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比亚·阿布拉[1](2021)在《腰椎间孔狭窄症临床与影像特征及中药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神经根型腰椎疾病是临床常见的腰椎退行性疾病。其中,腰椎间孔狭窄症(Lumbar foraminal stenosis,LFS)是主要的临床诊断之一。由于LFS缺乏特异性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临床对其认识不足,易引起漏诊误诊。因此,进一步探索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价值,准确鉴别LFS是腰椎退行性疾病病因诊断和精准医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LFS通常因致狭窄因素导致椎间孔区域解剖结构的改变,并压迫脊神经根背根神经节引起下肢神经根性症状。其中,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压迫损伤的病理生理及其相关分子机制在LFS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神经根性疼痛作为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目前,较低的临床诊断率和疗效对LFS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重大损害,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一、腰椎间孔狭窄症的临床特征及其诊断价值研究目的:分析LFS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中医证型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旨在为提高LFS的诊断水平,加强LFS对中医证型的认识,为合理制定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针对2015年01月至2020年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收入院并接受腰椎脊柱内镜手术治疗的328例腰腿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前诊断、术中探查和术后疗效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LFS、LCCSLLRS和LDH患者,并分为LFS、LCS和LDH组。收集并整理一般资料、症状、体征、术前NRS评分、术前JOA评分、中医证型等临床指标,并进行各项临床指标的组间差异性,与LFS的相关性,及其诊断价值评价。结果:(1)三组患者中,根据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Kemp征(+)、梨状肌紧张试验(+)与LFS显着相关(P<0.01)。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Kemp征(+)是影响LFS诊断的独立影响因素(95%CI 1.579-10.773,P=0.004)。Kemp征(+)诊断LFS的ROC分析结果显示,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667,敏感性为73.3%、特异性为60%。(2)在LSS患者中,根据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坐位时疼痛(+)、卧位时疼痛(+)、间歇性跛行(+)、Kemp征(+)、梨状肌紧张试验(+)等与LFS显着相关(P<0.05)。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梨状肌紧张试验(+)是LFS的独立影响因素(95%CI 2.464-40.786,P=0.001)。梨状肌紧张试验(+)诊断LFS的ROC分析结果显示,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726,敏感性为56.7%、特异性为88.5%。(3)在LFS和LDH患者中,根据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前倾疼痛缓解(+)、Kemp征(+)、直腿抬高试验(+)等与LFS显着相关(P<0.05)。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前倾疼痛缓解(+)(95%CI 1.202-15.195,P=0.025)、Kemp 征(+)(95%CI 1.767-27.538,P=0.006)、直腿抬高试验(+)(95%CI 0.047-0.647,P=0.009)均为 LFS的独立影响因素。取各项独立影响因素ORs值的整数作为风险评分,制定简易诊断量表。根据总风险评分诊断LFS的ROC分析结果显示,其最佳诊断临界值为6分,曲线下面积为0.793,敏感性为63%、特异性为88%。结论:LFS具有特异性临床症状和体征,并在不同类型腰椎疾病中具有鉴别诊断价值。中医证型在一定程度上为LFS提供鉴别诊断依据。本研究结果可提高LFS的临床诊断水平,为合理、精准及个体化的诊疗提供依据。二、腰椎间孔狭窄症常规影像学特征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分析LFS患者的影像学特征,评估椎间孔形态学改变程度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旨在为LFS的诊断和精准个体化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针对2015年01月至2020年2月在我院疼痛科收入院并接受腰椎脊柱内镜手术治疗的328例腰腿痛患者的影像和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经术前诊断、术中探查和术后疗效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LFS和LCCSLLRS患者,并分为LFS和LCS组。收集并整理X线、CT和MRI相关影像学指标,并进行各项影像学指标的组间及组内差异性分析,定量影像学特征的诊断价值评价,不同影像学特征的相关性分析,以及影像特征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分析。结果:(1)LFS在神经根型腰椎退行性疾病中较常见,其中椎间孔狭窄最常受累节段为L4-5(53.3%)。(2)根据X线测量指标分析LFS组脊柱排列特征发现,与LCS组相比,LFS组矢状面运动范围在L5-S1椎间孔水平明显增大(P<0.001)、背伸角在L3-4/L4-5椎间孔水平明显减小(P<0.05),动力移位距离和冠状位Cobb角明显增大(P<0.01)。(3)根据CT测量指标分析椎间孔区域形态特征发现,与LCS组相比,LFS组椎间孔面积明显减小,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椎体高度、椎弓根高度均明显降低,上关节突关节面积和N-E角明显增大,小关节退变分级和椎间盘真空征发生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分析MRI测量指标发现,在责任椎间孔节段LFS组椎间孔狭窄分级、腰椎间盘退变分级、Modic改变和许莫氏结节发生率高于LC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LFS组不同影像学指标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824至+0.886)。其中,椎间孔高度与椎间孔面积呈显着正相关(r=0.554),与N-E角呈低度负相关(r=-0.368)。椎间孔宽度与椎间孔面积呈低度正相关(r=0.444)。小关节退变分级与上关节突关节面积呈高度正相关(r=0.886)。椎间盘退变分级与中、后-椎间隙高度呈高度负相关(r=-0.775,r=-0.824)。椎间盘退变分级与真空征呈低度正相关(r=0.420)。椎间盘退变分级与椎间楔形角呈低度正相关(r=0.498)。(6)根据ROC分析发现,椎间孔高度诊断LFS的最佳临界值为<9.34mm、曲线下面积为0.971、敏感度为91.3%、特异度为87.7%;椎间孔面积诊断LFS的最佳临界值为<36.95mm2、曲线下面积为0.904、敏感度为91.0%、特异度为80.0%。(7)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臀部疼痛(+)、坐位时疼痛(+)、卧位时疼痛(+)、间歇性跛行(+)、梨状肌紧张试验(+)与LFS的影像学特征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LFS具有特异性影像学特征,定量影像指标的诊断临界值为LFS提供诊断依据;影像学特征之间存在相关性,提示不同退变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构成了较复杂的椎间孔狭窄体系,其中纵向狭窄因素较为关键;影像学特征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为LFS的特异性临床症状提供了客观依据。综上,通过结合常规影像学检查评估责任椎间孔的异常解剖学特征对LFS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三、腰椎间孔狭窄症的差异表达基因和关键通路鉴定及中药用药规律研究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和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椎间孔狭窄模型(CCD模型)中DRG损伤性NP的差异表达基因及其功能通路和作用于靶点的中药进行全面分析,旨在为明确LFS的DRG压迫损伤机制,为LFS的诊断和中医药治疗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针对来自GEO数据库的基因芯片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核心基因的PPI网络,并以核心基因(靶点)作为切入点进一步进行候选组分及关键组分的筛选,根据获得的组分列表收集作用于靶点的中药,最终成功构建靶点—组分—中药网络,并系统地分析靶点、组分与中药之间的复杂关系。结果:(1)对CCD大鼠模型和假手术组大鼠差异表达基因数据进行标准化及处理,共筛选出151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有892个,下调基因有618个,考虑差异表达基因可能是DRG损伤性NP的潜在靶点。通过主成分分析(PCA)两组基因数据具有可比性,经热图分析发现样本重复性好,可用于后续研究。(2)根据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上调基因的重要通路、生物学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主要涉及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细胞黏附因子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趋化因子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细胞因子和免疫应答等。下调基因的重要通路、生物学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主要涉及,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谷氨酸能突触通路、PPAR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突触间信号传递、跨突触膜通道、门控通道活动、钙离子结合等。(3)通过构建PPI网络并利用cytoHub插件筛选出10个核心基因,其中CASP3、IL-6、TP53、MMP9、IGF1在NP中的作用机制相对明确。(4)本研究通过核心基因获得的关键组分包括槲皮素、山奈酚、木犀草素、熊果酸、齐墩果酸、芹菜素等。(5)通过靶点-组分-中药网络获取的关键中药包括沙棘、麻黄、紫苏、芫荽、金银花、柴胡等。(6)根据候选中药的药味和归经进行分析发现,药味多属苦、甘。归经则以肝经居多。结论:本研究认为,CASP3、IL-6、TP53、MMP9、IGF1等核心基因及其免疫炎症和神经传导相关信号通路在DRG损伤性NP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为LFS的分子诊断开发和治疗靶点提供了理论依据;槲皮素、山奈酚、木犀草素、熊果酸、齐墩果酸、芹菜素等关键组分,以及沙棘、麻黄、金银花、柴胡、黄芩等中药在DRG损伤性NP中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为LFS的处方探索和后续实验研究提供了参考。
马晶晶[2](2021)在《坐位侧屈旋顶法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研究坐位侧屈旋顶法治疗交感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寻求一种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推拿手法,为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提供更多的治疗方法。方法将2019年12月-2021年1月收集的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80例,随机分配为两组,即试验组(坐位侧屈旋顶法)40例和对照组(常规推拿手法)40例,进行治疗。研究过程中有5例(试验组2例,对照组3例)因个人原因退出试验符合脱落标准予剔除出组,有3例(试验组1例,对照组2例)因合并使用其他疗法或药物符合脱落标准予剔除出组。最终收集病例72例,其中试验组36例,对照组36例。10次为1疗程,每周5次,治疗2周。2个疗程结束后,对收集整理的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颈交感神经症状评分表、颈椎功能障碍量指数和总体疗效等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对比两种治疗手法的疗效,最终得出结论。结果交感型颈椎病症状评分表比较结果1.试验组:治疗前(39.81±6.96)分和治疗后(13.03±5.25)分比较,P=0.00,(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对照组:治疗前(39.28±7.51)分和治疗后(18.08±8.97)分比较,P=0.00,(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试验组、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试验组治疗后(13.03±5.25)分和对照组治疗后(18.08±8.97)分比较,P=0.00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颈椎功能障碍量指数比较结果1.试验组:治疗前40(35-46)%和治疗后14(11-17)%比较,P=0.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对照组:治疗前37(33-42)%和治疗后21(15.5-26)%比较,P=0.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试验组治疗后14(11-17)%和对照组治疗后21(15.5-26)%比较,P=0.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总体疗效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总体疗效比较:P=0.00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坐位侧屈旋顶法针对性治疗交感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较为显着,且明确针对病变节段、稳定性好、疼痛感小、医患配合度高、疗效理想,更易被患者接受,值得深入研究,并且推广运用于临床实践之中。
金莲锦,陈萌,孙平,李罡[3](2020)在《基于医学教育认证的临床医学专业麻醉学教学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临床医学教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医学教育认证的出台,更是为医科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创造了有利契机。作为临床医学专业极为重要的学科,麻醉学由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涉及到药理、生理、人体解剖以及临床麻醉、疼痛诊疗等多个方面,对学生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本文介绍了医学教育认证及麻醉学教学特点,并结合当前麻醉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教学改革策略,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马岗[4](2020)在《消髓化核汤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与MRI评估》文中提出目的:(1)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对比分析口服消髓化核汤联合西药与单纯口服西药两种方式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与MRI变化。(2)对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MRI图像与临床症状表现进行研究,总结其MRI表现与临床症状指标的相关性。(3)观察患者的MRI图像,探究病程、Modic改变、椎间盘变性及牛眼征等因素对颈椎间盘突出重吸收率的影响。方法:(1)对2018年01月~2019年06月期间于苏州市中医医院就诊的50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组治疗,每组25例研究对象,分别选择口服消髓化核汤联合西药与单纯西药治疗。口服消髓化核汤加西药为治疗组,单纯经西药治疗为对照组。通过随访比较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案对于本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评价指标为VAS评分、NDI指数、SF-36评分等。(2)通过将中西药联合治疗组与单纯西药治疗组病例治疗前后的MRI图像进行对比,分析椎间盘突出重吸收现象在颈椎范围内的临床特点,评价指标采用突出率、吸收率。结果:(1)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VAS改善率、SF-36改善率行独立性t检验,NDI改善率行MannWhitney U检验,P<0.05,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治疗组对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2)将治疗组与对照组完成随访后的吸收率进行独立性t检验:P<0.05,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治疗组吸收率优于对照组,表明治疗组促进颈椎间盘突出重吸收的效果优于对照组。(3)利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VAS改善率与吸收率的相关性,r0.01=0.137,P=0.344,P>0.05,两者没有明显相关性;分析NDI改善率、SF-36改善率与吸收率之间关系,r0.01=0.454/0.519,P<0.05,两者之间存在中度正相关性。(4)利用Kruskal-Willas秩和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对病程、Modic改变、椎间盘变性等因素对吸收率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吸收率在不同病程、椎间盘变性与否之间的吸收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有无Modic改变之间的分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无Modic改变的患者更易发生重吸收;利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治疗组患者牛眼征边缘厚度与吸收率的相关性,r0.01=0.975,P=0.005,两者存在显着正相关,牛眼征边缘厚度越大,越有利于重吸收的发生。结论:(1)消髓化核汤对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2)消髓化核汤对部分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具有一定的促进重吸收效果,吸收率越高的患者NDI指数、SF-36评分的改善往往越明显。(3)存在牛眼征、无Modic改变的患者更容易发生重吸收。(4)病程、椎间盘变性等因素对颈椎间盘突出重吸收的发生无明显影响。
林玉慧[5](2016)在《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临床研究 ——附蠲痹通络方治疗60例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针对当前麻木中医药治疗研究系统性不够、深度不高的现状,通过系统总结古今医家论治麻木的理论文献和诊治经验,提出以气血不足、痰瘀痹阻为基本病机,根据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研制蠲痹通络方,以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价蠲痹通络方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为麻木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治法方药。方法临床收集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患者120例,包括末梢神经炎麻木、神经根压迫麻木、腕管综合征麻木。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蠲痹通络方治疗,对照组采用甲钴胺0.5mg、维生素B110mg,每日3次,每次各1片治疗。两组均以1个月为1疗程,共治疗观察2个疗程。通过比较两组控制麻木发作、减轻麻木程度、改善麻木相关症状等方面的差异,评价蠲痹通络方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疗效,并观察评价其对不同病种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疗效。结果(1)蠲痹通络方治疗麻木的总结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1个月疗程时,痊愈率12.7%,显效率21.8%,总有效率70.9%。2个疗程时,痊愈率46%,显效率34%,总有效率92%。其中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P<0.01,明显优于1个疗程的疗效。对照组1个疗程时痊愈率5.6%,显效率14.8%,总有效率42.6%;2个疗程时痊愈率20.4%,显效率22.4%,总有效率69.3%。.其中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P<0.05,也明显优于1个疗程的疗效。提示,治疗麻木,不管采用中、西药物,治疗疗程均以2个月为佳。两组治疗后1个月,总有效率比较,P<0.01。治疗后2个月,痊愈率比较,P<0.05;总有效率比较,P<0.01。表明蠲痹通络方治疗麻木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甲钴胺、维B1对照组。(2)蠲痹通络方能有效改善麻木程度:Levi法结果显示,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后,两组麻木程度比较,P<0.01,表明治疗组麻木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VAS法结果显示,治疗后不同疗程两组VAS评分比较,P均<0.01,表明蠲痹通络方改善麻木程度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3)蠲痹通络方能明显减少麻木发作频率:两组不同疗程均能明显减少麻木发作频率,且以2个疗程更为明显,蠲痹通络方效果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4)蠲痹通络方能有效改善麻木相关症状:蠲痹通络方对于改善酸、胀、痛、肿、清冷感、重滞感、针刺感以2个疗程疗效更为明显;对于灼热感、蚁行感则只需要1个疗程就能明显改善。西药对照组对于改善酸、胀、痛、肿、针刺感亦以2个疗程为佳;对于重滞感则只需1个疗程就有显着疗效;对于清冷感、灼热感、蚁行感则无明显疗效。(5)蠲痹通络方能有效改善麻木气血不足、风痰瘀阻证候表现:蠲痹通络方治疗2个月后,伴随症状均不同程度的得以改善。其中,治疗组对于改善乏力、形寒怕冷、腰酸、腿软、颈项僵硬、头昏的症状疗效均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6)蠲痹通络方对多种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疾病均有明显疗效:统计治疗2个月后,两组对不同疾病麻木疗效,结果显示:末梢神经炎麻木:治疗组痊愈率50%、显效率29.2%、总有效率91.7%,对照组分别为24%、12%、60%。两组比较,P<0.05。神经根压迫麻木:治疗组痊愈率41.2%、显效率52.9%、总有效率100%,对照组分别为10%、30%、75%。两组比较,P<0.05。腕管综合征麻木:治疗组痊愈率44.4%、显效率11.1%、总有效率77.7%,对照组分别为50%、25%、100%。两组比较,P>0.05。表明蠲痹通络方对多种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治疗有明显疗效,尤其是末梢神经炎麻木、神经根压迫麻木。结论:气血不足、风痰瘀阻是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基本病机;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基本治法;蠲痹通络方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疗效明显优于甲钴胺、维B1对照组,能有效减轻麻木程度,减少发作频率,疗程以2个月为佳;蠲痹通络方改善麻木的同时,亦能有效改善酸、胀、痛、肿、清冷感、灼热感、重滞感、针刺感、蚁行感等麻木相关症状及乏力、形寒怕冷、怕风、腰酸、腿软、颈项僵硬、头昏、烘热汗出等麻木伴随症状;蠲痹通络方对于多种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疾病均有较好疗效。
金惠兰,孔福仙[6](2005)在《坐位下行多发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手术配合》文中研究说明
金惠兰,金锡英[7](2000)在《坐位下行多发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的护理》文中研究说明
余进爵[8](2019)在《L4/5椎间盘常见突出多相材料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旋转手法加载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运用腰椎间盘突出物CT灰度值检测及髓核摘除术后突出物组织的病理检测,从而判断腰L4/5椎间盘突出物性质,分别为胶质、纤维化、骨化性质,利用志愿者非术后CT数据导入有限元建模软件,建立3个具有完整功能节段的L4/5椎间盘突出常见区域Ⅰ层2区b域的多相材料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L4/5椎间盘突出物材料性质分别在胶质、纤维化、骨化情况下构建模型总节点数及总的单元数差异的不同。同时在3个模型上模拟坐位定点旋转复位法手法的不同工况的加载力,分析在不同材料性质腰椎模型下椎间盘及腰椎小关节突的位移及应力变化差异,分析坐位旋转复位手法加载力时哪个方向和力度最为安全。方法:收集3名腰椎间盘突出症志愿者的腰椎CT三维重建资料,其突出物在常见区域Ⅰ层2区b域,在突出物CT灰度值检测及病理检测后,分别确定为胶质、纤维化、骨化的材料性质,将非术后腰椎CT三维影像数据,依次导入医学影像处理软件进行三维重建,逆向工程软件光顺修整,有限元分析软件分析模型,分别建立腰L4/5椎间盘Ⅰ层2区b域突出胶质性质、纤维化性质、骨化性质材料椎体简易模型,均具有完整脊柱功能,理论验证有效可用。根据文献资料,在各材料性质模型上,加载坐位旋转手法3种不同前屈活动角度的力学工况,在有限元分析软件中固定模型L5椎体下表面,模拟侧屈活动6°,旋转活动2°,前屈活动分别为6°,9°,12°的加载力,并进行椎体、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面位移及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面受力分析,并观察坐位旋转手法3种不同工况下,各模型椎体位移及椎间盘、关节突关节面的位移情况和应力情况。结果:(1)通过CT灰度值检测及病理学检测可以判断椎间盘突出物的材料学性质;(2)建立3个具有脊柱完整功能节段的腰L4/5Ⅰ层2区b域突出椎体简易模型,分别为胶质、纤维化、骨化模型。(3)关节突关节的应力情况:各模型中小关节接触面的应力集中侧主要位于旋转复位法加载时的旋转侧。结论:(1)采用CT灰度值和椎间盘突出物可初步判别L4/5椎间盘突出物性质,呈多相材料性质。可作为L4/5椎间盘突出多相材料有限元模型建立的重要参考。(2)运用有限元软件可以建立L4/5节段椎间盘突出物多相材料性质的有限元模型。(3)当L4棘突根部作为旋转复位手法推板的支点时,关节突关节的应力主要集中在3种不同性质的腰椎模型的旋转侧上。在三种力学加载工况下,所有的力均集中在腰椎间盘突出的后外侧,在L4/5椎间盘表面应力、位移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4)当旋转复位手法作用在前屈活动9°时,腰椎在胶质化模型位移最大,应力最小,有利于指导临床手法操作。(5)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椎间盘突出呈现多种材料混合的多相材料性质半胶质半纤维化、半纤维化半骨化性质,这种有限元模型有待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
单越涛[9](2019)在《针刺联合精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通过对既往已发表文献的Meta分析,探索针灸联合精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循证医学证据。2.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应用NPQ、软组织位移、MPQ、SF-36等指标,通过针刺联合精灸、针刺假灸、假针精灸和假针假灸的对比,评价针刺联合精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疗效。方法:1.文献评价检索系统为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CBM数据库、中国维普网数据库、Pubmed数据库。检索近5年国内外相关文献,起始时间为2014年1月1日,结束时间为2019年1月1日。用NoteExPress3.2软件进行文献合并和筛选,筛选后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1)检索策略中文检索式为(颈椎病or颈痛or项痹)and(针刺or针or毫针)and(灸or麦粒灸or艾炷灸or温针灸or温和灸or灸疗or灸法or悬灸)英文检索式为(Cervical sPondylosis or Neck Pain or Cervical sPondyloPathy)and(AcuPuncture or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2)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协作网所定制“偏倚风险评估”工作表进行评估,分为6个方面:①报告随机分配的方法;②分配方案是否隐藏;③对研究对象、治疗方案及实施者是否采用盲法;④研究结果测量者是否采用盲法;⑤结果数据是否完整;⑥是否存在选择性报道结果。每项纳入文献均针对各项进行“LOW”、“HIGH”、“UNCLEAR”的判断。评价者由(周俊合、赵琳)独立平行进行,在意见分歧出由双方协商解决,协商意见不统一时由第三位评价者(XXX)评价。(3)统计分析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分析,对于变量资料使用均数差值(MD)表达,当研究之间不存在异质性时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当研究之间存在异质性时选用随机效应模型或找出其异质性来源。在结果计算中,使用95%可信区间表示。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异质性检验中,当I2<50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反之采用随机效应模型。2.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运用SPSS20.0软件制作随机数字,按照1:1:1:1将纳入病人分成4组,分别为针灸组,针刺假灸组,假针精灸组,假针假灸组。4组有效病例数分别为46例、46例、48例、47例。取穴:针刺取穴:颈椎阳性反应平面双侧夹脊穴(共取两对),双侧肩中俞,大椎,双侧中渚。精灸取穴(考虑到精灸的灼伤性,去两组穴位交替使用)①百劳、肩中俞、肩井、心俞、胆俞、肾俞;②新设、肩外俞、大杼、天宗、厥阴俞、三焦俞;取穴标准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操作:1、针灸组针刺操作:采用直径0.30mm的一次性针灸针,颈背部穴位采用长度为40mm的针灸针,中渚穴采用长度为25mm的针灸针。针刺操作时直刺入穴位,深度依穴位部位、体型胖瘦定为10-20mm,每个穴位均运针至得气为度,每次留针20分钟。精灸操作:治疗时先在穴位上涂以万花油,起到粘附及防烫伤作用,用自制艾灸器,将70:1比例黄金艾绒做成统一标准底面直径为2mm X高3.0mm左右的圆锥状艾柱,将艾柱安放好后,用线香点燃艾柱,随后用手指在其穴位周围抓挠,灸至艾柱剩余1/4时,受试者自觉疼痛难忍时取下,每穴共灸2壮,两组穴位交替使用。2、针刺假灸组针刺取穴及操作与针灸组相同,采用假灸的方法,其选穴与疗程均与针灸组相同,操作时先在穴位上涂以万花油,起到粘附的作用,用自制艾灸器,将70:1比例黄金艾绒做成统一标准底面直径为2mm X高3.0mm左右的圆锥状艾柱,将艾柱安放好后,用线香轻放置于艾柱周围,不点燃艾柱,只做出点燃的操作,随后拿走线香,用手指在其穴位周围抓挠,待5-7s后,拿走艾柱,每穴共假灸2壮。3、假针精灸组只采用精灸治疗,同时配合安慰针治疗,其选穴与操作、疗程均同针灸组精灸操作部分。同时采用1寸套叠式钝头针直刺入固定垫,到达皮肤表面,但不刺破皮肤,操作手法、留针时间和留针过程中的操作同针灸组,整个过程中针尖在固定垫以上,没有刺入皮肤。4、假针假灸组采用假灸加安慰针进行治疗,其选穴与疗程均同针灸组,操作时先在穴位上涂以万花油,起到粘附作用,用自制艾灸器,将70:1比例黄金艾绒做成统一标准底面直径为2mm×高3.0mm左右的圆锥状艾柱,将艾柱安放好后,用线香轻放置于艾柱周围,不点燃艾柱,只做出点燃的操作,随后拿走线香,用手指在其穴位周围抓挠,待5-7s后,拿走艾柱,每穴共假灸2壮。同时采用1寸套叠式钝头针直刺入固定垫,到达皮肤表面,但不刺破皮肤,操作手法、留针时间和留针过程中的操作同治疗组,整个过程中针尖在固定垫以上,没有刺入皮肤。疗程疗程共为30天,每3天进行一次治疗,每周进行2次治疗,精灸及假灸两组穴位交替使用,共需完成10次治疗,完成8次治疗即可视为有效病例。评价时点及指标在治疗前、结束时、随访1个月、随访3个月时进行评价。评价指标为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简式McGill疼痛量表(MPQ)、SF-36生活质量量表、软组织位移,所有分组均评价组间及组内疗效差异。统计临床试验数据性质(计量、分类资料和等级资料),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分类资料用卡方检验或精确概率法,计量资料先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满足要求者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自身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未满足的样本均数比较用Wilcoxon秩和检验,自身前后比较用Wilcoxon。等级资料用样本比较的Wilcoxon秩和检验(校正)或多组比较的Kruskal-Wallis检验。多个观察时点的定量主要结局指标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采用双侧检验,基线比较检验水平α=0.10,疗效组间比较检验水平α=0.05,两两组间比较α=0.0167。结果1.本次文献研究结果:根据实验方案和检索方案,本次文献研究共检索到文献1931篇,最终纳入18篇文献,其中17篇中文文献,1篇英文文献,相关结局指标荟萃分析结果如下:1.1总有效率分析:在纳入的18篇文献中,有15篇文章中采用了总有效率评价。将15篇文章荟萃森林图如下,通过异质性检验得出片0.52>0.1,I2=0%,检验结果不具有异质性,选用固定效应模型,经荟萃分析得出[OR=3.24,95%CI(2.29,4.58)]。经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优于对照组,表明针刺联合艾灸疗法在治疗颈椎病方面优于单纯针刺疗法。1.2神经根型颈椎病与颈椎病(多种分型)亚组有效率分析:在纳入研究的18篇文献中,有7篇研究对象为神经根型颈椎病,7篇研究对象为颈椎病(多种分型),按照不同研究对象设立两个不同的亚组进行荟萃分析经meta分析异质性检验得出P=0.55>0.1,I2=0%,不具有异质性,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结算统计结果分别为[OR=3.91,95%CI(2.41,6.36)],[OR=2.34,95%CI(1.38,3.96)],经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优于对照组,表明针刺联合灸法在治疗各型颈椎病方面均优于单纯针刺疗法。1.3温针灸与麦粒灸亚组有效率分析:在研究方法干预方面,所纳入18篇文献,按实验组干预方法分型又可分为温针灸疗法、针刺联合麦粒灸疗法两种方式。将以上两种分型预设亚组,分别进行有效率分析。在温针灸方面,共有8篇文献纳入,经meta分析异质性检验得出P=0.69>0.1,12=0%,不具有异质性,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结算统计结果为[OR=4.51,95%CI(2.82,7.19)],经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优于对照组,表明温针灸疗法在治疗颈椎病方面优于单纯针刺疗法。在针刺联合麦粒灸疗法方面,共有4篇文献纳入,经meta分析异质性检验得出P=0.20>0.1,I2=0%,不具有异质性,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结算统计结果为[OR=0.03,95%CI(-0.04,0.10)],经检验P=0.3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疗效相当,表明针刺联合麦粒灸疗法在治疗颈椎病方面与单纯针刺疗法疗效相当。1.4症状体积得分、PRI得分、McGill、VAS、NPQ量方面,经meta分析后结果均提示:各项量表评分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证明针刺联合艾灸疗法在各量表减分方面优于单纯针刺疗法。2.临床试验结果(1)基线人口学资料方面,针灸组、针刺假灸组、假针精灸组、假针假灸组4组,分别在性别(P=0.213)、年龄分段(P=0.458)、学历(P=0.095)、病程(P=0.703)、中西医诊断分型(P=0.132、P=0.052)方面均无明显差异。结局指标方面,治疗前4组受试者分别在NPQ量表(P=0.978)、MPQ量表(P=0.863)、SF-36量表(P=0.974)以及软组织位移(P=0.188)方面统计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2)NPQ量表得分四组组内治疗前后NPQ得分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四种治疗手段均能对颈椎病颈痛有疗效。对四组受试者NPQ得分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出,四种疗法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将四组NPQ得分进行组间两两比较,针灸组与其他三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针刺假灸组、假针精灸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555),且两者均与假针假灸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通过分析治疗前后NPQ得分折线图及得分均值,治疗后四组受试者NPQ得分均为下降的趋势,其中针灸组下降最明显,假针精灸组、针刺假灸组次之,假针假灸组最差。四组得出进行差值运算得出,治疗组三组在三个评价时点的NPQ减分率均与假针假灸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在随访1个月时,针灸组与针刺假灸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5);在随访3个月时,针灸组与针刺假灸组、假针精灸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P=0.044)。结果显示,四种疗法均对颈椎病颈痛有疗效,针灸组对比其他三个疗法在短期和远期疗效都更优,而针刺假灸组和假针精灸组之间疗效相当。(3)软组织张力位移(D0.2kg)四组治疗前后D0.2kg位移值组内比较得出,四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四种治疗手段均能缓解颈椎病颈痛患者颈部僵硬程度。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出,四种疗法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两两比较得出,针灸组与其他三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假灸组与假针精灸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320),且均与假针假灸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分析D0.2kg位移值得分折线图及位移均值得出,四组位移值至治疗结束时均呈现上升趋势,而在随访两期,四组均呈现下降趋势。通过差值比较得出,治疗结束及随访期间,针灸组与假针假灸组存在统计学差异,而与针刺假灸组、假针精灸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针灸组、针刺假灸组、假针精灸组疗效优于假针假灸组,且针灸组对比针刺假灸组及假针精灸组疗效更好,针刺假灸组和假针精灸组在缓解颈部软组织僵硬程度上,其近期疗效尚可,但不能持久维持。(4)McGill疼痛评价量表(MPQ)通过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得出,四组组内治疗前后MPQ得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明四种治疗手段均能缓解颈椎病颈痛的疼痛程度。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出,四种疗法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两两比较得出,针灸组与针刺假灸组、假针精灸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针灸组与假针假灸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针刺假灸组与假针精灸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738),且均与假针假灸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通过分析治疗前后MPQ得分折线图及均值,治疗后四组MPQ得分均呈现为下降趋势,其中针灸组、针刺假灸组、假针精灸组得分下降程度相当且均优于假针精灸组。通过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得出,治疗结束时,治疗组三组均与假针假灸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随访1、3个月时,治疗组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均与假针假灸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果显示,针灸组、针刺假灸组、假针精灸组在缓解颈椎病颈痛程度上疗效相当,且疗效均优于假针假灸组。(4)SF-36生活质量量表通过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得出,治疗组三组SF-36得分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针假灸组无统计学意义(P=0.182),说明针灸疗法、针刺假灸疗法、假针精灸疗法均能改善颈椎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假针假灸对改善生活质量则无明显影响。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出,四组之间疗效存在差异,通过两两比较得出,治疗组三组均与假针假灸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通过分析治疗前后SF-36得分折线图及均值,针灸组、针刺假灸组及假针精灸组受试者得分均为上升的趋势,且上升趋势大致相同,假针假灸组在随访1个月前呈现为轻度上升趋势,至随访3个月时下降至基线水平。通过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得出,在治疗结束时,三组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109)。在随访1、3个月时,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3、P<0.001),两两比较得出,治疗组三组均与假针假灸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各组之间不存在统计学意义。SF-36量表9个维度中,精力(VT)、躯体疼痛(BP)、生理职能(RP)存在组间差异。在精力(VT)方面,治疗结束时,四组之间存在有统计学差异(P=0.022),治疗结束时,针灸组和假针假灸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2),随访期间,针灸组、针刺假灸组、假针精灸组均与假针假灸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躯体疼痛(BP)方面,在治疗结束时,针灸组与假针精灸组、假针假灸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24、P<0.01),随访期间,针灸组、针刺假灸组、假针精灸组均与假针假灸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在生理职能(RP)方面,治疗结束时,针灸组、针刺假灸组、与假针精灸组均与假针假灸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5、P=0,033、P=0.015),随访1个月时,针灸组与假针假灸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43),随访3个月时,则四组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647)。以上结果提示,四组均具有提升生活质量的作用,针灸组在改善精力、生理职能上要更优于其他组,躯体疼痛方面则与针刺假灸组和假针精灸组疗效相当。(5)有效率方面有效率方面,四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3%、89.1%、87.5%、55.3%。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针灸、针刺假灸、假针精灸、假针假灸在疗效上不完全相同。结论:1.Meta分析得出,针刺结合灸法治疗颈椎病在中医症状体积得分、PRI得分、McGill、VAS、NPQ量方面优于单纯针刺疗法。2.四组在颈椎病颈痛方面均有效;NPQ得分有效率分别为91.3%、89.1%、87.5%、55.3%。3.针刺联合精灸在改善颈椎病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方面更具有优势,局部软组织改善方面与单纯针刺效果相当。针刺联合精灸在随访期疗效优势明显。4.在SF-36的躯体疼痛、精力、生理职能方面,针刺联合精灸与单纯针刺、精灸疗效相当。
曹竞[10](2016)在《霍夫曼征与颈椎间盘突出症影像学表现的临床相关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颈椎病是由退行性病变、积累性劳损、炎症感染、先天性因素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下产生椎间盘病变、突出从而表现出脊髓压迫、神经根受压等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于1948年,由Brain、Knight等人首次提出。随着现代社会中伏案工作增多、生活工作环境的变化、社会老龄化、车辆日益增多等因素的加剧,颈椎病的发生率及患病率不断上升,且发病呈现出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颈椎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体以及心理上的痛苦。目前颈椎病的诊断多依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核磁共振具有独特的成像方式,其组织分辨率远远超过CT和X线平片检查,能够实现三维立体扫描,可以直接观察脊髓、椎体、椎间盘和硬膜等脊柱解剖结构及其一系列的病理变化,能够全面详细的提供所需要的信息以便于直接观察椎间盘病变是否有变性信号及其严重程度、椎间盘突出的方向、大小、部位以及突出的髓核与其相应节段之间的关系,因此核磁共振是目前颈椎病影像学检查中的首选检查。霍夫曼征阳性通常指示上运动神经元疾病,是19世纪末期由德国神经病学教授约翰·霍夫曼提出,并于1911年由他的助手汉斯·库什曼具体描述并命名的。从提出到目前为止,霍夫曼征在临床中的应用已经有超过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然而,霍夫曼征的临床意义目前仍然争议较大,关于它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的文献报道数值大不相同甚至相互矛盾。目的研究分析霍夫曼征与颈椎病患者影像学表现的临床相关性。方法收集从2015年10月到2016年1月至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二病区就诊的107例具有颈椎间盘突出症症状的患者资料,包括患者的颈椎核磁共振检查片、完整的病史、体格检查记录特别是霍夫曼征表现、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及是否有合并症等。对所有患者根据霍夫曼征是否阳性进行分组并对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霍夫曼征与有颈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症状的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的临床相关性,并计算霍夫曼征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测量颈椎侧位片中C3-7椎体矢状径及椎管矢状径并计算椎管矢状径与椎体矢状径比值。所有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的患者,记录其突出节段,并计算其SI指数。结果根据纳入标准分入霍夫曼征阳性组有56例患者,霍夫曼征阴性组患者共有51例。在年龄、男女比例、BMI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56例霍夫曼征阳性的患者中,存在脊髓压迫的患者分别有53和52例(94.6%、92.9%),在51例对照组患者中,存在脊髓压迫的患者共有33、34例(64.7%、66.7%)。霍夫曼征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1.6%、60.5%,85.7%、81.0%,94.6%、92.9%和35.3%、33.3%。C3节段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4-7节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C3/4、C4/5、C5/6三者与C6/7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I指数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霍夫曼征不能单独作为患者是否存在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依据及筛选标准。(2)如果患者出现霍夫曼征阳性,应对其存在颈椎病的可能性给予高度重视,并给予颈椎磁共振检查。(3)颈椎各节段椎管矢状径与椎体矢状径比值以及退行性颈椎管狭窄症患者与霍夫曼征具有相关性。(4)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脊髓压迫程度对霍夫曼征表现无影响。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文献综述 腰椎间孔狭窄症的解剖学基础与中西医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 1. 腰椎间孔狭窄症致病因素与西医诊治现状 |
| 2. 腰椎间孔狭窄症的中医诊疗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第一部分 腰椎间孔狭窄症的临床特征及其诊断价值研究 |
| 引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 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
| 2. 分组依据 |
| 3.数据收集和观察指标 |
| 4. 统计分析 |
| 结果 |
| 1. 患者人口学和疾病特征 |
| 2. 临床症状、体征和中医证型差异性分析 |
| 3. LFS的临床特征分析及其诊断价值评价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腰椎间孔狭窄症常规影像学特征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
| 引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 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
| 2. 分组及评价依据 |
| 3. 数据收集和观察指标 |
| 4. 手术方法和术后处理 |
| 5. 统计分析 |
| 结果 |
| 1. 人口学特征和疾病特征 |
| 2. LFS脊柱排列特征 |
| 3. CT测量指标分析 |
| 4. MRI测量指标分析 |
| 5. 不同影像学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
| 6. 影像学特征的诊断价值评价 |
| 7. 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
| 讨论 |
| 1. LFS的常规影像学特征分析 |
| 2. 影像学特征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分析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腰椎间孔狭窄症差异表达基因和关键通路的鉴定及中药用药规律研究 |
| 引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 基因芯片来源 |
| 2. 研究方法 |
| 结果 |
| 1. 数据处理和差异基因的筛选 |
| 2. 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 3. PPI网络分析及核心基因筛选 |
| 4. 核心基因相关候选成分及关键成分筛选 |
| 5. 中药匹配并构建靶点-成分-中药网络 |
| 6. 中药特征分析 |
| 讨论 |
| 1. 上调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
| 2. 下调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
| 3. 核心基因与神经病理性疼痛 |
| 4. 核心成分及其镇痛作用机制 |
| 5. 中药及其镇痛作用机制 |
| 6. 本研究的创新性、不足与展望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致谢 |
| 附录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和研究方法 |
| 1 病历资料 |
| 2 研究方法 |
| 3 统计学方法 |
| 第二部分 结果分析 |
| 1 基线资料分析 |
| 1.1 两组患者年龄资料比较 |
| 1.2 两组患者性别资料比较 |
| 1.3 两组患者病程资料比较 |
|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交感神经症状评分比较 |
|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分析比较 |
| 4 两组患者治疗后总体疗效比较 |
| 5 安全性评价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结论 |
| 存在的问题 |
|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1 医学教育认证概述 |
| 2 临床医学专业麻醉学特点 |
| 2.1 涉及医疗风险高 |
| 2.2 理论实践要求高 |
| 2.3 临床处理复杂性 |
| 2.4 人性化教学管理 |
| 3 临床医学专业麻醉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
| 3.1 教学法的应用问题 |
| 3.2 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 |
| 3.3 实验室设施的问题 |
| 4 基于医学教育认证的临床医学专业麻醉学教学改革 |
| 4.1 优化课程教学体系 |
| 4.2 丰富课堂教学模式 |
| 4.2.1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
| 4.2.2引入案例教学法 |
| 4.2.3 多媒体案例再现 |
| 4.3 构建专业教师队伍 |
| 4.4 推动临床实践教学改革,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
| 4.5 完善教学质量评估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1. 颈椎间盘突出症现代研究进展 |
| 1.1 流行病学 |
| 1.2 病因与发病机制 |
| 1.3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MRI分型 |
| 1.4 颈椎病与颈椎间盘突出症的鉴别 |
| 1.5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 |
| 1.6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评估方法 |
| 2. 祖国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
| 2.1 颈椎病的中医病名 |
| 2.2 颈椎病的病因病机 |
| 2.3 颈椎病的中医辨证分型 |
| 3. 颈椎间盘突出重吸收研究进展 |
| 3.1 腰椎间盘突出重吸收研究成果 |
| 3.2 颈椎间盘突出重吸收的文献报道 |
| 3.3 颈椎间盘突出重吸收研究现状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诊断依据 |
| 1.3 诊断标准 |
| 1.4 纳入标准 |
| 1.5 排除标准 |
| 1.6 剔除标准 |
| 1.7 治疗方法 |
| 1.8 观察周期 |
| 1.9 观察指标 |
| 1.10 影像学观察 |
| 1.11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一般资料 |
| 2.2 消髓化核汤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研究 |
| 2.3 消髓化核汤对颈椎间盘突出重吸收的影响 |
| 2.4 吸收率与评价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
| 2.5 中医药促进颈椎间盘突出后重吸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
| 3. 讨论 |
| 3.1 中医药保守治疗在颈椎病诊治方面的应用 |
| 3.2 脊髓型颈椎病的鉴别诊断 |
| 3.3 颈椎间盘突出重吸收的意义与思考 |
| 3.4 不足与展望 |
| 典型病例介绍 |
| 病例一 |
| 病例二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第一章 麻木的文献回顾、现状研究及发展趋势分析 |
| 1 现代医学对麻木发病机理的认识与治疗研究概况 |
| 1.1 麻木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减慢有密切关系 |
| 1.2 慢性压迫、缺血、营养缺乏、炎症、中毒等都可导致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减慢 |
| 1.3 西药治疗麻木因其缺乏针对性而存在争议 |
| 2 中医对麻木的认识及其流派 |
| 2.1 先秦至三国时期为麻木病证认识的初步形成期 |
| 2.2 晋唐以荣卫不和,风寒入于肌肉立论 |
| 2.3 宋辽金元时期百家争鸣,初步区分麻与木 |
| 2.4 明代充实麻木理论,治疗方法更加丰富 |
| 2.5 清代医家继承前人经验,在理论与治疗上均有突破 |
| 2.6 现代中医继承先辈智慧经验,发病学说渐成体系,辨证方法日臻完善 |
| 第二章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理论研究 |
| 1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立论依据 |
| 1.1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古代文献依据 |
| 1.2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临床依据 |
| 1.3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是治疗麻木的重要治法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蠲痹通络方治疗60例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疗效评价 |
| 1 诊断标准与病例纳入标准 |
| 1.1 麻木中医诊断依据 |
| 1.2 麻木气血不足、风痰瘀阻证诊断依据 |
| 1.3 西医诊断标准 |
| 1.4 病例纳入标准 |
| 1.5 病例排除标准 |
| 1.6 病例终止标准、脱落及剔除标准 |
| 2 观察指标 |
| 2.1 麻木病程 |
| 2.2 麻木部位 |
| 2.3 麻木发作频率 |
| 3 统计学方法 |
| 4 临床资料 |
| 4.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 4.2 两组病例脱落情况 |
| 4.3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
| 4.4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 4.5 两组患者既往病史 |
| 4.6 两组患者个人史 |
| 4.7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
| 4.8 两组患者麻木诱发或加重因素 |
| 4.9 两组患者麻木部位 |
| 4.10 两组患者麻木程度 |
| 4.11 两组患者麻木发作频率比较 |
| 4.12 两组麻木不同疾病分布情况 |
| 5 治疗方法 |
| 5.1 治疗组 |
| 5.2 对照组 |
| 5.3 合并治疗处理 |
| 6 疗效评定 |
| 7 治疗结果 |
| 7.1 两组总疗效比较 |
| 7.2 两组治疗后麻木改善程度比较 |
| 7.3 两组治疗后麻木发作频率比较 |
| 7.4 两组不同病种麻木疗效比较 |
| 7.5 两组患者麻木相关症状改善程度比较 |
| 7.6 两组患者伴随症状改善程度比较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 麻木病因病机探讨 |
| 1.1 麻木虽有外感、内伤之分,而以内伤为常见 |
| 1.2 气血不足、风痰瘀阻是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基本病机 |
| 2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基本治法 |
| 3 临床常用加减药物功效分析 |
| 3.1 桂枝 |
| 3.2 肉桂 |
| 3.3 细辛 |
| 3.4 桑枝 |
| 3.5 羌活 |
| 3.6 秦艽 |
| 3.7 葛根 |
| 3.8 片姜黄 |
| 3.9 白附子 |
| 3.10 川牛膝 |
| 3.11 防己、天仙藤 |
| 3.12 桑寄生、杜仲 |
| 3.13 地鳖虫 |
| 3.14 生地黄 |
| 3.15 赤芍 |
| 4 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发病特点分析 |
| 4.1 中老年女性多发 |
| 4.2 高血压病患易患麻木 |
| 4.3 肢体静止、寒冷刺激是麻木主要的诱发或加重因素 |
| 5 蠲痹通络方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疗效分析 |
| 5.1 蠲痹通络方治疗麻木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 |
| 5.2 蠲痹通络方能明显改善麻木程度 |
| 5.3 蠲痹通络方能明显减少麻木发作频率 |
| 5.4 蠲痹通络方能有效改善麻木相关症状 |
| 5.5 蠲痹通络方能有效改善麻木气血不足、风痰瘀阻证候表现 |
| 5.6 蠲痹通络方对多种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疾病均有明显疗效 |
| 6 结论 |
| 7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 建立有限元模型的设备与软件 |
| 1.1 GE宝石精准能谱CT |
| 1.2 计算机配置参数 |
| 1.3 建立有限元模型主要软件 |
| 2 研究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1.1 纳入标准 |
| 2.1.2 排除标准 |
| 2.1.3 原始数据采集及扫描参数 |
| 2.2 胡有谷分区理论的应用 |
| 2.3 腰椎间盘突出物性质及判断方法 |
| 2.3.1 CT灰度值检测 |
| 2.3.2 病理学检测性质法 |
| 2.3.2.1 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 |
| 2.3.2.2 masson染色法 |
| 2.4 结果 |
| 2.4.1 突出物胶质化性质 |
| 2.4.2 突出物纤维化性质 |
| 2.4.3 突出物骨化性质 |
| 3 数据处理及L4/5 活动节段有限元模型重建 |
| 3.1 导入图片 |
| 3.2 选取阈值 |
| 3.3 编辑图像 |
| 3.4 修整L4/5 节段三维模型 |
| 3.5 建立L4/5节段Ⅰ型2区b域突出完整实体模型 |
| 3.6 网格划分完整实体模型 |
| 3.7 重建腰椎节段的韧带和关节囊 |
| 3.8 定义L4/5 节段模型各部位属性及接触关系 |
| 4 结果:各个材料性质模型的建立 |
| 4.1 椎间盘突出物呈胶质性质模型 |
| 4.2 椎间盘突出物呈纤维化性质模型 |
| 4.3 椎间盘突出物呈骨化性质模型 |
| 4.4 多相材料性质有限元模型的可行性分析 |
| 5 坐位旋转复位法力学的模拟和加载 |
| 5.1 确定计算机的空间位置 |
| 5.2 坐位旋转手法的模拟情况 |
| 5.3 加载力分析过程及观察内容 |
| 5.4 结果 |
| 6 讨论 |
| 6.1 突出物影像学区域定位选择 |
| 6.2 腰椎间盘突出物 |
| 6.2.1 腰椎间盘突出因素 |
| 6.2.2 腰椎间盘突出物组织 |
| 6.2.3 腰椎间盘突出物的多相材料性质 |
| 6.3 腰椎间盘突出物性质的确定 |
| 6.3.1 CT灰度值检测结果分析 |
| 6.3.2 突出物病理性质检验结果分析 |
| 6.4 三种不同突出物性质腰椎L4/5 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 6.4.1 有限元分析法在脊柱生物力学的应用 |
| 6.4.2 腰椎L4/5 椎间盘突出节段选取 |
| 6.5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手法治疗认识 |
| 6.5.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认识 |
| 6.5.2 坐位旋转复位手法治疗LDH |
| 6.5.3 有限元法在旋转复位手法的研究 |
| 6.6 在三种有限元模型模拟旋转手法加载的作用力差异并分析原因 |
| 6.6.1 椎体的位移分析 |
| 6.6.2 椎间盘位移和应力分析 |
| 6.6.3 关节突关节面位移和应力分析 |
| 7 研究的意义及创新性 |
| 8 研究不足及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有限元方法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1.1 颈椎病的研究现状 |
| 1.1.1 颈椎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
| 1.1.2 颈椎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
| 1.1.3 各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
| 1.1.4 影像学及其他检查技术 |
| 1.1.5 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
| 1.1.6 颈椎病的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
| 1.2 中医对颈椎病的认识 |
| 1.2.1 病名认识 |
| 1.2.2 病因病机学 |
| 1.2.3 中医治疗颈椎病的常用方法 |
| 1.3 针刺镇痛的临床及机制研究 |
| 1.3.1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 |
| 1.3.2 针刺镇痛的机制研究 |
| 1.3.3 研究的不足 |
| 1.4 灸法治疗痛症的研究 |
| 1.4.1 艾叶的作用与机理 |
| 1.4.2 灸法镇痛的机制 |
| 1.4.3 灸法镇痛的优势病种 |
| 1.4.4 研究的不足 |
| 1.5 针刺联合灸法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研究 |
| 1.5.1 针刺联合麦粒灸疗法治疗颈椎病 |
| 1.5.2 针刺联合温针灸疗法治疗颈椎病 |
| 1.5.3 针刺联合热敏灸治疗颈椎病 |
| 第二章 针刺联合灸法治疗颈椎病颈痛的meta分析 |
| 2.1 资料与方法 |
| 2.1.1 纳入标准 |
| 2.1.2 干预措施 |
| 2.1.3 研究对象 |
| 2.1.4 结局指标 |
| 2.1.5 排除标准 |
| 2.1.6 文献检索策略 |
| 2.1.7 数据提取 |
| 2.1.8 文献质量评价 |
| 2.1.9 操作方法 |
| 2.1.10 统计分析 |
| 2.2 结果 |
| 2.2.1 一般资料 |
| 2.2.2 纳入文献研究特性 |
| 2.2.3 方法学质量评估 |
| 2.2.4 有效率方面 |
| 2.2.5 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 |
| 2.2.6 VAS量表得分方面 |
| 2.2.7 McGill量表(MPQ)评分方面 |
| 2.2.8 PRI得分 |
| 2.2.9 症状体征评分 |
| 2.3 讨论 |
| 2.3.1 疗效分析 |
| 2.3.2 该项meta分析的局限性 |
| 2.3.3 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 3.1 研究方法 |
| 3.1.1 病例选择 |
| 3.1.2 资金来源 |
| 3.1.3 诊断标准 |
| 3.1.4 纳入标准 |
| 3.1.5 排除标准 |
| 3.1.6 中止标准及对应处理 |
| 3.1.7 治疗分组设置 |
| 3.1.8 随机方法 |
| 3.1.9 样本量 |
| 3.1.10 治疗方案 |
| 3.1.11 评价指标 |
| 3.1.12 统计分析 |
| 3.1.13 针灸不良事件处理 |
| 3.1.14 质量监控及数据管理 |
| 3.1.15 临床试验路线图 |
| 3.2 研究统计结果及分析 |
| 3.2.1 一般资料分析 |
| 3.2.2 疗效指标分析 |
| 3.2.3 有效率比较 |
| 3.3 讨论 |
| 3.3.1 理论依据 |
| 3.3.2 针刺联合灸法治疗颈椎病的选择依据 |
| 3.3.3 艾灸的选择依据 |
| 3.3.4 假针假灸组的选择 |
| 3.3.5 穴位选择依据 |
| 3.3.6 结局指标选择 |
| 3.3.7 结果分析 |
| 3.3.8 针灸起效机制 |
| 3.3.9 精灸的临床应用 |
| 3.4 创新点 |
| 3.5 不足与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附图 |
| 综述部分 颈椎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
| 参考文献(综述) |
| 附表(综述) |
| 个人简介 |
| 在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