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力亚·于散[1](2021)在《乌鲁木齐市孕妇多环芳烃暴露对新生儿糖脂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孕产妇和新生儿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探讨孕期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暴露对孕产妇和新生儿DNA氧化损伤与新生儿糖脂代谢及胰岛素功能的影响,阐明多环芳烃暴露与新生儿糖脂代谢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选择在乌鲁木齐市某医院采暖期和非采暖期的367对孕产妇及其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生物样品的采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孕产妇血浆、尿液及新生儿脐带血血清中8-羟基脱氧鸟苷(8-hydroxy-2’deoxyguanosin,8-OHd G)浓度,脐带血血清中血糖浓度(Fasting Blooding Glucose,FBG)及胰岛素浓度(Fasting Insulin,FIns)利用库贝尔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TC,TG,HDL,LDL等血脂指标的浓度。根据每个孕妇的分娩时间和孕周期推断孕妇妊娠期间的时间段,收集孕期内的环境空气污染物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大气污染物与本课题组多环芳烃暴露水平数据,分析孕期多环芳烃暴露与DNA氧化损伤,糖脂代谢等之间的关系。结果:1.采暖期产妇血浆8-OHd G浓度、新生儿8-OHd G浓度均高于非采暖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暖期新生儿脐血血糖浓度、HOMA-IRI、HOMA-ISI高于非采暖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胰岛素浓度、HOMA-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暖期新生儿脐血TG、TC、HDL、LDL等血脂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孕产妇血浆8-OHd G与孕产妇尿液8-OHd G呈正相关(P<0.05),与新生儿血清8-OHd G呈正相关(P<0.05),孕产妇尿液8-OHd G也与新生儿血清8-OHd G呈正相关(P<0.05)。孕产妇∑PAHs浓度与孕产妇血浆8-OHd G浓度呈正相关,与新生儿血清8-OHd G浓度呈正相关(P<0.05)。新生儿∑PAHs与孕产妇血浆、尿液8-OHd G呈正相关,与血清中的8-OHd G也呈正相关(P<0.05)。新生儿∑PAHs与HOMA-ISI呈负相关(P<0.05),其他均无相关性(P>0.05)。孕产妇∑PAHs及新生儿∑PAHs暴露水平和新生儿血清TC、LDL之间存在正相关(P<0.05)。孕产妇血浆8-OHd G浓度与新生儿胰岛素浓度、HOMA-ISI呈负相关,孕产妇尿液8-OHd G与新生儿血糖、HOMA-IRI、HOMA-ISI呈正相关(P<0.05)。新生儿血清8-OHd G与血清中的HOMA-ISI也呈正相关(P<0.05)。孕产妇血浆8-OHd G浓度与新生儿血脂指标TC、LDL呈正相关(P<0.05),新生儿血清8-OHd G与血脂指标TC之间存在正相关性(P<0.05)。3.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孕产妇血浆8-OHd G浓度与孕产妇通风,蔬菜、水果,喝酒等有关。新生儿脐血血清8-OHd G浓度与孕产妇房子通风情况有关。新生儿脐血血糖浓度与孕产妇喝茶,喝酒,等因素有关。新生儿脐血胰岛素浓度与孕产妇民族有关。4.主成分分析显示,采暖期大气污染物成分进行主成分提取后,可提取PM2.5和PM10,其累积总方差解释达到78.732%。非采暖期PM2.5和PM10累积总方差解释达到81.944%,可以解释孕产妇血中PAHs可归因于大气中的PM2.5和PM10。孕产妇及新生儿体内PAHs暴露量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孕产妇及新生儿体内PAHs暴露的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是PM2.5和PM10。结论:采暖期孕产妇及新生儿体内8-OHd G水平高于非采暖期。孕产妇及新生儿体内PAHs暴露水平的升高可以引起DNA氧化损伤标志物的升高。孕产妇及新生儿体内暴露PAHs可能会引起新生儿血脂代谢改变。大气污染物的暴露影响孕产妇及新生儿体内PAHs的水平。
李筱翠[2](2020)在《吉林省某化工园区空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及肝毒性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工业化进程发展迅速,在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当前我国环境污染形势较为严峻,不同环境介质的污染物给人群健康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带动下,中国化工企业呈现园区集聚发展的趋势,使化工企业向规模化、集成化和规范化发展,这种化工企业的发展模式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压力。而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是化工园区产生的主要污染物类型,其沸点低,易挥发,可通过扩散的方式进入空气,人体可以经吸入和皮肤接触等方式摄入体内,并产生相应的健康危害。本研究从宏观与微观层面同时对化工园区挥发性有机物的健康风险开展研究。一方面,本研究开展化工园区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现状的流行病学现场调查,有助于明确化工园区产生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种类、浓度,了解其环境污染程度,分析其对人群健康危害的风险;另一方面,本研究开展了联合染毒对大鼠肝毒性作用的动物毒理实验,利用挥发性有机物复合暴露模型研究其肝脏毒性作用,对于环境中挥发性有机物,尤其是化工园区周围挥发性有机物的控制策略以及保障人群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方法:第一部分为化工园区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主要包括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水平测量、周边居住家庭室内空气挥发性有机物的水平检测、人群挥发性有机物的内暴露水平及健康指标测量,以及人群健康风险评价。(1)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测量方法。选择吉林石化及周边区域的吉林石化生产单元集中区及周边居民住宅区域作为本次暴露区环境调查范围,对照区为吉林市丰满区江南公园所在区域。以环境空气为监测对象,采用现场实测的调查方法,采集暴露区域环境空气中的气态污染物。监测时间为2016年8月(夏季)和2017年12月(冬季)。监测项目包括苯、甲苯、乙苯、对二甲苯、间二甲苯、邻二甲苯、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四氯乙烯、三溴甲烷、一一溴二氯甲烷和二溴一氯甲烷。(2)室内空气挥发性有机物的测量方法。在环境暴露区内采用网格法选择居住家庭作为室内空气检测调查点位,在暴露区和对照区家庭中各选15户三楼居民进行室内空气监测,监测点位于客厅,调查点位采样高度与人的呼吸带高度一致(0.51.5m之间)。室内空气检测时间与环境调查监测时间一致,也为2016年8月(夏季)和2017年12月(冬季)。监测项目包括苯、甲苯、乙苯、对二甲苯、间二甲苯、邻二甲苯、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四氯乙烯、三溴甲烷、一一溴二氯甲烷和二溴一氯甲烷。(3)人群挥发性有机物的内暴露及健康指标测量方法。在吉林石化及周边区域,选择常年主导风向下风向居民居住集中区域作为本次暴露区人体健康调查范围,选择吉林市丰满区江南公园所在区域为对照区。在暴露区域选择787位居民,在对照区选择939位居民进行了问卷及健康调查。其中,选择暴露区居民238位,对照区居民261位进行了血液中苯系物和卤代烃的检测,主要的生物样本检测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及血脂检测,以及氧化应激检测。(4)基于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对经呼吸摄入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致癌与非致癌风险开展评估。第二部分为联合染毒的肝毒性作用探索,主要利用联合毒物暴露动物模型开展分析。本研究建立了基于大鼠的苯、甲苯和氯仿联合毒物暴露动物模型。该模型中污染物暴露浓度设为3个梯度,低剂量组大鼠每日苯、甲苯和氯仿的暴露量分别为0.21 mg/kg、1.05 mg/kg和0.11 mg/kg,中、高剂量组的染毒浓度分别为低剂量组的10倍和100倍,同时设置对照组、麻醉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每3天气管滴注染毒一次,持续30天。结果:化工园区人群健康调查主要结果显示:(1)环境空气中暴露测量结果发现,调查显示夏季和冬季暴露区环境空气中的苯系物和卤代烃的平均浓度高于对照区,但均未超过相关标准。冬季大气环境中苯和四氯乙烯的浓度明显高于夏季,而夏季大气环境中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邻-二甲苯和氯仿的浓度高于冬季。(2)室内空气检测结果发现,调查显示夏季和冬季暴露区室内空气中的苯系物和卤代烃的平均浓度高于对照区,但均未超过相关标准。(3)内暴露测量结果显示,暴露区居民血液中邻二甲苯检出率高于对照区居民,暴露区居民血液中邻二甲苯、三氯甲烷、三氯乙烯、三溴甲烷、一一溴二氯甲烷浓度高于对照区居民。血液中苯系物和卤代烃与居民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和氧化应激的相关指标水平有一定关系。在这些指标的检测结果中,对照区居民在多数血常规指标、部分尿常规与肝肾功能和血脂指标,以及多数氧化应激指标上都高于暴露区。而室内空气水平、人群内暴露与生物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没有好的一致性。本研究结果并未发现暴露区居民显着的健康异常状况。(4)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健康风险评估结经呼吸摄入的VOCs各类物质的非致癌风险较低,非致癌风险在可接受范围。暴露区的室内外环境空气中苯系物和卤代烃致癌风险高于对照区,其中苯和乙苯总致癌风险为5.93×10-5;卤代烃总致癌风险为4.75×10-5,均高于1×10-6。联合染毒的肝毒性作用研究主要结果显示:大鼠经挥发性有机物联合暴露后,对比对照组,大鼠VOCs高剂量暴露可使其体重下降;肝脏产生炎症性改变;肝组织清除氧自由基能力降低,抗氧化能力减弱;高剂量暴露可使肝组织中微量元素呈下降趋势,而微量元素的变化与大鼠肝内代谢密切相关,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会引起大鼠肝代谢紊乱的发生。结论:(1)暴露区夏季和冬季环境空气中的苯系物和卤代烃的平均浓度均高于对照区。调查居民户内空中的苯系物和卤代烃的平均浓度均高于对照区。(2)暴露区居民血液中邻二甲苯检出率高于对照区居民,而对照区居民三氯甲烷、三氯乙烯、三溴甲烷、一一溴二氯甲烷检出率高于暴露区居民。暴露区居民血液中邻二甲苯、三氯甲烷、三氯乙烯、三溴甲烷、一一溴二氯甲烷高于对照区居民。血液中苯系物和卤代烃与居民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和氧化应激的相关指标水平有一定关系,从而可能影响人体健康。(3)苯系物及卤代烃浓度在污染源-环境质量-室内空气-内暴露的暴露途径中,在室内空气-内暴露中,仅有一一溴二氯甲烷在室内空气中的水平与内暴露浓度之间有相关性,这可能与有机物在体内降解的速度较快有关。室内空气中污染物质与居民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和氧化应激的相关指标水平有一定关系。(4)暴露区的室内外环境空气中苯系物和卤代烃致癌风险高于对照区。(5)大鼠经VOCs暴露染毒后可使其体重下降;并引起组织器官的损害,其中比较明显器官为肝脏和脾脏;导致肝脏产生炎症性改变;肝组织清除氧自由基能力降低,抗氧化能力减弱。(6)大鼠经VOCs暴露染毒后可引起肝组织中微量元素含量下降,而微量元素的变化与大鼠肝内代谢密切相关,会引起大鼠肝代谢紊乱的发生。
张英杰[3](2020)在《广州市普通居民室内多环芳烃暴露与DNA氧化损伤的关联性》文中认为多环芳烃(PAHs)作为室内常见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已被广泛研究,其暴露对人体产生的潜在健康风险不容忽视。目前大量生物监测实验表明人群尿样中多环芳烃暴露标志物与氧化应激标志物之间存在显着的剂量-反应关系,然而仅根据氧化损伤标志物不足以综合评估人群氧化应激的发生以及判断其可能的来源。因此,本研究以室内环境为对象,将环境中污染物(多环芳烃),环境介质的氧化潜势以及人群氧化损伤标志物联系起来,分析氧化潜势与污染物以及暴露效应的关系。2018年期间,随机招募广州市100户普通居民家庭,分别测定了室内大气(颗粒相和气相)、降尘中16种多环芳烃,以及205份居民尿样中羟基多环芳烃代谢物、DNA氧化损伤标志物8-羟基脱氧鸟苷(8-OHd G)的浓度。此外,采用二硫苏糖醇(DTT)法测定了室内灰尘的氧化潜势指标,以研究环境氧化潜势,环境污染物与暴露标志物之间的关联。多环芳烃总浓度(∑16PAH)在室内降尘、颗粒相和气相样本中的平均值分别为5.22±22.3μg/g、2.71±2.86 ng/m3和77.8±61.1 ng/m3,大多数多环芳烃在降尘和大气中的检出率在80%和68%以上。本研究以家庭为单位,采用“环境”与“人体”一一对应的方式,通过四种外暴露评估模型计算居民对室内多环芳烃的日摄入水平,发现大气皮肤接触为主导性暴露途径,接下来依次为大气呼吸、降尘皮肤接触和降尘经口摄入,其平均暴露量按大小顺序依次为77.0>19.5>3.75>1.60 ng/kg_bw/day,外环境对人群产生的累计暴露量达100ng/kg_bw/day左右。若考虑饮食暴露方式,则发现饮食暴露对萘(NAP)、芴(FLU)、菲(PHE)和芘(PYR)的贡献率在62-99%范围内。羟基多环芳烃总浓度(∑8OH-PAH)在尿样中的浓度为0.29-78.6 ng/m L(中位值:3.61ng/m L;平均值:6.74 ng/m L);8-OHd G在尿样中的浓度范围为0.77-32.0 ng/m L(中位值:6.83 ng/m L;平均值:8.58 ng/m L)。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男性居民多环芳烃代谢物与8-OHd G的剂量-反应关系均大于女性居民,如男性∑8OH-PAH与8-OHd G的回归系数为0.357(95%CI:0.237-0.477,p<0.001),即尿样中每增加一个百分单位羟基多环芳烃,8-OHd G的浓度增加0.357%,大于女性的0.280%(95%CI:0.121-0.439,p=0.001)。该结果表明男性居民由多环芳烃暴露带来的DNA氧化损伤的程度与女性群体相比较为严重。此外,DTT法测定结果显示室内降尘中的氧化潜势范围在2.90-58.2 pmol/(min·μg)之间,均值为7.81±6.60 pmol/(min·μg)。降尘氧化潜势与DNA损伤标志物8-OHd G浓度没有明显相关性,这可能是由于灰尘中氧化潜势较小。环境介质的氧化潜势与其污染物有关系,随着降尘中多环芳烃分子量的增加,对应样本中氧化潜势有增加的趋势,即高分子量多环芳烃可能是环境介质氧化潜势主要的多环芳烃单体。后期研究应完善各类环境样本中氧化潜势的分析,从而综合分析外界环境污染物暴露与人体氧化应激的关联。
阳晓燕[4](2020)在《大气颗粒物短期暴露与空气净化器干预对小学生呼吸系统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我国的大气污染一直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2012年以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大气污染治理措施,在空气质量改善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3年-2018年,全国PM10年平均浓度从118μg/m3下降至71μg/m3,PM2.5年平均浓度从72μg/m3下降至39μg/m3,但大气污染的治理任重道远,2018年北京地区PM2.5污染浓度高于100μg/m3的天数仍有110天,占全年的1/3。PM的健康危害不容忽视,流行病学资料显示PM10、PM2.5和PM1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死亡密切相关。小学生是空气污染的敏感人群,其肺部发育不成熟、呼吸速率快,较成人更易受PM的影响。已有研究证实大气污染物尤其是PM2.5与儿童哮喘、久咳、肺炎、支气管炎、鼻炎、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都有较强的关联。小学生大部分时间在教室度过,教室内人员密集,空间相对密闭,大气污染是教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加之人员活动,大气污染较重时小学生的个体暴露浓度可能高于大气污染浓度,而小学生由于肺部发育不成熟,受到的健康危害可能比预期更高。在短期内无法彻底解决空气污染的情况下,采取便捷、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降低小学生健康危害尤为重要。空气净化器则是重要的防护措施之一。但如何评价空气净化器的防护效果,由于影响因素复杂,一直是科研人员面临的挑战,也是空气污染健康防护中亟需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因此,探讨PM对小学生呼吸系统健康危害,以及空气净化器对小学生的健康防护作用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通过对文献的系统梳理,发现在大气颗粒物对小学生呼吸系统健康危害研究中,学生活动,家庭环境、饮食等,对研究结果影响较大,需要有效控制混杂因素;暴露评估大部分利用监测站数据,未考虑个体活动及微环境浓度对个体暴露浓度的影响;单项研究纳入的健康效应指标有限,缺乏系统的评价;因此造成不同团队对暴露水平的评价及对健康效应的影响存在偏差,甚至有些研究结论相互矛盾。在有限的空气净化器健康防护效果研究中,往往限制受试者的正常活动,与其真实生活、工作或学习环境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选择一所寄宿小学,采用随访和交叉干预的研究设计,在小学生正常学习、生活情况下,控制混杂因素,准确评估暴露水平,研究污染天气下,PM对小学生呼吸系统健康危害,评估空气净化器对小学生的健康防护效果。通过PM对小学生的有害效应,以及空气净化器使用后对小学生的健康防护作用研究,从正反两方面筛选评价指标,全面系统的评估大气颗粒物对小学生的健康影响及空气净化器的健康防护效果。[目的]本研究旨在严格控制混杂因素,选择较准确的个体暴露评估方法的情况下,建立较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全面、系统的研究大气颗粒物(PM10、PM2.5和PM1)对小学生呼吸系统的健康影响,并同时评估空气净化器对大气颗粒物(PM10、PM2.5和PM1)的净化效果及对小学生呼吸系统健康防护效果,为污染天气下小学生呼吸系统健康防护提供充足的科研依据。研究结果可指导学校合理使用空气净化器,降低健康危害,为建立污染天气下特定人群的个性化健康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随访和随机交叉干预设计开展大气颗粒物对小学生呼吸系统的健康影响研究和空气净化器干预对小学生健康防护研究。以一所全寄宿学校4-5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首先分别选择低污染和高污染天气开展2次随访研究,每次连续5天(周一至周五)监测室外、室内PM10、PM2.5和PM1浓度,用时间活动模式和微环境浓度推算时间加权个体暴露浓度,在第5天(周五)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小学生调查期内呼吸系统症状(咳嗽、咳痰、鼻塞、流涕、咽喉肿痛、发烧和头疼),用FeNO检测仪检测小学生FeNO、肺功能仪检测肺功能(VC、FVC、FEV1、FEV1/FVC、PEF、FEF25%、FEF50%、FEF75%、FEF25%-75%),RtubeTM管收集EBC以及收集清洁中段晨尿,用pH计检测EBC中pH,ELISA法检测EBC和尿液中共16项炎症和氧化应激指标(EBC 8-iso、EBC IL-1β、EBC IFN-α、EBC IFN-γ、EBC TNF-α、EBC MCP-1、EBC IL-6、EBC IL-8、EBC IL-10、EBC IL-12p70、EBCIL-17A、EBCIL-18、EBCIL-23、EBCIL-33、尿 8-OHdG 和尿 4-HNE),用GC-TOF-MS对两次调查EBC样本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扫描,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Simca 4.1进行多因素分析,筛出FDR q<0.05以及PLS-DA模型(或OPLS-DA模型)VIP>1.0的差异代谢物。用逻辑混合效应模型和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PM10、PM2.5和PM1与效应指标(包括7项症状指标、9项肺功能指标、18项炎症和氧化应激指标和EBC中差异代谢物)的关联性,筛选敏感效应指标,探索不同PM污染条件下对小学生的健康影响。其次,进行空气净化器交叉干预研究,洗脱期为1个月。将受试对象以班级为单位分为2组,第一阶段一组使用有高效滤芯空气净化器,另一组使用无高效滤芯空气净化器,干预5天后体检并收集样本,一个月后交换空气净化器,进行第二阶段的干预,干预结束后体检并收集样本。为验证并比较随访研究筛选的敏感指标,干预研究PM监测、问卷调查、体检和样本的检测方法均与随访研究一致。用逻辑混合效应模型和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空气净化器干预以及干预后PM浓度下降与效应指标的关联性。最后,对两项研究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探索PM对小学生呼吸系统的健康危害和空气净化器的健康防护作用。[结果](1)2次随访分别纳入了 123名和118名研究对象,2次PM10平均时间加权个体暴露浓度分别为 19.44μg/m3 和 51.76μg/m3,PM2.5 加权浓度分别为 14.86μg/m3 和 41.37μg/m3,PM1加权浓度分别为6.27μg/m3和22.33μg/m3。两样本比较发现咳嗽、咳痰、流涕、VC、FVC、FEV1/FVC、FEF25%、FEF75%、pH、FeNO、EBC 8-iso、EBC IL-33、EBC IL-1β、EBCIFN-α、EBCTNF-α、EBCMCP-1、EBCIL-8、EBCIL-18、尿 8-OHdG 和尿 4-HN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BC代谢组分析发现FDR q<0.05以及PLS-DA模型VIP>1.0的差异代谢产物共26个。关联性分析发现PM10、经PM10调整后的PM2.5和PM1与流涕、EBC pH、FeNO、EBC 8-iso、EBC IL-1β、EBC IL-6、EBC IL-8、EBC IL-33、4-HNE 和8-OHdG的升高有关联,其中FeNO升高幅度最大,PM10、PM2.5和PM1每升高1Oμg/m3,FeNO 分别升高 10.17%(95%CI:6.63%-13.7%)、12.54%(95%CI:8.12%-16.95%)和 22.17%(95%CI:14.3%-30.04%);与 FVC、FEV1、FEV1/FVC 和 FEF25%下降有关,其中 FEV1 下降幅度最大,PM10、PM2.5和 PM1每升高 10μg/m3,FEV1分别下降 3.25%(95%CI:1.95%-4.56%)、3.93%(95%CI:0.24%-7.62%)和 6.43%(95%CI:3.86%-9.00%)。差异代谢产物中发现PM短期暴露可引起14项代谢产物升高,10项代谢产物降低,其中EBC NA、EBC CBE、EBC MU、EBC PA 16:1N-7 和 EBC OA 与机体炎症反应有关,EBC PA 和 EBC UD与机体氧化应激有关,EBCFA与机体免疫调节有关。同时,研究发现PM有滞后效应,滞后1-2天(lag1-2)效应最强,对男生的影响强于女生。(2)空气净化器交叉干预研究中,干预组和非干预组分别纳入124和116名研究对象,两组PM10平均时间加权个体暴露浓度分别为48.5±0.76μg/m3和71.08±0.21μg/m3,PM2.5加权浓度分别为37.37±7.65μg/m3和62.92±6.28μg/m3,PM1加权浓度分别为28.06±0.79μg/m3和39.08±2.91 μg/m3。研究发现空气净化器可有效降低室内PM10、PM2.5和PM1浓度,对PM2.5的净化率最强,室外浓度PM2.5 115μg/m3~150μg/m3时有最高净化率,为52.83%(50.26%,56.13%)。两样本比较发现干预组流涕发生率、FeNO、EBCIFN-α、EBCMCP-1和尿8-OHdG低于非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BC非靶向代谢组学筛出16个潜在差异代谢物。关联分析发现空气净化器干预可有效降低小学生流涕、FeNO、EBCIL-1β、EBCIL-6和尿8-OHdG的浓度,空气净化器干预后,PM10、PM2.5和PM1的降低与流涕、FeNO、EBCIL-1 β、EBCMCP-1、EBCIL-6和尿8-OHdG的降低有关联,其中EBC MCP-1降低幅度最大,调整PM10影响后,PM2.5和PM1每下降10μg/m3,EBC MCP-1 分别下降 5.47%(95%CI:0.65%-10.29%)和 13.56%(95%CI:3.43%-23.7%)。空气净化器干预使EBC中7项差异代谢物下降,3项代谢产物升高,其中EBC L-Ser和EBC LLA与炎症和氧化应激有关,EBCMU与炎症反应有关,EBCPUT与氧化应激有关。两项研究对比发现流涕、FeNO、EBCIL-1β、EBCIL-6、尿8-OHdG和EBCMU与PM(PM10、PM2.5和PM1)和空气净化器干预均有关联。各指标在不同性别小学生中变化不一,流涕、PEF、FEF25%、FeNO、EBCIL-1β、EBCIL-8 和尿 8-OHdG 在男生中变化幅度较大,FEV1、FEV1/FVC、FeNO、EBCIL-6和EBCMU在女生中变化幅度较大。[结论](1)PM短期暴露与小学生呼吸系统炎症和氧化应激有关联,对健康小学生呼吸系统症状、肺功能具有不利影响。PM粒径越小,健康影响越大,且粒径大的颗粒物对粒径小的颗粒物健康影响具有一定的干扰作用,如不扣除其影响,可能会导致高估颗粒物的健康效应,提示应综合考虑不同粒径PM的健康效应。(2)PM有滞后影响,在暴露后1-2天达到最大效应,其影响可持续多日,提示一次污染发生时,人们不仅需要在当下采取通过外出时佩戴口罩,关闭门窗,有条件的在室内开启空气净化器等保护措施,而且在污染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都需要注意个体防护。(3)空气净化器可有效降低室内PM浓度,室外PM2.5 115μg/m3-150μg/m3时有最大的净化效能,与此同时,在小学生中观察到干预后,呼吸系统炎症和氧化应激指标发生相应的变化,提示在污染天气发生时,即使是正常学习的过程中,合理开启空气净化器也可对小学生呼吸系统健康产生重要的防护作用。(4)男生较女生更易受PM的影响,在今后的科研以及人群健康防护中应考虑性别因素的影响。(5)两项研究综合分析,发现FeNO、EBC IL-1β、尿8-OHdG,辅以EBC MU是评估PM10对小学生呼吸系统健康影响的敏感指标。FeNO、EBC IL-1β、EBCIL-6、尿8-OHdG,辅以流涕和EBC MU是评估PM2.5和PM1的健康影响和空气净化器对小学生的健康防护效果的敏感指标。(6)评估男生的健康效应时应重点关注流涕、PEF、FEF25%、FeNO、EBC IL-1β、EBC IL-8和尿8-OHdG等的变化,评估女生的健康效应时应重点关注FEV1、FEV1/FVC、FeNO、EBC IL-6 和 EBC MU 等的变化。(7)本研究从正反两方面评估了 PM对小学生呼吸系统健康危害和空气净化器干预的健康防护作用,筛选、建立了较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可为未来在正常生活、学习或工作情况下,开展PM污染健康影响和空气净化器干预健康防护效果评估提供技术手段,也可为污染天气下特定人群的个性化健康防护提供科学依据。
陈颖君[5](2020)在《饮用水消毒副产物暴露对育龄男性精液质量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用水行为等因素对血三卤甲烷、尿卤代乙酸及精液质量的影响目的:评估基本人口学变量、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以及用水行为与饮用水消毒副产物(disinfection by-products,DBPs)内暴露标志物浓度[血三卤甲烷(trihalomethanes,THMs)和尿卤代乙酸(haloacetic acids,HAAs)]及精液质量参数的关联性。方法:2017年4月至12月,于湖北省人类精子库招募1319名捐精筛查的普通育龄男性,在捐精的过程中进行问卷调查和生物样本的重复采集。基线时采用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基本人口学特征、健康史、职业暴露、吸烟饮酒习惯以及日常用水行为等信息。采集基线时的全血样本用于测定4种三卤甲烷浓度[三氯甲烷(chloroform,TCM)、二氯一溴甲烷(bromodichloromethane,BDCM)、一氯二溴甲烷(dibromochloromethane,DBCM)和三溴甲烷(bromoform,TBM),后三者之和统称为溴代三卤甲烷(bromo-trihalomethanes,Br-THMs),四者之和统称为总三卤甲烷(total trihalomethanes,TTHMs)];于基线时和捐精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内重复采集尿样和精液样,分别用于测定尿卤代乙酸浓度[二氯乙酸(dichloroacetic acid,DCAA)和三氯乙酸(trichloroacetic acids,TCAA)]和精液质量参数(精液浓度、精子总数、前向运动活力和总活力)。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ICC)评估重复测定尿卤代乙酸以及精液质量参数的变异大小。采用单因素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问卷信息特别是用水行为等因素对血三卤甲烷和尿卤代乙酸浓度以及精液质量的影响。结果:血三氯甲烷、血二氯一溴甲烷和尿三氯乙酸的检出率均超过80%。尿中二氯乙酸的个体内变异大(ICC<0.01),无法作为可靠的生物标志物反映稳定的内暴露水平,故在本论文中不再纳入分析。尿三氯乙酸存在中等重现性(ICC=0.56)。重复测定5519人次的精液质量参数中精液浓度、精子总数、前向运动活力和总活力呈现中等强度的重现性(0.40≤ICCs<0.75)。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揭示,血中4种三卤甲烷、血溴代甲烷、血总三卤甲烷和尿三氯乙酸的浓度均存在显着的季节性差异。此外,个体洗澡频率越高,其血三溴甲烷、溴代三卤甲烷和总三卤甲烷的浓度越高;习惯性冷水洗澡男性的血三氯甲烷浓度较习惯性热水洗澡的男性更高。尿三氯乙酸浓度与年龄、体质指数与个体月收入成正相关关联;日常生活饮用水为自来水(即水厂氯化消毒后的集中式供水)的男性其尿三氯乙酸浓度比饮用非自来水(加净化装置的过滤水或井水河水)的男性更高。季节对精液质量参数也存在显着影响,与春季相比,夏秋冬三季纳入的男性精子总数、前向运动活力和精液浓度平均水平较低;年龄和文化程度与精子总数和精液浓度呈正相关;年龄和洗澡时间与精子前向运动活力和总活力呈负相关;与从未吸烟者相比,男性现在吸烟者的精子总数较低;与从不或很少饮酒者相比,男性曾经饮酒者的精液浓度较低。结论:在健康育龄男性中,血三卤甲烷浓度与季节、洗澡频率和水温有关,尿三氯乙酸浓度与季节、年龄、体质指数、月收入、饮用水来源有关。精液质量参数与季节、年龄、文化程度、吸烟、饮酒和洗澡时间有关。第二部分血三卤甲烷浓度与精液质量参数的关联分析目的:评估健康育龄男性血中三卤甲烷浓度与精液质量参数间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的来源及血样、精液样的采集方法同第一部分。排除未提供血样者或血样不足以测定三卤甲烷浓度者后,共1199名育龄男性纳入本部分研究。研究对象提供了1199份血样和5213份精液样。鉴于第一部分研究发现血中三氯甲烷和二氯一溴甲烷的检出率较高(>85%),故将研究对象按三氯甲烷、二氯一溴甲烷、溴代三卤甲烷和总三卤甲烷各自的三分位数均分为低、中、高三组暴露人群。由于血中一氯二溴甲烷和三溴甲烷的检出率较低(分别为59.7%和41.8%),故将血中此两种化合物浓度低于/高于对应检出限的个体分别归为低暴露组/平分为中、高暴露组。当调整了混杂因素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提示血三卤甲烷浓度与基线精液质量参数间存在相关性,进一步采用混合线性模型揭示血三卤甲烷浓度与重复测量的精液质量参数之间的关联。结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低暴露组相比,血三氯甲烷浓度处于高暴露组的男性其精子总数、总活力和前向运动活力分别低20.2%(95%CI:-31.6,-6.9)、4.9%(95%CI:-9.2,-0.5)和5.2%(95%CI:-9.6,-0.5);血溴代三卤甲烷处于高暴露组的男性其精子总数低17.96%(95%CI:-29.9,-4.1);血中总三卤甲烷处于高暴露组的男性其精子总数和精液浓度分别低21.3%(95%CI:-32.9,-8.0)和12.5%(95%CI:-22.0,-2.1)。混合线性模型结果发现血三氯甲烷高暴露组的男性其精子总数比低暴露组男性低了15.3%(95%CI:-24.3,-5.2)。结论:在健康育龄男性中,血三卤甲烷浓度与部分精液质量参数有关,特别是血中三氯甲烷浓度与精子总数呈负相关。第三部分尿三氯乙酸浓度与精液质量参数间的关联分析目的:评估健康育龄男性尿中三氯乙酸浓度与精液质量参数间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的来源及尿样、精液样的采集方法同第一部分。排除未提供尿样者或尿样不足而无法测定三氯乙酸浓度者后,共1305名育龄男性纳入本部分研究。研究对象共提供了3367份尿样和5213份精液样。鉴于第一部分发现尿三氯乙酸检出率较高(>90%),因此将研究对象按三氯乙酸浓度的三分位数分为低、中、高三组暴露人群。调整了尿肌酐及其他混杂因素后,以尿三氯乙酸平均水平表征个体内暴露水平,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评估尿三氯乙酸平均水平与精液质量参数平均值间得相关性,并进一步采用混合线性模型分析尿三氯乙酸平均水平与重复测定的精液质量参数之间的关联。结果: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未发现尿三氯乙酸平均水平与精液质量参数平均水平存在显着性相关(所有P>0.05);混合线性模型分析结果发现与处于尿三氯乙酸低暴露组的男性相比,高暴露组的男性精子总数高17.3%(95%CI:3.2,33.1)。结论:在健康育龄男性中,尚不确定尿三氯乙酸浓度与精液质量之间是否存在关联。第四部分饮用水消毒副产物暴露、氧化应激水平与精液质量参数间的关联分析目的:评估饮用水消毒副产物内暴露水平(血三卤甲烷和尿三氯乙酸)和氧化应激以及氧化应激水平和精液质量参数间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的来源及血样、尿样、精液样的采集方法同第一部分。排除未提供尿样、血样者或样本体积不足而无法测定血三卤甲烷和尿三氯乙酸浓度者后,共1168名育龄男性纳入本部分研究。随机抽取总人群中的104名研究对象,测定其390份重复尿样中常见的氧化应激指标,即8-羟基-2-脱氧鸟苷(8-hydroxy-2-deoxyguanosine,8-OHdG),采用ICC评估重复测定的尿8-OHdG的变异大小;在1168名健康育龄男性中,将个体于精子发育周期内(90天)的不同阶段多次采集的重复尿样等体积混合后得到混合尿样,测定其中的8-OHdG浓度以指示机体一段时间内的氧化应激状态。调整里尿肌酐及其他混杂因素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饮用水消毒副产物内暴露标志物浓度与混合尿样中8-OHdG浓度之间、混合尿8-OHdG浓度与个体平均精液质量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个体尿8-OHdG在不同天间的变异较大(ICC=0.16)。校正尿肌酐与其他混杂因素以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发现血三溴甲烷、血总三卤甲烷和尿三氯乙酸浓度与尿8-OHdG均存在显着的正相关。与低暴露组相比,血溴代三卤甲烷、血总三卤甲烷和尿三氯乙酸浓度处于高暴露组的男性其尿8-OHdG浓度分别高10.7%(95%CI:2.4,19.7)、16.3%(95%CI:7.6,25.8)和10.7%(95%CI:1.8,20.2)。未发现尿8-OHdG与精液质量参数间存在任何显着性关联(所有P>0.05)。结论:饮用水消毒副产物暴露与氧化应激指标尿中8-OHdG浓度呈正相关,但尿8-OHdG浓度与精液质量参数之间无显着关联。
曹丽敏[6](2020)在《社区居民尿多环芳烃羟基代谢物水平与心肺功能损害风险关联及氧化损伤中介作用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一类重要环境污染物。除致癌作用外,众多证据表明PAHs的长期慢性暴露还与心肺疾患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近几十年来,心肺疾病始终位居全球死亡和疾病负担前列。为识别高危人群,并进行早期防控,本研究选取肺功能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rteri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十年风险两个指标来评估普通人群心肺功能早期损伤风险。肺功能不仅是表征机体呼吸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还与心肺疾病的发生和死亡密切相关。而ASCVD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多个国家均建立起预测模型来评估人群罹患该病的风险。相应地,探究PAHs暴露与肺功能以及ASCVD十年风险的关联性,可了解PAHs暴露对社区居民心肺健康损伤的影响及其程度。此外,PAHs导致心肺损伤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既往研究普遍认为氧化应激在PAHs暴露引起的健康损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我们进一步探究了氧化损伤在PAHs暴露与机体早期心肺功能损伤关联间的中介作用。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PAHs暴露源广泛存在,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PAHs暴露源对机体内暴露水平的影响,有助于识别其重要来源,并有针对性的减轻其暴露,进而对相应健康损害起到一定削减作用。基于以上研究进展,本研究选取课题组于2011-2012年建立的武汉-珠海社区人群队列,以基线招募的4812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结构化问卷收集该人群基本人口学特征及生活习惯等相关信息,并测定10种尿羟基多环芳烃(monohydroxy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OH-PAHs)浓度来反映机体内暴露水平,首先分析了日常生活中PAHs常见暴露源对尿OH-PAHs水平的影响。进一步通过测定肺功能水平,并利用中国ASCVD风险预测模型(Prediction for ASCVD Risk in China,China-PAR)评估人群心肺损伤风险,探究尿中各类OH-PAHs水平与肺功能指标及ASCVD十年风险的关联。在此基础上,同时测定其尿8-羟基脱氧鸟苷(8-hydroxy-2′-deoxyguanosine,8-oxod G)和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rostalandin-F2α,8-iso-PGF2α)水平分别用于评估机体DNA氧化损伤和脂质过氧化水平;并通过交互作用和中介作用分析,探究氧化损伤在PAHs暴露与心肺早期损伤之间可能的机制效应,进而为深入探究PAHs的心肺损伤机制提供线索。本研究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不同生活方式对社区人群尿多环芳烃羟基代谢物水平的影响目的:探究日常生活中不同暴露源单独及联合暴露对社区人群尿OH-PAHs水平和种类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武汉一珠海社区队列基线人群(N=4812)作为研究对象,剔除720名问卷信息不全、未留取尿样、可能存在职业PAHs暴露及现患肾脏疾病的受试者,最终纳入4092名研究对象。通过结构化的问卷收集研究对象人口学基本资料以及日常生活中PAHs常见的接触来源:交通出行时长、吸烟状态、烹饪相关因素和各类食物的摄入情况等。采用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仪测定人群10种尿OH-PAHs浓度,并将其浓度之和表示为∑OH-PAHs(sum of monohydroxy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根据PAHs分子量的大小,将OH-PAHs分为高分子量(≥4环以上,sum of high molecular weight monohydroxy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HMW OH-PAH)和低分子量(2~3环,sum of low molecular weight monohydroxy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LMW OH-PAHs)代谢物;进一步将低分子量代谢产物细分为总羟基萘(total hydroxynathalene,∑OHNa)、总羟基芴(total hydroxyfluorene,∑OHFlu)和总羟基菲(total hydroxyphenanthrene,∑OHPh)。调整相应混杂因素后,利用协方差分析计算并比较单一暴露源中不同暴露状态下尿OH-PAHs的修正几何均数水平。进一步采用混合线性模型和协方差分析评估两种及三种暴露源联合暴露与尿中各类OH-PAHs的关联,并根据标准化回归系数比较各暴露源对各类OH-PAHs的相对贡献。以上模型均调整了性别、年龄、饮食PAHs摄入情况、吸烟状态、被动吸烟情况、本人做饭情况、厨房通风情况、交通出行时间和居住地区等混杂因素。结果:研究总人群平均年龄为52.5岁,∑OH-PAHs的几何均数水平为52.74μg/g Cr。其中来自武汉和珠海两地的研究对象分别为2754和1338人。与来自珠海地区的研究对象相比,武汉社区人群男性、吸烟、被动吸烟和不做饭者占比更高,交通出行时间更长;而饮食PAHs摄入水平则显着低于珠海人群。对于尿OH-PAHs水平,除∑HMW OH-PAH外,武汉人群尿低分子量OH-PAHs水平基本均高于珠海人群(所有P<0.05)。单一暴露源与尿OH-PAHs关联分析结果显示:调整相应混杂因素后,吸烟人群尿∑LMW OH-PAHs(特别是∑OHNa)的修正几何均数水平显着高于不吸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P<0.0001)。与PAHs低饮食摄入组(≤中位数)相比,PAHs高饮食摄入组(>中位数)尿∑LMW OH-PAHs(特别是∑OHNa和∑OHFlu)的修正几何均数水平显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P<0.05)。与交通出行时间较短组相比(<30分钟/天),交通出行时间较长组(≥30分钟/天)尿∑OHFlu的修正几何均数水平显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做饭人群仅尿∑HMW OH-PAH的修正几何均数水平显着高于不做饭者(P<0.05),而厨房通风不良组尿中低分子量OH-PAHs的修正几何均数水平均显着高于通风良好组(所有P<0.05)。上述暴露两两联合与尿OH-PAHs水平的关联分析显示:当同时高暴露于饮食PAHs、交通/做饭时,吸烟人群尿∑LMW OH-PAHs(特别是∑OHNa)水平显着高于不吸烟者;当同时高暴露于交通/做饭时,PAHs高摄入组尿∑LMW OH-PAHs(特别是∑OHFlu)水平显着高于低摄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未观察到做饭与交通共同暴露的联合作用。三种暴露源共同作用结果显示,当共同高暴露于吸烟、饮食和做饭时,尿OH-PAHs的修正几何均数水平均为最高;而共同高暴露于饮食、做饭和交通时,尿∑LMW OH-PAHs的修正几何均数水平最低,共同高暴露于吸烟、做饭和交通时尿∑HMW OH-PAH的修正几何均数水平最低。更进一步地,对尿∑OHNa的分析结果与∑LMW OH-PAHs基本一致,∑OHFlu和∑OHPh所示结果与∑HMW OH-PAH结果保持一致。按照暴露源的贡献由大到小排序,尿∑HMW OH-PAH:做饭>交通出行>吸烟>厨房通风较差>饮食摄入;而尿∑LMW OH-PAHs:吸烟>厨房通风较差>饮食摄入>交通出行>做饭。在低分子代谢产物中,各暴露源对∑OHNa贡献与∑LMW OH-PAHs基本一致;而对尿∑OHFlu的贡献依次为:厨房通风较差>饮食摄入>交通出行>吸烟>做饭;对尿∑OHPh的贡献依次是:厨房通风较差>交通出行>饮食摄入>吸烟>做饭。结论:PAHs暴露源可影响尿OH-PAHs的水平和种类。做饭主要影响高分子量OH-PAHs水平,而吸烟、高饮食摄入和交通出行时间长对低分子量OH-PAHs水平影响更大。其中,吸烟显着影响总羟基萘水平,而高PAHs摄入对总羟基萘和总羟基芴水平影响较大,交通出行时长对总羟基芴水平有影响。此外,使用厨房辅助通风设施可以有效降低人群低分子量PAHs的接触水平。第二部分社区人群尿多环芳烃羟基代谢物水平与肺功能关联及氧化损伤的中介作用目的:探究社区人群尿中不同分子量OH-PAHs与肺功能水平之间的关联性,以及氧化损伤指标在尿OH-PAHs水平与肺功能关联间的中介作用。方法:在第一部分研究人群中,进一步剔除817名临床诊断为呼吸系统疾病、未测定尿8-oxod G和8-iso-PGF2α水平以及未进行肺功能测定者,本部分研究最终纳入3275名研究对象,并于三年后进行随访。其中,基线和随访调查同时测定肺功能的人数为1572。研究参照美国胸科协会指南推荐的方法对基线和随访人群进行肺功能水平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测定基线人群尿8-羟基脱氧鸟苷(8-hydroxy-2′-deoxyguanosine,8-oxod G)和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rostalandin-F2α,8-iso-PGF2α)水平。尿OH-PAHs测定及分类同第一部分。基线横断面研究采用混合线性模型分别探究不同分子量尿OH-PAHs水平与氧化损伤指标(8-oxod G和8-iso-PGF2α)及肺功能之间的关联性。进一步地,利用敏感性分析在不吸烟人群验证尿OH-PAHs与肺功能的关系;并分别以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吸烟状态、饮酒情况、规律性锻炼情况和居住地区作为分层变量,分别探究它们对尿OH-PAHs与氧化损伤水平关联性的潜在影响。此外,利用中介效应模型评估上述氧化损伤指标在PAHs暴露与肺功能间的中介作用大小。随访研究在线性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分别拟合人群基线尿OH-PAHs水平、基线氧化损伤水平与三年后肺功能的关联性。上述分析均调整了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受教育水平、吸烟量、被动吸烟情况、饮酒情况、本人做饭情况、规律性锻炼情况以及居住地区等混杂因素。结果:横断面分析结果显示,调整相应混杂因素后,尿OH-PAHs水平与肺功能呈现负向剂量-反应关系。尿∑OH-PAHs、∑HMW OH-PAH和∑LMW OH-PAHs每增加一个自然对数单位,一秒钟用力肺活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分别改变-20.89 m L(95%CI:-40.14 m L,-1.63 m L)、-22.57 m L(95%CI:-40.27 m L,-4.86 m L)和-18.75 m L(95%CI:-37.53 m L,0.03 m L)(P=0.05);尿∑HMW OH-PAH每增加一个自然对数单位,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改变了-22.62 m L(95%CI:-44.10 m L,-1.14 m L)。尿OH-PAHs作为分类变量的分析结果显示,随尿∑OH-PAHs、∑HMW OH-PAH或∑LMW OH-PAHs水平的增加,FEV1水平呈现单调递减趋势(所有P趋势<0.05);类似地,随尿∑HMW OH-PAH水平的增加,FVC水平逐渐降低(P趋势<0.05)。此外,未发现尿OH-PAHs水平与一秒率(FEV1/FVC)间的关联。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以上关联在不吸烟人群中仍存在。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尿OH-PAHs水平与尿8-oxod G、尿8-iso-PGF2α水平呈正向剂量一反应关系。尿∑OH-PAHs、∑HMW OH-PAH和∑LMW OH-PAHs每增加一个自然对数单位,尿8-oxod G浓度分别增加0.31(95%CI:0.25,0.36)、0.18(95%CI:0.13,0.23)和0.30(95%CI:0.24,0.36)个自然对数单位,尿8-iso-PGF2α浓度分别增加0.31(95%CI:0.27,0.35)、0.26(95%CI:0.22,0.29)和0.30(95%CI:0.26,0.33)个自然对数单位(所有P<0.05)。尿OH-PAHs作为分类变量分析结果显示,随尿∑OH-PAHs、∑HMW OH-PAH或∑LMW OH-PAHs水平的增加,尿8-oxod G和8-iso-PGF2α水平均呈现显着单调递增趋势(所有P趋势<0.0001)。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吸烟状态、饮酒情况、规律性锻炼情况和居住地区均对以上关联存在显着修饰作用(所有P修饰<0.0001)。尿8-oxod G水平与FVC呈显着负向剂量一反应关系。尿8-oxod G浓度每增加一个自然对数单位,FVC水平改变-17.51 m L(95%CI:-31.09 m L,-3.92 m L)。尿8-oxod G作为分类变量分析得到类似结果,即FVC水平随尿8-oxod G水平增加呈现单调递减的趋势(P趋势=0.034)。未观察到尿8-iso-PGF2α与肺功能指标之间的关联性。未发现尿OH-PAHs与8-oxod G或8-iso-PGF2α间存在交互作用。中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尿8-oxod G在∑HMW OH-PAH与FVC的关联性中存在一定的中介作用,中介比例为12.5%,但未观察到8-iso-PGF2α在尿OH-PAHs与肺功能间的作用。随访研究结果显示,随基线尿∑HMW OH-PAH及尿8-oxod G水平的升高,3年后随访时的FVC均呈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以上关联性未呈现统计学差异。结论:尿OH-PAHs水平与肺功能呈负相关,但与氧化损伤水平呈正相关。DNA氧化损伤(8-oxod G)可能在尿∑HMW OH-PAH与肺功能下降关联中起到一定的中介作用。这一发现尚需在前瞻性研究中进一步验证。第三部分社区人群尿多环芳烃羟基代谢物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十年风险的关联及氧化损伤的中介作用目的:探究社区人群尿中不同分子量、不同种类OH-PAHs与ASCVD十年风险的关联性,以及氧化损伤指标在两者关联中的中介作用。方法:在第一部分研究人群中,进一步排除1000名临床诊断为ASCVD、年龄超出模型预测范围(35-74岁),以及未测定尿8-oxod G和8-iso-PGF2α者,本部分研究最终纳入3052名研究对象。采用China-PAR预测模型评估研究人群十年内发生ASCVD的风险,并以5%的标准将人群分为低风险组和高风险组两类。尿OH-PAHs测定及分类同第一部分。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研究人群尿OH-PAHs与ASCVD十年风险间的关联性,并在不同性别和吸烟状态亚组中进一步验证以上关联。此外,以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吸烟状态、饮酒情况、规律性锻炼情况和居住地区作为分层变量,分别探究它们对以上关联的潜在修饰作用。分别采用混合线性模型和Logistics回归模型探讨社区人群尿OH-PAHs与氧化损伤指标(8-oxod G和8-iso-PGF2α)之间,以及氧化损伤指标与ASCVD十年风险间的关联性。最后,利用中介效应模型评估上述氧化损伤指标在PAHs暴露与ASCVD十年风险关联性中的潜在作用。以上分析均调整了性别、体质指数、受教育水平、吸烟量、被动吸烟情况、饮酒情况、本人做饭情况、规律性锻炼情况和居住地区等混杂因素。结果:总人群中,ASCVD十年高风险组共668人,低风险组2384人。与低风险组相比,高风险组以男性居多,吸烟、饮酒比例更高,年龄和体质指数均偏大。此外,高风险组空腹血糖、血压及血脂相关指标水平均显着高于低风险组。调整混杂因素后,与ASCVD十年低风险组相比,尿∑OH-PAHs和∑LMW OH-PAHs水平每增加一个自然对数单位,研究对象进入高风险组的患病风险分别提高21.1%(95%CI:5.7%-39.1%)和22.2%(95%CI:6.5%-40.2%)。尿OH-PAHs作为分类变量分析结果显示,ASCVD十年风险随尿∑OH-PAHs、∑LMW OH-PAHs水平的增加,呈现单调递增趋势(所有P趋势<0.0001)。类似地,在低分子量OH-PAHs中,尿∑OHNa和∑OHFlu每增加一个自然对数单位,研究对象进入高风险组的ASCVD十年风险分别提高15.8%(95%CI:1.9%-31.7%)和24.6%(95%CI:11.5%-39.2%)。以尿OH-PAHs作为分类分析也发现尿∑OHNa和∑OHFlu与ASCVD十年风险存在显着正向剂量一反应关系(所有P趋势<0.0001)。分层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吸烟状态、饮酒情况、规律性锻炼情况和居住地区均对以上关联存在显着修饰作用(所有P修饰<0.0001)。未发现尿∑HMW OH-PAH与ASCVD十年风险间的关联。与第二部分相关结果一致,尿中不同分子量、不同类别的OH-PAHs水平与8-oxod G、8-iso-PGF2α之间均呈显着正向剂量一反应关系(所有P趋势<0.0001)。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尿8-oxod G水平每提高一个自然对数单位,研究人群进入ASCVD十年高风险组的概率提高13.1%(95%CI:4.1%-21.6%),并呈现正向剂量一反应关系(所有P<0.05)。尿8-iso-PGF2α水平每提高一个自然对数单位,研究人群进入ASCVD十年高风险组的概率提高16.0%(95%CI:1.5%-35.2%),但未见显着剂量一反应关系(P>0.05)。未发现尿OH-PAHs与8-oxod G或8-iso-PGF2α间存在相加及相乘交互作用。在中介模型中,尿8-oxod G在∑OH-PAHs与ASCVD十年风险间存在中介作用,中介比例为15.6%。尿8-oxod G主要在∑LMW OH-PAHs与ASCVD十年风险关联中起到14.5%的中介作用。特别地,尿8-oxod G在尿∑OHNa和∑OHFlu与ASCVD十年风险的中介占比分别为12.6%和10.6%。研究未观察到尿8-iso-PGF2α在尿OH-PAHs与人群ASCVD十年风险关联中存在中介作用。结论:低分子量PAHs暴露与8-oxod G水平提高可能是ASCVD的危险因素,并且DNA氧化损伤在低分子量PAHs暴露(特别是萘和芴)和ASCVD十年风险关系中起到一定的中介作用。
梁梦洁[7](2020)在《不同吸烟人群尿液中烟气暴露生物标记物和氧化应激标记物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烟草燃烧释放的化学物质对健康的影响较大,其中以NNK、NNN、NAB、NAT为代表的烟草特有亚硝胺、苯并[a]芘为代表的多环芳烃以及尼古丁为代表的烟草生物碱等均与健康密切相关。随着吸烟人群逐渐增加,接触烟雾有害成分的几率也在增加,造成了极大的健康隐患[1,2]。吸烟过程中卷烟烟雾是自由基的主要来源,它通过直接递送活性氧和通过激活炎性细胞进而促进氧化应激的产生。8-羟基脱氧鸟苷(8-OHdG)和8-羟基鸟苷(8-OHG)分别是DNA和RNA的氧化损伤生物标记物[3,4]。要深入了解吸烟对健康的影响,需全面了解烟气有害成分在体内的代谢情况。针对这些成分在吸烟者体内含量极低,基质复杂,热稳定性较差,前处理复杂等技术难题,本实验以不同吸烟人群尿液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方法,实现对尿液中烟草特有亚硝胺、苯并[a]芘以及尼古丁及其氧化应激标记物的准确定量分析。[目的]对不同吸烟人群尿液中的烟气暴露生物标记物(TSNAs、BaP和尼古丁)以及氧化应激标记物(8-OHdG和8-OHG)的准确定量分析[方法]第一章和第二章均采用自主装填的固相萃取柱和尾管进样瓶对不同吸烟人群尿液固相萃取富集浓缩后收集萃取液直接过滤,分别采用LC-MS/MS和HPLC-FLD法对尿液中的TSNAs和BaP及代谢产物进行分析。第三章自主设计了样品萃取过滤装置,实现尿液样本中的尼古丁及其可替宁的过滤、进样一体化,利用LC-MS/MS直接进样分析。第四章针对不同吸烟者尿液8-OHdG和8-OHG的测定,分别优化了样品前处理条件、色谱条件和质谱条件,实现了对吸烟人群尿液中氧化应激标记物的准确定量分析。[结果]在吸烟与健康的大背景下,针对吸烟人群烟气有害成分TSNAs、苯并芘、尼古丁及其代谢物以及氧化应激生物标记物8-羟基脱氧鸟苷和8-羟基鸟苷的特点,以不同吸烟人群尿液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尿液样本进行前处理实验优化、色谱条件和质谱条件优化实现了准确定量分析,为评价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结论]不同吸烟者尿液中的TSNAs、尼古丁及其代谢物和氧化应激标记物8-OHdG和8-OHG含量和吸烟程度有一定相关性,顺序为:重度吸烟者>中度吸烟者>轻度吸烟者>不吸烟者。表明烟草特有亚硝胺、尼古丁及其代谢物以及氧化应激标记物8-OHdG和8-OHG的测定能作为初步判断人体卷烟烟气暴露水平的依据;而不同吸烟人群尿液样品中B[a]P、1-OHP、3-OHB[a]P含量差异不明显,并无明显规律,表明B[a]P及其代谢物的测定不能作为判断人体卷烟烟气暴露水平的依据。
吴难[8](2021)在《焦炉工人健康风险评估与尿1-羟基芘指导值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焦炉逸散物是焦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类混合污染物。焦炉逸散物成分复杂,其中多环芳烃是导致肿瘤等健康损害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焦炉逸散物致肺癌也是明确的职业肿瘤之一。焦炉工人长期暴露于焦炉逸散物中可致包括肺癌在内的一系列职业损害。因此对焦炉工人进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用以帮助其识别风险,给予早期健康危害识别和评估就尤为重要。同时,职业生物接触限值是指导职业性接触化学毒物的主要依据也是风险评估工作的主要目标。相对于环境污染物浓度,生物限值更能体现工人的暴露情况,因为它可以反映工人的实际暴露情况,因此更准确和直观。1-羟基芘是多环芳烃暴露后的活性代谢物,经肾脏代谢随尿液排出体外,可以作为多环芳烃的内暴露标志物。尿1-羟基芘作为焦炉工人的暴露标志物,可以有效反映焦炉工人的多环芳烃暴露水平,然而,我国目前并没有设置尿1-羟基芘的限值。在国际上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提出尿1-羟基芘指导值可以为焦炉工人的职业保护提供依据。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依据焦炉作业中不同工种的环境监测数据,结合国际上应用较广的环境污染物健康风险评估模型、生理药理动力学模型,评估职业多环芳烃暴露的致癌风险水平;开展焦炉工职业人群流行病学研究;人群暴露标志物与早期氧化损伤标志物的基准剂量法分析,结合文献佐证,系统分析尿中多环芳烃代谢物生物限值,用于指导多环芳烃职业人群的生物监测和健康风险评估。方法:选择华东某焦化厂男性工人和同地区氧气厂男工作为研究对象,招募了576名工人,其中焦炉工人和制氧工人分别是473和103。收集工人的职业史信息和班后尿样。对焦化厂现场不同工种的工作环境进行采样,采用称重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检测空气中细颗粒物和多环芳烃组份。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尿中1-羟基芘与8-羟基脱氧鸟苷浓度。运用终生暴露致癌模型和Air Q+软件进行不同岗位多环芳烃致癌风险比较分析。运用暴露相关的剂量估算模型(ERDEM)进行多环芳烃人体暴露的生理药理代谢动力学(PBPK)模拟,并通过计算的内剂量对不同岗位工人进行致癌风险评估。以遗传毒性为终点收集流行病学文献。同时运用BMD模型进行尿1-羟基芘与氧化损伤的基准剂量建模。结合文献综合分析,开展系统的尿中1-羟基芘生物监测限值的参考阈值分析。结果:1.该焦化厂环境中细颗粒物浓度为中位数为200.2μg/m3,PAHs浓度中位数为783.83 ng/m3。从工种的多环芳烃暴露程度来看,从高到低依次为:炉盖/上升管工、运焦工、推焦车司机、加煤车司机、熄焦车司机、炉门修理工、拦焦车司机、出炉工、交换机调控。2.终生暴露模型评估结果显示,该炉盖/上升管工岗位致癌风险最高,风险值为5.8*10-4,其次从高到低的岗位分别是运焦工、加煤车司机、推焦车司机、熄焦车司机、炉门修理工、出炉工、拦焦车司机、交换机调控,其对应的致癌风险分别为4.8*10-4、3.7*10-4、1.0*10-4、5.4*10-5、5.2*10-5、4.6*10-5、3.3*10-5、2.0*10-5。对照工人的致癌风险为5.8*10-7,焦炉工人的致癌风险远高于制氧工人。3.Air Q+模型结果显示每十万人年中炉盖/上升管工岗位的致癌案例为336.54个、运焦工岗位致癌案例为280.33个、加煤车司机岗位致癌案例为212.04个、推焦车司机岗位致癌案例为63.41个、熄焦车司机岗位致癌案例为31个、炉门修理工岗位致癌案例为30.03个、出炉工岗位致癌案例26.67个、拦焦车司机岗位致癌案例为18.84个、交换机调控岗位致癌案例11.5个,同期对照工人为0.33个。4.生理药理代谢动力学模型模拟结果显示在炉盖/上升管工、运焦工、加煤车司机、推焦车司机、熄焦车司机、炉门修理工、出炉工、拦焦车司机、交换机调控等岗位工人的静脉血中苯并[a]芘浓度依次为47ng/L、36ng/L、26.8 ng/L、8.1 ng/L、3.9 ng/L、3.8 ng/L、3.4 ng/L、2.4 ng/L、1.5 ng/L,由此计算的内暴露下的致癌风险中,最高的为炉盖/上升管工岗位,最低为交换机调控岗位。5.焦炉工人尿1-羟基芘平均水平为0.68μmol/mol肌酐,对照工人尿1-羟基芘水平为0.03μmol/mol肌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焦炉工人尿8-羟基脱氧鸟苷水平为0.81μmol/mol肌酐,而对照工人尿8-羟基脱氧鸟苷水平0.56μmol/mol肌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5.在对文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找到了以基因损害为终点的未观察到遗传毒性效应水平(NOGEL),该水平对应的尿1-羟基芘为0.99μmol/mol肌酐。6.在对尿1-羟基芘和尿8-羟基脱氧鸟苷进行基准剂量建模后,计算出对应的尿1-羟基芘基准剂量下限水平为1.06758μmol/mol肌酐。结论:1.焦炉工人职业健康风险较大,且与其所处岗位密切相关,需要予以重视加强防护。2.Air Q+模型和生理药理代谢动力学模型均发现焦炉工有较高等致癌风险3.结合文献与基准剂量法分析,焦炉工人的尿1-羟基芘推荐指导值为1.0μmol/mol肌酐
陈钦[9](2020)在《尿液修饰核苷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及其与结直肠癌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测定人体尿液中DNA/RNA甲基化、羟甲基化修饰产物5-甲基-2’-脱氧胞苷(5-methyl-2’-deoxycytidine,5-mdC)、5-羟甲基-2’-脱氧胞苷(5-hydroxymethyl-2’-deoxycytidine,5-hmdC)、5-甲基胞苷(5-methylcytidine,5-mrC)和5-羟甲基胞苷(5-hydroxymethylcytidine,5-hmrC)以及RNA氧化修饰产物8-羟基鸟苷(8-hydroxyguanosine,8-OHG)的含量,探索其与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相关性,以求寻找到一种新的早期诊断结直肠癌的无创性生物标志物。方法:本研究收集了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健康对照组尿液样本和CRC患者尿液样本,通过固相萃取(solid phase extraction,SPE)对收集到的人体尿液样本进行预处理后,运用建立好的UPLC-MS/MS方法测定尿液中5-mdC、5-hmdC、5-mrC、5-hmrC和8-OHG的含量,以尿肌酐(creatinine,Cr)水平作为对尿液浓度的校正因子,并运用SPSS软件对校正后的修饰核苷浓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首先,CRC患者尿液中的8-OHG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01);CRC患者的亚组分析发现,年龄≥65岁的受试者尿液中的8-OHG含量显着高于年龄<65岁的患者(P<0.01);性别和吸烟史对于人体尿液中的8-OHG的含量没有影响(P>0.05)。其次,与健康志愿者组相比,CRC患者尿液中5-mdC、5-hmdC、5-mrC和5-hmrC的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且男性尿液中的5-hmrC显着低于女性尿液中5-hmrC的含量(P<0.05),CRC患者组有吸烟史的受试者尿液中的5-hmrC显着低于不吸烟者尿液中5-hmrC的含量(P<0.05)。结论:本研究通过建立准确、灵敏、稳定、快速的UPLC-MS/MS法定量分析人尿中5-mdC、5-hmdC、5-mrC、5-hmrC和8-OHG的含量,得到CRC患者尿中5-mdC、5-hmdC、5-mrC和5-hmrC含量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而CRC患者尿中的8-OHG含量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提示5-mdC、5-hmdC、5-mrC和5-hmrC和8-OHG可能可以成为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的无创性生物标志物。此外,尿中修饰胞苷和修饰鸟苷水平的变化可能是结直肠癌的一个共同特征,这将有助于研究甲基化、羟甲基化、氧化应激对结直肠癌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阿依谢姆古丽·阿力马斯[10](2020)在《多环芳烃暴露对母婴DNA氧化损伤的环境-基因交互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孕产妇及新生儿的DNA氧化损伤的检测以及修复酶基因多态性的分析,探讨孕期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暴露对母婴DNA氧化损伤与XPC、XPD、ERCC1多态性的关系,阐明基因多态性在PAHs所致DNA损伤修复环节中的作用及其在母婴体内的相关性,揭示环境-基因间的交互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分别在采暖期和非采暖期以乌鲁木齐市某家医院纳入的各100名孕产妇和100名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生物样品采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孕产妇血浆、尿液及新生儿脐带血血清中8-羟基脱氧鸟苷(8-hydroxy-2’deoxyguanosin,8-OHdG)浓度。孕产妇及新生儿修复酶基因XPCLys939Gln、XPDLys751Gln、ERCC1C118T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结合本课题组多环芳烃暴露水平数据,分析孕期多环芳烃暴露造成DNA氧化损伤与XPC、XPD、ERCC1多态性的关系。结果:1.采暖期收集的孕产妇血浆、尿液、新生儿脐血血清中的8-OHdG均高于非采暖期(P<0.05)。2.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孕产妇血浆中的8-OHdG与其尿液8-OHdG呈正相关(P<0.05),与新生儿血清8-OHdG呈正相关(P<0.05),孕产妇尿液中的8-OHdG也与新生儿血清8-OHdG呈正相关(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孕产妇血浆8-OHdG浓度与孕产妇被动吸烟有关。相关分析显示孕产妇血中的总PAHs浓度与血浆8-OHdG呈正相关(P<0.05),与新生儿血清8-OHdG也成正相关(P<0.05)。新生儿血中总PAHs与其血清中的8-OHdG成正相关(P<0.05)。3.XPCLys939Gln基因多态性与孕产妇血浆8-OHdG有关联(P<0.05)。与孕产妇尿液及新生儿血清8-OHdG无关联(P>0.05)。XPCLys939Gln位点CC纯合突变基因型孕产妇血浆8-OHdG水平比孕产妇携带AA野生型及AC变异杂合型高。XPDLys751Gln基因多态性与孕产妇尿液8-OHdG有关联(P<0.05)。与孕产妇血浆及新生儿血清8-OHdG无关联(P>0.05)。XPDLys751Gln位点CC纯合突变基因型孕产妇尿液8-OHdG浓度比孕产妇携带AA野生型及AC变异杂合型高。ERCC1C118T基因多态性与孕产妇血浆、尿液及新生儿血清8-OHdG有关联(P<0.05)。ERCC1C118T位点TT纯合突变基因型孕产妇血浆8-OHdG水平比孕产妇携带CC野生型及CT变异杂合型高。ERCC1C118T位点TT纯合突变基因型孕产妇尿液8-OHdG水平比孕产妇携带CC野生型高。ERCC1C118T位点TT纯合突变基因型新生儿血清8-OHdG水平比孕产妇携带CT变异杂合型高。4.环境-基因交互作用分析发现孕产妇及新生儿不同PAHs暴露水平与XPCLys939Gln、ERCC1C118T基因多态性对孕产妇尿液、血浆及新生儿8-OHdG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P<0.05)。而不同PAHs暴露水平与XPDLys751Gln基因多态性对孕产妇血浆8-OHdG没有交互作用(P>0.05),对孕产妇尿液及新生儿血清8-OHdG存在交互作用(P<0.05)。结论:采暖期孕产妇及新生儿体内DNA损伤程度均高于非采暖期。孕期被动吸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孕产妇及新生儿DNA损伤。多环芳烃暴露对母婴DNA氧化损伤有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母婴DNA氧化损伤与修复酶XPC、XPD、ERCC1基因多态性有关,多环芳烃暴露对母婴DNA氧化损伤存在环境-基因交互作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研究对象 |
| 2.内容与方法 |
| 3.质量控制 |
| 4.统计方法 |
| 5.技术路线图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孕妇多环芳烃暴露对新生儿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现状 |
| 1.2.1 挥发性有机物概述 |
| 1.2.2 室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水平和内暴露水平研究现状 |
| 1.2.3 挥发性有机物的毒性效应研究现状 |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4 本研究思路 |
| 第2章 化工园区人群健康调查 |
| 2.1 引言 |
| 2.2 暴露区域 |
| 2.3 调查方法 |
| 2.3.1 环境调查 |
| 2.3.2 室内空气调查 |
| 2.3.3 人群健康调查方法 |
| 2.3.4 内暴露检测 |
| 2.3.5 统计分析 |
| 2.4 质量控制 |
| 2.4.1 环境调查 |
| 2.4.2 健康调查 |
| 2.5 结果 |
| 2.5.1 环境质量调查 |
| 2.5.2 室内空气调查 |
| 2.5.3 健康调查 |
| 2.5.4 人体内负荷水平 |
| 2.5.5 健康效应 |
| 2.5.6 环境与健康相关性分析 |
| 2.6 讨论 |
| 2.7 本章小结 |
| 第3章 联合染毒的肝毒性作用探讨 |
| 3.1 引言 |
| 3.2 实验材料 |
| 3.2.1 实验动物 |
| 3.2.2 实验试剂 |
| 3.2.3 实验仪器 |
| 3.2.4 试剂的配制 |
| 3.3 实验方法 |
| 3.3.1 实验动物分组与染毒方式 |
| 3.3.2 染毒液的配制 |
| 3.3.3 肝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 |
| 3.3.4 肝功能损伤的检测 |
| 3.3.5 肝功能损伤相关细胞因子的检测 |
| 3.3.6 肝组织中氧化损伤指标的测定 |
| 3.3.7 用ICP-MS测定血清中矿物质元素含量 |
| 3.3.8 用ICP-MS测定肝组织中矿物质元素含量 |
| 3.3.9 统计学分析与实验参数 |
| 3.4 结果 |
| 3.4.1 联合染毒对大鼠体重及脏器系数的影响 |
| 3.4.2 肝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 |
| 3.4.3 肝功能损伤的检测结果 |
| 3.4.4 肝损伤相关细胞因子的检测结果 |
| 3.4.5 肝组织中氧化损伤指标的测定结果 |
| 3.4.6 血清中矿物质元素含量 |
| 3.4.7 肝组织中矿物质元素含量 |
| 3.5 讨论 |
| 3.6 本章小结 |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 4.1 结论 |
| 4.2 局限性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件 |
| 1、医学伦理学证明 |
| 博士在读期间取得的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室内环境污染研究 |
| 1.1.1 室内污染概述 |
| 1.1.2 室内污染物及来源 |
| 1.1.3 室内污染环境介质 |
| 1.2 多环芳烃概述 |
| 1.2.1 基本性质 |
| 1.2.2 毒性机理研究 |
| 1.3 室内多环芳烃污染现状调查 |
| 1.3.1 我国室内多环芳烃污染研究 |
| 1.3.2 国外室内多环芳烃污染研究 |
| 1.4 多环芳烃人体暴露评估 |
| 1.4.1 人体代谢、转化、排泄途径 |
| 1.4.2 多环芳烃暴露健康风险 |
| 1.4.3 多环芳烃暴露与DNA氧化损伤 |
| 1.5 环境氧化因子-氧化潜势 |
| 1.5.1 概念与检测方法 |
| 1.5.2 氧化潜势来源分析 |
| 1.5.3 氧化潜势与健康效应 |
| 1.6 选题依据、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
| 1.6.1 研究背景 |
| 1.6.2 研究内容及目的 |
| 1.6.3 研究思路 |
| 1.6.4 研究意义 |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2.1 采样地点与样品收集 |
| 2.2 实验试剂及器材 |
| 2.2.1 标准物质与试剂 |
| 2.2.2 工作溶液配制 |
| 2.3 前处理方法与仪器分析 |
| 2.3.1 室内灰尘中多环芳烃前处理方法 |
| 2.3.2 室内大气中多环芳烃前处理方法 |
| 2.3.3 室内环境中多环芳烃仪器分析 |
| 2.3.4 室内灰尘中氧化潜势测定方法 |
| 2.3.5 尿样中多环芳烃代谢物前处理方法 |
| 2.3.6 尿样多环芳烃代谢物仪器分析 |
| 2.3.7 尿样中8-羟基脱氧鸟苷前处理方法 |
| 2.3.8 尿样中8-羟基脱氧鸟苷仪器分析 |
| 2.4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
|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第三章 广州市居民家庭室内多环芳烃分布特征 |
| 3.1 室内环境多环芳烃浓度分布 |
| 3.1.1 居民室内降尘中多环芳烃浓度水平 |
| 3.1.2 居民室内大气中多环芳烃浓度水平 |
| 3.1.3 居民室内环境多环芳烃分布组成特征 |
| 3.2 广州居民多环芳烃代谢物浓度及差异性分析 |
| 3.3 多环芳烃代谢物间及与母体化合物的相关性分析 |
| 第四章 室内多环芳烃日摄入量暴露评估 |
| 4.1 基于室内环境多环芳烃暴露量估算 |
| 4.1.1 基于室内大气呼吸、皮肤接触暴露量评估 |
| 4.1.2 基于室内降尘经口摄入、皮肤接触暴露量评估 |
| 4.2 基于尿样代谢物浓度暴露量评估 |
| 4.3 多环芳烃基于各暴露途径贡献率比较 |
| 第五章 室内多环芳烃暴露与居民DNA氧化损伤 |
| 5.1 广州市居民DNA氧化损伤概况 |
| 5.2 多环芳烃代谢物与DNA氧化损伤的关系 |
| 5.3 室内环境氧化潜势 |
| 5.3.1 氧化潜势与DNA氧化损伤 |
| 5.3.2 环境介质组分与氧化潜势的关系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情况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 第一章 引言 |
| 1.1 PM的健康危害概述 |
| 1.2 PM短期暴露对小学生呼吸系统健康影响研究进展 |
| 1.2.1 呼吸道症状 |
| 1.2.2 肺功能指标 |
| 1.2.3 炎症和氧化应激指标 |
| 1.2.4 代谢组学技术 |
| 1.2.5 现有PM对小学生呼吸系统健康影响研究的局限性 |
| 1.3 空气净化器室内PM净化效果研究进展 |
| 1.4 空气净化器的健康防护研究进展 |
| 1.5 小结 |
| 1.5.1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研究假设和意义 |
| 1.5.2 研究目的和设计 |
| 第二章 PM短期暴露对小学生呼吸系统健康影响研究 |
| 2.1 引言 |
| 2.2 研究设计与方法 |
| 2.2.1 研究对象 |
| 2.2.2 暴露监测 |
| 2.2.3 问卷调查 |
| 2.2.4 身高体重测量 |
| 2.2.5 肺功能检测 |
| 2.2.6 FeNO检测 |
| 2.2.7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
| 2.2.8 样品的检测 |
| 2.2.9 质量控制 |
| 2.2.10 统计分析 |
| 2.3 研究结果 |
| 2.3.1 人群基本信息情况 |
| 2.3.2 暴露浓度情况 |
| 2.3.3 呼吸系统症状指标情况 |
| 2.3.4 肺功能指标情况 |
| 2.3.5 炎症和氧化应激指标情况 |
| 2.3.6 EBC中差异代谢产物情况 |
| 2.4 讨论 |
| 2.4.1 时间活动模式结合微环境浓度估算个体暴露浓度 |
| 2.4.2 PM间关联性分析 |
| 2.4.3 各类指标的讨论 |
| 2.4.4 滞后效应讨论 |
| 2.4.5 PM对不同性别健康影响的讨论 |
| 2.5 小结 |
| 第三章 空气净化器对小学生呼吸系统健康防护研究 |
| 3.1 引言 |
| 3.2 研究设计与方法 |
| 3.2.1 样本量估算 |
| 3.2.2 研究对象 |
| 3.2.3 空气净化器的配置 |
| 3.2.4 暴露监测 |
| 3.2.5 问卷调查 |
| 3.2.6 身高体重测量 |
| 3.2.7 肺功能检测 |
| 3.2.8 FeNO检汲测 |
| 3.2.9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
| 3.2.10 样品的检测 |
| 3.2.11 质量控制 |
| 3.2.12 统计分析 |
| 3.3 结果 |
| 3.3.1 人群基本信息情况 |
| 3.3.2 PM暴露浓度情况 |
| 3.3.3 空气净化器净化效果 |
| 3.3.4 呼吸系统症状指标情况 |
| 3.3.5 肺功能指标情况 |
| 3.3.6 呼吸系统炎症和氧化应激指标情况 |
| 3.3.7 EBC中差异代谢产物情况 |
| 3.4 讨论 |
| 3.4.1 净化效率的讨论 |
| 3.4.2 净化器干预对小学生健康影响的讨论 |
| 3.4.3 空气净化器干预对不同性别小学生呼吸系统影响的讨论 |
| 3.5 小结 |
| 第四章 综合分析 |
| 4.1 两项研究指标对比分析 |
| 4.2 指标间关联性分析 |
| 4.3 小结 |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 5.1 研究工作总结 |
| 5.1.1 PM_(2.5)短期暴露对小学生呼吸系统健康影响研究 |
| 5.1.2 空气净化器对小学生呼吸系统健康防护研究 |
| 5.1.3 综合分析 |
| 5.2 全文结论 |
| 5.3 研究创新性与优势 |
| 5.4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综述 |
| 附录B 论文1 |
| 附录E 论文2 |
| 附录D 伦理审查表 |
| 附录E 知清同意书 |
| 附录F 家长问卷 |
| 附录G 小学生问卷 |
| 附录H 时间活动日志表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
| 致谢 |
| 全文缩写词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研究设计 |
| 1 设计路线图 |
| 2 研究对象 |
| 3 问卷调查 |
| 4 基线血样的采集与实验室检测 |
| 5 重复尿样的采集与实验室检测 |
| 6 重复精液样的采集与实验室检测 |
| 第一部分 用水行为等因素对血三卤甲烷、尿卤代乙酸及精液质量的影响 |
|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1.2 结果 |
| 1.3 讨论 |
| 第二部分 血三卤甲烷浓度与精液质量参数间的关联分析 |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2.2 结果 |
| 2.3 讨论 |
| 第三部分 尿三氯乙酸浓度与精液质量参数间的关联分析 |
|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3.2 结果 |
| 3.3 讨论 |
| 第四部分 饮用水消毒副产物暴露、氧化应激水平与精液质量参数间的关联分析 |
| 4.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4.2 结果 |
| 4.3 讨论 |
| 全文结论 |
| 创新点与局限性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生活方式对男性精液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研究生期间工作小结) |
| 致谢 |
| 全文缩写词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不同生活方式对社区人群尿多环芳烃羟基代谢物水平的影响 |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二部分 社区人群尿多环芳烃羟基代谢物水平与肺功能关联及氧化损伤的中介作用 |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三部分 社区人群尿多环芳烃羟基代谢物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十年风险关联及氧化损伤的中介作用 |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结论 |
| 创新点与局限性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环境多环芳烃的暴露来源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研究生期间的工作小结 |
| 致谢 |
| 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基于新型固相萃取填料-LC-MS/MS法测定吸烟人群尿液中的烟草特有亚硝胺及其代谢物 |
| 前言 |
| 1 烟草特有亚硝胺及其代谢物 |
| 2 烟草特有亚硝胺及其代谢物分析的研究进展 |
| 3 限进型聚苯乙烯-二乙烯苯交联键合二氧化锆微球材料 |
| 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材料与方法 |
| 1 仪器与设备 |
| 2 材料与试剂 |
| 3 试验条件与方法 |
| 结果与讨论 |
| 1 固相萃取条件的优化 |
| 2 固相萃取柱的活化洗脱程序 |
| 3 色谱条件的优化 |
| 4 质谱条件的优化 |
| 5 回归方程,线性范围,检出限和定量限 |
| 6 方法回收率和精密度 |
| 7 实际样品分析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基于新型固相萃取填料-HPLC-FLD法测定吸烟人群尿液中苯并[a]芘及代谢物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 仪器与设备 |
| 2 材料与试剂 |
| 3 试验条件与方法 |
| 结果与讨论 |
| 1 内标物的选择 |
| 2 固相萃取条件选择的优化 |
| 3 色谱条件优化 |
| 4 回归方程,线性范围,检测限和定量限 |
| 5 方法回收率和精密度 |
| 6 实际样品分析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LC-MS/MS法直接测定吸烟人群尿液中的尼古丁及其代谢物可替宁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 仪器与设备 |
| 2 材料与试剂 |
| 3 试验条件与方法 |
| 结果与讨论 |
| 1 前处理条件的优化 |
| 2 色谱条件的优化 |
| 3 质谱条件的优化 |
| 4 回归方程,线性范围,检测限和定量限 |
| 5 方法回收率和精密度 |
| 6 实际样品分析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四章 LC-MS/MS快速测定吸烟者尿液中的8-羟基脱氧鸟苷和8-羟基鸟苷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 仪器与设备 |
| 2 材料与试剂 |
| 3 试验条件与方法 |
| 结果与讨论 |
| 1 样品前处理条件的优化 |
| 2 色谱条件的优化 |
| 3 质谱条件的优化 |
| 4 回归方程,线性范围,检出限和定量限 |
| 5 方法回收率和精密度 |
| 6 实际样品分析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五章 吸烟人群生物标记物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 1 烟草特有亚硝胺(TSNAs)及其关键代谢物 |
| 2 苯并[a]芘 |
| 3 尼古丁及其代谢物 |
| 4 氧化应激损伤标记物检测方法的研究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1 前言 |
| 2 材料和方法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主要仪器和器材 |
| 2.1.2 主要试剂 |
| 2.2 样本采集和检测方法 |
| 2.2.1 研究对象 |
| 2.2.2 环境中颗粒物含量测定 |
| 2.2.3 环境中多环芳烃含量的检测 |
| 2.2.4 工人尿中肌酐检测 |
| 2.2.5 工人尿中多环芳烃代谢物检测 |
| 2.2.6 工人尿中8-羟基脱氧鸟苷检测 |
| 2.2.7 遗传毒性阈值的估计 |
| 2.2.8 文献收集 |
| 2.2.9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
| 2.3 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 |
| 2.3.1 终生暴露致癌风险模型的构建 |
| 2.3.2 AirQ_+模型的构建 |
| 2.3.3 等效苯并[a]芘暴露PBPK模型的构建 |
| 2.4 基准剂量建模 |
| 2.5 统计分析 |
| 3 结果 |
| 3.1 焦化厂和对照厂环境中PM_(2.5)和总多环芳烃的浓度分布 |
| 3.2 工作区域空气中PAHs浓度分布 |
| 3.3 工作区域环境中多环芳烃致癌潜力评估 |
| 3.4 焦炉作业终生暴露致癌风险模型 |
| 3.5 AirQ_+模型计算 |
| 3.6 苯并[a]芘暴露PBPK模型 |
| 3.6.1 苯并[a]芘暴露PBPK模型计算 |
| 3.6.2 基于PBPK模拟内剂量的致癌风险评价 |
| 3.7 尿1-OHP在遗传毒性中的指示作用 |
| 3.8 文献综述尿1-OHP的指导值 |
| 3.9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
| 3.10 研究对象尿代谢物一般水平 |
| 3.10.1 尿代谢物水平的分层分析 |
| 3.11 基准剂量下限的估计 |
| 4 讨论 |
| 本论文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焦炉逸散物暴露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现况 |
| 参考文献 |
| 社会实践经历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中英文缩略词 |
| 引言 |
| 第一章 尿液氧化修饰鸟嘌呤核苷的UPLC-MS/MS分析及其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研究 |
| 1 引言 |
| 2 试样制备与试验方法 |
| 2.1 仪器、试剂与材料 |
| 2.2 样品收集 |
| 2.3 固相萃取 |
| 2.4 UPLC-MS/MS分析 |
| 2.5 方法验证 |
| 2.6 统计学分析 |
| 3 结果 |
| 3.1 色谱条件的优化 |
| 3.2 质谱参数的优化 |
| 3.3 固相萃取方法优化 |
| 3.4 分析方法的验证 |
| 3.5 受试者尿液氧化修饰鸟嘌呤核苷的含量检测 |
| 4 讨论 |
| 4.1 8-OHG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 |
| 4.2 8-OHG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 |
| 4.3 8-OHG与吸烟的相关性 |
| 4.4 8-OHG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 |
| 4.5 8-OHG的 ROC曲线 |
| 5 小结 |
| 第二章 尿液甲基化或羟甲基化修饰胞嘧啶核苷的UPLC-MS/MS分析及其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研究 |
| 1 引言 |
| 2 试样制备与试验方法 |
| 2.1 仪器、试剂与材料 |
| 2.2 样品收集 |
| 2.3 固相萃取 |
| 2.4 UPLC-MS/MS分析 |
| 2.5 方法验证 |
| 2.6 统计学分析 |
| 3 结果 |
| 3.1 方法学评估 |
| 3.2 受试者尿液甲基化或羟甲基化修饰胞嘧啶核苷的含量检测 |
| 4 讨论 |
| 4.1 5-mdC、5-hmdC、5-mrC和5-hmrC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 |
| 4.2 5-mdC、5-hmdC、5-mrC和5-hmrC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 |
| 4.3 5-mdC、5-hmdC、5-mrC和5-hmrC与吸烟史的相关性 |
| 4.4 5-mdC、5-hmdC、5-mrC和5-hmrC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 |
| 5 小结 |
| 第三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核酸氧化损伤产物在疾病早期探测中的潜在应用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内容与方法 |
| 3 质量控制 |
| 4 统计方法 |
| 5 技术路线图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 导师评阅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