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1](2017)在《西昌钢钒1号高炉降低燃料比的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西昌钢钒1号高炉降低燃料比的措施进行了总结。通过采取优化炉料结构、优化上下部调剂、优化炉腹煤气量指数等措施,高炉长期稳定顺行、煤气利用率提高,燃料比从2014年的556kg/t下降至2016年的544kg/t。实践表明:在综合品位、熟料率提高等精料条件下,上部进行大批重、大角度、宽平台操作,下部适当提高风速和鼓风动能,是提高产量、降低燃料比的关键措施;1号高炉低燃料比操作的合适炉腹煤气量指数范围在65.0169.32 m/min。
刘仁检[2](2015)在《攀钢1号高炉提高煤比生产实践》文中提出针对攀钢1号高炉处于炉役后期,热风炉老化、风温能力差,富氧率不高,经济炉料结构等不利条件,通过采取改造设备提高喷煤能力、优化配煤结构、保持较好的焦炭质量、优化高炉上下部调剂、高压操作、强化生产管控等措施,在入炉品位仅49.36%、富氧率2.02%的条件下,煤比提高到163kg/t,焦比降到395kg/t,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吴亚明[3](2015)在《攀钢新3号高炉合理操作炉型的控制》文中指出对攀钢新3号高炉钒钛磁铁矿冶炼合理操作炉型的控制进行了阐述。重点从原燃料条件、操作制度和炉体冷却强度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钒钛磁铁矿高炉冶炼操作炉型的因素。为此,新3号高炉针对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加强原燃料质量管理、严格控制Zn入炉,二是采用以"大批重、重负荷、间歇加焦"为主的操作制度,三是优化炉体冷却制度等,从而使得操作炉型日趋合理,适应了高钛型钒钛磁铁矿冶炼的需要,保证了高炉长期稳定顺行。在综合入炉品位仅49.43%情况下,2014年两个月平均利用系数突破2.500。
杜斯宏,张远祥,宋剑,雷电,陈利,李刚[4](2011)在《攀钢钒高炉高配比钒钛磁铁矿高效低耗冶炼技术进步》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攀钢钒在冶炼钒钛磁铁矿技术的认识上有了新的发展,通过提高精料技术水平、优化炉料结构、提高自有钒钛矿使用比例、优化操作制度、强化生产管控等措施,使攀钢钒高炉冶炼高钛型钒钛磁铁矿的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技术经济指标明显改善。
林千谷,黄云[5](2010)在《全钒钛球团矿在攀钢高炉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对攀钢高炉使用全钒钛球团矿的生产操作实践进行了总结。认为全钒钛球团矿的使用,解决了长期以来高炉炉料结构优化的矛盾,高炉对TiO2的承受能力增强,并探讨了炉料结构的发展方向。
胡方友[6](2010)在《攀钢2号高炉优化操作实践》文中认为攀钢2号高炉通过采取调整风口、改善入炉原料质量、优化高炉操作、处理炉前隐患等措施,使各项技术经济指标逐渐得到优化。
张志刚,张远祥,王戈,卞坚强[7](2010)在《攀钢高炉入炉原料优化处理控制技术》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由于国内外优质的矿石和炼焦煤资源日益紧张,为保证高炉稳定顺行,攀钢在冶炼钒钛磁铁矿技术的认识上有了新的技术理念,树立高炉"均衡稳定"生产为目标。为此,在入炉原料的"精料"工作上进行技术攻关,采用合理的炉料结构,优化入炉原料的处理控制技术,提高鼓风动能的同时,合理进行"上下部调剂"等有效的技术措施。2008年至2009年9月在综合入炉品位仅为50.39%的条件下,高炉的利用系数均达到了2.319t/m3.d,焦比降到468 kg/tp煤比达到116.22 kg/tp,烧结矿的入炉粉末降到了1.53%。
张志刚,卞坚强[8](2009)在《攀钢高炉入炉原料优化处理控制技术》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由于国内外优质的矿石和炼焦煤资源日益紧张,为保证高炉稳定顺行,攀钢在冶炼钒钛磁铁矿技术的认识上有了新的技术理念,树立高炉"均衡稳定"生产为目标,为此,在入炉原料的"精料"工作上进行技术攻关,采用合理的炉料结构,优化入炉原料的处理控制技术,提高鼓风动能的同时,合理进行"上下部调剂"等有效的技术措施。2008年至2009年9月在综合入炉品位仅为50.39%的条件下,高炉的利用系数达均到了2.319t/m3.d,焦比降到468kg/tp煤比达到116.22kg/tp,烧结矿的入炉粉末降到了1.53%。
林千谷,黄云[9](2009)在《全钒钛球团矿在攀钢高炉应用》文中指出2009年攀钢高炉使用全钒钛球团,高炉获得良好技术经济指标,解决了长期以来高炉炉料结构优化的矛盾,高炉对TiO2的承受能力增强,为今后炉料结构发展指明了方向。
赵东辉[10](2009)在《攀钢2号高炉强化冶炼实践》文中提出对攀钢2号高炉的强化冶炼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2号高炉通过加强原燃料管理,改善高炉炉料结构,实施大风量、大富氧、高风温等强化冶炼手段,优化高炉基本操作制度,加强管理,实现了连续稳产、高产,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技术指标。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攀钢炉料冶金性能 |
| 1.1 钒钛球团矿冶金性能 |
| 1.2 钒钛烧结矿的性能缺陷 |
| 2 全钒钛球团矿在高炉的使用 |
| 3 提高高炉对TiO2承受能力 |
| 4 炉料结构的发展方向 |
| 4.1 国外炉料结构现状 |
| 4.2 攀钢合理炉料结构方向 |
| 5 结语 |
| 1 炉况差的原因 |
| 1.1 开炉初期炉型变化不规则 |
| 1.2 原燃料影响 |
| 1.3 设备的影响 |
| 1.4 多次休风后小风口增加较多 |
| 2 高炉优化的措施 |
| 2.1 保证精料入炉 |
| 2.2 炉前管理 |
| 2.3 合理的高炉操作制度 |
| 2.4 加强生产管理 |
| 3 效果 |
| 4 结语 |
| 1 引言 |
| 2 对入槽前原燃料进行筛分和整粒 |
| 2.1 原料场设置双激震的单层振动筛 |
| 2.2 对入槽前的焦炭进行切焦整粒 |
| 2.3 对入槽前的烧结矿进行降粉末, 提强度处理 |
| 3 合理分配入槽原燃料的料量 |
| 4 改进高炉槽下振动筛体及筛网, 提高筛分效率 |
| 4.1 一期高炉槽下振动筛体及筛网改进 |
| 4.2 二期高炉槽下振动筛体及筛网改进 |
| 4.3 新三高炉槽下烧结矿筛网及小粒级烧结矿回收筛子改进 |
| 5 一期冶9切焦机扩能改进, 保障高炉有效利用捣固焦 |
| 5.1 电机扩能 |
| 5.2 减速机扩能 |
| 5.3 刀轮改进 |
| 5.4 改进前后达到的切焦效果 |
| 6 入炉原料质量改善, 促进高炉技术指标优化 |
| 7 结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