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媛媛[1](2021)在《基于循证与叙事构建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文中认为背景:造口患者存在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多方面适应问题,使造口护理呈现专科性和复杂性特点,造口适应对于全面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造口适应过程复杂,有待探索一条有效途径全面解决造口患者身-心-社-灵综合需求。叙事循证医学模式提倡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的联合,初步开发出理论与实践的可操作模型,可使客观数据与主观体验相互联合,具有实践的可操作性,在解决造口患者综合需求方面具有优势。目的:本研究基于叙事循证医学模式理论框架联合行动研究实施,探索造口患者适应需求,调查造口专科护理实践现状;探索肠造口患者适应因素影响机制;构建基于最佳证据的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检验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的有效性,探索标准化实践方案联合叙事护理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评估对患者健康结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以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循环过程作为研究实施基本框架,在每阶段实施过程联合不同方法:第一阶段,以质性研究描述性现象学调查造口患者适应需求与造口专科护理现状;第二阶段,通过整合综述法获取造口适应相关文献,分析造口适应因素影响机制;第三阶段,以循证方法检索、筛选、评价、汇总造口适应最佳证据,并对证据进行分级和级别推荐,包括造口护理临床实践指南、造口专科护士角色与实践职责相关文献、第二阶段获取的造口适应相关文献;第四阶段,通过改良德尔菲法构建基于最佳证据,且适宜本土特色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确定模式的具体维度和标准实践方案的具体条目;第五阶段,以叙事探究结合个案研究形式,探索标准化实践方案联合叙事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途径及临床意义,完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结果:(1)造口患者适应需求调查与造口专科护理现状:通过对11名造口患者及7名相关医务工作者半结构化访谈和现场观察得出四个主题类属:主题1:造口患者适应需求多元化,包含6个次级主题(生理性需求、支持性需求、信息需求、情感需求、社会文化适应需求、自我护理需求);主题2:造口患者适应过程与时间具有相关性;主题3:造口适应与个人经历有关;主题4:造口专科护理存在发展机遇。(2)造口适应因素分析:获取符合评价标准的造口心理-社会-文化适应相关文献22篇,获取45条相关证据,持续比较分析法得出结果,造口适应与支持具有相关性,通过作用于多种适应因素,促进造口患者达到个人-行为-环境的适应状态,由此构建造口适应支持要素模式图,包含3个适应条件:家庭支持、医疗支持、社会支持;9个适应因素:时间、认知、生理、心理、自我护理、信息、经济、文化、同伴支持;3个适应要素:个人、行为、环境。(3)造口适应最佳证据获取:共获取经AGREEII质量评价工具A级和B级推荐的造口护理相关临床实践指南8篇,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造口专科护士角色与实践职责相关文献6篇,结合前期获取的造口心理-社会-文化适应22篇相关文献,共提取实践者、评估、专项护理、自我护理、健康教育、生活重建、出院前指导、延续护理8个类属,获取最佳汇总证据30项。(4)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实践方案构建:通过一轮改良德尔菲法达成专家共识,问卷函询专家权威系数为0.86,最终确定造口适应实践模式6个维度:时间、实践者、实践内容、实践措施、实践工具、评价;时间维度:疾病诊断期、术后住院期、出院准备期、调整适应期4个分期;实践内容:评估、专项护理支持、信息支持、心理社会适应支持4项;实践措施:基于提取的30项最佳证据,以时间维度为纵轴,实践内容为横轴,确定每一阶段相应实践内容下具体执行措施,各执行措施以条目清单形式列出,可根据时间分期选择相应条目内容,共形成73条推荐建议;实践工具:提供经检验有效的相应工具;评价:各阶段过程性考核和综合评价。(5)叙事与循证联合可行性评估:以前期拟定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为指导依据,研究者运用叙事探究方式介入造口术后患者生活,与患者、家属及相关医务工作者形成三维叙事探究空间,选取其中3例造口术后参与者,以个案护理故事形式展示标准化护理方案执行联合叙事干预过程,患者负性情绪改善,未发生并发症,或已发生并发症患者在干预后得到缓解。结论:叙事循证医学模式可实现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的联合,用于造口专科护理实践中,借助行动研究框架为最佳证据与人文关怀在同一情境下发挥共同作用提供理论基础;基于循证方法构建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在造口专科性护理实践中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叙事与循证联合可用于造口适应实践的应用,叙事可发挥评估收集资料、健康教育、心理干预、质性研究的联合作用,易于探索患者内心体验。
陈思思[2](2021)在《护士适应性领导力及其提升对策框架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通过循证研究构建护士适应性领导力及其提升对策框架,为提升临床护士适应性领导力、更好地解决患者的适应性问题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对循证所获取的护士适应性领导力及其提升对策相关文献进行严格评价和证据提取、汇总及分级,初步拟定护士适应性领导力及其提升对策的基本框架。2.运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对浙江省8家三甲综合医院和湖州师范学院共15名临床护理管理专家和护理教师进行函询,并分析其结果的权威性和可靠性,确立护士适应性领导力及其提升对策框架。研究结果:1.最终纳入31篇文献,包括17篇系统评价及综述、3篇随机对照试验研究、2篇类实验研究、4篇分析性横断面研究和5篇质性研究;初步构建的基本框架涵盖了适应性领导力和适应性领导力提升对策两方面内容。2.两轮函询问卷统计结果如下: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意见权威系数均为0.825;专家对条目重要性的均数赋值及满分比分别均为4.13~5.00和0.40~1.00,专家对条目可操作性的均数赋值及满分比分别均为4.20~5.00和0.40~1.00;条目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变异系数均为0.00~0.24,Kendall和谐系数分别为0.151和0.283(P<0.01);最终构建的框架有2个维度,其均包含4个二级条目,分别包含19个三级条目和13个三级条目。研究结论:基于循证和德尔菲专家函询构建的护士适应性领导力及其提升对策框架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合理性,对临床护士适应性领导力的提升和患者适应性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理论和指导意义。
杨艳[3](2020)在《叙事护理实践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以肿瘤护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医学回归人文是时代发展趋势,改善紧张的医患关系是时代所迫,传统的医学人文教育方式难以解决医护人员人文关怀品质的内化,难以激发真正从心底滋生对患者爱与关怀的职业精神,也难以让医护人员有具体举措真正进入患者世界,理解他们的行为和需求。医学和护理的叙事转向为解决医学人文的困境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视角,让护患双方在互动中建立信任、和谐的关系,在故事中彼此理解、相互尊重,共同寻找生活的意义,获得心理成长,不仅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也改善了患者结局指标。近年来,叙事护理渐渐成为关注热点,但属于起步阶段,尤其临床叙事护理开展较少,尚在探索之中,缺乏科学、规范、系统及具有指导性的实践框架。目的从护士和患者角度了解和分析临床人文关怀实践的现状以及对叙事护理的认知和需求;分析国内叙事护理临床实践的问题;构建叙事护理实践模式与实施方案;实施叙事护理实践模式并不断修正;探讨该模式实施后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框架,研究共分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计划、实施计划、评价结果五个阶段。第一阶段,研究者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发现医学人文从理论到实践落地的困难,而叙事护理作为解决这一困境的新方法在临床应用却缺乏科学、规范、系统的指导而质量效果不佳。第二阶段,通过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了解临床的人文护理实践现象以及对叙事护理的认知和需求;分析国内叙事护理临床实践的问题;第三阶段,研究者应用理论研究、文献研究、专家会议构建了叙事护理实践模式,并通过小组头脑风暴构建实践方案;第四阶段,研究选择医院的肿瘤科与乳腺肿瘤外科实施叙事护理方案,运行中通过观察法、质性访谈法收集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意见和建议,结合研究者的反思共同进行模式与方案的修正;第五阶段,研究通过对叙事护理实践者、护理管理者、患者多角度的访谈,评价了叙事护理实践模式对她们的作用和影响,并为今后更为广泛、深入的实践提出参考建议。在该行动中,采用院校结合方式,学校专家团队将前期研究成果(叙事护理课程)应用于临床护士叙事护理理论培训,为行动打下良好的基础。行动的参与者包含了临床护士、护士长、护理管理专家和研究者本人。采用的方法包括观察法、访谈法、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头脑风暴法、专家会议法。结果研究一,在临床人文关怀现状的调查中发现肿瘤患者饱受身心的折磨,亟待护士关怀。护士观察到的患者叙事行为和患者自认为的叙事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表明患者潜意识有需求,并且在叙事之后有情绪释放后的一种轻松的体验,但从主观上认为,疾病之外许多内心的想法,家庭困扰等叙事是一件相对私密的事情,不适合告诉其他人,或者认为这些并非是护理人员职责范畴内的工作,因此往往压抑在心中。从护士的角度发现护士意识到人文关怀的重要性但缺乏能走进患者心灵的方法和能力,以及受限于人力资源、工作负荷等问题带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的问题。在对国内文献研究中可见,叙事护理临床实施主要为叙事医学在护理中的应用,且实施零散、缺乏科学、系统、规范的理论依据,可供他人借鉴的具体内容较少,而“叙事护理”作为从叙事医学理论中派生而来的新概念尚未应用于临床。研究二,通过理论研究、文献研究和专家会议法,构建了叙事护理实践模式。通过理论研究,将叙事护理实践模式分为哲学基础层、方法层、操作层、技术层。该模式的哲学基础层是后现代主义思想、社会建构论和医学人类学理论。在该哲学思想支撑下,叙事护理注重的是“关系”;护患双方运用“语言”、“故事”来认知、理解、建构外部世界以及洞悉自己的内心世界;护士与患者在共同面对疾苦时通过见证、解构、理解、共情、尊重、重构等方式与患者构建生命的意义。方法层的理论基础为叙事医学理论,其为叙事护理实践模式提供了叙事能力培养、叙事活动类型设计的依据。操作层是基于叙事护理学理论下的叙事护理实践流程,为护士实施叙事护理提供了操作的步骤。技术层是在叙事治疗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一些关键技术,如外化、解构、技术文件、重构等。这些技术的理念和思想可为护理人员借鉴,但要具体实施叙事治疗则需经过心理学专业培训或认证。通过文献研究,借鉴了爱尔兰学者Buckley针对老年护理院叙事实践研究形成的叙事实践框架,纳入了“故事”、“先决条件”、“照护环境”、“照护过程”、“护理的叙事方面”等元素,经过整合、摒弃和调整形成了本研究的叙事护理实践模式的框架。最后通过专家会议论证,对叙事护理过程进一步修订,将叙事护理过程中的要点归类与分层,形成态度方面、基本技术和专业技术三个类别。研究三,叙事护理实践模式实施成果:本行动研究经过两轮行动循环,开展了33学时叙事护理培训,举办了17次叙事护理能力培养的活动,改善了护理人员叙事护理知识匮乏,叙事能力不足,人文关怀流于形式的问题,营造了叙事护理环境与氛围,设计了“阅读人生”、“书写人生”、“故事分享”等叙事活动、建设了“心灵病房”叙事平台等,在此过程中,138名患者参与到自由写作和疾病故事写作。叙事护理实践模式的实施丰富了临床人文护理实践的形式,让护士更自觉自愿、更有自信地走进患者世界,为其提供充满温情的护理,提升了患者就医体验度和满意度。与此同时,叙事护理改变了护士的态度与行为,提高了护士的职业认同。结论:构建叙事护理实践模式能有效地为护士践行人文关怀开辟了新的路径和方法。倾听患者故事丰富了护士对疾病、生命世界的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理解,从而尊重患者,给予安慰与鼓励,信心与支持,提供了直击患者心灵、有温度、有灵性的护理。患者在接受叙事护理后尊重的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乃至自我实现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内心充满感激和信任,护患关系的良好互动使护士的职业成就感也得到了满足,提升了护理人员的职业精神,增强了职业认同感。叙事护理实践模式创新了人文护理实践方法,解决了医学人文“空壳化”“漂浮化”困境,丰富了护理学知识体系,临床人文护理的方法与技术。
王秋晨[4](2020)在《需求导向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文中指出目的临床护士作为医疗活动最直接和主要的参与者,是维护患者心理健康的重要力量。然而,目前患者的心理护理需求满足状况堪忧,护士主导的心理护理在维护患者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体现,其主要原因在于护士缺乏足够的心理护理相关知识与技能。尽管部分医院已认识到临床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并尝试对医院内护士开展了部分心理护理在职培训,但尚存在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培训形式过于理论化、培训效果难以实践化等不足,难以满足护士全面、专业、持续推进临床心理护理的现实需求。因此,本课题基于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需求与临床护士的心理护理培训需求,分析参照国内外心理护理相关工作指南、实践标准、培训框架以及相关研究文献,经过临床护士培训需求的问卷调查及专家论证,构建形成“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以期为临床护士系统性、专业化心理护理在职培训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方法1、护患双方心理护理体验及需求的质性研究:根据现象学方法论原则,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2名护士及护理管理者、16名患者及家属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明晰护士心理护理培训需求及患者和其家属的心理护理需求;2、心理护理相关工作内容的文献分析: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国内外心理护理相关工作指南、实践标准、培训框架以及相关研究文献,析出临床护士心理护理的相关工作内容;3、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初步构建:将质性研究所得学习者(护士)需求和社会(患者/患者家属)需求与内容分析所得心理护理相关工作内容整合,形成包括培训模块、子模块以及学习单元在内的培训知识体系草案。草案经专家小组会议讨论,形成了“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初稿;4、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修订与完善:根据“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初稿形成了《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需求调查问卷》,使用问卷星软件,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对初稿中涉及的113项学习单元的培训需求程度进行调查,共调查6省市8家综合医院的1017名临床护士对各知识单元的培训需求;依据此调查结果调成培训知识体系初稿,并邀请18位专家对调整后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初稿进行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培训知识体系,最终确立了“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结果1、通过对护患双方的深度访谈,共归纳出患方主题2个:“患方可从心理护理中获益但尚存未满足的心理需求”、“患方存在多方面的心理需求”;护方主题3个:“护士认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但自认能力不足”、“护士亟需心理护理专业化培训”、“护士期待系统规范的实操性培训内容”。整合护患双方需求,将需要培训的18项具体内容归纳为7类:(1)促进有效的护患沟通;(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3)患者心理评估与异常心理识别;(4)临床心理护理常用技术;(5)心理治疗的专业方法;(6)危机中患者的心理支持;(7)临终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支持。2、通过心理护理相关工作指南、实践标准、培训框架的内容分析,析出了护士维护患者心理健康的相关工作内容,包括护患沟通与护患关系、临床心理评估、临床心理护理干预、危机中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支持4个方面。3、结合质性研究与文献分析的结果,构建包括5个培训模块,26个培训子模块,118个学习单元(分为基础级和进阶级)在内的培训知识体系草案。经过专家小组会议,初步形成适用于临床护士的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初稿,包括5个培训模块、25个培训子模块、113个培训学习单元(分为入门级、进阶级和高阶级三级),并对培训模块及子模块的内涵进行了描述。4、针对6省市8家综合性医院1017名临床护士的调查结果显示,临床护士对心理护理培训内容的需求得分均大于4分,总体需求得分为(4.369±0.577)分,依据培训需求得分,调整E模块下部分学习单元的分级。之后通过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培训知识体系,最终确立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包括5个培训模块及其内涵、25个培训子模块及其内涵和107个培训学习单元及其分级;培训学习单元中包括入门级培训内容59项、进阶级培训内容35项和高阶级培训内容13项。结论本研究通过质性研究明晰了患者心理护理需求、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需求,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心理护理相关工作内容,经专家论证,确定了 5个培训模块及其内涵、25个培训子模块及其内涵、107个学习单元及其分级,形成了系统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该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注重培训内容的临床实践性,提升实践技能占比,致力实现培训迁移;模块化、内容进阶式分级的培训设置,既有利于有针对性、灵活性地开展培训,又为全面系统、循序渐进开展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依据。本研究不仅在心理护理培训内容设置方面做出了探索,丰富了我国临床护士在职培训的理论体系,还为未来培训教材以及心理护理能力的建设提供了方向性指导。
王喜益[5](2020)在《慢性病适应中域理论的构建及验证》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构建适用于中国文化背景的慢性病适应中域理论,为促进慢性病患者适应能力的护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1.慢性病适应中域理论的构建研究:基于概念-理论-实证框架,对基于罗伊适应模式的慢性病照护领域的实证资料进行范围综述。依照中域理论构建法,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形成慢性病适应中域理论。2.慢性病适应中域理论的评价性研究:采用描述性分析,对本理论进行理论评价。其次,采用相关性研究验证“适应水平”概念。纳入144名社区代谢综合征患者,验证适应水平(生理功能、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受刺激因素(慢性病史、人口学因素和健康行为)的影响,并预测行为改变(自我效能)。再者,形成中文版应对适应过程量表(简表)(Coping and Adaptation Processing Scale-Short Form,CAPSSF)用于“应对适应过程”的概念测量。纳入81名慢性病患者进行量表汉化研究,纳入288名患者进行信效度验证,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验证理论概念。3.慢性病适应中域理论的应用验证研究:基于本理论形成实践指导框架,明确实证指标,并收集112名慢性心衰患者的一般资料、心脏功能指标、生命质量、心衰知识、自护行为、适应能力和再入院情况。对适应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行为输出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干预研究,以发展适应行为和提升适应能力为目标,制定和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并进行效果评价。4.慢性病适应中域理论的修正:整合文献资料和上述研究成果修正本理论。研究结果1.构建了基于罗伊适应模式的慢性病适应中域理论。2.适应水平受刺激因素(年龄、教育水平和家庭收入)影响,对自我效能的分类准确度为76.40%。慢性病的应对适应过程可由CAPS-SF测得,包括资源性和聚焦的、自发性和已知的、生理性和固定的、积极性和有序的行为模式。中文版CAPSSF的Mc Donald’s Omega系数为0.82,重测信度为0.87,主要适配度指标GFI为0.932,CFI为0.949,TLI为0.936,RMSEA为0.056。3.心衰患者的适应方式有内在关联。理论指导下的心衰居家照护项目对患者的自我概念、角色功能、互相依赖和适应能力具有促进作用。4.对本理论的“应对适应过程”“自我概念”内容和相应的理论图示做出了修正。研究结论1.慢性病适应中域理论有完整的理论内容、结构和功能,对个体的慢性病适应现象具有描述、解释和预测作用。2.经验证,本理论对罗伊适应模式的抽象概念在中域理论层面进行了再解释,并论证了逻辑关系。3.本理论能直接指导护理实践,有较强的理论延伸性。
余丹[6](2020)在《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内容的构建》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对于延续护理的需求状况,以及对使用移动医疗信息平台进行延续护理的态度和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医院-社区-家庭三元联动的延续护理模式,构建基于移动医疗的MHD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模块内容体系,以期利用新兴移动信息技术,依托医联体区域内的卫生资源,为MHD患者提供全程、实时和专业化的延续护理服务,并为今后构建基于移动医疗的MHD患者延续护理服务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搜索国内外数据库,收集有关MHD患者延续护理相关文献资料,为平台模块内容构建提供理论来源。2.质性研究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1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以探索分析MHD患者延续护理的需求状况,同时探讨MHD患者对不同延续护理形式的偏好,获取患者对基于移动医疗的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构建和使用建议。3.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在文献指南查阅、质性访谈研究、软件功能荟萃分析和课题组讨论等的基础之上初步构建了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模块内容,采用德尔菲(Delphi)法对模块内容进行论证和修订。分别对来自护理教育、护理管理、肾病内科、血液净化中心、卫生信息学和社区卫生服务6个领域的专家,进行两轮问卷函询。第一轮和第二轮分别发出专家咨询问卷20份和18份,要求专家对各级指标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评分并提出修改意见。4.统计分析方法:课题组使用Excel 2019和SPSS 26.0统计分析两轮专家函询指标评分的均数、标准差、满分比、变异系数和肯德尔和谐系数(Kendall’s W)。课题小组根据指标的筛选标准和专家意见,讨论确定两轮指标的增减或修改,最终确立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模块内容。结果:1.通过质性研究剖析MHD患者的延续护理需求和平台使用态度、建议等,共得出6个主题:(1)疾病发生、发展相关知识的需求;(2)健康指导需求;(3)医患沟通需求;(4)社会或家庭支持的需求;(5)延续护理方式需求多样化,以电话和网络方式为主;(6)对基于移动医疗的延续护理信息平台使用意愿较高,希望信息平台符合需求。2.在前期文献回顾和质性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查阅文献指南和相关成果对比以及课题小组的讨论分析,初步构建了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内容,包括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9个、三级指标77个。经过两轮专家函询后,最终确定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内容体系,包括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8个、三级指标82个。两轮函询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90.00%、100%,给出意见的专家比例分别为66.67%和27.78%,专家权威程度系数为0.85;两轮函询后各级指标重要性变异系数波动在0.00%21.22%,可行性变异系数波动在0.00%24.77%,kendal1和谐系数波动在0.3010.460,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对延续护理需求较高,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需求,合理利用医院、社区等卫生资源,借助信息平台、可穿戴设备等新兴网络技术,为患者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无缝隙式延续护理服务,以期延长MHD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2.本研究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最终确定了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模块内容体系,包含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18项、三级指标82项。函询专家具有较高的专业代表性和权威性,且专家积极性较好,专家意见也较为协调集中,由此构建的模块内容是科学可靠的,为下一步信息平台的开发和研发成果的推广提供了依据。
田苓华[7](2020)在《以奥马哈系统为基础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护理方案的优化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以标准化护理语言奥马哈系统为基础,探讨奥马哈系统与项痹病保守治疗患者的病历记录的吻合度,整理项痹病保守治疗患者病历记录出现的主要护理问题及干预导向,运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拟定可加入项痹病中医护理方案的内容,部分优化中医护理方案,以期为项痹病患者提供更规范、优质的护理服务。方法便利抽样湖北省某三甲中医院骨伤科、针灸科及推拿科2018年3月-2019年9月项痹病保守治疗患者的病历记录188份,将护理记录与奥马哈系统的问题分类系统与干预分类系统进行比照与分析,求出奥马哈系统与项痹病患者护理内容的吻合度,分析该系统在项痹病中应用的可行性。根据研究小组回顾性分析整理的结果,经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拟定可加入项痹病中医护理方案的内容,以此进行项痹病中医护理方案的部分优化。结果(1)研究人员通过反复对比、归类,最后得出项痹病保守治疗患者病历记录内容与奥马哈系统前两大系统的吻合度。总结出的护理记录共有3164条,护理问题记录有1636条,干预措施有1528条。与问题分类系统对比分析中,完全符合内容为60.59%,部分符合的内容为32.70%,不符合的内容为占6.66%;在与干预分类系统吻合对比中,有62.37%的内容完全符合,28.21%的内容部分符合,9.42%的内容不符合。(2)共有21名专家完成2轮的专家函询,应用奥马哈系统拟定了可加入项痹病中医护理方案的内容。专家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1.3%,100%,0.841,0.852分别为两轮的专家权威系数,专家协调程度各级指标范围为0.2470.431,统计学比较有差异(P<0.001),专家意见集中程度中各级指标合适程度评分范围为3.574.94,变异系数范围为0.0380.364,赞成比范围为76.19%100%。(3)第1轮专家咨询,根据维度删改标准及专家意见与建议,完全删减的有19个二级指标,133个三级具体条目;添补内容有3个二级指标、7个三级具体条目;对3个二级指标,3个三级具体条目进行了修改。第二轮在前一轮基础上展开,最后有5个三级具体条目被修改。经过2轮的专家函询,最终形成的可加入中医护理方案内容一共有8个一级指标,65个二级指标,74个三级具体内容。结论本研究通过计算奥马哈系统问题分类系统、干预分类系统与项痹病保守治疗患者病历记录的吻合度,得出将奥马哈系统运用于项痹病的可行性较好,为项痹病患者拟定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案提供参考依据。借助文献与指南研究,基于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最终形成了项痹病中医护理方案的优化内容,为项痹病中医护理方案的实施提供了参考依据。今后需在进一步在实践中对优化的项痹病中医护理方案进行验证和修改,完善其内容,以提高项痹病患者的护理服务质量。
张沥支[8](2019)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现状调查及干预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编制适合用于精神科封闭式管理病房的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调查问卷,并检验其信效度;了解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根据患者需求制定相应的护理人文关怀措施,并对患者进行干预效果评价,为护理人员更好的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进行护理人文关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第一部分: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华生的人性关怀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回顾、患者访谈、小组讨论和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形成问卷初稿。选取20名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进行了预实验,修改了部分调查条目的语言表述,形成预试版调查问卷。采用便利抽样法,发放235份预试版调查问卷进行现场调查,采用临界比值法、相关系数法、离散趋势法、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7种方法对问卷进行检验,最终形成正式版问卷。第二部分: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山东省四所精神病医院的308名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采用患者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和自行编制的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调查问卷进行现状调查,并分析影响因素。应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所有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显着性水准α=0.05,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其中,(1)一般人口学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描述;(2)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各维度得分及条目得分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3)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的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得分差异,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进行两两比较;(4)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的影响因素。第三部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0名精神分裂症康复期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5)和试验组(n=55)。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措施,试验组在接受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增加针对性护理人文关怀需求措施。评价指标包括4个方面:(1)护理满意度;(2)自知力和治疗态度;(3)康复疗效,包括5个指标:工疗情况、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讲究卫生能力、关心和兴趣;(4)负性情绪,包括2个指标:焦虑和抑郁症状。应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其中,(1)采用c(17)检验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的差异;(2)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的方法比较护理人文关怀干预前后护理满意度的变化;(3)采用独立两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护理人文关怀干预前后患者在自知力和治疗态度、康复疗效、负性情绪得分的变化,分析护理人文关怀干预的效果。结果第一部分:根据文献回顾、患者访谈、小组讨论的结果初步形成5个维度和65个条目的备选条目池。经3轮德尔菲专家函询后,初步确定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调查问卷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自尊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5个维度,共有42个条目。进行预实验后修改了1个条目的语言表述。问卷经过项目分析后,删除了4条不符合标准的条目。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取了5个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4.742%,删除了3个不符合标准的条目,最终形成了5个维度,35个条目的正式版调查问卷。经信效度检验得出问卷总的克朗巴赫系数(Cronbach’sα系数)为0.932,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816,问卷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911。第二部分: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得分各维度从高到低依次是爱与归属的需求(28.07±6.24)、自我实现的需求(27.32±4.97)、自尊的需求(26.98±4.62)、安全的需求(25.94±4.83)、生理需求(25.39±5.76),需求总分(133.7±15.69)。单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主要照顾者、住院次数、患病年限、家庭关注度、护理满意度的护理人文关怀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患病年限、住院次数、家庭关注度、护理满意度是护理人文关怀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三部分:(1)护理满意度:试验组的护理满意度由84.6%提高到96.2%,有显着性差异(U=857.0,P<0.05);干预后试验组的满意度为96.2%高于对照组的86.5%,有显着性差异(U=839.5,P<0.05)。(2)自知力和治疗态度:试验组的ITAQ得分由干预前的8.74±2.69分提高到干预后的13.38±2.07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干预后试验组的ITAQ得分13.38±2.0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得分9.37±2.01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3)康复疗效:试验组的工疗情况、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讲究卫生能力、关心和兴趣得分由干预前的12.36±2.18分、9.87±2.65分、8.04±1.96分、6.12±1.77分、9.25±1.69分降低至干预后的8.02±1.94分、6.51±1.73分、5.15±1.06分、3.08±0.57分、6.11±1.38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干预后试验组工作情况、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讲究卫生能力、关心和兴趣得分分别为8.02±1.94分、6.51±1.73分、5.15±1.06分、3.08±0.57分、6.11±1.38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得分11.86±2.54分、9.56±1.68分、7.63±1.04分、5.88±0.49分、8.73±1.42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4)负性情绪:试验组的SDS、SAS得分分别由干预前的55.24±5.91分、51.42±5.46分降低到干预后的42.53±4.82分、38.45±4.38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干预后试验组的SDS得分42.53±4.8分、SAS得分38.45±4.38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SDS得分53.64±5.52分、SAS得分48.29±5.37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编制的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了解封闭式管理病房的精神分裂康复期患者的护理人文关怀需求情况。(2)患者对护理人文关怀需求较高并呈现多样化,应根据患者的需求给予个性化的、规范化的护理措施,以达到优质护理的效果。同时护理人员应加强护理人文关怀观念,把关怀真正渗透到日常工作中,注重护理人员人文关怀品质的培养,充分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3)基于护理人文关怀需求基础上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自知力和治疗态度,能增强患者的康复疗效,降低患者的负性情绪,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
李霞[9](2019)在《儿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信效度检验》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构建儿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对其临床综合能力考核,以提高其临床服务能力和教学水平,从而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儿科护理人才奠定基础。方法:(1)培养现状调查: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注册护士核心能力量表、护生人文关怀品质量表调查目前儿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培养现状、核心能力及人文关怀能力现状。(2)拟定儿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雏形:以泰勒的教育评价理论、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和护理人文关怀理论为基础框架,同时利用文献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半结构式访谈及问卷调查法等,并结合儿科护理特点初步形成。(3)德尔菲法:选择全国7个地区共23名专家进行2轮多中心专家函询。(4)指标筛选、权重设置: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运用界值法结合小组讨论筛选指标,进而使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值。(5)信度和效度检验:纳入23名儿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指标信度检验和5名儿科护理教育及儿科临床护理专家进行指标内容效度检验。(6)实测:以构建的儿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评价指标体系为考核依据,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25名儿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并于半年后重测,以初步验证其可行性。结果:(1)访谈提炼出4大主题:培养目标不明确、缺乏考核工具、临床教学不规范、带教教师素质有待提升;核心能力调查结果表明各维度中临床护理能力得分最低为2.30±0.73,人文关怀能力调查表明人文关怀理念得分最低为3.88±0.67。(2)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6项、二级指标26项、三级指标97项,两轮专家函询后形成了专家的一致性意见,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5.65%、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38,Kendall和谐系数分别为0.117、0.096,经检验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信效度较高:评价指标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36,内容效度为0.868。(4)权重设置:一级指标中“职业道德”权重值最高,为0.184;二级指标中“制定和落实工作计划”权重值最高,为0.076,三级指标中“有计划地完成带教老师分配的护理工作”权重值最高,为0.038。(5)实测:25名儿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其临床能力得分总均分为4.141±0.178,半年后重测得分总均分为4.204±0.127,经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课题构建的儿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能较全面、客观地考核儿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综合能力,为培养高层次、多元化儿科护理人才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在临床实际应用中有待进一步优化评价指标体系。
肖适崎[10](2019)在《基于奥马哈系统的出院指导在非介入治疗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及出院指导信息模块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验证基于奥马哈系统的出院指导对非介入治疗心绞痛患者的效果,基于医院已经构建的区域协同护理信息化平台,按奥马哈系统构建非介入治疗心绞痛出院指导信息模块。并通过调查及访谈护士的使用感受及建议,不断完善模块。结合量性研究和质性研究的结果形成基于奥马哈系统的非介入治疗心绞痛信息化出院指导知识库,在出院指导护理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及参考价值。研究方法:混合性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基于奥马哈系统的出院指导在非介入治疗心绞痛患者中应用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选取一家三级甲等医院心血管内科病房从2015年12月到2016年9月收治的150名非介入治疗心绞痛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干预组及对照组各随机分配75名。对照组由责任护士从出院前3天至出院当天给予常规出院指导,干预组由责任护士从出院前3天至出院当天给予基于奥马哈系统为理论框架的出院指导,基于奥马哈系统问题分类表明确出院时护理问题,基于奥马哈系统干预分类表结合评估的护理问题,制定并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执行干预后责任护士每天都基于奥马哈系统调整干预策略。使用问题分类表、干预分类表、成效的问题评分量表、自行设计的成效评价量表、一般资料调查表为研究工具收集资料并进行结局评价,验证基于奥马哈系统的出院指导健康提升策略与常规出院指导比较的指导效果。应用SPSS17.0对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及方差分析等统计分析。第二部分:构建非介入治疗心绞痛出院指导信息模块并基于技术接受模型调查护士的使用感受以奥马哈系统为理论框架,基于医院已经构建的区域协同护理信息化平台,设计非介入治疗心绞痛出院指导信息模块。2018年5月便利抽样选取一家三级甲等医院35名心血管内科病房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量性研究中的横断面调查方法应用技术接受调查量表调查护士对出院指导信息模块的使用感受,调查内容包括感知有用性、界面感知易用性、操作感知易用性、呈现感知易用性、使用态度及使用意向。2019年2月目的抽样选取一家三级甲等医院心血管内科病房曾于2018年5月参加横断面调查的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应用访谈提纲访谈护士对出院指导信息模块的使用感受。访谈人数以信息“饱和”为标准,即访谈中获得的信息重复出现,且资料分析不再呈现新主题,为达饱和状态。应用SPSS17.0对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应用质性研究方法提炼访谈要点。第三部分:基于奥马哈系统及技术接受模型形成非介入治疗心绞痛信息化出院指导知识库根据随机对照试验、横断面调查以及描述性质性研究的结果,结合查阅文献、咨询专家、模块应用现状、临床工作实际,明确信息化出院指导知识库的架构、内容及呈现方式,并细化提出知识库的功能需求,研发形成出院指导知识库并嵌入已经构建的基于奥马哈系统的非介入治疗心绞痛出院指导信息模块。结果:第一部分:基于奥马哈系统的出院指导在非介入治疗心绞痛患者中应用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干预组接受基于奥马哈系统的出院指导,干预时间从出院前3天到出院当天,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基线数据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干预组认知改善(t=10.72,p<0.001)、行为改善(t=12.36,p<0.001)以及总分改善(t=11.70,p<0.001)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起始于出院前3天的基于奥马哈系统的出院指导能够有效提升非介入治疗心绞痛患者的认知及行为。干预组出院前3天主要存在18种护理问题及20种干预导向,明确了非介入治疗心绞痛患者的出院指导重点。第二部分:构建非介入治疗心绞痛出院指导信息模块并基于技术接受模型调查护士的使用感受构建了包括患者诊断及一般情况、问题分类、干预分类、成效的问题评分、查询统计五个部分的出院指导信息模块。35名护士技术接受调查量表调查显示各维度及各条目分数均在6分以上,说明护士对新技术的感知有用性、界面感知易用性、操作感知易用性、呈现感知易用性、使用态度、使用意向的接受及感受好。15名护士接受了信息模块使用感受及建议的半结构化访谈,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分析,提炼出3个主题:优势明显、面临挑战、发展需求。第三部分:基于奥马哈系统及技术接受模型形成非介入治疗心绞痛信息化出院指导知识库形成的信息化出院指导知识库内容涵盖基于奥马哈系统出院指导的架构及定义、出院指导路径图、出院护理问题重点、出院干预导向重点及出院指导具体干预措施五个部分。基于奥马哈系统的非介入治疗心绞痛信息化出院指导知识库可以在护理人员最初使用时作为依据,也可以在护理人员使用过程中提供参考。结论:1、起始于出院前3天的基于奥马哈系统的出院指导能够提升非介入治疗心绞痛患者的认知及行为,是一项有效的出院指导新方法。2、构建的出院指导信息模块,包括患者诊断及一般情况、问题分类、干预分类、成效的问题评分及查询统计;基于技术接受模型调查并访谈护士的使用感受及建议,作为不断完善模块的依据。3、形成的信息化出院指导知识库,内容涵盖基于奥马哈系统出院指导的架构及定义、出院指导路径图、出院护理问题重点、出院干预导向重点及出院指导具体干预措施,护士可随时进入知识库查阅参考资料,指导出院指导工作,并尝试不断拓展知识库的内容。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 前言 |
| 1 研究背景 |
| 1.1 造口适应意义 |
| 1.2 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整合研究 |
| 2 理论基础 |
| 2.1 叙事循证医学模式 |
| 2.2 行动研究 |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3.1 研究目的 |
| 3.2 研究意义 |
| 4 技术路线图 |
| 5 概念界定 |
| 6 研究内容 |
| 6.1 成立行动研究小组 |
| 6.2 研究步骤 |
| 6.3 研究方法 |
| 7 伦理问题 |
| 8 质量控制过程 |
| 8.1 方法控制 |
| 8.2 研究团队协作完成 |
| 8.3 提高研究者可信度 |
| 第一部分 造口适应需求分析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参与者 |
| 3 研究内容 |
| 3.1 研究过程 |
| 3.2 研究工具 |
| 3.3 数据分析 |
| 4 研究结果 |
| 4.1 主题1:造口患者适应需求多元化 |
| 4.2 主题2:造口患者适应过程与时间具有相关性 |
| 4.3 主题3:造口适应与个人经历有关 |
| 4.4 主题4:造口专科护理存在发展机遇 |
| 5 讨论 |
| 5.1 造口患者多元适应需求亟待关注 |
| 5.2 造口患者个人经历与社会文化具有相关性 |
| 5.3 造口患者适应过程与时间具有相关性 |
| 5.4 造口专科实践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 |
| 6 反思评价 |
| 第二部分 造口适应因素分析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方法 |
| 3 研究过程 |
| 3.1 确定研究主题 |
| 3.2 文献检索 |
| 3.3 证据筛选与提取 |
| 3.4 数据评估 |
| 3.5 数据分析 |
| 4 研究结果 |
| 5 讨论 |
| 第三部分 造口适应最佳证据总结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内容 |
| 2.1 肠造口护理相关指南评价研究 |
| 2.2 造口专科护士角色与实践相关文献质量评价 |
| 2.3 肠造口适应最佳证据总结 |
| 3 研究结果 |
| 4 讨论 |
| 4.1 纳入指南整体质量较高 |
| 4.2 造口专科护士角色定位 |
| 5 反思评价 |
| 第四部分 造口适应模式实践方案的初步建构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方法 |
| 3 研究对象 |
| 4 研究内容与统计结果 |
| 4.1 文献回顾与证据整合 |
| 4.2 改良德尔菲函询调查 |
| 4.3 改良德尔菲专家论证会 |
| 5 研究结果 |
| 5.1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构建 |
| 5.2 《造口适应标准化实践方案》构建 |
| 6 讨论 |
| 6.1 造口评估工具有待进一步完善 |
| 6.2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构建的重要性 |
| 6.3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构建的科学性 |
| 7 反思评价 |
| 第五部分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可行性评估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内容 |
| 2.1 研究对象 |
| 2.2 研究方法 |
| 2.3 收集数据方法 |
| 2.4 数据分析方法 |
| 2.5 质量控制 |
| 2.6 伦理原则 |
| 3 研究结果 |
| 3.1 患者资料 |
| 3.2 个案研究结果 |
| 4 讨论 |
| 4.1 叙事在造口适应实践中的作用 |
| 4.2 叙事在护理中的应用 |
| 5 反思评价 |
| 第六部分 讨论与建议 |
| 1 讨论 |
| 1.1 研究设计的适宜性分析 |
| 1.2 叙事循证医学模式在专科护理实践中的应用探讨 |
| 2 未来建议 |
| 2.1 加强造口专科护理体系完善 |
| 2.2 研究的可持续性改进与优化 |
| 2.3 本研究后续展望 |
| 3 研究不足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叙事循证医学模式在护理中的应用:一个理论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1 概述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现状 |
| 1.2.1 国外适应性领导力及其提升对策的研究现状 |
| 1.2.2 国内适应性领导力及其提升对策的研究现状 |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 1.3.1 基于循证初步构建护士适应性领导力及其提升对策的基本框架 |
| 1.3.2 基于德尔菲专家函询法构建护士适应性领导力及其提升对策框架 |
| 1.4 技术路线图 |
| 2 基于循证初步构建护士适应性领导力及其提升对策的基本框架 |
| 2.1 研究目的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检索策略 |
| 2.2.2 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 |
| 2.2.3 文献筛选 |
| 2.2.4 文献质量评价与资料提取 |
| 2.2.5 证据汇总 |
| 2.3 质量控制 |
| 2.3.1 研究者的自身准备 |
| 2.3.2 控制选择偏倚 |
| 2.3.3 控制实施偏倚 |
| 2.4 研究结果 |
| 2.4.1 文献筛选结果 |
| 2.4.2 文献质量评价及资料提取结果 |
| 2.4.3 证据汇总结果及基本框架 |
| 3 基于德尔菲专家函询法构建护士适应性领导力及其提升对策框架 |
| 3.1 研究目的 |
| 3.2 研究方法 |
| 3.2.1 拟定专家函询问卷 |
| 3.2.2 函询专家的遴选 |
| 3.2.3 函询过程 |
| 3.2.4 数据的统计分析 |
| 3.2.5 条目筛选 |
| 3.3 质量控制 |
| 3.3.1 编制函询问卷 |
| 3.3.2 遴选专家 |
| 3.3.3 发放与回收问卷 |
| 3.3.4 整理资料 |
| 3.4 研究结果 |
| 3.4.1 专家的基本情况 |
| 3.4.2 第1 轮函询结果 |
| 3.4.3 第2 轮函询结果 |
| 3.4.4 两轮函询的可靠性分析 |
| 3.4.5 确立框架 |
| 4 讨论 |
| 4.1 构建护士适应性领导力及其提升对策框架的必要性 |
| 4.2 护士适应性领导力及其提升对策框架的科学性分析 |
| 4.3 护士适应性领导力及其提升对策框架的可靠性分析 |
| 4.4 护士适应性领导力及其提升对策框架的条目分析 |
| 4.4.1 护士适应性领导力 |
| 4.4.2 适应性领导力提升对策 |
| 5 总结 |
| 5.1 研究的结论 |
| 5.2 研究的创新性 |
| 5.3 研究的局限性与进一步的研究设想 |
| 5.3.1 研究的局限性 |
| 5.3.2 进一步的研究设想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 |
| 参考文献 |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第一部分 研究问题的提出 |
| 一、研究动因与背景 |
|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案与设计 |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 二、研究目的 |
| 三、研究内容 |
| 四、方法的选择----行动研究 |
| 五、收集资料的方法 |
| 六、分析资料的方法 |
| 七、伦理问题 |
| 八、技术路线 |
| 第三部分 问题的确认 |
| 一、文献研究 |
| 二、临床情景调查与分析 |
| 三、总结 |
| 第四部分 构建叙事护理实践模式----解决问题之道 |
| 一、叙事护理实践模式的构建原则 |
| 二、叙事护理实践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
| 三、叙事护理实践模式临床实施的策略研究 |
| 四、叙事护理实践模式的初步形成 |
| 第五部分 叙事护理实践模式的临床应用 |
| 一、成立行动小组 |
| 二、制定行动计划 |
| 三、第一轮行动过程(2016年4月~12月) |
| 四、第一轮行动的观察与反思 |
| 五、第二轮行动过程(2017年1月~7月) |
| 六、第二轮行动观察与反思 |
| 第六部分 叙事护理实践模式实施效果评价 |
| 一、制定效果评价方案 |
| 二、实施结果分析 |
| 三、研究结论 |
| 第七部分 叙事护理实践模式行动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
| 一、构建成果 |
| 二、开展叙事护理的关键因素分析 |
| 三、提升叙事护理效果的策略与方法 |
| 四、厘清不同方式的区别 |
| 五、研究的创新性 |
| 六、研究的局限性 |
| 七、研究成果的展望 |
| 附录 |
| 附录一 伦理批件 |
| 附录二 叙事护理实践研究的知情同意书 |
| 知情同意书(护士) |
| 知情同意书(患者) |
| 附录三 临床护理人员叙事护理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 |
| 附录四 叙事护理实践入院宣传资料 |
| 附录五 “心灵病房”叙事平台中的患者故事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 一、发表论文情况 |
| 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 三、所获荣誉和奖励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 一、研究背景 |
| 二、国内外文献分析 |
| 三、相关理论及借鉴 |
| 四、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 |
| 五、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 第二部分 心理护理体验与需求的质性研究 |
| 一、研究目的 |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 三、研究结果 |
| 四、讨论 |
| 五、小结 |
| 第三部分 心理护理工作内容的文献分析 |
| 一、研究目的 |
| 二、研究资料与方法 |
| 三、研究结果 |
| 四、讨论 |
| 五、小结 |
| 第四部分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初步构建 |
| 一、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框架特征 |
| 二、培训模块与子模块的拟定 |
| 三、培训学习单元的选择与分级 |
| 四、专家论证 |
| 五、小结 |
| 第五部分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修订与完善 |
| 一、研究目的 |
| 二、研究方法 |
| 三、结果 |
| 四、讨论 |
| 五、小结 |
| 第六部分 研究结论、创新及局限性 |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 三、研究的局限性及对后续研究的思考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 文献检索策略 |
| 附录二: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专家小组会议讨论草案 |
| 附录三: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需求调查问卷 |
| 附录四: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
| 综述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 一、发表论文情况 |
| 二、学术会议 |
| 致谢 |
| 课题资助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缩写、符号清单、术语表 |
| 1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 理论研究的可行性 |
| 1.4 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 |
|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 2 慢性病适应中域理论的构建研究 |
| 2.1 慢性病适应中域理论的理论基础 |
| 2.2 概念-理论-实证框架指导下的范围综述 |
| 2.3 慢性病适应中域理论的概念化发展过程 |
| 2.4 慢性病适应中域理论的理论化建构过程 |
| 2.5 本章小结 |
| 3 慢性病适应中域理论的评价性研究 |
| 3.1 慢性病适应中域理论的理论评价 |
| 3.2 慢性病适应中域理论中适应水平的概念检验 |
| 3.3 慢性病适应中域理论中应对适应过程的概念检验 |
| 3.4 本章小结 |
| 4 慢性病适应中域理论的应用验证研究 |
| 4.1 基于实践场景的概念-理论-实证结构化框架 |
| 4.2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健康适应行为的相关性研究 |
| 4.3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健康适应行为的干预性研究 |
| 4.4 本章小结 |
| 5 慢性病适应中域理论的修正 |
| 5.1 根据实践证据的理论修正 |
| 5.2 基于理论的护理研究和实践指导 |
| 6 研究结论 |
| 6.1 研究结果 |
| 6.2 研究创新 |
| 6.3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基于罗伊适应模式的护理中域理论发展的文献研究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2.1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的研究现状 |
| 1.2.2 移动医疗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现状 |
| 1.2.3 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 1.3 相关概念 |
| 1.3.1 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 |
| 1.3.2 延续护理(Transitional Care,TC) |
| 1.3.3 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延续护理模式 |
| 1.3.4 移动医疗(Mobile Health,m-Health) |
| 1.3.5 信息平台(Information Platform) |
| 1.4 理论依据 |
| 1.4.1 奥马哈系统(Omaha System) |
| 1.4.2 慢性病保健模型(Chronic Care Model,CCM) |
| 1.4.3 自我效能理论(Self-efficacy Theory) |
| 1.4.4 信息论 |
| 第2章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需求的质性研究 |
| 2.1 成立课题小组 |
| 2.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2.2.1 研究对象 |
| 2.2.2 研究方法 |
| 2.3 研究结果 |
| 2.3.1 受访者一般资料 |
| 2.3.2 访谈结果 |
| 2.4 讨论 |
| 2.4.1 加强疾病相关知识宣教和指导,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
| 2.4.2 合理利用卫生资源,建立医院-社区-家庭护理模式 |
| 2.4.3 增强家庭、社会支持力度,促进患者心理健康 |
| 2.4.4 对构建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启示 |
| 2.5 小结 |
| 第3章 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内容的构建 |
| 3.1 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内容的初步形成 |
| 3.1.1 前期研究结果分析 |
| 3.1.2 理论应用 |
| 3.1.3 相关指南参考 |
| 3.1.4 软件功能荟萃 |
| 3.1.5 小组讨论法 |
| 3.2 德尔菲专家函询法 |
| 3.2.1 选择函询专家 |
| 3.2.2 编制函询问卷 |
| 3.2.3 专家函询流程 |
| 3.2.4 模块指标筛选标准 |
| 3.2.5 统计分析方法 |
| 3.3 偏倚及质量控制 |
| 3.3.1 研究设计阶段 |
| 3.3.2 研究实施阶段 |
| 3.3.3 数据处理阶段 |
| 3.4 研究结果 |
| 3.4.1 专家基本情况 |
| 3.4.2 专家积极性 |
| 3.4.3 专家权威程度 |
| 3.4.4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
| 3.4.5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 |
| 3.4.6 指标的筛选与修改结果 |
| 3.4.7 基于移动医疗的MHD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的最终确立 |
| 3.5 讨论 |
| 3.5.1 研究方法的评价 |
| 3.5.2 专家构成分析 |
| 3.5.3 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
| 3.5.4 平台模块修订说明 |
| 3.5.5 构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必要性 |
| 3.5.6 构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可行性 |
| 3.5.7 构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意义 |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 4.1 研究结论 |
| 4.2 研究的创新性 |
| 4.3 研究的局限性 |
| 4.4 研究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奥马哈系统在项痹病中运用的可行性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对象 |
| 2.1 纳入标准 |
| 2.2 排除标准 |
| 3 研究方法 |
| 3.1 分析方法 |
| 3.2 成立研究小组 |
| 3.3 整理与归类 |
| 3.4 统计条目,计算吻合度 |
| 3.5 质量控制 |
| 3.6 统计学方法 |
| 4 研究结果 |
| 4.1 患者基本资料 |
| 4.2 病历记录与奥马哈系统的吻合程度 |
| 4.3 病历记录中护理问题分类 |
| 4.4 病历记录中干预措施分类 |
| 5 讨论 |
| 5.1 病历护理性资料与奥马哈系统重合度较好 |
| 5.2 奥马哈系统的条目内容较为广泛 |
| 5.3 回顾性资料中共同的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出现频次高 |
| 5.4 关于环境领域评估较少 |
| 5.5 除精神健康之外的其他心理社会领域问题评估缺乏 |
| 5.6 缺少护理结局评价模式 |
| 6 小结 |
| 第二部分 基于奥马哈系统的项痹病中医护理方案的优化 |
| 1 研究方法 |
| 2 理论基础 |
| 2.1 整体护理理论 |
| 2.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 2.3 奥马哈系统理论 |
| 3 研究程序 |
| 3.1 成立研究小组 |
| 3.2 初拟专家咨询条目内容 |
| 3.3 制定专家咨询问卷 |
| 3.4 确定咨询专家 |
| 3.5 进行专家咨询 |
| 3.6 评价指标 |
| 3.7 统计学方法 |
| 4 研究结果 |
| 4.1 专家一般资料 |
| 4.2 专家积极系数 |
| 4.3 专家权威程度 |
| 4.4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
| 4.5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 |
| 4.6 专家咨询结果 |
| 4.7 形成中医护理方案优化内容 |
| 5 讨论 |
| 5.1 优化项痹病中医护理方案的意义 |
| 5.2 优化内容的科学性、可靠性及优化性分析 |
| 5.3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 6 小结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二 患者一般情况统计表 |
| 附录三 奥马哈系统 |
| 附录四 Delphi专家咨询问卷 |
| 附录五 原项痹病中医护理方案(节选) |
| 附录六 项痹病中医护理方案优化内容(部分) |
| 个人简介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调查问卷的编制与信效度检验 |
| 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调查问卷的编制 |
| 研究理论基础与方法 |
| 1 理论基础 |
| 2 技术路线 |
| 3 研究方法 |
| 4 预实验 |
| 研究结果 |
| 1 文献分析结果 |
| 2 患者访谈结果 |
| 3 小组讨论结果 |
| 4 德尔菲专家函询结果 |
| 5 预实验结果 |
| 第二节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调查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研究方法 |
| 3 质量控制 |
| 研究结果 |
| 1 患者一般资料 |
| 2 项目分析结果 |
| 3 效度分析结果 |
| 4 信度分析结果 |
| 讨论 |
| 第二部分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现状调查 |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研究方法 |
| 3 质量控制 |
| 4 统计学分析 |
| 研究结果 |
| 1 患者的一般资料 |
| 2 护理人文关怀需求现状 |
| 3 护理人文关怀需求的单因素分析 |
| 4 护理人文关怀需求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
| 讨论 |
| 第三部分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措施干预效果评价 |
|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研究方法 |
| 3 质量控制 |
| 4 统计学方法 |
| 5 伦理学原则 |
| 研究结果 |
| 1 两组患者剔除与脱落情况 |
| 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 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评价指标比较 |
| 讨论 |
| 结论 |
|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附录 |
| 致谢 |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儿科MNS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现状调查 |
| 1 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第二部分 儿科MNS研究生临床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信效度检验 |
| 1 构建儿科MNS研究生临床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 2 理论框架 |
| 3 现实依据 |
| 4 方法 |
| 5 结果 |
| 6 讨论 |
| 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1 前言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理论基础 |
| 1.2.1 奥马哈系统 |
| 1.2.2 技术接受模型 |
|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 |
| 1.3.1 第一部分 |
| 1.3.2 第二部分 |
| 1.3.3 第三部分 |
| 第一部分 :基于奥马哈系统的出院指导在非介入治疗心绞痛患者中应用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
| 1 研究目的 |
| 2 对象与方法 |
| 2.1 研究设计 |
| 2.2 环境及样本 |
| 2.3 伦理考虑 |
| 2.4 研究工具 |
| 2.4.1 问题分类表 |
| 2.4.2 干预分类表 |
| 2.4.3 成效评价量表 |
| 2.5 研究过程 |
| 2.6 数据分析 |
| 3 结果 |
| 3.1 两组人口学数据基线比较 |
| 3.2 两组入院当天结局评价分数基线比较 |
| 3.3 入院后结局评价的组内自身对照 |
| 3.4 入院后结局评价改善的组间比较 |
| 3.5 干预组出院前3天护理问题评估结果 |
| 3.6 干预组出院前3天干预导向评估结果 |
| 4 讨论 |
| 4.1 入院后两组非介入治疗心绞痛患者结局评价分数逐渐增加 |
| 4.2 奥马哈系统应用于出院指导领域的有效性 |
| 4.2.1 干预组的认知分数增加高于对照组 |
| 4.2.2 干预组的行为分数增加高于对照组 |
| 4.2.3 干预组的状态分数增加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 |
| 4.2.4 干预组总分数增加高于对照组 |
| 4.3 干预组出院前3天护理问题评估及干预方案制定 |
| 5 结论 |
| 第二部分 :构建非介入治疗心绞痛出院指导信息模块并基于技术接受模型调查护士的使用感受 |
| 1 研究目的 |
| 2 对象与方法 |
| 2.1 研究设计 |
| 2.2 环境及样本 |
| 2.3 研究工具 |
| 2.3.1 出院指导信息模块技术接受调查量表 |
| 2.3.2 护士使用感受的访谈提纲 |
| 2.4 研究过程 |
| 2.5 数据分析 |
| 3 结果 |
| 3.1 构建出院指导信息模块 |
| 3.2 护士技术接受调查量表横断面调查 |
| 3.3 护士描述性质性研究半结构化访谈 |
| 3.3.1 应用信息模块进行出院指导优势明显 |
| 3.3.2 应用信息模块进行出院指导面临挑战 |
| 3.3.3 具有进一步发展出院指导信息模块的需求 |
| 4 讨论 |
| 4.1 基于奥马哈系统的出院指导信息模块的构建 |
| 4.2 应用技术接受调查量表评价出院指导信息模块 |
| 4.3 访谈使用者对出院指导信息模块的使用感受 |
| 4.3.1 使用者认为出院指导信息模块内容优势显着 |
| 4.3.2 使用者认为出院指导信息模块效果优势显着 |
| 4.3.3 出院指导信息模块需要建立支持系统并向横纵向推进 |
| 5 结论 |
| 第三部分 :基于奥马哈系统及技术接受模型形成非介入治疗心绞痛信息化出院指导知识库 |
| 1 研究目的 |
| 2 对象与方法 |
| 2.1 研究设计 |
| 2.2 研究对象 |
| 2.2.1 随机对照试验结果 |
| 2.2.2 横断面调查结果 |
| 2.2.3 描述性质性研究结果 |
| 2.3 研究过程 |
| 3 结果 |
| 3.1 基于奥马哈系统出院指导的架构及定义 |
| 3.1.1 基于奥马哈系统出院指导的架构 |
| 3.1.2 基于奥马哈系统出院指导的用词定义 |
| 3.2 出院指导路径图 |
| 3.3 出院护理问题重点 |
| 3.4 出院干预导向重点 |
| 3.5 出院指导具体干预措施 |
| 3.5.1 休息/睡眠 |
| 3.5.2 行为修正 |
| 3.5.3 护理照顾 |
| 3.5.4 身体活动/转移 |
| 3.5.5 体位 |
| 3.5.6 支持系统 |
| 3.5.7 放松/呼吸技巧 |
| 3.5.8 药物作用/副作用 |
| 3.5.9 心脏护理 |
| 3.5.10 症状/体征——生理性 |
| 3.5.11 应对技巧 |
| 3.5.12 饮食管理 |
| 3.5.13 财务管理 |
| 3.5.14 个人卫生 |
| 3.5.15 症状/体征——精神性/情感性 |
| 3.5.16 呼吸护理 |
| 3.5.17 膀胱护理 |
| 3.5.18 服用药物 |
| 3.5.19 终止药物滥用 |
| 3.5.20 排便护理 |
| 4 讨论 |
| 4.1 出院指导知识库的意义及使用方法 |
| 4.2 问题评估是形成知识库的重要基础 |
| 4.3 干预制定是形成知识库的关键环节 |
| 4.4 出院指导知识库的后续拓展 |
| 5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和局限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