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磊宏,胡凤华[1](2002)在《上海交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介绍了上海交大MIS建设的进展,主要应用系统的功能,建设的经验与体会。
杜剑涛[2](2021)在《高校研究生学业预警研究 ——以H师范大学为例》文中指出
蔡培铭[3](2021)在《区域性医疗集团运行效果研究 ——以宁德市某医疗集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王伟,孙炳能,刘博,范宏博[4](2021)在《基于异地工厂互联的产业链网络化协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异地工厂产业链协作中的开发、设计和制造的网络化协同出发,基于异地工厂互联网络,提出了一种空调压缩机产业链网络化协同模式。分析了异地工厂产业链网络化协同的需求,调研了网络化协同的挑战和协同设计与制造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基于异地工厂互联的产业链网络化协同的模块化架构,并使用节能空调压缩机异地工厂产业链作为案例进行了进一步论述。
金双双[5](2021)在《L市发票电子化管理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发票由税务部门提供、市场交易主体开具并应用,研究发票电子化管理的问题,能够切实提升税务部门的管理水平、进一步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从而有利于提高国家的税收征管质效,因此,发票电子化管理具有较强的公共管理属性。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建立了以流转税(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和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为主的“双主体”税制体系,2016年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进一步提高了增值税在流转税类的绝对主导地位,而企业所得税一直都是所得税类的第一大税种。发票在组织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收入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被用作“财政发票”来保证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需要,在我国经济社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2015年12月,全国范围内全面掀起了增值税电子普票浪潮。2018年8月,深圳国贸餐厅开出了全国首张通过微信开具的区块链电子发票。2019年,L市开出第一张景点区块链电子发票。由此开启了发票电子化管理的全新篇章。本文结合L市发票电子化管理的现状和对我国发票管理的历史回顾,梳理了电子化管理在发票生命全周期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结合实地访谈设计了调查问卷,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根据重要性对具体问题指标进行排序,得出当前L市发票电子化管理存在的核心问题是:在“与时俱进”的要求下,发票电子化管理在证明交易事实的能力上仍然不足。针对这一核心观点进行了深刻的原因分析,主要表现在发票供应管理水平不高、发票开具业务不够完整、发票应用环境不够完善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从发挥经验借鉴、政策导向、技术驱动、改革引领四个作用出发,提出了对完善L市发票电子化管理的四点建议,最关键的是要充分运用协同治理理论,将发票电子化管理置于全面统筹的高度,通过探索重构发票管理规则将征管重点由“财政发票”转向“证物发票”,有效利用市场丰富资源与先进技术掌握充分的征管信息,从而为当前发票电子化管理提供一种可能的发展道路。
杨成龙[6](2021)在《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 ——以上海高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高校党的建设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党的建设中具有特殊地位。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基石,是有效推进高校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提升高校基层党建质量既是贯彻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本文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初步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高校基层党建质量概念,提出高校基层党建质量应包括正确的目标价值、组织建设质量、党员队伍建设质量、制度建设质量、考核评价质量等五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基层党建理论进行梳理和阐述,系统考察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提出马克思主义基层党建理论中国化的理论命题。在此基础上,论文阐明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基本特征,论述高校基层党建五个方面的目标——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学校治理、团结动员师生、推动学校改革发展,提出高校基层党建三大价值取向,即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阐述基层党建应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在初步构建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论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高校基层党建进行历史考察,分析上海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有益的经验和历史启示。同时对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现状进行分析,总结高校基层党建取得的五个方面的成绩,分析院(系)党组织建设、基层党支部建设、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基层党建制度建设及基层党建考核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六个方面提升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主要路径,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高校基层党建质量评价体系。
孙宏意[7](2021)在《数据挖掘技术在医院中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各行各业对数据化信息越来越重视。人们都想从这些数据中分析出一些有价值的信息,而数据挖掘技术就应运而生。关联规则作为数据挖掘技术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利用样品数据之间的相关性,获得满足用户条件的关联关系。目前,数据挖掘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数据挖掘技术以及关联规则技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对经典的Apriori算法的进行了改进和实例应用研究。论文的工作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讲述了数据挖掘技术和关联规则技术以及相关知识。(2)介绍了经典的Apriori算法,并针对传统算法所存在的缺陷,进行了部分改进优化,改进成一种先剪枝后压缩成矩阵的挖掘算法,先扫描事务数据库集合进行降序排列,删除支持度不符合要求的数据集合,然后再进行数据变换,转存到0-1矩阵中,随后对这个矩阵进行按位“与”操作运算,这样就可以不用再重复扫描整个数据库,并寻找出频繁项集,减少了计算量,理论上提高了算法的效率。(3)再通过仿真实验对比分析两种算法的性能,同时也证实了改进算法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确能够提高频繁项集挖掘的效率。(4)结合两种算法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状腺疾病、慢阻肺中医药成分分析和CCM遴选护士试题等医院工作中实例的应用,得出其隐藏的关联关系,进行评价和分析。表明关联规则技术在临床诊疗及医院管理中有很高的实际应用价值。课题为医务工作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数据研究方法。
MBAChina,《经理人》[8](2021)在《解码“MBA教育+”——《2020年度中国商学院MBA项目TOP100》暨系列榜》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商学教育及MBA发展已历30年,特别在最近的5年中,国内各商学院积极反思和改革MBA教育,如——与大学平台融合、课程形式改变、结合产业、创业创新、引入前沿知识、推动国际教学资源互换、向MBA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职业发展路径等等。中国MBA教育已从原来单向度的集中于管理领域的教育,集群式向多元化教育模式发展,尤其是,它正在成为中国产业经济的人才孵化器。
桑捷[9](2020)在《上海市社区治理智能化工作完善研究 ——以Z社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制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同时强调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人与社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面对居民需求的多样化、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社区治理体制不完善等基层治理挑战,如何利用智能化手段完善社区治理,进行社区治理的创新,成为一项新的时代课题。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访谈法等方法,以协同治理理论对上海市Z社区智能化治理创新实践进行研究,分析了智能化社区建设如何实现从智能化管理迈向社区治理实践。文中对上海市社区治理智能化现状以及上海市Z社区治理智能化工作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出当前Z社区治理智能化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包括过于依赖主体;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协作;政企社协作水平较低;共同规定的制度缺失等问题进行详细的概述。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使其他主题缺乏参与的时空条件、碎片化的智能建设阻碍了智能协作的实现、现行智能化方案缺乏社会组织、企业和家庭的参与模块等。最后,文章对国外社区治理智慧化经验进行分析借鉴,从而对国外社区治理智慧化经验进行梳理总结。针对上海市社区治理智能化工作提出完善建议,即以协同治理为理论依据,重构社区治理工作流程;应用智能技术消除其他主体的参与障碍;应用智能技术提升政府部门间的协作能力;应用智能技术促进政企社协作;应用智能技术实现共同规则的生产。希望能对其他智能化社区治理创新提供参考意义。
祝清[10](2020)在《基于平衡计分卡的Y医药公司绩效管理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医药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也是中国制造2025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保障。随着国内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系列政策陆续推出并开始实施,对医药行业既有的产品标准、市场格局、经营模式具有极大的改变和深远的影响。集采在全国铺开,集采品种增加,药品价格趋势走跌;医保目录调整明确鼓励企业生产临床刚需产品;加快新药审批,鼓励新药进口的政策,加速了药品升级换代。以上种种使得产业洗牌加剧,医药行业内的企业间竞争日益白热化。面对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巨大的市场变化,Y医药公司保持战略定力,拥抱变革。通过设置绩效指标体系,逐层分解落实指标,并结合各自的工作重点,编制合理的系统考评的指标体系是Y医药公司绩效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本文以Y医药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中关于绩效管理理论以及方法的层面加以分析,采用问卷调查对其近年绩效管理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该单位的实际工作存在以下问题:企业的战略目标设计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只关注短期财务指标、绩效考评制度设置不科学、绩效考核指标权重设计不合理、考核结果运用范围狭窄等等。以上问题不利于企业各部门的绩效管理工作实施的有效性,导致员工工作效率低下,并对绩效管理产生抵触情绪。本文将Y医药公司的绩效管理工作进行分类考评。首先探究该公司适用平衡计分卡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通过运用平衡计分卡法对医药行业工作中的关键考核指标进行再设计;其次,针对指标的权重进行优化分配,考核分值比重、突出重点事项的优先性,同时兼顾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跟踪,确保绩效管理工作的全覆盖。再次,为了提升Y医药公司内部的绩效管理工作质效,运用层次分析法在顾客、财务、内部流程和学习成长等维度设立了优化考核的指标体系权重并进行对比。最后,在优化考核指标体系、完善结果运用和做好实施保障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方案。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主要建设成果: |
| 二、主要应用系统的功能简介: |
| (一)本科教学管理信息系统 |
| 1. 教师任课管理和计算机排课子系统 |
| 2. 教室管理子系统 |
| 3. 教学资源查询分析子系统 |
| 4. 学籍管理子系统 |
| 5. 完全学分制网上选课及排课调整子系统 |
| 6. 注册收费管理子系统 |
| 7. 考试成绩管理子系统: |
| 8. 系统维护与代码维护子系统 |
| (二)学生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
| 1. 学生事务管理子系统: |
| 2. 就业管理子系统: |
| (三)校友管理信息系统 |
| (四)基金管理信息系统 |
| (五)校园(消费)卡系统 |
| 三、经验与体会: |
| 1 研究现状 |
| 1.1 产业链异地网络化协同的挑战 |
| 1.2 产业链异地网络化协同设计 |
| 1.3 产业链异地网络化协同制造 |
| 2 基于异地工厂互联的产业链网络协同需求分析 |
| (1) 基于研发资源共享的产业链企业集群协作开发: |
| (2) 基于产品数据共享的产品多地协同设计: |
| (3)基于多工厂协作的协同制造: |
| (4)产业链企业集群网络化协同系统集成与互联互通: |
| 3 基于异地工厂互联的产业链网络协同平台架构 |
| 3.1 基于研发资源共享的产业链企业集群协作开发 |
| 3.2 基于产品数据共享的产品多地协同设计 |
| 3.3 基于多工厂协作的协同制造 |
| 3.4 产业链企业集群网络化协同系统集成与互联互通 |
| 4 案例验证 |
| 4.1 基于研发资源共享的产业链企业集群协作开发 |
| 4.2 基于产品数据共享的产品多地协同设计 |
| 4.3 基于多工厂协作的协同制造 |
| 5 结束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导论 |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 (一)选题背景 |
| (二)研究意义 |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
| (一)国外研究的现状及主要观点 |
| (二)国内研究的现状及主要观点 |
| (三)文献述评 |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 (一)研究思路 |
| (二)研究方法 |
|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 (一)创新点 |
| (二)不足之处 |
| 五、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一)研究内容 |
| (二)技术路线 |
| 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基础理论 |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 一、发票 |
| 二、发票管理 |
| 第二节 基础理论 |
| 一、协同治理理论 |
| 二、税收遵从理论 |
| 第二章 L市发票电子化管理的现状及调查分析 |
| 第一节 L市发票电子化管理的现状 |
| 一、L市发票电子化供应的现状 |
| 二、L市发票电子化开具的现状 |
| 三、L市发票电子化应用的现状 |
| 第二节 L市发票电子化管理问题的调查分析 |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
| 二、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 |
| 三、调查结论 |
| 第三章 L市发票电子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 一、发票电子化管理的现实冲突 |
| 二、发票电子化管理的共治问题 |
| 第二节 L市发票电子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
| 一、发票供应环节存在的问题 |
| 二、发票开具环节存在的问题 |
| 三、发票应用环节存在的问题 |
| 第四章 L市发票电子化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 第一节 发票供应管理水平不高 |
| 一、发票电子化管理的职责设定不够有效 |
| 二、L市的资源优势不够明显 |
| 第二节 发票开具业务不够完整 |
| 一、发票电子化管理的协同规则不够完善 |
| 二、发票电子化管理缺乏消费者的主动参与 |
| 第三节 发票应用环境不够完善 |
| 一、发票电子化管理的政策体系不够完善 |
| 二、税制结构延伸了发票功能 |
| 第五章 完善L市发票电子化管理的建议 |
| 第一节 发挥经验借鉴作用 |
| 一、深圳市税企联合推出区块链电子发票的经验与启示 |
| 二、天津市税务稽查案件给发票电子化管理带来的经验与启示 |
| 第二节 发挥政策导向作用 |
| 一、完善发票电子化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
| 二、提高发票在平台经济中的法定地位 |
| 三、明确各部门信息共享职责 |
| 第三节 发挥技术驱动作用 |
| 一、阶段性整合优化发票管理信息系统 |
| 二、部署性构建“业、财、税”信息共享平台 |
| 第四节 发挥改革引领作用 |
| 一、探索重构发票管理规则 |
| 二、探索将发票管理的部分权利交给市场 |
| 结束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
| (一)选题缘由 |
| (二)选题意义 |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 (一)研究现状 |
| (二)研究述评 |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 (一)研究思路 |
| (二)研究方法 |
| 四、研究的主要创新和不足 |
| (一)主要创新 |
| (二)不足之处 |
| 第一章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及基本理论阐释 |
| 第一节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内涵 |
| 一、基层党建的内涵 |
| 二、高校基层党建的内涵 |
| 三、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内涵 |
| 第二节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主要内容 |
| 一、高校基层党建的目标与价值 |
|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 |
| 三、高校党员队伍建设的质量 |
| 四、高校基层党建制度建设质量 |
| 五、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质量 |
| 六、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内在逻辑 |
| 七、影响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主要因素 |
|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的理论基础 |
| 第一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层党建理论 |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
| 二、列宁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
| 第二节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
| 一、毛泽东基层党建思想 |
| 二、邓小平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
| 三、江泽民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
| 四、胡锦涛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
| 第三节 习近平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
| 一、抓基层、打基础,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
| 二、创新组织形式,扩大党组织覆盖面 |
| 三、纯洁党的队伍,保持党的先进性 |
| 四、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 |
| 五、严肃党内生活,提高党内生活质量 |
| 六、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发扬党内民主 |
| 七、加强党员发展,优化结构提高质量 |
|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高校基层党建的特征、目标、价值与导向 |
| 第一节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基本特征 |
| 一、紧迫性——基于对农村、企业基层党建的比较分析 |
| 二、艰巨性——基于高校承担的特殊使命 |
| 三、复杂性——基于在职教师、学生、退休教师三类人员比较分析 |
| 四、创新性——基于对基层党建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
| 第二节 高校基层党建的目标 |
| 一、宣传党的主张的战斗堡垒 |
| 二、贯彻党的决定的战斗堡垒 |
| 三、领导学校治理的战斗堡垒 |
| 四、团结动员师生的战斗堡垒 |
| 五、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战斗堡垒 |
| 第三节 高校基层党建的价值取向 |
| 一、坚持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 二、突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 |
| 三、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 |
| 第四节 基层党建的导向 |
| 一、坚持目标导向 |
| 二、坚持问题导向 |
| 三、坚持结果导向 |
|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上海高校基层党建的历史考察(1949-2012) |
| 第一节 上海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公开与建设(1949-1956) |
| 一、基层党组织的公开与积极建党 |
| 二、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与党员发展 |
| 第二节 上海高校基层党建的快速发展(1956-1966年) |
|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快速发展 |
| 二、注重在高级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与“左倾错误” |
|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与上海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瘫痪(1966-1976) |
| 一、基层党组织受到极大冲击,基本瘫痪 |
| 二、知识份子沦为“臭老九”,党员发展缓慢 |
| 第四节:上海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恢复与发展(1976-1989) |
| 一、基层党组织的恢复与发展 |
| 二、拨乱反正与积极发展党员 |
| 第五节 上海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改革发展(1989—2012) |
| 一、“八九”动乱与基层党组织的改革发展 |
| 二、“八九”动乱反思与党员快速发展 |
|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现状分析 |
| 第一节 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高质量创新发展 |
| 一、实施高校党建重点任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进一步增强 |
| 二、注重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高校党员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
| 三、严格党员教育管理,党员队伍建设质量明显提升 |
| 四、从严要求,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层层落实 |
| 五、加大支持,队伍建设和制度保障日趋增强 |
| 第二节 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问题分析 |
| 一、院(系)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
| 二、基层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 |
| 三、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
| 四、党员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 五、基层党建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
| 六、基层党建考核评价存在的问题 |
|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质量提升的路径 |
| 第一节 提升院(系)党组织建设质量的基本路径 |
| 一、加强院(系)党组织班子建设 |
| 二、增强院(系)党组织政治功能 |
| 三、提升院(系)党组织组织力 |
| 四、健全院(系)党组织党建责任考核评价机制 |
| 五、强化院(系)党组织的支撑保障 |
| 第二节 提升基层党支部建设质量的基本路径 |
| 一、优化党支部设置 |
| 二、选优建强党支部班子 |
| 三、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 |
| 四、提升党支部组织力 |
| 五、健全党支部考核、保障体系 |
| 第三节 提升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质量的基本路径 |
| 一、完善配套政策,做好顶层设计 |
| 二、明确职业标准,加强队伍选聘 |
| 三、着力选优配强,重点抓好三支队伍建设 |
| 四、强化培养管理,提升队伍素质能力 |
| 五、完善考核激励,激发队伍活力 |
| 第四节 提升高校党员队伍建设质量的基本路径 |
| 一、提升发展党员质量 |
| 二、提升党员教育管理质量 |
| 第五节 提升高校基层党建制度质量的基本路径 |
| 一、健全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度 |
| 二、完善基层党建工作制度 |
| 三、进一步健全基层党建工作督查制度 |
| 四、健全党建投入和队伍保障制度 |
| 第六节 提升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质量的基本路径 |
| 一、健全基层党建考核评价制度 |
| 二、充实基层党建考核评价主体 |
| 三、完善基层党建考核评价指标 |
| 四、优化基层党建考核评价方法与程序 |
| 五、强化基层党建考核评价结果运用 |
|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
| 第一节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评价的内涵 |
| 一、评价目标 |
| 二、评价内容 |
| 三、评价指标 |
| 四、评价方法 |
| 五、评价主体 |
| 六、评价结果运用 |
| 第二节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评价内容及指标 |
| 一、院(系)党组织建设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
| 二、党支部建设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
| 三、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建设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
| 第三节 高校党员队伍建设质量评价内容及指标 |
| 一、发展党员工作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
| 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
| 第四节 高校基层党建制度建设质量评价内容及指标 |
|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制度质量评价 |
| 二、高校党员队伍建设制度质量评价 |
| 三、高校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制度质量评价 |
| 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考核激励制度质量评价 |
| 第五节 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质量评价内容及指标 |
| 一、基层党建考核评价主体质量及指标 |
| 二、基层党建考核评价内容质量及指标 |
| 三、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质量及指标 |
| 四、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方法的质量及指标 |
| 五、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质量及指标 |
| 附 1:高校基层党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 本章小结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国内外实时研究动态 |
| 1.3 本文的结构 |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数据挖掘与关联技术 |
| 2.1 数据挖掘的概念 |
| 2.1.1 数据挖掘的产生 |
| 2.1.2 数据挖掘的步骤 |
| 2.1.3 数据挖掘的算法 |
| 2.1.4 数据挖掘的实际应用 |
| 2.2 关联规则技术 |
| 2.2.1 关联规则的基本概念 |
| 2.2.2 关联规则挖掘的实际步骤 |
| 2.2.3 关联规则的分类 |
| 2.3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Apriori算法及分析 |
| 3.1 Apriori算法的核心思想 |
| 3.2 Apriori算法描述 |
| 3.3 Apriori算法举例分析 |
| 3.4 Apriori算法的性能分析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基于剪枝和压缩矩阵的改进Apriori算法 |
| 4.1 改进Apriori算法有关定义和性质 |
| 4.2 改进Apriori算法的具体描述 |
| 4.2.1 改进Apriori算法基本步骤 |
| 4.2.2 改进Apriori算法描述 |
| 4.3 改进算法举例分析 |
| 4.4 改进Apriori算法性能分析 |
| 4.4.1 改进Apriori算法的优点 |
| 4.4.2 两种算法实验对比分析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关联规则技术在医院中的应用 |
| 5.1 医院中数据挖掘技术应用概述 |
| 5.2 关联规则技术实例应用 |
| 5.2.1 Apriori算法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案例的应用 |
| 5.2.2 Apriori算法在甲状腺疾病案例的应用 |
| 5.2.3 Apriori算法分析治疗慢阻肺疾病的中药成分的应用 |
| 5.2.4 改进Apriori算法在CCM遴选护士试题的应用 |
| 5.3 两种算法实例对比分析 |
| 5.4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全文总结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从TOP50升级为TOP100 |
| 金融MBA:应时而生! |
| 中外合作MBA:引进跨国教育资源 |
| 特色MBA项目:“因专制宜” |
| Links |
| 《2020年度中国商学院MBA项目TOP100》暨系列榜调研说明 |
| 1.排行榜及调研情况 |
| 2.评选原则和指标及其权重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 1.3.1 研究方法 |
| 1.3.2 研究思路 |
| 1.4 创新之处及存在的不足 |
| 1.4.1 论文的创新 |
| 1.4.2 存在的不足 |
|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梳理 |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 2.1.1 社区治理 |
| 2.1.2 智能化 |
| 2.1.3 社区治理智能化 |
| 2.2 理论基础梳理——协同治理理论 |
| 2.2.1 协同治理理论的内涵及主要内容 |
| 2.2.2 协同治理理论分析模型 |
| 2.2.3 协同治理与社区智能化建设的契合 |
| 第3章 上海市社区治理智能化现状 |
| 3.1 上海市社区治理智能化采取的措施 |
| 3.2 上海市社区治理智能化取得的成效 |
| 3.3 Z社区治理智能化现状 |
| 3.3.1 Z社区概述 |
| 3.3.2 社区智能化应用建设 |
| 第4章 Z社区治理智能化工作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 4.1 Z社区治理智能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 4.1.1 过于依赖行政主体 |
| 4.1.2 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协作 |
| 4.1.3 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及家庭的协作处于较低水平 |
| 4.1.4 共同规定的制度缺失 |
| 4.2 Z社区治理智能化工作中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 4.2.1 过于依赖行政主体的原因 |
| (1)专业能力不足提高了参与门槛 |
| (2)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使其他主体缺乏参与的时空条件 |
| (3)信息公开不足阻碍了其他主体的参与 |
| 4.2.2 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协作的原因 |
| (1)碎片化的智能建设阻碍了智能协作的实现 |
| (2)管理智能的设计复制了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条线分隔 |
| 4.2.3 政企社协作水平较低的原因 |
| (1)现行智能化方案缺乏社会组织、企业和家庭的参与模块 |
| (2)现行智能化方案对素质要求偏高 |
| 4.2.4 共同规定的制度缺失的原因 |
| (1)社会流动削弱了相互信任 |
| (2)现行智能化方案缺少有效的社区议事设计 |
| 第5章 国外社区治理智慧化经验借鉴 |
| 5.1 美国社区治理智慧化经验 |
| 5.1.1 美国迪比克市的智能化经验 |
| 5.1.2 美国纽约市的智能化经验 |
| 5.2 国外社区治理智慧化经验归纳 |
| 5.2.1 政府加强统筹,各部门加深协作 |
| 5.2.2 注重人力资本决定城市的智慧程度 |
| 5.2.3 重视推动智慧城市应用服务发展 |
| 第6章 上海市社区治理智能化工作完善建议 |
| 6.1 以协同治理为理论依据,重构社区治理工作流程 |
| 6.2 应用智能技术消除其他主体的参与障碍 |
| 6.2.1 综合运用深度学习和大数据等技术为其他主体赋能 |
| 6.2.2 应用远程会议等技术解决参与的时空错位问题 |
| 6.2.3 使用多种技术实现信息的有效公开和分享 |
| 6.3 应用智能技术提升政府部门间的协作能力 |
| 6.3.1 以中台思想为基础重构政府各部门智能建设 |
| 6.3.2 以“客户”为导向重塑政府各部门工作流程 |
| 6.4 应用智能技术促进政企社协作 |
| 6.4.1 为社会组织、企业和家庭的参与提供相应的模块和接口 |
| 6.4.2 应用智能技术降低系统的使用门槛 |
| 6.5 应用智能技术实现共同规则的生产 |
| 6.5.1 借助并扩展“芝麻信用”等技术促进信任的建立 |
| 6.5.2 为共同规则的生产提供有效的议事平台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A 访谈提纲 |
| 附录 B 访谈提纲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 第2章 相关概念、方法和文献综述 |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 2.1.1 绩效的概念 |
| 2.1.2 绩效管理的概念 |
| 2.2 绩效管理方法 |
| 2.2.1 360度考核法 |
| 2.2.2 平衡计分卡法 |
| 2.2.3 关键绩效指标法 |
| 2.2.4 绩效管理方法的比较分析 |
| 2.3 文献综述 |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 2.3.3 文献述评 |
| 第3章 Y医药公司的绩效管理现状 |
| 3.1 Y医药公司的概况和组织架构 |
| 3.1.1 制药行业的特点和问题 |
| 3.1.2 Y医药公司概况 |
| 3.1.3 Y医药公司的组织架构 |
| 3.2 Y医药公司绩效管理实施现状 |
| 3.2.1 考评主体 |
| 3.2.2 考评流程 |
| 3.2.3 考评指标 |
| 3.2.4 考评效果 |
| 3.3 Y医药公司在实施绩效管理时存在的问题 |
| 3.3.1 绩效考核战略目标设计不清晰 |
| 3.3.2 考核指标体系设计不科学 |
| 3.3.3 考核结果运用范围狭窄 |
| 3.4 Y医药公司绩效管理问题产生的成因 |
| 3.4.1 制度体系设计不完备 |
| 3.4.2 激励措施缺位 |
| 3.4.3 思想认识不到位 |
| 3.4.4 绩效文化氛围不太浓厚 |
| 第4章 Y医药公司绩效管理评价体系优化研究 |
| 4.1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价体系改进 |
| 4.1.1 Y医药公司引入平衡计分卡的可行性分析 |
| 4.1.2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价原则 |
| 4.1.3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价思路 |
| 4.2 Y医药公司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战略绩效管理体系构建 |
| 4.2.1 Y医药公司的战略目标设计 |
| 4.2.2 Y医药公司的SWOT分析 |
| 4.2.3 绘制战略地图 |
| 4.2.4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战略目标维度分解 |
| 4.2.5 采用决策阶段 |
| 4.3 Y医药公司应用层次分析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
| 4.4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指标优化对比 |
| 第5章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Y医药公司绩效管理应用 |
| 5.1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管理应用前准备 |
| 5.1.1 成立专业的绩效管理团队 |
| 5.1.2 健全运行机制,完善绩效管理体系 |
| 5.2 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应用要点 |
| 5.2.1 提升绩效管理制度体系设计的科学性 |
| 5.2.2 完善考核结果,提升激励效果 |
| 5.3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优化措施 |
| 5.3.1 优化考核指标体系 |
| 5.3.2 增强绩效管理的结果运用 |
| 5.3.3 完善绩效管理的实施保障 |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 6.1 研究结论 |
| 6.2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一《Y 医药公司组织绩效管理优化意见与反馈建议》调查问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