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头针对超早期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影响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头针对超早期局部脑缺血大鼠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胡冠宇[1](2021)在《“治神调形”下头针对缺血性中风痉挛大鼠BDNF/TrkB/CREB及PI3K/Akt/GSK-3β通路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治神调形”中医理论,探讨头针疗法通过对BDNF/TrkB/CREB信号通路和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促进对缺血性PSS大鼠受损脑组织细胞修复和细胞保护作用,进而改善缺血性PSS症状的生物学机制。方法:1.实验一:缺血性PSS大鼠模型的确立和验证采用文献检索和文献计量学统计的方式,通过对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以及Pubmed等主要中英文数据库进行检索,统计中风后肢体痉挛及相关疾病研究的动物实验中造模方法出现的频数,并根据实验中头针干预条件的情况确定恰当的缺血性PSS模型的造模方法。将60只Sprague Dawley大鼠(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20只,假手术组20只,模型组20只。对模型组大鼠进行已确立的造模方案造模。造模后于1d、3d、7d、14d记录各组大鼠的死亡只数、痉挛发生只数、改良Ashworth(MAS)评分。2.实验二:缺血性PSS动物研究头针行针频率及时间验证将120只SD大鼠,分为空白组10只,假手术组10只,实验组100只,对实验组大鼠进行PSS模型建立。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平均分到模型组、头针A组(200r/min,3min)、头针B组(200r/min,1min)、头针C组(100r/min,3min)、头针D组(100r/min,1min),给予相应的治疗7天,并于第7d观察记录Zealonga评分、改良Ashworth评分。3.实验三:头针对缺血性PSS大鼠行为学改变的影响以缺血性PSS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20只,实验组40只。对实验组大鼠进行缺血性PSS模型建立。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到模型组和头针组,给予相应的治疗7天,并每2日观察记录Zealonga评分、改良Ashworth评分、平衡木行走实验评分等动物行为学数据。4.实验四:头针对缺血性PSS大鼠脑组织恢复的影响7d后对大鼠脑皮质组织进行取材,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的方法观察缺血性PSS大鼠脑梗死灶体积变化,采用HE染色和尼氏染色观察缺血损伤病变部位的病理改变及神经元细胞和尼氏小体的变化,采用FITC-葡聚糖脑血管灌注的方法观察脑组织血管状态变化。5.实验五:头针对缺血性PSS大鼠BDNF/TrkB/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对缺血性PSS大鼠损伤的脑皮质运动区组织采用Western Blotting、PCR检测脑皮质中的BDNF、TrkB、CREB、p-CREB的蛋白表达及其mRNA的表达。6.实验六:头针对缺血性PSS大鼠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的影响对缺血性PSS大鼠损伤的脑皮质运动区组织采用Western Blotting、PCR检测脑皮质中的PI3K、Akt、p-Akt、GSK-3β、p-GSK-3β的蛋白表达及其mRNA的表达。结果:1.实验一:缺血性PSS大鼠模型验证文献检索结果显示,相关动物实验研究论文发表数量为25例,其中中文18篇、英文7篇。所出现的造模方法主要包括:线栓法MCAO(包括再灌注)、线栓MCAO+内囊注射NMDA法、光栓法三种。其中线栓法MCAO在卒中后肢体痉挛动物研究中应用概率最大(60%),其次为线栓MCAO+内囊注射NMDA法(32%),最后为光栓法(8%)。并且考虑后两者均会造成颅损,因此初步确定线栓法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为造模方法。对模型组大鼠进行线栓法MCAO造模,造模后,模型组存活15只,造模过程中死亡5只。空白组与假手术组大鼠14d内均无死亡、痉挛状态出现,且MAS评级为0级。与空白对照组,1d时模型组大鼠死亡1例,痉挛状态出现3例,MAS评分平均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3d时模型组大鼠死亡3例,痉挛状态出现8例,MAS评分平均水平有显着性差异(P<0.05);7d时模型组大鼠死亡4例,痉挛状态出现10例,MAS评分平均水平有显着性差异(P<0.05);14d时模型组大鼠死亡7例,痉挛状态出现6例,MAS评分平均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因此线栓法MCAO可以作为本研究中的动物造模方法。2.实验二:缺血性PSS动物研究中头针行针频率及时间验证头针干预7d时,头针B组相较头针A、C、D组Zealonga评分与改良Ashworth评分均有显着性降低(P<0.05),与1d组相比,头针B组7d后Zealonga评分与改良Ashworth评分显着性(P>0.05)。因此最终选择200r/min,1min为头针的行针方案。3.实验三:头针对缺血性PSS大鼠行为学影响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Zealonga评分上升,平衡木行走评分下降,说明运动神经功能下降,改良Ashworth评分上升,说明肢体痉挛程度上升(P<0.05);与模型组比较,头针组大鼠Zealonga评分下降,平衡木行走评分上升,说明经头针治疗后运动神经功能提升,改良Ashworth评分下降,说明肢体痉挛程度减小(P<0.05)。4.实验四:头针对缺血性PSS大鼠脑组织形态学影响对比假手术组,模型组缺血性PSS模型大鼠脑组织缺血性梗死灶占比显着性增高(P<0.05),有明显液化性坏死区域,细胞数量减少,神经元细胞数量减少且排列不规整。与模型组比较,头针组缺血性PSS模型大鼠脑组织缺血性梗死灶占比显着性减小(P<0.05),无明显病理改变,细胞数量增多,神经元数量及形态正常。5.实验五:头针对缺血性PSS大鼠BDNF/TrkB/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模型组相较假手术组大鼠患侧脑皮质运动区组织中BDNF、TrkB、CREB、p-CREB蛋白表达下降(P<0.05),BDNF、TrkB、CREB mRNA的表达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头针组大鼠BDNF、TrkB、CREB、p-CREB蛋白表达及BDNF、TrkB、CREB相关mRNA的表达上升(P<0.05)。6.实验六:头针对缺血性PSS大鼠BDNF/TrkB/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模型组相较于假手术组大鼠患侧脑皮质运动区组织中PI3K、Akt、p-Akt、p-GSK-3β表达降低(P<0.05),GSK-3β表达增高(P<0.05),PI3K、Akt mRNA的表达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头针组大鼠PI3K、Akt、p-Akt、p-GSK-3β表达升高(P<0.05),GSK-3β表达降低(P<0.05),PI3K、Akt mRNA的表达升高(P<0.05)。结论:本研究基于“BDNF/TrkB/CREB信号通路及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对脑组织中神经、血管等组织细胞的修复与保护作用,促进损伤的神经与血管网络的改善,进而改善缺血性PSS大鼠的痉挛状态,起到所提出中医康复理论中的‘治神调形’作用”的科学假说,从动物行为学观察、组织病理学、分子生物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到结论如下:1.从动物行为学的角度说明了头针具有改善PSS模型大鼠神经功能、肌痉挛程度、运动功能的效用,证明了头针疗法通过调节头部治疗区具有“调形”的治疗作用。2.从组织学层面说明了头针能有效减小缺血性PSS模型大鼠缺血梗死灶的体积,改善脑组织病理状态,促进上运动神经元细胞形态和数量上的恢复,以及脑血管状态的恢复。结合行为学研究结果证明了头针能通过对病机中提出的“脑损”的治疗,能起到“调形”,也就是促进行为学改善的功效。3.从分子生物学层面证明了头针能有效提高BDNF、TrkB、CREB等蛋白的表达,上调BDNF/TrkB/CREB信号通路,从而促进BNDF自分泌的良性循环,进而促进BDNF对脑组织细胞的修复作用和细胞保护作用,结合行为学和病理组织学的结论,头针对这一信号通路的影响证明了头针“治神”能改善“髓虚”,进而起到“调形”的功效。4.证明了头针能激活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并可能通过激活该信号通路促进GSK-3β的磷酸化,抑制GSK-3β的促凋亡作用,从而对脑组织细胞起到保护作用,结合上述实验结论,头针可能通过上调BDNF与TrkB的表达,进一步激活的下游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起到了对“脑损”组织的治疗作用,即“治神”,进而促进了行为学的恢复,即“调形”,从这一角度阐释了“治神”与“调形”的关系。

李彦橙[2](2020)在《电针水沟、足三里改善缺血再灌注大鼠微循环的影像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电针水沟、足三里干预SD大鼠大脑中动脉局部灶缺血(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再灌注模型,检测大鼠神经行为学、脑组织学情况,用影像学观察脑组织梗死、血流情况,探讨电针对MCAO大鼠脑微循环的改善情况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雄性SD大鼠17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34只和造模组136只。造模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MCAO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其分组为模型组、电针组、非穴组。电针组取穴水沟、足三里,非穴组取双侧胁下非经非穴处,于手术后六小时开始干预,采用频率1-20Hz的疏密波,20min/次,每日一次,连续7天。各组大鼠于造模后24小时、3天、7天,分别采用Zea-longa方法评分,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在3小时、3天、7天行小动物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观察脑梗死情况;以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检测脑血流(Cerebral blood flow,CBF)、脑血容积(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及血流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sit time,MTT),观察电针水沟、足三里后MCAO大鼠脑梗死区的脑血流情况;在第7天通过心脏灌注方法固定大鼠脑后取材行HE染色和TTC染色做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1.神经行为学评分:三组大鼠第1天、第3天、第7天行为学分值逐渐降低。电针组神经评分优于模型组和非穴组,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穴组与模型组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2.脑组织形态变化:HE染色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神经元细胞,结构形态层次清楚、细胞排列整齐。细胞形态大小正常,核仁清晰、核质染色均匀。锥体细胞有明显突起,神经细胞与毛细血管周围间隙正常,未见细胞肿胀,组织结构正常。模型组与非穴组脑组织神经元有大片坏死细胞,细胞排列混乱,形态不规则,呈菱形或三角形等,多数区域为红染颗粒状,核固缩、深染,结构消失,部分细胞溶解,细胞浆水肿,崩解,坏死区域可见小胶质细胞增生和血管增生、坏死区泡沫样细胞增多;细胞和血管周围间隙疏松水肿明显。电针组也可见脑组织神经元有坏死,亦可见红染颗粒状区域,小胶质细胞增生和血管增生,细胞及血管周围间隙缩小,细胞形态呈圆形或椭圆,组织形态较之模型组和非穴组有改善,排列较为有序,崩解细胞数量少。影像学观察假手术组脑组织结构清晰且左右对称,脑室居中,灰质无水肿、无坏死、无结构紊乱,图像无异常信号改变;模型组、电针组、非穴组右侧额叶、顶叶、纹状体区高信号改变,部分相应区域脑组织水肿、肿胀;脑室水肿明显,波及对侧脑室。3.脑梗死体积:TTC染色显示正常脑组织呈红色,梗死区为白色。电针组梗死体积率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00<0.05)。非穴组与模型组相比,梗死体积率无明显差异(P=0.086>0.05)。4.脑血流量变化:CBF:第三天,电针组CBF值高于模型组、非穴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2>0.05,P=0.564>0.05,)。第七天,电针组与假手术组CBF值相比,无显着差异(P=0.114>0.05);电针组CBF值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电针组CBF值高于非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第三天和第七天不同时间的同组比较,电针组第三天与第七天相比,第七天CBF值高于第三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假手术、模型组、非穴组第三天和第七天相比,CBF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618>0.05,P=0.512>0.05,P=0.155>0.05)。CBV:第三天,电针组CBV值高于模型组、非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5,P=0.004<0.05,)。第七天,电针组CBV值高于模型组、非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第三天和第七天不同时间的同组比较CBV值,电针组第三天与第七天相比,第七天CBF值高于第三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0.05);假手术、模型组第三天和第七天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4>0.05,P=0.842>0.05)。MTT:第三天,电针组MTT值低于模型组、非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P=0.000<0.05);模型组MTT值低于非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5)。第七天,电针组MTT值低于模型组、非穴组,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P=0.011<0.05)。第三天和第七天不同时间的同组比较MTT值,电针组第三天与第七天相比,第七天MTT值高于第三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假手术、模型组、非穴组第三天和第七天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4>0.05,P=0.861>0.05,P=0.209>0.05)。结论:电针水沟、足三里可以改善MCAO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减轻MCAO大鼠脑水肿,降低MCAO大鼠模型脑梗死体积百分率,提高MCAO大鼠梗死病灶周围区的脑血流量、脑血容积,降低局部血流平均通过时间,有利于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的损伤,改善MCAO大鼠脑低灌注状态,促进脑组织修复。

田健材[3](2019)在《电针水沟穴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神经血管单元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电针水沟穴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检测缺血半暗带微血管密度、血脑屏障功能、脑细胞器损伤以及lnc RNAs和m RNAs的表达,研究电针水沟穴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保护作用,探讨电针的作用机制。方法筛选出效果较好针刺时间窗后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并在造模成功后30分钟时对电针组的大鼠行电针水沟穴的干预。Longa五分法用于评价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用TTC染色计算各组大鼠的脑梗死体积;用免疫组化学法检测大鼠缺血半暗带微血管密度标记物CD34和血脑屏障通透性标记物AQP4的表达含量变化;使用透射电镜扫描缺血半暗带脑组织,观察缺血脑细胞的凋亡情况;用高通量芯片筛选技术与q RT-PCR方法筛选和验证差异表达的lnc RNAs和m RNAs。结果1.TTC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的大鼠脑梗死体积明显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1),ICS后30min电针组的大鼠脑梗死体积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显示:模型组与电针组的大鼠均出现明显神经功能障碍,两组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治疗后电针组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的大鼠缺血侧CD34的含量明显低于假手术组和电针组(P<0.05),模型组大鼠AQP4的含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和电针组(P<0.05);电镜扫描显示,模型组缺血脑细胞凋亡现象较严重,电针组缺血脑细胞出现轻度凋亡的现象。3.芯片结果显示,造模和治疗前后共有675个lnc RNAs和1795个m RNAs出现差异表达;q RT-PCR结果显示,模型组lnc RNA LOC100909777和m RNA Havcr2、Arl11、Arhgdib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与模型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ICS后30min电针水沟穴能减小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脑梗死体积,改善大鼠的神经功能。2.电针水沟穴能够提高缺血半暗带微血管数量,影响血脑屏障通透性,保护大鼠的缺血脑细胞,减少细胞器的损伤。3.lnc RNA LOC100909777与m RNA Havcr2、Arl11、Arhgdib可以作为ICS的潜在标记物和治疗靶点。

王洪[4](2017)在《早期针刺对缺血性中风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及Bcl-2、Bax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实验通过观察针刺对缺血性中风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及Bcl-2、Bax表达的影响,探讨早期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大鼠的有效性及优势,为临床规范化应用针刺防治缺血性中风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将16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2小时针刺组、168小时针刺组四组,每组40只大鼠,各组大鼠根据1天、3天、7天、14天四个观察时间点分为各个亚组,每个亚组随机抽取10只大鼠。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pMCAO)。造模完成后,针刺组于大鼠造模完成后2小时,168小时分别开始予以针刺治疗,取病灶侧百会穴透曲鬓穴,双侧风池穴、偏瘫肢体的内关穴、足三里穴,留针30min,期间行提插捻转3次,每次1min,每天1次,持续14d,假手术组,模型组大鼠每天在针刺组相同时间不针刺,但要抓取并捆绑、固定,时间、条件同针刺组。在四个时间点,四组分别予以神经功能评分,断头法处死大鼠,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Bcl-2、Bax、蛋白的表达。所有数据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果。结果:1.神经功能评分(1)与假手术组比较,假手术组评分(18分)均不落于模型组、2小时针刺组、168小时针刺组在1天、3天、7天、14天四个时间点的95%置信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与模型组比较,2h针刺组在四个时间点的神经功能评分均高于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与模型组比较,168h针刺组,在造模完成后的1天、3天、7天时,神经功能改善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造模完成后的第14天时,神经功能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与168h针刺组比较,2h针刺组在四个时间点,神经功能评分均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Bcl-2与Bax蛋白表达情况(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与两个针刺组(2h、168h针刺组)Bcl-2蛋白和Bax蛋白表达呈高表达,并且在造模完成第一天时,蛋白表达达到顶峰,随后呈现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1);(2)与模型组比较,2h针刺组在四个时间点Bcl-2蛋白表达增高,Bax蛋白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与模型组比较,168h针刺组,在造模完成后的1天、3天、7天三个时间点,Bcl-2和Bax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与168h针刺组比较,在四个时间点,2h针刺组Bcl-2蛋白均明显提高,Bax蛋白表达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针刺可明显改善脑缺血模型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从而改善其运动、感觉和协调功能。2.针刺能降低脑缺血大鼠脑组织Bax蛋白的表达,增加Bcl-2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发挥神经保护作用。3.早期针刺对于提高脑缺血模型大鼠神经功能评分,降低脑缺血模型大鼠脑组织中Bax蛋白的表达,增加Bcl-2蛋白表达效果最为显着。

杨敏[5](2015)在《头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血管新生影响的相关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脑卒中是目前严重危害我国中老年人生命与健康的疾病,本病突出表现为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每年我国有200万人新发脑卒中,150万人死于脑卒中,其中脑梗死占了全部脑卒中的6080%,因其居高不下的致死率及致残率给国家和众多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和生活负担,故其已成为现代医学研究的热点课题。大量研究证明,缺血性脑损伤是一系列复杂的多环节的病理生理变化过程,早期主要以自由基产生、脑水肿、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为主;中期以炎症、神经元凋亡为主;后期以神经再生、血管新生和胶质细胞增殖等脑重构表现为主。脑缺血后,血管新生是脑微循环修复重建的一个重要病理生理过程。血管新生的程度与卒中后神经功能恢复的程度成正相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目前发现的最强有力的血管形成因子。研究表明,脑缺血、缺氧可诱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应用外源性VEGF可促进脑缺血半暗带新生血管的形成,并减少脑梗死体积;环氧化酶-2(COX-2)是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过程中的重要限速酶。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COX-2是参与血管新生的重要因子之一;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s,Ang)是一族特异性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因子,它们与血管内皮凋亡、血管形成后期的成熟、稳定性及重建方面均具有极大的相关性。近年来诸多研究均证实,三者对血管新生有重要作用,是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新的研究领域,但其中有关中医药、针灸的促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关于头针的促血管新生的研究鲜有报道。目的:根据上述分析,本研究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基础上,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MCAO模型,拟“醒脑开窍,祛瘀生新”为治则,取顶颞后斜线、顶颞前斜线,通过观察头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脑组织微血管超微结果的影响,以及对VEGF、COX-2、Ang-1三者表达的影响,从而探讨头针疗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内血管新生影响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清洁级sd雄性大鼠10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按缺血再灌注6h、24h、48h、96h分4组)、头针组(缺血再灌注6h、24h、48h、96h分别加电针刺激,分4组)、假手术组(大鼠麻醉切开颈部皮肤后,仅分离cca及ipa至ppa,不插线栓)、正常对照组(大鼠不予处理,正常给水给食),每组10只。各组大鼠采用zea-longa评分方法,随相应时相评定动物神经功能缺损。分别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各时间点因子Ⅷ相关抗原(fⅧr:ag)的表达,采用rt-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缺血半影区内ang-1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缺血半影区内vegf、es的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荧光定量pcr检测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缺血半影区内cox-2的表达水平。结果:(1)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头针组和对照组大鼠均出现神经功能障碍,主要表现有:脑梗死灶对侧前肢内收、肩内旋,提尾悬空时左前肢不能伸直或紧贴胸壁,行走时向右侧转圈、倾倒,肌张力降低等。采用zea-longa评分方法,24h后头针组和对照组大鼠ci/rp后神经功能均逐渐恢复,但头针组较对照组大鼠恢复得更好,在96h时差异最为显着。(2)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fⅧr:ag,头针组与模型组比较,fⅧr:ag在脑微血管的表达在缺血后24h开始增加(p<0.05)并持续上升,脑缺血后96h的差异具有极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头针治疗随时间的延长可使其表达持续升高。由此可见头针治疗能够有效促进脑组织缺血半影区内微血管的新生,并且具有明显的累加蓄积效应。(3)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ang-1mrna,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ang-1mrna中等量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头皮针组各时间点大鼠脑组织ang-1mrna含量均相对增多,其中脑缺血再灌注48hang-1mrna含量达高峰,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4)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及es,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vegf中等量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头皮针组各时间点大鼠脑组织vegf含量增多,es含量减少,其中脑缺血再灌注48hvegf含量达高峰,24hes含量达最低峰,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5)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荧光定量pcr检测COX-2,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COX-2少量表达,于模型组比较,头皮针组各时间点大鼠脑组织COX-2 mRNA及蛋白含量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脑缺血再灌注24h COX-2 mRNA含量、96h COX-2蛋白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最为显着(P<0.01)。结论:取顶颞后斜线、顶颞前斜线,使用头针治疗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可增加FⅧR:Ag、VEGF、Ang-1的表达,减少ES、COX-2的表达,从而促进脑组织缺血区血管新生,减少脑缺血区损伤,对缺血脑组织有保护作用。

梁超[6](2014)在《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皮质局部血流量和血管新生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以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为特点,现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之一。目前对ICVD研究最多的就是缺血后血流再灌和脑组织血管新生之间的联系。虽然缺血后血流的再灌注可挽救濒临梗死的神经细胞,但也会加重神经细胞损伤而导致其死亡。脑缺血后神经细胞的修复不仅和细胞因子、血氧供应有关,更取决于缺血区血管新生的程度。因为血管新生能影响脑缺血再灌注后侧枝循环的建立,进而为神经细胞的修复和神经功能的重塑创造良好的微环境。微血管内皮细胞是组成血管的基本单位,血管新生的主要表现是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变化,包括形态的改变和数量的增多。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直接引发了新生血管密度的增加,也为缺血脑组织血流的再灌提供了基础,而缺血局部脑组织血流再灌量的多少又是评价新生血管的成熟度最直观的指标。基于针灸对缺血性脑损伤的多水平、多靶点的保护作用,观察针灸对脑缺血后脑组织血流复灌和血管新生两者之间关系的影响可以更好地研究针灸防治脑缺血的作用机理,更确切地把握针灸治疗脑缺血的介入时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erythro-poietin)是目前有关促血管新生最热门的细胞因子,它能迅速透过血脑屏障而不增加其通透性、抑制炎症反应、保护神经元,还能通过激活其下游JAK2/STAT5分子信号通路有效作用神经血管单元保护受损脑组织。但脑缺血后随着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脑组织自身表达的EPO基因和蛋白都会有所变化,电针对不同时间段、不同缺血区域的脑组织中EPO的表达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脑缺血后细胞因子的表达促进了JAK/STAT信号通路中JAK蛋白和STAT蛋白的磷酸化,电针通过对JAK1/STAT3分子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来抑制炎症反应、诱导细胞凋亡、减轻脑损伤。而JAK2/STAT5分子信号通路是目前研究出与血管新生有关的一条分子信号通路,在脑缺血再灌注后予以电针干预而出现的血管新生现象是否与激活JAK2/STST5信号通路有一定的关系也是本研究的目的之一。因此本研究以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脑皮质局部脑血流量变化和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及脑皮质中EPO及其下游相关分子信号通路P-JAK2、P-STAT5在此过程中表达的变化。从而探讨电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可能的作用时机、作用靶点和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假手术组10只,模型组和电针组又分别按缺血再灌注12h、24h、48h和72h分为四个亚组,每个亚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假手术组仅分离血管而不插线栓,模型组、电针组两组大鼠参照Longa报道的线栓法,加以改进,制备MCAO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根据Zea-Longa的5级评分标准对实验动物神经障碍进行评分,只有神经功能障碍在1级以上的大鼠才能保留下来算作造模成功。电针组造模后采用电针双侧“曲池”、“足三里”穴进行干预,其余组不予以任何干预。采用HE染色以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缺血局部脑皮质病理形态的变化;同时用激光多谱勒血流仪检测各组大鼠实验前、缺血再灌注12h、24h、48h和72h后局部脑组织血流量的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缺血局部脑皮质微血管内皮细胞数目变化情况,并将各组大鼠试验后缺血局部皮质血流值与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数目进行Pearson相关性统计分析;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不同时间点大鼠脑缺血皮质中EPO蛋白表达变化;RT-PCR法观察不同时间点大鼠脑皮质中EPOmRNA表达情况;WesternBlotting法检测大鼠脑皮质中P-JAK2、P-STAT5蛋白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1)光镜下观察发现: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的大鼠脑皮质形态正常、染色均匀,组织形态结构清晰致密,假手术组的大鼠脑皮质仅见极少量炎性细胞。模型组和电针组的大鼠脑皮质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可见组织结构紊乱,间质水肿,微血管周围间隙增宽、微血管管腔变形,部分微血管扩张;神经元变形、坏死,炎性细胞和胶质细胞渗出。但电针组大鼠缺血脑皮质的损伤较模型组的明显减轻,电针能有效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缺血脑皮质损伤,改善受损脑组织结构紊乱及水肿程度,减小缺血面积,减少坏死细胞数量及减轻细胞变性程度,对受损区域微血管有保护作用。经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发现: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的大鼠缺血脑皮质局部rCBF在实验前后几乎没有变化,模型组和电针组两组大鼠缺血脑皮质局部rCBF在实验前后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但随着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变化,两组大鼠缺血脑皮质局部rCBF又有升高的趋势。电针能明显增加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脑皮质局部血流量,除再灌注24h外,电针组比模型组在各时间点的rCBF均高,且呈显着性差异(P<0.05),特别是在再灌注72h最为明显(P<0.01)。(2)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实验前后,正常对照组缺血局部脑皮质微血管内皮细胞数目无变化,假手术组大鼠缺血局部脑皮质可见极少量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与正常对照组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脑缺血再灌注后,模型组和电针组两组大鼠局部脑皮质微血管内皮细胞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增殖,随着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其在脑缺血再灌注12h开始增加,24h持续上升,48h到达峰值,且一直持续到再灌注72h;除再灌注12h外(P>0.05),电针组再灌注24h、48h和72h的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数目均多于模型组(P<0.05,P<0.01);将各组大鼠试验后缺血局部皮质血流值与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数目进行Pearson相关性统计分析得出:模型组和电针组两组大鼠局部脑血流量与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数目呈正相关,说明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和局部脑血流量的增加,微血管内皮细胞数目也增加。(3)光镜下观察可见:实验前后,正常对照组缺血局部脑皮质EPO蛋白的表达无变化,假手术组仅见极少量EPO蛋白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脑缺血再灌注后模型组和电针组两组大鼠局部脑皮质中EPO蛋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在再灌注12h开始增加,24h到峰值,48h开始下降,一直持续到再灌注72h。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除再灌注12h外(P>0.05),其余各时间点EPO蛋白含量均多于模型组(P<0.05)。通过RT-PCR检测方法可以看出:实验前后,正常对照组缺血局部脑皮质EPO蛋白的表达无变化,假手术组仅见极少量EPOmRNA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脑缺血再灌注后模型组和电针组两组大鼠局部脑皮质中EPOmRNA的水平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其在再灌注12h开始增加,24h到峰值,48h开始下降,一直持续到再灌注72h。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各时间点EPOmRNA表达均多于模型组(P<0.05、P<0.01)。(4)通过Western Bloting蛋白印迹结果显示:实验前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大鼠脑皮质中P-JAK2和P-STAT5蛋白含量在实验前后变化不大,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脑缺血再灌注后各组大鼠局部脑组织中P-JAK2和P-STAT5蛋白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都在脑缺血再灌注12h开始增加,24h持续增加,48h到达高峰,72h开始下降;再灌注12h和72h电针组大鼠脑皮质P-JAK2蛋白含量较模型组的多,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再灌注24h和48h电针组大鼠脑皮质P-JAK2蛋白含量与同时间点模型组的比较,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同时电针组比模型组各时间点的P-STAT5蛋白含量表达多,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能有效提高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局部脑组织血流量,增加缺血再灌注后局部脑皮质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数量以促进微血管新生;同时又能有助于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缺血脑皮质中EPO蛋白和EPO基因的表达;促进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缺血脑皮质JAK2/STAT5信号通路中JAK2和STAT5的磷酸化,明显增加P-JAK2和P-STAT5蛋白含量。电针的这些作用明显改善了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局部脑皮质病理形态变化,减轻了缺血局部脑皮质的损伤。

刘泰,黄丽燕[7](2013)在《针刺早期介入对缺血性脑中风预后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针刺早期介入对缺血性脑中风预后效果。方法通过采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北京康健循证医学知识库检索近十年相关文献。结果针刺可以改善大脑局部缺血缺氧,增加脑血流量,缩小梗塞体积,有保护脑组织,促进脑神经功能及早恢复。针刺介入时机与缺血性脑中风预后呈正相关。结论越早介入针刺,缺血性脑中风预后效果越佳。

王雅青[8](2012)在《头穴丛刺对慢性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HIF-1α表达的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头穴丛刺对慢性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HIF-1α表达的影响,探讨头穴丛刺改善慢性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可能作用机制,以用于临床研究,为临床上慢性缺血性脑损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通过调节HIF-1α的表达有望成为治疗慢性脑缺血致认知功能障碍的新靶点。方法:选用Morris水迷宫适应性训练大鼠1天(剔除不会游泳及成绩较差的大鼠),并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及手术组,采用改良的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术(2VO)制造慢性脑缺血模型,造模4周后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并将手术组中存活的大鼠随机分为尼莫地平组、头穴丛刺组和模型组后开始治疗,治疗4周后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逃避潜伏期和原平台所在象限停留时间来判断大鼠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额叶皮层、海马病理变化和HIF-1α的表达。结果:术后8周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进行分析:1.学习能力:模型组、头穴丛刺组、尼莫地平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均较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明显延长,有统计学意义(P<0.01);头穴丛刺组和尼莫地平组与模型组比较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统计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头穴丛刺组与尼莫地平组相比大鼠逃避潜伏期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记忆能力:模型组、头穴丛刺组、尼莫地平组大鼠于原平台所在象限停留时间均较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明显缩短,有统计学意义(P<0.01);头穴丛刺组和尼莫地平组与模型组比较大鼠原平台所在象限停留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显着(P<0.01),有统计学意义;头穴丛刺组与尼莫地平组比较大鼠原平台所在象限停留时间无显着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3.HIF-1α的表达: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HIF-1α几乎不表达,头穴丛刺组和尼莫地平组中HIF-1α阳性表达均较模型组明显增加(P<0.05),头穴丛刺组与尼莫地平组比较HIF-1α日性表达率较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头穴丛刺组和尼莫地平组均可以使慢性脑缺血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原平台所在象限停留时间明显延长,改善了慢性脑缺血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且两组疗效相当;2.头穴丛刺组和尼莫地平组均可以使慢性脑缺血大鼠额叶皮层及海马HIF-1α蛋白表达增加,但头穴丛刺组较尼莫地平组表达增加明显,提示头穴丛刺可能通过影响HIF-1α的表达达到神经保护的作用,减轻神经细胞损伤,从而改善慢性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对慢性脑缺血大鼠的病理生理改变较尼莫地平明显。

陈素辉[9](2012)在《针刺百会和足三里穴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炎症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CIRI)大鼠模型,检测中枢双侧相关脑区炎症损伤信号链中的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a及外周血中的IL-1β、IL-6、TNF-α和损伤应激信号热休克蛋白(HSP)70表达的变化,探讨针刺百会和足三里穴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机制的干预作用。实验方法大鼠随机分为针刺组、模型组和假手术组,每组再根据再灌注后时间分成12h、24h、48h、72h、96h和144h6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8只大鼠,另设正常对照组大鼠8只;以右侧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针刺组为造模成功后在规定时间内针刺百会和足三里穴。分别应用TTC染色法验证模型及提供实验定位标记,应用HE染色观察细胞的形态类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分析中枢双侧脑区及外周血中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和损伤应激蛋白HSP70表达的变化。实验结果1.TTC染色:脑组织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可见到白色的梗死灶,与鲜红色的正常脑组织形成对比;且视交叉前后的脑片梗死灶较稳定。这为我们下一步研究脑缺血中枢炎症机制提供较好的实验定位标记。2.HE染色:损伤核心区的病理损伤高峰时间出现在脑缺血后48h,72h后水肿减轻,胶质细胞和胶原纤维增生,大量新生血管出现,96h最为明显。3. ELISA结果分析:1)IL-1β在脑缺血模型组大鼠外周血清中呈双峰形表达,峰值时间为24h和96h;在针刺组大鼠各个时间点外周血清中表达下调,以24h组最显着;在假手术组24h组最高。2)IL-6在各组大鼠外周血清中表达显示:假手术组呈双峰形表达,峰值时间在24h和72h;模型组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针刺组呈单谷型分布,谷值时间为48h,且针刺组表达低于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各组大鼠外周血清IL-6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3) TNF-α在各组大鼠外周血清中均呈单峰形表达,模型组和针刺组的峰值时间均为24h,但针刺组各个时间点表达低于模型组;各组的TNF-α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4)HSP70在各组大鼠外周血清中的表达均较正常组高,模型组及假手术组峰值时间均为12h;针刺组表达的峰值时间在24h,72h后表达降至基线水平,且表达量低于模型组和假手术组。4.免疫组化染色:1)IL-1p在脑缺血大鼠患侧缺血脑区呈双峰表达,模型组峰值时间为48h和96h,针刺组为24h和72h,且针刺组表达量显着低于模型组,但高于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健侧非缺血脑区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2)IL-6在患侧缺血脑区呈单峰表达,模型组峰值时间为96h,针刺组为72h,针刺组表达量显着低于模型组,但高于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健侧脑区IL-6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3) TNF-α在患侧缺血脑区呈单峰表达,模型组和针刺组峰值时间均为72h,针刺组表达量显着低于模型组,但高于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健侧非缺血脑区的表达均低于患侧缺血脑区,但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结论1.针刺百会和足三里穴可抑制中枢损伤脑区损伤相关的炎性细胞因子表达,促进损伤-修复相关的细胞因子表达,使修复时相前移,加速损伤修复。2.针刺百会和足三里穴对机体宏观生理功能调节网络的影响可能是通过对损伤对侧和全身的功能调节,降低免疫系统对中枢局部脑组织损伤的炎症应答,促进损伤修复信号链活化。创新点以线栓法制备经典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根据再灌注后时间分别取12h、24h、48h、72h、96h和144h6个时间点,探讨针刺百会、足三里穴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中枢双侧脑区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的表达,及外周血中IL-1β、IL-6、TNF-α和损伤应激蛋白HSP70的表达变化。针刺百会、足三里穴干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炎症损伤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炎症损伤及损伤修复网络来实现的。经文献检索,尚未发现针刺百会和足三里穴同时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双侧脑组织及外周血炎性因子的干预研究。

黄康柏[10](2011)在《脑缺血后STAT信号转导系统的调控及电针干预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一类常见病。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我国属于世界上脑血管疾病高发国家之一。据统计:在我国,每年仍有160万-200万脑缺血卒中新发病例。其中80%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50%-70%遗留有轻重不等的认知障碍,约有25%发展成痴呆。每年我国死于缺血性卒中的人数高达75万,占全部中风病死亡率3/4,该病已经成为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质量的严重威胁。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手段并阐释其机理仍然是目前脑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拟从针刺对脑缺血大鼠STAT信号转导系统的干预调控作用方面进行研究,以进一步揭示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分为文献研究、实验研究及小结三大部分。1.文献研究通过对中风病因病机理论的古代及现代文献研究,中风的病因繁多,病机复杂,发病急骤,变化多端,表现各异。大量的实验研究也揭示了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可能作用机制。现代医学认为缺血性中风主要是由于脑局部循环障碍,引起以智力障碍、躯体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常见疾病。缺血区的脑组织可分为严重缺血的无灌流的中心坏死区和位于周边的低灌流的缺血半暗带区(ischemic penumbra, IP)。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坏死区逐渐扩大,而半暗带区不断缩小。细胞凋亡主要出现在缺血半暗带,凋亡可能决定了最终梗死体积。因此,尽快恢复缺血半暗带的功能,抵制凋亡和抢救受损细胞是治疗脑缺血的关键。细胞凋亡是受细胞内活性基因、酶和信号转导途径调控的一个“瀑布式”过程,是细胞主动死亡的过程。神经细胞是否发生凋亡是许多细胞活性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尤其以JAK (Janus kinase)/STAT (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家族的调控对此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研究发现:细胞凋亡可能与STAT1、STAT3激活相关,而细胞生存和修复可能与STAT5激活有关。针灸在治疗脑缺血性疾病有独特的疗效。在此基础上,研究针灸干预对脑缺血大鼠模型脑内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探讨病灶区域内信号转导系统即STAT家族各成员及其mRNA表达水平及相关调制因子作用的机制,对进一步了解针灸治疗脑缺血,干预细胞凋亡的内在机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实验研究目的:观察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缺血灶周围区不同时间段STAT信号转导系统反应性变化的影响,进一步揭示针刺治疗脑缺血疾病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300只,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AG490组和AG490+电针组,各组又分为术后2h,1d,3d,1w及3w 5个时段组,12只/时段组。模型组、电针组、AG490组和AG490+电针组采用电凝闭大脑中动脉建立局灶性脑缺血(MCAO)模型,假手术组只暴露大鼠大脑中动脉,不予凝闭。电针组和AG490+电针组术后2h立即给予电针治疗,取百会(GV20)、大椎(GV14)穴,选用疏密波,5-10次/s,强度以大鼠安静耐受为度,电压约2-3V,留针30min,1次/d。其他3组不予针刺处理。观察以下指标:(1)参照Zea-Longa的5分制评分标准,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采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观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在不同时段缺血侧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凋亡情况以及电针的干预作用。(3)采用免疫荧光、原位杂交及蛋白印迹等技术检测病灶侧皮质STATs (STAT1、STAT3、STAT5)表达的变化以及电针的干预作用。结果:(1)电针对不同时段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神经运动功能的影响。不同时段的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大鼠造模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缺损体征,表明脑缺血模型造模成功。脑缺血1d时其余各组大鼠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处于较高水平。模型组的分值最高,分别与电针组、AG490组以及AG490+电针组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意义(P<0.01),而后三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模型3d组大鼠神经功能障碍有所减轻,部分大鼠向病灶对侧倾倒,与假手术组比较仍有显着差异(P<0.01),而电针组、AG490组和AG490+电针组大鼠神经缺损功能逐渐恢复,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而三组间的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缺血1w后,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有所改善,评分均较3d组降低,而且各组内此两时段之间、以及各自与假手术组之间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3w后模型组与电针组神经缺损评分继续下降,但与1w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与假手术组比较均有显着的差异(P<0.01),模型组、电针组、AG490组和AG490+电针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2)电针对不同时段脑缺血模型大鼠缺血灶周围区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缺血2h后模型组、电针组、AG490组、AG490+电针组凋亡细胞即开始增多,与同时段假手术组相比均有显着的差异(均P<0.01),而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均P>0.05)。缺血1d后各组均继续升高,其中以模型组的水平最高,电针组、AG490组和AG490+电针组的明显低于模型组(均P<0.01),而三组之间的差异均不明显(均P>0.05)。各组在缺血3d后开始下降,而电针组、AG490组与AG490+电针组均远低于同时段的模型组(均P<0.01),三组均处于较低的水平,组间差异不明显(均P>0.05)。到了缺血后3w各组已接近正常水平,各组间差异不明显(均P>0.05)。(3)电针对不同时段脑缺血模型大鼠缺血灶周围区STATs表达的影响。①电针对不同时段脑缺血模型大鼠缺血灶周围区STAT1表达的影响。各时段的假手术组均只有少量STAT1表达。缺血2h后模型组、电针组、AG490组和AG490+电针组STAT1的含量即开始升高,与同时段假手术组相比均有显着的差异(均P<0.01),而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均P>0.05)。缺血1d后各组STAT1的表达均继续升高,其中以模型组与AG49组的STAT1表达水平较高,电针组和AG490+电针组的STAT1表达明显低于上述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各组在缺血3d后STAT1表达水平开始下降,而电针组与AG490+电针组均低于同时段的模型组和AG490组(均P<0.01)。在缺血1w后各干预组仍可检测到STAT1的表达,到了缺血后3w各组STAT1蛋白已接近正常水平,组间差异不明显(均P>0.05)。②电针对不同时段脑缺血模型大鼠缺血灶周围区p-STAT3表达的影响。各时段的假手术组均只有极少数量p-STAT3表达。缺血2h后模型组、电针组、AG490组和AG490+电针组p-STAT3表达水平即开始升高,与同时段假手术组相比均有显着的差异(均P<0.01),其中又以模型组与电针组升高明显,均明显高于同时段的AG490组、AG490+电针组(均至P<0.01)。而模型组与电针组之间以及AG490组与AG490+电针组之间的差异则不明显(均P>0.05)。缺血1d后各组均升高达到峰值,模型组最为显着,电针组次之,AG490组及AG490+电针组即使达到组内峰值,也处于较低的水平。各组在缺血3d后p-STAT3表达水平开始下降,电针组、AG490组及AG490+电针组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均P<0.01),且三组之间的差异不明显(均P>0.05),持续下降至缺血1w后,各组p-STAT3含量已接近假手术组水平,组间的差异不明显(均P>0.05)。到了缺血后3w各组p-STAT3含量已恢复正常水平,组间差异不明显(均P>0.05)。③电针对不同时段脑缺血模型大鼠缺血灶周围区p-STAT5表达的影响。在实验各时段假手术组只检测到少数量的p-STAT5蛋白表达。缺血后2h模型组、电针组、AG490组和AG490+电针组即见有大量p-STAT5的表达,其中模型组和电针组处于较高的表达水平,AG490组及AG490+电针组的表达稍低,但模型组和电针组之间,以及AG490组及AG490+电针组之间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且与同时段假手术组相比均有显着的差异(均P<0.01)。缺血1d后各干预组p-STAT5蛋白的表达情况与缺血2h基本相同,而缺血3d后各干预组的p-STAT5水平开始下降,其中电针组的水平较高,模型组次之,AG490组及AG490+电针组的表达水平低于以上两组(均P<0.01),到了缺血后3w各组p-STAT5表达已接近正常水平,组间差异不明显(均P>0.05)。3结论:综上所述:电针可以提高脑缺血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其对缺血性脑损伤的功能改善内在机制可能与电针对脑缺血病灶区STAT系统调控作用有一定的关系,即抑制STAT1的含量及p-STAT3的表达,提高p-STAT5的表达水平。通过此途径所形成的自身保护、修复机制的启动,达到抑制病灶区半暗带细胞的凋亡,恢复受损的脑组织的细胞功能。初步验证了“针刺刺激--信号调节-自稳态调节启动是其脑缺血局部自我修复的关键作用机制之一”的科学假说,为针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二、头针对超早期局部脑缺血大鼠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头针对超早期局部脑缺血大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治神调形”下头针对缺血性中风痉挛大鼠BDNF/TrkB/CREB及PI3K/Akt/GSK-3β通路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 中风后肢体痉挛临床研究进展
        1 PSS的流行病学研究
        2 中风的主要致病因素
        3 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评价现状
        4 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康复治疗现状
    文献综述二 头针疗法的源流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 头针理论的中医内涵
        2 头针的主要流派
        3 头针穴名标准化方案的建立
        4 头针在PSS治疗机制研究中的进展
实验研究
    实验一 缺血性PSS大鼠模型的确立和验证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结果讨论
        5 小结
    实验二 缺血性PSS动物研究头针行针频率及时间验证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结果讨论
        5 小结
    实验三 头针对缺血性PSS大鼠行为学改变的影响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结果讨论
        5 小结
    实验四 头针对缺血性PSS大鼠脑组织恢复的影响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结果讨论
        5 小结
    实验五 头针对缺血性PSS大鼠BDNF/TrkB/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结果讨论
        5 小结
    实验六 头针对缺血性PSS大鼠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的影响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结果讨论
        5 小结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2)电针水沟、足三里改善缺血再灌注大鼠微循环的影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第一章 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 电针水沟、足三里对MCAO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及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第二部分 电针水沟、足三里对MCAO大鼠脑微循环改善的影像学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文献综述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针刺改善脑微循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磁共振技术在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及成果

(3)电针水沟穴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神经血管单元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不同时间窗电针水沟穴对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1.1 实验对象与材料
        1.1.1 实验对象
        1.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1.1.3 主要仪器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技术路线图
        1.2.2 实验分组及处理方法
        1.2.3 MCAO造模方法
        1.2.4 取材
        1.2.5 电针治疗方案
        1.2.6 剔除标准
        1.2.7 检测指标及方法
        1.2.8 数据处理分析
    1.3 实验结果
        1.3.1 电针对MCAO大鼠NDS的影响
        1.3.2 电针对MCAO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1.3.3 电针对MCAO大鼠死亡率的影响
    1.4 分析与讨论
        1.4.1 中医对ICS的认识
        1.4.2 水沟穴治疗脑缺血的依据
        1.4.3 不同针刺时间对脑缺血的影响
        1.4.4 实验动物的选择
        1.4.5 脑缺血的造模方法
        1.4.6 电针对缺血脑组织保护作用的探讨
第二部分 电针干预对脑卒中大鼠NVU的保护作用
    2.1 实验对象与材料
        2.1.1 实验对象
        2.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技术路线图
        2.2.2 实验分组及处理方法
        2.2.3 MCAO造模方法
        2.2.4 电针治疗方案
        2.2.5 取材
        2.2.6 剔除标准
        2.2.7 检测指标及方法
        2.2.8 数据处理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电针对MCAO大鼠NDS的影响
        2.3.2 电针对MCAO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2.3.3 电针对MCAO大鼠缺血半暗带AQP4 的影响
        2.3.4 电针对MCAO大鼠缺血半暗带CD34 的影响
        2.3.5 电针对MCAO大鼠缺血脑细胞的细胞器影响
    2.4 分析与讨论
        2.4.1 缺血半暗带的微血管密度标记物
        2.4.2 缺血半暗带的血脑屏障功能标记物
        2.4.3 缺血半暗带脑细胞的细胞器损伤
第三部分 电针对MCAO大鼠lncRNAs与 mRNAs的影响
    3.1 实验对象与材料
        3.1.1 实验对象
        3.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技术路线图
        3.2.2 实验分组及处理方法
        3.2.3 MCAO造模方法
        3.2.4 电针治疗方案
        3.2.5 取材
        3.2.6 剔除标准
        3.2.7 RNA筛选与验证
        3.2.8 差异表达RNA的计算方法
        3.2.9 数据处理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脑组织缺血半暗带总RNA提取的质检情况
        3.3.2 脑组织缺血半暗带总RNA放大及标记
        3.3.3 芯片杂交原始信号扫描结果
        3.3.4 芯片数据的质量评估
        3.3.5 lncRNAs的分布情况
        3.3.6 lncRNAs芯片杂交信号相关性分析
        3.3.7 lncRNA芯片表达谱
        3.3.8 mRNA芯片表达谱
        3.3.9 差异共表达的lncRNAs
        3.3.10 差异共表达的mRNA
        3.3.11 mRNA的富集分析
        3.3.12 PCR电泳条带结果
        3.3.13 lncRNA和 mRNA的 qRT-PCR验证
    3.4 分析与讨论
        3.4.1 差异表达的lncRNAs可能作用机制
        3.4.2 差异表达的mRNAs作用机制
全文小结
创新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综述一 lncRNA在缺血性脑卒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 针刺水沟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及参与发表的论文
参编着作
参与课题

(4)早期针刺对缺血性中风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及Bcl-2、Bax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祖国医学对中风的认识
        1.1 中医学对中风病名的认识
        1.2 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风病的治疗方法
    2. 西医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
        2.1 概述
        2.2 缺血性中风的病理机制
        2.3 缺血性中风的治疗现状
    3. 针刺与缺血性中风
        3.1 古代文献论述
        3.2 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
        3.3 针刺与血液循环
        3.4 针刺与脑缺血病理机制
        3.5 针刺与神经营养
        3.6 针刺与能量代谢
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及试剂
        1.2 实验动物
        1.3 动物分组
        1.4 模型制备
        1.5 干预方法
        1.6 指标检测
        1.7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组大鼠神经功能损伤Garcia复合评分
        2.2 各组大鼠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
        2.3 各组大鼠Bax蛋白表达的影响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模型的选择
        2.1 动物因素
        2.2 线栓因素
    3. 腧穴的选择
        3.1 调和阴阳
        3.2 分部取穴
    4. 量表的选择
        4.1 Garcia神经功能评分
        4.2 凋亡相关蛋白在脑组织中的表达
        4.3 结果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1 bcl-2免疫组化图片
    附图2 bax免疫组化图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5)头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血管新生影响的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实验一 头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微血管超微结构及新生影响的观察
    参考文献
实验二 头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Ang-1mRNA的影响
    参考文献
实验三 头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VEGF及ES表达的影响
    参考文献
实验四 头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COX-2 表达的影响
    参考文献
讨论
    1.西医对脑缺血血管新生的研究
    2.中医学对脑缺血血管新生的研究
    3.模型的选择及评价
    4.选穴依据
    5.创新与特色
    6.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文献综述 1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2
        参考文献
致谢

(6)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皮质局部血流量和血管新生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
    实验一 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皮质病理形态及血流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实验二 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皮质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参考文献
    实验三 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皮质 EPO 表达的影响
        参考文献
    实验四 电针对 JAK2/STAT5 信号通路在 MCAO 大鼠脑皮质表达的影响
        参考文献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创新性分析
问题与展望
附图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致谢

(8)头穴丛刺对慢性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HIF-1α表达的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祖国医学对头针的认识
        1.1 头针的经络理论基础
        1.2 现代中医名家对头针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头针调节脑血流的作用机理的研究
        2.1 脑血流图
        2.2 经颅多普勒(TCD)
        2.3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
        2.4 血流变学
        2.5 微循环
        2.6 血生化
    3. HIF-1在缺血低氧性脑损伤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3.1 HIF-1在脑中的表达与脑缺血低氧的关系
        3.2 HIF-1对缺血低氧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3.3 HIF-1对缺血低氧性脑损伤的不利作用及其机制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
        2.2 Morris水迷宫试验
        2.3 模型制备
        2.4 治疗方法
        2.5 标本制备
        2.6 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实验动物一般情况
        3.2 水迷宫数据结果
        3.3 HE染色结果
        3.4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IF-1α蛋白阳性表达结果
    4. 讨论
        4.1 慢性脑缺血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4.2 HIF-1α在慢性脑缺血中的作用及表达
        4.3 头穴丛刺对慢性脑缺血的作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9)针刺百会和足三里穴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炎症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脑缺血动物模型的制备与验证
    一、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制备
    二、实验标本的制备与验证
    三、讨论
    四、结论
第二部分 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外周血清炎症相关信号表达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第三部分 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中枢炎症调节机制的研究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10)脑缺血后STAT信号转导系统的调控及电针干预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中医对中风的认识
        1. 中医中风的命名
        2. 中医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3. 针刺治疗中风病古代文献研究
    二、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进展
        1. 体针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进展
        2. 头针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进展
        3. 经筋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进展
        4. 透刺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进展
        5. 腹针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进展
        6. 眼针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进展
        7. 其他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进展
    三、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理研究
        1. 改善血液流变性和微循环
        2. 增加缺血区脑血流量
        3. 对抗氧自由基损伤
        4. 减轻兴奋性氨基酸毒性
        5. 阻止细胞内Ca~(2+)超载
        6. 降低一氧化氮(NO)毒性
        7. 抑制神经细胞凋亡
    四、JAK/STAT信号转导系统与脑缺血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
        1. JAKs/STATs信号转导系统概况
        2. JAKs及STATs成员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表达
        3. JAKs/STATs信号转导系统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
        4. 针刺对脑缺血后JAK/STAT系统的影响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电针对不同时段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神经运动功能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二 电针对不同时段脑缺血模型大鼠缺血灶周围区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三 电针对不同时段脑缺血模型大鼠缺血灶周围区STAT1表达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四 电针对不同时段脑缺血模型大鼠缺血灶周围区P-STAT3表达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五 电针对不同时段脑缺血模型大鼠缺血灶周围区P-STAT5表达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小结
    1 文献研究
        1.1 中医学对中风的认识
        1.2 现代研究进展
        1.3 结论
    2 实验研究
        2.1 动物模型的选择
        2.2 电针参数的选择
        2.3 实验取穴依据
        2.4 研究内容和结果
        2.5 结论
    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头针对超早期局部脑缺血大鼠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治神调形”下头针对缺血性中风痉挛大鼠BDNF/TrkB/CREB及PI3K/Akt/GSK-3β通路影响的研究[D]. 胡冠宇.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电针水沟、足三里改善缺血再灌注大鼠微循环的影像学研究[D]. 李彦橙.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电针水沟穴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神经血管单元保护作用的研究[D]. 田健材.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早期针刺对缺血性中风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及Bcl-2、Bax表达的影响[D]. 王洪.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7(07)
  • [5]头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血管新生影响的相关机制研究[D]. 杨敏.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5(03)
  • [6]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皮质局部血流量和血管新生的影响研究[D]. 梁超.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4(12)
  • [7]针刺早期介入对缺血性脑中风预后的研究进展[J]. 刘泰,黄丽燕. 时珍国医国药, 2013(11)
  • [8]头穴丛刺对慢性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HIF-1α表达的影响的研究[D]. 王雅青.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2(01)
  • [9]针刺百会和足三里穴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炎症机制的研究[D]. 陈素辉.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2(01)
  • [10]脑缺血后STAT信号转导系统的调控及电针干预作用的研究[D]. 黄康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0)


脑缺血论文 缺血再灌注损伤论文 脑组织论文 足三里论文

上一篇:输尿管镜下气动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58例手术配合
下一篇:原位肝移植后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