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铁柱,郝谦谦,李迪彬,张赛[1](2015)在《自血光量子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自血光量子疗法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评分)、血液流变学、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醇(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及S-100B蛋白的影响。【方法】选择86例经头颅CT或MRI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n=40)及光量子治疗组(n=46),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5 d、12 d对患者进行NIHSS评分、BI评分及患者血液流变学、血清NSE及S-100B蛋白测定。【结果】光量子治疗组在治疗后5 d、12d NIHSS评分有显着改善(P<0.05)、BI评分较常规治疗组明显改善(P<0.05),血流变学指标好转、血液粘度降低(P<0.05),血清NSE及S-100B蛋白水平显着下降(P<0.05)。【结论】光量子治疗可以显着改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液粘度,降低血清NSE、S-100B蛋白水平,显着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对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任丽[2](2009)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评价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疗效,筛选优势疗法,并找出目前中医药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为临床决策或者为未来的研究决策提供依据,提高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和水平。方法:探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理论根据;全面收集中医药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试验,制定选择标准,筛选合格研究,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合格研究质量,定性、定量分析各种中医综合疗法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疗效。结果:检索中医药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相关文献2万余篇,纳入合格研究40项,涉及中医综合疗法(即试验措施)有18种组合方式,即使同一中医综合疗法组合方式,但其具体用药或针灸、推拿选穴或方法等也各不相同,或同一组合的中医综合疗法,其疗效判定指标又不尽相同。统计分析总有效率的相对危险度、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和(或)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加权均数差,并计算其99%可信区间。结论:本研究显示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有临床意义。通过总有效率的RR值比较,其优势疗法为口服或鼻饲化瘀通络汤药+头、体针刺(头针施于病灶侧运动区、感觉区、足运感区、语言区,体针取阳明经穴为主);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或NIHSS积分的WMD的比较,其优势疗法为口服或鼻饲化痰清热、祛瘀通络汤药+活血祛瘀针剂+头、体针刺(中脏腑闭证十宣、十井、耳尖放血,另刺人中、内关;中脏腑脱证灸关元、神厥、涌泉、百会及刺人中;中经络刺阳明经穴为主;配选头针运动区);通过日常生活能力积分的WMD的比较,其优势疗法为口服或鼻饲益气醒神、祛瘀涤痰免煎颗粒+散寒除湿活络针剂+口服补血活血、行气化痰通络中药丸剂;另通过本研究发现中医临床研究存在许多问题,如研究文献质量普遍较低;诊断、治疗、疗效评价体系的临床异质性较大等,亟需解决和提高。
李可建[3](2007)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筛选优势治法与推荐方药。方法:全面收集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临床试验,制定选择标准,筛选合格研究;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合格研究质量;对相关效应指标进行同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敏感性分析、失效安全数计算。结果:检索相关文献5087篇,纳入合格研究236项,涉及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清热法、活血化痰法、活血清热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等治法28种,包括汤剂、丸剂、散剂、注射剂等方药74种,统计分析总有效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相对危险度及率差、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加权均数差、需治疗病人数,并计算99%可信区间(统计结果见附录2)。结论: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本研究认为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为优势治法;首先推荐的益气方药为黄芪注射液,其次为刺五加注射液;首先推荐的益气养阴方药为参麦注射液,其次为生脉注射液;首先推荐的活血方药为灯盏花注射液,其次依次为三七制剂、蚓激酶、葛根素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银杏叶制剂;首先推荐的益气活血方药为补阳还五汤,其次为通心络胶囊;推荐的清热养阴活血方药为脉络宁注射液。
叶宗诚,王志艺,王惠珍,殷汉贤,张月梅[4](2005)在《光量子丹参液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光量子丹参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13 4例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A、B、C 3组 :A组 42例用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等常规药物治疗 ,B组 45例加用光量子化的葡萄糖液治疗 ,C组 47例用光量子化的丹参葡萄糖液(简称光量子丹参液 )治疗 ,根据脑卒中病人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进行疗效观察。结果 总有效率A组 66.7%、B组 77.8%、C组 89.4% ,C组较A组、B组疗效更显着 (P <0 .0 1)。结论 光量子丹参液治疗脑梗死较单用光量子液或丹参等治疗的疗效显着。
吴波[5](2005)在《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优势药物研究》文中认为一 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的系统评价 背景:多年来,中成药在我国已广泛应用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但是否有可靠的证据证明中成药的疗效尚不清楚。 目的:用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价当前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为选择中成药治疗的患者和医生提供当前可得到的最好证据以帮助临床决策,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和奠定基础。 方法:从2004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及临床常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中成药中筛选出59种,根据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分类方法将中成药依功能分为肝阳化风证、痰热闭阻证、风痰阻络证、瘀血阻络证、气虚血瘀证以及其他等六大类。检索8种相关电子数据库,手检7种中文期刊,查阅相关文章的参考文献以及与研究者联系,收集使用59种中成药中任何一种与不用该种中成药相比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随机对照试验或临床对照试验。疗效判定指标包括:1.主要指标:随访期末(至少3个月)死亡或依赖。2.次要指标:治疗结束或随访期末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治疗期间以及随访期末的死亡;生存质量。由两位研究者独立纳入试验、提取数据和评价质量,对所纳入的试验进行资料合成分析。统计分析软件采用Reman 4.2.7,
单文峰,秦红霞[6](2004)在《光量子液治疗脑梗死42例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量子疗法已广泛用于治疗脑血管病,本人在原来做量子 血的基础上,用量子液体疗法取代以前的光量子血氧疗法。通 过对其临床初步观察、探讨,结果发现光量子液体疗法疗效确 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均经CT或MRI证实为脑梗死。病程1- 6d,男48例,女32例,年龄32-82岁。所有病例治疗前均根据 主要临床症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分1次。根据梗
叶宗诚,王志艺,王惠珍,殷汉贤,张月梅[7](2004)在《光量子化丹参葡萄糖液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光量子化的丹参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134例脑梗死患者 ,随机分 :A组用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等常规药物治疗 4 2例、B组加用光量子化的葡萄糖液治疗 4 5例、C组用光量子化的丹参葡萄糖液治疗 4 7例 ,根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进行疗效观察。结果 总有效率分别为A组 6 6 7% ( 2 8/ 4 2 )、B组 77 8% ( 35 / 4 5 )、C组 89 4 % ( 4 2 / 4 7) ,C组较A、B组疗效更显着 (P <0 0 1)。结论 经光量子化的丹参葡萄糖液治疗脑梗死较单用光量子液或丹参的疗效更加显着
朱萱萱,陈德芝,茅咏文,彭青,王春凤[8](2003)在《四通颗粒光量子并用对家兔脑梗死血瘀症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四通颗粒和光量子加四通粒对实验性家兔脑梗死血瘀症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光化学诱导法建立脑梗死血瘀症动物模型 ,测定全血粘度 ,SOD ,LPO及血气分析指标。结果 :四通颗粒和光量子加四通颗粒组均可明显使PaO2 和SOD升高 ,PaCO2 和LPO降低。全血粘度值降低。结论 :四通颗粒和光量子加四通颗粒均对脑梗死血瘀症有一定治疗作用 ,而光量子加四通颗粒组明显优于单纯用四通颗粒 (P <0 .0 5 )。
黄文生[9](2001)在《《河南医药信息》2001年第9卷分类索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志艺,董飞燕,李婉劲,殷汉贤[10](2001)在《三种方法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资料与方法 |
| 1.1临床资料 |
| 1.2方法 |
| 2结果 |
| 2.1NIHSS评分情况 |
| 2.2BI指数评分情况 |
| 2.3血液流变学情况 |
| 2.4血清NSE、S-100B蛋白测定情况 |
| 3讨论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理论研究 |
| 一、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理论渊源 |
| (一) 中风病之沿革 |
| (二) 中风病之病名、证候 |
| 二、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理论根据 |
| (一) 中风病之病位特殊 |
| (二) 中风病之病因病机复杂 |
| (三) 中风发病后病情复杂多变 |
| 三、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居重要地位 |
| (一) 中医综合疗法的涵义 |
| (二) 中医综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具理论及现实意义 |
| 临床评价研究 |
| 一、文献检索 |
| (一) 检索范围 |
| (二) 检索策略 |
| 二、文献选择 |
| (一) 文献选择标准 |
| (二) 文献选择方法 |
| 三、文献分组、编号、登记 |
| (一) 文献分组 |
| (二) 文献编号 |
| (三) 文献登记 |
| 四、文献质量评价标准 |
| 五、文献信息收集 |
| 六、统计学方法 |
| 七、结果 |
| (一) 文献检索及选择结果 |
| (二) 纳入研究概述 |
| (三) 评价结果 |
| 1. “口服或鼻饲汤药+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 |
| 2. “口服汤药+针刺+推拿”疗法的系统评价 |
| 3. “口服或鼻饲汤药+静滴中药制剂”疗法的系统评价 |
| 4. “口服或鼻饲汤药+静滴中药制剂+静滴中药制剂”疗法的系统评价 |
| 5. “口服或鼻饲辨证免煎颗粒+静滴中药制剂+口服中成药”疗法的系统评价 |
| 6. “口服或鼻饲汤药+静滴中药制剂+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 |
| 7. “口服中成药+静滴中药制剂+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 |
| 8. “口服汤药+静滴中药制剂+静滴中药制剂+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 |
| 9. “口服汤药+静滴中药制剂+药液熏洗+穴位注射+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 |
| 10. “静滴中药制剂+耳穴贴压”疗法的系统评价 |
| 11. “穴位注射+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 |
| 12. “静滴中药制剂+口服中成药”疗法的系统评价 |
| 13. “口服汤药+穴位注射”疗法的系统评价 |
| 14. “静滴中药制剂+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 |
| 15. “灌肠汤药+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 |
| 16. “雾化吸入汤药+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 |
| 17. “口服辨证汤药+静滴中药制剂+针刺+推拿+传统心理康复”疗法的系统评价 |
| 18. “口服辨证汤药+静滴中药制剂+针刺+推拿”疗法的系统评价 |
| 讨论 |
| 一、临床疗效分析 |
| (一) 解释结果 |
| (二)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具有临床意义 |
| (三)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优势疗法筛选 |
| 二、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病机假说 |
| 三、后续研究 |
| 四、本系统评价遇到的问题 |
| (一) 纳入研究质量低 |
| (二) 临床异质性大 |
| (三) 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体系不全面 |
| (四) 待评价研究影响 |
| (五) 发表性偏倚 |
| 五、将循证医学引入中医药临床研究评价,提高中医药临床研究水平 |
| (一) 循证医学的概念 |
| (二) 循证医学用于中医药临床研究评价的必要性 |
| (三) 根据中医药临床自身特点灵活运用循证医学 |
| (四) 建立严谨、科学的中医药临床评价,是目前中医药临床研究发展之重心[69] |
| 六、遵循据证立法、依法组方的原则规范中医综合治疗方案,使评价更全面可靠.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附录 |
| 致谢 |
| 查新报告 |
| 详细摘要 |
| 临床工作总结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 文献检索及其结果合并 |
| 1.1 文献检索 |
| 1.1.1 检索范围 |
| 1.1.2 检索策略 |
| 1.2 检索结果合并 |
| 1.2.1 合并策略 |
| 1.2.2 关键类 |
| 2 文献选择 |
| 2.1 文献选择标准 |
| 2.1.1 纳入标准 |
| 2.1.2 排除标准 |
| 2.2 文献选择方法 |
| 2.2.1 初筛 |
| 2.2.2 二次筛选 |
| 2.2.3 三次筛选 |
| 3 文献分组、分类、编号、登记 |
| 3.1 文献分组 |
| 3.2 文献分类 |
| 3.3 文献编号 |
| 3.4 文献登记 |
| 4 文献质量评价 |
| 5 文献信息收集 |
| 6 统计分析方法 |
| 6.1 Q统计量检验法 |
| 6.2 固定效应模型 |
| 6.3 随机效应模型 |
| 6.4 漏斗图分析 |
| 6.5 敏感性分析 |
| 6.6 失效安全数 |
| 7 效应指标 |
| 7.1 相对危险度、率差、加权均数差 |
| 7.2 需治疗病人数 |
| 结果 |
| 1 扶正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 1.1 益气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 1.1.1 黄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 1.1.2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 1.1.3 黄芪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统计结果 |
| 1.2 益气养阴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 1.2.1 参麦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 1.2.2 生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 2 祛邪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 2.1 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 2.1.1 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 2.1.2 丹参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 2.1.3 灯盏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 2.1.4 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 2.1.5 三七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 2.1.6 红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 2.1.7 银杏叶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 2.1.8 蚓激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 2.1.9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 2.1.10 其他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 2.2 清热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 2.2.1 安宫牛黄丸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 2.3 数种祛邪治法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 3 扶正祛邪方药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 3.1 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 3.1.1 益气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 3.1.2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 3.1.3 其他益气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 3.2 清热养阴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 3.2.1 脉络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 3.3 其他扶正祛邪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 讨论 |
| 1 临床疗效分析 |
| 1.1 有效治法筛选 |
| 1.2 有效方药筛选 |
| 1.2.1 扶正方药筛选 |
| 1.2.2 祛邪方药筛选 |
| 1.2.3 扶正祛邪合用方药筛选 |
| 2 安全性分析 |
| 2.1 不良反应分析 |
| 2.2 恶化/病死情况分析 |
| 3 统计结果稳定性分析 |
| 4 优势治法、推荐方药筛选 |
| 5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病机假说 |
| 6 影响系统评价结论的可能因素 |
| 6.1 纳入研究质量 |
| 6.2 发表性偏倚 |
| 6.3 临床异质性 |
| 6.4 待评价研究 |
| 6.5 证候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体系 |
| 7 后续研究 |
| 7.1 动态更新系统评价 |
| 7.2 有待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
| 7.3 推广应用系统评价方法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查新报告 |
| 附录1 文献检索与选择结果一览表 |
| 附录2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统计结果一览表 |
| 附录3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纳入研究基本特征一览表 |
| 附录4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待评价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
| 附录5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排除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
| 详细摘要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疗效评定标准 |
| 2 结 果 |
| 3 讨 论 |
|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
| 摘要 |
| 第一部分 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安全性和经济学评价 |
| 一、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的系统评价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二、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评价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三、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经济学评价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第二部分 川芎嗪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随机对照预试验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正文 |
| 第一部分 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安全性和经济学评价 |
| 前言 |
| 参考文献 |
| 一、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的系统评价 |
| 资料和方法 |
| 结 果 |
| 讨 论 |
| 结 论 |
| 参考文献 |
| 二、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评价 |
| 资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三、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经济学评价 |
| 资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一部分小结 |
| 第二部分 川芎嗪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随机对照预试验 |
| 前言 |
| 资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第二部分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一 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川芎嗪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疗效评定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实验材料 |
| 药品与试剂 |
| 实验用动物和饲料 |
| 实验用仪器 |
| 实验条件 |
| 2 实验方法和结果 |
| 动物分组及实验方法 |
| 指标测定 |
| 3 讨 论 |
| 1.脑血管病是近年来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
| 2.中医认为血瘀证主要为阳气虚损, 鼓动无力, 血的运行可因之缓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