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认知事件相关潜在冲突负波-N270与大脑认知活动的关系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认知事件相关电位冲突负波-N270与脑认知活动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段亚峰[1](2019)在《心算及猜名模式下的ERP研究》文中指出脑电中的事件相关电位反映了大脑不同状态下认知过程中神经电生理的变化,对于评估个体认知功能是否正常,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心算反映了大脑的认知过程,深入研究心算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大脑的活动状态。猜名模式的研究,有助于推动脑科学的应用研究发展。本文在传统的实验范式基础上进行尝试改进,提出了两种实验模式。本文从以下几部分进行研究。1)模式设计。提出了两种实验模式:心算纠错模式和猜名字模式。第一种是采用正确的及错误的两种类型算术题作为诱发刺激,研究两类脑电波形差异性,依据观察到的认知电位潜伏期与幅值大小,可以对被试的心算活动过程进行分析。第二种是利用真实名字及陌生名字两类刺激,检测诱发的脑电波形特征,通过模式识别算法对两类名字刺激的脑电信号进行分类,可应用于刑侦中隐秘信息检测及相关心理应用研究领域。两种实验模式的上位机采集程序均在Windows7平台上,利用VC++编程语言开发。2)实验及分析。心算纠错实验共采集了10名被试的脑电信号,发现部分被试在两类刺激出现后的1500ms处,错误题目诱发出了特征更加明显的负波,少数被试在错误题目刺激诱发下,观察到了N400。猜名字实验共采集了10名被试的脑电数据,通过小波变换提取第4层低频脑电信号,发现真实名字刺激出现后的300-600ms内产生了一个显着的正波峰,相较于陌生名字刺激,幅值更加突出。3)离线、在线分类研究。将Oz通道的脑电信号采用小波去噪,再进行6个试次叠加平均,利用支持向量机算法对两类名字诱发的脑电数据进行分类,平均分类正确率达98%。在进行5个试次叠加平均后,PO3、Oz、P8、PO4通道分类正确率可达90%。在完成离线分类算法研究后,借助于libsvm模式识别开源项目,利用VC++语言开发出了猜名字在线分类系统。经测试,在线分类系统数据处理结果与离线分类结果一致。本研究在传统的实验范式上进行拓展,探究了心算纠错模式和猜名字实验模式,并对猜名字模式成功实现离线、在线分类,为事件相关电位的应用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边志明[2](2019)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冲突监测功能的ERP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加工缺陷中冲突监测功能的缺损情况及其与患者认知功能缺损和临床症状的关系,揭示N270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冲突加工功能的评估作用。方法采用EGI 128导脑电设备记录21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5名健康被试的脑电数据,序列呈现的两张面孔图片以诱发事件相关电位,实验任务为判断前后两张面孔是否一致;患者的临床症状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进行评估;对照组和病例组的神经认知功能则是通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共识版进行评估。结果1病例组的MCCB总分及各认知功能维度分较对照组存在显着差异;2病例组N270成分的峰潜伏期在O1、O2、P3等电极上比对照组显着延迟,而两组N270波幅无显着差异;3病例组O1电极上的N270潜伏期和PANSS总分及阳性症状总分呈现显着相关,认知功能总分、推理和问题解决得分、词语学习得分以及工作记忆得分与N270有显着相关性;4 MCCB总分和O2、P4电极上N270的潜伏期存在显着负相关,信息处理速度、工作记忆和社会认知与O2电极N270的潜伏期有显着负相关,视觉学习和注意与P4电极上N270的潜伏期显着负相关,此外工作记忆和P4电极上N270的波幅存在显着负相关。结论1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和冲突监测功能均存在显着的缺损,且患者的冲突监测功能与其临床症状和认知功能有显着相关性;2 N270可以作为评价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中冲突处理能力缺损的客观指标。图4幅;表 15 个;参 96 篇。

陈纯[3](2013)在《汉字冲突监控成分与汉字加工机制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事件相关电位研究大脑对冲突信息的监控与加工是认知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已有研究表明N2(即冲突信息出现后,大脑诱发的第二个负向脑电成分)和大脑的冲突监控有关。N2的潜伏期随冲突信息属性的不同而不同,因此,现有的研究中出现了几种N2的家族成分,如王玉平等人最近发现的冲突监控成分N270;和语言认知加工密切相关的脑电成分N250和N400等。N250和N400分别是靶字出现后250ms或靶字出现后400ms时诱发的脑电负成分,并有研究者推测这两个脑电负成分可能和文字的正字法加工和语义加工有关。本研究将继续通过事件相关电位,从冲突监控的角度来研究汉字的认知加工机制,同时探讨语言认知加工中对冲突信息的处理所诱发的N2成分与王玉平等运用数字、颜色等实验材料诱发的N270有何不同。实验一,以汉字大小一致(45像素-45像素)和大小冲突(45像素-75像素)两种汉字字对作为实验材料,考察汉字大小的冲突是否能引起大脑的冲突监控负成分。实验结果显示,汉字大小的冲突并未诱发大脑的冲突监控负成分,说明大脑对汉字大小的加工可能是意识下的自动加工。但是,汉字大小冲突条件下诱发了一个峰值和潜伏期都有显着差异的P2成分,说明汉字大小冲突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被试的注意偏向。实验二继续利用汉字字对作为实验材料,不过这一次的冲突条件是汉字正字法(字形),即汉字正字法存在冲突的同义字和正字法不存在冲突的同一字。跟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即在靶字(汉字字对中的第二个汉字)出现后的250ms左右,正字法存在冲突的条件下诱发了一个更负的脑电成分N250,同时在400ms左右诱发了一个明显的P3成分。该结果说明汉字可能是以模板的形式存储于记忆中,当前后呈现的两个汉字正字法(模板)不一致时,引起了大脑的冲突监控,从而诱发一个负向的脑电成分N250。当大脑对汉字字对中的靶字(即第二个呈现的汉字)进行完前期的正字法加工后,随之通达语义。因为前后呈现的两个汉字是同义字,语义不存在冲突,因此在400ms左右出现的P3成分可能反映了大脑对汉字字对的语义信息的整合和匹配的过程。实验三的实验材料是汉字字体存在冲突的汉字字对(宋体-行楷体)和汉字字体不存在冲突(宋体-宋体)的汉字字对。结果显示,汉字字体冲突的条件下没有诱发明显的冲突监控负成分,但同实验二一样,在400ms左右诱发了一个明显的P3成分。这一结果印证了实验二的推论,即虽然前后呈现的两个汉字的字体不一致,但正字法并不存在冲突,因此没有诱发大脑的冲突监控。随着对汉字字体和正字法信息加工的完成,然后是对字对语义信息的整合,从而出现P3成分。本研究表明,模式识别理论中的模板说可能更能解释汉字语义加工前的认知加工机制。相对于汉字大小和字体冲突,汉字正字法信息的冲突可能和王玉平等人使用的数字、形状、空间位置等信息的冲突更具可比性。研究结果也暗示,对汉字正字法的加工可能是大脑对汉字加工的第一步,而对汉字大小和字体的加工可能是意识下的自动加工

张仲元[4](2013)在《大学生积极情绪与认知冲突的flanker范式研究》文中提出大量研究证实了积极情绪对认知加工过程的促进作用,包括积极情绪激发了个体的内部动机、影响了记忆效果、改善了大脑的认知模式等。以往的心理学研究,由于过于重视“问题”而显得“消极”,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积极情绪的研究己经成为情绪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为了进一步在积极心理学背景下探究积极情绪与认知的关系,揭示积极情绪对于认知的重要作用,我们通过情绪词语Flanker范式进行行为实验和ERP实验,考察积极情绪对认知冲突的影响,并考察在积极情绪作用下认知冲突所产生的N200有何特征。本研究得到了如下结论:(1)积极情绪能够促进大学生在flanker范式中的表现,与中性情绪双字词相比,积极情绪双字词的反应时显着缩短。(2)积极情绪对认知有扩展和建设的功能,能够加快大学生处理认知冲突的速度。(3)积极情绪在认知冲突的处理中起到了早期调节的作用,表现在,与中性情绪双字词相比,积极情绪双字词所产生的早期负波N200更明显。(4)情绪的唤醒度也对大学生处理认知冲突起到影响,高唤醒度的词语产生了更大的晚成分P300。(5)情绪词语刺激和情绪图片刺激一样,都能在flanker范式中产生认知冲突效应。

吴瑞[5](2012)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与正常儿童冲突监测功能比较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不同亚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家庭环境与行为比较目的: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常见亚型的家庭环境与冲突监测功能进行比较,寻求ADH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探讨不同亚型认知损伤的差异。方法:选择ADHD注意缺陷型(ADHD-I型)和混合型(ADHD-C型)各39例、正常儿童38名,进行Conners父母问卷PSQ、家庭环境量表FES-CV的评定和空间整合Simon-Stroop任务的完成。结果:量表:①PSQ:ADHD-I型和ADHD-C型的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及多动指数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亚型间上述4个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FES-CV:ADHD-I型和ADHD-C型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知识性、娱乐性、控制性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亚型间矛盾性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行为学:Simon不一致(Siin)和Stroop不一致(Stin)条件,ADHD-I型和ADHD-C型的反应正确率(Siin:0.76±0.13,0.69±0.13;Stin:0.82±0.10,0.78±0.08)和反应时(Siin:876.4±97.34ms,893.8±130.1ms;Stin:864.4±91.82ms,860.2±125.0ms)与正常组(Siin:0.81±0.11,810.4±136.1;Stin:0.87±0.08,797.4±136.1m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亚型间Siin及Stin的正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分析:FES-CV某些环境因素与ADHD儿童的行为特点存在不同程度相关性。结论:不良的家庭环境是ADHD儿童发生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且ADHD-C型的家庭、行为问题较ADHD-I型突出。ADHD两亚型均存在冲突监测功能缺损,损伤程度有所不同,ADHD-C型较ADHD-I型重。第二部分ADHD儿童冲突监测功能事件相关电位与行为学研究目的: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完成干扰任务的行为学和事件相关电位(ERP)进行分析,探讨ADHD儿童是否存在冲突监测功能损伤,寻求ADHD儿童ERP各成分在不同导联的变化特点及意义。方法:选择ADHD儿童112例、正常儿童101名,进行空间整合Simon-Stroop任务的完成。结果:行为学:Simon不一致(Siin)和Stroop不一致(Stin)条件,ADHD组的反应错误率(Siin:0.27±0.12,Stin:0.19±0.10)和反应时(Siin:890.35±93.15,Stin:858.15±95.63)与正常组(Siin:0.18±0.14,820.40±106.8;Stin:0.15±0.16,816.94±104.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事件相关电位(ERP):N1和P2成分:波幅和潜伏期在Fz、Fcz、Cz导联上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不存在条件主效应;N2a和N2b成分:波幅和潜伏期在Fz、Fcz导联上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存在条件主效应;P3成分:波幅和潜伏期在Cz、Pz导联上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存在条件主效应。结论:ADHD儿童存在冲突监测功能损伤,且整个认知加工过程中,ERP不仅早期成份存在异常,且晚期成分也有异常。ERP各成分所代表的意义有所不同,不同导联ERP主成分的变化特点也不同。在Fz、Fcz导联上,N1、N2成分变化最为明显,N2代表冲突监测功能的指标;Cz导联是观察P2成分差异的最好区域,N1、P2与视觉注意力,忽略无关信息能力有关;而P3成分则主要在Pz导联上呈现,是衡量ADHD儿童认知功能的客观指标之一。

毛薇,施渑,韩春玉,王爱华,张纪水,戚晓红,王玉平[6](2011)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事件相关电位N270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与正常儿童相比,事件相关电位(ERP)成分N270的改变及意义。方法 21名确诊为ADHD的患儿及19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参与ERP试验。视觉刺激为具有三种颜色(红、黄、蓝),大小相同的圆形。每两张图片组成一个刺激对,分别命名为S1和S2。S1和S2的颜色相同即匹配状态;S1和S2的颜色不同即冲突状态,两种状态的刺激对出现的概率相等,并在屏幕上随机呈现。要求受试者比较S1与S2的颜色,按相同或不同进行相应的按键反应。按照国际10/20系统放置头皮电极,在刺激序列呈现的过程中同步记录脑电信号。结果匹配状态的刺激对诱发出P100、N190、P300,冲突状态的刺激对诱发出N270和P300。两组间匹配状态引出的P100,N190和P300的平均波幅及潜伏期均无统计学差异,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冲突状态引出的N270潜伏期显着延长(P<0.05),平均波幅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ADHD患者组冲突状态刺激对引出的N270潜伏期显着延长,提示ADHD患儿对信息冲突加工处理的速度减慢,其冲突监测处理过程存在功能障碍。

孙锦绣[7](2010)在《运动性心理疲劳的ERP和HRV特征》文中研究指明心理疲劳作为运动员心理状态的一种,日益受到重视。针对心理疲劳和运动性心理疲劳问题进行的相关研究较多,因果研究较少;问卷调查研究较多,心理生理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通过三个研究五个实验对心理疲劳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将心理疲劳作为自变量,操作成绩、事件相关电位成分和心率变异性指标作为因变量,探讨心理疲劳、体力疲劳、脑力疲劳和疲劳的关系;探讨心理疲劳和常态、运动性心理疲劳和一般心理疲劳的关系;探讨ERP成分和HRV指标作为检测心理疲劳和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指标是否有效。研究一的结果表明:心理疲劳组在信号检测任务中的辨别力指数、判断标准、正确反应正确率和正确反应反应时均没有表现出与对照组差异显着;而在随后的情绪图片效价判断任务中,心理疲劳组表现出来作业绩效的改变,即该组的判断结果与对照组差异显着,同时也与体力疲劳组和脑力疲劳组的判断结果不同。这个结果暗示了心理疲劳状态很可能影响的不是非情绪刺激分类作业而是情绪刺激分类作业。研究二实验一的结果表明:心理疲劳状态和常态、运动性心理疲劳状态和一般心理疲劳状态在N1峰值/潜伏期、N2峰值/潜伏期和LPC(400-600ms)平均幅值的无显着差异;研究二实验二的结果表明:N2峰值、LPC(400-600ms)平均幅值能够检测到运动员心理疲劳组和运动员无心理疲劳组的差异,但是不能检测到非运动员心理疲劳组和非运动员无心理疲劳组的差异。研究二的结果支持了心理疲劳状态影响的是情绪刺激的分类加工。研究三的结果表明:所有的指标都能够对运动员组和非运动员组进行区分,但只有LF/HF在恢复期对非运动员有无心理疲劳进行区分。研究三的结果说明了,非运动员心理疲劳状态存在不同于常态的内在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变化。本研究的结论如下:1、心理疲劳是不同于体力疲劳和脑力疲劳的一种疲劳状态,这种疲劳状态主要表现在情绪刺激分类的作业任务中;2、运动性心理疲劳是心理疲劳的一种,这种状态的改变也表现在情绪刺激分类的作业任务中;3、在情绪刺激的分类作业中,ERP成分中的LPC(400-600ms)平均幅值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状态敏感;在基线期-应激期-恢复期中的恢复期,HRV的频域指标LF/HF对非运动员心理疲劳状态敏感。因此,ERP和HRV可以分别作为检测运动性心理疲劳和一般心理疲劳的检测手段。

向玲[8](2010)在《冲突监控的神经机制:来自ERP的证据》文中研究表明对干扰信息的监控对于有目的的行为和适应环境非常关键,比如,当你穿过十字路口或者在课堂上学习时,必须对干扰信息做出有效的抑制。大脑在面对干扰时如何发现冲突和对冲突进行控制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冲突监控理论认为,大脑对同时激活的不一致反应进行监测从而引发适应性的认知控制。因此,冲突监控理论(Botvinick, et al.,2001)认为冲突发生在反应层。实际上,冲突监控不仅涉及对不适当行为的控制,也包括抑制任务不相关信息对目标识别的干扰。那么,冲突究竟发生在信息加工的哪些水平上呢?前人的研究并未就此做出系统的解答。因此,本研究利用高时间分辨率的ERP技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安排了4个研究以逻辑递进的方式探索冲突发生的位置,具体为:研究一、研究二探索了物理特征编码和意义识别两个不同刺激加工水平的冲突监控机制;研究三和研究四分离了刺激识别相关阶段和反应选择、反应执行等反应相关阶段的冲突贡献,通过四个研究系统的探索冲突发生的位置。围绕冲突发生的位置这个中心,进一步探索冲突监控相关脑电指标的认知神经意义、刺激冲突大小和反应冲突大小的影响因素和关系、冲突监控和意识的关系以及冲突—控制的反馈环路等问题,以期更进一步揭示冲突监控的神经机制。从冲突发生的位置来说,研究一、研究二探究了不受反应冲突影响的刺激编码和刺激识别两个刺激加工水平的冲突监控机制;研究三和研究四探索了刺激编码、刺激识别、反应选择和反应执行阶段上的冲突监控;从刺激冲突大小和反应冲突大小的影响因素及其关系来说,研究二操作了不同预期程度,研究三操作了颜色词和颜色方块的语义距离,而研究四操作了干扰刺激和目标刺激的类别是否相同,可以考察干扰和目标的语义距离与类别对刺激冲突大小和反应冲突大小的影响:从冲突监控和意识的关系来说,本研究使用两种意识操作的方式:一是通过掩蔽启动范式获得阈限下(subliminal)的加工,如研究三和研究四;二是通过非注意范式获得前意识(preconscious)的加工,如研究一.通过上述两种操作,并使用ERP源定位技术,揭示冲突监控和意识的关系;对于冲突—控制环路来说,本研究主要通过分析研究三、研究四的一致性序列效应来获得进一步的证据;从冲突监控相关脑电指标来说,主要关注与冲突监控相关的N2、P3和LRP三个成分,通过分析其波幅、潜伏期以及结合源定位技术,探索它们的认知神经意义。四个研究具体为:研究一使用S1S2异同判断的实验范式,让被试判断前后呈现的两个刺激在数字的大小(包括中文数字和阿拉伯数字)或者方块颜色是否相同。首先,该实验任务操纵两个刺激加工水平的冲突:物理特征冲突和数值大小冲突,用于探究两个不同刺激加工水平的冲突监控机制;其次该任务操作了冲突监控发生在注意还是非注意维度,非注意是通过占用认知控制资源来实现的,因此可以探究在有认知控制负荷下的冲突监控,揭示刺激冲突监控和意识的关系。研究二使用金钱反馈实验范式,首先让被试猜测随后出现两张数字牌哪张大,如果猜对就赢钱,如果猜错就输钱。在猜测之后,先呈现第一张牌,这时被试会知道其输赢的的可能性,然后呈现第二张牌,反馈给被试最终是输钱和赢钱。该任务操作了四种不同预期程度的得钱和输钱,通过分析相关脑电指标,探索在对结果进行识别和分类上的冲突监控机制。研究三使用启动—目标范式,具体为先出现一个打印颜色为黑色的颜色词语,然后出现-个颜色方块,让被试对颜色方块进行辨别反应。该任务操作了不一致试次的颜色距离:距离远和距离近,同时使用后掩蔽操作了启动颜色词的可见性。通过对P300、LRP等脑电成分的分析,探索刺激冲突(主要是语义冲突)和反应冲突的贡献及其关系,并为冲突监控和意识的关系提供进一步的证据。研究四也使用启动—目标范式,具体为先出现一个干扰刺激(字母或者数字),然后再出现一个目标刺激(字母或者数字),让被试对目标刺激进行辨别反应。本研究操作了干扰和目标是否存在反应重叠,形成了三类试次:一致试次、刺激不一致试次和反应不一致试次,使用减数法逻辑,分离刺激冲突和反应冲突的贡献;其次,操作了不一致试次中启动和目标是否属于同一类别,探索类别对于刺激冲突和反应冲突大小关系的调控作用;再次,对启动进行前后掩蔽,进一步探索冲突监控和意识的关系。本研究的主要结果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冲突监控的相关脑电指标有N2、P3和LRP。研究发现,物理特征不一致、大小不一致、预测不到的负面反馈和反应不一致都比一致条件诱发更大的N2,不同性质冲突的N2都激活了ACC,但是它们的脑内源和皮层分布稍有不同。这些结果说明,N2对于不同性质的刺激冲突和反应冲突都敏感,但是可能存在不同的冲突处理亚系统加工不同性质的冲突。在无反应冲突的实验任务(研究一、研究二)中,刺激不一致的试次比刺激一致的试次诱发更长的P3潜伏期,显示不一致刺激对目标的识别产生了更大的干扰,因此P3潜伏期的延长代表了刺激评价阶段的冲突干扰效应;而在有反应冲突的实验任务(研究三和研究四)中,P3的潜伏期在有掩蔽任务下表现出了对反应选择的敏感,而在无掩蔽任务中刺激不一致和反应不一致诱发的P3潜伏期差异不显着。因此在有反应冲突的实验任务中,P3并不是一个分离刺激相关和反应相关认知过程的有效指标,它可能受到反应选择的影响。LRP作为反应准备的一个在线指标,其起始时间点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的认知加工过程。研究四发现一致条件、刺激不一致条件、反应不一致条件诱发的SLRP始潜时依次递增,显示了启动刺激对目标刺激的识别和反应选择都产生了干扰;而在LRP的早期偏离上,研究三发现只有语义距离近的不一致试次在反应速度慢的被试中有早期正向偏离,研究四并未发现有显着的早期正向偏离。因此,尽管从LRP的始潜时和反应时间上看有明显的刺激识别和反应选择上的冲突干扰,但是并没有能够显示出不正确反应激活的LRP早期偏离。由此可见,LRP的始潜时可以用来分离刺激冲突和反应冲突的贡献,但是LRP的早期偏离并不是一个能反映反应冲突的敏感性指标。第二,关于冲突发生的位置,本研究发现,冲突发生在知觉编码、意义识别和反应选择三个信息加工阶段上,在反应准备和反应执行上不存在另外的冲突干扰效应。研究一、二发现大脑能够对物理特征编码和意义识别这两个刺激加工水平的冲突进行监控。研究三和研究四发现冲突发生在刺激编码、刺激识别和反应选择等阶段,但是在反应准备和反应执行上无冲突干扰发生。因此研究结果表明,冲突监控系统能对多个信息加工水平的冲突进行监控。第三,关于刺激冲突大小和反应冲突大小的影响因素及其关系,实验三发现当任务中仅包含刺激冲突时,语义距离对刺激冲突产生了显着的影响:语义距离越近,刺激冲突越小,语义距离越远,刺激冲突越大。实验四发现当任务中既包含刺激冲突也包含反应冲突时,语义距离主要对反应冲突的大小产生较大的干扰作用,表现为:语义距离越远,反应冲突越小,语义距离近,反应冲突越大。因此语义距离对刺激冲突和反应冲突的影响依赖于实验任务。研究四操作了启动和目标的类别是否相同,实验结果发现,类别不同时,刺激冲突大、反应冲突也大;类别相同时,刺激冲突小、反应冲突也小。因此,目标和干扰的类别与语义距离对刺激冲突和反应冲突产生了显着的影响,但是其影响模式不同。第四,关于冲突监控和意识的关系,研究三发现,掩蔽的干扰刺激和没有掩蔽的干扰刺激一样,在反应时上对目标刺激产生了较大的干扰,且激活ACC;而研究一发现,得到注意的冲突激活了ACC相关脑区,而未受到注意的冲突没有激活ACC,在反应时上也没有产生显着的干扰效应。这些结果说明:无ACC相关的冲突系统的激活,就不会产生显着的冲突干扰效应。由此可以认为,ACC相关的认知控制网络的参与是冲突监控的必要条件,而冲突监控和是否意识到无关。第五,冲突并没有引起适应性的控制,前后试次主要表现出自下而上特征重叠的影响。通过分析研究三和研究四发现,排除了前一个试次自下而上因素的影响后,一致性序列效应消失,该结果说明,并无真正的冲突控制引发的适应性调节。进一步分析显示自下而上的特征重叠对目标的识别产生了显着的影响,但是特征重叠的模式和特征整合观点不一致。最后,在本研究结果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冲突监控的理论模型。和Botvinick等人(2001)提出的冲突监控理论模型相比,该模型有三个不同点,其一是该模型有三层:输入层、中间(刺激加工)层和反应层。该模型的三层结构可以解释本研究中多个信息加工阶段的冲突;其二,模型图中一个椭圆表示一个加工模块如颜色信息,而不同椭圆表示不同加工模块如数字和字母,这样可以解释干扰和目标的语义距离和类别对刺激冲突大小和反应冲突大小不同的影响模式;其三是该模型无冲突-控制的反馈环路,这拟合了本研究中排除自下而上因素的影响后一致性序列效应消失的现象。本研究以冲突发生的位置为中心探索点,系统探索了是否在各个信息加工阶段都存在冲突及冲突监控的机制,为理解冲突发生的位置提供了系统、全面的证据;在探索冲突发生位置的基础上,通过操作干扰刺激和目标刺激的语义距离以及它们是否属于同类,进一步探索了刺激冲突大小和反应冲突大小的影响因素及其关系,有助于加深对冲突监控的认知神经机制的认识。而且,将ACC相关的冲突监控系统纳入考虑,有利于解决目前关于冲突监控和意识关系之间的争论,同时也为冲突监控相关脑电指标认知神经意义提供了新的认识。总之,本研究结果加深了我们对冲突监控的认知神经机制的认识,有助于完善和发展现有的冲突监控模型。今后的研究可以结合脑成像等手段,对冲突监控和意识的关系、冲突控制的一般性和特异性、以及刺激冲突和反应冲突的大小关系这些理论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同时,未来会展开冲突监控的发展研究和个体差异研究,将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起来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吴静铭[9](2009)在《计算加工ERP在法医学鉴定中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计算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思维活动之一,涉及了多种认知加工环节,如感知觉、判断、比较和推理等,能比较深入地反映个体的脑认知水平。计算能力与个体的智商水平亦密切相关,也是智力测验的重要测查内容,如中国修订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中即包括算术、数字广度和数字符号三个分测验。计算能力下降是颅脑外伤的伤者在临床就诊及法医学鉴定时的常见表现和主诉之一,可对伤者的日常生活、职业劳动及社会交往造成严重影响,客观评定计算能力的受损程度对于评价脑外伤后智能障碍的严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计算能力的检测一般通过提问、心算和笔算等方式来完成,这些检查方法均依赖于被试的主动性与合作程度。法医学鉴定时,伤者受躯体情况、赔偿心理和精神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往往配合性较差,测验结果常与其伤后的实际能力水平不相符,限制了WAIS-RC等神经心理学测验技术在法医学领域的应用价值。因此,建立符合法医学鉴定工作需要的计算能力客观检测方法具有重要的实用性和现实意义。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 ERP)是用于检测认知加工过程中脑活动的一种无创性检测方法,记录到的瞬间电势变化与刺激(如一个词、一种声音或者一个图像等)的发生有锁时关系,具有很高的时间分辨率。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尝试采用ERP技术来探索数量加工的电生理机制、运算能力的发展机制,并发现了一些与数字加工有关的特异性ERP成分,但在法医学领域应用ERP技术来评估计算加工能力在国内外均未见文献报道。本研究尝试建立符合临床法医学鉴定及ERP检测要求的计算加工刺激范式,探索计算加工相关的特异性ERP成分,以期为颅脑外伤后计算能力障碍的检测提供客观的电生理参考指标。【目的】采用后续判断比较任务范式(算式图片与答案图片间隔呈现),编制包含加、减、乘、除运算的算术刺激序列进行检测,比较健康志愿者与颅脑外伤志愿者所诱发的ERP成分的特征和差异,并探讨ERP各成分与WAIS-RC检测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利用37导Neuroscan ERP仪器对46例正常志愿者(对照组)以及11例重型颅脑外伤志愿者(外伤组)分别进行听觉Oddball范式、计算加工后续判断比较任务范式的ERP检测及WAIS-RC测验,分别比较与计算加工相关的ERP各成分的波幅和潜伏期、头皮分布特征及其与经典听觉P300成分和WAIS-RC测验结果的相关性。【结果】1.外伤组WAIS-RC各分测验的粗分、量表分、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及总智商的均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极显着差异(P﹤0.01);2.外伤组听觉P300分化欠佳,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且波幅较低,N2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P3波幅和潜伏期也有极显着差异(P﹤0.01);3.计算加工范式的刺激呈现后顶枕部各记录点(CZ、P3、P4等)可获得分化明显ERP波形,其中最稳定的记录点在CZ点;4.不同性别被试的计算加工ERP波形各成分波幅、潜伏期均无显着性差异;5.对照组检测发现算式、正确结果,错误结果三种刺激均可引出相似波形,该波形由n1、p2、n2和p3四个子成分构成。正确结果引出波形中p2、n2子成分较错误结果波形分化差,算式引出波形中n2、p3子成分较错误结果分化差。错误结果波形p2、n2、p3的潜伏期较正确结果延长,差异有极显着性(P<0.01)。错误结果的n2、p3的潜伏期较算式延长,差异有显着性(P<0.05);算式的n2、p3的潜伏期较正确结果延长,差异有显着性(P<0.05);6.外伤组各刺激引出的波形与对照组相似,波形分化较对照组差。各成分波幅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尤其正确结果和错误结果的p3波幅明显降低,差异有极显着性(P<0.01),各成分潜伏期与对照组相比均有延长,其中正确结果的n2、p3潜伏期的差异在两组有极显着性(P<0.01),错误结果的和算式的p2潜伏期在两组也有极显着差异,算式的p3潜伏期在两组有极显着差异;7.计算错误结果引出的p3潜伏期与总智商呈明显负相关(r=-0.44,P﹤0.01),高于听觉靶刺激诱发的p3潜伏期与总智商的相关程度;8.采用听觉P300潜伏期推断智商模型只能解释智商变异的5%,单独纳入计算错误结果P3潜伏期指标推断智商模型能解释智商变异的17.2%;联合视觉P300和计算错误结果p3指标则可以解释智商变异的18.8%。【结论】计算加工刺激序列可诱发稳定的ERP成分,算式、正确结果,错误结果三种刺激所引出p3的波幅和潜伏期与计算加工能力密切相关,即计算能力越差,p3的潜伏期越长,波幅越小;该成分以顶枕部的记录点(Cz点)记录可靠。其中计算错误结果引出的p3潜伏期与WAIS-RC总智商呈明显负相关,高于听觉靶刺激诱发的p3潜伏期与总智商的相关程度,采用计算加工ERP刺激范式来检测颅脑损伤后的认知功能障碍比听觉Oddball范式引出P300更为准确,具有一定法医学应用价值。

杨博[10](2009)在《脑力疲劳状态下人脑自动信息加工和冲突信息加工能力变化的ERP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脑力疲劳(Mental fatigue, MF)是一种由于长时间或紧张的脑力活动而引起的疲劳。现代社会中,脑力劳动强度明显加重,再加上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会竞争等压力的增大,最终导致脑力疲劳的人群不断扩大,脑力疲劳程度也不断加重,并对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造成严重影响,军事及特殊职业领域均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脑力疲劳是一个多维的构建,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去测量。多种因素均可以引起脑力疲劳,其表现往往与诱发因素有关,常用的脑力疲劳研究模型包括睡眠剥夺、缺氧、持续认知操作任务等。大量研究表明脑力疲劳对人体认知功能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疲劳后唤醒水平降低,认知功能下降。如何评定脑力疲劳是一项重大而又具应用价值的课题。但是以往研究多采用主观评定,受到了一些局限。本研究以ERP技术为手段,通过持续认知操作任务,构建脑力疲劳的实验室研究模型,应用经典和创新模式,对脑力疲劳状态下人脑自动信息加工和冲突信息处理能力的变化进行逐步探讨,研究脑力疲劳对非意识—意识转化的影响。自愿参加实验的16名正常青年男性被试,在脑力疲劳前后分别进行实验,得到疲劳前后各实验指标与量表分数,以客观指标与主观评定来对疲劳前后的认知特征、疲劳状态以及情绪变化进行研究。实验分为三部分:第一,首先进行主观评定,应用主观疲劳症状问卷和VAS量表对被试的疲劳状态与情绪变化进行评估。第二,应用ERP技术研究脑力疲劳状态下脑的自动信息加工特征,采用传统MMN模式和优化MMN模式,通过对脑自动信息加工的典型成分:传统MMN、优化MMN在频率、强度、持续时间三种不同物理属性声音刺激下诱发的波形的波幅和潜伏期分析,探讨疲劳状态对非意识状态下前注意能力的影响。第三,应用ERP技术研究脑力疲劳对冲突信息加工能力的影响,采用颜色冲突的N270模式,对所诱发出的冲突性负波N270进行分析,以探讨在意识状态下,脑力疲劳对认知能力的影响。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及结论:1.脑力疲劳状态下,脑的自动信息加工能力受到影响,即疲劳后出现“前注意”能力受损。支持该结论的指标有:被试疲劳后无论是传统MMN还是优化MMN在声音的频率、强度、持续时间三种物理属性的纬度上诱发的MMN较疲劳前平均面积明显降低,提示疲劳后被试的前注意认知能力受到损害,脑自动信息加工能力降低,从而使得注意转换受到影响。2.脑力疲劳状态下,由ERP所反映的人脑主动的认知加工过程受到影响,代表辩异加工的ERP成分—N270由于具有更大的工作负荷,所以对于认知损害更为敏感。支持该结论的指标有:与疲劳前相比,疲劳后N270的波幅明显下降,说明大脑处理冲突信息的能力受损;疲劳后的反应时明显长于疲劳前,说明被试疲劳后的反应执行过程比疲劳前缓慢,这可能与额叶功能受损有关。3.脑力疲劳状态下,主观评定结果显示了被试在完成持续认知操作任务后个体主观疲劳感明显增强,情绪状态有所改变,负性情绪增加。被试在脑力疲劳后显示主观疲劳症状问卷总分与疲劳前相比存在显着性差异。VAS量表结果提示“警觉/能够集中注意”、“焦虑”、“精力充沛”、“感觉自信”和“思睡”5项指标疲劳前后分数存在差异。

二、认知事件相关电位冲突负波-N270与脑认知活动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认知事件相关电位冲突负波-N270与脑认知活动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心算及猜名模式下的ERP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本文创新点
    1.4 本文章节安排
第2章 ERP介绍及其预处理
    2.1 ERP产生原理
    2.2 ERP的分类及命名方式
        2.2.1 ERP的分类
        2.2.2 ERP的命名方式
    2.3 ERP的主要成分
        2.3.1 P300
        2.3.2 N400
        2.3.3 N2 诸成分
    2.4 心算及猜名模式的ERP效应
        2.4.1 心算的ERP效应
        2.4.2 猜名的ERP效应
    2.5 ERP预处理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心算纠错模式研究
    3.1 经典心算研究模式介绍
    3.2 心算纠错模式
    3.3 实验方法
        3.3.1 被试
        3.3.2 实验仪器及材料
        3.3.3 实验程序
    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3.4.1 实验结果
        3.4.2 实验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猜名字模式研究
    4.1 模式介绍
        4.1.1 猜名字实验模式
        4.1.2 数据获取
    4.2 数据分析方法
        4.2.1 特征提取
        4.2.2 分类方法
    4.3 离线分类正确率的影响因素探讨
        4.3.1 通道选择
        4.3.2 小波分解层数对分类正确率的影响
        4.3.3 叠加试次数对分类正确率的影响
    4.4 在线识别系统实现及测试
        4.4.1 在线识别系统实现
        4.4.2 系统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冲突监测功能的ERP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实验研究
    1.1 研究目标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对象及材料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材料
    1.4 研究方法
        1.4.1 问卷法
        1.4.2 神经心理测验法
        1.4.3 实验法
        1.4.4 数据分析方法
    1.5 结果
        1.5.1 人口学资料匹配
        1.5.2 慢性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的缺损
        1.5.3 慢性精神分裂症冲突监测功能的缺损
        1.5.4 病例组和对照组行为学数据的差异
        1.5.5 精神分裂症患者冲突监测功能的缺损与认知功能缺损和临床症状的关系
        1.5.6 精神分裂症冲突监测功能缺损机制探讨
    1.6 讨论
        1.6.1 慢性精神分裂症冲突监测的缺陷
        1.6.2 精神分裂症患者冲突监测功能的缺损与认知功能缺损和临床症状的关系
        1.6.3 精神分裂症冲突监测功能缺损机制探讨
    1.7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2.1 精神分裂症
        2.1.1 概述
        2.1.2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假说
    2.2 冲突监测
    2.3 事件相关电位及其临床应用
        2.3.1 听觉感觉门控——P50
        2.3.2 听觉稳态响应——ASSR
        2.3.3 失匹配负波——MMN
        2.3.4 认知性电位——P300
    2.4 冲突性负波——N270
        2.4.1 N270 诱发产生的条件
        2.4.2 影响N270 的因素
        2.4.3 多维信息冲突与N
        2.4.4 N270 的临床研究
    2.5 问题提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韦氏智商量表及评分
    附录 B PANSS量表及各项目评分标准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汉字冲突监控成分与汉字加工机制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几种主要的冲突监控脑电成分
    1.2 汉字加工机制研究(字形、字义、语音)
    1.3 模式识别理论模型与语言的加工和存储
2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假设及研究框架
    2.3 研究的意义
3. 实验1 汉字大小冲突及其所诱发的脑电成分研究
    3.1 实验目的
    3.2 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4. 实验二 汉字字形冲突及其所诱发的脑电成分研究
    4.1 实验目的
    4.2 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5. 实验三 汉字字体冲突及其所诱发的脑电成分研究
    5.1 实验目的
    5.2 方法
    5.3 实验结果
    5.4 讨论
6 总的讨论与结论
    6.1 总的讨论
    6.2 结论
7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7.1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7.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与科研成果

(4)大学生积极情绪与认知冲突的flanker范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积极情绪的研究概况
        1.1.1 积极情绪的相关研究
        1.1.2 积极情绪的功能研究
    1.2 积极情绪与认知的相关研究
        1.2.1 积极情绪和认知加工的研究概况
        1.2.2 积极情绪的脑电(EEG 或 ERP)研究
        1.2.3 积极情绪的脑功能神经成像技术
    1.3 冲突范式研究概况
    1.4 冲突控制的神经机制研究
        1.4.1 冲突控制与前扣带回(ACC)
        1.4.2 冲突控制的脑电研究
2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2.1 问题提出
        2.1.1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2.1.2 问题提出
    2.2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假设
    2.3 研究的总体设计
    2.4 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2.4.1 研究意义
        2.4.2 研究创新之处
3 研究一:积极情绪和认知冲突的 Flanker 范式研究
    3.1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3.2 被试
    3.3 实验材料和仪器
    3.4 实验设计
    3.5 实验结果
        3.5.1 认知一致和认知冲突实验条件下被试的反应时
        3.5.2 情绪效价、情绪唤醒度对被试处理认知冲突的影响
4 研究二:积极情绪和认知冲突的 ERP 研究
    4.1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4.2 被试
    4.3 实验材料和仪器
    4.4 实验设计
    4.5 ERP 记录和数据分析
    4.6 实验结果
        4.6.1 积极情绪在认知冲突处理中的 N200 的平均波幅分析
        4.6.2 积极情绪在认知冲突处理中的 P300 的平均波幅分析
        4.6.3 积极情绪在认知冲突处理中的 ERP 早成分的平均波幅分析
        4.6.4 积极情绪在认知冲突处理中的 ERP 晚成分 LPP 的平均波幅分析
5 综合讨论
    5.1 颜色情绪词语 Flanker 任务在中文语境下的应用
    5.2 积极情绪对大脑处理认知冲突的意义
        5.2.1 积极情绪能够加快大脑处理认知冲突——来自 ERP 早成分的证据
        5.2.2 高级认知加工受到情绪材料的影响——来自 ERP 晚成分的证据
    5.3 积极情绪对认知的促进功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5.4 本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6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5)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与正常儿童冲突监测功能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不同亚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家庭环境与行为比较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ADHD 儿童冲突监测功能事件相关电位与行为学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事件相关电位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诊断标准(DSM-IV)
    知情同意书
    Conners 父母问卷
    家庭环境量表
    科研体会
致谢

(7)运动性心理疲劳的ERP和HRV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疲劳及其划分
    2.2 "BURNOUT"的含义
        2.2.1 "BURNOUT"的由来
        2.2.2 "BURNOUT"的主要理论解释
    2.3 运动领域的"BURNOUT"
    2.4 "BURNOUT"的中文翻译
    2.5 心理疲劳与生理疲劳的区别
    2.6 心理疲劳和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本质特征
    2.7 疲劳的相关研究
        2.7.1 疲劳的测量方法
        2.7.2 疲劳的事件相关电位实验研究
        2.7.3 疲劳的心率变异性实验研究
        2.7.4 疲劳的情绪研究
        2.7.5 疲劳的行为实验研究
    2.8 对疲劳的再讨论
    2.9 心理疲劳和运动性心理疲劳状态的界定及研究假设
        2.9.1 心理疲劳和运动性心理疲劳状态的界定
        2.9.2 研究假设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一设计
    3.2 研究二设计
    3.3 研究三设计
    3.4 研究流程
    3.5 ERP和HRV实验具体程序
4 研究一
    4.1 实验一
        4.1.1 实验目的和实验假设
        4.1.2 实验方法
        4.1.3 实验结果
        4.1.4 分析讨论
    4.2 实验二
        4.2.1 实验目的和实验假设
        4.2.2 实验方法
        4.2.3 实验结果
        4.2.4 讨论分析
    4.3 研究一小结
5 研究二
    5.1 实验一
        5.1.1 实验目的和实验假设
        5.1.2 实验方法
        5.1.3 实验结果
        5.1.4 讨论分析
    5.2 实验二
        5.2.1 实验目的和实验假设
        5.2.2 实验方法
        5.2.3 实验结果
        5.2.4 讨论分析
    5.3 研究二小结
6 研究三
    6.1 实验目的和实验假设
    6.2 实验方法
        6.2.1 被试选取
        6.2.2 实验材料
        6.2.3 具体程序
        6.2.4 数据分析
    6.3 实验结果
    6.4 讨论分析
    6.5 研究三小结
7 总的讨论
    7.1 总讨论
    7.2 本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局限性及研究展望
8 研究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A 研究二实验一各组ERPs图
附录B 研究二实验二各组ERPs图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冲突监控的神经机制:来自ERP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认知冲突及其种类
    1.2 分离刺激冲突和反应冲突的范式
    1.3 冲突监控的相关理论
        1.3.1 冲突监控理论
        1.3.2 平行分布加工模型
    1.4 冲突监控的相关脑电指标
        1.4.1 N2
        1.4.2 P300
        1.4.3 LRP
    1.5 冲突的发生阶段
        1.5.1 冲突发生在反应相关阶段
        1.5.2 冲突发生在刺激加工阶段
        1.5.3 刺激冲突、反应冲突都有贡献
    1.6 冲突监控和意识的关系
    1.7 一致性序列效应:冲突适应性的解释和特征整合的解释
        1.7.1 什么是一致性序列效应
        1.7.2 冲突监控理论对一致性序列效应的解释:冲突适应性
        1.7.3 特征整合的解释
第2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方案
    2.1 需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2.2 研究框架和实验安排
第3章 研究一 刺激冲突监控及其与意识的关系——来自S1S2异同判断的证据
    3.1 实验一 颜色异同判断任务中的刺激冲突监控
        3.1.1 实验目的
        3.1.2 实验方法
        3.1.3 实验结果
        3.1.4 讨论
    3.2 实验二 数字大小异同判断任务中的刺激冲突监控
        3.2.1 实验目的
        3.2.2 实验方法
        3.2.3 实验结果
        3.2.4 讨论
第4章 研究二 刺激识别和分类阶段上的冲突监控——来自金钱反馈任务的实验证据
    4.1 实验三 结果评价的ERP研究
        4.1.1 实验目的
        4.1.2 实验方法
        4.1.3 实验结果
        4.1.4 讨论
第5章 研究三 刺激冲突和反应冲突的监控及其与意识的关系——使用脑电成分分离刺激冲突和反应冲突
    5.1 实验四 刺激冲突和反应冲突分离的ERP研究——来自脑电成分N2、P300和LRP的证据
        5.1.1 实验目的
        5.1.2 实验方法
        5.1.3 实验结果
        5.1.4 讨论
第6章 研究四 刺激冲突和反应冲突的监控及其与意识的关系——通过实验操作分离刺激冲突和反应冲突
    6.1 实验五 阈限上的刺激冲突和反应冲突的贡献及其关系
        6.1.1 实验目的
        6.1.2 实验方法
        6.1.3 结果
        6.1.4 讨论
    6.2 实验六 阈限下刺激冲突和反应冲突的贡献及其关系
        6.2.1 实验目的
        6.2.2 实验方法
        6.2.3 实验结果
        6.2.4 讨论
第7章 总讨论
    7.1 总讨论
        7.1.1 冲突监控相关脑电指标的认知神经意义
        7.1.2 冲突发生在刺激编码、刺激识别和反应选择等多个信息加工水平上,但在反应执行阶段并无另外的冲突干扰发生
        7.1.3 信息加工的连续性:在部分刺激辨别的基础上进行加工
        7.1.4 刺激冲突大小和反应冲突大小的影响因素及其关系:从操作语义距离和刺激类别中获得证据
        7.1.5 冲突监控不需要意识,但是ACC相关的认知控制系统的参与是冲突监控的必要条件
        7.1.6 冲突—控制环路不能自动激活,一致性序列效应源于自下而上的特征重叠
        7.1.7 冲突监控模型的建构
    7.2 总结论
    7.3 本研究的意义、创新点和不足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9)计算加工ERP在法医学鉴定中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和待发表论文
致谢
课题研究相关照片

(10)脑力疲劳状态下人脑自动信息加工和冲突信息加工能力变化的ERP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1 疲劳
        1.1 疲劳的分类和定义
        1.2 脑力疲劳及其相关因素
        1.3 脑力疲劳指标的相关研究
    2 事件相关电位概述
        2.1 事件相关电位的概念及特点
        2.2 ERP的技术原理
        2.3 ERP的刺激程序
        2.4 ERP成分概述
        2.5 应用ERP技术在疲劳领域中的研究
    3 失匹配负波MMN相关研究
        3.1 失匹配负波MMN概述
        3.2 MMN与人脑自动信息加工
        3.3 MMN产生机制的几种假说
        3.4 MMN与注意的关系
    4 冲突性负波N270 相关研究
        4.1 N270 诱发产生的条件
        4.2 N270 的生理学特性
        4.3 影响N270 的因素
    5 小结
正文
    实验设计
        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2 研究方案
        2.1 理论基础
        2.2 主要假设
        3 技术路线
        3.1 脑力疲劳模型建立
        3.2 研究设计
        4 基本实验流程
        5 ERP实验的实施顺序
        6 实验统计处理
    实验一 脑力疲劳状态下主观评定的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工具
        2 结果
        2.1 任务前后主观疲劳症状问卷结果比较
        2.2 疲劳前后VAS量表比较结果
        3 讨论
    实验二 脑力疲劳对脑的信息自动加工的影响
        1 实验方法和材料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三 脑力疲劳对脑的冲突信息加工能力的影响
        1 实验方法和材料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1. 研究总结
    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认知事件相关电位冲突负波-N270与脑认知活动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心算及猜名模式下的ERP研究[D]. 段亚峰.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2]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冲突监测功能的ERP研究[D]. 边志明.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3]汉字冲突监控成分与汉字加工机制的关系研究[D]. 陈纯. 西南大学, 2013(12)
  • [4]大学生积极情绪与认知冲突的flanker范式研究[D]. 张仲元. 苏州大学, 2013(S2)
  • [5]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与正常儿童冲突监测功能比较研究[D]. 吴瑞. 苏州大学, 2012(10)
  • [6]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事件相关电位N270的研究[J]. 毛薇,施渑,韩春玉,王爱华,张纪水,戚晓红,王玉平.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1(21)
  • [7]运动性心理疲劳的ERP和HRV特征[D]. 孙锦绣. 北京体育大学, 2010(05)
  • [8]冲突监控的神经机制:来自ERP的证据[D]. 向玲. 西南大学, 2010(08)
  • [9]计算加工ERP在法医学鉴定中的初步研究[D]. 吴静铭. 华中科技大学, 2009(03)
  • [10]脑力疲劳状态下人脑自动信息加工和冲突信息加工能力变化的ERP研究[D]. 杨博. 第四军医大学, 2009(12)


心理疲劳论文 事件相关电位论文 成分分析论文 运动性疲劳论文

上一篇:可数强F-紧集的表征和性质
下一篇: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