皮注射液+常规治疗>痰热清注射液+常规治疗>血塞通注射液+常规治疗>常规治疗。亚组分析结果与整体Meta分析基本一致。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注射液可改善心绞痛发作及心电图情况,同时对FIB,CRP,hs-CRP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然而,由于不同中药注射液纳入研究的质量和数量存在差异,临床应用时应结合具体情况。

二、不稳定型心绞痛抗凝治疗(附50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稳定型心绞痛抗凝治疗(附50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热点与前沿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
    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科学问题
    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工作基础
    3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和主体
        3.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
        3.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主体
    4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
        4.1 问题研究模型的梳理和选择
        4.2 参考PICO模型的研究框架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
    1 疾病范例选择依据
    2 要素一: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
        2.1 资料与方法
        2.2 研究结果
    3 要素二: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
        3.1 资料与方法
        3.2 研究结果
    4 要素三: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
        4.1 资料与方法
        4.2 研究结果
    5 要素四: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
        5.1 资料与方法
        5.2 研究结果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
    1 系统模块设计准备
        1.1 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
        1.2 个体化干预方法优化清单
        1.3 个体化比较方法的选用
        1.4 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选用
        1.5 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的制定
    2 系统设计方法
        2.1 整体设计
        2.2 安卓核心组件与生命周期
        2.3 系统搭建工具
        2.4 运行环境
    3 研究结果
        3.1 系统操作界面展示
        3.2 系统模拟数据测试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
    1 回顾性研究部分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结果
    2 前瞻性研究部分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结果
    小结
    参考文献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1 循证医学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1.1 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
        1.2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系统评价研究现况
    2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2.1 流行病学
        2.2 危险因素
        2.3 发病机制
        2.4 治疗
    3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中医研究进展
        3.1 病名
        3.2 病因病机
        3.3 治疗
    参考文献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2 文献排除标准
    1.3 文献检索
    1.4 文献筛选、数据提取
    1.5 质量评价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文献筛选结果
    2.3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2.4 纳入研究偏倚风险评价
    2.5 Meta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益气活血中成药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应用
    3.2 Meta分析结果
    3.3 局限性
4 结论
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益气活血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型)PCI术后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一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医研究进展
    1. 古代中医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认识
    2.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因病机
    3.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证候分类
    4. 中医治法与方药
    5.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现代医学研究
    1. 流行病学
    2. UA的发病机制
    3. UA的危险分层
    4.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
    5.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现代治疗
    6. 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两组病例具体治疗方案
    4. 临床疗效观察指标
        4.1 记录基本资料:年龄、性别、合并疾病等。
        4.2 疗效指标
    5.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5.1 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判定标准
        5.2 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
        5.3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5.4 半年再住院率
    6. 统计分析
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两组年龄分布比较
        1.2 两组性别分布比较
        1.3 UA分级情况
        1.4 两组患者基础疾病分布比较
        1.5 家族史
        1.6 吸烟史
        1.7 冠脉病变支数
        1.8 支架数
        1.9 支架类型
    2. 疗效性指标结果
        2.1 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
        2.2 心电图改变
        2.3 中医证候比较
        2.4 半年再住院率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PCI术后的认识
    2. 气虚血瘀是PCI术后基本病机之一
    3. 益气活血方的研究
    4. 总结
    5.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个人简历

(4)针灸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研究方法
    1.1 文献纳入与排除
    1.2 文献检索
    1.3 结局指标
    1.4 文献的筛选
    1.5 资料提取
    1.6 文献质量评价
    1.7 资料的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的一般情况
    2.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3 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4 纳入文献中医证型分析
    4.1 纳入文献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4.2 针灸治疗对UA血瘀证患者TC(胆固醇)影响的meta分析
    4.3 针灸治疗对UA血瘀证患者TG(甘油三酯)影响的meta分析
5 纳入文献中医证候分析
    5.1 纳入文献中医证候分布情况
    5.2 针灸治疗对UA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影响的meta分析
6 纳入文献针灸治疗选穴分析
    6.1 针灸选穴分布分析
7 讨论
    7.1 中医对UA的认识及治疗
    7.2 西医对UA的认识及治疗
    7.3 本系统评价结果的分析
    7.4 本系统结局指标的分析
    7.5 针灸治疗改善心肌缺血的效应机制
    7.6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冠心病针灸治疗选穴规律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5)益气化瘀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
2.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测指标
    2.3 疗效评定
    2.4 数据处理方式
3.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疗效指标
    3.3 安全指标
4.讨论
5.结果分析
    5.1 心绞痛疗效
    5.2 心电图疗效
    5.3 中医症状疗效
    5.4 血小板计数
    5.5 凝血功能
    5.6 血栓弹力图指标
    5.7 安全性指标
6.问题及展望
7.结论
8.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橘枳姜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气滞痰凝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临床资料
2.研究内容
3.观察指标
4.疗效评定
5.质量控制
6.统计学方法
7.结果
8.分析与讨论
9.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中西医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表

(7)基于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的丹参类注射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临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丹参类注射剂临床应用概述
    综述二 网状Meta分析及其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系统评价研究
    一、丹参类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评价研究
        (一) 丹红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二) 丹参多酚酸盐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三) 复方丹参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 丹参多酚酸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l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五) 丹参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六)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七) 丹参川芎嗪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八) 丹红注射剂和复方丹参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对比性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九) 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丹参类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二、丹参类注射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评价研究
        (一) 丹参多酚酸盐注射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二) 丹红注射剂辅助西医常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系统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三)丹参注射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 冠心宁注射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五)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六) 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丹参类注射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冠心病心绞痛古今中医文献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上篇 冠心病心绞痛(胸痹心痛)古代文献研究
    1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与概念考辨
        1.1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
        1.1.1 病名萌芽期
        1.1.2 病名内涵充实期
        1.1.3 病名内涵争议期
        1.1.4 病名初步统一期
        1.2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相关病名的概念考辨
        1.2.1 心痛与胸痛、膈痛
        1.2.1.1 心痛
        1.2.1.2 胸痛与膈痛
        1.2.2 胸痹与心痹、胸痹心痛
        1.2.2.1 胸痹与心痹
        1.2.2.2 胸痹心痛
        1.2.3 厥心痛与真心痛
        1.2.3.1 厥心痛
        1.2.3.2 真心痛
        1.2.4 卒心痛与久心痛
        1.2.4.1 卒心痛
        1.2.4.2 久心痛
        1.2.5 九种心痛
        1.2.6 心胃痛(心脾痛)与心疝、心中寒
        1.2.6.1 心胃痛(心脾痛)
        1.2.6.2 心疝与心中寒
        1.2.7 病名之辨
    2 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病机
        2.1 病因认识
        2.1.1 风寒为首,外邪侵袭
        2.1.2 思虑过度,七情内伤
        2.1.3 饮食不节,痰饮由生
        2.1.4 劳逸失度,气血不调
        2.1.5 脏腑虚弱,他脏及心
        2.2 病机分析
        2.2.1 心痛发作机理
        2.2.1.1 不通则痛
        2.2.1.2 牵引作痛
        2.2.1.3 不荣则痛
        2.2.2 疾病产生机理
    3 冠心病心绞痛的疾病与证候分类
        3.1 冠心病心绞痛的疾病分类
        3.2 冠心病心绞痛的证候分类
        3.2.1 《金匮要略》之辨证
        3.2.1.1 胸痹之辨证
        3.2.1.2 心痛之辨证
        3.2.2 病因辨证
        3.2.3 八纲辨证
        3.2.3.1 寒热辨证
        3.2.3.2 虚实辨证
        3.2.4 气血辨证
    4 冠心病心绞痛的治则治法
        4.1 治则概述
        4.1.1 辨证治则
        4.1.1.1 阴阳辨证治则
        4.1.1.2 表里辨证治则
        4.1.1.3 虚实辨证治则
        4.1.1.4 寒热辨证治则
        4.1.1.5 气血辨证治则
        4.1.1.6 脏腑辨证治则
        4.1.2 胸痹心痛辨病治则
        4.2 治法概述
        4.2.1 药物疗法
        4.2.1.1 祛邪诸法
        4.2.1.2 扶正诸法
        4.2.1.3 扶正祛邪诸法
        4.2.1.4 心病专药
        4.2.2 针灸、按摩与导引
        4.2.2.1 针灸
        4.2.2.2 按摩
        4.2.2.3 导引
        4.2.3 其他疗法
        4.2.3.1 外治法
        4.2.3.2 食疗药膳
        4.2.3.3 心理疗法
    5 冠心病心绞痛的预防调摄
        5.1 心绞痛的预防
        5.1.1 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5.1.2 起居有常,寒温适宜
        5.1.3 饮食有节,戒烟限酒
        5.1.4 不妄作劳,动而中节
        5.2 心绞痛的调摄
        5.2.1 精神
        5.2.2 饮食
        5.2.3 运动
        5.2.4 禁忌
    6 冠心病心绞痛的专题研究
        6.1 冠心病心绞痛古代处方用药研究
        6.1.1 研究意义与入选标准
        6.1.2 古代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小方概况
        6.1.2.1 汉唐时期
        6.1.2.2 宋元时期
        6.1.2.3 明清时期
        6.1.3 讨论
        6.1.3.1 汉唐时期治疗心绞痛用药规律
        6.1.3.2 宋元时期治疗心绞痛用药规律
        6.1.3.3 明清时期治疗心绞痛用药规律
        6.2 冠心病心绞痛古代医案研究
        6.2.1 研究意义及入选标准
        6.2.1.1 研究意义
        6.2.1.2 入选标准
        6.2.2 古代冠心病心绞痛医案分析
        6.2.2.1 元明时期医案
        6.2.2.2 清~民国时期医案
        6.2.3 古代冠心病心绞痛证治规律探讨
        6.2.3.1 元明时期与清~民国时期用药规律比较
        6.2.3.2 证治规律
    7 冠心病心绞痛相关问题探讨
        7.1 肝心痛意义探讨
        7.1.1 概念源起与发展
        7.1.2 现代应用
        7.1.2.1 理论阐述及辨证分型
        7.1.2.2 临床研究
        7.1.3 意义探讨
        7.2 扶阳在心绞痛治疗中的地位
        7.2.1 阴阳关系,阳为主导
        7.2.2 心痛病机,“阳微”为主
        7.2.2.1 心阳虚
        7.2.2.2 肺阳虚
        7.2.2.3 脾阳虚
        7.2.2.4 肾阳虚
        7.2.3 治重阳气,古今一贯
        7.2.4 扶阳含义,“温补通回”
        7.2.4.1 温阳散寒
        7.2.4.2 补气助阳
        7.2.4.3 通阳宣痹
        7.2.4.4 回阳救逆
        7.3 论心绞痛祛邪首当调气
        7.3.1 心痛标证,其“本”在气
        7.3.2 调气之法,重在脾肺
        7.4 热证心痛辨析
        7.4.1 古籍所载,郁热为多
        7.4.2 今人发挥,痰热郁毒
        7.4.2.1 理论上,阐发郁热伤络、热毒学说
        7.4.2.2 临床上,审证应用清法治热证心痛
        7.4.3 评述
下篇 冠心病心绞痛的现代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认识
        1.1 概述
        1.2 心绞痛的发病机制
        1.3 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1.3.1 心绞痛的临床特征
        1.3.2 心绞痛的临床分型
        1.4 心绞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4.1 心绞痛的诊断
        1.4.2 心绞痛的鉴别诊断
        1.5 心绞痛的治疗
        1.5.1 抗心肌缺血的综合防治
        1.5.2 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
        1.5.3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
    2 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研究
        2.1 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病机
        2.1.1 心绞痛的病因
        2.1.2 心绞痛的病机
        2.2 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分型
        2.2.1 宏观辨证
        2.2.2 微观辨证
        2.2.2.1 脂质代谢方面
        2.2.2.2 心功能方面
        2.2.2.3 微循环方面
        2.2.2.4 血小板形态与功能方面
        2.2.2.5 血液流变学方面
        2.2.2.6 氧自由基方面
        2.2.2.7 血管活性物质方面
        2.2.2.8 免疫功能方面
        2.2.2.9 激素方面
        2.2.2.10 同型半胱氨酸方面
        2.2.2.11 其他方面
    3 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论治
        3.1 辨证分型治疗
        3.1.1 分3 型治疗
        3.1.2 分4 型治疗
        3.1.3 分5 型治疗
        3.1.4 分6 型治疗
        3.1.5 分7 型治疗
        3.1.6 分8 型治疗
        3.1.7 分10 型治疗
        3.2 各家论治观点研究
        3.2.1 从八纲论治
        3.2.1.1 从虚实论治
        3.2.2 从病邪论治
        3.2.2.1 从痰湿论治
        3.2.2.2 从瘀血论治
        3.2.2.3 从痰瘀论治
        3.2.2.4 从火邪论治
        3.2.2.5 从毒论治
        3.2.2.6 从郁论治
        3.2.3 从脏腑论治
        3.2.3.1 从肾论治
        3.2.3.2 从脾论治
        3.2.3.3 从肝论治
        3.2.3.4 从肺论治
        3.2.3.5 从胆论治
        3.2.3.6 从胃论治
        3.2.3.7 从五脏六腑论治
        3.2.4 其他
        3.2.4.1 从阴虚论治
        3.2.4.2 从络论治
        3.2.4.3 从营卫失调论治
    4 名老中医治疗经验
        4.1 冉雪峰:利膈通络消症散结治心绞痛
        4.2 曹惕寅:重疏导心经逆气,用药贵乎轻灵
        4.3 蒲辅周:主用两和散治心痛
        4.4 李斯炽:法遵辨证论治,扶正兼以祛邪
        4.5 岳美中:心痛病因阳虚受寒,化瘀辅以通阳行气
        4.6 秦伯未:气血不利为病机,养血扶阳以治本
        4.7 张伯臾:注重心肾并治,推崇膏方调治、散剂善后
        4.7.1 病机认识
        4.7.2 治疗大法
        4.7.3 临床用药特点
        4.8 赵锡武: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治胸痹
        4.9 宋孝志:脏腑分型论治心绞痛
        4.10 袁家玑:重视痰邪致病,通阳化痰为治
        4.11 任应秋:辨证论治冠心病,扶阳通营为先务
        4.12 郭士魁:主以通法治心痛
        4.13 俞慎初:治心痛不离“补虚”、“通脉”
        4.14 邓铁涛:治重调脾护心、益气除痰
        4.15 万友生:自拟丹络蒌薤汤疗胸痹
        4.16 董建华:辨病辨证相结合,理气活血基本方
        4.17 陆芷青:病机气阴痰瘀,辨证舌脉为凭
        4.18 路志正:胸痹治从脾胃、肝
        4.19 颜德馨:心痛分三期,法用温、通、补
        4.20 方药中:重视心肾,阴阳平调
        4.21 周信有:自拟心痹一号方,益气温肾祛痰瘀
        4.22 高辉远:辨证兼用自拟方
        4.23 焦树德:辨证虚实,心肺并调,气血同治
        4.24 张琪:辨证八法治心痛
        4.25 印会河:胸痹治同肝着,方用旋覆花汤
        4.26 周次清:祛邪为主,常法有四
    5 冠心病心绞痛的固定方加减与中成药治疗
        5.1 固定方加减治疗
        5.1.1 祛邪诸法
        5.1.1.1 活血化瘀法
        5.1.1.2 疏肝行气法
        5.1.1.3 温阳散寒法
        5.1.1.4 行气活血法
        5.1.1.5 通阳活血法
        5.1.1.6 消积化滞法
        5.1.1.7 软坚破结法
        5.1.1.8 化痰祛瘀法
        5.1.1.9 化痰通阳法
        5.1.1.10 活血通鼻窍法
        5.1.1.11 散寒息风通络法
        5.1.2 扶正诸法
        5.1.2.1 益气温阳法
        5.1.2.2 益气养阴法
        5.1.2.3 益气养心法
        5.1.2.4 温通心阳法
        5.1.2.5 益气健脾法
        5.1.2.6 益气补肺法
        5.1.2.7 补肾法
        5.1.2.8 调补心肾法
        5.1.2.9 滋阴益气补肾法
        5.1.3 扶正祛邪诸法
        5.1.3.1 益气活血法
        5.1.3.2 滋阴活血法
        5.1.3.3 温阳活血法
        5.1.3.4 通络益气法
        5.1.3.5 益气化痰祛瘀法
        5.1.3.6 益气温阳活血法
        5.1.3.7 益气养阴活血法
        5.1.3.8 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法
        5.1.3.9 益气活血、祛风通络法
        5.1.3.10 补肾涤痰法
        5.1.3.11 补肾活血法
        5.1.3.12 温肾化痰祛瘀法
        5.1.3.13 补脾和胃法
        5.1.3.14 健脾活血祛痰法
        5.1.3.15 养心化痰通络法
        5.1.3.16 补心益肾祛瘀法
        5.1.3.17 补脾益肺、理气活血法
        5.1.3.18 补心益肾、化痰祛瘀法
        5.2 中成药治疗
        5.2.1 丸剂
        5.2.1.1 滴丸
        5.2.1.2 微丸与浓缩丸
        5.2.2 散剂
        5.2.3 煎膏剂与流浸膏剂
        5.2.4 片剂
        5.2.5 胶囊剂
        5.2.6 合剂(口服液)
        5.2.7 颗粒剂(冲剂)
        5.2.8 注射剂
        5.2.9 气雾剂、喷雾剂
        5.2.10 软膏剂
        5.2.11 膏药
        5.2.12 其他剂型
    6 冠心病心绞痛的单味药物治疗
        6.1 根类
        6.1.1 三七
        6.1.2 丹参
        6.1.3 西洋参
        6.1.4 当归
        6.1.5 麦冬
        6.1.6 刺五加
        6.1.7 黄芪
        6.1.8 葛根
        6.1.9 缬草
        6.2 根茎类
        6.2.1 大蒜
        6.2.2 川芎
        6.3 果实类
        6.3.1 山楂
        6.3.2 刺蒺藜
        6.4 花类
        6.4.1 红花
        6.4.2 鸡冠花
        6.4.3 蒲黄
        6.5 叶类
        6.5.1 茶叶
        6.5.2 银杏叶
        6.6 茎藤类
        6.6.1 桑寄生
        6.7 全草类
        6.7.1 长白瑞香
        6.7.2 回心草
        6.7.3 灯盏细辛
        6.7.4 红景天
        6.7.5 苦碟子
        6.7.6 香青兰
        6.7.7 穿心莲
        6.7.8 绞股蓝
        6.7.9 益母草
        6.7.10 淫羊藿
        6.8 动物类
        6.8.1 水蛭
        6.8.2 地龙
        6.8.3 熊胆
    7 冠心病心绞痛的针灸、穴位、推拿、气功治疗
        7.1 针灸疗法
        7.1.1 体针疗法
        7.1.1.1 辨证分型治疗
        7.1.1.2 固定处方治疗
        7.1.2 耳针疗法
        7.1.2.1 耳穴电针法
        7.1.2.2 耳穴贴压法
        7.1.3 头针疗法
        7.1.4 腕踝针疗法
        7.1.5 第二掌骨侧针法
        7.1.6 温针疗法
        7.1.7 电针疗法
        7.1.8 灸法
        7.1.8.1 艾条灸法
        7.1.8.2 隔物灸法
        7.1.9 刺血疗法
        7.1.10 其他针灸疗法
        7.1.10.1 信息治疗仪穴位治疗
        7.1.10.2 微波针灸治疗
        7.1.10.3 指穴敏感点治疗
        7.1.11 综合疗法
        7.1.11.1 电耳针配合体针、穴位注射
        7.1.11.2 针刺配合灸法
        7.1.11.3 针刺配合耳穴埋针
        7.2 穴位疗法
        7.2.1 穴位注射法
        7.2.1.1 西药注射
        7.2.1.2 中药注射
        7.2.2 穴位埋植法
        7.2.2.1 穴位埋线法
        7.2.2.2 穴位埋藏微型助压器
        7.2.3 穴位贴压法
        7.2.3.1 辨证取穴贴压
        7.2.3.2 固定穴位贴压
        7.2.4 其他穴位疗法
        7.3 推拿疗法
        7.3.1 压痛点推拿
        7.3.2 心区局部推拿
        7.3.3 足反射区推拿
        7.3.4 全身推拿
        7.4 气功疗法
        7.4.1 治疗原理
        7.4.2 治疗冠心病功法简介
        7.4.3 冠心病辨证施功
        7.4.3.1 治疗虚证功法
        7.4.3.2 治疗实证功法
        7.4.4 临床应用
        7.4.4.1 内气疗法
        7.4.4.2 外气疗法
        7.4.4.3 内气与外气结合疗法
    8 冠心病心绞痛的综合疗法
        8.1 中药与非药物疗法结合治疗
        8.1.1 中成药与药浴、刮痧、体疗结合法
        8.1.2 中成药与针灸结合法
        8.1.3 汤剂与体针、耳针结合法
        8.1.4 汤剂与针灸、气功结合法
        8.1.5 汤剂与耳穴贴药结合法
        8.2 西药与针灸结合治疗
        8.3 非药物疗法相互结合治疗
        8.3.1 拔罐、贴敷、温灸结合法
        8.3.2 温灸、拔罐、穴位注射结合法
        8.3.3 穴位注射与食疗结合法
        8.3.4 针灸与氧疗结合法
        8.3.5 穴位按摩与耳压结合法
    9 冠心病心绞痛的食疗与护理
        9.1 冠心病心绞痛的饮食疗法
        9.1.1 冠心病辨病与辨证食疗
        9.1.1.1 冠心病食疗方
        9.1.1.2 冠心病的辨证食疗
        9.1.2 临床应用
        9.1.2.1 单味食品治疗冠心病
        9.1.2.2 辨证配膳治疗冠心病
        9.2 冠心病心绞痛的护理
        9.2.1 冠心病护理常规
        9.2.1.1 环境安排
        9.2.1.2 起居护理
        9.2.1.3 情志护理
        9.2.1.4 服药护理
        9.2.1.5 饮食护理
        9.2.1.6 排泄护理
        9.2.2 疾病护理
        9.2.2.1 危重期护理
        9.2.2.2 缓解期护理
        9.2.3 心绞痛辨证施护
    10 国外中医药治疗心绞痛相关研究
        10.1 针灸
        10.1.1 针灸治疗冠心病临床研究
        10.1.2 针刺对心脏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10.2 中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I.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急症诊疗规范
    II. 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III. 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IV.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危险度分层
    V.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辨证试行标准
    VI.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
    VII.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

(9)鹅冰舒冠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瘀阻滞、阳气亏虚证)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英汉对照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学对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展
        1 冠心病心绞痛病名历史沿革
        2 病因病机研究
        3 辨证分型
        4 治疗研究
        5 实验研究
        6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进展
        1 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机制
        2 危险性评价
        3 治疗进展
        4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鹅冰舒冠滴丸组方研究
    鹅冰舒冠滴丸实验研究结果
    鹅冰舒冠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瘀阻滞、阳气亏虚证)的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诊疗标准
        3 研究方法
        4 试验结果
        5 疗效分析
        6 讨论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中药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网状Meta分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检索策略
    1.5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1.6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2.4 纳入研究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
        2.4.1 证据网络
        2.4.2 Meta分析结果
        2.4.3 发表偏倚
        2.4.4 常见不良反应
    2.5 亚组分析
3讨论

四、不稳定型心绞痛抗凝治疗(附50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D]. 石兆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D]. 李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益气活血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型)PCI术后回顾性分析[D]. 李拯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针灸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D]. 周俊鹏.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
  • [5]益气化瘀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的临床疗效观察[D]. 赵成凯.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6]橘枳姜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气滞痰凝证)的临床观察[D]. 张阳.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基于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的丹参类注射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临床评价研究[D]. 刘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8]冠心病心绞痛古今中医文献整理与研究[D]. 李柳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9]鹅冰舒冠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瘀阻滞、阳气亏虚证)临床研究[D]. 肖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01)
  • [10]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中药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J]. 魏鹏路,邢文龙,李享,武红莉,龙德怀,谭玉培,刘红旭.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2


心绞痛论文 中医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不稳定型心绞痛论文 冠心病的治疗方法论文

上一篇: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肝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
下一篇: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