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含,曹坤,刘海霞,黄碧忠[1](2021)在《不典型胎盘早剥超声诊断价值分析》文中认为胎盘早剥是孕妇妊娠期常见的临床严重并发症之一,是指妊娠20周后或于胎儿分娩前,宫内位置正常的胎盘从子宫壁全部或部分脱离,从而造成宫内局部血肿或出血[1]。胎盘早剥发生后孕妇常出现腹痛难忍、阴道出血、血性羊水及胎心不稳等症状,该病起病急、进展快、诊疗过程极为凶险,延误诊断或未及时干预治疗会导致母婴围产期病死率显着提高,对患者家庭造成极大的精神伤害及经济损失[2,3]。临床研究显示,只有早期准确地诊断及积极干预治疗才可有效逆转胎盘早剥患者的临床预后[4]。
王丹[2](2019)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胎盘早剥的诊断及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胎盘早剥(尤其是不典型胎盘早剥)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指导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2月51例胎盘早剥的患者,其中包括23例不典型胎盘早剥患者,对其进行超声图像分析,并将其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从而进行诊断符合率的统计。结果 51例患者经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后,确诊为胎盘早剥的46例,与病理结果对照,诊断符合率为90. 2%,其中包括19例不典型胎盘早剥患者,误诊2例,误诊率为3. 9%,漏诊5例,漏诊率为9. 8%,其中不典型胎盘早剥患者4例。在51例胎盘早剥患者中,40例附着于胎盘前壁,5例附着于后壁,6例附着于侧壁。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有效的诊断胎盘早剥,并能确定胎盘早剥的位置,但对于临床表现隐匿的不典型胎盘早剥患者,漏诊率较高,仍需要结合其他临床检测手段。
张莉,李芳[3](2019)在《不典型胎盘早剥超声声像图特点与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研究不典型胎盘早剥超声声像图特点和误诊、漏诊的原因。方法对30例不典型胎盘早剥超声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胎盘的附着位置、胎盘厚度、胎盘和宫壁间的图像、内部实质回声,并同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22例产前确诊;5例误诊,其中有2例复查后确诊;3例漏诊。结论不典型胎盘早剥超声声像图较为复杂,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的情况,需根据临床情况进辨认,胎盘局部异常增厚、胎盘后方血液流信号消失、胎盘和宫壁间无回声或回声较低、脐动脉血流不正常等均为不典型胎盘早剥的具体表现。
王莉,丁翔[4](2016)在《胎盘早剥153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胎盘早剥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产前诊断、处理及母儿结局。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发生胎盘早剥的1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胎盘早剥发生率为0.38%,其中Ⅰ度88例(57.5%),Ⅱ度35例(22.9%),Ⅲ度30例(19.6%);3组胎盘早剥产妇临床症状比较,腹痛、阴道流血及子宫张力高等症状,Ⅲ度的发生率明显高于Ⅰ度与Ⅱ度(χ2腹痛=28.241、χ2阴道流血=11.278、χ2子宫张力高=35.254,均P<0.01);产前诊断率为64.1%,B超检出率为62.4%,其中Ⅱ度和Ⅲ度胎盘早剥产前诊断率明显高于Ⅰ度(χ2=14.098,P=0.001);发生产后出血(χ2=6.690,P<0.05)、子宫胎盘卒中(χ2=44.558,P<0.01)、DIC(P<0.01)、死胎(χ2=36.269,P<0.01)、新生儿窒息(χ2=11.560,P<0.01)及围产儿死亡发生率(P<0.01),胎盘早剥Ⅲ度明显高于Ⅰ度和Ⅱ度。结论重视胎盘早剥的高危因素,根据病史、临床症状,结合B超等辅助检查,综合分析,提高胎盘早剥的早期诊断,防止并发症,改善母儿预后。
黄萍,黄新梅,盛伟[5](2016)在《不典型胎盘早剥诊治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不典型胎盘早剥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分娩方式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安徽省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分娩孕产妇7 468例,其中胎盘旱剥37例,按产前是否明确诊断包括不典型胎盘早剥23例,对其临床表现、诊断和处理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在23例不典型胎盘早剥患者中,胎盘早剥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9例(占39.13%)、胎膜早破7例(占30.43%)、子宫压痛3例(13.04%)、腹痛伴阴道流血5例(占21.74%)、无腹痛性阴道流血4例(占17.39%)、外伤2例(占8.70%)、无明显临床症状的2例(占8.70%)。在37例胎盘早剥患者中,B超诊断准确率为27.03%,误诊率为18.92%,漏诊率为54.05%。37例患者顺产9例(占24.32%),剖宫产28例(占75.68%),其中死胎、死产、新生儿轻度窒息和重度窒息各3例(占8.11%)。结论不典型胎盘早剥误诊及漏诊率较高,B超阴性是漏诊的主要原因;B超异常以及阴道流血是最为有用的诊断手段。
蒲维[6](2015)在《探讨不典型胎盘早剥产前漏诊35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析不典型胎盘早剥产前漏诊的临床原因。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救治的70例不典型胎盘早剥患者,其中35例产前漏诊患者为观察组,35例产前确诊患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母儿预后,并分析患者的产前漏诊原因。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阴道流血、腰腹痛、子宫高张(14.3%、22.9%、2.9%)明显低于对照组(91.4%、48.6%、40%),差异性显着(P<0.05)。观察组患者的分娩中出血(254.2ml±25.6ml)明显低于对照组(426.3ml±29.0ml),差异性显着(P<0.05)。结论:不典型胎盘早剥的临床诊断难度极高,漏诊率极高,因此需做好预防工作。
王艳,王静[7](2014)在《不典型胎盘早剥的临床特点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不典型胎盘早剥的临床特点,早期发现及诊断不典型胎盘早剥,降低母儿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50例不典型胎盘早剥患者(不典型组)及53例典型胎盘早剥患者(典型组)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患者的发病诱因、临床表现及母儿预后进行比较。结果不典型组患者使用缩宫素和普贝生、胎膜早破的发生率高于典型组(P<0.05),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外伤史发生率低于典型组(P<0.05)。不典型组胎心监护异常、子宫高张、持续性下腹痛、阴道出血、血性羊水的比例低于典型组(P<0.05),而先兆早产或临产、宫缩频强或产程短的比例高于典型组(P<0.05)。不典型组剖宫产、子宫胎盘卒中、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围生期死亡的发生率均低于典型组(P<0.05)。结论规范使用缩宫素防止宫缩过频过强、重视胎膜早破,加强先兆早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监测,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做到早期诊断、减少并发症发生。
廖春燕,许萍,向微[8](2014)在《胎盘早剥漏诊54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胎盘早剥漏诊的相关因素,提高产前诊断率,减少胎盘早剥的漏诊和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10月共分娩的121例胎盘早剥患者的临床资料,产前漏诊54例,与产前确诊的67例进行比较。结果胎盘早剥发生率0.38%,其中漏诊率44.6%;漏诊组中有诱因者占53.7%,胎盘早剥面积小占9.63%,胎盘附着于子宫后壁占79.63%;2组在发生产后出血、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漏诊组凝血功能障碍、死胎、新生儿死亡低于确诊组。结论诱因不明确、胎盘剥离面积小、附着于后壁、临床表现不典型是胎盘早剥漏诊的主要原因,早期识别不典型胎盘早剥,可改善母婴结局。
林开枝,王依静[9](2012)在《不典型胎盘早剥45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不典型胎盘早剥的临床特点,提高其早期诊断率。方法收治的胎盘早剥62例中,不典型胎盘早剥45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典早型胎盘剥45例占胎盘早剥的72.1%,临床症状多不典型,漏诊、误诊率高。结论不典型胎盘早剥发生率较高,因此,要求临床医生要提高认识,动态观察,及时诊断、恰当处理,才能提高产科质量,从而减少孕产妇死亡率和降低围产儿病死率。
陈洁清,杨志[10](2012)在《131例孕妇胎盘早剥的临床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胎盘早剥的诱因、临床表现及漏诊、误诊原因,提高早期确诊率,改善母儿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肇庆市端州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近10年胎盘早剥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胎盘早剥发生率0.55%(131/24022)。急诊入院患者61例(46.56%),有明确发病诱因77例(58.78%),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使用缩宫素、外伤性因素为主。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或腰腹胀、阴道流血、子宫高张、胎心率异常。B超检出54例(41.22%)。Ⅰ度胎盘早剥70例(53.44%),Ⅱ度胎盘早剥34例(25.95%),Ⅲ度胎盘早剥27例(20.61%)。出现症状到就诊及处理时间Ⅱ、Ⅲ度胎盘早剥组均长于Ⅰ度胎盘早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胎盘卒中20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4例。剖宫产96例(73.28%),阴道分娩35例(26.72%),另有1例患者从基层医院因孕足月顺产后、胎盘早剥、失血性休克、DIC转诊住院而急诊行子宫次全切除。死胎20例,转新生儿加强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37例。结论应高度警惕有高危因素者,严密动态观察病情变化,提高胎盘早剥早期诊断率;胎盘早剥临床表现易与先兆临产、临产、先兆早产、胎儿窘迫等混淆;临床发病到临床处理时间是影响胎盘早剥程度的重要因素;后壁胎盘、发育异常的胎盘等发生胎盘早剥时,超声容易漏诊。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仪器与诊断方法 |
| 1.3 观察指标与诊断依据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51例研究对象的彩超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 |
| 2.2 典型的胎盘早剥与不典型胎盘早剥患者的漏诊率对比分析 |
| 2.3 胎盘剥离位置分析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方法 |
| 1.3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超声声像诊断结果 |
| 2.2 不典型胎盘早剥超声声像图的特点分析 |
| 2.3 手术结果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发病危险因素 |
| 2.2 临床表现 |
| 2.3 产前诊断及分娩方式 |
| 2.4 胎盘早剥母婴结局 |
| 3 讨论 |
| 3.1 胎盘早剥的相关危险因素 |
| 3.2 胎盘早剥的诊断 |
| 3.3 胎盘早剥的分娩方式及处理 |
| 3.4 胎盘早剥对母儿结局的影响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分型标准 |
| 2 结果 |
| 2.1 胎盘早剥孕妇一般情况分析 |
| 2.2 不典型胎盘早剥患者的临床表现 |
| 2.3 不典型胎盘早剥患者B超检查分析 |
| 2.4 不典型胎盘早剥患者确诊 |
| 2.5 妊娠结局 |
| 3 讨论 |
| 3.1 胎盘早剥的病因分析 |
| 3.2 胎盘早剥的诊断分析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诊断标准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结果 |
| 2.1 两组胎盘早剥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 2.2 两组胎盘早剥患者发病诱因的比较 |
| 2.3 两组胎盘早剥患者临床表现的比较 |
| 2.4 两组胎盘早剥患者母儿预后的比较 |
| 3 讨论 |
| 3.1 胎盘早剥的诱因 |
| 3.2 胎盘早剥的临床症状 |
| 3.3 胎盘早剥的影像学特点 |
| 3.4 对母儿影响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诊断标准[2]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发病诱因比较 |
| 2.2 临床表现比较 |
| 2.3 分类比较 |
| 2.4 胎盘附着部位比较 |
| 2.5 2组母婴结局比较 |
| 3 讨论 |
| 3.1 胎盘早剥漏诊的原因 |
| 3.2 胎盘早剥对母儿的影响 |
| 3.3 降低胎盘早剥漏诊率, 提高早期诊断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