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重阳[1](2021)在《新型引达省并二噻吩并噻吩受体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能源短缺和环境的日益恶化,太阳能因其无噪音、零污染、低成本且使用不受地域限制等特点,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高度关注。而有机太阳能电池以其制造成本低廉、加工性能优异、材料结构多样化且质量轻以及可以大面积柔性印刷制备等优点备受关注。特别是明星分子ITIC作为低带隙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受体,与中带隙聚合物给体共混制备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显示出了优异的光伏性能,其中,在ITIC的末端基团上引入4F,4Cl,6F等受体材料表现尤为突出。本论文将主要研究引达省并二噻吩并噻吩(IDTT)类骨架的小分子受体材料,对其合成路线进行工艺优化,并设计合成基于5,6-二氟/氯-3-双氰亚甲基茚-1-酮和新型末端基团苯并噻吩酮、苯并呋喃酮、5,6-二氰基-3-双氰亚甲基茚-1-酮等A-D-A型非富勒烯受体材料,并和给体材料PBDB-T-F共混制备太阳能电池器件来研究其性能。本论文主要分为4个部分:1.引达省并二噻吩并噻吩(IDTT)类中心骨架合成的工艺优化。探究了运用C-H活化的方法在2,5-二溴对苯二甲酸二乙酯上同时连上两个噻吩并[3,2-b]噻吩制备化合物2-2,并用重结晶、趁热过滤、活性吸附等方法纯化以及放大实验对该方法进行工艺优化,最终,放大收率可以达到50%;采用锂试剂的方法在化合物2-2的两侧同时连上4个分别以4-己基苯基、2-溴-5-己基噻吩和1-溴-3-己基苯的侧链,生成中心骨架中间体,收率分别为60%、49%和84%;在浓硫酸催化下脱水关环得到中心骨架p-IDTT、IDTT-Th和m-IDTT,收率分别为 85%、58%和 63%;用 Vilsmeier-Haack反应进行甲酰化反应,制备了 p-IDTT-CHO、IDTT-Th-CHO、m-IDTT-CHO,收率分别达到91%、70%和83%。运用NMR、IR、HRMS等方法对化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2.以5,6-二氟/氯-3-双氰亚甲基茚-1-酮作为末端基团的新型小分子受体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我们合成了末端基团5,6-二氟-3-双氰亚甲基茚-1-酮和5,6-二氯-3-双氰亚甲基茚-1-酮。分别与三个中心骨架p-IDTT、IDTT-Th、m-IDTT缩合得到了六个受体分子,其中 ITIC-Th-4F、m-ITIC-4F、ITIC-Th-4Cl、m-ITIC-4Cl 为新型受体分子,运用NMR、IR、HRMS等方法对化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对新型受体分子分别进行了 TGA、DSC热稳定测试,运用UV测试了光学带隙,循环伏安法确定了 HOMO、LUMO能级,以及和PBDB-T-F共混制备了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并进行了性能测试。其中ITIC-Th-4C1的HOMO和LUMO能级最低,分别为-5.76V、-4.07V,带隙为1.50eV,所以其也获得了最高的光电转换效率,达7.94%,开路电压为0.79 V,短路电流密度为14.36mA cm-2,填充因子为0.70。3.以苯并噻吩酮、苯并呋喃酮、烷基吲哚酮作为末端基团的新型小分子受体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我们设计合成了两个新型末端基团苯并噻吩酮和苯并呋喃酮,并分别与三个中心骨架p-IDTT、IDTT-Th、m-IDTT缩合得到了六个新型受体分子p-ITBT、ITBT-Th、m-ITBT、p-ITBF、ITBF-Th、m-ITBF。运用 NMR、IR、HRMS等方法对化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对新型受体分子分别进行了 TGA、DSC热稳定测试,运用UV测试了光学带隙,都在2.0 eV左右,相对较宽。用循环伏安法确定了 HOMO、LUMO能级,相比于4F和4C1系列都有所升高。部分受体分子和PBDB-T-F共混制备了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并进行了性能测试。其中,ITBT-Th获得了 6.66%的光电转换效率,开路电压为0.76 V,短路电流密度为13.27 mA cm-2,填充因子为0.76,该类受体分子的器件性能提升还有待进一步研究。4.以5,6-二氰基-3-双氰亚甲基茚-1-酮作为末端基团的新型小分子受体材料的合成。我们设计并合成了末端基团5,6-二氰基-3-双氰亚甲基茚-1-酮。从4,5-二溴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出发,利用钯催化的氰基化条件得到氰基化产物,收率为66%;然后水解成酸,收率为95%;但在制备酸酐的反应中,酸不能完全脱水全部转化为酸酐,导致该合成路线无法继续。我们又设计了先关环后氰基化的反应路线,从1,2-二溴-4,5-二甲苯出发,氧化为酸,收率为38%;然后制备酸酐,收率为95%;进一步得到溴代茚苯二酮,收率为90%;之后对羰基进行保护,收率为63%;利用钯催化进行氰基化,收率为97%;之后再脱去保护基,收率为82%;最后与丙二腈缩合得到末端基团5,6-二氰基-3-双氰亚甲基茚-1-酮,但最后一步反应收率较低只有13%,还待进一步条件探索与量的放大研究。
王瑞[2](2021)在《过渡金属促进碳氢键活化构建碳碳、碳杂原子键反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过渡金属促进碳氢键活化直接官能团化,是一种简单、高效、原子经济的合成方法。近年来过渡金属促进碳氢键活化官能团化的研究获得了快速发展。利用过渡金属促进碳氢键活化构建普遍存在于有机分子中的碳碳键和碳杂原子键成为了研究者关注的重要领域,本论文主要发展了利用过渡金属促进的碳氢键活化构建杂环化合物和构建碳硫键的反应。铱和铜共同催化碳氢键活化构建碳碳键、碳氧键的环化反应:在该工作中,利用芳基羧酸中的羧基作为指导基团和氧源试剂,以铱和铜化合物作为催化剂以简单易得的芳基羧酸和饱和酮化合物作为反应底物,合成了3-取代的苯并呋喃酮类五元杂环化合物。该反应通过铜化合物催化饱和酮脱氢去饱和化反应得到不饱和酮、铱化合物催化苯甲酸碳氢键活化与不饱和酮进行偶联环化反应,一锅法合成了3-取代苯并呋喃酮类化合物;该催化体系底物适用范围较广,各种取代的苯甲酸和饱和酮都能很好的进行反应,该方法为合成3-取代苯并呋喃酮类化合物提供了一个新的可选择的合成路线。铜和银促进碳氢键活化与Bunte盐反应构建碳硫键的反应体系:在该反应中,采用Bunte盐作为硫源试剂,通过铜和银化合物共同作用实现了唑类化合物C2位碳氢键活化,合成了2-硫代唑类化合物,避免了使用有臭味和对空气敏感的硫醇、联硫化合物作为硫源。该反应体系不需要添加额外的碱,在银盐的作用下促进唑类化合物的C2–H键活化进而构建碳硫键;反应底物官能团的耐受性良好,带有活泼易转化的酯基和醛基官能团的噻唑也能较好的反应,为2-硫代唑类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一个简单、有效的合成方法。
范超春[3](2020)在《丁烯酸内酯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丁烯酸内酯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其主体结构丁烯酸内酯环被认为是生物活性物质的药效基团之一,在药物的发现、药理活性部分的设计和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论文以丁烯酸内酯环为结构主体进行修饰,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含有2,5(H)呋喃酮环的丁烯酸内酯类化合物,命名为BL1-BL10,并对其进行了体外生物活性评价。本论文得到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丁烯酸内酯类化合物的合成:以对羟基苯甲醛和海因为原料,哌啶作催化剂经Knoevenage缩合、水解得4-羟基苯丙酮酸,然后经三甲基氯硅烷(TMCS)催化甲酯化得4-羟基苯丙酮酸甲酯(第1类中间体)。以对羟基苯甲醛为原料与溴代异戊烯发生烷基化反应,经二氯二氰基苯醌(DDQ)脱氢、苄基或2-四氢吡喃(THP)保护得苯甲醛衍生物;以苯酚、乙醛酸、溴化苄、碘甲烷为原料,依次经烷基化、酯化、取代、氧化得到苯乙酮酸酯衍生物;以对羟基苯乙醇、溴代异戊烯、溴化苄为原料,经取代、氧化得苯乙醇或酮衍生物(第2类中间体)。第1类与第2类中间体在1,8-二氮杂二环十一碳-7-烯(DBU)催化下,经Aldol缩合得到目标化合物BL1-BL10。采用1H NMR、13C NMR及HRMS等手段对合成的化合物进行结构表征和确认。(2)丁烯酸内酯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评价:采用细胞病变(CPE)法,在30μM给药浓度下,对合成的10个化合物进行抗病毒活性评价。活性筛选结果表明:相比于阳性药利巴韦林(IC50=23.3μM),BL5和BL10显示良好的H1N1流感病毒抑制活性,其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9μM和23.6μM。10个化合物对EV71肠道病毒和HSV-1、HSV-2疱疹病毒均不显示抑制活性。化合物BL5、BL8和BL9在10μM给药浓度下对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表现出良好的PTP1B抑制活性,抑制率分别为70.1%、53.88%和64.2%。基于活性初筛结果,以高糖和高胰岛素诱导HepG2细胞建立胰岛素抵抗模型,测试化合物作用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后的葡萄糖摄取情况。结果表明:BL5与BL8对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而BL9对胰岛细胞有毒性作用而不产生降糖效果。(3)优选化合物的手性拆分和活性评价:对化合物BL5和BL8进行手性拆分分别得到2对对映体,并测定其对PTP1B抑制活性以及降糖活性。结果表明各对映体与外消旋体化合物的活性作用无明显差别,说明手性中心对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无影响。
左雄[4](2020)在《吡唑啉酮螺环苯并呋喃酮类化合物的不对称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癌症作为全球性的疾病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和研究,主要是由于高居不下的癌症致死率。因此在癌症药物的研究上,寻求高效低毒的药物日益迫切。在过去的研究中,从天然产物出发作为药物的基本合成骨架或药物的基本母核进行的一些结构的修饰合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20世纪60年代初发生在西方的“反应停(沙利度胺)事件”,其中的右手构型化合物(R-构型)具有抑制妊娠反应和镇静作用,而左手化合物(S-构型)则有致畸性,使得人们对药物的分子结构及其光学活性体的药理研究越来越精确,从而在药物小分子的合成中化合物不对称合成越来越重要。本论文的研究根据药物拼接原理和活性骨架跃迁的原理,通过不对称合成反应的方法进行合成研究。通过分子间、分子内的Michael/Michael[4+2]环加成在双功能奎宁硫脲的不对称催化剂的催化下高效的构建了同时含有螺环吡唑啉酮、螺环氧化吲哚的六氢山酮素骨架的化合物3系列和同时含有螺环吡唑啉酮、螺环苯并呋喃酮的六氢山酮素骨架的化合物5系列。然后对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体外的抗肿瘤活性研究评价,希望找到一些活性较好的先导化合物骨架,丰富化合物的分子库,为日后的药物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同时为不对称合成六氢山酮素类化合物提供一条新的高效不对称思路。第一部分是首次合成的双功能色酮-吡唑啉酮合成子,色酮-吡唑啉酮与3-烯氧化吲哚首次合成同时具有螺环吡唑啉酮、螺环氧化吲哚的连续五个手性碳中心的六氢山酮素骨架化合物30个(3a-3d’),其中经过前期的两个无取代模板反应的筛选,在奎宁硫脲的催化下产率为69%-87%,非对映选择性高达20:1(dr up to20:1),对映选择性高达99%(ee up to 99%);色酮-吡唑啉酮合成子与3-烯苯并呋喃酮首次合成同时具有螺环吡唑啉酮、螺环苯并呋喃酮的连续五个手性碳中心的六氢山酮素骨架化合物8个(5a-5h),选用与上述一样最优的反应条件,在奎宁硫脲的催化下产率为55%-87%,非对映选择性高达20:1(dr up to 20:1),同时对映选择性高达99%(ee up to 99%)。化合结构经过1H NMR、13C NMR、MS-ESI确证,化合物的dr值由1H NMR、13C NMR、HPLC共同确定,ee值由HPLC确定。第二部分工作是对合成的38个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以临床常用的抗癌药物顺铂作为阳性对照,对合成的38个含有螺环吡唑啉酮、螺环氧化吲哚、螺环苯并呋喃酮的六氢山酮素类化合物采用MTT法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考察这些化合物对人慢性髓性白血病细胞系K562的抗肿瘤生物活性。其中阳性对照顺铂对K562肿瘤细胞的IC50为20.57μmol/L,与其相比其中化合物由spss软件(19版本)分析得到3d、3h和5g、5h对K562细胞半抑制浓度IC50,其中化合物3d对K562肿瘤细胞的IC50为51.09μmol/L;化合物3h对K562肿瘤细胞的IC50为45.17μmol/L;化合物5g对K562肿瘤细胞的IC50为51.21μmol/L;化合物5h对K562肿瘤细胞的IC50为47.08μmol/L;其它化合物对K562肿瘤细胞活性与3d、3h、5g、5h和顺铂比较抑制作用较低。
常顺琴[5](2020)在《多手性二氢色酮并环己烷螺环氧化吲哚化合物的不对称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治疗恶性肿瘤的药物普遍毒副作用较大,且容易产生耐药性,所以急需寻找新的高效低毒的抗肿瘤药物。螺环氧化吲哚类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其中就包括抗肿瘤活性。尽管对这类化合物已经研究了较长时间,但由于它在药物化学领域的重大意义,目前仍是药物化学领域研究的热点,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山酮素是一种氧杂蒽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真菌、抗HIV等活性。杂环化合物在新的生理活性化合物的设计和发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将两个或多个骨架拼接成一个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骨架分子,以此优化原有骨架分子,使其活性增加或毒副作用减少,这是新药设计中的重要方法。本课题主要分为三部分:(1)二氢色酮并双螺[氧化吲哚-苯并呋喃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最初,研究了色酮-氧化吲哚合成子与叔丁酯基取代的3-烯苯并呋喃酮在奎宁衍生的方酰胺-叔胺C1催化下的反应。令人欣慰的是,设计的分子间/分子内Michael环加成反应确实产生了我们所期望的产物3a,尽管产率只有78%,但e e值能达到99%,dr>20:1,初步结果证明了设计的可行性。为了提高产率,依次进行了催化剂和溶剂等条件的筛选,发现10 mol%的奎宁衍生的硫脲-叔胺催化剂C2将色酮-氧化吲哚合成子完全转化为期望的产物3a,并且对立体化学具有良好的控制(90%yield,99%ee,>20:1 dr)。最终由双功能色酮-氧化吲哚合成子与3-烯苯并呋喃酮不对称合成二氢色酮并双螺[氧化吲哚-苯并呋喃酮]类化合物29个(3a-3y,4a-4d)。该类化合物具有五个连续的手性中心,包括两个螺环季碳中心。该反应的底物范围广,对于各种给电子取代基和吸电子取代基均能顺利发生反应,有很好的产率(70%?93%),非对映选择性高(dr>20:1),对映选择性好(ee:75%?99%)。(2)二氢色酮并双螺[苯并呋喃酮-苯并呋喃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受色酮-氧化吲哚合成子成功的启发,考虑到二氢色酮并双螺[苯并呋喃酮-苯并呋喃酮]类化合物将是开发新生物分子的重要杂环化合物,随后,我们进一步设计并合成了新颖的双功能色酮-苯并呋喃酮作为4C合成子,在室温下与3-烯苯并呋喃酮反应。试验进展得很顺利,得到了二氢色酮并双螺[苯并呋喃酮-苯并呋喃酮]类化合物5a,产率68%,ee值为96%,dr值为92:8。最终由双功能色酮-苯并呋喃酮合成子与3-烯苯并呋喃酮不对称合成二氢色酮并双螺[苯并呋喃酮-苯并呋喃酮]类化合物11个(5a-5k)。该类化合物同样具有五个连续的手性中心,包括两个螺环季碳中心,有良好的产率(58%-80%)和很好的非对映选择性(dr>20:1),对映选择性也很好(ee:93%?99%)。该反应的底物范围广,对于各种给电子取代基和吸电子取代基均能顺利发生反应。这是双功能色酮-苯并呋喃酮合成子指导有机催化串联反应的第一个例子,在药物化学领域有潜在的作用。(3)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采用MTT法,以实体瘤的化疗一线用药顺铂(Cisplatin,CDDP)作为阳性对照,抽取了6个二氢色酮并双螺[氧化吲哚-苯并呋喃酮]类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研究化合物3x、3y、4a?4d对人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K562的体外抗增殖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4a、4c和4d对K562增殖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说明二氢色酮并双螺[氧化吲哚-苯并呋喃酮]类化合物可以作为先导化合物进一步研究。
唐智[6](2020)在《苯并呋喃酮类饱和碳中心的构建与转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苯并呋喃酮是天然产物、药物活性分子以及抗氧剂等功能材料的基本骨架结构,其主要是通过Friedel-Crafts反应、分子内脱水关环反应和过渡金属催化反应进行合成。但是这些反应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反应底物预功能化、底物范围窄、官能团容忍度差、步骤繁琐和操作复杂等,因此,开发出一种高效、绿色且简单的方法来合成苯并呋喃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由于苯并呋喃酮中3号位的C-H键pKa值较低且容易烯醇化,因而活性较高,可以很容易地进行功能化。近年来,苯并呋喃酮的C-H键直接官能团化已经成为研究热点,结合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工作,本论文开发了无溶剂体系下的苯并呋喃酮的绿色合成方法。基于苯并呋喃酮的特殊活性,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催化转化反应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开发了在三氟甲磺酸镍催化和无溶剂条件下,以扁桃酸与苯酚为反应原料,通过苯酚的双功能团化,合成3-芳基苯并呋喃酮的方法。首次实现了无溶剂体系下的苯酚双官能团化反应合成苯并呋喃酮。与传统的方法相比,本体系更为绿色、高效。通过反应条件的优化,针对不同取代基的扁桃酸和苯酚进行底物拓展,以较好的产率合成出了 24个苯并呋喃酮类化合物,该反应对于不同的给电子和吸电子产物都有良好的适用性。通过放大实验,反应规模可以放大到300 mmol,并以78%的产率得到目标产物,并且在放大反应过程中可以实现催化剂的分离回收,催化剂重复使用3次对反应的产率没有太大的影响,将反应体系应用于抗氧剂HP-136的合成同样具有很好的效果,可以一锅法制备166克产物,这充分证明了该反应体系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并为工业化提供了潜在的可能。(2)开发了在溴化亚铜催化的条件下,以磷酸二氢钾为碱,过二硫酸钾为氧化剂,乙腈为溶剂,以3-芳基苯并呋喃酮和8-氨喹啉酰胺为原料,合成三芳基全碳季碳化合物的方法。通过交叉脱氢偶联反应,首次实现了苯并呋喃酮的直接芳基化,除了喹啉之外,该催化体系还适用于苯并呋喃酮与其他杂环芳香化合物如咔唑、吲哚和噻吩之间的交叉脱氢偶联反应。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对反应底物进行拓展,总共合成了 97个不同取代基的苯并呋喃酮骨架三芳基季碳化合物,并且可以实现克级放大反应。通过控制实验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反应过程中有自由基的单 电子转移且体系 中存在 Cu(Ⅰ)/Cu(Ⅱ)自 由基过程或者Cu(Ⅰ)/Cu(Ⅱ)/Cu(Ⅲ)的催化循环,同时也为苯并呋喃酮的芳基化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3)开发了在甲醇钠和水存在的条件下,以三芳基季碳苯并呋喃酮为原料,在DMF溶剂中合成三芳基甲烷化合物的方法。首次实现了无金属催化的脱羰反应构建三芳基甲烷,通过对反应条件的筛选,反应产率高达99%以上,且对于不同取代基的底物均可以很高的产率得到目标产物。通过对模板反应的放大,可以得到克级三芳基甲烷化合物,并可以在不同的条件下实现三芳基甲烷的不同转化,使得合成的三芳基甲烷具有非常好的应用性。通过氘代实验和二氧化碳捕获实验可以对反应机理进行进一步论证。(4)开发了在碘促进的条件下,以苯并呋喃酮和萘胺为原料,通过苯并呋喃酮内酯的开环作用合成吲哚啉酮化合物的方法。首次实现了无金属催化下内酯开环反应合成吲哚啉酮。通过对反应条件的筛选,得到了最优的反应条件,并在最优条件下,考察了不同取代基的苯并呋喃酮与不同取代基的萘胺或苯胺的反应情况,以良好的产率得到了一系列的吲哚啉酮化合物。反应机理的初步研究表明,反应涉及了自由基的单电子转移过程。
耿鹏鑫[7](2020)在《可见光下非均相光催化剂g-C3N4促进的苄位氧化反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的苄位氧化反应需要使用化学计量的金属氧化剂,这将会对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不符合绿色化学的发展要求。虽然近几年也开发出多种金属或有机小分子催化体系用于苄位氧化反应,但是反应底物普适性及官能团耐受性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随着光催化的发展,大量可见光介导的均相光催化反应已成为有机合成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从基础科学和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仍迫切需要开发可回收、无金属且成本低廉的非均相光催化剂驱动可见光介导的有机合成反应。本论文采用石墨相氮化碳(g-C3N4)作为非均相可见光催化剂,在氧气作为氧化剂的条件下,研究苄位C-H高效氧化为芳酮的反应。首先,以异色满在可见光下光催化氧化成异色满酮为模型反应,采用控制变量法,对不同溶剂,不同种类g-C3N4和其他类型的催化剂等反应条件对反应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确定最优反应条件,即:H2O为溶剂、O2为氧化剂、6 W蓝灯为光源、异色满为起始原料,600oC下聚合的g-C3N4作为光催化剂,在室温下反应24 h。随后,在最优反应条件下,对含异色满、异喹啉、异吲哚啉和杂蒽类化合物进行底物普适性考察,均以高收率得到对应的苄位氧化产物。最后,结合对照实验,提出了该可见光催化氧化反应的机理。这种可见光促进的氧化反应是利用无毒、廉价、易回收循环利用的g-C3N4作为非均相光催化剂。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就能由易于获得的烷基芳烃前体合成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异色满酮、苯并呋喃酮、异喹啉酮、异吲哚啉酮和杂蒽酮化合物。该方法成功应用到具有生物活性和药物价值化合物的合成,进一步证明了这种“绿色”方法的综合效用。
韩彤辉[8](2019)在《金属卟啉催化氧化苄醚sp3 C-H键的反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苄基C-H键的直接氧化功能化是有机合成的一个重要过程。除了作为一些天然产物的一部分,生成的含氧化合物的还可以作为合成特殊化学品的通用材料。许多传统方法苄基的氧化需要使用大量的重金属氧化剂,易产生有毒有害副产物,对环境造成破坏。在可持续催化有机合成的发展背景下,使用廉价且无毒的氧气作为氧化剂一直是化学家们追求的目标。尽管显着改善了发展更可持续的氧化方法,这些策略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反应条件苛刻、催化剂昂贵、工艺流程复杂等。本论文研究开发了一种以5,10,15,20-四(五氟苯基)氯化铁卟啉(F20TPPFeCl)为催化剂,N-羟基邻苯二甲酰亚胺(NHPI)为助催化剂,O2为氧化剂的催化氧化体系,并深入研究了该体系下苄醚sp3C-H键的氧化反应。本论文包括三个部分:本论文的第一部分对金属卟啉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在催化氧化反应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总结了金属卟啉作为有效的仿生催化剂,在催化各种氧化反应中体现出来的优势。本论文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利用F20TPPFeCl/NHPI/O2体系进行了环状苄醚化合物催化氧化研究。通过文献报道的方法,以苯乙醇为原料经过两步反应合成一系列异色满衍生物。之后以异色满为模型底物进行条件优化,得到最优反应条件:异色满:1 mmol、F20TPPFeCl:0.2 mmol%、NHPI:0.1 mmol、35 oC、在空气中搅拌6小时,异色满-1-酮产率可达86%。在最优条件下,我们对合成的一系列异色满衍生物以及1,3-二氢异苯并呋喃衍生物进行底物拓展,合成了相应的苯甲酸内酯衍生物,产率36%95%。最后通过机理实验探究,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本论文第三部分主要讲述了F20TPPFeCl/NHPI/O2体系对开链苄醚的催化氧化研究。进一步拓展了该催化氧化体系的底物适用范围。首先我们通过Williamson反应合成一系列开链苄醚,并在最优条件下对其进行了氧化研究,合成了一系列的苯甲酸酯衍生物,产率38%93%。实验结果证明了,该催化氧化体系具有广泛的底物适用性,且催化剂用量少,氧化剂清洁环保,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王艳华[9](2019)在《卤盐介导邻炔基苯甲酿胺(甲酸)的选择性环化反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碳-碳三键是有机化学中最重要的官能团之一,被广泛地应用于有机合成中。炔烃的分子内环化是构建各种杂环化合物的有效方法。最近几年,邻位基团参与芳香乙炔的区域选择性分子内环化反应,已成为有机合成的热点研究领域。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在温和的条件下使用双功能化底物,实现邻位酰胺(羧)基参与芳香乙炔的分子内区域选择性环化反应,合成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杂环骨架。1.TBAI促进的邻炔基苯甲酰胺的五元环化反应发展了一种邻位酰胺基中的氧进攻芳香乙炔的区域选择性五元环化反应。在TBAI/Oxone体系下,使用当量的四丁基碘化铵(TBAI)促进的邻炔基苯甲酰胺的碘氧五元环化用于合成异苯并呋喃衍生物。研究发现在使用水作为混合溶剂时可以改变反应途径并实现高反应区域选择性。该反应的最佳条件为:室温下,TBAI(2.0 equiv),K2CO3(3.0equiv),oxone(2.0 equiv),2.0 mL THF:H2O(v/v,1:1)和10%的HCl水溶液(0.5 mL)。底物适用性广,各种取代基的底物都能得到预期产物,产率较高,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此外,异苯并呋喃酮类化合物可以用于合成酞嗪-1(2H)-酮和芳基取代的异苯并呋喃。2.TBAB催化的邻炔基苯甲酰胺的环化反应发展了一种利用催化量的四丁基溴化铵(TBAB)催化的邻炔基苯甲酰胺的六元氧环化反应,用于合成异香豆素-1-亚胺。该反应的最佳条件为:TBAB(0.1 equiv),oxone(2.0equiv),K2CO3(3.0 equiv),THF:H2O(v/v=1:1)和80℃。当使用N-苯基2-三甲基硅基乙炔基苯甲酰胺作为底物时,在标准条件下获得的是一系列异苯并呋喃-1-亚胺。该反应无需过渡金属催化剂,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3.TBAB当量调控的邻炔基苯甲酸的环化反应发展了一种利用TBAB当量调控促进邻炔基苯甲酸的环化反应,选择性合成异香豆素和异苯并呋喃的方法。当最佳反应条件为TBAB(0.1 equiv),oxone(2.0 equiv),H2O和80℃时,发生选择性六元环化反应,合成一系列异香豆素化合物;当最佳反应条件为TBAB(2.0 equiv),oxone(2.0 equiv),H2O和80℃时,发生选择性五元环化反应,合成一系列异苯并呋喃化合物。上述反应均在水溶液中进行,反应条件绿色温和。
肖鹏[10](2019)在《芳炔参与的稠杂环衍生物的合成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以苯并双(氧二硅茂)为苯炔前体,在温和条件下形成苯炔,与3-亚甲基吲哚-2-酮衍生物或3-亚甲基苯并呋喃-2-酮衍生物发生[4+2]环加成反应,继续脱氢芳构化,合成得到萘并吲哚酮或菲并呋喃酮衍生物;以氧二硅基萘为萘炔前体,在温和条件下形成萘炔,与3-亚甲基吲哚-2-酮衍生物反应,合成得到蒽并吲哚酮衍生物;研究了苯炔或萘炔分别与2-亚甲基苯并噻吩-3-酮衍生物发生[3+2]环加成反应及分子内β-消除反应,合成得到二苯并硫杂八环-5-酮或苯并萘并硫杂八环-5-酮衍生物。论文主要工作如下:第一部分:研究了以苯并双(氧二硅茂)为苯炔前体,在温和条件下形成苯炔,与3-亚甲基吲哚-2-酮衍生物或3-亚甲基苯并呋喃-2-酮衍生物发生[4+2]环加成反应,合成得到萘并吲哚酮或菲并呋喃酮衍生物;以氧二硅基萘为萘炔前体,在温和条件下形成萘炔,与3-亚甲基吲哚-2-酮衍生物反应,合成得到蒽并吲哚酮衍生物,并进一步探究其光电性能和热稳定性。该合成方法产率较高,操作简单,反应条件温和,符合原子经济性特点,为合成萘并吲哚酮、菲并呋喃酮和蒽并吲哚酮衍生物提供了有效途径。第二部分:研究了以苯并双(氧二硅茂)、邻(三甲基硅基)苯基三氟甲磺酸酯为苯炔前体,在温和条件下形成苯炔,分别与2-亚甲基苯并噻吩-3-酮衍生物发生[3+2]环加成反应,生成硫叶立德中间体,然后与水反应形成氢氧化巯盐,即刻发生分子内β-消除反应,合成得到二苯并硫杂八环-5-酮衍生物;以氧二硅基萘为萘炔前体,在温和条件下形成萘炔与2-亚甲基苯并噻吩-3-酮衍生物反应,合成得到苯并萘并硫杂八环-5-酮衍生物。利用芳炔与2-亚甲基苯并噻吩-3-酮衍生物反应一步构建芳并八元硫杂环化合物,具有合成方法创新性强,产率高,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便,反应迅速,适用性好等优点,很好地提供了二苯并硫杂八环-5-酮和苯并萘并硫杂八环-5-酮衍生物的有效合成途径,丰富了有机含硫八元杂环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新的化合物结构经1H NMR,13C NMR,IR,LRMS,HRMS,X-ray予以确定。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太阳能电池 |
| 1.2 有机太阳能电池 |
| 1.2.1 有机太阳能电池发展历程 |
| 1.2.2 有机太阳能电池工作原理 |
| 1.2.3 有机太阳能电池主要性能参数 |
| 1.2.4 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结构 |
| 1.3 有机太阳能电池给体材料 |
| 1.4 有机太阳能电池受体材料 |
| 1.4.1 富勒烯及其衍生物 |
| 1.4.2 非富勒烯小分子受体材料 |
| 1.5 基于引达省并二噻吩并噻吩(IDTT)类小分子受体材料 |
| 1.5.1 侧链的优化 |
| 1.5.2 末端基团的优化 |
| 1.6 本论文的目的与意义 |
| 第二章 引达省并二噻吩并噻吩(IDTT)类中心骨架合成的工艺优化 |
| 2.1 中心骨架IDTT的合成方法介绍 |
| 2.2 2,5-双(噻吩并[3,2-b]噻吩-2-基)对苯二甲酸二乙酯的合成 |
| 2.2.1 Stille偶联和Negishi偶联的合成方法 |
| 2.2.2 C-H活化反应条件的筛选 |
| 2.2.3 C-H活化反应的后处理优化 |
| 2.2.4 C-H活化反应的放大实验 |
| 2.3 p-IDTT、IDTT-Th、m-IDTT的合成 |
| 2.3.1 格氏试剂和锂试剂的合成方法 |
| 2.3.2 锂试剂合成方法的进一步优化 |
| 2.3.3 关环反应条件的筛选 |
| 2.3.4 底物的合成 |
| 2.4 p-IDTT-CHO、IDTT-Th-CHO、m-IDTT-CHO的合成 |
| 2.4.1 甲酰化反应条件的筛选 |
| 2.4.2 底物的合成 |
| 2.4.3 核磁谱图的分析 |
| 2.5 实验部分 |
| 2.5.1 试剂与仪器 |
| 2.5.2 实验操作 |
| 2.5.3 产品数据 |
| 2.6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以5,6-二氟/氯-3-双氰亚甲基茚-1-酮作为末端基团的新型小分子受体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
| 3.1 末端基团的合成 |
| 3.1.1 5,6-二氟-3-双氰亚甲基茚-1-酮的合成 |
| 3.1.2 5,6-二氯-3-双氰亚甲基茚-1-酮的合成 |
| 3.1.3 5/6-溴-3-双氰亚甲基茚-1-酮的合成 |
| 3.2 4F和4Cl系列新型受体材料的合成 |
| 3.2.1 缩合反应条件的筛选 |
| 3.2.2 底物的合成 |
| 3.2.3 核磁谱图的分析 |
| 3.3 实验部分 |
| 3.3.1 试剂与仪器 |
| 3.3.2 实验操作 |
| 3.3.3 产品数据 |
| 3.4 性能研究 |
| 3.4.1 热稳定性能 |
| 3.4.2 光学性能 |
| 3.4.3 电化学性能 |
| 3.4.4 光伏性能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以苯并噻吩酮、苯并呋喃酮、吲哚酮作为末端基团的新型小分子受体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
| 4.1 苯并噻吩酮和苯并呋喃酮系列新型受体材料的合成 |
| 4.1.1 末端基团的合成 |
| 4.1.2 缩合反应条件的筛选 |
| 4.1.3 底物的合成 |
| 4.1.4 核磁谱图的分析 |
| 4.2 吲哚酮系列新型受体材料合成 |
| 4.3 实验部分 |
| 4.3.1 试剂与仪器 |
| 4.3.2 实验操作 |
| 4.3.3 产品数据 |
| 4.4 性能研究 |
| 4.4.1 热稳定性能 |
| 4.4.2 光学性能 |
| 4.4.3 电化学性能 |
| 4.4.4 光伏性能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以5,6-二氰基-3-双氰亚甲基茚-1-酮作为末端基团的新型小分子受体材料的合成 |
| 5.1 氰基引入方法的介绍 |
| 5.1.1 钯催化的卤代芳烃氰基化反应 |
| 5.1.2 铜催化的卤代芳烃氰基化反应 |
| 5.1.3 镍催化的卤代芳烃氰基化反应 |
| 5.2 合成末端基团5,6-二氰基-3-双氰亚甲基茚-1-酮的路线探索 |
| 5.2.1 先氰基化后关环的反应路线 |
| 5.2.2 先关环后氰基化的反应路线 |
| 5.3 4CN系列新型小分子受体材料的合成 |
| 5.4 实验部分 |
| 5.4.1 试剂与仪器 |
| 5.4.2 实验操作 |
| 5.4.3 产品数据 |
| 5.5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过渡金属促进C–H键活化构建C–C键反应 |
| 1.3 过渡金属促进C–H键活化构建C–O键反应 |
| 1.4 过渡金属促进C–H键活化构建C–S键反应 |
| 1.5 过渡金属促进C–H键活化构建杂环化合物反应 |
| 1.6 总结 |
| 第二章 铱和铜共同催化C–H键活化构建C–C键、C–O键的环化反应 |
| 2.1 研究背景 |
| 2.2 设计思路 |
| 2.3 反应条件优化 |
| 2.4 反应适用范围研究 |
| 2.5 放大实验 |
| 2.6 反应机理研究 |
| 2.7 实验部分 |
| 2.7.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 2.7.2 原料合成 |
| 2.7.3 铱和铜催化的芳基甲酸与饱和酮类化合物反应的一般步骤 |
| 2.7.4 邻甲基苯甲酸与不饱和酮反应 |
| 2.7.5 放大实验 |
| 2.7.6 饱和酮脱氢去饱和的对照实验 |
| 2.7.7 苯甲酸的动力学同位素效应实验 |
| 2.7.8 相关化合物的表征 |
| 2.8 本章小节 |
| 第三章 铜和银促进Bunte盐作为硫源的C–H键活化构建C–S键反应 |
| 3.1 研究背景 |
| 3.2 设计思路 |
| 3.3 反应条件优化 |
| 3.4 反应适用范围研究 |
| 3.5 放大实验和衍生实验 |
| 3.6 反应机理研究 |
| 3.7 实验部分 |
| 3.7.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 3.7.2 原料合成 |
| 3.7.3 铜和银促进Bunte盐作为硫源构建C–S键反应的一般步骤 |
| 3.7.4 放大实验 |
| 3.7.5 产物衍生反应 |
| 3.7.6 相关化合物的表征 |
| 3.8 本章小节 |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产物核磁谱图 |
| 致谢 |
| 附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引言 |
| 1.1 丁烯酸内酯简介 |
| 1.1.1 丁烯酸内酯结构 |
| 1.1.2 丁烯酸内酯类化合物的应用 |
| 1.2 丁烯酸内酯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 1.2.1 丁烯酸内酯类化合物的抗菌活性 |
| 1.2.2 丁烯酸内酯类化合物的抗炎活性 |
| 1.2.3 丁烯酸内酯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 |
| 1.2.4 丁烯酸内酯类化合物的降糖活性 |
| 1.2.5 丁烯酸内酯类化合物的抗病毒活性 |
| 1.2.6 丁烯酸内酯类化合物的其他活性 |
| 1.3 丁烯酸内酯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进展 |
|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
| 1.4.1 选题意义 |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 第2章 丁烯酸内酯类衍生物的设计与合成 |
|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 2.1.1 原料与试剂 |
| 2.1.2 主要的实验仪器 |
| 2.2 丁烯酸内酯类衍生物的设计与合成 |
| 2.2.1 中间体4-羟基苯丙酮酸甲酯的合成 |
| 2.2.2 中间体苯甲醛类衍生物的合成 |
| 2.2.3 中间体芳酮酸酯类衍生物的合成 |
| 2.2.4 中间体苯乙醛类衍生物的合成 |
| 2.2.5 丁烯酸内酯类衍生物的合成 |
| 2.3 化合物结构表征 |
| 2.4 结果与讨论 |
| 2.4.1 中间体化合物的合成讨论 |
| 2.4.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讨论 |
| 2.5 本章小结 |
| 第3章 丁烯酸内酯类衍生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
|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 3.1.1 实验试剂 |
| 3.1.2 实验仪器 |
| 3.2 实验方法 |
| 3.2.1 抗病毒活性初步筛选 |
| 3.2.2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的抑制活性筛选 |
| 3.2.3 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的改善实验 |
| 3.2.4 目标化合物对RIN-m5f胰岛细胞的毒性评价 |
| 3.3 结果与讨论 |
| 3.3.1 抗病毒活性 |
| 3.3.2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的抑制活性 |
| 3.3.3 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的改善实验 |
| 3.3.4 目标化合物对RIN-m5f胰岛细胞的毒性 |
| 3.4 本章小结 |
| 第4章 优选化合物的手性拆分与活性研究 |
| 4.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 4.1.1 原料与试剂 |
| 4.1.2 实验仪器 |
| 4.2 优选化合物的拆分 |
| 4.3 化合物的表征 |
| 4.4 优选化合物对映体的生物活性评价 |
| 4.4.1 目标化合物对PTP1B抑制活性的测定 |
| 4.4.2 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的改善实验 |
| 4.5 结果与讨论 |
| 4.5.1 PTP1B的抑制活性 |
| 4.5.2 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的改善 |
| 4.6 本章小结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1 前言 |
| 1.1 引言 |
| 1.2 手性药物的不对称研究进展 |
| 1.3 色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
| 1.4 螺环氧化吲哚研究进展 |
| 1.5 螺环苯并呋喃酮的研究进展 |
| 1.6 螺环吡唑啉酮研究进展 |
| 1.7 山酮素骨架化合物研究进展 |
| 1.8 论文设计思路 |
| 2 吡唑啉酮山酮素骨架拼接氧化吲哚或苯并呋喃酮类化合物的不对称合成 |
| 2.1 吡唑啉酮山酮素骨架拼接氧化吲哚化合物的不对称合成 |
| 2.1.1 合成路线设计 |
| 2.1.2 实验主要仪器及试剂 |
| 2.1.3 靛红原料的合成 |
| 2.1.4 3-烯氧化吲哚的合成 |
| 2.1.5 吡唑啉酮的合成 |
| 2.1.6 色酮-吡唑啉酮合成子的合成 |
| 2.1.7 吡唑啉酮山酮素骨架拼接氧化吲哚化合物的合成 |
| 2.1.8 化合物3的表征数据 |
| 2.1.9 化合物3b、3q单晶数据 |
| 2.2 吡唑啉酮山酮素骨架拼接苯并呋喃酮化合物的合成 |
| 2.2.1 合成设计路线 |
| 2.2.2 主要的仪器和试剂 |
| 2.2.3 3-烯苯并呋喃酮的合成 |
| 2.2.4 底物的扩展研究 |
| 2.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2.2.6 实验反应机理 |
| 2.2.7 化合物5的表征数据 |
| 2.2.8 化合物5a单晶数据 |
| 3 基于吡唑啉酮山酮素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
| 3.1 实验主要仪器及试剂 |
| 3.1.1 细胞株的来源 |
| 3.1.2 实验主要仪器 |
| 3.1.3 实验试剂 |
| 3.2 实验方法 |
| 3.2.1 胰蛋白酶溶液(0.25%)的配置 |
| 3.2.2 谷氨酰胺溶液的配置 |
| 3.2.3 MTT 溶液的配置 |
| 3.2.4 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方法 |
| 3.2.5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4 研究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一)论文发表及获奖情况 |
| 附录 (二)部分化合物核磁图谱 |
| 附录 (三)部分化合物液相图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1 前言 |
| 1.1 引言 |
| 1.2 不对称合成概述 |
| 1.3 Michael加成反应研究进展 |
| 1.4 山酮素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
| 1.5 苯并呋喃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
| 1.6 螺环氧化吲哚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
| 1.7 论文设计思路 |
| 2 二氢色酮并双螺[氧化吲哚-苯并呋喃酮]类化合物的合成 |
| 2.1 合成路线的设计 |
|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 2.3 3-烯苯并呋喃酮底物的合成 |
| 2.4 色酮-氧化吲哚合成子底物的合成 |
| 2.5 二氢色酮并双螺[氧化吲哚-苯并呋喃酮]类化合物的合成 |
| 2.5.1 反应条件的筛选 |
| 2.5.2 实验步骤 |
| 2.5.3 底物的扩展 |
| 2.6 结果与讨论 |
| 2.7 反应机理 |
| 2.8 适用性研究 |
| 2.9 化合物3的表征数据 |
| 3 二氢色酮并双螺[苯并呋喃酮-苯并呋喃酮]类化合物的合成 |
| 3.1 合成路线的设计 |
| 3.2 色酮-苯并呋喃酮合成子底物的合成 |
| 3.3 终产物的合成 |
| 3.3.1 实验步骤 |
| 3.3.2 底物的扩展 |
| 3.4 结果与讨论 |
| 3.5 反应机理 |
| 3.6 适用性研究 |
| 3.7 化合物5的表征数据 |
| 4 二氢色酮并双螺[氧化吲哚-苯并呋喃酮]类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 |
| 4.1 实验主要仪器与试剂 |
| 4.1.1 细胞株 |
| 4.1.2 主要实验仪器 |
| 4.1.3 实验试剂 |
| 4.2 实验方法 |
| 4.2.1 试剂及其配制方法 |
| 4.2.2 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方法 |
| 4.2.3 细胞的接种 |
| 4.2.4 加化合物和MTT |
| 4.2.5 实验数据处理 |
| 4.2.6 实验结果和讨论 |
| 5 总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一)论文发表情况 |
| 附录 (二)部分化合物核磁图谱 |
| 附录 (三)部分化合物液相图 |
| 附录 (四)化合物单晶数据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苯并呋喃酮 |
| 1.2 苯并呋喃酮化合物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
| 1.2.1 苯并呋喃酮在药物中的应用 |
| 1.2.2 苯并呋喃酮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
| 1.2.3 苯并呋喃酮在抗氧剂及染料中的应用 |
| 1.2.4 苯并呋喃酮在材料领域中的应用 |
| 1.3 苯并呋喃酮化合物的合成 |
| 1.3.1 2-羟苯基乙酸衍生物分子内脱水缩合反应合成苯并呋喃酮 |
| 1.3.2 Friedel-Crafts反应合成苯并呋喃酮 |
| 1.3.3 过渡金属催化偶联反应反应合成苯并呋喃酮 |
| 1.3.4 羰基化反应制备苯并呋喃酮 |
| 1.3.5 C-H活化分子内关环构建C-O键合成苯并呋喃酮 |
| 1.4 苯并呋喃酮类化合物的转化 |
| 1.4.1 苯并呋喃酮的烷基化反应 |
| 1.4.2 苯并呋喃酮的芳基化反应 |
| 1.4.3 苯并呋喃酮的胺化反应 |
| 1.4.4 苯并呋喃酮的氟化反应 |
| 1.4.5 苯并呋喃酮的亚磺酰化反应 |
| 1.5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 1.5.1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 1.5.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 第2章 镍催化苯酚双官能团化的苯并呋喃酮的合成反应 |
| 2.1 引言 |
| 2.2 结果与讨论 |
| 2.2.1 反应条件优化 |
| 2.2.2 底物适用性研究 |
| 2.2.3 克级放大实验 |
| 2.2.4 催化剂回收实验 |
| 2.2.5一锅法合成抗氧剂HP-136 |
| 2.2.6 反应机理研究 |
| 2.3 实验部分 |
| 2.3.1 实验试剂 |
| 2.3.2 分析方法 |
| 2.3.3 目标产物的合成 |
| 2.3.4 产物结构表征 |
| 2.4 本章小结 |
| 第3章 铜催化苯并呋喃酮和杂环芳香化合物的脱氢偶联反应研究 |
| 3.1 引言 |
| 3.2 结果与讨论 |
| 3.2.1 反应条件优化 |
| 3.2.2 底物适用性研究 |
| 3.2.3 合成转化应用 |
| 3.2.4 反应机理研究 |
| 3.3 实验部分 |
| 3.3.1 实验试剂 |
| 3.3.2 分析方法 |
| 3.3.3 目标产物的合成(以6a合成为例) |
| 3.3.4 产物结构表征 |
| 3.4 本章小结 |
| 第4章 甲醇钠促进的三芳基甲烷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
| 4.1 引言 |
| 4.2 结果与讨论 |
| 4.2.1 反应条件优化 |
| 4.2.2 底物适用性研究 |
| 4.2.3 克级放大和合成转化应用 |
| 4.2.4 反应机理研究 |
| 4.3 实验部分 |
| 4.3.1 实验试剂 |
| 4.3.2 分析方法 |
| 4.3.3 目标产物的合成(以16a合成为例) |
| 4.3.4 产物结构表征 |
| 4.4 本章小结 |
| 第5章 碘促进的苯并呋喃酮与胺反应合成吲哚啉酮化合物的反应研究 |
| 5.1 引言 |
| 5.2 结果与讨论 |
| 5.2.1 反应条件优化 |
| 5.2.2 底物适用性研究 |
| 5.2.3 克级放大实验 |
| 5.2.4 反应机理研究 |
| 5.3 实验部分 |
| 5.3.1 实验试剂 |
| 5.3.2 分析方法 |
| 5.3.3 目标产物的合成(以27a合成为例) |
| 5.3.4 产物结构表征 |
| 5.4 本章小结 |
| 结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期刊论文 |
| 附录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会议论文目录 |
| 附录 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申请专利目录 |
| 附录 D 部分产物的NMR谱图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芳烃苄位氧化反应 |
| 1.2.1 金属氧化剂促进的苄位氧化反应 |
| 1.2.2 相对环保的氧化剂促进的苄位氧化反应 |
| 1.2.3 氧气作为氧化剂促进的苄位氧化反应 |
| 1.2.4 均相光催化剂促进的苄位氧化反应 |
| 1.2.5 非均相光催化剂氮化碳(g-C_3N_4)促进的苄位氧化反应 |
| 1.3 选题意义 |
| 2 底物的制备 |
| 2.1 主要实验试剂和实验仪器 |
| 2.1.1 实验试剂 |
| 2.1.2 检测方法与仪器 |
| 2.2 合成底物 |
| 2.2.1 合成异色满类化合物 |
| 2.2.2 合成二氢异苯并呋喃类化合物 |
| 2.2.3 合成N-苯基-1,2,3,4-四氢异喹啉(3e) |
| 2.2.4 合成N-取代基-1,2,3,4-四氢异喹啉 |
| 2.2.5 合成异吲哚啉类化合物 |
| 2.2.6 合成硫杂蒽(5c) |
| 2.2.7 合成3n和3m |
| 3 可见光促进的芳烃苄位氧化研究 |
| 3.1 主要实验试剂和实验仪器 |
| 3.1.1 实验试剂 |
| 3.1.2 实验仪器 |
| 3.2 反应条件的优化 |
| 3.2.1 溶剂对反应体系的影响 |
| 3.2.2 不同光催化剂氮化碳对反应的影响 |
| 3.2.3 其他经典的光氧化还原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 |
| 3.2.4 不同波长的光源对反应的影响 |
| 3.2.5 其他条件对反应的影响 |
| 3.3 优化结果 |
| 3.4 底物拓展与讨论 |
| 3.4.1 异色满类和二氢异苯并呋喃类底物的研究 |
| 3.4.2 四氢异喹啉类和异吲哚啉类底物的研究 |
| 3.4.3 其他类型底物的研究 |
| 3.5 合成药物分子Indoprofen、Indobufen和 Corydaldine |
| 3.6 克级规模反应 |
| 3.7 回收循环反应 |
| 3.8 反应机理 |
| 4 产物的合成步骤与结构表征 |
| 4.1 合成Corydaline(11) |
| 4.2 合成Indoprofen(12a) |
| 4.3 合成Indobufen(12b) |
| 5 结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A:产物的~1H NMR和~(13)C NMR |
| 附录 B:作者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情况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引言 |
| 1.2 卟啉概述 |
| 1.3 金属卟啉在催化氧化反应方面的应用 |
| 1.4 苄醚sp~3 C-H键的氧化反应研究进展 |
| 1.5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催化剂的合成与环状苄醚的催化氧化研究 |
| 2.1 引言 |
| 2.2 实验部分 |
| 2.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 2.2.2 F_(20)TPPFeCl的合成 |
| 2.2.3 环状苄醚底物合成 |
| 2.2.4 F_(20)TPPFeCl催化氧化环状苄醚的反应研究 |
| 2.2.5 F_(20)TPPFeCl催化氧化环状苄醚反应底物拓展 |
| 2.3 机理探究及结果分析 |
| 2.4 底物的核磁表征 |
| 2.5 目标产物的核磁表征 |
| 2.6 章节小结 |
| 第三章 开链苄醚的催化氧化研究 |
| 3.1 引言 |
| 3.2 实验部分 |
| 3.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 3.2.2 底物合成 |
| 3.2.3 开链苄醚的底物拓展 |
| 3.3 结果分析 |
| 3.4 底物的核磁表征 |
| 3.5 目标产物的核磁表征 |
| 3.6 章节小结 |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 4.1 总结 |
| 4.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异苯并呋喃酮的概述 |
| 1.1.2 异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概述 |
| 1.2 传统的金属催化分子间反应合成方法 |
| 1.3 邻位基团参与芳香乙炔的分子内环化反应研究进展 |
| 1.3.1 邻胺基参与的芳香乙炔的分子内环化反应 |
| 1.3.2 邻羟基参与的芳香乙炔的分子内环化反应 |
| 1.3.3 邻醛基参与的芳香乙炔的分子内环化反应 |
| 1.3.4 邻酯基参与的芳香乙炔的分子内环化反应 |
| 1.3.5 邻羧基参与的芳香乙炔的分子内环化反应 |
| 1.3.6 邻酰胺基参与的芳香乙炔的分子内环化反应 |
| 1.4 本论文的立题 |
| 第二章 TBAI促进的邻炔基苯甲酰胺的五元环化反应 |
| 2.1 研究背景 |
| 2.2 课题构思 |
| 2.3 实验条件优化 |
| 2.4 底物拓展 |
| 2.5 反应产物的应用 |
| 2.6 机理研究 |
| 2.7 实验部分 |
| 2.7.1 测试仪器 |
| 2.7.2 原料和试剂 |
| 2.7.3 底物的制备 |
| 2.7.4 产物的合成 |
| 2.8 化合物结构表征 |
| 2.9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TBAB催化的邻炔基苯甲酰胺的环化反应 |
| 3.1 研究背景 |
| 3.2 课题构思 |
| 3.3 反应条件优化 |
| 3.4 底物拓展 |
| 3.5 机理研究 |
| 3.6 实验部分 |
| 3.6.1 测试仪器 |
| 3.6.2 原料和试剂 |
| 3.6.3 底物的制备 |
| 3.6.4 产物的合成 |
| 3.7 化合物结构表征 |
| 3.8 总结 |
| 第四章 TBAB当量调控的邻炔基苯甲酸的环化反应 |
| 4.1 研究背景 |
| 4.2 课题构思 |
| 4.3 实验条件优化 |
| 4.4 底物拓展 |
| 4.5 机理研究 |
| 4.6 实验部分 |
| 4.6.1 测试仪器 |
| 4.6.2 原料和试剂 |
| 4.6.3 底物的制备 |
| 4.6.4 产物的合成 |
| 4.7 化合物结构表征 |
| 4.8 总结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缩略表) |
| 附录(代表性1HNMR和1CNMR)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芳炔化学 |
| 1.1.1 芳炔的形成 |
| 1.1.2 芳炔参与的周环反应 |
| 1.1.2.1 芳炔参与的[4+2]环加成反应 |
| 1.1.2.2 芳炔参与的[3+2]环加成反应 |
| 第二章 萘并吲哚酮、蒽并吲哚酮及菲并呋喃酮衍生物的合成研究及性能测试 |
| 2.1 引言 |
| 2.2 实验部分 |
| 2.2.1 原料的制备 |
| 2.2.2 萘并吲哚酮、菲并呋喃酮衍生物的合成 |
| 2.2.3 蒽并吲哚酮衍生物的合成 |
| 2.2.4 反应条件的摸索 |
| 2.2.4.1 萘并吲哚酮、菲并呋喃酮衍生物的反应条件的摸索 |
| 2.2.4.2 蒽并吲哚酮的反应条件的摸索 |
| 2.3 产物的结构鉴定 |
| 2.3.1 产物的谱图数据 |
| 2.3.2 产物的谱图解析 |
| 2.4 产物的性能表征 |
| 2.4.1 产物的光化学性质和热稳定性 |
| 2.4.2 产物的电化学性质 |
| 2.5 结果讨论与反应机理的提出 |
| 2.5.1 实验结果讨论 |
| 2.5.2 反应机理讨论 |
| 2.6 小结 |
| 第三章 二苯并硫杂八环-5-酮及苯并萘并硫杂八环-5-酮衍生物的合成研究 |
| 3.1 引言 |
| 3.2 实验部分 |
| 3.2.1 原料的制备 |
| 3.2.2 二苯并硫杂八环-5-酮3.7a-s或3.10a-c及苯并萘并硫杂八环-5-酮衍生物3.8a-e的合成 |
| 3.2.3 反应条件的摸索 |
| 3.3 产物的结构鉴定 |
| 3.3.1 产物的谱图数据 |
| 3.3.2 产物的谱图解析 |
| 3.3.3 原料及产物的空间结构的确定和单晶数据解析 |
| 3.4 结果讨论与反应机理的提出 |
| 3.4.1 实验结果讨论 |
| 3.4.2 反应机理讨论 |
| 3.5 小结 |
| 总结 |
| 化合物测试项目一览表 |
| 新化合物结构 |
| 缩写表 |
| 实验部分 |
| 参考文献 |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