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冬[1](2021)在《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思想与中医药文化国际交流传播研究》文中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文化交流空前活跃,文化交融日益加深,文化交锋复杂尖锐,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世界百年变局历史和时代的制高点上提出了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它以马克思主义文明发展观为指导,结合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发展规律,阐释了世界文明平等相待的相处之道、美美与共的共生之境、开放包容的互鉴之心、与时俱进的创新之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天下情怀和兼容并包,表达了深沉的文化自信,有很高的历史和理论站位。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古老的系统存在而且持续发挥作用的医药科学和文化。中医药文化作为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和切实的疗效,蕴含着巨大的价值。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交流互鉴,对加快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为构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贡献独特的健康智慧和诊疗手段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但中医药文化国际交流传播面临许多挑战,现代各国对中医药的认知、认同及立法也参差不齐。论文以文献及理论研究为基础,总结分析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的基本内涵,梳理中医药文化国际交流传播史实和特征,探讨在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思想指导下推动和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交流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的形成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典型代表,其国际交流传播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阔的地域空间。由于受自身发展和国家力量、文化传统和医学模式的差异等因素影响,近代以来中医药文化在中国社会历史转型中一定程度上成为文化论争和冲突的焦点,但历经百年争论中医从中国走向世界。随着国家文化战略及振兴中医药系列措施的推进和实施,各国民众了解学习体验中医药文化成为国际间人文交流的重要文化现象。通过中医药文化交流互鉴,创新和完善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体系、建立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智库、打造国际传播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拓展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渠道和手段,将为中医药传播与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
董中华[2](2020)在《人工虫草CPD0300活性组分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及其制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人的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造成了全球糖尿病患病率的惊人增长,糖尿病已成为继高血压之后的第二大类疾病,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生活和经济负担。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微血管并发症,也是终期末端肾病首要诱因。糖尿病肾病的特征表现为蛋白尿,肾基底膜增厚、系膜扩张,持续性的肾纤维化和进行性的肾功能下降。糖尿病肾病所带来的肾功能减退不但会缩短患者的预期寿命,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尚无针对性的特效药物,主要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控制血糖、控制血压、纠正脂质代谢紊乱等方式来延缓糖尿病肾病的病情进展。因此,糖尿病肾病防治药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中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各种中药及其提取物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已有较多的研究,对中药发挥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和分子机制的探索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冬虫夏草是一味具有补肺益肾效果的传统中药,而通过发酵工艺制备的人工虫草弥补了野生虫草产量的严重短缺,这些野生和人工虫草已被广泛用于包括糖尿病肾病在内的各类肾脏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目前对冬虫夏草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活性组分、作用机制和药用制剂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多数研究仅停留在冬虫夏草菌粉及其粗提物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上,而市场上的虫草制剂也仅是填充有虫草粉末的简单胶囊剂。尽管有关虫草多糖的少量研究见诸报端,但是仍然缺乏对冬虫夏草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具体活性组分、作用机制和高端制剂的系统性研究。为了进一步探索虫草作为糖尿病肾病防治药物的奥秘,本课题以医药市场上常用的人工虫草为原料药开展了抗糖尿病肾病的人工虫草活性组分分离、活性筛选、作用机制以及改良制剂的研究。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1)人工虫草各组分的分离纯化及初步抗糖尿病肾病活性筛选;(2)人工虫草活性组分对实验性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3)人工虫草改良制剂的制备及其药物动力学研究;(4)活性成分麦角甾醇纳米制剂的制备、表征及体内药物动力学和体外药效评价。(1)人工虫草各组分的分离纯化及初步抗糖尿病肾病活性筛选本部分的工作重点是对人工虫草中含量丰富且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多糖类、核苷类和甾醇类组分(有效部位)进行分离纯化以及初步抗糖尿病肾病活性筛选。多糖类组分是通过水提醇沉法将多糖从冬虫夏草中初步分离出来,再经过Sevage试剂脱蛋白、双氧水脱色、透析法去除小分子物质进行纯化得到纯化的多糖样品。对所制备的人工虫草多糖样品进行质量评价,发现样品中的多糖含量为49.73%(以葡萄糖计),样品中含有糖类物质、不含还原性的单糖和蛋白质。核苷类组分是通过将冬虫夏草水提后分别过大孔树脂柱和葡聚糖凝胶柱而得到纯化后的冬虫夏草核苷提取物(CS-N)。采用LC-DAD法和LC-MS法对样品中的核苷类成分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鉴定出的10种核苷类化合物分别是尿嘧啶、腺嘌呤、鸟嘌呤、次黄嘌呤、胞苷、尿苷、腺苷、2’-脱氧腺苷、鸟苷和胸苷,其中鸟苷含量最高。甾醇类组分通过乙醇提取将甾醇类成分从冬虫夏草中提取出来,然后经过乙酸乙酯萃取、硅胶柱分离、重结晶纯化得到冬虫夏草甾醇提取物。采用LC-DAD法和GC-MS法对甾醇提取物中的甾醇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主要成分是麦角甾醇,含量可以达到92%,故用市售麦角甾醇进行后续研究。对上述人工虫草组分的抗糖尿病肾病活性初筛工作包括体外建模及活性筛选。以高糖诱导的大鼠肾系膜细胞为模型,以细胞外基质性成分纤连蛋白和1型胶原蛋白为筛选指标。初步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在三类主要有效组分中核苷提取物和甾醇提取物(麦角甾醇)对细胞外基质表达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2)人工虫草活性组分对实验性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鉴于虫草多糖研究的文献报道较多,本课题重点考察了核苷提取物和甾醇提取物(麦角甾醇)对实验性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并初步探索了其作用机制。核苷提取物(CS-N)的抗糖尿病肾病研究包括体内外建模以及对作用功效、信号通路的探索。体外研究选择了高糖刺激的HK-2细胞模型,其功效研究结果表明CS-N治疗能够有效抑制高糖诱导的上皮间质转分化和细胞外基质积聚。体内模型为STZ诱导的C57BL/6小鼠模型,CS-N灌胃给药40、80mg/kg/day,连续给药8周。体内研究结果表明,CS-N治疗能够有效恢复糖尿病肾病小鼠的体重,改善其肾功能;高血糖导致的小鼠肾脏细胞损伤、肾小球肥大、系膜扩张和糖原胶原沉积状况在CS-N给药治疗下也得到明显改善;信号通路研究结果显示CS-N给药抑制了 p38和ERK信号通路的活化,进而减轻了上皮间质转分化和细胞外基质的沉积。甾醇提取物(麦角甾醇)抗糖尿病肾病研究中的体内外建模和作用功效与核苷提取物(CS-N)的研究内容相似,主要不同点在于其作用机制的差异。体外研究通过高糖刺激肾系膜细胞构建了糖尿病肾病细胞模型。体外功效研究结果表明麦角甾醇可以抑制高糖诱导的肾系膜细胞异常增殖和细胞外基质性成分的过度表达;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麦角甾醇能够下调TGF-β1的表达,抑制Smad2的磷酸化水平并调节其下游信号来发挥其抗糖尿病肾病作用。体内研究对STZ诱导的C57BL/6糖尿病小鼠灌胃给药麦角甾醇10,20,40 mg/kg/day,连续给药8周。体内研究结果表明,麦角甾醇给药可以增加糖尿病肾病小鼠的体重,改善小鼠胰岛β细胞功能,恢复肾功能;另外,麦角甾醇还能显着改善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肾组织中肾小球体积增大、系膜基质扩张、肾小管间质损伤以及糖原和胶原沉积的状况;体内的作用机制研究显示麦角甾醇在体内通过与体外同样的信号通路来起到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3)人工虫草改良制剂的制备及其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麦角甾醇是冬虫夏草治疗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活性成分,但水溶性极差,这将影响冬虫夏草口服给药后麦角甾醇从菌粉中的溶解和释放以及在胃肠道的吸收,从而影响口服生物利用度。因此,需要制备一种能够增加麦角甾醇溶解度的人工虫草改良制剂,该制剂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对增溶剂的筛选。我们首先考察了不同增溶技术对麦角甾醇的增溶作用,测定了麦角甾醇在几种常用增溶剂和潜溶剂中的溶解度;结果表明SDS对麦角甾醇的增溶效果最好,故选择将SDS用于冬虫夏草提取物中制备改良制剂。改良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包括方法学的建立以及药代动力学参数的考察。我们建立了大鼠血浆中麦角甾醇的LC-MS含量测定方法,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所建方法的线性关系良好、专属性强、精密度和准确度高、回收率高、稳定性好,可以用于麦角甾醇的药物动力学研究;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表明,人工虫草改良制剂能显着提高冬虫夏草口服给药时麦角甾醇的血药浓度和生物利用度。由此推测,相比于人工虫草菌粉直接给药,人工虫草改良制剂用于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可能能够降低给药剂量、提高治疗效果。(4)麦角甾醇纳米脂质载体的制备和评价鉴于麦角甾醇具有良好的抗糖尿病肾病活性,本部分的研究制备了麦角甾醇纳米脂质载体(ERG-NLC),以提高麦角甾醇的溶解度和口服生物利用度。这些工作为后续麦角甾醇相关产品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和实验基础。麦角甾醇纳米脂质载体的研究工作包括剂型选择、工艺和处方优化、制剂表征和体内外评价。我们选择生物相容性良好、稳定性高的纳米脂质载体作为麦角甾醇纳米制剂的剂型。制剂的工艺和处方研究以包封率为主要考察指标,对工艺和处方进行了单因素筛选和正交设计优化,最终选择以单硬脂酸甘油酯和癸酰基/辛酰基甘油酯作为脂质材料、以吐温80、Pluronic F68和卵磷脂作为乳化剂、采用乳化-超声法制备ERG-NLC。所制备的ERG-NLC分散液为近澄明有淡蓝色乳光的液体,纳米颗粒呈球形、表面圆整、无粘连,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92.9%和6.51%,粒径为85.72 nm,zeta电位为-30.77 nmV,制剂稳定性良好。为方便包装、储存和运输,通过冻干保护剂的筛选,确定以5%的甘露醇作为冻干保护剂将ERG-NLC制备成冻干制剂。所制备的ERG-NLC冻干产品具有良好的外观和再分散性;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冻干过程对制剂包封率、载药量、粒径、电位和微观形态影响较小;DSC和X-射线衍射的物相分析结果表明麦角甾醇已被包裹或吸附在纳米脂质载体中,形成了新的物相。以大鼠为药物动力学研究模型,考察口服药物动力学参数的变化;通过MTT法和Western blot法研究ERG-NLC对高糖诱导的RMC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积累的影响。药代动力学和体外药效研究结果表明ERG-NLC显着增加了麦角甾醇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增强了其对高糖诱导的肾系膜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外基质积聚的抑制作用,提高了体外抗糖尿病肾病活性。综上所述,本课题对人工虫草的各组分进行了分离纯化和初步活性筛选,并研究了核苷类组分和甾醇类组分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制:核苷提取物能够通过抑制p38/ERK信号通路的活化来减轻上皮间质转分化和细胞外基质的沉积,麦角甾醇则通过调节TGF-β1/Smad2通路抑制肾系膜细胞的过度增殖和细胞外基质的积聚;针对抗糖尿病肾病活性成分麦角甾醇水溶性差的问题,本课题分别制备了人工虫草改良制剂和麦角甾醇纳米脂质载体:人工虫草改良制剂能有效提高麦角甾醇的口服生物利用度,麦角甾醇纳米脂质载体显着增加了麦角甾醇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提高了其体外抗糖尿病肾病活性。本课题为冬虫夏草抗糖尿病肾病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实验数据,为后期虫草制剂的改良和麦角甾醇相关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王林莉[3](2020)在《太子参多糖及其联合干细胞移植对大鼠糖尿病足溃疡创面修复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糖尿病足溃疡病因复杂,患者因长期高血糖发生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等并发症或合并感染,导致足溃疡创面难愈,治疗效果不佳,具有较高的致残甚至致死率。太子参多糖是太子参中具有生物活性的一类大分子物质,具有降血糖、改善糖耐量、保湿、皮肤组织修复等作用,同时可提供湿性封闭环境加速创面愈合。干细胞移植能够促进各种细胞因子分泌、靶向受损组织器官、修复微循环、重建组织细胞功能等作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低免疫原性及多向分化潜能等特性,为各种组织损伤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本研究以太子参多糖外敷、多糖内服外用两种给药模式,干细胞移植、太子参多糖外敷联合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移植协同治疗,提高糖尿病足溃疡愈合的疗效;并探讨太子参多糖及其联合BM-MSCs移植治疗大鼠糖尿病足溃疡可能的作用机制。为太子参新药产品的研发、促进干细胞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第一章太子参多糖制备采用水提醇沉法制备太子参多糖,制得太子参多糖492.50g,得率为9.85%;所得太子参多糖为黄白色粉末。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太子参多糖含量平均值为43.60%。应用层析柱凝胶色谱法测定太子参多糖相对分子量分布范围为3.0×1032.1×105 Da。第二章太子参多糖及其联合BM-MSCs移植治疗大鼠糖尿病足溃疡药效学研究2.1实验动物与干细胞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40mg/kg制备大鼠高血糖模型,注射72h后,连续3天监测空腹血糖值≥16.7mmol/L为高血糖模型成功大鼠;并在此基础上,采用足部全层皮肤切除法,制备大鼠糖尿病足溃疡模型。空白对照大鼠血糖正常,进行足部皮肤切除术。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培养BM-MSCs至第3代,经DAPI(4’,6-二脒基-2-苯基吲哚)荧光标记,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活力。2.2太子参多糖(PHP)外敷治疗大鼠糖尿病足溃疡呈量效及时效关系考察48只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金因肽阳性对照组(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外用溶液);太子参多糖高、中、低剂量组(PHP-HD、PHP-MD、PHP-LD),0.30、0.20、0.14g/mL每日两次,局部用药1mL。分别于给药后7、14天监测大鼠空腹血糖,对足溃疡创面拍照,采用ImageJ软件进行图像分析,测量创面面积并计算创面愈合率;确定太子参多糖外用给药的最佳剂量和疗程。实验周期内,空白对照组大鼠血糖均处于正常水平(4.25±0.484.53±0.48),高血糖模型大鼠血糖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19.20±4.9029.70±3.81);P<0.01,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说明高血糖大鼠造模成功;外用金因肽和太子参多糖并不能降低高血糖大鼠血糖值,同时高血糖大鼠血糖也无自然恢复。与模型组比较,空白组的正常动物创面结痂和愈合速度明显快于糖尿病动物(P<0.01),表明高血糖影响大鼠足溃疡创面的愈合。给药14天,与模型组(47.06%±0.23)相比,PHP-MD组(92.10%±0.10)溃疡面愈合较快,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HP-LD组(82.39%±0.09)、PHP-HD组(69.99%±0.12)次之。且PHP-MD组创面愈合率与阳性组相差不大(P>0.05)。得0.20g/mL太子参多糖外用(PHP-MD)大鼠足溃疡创面愈合效果最佳,给药疗程为14天左右2.3太子参多糖联合BM-MSCs移植治疗大鼠糖尿病足溃疡药效学实验96只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9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金因肽阳性对照组、二甲双胍+PHP-MD组(二甲双胍150mg/kg灌胃及太子参多糖中剂量外用)、PHP-MD组、PHP-MD口服+外用组(中剂量太子参多糖500mg/kg灌胃及外用)、BM-MSCs组(BM-MSCs移植)、联合组(BM-MSCs移植及太子参多糖中剂量外用)、PBS组(PBS注射)。给药周期内,各给药组大鼠血糖一直维持在19.64±3.4631.98±2.65较高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BM-MSCs移植同外用金因肽和太子参多糖并不能降低高血糖大鼠血糖值,同时高血糖大鼠血糖值也无自然恢复。二甲双胍+PHP-MD组,血糖平均值分别为10.21±2.43和11.08±1.39,均处于较低水平;与模型对照组血糖值相比,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HP-MD组与模型组血糖比较差别不大,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PHP-MD口服+外用组血糖平均值高于二甲双胍+PHP-MD组,但一直呈下降趋势,且14day时与模型组血糖平均值相比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太子参多糖口服具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口服二甲双胍具有显着的降糖作用。给药14天,PHP-MD组、PHP-MD口服+外用组、BM-MSCs组、联合组(91.40%±0.1794.77%±0.06)创面结痂和愈合速度明显快于模型组,与模型组(28.97%±0.12)相比,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阳性组(88.35%±0.12)比较,创面愈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太子参多糖外用、多糖口服+外用,BM-MSCs移植、多糖外用联合BM-MSCs移植均具有促进高血糖大鼠足溃疡创面愈合的药效;其中联合组创面愈合速度较快(93.43%±0.08),表明多糖外用联合BM-MSCs移植可产生协同作用,以提高治疗大鼠糖尿病足溃疡的疗效。第三章太子参多糖及其联合BM-MSCs移植治疗大鼠糖尿病足溃疡机制研究3.1组织病理学研究采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溃疡创面形态学变化,对比分析各组创面组织修复情况。CD31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创面阳性微血管数目,评估创面组织血管生成情况。HE染色结果显示,给药14天,除模型组、PBS组外,各给药组及空白组表皮结构连续完整,毛细血管与毛囊较多新生,其中以联合组新生毛囊数为最多。提示太子参多糖联合BM-MSCs移植可能通过推进创面上皮化过程,促进大鼠糖尿病足溃疡面组织新生。CD31免疫组化显示,给药14天,各给药组创面微血管密度相差不大;其中联合组平均阳性微血管数目(15.97±3.58)多于BM-MSCs组、PHP-MD口服+外用组、PHP-MD组(15.37±3.5615.94±4.17),与模型组、PBS组(11.08±3.2311.75±3.64)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提示多糖外用联合BM-MSCs移植促进大鼠糖尿病足溃疡的愈合可能与促进溃疡面微血管的新生有关。3.2各组大鼠糖尿病足溃疡组织VEGF mRNA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大鼠溃疡局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的表达。给药后第14天,各给药组大鼠足溃疡创面局部VEGF mRNA相对表达量(1.03±0.382.08±0.17)与模型组(0.66±0.05)相比均较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一结果提示大鼠体内高血糖抑制溃疡创面VEGF mRNA表达,导致糖尿病足溃疡难以愈合;太子参多糖联合BMMSCs移植促进高血糖大鼠足溃疡创面的愈合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强溃疡创面VEGF mRNA的表达,促进创面血管生成,提高创面血供、血氧及组织温度,达到促进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愈合的效果。综上本研究采用太子参多糖外敷、太子参多糖外敷及口服两种给药模式,干细胞移植及太子参多糖外敷联合干细胞移植协同治疗;发挥多糖外敷“湿性封闭组织创面”特性、口服多糖降血糖药理作用协同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和免疫调节的特点;有效提高大鼠糖尿病足溃疡创面的修复。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足溃疡面VEGF的表达,使得组织血管新生及上皮化过程的推进,促进大鼠糖尿病足溃疡创面的愈合。
孙迪[4](2019)在《20(S)-原人参二醇纳米脂质载体凝胶的制备及其用于糖尿病溃疡有序化恢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针对目前用于促进创面修复和无瘢痕愈合研究的治疗机制单一,无法满足糖尿病溃疡愈合中四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本研究提出有序化恢复理念并设计20(s)-原人参二醇纳米脂质载体凝胶递药系统,利用载体分别在炎症期,增殖期以及重塑期的协同作用,实现创面有序化恢复,最终达到无瘢痕的愈合效果。方法:通过粒径仪,差式热量扫描仪、扫描电镜,冷冻扫描电镜等考察载体的粒径,载药能力及在硅酮弹性体中的分布状态;通过体外释放模拟载体在创面部位的药物释放行为;通过体外细胞实验检测其对炎症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同时建立糖尿病小鼠(db/db)全层伤口模型,借助组织病理学方法评估载体对伤口炎症期炎症细胞浸润,增殖期血管生成及重塑期胶原沉积的影响。结果:相对于PPD溶液组来说,PPD-N(p<0.01)和PPD-NS(p<0.05)中NO含量显着性降低;在细胞迁移实验中,PPD-N和PPD-NS处理组面积缩小的程度更加明显。在48h时,PPD-NS组的划痕面积已经基本愈合,而PPD溶液组的闭合率仅达到56.89±5.81%;PPD-N组的血管节点数显着性增多,尤其是PPD-NS组,其血管节点数最多;体内组织切片结果显示,相对于PPD溶液组,PPD-NS组炎症期炎症细胞数量显着性减少,增殖期血管新生密度显着增加,重塑期胶原围绕着皮肤附属器环状排列。结论:PPD-NS具有良好的体外抗炎和促血管生成能力,且由于PPD纳米脂质载体和硅酮弹性体的协同作用,共同减少了体内炎症期炎症细胞浸润密度,促进增殖期血管再生和调节重塑期胶原沉积,使创面的炎症期、增殖期和重塑期均顺利进行,实现了糖尿病溃疡的有序化恢复,最终达到了无瘢痕的愈合效果,这为临床上糖尿病溃疡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黄新炎[5](2018)在《上海纪录片研究(1980-2017)》文中认为上海纪录片发展,依托于上海影视,尤其是依托于上海电影深厚的历史基础及文化传统。上海电影发展历史中具有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精神及其透露出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始终影响着上海影视的发展,也影响着新时期上海纪录片的发展。无论在思想理念,还是技术手法和人才培养方面,与上海电影关系渊源很深的上海早期纪录片创作和上海科教纪录片创作,相对而言,更为直接地影响了本文所关注研究的上海纪录片的发展和进步。从1980年上海电视台成立纪录片组开始,由电影纪录片面来的电视纪录片开始有了正规军,为新时期上海纪录片创作发展提供了人员、经费和制度等方面的保障。本文基于简要回溯深厚的上海影视文化历史影响的视野,梳理研究了 1980年至2017年上海纪录片的创作及传播历史,在此基础上分析论述其各个历史阶段的创作实践及理念发展、代表作品及传播效果,初步归纳并勾勒出这个时期上海纪录片的发展脉络、衍变轨迹及文化影响。伴随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起步,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上海纪录片人,继承了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电影具有中国新现实主义特征的民生电影精神,比较自觉地把拍摄对象聚焦于市民百姓,深入里弄和街头进行纪实创作,通过讲述基层社会和市民百姓故事来反映改革开放的时代现实。1986年创办上海友好城市电视节,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在努力扩大上海纪录片国际影响力的同时,认真学习日本、美国等国外相对先进的纪录片理念,使“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流派成为当时上海纪录片创作的主要理念及手法。于是,上海纪录片开始自觉塑造能使人有感同身受的普通市民百姓而不再是传统的工农兵形象,捕捉历史新时期社会现实生活生动画面而拥有广泛传播的影响力,注重运用长镜头技术来体现纪录片创作的改革及影响力,从而使新时期上海纪录片的特征基本成型,并获得了很好的社会传播效果。伴随着新时期上海纪录片的初步辉煌,中国第一个电视纪录片栏目《纪录片编辑室》应运而生。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该纪录片栏目的开设与播出,是“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在体制内确立的标志,在中国新时期纪录片发展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其间,《纪录片编辑室》不仅探索纪录片栏目化生存之道,引领上海纪录片乃至影响了全国电视纪录片栏目的发展繁荣,而且在针对纪录片创作过度使用或者违反真实性原则使用“真实再现”“情景再现”创作手法方面,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提出了“情景模拟”的观点及主张。另外,《经典重访》的创意及创作、拍摄和传播,对优秀纪录片的再传播、再学习,都进行了很好的商业化探索,也开启了类似纪录片续集拍摄制作的先河,具有积极的历史影响。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纪录片编辑室》经历了从辉煌趋于平淡,其中既有上海纪录片自身发展方面的原因,也有时代变化方面的因素。2002年,上海新时期纪录片发展又迈出了重要而历史性的一步: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纪录片频道——上海纪实频道。该频道的创立,在拓展国内外纪录片传播影响的同时,很好地进行了上海纪录片创新发展及传播方面的积极探索,获得了不少较为成功的进步发展。其中在商业化背景下创设的《大师》栏目,能够坚持人文主义理想,弘扬名家大师精神,对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的人文情感和价值观引领,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档案》栏目则通过从历史中去仔细找寻,挖掘以上海档案为主的生动故事,以悬念、模拟和动画等手段提升系列纪录片的影响力和观赏性。同时,上海纪实频道在努力适应现代消费的环境变化,积极改革纪录片的创作模式及制播模式。2014年,上海纪实频道上星播出,全方位适应国际化、网络化、全媒体发展的新形势,努力推进上海纪录片的最新发展。近年来,上海纪录片在探索更为客观真实的市民百姓生活系列纪录片《急诊室故事》取得初步成功的基础上,使自觉融合客观纪实与主观制作为一体的系列医疗纪录片《人间世》很快上马,极大地提振了上海纪录片的创新发展和影响力。与此同时,上海纪录片人积极推出融国际性、广告性、审美性和纪实性为一体的《横穿美利坚》,强化国际合作和品牌营销,还拍摄了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海上丝绸之路》,以独有的上海纪录片表达方式参与国际传播并产生积极影响。为了尽可能客观而全面深入地研究新时期上海纪录片的发展历史,笔者采访了10位涉及上海纪录片发展历史的名人,设计并收集了《大师》栏目的前测、后测的调查问卷及研究,收集了《纪录片编辑室》创立至今播出的纪录片节目表和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从创立至2017年的获奖纪录片名录,并且将其相关文字资料都列为附录,作为本文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秦高凤[6](2017)在《柴胡皂苷D人工抗原的合成及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柴胡是《伤寒杂病论》中应用比较广泛和重要的药物之一,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合成柴胡皂苷D(SSD)的人工抗原与人工包被原,制备中药活性成分SSD的单克隆抗体,利用SSD单克隆抗体建立相应的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检测含柴胡的中药复方中SSD含量,为中药复方质量控制提供新的技术方法,也为后续对经方中柴胡的作用机制和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研究方法:(1)采用高碘酸钠氧化法合成SSD的人工免疫抗原(SSD-BSA)和人工包被原(SSD-OVA),并且使用薄层色谱法对合成产物进行鉴定;(2)用合成的SSD-BSA多次免疫BALB/c小鼠后,通过ELISA方法测定免疫小鼠抗SSD血清的效价和特异性;(3)取出免疫小鼠的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采用PEG法进行融合,再进行单克隆细胞株的筛选,采用腹水诱导法生产大量的单克隆抗体;(4)利用制备的SSD单克隆抗体建立ELISA方法,测试该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交叉反应率、回收率、准确性等相关指标;(5)利用建立SSD免疫分析方法,检测五种含有柴胡的复方中SSD含量。研究结果:(1)薄层色谱法鉴定的结果说明,合成的产物SSD-BSA和SSD-OVA偶联成功;小鼠的血清效价在1:10000以上,标准竞争抑制曲线表明,血清中的抗体可与SSD产生特异性结合。取免疫的小鼠脾细胞进行细胞融合,筛选出能分泌抗SSD抗体的单克隆细胞株。基于制备的SSD单克隆抗体,建立相应的ELISA分析法。(2)方法学考察结果显示,在156.25~5000ng/mL范围内,包被原SSD-OVA以1:4000的浓度稀释,腹水以1:100000的浓度稀释,得到SSD单克隆抗体的抑制率与线性关系曲线,回归方程为:y=-0.158In(x)+1.7693,R2=0.9856。IC50为 425.81 ng/mL。回收率在98.15~104.37%(均值为101.19%),板内差异<8.16%,板间差异<13.78%。通过ELISA法测试SSD与其它中药活性成分反应的交叉反应率。结果显示SSD与其他成分的交叉反应率均小于0.10%。说明制备的SSD单克隆抗体有很好的特异性。研究结论及意义:本实验首次成功的合成了 SSD的人工抗原,为SSD单克隆抗体的筛选和制备以及相应免疫方法的建立奠定基础;首次筛选出SSD的单克隆株;首次制备出SSD的单克隆抗体;首次利用生产出的SSD的单克隆抗体建立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这些研究可以为中药复方中柴胡的质量监控提供新的检测方法,而且为药物有效成分的分离研究、中药复方有效物质基础的研究、体内代谢、作用机理等的研究奠定基础。
邹佳丽[7](2016)在《强效止咳糖浆对阴虚肺热型慢性咳嗽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重点观察强效止咳糖浆对慢性咳嗽(阴虚肺热型)临床疗效的改善作用,为进一步挖掘和应用此类中药制剂提供理论依据,以期为慢性咳嗽患者带来福音。方法:将患者随机分配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为30例。对照组服用复方甲氧那明胶囊(浙江长兴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瓶含48颗,国药准字H20020393),每次2颗,每日3次,连续服用2周。治疗组规律服用复方甲氧那明胶囊(服用方法同上)和强效止咳糖浆,糖浆每次服用40 ml,每日3次,连续服药2周。若患者发现不适,随时复诊,防止发生副作用。结果:治疗前后总体效果评分比较,对照组痊愈2人,显效5人,有效15人,无效8人,总有效率达73.3%;治疗组痊愈7人,显效10人,有效9人,无效4人,总有效率达86.7%。经统计学分析得出两组有效率有明显差异,得出结论,治疗组整体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复方甲氧那明胶囊联合强效止咳糖浆和单用复方甲氧那明胶囊对慢性咳嗽(阴虚肺热型)皆有效果。复方甲氧那明胶囊联合强效止咳糖浆治疗阴虚肺热型慢性咳嗽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西药复方甲氧那明胶囊内服,联合用药可更好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例临床观察中患者未诉明显不适,生化指标正常。说明强效止咳糖浆在临床应用是安全的,可以进一步推广运用。
黄子天[8](2016)在《国医大师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研究一直受当代中医学界重视。2009年,在表彰首届国医大师之后,对国医大师的传承研究再次成为中医药界的研究热点。名老中医是中医学的一种特殊现象,一位名老中医往往能够培养出一批新的名医,并在周围地域相对集中,从而形成“名医圈”现象。当代以名老中医为核心的学术团队成为新型学术流派的雏形逐渐形成。对国医大师学术传承脉络及学术演变进行整理研究亟需开展。目前对国医大师邓铁涛及其学术团队的研究角度多样,但邓铁涛学术传承谱系及其学术经验演变的研究则显不足。本研究对邓铁涛及其学术团队的学术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客观呈现其学术传承领域;选择其主要的学术领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传承情况及学术演变;选择最具特色的领域对其具体内涵做深入阐述;梳理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谱系;探讨其学术传承特点。通过这些研究,存史纪实,彰显邓铁涛及其学术团队的学术成就,为未来传承、发扬邓铁涛教授学术经验提供借鉴与启示。方法:1、文献调研法:包括文献的查找,资料的收集、鉴别、整理、汇编等,形成整个研究工作的基础研究素材。2、理论评述法:综合运用归类分析、归纳演绎、传统阐释、相关对比等方法,以《中医杂志》、《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中华医史杂志》、《中医文献杂志》关于理论凝练研究方法为行业标杆,按照其行文规范的要求,对邓铁涛教授及其传承人的学术经验进行凝练对比。3、人物访谈法:通过采访相关学者,获得鲜活的历史资料,弥补单纯文献资料的不足。4、数据统计法:采用频数统计、数据挖掘等方法,分析相关方药以发现方药的内在联系。结果:研究分四部分:一为邓铁涛及其学术团队学术资料的收集整理,二为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研究,三为邓铁涛诊治重症肌无力学术经验传承研究,四为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谱系及传承特点。1、拟定资料纳入、排除标准,共收集到邓铁涛论文248篇,书着42部,第一作者署名非“邓铁涛”、但经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研究所或邓铁涛本人认定是邓铁涛亲撰的书着1部,与邓铁涛相关的其他资料18部;整理邓铁涛学术团队名单共60人及其师从邓铁涛的时间与方式,拟定资料纳入、排除标准,收集其学术资料,较为客观地展现其各自学术领域。根据资料认为,邓铁涛学术团队在五脏相关学说、脾胃学说、中国医学史、岭南医学、中医诊断学、神经肌肉病诊治、心血管病诊治7个领域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学术团队并延续至今,故以之为研究对象,探讨邓铁涛在这7个领域学术经验的传承情况及学术演变。2、探讨邓铁涛学术团队在五脏相关学说、脾胃学说、中国医学史、岭南医学、中医诊断学、神经肌肉病诊治、心血管病诊治7个领域的学术传承与演变,关注的重点是学术研究的传承演变而非学术人物的师承关系。对于五脏相关学说,邓铁涛提出了若干原创性的学术观点及研究设想,构建了五脏相关学说的基本理论框架。邓铁涛的学生们在这个框架下进行了多维度的研究,充实了实质性的学术内容,并一定程度上论证了其真实性及学术性。五脏相关学说是一种对中医五行学说的修订,是为了解决当代临床实际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方案,也是对中医五行学说的现代语言表达。对于脾胃学说,邓铁涛在梳理历代关于脾胃学说的基础上,侧重从临床实践的角度阐述对脾胃学说的理解。这些实践充实了脾胃学说在现代临床各科的适应范围。运用脾胃学说指导消化内科的临床诊疗与科研,是邓铁涛关于脾胃学说学术思想目前的主要传承载体与存在形式。劳绍贤是邓铁涛学术团队中一个独立的分支,是目前邓铁涛学术团队中从事脾胃学说研究的主要代表。对于中国医学史,邓铁涛强调唯物史观与临床实践的导向性,对中医近代史的研究最为重视。临床史观的提出是邓铁涛与其学生在中国医学史研究领域提出的独具特色的治史观念,是其在中国医学史研究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学术特点。邓铁涛的学生对中医近代史、海外中医药史、中医药博物馆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成果众多。对于岭南医学,目前岭南医学作为全国地域性医学流派研究中的重要一派而颇受重视,得益于邓铁涛及其学生长期的研究作为其基础。邓铁涛的学生始终坚持以传统医史文献方法研究岭南医学,成为目前从医史文献角度研究岭南医学的主要学术团队,其研究成果是运用临床调研、实验研究探讨岭南医学的理论基础。对于中医诊断学,邓铁涛主编的《中医诊断学》奠定了现代中医诊断学的学科范式,邓铁涛的学生在中医诊断学的研究中,一方面对中医诊断学若干受忽视的专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另一方面,对邓铁涛多部中医诊断学专着进行修订再版。对于神经肌肉病诊治,从学术理论看,形成了五脏相关学说指导神经肌肉病诊治的鲜明学术特点。从临床实践看,邓铁涛及其学生对重症肌无力、重症肌无力危象的救治的临床影响力辐射全国。在中医诊治神经肌肉病这一领域,邓铁涛及其学生具备形成一个中医学术流派的条件。对于心血管病诊治,从学术理论看,形成了五脏相关学说指导心血管病诊治及重视气虚痰瘀两方面鲜明学术特点。从临床实践看,邓铁涛及其学生在应对不断变化的临床疾病谱的同时,不断加深及拓展五脏相关学说与气虚痰瘀的临床普适性,体现了名老中医学术观点与时俱进的演变历程。在中医诊治心血管内科这一领域,邓铁涛及其学生具备形成一个中医学术流派的条件。基于上述研究认为,邓铁涛学术团队在师徒共同的临床及科研实践中实现了学术的延续与进步。3、整理邓铁涛及其学生诊治重症肌无力经验,展示其学术团队临床现状。邓铁涛对重症肌无力病机的认识为脾胃虚损、五脏相关,当以补脾益气为治疗大法,制强肌健力饮以统治。邓铁涛的学生延续邓铁涛学术风格,在各自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又形成各自特点。这些积累体现了邓铁涛诊治重症肌无力学术经验在传承之中有新的发展。其团队具备辐射全省乃至全国的临床影响力并在不断增强。收集整理全国名老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验案,形成44名全国名老中医133则治疗重症肌无力医案汇编,通过对其方药进行频数统计、聚类分析,认为虽然各种理论表述不同,但本质上来看,重症肌无力中医病机属脾肾亏虚、治法以补中益气、用药重用黄芪,这些观点是名老中医对重症肌无力的主流认识。实地调研国内中医界诊治重症肌无力的主要团队并收集其资料,包括上海李庚和、北京黄坤强、浙江裘昌林、河北乞国艳,简介其学术经验与临床现状,认为这些团队在整合医疗资源、中西医结合诊治重症肌无力经验的中医理论总结提升及人才梯队的组建等方面各具优势与特点。通过对比,认为邓铁涛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特色有三:一,运用五脏相关学说指导重症肌无力诊治;二,运用岭南草药进行治疗;三,对重症肌无力危象的中西医结合抢救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目前国内中医界诊治重症肌无力的团队的经验与现状也值得邓铁涛及其学术团队借鉴。4、梳理以邓铁涛为核心的中医学学术谱系。共梳理三代,三代依次为邓铁涛授业老师、邓铁涛、邓铁涛的学生,其中第三代又分为合作传承人、代表性传承人、主要传承人三类。学术谱系的建构,对于学派形成、学术研究的延续、学术人才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总结邓铁涛学术团队的传承特点有五:坚信中医,热爱中医;理论临床,兼修并重;执着学术,搭建平台;包容学生,爱护学生;教学相长,后继有人。结论:邓铁涛学术团队在师徒共同的临床及科研实践中实现了学术的延续与进步。邓铁涛在各项研究中往往起着引领作用,开辟多个研究领域,指明研究方向并构建研究的基本框架,而具体的研究内容则多由邓铁涛的学生完成。就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而言,邓铁涛的学生较邓铁涛均有突破,并使多个研究方向成为当今学界的热点研究问题,也产生良好的临床效应。目前邓铁涛学术团队仍需进一步做好学术的传承,使五脏相关学说、脾胃学说、中国医学史、岭南医学、中医诊断学、神经肌肉病诊治、心血管病诊治等研究领域后继有人,并能在各研究领域继续有所提高。除了在各研究领域继续有所提高之外,应对邓铁涛最独树一帜的学术领域——五脏相关学说及神经肌肉病诊治——进行重点研究。
孙仙玲[9](2016)在《参蒲盆炎颗粒的药学研究》文中提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1-2]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特点是病情顽固,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极大困扰。参蒲盆炎处方是南京中医药大学谈勇教授,结合现代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发病的特点,并在临床上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精心择选的处方,用于该疾病的治疗,具有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的功效。参蒲盆炎方由丹参、大血藤等10味中药组成,由处方日服用量可知该方服用剂量较大不适合设计为片剂、胶囊剂等剂型,颗粒剂具有辅料用量少,吸收快、作用迅速的特点,故本课题以颗粒剂为目标剂型,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药、天然药物6.1类申报资料要求全面完成中间体制备工艺研究、制剂成型工艺研究、中试放大研究、质量标准研究以及稳定性研究,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的一致性、稳定性。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一、参蒲盆炎颗粒制备工艺研究根据文献调研结果,制定中间体制备筛选方案,通过药效筛选确定中间体工艺路线,并进行工艺参数的优化、成型工艺研究和中试放大研究。1.工艺路线筛选:通过查阅文献,结合药理活性成分的理化性质,制定了不同的中间体制备工艺路线并进行主要药效筛选,确定将虎杖、醋延胡索采用醇提,其余药味采用水提醇沉的方式进行研究。2.中间体制备工艺研究:以延胡索乙素、虎杖苷转移率及干膏得率为检测指标,对参蒲盆炎颗粒醇提组药材提取工艺进行研究,最终确定的提取工艺为:虎杖和醋延胡索饮片采用合并提取的方式,提取溶剂为10倍量60%的乙醇,提取3次,每次1.5h,滤过,合并滤液,备用。以芍药苷转移率和干膏得率为检测指标,对参蒲盆炎颗粒水提组药材提取工艺纯化进行研究,最终确定的提取纯化工艺为:将水提组药材用12倍量的水提取3次,每次1.5h,滤过,合并滤液,65℃条件下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50℃);将浓缩液放至室温,加95%的乙醇醇沉至60%,室温静置12h,取醇沉上清液,备用。以芍药苷、延胡索乙素、虎杖苷转移率及干膏得率为检测指标,对参蒲盆炎工艺中醇提液和醇沉上清液合并液的浓缩干燥工艺进行研究,确定工艺为:将合并液65℃条件下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4(50℃)的浓缩液;采用带式减压干燥法(带式干燥三区温度设为100℃,100℃,90℃,冷却区30℃)对浓缩液进行干燥,干燥时间为2h。3.成型工艺研究:以成型率和水分为指标,糊精和甜菊苷为辅料,采用干法制粒对中间体干膏粉进行制粒,最终确定干膏粉、糊精比例为7:3~4:1,甜菊苷用量为1%,所得颗粒符合药典要求,质量均一,稳定性好。4.中试放大研究:根据小试考察优选参数进行3批中试放大试验,结果表明该制备工艺稳定可行。二、参蒲盆炎颗粒质量标准研究以含量测定、检查项为评价指标,初步建立参蒲盆炎颗粒成品的质量标准:建立芍药苷、虎杖苷含量测定方法,及成品中延胡索、虎杖、大血藤、丹参、乌药等5味药材的薄层鉴别方法。根据2010年版《中国药典》附录1制剂通则项下颗粒剂的相关要求,对参蒲盆炎颗粒的外观性状、鉴别、溶化性、水分、粒度、装量差异、含量测定等内容进行研究建立了参蒲盆炎颗粒的质量标准:规定本品为颗粒剂,棕黄色至棕褐色,味甜,微苦;其鉴别、溶化性、水分、粒度、装量差异、微生物限度等均应符合制剂通则项下颗粒剂的相关要求,本品含芍药苷、虎杖苷的含量每袋分别不得低于16.0mg、9.3mg。三、参蒲盆炎颗粒稳定性研究按工艺路线制备三批参蒲盆炎颗粒,按照本品质量标准及中药新药稳定性试验相关要求,在温度25℃±2℃、相对湿度60%±10%,以及温度40℃±2℃、相对湿度75%±5%的条件下分解进行长期及加速稳定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本品颗粒在6个月加速稳定性试验与18个月长期稳定性试验中各项指标均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稳定性较好。四、参蒲盆炎颗粒指纹图谱初步研究为了对参蒲盆炎颗粒的质量进行全面控制,本课题对参蒲盆炎颗粒的指纹图谱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建立了指纹图谱研究方法,共标定22个共有峰。通过与对照品比对指认出9个已知峰,分别为没食子酸、丹参素钠、绿原酸、芍药苷、虎杖苷、苯甲酸、丹酚酸B、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并且对22个共有峰进行了归属。
朱琪[10](2015)在《鱼腥草素钠抗LPS诱导的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炎症的分子机制》文中研究指明奶牛产后子宫内膜炎是由致病微生物上行感染母牛生殖道而引起的炎症。大肠杆菌是主要的致病菌之一,但其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清楚。鱼腥草素钠(Sodium houttuyfonate, SH)是鱼腥草有效成分鱼腥草素的亚硫酸氢钠加成化合物,稳定性强,临床上用于治疗炎症疾病。目前鱼腥草素钠对抗炎症疾病的分子机制还不完全清楚,我们假设NF-κB充当关键调解物,从体外细胞水平探明其抗炎分子机制。并在体内对小鼠子宫内膜炎模型和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疗效进行观察。从而深入研究SH抗炎活性和其药理机制。本研究运用体外原代培养细胞的方法,分离鉴定了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并对培养获得的原代细胞进行了不同染色方法的形态学观察和透射电镜观察。在此基础上,建立LPS诱导的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bEECs)炎症模型。为了评估SH的体内外抗炎作用,首先用MTT法和LDH分析检测梯度浓度的SH对bEECs的毒性;其次用ELISA和qRT-PCR方法分别从蛋白分泌和nRNA表达两个水平检测细胞炎性因子TNF-α、IL-1β、IL-6和IL-8,同时用western blotting的方法检测细胞内炎症信号转导通路MAPKs/NF-κB的关键蛋白ERK、JNK、p38、IκBα和NF-κBp65;最后用临床诊断的方法评估SH治疗小鼠和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疗效。研究表明,运用组织培养和复合酶消化结合差时技术可以分离出纯度很高的bEECs,为后续的实验提供了足够的细胞。不同染色方法对子宫内膜细胞观察可知其细胞结构清晰,胞浆胞膜分明;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显示,体外培养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可清晰看到微胞凸,胞内各种细胞器清晰可见。细胞毒性实验显示,SH (120μg/mL)浓度范围内对bEECs无毒副作用;15,30and60μg/mL高中低浓度的SH可以抑制LPS诱导bEECs的TNF-α、IL-1β、IL-6和IL-8的蛋白分泌水平,并呈浓度依赖关系;对炎性细胞因子的mRNA有同样的调控作用。而且,在LPS激活的bEECs中,SH抑制了IκBα的降解和NF-κB p65的磷酸化;压制了ERK、JNK、p38磷酸化水平。体内疗效实验证实,SH能够显着减弱模型组小鼠子宫内膜的炎性反应,子宫指数与正常对照组差异不显着,镜检子宫组织显示显微结构基本正常,表明SH对实验性子宫内膜炎模型小鼠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用SH治疗奶牛临床型子宫内膜炎受孕率达到86%,发情头数占总头数的91.7%。而用土霉素治疗奶牛受孕率为50%,发情头数占总头数的67%。在发情头数和受孕率上SH的治疗效果优于土霉素。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方法及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方法 |
| 1.2.3 研究意义 |
| 1.3 研究现状 |
| 1.3.1 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研究 |
| 1.3.2 中医药文化国际交流传播研究 |
| 1.3.3 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对中医药国际交流传播影响研究 |
| 2.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思想 |
| 2.1 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的理论渊源 |
| 2.1.1 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传承发展 |
| 2.1.2 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 |
| 2.2 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的内容 |
| 2.2.1 平等相待的相处之道 |
| 2.2.2 美美与共的共生之境 |
| 2.2.3 开放包容的互鉴之心 |
| 2.2.4 与时俱进的创新之路 |
| 2.3 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的价值与意义 |
| 2.3.1 理论意义 |
| 2.3.2 现实意义 |
| 3.习近平关于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论述 |
| 3.1 中医药文化科学论 |
| 3.2 中医药文化资源论 |
| 3.3 中医药文化优势论 |
| 3.4 中医药文化自信论 |
| 3.5 中医药文化创新论 |
| 3.6 中医药文化复兴论 |
| 4.中医药文化国际交流传播 |
| 4.1 中外医药交流互鉴史 |
| 4.1.1 中外医学交流萌芽阶段--秦汉时期(公元前 221-公元 265) |
| 4.1.2 中外医学交流步入成熟阶段--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 265-581 年) |
| 4.1.3 中外医学交流步入蓬勃发展--隋唐时期(公元 581-960 年) |
| 4.1.4 中外医学交流繁荣发展--宋金元时期(公元 960-1368 年) |
| 4.1.5 中外医学交流越发昌盛--明清时期(公元 1368-1840 年) |
| 4.1.6 近代中西医学交流--(公元 1840-1949 年) |
| 4.2 当代中医药文化国际交流传播 |
| 4.2.1 中医药在美国 |
| 4.2.2 中医药在欧洲 |
| 4.2.3 中医药在东南亚 |
| 4.2.4 中医药在日本 |
| 4.2.5 中医药在澳大利亚 |
| 4.3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特点 |
| 4.3.1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历史悠久 |
| 4.3.2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地域广泛 |
| 4.3.3 对中医药的认同不断提升 |
| 4.4 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思考与启示 |
| 4.4.1 中医药文化传播的自身影响因素 |
| 4.4.2 文化的差异是重要影响因素 |
| 4.4.3 医学模式的差异是直接影响因素 |
| 5.新时代中医药文化国际交流传播及繁荣发展 |
| 5.1 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指导思想更加明确 |
| 5.2 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学科基础得到加强 |
| 5.3 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路径进一步提升 |
| 5.3.1 推动中医药“走出去” |
| 5.3.2 加强海外学者“引进来” |
| 5.4 推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战略思考 |
| 5.5 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中国战略的作用 |
| 5.6 推进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的中医药 |
| 6.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思想与中医药文化国际交流传播研究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前言 |
| 1. 糖尿病肾病 |
| 1.1 糖尿病肾病的流行病学 |
| 1.2 糖尿病肾病的病情进展 |
| 1.3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 |
| 2. 冬虫夏草 |
| 2.1 冬虫夏草的药理作用 |
| 2.2 冬虫夏草的活性成分 |
| 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设计思路 |
| 参考文献 |
| 第一部分 人工虫草CPD0300菌粉体外抗糖尿病肾病活性部位的筛选 |
| 前言 |
| 第一章 提取工艺的考察 |
| 一、实验材料 |
| 1.1 药品和试剂 |
| 1.2 实验仪器 |
| 1.3 实验细胞 |
| 二、实验方法 |
| 2.1 供试品的制备和试剂的配制 |
| 2.2 体外活性评价 |
| 2.3 统计学分析 |
| 三、结果 |
| 3.1 不同工艺提取物对RMC细胞活力的影响 |
| 3.2 不同工艺提取物对ECM表达的抑制作用 |
| 四、讨论 |
| 五、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人工虫草CPD0300菌粉各组分分离纯化及抗糖尿病肾病活性筛选 |
| 一、实验材料 |
| 1.1 药品和试剂 |
| 1.2 实验仪器 |
| 1.3 实验细胞 |
| 二、实验方法 |
| 2.1 多糖的分离纯化及鉴别 |
| 2.2 核苷类组分的分离纯化及成分分析 |
| 2.3 甾醇类组分的分离纯化及成分分析 |
| 2.4 各组分抗糖尿病肾病活性筛选 |
| 2.5 统计学分析 |
| 三、结果 |
| 3.1 多糖的质量评价 |
| 3.2 核苷提取物的成分分析 |
| 3.3 甾醇提取物的成分分析 |
| 3.4 各组分抗糖尿病肾病活性筛选 |
| 四、讨论 |
| 五、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人工虫草活性组分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
| 前言 |
| 第三章 核苷提取物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
| 一、实验材料 |
| 1.1 药品和试剂 |
| 1.2 实验仪器 |
| 1.3 细胞和动物 |
| 二、实验方法 |
| 2.1 试剂配制 |
| 2.2 糖尿病模型小鼠的建立及分组 |
| 2.3 肾功能指标的测定 |
| 2.4 肾脏组织病理检查 |
| 2.5 细胞培养和给药 |
| 2.6 Western blot法测定蛋白表达 |
| 2.7 RT-PCR测定mRNA表达 |
| 2.8 统计学分析 |
| 三、实验结果 |
| 3.1 核苷提取物对糖尿病肾病小鼠体重和血糖的影响 |
| 3.2 核苷提取物对糖尿病肾病小鼠肾功能的影响 |
| 3.3 核苷提取物对糖尿病肾病小鼠肾脏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
| 3.4 核苷提取物对上皮间质转分化的影响 |
| 3.5 核苷提取物对细胞外基质积聚的影响 |
| 3.6 核苷提取物通过p38/ERK通路抑制EMT和ECM积累 |
| 四、讨论 |
| 五、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麦角甾醇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
| 一、实验材料 |
| 1.1 药品和试剂 |
| 1.2 实验仪器 |
| 1.3 细胞和动物 |
| 二、实验方法 |
| 2.1 试剂配制 |
| 2.2 糖尿病模型小鼠的建立及分组 |
| 2.3 代谢参数和肾功能参数的测定 |
| 2.4 肾脏组织病理检查 |
| 2.5 细胞培养和给药 |
| 2.6 MTT法测定细胞增殖 |
| 2.7 Western blot法测定蛋白表达 |
| 2.8 RT-PCR测定mRNA表达 |
| 2.9 统计学分析 |
| 三、实验结果 |
| 3.1 麦角甾醇对糖尿病肾病小鼠体重和血糖的影响 |
| 3.2 麦角甾醇对糖尿病肾病小鼠肾功能参数的影响 |
| 3.3 麦角甾醇对糖尿病肾病小鼠肾脏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
| 3.4 麦角甾醇对糖尿病状态下肾系膜细胞增殖的影响 |
| 3.5 麦角甾醇对糖尿病状态下细胞外基质积聚的影响 |
| 3.6 麦角甾醇通过TGF-β1/Smad2通路抑制肾系膜细胞增殖和ECM积聚 |
| 四、讨论 |
| 五、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人工虫草改良制剂的制备及其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
| 前言 |
| 第五章 人工虫草改良制剂的制备及其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
| 一、实验材料 |
| 1.1 药品和试剂 |
| 1.2 实验仪器 |
| 1.3 实验动物 |
| 二、实验方法 |
| 2.1 麦角甾醇在不同增溶溶液中的溶解度测定 |
| 2.2 血浆中麦角甾醇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 2.3 药物动力学实验 |
| 2.4 统计学分析 |
| 三、实验结果 |
| 3.1 麦角甾醇在不同增溶溶液中的溶解度 |
| 3.2 血浆中麦角甾醇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 3.3 药物动力学实验结果 |
| 四、讨论 |
| 五、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四部分 麦角甾醇纳米脂质载体的制备和评价 |
| 前言 |
| 第六章 麦角甾醇纳米脂质载体制备工艺的研究 |
| 一、实验材料 |
| 1.1 药品和试剂 |
| 1.2 实验仪器 |
| 二、实验方法 |
| 2.1 ERG-NLCs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 2.2 包封率和载药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 2.3 ERG-NLCs制备方法的考察 |
| 2.4 ERG-NLCs最优处方的验证及质量评价 |
| 三、实验结果 |
| 3.1 ERG-NLCs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 3.2 包封率和载药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 3.3 ERG-NLCs制备方法的考察 |
| 3.4 ERG-NLCs最优处方的验证及质量评价 |
| 四、讨论 |
| 五、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麦角甾醇纳米脂质载体冻干制剂的研究 |
| 一、实验材料 |
| 1.1 药品和试剂 |
| 1.2 实验仪器 |
| 二、实验方法 |
| 2.1 冻干工艺的确定 |
| 2.2 冻干产品的评价 |
| 三、实验结果 |
| 3.1 冻干工艺的确定 |
| 3.2 冻干产品的评价 |
| 四、讨论 |
| 五、本章小结 |
| 第八章 麦角甾醇纳米脂质载体的体内药物动力学和体外药效评价 |
| 一、实验材料 |
| 1.1 药品和试剂 |
| 1.2 实验仪器 |
| 1.3 细胞和动物 |
| 二、实验方法 |
| 2.1 血浆中麦角甾醇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 2.2 药物动力学实验 |
| 2.3 细胞培养 |
| 2.4 MTT法测定细胞毒性 |
| 2.5 MTT法测定细胞增殖 |
| 2.6 Western blot法测定蛋白表达 |
| 2.7 统计学分析 |
| 三、实验结果 |
| 3.1 血浆中麦角甾醇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 3.2 药物动力学实验结果 |
| 3.3 ERG-NLCs的细胞毒性 |
| 3.4 ERG-NLCs对高糖诱导的RMC细胞增殖抑制作用 |
| 3.5 ERG-NLCs对高糖诱导的RMC细胞ECM积聚的影响 |
| 四、讨论 |
| 五、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全文总结 |
| 致谢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太子参多糖制备 |
| 1 太子参多糖制备与分析 |
| 1.1 实验器材 |
| 1.2 太子参多糖提取 |
| 1.3 太子参多糖含量测定 |
| 1.4 太子参多糖分子量测定 |
| 1.5 实验结果 |
| 1.6 讨论 |
| 1.7 小结 |
| 第二章 太子参多糖及其联合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糖尿病足溃疡药效学研究 |
| 1 BM-MSCs的培养 |
| 1.1 实验器材 |
| 1.2 BM-MSCs培养操作 |
| 1.3 DAPI荧光标记BM-MSCs |
| 1.4 MTT法绘制BM-MSCs细胞生长曲线 |
| 1.5 实验结果 |
| 1.6 讨论 |
| 1.7 小结 |
| 2 太子参多糖外用治疗大鼠糖尿病足溃疡的量效关系考察 |
| 2.1 实验器材 |
| 2.2 实验方法 |
| 2.3 实验结果 |
| 2.4 讨论 |
| 2.5 小结 |
| 3 太子参多糖及其联合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糖尿病足溃疡实验.. |
| 3.1 实验器材 |
| 3.2 实验方法 |
| 3.3 实验结果 |
| 3.4 讨论 |
| 3.5 小结 |
| 第三章 太子参多糖及其联合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糖尿病足溃疡机制研究 |
| 1 大鼠糖尿病足溃疡创面组织学检查 |
| 1.1 实验器材 |
| 1.2 冰冻切片 |
| 1.3 创面组织HE染色 |
| 1.4 CD31 免疫组化检测 |
| 1.5 实验结果 |
| 1.6 讨论 |
| 1.7 小结 |
| 2 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大鼠足溃疡创面 VEGF 的 m RNA 表达 |
| 2.1 实验器材 |
| 2.2 实验方法 |
| 2.3 实验结果 |
| 2.4 讨论 |
| 2.5 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 引言 |
| 第一章 20(S)-原人参二醇纳米脂质载体凝胶检测方法的确定及处方前研究 |
| 1.1 仪器与试剂 |
| 1.1.1 试剂 |
| 1.1.2 仪器 |
| 1.2 实验方法 |
| 1.2.1 PPD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 1.2.2 PPD平衡溶解度的考察 |
| 1.2.3 PPD油水分配系数的考察 |
| 1.3 结果与讨论 |
| 1.3.1 PPD含量测定方法 |
| 1.3.2 PPD的平衡溶解度 |
| 1.3.3 PPD的油水分配系数 |
| 1.4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20(S)-原人参二醇纳米脂质载体凝胶处方工艺研究 |
| 2.1 仪器与试剂 |
| 2.1.1 试剂 |
| 2.1.2 仪器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PPD-纳米脂质载体评价指标 |
| 2.2.2 PPD-N处方优化 |
| 2.2.3 PPD-N制备工艺考察 |
| 2.2.4 PPD-N和硅酮弹性体比例筛选 |
| 2.3 结果与讨论 |
| 2.3.1 PPD-N处方优化 |
| 2.3.2 正交试验法优化 PPD 纳米脂质载体处方 |
| 2.3.3 PPD-N 制备工艺考察结果 |
| 2.3.4 PPD-N 和硅酮弹性体比例筛选 |
| 2.3.5 PPD-NS 处方和制备工艺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20(S)-原人参二醇纳米脂质载体凝胶理化性质研究 |
| 3.1 仪器与试剂 |
| 3.1.1 试剂 |
| 3.1.2 仪器 |
| 3.2 实验方法 |
| 3.2.1 PPD-纳米脂质载体粒径,多分散指数及电位研究 |
| 3.2.2 PPD-N和 PPD-NS形态研究 |
| 3.2.3 PPD-纳米脂质载体结晶性研究 |
| 3.2.4 PPD-纳米脂质载体包封率和载药量研究 |
| 3.2.5 PPD-N和 PPD-NS体外释放度研究 |
| 3.3 结果与讨论 |
| 3.3.1 PPD-N 的粒径,粒度分布和电位 |
| 3.3.2 PPD-N和 PPD-NS的形态 |
| 3.3.3 PPD-纳米脂质载体的结晶性 |
| 3.3.4 PPD-纳米脂质载体的包封率和载药量 |
| 3.3.5 PPD-纳米脂质载体和 PPD-NS 的体外释放度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20(S)-原人参二醇纳米脂质载体凝胶药效学研究 |
| 第一节 体外药效学研究 |
| 4.1 仪器与试剂 |
| 4.1.1 试剂 |
| 4.1.2 仪器 |
| 4.2 实验方法 |
| 4.2.1 细胞培养 |
| 4.2.2 RAW264.7 细胞毒性和 NO 含量研究 |
| 4.2.3 HUVEC 细胞增殖和迁移率研究 |
| 4.2.4 血管生成密度研究 |
| 4.3 结果与讨论 |
| 4.3.1 RAW264.7 细胞毒性和 NO 含量 |
| 4.3.2 HUVEC 细胞增殖和迁移率 |
| 4.3.3 血管生成密度 |
| 第二节 体内药效学研究 |
| 4.4 仪器,试剂与实验动物 |
| 4.4.1 试剂 |
| 4.4.2 仪器 |
| 4.4.3 实验动物 |
| 4.5 实验方法 |
| 4.5.1 小鼠造模方法 |
| 4.5.2 实验分组及给药方法 |
| 4.5.3 伤口闭合率分析 |
| 4.5.4 病理组织切片分析 |
| 4.6 结果与讨论 |
| 4.6.1 伤口闭合率分析 |
| 4.6.2 炎症期炎症浸润程度分析 |
| 4.6.3 增殖期血管密度分析 |
| 4.6.4 重塑期胶原沉积情况分析 |
| 4.7 本章小结 |
| 全文总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Ⅰ:文献综述 20(S)-原人参二醇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Ⅱ: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缘起 |
| 二、文献综述 |
| 三、研究内容、论文结构、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 |
| 第一章 依托深厚的历史基础及文化传统(1980年前) |
| 第一节 立足上海面向全国的时代意识及传播影响 |
| 1. 1949 年前上海电影的时代意识及传播影响 |
| 2. 新中国成立至1980年前上海电影的国内外影响力 |
| 第二节 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纪录影像及传播影响 |
| 1. 1949 年前上海纪录片的民族意识及传播影响 |
| 2. 新中国成立至1980年前的上海纪录片创作及传播 |
| 第三节 站在上海科教片肩膀上的创作及传播 |
| 1. 1980 年前上海科教片的起步及影响 |
| 2. 1980年前上海科教纪录片的审美特征 |
| 3. 1980 年前上海科教纪录片对上海纪录片发展的贡献 |
| 第二章 起步于改革开放和关注百姓生活(1980-1993) |
| 第一节 在外宣名义下悄然起步 |
| 1. 从“专题片”到“纪录片” |
| 2. 以创办上海友好城市电视节实现“请进来”“走出去” |
| 3. 从友好城市电视节到上海电视节及上海国际电影节 |
| 第二节 市井民生影像的真切记录 |
| 1. 向日本等外国同行学习纪录片创作新理念 |
| 2. 深入上海里弄去创新纪录片拍摄 |
| 3. 走向街头再现新时代上海百姓生活景象 |
| 4. 真实记录国内外重大政治关系变化后的民情生活 |
| 第三节 新时期上海纪录片成型特征及传播影响 |
| 1. 表现普通市民百姓而不再是工农兵形象 |
| 2. 捕捉历史新时期社会现实生活而拥有广泛的传播影响力 |
| 3. 自觉注重长镜头技术运用来体现思想理念的改革进步 |
| 第三章 《纪录片编辑室》的空前引领及历史影响(1993-2002) |
| 第一节 《纪录片编辑室》诞生与上海纪录片勃兴 |
| 1. 《纪录片编辑室》:从上海到全国的传播影响 |
| 2. 《纪录片编辑室》与“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 |
| 3. 《纪录片编辑室》栏目化特色及不足 |
| 第二节 现场实地再现平民感受及心态 |
| 1. 记录大上海发展与新上海人的生活感受 |
| 2. 再现新上海建设与老上海人的生活情感 |
| 3. 《纪录片编辑室》人的思想精神与纪录情怀 |
| 第三节 值得再认识的“情景模拟” |
| 1. 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搬演”“真实再现”和“情景再现” |
| 2. 为何应该是“情景模拟”? |
| 第四节 《纪录片编辑室》从辉煌趋于平淡 |
| 1. 自身原因 |
| 2. 时代因素 |
| 第四章 消费主义环境下的商业化之路(2002—2014) |
| 第一节 《经典重访》:跨越时空对话的商业与人文考量 |
| 1. 《经典重访》的历史背景及商业人文考量 |
| 2. 《经典重访》的内容选择 |
| 3. 《经典重访》的重访策略 |
| 4. 《经典重访》的收视率及传播效果 |
| 第二节 消费历史档案资料栏目纪录片的创作及传播 |
| 1. 从《星期五档案》到《档案》 |
| 2. 利用老上海档案的独特性打造品牌效应 |
| 3. 《档案》栏目纪录片创作特色及传播效果 |
| 第三节 消费历史名人栏目纪录片的创作及传播 |
| 1. 《大师》栏目的人文精神及文化品位 |
| 2. 《大师》作品的传播影响力实证研究 |
| 第四节 构建领风气之先的商业化运作平台 |
| 1. 《东方全纪录》的商业化运作及效果 |
| 2. 《上海100》:与自己相遇的上海新时代城市纪录片 |
| 第五节 适应消费主义环境的纪录片创作管理改革 |
| 1. 拓展纪录片认识,丰富频道栏目 |
| 2. 实行制播分离,效率效益考核和增加自制纪录片 |
| 第五章 全媒体时代的纪实坚守与创新发展(2014—2017) |
| 第一节 坚守纪实精神及当代创新 |
| 1. 《急诊室故事》:涉及敏感题材与谨守客观真实 |
| 2. 《人间世》:主体选择与纪实精神高度融合的创新成功 |
| 第二节 强化国际合作与品牌营销 |
| 1. 《横穿美利坚》项目的创新意义与摄制策略 |
| 2. 国际性、广告性、审美性和纪实性融为一体的创作及传播效果 |
| 第三节 融入“一带一路”战略 |
| 1. “一带一路”伟大战略与上海纪录片创作及传播 |
| 2. 《海上丝绸之路》的上海表达及传播影响 |
| 3. 其他融入或配合“一带一路”伟大战略上海纪录片的创作及传播 |
| 第四节 全媒体时代上海纪录片的创新发展 |
| 1. 全媒体时代上海纪录片的管理机制创新 |
| 2. 全媒体时代上海纪录片的网络化生存 |
| 结语:上海纪录片的宏观回溯及前景展望 |
| 第一节 新时期上海纪录片发展宏观回溯 |
| 1. 平民生活的人文表达 |
| 2. 创新纪实的海派表达 |
| 第二节 新时代上海纪录片的前景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后记 |
| 摘要 |
| ABSTRACT |
| 附录:缩略词及中英文对照表 |
| 第一部分 综述 |
| 综述一、中药小分子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应用的现代研究进展 |
| 1. 中药小分子单克隆抗体制备的现代研究进展 |
| 1.1 皂苷类 |
| 1.2 黄酮类 |
| 1.3 萜类 |
| 1.4 其他 |
| 2. 中药小分子单克隆抗体应用的现代研究进展 |
| 2.1 药用植物的采收与育种 |
| 2.2 药效动力学研究 |
| 2.3 中药材及中药复方的质量监控 |
| 2.4 药物有效成分的分离 |
| 3.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柴胡皂苷D的现代研究进展 |
| 1. 柴胡皂苷D的药理活性 |
| 2. 柴胡皂苷D对疾病的影响 |
| 2.1 抗肿瘤作用研究 |
| 2.2 皮肤病 |
| 2.3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
| 2.4 呼吸系统疾病 |
| 2.5 其他 |
| 3. 柴胡皂苷D的常用检测方法 |
| 3.1 高效液相法 |
| 3.2 毛细管电泳法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三、《伤寒杂病论》中柴胡的应用及现代研究进展 |
| 1. 《伤寒杂病论》中柴胡的运用 |
| 1.1 《伤寒杂病论》中柴胡用药的统计 |
| 1.2 《伤寒杂病论》中柴胡药对研究应用统计 |
| 2. 柴胡类经方的现代研究进展 |
| 2.1 小柴胡汤的现代研究进展 |
| 2.2 大柴胡汤的现代研究进展 |
| 2.3 柴胡桂枝汤的现代研究进展 |
| 2.4 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现代研究进展 |
| 2.5 四逆散的现代研究进展 |
| 2.6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现代研究进展 |
| 3.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 前言 |
| 第一章 柴胡皂苷D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 1. 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细胞株 |
| 1.3 中药活性成分标准品 |
| 1.4 主要试剂 |
| 1.6 主要溶剂配置 |
| 2. 实验方法 |
| 2.1 人工抗原和包被原的制备 |
| 2.2 合成产物的鉴定 |
| 2.3 人工抗原免疫原性鉴定 |
| 2.4 细胞融合 |
| 2.5 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
| 2.6 特异性检测 |
| 2.7 单克隆抗体的扩大生产--腹水制备 |
| 2.8 腹水纯化及鉴定 |
| 3. 实验结果 |
| 3.1 柴胡皂苷D人工抗原薄层色谱结果 |
| 3.2 血清抗体效价测定 |
| 3.3 血清柴胡皂苷D抗体特异性测定 |
| 3.4 阳性细胞株的筛选 |
| 3.5 克隆化结果 |
| 3.6 纯化前后腹水效价比较 |
| 4. 小结与讨论 |
| 4.1 小结 |
| 4.2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柴胡皂苷D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的建立 |
| 1. 材料 |
| 1.1 主要试剂 |
| 1.2 主要仪器 |
| 1.3 主要溶液配制 |
| 2. 实验方法 |
| 2.1 标准竞争抑制曲线 |
| 2.2 交叉反应率 |
| 2.3 加样回收率 |
| 2.4 精密度 |
| 3. 结果 |
| 3.1 标准竞争抑制曲线 |
| 3.2 交叉反应率 |
| 3.3 加样回收率 |
| 3.4 精密度 |
| 4. 小结与讨论 |
| 4.1 小结 |
| 4.2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中药复方中柴胡皂苷D含量的检测 |
| 1. 材料 |
| 1.1 中药材 |
| 1.2 化学试剂 |
| 1.3 主要仪器 |
| 1.4 主要耗材 |
| 1.5 主要溶液配制 |
| 2. 实验方法 |
| 2.1 样品处理 |
| 2.2 中药复方中SSD含量的ELISA法测定 |
| 3. 实验结果 |
| 4. 小结与讨论 |
| 4.1 小结 |
| 4.2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结语与展望 |
| 致谢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 |
| 前言 |
| 文献综述 |
| 1 中医对慢性咳嗽的认识 |
| 1.1 病因病机 |
| 1.2 症候分型 |
| 1.3 辨证论治 |
| 2 西医对慢性咳嗽的认识 |
| 2.1 病因病机 |
| 2.2 诊断与治疗 |
| 临床观察 |
| 1 研究方法 |
| 1.1 试验设计 |
| 1.2 试验方法 |
| 2 实施方案 |
| 2.1 诊断标准 |
| 2.2 临床观察方案 |
| 2.3 统计学分析 |
| 讨论 |
| 1 选题依据 |
| 2 阴虚肺热型久咳的中医学理论剖析 |
| 3 本人对慢性咳嗽医治的理解 |
| 4 强效止咳糖浆的理法分析 |
| 5 临床观察分析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2 研究现状 |
| 3 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邓铁涛学术团队学术资料的收集整理 |
| 1.1 邓铁涛学术资料的收集整理 |
| 1.1.1 资料收录原则 |
| 1.1.2 资料收集结果 |
| 1.2 邓铁涛学术团队学术资料的收集整理 |
| 1.2.1 邓铁涛学术团队人员名单 |
| 1.2.2 邓铁涛学术团队与邓铁涛学术思想相关的学术资料收录原则 |
| 1.2.3 资料收集结果 |
| 1.3 总结 |
| 第二章 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内涵研究 |
| 2.1 邓铁涛学术渊源简介 |
| 2.2 邓铁涛对五脏相关学说研究的传承 |
| 2.2.1 邓铁涛学术团队对五脏相关学说的研究历程 |
| 2.2.2 邓铁涛对五脏相关学说的研究 |
| 2.2.3 邓铁涛的学生对五脏相关学说的研究 |
| 2.2.4 小结 |
| 2.3 邓铁涛对脾胃学说研究的传承 |
| 2.3.1 邓铁涛学术团队对脾胃学说的研究历程 |
| 2.3.2 邓铁涛对脾胃学说的研究 |
| 2.3.3 邓铁涛的学生对脾胃学说的研究 |
| 2.3.4 小结 |
| 2.4 邓铁涛对中国医学史研究的传承 |
| 2.4.1 邓铁涛学术团队对中国医学史的研究历程 |
| 2.4.2 邓铁涛对中国医学史的研究 |
| 2.4.3 邓铁涛的学生对中国医学史的研究 |
| 2.4.4 小结 |
| 2.5 邓铁涛对岭南医学研究的传承 |
| 2.5.1 邓铁涛学术团队对岭南医学的研究历程 |
| 2.5.2 邓铁涛对岭南医学的研究 |
| 2.5.3 邓铁涛的学生对岭南医学的研究 |
| 2.5.4 小结 |
| 2.6 邓铁涛对中医诊断学研究的传承 |
| 2.6.1 邓铁涛学术团队对中医诊断学的研究历程 |
| 2.6.2 邓铁涛对中医诊断学的研究 |
| 2.6.3 邓铁涛的学生对中医诊断学的研究 |
| 2.6.4 小结 |
| 2.7 邓铁涛对神经肌肉病研究的传承 |
| 2.7.1 邓铁涛学术团队对神经肌肉病的研究历程 |
| 2.7.2 邓铁涛对神经肌肉病的研究 |
| 2.7.3 邓铁涛的学生对神经肌肉病的研究 |
| 2.7.4 小结 |
| 2.8 邓铁涛对心血管病研究的传承 |
| 2.8.1 邓铁涛学术团队对心血管病的研究历程 |
| 2.8.2 邓铁涛对心血管病的研究 |
| 2.8.3 邓铁涛的学生对心血管病的研究 |
| 2.8.4 小结 |
| 2.9 总结 |
| 第三章 邓铁涛诊治重症肌无力学术经验传承研究 |
| 3.1 邓铁涛诊治重症肌无力经验简介 |
| 3.2 邓铁涛的学生诊治重症肌无力经验整理 |
| 3.2.1 邓中光诊治重症肌无力经验简介 |
| 3.2.2 刘小斌诊治重症肌无力经验整理 |
| 3.2.3 邱仕君诊治重症肌无力经验整理 |
| 3.2.4 刘友章对重症肌无力的经验简介 |
| 3.2.5 张世平对重症肌无力的研究简介 |
| 3.2.6 李顺民对重症肌无力的研究简介 |
| 3.2.7 刘凤斌对重症肌无力的研究简介 |
| 3.2.8 乞国艳对重症肌无力的研究简介 |
| 3.3 邓铁涛治疗重症肌无力团队临床现状简介 |
| 3.4 全国名老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验案分析 |
| 3.4.1 医案的收集、整理与汇编 |
| 3.4.2 医案收集结果 |
| 3.4.3 医案分析 |
| 3.5 全国其他主要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团队选介 |
| 3.5.1 上海李庚和团队 |
| 3.5.2 北京黄坤强团队 |
| 3.5.3 浙江裘昌林团队 |
| 3.6 总结 |
| 第四章 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谱系及传承特点 |
| 4.1 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谱系 |
| 4.2 邓铁涛学术团队的传承特点 |
| 4.2.1 坚信中医,热爱中医 |
| 4.2.2 理论临床,兼修并重 |
| 4.2.3 执着学术,搭建平台 |
| 4.2.4 包容学生,爱护学生 |
| 4.2.5 教学相长,后继有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邓铁涛第一作者论文题录(截至2014-12-31) |
| 附录2:邓铁涛着作(截至2015-12-31) |
| 附录3:经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研究所认定是邓铁涛亲撰的论着 |
| 附录4:与邓铁涛相关的其他资料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 详细摘要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一、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研究进展 |
| 1 西医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
| 2 中医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
| 二、处方组成与方解 |
| 1 处方组成及其功能主治 |
| 2 方解 |
| 三、处方各药味的现代研究 |
| 1 菝葜 |
| 2 蒲公英 |
| 3 党参 |
| 4 大血藤 |
| 5 赤芍 |
| 6 虎杖 |
| 7 延胡索 |
| 8 丹参 |
| 9 乌药 |
| 10 皂角刺 |
| 第二章 参蒲盆炎颗粒的制备工艺研究 |
| 第一节 提取工艺路线筛选 |
| 一、试验材料 |
| 二、样品制备 |
| 三、不同样品对苯酚胶浆致大鼠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影响试验 |
| 第二节 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
| 一、仪器与材料 |
| 二、方法与结果 |
| 1 醇提组药材提取工艺研究 |
| 1.1 含量测定方法 |
| 1.2 提取工艺参数优化 |
| 2 水提组药材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
| 2.1 含量测定 |
| 2.2 提取工艺优化 |
| 2.3 纯化工艺优化 |
| 第三节 浓缩干燥工艺研究 |
| 一、仪器与材料 |
| 二、方法与结果 |
| 1 含量测定方法 |
| 2 浓缩干燥工艺研究 |
| 2.1 合并液浓缩温度考察 |
| 2.2 干燥方式考察 |
| 2.3 干燥时间考察 |
| 2.4 浓缩干燥工艺验证 |
| 第四节 制剂成型工艺研究 |
| 一、仪器与材料 |
| 二、方法与结果 |
| 1 制剂方式的选择 |
| 1.1 一步制粒 |
| 1.2 湿法制粒与干法制粒 |
| 2 干法制粒参数考察 |
| 2.1 稀释剂种类及用量考察 |
| 2.2 干法制粒机参数考察 |
| 3 制剂工艺验证 |
| 4 三批中试放大试验 |
| 5 总结 |
| 第三章 参蒲盆炎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 |
| 第一节 性状 |
| 第二节 薄层鉴别 |
| 一、仪器与材料 |
| 二、方法与结果 |
| 1 大血藤薄层鉴别 |
| 2 虎杖薄层鉴别 |
| 3 延胡索薄层鉴别 |
| 4 丹参薄层鉴别 |
| 5 乌药薄层鉴别 |
| 6 不同批次样品的薄层鉴别 |
| 7 小结 |
| 第三节 检查项 |
| 第四节 含量测定 |
| 一、仪器与试药 |
| 二、方法与结果 |
| 1 延胡索乙素含量测定 |
| 2 虎杖苷、芍药苷含量测定 |
| 第四节 参蒲盆炎颗粒质量标准 |
| 第四章 参蒲盆炎颗粒的稳定性研究 |
| 一、仪器与材料 |
| 二、方法与结果 |
| 1 加速稳定性研究 |
| 1.1 试验方法 |
| 1.2 考察项目 |
| 1.3 考察结果 |
| 2 长期稳定性研究 |
| 2.1 试验方法 |
| 2.2 考察项目 |
| 2.3 考察结果 |
| 三、小结与讨论 |
| 第五章 参蒲盆炎颗粒的指纹图谱初步研究 |
| 一、仪器与试药 |
| 二、方法与结果 |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插图清单 |
| 附表清单 |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引言 |
| 1.1 奶牛子宫的组织结构 |
| 1.1.1 子宫的位置 |
| 1.1.2 子宫的形态 |
| 1.1.3 子宫的组织结构 |
| 1.2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研究进展 |
| 1.2.1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研究意义 |
| 1.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3 LPS诱导炎症模型的研究 |
| 1.3.1 LPS的来源与结构特点生物学特性 |
| 1.3.2 LPS诱导的动物炎症模型 |
| 1.4 鱼腥草素钠的研究进展 |
| 引言 |
| 1.4.1 鱼腥草的成分分析与鱼腥草素的提纯 |
| 1.4.2 鱼腥草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
| 1.4.3 临床应用 |
| 1.4.4 安全性评价 |
| 1.4.5 鱼腥草抗炎药理作用分子机制 |
| 1.4.6 鱼腥草对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
| 1.4.7 鱼腥草对细胞内炎症信号转导的影响 |
| 1.5 小结 |
| 第二章 奶牛子宫内膜细胞分离培养与鉴定 |
| 引言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材料 |
| 2.1.2 方法 |
| 2.2 结果 |
| 2.2.1 子宫内膜细胞的分离纯化及培养 |
| 2.2.2 不同培养方法对子宫内膜细胞分离纯化的影响 |
| 2.2.3 细胞活力和贴壁率检测 |
| 2.2.4 奶牛子宫内膜细胞的生长曲线 |
| 2.2.5 子宫内膜细胞的传代培养及冻存复苏 |
| 2.2.6 子宫内膜组织和细胞免疫组化鉴定 |
| 2.3 讨论 |
| 2.3.1 原代奶牛子宫内膜细胞体外培养方法优化 |
| 2.3.2 奶牛子宫内膜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纯化 |
| 2.3.3 奶牛子宫内膜细胞活力和贴壁率检测 |
| 2.3.4 奶牛子宫内膜细胞的生长曲线的特点 |
| 2.3.5 奶牛子宫内膜细胞的传代培养及冻存复苏 |
| 2.3.6 奶牛子宫内膜细胞的鉴定 |
| 2.4 小结 |
| 第三章 奶牛子宫内膜细胞形态学观察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试验材料 |
| 3.1.2 方法 |
| 3.2 结果 |
| 3.2.1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
| 3.2.2 HE染色观察 |
| 3.2.3 银染观察 |
| 3.2.4 瑞氏染色观察 |
| 3.4 讨论 |
| 3.5 小结 |
| 第四章 SH对LPS诱导的bEEC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
| 前言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实验材料 |
| 4.1.2 方法 |
| 4.1.3 数据分析 |
| 4.2. 结果 |
| 4.2.1 SH对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毒性作用 |
| 4.2.2 SH对LPS刺激bEECs分泌炎性细胞因子影响 |
| 4.2.3 SH抑制LPS-诱导bEECs炎症调节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 |
| 4.3 讨论 |
| 4.4. 小结 |
| 第五章 SH对LPS诱导的bEEC炎性信号通路的研究 |
| 前言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实验材料 |
| 5.1.2 试验方法 |
| 5.2. 结果 |
| 5.2.1 SH抑制了LPS诱导的IkBa降解和NF-κB p65磷酸化作用 |
| 5.2.2 SH对JNK、ERK、P38/MAPKs通路的影响 |
| 5.2.3 SH并不影响LPS-诱导的bEECs中TLR4表达 |
| 5.3. 讨论 |
| 5.4. 小结 |
| 第六章 SH对小鼠和奶牛子宫内膜炎疗效的观察 |
| 前言 |
| 6.1 材料与方法 |
| 6.1.1 实验材料 |
| 6.1.2 方法 |
| 6.3 结果 |
| 6.3.1 子宫内膜炎小鼠的临床指标和子宫指数变化 |
| 6.3.2 小鼠子宫剖检变化 |
| 6.3.3 小鼠子宫组织病理学结构变化 |
| 6.3.4 SH对奶牛子宫内膜炎疗效的观察 |
| 6.4 讨论 |
| 6.5 小结 |
|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
| 7.1. 结论 |
| 7.2. 创新点 |
| 7.3. 有待于研究的问题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