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浅谈如何加强急诊护理人员的安全护理意识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浅谈如何加强急诊护理人员的安全护理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盛永琴,张莹[1](2021)在《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探讨提高门诊药房的管理水平,以提升药房服务质量。方法:以医院门诊药房为研究对象,建设自动化发药系统并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比较自动化发药系统实施前后门诊药房管理情况。结果:实施后门诊药房的取药等候时间、单方配药时间、药师工作强度评分等均少于实施前,实施后人均日配药量高于实施前,实施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加强对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门诊药房管理水平,提升药房工作效率与药房服务质量。

邹琦,吴亚,张娟[2](2021)在《多层防御管理体系在急诊患者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多层防御管理体系在急诊患者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8年1~6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在护理管理中实施多层防御管理体系,比较实施前2个月(2017年11~12月)和实施后2个月(2018年7~8月)护理人员中文版安全态度调查问卷(Chinese Version of Safety Attiude Questionnaire,C-SAQ)量表评分、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实施后护理人员的安全知识掌握情况优于实施前,实施后护理人员C-SAQ量表评分安全氛围、团队协作、工作满意度、管理感知、工作条件、压力感知评分均优于实施前,实施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实施前,实施后护理满意度高于实施前,纠纷及投诉事件发生率低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多层防御管理体系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在急诊科护理安全提升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祁学峰[3](2021)在《基于校正MEWS评分构建术后患者院内转运分级方案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根据麻醉术后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制定基于校正MEWS评分预警转运分级方案,依据患者病情分级方案配备相应转运人员及装备,并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为降低术后患者转运风险,保证转运安全提供依据。方法:1.本研究通过查阅指南、文献分析和个人深度访谈确定麻醉术后患者转运分级的相关内容,对转运分级的构成和各条目具体内容进行讨论和初步设计;2.本研究采用焦点专家小组质性访谈法,通过专家小组会议的方式进行讨论,汇总专家意见,运用医学统计学方法分析相关资料,确定规范的具体条目,建立一套较为实用、科学的术后患者院内转运分级方案;3.本研究选取2020年9月-2020年12月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进行术后转运、符合纳入标准的290例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患者进入手术室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2020年9-10月符合纳入标准的术后患者作为对照组,2020年11-1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术后患者为试验组。对照组按照传统的术后患者转运方式进行转运,试验组在传统转运的基础上,按照基于校正MEWS评分构建的麻醉术后患者院内转运分级方案护送病人。通过分析比较两组麻醉术后患者的整体转运时长、转运期间发生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转运医护合作水平,验证构建的术后转运分级方案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使用SPSS 26.0统计软件工具统计分析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进行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统计推断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算;以例数(n)、百分比(%)进行计数资料的统计描述,并采用检验或Fisher检验进行统计推断。取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试验组患者转运到病房和ICU的转运时间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转运期间不良事件总体发生率由29.66%下降至10.34%,不良事件下降了 19.32%,其中病情变化类不良事件下降了 6.2%,技术类不良事件下降了 13.1%,结果表明试验组病情变化类不良事件、技术类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转运医护合作水平总分为(97.10±5.58)分,试验组术后转运医护合作水平总分为(101.90±1.93)分,两组对比分析,试验组术后转运医护合作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规范化的术后患者转运方案流程有效提高了医护合作水平。结论:(1)本研究基于校正MEWS评分构建了术后患者院内转运分级方案,符合临床需求,为今后术后患者分级转运模式的研究提供参考。(2)本研究将基于校正MEWS评分构建术后患者院内转运分级方案用于临床实践,提高了转运效率,降低了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同时增加了医护合作程度,取得了良好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冯海珊[4](2021)在《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的制定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构建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评价条目,编制《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2)探讨《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通过文献检索、临床经验分享,成立项目专家小组,制定《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初稿,运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Delphi法)对条目进行筛选,形成《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终稿。(2)采用类实验研究法,选取某市某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2018年7月-2018年12月和2019年7月-2019年12月两段时期就诊急诊抢救室的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357例。对照组(181例)为2018年7月至2018年12月进行常规管理方法护理,实验组(176例)为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使用《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分析、比较两组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在抢救室治疗期间的不良事件/未造成伤害的异常事件发生率及患者对急诊抢救室护理的满意度。结果:(1)《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德尔菲专家咨询的协调系数为0.025(P<0.00),变异系数为0.000~0.128,满分比均>40%,专家对核查单条目的一致性和认同度相对较高,意见基本趋于一致,协调性良好。(2)实验组患者的不良事件/未造成伤害的异常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财务纠纷发生率由实施前35.4%下降至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8.7,P<0.001);患者安全发生率由实施前55.8%下降至2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8,P<0.001);医护人身安全的不良事件/异常事件发生率由实施前75.1%下降至4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8.7,P<0.001);医疗纠纷发生率由实施前7.73%下降至1.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5,P<0.001);护理纠纷发生率由实施前4.42%下降至0.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3,P<0.05);安全管理不良事件/异常事件的发生率由实施前13.3%下降至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4,P<0.001)。(3)实验组患者对护士的护理满意度(95.5%)高于对照组(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本研究所编制《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专家认同度和一致性较高,协调性好。可作为急诊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临床工具。(2)《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降低了患者不良事件/异常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士的护理满意度,可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朱晓萍[5](2021)在《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基于行动地当前脑卒中患者健康管理问题日趋凸显,而医院-社区-家庭的连续性照护方案尚不完善的现状,运用行动研究方法,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计划、实施计划、方案评价等五个阶段,从多角度探索行动地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并在临床应用中不断修正和优化,探讨该模式实施后的效果,为规范脑卒中护理实践提供参考和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框架,按照行动研究“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反思”的螺旋循环过程以两轮行动循环的方式,优化并修订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一阶段,诊断阶段:通过临床实践现状调查了解脑卒中患者疾病照护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了解患者及照顾者的疾病照护需求。第二阶段,计划阶段:研究者通过文献研究、理论研究、行动研究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三阶段,行动阶段:研究者选择脑卒中中心及神经内科实施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采用参与式观察法、焦点小组访谈方法收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意见和建议,结合研究者以及行动小组的反思、讨论共同对方案进行优化和修订;第四阶段,评价阶段: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11月~12月实施修订后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与2017年11月~12月未实施该个案管理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进行前后对比,通过对患者层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健康教育知晓率、出院满意度等)、照顾者层面(照顾者照护能力评价指标、生活质量评价指标)、医护层面(医师、护士、社区护士满意度、对个案管理模式的认知与接受度)以及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层面(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相关数据的前后对比,采用描述性统计、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方法比较干预前后1、3、6个月数据的差异性,评价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对患者、照顾者、医护以及医疗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并为第二轮行动循环的开展提出建议和意见。第五阶段,反思阶段,回顾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研究,通过对行动小组成员、个案管理师及参与本阶段研究的脑卒中患者进行访谈,从患者、家庭照顾者、医护实践者、护理专业及卫生资源利用层面反思行动研究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第二轮行动循环则根据第一轮行动循环的研究结果进行第二轮的计划、实施、评价和反思。【研究结果】1、第一轮行动研究结果:临床现状调研发现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存在较高照顾需求,包括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需求、连续性照护管理需求、社会支持需求;医院脑卒中患者连续性照护管理目前仅局限于院外随访阶段,阻滞因素多而复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脑卒中患者的连续性照护管理认知欠缺,医院社区的联动、引导是重要解决途径。文献回顾发现脑卒中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欠佳、早期康复训练缺乏规范性、家庭照护者照护压力较大、院外连续性照护存在脱节现象、以护理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等保障机制不健全、对个案管理模式中关键要素与环节质量把控有待提升;基于理论研究、文献研究以及行动小组头脑风暴,依据指导照护模式,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通过初步实施以及评价阶段不断优化方案,最终形成由专职个案管理师主导、兼职个案管理师辅助,包含医师、康复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药剂师等多重角色的学科协作团队,实施包括评估、监测、支持、提供教育、自我管理、沟通与协调的从入院到出院,再到社区、家庭等全程疾病照护管理流程。脑卒中个案管理实施后,在患者层面,显着改善患者疾病照护结局,患者的疾病康复指标,如血压、血脂、血糖控制等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等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照顾者层面,显着提高照顾者照顾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干预组照顾者照顾能力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远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亦优于对照组(p<0.01),同时其生活质量测评指标总体健康状况(GHQ-28)亦显着改善,干预组GHQ-28各维度以及总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除严重抑郁维度外亦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护层面,干预组医院医护对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认知程度、接受程度及满意度皆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方面,干预组患者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2、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针对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反思之处,如患者渴望上门医疗服务、纸质版宣教材料略显不足、护士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及技能不足、护理人力资源的短缺以及社区参与管理不足等维度进行优化和整改,形成最终版的脑卒中个案管理模式,着重于卒中宣教材料《脑卒中防治ABC》制定、增加社区上门服务、增加Hcy疾病指标收集、护士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及人力资源激励政策等方面的修订。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与第一轮行动研究相比,社区参与力度提高,社区医生、护士对个案管理模式的满意度、认知程度及接受程度皆显着提升(p<0.05)。社区上门医疗服务给患者及照顾者带来便捷,使其从中体验到更多关怀和照顾,个案管理护士专科水平和社会认可度亦大幅提升。【研究结论】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及其照顾者对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连续性照护管理及社会支持等方面存在持续需求;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是以个案管理护士为主导的脑卒中多学科照护模式,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连续性的疾病照护和管理,使患者及其照顾者及时获取疾病诊疗及照护信息、有效促进患者各项功能的康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疾病康复过程及结局,促进脑卒中患者的整体康复;在照顾者层面提高其照顾能力、改善其健康状况,亦起到积极作用;在医疗卫生系统层面可有效改善医患、护患关系、减轻医疗负担、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完善健康服务体系,优化卫生服务模式;在护理专业层面使护士深刻感受到自身责任感和价值感、促进其专业学习和提升,最终促进护理专业的发展。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拓展脑卒中护理服务范围,使连续性护理服务有效延伸,为脑卒中患者持续、动态的治疗、护理和康复提供可靠专业支持和照护,丰富临床护理实践范畴。

王娅[6](2021)在《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验证》文中研究说明[目 的]在文献回顾和胜任力理论探究的基础上进行质性访谈,了解卒中中心护士的工作职责及其胜任卒中护理工作应具备的胜任力要素,结合Delphi专家咨询法构建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此形成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自评问卷并检验其信度和效度。[方法]第一部分: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的质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抽取云南省2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认证的卒中中心13名护士及5名护理专家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提炼出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要素。第二部分: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在胜任力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文献分析、半结构式访谈结果,初步拟定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的评价指标条目池并制定专家咨询问卷;采用Delphi法,选取15名来自不同省份的三级综合医院和医学高等院校的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临床医学及康复医学领域的专家,经2轮专家咨询筛选和修订评价指标,形成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第三部分: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验证。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制定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自评问卷,于2020年9~11月采取便利抽样法从云南省已有国家级/省级认证通过的卒中中心的13个地级行政区选取17家卒中中心的1083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946份,筛选评价指标条目及进行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结 果]第一部分:通过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将卒中中心护士的胜任力要素归纳为4个主题: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综合能力及个人特质与动机,共包括13个亚主题。第二部分:初步拟定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和85个三级指标制定专家咨询问卷。2轮专家咨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3.8%和100%,意见提出率分别为66.7%和33.3%,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73和0.927,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196和0.149(P<0.01),第2轮专家咨询的指标变异系数为0.00-0.25。构建出包含4个一级指标(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综合能力、个人特质与动机)、14个二级指标和79个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三部分:各指标条目的临界比值为10.470~20.893(P<0.001),且各条目与指标总体的相关性系数r均>0.40。对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自评问卷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综合能力和个人特质与动机4个维度分别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分别提取1、6、2、1个公因子(即二级指标),累积方差贡献率均为60%以上;删除2个内容重复的三级指标条目。评价指标体系的总Cronbach’s α系数为0.988,总折半信度为0.925;内容效度指数S-CVI/UA为0.936,S-CVI/Ave为0.989,各条目内容效度指数I-CVI为0.833~1.000;一级指标与指标体系总体相关性系数为0.765~0.984(均P<0.001)。最终形成包含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及77个三级指标的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结论]本研究采用质性与量性结合的研究方法,最终构建出包含4个一级指标(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综合能力及个人特质与动机)、10个二级指标及77个三级指标的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结果科学可靠,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有助于指导护士自身临床实践,不断提升卒中专科护理综合能力;并且为医院护理管理者在卒中中心护士的准入、评价及培训考核等方面提供基础支持。

孙凤平[7](2021)在《急诊科护理中断事件现状及干预管理研究》文中指出阐述急诊护理中断事件的概念,综述国内外急诊室中断事件发生来源、性质、类型和结局影响,重点阐述提升急诊护理人员及相关医务人员对中断事件的认知和关注,加强危机意识注重护理质量和医疗和患者安全、智慧顺畅绿色就医体验,提高病人及家属的无中断干扰管理、医疗机构磁性管理、多团队合作、急诊护士基本技能、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培训等护理管理措施,营造良好的急诊救治环境,以减少和避免不良结局的护理中断事件的发生,旨在为国内开展急诊护理中断事件的管理实践提供参考。

王慧敏[8](2021)在《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及可行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及可行性。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诊疗的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病例采取基础护理,观察组病例采取急诊分诊安全管理,评估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其他指标。结果:观察组病例护理满意度显着高于对照组,且该组病例的纠纷发生率较低,安全管理及护理质量评分较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着,可推广应用。

葛胜燕[9](2020)在《男护士风险感知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男护士风险感知水平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提高与稳定男护士风险感知水平,降低临床风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8年5月至2018年12月,采用护理人员风险感知问卷、大五人格简式量表、正负性情绪量表、护理工作环境量表及安全组织量表,收集济南市5所三级甲等医院351名男护士的相关资料,对数据进行整理,使用SPSS19.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男护士风险感知水平现状。男护士整体风险感知得分率为58.17%,处于中等水平。根据各维度得分进行排名,前三位是:职业暴露风险(61.82%),时间风险(60.68%)和组织因素风险(59.25%)。风险感知处于低水平者有65人,占 18.5%;处于中等水平者有242人,占69%;处于高水平者有44人,占 12.5%。2.不同社会人口学资料的男护士风险感知水平差异。年龄≤25岁男护士的风险感知水平显着低于26-30岁、>30岁者(均P<0.001),随着年龄的增长,风险感知水平升高;有配偶的男护士风险感知水平显着高于无配偶者(P<0.001);职称为护士者风险感知水平显着低于护师、主管护师及以上者(均P<0.001),随着职称的升高,风险感知水平递增;工作年限≤5年的男护士风险感知水平明显低于工作年限6-10年、>10年者(均P<0.001);精神科男护士风险感知水平显着高于内科、外科、ICU、急诊科男护士的风险感知水平,手术室男护士风险感知水平显着高于内科、ICU男护士的风险感知水平(均P<0.05)。3.大五人格中,外倾性、开放性人格与男护士风险感知水平呈负相关(r=-0.176,-0.156,均P<0.01),愉悦性、严谨性及神经质与男护士风险感知水平呈正相关(r=0.404,0.444,0.087,P<0.01,<0.01,<0.05)。正性情绪与男护士风险感知水平呈负相关(r=-0.463,P<0.01),负性情绪与男护士风险感知水平呈正相关(r=0.406,P<0.01)。护理工作环境量表中,护士参与医院事务、高质护理服务基础、管理者能力及方式、充足人物力、医护合作均与风险感知正相关(r=0.194,0.307,0.214,0.259,0.307,均P<0.01)。安全组织水平与男护士风险感知水平正相关(r=0.362,P<0.01)。4.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男护士风险感知影响因素为年龄(26-30岁、>30岁)(β=0.251,0.255,P<0.001,=0.001)、工作年限(6-10 年、>10 年)(β=0.500,0.270,均P<0.001)、人格(开放性、严谨性)(β=0.145,0.105,P<0.001,=0.012)、情绪(正性情绪)(β=-0.257,P<0.001)、护理工作环境(医护合作)(β=0.094,P=0.015),共可解释男护士风险感知水平57.9%的变异量(调整R2=0.579)。结论1.大部分男护士风险感知处于中等水平,约五分之一者处于低水平,亟需提高。在风险感知各维度中,排在前三位的是职业暴露风险、时间风险与组织因素风险,说明男护士对于此三项职业风险感知较敏感。护理管理者应做好风险管理,重点对风险感知水平较低的男护士进行监管,采取相应措施,以提高其风险感知水平,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同时,针对较敏感的风险维度,采取相应干预措施,使男护士风险感知水平保持适中并相对稳定。2.年轻、低年资的男护士风险感知水平较低,护理管理者应当根据男护士相应的年龄、工作年限,制定完善、规范的培训方案,对男护士进行分层次、个体化的培训,以提高其风险感知水平。3.开放性和严谨性人格特质正向影响男护士风险感知水平。护理管理者应识别不同人格的男护士,实施个体化及动态管理。4.正性情绪负向影响男护士风险感知水平,护理管理者应当甄别男护士的情绪特征,进行警示培训与监督,提高其风险意识,规避风险事件的发生。5.护理工作环境中的医护合作正向影响男护士风险感知水平。护理管理者应当创造适当的交流机会,鼓励医护人员加强彼此对双方实践领域的了解,促进医护合作,提高男护士风险感知水平。

孟庆丽[10](2020)在《急诊分诊风险管理对急诊科护理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急诊分诊安全管理结合风险管理对急诊科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急诊科接收的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安全管理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风险管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及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基础护理、消毒隔离、风险评估、服务态度以及应急能力等各项护理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患者整体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0.05);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急诊分诊安全管理联合风险管理用于急诊科护理中可有效提升护理质量,减少各类护理差错事件、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临床可推广运用。

二、浅谈如何加强急诊护理人员的安全护理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如何加强急诊护理人员的安全护理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
    1.1 患者取药流程
    1.2 发药机工作流程
2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管理
3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管理模式的优化
4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实践效果
5 讨论

(3)基于校正MEWS评分构建术后患者院内转运分级方案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意义
    4 相关概念
    5 技术路线
    6 理论基础
第一部分 基于校正MEWS评分构建术后患者院内转运分级方案
    1 文献分析
    2 个人深度访谈
        2.1 访谈对象
        2.2 资料收集
        2.3 资料分析
        2.4 质量控制
        2.5 伦理道德
        2.6 研究结果
    3 焦点小组访谈
        3.1 确定访谈目的
        3.2 选择访谈小组人员
        3.3 资料准备
        3.4 访谈的实施
        3.5 资料分析
        3.6 结果
    4 基于校正MEWS评分构建术后患者院内转运分级方案终稿
    5 讨论
第二部分 基于校正MEWS评分构建术后患者院内转运分级方案的临床实践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及内容
        1.3 评价工具
        1.4 评价指标
        1.5 质量控制
        1.6 伦理原则
        1.7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在院内转运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4)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的制定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2 研究理论框架
    2.1 操作性定义
    2.2 理论框架
    2.3 研究假设
    2.4 科研质量控制
    2.5 科研伦理
    2.6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的编制
    1 文献分析
    2 编制核查单初稿
    3 德尔菲专家咨询(Delphi法)
    4 讨论
    5 结论
    6 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第二部分 《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的临床应用
    1 研究设计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本研究对临床实践与未来研究的启发
参考文献
附录1: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附录2: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专家咨询表(第二轮)
附录3:核查单终稿
附录4:改进前记录单
综述 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的风险因素及对策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动因与背景
        (一)脑卒中防治是慢病管理系统突出的公共健康问题
        (二)临床实践凸显脑卒中照护模式变革需求
        (三)个案管理是实现脑卒中连续性照护服务的可行模式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章 研究方案与设计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理论依据---指导照护模式
    三、研究目的
    四、方法的选择---行动研究
        (一)行动研究的起源与概述
        (二)行动研究的概念与应用
        (三)行动研究的步骤
        (四)本研究与行动研究的契合性分析
        (五)行动研究场所的选择
    五、研究内容
    六、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一)资料收集方法
        (二)资料分析方法
    七、质量控制措施
    八、人权保护措施
    九、技术路线
第三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
    一、诊断阶段---问题的确认
        (一)田野研究---行动地临床现状调研
        (二)患者及家庭照顾者的居家照护体验
        (三)医护人员的知情者访谈
        (四)讨论
        (五)小结
    二、计划阶段---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一)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构建原则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文献回顾
        (三)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构建的理论转化
        (四)成立行动研究小组
        (五)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三、行动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实施与修订
        (一)制定行动计划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实施与修订
    四、评价阶段---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评价指标与工具
        (四)干预措施
        (五)资料收集方法
        (六)资料分析方法
        (七)质量控制措施
        (八)研究结果
        (九)讨论
        (十)小结
    五、反思阶段---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研究结果
        (六)讨论
        (七)小结
第四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
    一、计划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完善与修订
        (一)制定行动计划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讨论修订
    二、行动阶段---修订版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结果
        (五)小结
    三、评价阶段---第二轮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质量控制措施
        (六)研究结果
        (七)讨论
        (八)小结
    四、反思阶段---第二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研究结果
        (六)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成果
    二、研究结论
    三、研究的创新性
    四、研究的局限性
    五、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附录
综述 积极老龄化视阈下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健康管理模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的质性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验证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综述 我国卒中中心建设及护士胜任力的研宄现状与启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急诊科护理中断事件现状及干预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急诊科护理中断事件现状
    1.1 急诊护士中断事件相关知识现状
    1.2 急诊护理中断事件的发生来源
        1.2.1 患者及家属入院经历
        1.2.2 护理管理者思想和管理
        1.2.3 护患沟通和专业知识技能水平
        1.2.4 护护及医护之间缺乏中断认知
        1.2.5 急诊环境和设备
    1.3 急诊护理中断事件的性质
    1.4 急诊中断事件发生的时间段和频率及持续时间
    1.5 护理中断事件结局
        1.5.1 降低护士工作效率
        1.5.2 安全隐患增多
        1.5.3 职业倦怠和护理质量下降
        1.5.4 医患矛盾增加
2 急诊护士的中断事件的干预措施
    2.1 病人为中心实际需求为目标导向
    2.2 多团队合作
    2.3 信息电子化护理管理
    2.4 质量前馈预防性管理
    2.5 强化专业能力促进患者对护士的职业认同感
    2.6 护士风险意识和中断事件的感知[45]
    2.7 转变观念加强质量管理
    2.8 关注护士和患者心理健康,加强情感疏导及专业心理医师的介入
3 小结

(8)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及可行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纠纷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比较
    2.2 两组患者安全管理评分及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3 讨论

(9)男护士风险感知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风险感知定义
    2.2 风险感知相关理论
    2.3 风险感知测评工具
    2.4 风险感知相关研究
    2.5 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调查工具
    3.3 资料收集方法
    3.4 统计学方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男护士的社会人口学资料
    4.2 男护士风险感知水平的现状
    4.3 不同社会人口学资料男护士风险感知水平的差异
    4.4 大五人格、正负性情绪、护理工作环境及安全组织水平与男护士风险感知水平的相关性
    4.5 男护士风险感知的多元回归分析
第五章 讨论
    5.1 男护士风险感知水平现状
    5.2 社会人口学因素对男护士风险感知的影响
    5.3 人格对男护士风险感知水平的影响
    5.4 情绪对男护士风险感知水平的影响
    5.5 护理工作环境对男护士风险感知水平的影响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性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急诊分诊风险管理对急诊科护理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2.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2.3 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四、浅谈如何加强急诊护理人员的安全护理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J]. 盛永琴,张莹.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24)
  • [2]多层防御管理体系在急诊患者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 邹琦,吴亚,张娟.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1(19)
  • [3]基于校正MEWS评分构建术后患者院内转运分级方案与应用研究[D]. 祁学峰.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4]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的制定及临床应用研究[D]. 冯海珊. 福建医科大学, 2021
  • [5]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D]. 朱晓萍.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
  • [6]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验证[D]. 王娅.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7]急诊科护理中断事件现状及干预管理研究[J]. 孙凤平. 现代医院, 2021(04)
  • [8]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及可行性分析[J]. 王慧敏. 名医, 2021(06)
  • [9]男护士风险感知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葛胜燕. 山东大学, 2020(04)
  • [10]急诊分诊风险管理对急诊科护理质量的影响[J]. 孟庆丽.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22)


感知风险论文

上一篇:曲阜孔子林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与保护措施
下一篇:曲靖师范学院的改革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