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东秦岭陕西洛南地区镁矽卡岩型铁矿成矿蚀变特征及找矿迹象(1972)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东秦岭陕西洛南地区镁矽卡岩型铁矿床的矿化蚀变特征和找矿标志(1972)(论文文献综述)

韩珂[1](2021)在《南秦岭宁陕-镇安一带钨钼金多金属矿集区控矿构造-岩浆-流体-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文中研究表明南秦岭在早中生代陆内造山期发生了强烈而又广泛的构造-岩浆活动,与此相伴形成了大量的金属矿产。陕西宁陕-镇安一带钨钼金多金属矿集区位于南秦岭构造带北部,区内构造和中酸性岩浆岩十分发育,目前已发现了上百处以钨钼为主的多金属矿床(点),尽管研究区内已取得一定的勘查与研究成果,但总体上仍存在:构造控矿规律、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时代等方面研究存在空白或不足。本文以控矿构造-岩浆-流体-成矿耦合作用研究为基础,在前人已有工作基础上,对矿集区内典型矿床进行解剖研究。开展矿集区大比例尺控矿构造-蚀变矿化调研,并采集相关岩矿石样品进行地球化学测试,对宁陕-镇安一带钨钼金多金属矿集区控矿构造、岩浆及成矿作用等进行深入剖析研究,揭示区内多金属控矿构造特征、矿集区复式岩体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等,探讨了构造-岩浆-流体-成矿作用的耦合机制和地球动力学背景,初步建立了以构造-岩浆相互作用为主的宁陕-镇安一带钨钼金多金属矿集区成矿模型,总结了找矿标志,根据地质及物化探等信息,提出找矿远景区。取得以下主要进展和成果:1.矿集区内发育走向NW-NWW和NE-NNE两组断裂,后者截切前者形成了矿集区内“井”字形的构造格局。其中NE-NNE向断裂和节理裂隙是石英脉型钨钼多金属矿(化)体的主要控矿构造,少部分北西向或近东西向的断裂形成矽卡岩型钨钼矿化。2.矿集区岩浆岩主要为复式岩体,其中懒板凳岩体田湾单元部分样品、王家坪隐伏岩体和花岗细晶岩脉代表了本区岩浆演化方向,具有较高的岩浆结晶分异程度,具有富Si、低Mg#值。稀土总量低,呈强负Eu异常,稀土配分曲线有四分组效应。Zr/Hf和Nb/Ta值较低,Rb/Sr值较高。锆石U-Pb测年获得懒板凳岩体九间屋单元和王家坪隐伏岩体年龄分别为222.7Ma和201.9Ma,矿集区内岩浆岩形成时代主要集中在210 Ma-230Ma和190 Ma-200 Ma两个阶段,岩浆岩属钙碱性准铝-弱过铝质I型壳幔混源花岗岩类。3.钨钼矿床中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成矿流体大致可分为4个类型:(1)高温类(峰值355℃~380℃),以棋盘沟矽卡岩型和石英脉型钨矿化为代表;(2)中高温类(209℃~327℃),以其他各典型矿区石英脉型钼钨矿化为代表;(3)中温类(197℃~213℃),以钼矿化长石石英伟晶岩型为代表;(4)低温类(154℃~189℃),以钨矿化石英萤石脉型和钨矿化含绿柱石石英脉型为代表。与棋盘沟矿区石英脉型钨矿有关的成矿流体为中高温和中高盐度流体,形成于偏还原性的较深部环境,东阳矿区、核桃坪矿区和杨沟-地耳沟矿区石英脉型成矿流体具有中温、中低盐度,形成于稍浅部的还原偏氧化环境,而伟晶岩型矿化成矿流体则为低温、低盐度,形成于浅部偏氧化环境,钼钨矿化的形成深度范围为4.2km~8.4km。流体的沸腾和混合作用可能是钨钼矿化形成的重要机制。4.不同钼钨矿化类型中石英的δD值变化范围为-64.9‰~-80.1‰,均值为-74.4‰,δ18OH2O值介于-1.71‰~6.42‰,均值为2.67‰。矽卡岩型矿化以岩浆水为主,石英脉型矿化中既有岩浆水也有大气降水,石英萤石脉型、含绿柱石石英脉型和伟晶岩型矿化阶段中,大气降水更多的参与到了成矿作用中。石英脉型钨钼矿化δ34S为3.6‰~10.2‰,均值为7.3‰,矽卡岩型矿化δ34S为6.1‰,伟晶岩型矿化δ34S为4‰,大西沟花岗岩型钼矿δ34S为0.1‰,岩浆是硫的主要来源,即岩浆为成矿作用的主要物源。5.棋盘沟和江口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分别为199.7±3.9 Ma和198.7±3.9Ma,棋盘沟矿区与白钨矿密切共生的蚀变金云母Ar-Ar同位素坪年龄分别为188.6 Ma和190.1 Ma。矿集区钨钼矿床成矿年龄总体集中在190 Ma-200 Ma之间,属早侏罗世。6.东阳矿区矽卡岩型白钨矿中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上凸状的“四分组”特征,显示为Ⅱ型白钨矿的特征,矿区矽卡岩化程度相对较弱,白钨矿中的稀土元素含量和配分形式可大致代表原始成矿流体中的稀土含量和配分形式。棋盘沟石英脉型白钨矿中稀土元素含量略高于东阳矿区矽卡岩型白钨矿,呈弱的正Eu异常,与Ⅰ型白钨矿类似,矽卡岩化程度较高,钨矿形成在富钠环境中。核桃坪矿区白钨矿呈中Ⅰ型,稀土配分曲线向右陡倾,分馏强烈,可能和早期富重稀土的矿物结晶有关。东阳和核桃坪矿区成矿流体富F,棋盘沟矿区石英脉型白钨矿成矿流体富Cl。7.与矿集区内钨钼多金属成矿作用具有密切时空关系的花岗岩体应为190 Ma~200Ma之间形成的高分异演化岩体及岩脉,王家坪隐伏岩体富F等挥发分,有利于钼钨等多金属矿化的形成。而矿集区地表出露的早期(210 Ma~230 Ma)岩体应为主成矿期前岩体。钨钼金多金属矿化为晚印支-早燕山期陆内造山伸展垮塌演化阶段中与酸性岩浆热液活动相关的金属成矿组合系列。8.分布在成矿构造-岩浆岩带部位的异常构造-热液脉密集区段应是成矿的最佳地段,本次圈定了5个钼钨金多金属成矿潜力区,即江口远景区,银洞湾远景区,旬阳坝远景区,相沟台-月河台一带远景区和杨沟-地耳沟矿区周边一带,部分矿床(如黑沟-佛爷坪和相沟台等)深部仍有很大找矿潜力。

王瑞廷,成欢,冀月飞,李青锋[2](2020)在《秦岭陕西段主要矿产资源分布特征与绿色勘查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秦岭陕西段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成矿作用发育,资源潜力巨大,所属的4个矿集区均发现了矿产地,并建成矿山企业。在国家相继出台的契合绿色勘查理念的技术政策推动下,借鉴国外绿色勘查经验,涌现出了一批典型案例;有关单位在小秦岭、凤太、汉中等3个勘查基地分别采取了特色鲜明的绿色勘查方法,取得了较好的绿色勘查效果;同时,从矿业权出让、应建必建、绿色矿山建设实施方案、绿色矿山报评、称号撤销、违约责任追究及处罚等方面践行绿色矿山建设相关政策,陕西省探索出"黄陵经验"和"凤县模式"。从绿色勘查流程、科技支撑、建设示范区、建立长效激励机制等方面给出了区内主要矿产资源绿色勘查开发建议。

丁坤[3](2020)在《南秦岭柞-山矿集区典型金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动力学背景》文中研究表明南秦岭柞水-山阳(以下简称柞山)矿集区是秦岭造山带内重要矿集区之一,区内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发育大量赋存于碎屑浊积岩或碳酸盐建造中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对于该矿集区内金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时代,岩浆活动与成矿的联系,成矿作用机制及其成矿动力学背景等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尚待深入,制约了该矿集区金矿进一步勘探开发。本文以柞山矿集区的夏家店、龙头沟、王家坪和青林沟四个典型金矿床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详细的区域地质调查、物化探、遥感和矿相学研究,系统的实验测试分析,查明了柞山矿集区金矿床中金的赋存状态和成矿时代,研究了成矿流体的演化、来源及成矿物质来源,探讨了岩浆活动与金成矿关系、成矿作用过程及成矿构造背景,主要取得以下成果和认识:(1)柞山矿集区出露的金矿床(点)主要集中在二台子—凤镇—夏家店金矿带和青林沟—王家沟—庙梁金矿带中。矿床赋矿围岩为一套碳酸盐岩或碎屑岩沉积建造,矿体明显受断裂构造控制,与Au、As、Sb等成矿元素密切共生,具有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和高岭土化等围岩蚀变特征,其赋矿围岩、金赋存状态等最基本特征与美国内华达州的卡林型金矿床相同或相似,矿石品位、流体性质等不尽相同。(2)根据夏家店、龙头沟、王家坪和青林沟矿床地质背景特征和详细的矿相学研究,将成矿阶段划分为石英-黄铁矿(±绢云母)阶段、石英-硫化物(±少量方解石)阶段和石英-方解石阶段;黄铁矿、砷黄铁矿和毒砂为主要载金矿物;金的嵌布类型包括裂隙金、粒间金和包裹金三类。(3)柞山矿集区金矿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低盐度特征;金矿床形成于中性或弱碱性、还原环境中;金在热液中主要以Au(HS)0的形式运移,流体-岩石相互作用是柞山矿集区卡林型-似卡林型金矿床中Au富集成矿最为关键的作用。(4)通过C-H-O-S同位素及硫化物微量元素研究,认为金矿床中早期成矿流体具有岩浆水特征,成矿后期有大气降水加入,成矿物质由不同比例的深部幔源岩浆与地壳混合而成。(5)综合对比分析,认为柞山矿集区存在印支期和燕山期两期金成矿事件,金矿床受断裂构造控制,且成矿与印支期和燕山期高钾钙碱性准铝质I型花岗岩活动有关。青林沟成岩成矿时代为印支晚期,成矿物质均由幔源岩浆与地壳混合而成,该期事件形成于岩石圈应力状态从挤压向伸展转变的构造背景。夏家店金矿床方解石、萤石Sm-Nd等时线年龄为139.6±0.98Ma、龙头沟金矿床单矿物Sm-Nd等时线年龄为141±3.6Ma,夏家店金矿及龙头沟金矿的成矿年龄能代表区域卡林型金矿床的主要年龄,王家坪金矿也形成于140Ma左右;燕山期成矿环境为岩石圈伸展减薄的构造环境,由于秦岭造山带进入伸展裂陷阶段,地壳厚度减薄,在地幔热和构造减压的条件下,地幔物质和热流体上涌带来了大量的金等成矿元素,同时又诱发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萃取活化了部分地层中的金,导致金大量沉淀聚集成矿,金矿与区内斑岩-矽卡岩铜钼矿床为同一成矿系统。

段壮[4](2019)在《山东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的鲁西莱芜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矽卡岩型富铁矿成矿区之一,也是我国平炉富矿的重要产地。莱芜地区中生代侵入岩发育,主要包括矿山、角峪、金牛山和铁铜沟岩体,其中矿山岩体是最重要的成矿岩体。矽卡岩型铁矿床主要产于矿山岩体与中奥陶统碳酸盐岩地层的接触带中,包括大-中型矿床7处,小型矿床3处,累计探明资源储量约5亿吨,占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总储量的95%以上。前人对该莱芜地区成矿岩体地质特征、控矿构造及矿化特征等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对该区成矿岩体的岩石成因、成矿流体组成和演化、成矿时代、膏岩层参与铁矿成矿的方式和机制等关键问题的研究还比较薄弱。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莱芜地区的中生代侵入岩及张家洼大型富铁矿床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和矿相学观察的基础上,开展相关的岩石地球化学、成矿年代学及矿物地球化学研究,深入探讨该区侵入岩的成因、成矿流体演化、膏盐层参与成矿的方式、成岩成矿时代和成矿动力学背景,揭示该区矽卡岩型富铁矿成因机制和关键控制因素。系统的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莱芜地区的侵入岩主要形成于130Ma,是华北克拉通破坏峰期的响应。该区几个主要侵入岩体如矿山、角峪、金牛山和铁铜沟等具高Mg#,富集LILE、Pb和LREE,亏损HFSE等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并明显富集Sr-Nd同位素,表明其初始岩浆来源于EMI型和EMII型地幔之间的富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并且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壳混染;此外,铁铜沟岩体的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有少量软流圈物质的加入。莱芜地区富集岩石圈地幔的形成可能与三叠纪时期华南陆壳向华北克拉通俯冲过程中产生的熔体及侏罗纪时期古太平洋向中国东部俯冲产生的板片流体对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的交代有关。张家洼矽卡岩型铁矿床主要赋存于矿山岩体的闪长质侵入体与中奥陶统碳酸盐岩的接触带、石炭系本溪组与奥陶系地层之间的层间滑动离构造以及接触带与层间构造的复合部位。野外观察和岩相学特征表明,该矿床的成矿作用可以分为钠质交代阶段(钠长石、方柱石)、干矽卡岩阶段(透辉石、镁橄榄石、尖晶石)、湿矽卡岩阶段(金云母、磁铁矿、蛇纹石及少量磷灰石和榍石)、硫化物阶段(黄铁矿)和碳酸盐阶段(方解石),其中湿矽卡岩阶段是主成矿阶段,磁铁矿为主要的矿石矿物。与磁铁矿共生的热液榍石U-Pb年龄为131±4 Ma,与磁铁矿共生的金云母40Ar/39Ar年龄为130±1 Ma,二者在误差范高度吻合,并与矿山岩体的锆石U-Pb年龄(130±1 Ma)完全一致,表明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年龄为130 Ma。鲁西北淄博地区召口矽卡岩型铁矿床的石榴石U-Pb年龄为128±3 Ma,鲁西南沂南地区的铜井矽卡岩型Cu-Au-Fe矿床的石榴石U-Pb年龄为126±7–127±3 Ma。这些年龄在误差范围内均与张家洼铁矿床的年龄相似,暗示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是鲁西早白垩世130 Ma左右区域大规模成矿作用的产物。综合华北克拉通东部已发表的矽卡岩型矿床及成矿岩体的年龄可知,华北克拉通中、东部的矽卡岩型铁矿成矿作用均爆发于130 Ma,与华北克拉通破坏峰期一致,指示华北地区大规模矽卡岩型铁成矿作用是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和破坏的响应和产物。为了探讨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床成矿流体的演化以及膏岩层参与铁矿成矿的方式和机制,本文对成矿岩体(矿山岩体)中的硫化物和磷灰石以及矽卡岩型铁矿床中不同成矿阶段的热液矿物(钠化-干矽卡岩阶段的方柱石、湿矽卡岩阶段的热液磷灰石和磁铁矿、硫化物和碳酸盐阶段的黄铁矿)开展了系统的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矿山岩体中的磷灰石具有异常高的Cl含量(可达7 wt.%),暗示与成矿有关的岩浆高度富集卤族元素(尤其是Cl),从而有利于高盐度岩浆流体的出溶。该区成矿岩体中辉石堆晶和不成矿岩体中部分具有原生结构的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具有典型的岩浆硫特征(δ34S接近于0‰)。钠化-干矽卡岩阶段的方柱石Cl/Br摩尔比值介于565–1094,暗示该阶段的成矿流体以岩浆流体为主。形成于湿矽卡岩阶段且与磁铁矿共生的热液磷灰石具有明显更高的Cl/Br摩尔比值(685–8875),指示该期流体混染了围岩奥陶纪蒸发岩中的岩盐;同时,热液磷灰石的87Sr/86Sr比值(0.70765–0.70903)明显高于成矿岩体的初始87Sr/86Sr比值(0.70645–0.70792),而与奥陶系碳酸盐围岩的同位素组成相似(0.70867–0.70919),也指示该阶段大量围岩物质加入到成矿热液中。张家洼铁矿的磁铁矿具有高Mg特征(MgO含量普遍大于1 wt.%),并且伴生镁铁矿和镁钛矿,指示铁成矿阶段有大量富镁围岩物质的加入。硫化物-碳酸盐阶段的硫化物具有富重硫的硫同位素组成特征(δ34S值整体大于10‰),指示奥陶纪膏盐层中硫酸盐的加入为热液流体提供了大量的硫。同时,大规模富含地层重硫的热液流体叠加交代了该区成矿岩体,使岩体中富含浸染状、细脉状的热液黄铁矿,这些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与矿石中硫化物阶段的黄铁矿硫同位素组成相近。综上所述认为,奥陶系膏岩层主要以热液流体交代、萃取的方式在湿矽卡岩阶段持续加入到成矿流体系统中;成矿岩体出溶的富氯流体利于铁质出溶和搬运,是成矿的关键因素。

王利功[5](2018)在《华北陆块南缘崤山地区金银多金属矿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华北陆块南缘崤山地区东部黄土浅覆盖区陆续发现了中河、老里湾两个大型银铅锌矿,实现了该地区找矿工作的重大突破,显示了巨大的找矿前景,因此该地区金银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划分、成矿规律研究、区域成矿模式、综合找矿模型、浅覆盖区勘查技术方法研究、区域成矿预测成为研究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区内典型矿床地质特征、燕山期岩浆岩、C-A和S-A分形模型应用研究和基于SVM、改进Adaboost算法的成矿预测试图解决以上问题。对研究区内金银多金属矿床进行了成矿地质条件、矿床地质特征、矿化蚀变特征和矿床成因等方面研究,以成矿系列理论为指导,将区内金银多金属矿床划分为申家窑式金矿、崤山式金矿、银家沟式硫铁多金属矿和中河-老里湾式银铅锌矿四个矿床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金银多金属矿成矿规律、区域成矿模式和综合找矿模型等方面的研究;中河岩体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岩体成岩年龄为135.4±1.6Ma,是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崤山地区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该区存在两种类型的花岗岩:一类是低Y、高Sr型花岗岩,具有埃达克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一类是低Y、低Sr型花岗岩,属于喜马拉雅型花岗岩,两类花岗岩均是加厚的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两种类型花岗岩的形成为区内金银多金属矿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成矿动力学背景,高温、高压、含水的条件形成的两种类型岩浆有利于与下地壳和壳幔交换作用有关的Au、Ag、Fe、Cu、Mo等成矿物质的溶出,促使了崤山地区金银多金属矿的形成。C-A、S-A分形模型成功解决了崤山东部黄土浅覆盖区地球化学信息提取难的问题,奇异性分析的的方法成功识别了中河、瓦川地区常规地球化学处理方法无法识别弱银异常,丰富了该区找矿技术手段;基于SVM和改进的Adaboost两种算法对崤山东部地区开展了金银多金属矿成矿预测,圈定了找矿靶区12个,其中A级找矿靶区4个,B级找矿靶区4个,C级找矿靶区4个,并分别进行了评价,认为除了目前已发现金银多金属矿床的靶区外,在小妹河、黑山沟、张家河及张家坡一带仍然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推进了Adaboost算法多元信息集成当中的应用。

郭波[6](2018)在《栾川矿集区鱼库钼钨矿床及隐伏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文中研究说明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响应国家深部找矿政策的号召,通过大比例尺重力和磁法测量方法,预测栾川矿集区存在一个大型隐伏花岗岩岩基及大型钼钨矿床,并通过钻探验证这一成果,从而发现了鱼库隐伏钼钨矿床。本文通过对该矿床的地质学、隐伏岩体地球化学以及年代学特征的综合研究分析,结合前人对栾川矿集区小斑岩体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典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等研究资料,深入探讨了鱼库超大型隐伏钼钨矿床的成因。1、鱼库超大型隐伏钼钨矿床的矿体主要发育在矽卡岩(角岩)化的接触带附近,并且钼矿主要赋存在花岗斑岩中,少量赋存在矽卡岩和角岩中,从而区别于南泥湖等其他钼钨矿床。矿体形态与隐伏花岗岩岩基顶界面一致,整体形态呈现北西西走向,北西高,南东低的特征。2、隐伏花岗岩岩基是由三次岩浆侵入活动形成的,第一期岩浆活动于153.1±1.2Ma形成隐伏花岗岩岩基的主体,岩性为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第二期岩浆活动于147.1±1.3Ma148.0±1.6Ma形成似斑状正长花岗岩,具有更强烈的硅化和钾化,同时在围岩接触带发育面状钾化和硅化,表明其与钼钨矿化关系密切;第三期于130.0±1.3Ma形成细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岩脉,规模较小。3、与成矿有关的似斑状正长花岗岩具有较高SiO2、Al2O3和全碱含量,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的偏铝质花岗岩。岩体稀土元素含量较高,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La/Yb)N=4.1037.3),具有明显的Eu异常(δEu=0.380.84)。相对富集Rb、Th、U、K、Sr、Ta、Hf和Y,相对亏损Ba、Nb、Zr、P和Ti。4、似斑状正长花岗岩的锆石εHf(t)集中在-19-13之间,TDM2Hf集中于2.11.7Ga,Sr同位素初始比值(Isr)在0.6834710.709276之间,平均值0.703600;εNd(t)值在-19.06-16.95之间,Nd模式年龄TDM为1.812.21Ga之间,与Hf同位素特征一致;初始(206Pb/204Pb)t在17.1663717.49745之间;(207Pb/204Pb)t在15.4559015.48114之间,(208Pb/204Pb)t在38.1224238.57785之间。5、综上所述,成矿似斑状正长花岗岩是晚侏罗纪-早白垩纪秦岭造山带构造转换时期,增厚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花岗岩岩浆,在隐伏花岗岩岩基与围岩接触带的薄弱部位就位,同时发育与成矿关系最密切的硅化和钾化,也使得围岩发生强烈的矽卡岩化和角岩化,并交代沉淀含矿物质,从而形成钼钨矿床。

曹晶[7](2018)在《东秦岭黄水庵碳酸岩型钼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碳酸岩型钼矿床位于东秦岭钼矿带内,是全球范围内非常罕见的一种新的矿床类型。随着近些年碳酸岩型钼矿床的不断发现,其理论研究却明显滞后。为此,本文选择大型的黄水庵碳酸岩型钼矿床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成岩成矿作用进行研究。同时总结碳酸岩型钼矿床的特征,以期对该类型矿床有综合全面的认识。黄水庵钼矿床赋存于太古界太华群片麻岩中,钼矿体主要由矿化的碳酸岩脉组成。辉钼矿主要呈浸染状分布于碳酸岩脉中;主要的蚀变类型有钾长石化、硅化、碳酸盐化等。矿床的成矿过程可分为为四个阶段,分别为硅酸盐-硫化物阶段、碳酸岩-硫化物-硫酸盐阶段、硫化物-碲化物阶段和碳酸盐阶段。碳酸岩-硫化物-硫酸盐阶段为辉钼矿的主要形成阶段;硫化物-碲化物阶段形成了一类特殊的碳酸盐-硫化物-碲化物-铋化物的矿物组合。与钼矿化相关的碳酸岩呈脉状产出,主要由粉色的方解石组成。碳酸岩中的方解石具有非常均一的C-O同位素组成(δ13CPDB=-4.7-5.3‰,δ18OSMOW=7.18.2‰),表明该碳酸岩属于幔源火成碳酸岩。碳酸岩全岩和方解石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碳酸岩中方解石的87Sr/86Sr比值为0.70609620.7062713,重晶石的87Sr/86Sr比值为0.70603760.7062310,接近EM1地幔端元的87Sr/86Sr值。矿床中的H、O同位素特征显示,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矿床中发育丰富的流体包裹体,以富含CO2包裹体和含子矿物包裹体为特征,与典型的碳酸质流体的特征是一致的,表明成矿流体来源于碳酸岩。矿床中的初始成矿流体为SO42--NaCl(KCL)-CO2-H2O体系,具有高温、高盐度、富CO2的特点;主成矿阶段由于压力的降低,成矿流体中CO2相和水溶液相发生了分离,导致了金属的沉淀;第三阶段成矿流体以水溶液为主,属于中低温、贫CO2流体。矿床中的总硫同位素为+1‰,具有地幔来源硫的特征。矿床中的硫化物具有非常均一的Pb同位素组成,与碳酸岩中方解石的Pb同位素组成一致,均接近富集地幔EM1端元。综合的矿床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成岩成矿物质均来源于单一的接近富集地幔EM1的源区。8件辉钼矿样品的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为207.9±3.0Ma210.9±3.8Ma,属于晚三叠世,表明该矿床形成于华北与扬子两大板块碰撞造山的后碰撞伸展阶段。

熊潇[8](2017)在《秦岭造山带典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及其对关键造山事件的指示 ——以铜峪铜矿床、温泉钼矿床和小河口铜矿床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造山带作为岩石圈板块俯冲增生、碰撞作用最为复杂的构造带,不仅形成了多种岩石构造组合,也促使成矿物质富集形成了众多大型-超大型矿床和矿集区,故大陆造山带及其相关环境的构造-岩浆-流体-成矿作用研究成为当前国际地学研究的前沿课题。秦岭造山带横亘于华北、扬子两大板块之间,是在晚太古-中元古代洋陆间杂构造基础上,于晚元古代-中三叠世经历现代板块构造体制的主造山期华北、秦岭、扬子三板块依次沿商丹、勉略缝合带由南向北俯冲碰撞造山,并由于后造山期强烈的陆内造山作用的叠加改造最终形成的复合型造山带,其完整地记录了大陆裂解-洋盆产生、大洋消减-大陆增生、大陆碰撞和陆内造山演化等过程,也造就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因此,充分发挥秦岭造山带独特的地域优势和演化过程复杂性的优势,从成矿系统与造山作用相耦合的角度出发,本论文围绕着加里东期俯冲造山、印支期碰撞造山和燕山期陆内造山这三期关键的秦岭造山事件,分别选择北秦岭铜峪VHMS型铜矿床、西秦岭温泉斑岩型钼矿床和南秦岭小河口矽卡岩型铜矿床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探讨了秦岭造山带形成演化过程中不同造山事件对壳幔物质交换,矿源供给、流体输运、矿石堆积和矿床定位的制约,阐明了不同造山事件引发的岩浆-流体-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建立了基于秦岭造山带形成演化的成岩成矿模式。本论文以板块构造与成矿系统理论为指导,运用大陆动力学研究思路、比较矿床学的思维和方法,将形成于秦岭造山带不同构造环境、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类型的典型矿床的成矿规律纳入到秦岭复合造山带形成演化过程中,详细解剖研究了铜峪VHMS型铜矿床、温泉斑岩型钼矿床和小河口矽卡岩型铜矿床的矿化地质特征,通过岩(矿)相学、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和大地构造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和分析测试手段,旨在对构造-岩浆-流体-成矿耦合作用进行系统的研究,理清典型矿床的成岩成矿时代、物质来源、矿床成因机制、成矿规律和成矿动力学背景,阐明秦岭造山带洋-陆俯冲造山、陆-陆碰撞造山和陆内造山作用过程对流体运输、矿源供给和矿床定位的制约。论文取得的主要认识和成果如下:1.晚奥陶世厚志留世,古秦岭洋板片由南向北俯冲造山,板片脱水,少量上覆沉积物发生熔融,产生大量高氧逸度(fO2)热液流体进入地幔楔,活化、萃取地幔楔的铜等成矿元素,并促使地幔楔发生部分熔融,生成含矿气水热液,岩浆与富含成矿物质的流体上升在地表喷发形成铜峪VHMS型铜矿床。与此同时,伴随着俯冲洋壳的部分熔融,熔体进入地幔楔,与地幔楔发生物质交换产生的埃达克质熔体侵入上地壳形成了煤沟花岗闪长岩体。铜峪铜矿床赋存于斜峪关群变中-基性火山岩中,矿体呈大小不等的透镜状、似层状顺层产出,连续性较好,彼此呈雁行状排列。岩石蚀变作用普遍,并与矿化在空间展布上具有一致性,矿区中心以透辉石化和阳起石化为主,伴有石榴子石化、绿帘石化和绿泥石化,向外以硅化和绢云母化为主,蚀变逐渐减弱。矿石硫化物主要有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和闪锌矿,其次为磁铁矿和辉锑矿等。矿区内出露煤沟花岗闪长岩侵入于矿区背斜南翼,岩体内仅有零星矿化,未构成工业矿体。赋矿火山岩和煤沟岩体分别结晶于445±2.0 Ma~437±4.2 Ma和442±2.2 Ma~441±2.0 Ma,黄铁矿、黄铜矿和闪锌矿获得两组Re-Os等时线年龄分别为448±33 Ma和390±19 Ma,前者等时线年龄与赋矿火山岩和煤沟岩体锆石U-Pb年龄吻合,表明铜峪铜矿区成矿火山喷发事件、岩浆侵入活动和主沉积成矿作用同时发生,时代为O3~S1,后者等时线年龄可能代表了晚期商丹洋盆闭合构造事件对铜峪铜矿床叠加改造引起的又一期热液成矿作用。赋矿火山岩具有从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的分异演化特征,构成了 一套较完整的岛弧拉斑火山岩系列,微量元素特征与典型的岛弧玄武岩相似。煤沟花岗闪长岩表现为高Mg#值,富Ni、Cr,轻重稀土强烈分馏,δEu不明显,高Sr和低Y、Yb特点,与洋壳俯冲熔融形成的岛弧埃达克岩特征一致。岩石微量元素及Sr-Nd-Pb-Hf同位素综合研究揭示,赋矿火山岩和煤沟岩体均形成于与大洋板块俯冲作用有关的岛弧环境,但二者起源于不同的岩浆源区,前者为地幔楔发生部分熔融产生的正常岛弧火山岩浆,并与下地壳物质发生了混染,而后者为俯冲的玄武质大洋板片部分熔融产生的熔体与地幔楔发生交代作用形成的具有埃达克岩性质的岛弧花岗岩。矿床S-Pb同位素特征一致显示铜峪铜矿床成矿物质与赋矿火山岩同源,二者具有地幔-地壳混合特征,而煤沟岩体对成矿可能没有直接的控制作用;矿石硫化物及火山岩对球粒陨石配分曲线显示了较好的谐和性,矿石稀土元素特征值,如(La/Yb)N、LREE/HREE、δEu、δCe和Y/Ho值与赋矿火山岩相似,而与煤沟花岗闪长岩差异较大,进一步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赋矿火山岩,并非直接来自煤沟岩体。2.晚三叠世,华北和扬子板块沿勉略缝合带发生全面的陆-陆碰撞造山作用,当秦岭造山带处于由同碰撞挤压向后碰撞伸展转变的过渡构造体制下,俯冲的扬子板块断离造成软流圈地幔物质局部上涌,导致新元古代大陆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少量基性岩浆,中新元古代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花岗质岩浆,基性岩浆上升、侵入下地壳与壳源花岗质岩浆发生混合,两端元岩浆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形成了中-高fO2、富水、富含Mo等元素的温泉成矿花岗斑岩及伴生的暗色镁铁质微粒包体(MMEs)。岩浆侵位后,在冷凝结晶过程中释放出大量富含Mo的成矿流体,成矿流体沿岩体内部的断裂、节理及裂隙渗流、运移,最后充填交代形成温泉斑岩型钼矿床。温泉钼矿产于温泉杂岩体中,矿体的形态、产状受断裂和节理构造控制,围岩蚀变强烈,由内向外依次为钾化带、绢英岩化带和青磐岩化带。流体成矿作用可划分为:Ⅰ石英-黑云母-钾长石阶段、Ⅱ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Ⅲ碳酸盐-硫化物阶段。岩相学、元素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Lu-Hf同位素研究表明,温泉岩体内大量发育的MMEs主要为岩浆混合成因。温泉寄主花岗岩与其MMEs的结晶年龄一致,分别为219±2.4Ma~221±1.3 Ma和217±2.0Ma~218±2.5 Ma,辉钼矿Re-Os同位素显示成矿年龄为219±5.2 Ma,反映壳-幔岩浆混合、温泉岩体侵位与Mo矿化作用均发生于晚三叠世。温泉寄主花岗岩岩浆起源于中-新元古代晚期下地壳部分熔融作用,而MMEs起源于新元古代裂解形成的富集岩石圈地幔在三叠纪重熔作用。岩石圈地幔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镁铁质岩浆上侵,底侵至造山带底部产生的热异常致使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花岗质岩浆,花岗质岩浆与镁铁质岩浆在岩浆房内发生混合作用形成了温泉岩体。矿床S-Pb同位素、脉石矿物稀土元素等特征显示成矿物质为下地壳-地幔混合源,主要来自于花岗质岩浆,成矿与温泉花岗质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产生的岩浆热液活动密切相关。温泉含矿岩体的氧逸度(fO2)分布不均匀,整体偏低(介于AFMQ-10.9~+6.5之间,平均为AFMQ-4.1),符合板内或碰撞造山带的岩浆岩fO2 一般较低(<△FMQ-1)的特点,但其相对于同一构造单元、同时代和同成因的“五朵金花”岩体仍显示出相对较高的fO2特征,这一结论与国内外许多矿区含矿岩体氧逸度高于不含矿岩体的事实相符,进一步印证了 Mo矿化与氧逸度高的岩浆相关。温泉钼矿床初始成矿流体属于H20-NaCl-C02体系,早阶段成矿流体以高温、高盐度、高fO2、富C02和贫NaCl子晶为特征,与大陆碰撞体制下形成的斑岩型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特征一致;随着压力、温度逐渐下降,富挥发分的成矿流体发生不混溶作用和相分离使得C02大量逃逸,且大气降水热液逐渐混入,形成中阶段中温、中盐度、低fO2、高fS2的成矿流体,促使辉钼矿等硫化物沉淀;晚阶段伴随着大气降水的混入程度增加形成中-低温、低盐度、贫C02的热液流体。温泉钼矿床初始矿化深度为~8.6 Km,中阶段成矿深度为5.4 Km~6.1 Km,明显高于岩浆弧背景的斑岩矿床成矿深度,与中-晚三叠世华北-华南全面陆-陆碰撞造山地壳增厚的事实相符。3.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秦岭造山带从印支期以近EW向构造体制为主进入燕山期以近NS向构造体制为主的构造动力体制转换期,陆内俯冲的南北向挤压作用消失,开始受伸展构造应力场的制约且伴随岩石圈厚度减薄,软流圈急剧抬升,幔源物质和热流流体上涌,提供足够的热促使加厚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受热发生熔融形成花岗质岩浆,并诱发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形成富含成矿元素的花岗质岩浆,当岩浆沿构造薄弱带上升侵位于桐峪寺组等沉积地层中,伴随着岩浆结晶分异,成矿流体从岩浆中出溶,最终形成了燕山期小河口矽卡岩型铜矿床。小河口铜矿体呈层状、透镜状或脉状赋存于花岗闪长玢岩与桐峪寺组碳酸盐岩接触带的矽卡岩内。成矿作用划分为4个阶段:Ⅰ干矽卡岩阶段、Ⅱ湿矽卡岩-氧化物阶段、Ⅲ石英-硫化物阶段和ⅣV碳酸盐-石英阶段。小河口含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41±1.3 Ma~138±2.0Ma,与矿集区内其他岩体和成矿作用的年龄范围一致,表明热液交代作用形成小河口矽卡岩和铜矿化发生于141 Ma~138 Ma。小河口岩体为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Ⅰ型花岗岩,具有弱的正Eu异常,富集LILE(如U、K、Ba和Pb),亏损HFSE(如Nb、Ta、P和Ti),Sr/Y>20,表明岩浆来自于加厚陆壳下部或造山带根部,岩石及锆石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小河口岩体具有碰撞后花岗岩特征,形成于后碰撞或造山期后的板内动力环境。Pb-Hf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成岩物质来自于深部,岩浆起源于受大量地幔物质加入的下地壳岩石。黄铁矿的Co、Ni、As以及磁铁矿的Ti02、Al203、MgO和MnO含量变化范围显示小河口铜矿床为与岩浆活动有关的热液交代(矽卡岩)成因。电子探针分析表明,矽卡岩矿物组合为钙铁榴石-钙铝榴石和透辉石-钙铁辉石矿物系列,与世界Cu-Fe-Mo矽卡岩矿床中的石榴子石和辉石系列一致,表明小河口铜矿床为典型的钙质矽卡岩型矿床。矿床S-Pb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物质及成矿流体为岩浆热液来源,主要来自于与矽卡岩矿化密切相关的小河口花岗岩体。矽卡岩矿化阶段从早期到晚期依次形成钙铝榴石、钙铝榴石组分-钙铁榴石组分交替系列和透辉石-纯钙铁榴石。其中,无环带的钙铝榴石(Grta)反映早期矽卡岩成岩环境为低fO2、酸性还原环境,该阶段不利于矽卡岩铜矿化;随着形成过程中fO2的逐渐增加,成矿热液由酸性逐渐向弱碱性演化,FeOT含量逐渐增加,在振荡的物理化学(多次沸腾)环境中形成了钙铝榴石-钙铁榴石组分交替生长的石榴子石(Grtc);晚期形成稳定的透辉石-钙铁榴石(Grtb、Grtd)组合,此时成矿体系处于相对稳定的高f02、碱性环境,为矽卡岩型铜矿化提供有利条件。小河口铜矿床成矿流体为单一的NaCl-H20体系,阶段Ⅰ透辉石和阶段Ⅱ阳起石中均发育含NaCl子晶三相包裹体,成矿流体具有高温、高盐度和高fO2的特点,且发生多次流体沸腾作用,该阶段为岩浆-热液过渡性流体,具有较强的萃取和携带金属的能力,是之后成矿系统中热液和金属的主要贡献者。随着透辉石、钙铁榴石和磁铁矿沉淀,体系温度、fO2开始降低,加速了阶段Ⅲ成矿物质以硫化物的形式卸载。阶段Ⅲ的流体具有中-高温度、中-低盐度的特征,盐度变化范围较大,且均一温度分布也出现了双峰,表明在Ⅲ主成矿阶段晚期有大气降水的混入,导致流体的降温稀释,lg(fO2)(SO42-)明显降低,黄铁矿、黄铜矿和辉钼矿开始大量沉淀,以石英-硫化物脉的形式充填裂隙或交代充填矽卡岩矿物。因此,流体的沸腾作用及其与大气降水的混合作用共同为小河口铜矿床金属矿物沉淀的主要原因。随着与大气降水参与程度的增加,ⅣⅣ阶段流体反映了低温、低盐度体系特征,成矿趋于结束。从Ⅰ阶段至Ⅲ阶段,流体体系的压力从350 bar~580 bar至6 bar~190 bar、成矿深度从~2.3 Km至0.06 Km~0.76 Km发生了明显的降低,表明矿床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快速抬升和上覆地层的剥蚀崩塌作用,代表了J3~K1早期陆内俯冲背景地壳加厚向伸展作用地壳减薄的构造环境变化,且该环境为流体的减压沸腾、硫化物卸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小河口成矿岩体的氧逸度集中于AFMQ-2~+6之间(平均为△FMQ+1.6),Ce4+/Ce3+比值集中于150~600之间(平均为445),与国内外典型斑岩型-矽卡岩型铜-钼矿床的氧逸度特征值接近,表明小河口成矿岩体的岩浆fO2较高,具备形成大-中型矽卡岩型铜矿床的潜力。

赵一鸣,丰成友,李大新[9](2017)在《中国矽卡岩矿床找矿新进展和时空分布规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中国矽卡岩矿床找矿取得了很大的新进展:西藏冈底斯成矿带和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发现和探明了十余个大中型矽卡岩铜、金多金属矿床;在青海西部祁漫塔格成矿带发现和探明了不少铁多金属矽卡岩矿床;在东部地区发现和探明了一批大型隐伏的矽卡岩矿床,如河北白涧铁矿床、江西朱溪钨多金属矿床、湖南锡田锡钨矿床、福建上房钨矿床等。在新疆西天山发现和探明了一批大(中)型与火山-侵入活动有关的矽卡岩铁矿床。另外,在新疆发现白干湖、沙沟等大型钨矿床,在甘肃也发现和探明了大型钨矿床。学者们对上述矿床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中国主要矽卡岩矿床最新同位素测年资料表明,矽卡岩矿床的生成时代从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到新生代都有,但最重要的成岩成矿期是中生代的燕山期。在空间分布上,赵一鸣等(1990)曾划分出14个重要的矽卡岩成矿带,通过广大地质工作者的努力,在西藏、新疆和青海等省(区)找矿工作的重大进展,又新增4个矽卡岩成矿带,即西藏冈底斯成矿带、班公湖-怒江成矿带、青海祁漫塔格成矿带和新疆西天山成矿带。

薛飞[10](2017)在《栾川矿集区花岗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找矿指示意义》文中认为栾川矿集区位于东秦岭Mo多金属成矿带的中部,区内晚中生代形成了众多的Mo-W-Pb-Zn矿床与花岗岩体。在岩体地质学、地球化学、年代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不同Mo矿床,评价栾川矿集区花岗岩体的含矿性特征及其找矿标志。对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的研究取得如下成果:(1)区内花岗岩体以二长花岗岩和花岗斑岩为主,具有南部岩体粒度粗,北部岩体粒度细;深部二长花岗岩、浅部花岗斑岩的特征;(2)花岗岩黑云母成分特征表现出高Si,富Mg,低Al以及贫Fe的特征,大部分属镁质黑云母。南泥湖和上房岩体黑云母受到更多后期流体影响;(3)花岗岩体为I型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花岗岩。含矿岩体更加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Ba、P、Ti等高场强元素。南泥湖与上房岩体具有更高的分异程度;(4)鱼库岩体的锆石U-Pb年龄为149.6±2.4 Ma。Hf同位素TDM2为1998-2156Ma,εHf(t)在-16.9-19.7之间;(5)矿集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阶段岩浆活动可以分为160-154Ma、150-141Ma和136-130Ma三个阶段。成岩和Mo-W成矿高峰在150-139Ma。老君山岩体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无大规模成矿活动。含矿性指的是岩浆岩体所表现的成矿潜力与能力,就是评价是否含矿、含哪种矿以及含矿的规模。对花岗岩体以及相关Mo矿床的研究表明,其含矿性特征及制约因素如下:(1)花岗岩体成矿与否受到源区特征和岩石成因的制约。两类岩体岩浆来源均是以古老地壳的部分熔融为主,并混入地幔物质。但源区组分存在差异,老君山岩体源区地幔组分更多,更加年轻。两类岩体的构造环境和成因也不相同;(2)成矿的规模受岩浆的物理化学状态、岩石的成分特征和岩体的形态的影响。具有更大成矿规模的南泥湖矿田的岩体的氧逸度更高、温度更高、侵位压力更低。其次经历更高程度的演化,更高含量的K、Si、成矿元素和产热元素,有利于形成大规模的矿床。出露面积小,剥蚀程度低的岩体含矿规模更大;(3)伴生的矿种受到围岩的制约。具有钙质矽卡岩化围岩的南泥湖岩体有利于形成W矿床,而具有镁质矽卡岩化围岩的上房沟矿床则不利于W矿化,利于产生磁铁矿体。对比黄背岭岩体与含矿岩体的特征后,认为黄背岭岩体成矿潜力巨大,是栾川矿集区Mo-W成矿远景区。

二、东秦岭陕西洛南地区镁矽卡岩型铁矿床的矿化蚀变特征和找矿标志(1972)(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秦岭陕西洛南地区镁矽卡岩型铁矿床的矿化蚀变特征和找矿标志(1972)(论文提纲范文)

(1)南秦岭宁陕-镇安一带钨钼金多金属矿集区控矿构造-岩浆-流体-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钨钼矿研究现状
        1.2.2 成矿系列研究现状
        1.2.3 南秦岭构造带早中生代(230-170 Ma)构造-岩浆-成矿演化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样品采集制备和分析方法
        1.4.1 样品采集和制备
        1.4.2 全岩地球化学分析
        1.4.3 矿物流体包裹体分析
        1.4.4 成岩成矿年龄分析
        1.4.5 单矿物原位分析测试
        1.4.6 稳定同位素测试
        1.4.7 白钨矿粉末样稀土微量元素分析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7 主要认识和创新点
第二章 成矿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5 变质岩及变质作用
    2.6 区域矿产特征
第三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3.1 东阳钨矿
        3.1.1 矿区地质概况
        3.1.2 矿床地质特征
        3.1.3 构造-蚀变-矿化特征
    3.2 棋盘沟钨矿
        3.2.1 矿区地质概况
        3.2.2 矿床地质特征
        3.2.3 构造-蚀变-矿化特征
    3.3 核桃坪铍钨矿
        3.3.1 矿区地质概况
        3.3.2 矿床地质特征
        3.3.3 构造-蚀变-矿化特征
    3.4 杨沟-地耳沟钨钼矿
        3.4.1 矿区地质概况
        3.4.2 矿床地质特征
        3.4.3 构造-蚀变-矿化特征
    3.5 桂林沟钼多金属矿
        3.5.1 矿区地质概况
        3.5.2 矿床地质特征
        3.5.3 构造-蚀变-矿化特征
    3.6 付家沟钼金矿
        3.6.1 矿区地质概况
        3.6.2 矿床地质特征
        3.6.3 构造-蚀变-矿化特征
    3.7 小结
第四章 矿集区岩浆岩特征
    4.1 岩石学特征
        4.1.1 东江口岩体
        4.1.2 胭脂坝岩体
        4.1.3 懒板凳岩体
        4.1.4 四海坪岩体
        4.1.5 王家坪隐伏岩体
        4.1.6 脉岩类
    4.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2.1 岩浆岩主量成分特征
        4.2.2 稀土及微量元素特征
    4.3 年代学特征
    4.4 岩石成因及构造环境
        4.4.1 岩石分类
        4.4.2 成因及构造环境
        4.4.3 物源及源区性质
    4.5 小结
第五章 成矿流体及稳定同位素研究
    5.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5.2 包裹体显微测温研究
        5.2.1 均一温度和盐度
        5.2.2 流体密度
        5.2.3 流体压力及深度估算
    5.3 包裹体激光拉曼成分分析
    5.4 稳定同位素
        5.4.1 氢氧同位素
        5.4.2 硫同位素
    5.5 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
    5.6 小结
第六章 矿集区岩浆成矿规律研究
    6.1 成矿年代学
        6.1.1 白钨矿Sm-Nd同位素年龄
        6.1.2 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
        6.1.3 金云母Ar-Ar同位素年龄
    6.2 单矿物地球化学研究
        6.2.1 云母类矿物电子探针分析
        6.2.2 黄铁矿原位LA-ICP-MS分析
        6.2.3 白钨矿LA-ICP-MS和水溶液ICP-MS分析
    6.3 岩浆-成矿关系研究
        6.3.1 时空关系
        6.3.2 成矿物质来源研究
    6.4 构造控岩控矿规律研究
        6.4.1 区域晚印支-早燕山期构造演化及动力学背景
        6.4.2 矿集区构造控岩控矿机制
    6.5 小结
第七章 成矿模型构建与找矿预测
    7.1 矿集区成矿系列研究
        7.1.1 钨钼金多金属矿(化)特征
        7.1.2 成矿系列分析
    7.2 成矿模型构建
        7.2.1 挤压向伸展垮塌过渡演化早期(235~200 Ma)
        7.2.2 伸展垮塌主成矿期(200~190 Ma)
        7.2.3 晚期岩脉与成矿叠加作用(?≤Age≤190 Ma)
        7.2.4 矿集区“五层楼”成矿模型
    7.3 找矿预测
        7.3.1 找矿标志
        7.3.2 成矿有利区段预测
    7.4 与南岭钨多金属成矿矿带典型矿床的对比
第八章 结语
    8.1 结论
    8.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秦岭陕西段主要矿产资源分布特征与绿色勘查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秦岭陕西段地质背景
2 秦岭陕西段主要矿集区矿产资源分布特征
    2.1 凤太矿集区
    2.2 勉略宁矿集区
    2.3 柞山矿集区
    2.4 小秦岭矿集区
3 秦岭陕西段主要矿产资源绿色勘查
    3.1 国外绿色勘查的通常做法
    3.2 我国绿色勘查的相关政策及其典型实例
        3.2.1 我国绿色勘查的相关政策
        3.2.2 我国绿色勘查典型实例
    3.3 秦岭陕西段主要矿产绿色勘查实践
        3.3.1 小秦岭金钼钨矿产基地绿色勘查
        3.3.2 凤太铅锌金矿产基地绿色勘查
        3.3.3 汉中锰金镍矿产基地绿色勘查
4 秦岭陕西段主要矿产资源绿色开发
    4.1 绿色开发相关政策
    4.2 陕西省创建绿色矿山的具体措施
5 秦岭陕西段矿产资源绿色勘查开发建议
    5.1 科学布局立项,优化绿色勘查设计,坚持依法依规绿色勘查施工
    5.2 发挥科技引领和技术支撑作用,推动绿色勘查开发
    5.3 学习、推广绿色矿山先进经验,建立绿色循环矿业示范/产业园区,践行绿色发展
    5.4 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地质勘查—矿业开发一体化,实现良性绿色发展
6 结论

(3)南秦岭柞-山矿集区典型金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动力学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金矿床分类
        1.2.2 卡林型金矿床研究进展
        1.2.3 柞水-山阳矿集区金矿研究现状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实验方法
        1.4.1 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1.4.2 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
        1.4.3 流体包裹体分析
    1.5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秦岭重点金矿矿集区特征
    2.2 柞山矿集区地质概况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构造
        2.2.3 岩浆岩
        2.2.4 地球物理特征
        2.2.5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2.2.6 遥感地质特征
        2.2.7 区域矿产
第三章 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
    3.1 夏家店金矿床
        3.1.1 矿区地质特征
        3.1.2 矿体特征
        3.1.3 矿石特征
        3.1.4 围岩蚀变及变质作用
        3.1.5 成矿阶段
    3.2 龙头沟金矿床
        3.2.1 矿区地质特征
        3.2.2 矿体特征
        3.2.3 矿石特征
        3.2.4 围岩蚀变
        3.2.5 成矿阶段
    3.3 王家坪金矿床
        3.3.1 矿区地质特征
        3.3.2 矿体特征
        3.3.3 矿石特征
        3.3.4 围岩蚀变
        3.3.5 成矿阶段
    3.4 青林沟金矿
        3.4.1 矿区地质特征
        3.4.2 矿体特征
        3.4.3 矿石特征
        3.4.4 围岩蚀变
        3.4.5 成矿阶段
第四章 典型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1 夏家店金矿床
        4.1.1 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
        4.1.2 同位素特征
        4.1.3 成矿流体来源
        4.1.4 成矿物质来源
        4.1.5 地层含金性及其成矿意义
        4.1.6 小结
    4.2 龙头沟金矿床
        4.2.1 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
        4.2.2 同位素特征
        4.2.3 成矿物质来源
        4.2.4 成矿流体来源
        4.2.5 小结
    4.3 王家坪金矿床
        4.3.1 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
        4.3.2 S同位素特征
        4.3.3 成矿物质来源
        4.3.4 小结
    4.4 青林沟金矿床
        4.4.1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4.2 同位素特征
        4.4.3 毒砂微量元素组成
        4.4.4 岩浆岩成因类型
        4.4.5 岩浆源区
        4.4.6 岩浆活动与成矿
        4.4.7 成矿物质来源
        4.4.8 小结
第五章 柞水-山阳矿集区金矿成矿过程与成矿动力学背景
    5.1 金的迁移沉淀机制
        5.1.1 金的迁移形式
        5.1.2 金的沉淀机制
    5.2 成岩成矿时代
    5.3 与黔西南卡林型金矿对比研究
    5.4 柞水-山阳卡林型金矿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
        5.4.1 成矿物质来源
        5.4.2 柞水-山阳构造-岩浆活动与金成矿动力学背景
        5.4.3 矿床成因模式
第六章 结论与问题
    6.1 主要成果
    6.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山东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及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矽卡岩型铁矿床研究现状
        1.2.2 华北矽卡岩型铁矿及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成矿作用
        1.2.3 蒸发岩与岩浆及热液成矿的联系
    1.3 选题的研究内容及方案
    1.4 论文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鲁西地区区域地质特征
        2.1.1 大地构造背景
        2.1.2 区域地层
        2.1.3 区域构造
        2.1.4 区域岩浆岩
        2.1.5 区域矿产
    2.2 莱芜地区地质特征
        2.2.1 地层
        2.2.2 构造
        2.2.3 岩浆岩
第三章 鲁西莱芜地区中生代侵入岩成因研究
    3.1 岩相学特征及地球化学组成
        3.1.1 岩相学特征
        3.1.2 锆石U-Pb年代学
        3.1.3 主-微量元素特征
        3.1.4 全岩Sr-Nd同位素特征
        3.1.5 锆石Lu-Hf同位素
    3.2 岩石成因
        3.2.1 莱芜地区侵入体的形成时代
        3.2.2 莱芜地区侵入体的源区组成与岩浆演化
第四章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地质特征
    4.1 张家洼铁矿床矿体地质特征及控矿构造
    4.2 矿石类型及特征
        4.2.1 矿石的矿物组成及其特征
        4.2.2 矿石构造
        4.2.3 矿石结构
    4.3 围岩蚀变及成矿阶段
        4.3.1 钠质交代阶段
        4.3.2 干矽卡岩化阶段
        4.3.3 湿矽卡岩化阶段
        4.3.4 硫化物阶段
        4.3.5 碳酸盐阶段
        4.3.6 表生作用期
第五章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矿床成矿年代学研究
    5.1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热液榍石U-Pb定年
        5.1.1 样品描述
        5.1.2 分析结果
        5.1.3 讨论
    5.2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金云母~(40)Ar/~(39)Ar定年
        5.2.1 样品描述
        5.2.2 分析结果
        5.2.3 讨论
    5.3 淄博召口矽卡岩型铁矿床石榴石U-Pb定年
        5.3.1 矿区地质特征简述
        5.3.2 样品描述
        5.3.3 分析结果
        5.3.4 讨论
    5.4 沂南矽卡岩型Cu-Au矿床石榴石U-Pb定年
        5.4.1 矿区地质特征简述
        5.4.2 样品描述
        5.4.3 分析结果
        5.4.4 讨论
    5.5 华北矽卡岩型铁成矿作用与克拉通破坏的成因联系
第六章 膏岩层对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的作用和控制
    6.1 方柱石卤族元素组成特征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6.1.1 样品描述
        6.1.2 分析结果
        6.1.3 讨论
    6.2 热液磷灰石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6.2.1 样品描述
        6.2.2 分析结果
        6.2.3 讨论
    6.3 磁铁矿元素组成特征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6.3.1 样品描述
        6.3.2 分析结果
        6.3.3 讨论
    6.4 莱芜地区硫同位素组成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6.4.1 样品描述
        6.4.2 分析结果
        6.4.3 讨论
    6.5 矿山岩体中磷灰石卤族元素组成特征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6.5.1 样品描述
        6.5.2 分析结果
        6.5.3 讨论
    6.6 膏盐层加入矽卡岩型铁成矿体系的时限及对成矿的影响
第七章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关键控制因素与找矿潜力分析
    7.1 成矿关键控制因素
        7.1.1 岩浆条件
        7.1.2 构造条件
        7.1.3 地层条件
    7.2 成矿潜力评价与找矿方向
第八章 结束语
    8.1 主要认识和结论
    8.2 存在问题和进一步的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实验分析方法
    1.全岩主-微量元素及Sr-Nd同位素分析
        1.1 全岩主-微量元素组成分析
        1.2 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分析
    2.矿物成分分析
        2.1 电子探针分析(EPMA)
        2.2 方柱石卤素含量分析(LA-ICP-MS)
        2.3 磷灰石微量元素分析(LA-ICP-MS)
        2.4 磷灰石Br含量分析(SIMS)
        2.5 石榴石LA-ICP-MS元素面扫描
    3.U-Pb同位素定年
    4.金云母~(40)Ar-~(39)Ar定年
    5.锆石Hf同位素分析
    6.磷灰石原位Sr同位素分析
    7.硫同位素分析
        7.1 硫化物单矿物中硫同位素组成分析
        7.2 硫酸盐及全岩中硫同位素组成分析
        7.3 硫化物LA-MC-ICP-MS原位硫同位素组成分析
附表和附图

(5)华北陆块南缘崤山地区金银多金属矿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问题
        1.2.1 成矿预测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量
2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地层
        2.1.1 结晶基底
        2.1.2 沉积盖层
    2.2 构造
        2.2.1 褶皱构造
        2.2.2 断裂沟造
        2.2.3 变质核杂岩构造
    2.3 侵入岩
    2.4 区域矿产特征
3 燕山期中酸性岩浆岩研究
    3.1 岩体形成时代
    3.2 岩石地球化学
        3.2.1 晚侏罗世花岗岩类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2.2 早白垩世花岗岩类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3 岩石成因
    3.4 岩浆作用与金银多金属矿形成机制
4 典型矿床研究
    4.1 崤山金矿
        4.1.1 矿区地质
        4.1.2 矿床地质特征
        4.1.3 矿化蚀变特征
        4.1.4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4.2 申家窑金矿
        4.2.1 矿区地质
        4.2.2 矿床地质特征
        4.2.3 矿化蚀变特征
        4.2.4 成矿期、成矿阶段划分
    4.3 老里湾银铅锌矿
        4.3.1 矿区地质
        4.3.2 矿体地质特征
        4.3.3 矿化蚀变特征
        4.3.4 成矿期、成矿阶段划分
    4.4 中河银铅锌矿
        4.4.1 矿区地质
        4.4.2 矿体地质特征
        4.4.3 矿化蚀变特征
    4.5 银家沟硫铁多金属矿
        4.5.1 矿区地质
        4.5.2 矿床地质特征
        4.5.3 矿化蚀变特征
        4.5.4 成矿期、成矿阶段划分
5 区域成矿规律与成矿系列研究
    5.1 矿床时空分布规律
        5.1.1 崤山地区矿床时间分布特征
        5.1.2 崤山地区矿床(点)空间分布特征
    5.2 成矿物质来源
        5.2.1 金矿成矿物质来源
        5.2.2 区内硫铁多金属矿、银铅锌矿成矿物质来源研究
    5.3 控矿因素分析
        5.3.1 区域构造及其演化对成矿作用的控制
        5.3.2 地层控矿作用
        5.3.3 构造控矿作用
        5.3.4 燕山期岩浆岩与成矿关系
    5.4 矿床成矿系列和区域成矿模式
        5.4.1 矿床成矿系列
        5.4.2 区域矿床成矿模式
6 崤山东部地区金多金属矿找矿模型构建
    6.1 银铅锌矿综合找矿模型构建
        6.1.1 地球化学特征
        6.1.2 矿区地球物理特征
        6.1.3 找矿模型的构建
    6.2 金矿综合找矿模型构建
        6.2.1 地球物理特征
        6.2.2 地球化学特征
        6.2.3 找矿模型构建
7 崤山东部浅覆盖区地球化学信息提取
    7.1 地球化学数据统计分析
    7.2 地球化学元素异常下限的确定
    7.3 单元素异常特征
    7.4 成矿元素奇异性特征
8 区域成矿预测
    8.1 .改进ADABOOST算法介绍和SVM算法介绍
        8.1.1 改进Adaboost算法介绍
        8.1.2 SVM算法介绍
    8.2 成矿信息提取
        8.2.1 地质信息提取
        8.2.2 地球物理信息提取
        8.2.3 地球化学信息提取
        8.2.4 遥感信息提取
    8.3 区域矿产资源定位预测
        8.3.1 基于Adaboost算法和SVM算法成矿预测过程
        8.3.2 成矿预测结果
        8.3.3 找矿靶区的圈定
9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栾川矿集区鱼库钼钨矿床及隐伏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2、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岩浆岩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成矿
3、栾川矿集区小斑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3.1 小斑岩体地质特征
    3.2 小斑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3.3 小斑岩体的成因讨论
4、隐伏花岗岩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4.1 隐伏花岗岩岩体岩石学特征
    4.2 隐伏花岗岩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4.3 隐伏花岗岩岩体锆石U-Pb年龄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5、鱼库钼钨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5.1 矿体特征
    5.2 矿石特征
    5.3 矿化阶段
    5.4 含矿细脉类型及其生成顺序
    5.5 围岩蚀变
    5.6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6、鱼库超大型隐伏钼钨矿床成因
    6.1 隐伏花岗岩岩基成因
    6.2 矿床成因
7、结论
    7.1 主要成果及认识
    7.2 存在问题及下一步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7)东秦岭黄水庵碳酸岩型钼矿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碳酸岩的特征及时空分布
        1.2.2 碳酸岩的成因研究
        1.2.3 碳酸岩及相关矿产
        1.2.4 碳酸岩岩浆流体特征
    1.3 以往工作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及方法
    1.5 完成工作量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结晶基底
        2.1.2 盖层岩系
    2.2 区域构造
        2.2.1 褶皱构造
        2.2.2 断裂构造
    2.3 岩浆岩
    2.4 区域构造演化
        2.4.1 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结晶基底的形成与演化
        2.4.2 中元古代的扩张伸展裂解与中-新元古代的沉积盖层的形成
        2.4.3 古生代-三叠世板块构造演化
        2.4.4 中-新生代陆内构造演化
    2.5 区域矿产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
        3.1.1 矿区地层
        3.1.2 矿区构造
        3.1.3 矿区岩浆岩
    3.2 矿体特征
    3.3 矿化特征
    3.4 围岩蚀变
    3.5 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
4 成矿年代学及其意义
    4.1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4.2 分析结果
    4.3 黄水庵钼矿床成矿年龄
5 碳酸岩地球化学特征
    5.1 碳酸岩岩相学特征
    5.2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5.2.1 碳酸岩全岩微量元素
        5.2.2 方解石LA-ICP-MS微量元素
        5.2.3 方解石碳、氧同位素
    5.3 测试结果
        5.3.1 碳酸岩微量元素组成
        5.3.2 方解石的微量元素组成
        5.3.3 方解石碳、氧同位素
        5.3.4 方解石和重晶石的原位Sr同位素组成
    5.4 碳酸岩源区特征及成因
6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6.1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6.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6.3 流体包裹体测温结果
    6.4 成矿流体性质与演化
7 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
    7.1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7.2 分析结果
        7.2.1 S同位素特征
        7.2.2 H-O同位素特征
        7.2.3 Pb同位素特征
    7.3 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
8 碳酸岩型钼矿床特征及地球动力学背景
    8.1 碳酸岩型钼矿床基本特征及其属性
    8.2 碳酸岩型钼矿床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9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历

(8)秦岭造山带典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及其对关键造山事件的指示 ——以铜峪铜矿床、温泉钼矿床和小河口铜矿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VHMS型矿床研究现状
    1.3 北秦岭铜峪VHMS型铜矿床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斑岩型矿床研究现状
    1.5 西秦岭温泉斑岩型钼矿床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研究意义
    1.6 国内外矽卡岩型矿床研究现状
    1.7 南秦岭小河口矽卡岩型铜矿床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研究意义
    1.8 研究思路、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
        1.8.1 研究思路和方法
        1.8.2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9 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北秦岭
        2.1.1 主要地层单元和岩石
        2.1.2 构造岩浆活动与金属矿床
    2.2 西秦岭
        2.2.1 主要地层单元和岩石
        2.2.2 构造岩浆活动与金属矿床
    2.3 南秦岭
        2.3.1 主要地层单元和岩石
        2.3.2 构造岩浆活动与金属矿床
第三章 北秦岭铜峪VHMS型铜矿床与加里东期俯冲造山作用
    3.1 矿床地质特征
        3.1.1 矿区地层与侵入岩
        3.1.2 矿区构造
        3.1.3 矿体特征和热液蚀变类型
        3.1.4 赋矿火山岩与矿区花岗岩岩相学特征
        3.1.5 矿石类型及组构
    3.2 矿床元素地球化学
        3.2.1 赋矿火山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2.2 矿区花岗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2.3 矿石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3 成岩成矿年代学
        3.3.1 赋矿火山岩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
        3.3.2 煤沟岩体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
        3.3.3 矿石硫化物Re-Os同位素定年
    3.4 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
        3.4.1 Lu-Hf同位素组成与成岩物质来源
        3.4.2 Sr-Nd同位素组成与成岩物质来源
        3.4.3 铅同位素组成
        3.4.4 硫同位素组成
    3.5 加里东期俯冲造山事件与铜峪铜矿床成矿动力学背景
        3.5.1 赋矿火山岩与煤沟岩体成因及其对大地构造环境的指示
        3.5.2 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
        3.5.3 成矿时代与成岩成矿地质背景
第四章 西秦岭温泉斑岩型钼矿床与印支期碰撞造山作用
    4.1 矿床地质特征
        4.1.1 矿区构造
        4.1.2 矿石矿物组成与组构特征
        4.1.3 热液蚀变类型和矿化分带
        4.1.4 成矿阶段及矿物组合特征
        4.1.5 成矿岩体岩石学特征
    4.2 矿床元素地球化学
        4.2.1 成矿岩体元素地球化学
        4.2.2 脉石矿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3 成岩成矿年代学
        4.3.1 成矿岩体锆石LA-ICP-MS锆石U-Pb定年
        4.3.2 矿石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
    4.4 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
        4.4.1 成矿岩体锆石Lu-Hf同位素组成与成岩物质来源
        4.4.2 铅同位素组成
        4.4.3 硫同位素组成
    4.5 成矿岩体的成因与含矿岩浆物理化学性质
        4.5.1 成矿岩体成因
        4.5.2 含矿斑岩氧逸度
    4.6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
        4.6.1 包裹体岩相学和分类
        4.6.2 显微测温结果
        4.6.3 单个包裹体激光拉曼成分分析
        4.6.4 包裹体捕获压力及深度估算
    4.7 西秦岭印支期碰撞造山事件与温泉钼矿床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
        4.7.1 成矿时代与成矿物质来源
        4.7.2 成矿流体性质及演化
        4.7.3 矿床成因及成矿动力学背景
第五章 南秦岭小河口矽卡岩型铜矿床与燕山期陆内造山作用
    5.1 矿床地质特征
        5.1.1 矿区构造与地层岩石
        5.1.2 矿区岩浆岩与围岩蚀变
        5.1.3 矿体形态、产状和规模
        5.1.4 矽卡岩类型与金属矿化
        5.1.5 矿石类型及组构
        5.1.6 成矿阶段及其主要矿物组合
        5.1.7 成矿岩体岩相学特征
    5.2 矿床元素地球化学
        5.2.1 成矿岩体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2.2 矽卡岩矿物和矿石矿物化学组成及其指示意义
        5.2.2.1 石榴子石
        5.2.2.2 辉石
        5.2.2.3 矿石金属矿物
    5.3 成岩成矿年代学
    5.4 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
        5.4.1 成矿岩体锆石Lu-Hf同位素组成与成岩物质来源
        5.4.2 铅同位素组成对成矿物质来源的指示
        5.4.3 硫同位素组成对成矿物质来源的指示
    5.5 含矿岩浆氧化还原状态与成矿潜力
        5.5.1 Ce~(4+)/Ce~(3+)相对氧逸度
        5.5.2 绝对氧逸度
    5.6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
        5.6.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和分类
        5.6.2 显微测温结果
        5.6.3 成矿流体捕获压力及深度
        5.6.4 激光拉曼成分分析
    5.7 南秦岭燕山期陆内造山事件与小河口铜矿床成矿动力学背景
        5.7.1 成矿岩体成因及其对成矿大地构造环境的指示
        5.7.2 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流体演化与矿床成因归属
        5.7.3 小河口铜矿床形成过程与成矿动力学背景
第六章 秦岭关键造山事件与典型矿床成矿模式
第七章 结论及存在问题
    7.1 结论
    7.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 发表学术论文
    2. 参与科研项目及获奖
作者简介

(9)中国矽卡岩矿床找矿新进展和时空分布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近十余年来矽卡岩矿床找矿新进展
    1.1 西藏冈底斯Cu多金属成矿带和班公湖Fe、Cu、Au多金属成矿带的发现和勘查
    1.2青海西部祁漫塔格铁多金属矽卡岩成矿带的发现和勘探
    1.3新疆西天山发现和探明了一批大 (中) 型与海相火山-侵入活动有关的矽卡岩铁矿床
    1.4新疆白干湖大型钨 (锡) 矿床和沙东大型钨矿床的发现和勘查
    1.5 中国东部地区矽卡岩矿床找矿的重要进展
2 矽卡岩矿床成岩成矿时代的演化
3 空间分布规律
4 讨论
5 结论

(10)栾川矿集区花岗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找矿指示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项目依托和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岩浆岩含矿性研究动态
        1.2.2 栾川矿集区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量及取得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岩浆活动
    2.4 区域大地构造演化
第3章 区内花岗岩地质、矿物学特征
    3.1 岩体地质
    3.2 岩相学特征
        3.2.1 鱼库矿田
        3.2.2 南泥湖矿田
        3.2.3 老君山岩体
    3.3 黑云母矿物学特征
        3.3.1 实验方法
        3.3.2 黑云母样品特征
        3.3.3 黑云母成分特征
第4章 区内花岗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4.1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1.1 主量元素
        4.1.2 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
    4.2 锆石U-Pb同位素
        4.2.1 锆石U-Pb定年及稀土元素测试方法
        4.2.2 测试结果
    4.3 锆石Lu-Hf同位素
        4.3.1 锆石原位Lu-Hf同位素测试方法
        4.3.2 测试结果
第5章 岩体含矿性特征及其找矿标志
    5.1 岩体含矿性特征
    5.2 物理-化学状态制约
        5.1.1 氧化还原状态
        5.1.2 温压条件
    5.3 岩石成分制约
        5.3.1 岩石组成特征
        5.3.2 组成演化
        5.3.3 地球化学特征
    5.4 岩体成因制约
        5.4.1 岩体形成时代
        5.4.2 岩体形成构造环境与演化
    5.5 物质来源制约
        5.5.1 岩浆来源
        5.5.2 矿质来源
        5.5.3 围岩特征
    5.6 岩体形态
    5.7 岩体找矿标志
第6章 结论
    6.1 主要成果
    6.2 找矿远景区
    6.3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简介

四、东秦岭陕西洛南地区镁矽卡岩型铁矿床的矿化蚀变特征和找矿标志(1972)(论文参考文献)

  • [1]南秦岭宁陕-镇安一带钨钼金多金属矿集区控矿构造-岩浆-流体-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D]. 韩珂. 长安大学, 2021
  • [2]秦岭陕西段主要矿产资源分布特征与绿色勘查开发[J]. 王瑞廷,成欢,冀月飞,李青锋. 矿产勘查, 2020(12)
  • [3]南秦岭柞-山矿集区典型金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动力学背景[D]. 丁坤. 长安大学, 2020
  • [4]山东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机制研究[D]. 段壮.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 [5]华北陆块南缘崤山地区金银多金属矿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D]. 王利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7)
  • [6]栾川矿集区鱼库钼钨矿床及隐伏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D]. 郭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7)
  • [7]东秦岭黄水庵碳酸岩型钼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 曹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3)
  • [8]秦岭造山带典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及其对关键造山事件的指示 ——以铜峪铜矿床、温泉钼矿床和小河口铜矿床为例[D]. 熊潇. 西北大学, 2017(06)
  • [9]中国矽卡岩矿床找矿新进展和时空分布规律[J]. 赵一鸣,丰成友,李大新. 矿床地质, 2017(03)
  • [10]栾川矿集区花岗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找矿指示意义[D]. 薛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2)


矽卡岩 矿化作用 洛南 地球化学 石英石

上一篇:《鸟的天堂》教学片段及评语
下一篇:肠内营养支持治疗重症胰腺炎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