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焰华,於仲义[1](2022)在《从建筑碳排放达峰看地热能的技术特性》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地热能基本特征出发,深入分析了地热能的技术特性及其与建筑能源需求的高度契合性,揭示出地热能在建筑中利用的形式多样性、天然适配性、高效节能性、绿色低碳性,表明地热能利用是建筑领域节能减排的有效手段,有助于尽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刘巍,刘敏,李沐阳,毕梦艳,陈志慧[2](2021)在《“双碳”目标下青岛高新区低碳发展路径研究》文中认为工业园区是我国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强大引擎,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本文以青岛高新区为研究对象,编制了2016—2020年该园区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通过情景分析探讨了其碳达峰路径,并为中国工业园区的低碳发展提出了低碳发展政策建议。研究显示,2016—2020年,青岛高新区碳排放总量从32.88万t增加至43.78万t,碳排放强度由0.47 t/万元降至0.36 t/万元。工业能耗是青岛高新区碳排放的最大贡献者,也是其实现碳达峰的关键部门。生活用能的碳排放占比逐年增大,是青岛高新区实现碳达峰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进集中供热设施、煤改气等举措,青岛高新区预计在2025年实现碳达峰,碳排放总量达到71.58万t,碳排放强度降至0.27 t/万元。我国需制定统一的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建立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库,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纳入工业园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充分挖掘能源及环境基础设施的减排潜力,促进我国工业园区低碳发展。
陈健勇,李浩,陈颖,赵军[3](2021)在《空气源热泵空调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文中认为空气源热泵空调系统具有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等优点,在采暖、热水和烘干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围绕空气源热泵空调的循环构建、除霜和系统控制等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各种技术的优缺点。介绍了空气源热泵空调在各行业的典型应用,重点分析了空气源热泵空调在我国北方"煤改电"项目中的贡献,系统平均循环性能系数可达2.13,节能效果明显。最后总结了空气源热泵空调推广应用面临的政策不完善、公众不熟悉等问题,提出需从部件、循环、除霜以及系统控制等方面进行创新,进一步提升空气源热泵空调的性能,同时可与储热、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结合,在"双碳"的新形势下发挥巨大作用。
宋卫堂,耿若,王建玉,刘平建,陈先知,王平智[4](2021)在《表冷器-热泵联合集热系统的设计方法》文中认为为了加快表冷器-热泵联合集热系统在无蓄热后墙日光温室及大跨度外保温塑料大棚中的推广应用,该研究提供了一种可以在不同类型、不同规格的园艺设施中使用的该系统的设计计算方法,主要包括棚室热负荷计算、热泵的选型、集热池潜水泵的选型、储热池潜水泵的选型、储热池体积的计算以及表冷器-风机台数的确定等。并以其在一500 m2无蓄热后墙日光温室中的实际应用为例,计算得出在夜间平均气温–10℃条件下,为了维持室内气温不低于15℃,需配置FNH型表冷器-风机10台,热泵的额定输入功率为15 kW,集热池潜水泵和储热池潜水泵流量分别为15 m3/h和14m3/h,储热池体积为19.8 m3。该研究为表冷器-热泵联合集热系统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设计实例。
傅德坤,宋文吉,陈明彪,冯自平[5](2021)在《跨季节蓄冷技术及在设施农业应用的经济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明确跨季节蓄冷技术在设施农业应用场景下的技术经济性,选取济南地区某日光温室群为研究对象,采用以冰源热泵为核心的跨季节蓄冷系统实现温室群的全年冷热管理,建立系统的蓄冷量损失模型和节能、经济、环境效益评价模型,对系统蓄冷量、一次能源利用率、费用年值、动态投资回收期及污染物减排量进行分析,并同其他热泵系统和锅炉系统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跨季节蓄冷体的全年冷量损失在5%以内,最大蓄冷量为170409.07 GJ,至全年结束仍有14509.47 GJ剩余,系统可满足温室群全年供冷供热需求;系统的供冷一次能源利用率为6.27,全年一次能源利用率为1.71,跨季节蓄冷技术的应用大幅提升系统能效,节能效果优越;系统运行费用极低,费用年值最低,动态投资回收期为3.9~6.9年,经济可行性良好;系统较空气源热泵每年可减少13897.90 t CO2、3.61 t SO2、7.16 t NOx和1.41 t烟尘排放,减排率高达77.3%,跨季节蓄冷技术的应用显着减少温室气体及污染物的排放,环境效益显着。
刘艳峰,周位华,罗西,胡筱雪[6](2021)在《川西高山峡谷区空气源热泵多源互补供热系统热源方案比选及优化设计》文中指出考虑空气源热泵的结除霜损失,建立空气源热泵+生物质锅炉、空气源热泵+电热锅炉和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3种系统模型,优化目标为系统最低全生命周期成本,基于布谷鸟算法编程对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并基于生物质燃料价格和电价对系统进行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甘孜地区最佳供暖热源匹配方式为空气源热泵+生物质锅炉,设备额定制热量之比为1.18∶1,单位空气源热泵额定制热量水箱容积为440 L/kW,能源价格对系统容量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生物质锅炉容量>水箱容积>空气源热泵功率>电热锅炉功率≥地源热泵功率。研究结果可为川西高山峡谷区空气源热泵多源互补供热系统工程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魏铭佟,管勇,张思远,杨惠君,郭建璇[7](2021)在《双管多曲面槽式空气集热器热性能数值研究》文中认为为了研究双管多曲面槽式空气集热器的传热特性,通过TracePro软件与Fluent软件探究了不同太阳辐照度、管内风速及进口温度对集热管管壁温差、瞬时集热量和瞬时集热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双管管壁因太阳辐射引起的热流密度分布十分不均匀;当太阳辐照度从800 W/m2增加到1 200 W/m2时,管1(-30,30)的径向温差增加了171.4℃,轴向温差增加了101.8℃;管2(40,118)的径向温差增加了56.7℃,轴向温差增加了56.8℃;集热器的瞬时集热量最大为991 W,瞬时集热效率最大为61.6%;当管内风速增大时,集热管的轴向温差和径向温差都会减小,进口风速的变化对瞬时集热量和瞬时集热效率的影响规律是相同的,管内最大风速不宜超过2.8 m/s;进口温度对集热器集热性能的影响较大,双管的径向温差和轴向温差都随进口温度的增加而减小,但轴向温差的下降速率高于径向温差。此外,当进口风速从1.4 m/s增加到3 m/s时,双管进出口压降均增大了约1.6倍,管内流动阻力有较大增长,综合集热性能与节能考虑,管内风速取值2.2~2.4 m/s为最佳。该研究结果可为此种多曲面槽式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的应用提供参考。
徐思婷,樊洪明[8](2021)在《基于数值模拟的连栋温室室内环境研究》文中认为温室作为一种复杂的、分布式参数的生态系统,其室内微环境参数对农作物的生产起关键作用。采用scSTREAM数值仿真软件对北京市昌平区某连栋温室建立了模型,在冬季顶窗全部打开,室内正常供热,二氧化碳释放,开启加湿设备,考虑围护结构传热及太阳辐射得热条件下,模拟开启及关闭风机两种工况的气流组织、温度场、湿度场、二氧化碳浓度场分布。通过比对分析两种工况的数值模拟结果可以看出,风机的开启与关闭对温室内部的速度场分布影响很小,开启风机后靠近天窗的部分相对湿度更大,温室底部区域的温度有所上升,相同位置处二氧化碳的浓度更高,且在整个计算区域二氧化碳浓度分布更加均匀,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
谢丽娜,李洁[9](2021)在《数据中心余热回收技术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燃料使用量的不断增长及其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已引起全球范围内环境危机意识,各国纷纷倡导低碳行动计划,推动各行业绿色发展、能效提升。物联网(IoT)、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落地,导致全球数据中心规模快速增长、密度越来越高。大量能源被这些不间断运行的数据中心消耗,且绝大部分通过IT设备发热转化为热能散发。行业内一直在推进从数据中心回收和再利用热量的技术研究,并逐渐推出良好的应用案例。
周长吉,富建鲁,张月红[10](2021)在《周博士考察拾零(一百二十) 引进荷兰大规模连栋玻璃温室长季节栽培番茄的工艺与设备配置——供热首部》文中研究表明大规模连栋玻璃温室周年生产,除了热带地区外,基本都离不开冬季的加温系统。由于受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的限制,传统的燃煤供热方式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供热热源中基本被淘汰,取而代之的主要是地源热泵、电热锅炉和天然气锅炉等清洁能源。虽然这些替代能源都是清洁能源,但由于地源热泵和电热锅炉都使用电力做能源,运行成本较高,所以,国内大规模连栋玻璃温室生产基本都采用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燃气锅炉供热,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0 引言 |
| 1 地热能特征 |
| 2 地热能的技术特性 |
| 2.1 地热能利用技术的多样性 |
| 1) 地热发电技术。 |
| 2) 地热制冷技术。 |
| 3) 地热供热技术。 |
| 4) 地热农业种植、养殖技术。 |
| 5) 地热医疗——温泉疗养。 |
| 2.2 地热能利用与建筑能源需求的适配性 |
| 2.3 地热能技术的高效节能性 |
| 2.4 地热能技术的绿色低碳性 |
| 3 结语 |
| 引言 |
| 1方法与数据 |
| 1.1青岛高新区简介 |
| 1.2温室气体核算方法 |
| 1.3温室气体排放情景分析 |
| 1.4数据来源 |
| 2结果与讨论 |
| 2.1青岛高新区碳排放量和强度 |
| 2.2青岛高新区碳排放情景分析 |
| 2.3青岛高新区低碳发展关键措施 |
| 3结论与建议 |
| 3.1结论 |
| 3.2政策建议 |
| 0 引言 |
| 1 空气源热泵空调的研究现状 |
| 1.1 循环构建 |
| 1.1.1 准二级压缩热泵循环 |
| 1.1.2 双级压缩热泵循环 |
| 1.1.3 复叠式压缩热泵循环 |
| 1.1.4 多源耦合热泵循环 |
| 1.1.5 空气源热泵空调-蓄热/冷系统 |
| 1.2 除霜 |
| 1.3 系统控制 |
| 2 空气源热泵空调的应用场合及节能减排 |
| 2.1 空气源热泵空调制冷的应用 |
| 2.1.1 汽车空调 |
| 2.1.2 房间空调 |
| 2.1.3 多联机空调 |
| 2.1.4 节能措施 |
| 2.2 空气源热泵空调制热的应用 |
| 2.2.1 农林牧渔 |
| 2.2.2 采矿 |
| 2.2.3 制造烘干 |
| 2.2.4 建筑 |
| 2.2.5 交通运输 |
| 2.2.6 住宿和餐饮 |
| 2.2.7 卫生和社会工作 |
| 2.3 空气源热泵空调对节能减排的贡献 |
| 2.3.1 空气源热泵空调在农村的覆盖情况及经济性 |
| 2.3.2 空气源热泵空调的碳足迹 |
| 2.3.3 节能与减排 |
| 3 空气源热泵空调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 |
| 3.1 面临的挑战 |
| 3.2 发展趋势 |
| 4 结论 |
| 0 引言 |
| 1 表冷器-热泵联合集热系统 |
| 1.1 系统组成 |
| 1.2 工作过程 |
| 2 表冷器-热泵联合集热系统的设计方法 |
| 2.1 棚室热负荷计算 |
| 2.2 热泵的选型 |
| 2.3 集热池潜水泵的选型 |
| 2.4 储热池潜水泵的选型 |
| 2.5 储热池体积 |
| 2.6 表冷器-风机数量 |
| 3 应用实例 |
| 3.1 试验温室 |
| 3.2 试验温室热负荷及夜间需热量计算 |
| 3.3 热泵的选型 |
| 3.4 集热池潜水泵的选型 |
| 3.5 储热池潜水泵的选型 |
| 3.6 储热池体积 |
| 3.7 表冷器-风机台数 |
| 3.8 表冷器-热泵联合集热系统的布置 |
| 4 讨论 |
| 4结论 |
| 1 材料和方法 |
| 1.1 系统原理 |
| 1.2 研究对象 |
| 1.3 分析模型 |
| 1.3.1 冷量损失模型 |
| 1.3.2 节能性 |
| 1.3.3 经济性 |
| 1.3.4 环境效益 |
| 2 结果与讨论 |
| 2.1 蓄冷量分析 |
| 2.2 节能性分析 |
| 2.3 经济性分析 |
| 2.4 环保性分析 |
| 3 结论 |
| 0 引言 |
| 1 系统原理及控制策略 |
| 1.1 供热系统原理 |
| 1.2 系统控制策略 |
| 2 数学模型 |
| 2.1 设备模型 |
| 2.1.1 空气源热泵(ASHP) |
| 2.1.2 生物质锅炉(Bio) |
| 2.1.3 电热锅炉(EB) |
| 2.1.4 地源热泵(GSHP) |
| 2.1.5 蓄热水箱 |
| 2.2 优化模型 |
| 2.2.1 目标函数 |
| 2.2.2 决策变量 |
| 2.2.3 约束条件 |
| 2.2.4 优化算法 |
| 3 案例分析 |
| 3.1 建筑概况 |
| 3.2 输入参数设置 |
| 3.3 评价指标 |
| 3.3.1 季节性能系数 |
| 3.3.2 运行周期CO2排放当量 |
| 3.4 系统优化结果 |
| 4 敏感性分析 |
| 4.1 生物质燃料价格(ps)的影响分析 |
| 4.2 电价(pe)的影响分析 |
| 5 结论 |
| 符号表 |
| 0 引言 |
| 1 模型与数值方法 |
| 1.1 物理模型 |
| 1.2 数学模型 |
| 1.2.1 模型假设 |
| 1.2.2 网格划分 |
| 1.2.3 控制方程 |
| 1.2.4 边界条件 |
| 1.2.5 求解方法 |
| 1.2.6 模拟工况设置 |
| 1.3 模拟结果验证 |
| 1.3.1 网格独立性检验 |
| 1.3.2 模拟结果实验验证 |
| 2 结果分析 |
| 2.1 双管热流密度分布 |
| 2.2 太阳辐照度对集热器集热性能的影响 |
| 2.3 集热管进口风速对集热器集热性能的影响 |
| 2.4 集热管进口温度对集热器集热性能的影响 |
| 2.5 集热器阻力特性分析 |
| 3 结论 |
| 0 引言 |
| 1 余热回收潜力分析 |
| 1.1 发展环境分析 |
| 1.2 余热规模测算 |
| 2 余热回收应用技术 |
| 2.1 数据中心余热特征 |
| 2.2 典型回收利用方式 |
| 3 国内外探索 |
| 3.1 国外情况 |
| 3.2 国内情况 |
| 4 问题与发展思路 |
| 4.1 面临的问题 |
| 余热品质不高,直接利用困难 |
| 管理条块分割,具体实施受到制约 |
| 缺少相关规范,精细管理亟需提高 |
| 4.2 发展思路和建议 |
| 各行业统筹协调形成“一盘棋”规划 |
| 纳入数据中心能耗评估和监督体系 |
| 探索数据中心余热系统综合服务利用模式 |
| 加快推动相关规范制定并加强测试验证 |
| 5 结语 |
| 供热首部组成 |
| 气路系统 |
| 天然气供气系统及设备组成 |
| 气源及其调压设备 |
| 炉前天然气供气系统 |
| 烟气系统及其配套设备 |
| 锅炉炉内压力控制系统 |
| 烟气回燃 |
| 水路系统 |
| 锅炉冷水系统 |
| 热水循环系统 |
| 储热罐 |
| 热水分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