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鱼类寄生虫病及其防治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鱼类寄生虫病及其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陈红雕[1](2020)在《咸淡水池塘草鱼寄生虫种群动态变化及其与生态因子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鱼类寄生虫病的发生与生态因子紧密相关,且具有一定的季节动态变化规律。咸淡水养殖是一个特殊生境,在咸淡水养殖环境中,这种规律和相关性如何形成,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广州市沿海咸淡水养殖池塘草鱼寄生虫为研究对象,开展草鱼寄生虫的种群动态变化以及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研究,分析养殖鱼类寄生虫病的发生与养殖环境的关联程度,揭示寄生虫病发生的生态学机制,为养殖鱼类寄生虫病害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于2019年4月至2019年11月连续每周对养殖池塘开展采样调查与分析,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咸淡水养殖池塘草鱼寄生虫主要有车轮虫、三代虫、锚头鳋和指环虫,且具有明显的月度动态变化规律;不同种类寄生虫的感染高峰期不一样,其中三代虫、锚头鳋和车轮虫的感染高峰期分别为4-5月、5-6月和9-11月,指环虫全年感染丰度低,没有感染高峰期。2.咸淡水草鱼养殖池塘生态因子动态变化规律如下:4月p H值(8.5)、透明度(24 cm)较高,随养殖时间的增长而逐渐降低;4月化学需氧量在15 mg/L左右,11月上升至23 mg/L;溶氧在5-6月较高,7-10月较低;氨氮和亚硝酸盐波动较大;盐度在枯水期(1-5月和11-12月)较高(5‰),丰水期(6-10月)较低(2‰),池塘盐度变化主要受伶仃洋盐度和降雨量影响。各项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如下:盐度1‰-6‰、水温20.34-32.45℃、透明度13.11-24.00 cm、溶氧1.13-6.23 mg/L、氨氮0.41-4.02 mg/L、分子氨0-0.43 mg/L、亚硝酸盐0.17-1.86 mg/L、化学需氧量8.67-23.54 mg/L、p H值7.20-8.49。浮游植物共发现65属137种,主要优势种有细浮鞘丝藻、微小微囊藻、伪鱼腥藻、蛋白核小球藻和四尾栅藻,在10-11月发现少量海水藻类角毛藻;浮游植物生物量变化范围为20.69-65.14 mg/L,均值为38.04±10.71 mg/L。浮游动物共发现32属56种,主要优势种有褐砂壳虫、中华拟铃虫、绿急游虫、广布多肢轮虫和短型裸腹溞;浮游动物生物量变化范围为8.06-55.88 mg/L,均值为22.82±13.29 mg/L。3.咸淡水池塘草鱼主要寄生虫与生态因子相关分析结果如下:三代虫感染率(感染强度)与溶氧(P<0.01)、透明度(P<0.05)和原生动物生物量(P<0.05)呈正相关;与饲料投喂量(P<0.01)、水温(P<0.01)、化学需氧量(P<0.05)、浮游植物密度及生物量(P<0.01)、蓝藻门密度(P<0.05)和绿藻门生物量(P<0.01)呈负相关。锚头鳋感染率(感染强度)与溶氧(P<0.05)、浮游植物香农指数(P<0.01)、浮游植物均匀度指数(P<0.01)和隐藻门密度(P<0.05)呈正相关;与分子氨(P<0.01)、氨氮(P<0.01)、浮游动物香农指数(P<0.05)、浮游动物均匀度指数(P<0.05)和硅藻门生物量(P<0.05)呈负相关。车轮虫感染率(感染强度)与饲料投喂量(P<0.01)、化学需氧量(P<0.01)和浮游植物均匀度指数(P<0.05)呈正相关;与浮游植物(P<0.01)、蓝藻门(P<0.01)、绿藻门(P<0.01)、甲藻门(P<0.01)密度和生物量也呈正相关;与溶氧(P<0.01)、p H(P<0.01)、浮游动物密度及生物量(P<0.01)、浮游动物丰富度指数(P<0.01)、隐藻门生物量(P<0.01)、原生动物密度和生物量(P<0.01)呈负相关。综上所述,在咸淡水养殖池塘中,草鱼三代虫、车轮虫和锚头鳋感染强度(感染率)与各生态因子紧密相关,其中饲料投喂量和绿藻门生物量是影响其感染强度(感染率)的关键生态因子。

王雪芹,阳涛[2](2020)在《我国鱼类寄生虫病的防治策略及研究现状》文中研究指明寄生虫病是威胁我国水产养殖业的一类重要疾病,严重危害养殖动物的健康,阻碍养殖生产的发展,同时也使行业经济遭受巨大的损失。国内许多学者长期以来通过对鱼类寄生虫及寄生虫病进行大量系统的调查研究,目前已对寄生虫的种类、生活史、危害、流行情况等信息有了详尽的了解和认知,为渔业生产过程中鱼类寄生虫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该文将围绕水产寄生虫病的种类、危害、防治方法、难点及热点研究方向等方面进行阐述。

雷萌桐[3](2020)在《青海鱼类蠕虫区系调查及裸鲤棘吻虫的系统发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水域资源丰富,土着鱼类种类较多,其在青藏高原生态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寄生虫作为高原生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迄今对青藏高原土着鱼类蠕虫的调查研究较少,随着青海水产业的快速发展,鱼病成为影响渔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对青海黄河水系、长江水系、青海湖等天然水系中的土着鱼类,以及水库、池塘等的养殖鱼类的蠕虫感染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并对在天然水系土着鱼类中感染率高的裸鲤棘吻虫进行了系统发育研究,获得了以下结果。(1)青海鱼类主要寄生蠕虫的种类。在26种744尾鱼体内外共检出蠕虫12种,隶属于4门6纲7目9科10属。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中有3纲,其中单殖吸虫纲(Monogenoida)1种,为副双身虫属双身虫(Paradiplozoon sp.);绦虫纲(Cestoidea)7种,分别为鱊头槽绦虫(Bothriocephalus acheilognathi)、东方短结绦虫(Breviscolex orientalis)、中华许氏绦虫(Khawia sinensis)、鲤蠢属未定种绦虫(Caryophyllaeus sp.),头槽绦虫裂头蚴(Bothriocephalus sp.plerocercoid),双线绦虫裂头蚴(Digramma sp.plerocercoid)、肠舌状绦虫裂头蚴(ligula intestinalis plerocercoid);线虫纲(Nematoda)1种,为对盲囊属线虫幼虫(Contracaecum spp.larva),另有线虫未定种2种;棘头虫门(Acanthocephala)有2纲,分别为始新棘头虫纲(Eoacanthocephala)的青海新棘吻虫(Neoechinorhynchus qinghaiensis)和古棘头虫纲(Palaeacanthocephala)的裸鲤棘吻虫(Echinorhynchus gymnocyprii);环节动物门(Annelida)蛭纲(Hirudinea)的尺蠖鱼蛭(Piscicola geometra)。(2)青海天然水系鱼类蠕虫感染情况。在天然水系共采集到20种525尾野生鱼,198尾鱼感染蠕虫,蠕虫整体感染率为37.7%,感染的蠕虫包括棘头虫、绦虫、线虫、吸虫。棘头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分别为30.9%和15.2条,绦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分别为8.4%和12.8条,线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分别为5.1%和11.8条,吸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分别为3.4%和10.3条。厚唇裸重唇鱼(Gymnodiptychus pachycheilus)、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软刺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malacanthus)、裸腹叶须鱼(Ptychobarbus kaznakovi)、小头高原鱼(Herzensteinia microcephalus)等5种鱼的蠕虫感染率较高,均达50%以上。检查长江水系土着鱼类7种112尾,蠕虫感染率为34.8%,共发现7种寄生虫,包括鱊头槽绦虫、东方短结绦虫、鲤蠢属绦虫、青海新棘吻虫、裸鲤棘吻虫、副双身虫属吸虫及线虫未定种,棘头虫和绦虫感染较为普遍,其中棘头虫的平均感染率为23.21%,平均感染强度为19.4条。采集到青海省内黄河水系鱼类12种337尾,其中土着鱼类有7种291尾,黄河水系鱼类的蠕虫感染率为33.5%,感染有肠舌状绦虫裂头蚴、对盲囊线虫幼虫、线虫未定种、副双身虫属吸虫、青海新棘吻虫、裸鲤棘头虫、尺蠖鱼蛭等7种蠕虫,其中土着鱼类的棘头虫平均感染率为32.3%,平均感染强度为10.9条。采集到天然湖泊土着鱼类2种76尾,蠕虫平均感染率为60.5%,感染有肠舌状绦虫裂头蚴、对盲囊线虫幼虫、青海新棘吻虫、裸鲤棘头虫、副双身虫吸虫等5种蠕虫,其中棘头虫平均感染率55.26%,平均感染强度为20.7条。(3)青海养殖鱼类蠕虫感染情况。共采集到9种225尾养殖鱼类,蠕虫整体感染率为6.22%,感染强度为4.79条,感染的蠕虫均为绦虫,分别为鱊头槽绦虫、头槽绦虫裂头蚴、双线绦虫裂头蚴、中华许氏绦虫、舌状绦虫裂头蚴。(4)裸鲤棘吻虫的系统发育分析。对青海不同宿主来源和区域的裸鲤棘吻虫的核糖体18S rRNA、rRNA-ITS及线粒体cox1基因进行扩增测序,获取了34条18S rRNA基因序列、34条rRNA-ITS基因序列及35条cox1基因部分序列,并对其序列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裸鲤棘吻虫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基于18S rRNA、rRNAITS、cox1基因序列,以邻接法和最大似然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树形相似,证实了不同宿主及地理来源的棘头虫为裸鲤棘吻虫,亦进一步证实了裸鲤棘吻虫为有效的独立种。基于COI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裸鲤棘吻虫具有一定的水系分布特性。中性检验提示裸鲤棘吻虫核糖体基因可能存在定向选择,而线粒体cox1基因可能存在遗传漂变;种群历史动态分析提示裸鲤棘吻虫种群大小保持稳定。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青海天然水系中的土着鱼类及养殖鱼类的蠕虫区系进行调查,初步明确了青海鱼类的蠕虫感染状况,丰富了青藏高原鱼类寄生虫病资料,可为今后青藏高原鱼类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监测和防控提供参考,同时对裸鲤棘吻虫进行了系统发育研究,丰富了其病原学资料,为今后对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张永刚[4](2019)在《中药新制剂HD-1的研制及其对大菱鲆盾纤毛虫病的药效分析》文中提出根据《新兽药研制管理办法》及中兽药、天然药物分类及注册资料要求中第三类药物的研制规定,本研究采用超微粉碎技术将复方中草药HD-1原料制为粉剂。通过对HD-1粉剂开展原料定性鉴别、制剂工艺、质量标准及其对盾纤毛虫(蟹栖异阿脑虫Mesanophrys carcini)的抑制效果分析、大菱鲆血清相关免疫酶的影响、组织病理研究、靶动物的安全性试验,为HD-1粉剂申报新渔药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HD-1君药的定性鉴别及制作工艺以现行2015年版《中国兽药典》及《中药材显微鉴别彩色图谱》为标准,对HD-1中的君药—青蒿、槟榔、川楝子进行性状鉴别及显微鉴别。结果表明:青蒿表面黄绿色或棕黄色,直径27mm,叶暗绿色,具有特异气香,味微苦;显微鉴别特征为木薄壁细胞呈淡绿色,类正方形,叶色素块细胞呈棕黄色,类长方形,大小不一,表皮细胞呈不规则形状。槟榔扁圆形,直径2030mm,表面淡红棕色,质坚硬,气微,味涩;显微鉴别特征为外胚乳与内胚乳形成大理石样花纹,内胚乳细胞为白色,多角形。川楝子类球形,表面金黄色至棕黄色,直径1730mm,外果皮为革质,果肉呈淡黄色,果核卵圆形,质坚硬,气特异,味酸、苦;显微鉴别特征为果皮石细胞呈不规则的长多角形,种皮细胞呈橙黄色,近方形,种皮色素层细胞腔内充满红棕色物。采用超微粉碎技术对三个批次的HD-1原料粉碎效果研究表明:HD-1原料经过200目的超微粉碎后产品收率较高,三个批次的产品收率为98.2%、98.0%、97.6%;外观为粉末状,黄褐色或青褐色,气味清香,味甘苦、微涩,平均水分含量为2.44%、2.58%、2.00%,均符合《中国兽药典》规定。显微鉴别结果显示,超微粉碎后药材的细胞破壁率高,粉碎粒度均匀。2.HD-1产品的质量标准研究参考《中国兽药典》对上述三个批次原料制作的HD-1产品进行质量标准研究。结果显示:三批次原料制作的HD-1均为粉末状、灰黄色,气味清香,味甘苦;水分含量分别为2.48%、2.55%、2.12%,均未超过规定的5%;粒度百分比分别为99.54%、98.23%、98.37%,药物粉碎均匀,大于规定的95%;产品的溶解度较好,有部分沉淀产生;产品休止角分别为26.6°、29.2°、28.4°,与普通粉的休止角相比显着减小;平均装量差异分别为0.70%、0.68%、0.67%,均未超过规定的±5%;细菌含量和酵母菌含量分别≤103CFU/g、≤102CFU/g,均达到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标准,霉菌较少,大肠埃希菌未检出;薄层色谱法检查中,三批样品色谱斑点清晰,重现性好,阴性对照无干扰。各项指标检查结果均符合药典中规定。3.HD-1对大菱鲆盾纤毛虫病的治疗药效研究利用复方中草药HD-1拌饵投喂的方法对大菱鲆盾纤毛虫病进行治疗效果研究,拌饵剂量分别为0(对照)、10g/kg、15g/kg、20g/kg,治疗时间为35d。结果表明:(1)不同组别0(对照)、10g/kg、15g/kg、20g/kg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46.47%、45.29%、38.12%和25.41%,说明复方中草药HD-1能够降低患盾纤毛虫病大菱鲆的死亡率,其中20g/kg组累计死亡率显着低于其他各组。(2)复方中草药HD-1对病灶处虫体的抑制效果分析,第35d时,对照组和10g/kg组虫体活力强,内质清晰可见;15g/kg组虫体活力变弱,开始萎缩,呈球形,内储颗粒聚集;20g/kg组虫体变小,内质透明,核着色消失,两端组织松弛,呈开放状。(3)拌饵投喂复方中草药HD-1后大菱鲆血清免疫指标结果表明,治疗期间血清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ZM)活性、免疫球蛋白M(IgM)、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血清补体C3/C4、过氧化氢酶(CAT)、一氧化氮合酶(NOS)出现升高的趋势,分别在21d或28d时达到最高值后趋于稳定,15g/kg和20g/kg组显着高于10g/kg组。综上说明20g/kg拌饵治疗剂量对大菱鲆盾纤毛虫病治疗效果较好。4.HD-1对大菱鲆盾纤毛虫病的病理研究对比分析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和20g/kg剂量组大菱鲆鳃、皮下肌肉、脑等病灶处组织病理和超微病理,结果可显示:第014d时20g/kg组与对照组的每个病灶处的病理相似,有大量虫体寄生在组织中;21d时20g/kg组病灶处的组织开始逐渐开始恢复,肌束溶解情况减轻,脑实质损伤程度降低,鳃小片、肝脏、肾脏等组织结构逐渐恢复,组织中的虫体数量降低,开始萎缩;28d时各组织基本恢复正常,肌纤维束和心肌纤维排列较整齐,鳃丝和鳃小片排列整齐,小脑颗粒层细胞形态清晰,肝细胞结构趋于正常,肠道内环肌结构完整,脾脏红髓和白髓界限清晰,炎症消失,肾小球、肾小管等排列整齐,质地较均匀,组织中有少量虫体,虫体萎缩成球形,内储颗粒聚集。35d时各组织恢复正常,组织中偶见虫体,虫体内质逐渐透明,核着色消失。通过跟踪20g/kg组到45d时,各组织器官与健康大菱鲆组织相同。5.HD-1对大菱鲆的安全性评价为了评价复方中草药HD-1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本文对靶动物大菱鲆拌饵投喂推荐治疗剂量的0倍、1倍(20g/kg)、3倍(60g/kg)、5倍(100g/kg)、10倍(200g/kg)的HD-1,通过大菱鲆的成活率、生长性能、脏器系数、组织学等指标评价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各组大菱鲆健康、活力强,成活率均为100%;投喂剂量为1倍组的增重率显着高于对照组,3倍组增重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高于5倍时增重率显着低于对照组;脏器系数和组织学观察,各组别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因此,以推荐治疗剂量10倍拌饵给药对靶动物大菱鲆是安全的,且1倍剂量组对大菱鲆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周宏正[5](2019)在《盐酸氯苯胍在异育银鲫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其对异育银鲫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盐酸氯苯胍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抗球虫药,其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影响球虫蛋白质的生物学过程来抑制球虫。我国于2010年将此药规定为治疗鱼类粘孢子虫病的国标渔药,但是目前鱼类在该药使用之后产生的反应尚不明确。同时,在该药的使用过程中,对养殖鱼类的其他疾病是否有影响也未知。本课题在以异育银鲫为实验对象的基础上,不仅研究了盐酸氯苯胍在其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还研究了盐酸氯苯胍对异育银鲫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对异育银鲫病毒病和细菌病的影响。1.盐酸氯苯胍在异育银鲫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在水温为(25±1)℃时,对体质量为(120±10)g的异育银鲫分别口灌剂量为20mg/kg、30mg/kg和40mg/kg的盐酸氯苯胍,分12个时间点取异育银鲫血液、肌肉、肾脏、肝脏四种组织,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盐酸氯苯胍在其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结果显示,三种剂量的盐酸氯苯胍在异育银鲫各组织中药时曲线均呈“双峰”现象。20mg/kg、30mg/kg和40mg/kg的药物在该鱼血液中的达峰时间分别为:Tmax=2.3h、Tmax=2.1h和Tmax=2.2h;血药质量浓度峰值分别为Cmax=0.55μg/mL、Cmax=0.73μg/mL和Cmax=1.17μg/mL;药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AUC=9.35μg/(mL·h)、AUC=13.02μg/(mL·h)和AUC=13.98μg/(mL·h)。同时,异育银鲫各组织中盐酸氯苯胍的药时曲线下面积由大到小依次是肾脏、肝脏、血液、肌肉。清除速率显示,盐酸氯苯胍在肌肉中清除最慢,其次是血液。ROBH在肾脏和肝脏中具有一定蓄积作用,主要表现在药物含量高、MRT值偏大。本实验条件下,盐酸氯苯胍在异育银鲫体内的休药期建议不低于9 d。但考虑到实际养殖情况和天气原因,临床休药期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2.盐酸氯苯胍对异育银鲫的保护性研究在水温为(25±1)℃时,以口灌给药的方式,对体质量为(120±10)g的异育银鲫口灌20mg/kg剂量的盐酸氯苯胍,24h后进行腹腔注射浓度分别为105、106、107、108、109CFU/mL的嗜水气单胞菌AH10 200μL,观察96h内异育银鲫的死亡情况。通过Bliss法计算得出嗜水气单胞菌AH10对异育银鲫96h的半致死浓度(LD50)为6.98×107 CFU/mL,而通过相同浓度的嗜水气单胞菌AH10腹腔注射异育银鲫,96hLD50为9.49×106 CFU/mL。同时,在相同环境下,对异育银鲫分别口灌40mg/kg、20mg/kg和0mg/kg剂量的盐酸氯苯胍,24h后腹腔注射II型鲤疱疹病毒(CyHV-2)200μL,观察7天内异育银鲫的死亡率。结果显示,攻毒CyHV-2后的异育银鲫在3天后开始死亡,第四天死亡数达到高峰,并在第6天全部死亡,而对照组无死亡现象。由此可知,盐酸氯苯胍对细菌病引起的异育银鲫的死亡率有一定的控制作用,而对病毒病引起的异育银鲫的死亡率没有抑制效果。因此,建议在养殖鱼类疾病爆发的前期,适当使用盐酸氯苯胍在防治粘孢子虫病的同时,还可防止因细菌病爆发造成的鲫死亡率。3.盐酸氯苯胍对异育银鲫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盐酸氯苯胍是治疗鱼类粘孢子虫的药物之一,但是该药对鱼类免疫功能的影响尚无任何报道。以盐酸氯苯胍在异育银鲫体内药代动力学的研究为基础,用异育银鲫血液中最高浓度1.17μg/mL的盐酸氯苯胍处理异育银鲫鳍条细胞后于24h和48h取细胞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对测序数据进行组装之后,在转录组序列长度为201bp到13990bp的范围内,总共得到了118364个功能基因。其中,24h产生1976个差异表达基因调,包括1271个上调基因和705个下调基因;48h产生2568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2071个上调基因和497个下调基因;而24h和48h有336个共同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后,得到了超过20免疫相关的信号通路。在其中挑选了3条(P<0.05),分别是JAK-STAT signaling pathway,Natural killer cell mediated cytotoxicity和Th1 and Th2 cell differentiation。通过进一步的KEGG分析(P<0.01),在这3条信号通路上挑选了9个免疫相关的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验证。

任皓[6](2016)在《额尔齐斯河鱼类鲤蠢目绦虫的种类鉴定、流行特点及养殖鱼类绦虫病防治案例分析》文中提出鲤蠢目绦虫(Caryophyllidea)隶属于扁形动物门、绦虫纲,是鱼类肠道内常见的寄生虫。按照鱼类寄生虫常规调查方法并使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额尔齐斯河鱼类鲤蠢目绦虫的种类组成、流行特点、部分鲤蠢目绦虫的系统发育进行了研究,并对养殖鱼类发生的绦虫病进行了防治案例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按照鱼类寄生虫学调查方法分别进行剖检采集寄生虫,共检出鲤蠢目绦虫5种,结果显示:宽头鲤蠢绦虫、鲤蠢绦虫未定种、罗斯许氏绦虫、中华许氏绦虫、许氏绦虫未定种,分别隶属于2科2属。额尔齐斯河中共6种鱼感染鲤蠢目绦虫,分别是东方欧鳊、高体雅罗鱼、尖鳍鮈、银鲫、梭鲈、散鳞镜鲤。(2)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通过扩增rDNA-ITS2基因序列,准确鉴定宽头鲤蠢绦虫,并对东方欧鳊肠道内寄生的宽头鲤蠢绦虫进行流行特点分析,结果显示东方欧鳊的感染率为15.65%,平均感染强度为12.18。其中,宽头鲤蠢绦虫在东方欧鳊种群中呈聚集分布且体长段适中的东方欧鳊更易感染宽头鲤蠢绦虫。(3)对采自新疆额尔齐斯河银鲫、尖鳍鮈消化道内的2种鲤蠢目绦虫进行形态学鉴定,发现罗斯许氏绦虫和中华许氏绦虫;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获得2种虫体的线粒体cox1序列后,分别与GenBank中的2种许氏属绦虫序列进行BLAST比对,同源性均为99%;利用线粒体cox1序列分析遗传距离和建立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显示额尔齐斯河发现的罗斯许氏绦虫、中华许氏绦虫与斯洛伐克报道的Khawia rossittensis、Khawia sinensis分别聚集形成一支,支持率均较高(98%,95%),说明分子生物学与形态学的分类鉴定结果一致。(4)通过对额尔齐斯河水域的部分淡水鱼类养殖场进行现场调研,对发现的鱼类绦虫病如鲤蠢病、头槽绦虫病等进行对症治疗,治愈率达到85%;针对尚未发现治疗方法的舌状绦虫病给出了有效的防治建议,第二年不再发病,防治效果好。

王京京[7](2016)在《额尔齐斯河鳅科鱼类寄生虫病原分类及流行病学特点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于2009-2015年期间,在中国境内额尔齐斯河进行了10次采样,调查鳅科鱼类寄生虫分类组成及感染情况,结果显示共发现寄生虫8种:分别是筒形杯体虫(Apiosoma cylindriformis)、车轮虫(Trichodina sp.)、指环虫(Dactylogyrus sp.)、默氏复口吸虫(Diplostomum mergi)、舌状绦虫(Ligula sp.)、毛细线虫(Capillaria sp.)、福海泡吻棘头虫(Pomphorhynchus fuhaiensis)、鲤锚头鳋(Lernaea cyprinacea)。它们分别寄生于鳅科鱼类的体表、鳃、眼球、腹腔、肠道等部位,隶属于5门、6纲、7目、8科、8属。新疆高原鳅(Triphophysa strauchii)的采集量最大,感染寄生虫种类也最多为8种,说明新疆高原鳅具有一定的易感性。其中默氏复口吸虫(Diplostomum mergi)为该区系的优势种,同时感染3种鳅科鱼类,在这3种鱼类种群中呈现较高的聚集度。新疆高原鳅6-8 cm体长组默氏复口吸虫感染率最低为6.54%,10-12 cm体长组感染率相对最高为80.39%,呈现聚集分布。ITS1-5.8S-ITS2 rDNA序列测定与Gen Bank中默氏复口吸虫(Diplostomum mergi)和舌状绦虫(Ligula sp.)序列进行比对,其同源性分别是99.68%(1265/1269)、99.25%(790/796),确定为同一虫种。默氏复口吸虫(Dipolostmum mergi)在我国首次报道,系中国新纪录种。并对两种虫种进行了系统发育学研究分析,上传序列获得2个GenBank登录号(KU821408,KU821409)。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国境内额尔齐斯河鳅科鱼类寄生虫组成分类及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了鳅科鱼类寄生虫的流行病学特点,并且对两种形态学难以鉴定种的寄生虫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疑难寄生虫鉴定提供了更准确的鉴定方法,为鳅科鱼类疾病防控提供科学资料。

王乐[8](2015)在《乌鲁木齐市场销售鱼类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及产地病害防治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乌鲁木齐市场销售鱼类为研究对象,旨在了解乌鲁木齐市场销售鱼类的寄生虫种类及其感染情况,按照鱼类寄生虫常规检查及鉴定方法,于2013年5月-2014年9月对乌鲁木齐市场销售鱼类进行采样,收集鱼类7种,计435尾,获得寄生虫标本若干。本次调查旨在摸清乌鲁木齐市场销售鱼类寄生虫病的病原种类、危害、流行情况及用药后的防治效果。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对采集的435尾鱼类进行了调查,鱼类分别为白斑狗鱼86尾、鲤鱼45尾、草鱼52尾、鲫鱼88尾、鲢鱼30尾、丁鱥68尾、河鲈66尾;按照鱼类寄生虫学调查方法分别进行剖检采集寄生虫。调查结果显示,共发现寄生虫24种,分别为孢子虫、斜管虫、多子小瓜虫、车轮虫、伸展指环虫、锚钩指环虫、大刺指环虫、页形指环虫、丁鱥三代虫、细锚三代虫、鲤三代虫、三代虫未定种、单肠四钩虫、复口吸虫未定种、冠状扇盘吸虫、三枝钩绦虫、舌状绦虫未定种、犁头绦虫拟囊尾蚴未定种、对盲囊线虫未定种、杜父鱼驼形线虫、椭圆尾鲺、鲤中华鳋、短指三指鳋、西氏鳋,隶属于4门,6纲,15目,15科,18属。根据数据分析显示,采集的鱼类里,白斑狗鱼、鲤鱼和鲫鱼感染寄生虫的种类较多,均在10种或10种以上,而其余鱼类感染的寄生虫数量较少,分别为草鱼感染了2种,鲢鱼感染了2种,丁鱥感染了7种,河鲈感染了4种,其中,除河鲈外,其余种类的鱼均可被复口吸虫感染,最多发现93只/尾,斜管虫和多子小瓜虫也均在白斑狗鱼、鲤鱼、鲫鱼、鲢鱼和丁鱥上发现。对乌鲁木齐市场销售鱼类的来源地区进行了鱼类寄生虫病原检测及给出了防治办法,对部分渔场发现的原虫、单殖吸虫及复殖吸虫给出了防治建议,治疗效果良好并显着,保障了鱼类的健康生长,防止了渔民的经济损失,效果较理想。从寄生虫的组成和感染情况等方面阐明了新疆乌鲁木齐市场销售鱼类寄生虫的区系特点,并给出可行的防治方案。

刘浩[9](2015)在《湖南湘江流域(湘潭段)鱼类寄生虫区系调查》文中研究指明湖南素称”鱼米之乡”,省内水域宽广,鱼类生活条件优越,鱼类资源丰富,渔业生产比较发达。湘潭位于湘江中下游,水域面积宽广,鱼类资源丰富。本文研究区域河段内的鱼类寄生虫发病情况,有利于从环境的角度剖析鱼类寄生虫疾病对发病环境的趋向,为鱼类健康生产提供参考。此外,研究湖南湘江流域(湘潭段)寄生虫研究对于该区域的水产养殖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为湖南省的渔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本次实验调查鱼的数量为271尾,鱼的种类为12种。实验结果显示,实验鱼体中发现的寄生虫种类为34种,其中有5种寄生虫无法准确鉴定。此外,本研究发现湘江流域中纤毛纲的寄生虫感染率达到40.8%,是寄生虫感染率最高的种类,此外单殖吸虫纲的感染率为25%,在所有种类的寄生虫同样占非常高的比例。除此之外,分别为黏孢子虫纲、绦虫纲、甲壳纲、动鞭毛纲、孢子纲肉足纲和线虫纲。从实验结果可知,寄生虫种类在整个鱼体中并不多,但是其在不同的鱼体及不同的流域中的组合的种类却非常的多,通过充分分析这些数据,可以详细的了解湖南湘江流域(湘潭段)内鱼体的寄生情况。

胡梁及,朱盛山,张雄飞,黄娟萍,蔡延渠[10](2014)在《中草药防治寄生性鱼病的概述》文中研究表明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有关中草药防治寄生性鱼病的文献,系统的介绍了常见的寄生性鱼病,并就其中草药防治的研究与应用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寄生虫数量达到或超过其危害阈值时,均会构成鱼类病害,危害较大的有斜管虫、双穴吸虫、头槽绦虫、锚头鳋等,控制病原体数量于危害域值之下是鱼病防治的基本策略之一。中草药对寄生性鱼病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加强中草药对寄生性鱼病的研究意义重大。

二、鱼类寄生虫病及其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鱼类寄生虫病及其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咸淡水池塘草鱼寄生虫种群动态变化及其与生态因子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咸淡水养殖池塘
    1.3 草鱼常见寄生虫及其生活史
        1.3.1 纤毛类寄生虫及其生活史
        1.3.2 单殖吸虫及其生活史
        1.3.3 甲壳动物及其生活史
        1.3.4 绦虫及其生活史
    1.4 寄生虫种群的动态变化
    1.5 生态因子对寄生虫的影响
        1.5.1 理化因子对寄生虫的影响
        1.5.2 生物因子对寄生虫的影响
        1.5.3 人为因子对寄生虫的影响
    1.6 鱼类寄生虫病的生态防控
    1.7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咸淡水池塘草鱼寄生虫种群动态变化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池塘
        2.2.2 鱼体寄生虫检查方法
        2.2.3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三代虫的动态变化
        2.3.2 指环虫的动态变化
        2.3.3 锚头鳋的动态变化
        2.3.4 车轮虫的动态变化
    2.4 讨论
        2.4.1 咸淡水池塘草鱼寄生虫种群动态变化规律
        2.4.2 咸淡水池塘草鱼寄生虫病与鱼体健康的关系
        2.4.3 养殖管理对咸淡水池塘草鱼寄生虫种群动态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咸淡水池塘草鱼寄生虫与理化因子及FQ的关系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池塘
        3.2.2 水样采集
        3.2.3 理化指标测定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咸淡水草鱼池塘理化因子动态变化
        3.3.2 咸淡水池塘草鱼寄生虫与FQ及理化因子的相关分析
        3.3.3 咸淡水池塘草鱼寄生虫与FQ及理化因子约束性排序分析
    3.4 讨论
        3.4.1 咸淡水草鱼池塘理化特性
        3.4.2 咸淡水池塘草鱼寄生虫与FQ和理化因子的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咸淡水池塘草鱼寄生虫与浮游生物的关系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池塘
        4.2.2 浮游生物采样
        4.2.3 浮游生物鉴定和计数方法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咸淡水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组成
        4.3.2 咸淡水池塘浮游植物群落动态变化
        4.3.3 咸淡水池塘浮游动物群落组成
        4.3.4 咸淡水池塘浮游动物动态变化
        4.3.5 咸淡水池塘草鱼寄生虫与浮游生物的相关分析
        4.3.6 咸淡水池塘草鱼寄生虫与浮游生物约束性排序分析
    4.4 讨论
        4.4.1 咸淡水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4.4.2 咸淡水池塘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4.4.3 咸淡水池塘浮游生物与寄生虫的关系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发表论文及专利情况
    附录2 咸淡水草鱼养殖池塘常见浮游生物图谱
致谢

(2)我国鱼类寄生虫病的防治策略及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寄生虫病概述
    1.1 寄生虫病的主要种类
        1.1.1 原虫病
        1.1.2蠕虫病
        1.1.3 寄生甲壳动物病
    1.2 寄生虫病的危害
        1.2.1 掠夺宿主营养
        1.2.2 释放毒素
        1.2.3 机械性刺激及损伤
        1.2.4 继发感染
2 寄生虫病的防治难点
    2.1 传统防治方法的局限性
    2.2 寄生虫自身的特殊习性
    2.3 发病情况的复杂性
3 寄生虫病的研究现状
    3.1 寄生虫病的传统防治策略
        3.1.1 物理方法
        3.1.2 化学方法
        3.1.3 中草药防治
    3.2 今后寄生虫病防治的研究方向
        3.2.1 生态防治策略
        3.2.2 增强鱼体自身免疫
        3.2.3 中草药活性成分的分离提取
        3.2.4 抗寄生虫疫苗
4 展望

(3)青海鱼类蠕虫区系调查及裸鲤棘吻虫的系统发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鱼类寄生虫及寄生虫病研究进展
        1.1 我国鱼类寄生虫研究概况
        1.2 鱼寄生虫对鱼类健康的影响
        1.2.1 机械性刺激及损伤
        1.2.2 掠夺宿主的营养
        1.2.3 对鱼生理功能的影响
        1.2.4 繁殖力降低
        1.2.5 毒素作用
        1.2.6 继发感染
        1.3 鱼类寄生虫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1.3.1 鱼源人兽共患吸虫病
        1.3.2 鱼源人兽共患绦虫病
        1.3.3 鱼源人兽共患线虫病
        1.3.4 水产养殖与鱼源性人兽共患蠕虫病
        1.3.5 鱼源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预防和控制
        1.4 鱼类寄生虫的分类概况
        1.5 鱼类主要寄生虫病
        1.5.1 原虫病
        1.5.2 吸虫病
        1.5.3 绦虫病
        1.5.4 线虫病
        1.5.5 棘头虫病
        1.5.6 寄生甲壳动物病
        1.6 鱼类寄生虫病的防控
        1.6.1 科学规划
        1.6.2 生物安全
        1.6.3 科学管理
        1.6.4 饲料的优化及管理
        1.6.5 生物防治
        1.6.6 废弃物处理
        1.6.7 药物控制
    第二章 鱼类棘头虫研究进展
        2.1 棘头虫的主要形态特征
        2.2 棘头虫的生活史
        2.3 棘头虫对鱼的影响
        2.4 棘头虫的分子生物学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
试验研究
    第三章 青海省天然水系野生鱼类蠕虫的调查研究
        3.1 材料
        3.1.1 调查地点
        3.1.2 样品的采集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2 方法
        3.2.1 肉眼检查
        3.2.2 镜检
        3.2.3 检查顺序
        3.2.4 鱼类寄生蠕虫的收集和固定
        3.2.5 寄生虫的染色方法
        3.2.6 乳酚透明法
        3.2.7 虫体鉴定方法
        3.3 结果
        3.3.1 寄生蠕虫的鉴定结果
        3.3.2 鱼类感染蠕虫总体状况
        3.3.3 天然水系中不同鱼种感染蠕虫情况
        3.3.4 不同水系中鱼的蠕虫感染情况
        3.3.5 不同水系中鱼的棘头虫感染情况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青海省养殖鱼类蠕虫的调查研究
        4.1 调查地点及方法
        4.1.1 调查地点
        4.1.2 调查方法
        4.2 结果
        4.2.1 寄生蠕虫的鉴定结果
        4.2.2 各调查点养殖鱼类蠕虫总体感染情况
        4.2.3 不同养殖鱼种感染蠕虫情况
        4.2.4 养殖鱼种感染蠕虫种类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裸鲤棘吻虫的系统发育研究
        5.1 材料
        5.1.1 主要仪器设备
        5.1.2 主要试剂
        5.2 方法
        5.2.1 样品的采集
        5.2.2 DNA提取、PCR扩增、克隆与测序
        5.2.3 数据分析
        5.3 结果
        5.3.1 18S rRNA、rRNA-ITS和 cox1 基因PCR扩增产物
        5.3.2 18S rRNA、rRNA-ITS和 cox1 基因序列分析
        5.3.3 基于18S rRNA、rRNA-ITS和 cox1 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5.3.4 基于18S rRNA、rRNA-ITS和 cox1 序列的单倍型多样性分析
        5.3.5 种群历史动态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结论
本论文的创新点
附录 A 裸鲤棘吻虫总DNA提取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中药新制剂HD-1的研制及其对大菱鲆盾纤毛虫病的药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鱼类寄生虫病研究概况
        1.1.1 鱼类寄生虫病的种类
        1.1.2 寄生虫对鱼类的危害
        1.1.3 鱼类寄生虫的诊断技术
    1.2 大菱鲆寄生虫疾病的研究进展
    1.3 盾纤毛虫病的研究概况
        1.3.1 盾纤毛虫病的流行病学及危害
        1.3.2 盾纤毛虫病的病原学研究
        1.3.3 盾纤毛虫病的防治研究
    1.4 中草药在水产动物疾病防治的应用研究
        1.4.1 细菌性疾病的防治
        1.4.2 病毒性疾病的防治
        1.4.3 真菌性疾病的防治
        1.4.4 寄生虫性疾病的防治
    1.5 单味中草药防治寄生性鱼病的作用机理
        1.5.1 生物碱类物质
        1.5.2 四环三萜类物质
        1.5.3 氨酸类物质
        1.5.4 过氧化物倍半萜内酯类物质
        1.5.5 联用混合杀虫的应用
    1.6 中草药加工工艺的研究概况
        1.6.1 超微粉碎技术
        1.6.2 超临界萃取技术
        1.6.3 膜分离技术
        1.6.4 微波萃取技术
        1.6.5 双水相萃取技术
    1.7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中药新制剂HD-1定性鉴别与制作工艺研究
    2.1 实验药材
    2.2 实验方法
        2.2.1 性状鉴别
        2.2.2 显微鉴别
        2.2.3 加工制作方法
        2.2.4 制剂工艺的确定
    2.3 结果分析
        2.3.1 性状鉴别结果
        2.3.2 显微鉴定结果
        2.3.3 中试生产结果
        2.3.4 中试产品性状检查
        2.3.5 中试产品显微检查
    2.4 小结与讨论
        2.4.1 复方中草药HD-1 原料的定性鉴别
        2.4.2 复方中草药HD-1 的制作工艺
第三章 中药新制剂HD-1质量标准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药物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性状检查结果
        3.2.2 水分检查结果
        3.2.3 粒度检查结果
        3.2.4 溶化性检查结果
        3.2.5 休止角检查结果
        3.2.6 装量差异检查结果
        3.2.7 微生物限度检查结果
        3.2.8 TLC检查结果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复方中草药HD-1对大菱鲆盾纤毛虫病的治疗药效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动物
        4.1.2 病鱼检查方法
        4.1.3 试验设计
        4.1.4 复方中草药HD-1 对患病大菱鲆累计死亡率的影响
        4.1.5 复方中草药HD-1 对病灶处虫体的抑制效果分析
        4.1.6 复方中草药HD-1 对大菱鲆血清非特异性免疫相关酶的影响
        4.1.7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患病大菱鲆的临床症状观察
        4.2.2 复方中草药HD-1 对患病大菱鲆临床症状和累计死亡率的影响
        4.2.3 复方中草药HD-1 对病灶处虫体的抑制效果分析
        4.2.4 复方中草药HD-1 对大菱鲆血清非特异性免疫相关酶的影响
    4.3 小结与讨论
        4.3.1 中草药对自然患病鱼体中虫体的抑制作用及其治疗效果分析
        4.3.2 复方中草药HD-1 对大菱鲆血清9 种免疫酶的影响
第五章 复方中草药HD-1对患盾纤毛虫病大菱鲆组织的修复作用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设计
        5.1.2 组织病理切片的制备及观察
        5.1.3 电镜病理切片的制备及观察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
        5.2.2 超微病理学研究结果
    5.3 讨论
第六章 复方中草药HD-1对靶动物大菱鲆的安全性试验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用鱼
        6.1.2 试验分组
        6.1.3 样品采集与效果评价指标
        6.1.4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大菱鲆表征观察
        6.2.2 复方中草药HD-1 对大菱鲆成活率及生长性能的影响
        6.2.3 复方中草药HD-1 对大菱鲆脏器系数的影响
        6.2.4 组织病理学检查
    6.3 讨论
    6.4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5)盐酸氯苯胍在异育银鲫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其对异育银鲫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我国淡水养殖及其主要病害的概况
        1.1 我国淡水养殖的概况
        1.2 我国淡水养殖主要的病毒病
        1.3 我国淡水养殖主要的细菌病
        1.4 我国淡水养殖主要的寄生虫病
    2 粘孢子虫病在淡水养殖中的研究概况
        2.1 粘孢子虫病的简介
        2.2 粘孢子虫病的防治药物
    3 盐酸氯苯胍的研究概况
        3.1 盐酸氯苯胍的简介
        3.2 盐酸氯苯胍的检测方法研究概况
        3.3 盐酸氯苯胍的残留及代谢研究概况
        3.4 盐酸氯苯胍的毒性研究概况
    4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5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盐酸氯苯胍在异育银鲫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用鱼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方法
        1.4.1 盐酸氯苯胍标准溶液的配置
        1.4.2 盐酸氯苯胍标准曲线的建立
        1.4.3 色谱条件
        1.4.4 给药及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1.4.5 样品前处理
        1.4.6 回收率和精密度
        1.4.7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盐酸氯苯胍标准工作曲线
        2.2 回收率和精密度
        2.2.1 回收率
        2.2.2 精密度
        2.3 盐酸氯苯胍在异育银鲫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规律
        2.3.1 盐酸氯苯胍在异育银鲫血液中药代动力学规律
        2.3.2 盐酸氯苯胍在异育银鲫肌肉中药代动力学规律
        2.3.3 盐酸氯苯胍在异育银鲫肝脏和肾脏中药代动力学规律
    3 讨论
        3.1 盐酸氯苯胍在异育银鲫体内的吸收与分布特征
        3.1.1 盐酸氯苯胍在异育银鲫肝脏和肾脏中的吸收与分布特征
        3.1.2 盐酸氯苯胍在异育银鲫肝脏和肾脏中的“双峰”现象
        3.1.3 盐酸氯苯胍在异育银鲫血液和肌肉中的吸收与分布特征
        3.1.4 盐酸氯苯胍在异育银鲫体内的消除特征
        3.2 盐酸氯苯胍理论休药期的制定
第二章 盐酸氯苯胍对异育银鲫的保护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用鱼
        1.2 实验菌株及病毒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仪器
        1.5 实验方法
        1.5.1 嗜水气单胞菌(AH10)的复苏及复壮
        1.5.2 嗜水气单胞菌(AH10)的细菌计数
        1.5.3 嗜水气单胞菌(AH10)对异育银鲫96h半致死浓度(LD50)的测定
        1.5.4 口灌盐酸氯苯胍后AH10 对异育银鲫的96h半致死浓度(LD50)的测定
        1.5.5 II型鲤疱疹病毒(CyhV-2)液的准备
        1.5.6 盐酸氯苯胍对CyHV-2 引起异育银鲫死亡率影响的研究
        1.5.7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嗜水气单胞菌AH10的细菌计数
        2.2 嗜水气单胞菌AH10攻毒后异育银鲫的96h累计死亡率
        2.3 口灌盐酸氯苯胍后嗜水气单胞菌AH10对异育银鲫的累计死亡率
        2.4 口灌盐酸氯苯胍后CyHV-2引起异育银鲫的死亡率
    3 讨论
第三章 盐酸氯苯胍对异育银鲫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用鱼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设备
        1.4 实验方法
        1.4.1 异育银鲫鳍条细胞系(GiCF)的建立
        1.4.2 细胞培养及转录组样品准备
        1.4.3 盐酸氯苯胍对GiCF细胞的毒性测定
        1.4.5 GiCF细胞RNA的提取
        1.4.6 GiCF细胞文库构建
        1.4.7 数据组装和功能注释
        1.4.8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及其功能富集分析
        1.4.9 荧光定量PCR验证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盐酸氯苯胍对GiCF细胞活性的影响
        2.2 转录组数据的初步分析
        2.3 基因的功能注释
        2.4 差异表达基因的获取及其分析
        2.4.1 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分析
        2.4.2 差异表达基因的COG分析
        2.4.3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分析
        2.4.4 差异表达基因的qPCR验证
    3 讨论
        3.1 盐酸氯苯胍对GiCF细胞活性的影响
        3.2 盐酸氯苯胍处理GiCF细胞后免疫相关通路及基因的变化
        3.2.1 JAK-STAT signaling pathway通路下基因的表达变化分析
        3.2.2 Natural killer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通路下基因的表达变化分析
        3.2.3 Th1 and Th2 cell differentiation通路下基因的表达变化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发表情况

(6)额尔齐斯河鱼类鲤蠢目绦虫的种类鉴定、流行特点及养殖鱼类绦虫病防治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鱼类鲤蠢目绦虫的研究进展
    1.2 鲤蠢目绦虫与宿主关系概况
    1.3 新疆鱼类鲤蠢目绦虫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2章 额尔齐斯河鱼类鲤蠢目绦虫种类组成及鱼类感染情况调查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3章 额尔齐斯河东方欧鳊宽头鲤蠢绦虫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及流行特点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第4章 额尔齐斯河2种许氏属绦虫的线粒体cox1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第5章 额尔齐斯河水域养殖鱼类绦虫病防治案例分析
    5.1 案例一
    5.2 案例二
    5.3 案例三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致谢
作者简历

(7)额尔齐斯河鳅科鱼类寄生虫病原分类及流行病学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鳅科鱼类分类学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 额尔齐斯河的自然概况及鱼类资源
    1.3 我国鱼类寄生虫的研究情况
    1.4 鱼类寄生虫的研究方法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额尔齐斯河鳅科鱼类寄生虫分类研究及流行特点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第3章 额尔齐斯河鳅科鱼类默氏复口吸虫(Diplostomum mergi)种群生态学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第4章 额尔齐斯河鳅科鱼类默氏复口吸虫(Diplostomum mergi)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第5章 额尔齐斯河鳅科鱼类舌状绦虫分子(Ligula sp.)分子鉴定及系统学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常用试剂的配制
附录Ⅱ 部分鱼(虫)体标本
致谢
作者简历

(8)乌鲁木齐市场销售鱼类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及产地病害防治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渔业现状
        1.1.1 新疆渔业发展
        1.1.2 新疆渔业现状
    1.2 鱼类寄生虫病研究概况
        1.2.1 我国鱼类寄生虫病研究概况
        1.2.2 新疆鱼类寄生虫研究现状
    1.3 新疆乌鲁木齐市场销售鱼类资源
        1.3.1 昌吉地区鱼类资源及渔业概况
        1.3.2 五家渠地区鱼类资源及渔业概况
        1.3.3 石河子地区鱼类资源及渔业概况
    1.4 鱼类寄生虫病
        1.4.1 鱼类寄生虫病的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1.5 寄生虫和宿主之间的关系
        1.5.1 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
        1.5.2 宿主对寄生虫的作用
    1.6 鱼类寄生虫的简述
        1.6.1 原虫
        1.6.2 蠕虫
        1.6.3 甲壳动物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乌鲁木齐市场销售鱼类寄生虫种类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3.1 鱼类寄生虫种类组成特点
        2.3.2 养殖情况分析
第3章 乌鲁木齐市场销售鱼类寄生虫感染情况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采集和虫种鉴定
        3.1.2 统计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鱼类全年采集种类及数量
        3.2.2 各鱼类寄生虫种类
    3.3 讨论
第4章 乌鲁木齐市场销售鱼类产地寄生虫病案例及防治建议
    4.1 案例一
        4.1.1 渔场背景
        4.1.2 疾病分析
        4.1.3 寄生虫病的防治
        4.1.4 防治效果
    4.2 案例二
        4.2.1 渔场背景
        4.2.2 疾病分析
        4.2.3 寄生虫病的防治
        4.2.4 防治效果
    4.3 案例三
        4.3.1 渔场背景
        4.3.2 疾病分析
        4.3.3 寄生虫病的防治
        4.3.4 防治效果
    4.4 对乌鲁木齐鱼类寄生虫病的防治建议
        4.4.1 原虫病的治疗
        4.4.2 单殖吸虫病的治疗
        4.4.3 复殖吸虫病的治疗
        4.4.4 绦虫病的防治
        4.4.5 线虫病的治疗
        4.4.6 甲壳动物的治疗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湖南湘江流域(湘潭段)鱼类寄生虫区系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的意义
    1.2 鱼类寄生虫疾病的研究简史
        1.2.1 肉眼观察阶段
        1.2.2 显微镜观察阶段
        1.2.3 分子免疫阶段
    1.3 鱼类寄生虫病的危害和现状
        1.3.1 鱼类寄生虫的危害
        1.3.2 鱼类寄生虫病的现状
    1.4 鱼类寄生虫的种类
        1.4.1 寄生原虫的种类
        1.4.2 寄生蠕虫的种类
        1.4.3 寄生甲壳类的种类
    1.5 鱼类寄生虫病
        1.5.1 原虫病
        1.5.2 单殖吸虫病
        1.5.3 复殖吸虫病
        1.5.4 绦虫病
        1.5.5 线形虫病
        1.5.6 棘头虫病
        1.5.7 甲壳动物病
第二章 鱼类寄生虫的调查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动物
        2.1.2 仪器
        2.1.3 实验试剂
        2.1.4 调查地点
    2.2 鱼类寄生虫和寄生虫病检查
        2.2.1 检查方法
        2.2.2 病原体的计数
    2.3 病原体标本的收集和保存
        2.3.1 鱼类寄生原虫的收集
        2.3.2 鱼类寄生蠕虫类的收集
        2.3.3 甲壳动物的固定和保存
    2.4 病原体的染色鉴定
        2.4.1 硝酸银染色法
        2.4.2 瑞氏染色法
        2.4.3 吉姆萨染色法
        2.4.4 虫体鉴定方法
第三章 鱼类寄生原虫的调查研究
    3.1 原虫病
    3.2 试验材料和方法
        3.2.1 试验鱼
        3.2.2 病原体检查方法
    3.3 调查结果
        3.3.1 寄生原虫的种类
        3.3.2 虫种概述
        3.3.3 鱼体寄生虫的感染状况
    3.4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鱼类中蠕虫寄生的调查研究
    4.1 蠕虫病
    4.2 试验材料及方法
        4.2.1 试验动物
        4.2.2 检查方法
        4.2.3 试剂
    4.3 调查结果
        4.3.1 寄生蠕虫的种类
        4.3.2 寄生蠕虫种类的记述
        4.3.3 寄生蠕虫的感染状况
    4.4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鱼类中甲壳类寄生的调查研究
    5.1 甲壳类病
    5.2 试验材料及方法
        5.2.1 试验动物
        5.2.2 检查方法
        5.2.3 试剂
    5.3 调查结果
        5.3.1 寄生甲壳类的种类
        5.3.2 寄生甲壳类种类的记述
        5.3.3 寄生甲壳类的感染状况
    5.4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中草药防治寄生性鱼病的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常见的寄生性鱼病
    1.1 原虫病
        1.1.1 斜管虫病
        1.1.2 小瓜虫病
        1.1.3 车轮虫病
        1.1.4 黏孢子虫病
        1.1.5 鱼波豆虫病
        1.1.6 隐鞭虫病
    1.2 蠕虫病
        1.2.1 指环虫病
        1.2.2 双穴吸虫病
        1.2.3 血居吸虫病
        1.2.4 头槽绦虫病
        1.2.5 舌型绦虫病
        1.2.6 三代虫病
    1.3 寄生甲壳类病
        1.3.1 锚头鳋病
        1.3.2 中华鳋病
        1.3.3 鱼虱病
2 疾病的防治
    2.1 原虫病防治
    2.2 蠕虫病防治
    2.3 寄生甲壳类病防治
3 讨论

四、鱼类寄生虫病及其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咸淡水池塘草鱼寄生虫种群动态变化及其与生态因子的关系[D]. 陈红雕.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5)
  • [2]我国鱼类寄生虫病的防治策略及研究现状[J]. 王雪芹,阳涛. 水产养殖, 2020(11)
  • [3]青海鱼类蠕虫区系调查及裸鲤棘吻虫的系统发育研究[D]. 雷萌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4]中药新制剂HD-1的研制及其对大菱鲆盾纤毛虫病的药效分析[D]. 张永刚. 大连海洋大学, 2019(03)
  • [5]盐酸氯苯胍在异育银鲫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其对异育银鲫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D]. 周宏正.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6]额尔齐斯河鱼类鲤蠢目绦虫的种类鉴定、流行特点及养殖鱼类绦虫病防治案例分析[D]. 任皓. 新疆农业大学, 2016(03)
  • [7]额尔齐斯河鳅科鱼类寄生虫病原分类及流行病学特点分析[D]. 王京京. 新疆农业大学, 2016(03)
  • [8]乌鲁木齐市场销售鱼类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及产地病害防治案例分析[D]. 王乐. 新疆农业大学, 2015(03)
  • [9]湖南湘江流域(湘潭段)鱼类寄生虫区系调查[D]. 刘浩.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8)
  • [10]中草药防治寄生性鱼病的概述[J]. 胡梁及,朱盛山,张雄飞,黄娟萍,蔡延渠. 水产养殖, 2014(10)


多宝鱼论文 氯苯论文 淡水养殖论文 盐酸论文

上一篇:加快国外鱼类生长的五种方法
下一篇:医患关系影响因素及改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