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经脉机械压力对大肠经三段深部组织氧分压的影响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循经施加机械压力对大肠经三个部位深部组织中氧分压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焦琳[1](2019)在《红外热断层联合温度阈值法检测腧穴热敏态的可信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采用红外热断层与温度阈值测定技术,探索红外热断层与温度阈值法联合检测腧穴热敏态的可信性,为针灸临床建立一项优效的腧穴热敏态检测新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纳入符合膝骨性关节炎(肿胀型)诊断标准的患者100例,按照热敏化腧穴灸感法判定标准,对所有患者热敏化高发区的血海穴、内膝眼穴、阴陵泉穴共计300穴次进行探查,根据探查过程中穴位是否发生热敏现象,将所有的穴位分为热敏化腧穴组及非热敏化腧穴组,艾灸探查结束后(间隔24小时)应用红外断层扫描技术采集每个腧穴的红外图像,分别对比分析热敏组与非热敏组腧穴之间红外温度差异。通过三组穴位的红外温度值来确定红外法判定热敏腧穴的标准。2.将以上符合膝骨性关节炎(肿胀型)诊断标准的患者100例,在灸感法、红外法检测完毕后(间隔24小时),运用感觉定量分析仪对所有患者热敏化高发区的血海穴、内膝眼穴、阴陵泉穴的热觉、热痛觉、热耐痛觉阈值进行检测,对比分析热敏组与非热敏组腧穴之间的热觉、热痛觉、热耐痛觉阈值的差异。通过三组穴位的温度阈值来确定温度阈值法判定热敏腧穴的标准。3.用本研究界定的红外法及温度阈值法判断热敏化腧穴的标准值,将该研究检测到的膝骨性关节炎(肿胀型)血海穴、内膝眼穴、阴陵泉穴的红外温度值及温度阈值分为热敏组与非热敏组,以灸感法为金标准,来比较红外热断层法及温度阈值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并应用MEDCALC法分析比较红外热断层法与温度阈值法两种检测方法判断腧穴热敏态的效能。4.用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红外热断层和温度阈值的联合变量,将联合变量与灸感法比较,分析其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并比较联合变量与红外热断层法及温度阈值法判断热敏态腧穴的价值。结果:1.血海、内膝眼、阴陵泉三组穴位的热敏与非热敏两组受试者基线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2.经红外法检测,热敏组与非热敏组血海穴、内膝眼穴、阴陵泉穴的温度相比较,p值均﹤0.05,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提示热敏态与非热敏态血海穴、内膝眼穴、阴陵泉穴红外温度特征有差异,穴位为热敏态时多呈现高温特性。3.经温度阈值法检测热敏组与非热敏组血海穴、内膝眼穴、阴陵泉穴热觉阈值、热痛阈值、热耐痛阈值相比较,p值均﹤0.05,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提示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肿胀型)热敏态与非热敏态血海穴、内膝眼穴、阴陵泉穴温度阈值特征有差异,穴位为热敏态时多呈现阈值增高趋势。4.热敏态内膝眼穴红外法与灸感法对比,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5.6%、53.8%、70.0%;热觉阈值检测与灸感法对比,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67.5%、69.2%、68.0%;热痛阈值检测与灸感法对比,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64.8%、84.6%、70.0%;热耐痛阈值检测与灸感法对比,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7.2%、53.8%、86.0%。热敏态内膝眼红外检测法与温度阈值检测法的比较,p﹥0.05,无统计学显着性差异。说明红外检测法与温度阈值检测法检测热敏态膝骨性关节炎(肿胀型)内膝眼穴的效能无差异。热敏态血海穴红外法与灸感法对比,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50.0%、83.3%、58.0%;热觉阈值检测与灸感法对比,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42.1%、83.3%、52.0%;热痛阈值检测与灸感法对比,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60.5%、83.3%,66.0%。热耐痛阈值检测与灸感法对比,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57.8%、83.3%、64.0%。热敏态血海红外检测法与温度阈值检测法的比较,红外法与温度阈值热觉阈比较p﹤0.05,与热痛及热耐痛比较p﹥0.05,无统计学显着性差异。说明红外检测法与温度阈值检测法检测热敏态膝骨性关节炎(肿胀型)血海穴的效能无差异。热敏态阴陵泉穴红外法与灸感法对比,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7.1%、45.4%、78.0%;热觉阈值检测与灸感法对比,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43.5%、81.8%、52.0%;热痛阈值检测与灸感法对比,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2.1%、72.7%、80.0%;热耐痛阈值检测与灸感法对比,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58.9%、81.8%、64.0%;热敏态阴陵泉穴红外检测法与温度阈值检测法的比较,p﹥0.05,无统计学显着性差异。说明红外检测法与温度阈值检测法检测热敏态膝骨性关节炎(肿胀型)阴陵泉穴的效能无差异。联合检测法与灸感法相比,敏感性为85.3%,特异性为92.1%,准确性为82.0%。联合检测、红外、热觉、热耐痛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8794、0.7630、0.6943、0.7498。经卡方检验,联合检测方法与红外法、热觉、热耐痛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说明两种检测方法联合应用判断腧穴热敏态的价值更高。结论:1.红外热断层法及温度阈值法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客观检测腧穴热敏态。2.红外热断层法与温度阈值法联合应用,能够显着提高检测腧穴热敏态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为建立临床热敏态腧穴客观检测新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黄炳祥[2](2018)在《督脉与膀胱经红外辐射轨迹及其导热特性的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①观察自然状态下背部区域督脉及膀胱经内侧线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infrared radiant track along meridian course,以下简称IRRTM)的出现率及其特征;②比较背部区域督脉及膀胱经不同部位的穴位在艾灸激发下的导热特性,观察其热传导的方向,进一步了解人体能量代谢过程中能量的传递与脉气的流注是否相关。方法:观察对象为30例健康志愿者,通过选取同在背部区域督脉及膀胱经分别位于上、中、下不同部位的三组穴位(陶道/大抒、至阳/膈俞、命门/肾俞),分别于不同实验日进行艾灸激发,观察其热传导的方向。结果:1督脉与膀胱经内侧线IRRTM的特征及艾灸三组穴位对其影响1.1不同状态下督脉、膀胱经内侧线IRRTM的显现情况(1)自然状态下显现督脉IRRTM的显现率为46.6%~60%,而膀胱经内侧线在自然状态下显现率为16.7%~30%。(2)艾灸后督脉IRRTM的显现率为80%~83.3%,而膀胱经内侧线的显现率为23.3%~50%。1.2 自然状态下督脉、膀胱经内侧线IRRTM的表现自然状态下,可观察到督脉与膀胱经IRRTM的显现均始终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其中部分督脉IRRTM可通达全程,而膀胱经内侧线IRRTM却未能通达全程。可见,在自然状态下督脉与膀胱经内侧线的IRRTM的表现有所差别。1.3 艾灸对督脉、膀胱经内侧线IRRTM的影响艾灸过程中,可以直接观察到督脉与膀胱经内侧线的IRRTM均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艾灸可使经脉的IRRTM显得连续、规整,且加热处的皮温可沿经脉线双向扩展。2艾灸三组穴位对督脉线上体表温度的影响自然状态下,30例受试者督脉线上的艾灸前的平均体表温度无明显区别。三组穴位分别艾灸30min后,督脉线上的平均体表温度均有所升高,与灸前相比,灸后温度升高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均能升高督脉线的体表温度。排除初始体温后,艾灸后命门组督脉体表温度升高的幅度明显高于陶道组和至阳组,其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命门对体表温度的激发作用较陶道、至阳更为敏感。陶道组与至阳组比较,督脉线上的体表温度变化无明显差异性。3艾灸三组穴位对膀胱经内侧线上体表温度的影响自然状态下,30例受试者膀胱经内侧线上的艾灸前平均体表温度无明显区别。三组穴位分别艾灸30min后,膀胱经内侧线上的平均体表温度均有所升高,与灸前相比,灸后温度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均能升高膀胱经内侧线的体表温度。排除初始体温后,三组穴位艾灸后膀胱经内侧线上的体表温度升高的幅度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三组穴位对膀胱经内侧线的温度激发作用无明显区别。4艾灸至阳穴对督脉线体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影响艾灸至阳穴,可观察到至阳穴上、下体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均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穴位上体表血流灌注量比下体表的血流灌注量快,当时间达到第25分钟两组出现差异性。说明艾灸至阳穴,穴位以上、以下体表血流灌注量均增加,但穴位上体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较下体表表现更为明显。5艾灸膈俞穴对膀胱经内侧线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影响艾灸膈俞穴的过程中,可观察到膈俞穴上、下体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差异并不明显(P>0.05)。结论:1艾灸可有效激发经脉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使其显现率升高,IRRTM显得更为清晰、连续、规整。2命门穴激发督脉的体表温度的作用,较陶道、至阳更为敏感。3艾灸至阳穴引起督脉线上体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变化可能与经气的流注次序有关。

舒晴,梁凤霞[3](2016)在《经穴氧特异性研究的现状和思考》文中研究表明经穴的氧特异性研究已经经历了近30年的历程,研究结果显示经穴组织在氧及相关化合物的含量上与非经穴组织具有差异性。虽然各个学者的研究的方法不尽相同,研究的结果也不太一致,甚至出现完全相反的结果,但我们对这些文献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分析后认为,经穴局部组织在针刺前处于低代谢状态,经穴局部氧含量高于非经穴,二氧化碳(CO2)含量低于非经穴组织;针刺后经穴处于高代谢状态,经穴局部氧含量经过消耗低于针刺前,的释放增加高于针刺前。在针刺前,经穴组织的一氧化氮(NO)含量高于非经穴组织,针刺后,经穴组织的NO含量相比未针刺的经穴含量更高。但经穴氧特异性的研究在某些方面尚存在一些争议,今后,关于经穴氧特异性的研究应多考虑设计方法的严谨性、实验条件的可重复性、受试者的同质性,并注重切合临床,采用临床病例观察得气效应、临床疗效等,以使经穴氧特异性的研究更加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沈慈敏[4](2016)在《基于三种不同体质探讨电针对任脉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及IRRTM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自然状态下平和、阴虚、阳虚三种不同体质任脉线能量代谢特征,探讨经络能量代谢特征与体质的关系;对比电针对平和质、阴虚质、阳虚质三种不同体质任脉线能量代谢的影响,探讨电针调节作用与体质的关系。方法:对福建中医药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体质问卷,收集平和、阳虚体质志愿者各20例,阴虚体质组17例。应用激光多谱勒血流仪监测其自然状态下、电针中脘穴20 min,膻中、下脘及气海穴浅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microcirculatory blood perfusion units, MBPU);应用红外热像仪分别记录自然状态下、电针中脘穴20 min时任脉线上平均体表温度,膻中、下脘和气海穴体表温度及任脉循经红外轨迹(Infrared radiant track along meridian course, IRRTM),比较分析平和、阴虚、阳虚三种不同体质任脉上浅表MBPU、体表温度、IRRTM特征及电针对其的影响。结果:1.平和、阴虚和阳虚体质受试者任脉浅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MBPU)特征(1)自然状态下,①平和体质组受试者膻中、下脘穴浅表MBPU高于气海穴(P<0.01)。②阴虚体质组在膻中、下脘及气海穴3个穴位的浅表MBPU分布特征与平和体质组一致。③阳虚体质组膻中穴浅表MBPU却低于下脘穴,高于气海穴(P<0.05,P<0.01),下脘穴浅表MBPU同样高于气海穴(P<0.01)。(2)自然状态下,①阳虚体质组膻中穴浅表MBPU要低于平和体质组(P<0.01)。②阴虚体质组在膻中穴、下脘穴浅表MBPU均要高于阳虚体质组(P<0.01,P<0.05)。(3)电针中脘穴20 min,①平和体质组在膻中、下脘及气海穴浅表MBPU均明显高于自然状态(膻中穴P<0.05;下脘、气海穴P<0.01)。②而阴虚体质组在膻中穴、下脘及气海穴浅表MBPU均明显低于自然状态(P<0.05)。③阳虚体质组在膻中、下脘及气海穴浅表MBPU同样高于自然状态(P<0.01)。(4)电针中脘穴20 min,①平和、阳虚体质组膻中、下脘及气海穴上浅表MBPU是以上升为主,阳虚体质组比平和体质组MBPU上升更为明显(P<0.05)。②阴虚体质组任脉上三个穴位则是以下降为主,阴虚体质与平和、阳虚体质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平和、阴虚和阳虚体质受试者任脉体表温度特征(1)自然状态下,①平和体质组膻中穴体表温度高于下脘及气海穴(P<0.05,P<0.01)。②阴虚、阳虚体质组体表温度均为膻中穴高于气海穴(P<0.01,P<0.05)。(2)自然状态下:阴虚体质组在任脉上平均体表温度,膻中、下脘及气海穴3个穴位体表温度均要高于阳虚体质组(任脉线上平均温度,膻中穴、下脘穴P<0.05;气海穴P<0.01)。(3)电针中脘穴20 min:平和、阳虚体质组任脉平均体表温度及穴位体表温度变化趋势以上升为主,阴虚体质组是以下降为主,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在穴位体表温度变化情况上,阴虚体质与平和体质组比较有差异(P<0.01);无论在任脉平均体表温度及穴位体表温度表化情况上,阴虚体质组与阳虚体质组比较均有差异(P<0.01)。3.平和、阴虚和阳虚体质受试者IRRTM特征(1)平和体质组IRRTM显示的连续性更好、范围更长;而阴虚体质组IRRTM显示范围较宽,与周边组织分界不如平和体质组清晰;阳虚体质组IRRTM显示的长度最短。(2)对于部分任脉IRRTM轨迹较短的平和、阳虚体质组受试者,电针可诱发任脉IRRTM轨迹变长,以平和体质组受试者尤明显;而对于已能显示任脉IRRTM轨迹的受试者,电针则可使其变得连续、规整。(3)电针中脘穴可使部分阴虚体质受试者任脉IRRTM轨迹出现与任脉循经红外辐射轨迹走向相同的低温线,分布在膻中穴周围。结论:(1)自然状态下平和体质组任脉线上浅表MBPU、温度有自上而下递减趋势;阴虚体质组的表现与平和体质组相似;阳虚体质组任脉上浅表MBPU低于平和、阴虚体质组,尤以膻中穴明显。(2)电针中脘穴能升高平和、阳虚体质组任脉线上浅表MBPU,却降低阴虚体质组任脉线上浅表MBPU,说明电针可以双向调节任脉线上MBPU的作用,该调节作用与体质相关,取决于人体的机能状态。(3)人体体表IRRTM是人群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正常生命现象,不同体质受试者可有不同循经红外轨迹特征;针刺对不同体质受试者IRRTM可能产生不同的反应,循经红外辐射轨迹与人体的机能调控有密切的关系。

吴桂雯[5](2016)在《针刺三阴交得气对寒凝证原发性痛经患者经穴红外温度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红外热成像技术在经络腧穴及针刺研究领域应用越来越广范,红外热像可以为经络腧穴及针刺效应研究提供一定客观依据,目前,尚未有试验将红外应用于得气效应研究。近十年国内循经相关研究,应用声、光、电、热、磁、核等技术,发现循经线上皮肤的特异性,对经络的实质及循经的影响因素、循经机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国内对于循经的研究大多还是停留在对现象的观察上;循经理论虽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但对于循经的实质、原理尚不清楚。尚未有研究就得气与循经的关系进行相关研究。目的:分析寒湿凝滞证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 PD)患者经穴体表温度变化;了解得气与经穴效应的关系,得气与经穴效应循经性的关系,探讨经穴体表红外温度可否作为得气客观化指标。方法:(1)纳入6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健康对照组;30例寒凝PD患者,分为寒凝对照组、期望得气组和期望不得气组。两对照组不予针刺,于行经或痛经第一天,应用红外热像仪检测各组双侧三阴交穴区、地机穴区、阴陵泉穴区、血海穴区及关元穴区体表温度40 min,每10 min检测1次。期望得气组与期望不得气组均于痛经第一天针刺双侧三阴交穴30 min,并于针刺前、针刺10min、针刺20min、起针即刻、起针后10min检测上述各穴区体表温度,期望得气组采用粗针深刺施手法的干预方式诱导得气,期望不得气组采用细针浅刺不施手法经历避免得气,并记录针感,依据得气感的有无判断实际是否得气,并依据实际得气情况重新分组,应用R3.2.3统计软件,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寒凝对照组左右侧三阴交穴区,地机穴区,阴陵泉穴区,血海穴区在各时点均显着下降。与寒凝对照组比较,期望得气组在针刺20min、起针即刻、起针后10min右侧三阴交穴区、左右侧地机穴区温度显着升高,其中,阴陵泉、血海及关元穴区升温更快,且该组患者百分之百出现了得气;期望不得气组各穴区温度有所升高,但无显着差异。与期望得气组比较,期望不得气组温度有所下降,但无显着差异。结论:根据脾经三阴交区、地机穴区、阴陵泉穴区、血海穴区、关元穴区在观测前、10min、20min、30min、40min5个时点的温度结果,初步认为:①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穴区的体表红外温度降低可反映痛经状态下寒凝PD患者相关经穴的体表温度状况。②推测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穴区的的体表红外温度升高可作为寒凝PD患者得气的客观指标之一。

沈慈敏,许金森,郑淑霞,朱小香,林丽娇[6](2015)在《经脉循行线上能量代谢特征的研究概述》文中指出经络作为人体功能的联络、调节和反应系统,对人体功能调控有其特殊的作用,揭露经络实质,意义重大。人们从经络能量代谢这一角度切入,成功展示十四经脉路线,并发现沿经组织具有更高的ATP、更充足的氧供、更多的二氧化碳释放量、及更丰富的血流灌注量。正因为组织中高能储备,使经络参与人体功能的调控成为可能;针灸可以调节经脉组织能量代谢,得到充分体现。鉴于当前研究的不足,期待今后对方法学加以研究,多指标结合,同步检测,理清各指标间的内在联系,以探求经络的实质。

舒晴,梁凤霞[7](2014)在《经穴“氧”特异性研究的现状和思考》文中认为经穴的氧特异性研究已经经历了近30年的历程,研究的内容涵盖了氧分压、一氧化氮、二氧化碳等。实验结果均显示了经穴组织在氧及相关化合物的含量上与非经穴组织具有差异性,虽然各个学者的研究的方法不尽相同,研究的结果也不太一致,甚至出现完全相反的结果,但均认为经穴局部较非经穴组织的代谢活跃度高、局部氧的利用率高、与氧相关的物质活性高。经穴氧特异性的研究中大量的应用了现代的传感针技术,为经穴氧特异性的研究提供科学的客观证据。但经穴氧特异性的研究在某些方面尚存在一争议,今后,关于经穴氧特异性的研究应多考虑设计方法的严谨性、实验条件的可重复性、受试者的同质性,并注重切合临床,采用临床病例,观察得气效应、临床疗效等,以使经穴氧特异性的研究更加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陈波,郭义,赵雪,刘阳阳,李忠正,李迎红,郭永明[8](2012)在《三磷酸腺苷与针刺效应相关性研究评述》文中研究指明三磷酸腺苷(ATP)是一种核苷酸,参与细胞能量代谢、细胞内外信号转导、细胞结构维持、DNA和RNA合成等。针刺信号传导过程中,ATP可影响针刺效应,针刺可改变ATP、ATP酶在相关靶器官或中枢系统的含量,ATP在针刺效应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王康,王雪争,郭义,郭永明[9](2011)在《循经能量代谢特点的研究近况》文中认为检索中国知网(CNKI)和PubMed,从三磷酸腺苷(ATP)、氧分压、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pH值、温度及微循环血流等衡量经络活动状态的主要指标入手,对经脉循行线上的能量代谢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认为在经络研究中的对象选择、取穴原则、研究手段等方面应适当选取病理模型,善于利用穴位特异性及经络相关理化特性,积极进行跨领域合作。

蒋会茹,于峥[10](2011)在《经络的生物学实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基于近年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信息学等交叉学科的发展,许多相关学科的学者从生物学的不同角度来探讨经络的实质问题,由原本可见的生理生化的客观观察和实验性研究发展到信息载体及信息产生的形式及过程以及信息功能,并向一种不可见的对应性"结构"

二、循经施加机械压力对大肠经三个部位深部组织中氧分压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循经施加机械压力对大肠经三个部位深部组织中氧分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红外热断层联合温度阈值法检测腧穴热敏态的可信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腧穴敏化理论与腧穴热敏态
        1 灸疗新理论—腧穴敏化理论
    二、热敏灸与腧穴热敏态
        1 确定并规范热敏态腧穴的刺激手段
        2 确定热敏态腧穴的探查方法及判定标准
        3 确定艾灸热敏态腧穴的灸量
    三、腧穴热敏态的客观检测
        1 腧穴热敏态的红外热断层检测
        2 腧穴热敏态的温度阈值法检测
    四、腧穴热敏态与腧穴内涵的延伸
        1 以痛为腧
        2 以络为腧
        3 有“应”为腧
    五、腧穴热敏态对针灸临床的启示
        1 腧穴存在不同状态
        2 敏化态腧穴是针灸治疗的最佳刺激部位
        3 穴位探查是选用敏化态腧穴的必需手段
        4 刺激手段与敏化态腧穴的精准对位是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的前提
        5 小结
    六、感觉定量分析及其临床应用
        1 感觉定量分析的原理
        2 感觉定量分析的检测注意事项
        3 感觉定量分析在临床中的应用
    七、TTM及其临床应用
        1 TTM的原理
        2 TTM的优势
        3 TTM在临床中的应用
        结语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2.研究结果
        2.1 基线比较
        2.2 研究结果
    3.分析与讨论
        3.1 选题的依据
        3.2 应用TTM检测热敏化腧穴的依据
        3.3 应用感觉定量分析仪检测热敏化腧穴的依据
        3.4 选取温度阈值检测方法的讨论
        3.5 病种及穴位选择依据
        3.6 结果分析
        3.7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3.8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2)督脉与膀胱经红外辐射轨迹及其导热特性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器材
    1 研究对象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脱落标准
        1.5 注意事项
    2 研究器材
研究方法
    1 观测部位
    2 观测指标
    3 实验时间
    4 测试过程
    5 数据统计处理
    6 实验流程图
研究结果
    1 督脉与膀胱经内侧线IRRTM的特征及艾灸三组穴位对其影响
        1.1 不同状态下督脉、膀胱经内侧线IRRTM的显现情况
        1.2 自然状态下督脉、膀胱经内侧线IRRTM的表现
        1.3 艾灸对督脉、膀胱经内侧线IRRTM的影响
    2 艾灸三组穴位对督脉线上体表温度的影响
    3 艾灸三组穴位对膀胱经内侧线上体表温度的影响
    4 艾灸至阳穴对督脉线上体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影响
    5 艾灸膈俞穴对膀胱经内侧线体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影响
分析与讨论
    1 研究理论
        1.1 经脉的循行
        1.2 经络现象
        1.3 红外热像技术在经络现代化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1.4 微循环血流量在观察经脉线上能量代谢的运用
    2 研究思路分析
        2.1 经脉的选择
        2.2 选穴依据
        2.3 经脉线上的能量代谢特征指标
        2.4 论督脉为“阳脉之海”与命门为“阳气之根”
    3 研究结果讨论
        3.1 命门对督脉线上IRRTM的影响
        3.2 艾灸至阳穴督脉线上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特异性表现
    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经穴氧特异性研究的现状和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经穴部位氧分压(PO2)相关研究进展
    1.1 生理状态下经穴部位PO2的研究
    1.2 病理状态下经穴部位PO2的研究进展
    1.3 针刺对经穴部位PO2的影响
2 经穴部位NO相关研究进展
3 经穴部位CO2相关研究进展
4 传感针在经穴氧特异性研究中的应用
5 小结与展望

(4)基于三种不同体质探讨电针对任脉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及IRRTM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4. 注意事项
    5. 主要仪器及器材
    6. 观察部位
    7. 测试方法
        7.1 实验环境要求
        7.2 浅表微循环检测
        7.3 体表温度、IRRTM检测
    8. 统计分析
结果
    1. 自然状态下三组不同体质受试者自身任脉上3个穴位浅表MBPU比较及电针对其影响
        1.1 自然状态下三种不同体质受试者自身膻中、下脘、气海穴浅表MBPU比较
        1.2 阴虚体质组与平和体质组自然状态下浅表MBPU及电针对其影响的比较
        1.3 阳虚体质组与平和体质组自然状态下浅表MBPU及电针对其影响的比较
        1.4 阴虚体质组与阳虚体质组自然状态下膻中、下脘、气海穴浅表MBPU比较
        1.5 电针20 min后平和、阴虚、阳虚体质任脉上穴位浅表MBPU变化情况比较
    2. 自然状态下三组不同体质受试者自身任脉上3个穴位体表温度比较及电针对其影响
        2.1 自然状态下三种不同体质受试者自身膻中、下脘、气海穴体表温度比较
        2.2 阴虚体质组与平和体质组自然状态下体表温度及电针对其影响的比较
        2.3 阳虚体质组与平和体质组自然状态下体表温度及电针对其影响的比较
        2.4 阴虚体质组与阳虚体质组自然状态下任脉上平均体表温度,膻中、下脘及气海穴体表温度比较
        2.5 电针20 min平和、阴虚、阳虚体质任脉上平均体表温度及穴位体表温度情况比较
    3. 电针对平和、阴虚、阳虚体质任脉循经红外轨迹的影响
分析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5)针刺三阴交得气对寒凝证原发性痛经患者经穴红外温度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经络腧穴及针刺效应研究中的应用
        前言
        1. 红外热成像的原理
        2. 红外热成像在腧穴研究中的应用
        2.1 在经穴研究中的应用
        2.2 在经穴与非经穴研究中的应用
        3. 在经络循行路线客观显示中的应用
        3.1 红外辐射循经轨迹的研究
        3.2 红外辐射循经轨迹影响因素的研究
        3.3 红外辐射循经机制的研究
        4. 红外热成像在针刺效应研究中的应用
        4.1 针刺可影响针刺相关部位温度
        4.2 针刺远端穴位可影响病变部位的温度
        4.3 针刺可调节温度失衡
        4.4 不同的针刺干预方式对温度的影响各异
        小结
        目前研究概况
        目前红外研究的不足
        下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近十年循经研究概况
        前言
        1. 古今循经概念
        2. 循经特点研究
        3. 循经现象研究
        3.1 循经现象的观察
        3.2 循经影响因素的研究
        3.3 循经机制的研究
        4. 循经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
        4.1 循经取穴
        4.2 其它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试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案
    2 结果
        2.1 组内比较
        2.2 组间比较
    3 小结
    4.讨论
        4.1 证型及选穴依据
        4.2 红外温度降低反映痛经状态
        4.3 红外作为寒凝PD患者得气的客观指标
        4.4 未出现经穴效应循经性的原因
结语
    1. 综述部分
    2. 临床试验部分
        2.1 本研究的创新性
        2.2 本研究的意义
    3. 本研究的结论
    4. 本研究的不足及下一步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VAS评分量表和红外温度记录表
附录二 试验图片
附录三 科技查新报告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己发表文章首页
己录待发表文章首页

(6)经脉循行线上能量代谢特征的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ATP 及相关酶
    1. 1 穴位、经脉线上 ATP 与相关酶特征及针刺对其的效应
    1. 2 针刺对 ATP 及相关酶的影响
2 氧分压及二氧化碳分压
    2. 1 穴位、经脉线上氧分压及针灸对其的影响
    2. 2穴位、经脉线上二氧化碳分压及针灸对其的影响
3 穴位、经脉 p H 值及针刺对其的影响
4 穴位、经脉线上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及针灸对其的影响
5 循经红外轨迹特征及针灸对其影响
6 小结

(8)三磷酸腺苷与针刺效应相关性研究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穴位局部的ATP是针刺镇痛效应的关键因素之一
2 针刺抑制中枢ATP酶的活性可加强针刺镇痛效果
3 ATP与循经感传
4 针刺改善内脏病理活动的同时可使相关脏腑ATP、ATP酶的含量升高
5 小结

(9)循经能量代谢特点的研究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 ATP及其相关酶
2 氧分压
    2.1 经穴处的氧分压
    2.2 针刺对经穴氧分压的影响
    2.3 经脉线上氧分压与针刺疗效相关性的研究
3 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及经穴pH值
    3.1 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研究及相关特性
    3.2 经穴pH值的变化特点及针刺效应对其的影响
4 温度及微循环血流
5 其他
6 展望与思考

(10)经络的生物学实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穴位氧分压的变化以及皮肤的二氧化碳呼出量
2 穴位体液的变化
3 经络中的离子浓度
4 经络中的信息载体
5 小结

四、循经施加机械压力对大肠经三个部位深部组织中氧分压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红外热断层联合温度阈值法检测腧穴热敏态的可信性研究[D]. 焦琳.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2]督脉与膀胱经红外辐射轨迹及其导热特性的比较[D]. 黄炳祥.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8(09)
  • [3]经穴氧特异性研究的现状和思考[J]. 舒晴,梁凤霞. 针刺研究, 2016(03)
  • [4]基于三种不同体质探讨电针对任脉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及IRRTM的影响[D]. 沈慈敏.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6(02)
  • [5]针刺三阴交得气对寒凝证原发性痛经患者经穴红外温度影响的研究[D]. 吴桂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6]经脉循行线上能量代谢特征的研究概述[J]. 沈慈敏,许金森,郑淑霞,朱小香,林丽娇. 环球中医药, 2015(05)
  • [7]经穴“氧”特异性研究的现状和思考[A]. 舒晴,梁凤霞. 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文献专业委员会201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4
  • [8]三磷酸腺苷与针刺效应相关性研究评述[J]. 陈波,郭义,赵雪,刘阳阳,李忠正,李迎红,郭永明. 针刺研究, 2012(04)
  • [9]循经能量代谢特点的研究近况[J]. 王康,王雪争,郭义,郭永明. 中国针灸, 2011(04)
  • [10]经络的生物学实质研究进展[J]. 蒋会茹,于峥.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05)


穴位论文 督脉论文 特异性论文 氧分压论文 人体经络论文

上一篇:两种不同的氧化锌粉体制备路线
下一篇:加快国外鱼类生长的五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