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楠[1](2021)在《颈部七线法联合西药治疗突发性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主要研究颈部七线法对突发性聋患者的平均听阈值、常见伴随症状、心理焦虑状态的影响;同时,分析颈部七线法的治疗作用及优势,并探讨颈部七线法治疗突发性聋的起效机理,丰富针刺治疗突发性聋的理论,为今后的临床推广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6例突发性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颈部七线法联合西药组)和对照组(单纯西药组),每组18例。根据《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版)中对突聋的不同分型,为对照组施行不同的西药治疗方案,总体基本治疗原则为糖皮质激素联合改善微循环的药物,12天为1个疗程,若达到痊愈的标准就提前停止治疗措施。试验组在对照组的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颈部七线法针刺治疗,即第一线:后项部正中线(即督脉),取大椎、风府穴;第二、三线:双侧颈夹脊线(项部后正中线旁开0.5寸),选取第3、第4颈夹脊穴;第四、五线:双侧斜方肌项部隆起线(约足太阳膀胱经项部循行线),可选风池穴与供血穴连线中点与斜方肌项部隆起的交点处和其下1.5寸处;第六、七线:双侧风池下行纵线(当足少阳胆经项部循行线),选取风池、供血穴。每2天针刺1次,每周针刺3次,12天为一疗程。待试验结束后,将两组治疗前后平均听阈值的变化和临床有效率进行对比,同时比对两组治疗前后伴随症状和心理焦虑状态的评分变化。结果1.通过治疗,试验组和对照组平均听阈值均有所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从临床有效率统计来看,颈部七线法联合西药组明显高于单纯西药组,但由于样本量太少,P>0.05,统计学不具有显着性差异,可进一步行大样本研究予以证实。2.通过治疗,试验组和对照组常见伴随症状的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过治疗,试验组伴随症状的评分均比对照组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在改善耳鸣、耳闷、眩晕等伴随症状方面,颈部七线法有突出成效。3.通过治疗,试验组和对照组心理焦虑状态评分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过治疗,观察组的焦虑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颈部七线法在改善患者心理焦虑状态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结论颈部七线法治疗突聋具有较好的疗效,首先在听力的改善方面,效果显着;其次,在常见伴随症状方面,它还起到了缓解耳鸣、耳闷、眩晕等症状的作用;最后,在心理状态方面,可促进心理状态的恢复,减轻焦虑等负面情绪。颈部七线法操作简便,易于推广。
姜雪娇[2](2021)在《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多原发癌(multipleprimary cancer,MPC)指同一机体的器官组织同时或先后发生不止一个且互相独立的原发恶性肿瘤。肺癌由于其高发生率及死亡率一直以来受到学界广泛重视。然而临床研究中对既往确诊癌症患者再次发生第二原发肺癌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鲜有报道。第二原发肺癌与肺部转移灶,病理性质完全不一致,其治疗手段及临床预后也不同。临床中由于新出现的第二原发肺癌灶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可能导致医务工作者重视首发癌,而忽略第二原发肺癌的发生,甚至直接误诊成首发癌的肺部转移,造成漏诊误诊。第二原发肺癌的漏诊或误诊,给规范化的临床治疗提出严峻挑战,均会造成患者放弃根治性治疗甚至过度治疗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导致疾病的进一步恶化。因此,对其临床特征、风险因素、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后等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减少第二原发肺癌的误诊和漏诊,并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提高治愈率及改善预后。分析同类研究,国内外报道较少,目前已发表的研究大多整理分析了第二原发肺癌的临床特征,并未涉及其远期预后的分析,成为其研究的不足。基于此,我们提出了 72例LCSPM-MPC患者的回顾性分析,从多角度去探究影响其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研究目的探讨肺癌作为第二原发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点、形成原因、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性别、年龄、个人史、肿瘤家族史、时间间隔、首发癌情况(器官分布、病理分期、治疗方式)、第二原发肺癌情况(首次出现时的症状、病灶最大径、淋巴及器官转移情况、TNM分期、病理类型、ki-67、基因突变、治疗方式)及中医证候等因素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及其生存差异,以期提高医务工作者对LCSPM-MPC的认识,更好的指导临床诊疗。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收集整理中日友好医院2012年7月1日至2018年12月30日收治的经病理确诊为肺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按照诊断标准从中筛选出肺癌作为第二原发癌的多原发癌患者纳入研究。详细采集并录入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资料并随访,包括一般情况、病史资料、首发癌相关信息、第二原发肺癌相关信息、中医证候及生存状态。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以中位计数法表示,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对再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性癌各临床指标运用log-rank单因素检验对比组间差异和Cox风险比例模型做多因素回归分析,探索影响LCSPM-MPC预后可能的风险因素,显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发病率:中日友好医院2012年7月1日至2018年12月30日共经病理确诊为肺癌2375例,发现LCSPM-MPC患者72例,发生率约为3.03%。2)性别及年龄:全组男性、女性患者各36例,男女发病比例相近。首发癌确诊中位年龄是62岁(19~83岁),平均年龄60.25±12.74岁,高发年龄段为60~69岁。其中男性中位年龄63岁(49~81岁),平均年龄64.38±7.57岁,高峰年龄段60~69岁;女性中位年龄57岁(19~83岁),平均年龄56.11±15.38岁,高峰年龄段为50~69岁,男女在年龄分层上存在明显差异(P<0.05)。第二原发肺癌确诊中位年龄是69岁(31~90岁),平均年龄66.22±12.21岁,高峰年龄为70~79岁之间。其中男性中位年龄70岁(53~90岁),平均年龄69.55±8.64岁,高峰年龄段为70~79岁;女性中位年龄66岁(31~87岁),平均年龄62.89±14.32岁,高峰年龄段为70~79岁,男女在年龄分层上未见明显差异(P>0.05)。3)两癌灶间隔时间:同时瘤组(SMPC)占20.83%(15/72),异时瘤组(MMPC)占79.17%(57/72),异时瘤组是同时瘤组的3.8倍。SMPC组中,首癌与第二原发肺癌中位间隔时间是0.5个月(0~5.1个月);MMPC组中,首癌与第二原发肺癌中位间隔时间是77个月(10~304个月)。40例(55.56%)在首发癌确诊后的5年内有发生第二原发肺癌,提示发病高峰时间集中于首发癌后的5年内。4)首发癌发病特点:消化系统30例,乳腺12例,泌尿系统8例,头颈部7例,女性生殖系统6例,淋巴系统4例,血液系统及胸腺各2例,腹膜后副神经1例,其中消化道(25/69,34.72%)及乳腺癌(12/72,16.67%)是首发癌的好发部位,其次是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头颈部肿瘤及妇科系统肿瘤。从性别差异来看,女性乳腺癌最多见(12/36,33.33%),男性胃肠道肿瘤最多见(16/36,44.44%)。从同时异时性来看,MMPC和SMPC患者在首发癌系统及器官分布上无差异。病理类型以实体瘤多见,白血病、淋巴瘤病理类型少见。在首发癌分期方面,超过三分之二的首发癌临床分期为Ⅰ期(51/72,70.83%)。在首癌治疗方式中,84.72%(61/72)行手术治疗,其中76.39%(55/72)例行根治性手术。5)第二原发肺癌发病特点:54.17%(39/72)患者在确诊前无任何不适症状,仅通过常规体检偶然发现;55.56%(40/72)肿瘤最大径小于3cm;48.61%(35/72)患者伴发转移,37.5%(27/72)患者伴发淋巴结转移,30.56%患者(22/72)伴远处转移;50%(36/72))患者临床分期为Ⅰ期;63.89%患者(46/72)肺部病灶位于上叶;超过三分之二的病理类型为腺癌(58/72,80.56%);25%(18/72)患者具有EGFR敏感基因突变;55.56%(40/72)患者 Ki-67 指数<20%;65.28%(47/72)患者行手术治疗,54.17%(39/72)例行根治术。6)中医证候:31.94%(23/72)痰湿证,19.44%(14/72)血瘀证,15.28%(11/72)阴虚证,13.89%(10/72)气郁证,9.72%(7/72)湿热证,6.94%(5/72)阳虚证,2.78%(2/72)气虚证。7)生存情况:72例LCSPM-MPC患者至随访终点时,54.12%仍存活(39/72),45.83%(33/72)已死亡。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 time,OS)范围为 12.93~337.37 个月,中位生存时间(Median survival time,mOS)为155.23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72/72)、83.33%(60/72)、62.5%(45/72)。8)影响预后的风险因素:对再发癌为肺癌的MPC各项临床指标与生存时间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log-rank检验方法,结果显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包括:性别、冠心病史、同时性或异时性、两癌时间间隔、首发癌年龄、首发癌器官分布(女性特有肿瘤)、首发癌分期、首发癌是否行根治术、第二原发肺癌病灶大小、淋巴转移情况、远处转移情况、第二原发肺癌TNM分期、第二原发肺癌Ki-67数值、第二原发肺癌根治手术、中医证候(阴虚证)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经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后显示,性别、间隔时间、阴虚证、首发癌年龄、首发癌行根治术及第二原发肺癌分期对总生存期影响较大(P<0.05)。研究结论1)LCSPM-MPC好发于中老年人,对于消化道肿瘤及乳腺癌患者,在首发癌确诊前5年内出现的肺部新发病灶,临床上需考虑到有第二原发肺癌的可能性,以便早期诊治,争取为患者赢取更大的生存获益。2)LCSPM-MPC患者均存在证候偏颇状态,以痰湿证居多,其次为血瘀、阴虚及气滞证,其中阴虚证患者预后可能较差。3)对LCSPM-MPC患者多项临床指标进行生存分析显示:①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女性患者、无冠心病史、异时瘤组、首发癌灶与第二原发肺癌发病间隔时间>5年、首癌年龄<62岁,首癌及第二原发肺癌分期为Ⅰ-Ⅱ期、首发癌为女性常见肿瘤(乳腺癌和生殖系统肿瘤)、第二原发肺癌病灶<3cm、无淋巴及周围器官组织转移、第二原发肺癌Ki-67数值<20%,首发癌及第二原发肺癌行根治术患者预后较好,生存期显着延长。②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性别、间隔时间、首发癌年龄、首发癌行根治术、第二原发肺癌分期对LCSPM-MPC患者预后的影响更大,其中男性患者、间隔时间小于5年、首发癌年龄≥62岁、首发癌未行根治术及第二原发肺癌为中晚期,死亡风险显着升高。
何群娥(Ho Kwan Ngor)[3](2019)在《精神情志疾病经方辨治规律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现代社会的急速步伐,令精神障碍相关疾病的发生有增无减,引起大众的关注,全球现时已有超过三至五亿的精神障碍患者,数字继续持续上升,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将会成为最严重的疾病,造成医疗的沉重负担,亦影响到病患者与及其身边家人朋友的生活质素,危害身心健康。精神障碍的发生可涉及任何年龄、性别,且可因郁致病,或因病致郁,除了精神症状外,还可出现一系列的躯体症状,身心同病,令病患饱受煎熬,更甚者会因为情绪未得到适当疏导而产生轻生念头,造成不能挽回的悲剧。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是刻不容缓的。目前,西方医学为精神障碍患者处方的药物,仍有未能尽善的不足处,例如并非所有患者皆适宜服用,一般而言,青少年及孕妇是不建议处方抗抑郁药,又如乳癌患者病后焦虑,假使服用抗焦虑药物可能导致刺激乳腺不当分泌或处在相对提高血中泌乳素浓度的副作用。即使合适处方相应的治疗情绪病药物,却又有可能出现药物依赖和药物残留的问题,躯体症状包括疲倦乏力、便秘、心悸、睡眠障碍、食欲紊乱等,令病患者产生抗拒依从的负担。现代医学对治疗情绪相关疾病的疗效,已到了瓶颈的位置,面临挑战。祖国医学讲求整体观与辨证论治,身心同治,经方治疗情志病经过历史的验证,行之有效,多条名方皆出自仲景的《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历久不衰,在临床应用上有较好的疗效。透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探讨以经方辨治情志病及相关躯体症状,为临床找出理法方药的依据,别具意义。《伤寒论》、《金匮要略》成书于一千八百年前,书中对各类情志相关的症状、证候及病症有丰富的描述。如烦证、躁证遍及六经。烦躁虽然在现代医学并非独立成病名,但其临床表现犹似焦虑障碍或抑郁障碍,在甲亢导致的精神障碍中所见的症状亦以烦躁为多见,足见烦躁可视为不能忽视的症候群。烦证与躁证发生的病因病机多种多样。辨病位,可在心,在肝,在脾,在肺,在肾。辨病性可有寒有热,有虚有实,寒者有太阳变证心阳虚、太阴虚寒、少阴寒化、厥阴肝寒,热者有外邪郁闭、内热炽盛、有兼水湿水热互结、湿热内蕴、阳明腑实燥屎内结,总括而言以热多寒少,三阳经出现较多,三阴经较少。热证又当区分虚热实热,虚热内生阳浮于外,出现烦、躁。辨病机,气机郁滞可见阳气郁闭、热郁、食痰之郁、湿郁,津伤又可致烦渴。辨病势,可见正复邪去如少阴病阳气来复的“自烦”、正未胜邪余邪未了的“复烦”、邪长正消的传经入里、药力未见效的“反烦不解”、正不胜邪的太阴病“不烦而躁者死”、厥阴病的“躁无暂安时”等等。辨“虚烦”,仲景在不同章节的条文中皆有提到虚烦,以方测证,虚烦可指栀子豉汤证热邪未有与实邪相结,故为虚,有指黄连阿胶汤证的肝血不足肝郁化火,虚火上扰,故为虚。临床必须明确辨清,再根据实际的证候遣方用药。如邪入太阳,则解表清热除烦,邪入阳明未入腑实清热生津,既入腑实则攻下泻热,少阳郁热和解枢机,清热除烦;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安神除烦,心血不足补益心脾,宁心安神,阴虚烦躁养阴润燥。对睡眠障碍的论述,有失眠的“不得卧”、“不得眠”,有嗜睡的“嗜睡”、“嗜卧”、“但欲寐”,有欲眠不得眠、卧起不安。《伤寒论》太阳病与阳明病篇,出现睡眠障碍可因郁热内扰、津伤、阳浮、胃不和卧不安。少阳病篇睡眠障碍,因枢机不利热扰心神,或湿热内蕴,清气不升。少阴病篇睡眠障碍,阴寒内盛神失所养,或阴虚火旺虚阳上扰。《金匮要略》涉及有关睡眠障碍的条文有《百合狐惑病篇》、《血痹虚劳病篇》、《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胸痹心痛短气病篇》、《五脏风寒积聚病》、《痰饮咳嗽病篇》、《水气病篇》、《黄疸病篇》、《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及《妇人杂病篇》等。其病因病机,有虚有实,虚者有血失所养、肝血不足、心气不足、心肺阴虚、心脾两虚、阴阳两虚、虚阳上浮等。实者有水饮内停、湿热内蕴、热扰心神。又有他病累及,如咳喘肺系病等。临床病因病机各异,因此亦有不同遣方用药和代表方剂。热邪扰心者清热安神,阴虚阳亢者滋阴潜阳,阳虚神浮者温阳安神,总之,根据临床辨证施治,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脉证治》提到惊悸一证。有关“惊”的论述尚有“烦惊”、“惊狂”、“怵惕”、“惕而不安”等。“惊悸”是一种心无所倚、惶恐不安、伴有不能自控的心慌心跳、心律失常的状态,可以理解为因为受惊致出现恐慌的心脏急剧跳动,在现代医学所掌握的临床经验,急性焦虑障碍(亦即是惊恐障碍)就以心动过速为首要的表现。仲景论述因惊恐得之的“奔豚气病”,有从小腹而起的气上冲胸,犹如现代医学认识的惊恐障碍,可突然出现不能预测的惊恐体验,同样是伴有一股气上冲咽喉的窒息濒死感和失控感,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伴心动过速,胸闷气急,竟正与“奔豚气病”不谋而合。“嘿嘿”一词,出现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只有6处,包括少阳病篇、厥阴病篇、百合病和狐惑病。“嘿嘿”是一种情志不舒的表现,犹如现代医学抑郁状态。“嘿嘿”相关条文中,有证有方的有小柴胡汤证、百合病的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狐惑病的甘草泻心汤等,在治疗抑郁障碍的应用上,可供参考。百合病表现为“欲食不能食”、“欲眠不能眠”、“欲行不能行”,犹如现代医学的抑郁、焦虑、睡眠障碍、饮食障碍、精神分裂症等。仲景用了9条条文,共七方,计有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百合鸡子黄汤等,七方药仅八味,易一味易一方,可见仲景用药之精当。“咽中如有炙脔”,后世称之为“梅核气”。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癔病、咽异感症等,临床上许多精神障碍患者都有咽喉异物感的表现,其主方半夏厚朴汤被广泛应用在各种抑郁或焦虑障碍中。“奔豚气病”从惊而引起,病在下焦累及上焦,其表现为“气上冲胸”“发作欲死”,与现代医学的惊恐障碍的濒死感相类似,其病机为气机逆乱。本病有三方,视病位在肝在肾,在寒在热在水饮,不同病机而施方用药。“脏躁”,“喜悲伤欲哭,如有神灵,数伸欠”。临床表现如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精神分裂症。“邪哭”,表现为“魂魄不安”、“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有认为两者病机相同,“脏躁”为轻症,“邪哭”为重症。六经铨百病,通过六经辨证体系,先辨阴阳,再辨六经。六经各有不同的生理和病理特点。如六经的烦躁各有不同。又如糖尿病抑郁症者,病至少阴,多表现为全身性的虚弱,并已出现重要的脏器病变。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喜静恶动、思维及认知能力减退,神疲肢冷,脉微细,但欲寐,或渴,或见心烦,不得眠的睡眠障碍。病在厥阴,症见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呕吐,腹痛、下之利不止等寒热错杂症状时。病在太阴,见情绪低落,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等。病在少阳,见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病在阳明,内热躁烦,烦躁不得眠,腹满,大便乍难乍易等胃肠功能紊乱。病在太阳,头项强痛而恶寒、烦躁不得眠。再如睡眠障碍,病在太阳,症见营卫不和,四肢麻痹、汗出或无汗,口渴、麻木或烦躁以致入睡困难、或眠浅疲倦。病在阳明,扰胸膈,表现为舌干烦渴,大汗出,烦躁至极,辗转难眠。热迫大肠,热与糟粕互结,表现为大热不解,烦渴郁闷,腹胀嗳气臭秽,大便干结,四肢困重,严重者可出现神志上异常,幻视幻听。病在少阳,症见心烦喜呕、口干口苦、舌红苔黄或白腻、脉弦等,睡眠障碍以难入睡或多梦为主。病在太阴,症见情绪低落,心悸失眠,腹部冷痛,喜温喜按,月经失调,唇干,气短,纳差,便溏或肠鸣下利,舌淡胖嫩,苔白水滑,脉沉弱或缓。病在少阴,表现为症见精神困倦,“但欲寐”,四肢逆冷,小便清长;或是症见心烦失眠,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盗汗,小便短赤,舌红而瘦少苔,脉细数。病在厥阴,表现为症见上焦有难耐的热象,自觉一股热气上冲,心烦口渴欲饮;中焦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见胃气虚弱,则有饥而不欲食,胃中嘈杂不适,食后呕吐;下焦有寒见脾肾不足,则兼有下利。再如肠易激综合征,病在太阴,症见腹满而吐、下利、食不下、腹痛。久病累肾,则见下利清谷、手足厥冷、腰膝畏寒、小便清长、尺脉沉细;邪陷太阴,病情迁延日久,络脉瘀滞,见下利腹满时痛,脘腹拘急疼痛时作时止。病在少阴,症见四肢不温,腹痛下利;心肾阳虚,见下利清谷,精神萎靡,畏寒肢冷,喜卧嗜睡,面色晦暗,脉微细沉。病在厥阴,症见腹胀,腹痛,腹泻,大便稀溏,泻下如水样便或完谷不化。唇红干,渴喜饮。胃灼热,自觉气从少腹向上冲逆,饥而不欲食,下肢畏寒,小便清长。舌尖红,苔黄或白,脉弦细。至于甲亢导致精神障碍,病在初可见阳明热盛,病在后久病累及脾肾,则见太阴少阴合病。辨寒热虚实,三阳多为热,为实;三阴多为寒,为虚。如烦躁一证,以热为多,以实为多,以三阳病为多。肠易激综合征以虚为多,以三阴病为多。其虚者可以是阴虚、阳虚、气虚、血虚;其实者可以为实热,可以为腑实。辨气血津液。百病始于气。气机逆乱是致病的重要因素。因惊悸而起的奔豚气病,其病机在“气”,在阴盛或水饮基础上,复加上受情志的刺激,气机逆乱,上冲于胸或于咽喉,造成呼吸困难的窒息濒死感;又如“妇人咽中如有炙脔”的“梅核气”,病机亦可见于“气”上,在痰湿基础上,情志不舒,气机逆乱,上冲于咽喉,痰气交阻而为病。病在血虚不足的有妇人“脏躁”和“邪哭”。尚有心肝血不足“虚烦不得眠”的酸枣仁汤证;比血虚更进一步的心肺阴虚、表现为“意欲食而不能食,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的百合病等。气机失畅,湿浊内生,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仲景又重视津液的有无,作为疾病转归的依据,如阳明热盛津伤,津伤又可至腑实,不能忽视。仲景经方,以六经辨证为框架,有是证用是方,只要在四诊合参、方证相应的前提下处方用药,就能取效。临床上多首经典名方皆广泛应用,在本文第四章偶拾得多种精神情志疾病的治疗病案,同一病症因应不同六经分型有不同处方,同一处方又可用治于不同的精神情志疾病,体现中医学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特色。如治疗抑郁障碍,可见于甘麦大枣汤、半夏厚朴汤、柴胡龙骨牡蛎汤;治疗焦虑障碍,可见于柴胡桂枝汤、甘麦大枣汤、大柴胡汤、半夏泻心汤、附子理中汤、酸枣仁汤;治疗惊恐障碍,可见于柴胡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奔豚汤;治疗睡眠障碍,可见于厥阴病睡眠障碍之乌梅汤和酸枣仁汤、少阳病睡眠障碍之柴胡桂枝汤和小柴胡汤、阳明病睡眠障碍之核桃承气汤和栀子豉汤、少阴病睡眠障碍之四逆汤、太阴病睡眠障碍之附子理中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可见于乌梅汤、小柴胡汤、四逆散、半夏厚朴汤、柴胡桂枝干姜汤、附子理中汤。导师李赛美教授临证以六经辨证为纲,辨治多种精神情志相关疾病,本文第九章,偶拾李教授医治失眠症三例,依据六经病发病过程中邪正进退转归,李教授合共选用了十五方化裁加减,计有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温胆汤、真武汤合方化裁、小柴胡汤合黄连温胆汤加减、小柴胡汤合平胃散加减、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附子汤、四逆散合方、桃核承气汤、四逆散、四君子汤、四逆汤合方、附子理中汤、四君子汤、肾四味合方加减、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当归芍药散等等。三例十五方,连同第四章同为治疗睡眠障碍未有重叠的四方,在本文撷取辨治睡眠障碍之病案中,共见十九方之多。由此验证并揭示了通过灵巧活用,六经为纲,治病求本,观其脉证,知犯何逆,方证相应,调节阴阳气血,以平为期,即能取效。由此亦可引伸,只要方证相应,合理处方,方方皆可成为治疗各种精神情志疾病的良方。综上所述,经方辨治情志病,是在六经辨证的框架下,透过四诊合参,进行综合、归纳。首辨阴阳,再辨六经,辨病因病机、病性的寒热虚实、辨气血津液的输布。最后尚要符合方证相应的原则,则立方施药,自能真正取效。
张美珍[4](2019)在《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中医诊疗规律及PRO量表研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中医诊疗规律目的:对临床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从病-证-症-方-药等多角度总结甲减中医诊疗规律。方法:收集患者就诊的一般信息和处方记录。将数据录入Microsoft office Excel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24.0软件分析甲减患者高频症状、用药、方剂及分析药性特点。结果:在120例甲减患者中,女性99例,男性21例。患者年龄最小者为13岁,最大68岁,患者年龄中位数为41岁。其中30-49岁共79例,40-49岁共46例。对纳入的120例患者的首诊症状、常用方药进行统计分析,其中畏寒出现的频率为87.5%,乏力82.5%,脱发69.17%,记忆力减退65.83%,浮肿65%,纳差54.17%,体重增加54.17%。对近8000诊次的常用中药进行频次统计,仙茅频数最高达330次、仙灵脾313次、茯苓286次、泽泻246次、猪苓226次、炒白术114次、冬瓜皮105次,方剂使用温阳健脾方166次、藿朴夏苓汤40次、玄麦甘桔汤28次。对17味高频药物的药性进行统计,平、温共占57.6%;甘、辛共占82.58%;肾、脾、肝经共占66.72%。结论:甲减多发生于中年女性,在治疗甲减的高频药物中,四气以平、温为主;五味以甘、辛为主;归经以肾、脾、肝经为主。甲减首诊患者以乏力、怕冷、脱发、记忆力减退、浮肿、纳差、体重增加、眠差、情绪低落等症状为主,治以温阳健脾方,其次为藿朴夏苓汤、玄麦甘桔汤、四逆散。对药物频次进行分析,发现单味药以仙茅、仙灵脾为主,仙茅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利水渗湿中药,如茯苓、泽泻、猪等、冬瓜皮、冬瓜子;第三是活血化瘀药,如醋香附、泽兰、川牛膝等。甲减的发生主要以阳虚、气虚为主,气滞、痰饮、血瘀为标。故在补阳益气的组方配伍中,加入适量祛瘀之品,以防止温燥耗伤气血,同时考虑病理性质常为本虚标实,配合理气、化痰之品,已收其效,通过分析用药规律,临床常用甘平辛温之类,入肾、脾,温肾健脾活血利水为主,为临床提供借鉴与经验。第二部分: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中医PRO量表研制目的: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普适性中医特色患者报告结局,进一步了解甲减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和治疗领域等方面的内容,以更好地评价甲减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推动疾病疗效评价,丰富量表种类。方法:在国际量表和中医理论指导下,经过文献分析法、患者访谈法、头脑风暴法建立初始条目池,经过专家咨询或删除或合并条目,并通过小范围测试调整语言的白话性建立量表。使用统计学方法,经过科学性检验后形成终量表。结果:在经过科学性的条目初筛方法和完善之后,形成的最终量表共有24个条目,其中生理领域18条,心理领域3条,社会领域2条,治疗领域1条。量表共发放180份,回收180份,回收率100%,可行性良好;信度考评主要使用克朗巴赫系数,将“怕冷”删除后,系数上升至0.899,将“心跳缓慢”删除后,系数上升至0.901,分半信度将条目31去除后,总量表的分半信度上升;效度考评的方法包含因子分析法和相关系数法,其中因子分析中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1.41%,去除条目4、9、16、22、23、31相关性增加。结论:在国际量表研制的前提下,参考我国中华生存质量量表的研制以及中医“辨证论治”、“情志学说”、“天人合一”、“形神统一”和“因人制宜”等相关理论指导,构建甲减PRO量表。中医理论和四大领域(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和治疗领域)相对应。其中生理领域与中医五脏和气血失调导致的病理变化所对应;心理领域与积极和消极的情绪相对应;社会领域和社会关系、独立性相对应;治疗领域主要和治疗满意度和信任度相对应。在初始条目池的构建下,进行初筛,使用的方法有文献咨询法、患者访谈法、头脑风暴法,形成初始量表共64条。经过专家咨询和小范围的测试,或删除或合并条目,并调整量表语言以最简单的话语来表达关键信息。初量表形成后,选取了 180位甲减患者进行调查问卷,将所得分数使用SPSS24.0软件分析,主要目的是说明量表的信度、效度和可行性良好。在本次研究中,量表共发放180份调查问卷,回收180份,回收率为100%,故可行性良好;量表各领域的离散趋势均大于0.7,说明敏感性良好;量表领域的总克朗巴赫系数是0.898,分半信度是0.823,故信度良好;使用因子分析法,累积方差贡献率达81.41%,旋转在24次迭代后已收敛,使用相关系数法,各条目与总条目的相关性均大于0.5,说明本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综上说明,此量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黄文婷[5](2019)在《彭氏牵拉定位斜扳法治疗寰枢关节失稳的疗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客观评价颈椎牵引法及彭氏牵拉定位斜扳法治疗寰枢关节失稳的临床疗效,观察其在改善眩晕、颈项疼痛、纠正寰枢关节解剖位置上是否存在差异。对比彭氏手法和颈椎牵引法治疗寰枢关节失稳的临床疗效差异,为寰枢关节失稳探索一种更新、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方法:本试验将66名符合纳入标准的寰枢关节失稳受试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1例采用彭氏牵拉定位斜扳法,对照组30例采用颈椎牵引法。每周2次,两周一疗程,共治疗四周(2个疗程)。通过对比治疗前与治疗第1、2疗程及随访1个月的DHI眩晕评分、VAS疼痛评分、寰齿前间距(ADI)、双侧寰齿侧间隙差值(VBLADS)、总有效率等相关疗效评价指标变化情况,统计分析两组间差异。研究结果:1.治疗前两组基线比较:民族、性别、病程、年龄、身高、体重、DHI眩晕评分、VAS疼痛评分、ADI值、VBLADS值比较,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衡,基线可比。2、相关疗效评价指标比较:(1)组内比较:(1)治疗前与治疗1、2疗程和第1、2疗程间,两组间的DHI评分、VAS评分、ADI值、VBLADS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第2疗程与随访后:治疗组的DHI评分、VAS评分、ADI值、VBLADS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的DHI评分、ADI值、VBLADS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间比较:(1)治疗1疗程后,两组间DHI评分、VA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的ADI值、VBLADS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2疗程后,两组间DHI评分、VAS评分、ADI值、VBLADS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总有效率的比较:(1)组间比较:治疗2疗程后,两组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1个月后随访,两组间总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内比较:第2疗程与随访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依从性、安全性比较分析:两组间依从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安全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彭氏牵拉定位斜扳法和颈椎牵引法治疗寰枢关节失稳均有较好的疗效,彭氏牵拉定位斜扳法治疗寰枢关节失稳的疗效优于颈椎牵引法。2.彭氏牵拉定位斜扳法治疗寰枢关节失稳的疗效得到了一定维持,尤其在改善眩晕及纠正寰枢椎解剖位置的疗效维持方面明显优于颈椎牵引法。3.在某种程度上,彭氏牵拉定位斜扳法治疗寰枢关节失稳有着较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临床上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及推广价值。
陈蕾[6](2019)在《垂体前叶功能减退48例误诊病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病例进行分析,分析误诊原因,提高临床医生对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始至2018年6月截止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诊断为垂体前叶功能减退267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有48例。其中男29例,女19例,诊断时年龄1876岁,平均45岁。结果:48例垂体前叶机能减退患者,15例误诊为胃部疾病,5例误诊为男性功能减退,6例误诊为原发性闭经或月经不规律,6例误诊为原发性甲状腺机能减退,2例误诊为脑炎,5例误诊为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8例误诊为精神疾病,4例误诊为不同类型的贫血。结论:垂体功能减退症误诊率较高,血清泌乳素、促甲状腺激素及性激素下降明显,电解质中以钠、氯下降明显;血脂多为升高,以甘油三酯升高最为明显。临床医生在进行诊断时应认真询问病史、仔细查体,对患者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并综合分析,降低误诊率,提高诊断正确率。
孙海荣,张海霞,李慧[7](2014)在《10例青年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误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青年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Primary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PIH)的临床特点及其在诊治过程中的误诊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14年4月本院收治的10例青年PIH误诊的临床资料。结果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颅内感染3例,血管性头痛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及颈椎病各1例。10例均为腰穿及MRI检查诊断明确的PIH,经卧床及大量补液症状缓解。结论青年PIH在临床症状不典型时误诊率较高,临床医生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尽早完善颅脑及脊椎MRI检查并结合脑脊液检查明确诊断,及早治疗预后良好。
秦春节[8](2013)在《蛛网膜下腔出血21例误诊原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aemorrhage,SAH)特殊表现,以减少不典型SAH的误诊。方法对我院1990年3月—2010年3月收治的108例SAH中21例误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8例中21例因首发症状不典型误诊,误诊率19.4%。8例因头昏、头痛、恶心及血压增高误诊为高血压病;3例因偏头痛伴恶心误诊为血管性头痛;2例因头痛伴四肢阵发性抽搐误诊为癫痫;2例因头晕、恶心、呕吐及颈肩酸痛,颈椎X线检查示骨质增生误诊为颈椎病;2例因上腹不适、恶心及呕吐误诊为急性胃肠炎;余4例分别误诊为癔症、病毒性脑炎、上消化道出血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本组确诊SAH后予相应治疗1520 d,痊愈出院19例;死亡2例,病死率9.5%。结论 SAH易误诊,尤其是老年人脑膜刺激征、CT检查可无明显异常,应尽早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必要时可行血管造影检查以早期确诊。
徐海蛟[9](2013)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特殊表现与误诊分析》文中提出SAH通常指脑底动脉或动静脉畸形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占各类脑卒中的6%~8%[1],占出血性脑卒中的20%[2]。尽管近年来由于CT、脑血管造影等技术推广与普及,诊断率不断提高,但误诊情况时有发生。我院1998-02—2011-02收治SAH 102例,由于首发症状表现特殊而误诊23例,误诊率22.55%。现将有关资料报告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16例,女7例,年龄23~74岁,病程2~9d。误诊时间5h~10d。发病诱因:剧烈活动7例,情绪激
尹艳,王桂英,解德平[10](2003)在《颈部抵抗感易致误诊》文中认为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综述 |
| 1. 现代医学对突聋的认识及治疗 |
| 1.1 突聋的定义及发病率 |
| 1.2 耳部解剖 |
| 1.3 突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 1.4 突聋的西医治疗 |
| 2. 中医对突聋的认识及治疗 |
| 2.1 突聋的中医病名 |
| 2.2 突聋与经络的关系 |
| 2.3 突聋的病因病机 |
| 2.4 突聋的中医治疗 |
| 3.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部分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一般资料 |
| 1.3 诊断标准 |
| 1.4 纳入标准 |
| 1.5 排除标准 |
| 1.6 脱落及剔除标准 |
| 1.7 听力曲线分型 |
| 2. 研究方案 |
| 2.1 分组方法 |
| 2.2 治疗方案 |
| 2.3 观察指标 |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 2.5 统计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 3.2 疗效比较 |
| 3.3 耳部及伴随症状评分比较 |
| 3.4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比较 |
| 4. 讨论 |
| 4.1 选题的必要性及创新性 |
| 4.2 颈部七线法的理论依据 |
| 4.3 颈部七线法对耳部及耳部之外伴随症状的影响 |
| 4.4 颈部七线法对焦虑的影响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多原发癌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 1. 多原发癌的发病率 |
| 2. 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 |
| 2.1 性别及发病年龄 |
| 2.2 癌肿的发病间隔 |
| 2.3 发病部位 |
| 3 多原发癌的形成原因及危险因素 |
| 3.1 多原发癌的现代医学认识 |
| 3.2 多原发癌的中医学认识 |
| 4. 多原发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 5. 多原发癌的治疗 |
| 5.1 多原发癌的现代医学治疗 |
| 5.2 多原发癌的中医治疗 |
| 6. 多原发癌的预后 |
| 7.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 |
| 1. 病历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 1.3 纳排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观察指标 |
| 2.2 随访 |
| 2.3 统计学处理 |
| 3. 结果 |
| 3.1 临床资料 |
| 3.2 生存情况 |
| 3.3 生存分析 |
| 4. 讨论 |
| 1. 发病率 |
| 2. 形成原因 |
| 3. 临床特征 |
| 4. 诊断与鉴别诊断 |
| 5. 治疗 |
| 6 预后 |
| 7. 影响预后的风险因素 |
| 8. 结论 |
|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释义 |
| 1.1 经方 |
| 1.2 情志 |
| 1.2.1 七情五志的认识 |
| 1.2.2 情志病建立沿革 |
| 第二章 《伤寒论》《金匮要略》情志相关的病、症、方证 |
| 2.1 烦、躁 |
| 2.1.1 辨病性 |
| 2.1.2 辨病机 |
| 2.1.3 辨病势 |
| 2.1.4 辨虚烦 |
| 2.1.5 辨烦躁与躁烦 |
| 2.1.6 辨六经之烦的病理特点 |
| 2.1.7 小结 |
| 2.2 瞑、卧、眠 |
| 2.2.1 《伤寒论》太阳病篇 |
| 2.2.2 阳明病篇 |
| 2.2.3 少阳病篇 |
| 2.2.4 少阴病篇 |
| 2.2.5 厥阴篇 |
| 2.2.6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
| 2.2.7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
| 2.2.8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
| 2.2.9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
| 2.2.10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
| 2.2.11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 2.2.12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
| 2.2.13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
| 2.2.14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
| 2.2.15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
| 2.2.16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
| 2.2.17 小结 |
| 2.3 惊悸 |
| 2.3.1 “惊” |
| 2.3.2 “悸” |
| 2.3.3 “惊”、“悸”、“怵惕”、“惕而不安” |
| 2.3.4 小结 |
| 2.4 嘿嘿 |
| 2.5 百合病 |
| 2.5.1 病因病机 |
| 2.5.2 临床表现 |
| 2.5.3 治则治法 |
| 2.5.4 方药 |
| 2.5.5 何任治百合病病案 |
| 2.6 咽中如有炙脔(梅核气) |
| 2.6.1 病因病机 |
| 2.6.2 临床表现 |
| 2.6.3 治则治法 |
| 2.6.4 方药 |
| 2.6.5 梅核气病案 |
| 2.7 奔豚气病 |
| 2.7.1 历代医家对奔豚气病情志相关的认识 |
| 2.7.2 病因病机 |
| 2.7.3 临床表现 |
| 2.7.4 治则治法 |
| 2.7.5 方药 |
| 2.7.6 小结 |
| 2.8 脏躁 |
| 2.8.1 “脏”的争议 |
| 2.8.2 “躁”的争议 |
| 2.8.3 病因病机 |
| 2.8.4 临床表现 |
| 2.8.5 治则治法 |
| 2.8.6 方药 |
| 2.8.7 小结 |
| 2.9 邪哭 |
| 2.9.1 病因病机 |
| 2.9.2 临床表现 |
| 2.9.3 治则治法 |
| 2.9.4 方药 |
| 2.9.5 小结 |
| 第三章 六经铨百病 |
| 3.1 太阳病与情志病 |
| 3.2 阳明病与情志病 |
| 3.3 少阳病与情志病 |
| 3.4 太阴病与情志病 |
| 3.5 少阴病与情志病 |
| 3.6 厥阴病与情志病 |
| 3.7 小结 |
| 第四章 经方辨治情志相关疾病 |
| 4.1 抑郁障碍 |
| 4.1.1 病理机制 |
| 4.1.2 临床表现 |
| 4.1.3 中医学辨治抑郁障碍 |
| 4.1.4 经方治抑郁障碍病例 |
| 4.1.5 糖尿病抑郁症 |
| 4.1.6 小结 |
| 4.2 广泛性焦虑障碍 |
| 4.2.1 病理机制 |
| 4.2.2 临床表现 |
| 4.2.3 中医学辨治焦虑障碍 |
| 4.2.4 经方治广泛性焦虑障碍病例 |
| 4.2.5 小结 |
| 4.3 惊恐障碍 |
| 4.3.1 病理机制 |
| 4.3.2 临床表现 |
| 4.3.3 中医辨治惊恐障碍 |
| 4.3.4 经方治惊恐障碍病例 |
| 4.3.5 小结 |
| 4.4 睡眠障碍 |
| 4.4.1 病理机制 |
| 4.4.2 临床表现 |
| 4.4.3 中医辨治睡眠障碍 |
| 4.4.4 小结 |
| 4.5 肠易激综合征 |
| 4.5.1 病理机制 |
| 4.5.2 临床表现 |
| 4.5.3 中医学辨治肠易激综合征 |
| 4.5.4 经方治肠易激综合征病例 |
| 4.5.5 小结 |
| 4.6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甲亢 |
| 4.6.1 病理机制 |
| 4.6.2 临床表现 |
| 4.6.3 中医辨治甲状腺功能亢进所致精神障碍 |
| 4.6.4 小结 |
| 第五章 经方辨治情志相关疾病之理 |
| 5.1 四诊合参 |
| 5.1.1 望诊 |
| 5.1.2 闻诊 |
| 5.1.3 问诊 |
| 5.1.4 切诊 |
| 5.2 首辨阴阳 |
| 5.3 再辨六经 |
| 5.4 辨寒热虚实 |
| 5.5 辨气血津液 |
| 5.6 方证相应 |
| 第六章 经方辨治情志相关疾病之法 |
| 6.1 汗法 |
| 6.2 下法 |
| 6.3 和法 |
| 6.4 温法 |
| 6.5 清法 |
| 6.6 补法 |
| 第七章 经方辨治情志相关疾病之方 |
| 7.1 柴胡桂枝汤 |
| 7.2 黄连阿胶汤 |
| 7.3 甘草小麦大枣汤 |
| 7.4 栀子厚朴汤 |
| 7.5 小柴胡汤 |
| 7.6 大柴胡汤 |
| 7.7 四逆散 |
| 7.8 桃核承气汤 |
| 7.9 半夏厚朴汤 |
| 7.10 柴胡龙骨牡蛎汤 |
| 7.11 三承气汤 |
| 7.12 桂枝汤 |
| 7.13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
| 7.14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
| 7.15 小结 |
| 第八章 经方辨治情志相关疾病之药 |
| 8.1 桂枝 |
| 8.2 柴胡 |
| 8.3 半夏 |
| 8.4 甘草 |
| 8.5 茯苓 |
| 8.6 黄连 |
| 8.7 黄芩 |
| 8.8 栀子 |
| 8.9 厚朴 |
| 8.10 枳实 |
| 8.11 知母 |
| 8.12 阿胶 |
| 8.13 当归 |
| 8.14 百合 |
| 8.15 龙骨 |
| 8.16 牡蛎 |
| 8.17 人参 |
| 8.18 生姜 |
| 8.19 大枣 |
| 8.20 酸枣仁 |
| 8.21 生地黄 |
| 第九章 当代经方名师辨治精神情志疾病经验 |
| 9.1 李赛美教授治神志及情志病的经验 |
| 9.1.1 六经辨治糖尿病抑郁症 |
| 9.1.2 六经辨治糖尿病失眠症 |
| 9.1.3 六经辨治甲状腺功能亢进情志失调 |
| 9.1.4 立法燮阴阳,多从少阳论治,善用柴胡剂 |
| 9.1.5 调枢机,理气血,袪痰瘀,定神志 |
| 9.1.6 遣方用药规律 |
| 9.1.7 病例赏析 |
| 9.1.8 小结 |
| 9.2 郝万山教授辨治情志病经验 |
| 9.2.1 疗心肝胆,重阳气 |
| 9.2.2 自拟柴胡桂枝温胆定志汤 |
| 9.2.3 病例赏析 |
| 9.2.4 小结 |
| 9.3 黄煌辨治情志病经验 |
| 9.3.1 论半夏厚朴汤 |
| 9.3.2 论黄连阿胶汤 |
| 9.3.3 论四逆散 |
| 9.3.4 八味除烦汤病例 |
| 9.3.5 小结 |
| 9.4 小结 |
| 第十章 病案偶拾 |
| 10.1 病案1 |
| 10.2 病案2 |
| 结语 |
| 讨论 |
|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研究进展 |
| 1. 西医研究进展 |
| 2. 中医研究进展 |
| 综述二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与中医PRO量表 |
| 1. PRO的定义与内涵 |
| 2. PRO在国外研究进展 |
| 3. PRO在国内研究进展 |
| 4. 甲减与中医PRO量表 |
| 第二部分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中医诊疗规律及PRO量表研制 |
| 第一章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中医诊疗规律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对象 |
| 3. 研究方法 |
| 4. 研究结果 |
| 5. 小结 |
| 6. 讨论 |
| 7. 不足之处 |
| 第二章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中医PRO量表研制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方法 |
| 3. 研究内容 |
| 4. 研究结果 |
| 5. 小结 |
| 6. 讨论 |
| 7. 不足之处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附录1 |
| 附录2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对照 |
| 引言 |
| 1.研究内容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及处理 |
| 1.6 终止试验标准及处理 |
| 1.7 安全性控制 |
| 1.8 不良事件的处理 |
| 2.研究方法 |
| 2.1 研究设计类型 |
| 2.2 样本含量 |
| 2.3 随机方法 |
| 2.4 试验对照设计 |
| 2.5 盲法 |
| 2.6 技术路线图 |
| 3.治疗方案 |
| 3.1 病例分组 |
| 3.2 操作规范 |
| 3.3 分组治疗方案 |
| 3.3.1 彭氏牵拉定位斜扳法 |
| 3.3.2 颈椎枕颌带坐位牵引法 |
| 3.4 疗程 |
| 4.临床观察指标 |
| 4.1 一般项目 |
| 4.2 疗效评价指标 |
| 4.3 依从性评价 |
| 4.4 安全性评价 |
| 5.统计方法 |
| 5.1 统计分析计划书与软件 |
| 5.2 统计分析方法 |
| 6.质量控制和保证 |
| 结果分析 |
| 1.入选病例完成情况及均衡性分析 |
| 1.1 一般资料比较 |
| 2.治疗前后疗效评分比较 |
| 2.1 .两组眩晕量表(DHI)评分比较 |
| 2.2 .两组VAS疼痛评分评分比较 |
| 2.3 .两组寰齿前间距(ADI)比较 |
| 2.4 .两组双侧寰齿侧间隙差值(VBLADS)比较 |
| 2.5 .治疗2 疗程及随访1 月后两组组间有效率比较 |
| 3.依从性分析 |
| 4.安全性分析 |
| 讨论 |
| 1.传统医学对寰枢关节失稳的认识 |
| 1.1 中医相关概念 |
| 1.2 中医的病因病机 |
| 1.3 中医治疗原理 |
| 1.4 传统中医治疗方法现状 |
| 2.现代医学对寰枢关节失稳的认识 |
| 2.1 西医相关概念 |
| 2.2 西医病因的认识 |
| 2.3 西医发病机制的认识 |
| 2.4 西医治疗方法现状 |
| 3.寰枢关节失稳的影像学诊断 |
| 4.推拿整复手法治疗寰枢关节失稳的医学机理 |
| 4.1 补虚泻实,调节阴阳 |
| 4.2 行气活血,舒经通络 |
| 4.3 松解筋肉,通利关节,整复错位 |
| 4.4 消炎镇痛,改善循环 |
| 4.5 恢复寰枢椎的生物力学平衡 |
| 5.本研究结果分析讨论 |
| 5.1 基线比较结果 |
| 5.2 治疗结果 |
| 5.3 依从性及安全性结果分析 |
| 6.彭德忠教授“牵拉定位斜扳法”治疗寰枢关节失稳的临床特点 |
| 6.1 安全性 |
| 6.2 有效性 |
| 6.3 彭氏整复手法的操作要点认识 |
| 结论 |
| 问题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件一 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 |
| 附件二 不良事件记录表 |
| 附件三 寰枢关节失稳临床疗效评估调查表 |
| 附件四 在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内容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内容与方法 |
| 3 统计学处理 |
| 4 技术路线图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导师评阅表 |
| 1 临床资料 |
| 2 讨 论 |
| 2.2 鉴别诊断 |
| 2.3 发病原因及机制 |
| 2.4 诊治体会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首发症状与误诊疾病 |
| 1.3 治疗与结果 |
| 2 讨论 |
| 2.1 误诊原因分析 |
| 2.2 预防误诊对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