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航,毕永贤,涂静平,杨盼盼,杜正芳,蒋丽刚[1](2020)在《聚氨丙基双胍和西吡氯铵在化妆水中的抑菌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两种阳离子型抑菌剂聚氨丙基双胍、西吡氯铵对化妆水进行防腐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聚氨丙基双胍防腐能力欠佳,在0.55%的高浓度条件下仍不能对化妆水进行有效防腐;单独使用西吡氯铵,添加量高于0.2%时,可通过防腐挑战实验。对聚氨丙基双胍、西吡氯铵复配防腐体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应用0.3%聚氨丙基双胍复配0.04%西吡氯铵,即可有效对化妆水进行防腐。人体斑贴实验结果表明,复配的聚氨丙基双胍、西吡氯铵体系可通过测试,说明该复配防腐体系具有温和、低刺激性。
刘帆,张颖颖,侯林[2](2019)在《安儿宁颗粒的体外抗菌、抗炎和免疫增强活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评价安儿宁颗粒的体外抗菌、抗炎和免疫增强活性。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检测安儿宁颗粒(1.562 5~100 mg/mL)对10种临床常见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并计算其最低抑菌浓度(MIC);以RAW 264.7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为对象,采用脂多糖(LPS)诱导建立细胞炎症模型,以MTT法考察安儿宁颗粒(0.312 5~20 mg/mL)对细胞增殖及其释放一氧化氮(NO)的影响;以BALB/c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为对象,以MTT法考察安儿宁颗粒(0.312 5~20 mg/mL)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安儿宁颗粒对表皮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的MIC均为6.25 mg/mL,对变形杆菌、肺炎克雷伯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的MIC均为12.5mg/mL,对铜绿假单胞菌、粪肠球菌、蜡样芽孢杆菌的MIC均为25 mg/mL,对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菌株)、伤寒沙门菌的MIC均为50 mg/mL。与LPS模型组比较,安儿宁颗粒在0.312 5~1.25 mg/mL的剂量下能显着降低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中NO的释放(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安儿宁颗粒在试验剂量下对RAW 264.7细胞和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无干扰或有促增殖趋势,其在0.625、0.312 5 mg/mL剂量下能显着促进淋巴细胞增殖(P<0.05)。结论:安儿宁颗粒在体外对临床常见的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致病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具有抗炎和免疫增强作用。
王新红,唐樱花,晏丽婷[3](2017)在《西吡氯铵含漱液对两种口腔感染真菌抗菌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检测0.1%西吡氯铵含漱液对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及其部分临床株的抗菌活性。方法:以CLSI推荐的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检测。结果:西吡氯铵对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标准菌株的MIC均为156.25μg/m L;临床菌株的MIC在78.13μg/m L312.5μg/m L之间。结论:0.1%西吡氯铵含漱液对白色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
王新红[4](2016)在《西吡氯铵含漱液对常见肠道细菌及部分ESBL+株的抗菌活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检测0.1%西吡氯铵洗漱液对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变形杆菌、粪肠球菌标准株及部分临床分离ESBL+株(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抗菌活性。方法参考NCCLS标准,以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检测。结果西吡氯铵对上述各种细菌有较好抑制效果,绝大多数菌株为15.63μg/m L。结论 0.1%西吡氯铵洗漱液能有效抑制常见肠道细菌及其耐药株的生长,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可进一步拓宽其在临床消毒中的应用。
刘流[5](2016)在《西吡氯铵含片对279名高强度作训人员口腔健康状况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我国口腔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军队的口腔疾病发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口腔疾病的发生对于我军的战斗力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口腔卫生勤务是军队卫生勤务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降低军队官兵口腔疾病的发病率,促进口腔健康,提高部队在各种军事行动中的口腔卫生勤务保障能力,是我军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参照我国国家标准局制定的《体力劳动强度分级》国家标准(GB3869-1997),结合部队训练大纲,部队在驻训期间,在高温天气下(暑伏天),每日需完成多项训练科目,已达到重劳动强度标准,为高强度军事训练。生活环境、卫生条件、水土饮食,以及训练强度的改变,官兵各种生活习惯也随之改变,加之压力大、情绪紧张等心理因素的影响,易导致个体的心理应激状态,造成抵抗力下降,多种疾病、尤其是口腔疾患的发生。因此,有必要对驻训官兵口腔卫生保健习惯和口腔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西吡氯铵是一种季铵盐类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已被证明对多种口腔内致病菌均有抗菌作用,可被口腔黏膜吸附并吸收,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对口腔黏膜没有刺激性,而且对牙面不着色。因此,西吡氯铵已被用于治疗或缓解多种口腔感染性疾病。目前,西吡氯铵应用的主要剂型为漱口液,大多数研究也主要针对于此。而对于西吡氯铵的片剂剂型—西吡氯铵含片缺乏研究。由于片剂在唾液中的溶解速度较慢,因此释药较长,从而相对延长了药物作用的时间,而且携带方便,具有显着的优越性。本次研究将西吡氯铵应用到部队驻训中,研究其对驻训期间高温高强度训练人员口腔健康状况的影响,为我们在部队高强度训练期间的口腔卫勤保障工作提供新的思路;为更有训练针对性地进行口腔卫勤保障奠定基础。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其它高强度劳动工作领域,提供研究基础。方法:由于研究对象的的特殊性,开始调查之前,首先报上级机关审批并通过后。在调查正式实施前,将调查内容上报至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研究对象:驻石某部队,高温下、高强度作训官兵人数279人高强度作训入选标准:夏季高温天气(暑伏天)情况下,全程完成驻训训练任务的官兵,参照《体力劳动强度分级》国家标准(GB3869-1997)和部队训练大纲,训练强度已达到高强度。口腔检查,在自然光线下进行(若自然光线不足,则辅助以人工光源),检查方式为视诊探诊相结合,以全国第三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标准为准。第一次检查:驻训展开之初,调查员赴某驻石部队驻训地点,对驻训官兵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填写口腔健康检查表,官兵填写口腔调查问卷(1)。采用系统随机化法进行随机分组,采用双盲法进行试验调查。根据随机分组结果发放西吡氯铵含片及安慰剂,官兵于驻训期间每日3次,每次1片,按时含服。驻训即将结束时,调查员再次赴驻训地点对驻训官兵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填写口腔健康检查表,官兵填写口腔调查问卷(2)。调查数据采用SPSS 2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方法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多样本等级资料秩和检验,对照组两次检查结果进行纵向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检查结果进行横向比较,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调查结果中,检查表与问卷均有效可用的总人数为279人,其中对照组145人,实验组134人。1口腔调查问卷(1)调查结果官兵每日刷牙少于1次的人数比例为3.23%,每日1次的比例为14.7%,每日2次的比例为80.65%,每日3次及以上的比例为4%。官兵每次刷牙时间少于1分钟的人数比例为11.11%,每次刷牙时间1-2分钟的比例为70.97%,每次刷牙时间达到3分钟的比例为17.92%。官兵不吸烟的人数比例为38.35%,每日吸烟1-4支的比例为21.68%,每日吸烟5-14支的比例为31.18%,每日吸烟15-24支的比例为7.17%,每日吸烟24支以上的比例为1.43%。官兵更换牙刷周期为3个月的人数比例为78.49%,更换牙刷周期为半年的比例为19.35%,更换牙刷周期为1年以上的比例为2.15%。官兵使用普通牙膏的人数比例为36.56%,使用含氟牙膏的比例为7.89%,使用中药牙膏的比例为19.00%,使用脱敏牙膏的比例为6.81%,不清楚所使用牙膏种类的比例为29.75%。官兵刷牙目的为预防牙病的人数比例为37.28%,刷牙目的为口气清新的比例为34.05%,刷牙为习惯行为的比例为19.71%,刷牙目的为美观的比例为6.09%,不清楚刷牙目的比例为2.87%。官兵从来不用漱口液的人数比例为14.34%,偶尔使用漱口液的比例为85.66%,无人经常使用漱口液。官兵经医务人员介绍而获得口腔保健知识的人数比例不足40%。近一年来,官兵最常患的口腔疾病为牙龈出血,患病率61.29%;其次为口腔溃疡,患病率43.73%;第三为龋病,34.77%;第四为牙龈肿痛,29.75%。感到口腔疾病对训练的影响程度超过5级的官兵超过30%。需要口腔治疗、口腔检查和口腔卫生指导但缺乏条件的官兵均超过50%。2口腔调查问卷(2)调查结果在驻训期间,14.7%的官兵每日刷牙次数减少,26.16%的官兵每次刷牙时间减少,31.90%的官兵每日吸烟量增加。在驻训期间,94.98%的官兵住在帐篷里,67.38%的官兵饮水不及时,75.99%的官兵饮水量增加,73.12%的官兵感到在驻训期间因训练导致疲劳程度增加,67.74%的官兵感到在驻训期间个人压力增大,59.86%的官兵睡眠时间减少,50.90%的官兵睡眠质量降低。3某部官兵口腔健康检查结果口腔粘膜溃疡发病率达到了6.46%,11.47%的官兵牙体做过治疗。将近90%的调查对象患有龈上结石,龈下结石患病率较低。约90%的官兵第一磨牙牙龈颜色有炎症性改变,第三磨牙为阻生牙的发生率约为50%。官兵牙齿菌斑指数较高,25%以上达到3级。需要按期后送口腔医疗的官兵比例为43.01%,需要及早后送口腔医疗的官兵比例为1.79%。4驻训前后某部官兵口腔健康检查结果纵向比较驻训后官兵口腔溃疡患病情况呈明显上升,P<0.05,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官兵驻训后的龈沟出血情况呈明显上升,P<0.05,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官兵驻训后16、26、36、46的菌斑指数均呈明显增加,P<0.05,有显着统计学差异。5西吡氯铵含片对驻训官兵口腔健康状况的影响实验期间,应用西吡氯铵含片的实验组官兵均未出现过敏反应,口腔、喉头未出现刺激感等不良反应。实验组驻训前后的口腔溃疡数目等级差值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驻训前后的龈沟出血等级差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实验组驻训前后的平均菌斑指数差值低于对照组,P<0.05,有显着统计学差异。结论:1官兵口腔卫生保健知识匮乏,口腔保健意识淡薄,应加强口腔卫生宣教工作,增强官兵的口腔卫生保健能力;2驻训期间官兵的口腔卫生习惯及住宿、饮食、睡眠、训练量等因素均有明显负面改变,应加强驻训期间口腔卫勤保障;3官兵口腔疾病发病率较高,部队日常口腔卫勤工作需要重点加强;4驻训期间官兵的口腔健康状况变差,口腔溃疡数目显着增多,龈沟出血显着增高,菌斑指数显着增大;5西吡氯铵含片对驻训期间的龈沟出血增高和菌斑指数增大情况有改善作用。
王新红,殷丽,魏娟,张丽梅,廖晚霞,罗薇[6](2015)在《西吡氯铵漱口液对铜绿假单胞菌和MRSA的抗菌活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检测西吡氯铵漱口液对铜绿假单胞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抗菌活性。方法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规范,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以96孔板进行检测。用加入不同稀释度药液的水解酪蛋白肉汤培养细菌,通过观察不同孔内细菌生长现象判断其抗菌效果。结果 0.1%西吡氯铵对MRSA抗菌效果较为明显,绝大多数菌株最小抗菌浓度(MIC)为0.016 mg/m L;而对铜绿假单胞菌抗菌效果差异较大,有些菌株MIC大于0.5 mg/m L。结论西吡氯铵漱口液对MRSA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而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效果则相对较弱,且不同菌株之间差异较大。
吴辰,龚怡,杨圣辉[7](2013)在《西吡氯铵体外抑菌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西吡氯胺对牙周相关致病菌的抑制作用。方法选用牙周主要致病菌的国际参考菌株,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粘性放线菌和具核梭杆菌,以氯己定作为对照,采用杯碟法进行抑菌实验,观察最小抑菌浓度和测量抑菌环直径大小,评价西吡氯胺含漱液对受试细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西吡氯胺对4个菌种的抑菌作用明显,与对照组氯己定比较,最小抑菌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1%西吡氯胺含漱液与0.1%氯己定含漱液的抑菌效果无显着差异。结论 0.1%西吡氯胺含漱液对牙周相关致病菌的抑制作用与氯己定含漱液作用相同。
石旭旭,周文,杨文香[8](2013)在《含漱不同含漱液后取模对印模细菌及真菌的影响》文中提出背景:口腔印模消毒的方法较多,有紫外线消毒法,喷涂、浸泡消毒法,氩等离子流及射频辉光放电对氩气电离消毒法等,目前国内外尚缺乏口腔含漱液含漱后对口腔印模消毒效果的研究。目的:观察含漱西吡氯铵和稳定性二氧化氯含漱液后对所取口腔印模上细菌及真菌的杀灭效果。方法:将100例患者抽签随机分为西吡氯铵含漱液组和稳定性二氧化氯含漱液组,分别做自身对照试验,嘱两组患者先用清水漱口1 min,吐出后用藻酸盐印模材取模,取出模型后用无菌棉拭子采样,放入中和剂中送实验室做细菌及真菌培养。1 h后再分别用各组含漱液漱口1 min,取印模后在印模相同位置用无菌棉拭子采样,同样做细菌及真菌培养,记录含漱前后培养出菌落的个数,观察用含漱液漱口后取模对所取印模上细菌及真菌的杀灭效果。结果与结论:两组含漱前口腔细菌及真菌数量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两组含漱后取模模型上的细菌及真菌数量均明显低于含漱前(P<0.001)。两组含漱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患者主观感觉含漱后口腔清爽,比较舒适。试验证实取模前用含漱液漱口可有效减少藻酸盐印模上细菌及真菌的数量,有效防止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
刘开云,孙红武,张卫军,邹全明[9](2012)在《变异链球菌防治药物的研究现状》文中提出变异链球菌是人类主要的致龋微生物,其在口腔中的定植与龋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国内外学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寻找和研究抑制或杀灭变异链球菌的药物,曾运用抗生素、消毒剂、氟化物和免疫制剂等抗变异链球菌感染。本文就抗变异链球菌化学合成药物和抗变异链球菌植物提取物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徐丽丽[10](2012)在《不同漱口液对口腔细菌抑制效果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探讨,4种漱口液对口腔不同细菌的抑菌效果,为放疗和/或化疗性口腔感染患者,更有针对性的选择漱口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实验以临床常见的白色念珠菌(即白色假丝酵母菌,Candida albicans,C.albicans)、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 E. faecium)、粪肠球菌(Enterococcusfaecalis, E. faecalis)、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P. aeruginosa)4种细菌为研究对象,将4种细菌分别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分别采用0.5%聚维酮碘溶液(Povidone Iodine, PVP-I)、0.02%醋酸氯己定溶液、复方氯己定含漱液、0.1%西吡氯铵含漱液(Cetylpyridinium Chloride, CPC)4种漱口液,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采用平板涂布法,使4种漱口液分别与不同的细菌作用3分钟,分析比较4种漱口液的抑菌效果。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抑菌效果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的4种漱口液对白色念珠菌、屎肠球菌、粪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程度得出以下结果:白色念珠菌:0.5%聚维酮碘溶液与复方氯己定含漱液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此两种漱口液作用后的菌落计数明显低于其它两种漱口液,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屎肠球菌:0.5%聚维酮碘溶液分别与0.02%醋酸氯己定溶液、复方氯己定含潄液、0.1%西吡氯铵含潄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粪肠球菌:0.5%聚维酮碘溶液与0.1%西吡氯铵含潄液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此两种漱口液作用后的菌落计数明显低于0.02%醋酸氯己定溶液和复方氯己定含潄液,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铜绿假单胞菌:0.5%聚维酮碘溶液作用后的菌落计数明显低于其它三种漱口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5%聚维酮碘溶液同时对4种细菌的抑菌效果整体趋势优于0.02%醋酸氯己定溶液、复方氯己定含漱液、0.1%西吡氯铵含漱液。结论实验组中的漱口液对4种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而且,不同漱口液对不同细菌抑制效果各有差异:0.5%聚维酮碘溶液和与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效果最明显;0.5%聚维酮碘溶液对屎肠球菌的抑菌效果最佳,优于其它三种漱口液。0.5%聚维酮碘溶液与0.1%西吡氯铵含潄液对粪肠球菌的抑菌效果最佳;0.5%聚维酮碘溶液对铜绿假单胞菌抑菌效果最佳,优于其它三种漱口液。同时也显示,0.5%聚维酮碘溶液的抗菌谱较广,对4种对细菌均表现较好的抑菌效果。建议在行口腔护理时,根据细菌对漱口液的敏感性,有针对性的选择漱口液,以提高口腔护理质量。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实验部分 |
| 1.1 材料 |
| 1.2 实验用菌悬液的制备[6-9] |
| 1.3 实验方法 |
| 1.3.1 防腐挑战实验 |
| 1.3.2 微生物培养 |
| 1.3.3 评价标准 |
| 1.3.4 人体斑贴实验 |
| 2 结果与讨论 |
| 2.1 防腐体系防腐挑战实验 |
| 2.1.1 聚氨丙基双胍防腐效率评价 |
| 2.1.2 西吡氯铵防腐效率评价 |
| 2.1.3 聚氨丙基双胍和西吡氯铵协同防腐效率评价 |
| 2.2 人体斑贴实验结果 |
| 3 结论 |
| 1 材料 |
| 1.1 仪器 |
| 1.2 药品与试剂 |
| 1.3 菌株及细胞株 |
| 1.4 动物 |
| 2 方法 |
| 2.1 安儿宁颗粒的体外抑菌试验 |
| 2.2 安儿宁颗粒的体外抗炎活性试验 |
| 2.2.1 安儿宁颗粒对巨噬细胞增殖的影响 |
| 2.2.2 安儿宁颗粒对LPS诱导巨噬细胞释放一氧化氮(NO)的影响 |
| 2.3 安儿宁颗粒的体外免疫活性试验 |
| 2.3.1 小鼠淋巴细胞的制备 |
| 2.3.2 安儿宁颗粒对小鼠淋巴细胞的影响 |
| 2.4 统计学方法 |
| 3 结果 |
| 3.1 安儿宁颗粒的体外抗菌活性 |
| 3.2 安儿宁颗粒的体外抗炎活性 |
| 3.2.1 安儿宁颗粒对RAW 264.7细胞增殖的影响 |
| 3.2.2 安儿宁颗粒对LPS诱导RAW 264.7细胞释放NO的影响 |
| 3.3 安儿宁颗粒的体外免疫活性 |
| 4 讨论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材料 |
| 1.1.1 药品 |
| 1.1.2 培养基 |
| 1.1.3 实验菌株 |
| 1.2 实验方法 |
| 2 结果 |
| 2.1 白色念珠菌菌抑菌实验结果 (含标准株, 见表1) |
| 2.2 热带念珠菌菌抑菌实验结果 (含标准株, 见表2)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附图 |
| 附表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西吡氯铵的抗菌作用及其在口腔临床中的应用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1.1 药品 |
| 1.1.2 培养基 |
| 1.1.3 主要仪器设备 |
| 1.1.4 实验细菌 |
| 1.2 方法 |
| 2 结果 |
| 2.1 阳性、阴性及空白对照 |
| 2.2 铜绿假单胞菌抗菌实验结果 (含标准菌株) |
| 2.3 MRSA抗菌实验结果 (含标准株) |
| 3 讨论 |
| 材料和方法 |
| 1.含漱液及菌种 |
| 2.细菌培养 |
| 3.实验方法 |
| 4.统计方法 |
| 结果 |
| 1.西吡氯胺和氯己定抑菌情况 |
| 2.西吡氯胺和氯己定最小抑菌浓度比较 |
| 3.西吡氯胺和氯己定抑菌作用比较 |
| 讨论 |
| 文章亮点: |
| 0引言Introduction |
| 1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
| 设计 |
| 时间及地点 |
| 材料: |
| 0.1%西吡氯铵含漱液 |
| 稳定性二氧化氯含漱液 |
| 其他材料 |
| 对象 |
| 方法: |
| 含漱方法 |
| 营养琼脂的配制 |
| 接种细菌前的准备工作 |
| 细菌培养 |
| 真菌培养 |
| 主要观察指标 |
| 统计学分析 |
| 2结果Results |
| 2.1参与者数量分析 |
| 2.2基线资料比较 |
| 2.3随机分组流程图 |
| 2.4两组受试者含漱前后细菌及真菌数量的比较 |
| 2.5不良反应 |
| 稳定性二氧化氯含漱液患者临床资料: |
| 西吡氯铵含漱液组患者临床资料: |
| 3讨论Discussion |
| 作者贡献 |
| 利益冲突 |
| 伦理要求 |
| 学术术语 |
| 作者声明 |
| 1 抗变异链球菌化学合成药物 |
| 2 抗变异链球菌植物提取物 |
| 英文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实验一:4 种漱口液对白色念珠菌抑制效果的实验究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实验二:4 种漱口液对屎肠球菌抑制效果的实验研究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实验三:4 种漱口液对粪肠球菌抑制效果的实验研究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实验四:4 种漱口液对铜绿假单胞菌抑制效果的实验研究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进一步研究设想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