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文鹏[1](2021)在《基于附加参数光束改进算法的非量测数码相机检校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现代制造工艺的不断发展,普通数码相机的机械结构愈加稳定,继而逐步成为近景摄影测量采集数据的主要设备,近景摄影测量也因此焕发了新的活力。普通数码相机属于非量测相机,不具备记录内方位元素的功能,必须进行相机检校以准确测定内方位元素、光学畸变等参数,否则会直接影响摄影测量成果的精度。因此,数码相机的检校方法已成为近景摄影测量和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以数码相机检校为研究对象,首先对附加参数的光束法进行了研究和实现,并分析了该方法的特点。其次,论文针对该方法的不足提出了附加参数的光束检校改进算法。该算法利用三维直接线性变换解法为其提供初始值,满足了光束法对初始值高精度的需求,并将控制点坐标视为真值,相机内参数和外方位元素视作带权观测值,减少了未知数的个数,优化了附加参数的平差模型,解决了法方程系数阵易秩亏导致无法解算的问题。同时,顾及到数码相机存在相对较大的比例尺不一致误差与不垂直误差,将这两类误差参数引入到附加参数模型,提高了检校精度。最后,本文以武汉大学室内三维控制场为例,进行了相机检校实验,并对检校成果进行了精度评定。为验证本文算法的可靠性,使用常规算法与本文算法进行了对比实验,三维直接线性变换法的精度为0.802mm,附加参数的光束法的精度为0.724mm,本文算法的精度为0.648mm。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适用性强、检校精度高,可以满足摄影测量的应用需求。
张占军,张磊,米士隆[2](2020)在《数码相机镜头的使用与维护》文中研究说明镜头是数码相机最为关键的部位,直接影响到相机的画质。镜头是相机的眼睛,只有利用这个明亮的眼睛,才可以获取层次多样、色彩艳丽的照片。许多人在购买数码相机时,对于镜头有着很高的要求。本文针对数码相机镜头的使用和维护开展研究工作,首先介绍数码相机镜头的分类,之后阐述不同镜头的使用技巧,最后提出怎样对数码相机镜头进行合理有效的维护保养。
林劲羽[3](2020)在《改进FBS模型的专业数码相机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过去的二十年中,由于半导体工业加工精度的不断提升、材料的进步,使得处理芯片的运算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体积不断缩小、功耗不断降低。电子产品的性能有了巨大的发展,手机从一个单纯的移动电话,发展成了一个多功能的信息平台,渗透进了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同样作为电子产品的数码相机,发展则要慢许多。尤其是专业数码相机的人机交互没有充分发挥电子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红利。本文的设计方法基于FBS模型,其是在概念设计领域十分常用的创新设计方法,亦被引入到了工业设计领域。但FBS模型在改进型研发条件下,知识重用与后期再设计分离的局限性,以及针对工业设计师使用时,用户因素权重过低造成的问题依然突出。且映射的先后顺序在图像当中不够直观。基于上述的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笔者通过结合知识重用理论、建设性记忆理论以及FSMEE、FPBS、BFES/e和Situated FBS等相关模型的优点,提出了S-FBE模型。详细表述了该模型的分类、特征和映射。并演示了S-FBE模型如何通过映射结合工业设计方法来解决工业设计问题。(2)利用深度访谈、问卷调研等手段,分析了专业数码相机的人因、使用情境、产品语义学、美学等对专业数码相机使用和设计造成的影响。发现了现有专业数码相机在高姿态和低姿态拍摄的状态下,用户手腕的不适问题。(3)基于调研的结果,提出了采用可旋转握把与镜头按键环的改进方案,用以解决手腕不适的问题与右手操作负担过重问题。使用模糊评价法筛选了方案,并在最后使用JACK软件验证了人机改进设计的有效性。
杨玄一[4](2020)在《媒介化、审美化、狂欢化 ——数字影像的文化特征》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80年代左右,数码图像技术出现并应用于大众的日常生活使用之中;90年代互联网普及开始,全世界都不可避免地卷入数字时代的洪流中,数字影像填充着人们的生活,并以日益丰富的形态不断发展演变。作为大众文化重要的活动形式之一,摄影逐渐从传统的机械形式转变为全数字化操作,而数字影像也成了大众生活中普遍接触到的文化内容。而当代人制造、分享、传播数字影像的行为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于大众文化的深刻实践,与音乐、文学等其他大众文化的流行门类相比,数字影像的传播与运用也更为突出媒介传播的技术手段、更能直观呈现大众审美的时代演变,更容易引发集聚效应、形成娱人娱己的数字狂欢浪潮。因此本文将从媒介表达、审美呈现、狂欢反思三重维度同时也是三条递进的脉络中逐一呈现数字影像的文化特征。既包括了数字影像史论的梳理、媒介技术层面的探讨,也涉及对大众生活美学的析辨和消费社会狂欢文化的思考,对数字影像在当前时代和社会中的角色做了较为全面的剖视,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和创新性。
王凯平[5](2019)在《对高校设计类专业摄影实验室建设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数码时代的到来,摄影环境也发生变化,高校设计类专业抓住了数码相机优势普遍设置了摄影实验室,在大趋势下摄影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好坏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文章主要通过对现有摄影实验室建设情况的解析,找到当前实验室呈现的普遍问题,并提出对应的解决思路,希望能够对高校设计类专业摄影实验室建设提供少许参考意义。
朱宝洁[6](2019)在《新媒体自拍文化中的自我认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种新兴的图像实践,自拍在近年来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关于自拍的研究被千年前后迅速变化的社会趋势所引导,因为它们占据着社交媒体网站的动态、“光谱”墙,似乎显得无处不在。自拍所特有的自反性架构使其成为研究当代个体自我认同的重要载体。摄影为自拍提供了自我表现和可见性的潜力,使其成为当下个体进行身份重塑的有效工具。然而,在自拍的传播中,作为交往中介的自我图像在技术媒介的作用下混淆了真实与虚假的信息,这影响了对自我图像的接受,导致利用自拍进行身份重塑这一行为的失效。这一失效使自拍成为一种竭力塑造美好的自我形象以寻求认同的社会角色扮演,使原本以身份重塑进行自我认同的行为变成了一种自我陶醉。自拍在个体自我认同中的角色失效引导我们进行深入的探究。立足于现代个体自我认同的视角,联系自画像、摄影自画像以及自拍之间的渊源关系,可以发现,通过反身性自我投射进行自我认同明显呈现下列转向:一方面,参与自我认同的主体范围呈现出明显的扩大化趋势;从镜子到相机的私人化占有,使通过自我的反身性投射进行自我认同的途径增多;自我认同的方式简化;另一方面,自我认同越来越倾向于表层的、浅层化、不稳定的认同;自我认同越来越容易受到来自外界言说语境的干扰;自我认同所寻找的关于生命的真实体验被置换成虚拟的表演。从传统、现代到后现代,个体自我认同建立基础有着明显的改变,各个阶段的改变也都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总体而言,自我认同的基础从以身份认同为主到以形象认同为主的转变是在现代性的文化语境中呈现出来的;从以形象为主到以图像认同为主的转变则是在图像与媒介技术的进步与革新中呈现出来的;从以图像为主的自我认同到以影像为主的自我认同则是在对现代性的反思中呈现出来的,这种反思是建立在对个体生命体验的缺失与被置换中的反问。从身份、形象、图像再到影像,是自我认同一步一步零散化、碎片化与不稳定化的过程。理解由自拍所引起的自我认同问题,首先需要对自拍的工具,即智能手机的技术化操作进行细致的思考,探讨智能手机的个性化设置、触摸手势以及APP代理如何将自我原本可以通过自我观看确认主体的过程变得异常艰难,从而导致了自我认同的困境;其次要认识和理解技术再现时代下个体的自我呈现与自我认识困境;除此之外,从本土文化的角度,对自拍所代表的审美、媒介、资本、图像合作的现象进行反思。自拍作为一个外来事物,对自拍的分析首先立足于西方视角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在此之余,有没有一种新的可能,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重新认识自拍?这不仅是对自拍的重新认识,也是对现代自我的重新认识,这是后续需要继续关注的。
付昌入[7](2019)在《中画幅胶片传奇经典:基辅88CM照相机——实用拍摄技法与维护保养方法》文中指出基辅之缘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正是胶片摄影的黄金时代。九十年代以后,消费级数码相机、专业级别数码相机已相继面世,但直至2005年胶片摄影的霸主地位依然没有撼动。2006~2010年前后,随着数码技术的不断成熟,专业数码照相机设备日益更新,已逐步满足专业摄影人士的要求,中国摄影界才实现了从胶片时代到数码时代的过渡。
章浩[8](2018)在《高速铁路桥梁管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铁路事业发展迅速,而桥梁作为铁路线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铁路运营中所起的作用十分明显,是保证铁路正常运营的关键节点。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高速铁路的建设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铁路客运专线建设的全面推进,使中国高速铁路桥梁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到目前为止,我国高铁运营总里程居世界第一,令世界瞩目的四通八达的高铁网络已经建成运营。而高铁桥梁在高铁线路中所占的比重远大于普通铁路,为了保证高铁安全、平稳、舒适的运行,有必要对高铁桥梁的管养技术进行研究。本文基于对国内现有的各类桥梁管养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对比分析,包括城市桥梁、公路桥梁和铁路桥梁,分析提出了它们的异同点及适用于高铁桥梁的部分。并根据对既有桥梁运营现状及管养技术的研究,结合国内高铁及高铁桥梁的运营状况和管养要求,研究制定了一套适合国内高铁桥梁的管养技术。通过与实际桥梁案例的结合以验证其实用性和科学性。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深入研究了当前现有的城市、公路、铁路桥梁的管养技术和方法,以及各类桥梁的管养现状。城市、公路和铁路桥梁的检查均采用经常、定期及特殊检查模式,其中铁路桥梁的检查还包括当出现紧急情况或突发性严重病害时要进行的临时检查。(2)城市、公路桥梁均根据检查结果采用考虑全桥各构件权重的综合评定方法进行技术状态的评定,并采取相应的养护措施。其中城市桥梁技术状态根据BCI指数分为5个等级,公路桥梁技术状态根据评分Dr分为五类,铁路桥梁技术状态根据结构物劣化程度分为三级。(3)在对已有的城市、公路、铁路桥梁管养技术的分析对比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适合国内高铁桥梁的管养技术方法,主要包括:文档和信息资料管理、日常作业管理、检查与检测、技术状态评定、养护维修等。其中高铁桥梁的检查包括经常、定期、特殊检查以及针对影响行车安全性、对结构有重大影响的内容所做的专项检查;(4)基于已制定的高铁桥梁管养技术方法,对某斜拉桥进行相应的检查维护工作,包括日常检查和对桥面系、附属结构、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等的定期检查。(5)根据检查结果提出相应的养护与维修建议。
吴伟[9](2017)在《近景摄影测量中二维控制的数码相机分步检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景摄影测量是通过拍摄目标影像,然后对影像进行分析和处理,以获取目标状态的一门学科。与其他测量方式相比,具有信息量大、速度快和精度高的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测绘之外的其他领域。随着图像处理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普通数码相机逐渐成为近景摄影测量的主要数据获取来源,使得传统的近景摄影测量得到了新的发展。普通数码相机不同于专业量测相机,在用于摄影测量前需要对其进行相机检校,检校方法和影像处理方法成为近景摄影测量以及计算机图形学近期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首先研究分析了数码相机的结构稳定性,证明了普通数码相机应用于摄影测量的可靠性。然后分析了在利用二维控制场进行数码相机检校整体平差时出现的参数相关性问题,并定性分析了像片三个角元素对参数相关性的影响。针对基于二维控制的数码相机检校过程中内方位元素与外方位元素之间出现强相关问题[1],文章提出一种二维控制的数码相机分步检校方法。该方法避免在平差过程中同时解算内方位元素与外方位元素,从而避免出现不定解的情况;并且通过控制摄影方式,将相机主距转变成摄站距离差的函数,将摄站距离差作为观测值,准确解算相机主距。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解算得到的相机畸变参数满足近景摄影测量的要求,具有可行性。
张思瑶[10](2015)在《胶片成像技术在现代刑事照相中仍有应用价值》文中认为在数码影像技术已经广泛普及的今天,胶片成像技术凭借其特殊的成像原理,以及高画质、高还原度等特点,在现代刑事照相的某些方面,仍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合理地将胶片成像技术和数码影像技术相结合,取长补短,能更好地完成刑事照相任务。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 第2章 相机检校理论基础 |
| 2.1 常用的摄影测量坐标系 |
| 2.1.1 像方坐标系 |
| 2.1.2 物方空间坐标系 |
| 2.2 共线条件方程式 |
| 2.2.1 共线条件方程式 |
| 2.2.2 像点坐标误差方程式 |
| 2.3 非量测型数码相机 |
| 2.3.1 数码相机的分类 |
| 2.3.2 数码相机的特点 |
| 2.4 本章小结 |
| 第3章 非量测数码相机检校原理 |
| 3.1 非量测相机的检校内容 |
| 3.1.1 内方位元素 |
| 3.1.2 外方位元素 |
| 3.1.3 光学畸变差 |
| 3.1.4 比例尺不一误差和不垂直性误差 |
| 3.2 非量测相机检校方法分类 |
| 3.3 相机检校的技术关键点 |
| 3.4 本章小结 |
| 第4章 实验场检校算法研究与改进 |
| 4.1 常用的实验场检校算法 |
| 4.1.1 基于三维控制场的检校方法 |
| 4.1.2 基于二维控制场的检校方法 |
| 4.1.3 检校算法对比 |
| 4.2 附加参数的光束检校改进算法 |
| 4.2.1 三维直接线性变换解法提供初始值 |
| 4.2.2 改进的附加参数光束法进行整体平差 |
| 4.3 本章小结 |
| 第5章 非量测数码相机检校实验 |
| 5.1 相机检校实验 |
| 5.1.1 实验相机 |
| 5.1.2 室内三维控制场 |
| 5.1.3 实验数据 |
| 5.1.4 相机检校精度评定标准 |
| 5.1.5 编程语言及环境 |
| 5.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5.2.1 相机检校 |
| 5.2.2 附加参数模型分析 |
| 5.2.3 对比分析 |
| 5.3 实验结论 |
| 5.4 本章小结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 6.1 总结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 1 相机镜头的分类 |
| 2 不同镜头的使用技巧 |
| 3 数码相机的清洁 |
| 3.1 常用的清洁工具 |
| 3.2 清洁步骤 |
| 3.3 注意事项 |
| 4 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FBS模型发展现状 |
| 1.2.2 专业数码相机发展现状 |
| 1.3 研究内容、意义以及创新点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研究的创新点与意义 |
| 1.4 本文章节安排 |
| 1.5 论文技术路线图 |
| 第二章 FBS模型理论研究 |
| 2.1 现有模型的局限性 |
| 2.2 S-FBE模型 |
| 2.2.1 模型来源 |
| 2.2.2 映射特征 |
| 2.2.3 映射模式 |
| 2.2.4 模型详解 |
| 2.2.5 映射具体介绍 |
| 2.2.6 模型运行示例 |
| 2.3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专业数码相机系统分析 |
| 3.1 专业数码相机概念 |
| 3.2 专业数码相机结构分析 |
| 3.3 专业数码相机交互分析 |
| 3.4 专业数码相机用户因素研究 |
| 3.4.1 目标用户定位 |
| 3.4.2 调研的目的 |
| 3.4.3 调研方法 |
| 3.4.4 需求研究 |
| 3.4.5 人因研究 |
| 3.5 专业数码相机环境因素研究 |
| 3.5.1 调研的目的 |
| 3.5.2 调研的方法 |
| 3.5.3 情境分析 |
| 3.5.4 情境分析结果总结 |
| 3.6 专业数码相机美学设计研究 |
| 3.6.1 产品语义研究 |
| 3.6.2 CMF分析 |
| 3.7 专业数码相机发展趋势 |
| 3.8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基于S-FBE设计创新流程的专业数码相机设计方法 |
| 4.1 产品设计的流程 |
| 4.2 确定设计需求与知识重用 |
| 4.3 S-FBE模型中的环境因素影响 |
| 4.4 详细设计阶段 |
| 4.5 工业设计方法与S-FBE模型的对应关系 |
| 4.6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专业数码相机的设计实践与评价研究 |
| 5.1 专业数码相机特征总结 |
| 5.2 造型构思、筛选与分析 |
| 5.2.1 旋转握把方案 |
| 5.2.2 固定握把方案 |
| 5.2.3 造型方案评价 |
| 5.3 最终方案 |
| 5.3.1 最终方案描述与展示 |
| 5.4 方案评价 |
| 5.5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 6.1 总结 |
| 6.2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A 专业数码相机深度访谈大纲 |
| 附录 B 专业数码相机语义形容词调研问卷 |
| 附录 C 对风格意象形容词筛选统计 |
| 附录 D 专业数码相机语义形容词分组调研问卷 |
| 附录 E 专业数码相机语义描述问卷 |
| 附录 F 专业数码相机草案评价问卷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第一章 前言 |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 第二节 研究背景 |
| 第二章 数字影像的媒介化 |
| 第一节 机制裂变:从化学成像到电子成像 |
| 第二节 媒介融合:建构新的跨界艺术 |
| 第三节 图像游戏:可以无限修改的数码语言 |
| 第三章 数字影像的审美化 |
| 第一节 “他者”凝视下的自我形象 |
| 第二节 “P图”文化中的身体审美 |
| 第三节 “橱窗”影像的消费审美 |
| 第四章 数字影像的狂欢化 |
| 第一节 “业余爱好者”的胜利 |
| 第二节 “影像社交”的私域化和广场化 |
| 第三节 “UGC”机制下的大众化内容生产 |
| 第五章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一、摄影实验室建设的基本情况 |
| 二、摄影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 |
| (一)摄影实验室装修环境建设缺少合理规划 |
| (二)摄影器材过于最求高端,维护成本高 |
| (三)设备操作与管理不规范,缺少保养 |
| (四)摄影课程内容设置不够合理 |
| (五)摄影实验室师资力量薄弱 |
| 三、高校设计类专业摄影实验室的建设思路 |
| (一)根据自身专业需求制定摄影实验室装修规划 |
| (二)优化设备层级,满足更多学生实践需求 |
| (三)制定完整设备管理规范 |
| (四)优化课程结构,合理设计教学环节 |
| (五)壮大摄影实验室师资力量 |
| 四、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0.1 问题与视角 |
| 0.2 现状与前瞻 |
| 第1章 新媒体自拍文化中的自我认同呈现 |
| 1.1 自拍中的自我建构——身份重塑的自主化 |
| 1.2 自拍中的虚拟自我——自我认同的虚假化 |
| 1.3 自拍中的角色扮演——日常行为的表演化 |
| 第2章 新媒体自拍文化中的自我认同转向 |
| 2.1 身份——形象:自我认同的转向之一 |
| 2.2 形象——图像:自我认同的转向之二 |
| 2.3 图像——影像:自我认同的转向之三 |
| 第3章 新媒体自拍文化中的自我认同反思 |
| 3.1 自我认同与个性化的技术幻象 |
| 3.2 自我认同与自我呈现的困境思索 |
| 3.3 自拍文化中自我认同的本土反思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关于自拍的调查问卷 |
| 附录B 自拍的神圣化:一种文化的历史 |
| 附录C 自拍的自反性:人们拍照的照片 |
| 附录D 把自拍定位在摄影史——甚至更久远的年代中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 基辅之缘 |
| 实用操作技法 |
| 1基辅88CM照相机主要规格 |
| 2使用技巧 |
| 3注意事项 |
| 人像街拍实践 |
| 拍摄测试与对比 |
| 1黑白摄影 |
| 2彩色摄影 |
| 3过期胶卷 |
| 常见故障排除 |
| 1漏光问题的解决方法 |
| 2叠片问题的解决方法 |
| 维护与保养 |
| 维护保养方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1.1 高铁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 1.1.2 高速铁路桥梁管养技术研究的意义 |
| 1.2 高铁桥梁的发展现状及特点研究 |
| 1.3 国内高铁桥梁管养现状及问题分析 |
| 1.3.1 运营管理体制 |
| 1.3.2 养护维修现状及问题分析 |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国内桥梁管养技术的研究与分析 |
| 2.1 现有桥梁结构管理养护方法 |
| 2.2 公路桥梁管养技术的分析 |
| 2.2.1 《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GH11-2004) |
| 2.2.2 《公路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TH21-2011) |
| 2.3 城市桥梁管养技术的分析 |
| 2.3.1 《城市桥梁养护技术规范》(CJJ99-2003) |
| 2.3.2 《城市桥梁检测与评定技术规范》(CJJT233-2015) |
| 2.4 城市桥梁与公路桥梁相关规范的比较 |
| 2.4.1 公路规范和城市规范的比较内容 |
| 2.4.2 比较小结 |
| 2.5 铁路桥梁管养技术的分析 |
| 2.5.1 我国铁路桥梁管养状况 |
| 2.5.2 铁路桥梁的检定 |
| 2.5.3 铁路桥梁的修理规则 |
| 2.6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适用于中国高速铁路桥梁的管养技术研究 |
| 3.1 我国高铁桥梁的管养特点分析 |
| 3.2 本章研究所依据的原理 |
| 3.3 桥梁管理概述 |
| 3.3.1 桥梁管理的重要性 |
| 3.3.2 桥梁管理的内容 |
| 3.3.3 桥梁管理系统 |
| 3.4 桥梁养护的技术 |
| 3.4.1 桥梁养护工作依据 |
| 3.4.2 桥梁养护单元划分 |
| 3.4.3 桥梁养护的工作流程 |
| 3.4.4 桥梁养护的计划与组织 |
| 3.4.5 桥梁养护的实施 |
| 3.4.6 桥梁养护作业的安全 |
| 3.4.7 桥梁健康监测 |
| 3.5 桥梁日常管理 |
| 3.5.1 桥梁日常作业管理 |
| 3.5.2 桥梁技术档案管理 |
| 3.6 桥梁检查与检测 |
| 3.6.1 一般规定 |
| 3.6.2 经常检查 |
| 3.6.3 定期检查 |
| 3.6.4 特殊检查 |
| 3.6.5 专项检查 |
| 3.6.6 桥梁检定与试验 |
| 3.7 桥梁检查的实施 |
| 3.7.1 桥梁检查项目的编码 |
| 3.7.2 桥梁主要检查项目的检查方法 |
| 3.7.3 桥梁检查工作大纲 |
| 3.8 桥梁技术状况评定 |
| 3.8.1 桥梁技术状况评定的一般规定 |
| 3.8.2 桥梁技术状况评定的原则 |
| 3.8.3 桥梁技术状况的评定 |
| 3.9 桥梁结构的养护与维修 |
| 3.9.1 桥面系和附属设施的养护与维修 |
| 3.9.2 钢结构的养护与维修 |
| 3.9.3 混凝土结构的养护与维修 |
| 3.9.4 主塔、主墩的养护与维修 |
| 3.9.5 桥梁支座的养护与维修 |
| 3.10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适用于中国高速铁路桥梁的管养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 |
| 4.1 工程概述 |
| 4.2 桥梁概述 |
| 4.2.1 桥型布置 |
| 4.2.2 设计荷载和技术参数 |
| 4.2.3 主要结构构造 |
| 4.2.4 主要材料 |
| 4.3 桥梁结构的经常检查 |
| 4.4 桥梁结构的定期检查 |
| 4.4.1 桥梁检查目的 |
| 4.4.2 定期检查的结果 |
| 4.4.3 混凝土结构检查 |
| 4.4.4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查 |
| 4.4.5 主要检查结论及建议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 1.2.1 近景摄影测量 |
| 1.2.2 相机检校发展 |
| 1.3 研究目标 |
| 1.4 研究内容 |
|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
| 1.6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普通数码相机结构稳定性研究 |
| 2.1 摄影测量设备 |
| 2.1.1 专业摄影测量相机 |
| 2.1.2 常见的普通数码相机 |
| 2.2 专业量测相机与普通数码相机比较 |
| 2.3 普通数码相机结构稳定性分析 |
| 2.3.1 Lensphoto系统 |
| 2.3.2 普通数码相机结构稳定性测试 |
| 2.3.3 结果分析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数码相机检校 |
| 3.1 概述 |
| 3.2 近景摄影测量理论基础 |
| 3.2.1 近景摄影测量常用坐标系 |
| 3.2.2 像方坐标系 |
| 3.2.3 物方空间坐标系 |
| 3.2.4 像片的内方位元素和外方位元素 |
| 3.2.5 共线条件方程 |
| 3.3 数码相机检校方法 |
| 3.3.1 相机构像畸变差特性 |
| 3.3.2 三维控制的数码相机检校方法 |
| 3.3.3 二维控制的数码相机检校方法 |
| 3.3.4 两种控制场的比较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二维控制的数码相机分步检校 |
| 4.1 二维控制的数码相机检校的参数相关性分析 |
| 4.1.1 SZ与f的相关性分析 |
| 4.1.2 ( x_0, y_0) 和 (X_s ,Y_s )相关性分析 |
| 4.2 参数之间的相关系数量度 |
| 4.3 二维控制的数码相机分步检校方法 |
| 4.3.1 直线参数的解算 |
| 4.3.2 畸变参数的解算 |
| 4.3.3 内方位元素检校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实验分析 |
| 5.1 影像获取 |
| 5.2 影像计算处理 |
| 5.3 结果分析 |
| 5.4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 6.1 总结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1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 一、胶片成像原理及特点 |
| (一)胶片成像原理 |
| (二)胶片成像特点 |
| 二、胶片成像技术在刑事照相中的优势和劣势 |
| (一)胶片成像技术的优势 |
| (二)胶片成像技术的劣势 |
| 三、胶片成像技术在现代刑事照相中的应用 |
| (一)应用于细微特征照相 |
| (二)应用于特殊痕迹的黑白照相 |
| (三)应用于法医鉴定照相 |
| 四、结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