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复杂系统的变结构分析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复杂系统的变结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邱琳祯[1](2020)在《R32/润滑油混合物性能及沸腾换热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问题日益严峻,而目前广泛使用的传统制冷剂会给大气臭氧层带来不可逆损坏,寻求新型环保替代工质也成为必然趋势。R32作为最合适的中期替代工质之一,已在国内暖通空调行业中推广使用。R32环保性优良,有较好的传热特性,充注量小的特点也适用于小管径换热器。但R32存在着粘度低,与润滑油互溶性差的特点。为使R32制冷系统平稳、高效运转,有必要研究R32制冷剂特性、分析其在空调产品中的性能,以及润滑油对R32换热器带来的影响。本文采用试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对R32微通道平行流蒸发器进行研究。主要内容有:(1)建立了R32热物性及传输特性快速计算模型,模型精度整体在0.064%,满足精度要求,为系统仿真构建基础。从马丁候形式出发,建立P-v-T状态方程,计算值对比公开文献中的公式、实验数据,偏差不超过8.7%。(2)基于实验数据,建立新型R32适配润滑油物性模型,模型整体精度在1.95%。利用理想混合原则及经典增强模型,得到R32/润滑油混合物物性计算式。结合R32蒸汽压特点提出新型溶解度计算模型,精度为0.29%;根据混合物二层分离实验,建立互溶曲线模型,整体精度在1.03%。(3)总结近年来R32制冷剂蒸发、冷凝换热研究成果,建立R32沸腾换热系数实验数据库,验证常用关联式精确度。提出新型R32沸腾传热系数关联式,平均偏差为16.29%,超过85%的数据点在±30%偏差内。(4)利用分布参数法,构建适合于R32工质的微通道蒸发器稳态仿真模型。在此基础上,修正含油制冷剂的物性参数,调整换热、压降关联式,修正管壁上油膜热阻的影响,使其适用于R32/润滑油混合物。(5)设计并搭建空调系统测试台架。测试蒸发器元件的传热、压降特性,同时验证仿真模型的准确性。进行变工况实验,分析不同工况下蒸发器性能。结合实验工况,对蒸发器进行变结构分析。利用润滑油充注系统改变油循环率,测试不同含油率下蒸发器性能,探明润滑油对换热器的影响。当含油率到达7.5%时,蒸发器换热量衰减为原来的93.4%,压降上升为原来的1.61倍。

王肖[2](2019)在《基于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能量与信号同传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凭借其灵活方便、安全可靠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家电设备、电动汽车、水下探测器等领域。在人体植入式设备、传感器网络领域,设备进行电能输送的同时还需要传输有效的控制信息。因此,对能量与信号同步传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基于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原理,对电能传输系统的结构进行分析,设计了全桥逆变、串联补偿、四线圈结构的磁耦合谐振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根据电路理论对系统建模,通过MATLAB软件分析了负载、系统频率、线圈匝数等影响因子对电能传输特性的影响。在无线电能传输的基础上,设计了两种不同的电能与信号同步传输方案。幅度调制式方案是利用自举升压电路占空比的不同,根据待传数字信号的变化对电压的幅度进行调制,调制后的电压波形通过谐振线圈进行传输,在接收端经检波、滤波、比较后恢复出待传数字信号。频率调制式方案是通过开关键控将携带数字信息的高频载波加载到电能通道中经谐振耦合线圈进行传输,在接收端经过检波、放大、滤波、比较后解调出数字信号。通过分析两种方案的传输原理,设计了信号的调制与解调电路、能量的发射与接收电路以及谐振耦合线圈结构,并运用Multisim软件对系统电路进行仿真测试,分析了两种方案中电能和信号的传输特性。仿真分析表明,两种方案均能实现能量与信号的同步传输。幅度调制式方案系统传输性能最佳时,信号的传输速率为600bit/s,输出功率为41.628W,传输效率为82.66%,适用于传输效率要求较高的场合。频率调制式方案系统传输性能最佳时,载波的频率为900kHz,输出功率为39.611W,传输效率为68.7%,适用于信号传输速率要求较高的场合。本课题设计的两种能量与信号同步传输方案为电能与信号在不同传输环境下的同步传输提供了参考。

李曼丽[3](2019)在《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在校成绩统计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高校学生在校成绩分析对于高校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反省和推动作用,因此分析高校学生在校成绩数据十分有必要。文章在采用相关系数分析、典型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主成分回归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对高校成绩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探究成绩数据的数据结构及变化趋势,又基于面板数据均值共同变点理论,采用CUSUM比率检验统计量并通过Monte Carlo模拟对合肥工业大学数学学院学生成绩进行变结构分析研究。本文一共分为五章,文章结构如下:在第一章中,首先给出本文的研究意义,介绍了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高校成绩分析中的应用与发展情况,同时介绍了面板数据均值共同变点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在第二章中,介绍了在高校成绩分析中主要运用的典型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及主成分回归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的相关理论,并介绍了面板数据均值共同变点分析,以及Monte Carlo模拟的相关理论。在第三章中,采用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分析、典型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合肥幼儿高等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14级学生的8个学期的成绩数据及其对应的中考成绩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学生中学时期的综合能力会对高校成绩产生深远的影响,中考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在高校中的学习表现。在第四章中,基于面板数据均值共同变点理论,采用CUSUM比率检验统计量并通过Monte Carlo模拟对合肥工业大学数学学院学生成绩进行变结构分析研究得到,信息专业在第五和第七学期产生显着变点,而数学专业在八个学期内不存在变点。本章最后对此结果进行合理地解释。第五章为结论,总结了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并对本文的不足进行总结并提出展望。

李沛珂[4](2018)在《小温差风机盘管的实验研究与性能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南方夏热冬冷地域冬季供暖需求越来越强烈,空气源热泵系统成为了解决该地区冬季供暖的解决方案之一。目前在应用与推广过程中发现空气源热泵存在着设计与实际工况不匹配、冬季运行工况恶劣、室内气流组织差等的问题。本文中提出了小温差风机盘管换热末端的概念,在满足冬季采暖负荷的前提下,通过降低空气源热泵机组的出水温度,提升热泵机组能效。为了实现小温差换热的目标,一方面通过强化传热的方法优化传热传质性能,提高小温差风机盘管的热工综合性能。另一方面通过优化结构与工业设计,完成小温差风机盘管从商用走向家用的功能转变。基于这一背景,本文围绕小温差风机盘管换热末端概念的提出、仿真、构建、测试、应用、优化等一系列工作展开。首先构建了小温差风机盘管的仿真数学模型,模型仿真结果与后续实验结果对比平均误差在7.5%。同时通过该仿真模型研究分析了不同结构参数对小温差风机盘管性能的影响,完成了小温差风机盘管的选型与设计工作。建立了小温差风机盘管三维模型并完成了样机的加工与构建。在标准焓差实验室中对其额定制冷制热工况以及自定义小温差工况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小温差风机盘管在额定供热工况下制热量为3.22kW,在额定制冷工况下制冷量为1.92kW。与传统风机盘管相比,小温差风机盘管有效实现了小温差换热,在单位体积换热量、单位功耗换热量上有着较大优势。最后分别在单目标以及多目标下运用遗传算法进行了优化设计尝试,为产品进一步的改进提供了新思路。

柳春旺[5](2016)在《车用机电复合行星传动机构拓扑综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动机构作为车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车辆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等性能,优良的传动机构构型是获得良好车辆性能的基础。行星传动机构因结构紧凑、传动范围大等优点,被广泛用于机电复合传动系统中,随着传动机构自由度和行星排数量的增加,传统的基于枚举的设计方法难于满足功能生成快速与方案设计优选。因此,本文建立了以行星排为基本单元的机电复合传动机构图论模型,提出了二自由度构型递推拓扑综合方法,开展了机电复合行星传动机构变结构研究,研究了传动机构多模式间的连续衔接条件及影响规律,形成了多模式机电复合传动机构功能生成的拓扑综合法。基于机电复合传动机构构件间的联接特点,并且为解决机构反演难题,建立构件属性明确的行星传动机构图论模型,从循环功率角度出发对普通排和异形排的二自由度行星传动机构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筛选出满足不同传动比阶比要求的优选传动构型,形成构型筛选的设计方法;通过分析行星排内部固定联接边个数和行星排数量之间的关系,提出基于递推思想的多排行星传动方案拓扑综合设计方法,并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通过对机电复合行星传动机构中固定联接边重要性的评价准则的研究,分析了优选二自由度行星机构固定联接边的联接特性,建立了带固联边强弱属性的行星传动机构图论模型,为传动机构变结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固定联接边联接属性图论模型的基础上,开展了多自由度行星传动机构的变结构研究,分析和揭示了多自由度构型变化对获取机电复合传动工作模式的影响规律。综合考虑传动比范围、机械点特性、分流形式和电机工作状态等因素对传动机构变结构设计方法获得的多个工作模式进行连续衔接的影响,开展了机电复合传动多模式连续衔接条件和机电功率流约束条件的研究。通过对不同分流形式及其机械点属性的分析研究,定义了机电复合传动机构模式连续衔接条件主要针对模式间机械点升序条件、模式间操纵件逻辑顺序与电机连接件的相邻条件、以及电机转速正反相位相容条件进行研究,形成多模式机电复合传动方案设计综合方法。通过分析机电复合传动机构性能和行星排参数、电机性能参数、模式间切换元件布置等多参数之间的关系,获得了各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形成了传动机构多参数匹配设计方法;根据构型的紧凑性,各构件的迂回程度和套轴层数,操纵件结合的有序性以及方案的系列化要求,提出一种构型综合评价方法,评价各种构型的优劣,构建机电复合传动机构构型的评价体系。

张晓洋[6](2016)在《基于BIM的时变结构安全性能分析与管控系统》文中提出建筑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行业劳动群体已逐步发展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但由于建设工程劳动密集、牵涉广、投资大,导致建筑业安全事故严重,施工安全问题影响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社会的稳定,成为建筑业发展的巨大障碍。我国建筑施工安全水平较低,长期以来缺乏先进、科学、实用的分析手段和管理工具,主要表现在:1)现有的基于静态结构的安全分析方法对施工期时变特性的描述和分析存在局限性,难以满足实际建筑工程施工安全分析;2)现有的基于时变理论的安全分析方法实际操作困难,用于整个施工期安全分析工作艰巨且繁琐,自动化程度较低;3)现有的质量安全管控模式,更多的取决于足够数量的案例、数据和专家经验的支持,应用于施工现场的可操作性和准确性较差;4)由于导致施工安全事故的因素诸多、关系复杂,而且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难以实现对诸多因素的集成管理和综合管控。为改变我国建筑安全技术落后的局面,引入信息技术已迫在眉睫。本研究通过引入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Modeling)和4D技术,将建筑施工安全分析与质量管控相结合,研究面向建筑施工过程新的安全性能分析和管控的理论、技术和管理工具,为实现自动化、集成化、动态化的安全分析与管控服务。首先本研究建立一个面向建筑设计、结构分析及施工安全管控的扩展的4D施工安全信息模型(4D Safety Information Model++,4DSIM++),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基于4DSIM++的模型转换机制,实现建筑结构模型自动转换及多结构分析模型的联合对比;之后研究模型整合与数据集成技术,形成完备的4DSIM++并提出基于4DSIM++的安全分析与管控的整体应用流程以及一系列动态安全分析与管控的技术支持;最终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BIM的时变结构安全性能分析与管控系统”(BIM-SAMS),并在实际工程项目中得以验证。本研究实现施工期时变结构自动、连续、动态的安全分析以及集数据采集、动态集成、智能分析于一体的的质量安全管控,为施工期时变结构的安全分析与管控提供较为完备的技术与平台支持,对于改变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手段落后的局面、提高施工安全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谢天礼[7](2015)在《多自由度车用行星变速机构的拓扑综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行星变速机构相对于定轴传动机构具有结构紧凑、传递功率大、易于实现动力换挡等优点,故被广泛用于车辆传动系统。为了满足车辆传动系统的多档位、宽传动范围、高功率密度等要求,通过串联、换联、拆联等实现的多自由度行星机构成为主流的车用行星变速机构。拆联式变结构多自由度行星机构在实现相同速比数时,相对于串联式、换联式所需操纵元件更少,但目前尚缺乏理论指导设计。因此,本文采用由二自由度拓展到多自由度的设计思路,提出了二自由度行星机构递推综合方法,建立了带固定联接边强弱联接属性的图论模型,开展了多自由度多速行星机构的变结构设计,通过性能分析模型实现了多速多自由度行星机构的综合与优选。根据结构离散将行星机构分解为行星排组模块和外力构件模块,建立了二自由度行星机构的图论模型。针对多排机构穷举综合困难的问题,根据档位构成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优选构型的递推综合方法。通过采用复合杠杆法、完全图同构模型等方法消除同构方案,建立了二自由度行星机构综合算法。通过与穷举综合对比验证,该方法在工程上精度是可接受的,能有效提高设计效率。通过档位功率流分析定义了固定联接边的强弱联接属性,即固定联接边对二自由度行星机构速比的参与度分析,建立了带强弱联接属性的行星机构图论模型,为多自由度行星机构的变结构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采用杠杆分析方法,建立了变结构多自由度行星机构的优选构型及其有效新增固定联接边。通过删除边、增加边和赋权值等方法实现了多自由度行星机构的变结构设计。通过行星机构的赋权图论模型、多力构件识别算法、超定方程求解方法等建立了通用的行星机构传动性能分析模型,开展了多自由度行星机构的速比综合及其元件转速和转矩、传动效率、循环功率等分析。根据换挡逻辑、级比等要求,建立了离合器序列综合算法,并通过全封闭边界、半封闭边界图论模型开展了结构平面性分析。通过多排多自由度行星机构的设计实例验证了变结构多自由度行星机构综合和优选方法的有效性,获得了8速、9速等多速多自由度行星变速方案。

许玉娟[8](2012)在《我国金融市场波动的协同持续研究》文中认为金融市场是一个充满风险的市场,金融市场风险在时间序列二阶矩上的表现就是金融市场的波动性(以下简称金融波动性)。诸多的实证研究发现金融波动性具有时变特征和持续性特征。而波动持续性的存在进一步加大了投资者的未来投资收益的风险,因此对波动持续性风险的刻画和规避是投资者投资所必须关心的问题。本文对我国金融市场波动的持续性和协同持续性的研究为波动持续性风险的规避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波动模型的建模方法进行梳理的同时,基于协整思想对波动持续性和协同持续性进行了蒙特卡罗模拟实验,进一步对我国上证综合指数和深成指数两大股指进行了波动持续性和协同持续性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变结构点的存在,使得所建立的波动模型高估了波动的持续性;同时我国上证综合指数和深成指数均具有很高的波动持续性,且两大股指之间不存在协整意义下的线性或非线性协同持续关系,而是表现为波动的阶段性协同持续关系。研究表明,具有很高持续性的一系列资产的组合投资可能降低波动的持续性,从而降低风险。即在进行资产投资时,不再需要研究资产之间的协方差关系,也不是简单的筛选不存在波动持续性的资产进行投资,而是只要选择那些组合后资产不再具有持续性的一组资产即可。即只要选择具有协同持续关系的一组资产进行投资,就可以规避波动持续性带来的风险。同时还发现,在金融市场的波动主要来自外在的宏观的系统风险时,金融资产的波动并不表现为很高的持续性,而当微观的非系统风险对金融波动起关键作用时,金融资产的波动才突显出很高的持续性。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在对波动持续性和协同持续性特征进行蒙特卡罗模拟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最新的股市数据进行了波动持续性及其规避方法的实证研究,认为我国股市存在阶段式的波动持续性和协同持续性关系;2、在对我国股市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金融波动持续性存在的现实条件。即股指波动的高持续性来自微观的非系统风险。而当宏观的外在系统风险起主导作用时,股指波动的持续性将不是很高。

黄超[9](2011)在《基于符号时间序列分析的金融市场收益分析与预测》文中认为金融市场收益的分析和预测不仅可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依据,也可以为政府正确地制定各项宏观政策提供依据。而金融市场收益的波动性研究是金融风险分析、资本资产定价研究等问题的基础,因此要想对金融市场进行有效地定量分析,就必须准确地描述金融市场收益的波动特性。金融市场本质上是一个非线性系统,诸如混沌、分叉与分形等都是金融市场的非线性本质特征,而符号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与传统方法不同,能从大尺度的角度反映收益变化的特征,正适合于分析非线性动力学系统。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概述了金融市场收益研究的背景、意义及现状,并提出了本文的创新点。第二,详细介绍了符号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的计算流程以及相关统计量的计算方法。第三,将符号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引入到金融市场的研究中,提出了基于符号时间序列分析的资产收益分析与预测方法。不同于传统方法,该方法能从大尺度的角度反映收益变化的特征,实现对收益水平的预测。对上证综指、深证成指以及上证工业股指数、上证商业股指数、上证地产股指数、上证公用事业股指数共六个股票指数的收益序列进行了实证分析,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第四,采用符号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综合指数、工业股指数、商业股指数、地产股指数和公用事业股指数日收益的特征及其差异性进行了分析;并以2008年6月1日作为分界点,对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分界点前后日收益的差异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五,将符号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引入到非线性系统结构变化分析中,利用滑动窗的技术对复杂系统运行模式的结构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从而提出了一种新的反映系统变结构的非参数方法。通过对上证综指的历史数据进行实证研究,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最后,对全文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符号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应用前景。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符号时间序列分析的金融波动研究”(项目编号:70971097)研究工作的一部分。

伍文峰,董树军[10](2009)在《炮兵群作战体系的变结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炮兵群作战体系进行了变结构分析,探索了若干典型因素对炮兵群作战体系对抗过程的影响,研究了炮兵群作战体系运行机制。

二、复杂系统的变结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杂系统的变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R32/润滑油混合物性能及沸腾换热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R32 制冷剂研究现状
        1.2.2 R32 适配润滑油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R32 热力学及传输特性分析研究
    2.1 R32 制冷剂热物理特性研究
    2.2 R32 制冷剂传输特性研究
    2.3 计算模型精度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适配润滑油及R32/润滑油混合物分析模型的建立
    3.1 新型润滑油特性研究
        3.1.1 新型润滑油热物理模型
        3.1.2 新型润滑油传输特性模型
    3.2 R32/新型润滑油混合物特性研究
        3.2.1 R32/新型润滑油混合物热物性模型
        3.2.2 R32/新型润滑油混合物传输特性模型
        3.2.3 R32/新型润滑油混合物浓度、互溶曲线模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R32 在微通道蒸发器中沸腾换热特性模型分析
    4.1 R32 制冷剂管内沸腾换热特性
        4.1.1 R32 制冷剂换热特性研究概况
        4.1.2 现有沸腾换热系数关联式测试
        4.1.3 新型R32 流动沸腾传热关联式
    4.2 R32 微通道平行流蒸发器仿真模型
        4.2.1 控制方程
        4.2.2 空气侧传热与压降
        4.2.3 制冷剂侧传热与压降
        4.2.4 算法设计
    4.3 R32/润滑油混合物微通道换热器仿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R32 微通道平行流蒸发器性能试验及对比分析
    5.1 实验介绍
        5.1.1 实验系统设计
        5.1.2 实验主要设备及测试元件
        5.1.3 实验测试原理
        5.1.4 实验测试工况
    5.2 变工况实验结果分析
        5.2.1 仿真模型验证
        5.2.2 变工况分析
        5.2.3 变结构分析
    5.3 含油量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6.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2)基于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能量与信号同传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线电能传输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无线能量与信号同步传输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
    2.1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原理
    2.2 系统结构分析
        2.2.1 高频逆变结构分析
        2.2.2 谐振补偿电路分析
        2.2.3 电感线圈分析
    2.3 系统模型建立
    2.4 仿真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幅度调制式能量与信号同步传输
    3.1 幅度调制式能量与信号同步传输原理
    3.2 幅度调制式电路设计
        3.2.1 信号调制电路设计
        3.2.2 逆变电路设计
        3.2.3 线圈结构设计
        3.2.4 能量接收电路设计
        3.2.5 信号解调电路设计
    3.3 仿真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频率调制式能量与信号同步传输
    4.1 频率调制式能量与信号同步传输原理
    4.2 频率调制式电路设计
        4.2.1 信号调制电路设计
        4.2.2 信号解调电路设计
    4.3 仿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幅度调制式和频率调制式两种方案分析
    5.1 幅度调制式方案系统性能分析
    5.2 频率调制式方案系统性能分析
    5.3 两种方案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在校成绩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统计方法在高校成绩分析中的应用与发展
    1.3 面板数据均值变点分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基本理论
    2.1 典型相关分析
    2.2 主成分分析
        2.2.1 主成分的基本性质
        2.2.2 主成分回归
    2.3 面板均值共同变点理论
    2.4 Monte Carlo模拟
第三章 高职高专在校成绩的多元统计分析
    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3.2 相关分析
    3.3 典型相关分析
        3.3.1 pearson相关分析
        3.3.2 典型相关分析
        3.3.3 典型相关分析显着性检验
    3.4 主成分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面板数据均值变点的在校成绩分析
    4.1 原始GPA数据分析
    4.2 去均值GPA数据分析
    4.3 分专业成绩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4)小温差风机盘管的实验研究与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文章结构
第二章 小温差风机盘管概念解析
    2.1 小温差风机盘管的概念解析
    2.2 小温差风机盘管的意义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温差风机盘管的仿真
    3.1 小温差风机盘管的仿真模型
        3.1.1 小温差风机盘管换热过程分析
        3.1.2 风机盘管结构参数
        3.1.3 空气侧换热系数和压降
        3.1.4 水侧换热系数和压降
        3.1.5 综合传热系数
    3.2 小温差风机盘管变结构分析
        3.2.1 变翅片间距影响
        3.2.2 变水流路分析
        3.2.3 变管排数分析
        3.2.4 翅片型式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温差风机盘管的设计与构建
    4.1 小温差风机盘管设计与选型
        4.1.1 翅片管换热器的设计和选型
        4.1.2 风机的设计和选型
    4.2 小温差风机盘管三维建模
    4.3 小温差风机盘管样机构建
    4.4 本章总结
第五章 小温差风机盘管的性能试验与分析
    5.1 试验测试系统介绍
        5.1.1 风量与输入功率试验工况
        5.1.2 额定供冷与供热量试验工况
        5.1.3 自定义小温差供冷与供热量试验工况
    5.2 小温差风机盘管性能试验结果分析
        5.2.1 风量与输入功率试验结果分析
        5.2.2 额定供冷与供热量试验结果分析
        5.2.3 小温差供冷与供热量试验结果分析
    5.3 小温差风机盘管和传统风机盘管性能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空气源热泵系统结合小温差风机盘管系统试验
    6.1 试验系统简介
    6.2 实验结果与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小温差风机盘管的优化
    7.1 小温差风机盘管性能评价指标
    7.2 小温差风机盘管的优化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8.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5)车用机电复合行星传动机构拓扑综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行星传动机构拓扑综合研究现状
        1.2.1 行星传动机构的设计理论
        1.2.2 基于图论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
    1.3 本课题研究意义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二自由度行星传动机构的图论模型与构型拓扑综合研究
    2.1 行星传动机构的图论模型
        2.1.1 单行星排的图论模型
        2.1.2 行星传动机构的图论模型
    2.2 二自由度行星传动机构构型优选
        2.2.1 行星机构自由度分析
        2.2.2 传动机构功率流及循环功率分析
        2.2.3 二自由度行星机构优选构型
    2.3 基于三行星排优选构型的四行星排构型拓扑综合
        2.3.1 基于图论的递推方法
        2.3.2 利用杠杆法确定外力构件联接位置
        2.3.3 基于递推思想的四行星排优选构型筛选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自由度机电复合行星传动机构变结构研究
    3.1 外力构件联接位置的分析
    3.2 机电复合传动机构固联边强弱属性图论模型
        3.2.1 固联边属性分析
        3.2.2 内部固联边联接属性的功率流分析方法
        3.2.3 带内部固联边联接属性的二次赋权图论模型
    3.3 机电复合传动分流形式分析
        3.3.1 分速汇矩型传动形式
        3.3.2 分矩汇速型传动形式
        3.3.3 分速汇速型传动形式
    3.4 多自由度机电复合行星传动机构的变结构分析
        3.4.1 新增内部固联边的变结构分析
        3.4.2 三自由度构型变结构综合研究
    3.5 多自由度机电复合行星传动机构变结构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模式机电复合传动方案设计方法研究
    4.1 机电复合传动机构分流特性研究
        4.1.1 机电复合传动机构构件转速、转矩分析
        4.1.2 各分流形式的分流特性分析
    4.2 机电复合传动机构模式间衔接条件研究
        4.2.1 不同分流形式组合分析
        4.2.2 模式间衔接条件研究
    4.3 机电复合传动机构同构性和平面性研究
        4.3.1 结构同构性研究
        4.3.2 结构平面性研究
    4.4 多模式机电复合行星传动机构设计实例
        4.4.1 双模式行星变速机构设计实例
        4.4.2 三模式行星变速机构设计实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传动方案拓扑结构多参数匹配设计方法的研究
    5.1 多模式机电复合行星传动机构性能分析
        5.1.1 传动机构各元件的转速分析
        5.1.2 传动机构各元件的转矩分析
        5.1.3 传动效率分析
    5.2 多参数匹配设计方法的研究
        5.2.1 行星排特性参数分析
        5.2.2 离合器和制动器转速转矩分析
        5.2.3 电机参数分析
    5.3 传动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3.2 综合评价方法
    5.4 实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1 全文总结与主要结论
    2 创新点
    3 后续研究展望
附录Ⅰ 二自由度四行星排优选构型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6)基于BIM的时变结构安全性能分析与管控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建筑施工安全分析与管理现状
        1.3.2 建筑施工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
        1.3.3 模型信息集成与转换研究现状
        1.3.4 研究基础
        1.3.5 综述总结
    1.4 研究内容与关键技术
        1.4.1 研究内容
        1.4.2 关键技术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论文构成与章节安排
第2章 4DSIM++的创建与优化
    2.1 概述
    2.2 4DSIM++介绍
        2.2.1 4DSIM++的定义及组成
        2.2.2 4DSIM++的创建
    2.3 几何模型存储与显示优化
        2.3.1 几何模型存储优化技术
        2.3.2 几何模型显示优化技术
        2.3.3 几何模型优化应用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 4DSIM++的模型转换机制
    3.1 结构安全信息模型的提出
    3.2 基于结构安全信息模型的整体解决方案
        3.2.1 各种模型认知
        3.2.2 整体解决方案
    3.3 基于结构安全信息模型的模型转换机制
        3.3.1 建筑模型与结构模型间的转换机制
        3.3.2 多结构分析模型间的转换机制
        3.3.3 跨平台模型转换及显示研究
    3.4 模型转换机制的应用和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 4DSIM++的安全分析与管控
    4.1 概述
    4.2 模型整合与数据集成技术
        4.2.1 建筑设计与结构分析模型整合技术
        4.2.2 基于监测点的数据动态集成技术
    4.3 4D施工安全分析与管控的整体应用流程
    4.4 基于 4DSIM++的安全分析
        4.4.1 主体结构与临设结构耦合分析
        4.4.2 时变结构模型的自动导出与计算
        4.4.3 计算结果动态集成与分析
        4.4.4 关键节点的安全分析
    4.5 基于 4DSIM++的安全管控
        4.5.1 面向安全性能的 4D模拟
        4.5.2 基于工况的过程质量控制
        4.5.3 分级预警机制与风险识别
        4.5.4 综合分析与安全评价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BIM-SAMS平台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需求分析
        5.1.1 功能需求
        5.1.2 设计需求
    5.2 整体架构设计
        5.2.1 网络结构设计
        5.2.2 逻辑结构设计
    5.3 功能设计
        5.3.1 CS端应用程序
        5.3.2 BS端应用程序
        5.3.3 MS端应用程序
    5.4 数据库设计
    5.5 开发环境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工程实例应用
    6.1 工程背景
    6.2 系统部署
    6.3 系统应用
        6.3.1 模型创建与集成
        6.3.2 4D施工模拟与进度分析
        6.3.3 时变结构安全分析
        6.3.4 施工质量安全管控
    6.4 效果评价与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成果与创新
    7.2 研究展望
插图索引
表格索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多自由度车用行星变速机构的拓扑综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行星变速机构拓扑综合研究现状
        1.2.1 行星变速机构的设计理论
        1.2.2 基于图论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
    1.3 选题背景和目的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二自由度行星机构的建模与拓扑综合
    2.1 行星机构的图论表达
        2.1.1 单排行星机构的分层图论模型
        2.1.2 行星变速机构的图论模型
    2.2 行星排组的图论模型
        2.2.1 行星变速机构自由度分析
        2.2.2 行星排组的拓扑综合模型
    2.3 系统的外力构件模型
    2.4 行星排组同构类型与判断
        2.4.1 避免同构方案的生成
        2.4.2 同构方案的消除
    2.5 二自由度行星机构的拓扑综合
        2.5.1 二自由度行星机构拓扑优化条件的推导
        2.5.2 2N2P 行星机构的优选拓扑综合
        2.5.3 基于 2P 优选拓扑的 2N3P 拓扑综合
        2.5.4 基于 3P 优选拓扑的 2N4P 拓扑综合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自由度行星机构的变结构研究
    3.1 变结构多自由度行星机构的图论模型
        3.1.1 固定联接边联接属性的定义
        3.1.2 固定联接边联接属性的功率流分析方法
        3.1.3 带固定联接边联接属性的图论模型
    3.2 多自由度行星机构的变结构分析
        3.2.1 新增固定联接边的变结构分析
        3.2.2 变结构有效固定联接边的综合
    3.3 变结构多自由度行星机构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自由度多速行星机构的性能分析
    4.1 多自由度行星机构传动性能分析
        4.1.1 转速分析
        4.1.2 转矩分析
        4.1.3 功率流和传动效率分析
        4.1.4 循环功率分析
    4.2 离合器序列综合
    4.3 结构平面性分析
    4.4 多自由度多排行星机构设计实例
        4.4.1 3P 多自由度行星机构设计实例
        4.4.2 4P 多自由度行星机构设计实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8)我国金融市场波动的协同持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1.2 本文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创新之处
    1.5 本文结构
第2章 金融时间序列的波动模型研究
    2.1 金融市场波动性的涵义及其特征
    2.2 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ARCH族模型
        2.2.1 短记忆ARCH模型族
        2.2.2 长记忆ARCH模型族
    2.3 随机波动模型—SV模型族
第3章 金融波动的持续性及规避研究
    3.1 金融波动的持续性研究
        3.1.1 波动持续性的含义
        3.1.2 变结构点的判断方法
        3.1.3 波动持续性的变结构分析
    3.2 金融波动持续性的规避研究
        3.2.1 波动协同持续性的定义
        3.2.2 协整意义下的协同持续性建模与估计
        3.2.3 蒙特卡罗模拟研究协整意义下的波动持续性规避方法
第4章 金融波动持续性风险规避的实证研究
    4.1 数据来源及统计特征描述
        4.1.1 我国股指收益率序列的数据特征描述
        4.1.2 我国股指收益率序列的波动持续性研究
    4.2 不考虑变结构点时的协同持续实证研究
    4.3 我国股指波动变结构持续性和协同持续性实证研究
        4.3.1 我国股指波动持续性的变结构研究
        4.3.2 我国股指波动的分阶段协同持续性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9)基于符号时间序列分析的金融市场收益分析与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金融市场收益预测分析的研究现状
        1.2.2 金融市场收益及其波动特性分析的研究现状
        1.2.3 符号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框架结构
    1.4 论文的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符号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综述
    2.1 时间序列符号化
    2.2 时间序列符号化分析
        2.2.4 符号序列的编码
        2.2.5 字长的选取
    2.3 符号序列特征的描述
        2.3.1 符号序列直方图
        2.3.2 符号树
    2.4 符号序列之间差异的描述
        2.4.1 欧几里得范数和χ2统计量
        2.4.2 相对熵
        2.4.3 加权模糊相对熵
        2.4.4 高阶矩
        2.4.5 时间不可逆转性指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金融市场收益的预测分析
    3.1 金融市场收益的含义和度量
    3.2 中国股票市场收益的符号化分析
        3.2.6 收益序列的符号化
        3.2.7 收益序列字长L 的确定及熵值分析
        3.2.8 收益符号序列直方图
        3.2.9 收益序列的主要变化模式
    3.3 基于主要变化模式的中国股票市场收益水平预测
        3.3.1 收益水平预测原理
        3.3.2 基于主要变化模式的收益水平预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金融市场收益特征及其差异性分析
    4.1 上海股市主要指数收益特征及差异性的符号化分析
        4.1.3 样本的选取及收益序列的符号化
        4.1.4 收益符号序列特征的分析
        4.1.5 收益符号序列之间差异性的分析
    4.2 中国股票市场某时点前后收益的差异性分析
        4.2.1 样本的选取
        4.2.2 收益序列的符号化
        4.2.3 分界点前后收益符号序列特征的分析
        4.2.4 分界点前后收益符号序列差异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金融市场收益的变结构分析
    5.1 非参数变结构分析的算法
    5.2 非参数变结构的定义
    5.3 基于STSA 方法的变结构分析的算法
    5.4 上海股票市场收益及其波动的变结构分析
        5.4.5 样本的选取及收益序列的符号化
        5.4.6 滑动窗宽的选择
        5.4.7 收益序列的变结构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复杂系统的变结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R32/润滑油混合物性能及沸腾换热特性研究[D]. 邱琳祯.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2]基于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能量与信号同传技术研究[D]. 王肖.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3]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在校成绩统计分析[D]. 李曼丽.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4]小温差风机盘管的实验研究与性能分析[D]. 李沛珂.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 [5]车用机电复合行星传动机构拓扑综合研究[D]. 柳春旺.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9)
  • [6]基于BIM的时变结构安全性能分析与管控系统[D]. 张晓洋. 清华大学, 2016(04)
  • [7]多自由度车用行星变速机构的拓扑综合研究[D]. 谢天礼. 北京理工大学, 2015(07)
  • [8]我国金融市场波动的协同持续研究[D]. 许玉娟. 天津财经大学, 2012(06)
  • [9]基于符号时间序列分析的金融市场收益分析与预测[D]. 黄超. 天津大学, 2011(05)
  • [10]炮兵群作战体系的变结构分析[J]. 伍文峰,董树军. 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 2009(02)


风机盘管论文 换热机组论文 图论论文

上一篇:“加入世贸组织”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什么?
下一篇:参麦注射液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46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