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昊楠,朱永强,张轩铭,张姗姗,王利振,王凤霞,邢澍,刘可春,李晓彬[1](2021)在《海产品加工副产物中磷脂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海产品加工业发展较快,鱼、虾、贝类等加工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副产物,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以及环境的污染。许多海产品加工副产物中含有丰富的磷脂,海洋磷脂由于含有丰富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等多不饱和脂肪酸侧链而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将这些磷脂成分进行高值化利用对减少资源浪费、降低企业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等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综述了海产品加工副产物来源磷脂的提取制备、成分分析及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海产品进一步的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李龙岩[2](2019)在《金枪鱼鱼卵抗氧化肽和卵磷脂的制备及其活性测定》文中指出
崔益玮[3](2019)在《三种海洋源副产物磷脂提取与新型脂质组学方法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海洋水产行业的发展,我国海水产品产量逐年增长,但随之而来的大量副产物浪费现象也不容忽视。磷脂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海洋生物磷脂因常会连接ω-3多不饱和脂肪酸链而兼具磷脂和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理功能。因此,对海洋生物磷脂加以利用、分析,可以提高海产利用率,为海洋源食品的研究和探索提供理论支持。本文主要围绕以下两部分内容展开工作:首先,以虾头、鱿鱼内脏和金枪鱼内脏3种海洋源副产物为原料,利用食品加工助剂1,2-二氯乙烷代替氯仿,改良传统Folch法,建立了更适合食品工业的1,2-二氯乙烷-甲醇法,并从相对磷脂提取量和磷脂组成成分两方面将其与Bligh&Dyer法、Folch法、MTBE法、乙醇浸提法等传统方法进行对比。4种传统方法中,MTBE法对虾头、鱿鱼内脏和金枪鱼内脏的相对磷脂提取量均最高,不同溶剂配比的1,2-二氯乙烷-甲醇法中,1,2-二氯乙烷-甲醇(1:2,v/v)法对3种样品的相对磷脂提取量均最高,对比上述两种较好的方法,虾头的相对磷脂提取量以1,2-二氯乙烷-甲醇(1:2,v/v)法为最佳,其余2种样品则以MTBE法为最佳。同时,1,2-二氯乙烷法和乙醇浸提法对上述样品的相对磷脂提取量均不佳,其中乙醇浸提法为最低。除2种相对提取量较低的方法外,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讨论其余方法对3种样品磷脂组成成分的影响,6种方法提取的同种副产物的磷脂种类基本一致,虾头中共检出48种磷脂,鱿鱼内脏中共检出47种磷脂,金枪鱼内脏中共检出53种磷脂。各磷脂亚类中,不同方法对同种海洋源副产物中的含不饱和脂肪酸链磷脂和含ω-3多不饱和脂肪酸链磷脂的提取也几无差别;通过计算,各方法提取所得的磷脂中,含ω-3多不饱和脂肪酸链磷脂的含量均较高,说明上述6种方法除可有效提取海洋源副产物中的磷脂外,更可有效提取其中含ω-3多不饱和脂肪酸链的磷脂。综合相对磷脂提取量和对磷脂组成成分的影响分析,传统提取方法中以MTBE法最佳,以1,2-二氯乙烷为萃取剂的改良Folch法中以1,2-二氯乙烷-甲醇(1:2,v/v)法最佳。对于1,2-二氯乙烷-甲醇(1:2,v/v)法和MTBE法,二者在提取不同种类样品磷脂的优劣对比上略有不同,但均为有效的磷脂提取方法,MTBE法对于样品种类的适应性更广,而1,2-二氯乙烷-甲醇(1:2,v/v)法则更加安全,更适用于食品加工行业。随后,本文基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多维度串联质谱鸟枪法和iKnife智能手术刀质谱法3种新型脂质组学技术,分别建立了针对海洋源副产物磷脂的检测及分析方法,并简要分析了各方法的优劣性及适用范围。以鱿鱼内脏磷脂为样品验证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样品经负离子全扫描实现分离鉴定和定量分析,共检出17种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PC)、10种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PE)、9种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inositol,PI)、11 种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磷脂C原子总数为32~40,总双键数为0~7,并检测到多种含ω-3多不饱和脂肪酸链的磷脂。以水产副产物磷脂为样品验证多维度串联质谱鸟枪法,样品采用流动注射直接进样,经三重四级杆质谱母离子扫描和中性质量丢失扫描对磷脂分子实现源内分离鉴定和定量分析,共检测出20种PC,21种PE,14种PI,14种PS,其中,磷脂C原子总数为16~22(溶血性磷脂)和32~44,双键数为0~6,同时检出多种含有二十碳五烯酸链(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链(Docosahexaenoic acid,DHA)的磷脂。以金枪鱼内脏磷脂为样品验证iKnife智能手术刀质谱法,在m/z 600~1000处得到清晰的磷脂质谱图,通过二级质谱鉴定,该方法共检出磷脂41种,质量范围为m/z 699.5~911.6,检出磷脂亚类最多的是PI,共有13种。经方法学验证,上述3种脂质组学方法均有良好的精密度,结果可重复。通过对比,3种方法各有特点,因此适用范围略有差别: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适用于样品量较多、对检测速度要求不高、追求分析结果精确性时的脂质定性、定量分析;多维度串联质谱鸟枪法适用于样品量较少或对检测时长有较高要求时的脂质定性、定量分析,可用于建立样品快速检测方法;iKnife智能手术刀质谱法适用于无需定量检测时的脂质轮廓分析,可对未知样品进行实时鉴定与准确度评分。本课题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海洋源副产物磷脂提取方面的研究,充分利用其生理生化特性、扩大其经济价值,还可以减少副产物资源浪费、降低环境压力,对维护生态环境起到一定的作用。对新型脂质组学技术的建立与开发,能够使脂质组学研究更好地应用于食品科学,为该学科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使其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冯田[4](2017)在《鱿鱼膏替代物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是世界主要养殖对虾之一,也是我国主要对虾养殖种类,鱿鱼膏是凡纳滨对虾饲料中几乎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随着对虾养殖业快速增长、鱿鱼膏镉含量过高及远洋渔业资源有限,为保障对虾产品质量安全,开发鱿鱼膏替代物及技术势在必行。为补充平衡无鱿鱼膏饲料中脂肪酸及磷脂等,本论文在日粮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鱼油、磷脂来替代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的鱿鱼膏,从生长、免疫和抗氧化能力等方面评价鱼油和磷脂的作用效果,探讨凡纳滨对虾饲料中鱼油和磷脂的适宜替代量,为凡纳滨对虾饲料生产中鱿鱼膏的替代研究及科学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包括两个试验:试验一鱼油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为研究日粮中不同水平的鱼油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免疫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为2.29±0.01g的凡纳滨对虾525尾,随机分为5个试验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虾,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容积250L)中进行为期43d的生长试验。以含5%鱿鱼膏为对照组,其他试验组鱼油添加量分别为0.0%、0.5%、1.0%和1.5%配制成5种试验饲料。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0.0%、0.5%、1.0%鱼油组蛋白质效率显着降低(P<0.05),添加不同水平的鱼油对凡纳滨对虾其他生长指标无显着性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0.0%鱼油组全虾的粗脂肪含量显着降低(P<0.05),而肌肉水分含量显着升高(P<0.05),其他体成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肌肉中C18:3n-3与C22:6n-3含量显着降低(P<0.05),1.0%与1.5%鱼油组肌肉中C20:1n-9含量显着升高(P<0.05),1.5%鱼油组肌肉中高级不饱和脂肪酸、n-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总含量与n-3/n-6值均显着降低(P<0.05),而其C14:0含量显着升高(P<0.05)。1.0%鱼油组肌肉中高不饱和脂肪酸及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高脂肪酸含量最高,且肌肉脂肪酸组成最为接近对照组,具有替代鱿鱼膏的潜力。与对照组相比,0.5%鱼油组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显着降低(P<0.05)。另外,0.5%鱼油组血清中总蛋白含量显着低于0.0%鱼油组(P<0.05)。各试验组间血清和肝胰腺中酸式磷酸酸酶、碱式磷酸酶及溶菌酶活性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对虾肝胰腺中,1.5%鱼油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着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但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着降低(P<0.05)。结果提示,饲料鱼油水平为1.5%时,凡纳滨对虾生长和抗氧化能力较好。饲料鱼油水平为1.0%时,凡纳滨对虾肌肉脂肪酸组成较为接近鱿鱼膏组,且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总和最高。试验二大豆磷脂油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为研究日粮中不同水平的大豆磷脂油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免疫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为2.29±0.01g的凡纳滨对虾525尾,随机分为5个试验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虾,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容积250L)中进行为期43d的生长试验。以含5%鱿鱼膏为对照组,其他试验组大豆磷脂油(磷脂含量为60%)添加量分别为0.0%、1.0%、2.0%和3.0%配制成5种试验饲料。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生长指标无显着差异(P>0.05),添加不同水平的磷脂对对虾生长没有显着影响。0.6%磷脂组虾体水分含量最低,粗蛋白含量最高,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1.2%磷脂组肌肉中C16:0、C20:0、C20:5n-3、C20:4n-6的含量和C20:5n-3、C22:6n-3含量之和均最高,C22:6n-3、n-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1.2%与1.8%磷脂组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显着降低(P<0.05)。在血清中,与对照组相比,1.2%磷脂组碱性磷酸酶活性较高,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肝胰腺中,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溶菌酶活性均显着降低(P<0.05)。在肝胰腺中,0.6%磷脂组过氧化氢酶活性显着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且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着高于1.2%与1.8%磷脂组(P<0.05),丙二醛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1.2%与1.8%磷脂组(P<0.05)。综合以上结果,饲料磷脂水平为0.6%时,凡纳滨对虾粗蛋白含量最高、抗氧化能力最强。饲料磷脂水平为1.2%时,对凡纳滨对虾免疫能力有一定促进作用,肌肉脂肪酸组成较为接近鱿鱼膏组,且富含高不饱和脂肪酸,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总含量最高。综上所述,在凡纳滨对虾饲料中以1.0%、1.5%鱼油或0.6%、1.2%磷脂替代鱿鱼膏,不降低凡纳滨对虾的生长、饲料利用及免疫和抗氧化性能,可用于无鱿鱼膏凡纳滨对虾饲料的生产应用。
程新伟,梁鹏,涂晓玲,钟机,李惠芳,孙鹤,张敏,陈丽娇[5](2017)在《养殖大黄鱼各部位磷脂组分及其脂肪酸组成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明确大黄鱼各部位磷脂组分及其脂肪酸组成,本实验选取大黄鱼头部、背肌、腹肌、内脏、尾部以及鱼卵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各部位的磷脂含量、组分及其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鱼卵中磷脂含量最高,为5.50 g/100 g。头部、背肌和腹肌磷脂组分一致,为溶血磷脂酰胆碱(LPC)和磷脂酰胆碱(PC);头部磷脂中LPC和PC的含量分别为39.23%、45.12%,背部分别为62.74%、36.12%,腹部分别为66.69%、33.31%。内脏磷脂组分为溶血磷脂酰胆碱(LPC)、磷脂酰肌醇(PI)和鞘氨醇磷脂(SM),含量分别为59.37%、12.77%、29.83%。鱼尾磷脂为LPC、PC和磷脂酰乙醇胺(PE),含量分别为21.41%、59.37%、19.22%。鱼卵磷脂为LPC、PI、PE和PC,含量分别为12.30%、1.09%、9.12%、76.36%。脂肪酸组成分析表明大黄鱼各部位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其中鱼卵磷脂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占比43.1%,明显优于大黄鱼其他各部位。研究结果说明大黄鱼是一种富含磷脂功能因子的海洋鱼类。
张芹,孙兆敏,徐杰,李兆杰,王玉明,薛长湖[6](2016)在《酶法合成富含二十二碳六烯酸的磷脂酰丝氨酸》文中提出通过以鱿鱼卵磷脂和L-丝氨酸为原料,对磷脂酶D催化酰基转移反应制备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的工艺条件进行探索,并进行了优化试验,确定反应的最佳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法分别探讨有机相种类、反应温度、水相p H、有机相水相体积比、底物质量比、酶量、反应时间等因素对PS合成率的影响,得到初步优化条件。之后,做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优化制备PS的工艺条件。最优工艺条件:水相p H4.5、有机相水相体积比5∶6、反应温度40℃、酶量40 U、底物质量比1∶32、反应时间6 h。在该条件下PS合成率为97.65%,DHA含量为33.10%。
周苗苗,孙树红,宋姗姗,徐杰,王玉明,薛长湖,李兆杰[7](2015)在《鱿鱼卵磷脂对东莨菪碱痴呆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本文比较研究了鱿鱼卵磷脂和蛋黄磷脂对老年痴呆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雄性BALB/c小鼠分为正常对照、模型、鱿鱼卵磷组(SL)和蛋黄磷脂组(EL),喂养1周后,腹腔注射东莨菪碱造模并进行行为学测试。测定脑皮层、白质、海马中乙酰胆碱酯酶(Tch 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单胺氧化酶(MAO)活力和脑内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显示,SL组水迷宫潜伏期显着降低,而穿越平台次数和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显着提高,行为学改善效果优于EL组。SL能显着降低脑内各组织Tch E活力、MDA水平和白质中MAO活力,显着提高脑皮层、海马和白质中SOD活力,且作用效果优于EL。综上,鱿鱼卵磷脂通过影响中枢胆碱能神经系统和脑内抗氧化系统,改善了东莨菪碱所致痴呆小鼠学习记忆能力。
叶彬清[8](2015)在《超临界CO2萃取秋刀鱼内脏油脂及卵磷脂氧化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秋刀鱼英文名为Pacific saury,学名Cololabis saira,是一种重要的海洋经济鱼类。成熟后体长一般为24cm32cm,最长可达到40cm。寿命较短,大概1年到2年,但产卵期长,成熟后几乎终年产卵。它这种生命周期短,生长迅速的特性,决定了其产量大,资源恢复能力强的特点。日本是捕捞秋刀鱼最主要的国家之一,年总捕捞量在30万t左右,一直位居第一。我国台湾省自2001年也开始在北太平洋公海进行秋刀鱼的捕捞,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据报道,2012年我国台湾省秋刀鱼捕获量已超过16万t,居全球第二。我国大陆从2003年开始在北太平洋公海进行秋刀鱼捕捞,虽然2013年的捕捞量仅为4.6万t,但我国有良好的渔业基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以及庞大的市场规模,其捕捞量持续增加,同时我国对秋刀鱼的需求也是持续增加。秋刀鱼本身价格低廉,所以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而随着对秋刀鱼加工量的增大,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内脏(占整鱼的10.5%),若对这些废弃物不加以利用,就会产生资源浪费,甚至造成环境严重的污染。秋刀鱼内脏中粗脂肪和磷脂含量分别达到21.0%和8.9%,同时作为海洋鱼类,一般来说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故秋刀鱼内脏可作为甘油三酯(下文简称“鱼油”)和磷脂萃取的良好原料。本文初步研究了西北太平洋秋刀鱼肌肉的营养组成及对其加工废弃物——内脏的利用。对秋刀鱼的肌肉营养成分进行分析测定,综合评价其营养价值。采用现行的国家标准方法测定鱼肉中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灰分以及氨基酸、脂肪酸和矿物质组成和含量。结果为秋刀鱼肌肉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分别为(60.62±0.48)%、(17.63±0.34)%、(21.04±0.60)%和(0.75±0.01)%,属于高蛋白高脂肪食物;18种氨基酸总量为18.67g/100g(湿重),其中8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占总氨基酸的38%,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比值为0.79,氨基酸评分(AAS)2786.44mg/g N;Trp和Met+Cys分别为秋刀鱼的第一、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83.65;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含量丰富,组成合理,符合FAO/WHO推荐优质蛋白质氨基酸模式。粗脂肪中共检测到21种脂肪酸,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其中EPA和DHA分别占总脂肪酸含量的5.17%和11.27%,n-3/n-6的比值很高。鱼肉富含Na、Mg、P、Fe等矿物质元素。常量和微量元素组成均衡,是补充人体营养物质的理想食品来源,具有广阔的市场开发潜力。鉴于秋刀鱼内脏中含有大量甘油三酯和磷脂,本研究进一步对秋刀鱼加工废弃物——内脏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从其内脏中先后萃取甘油三酯和卵磷脂,与有机溶剂萃取法(乙醇和丙酮)萃取的卵磷脂得率作对比。首先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从内脏中萃取甘油三酯,再以无水乙醇为夹带剂,从脱油内脏中萃取卵磷脂,利用单因素和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其工艺参数,得出最佳萃取条件。超临界CO2一次萃取甘油三酯选择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3个主要因素,以鱼油得率为响应值,其萃取工艺参数经优化后得出最佳萃取工艺条件:萃取压力45 MPa,萃取温度55℃,动态萃取3h。由响应面模型Y=20.14+2.21A-0.086B+1.07C+0.09AB+0.79AC+0.43BC-1.52A2-3.55B2-1.07C2预测的甘油三酯得率为21.66g/100g(湿样),实际值为22.07±0.33 g/100g(湿样),经检测甘油三酯中不含卵磷脂。其后以脱油内脏为原料进行二次萃取,选择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夹带剂(无水乙醇)流速和萃取时间4个主要因素,以卵磷脂得率为响应值,将萃取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后得出最佳条件:萃取压力45 MPa、萃取温度50℃、夹带剂流速2.0ml/min以及萃取时间2.5h。由响应面模型Y=7.88+0.68A+0.45B+0.73C+1.11D-0.38AB+0.20AD-0.25CD-0.20A2-0.87B2-0.25C2-0.70D2预测的卵磷脂得率9.24g/100g(湿样),实际值为9.23 g±0.12/100g(湿样)。对萃取得到的内脏卵磷脂采用薄层色谱法进行分离,共分离出4种磷脂,分别是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丝氨酸和磷脂酰肌醇。对其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进行分析。磷脂酰胆碱(PC)(63.87%±1.67%)和磷脂酰乙醇胺(PE)(32.30%±1.72%)是粗卵磷脂中主要的磷脂。鱼油、粗卵磷脂、PC和PE的脂肪酸组成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进行分析。对于鱼油而言,棕榈酸(C16:0)是最主要的饱和脂肪酸,含量为9.47±0.38%。芥酸(C22:1)是最主要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20.62±0.27%。在n-6多不饱和脂肪酸组分中,花生四烯酸(C20:4:2.36%)是主要的n-6多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C18:3)和二十碳三烯酸(C20:3)在多不饱和脂肪酸组分中的含量都较低;EPA(C20:5)和DHA(C22:6)在n-3多不饱和脂肪酸组分中的含量分别为第一和第二,为13.82%和7.00%。我们的研究揭示了秋刀鱼油由于n-3/n-6的比例(5.03)较高,因此对人类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卵磷脂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在总脂肪酸含量中比例很高,尤其是DHA(27.44%)。对于PC和PE,SFA的含量在总脂肪酸含量中是最高的。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分别为34.49%和32.99%。重要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是EPA(6.51%和6.41%)和DHA(21.99%和22.08%),在脂质组分中的含量都十分高。另外我们还研究了粗卵磷脂的氧化稳定性,研究证明,卵磷脂在一段时间内显示了较高的氧化稳定性。EPA和DHA是卵磷脂中主要的最易被氧化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王建芳,张正新,邓红侠,陈爱春,付先锋[9](2013)在《废弃桑蚕种卵中卵磷脂的提取·鉴定与检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为进一步研究桑蚕种卵磷脂的实用化提取工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丙酮脱脂和含水乙醇超声辅助提取的方法从废弃桑蚕种卵中提取卵磷脂粗提物,经进一步纯化后进行结构鉴定和含量检测。[结果]经定性鉴定和定量检测可知粗提物中含有34%左右的磷脂酰胆碱。该提取方法简便可行,所用试剂毒性低,价廉且易获得。[结论]从废弃的桑蚕种中提取到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卵磷脂,为废弃蚕种卵资源的再利用开辟了一条途径。
叶彬清,王锡昌,陶宁萍[10](2013)在《海洋卵磷脂的提取纯化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洋卵磷脂是指来自于海洋生物的卵磷脂,由于其含有丰富的EPA和DHA等不饱和脂肪酸而具有极高的价值。目前,大部分卵磷脂都来自于蛋黄和大豆,本文综述了各研究者对海洋卵磷脂的研究,以期为更好的开发海洋卵磷脂市场提供基础。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海产品加工副产物中磷脂的制备 |
| 1.1 鱼类加工副产物 |
| 1.2 虾类加工副产物 |
| 1.3 贝类加工副产物 |
| 2 海产品加工副产物中磷脂成分分析 |
| 3 海洋磷脂的活性研究 |
| 4 展 望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引言 |
| 1.1 选题来源 |
| 1.2 磷脂的概述及生物学功能 |
| 1.2.1 磷脂概述 |
| 1.2.2 磷脂的生物学功能 |
| 1.3 磷脂提取及分离技术研究现状 |
| 1.3.1 溶剂萃取法 |
| 1.3.2 超临界CO_2萃取法 |
| 1.3.3 固相萃取法 |
| 1.4 脂质组学研究内容及研究现状 |
| 1.4.1 脂质组学概述 |
| 1.4.2 脂质组学研究内容及特点 |
| 1.4.3 脂质组学在食品科学领域的研究现状 |
| 1.4.3.1 食品生物化学 |
| 1.4.3.2 食品营养学 |
| 1.4.3.3 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学 |
| 1.4.3.4 食品加工学 |
| 1.4.3.5 食品贮藏 |
| 1.5 磷脂的组学分析技术研究现状及脂质组学生物信息学 |
| 1.5.1 磷脂的组学分析技术研究现状 |
| 1.5.1.1 紫外分光光度法 |
| 1.5.1.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 |
| 1.5.1.3 薄层色谱法 |
| 1.5.1.4 高效液相色谱法 |
| 1.5.1.5 ~(31)P核磁共振光谱法 |
| 1.5.1.6 质谱法 |
| 1.5.2 脂质组学的生物信息学 |
| 1.6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 1.6.1 本课题研究意义 |
| 1.6.2 本课题研究内容 |
| 第2章 不同提取方法对三种海洋源副产物磷脂提取影响的研究 |
| 2.1 试剂与仪器 |
| 2.1.1 主要试剂与材料 |
| 2.1.2 主要仪器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样品前处理 |
| 2.2.2 脂质混合物的提取 |
| 2.2.2.1 Bligh & Dyer法提取脂质混合物 |
| 2.2.2.2 Folch法提取脂质混合物 |
| 2.2.2.3 MTBE法提取脂质混合物 |
| 2.2.2.4 乙醇浸提法提取脂质混合物 |
| 2.2.2.5 1,2-二氯乙烷-甲醇法提取脂质混合物 |
| 2.2.2.6 1,2-二氯乙烷法提取脂质混合物 |
| 2.2.3 磷脂分离纯化及相对磷脂提取量计算 |
| 2.2.4 液相色谱条件 |
| 2.2.5 质谱条件 |
| 2.2.6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
| 2.3 结果与讨论 |
| 2.3.1 不同提取方法对三种海洋源副产物相对磷脂提取量的影响 |
| 2.3.1.1 不同提取方法对虾头相对磷脂提取量的影响 |
| 2.3.1.2 不同提取方法对鱿鱼内脏相对磷脂提取量的影响 |
| 2.3.1.3 不同提取方法对金枪鱼内脏相对磷脂提取量的影响 |
| 2.3.2 不同提取方法对磷脂组成成分的影响 |
| 2.3.2.1 不同提取方法对虾头磷脂组成成分的影响 |
| 2.3.2.2 不同提取方法对鱿鱼内脏磷脂组成成分的影响 |
| 2.3.2.3 不同提取方法对金枪鱼内脏磷脂组成成分的影响 |
| 2.4 本章小结 |
| 第3章 新型组学方法的建立及其在磷脂检测方面应用的研究 |
| 3.1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
| 3.1.1 主要试剂与材料 |
| 3.1.2 主要仪器 |
| 3.1.3 试验方法 |
| 3.1.3.1 脂质混合物提取 |
| 3.1.3.2 磷脂分离纯化 |
| 3.1.3.3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磷脂组成 |
| 3.1.4 结果与讨论 |
| 3.1.4.1 色谱及质谱条件优化 |
| 3.1.4.2 方法学应用 |
| 3.1.4.3 方法学验证 |
| 3.2 多维度串联质谱鸟枪法 |
| 3.2.1 主要试剂与材料 |
| 3.2.2 主要仪器 |
| 3.2.3 试验方法 |
| 3.2.3.1 脂质混合物提取 |
| 3.2.3.2 磷脂分离纯化及鉴定 |
| 3.2.3.3 多维串联质谱鸟枪法分析磷脂组成 |
| 3.2.4 结果与讨论 |
| 3.2.4.1 质谱条件优化 |
| 3.2.4.2 方法学应用 |
| 3.2.4.3 方法学验证 |
| 3.3 iKnife智能手术刀质谱 |
| 3.3.1 主要试剂与材料 |
| 3.3.2 主要仪器 |
| 3.3.3 试验方法 |
| 3.3.3.1 样品前处理 |
| 3.3.3.2 快速蒸发电离质谱法分析磷脂组成 |
| 3.3.4 结果与讨论 |
| 3.3.4.1 质谱条件优化 |
| 3.3.4.2 方法学应用 |
| 3.3.4.3 方法学验证 |
| 3.4 本章小结 |
| 第4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 4.1 结论 |
| 4.2 创新点 |
| 4.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论文中缩略词一览表 |
| 附录二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写词表 |
| 1 前言 |
| 1.1 凡纳滨对虾 |
| 1.1.1 凡纳滨对虾生物学特征 |
| 1.1.2 凡纳滨对虾营养需求 |
| 1.1.3 对虾配合饲料中镉限量的研究进展 |
| 1.2 鱿鱼膏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
| 1.3 鱼油研究进展 |
| 1.3.1 鱼油简介 |
| 1.3.2 鱼油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
| 1.4 大豆磷脂 |
| 1.4.1 大豆磷脂简介 |
| 1.4.2 大豆磷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
| 1.5 对虾免疫系统 |
| 1.5.1 免疫器官 |
| 1.5.2 体液免疫 |
| 1.6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 2 鱼油替代鱿鱼膏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 2.1 前言 |
| 2.2 材料和方法 |
| 2.2.1 试验饲料 |
| 2.2.2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 2.2.3 样品采集与测定 |
| 2.2.4 数据分析 |
| 2.3 结果 |
| 2.3.1 鱼油替代鱿鱼膏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及饲料利用测定结果 |
| 2.3.2 鱼油替代鱿鱼膏的凡纳滨对虾体组成及肌肉脂肪酸测定结果 |
| 2.3.3 鱼油替代鱿鱼膏的凡纳滨对虾血清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
| 2.3.4 鱼油替代鱿鱼膏的凡纳滨对虾免疫及抗氧化指标测定结果 |
| 2.4 讨论 |
| 2.4.1 鱼油替代鱿鱼膏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及饲料利用的影响 |
| 2.4.2 鱼油替代鱿鱼膏对凡纳滨对虾常规营养组成的影响 |
| 2.4.3 鱼油替代鱿鱼膏对凡纳滨对虾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 2.4.4 鱼油替代鱿鱼膏对凡纳滨对虾免疫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 2.5 小结 |
| 3 磷脂替代鱿鱼膏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 3.1 前言 |
| 3.2 材料和方法 |
| 3.2.1 试验饲料 |
| 3.2.2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 3.2.3 样品采集与测定 |
| 3.2.4 数据分析 |
| 3.3 结果 |
| 3.3.1 磷脂替代鱿鱼膏的凡纳滨对虾生长及饲料利用测定结果 |
| 3.3.2 磷脂替代鱿鱼膏的凡纳滨对虾虾体及肌肉成分测定结果 |
| 3.3.3 磷脂替代鱿鱼膏的凡纳滨对虾血清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
| 3.3.4 磷脂替代鱿鱼膏的凡纳滨对虾免疫及抗氧化指标测定结果 |
| 3.4 讨论 |
| 3.4.1 磷脂替代鱿鱼膏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及饲料利用的影响 |
| 3.4.2 磷脂替代鱿鱼膏对凡纳滨对虾常规营养组成的影响 |
| 3.4.3 磷脂替代鱿鱼膏对凡纳滨对虾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 3.4.4 磷脂替代鱿鱼膏对凡纳滨对虾免疫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 3.5 小结 |
| 4 全文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与仪器 |
| 1.2 实验方法 |
| 1.2.1 大黄鱼各部位总脂质和磷脂制备方法 |
| 1.2.1. 1 大黄鱼各部位总脂质的提取 |
| 1.2.1. 2 大黄鱼各部位磷脂的制备 |
| 1.2.2 磷脂含量的测定 |
| 1.2.3 大黄鱼各部位磷脂组分分析 |
| 1.2.4 大黄鱼各部位磷脂脂肪酸组成分析 |
|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各部位磷脂含量 |
| 2.2 大黄鱼各部位磷脂组成分析 |
| 2.2.1 磷脂标准品的标准曲线 |
| 2.2.2 大黄鱼各部位磷脂组分分析 |
| 2.3 各部位磷脂脂肪酸组成分析 |
| 3 结论 |
| 1 材料和方法 |
| 1.1 材料与试剂 |
| 1.2 仪器与设备 |
| 1.3 试验方法 |
| 1.3.1 鱿鱼卵磷脂的制备 |
| 1.3.2 磷脂酰丝氨酸的制备工艺流程 |
| 1.3.3 高效液相色谱(HPLC-ELSD)检测磷脂组成 |
| 1.3.4 气相色谱(GC)检测脂肪酸组成 |
| 1.3.5 单因素试验 |
| 1.3.6 正交试验 |
| 2 结果与讨论 |
| 2.1 鱿鱼卵磷脂的脂肪酸组成 |
| 2.2 各因素对PS合成率的影响 |
| 2.3 正交试验结果 |
| 3 结论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实验动物 |
| 1.2 药品与试剂 |
| 1.3 实验仪器 |
| 1.3.1 鱿鱼卵磷脂的制备 |
| 1.3.2 实验分组及给药 |
| 1.3.3 造模方法 |
| 1.3.4 Morris 水迷宫实验 |
| 1.3.4.1 定位航行实验 |
| 1.3.4.2 空间探索实验 |
| 1.3.5 生化指标测定 |
| 1.3.6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与讨论 |
| 2.1 Morris 水迷宫实验结果 |
| 2.1.1 定位航线实验结果 |
| 2.1.2 空间探索实验结果 |
| 2.2 小鼠大脑组织中 Tch E 活力的变化 |
| 2.3 小鼠大脑组织中 MAO 活力的变化 |
| 2.4 小鼠大脑组织中 SOD 活力和 MDA 含量的变化 |
| 3 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海洋卵磷脂的作用及应用 |
| 1.2 海洋卵磷脂的提取纯化与精制 |
| 1.2.1 有机溶剂萃取法 |
| 1.2.2 超声波和微波辅助浸提 |
| 1.2.3 超临界萃取法 |
| 1.2.4 蛋白酶水解结合溶剂法 |
| 1.3 PC含量的测定 |
| 第二章 秋刀鱼肌肉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材料 |
| 2.1.2 测定方法 |
| 2.1.3 营养品质评价方法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一般营养成分分析 |
| 2.2.2 氨基酸组成与评价 |
| 2.2.3 脂肪酸组成 |
| 2.2.4 矿物质元素组成 |
| 2.3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超临界CO_2提取秋刀鱼内脏油及磷脂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原料、试剂 |
| 3.1.2 仪器与设备 |
| 3.1.3 试验设计 |
| 3.1.4 工艺流程 |
| 3.1.4.1 超临界CO_2萃取秋刀鱼油 |
| 3.1.4.2 超临界CO_2萃取秋刀鱼卵磷脂 |
| 3.2 结果与讨论 |
| 3.2.1 超临界CO_2萃取秋刀鱼内脏油 |
| 3.2.1.1 单因素试验 |
| 3.2.1.2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鱼油萃取工艺条件 |
| 3.2.2 超临界CO_2萃取秋刀鱼卵磷脂 |
| 3.2.2.1 单因素试验 |
| 3.2.2.2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卵磷脂萃取工艺条件 |
| 3.3 结论 |
| 第四章 秋刀鱼内脏油及卵磷脂特性研究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材料 |
| 4.1.2 样品处理 |
| 4.1.3 方法 |
| 4.1.3.0 超临界CO_2萃取鱼油 |
| 4.1.3.1 无水乙醇作为夹带剂进行超临界 CO_2萃取卵磷脂 |
| 4.1.3.2 有机溶剂法萃取卵磷脂 |
| 4.1.3.3 秋刀鱼油及卵磷脂特性研究 |
| 4.1.3.3.1 卵磷脂中磷脂含量 |
| 4.1.3.3.2 化学性质测定 |
| 4.1.3.3.3 游离脂肪酸含量 |
| 4.1.3.3.4 薄层色谱法 (TLC) |
| 4.1.3.3.5 通过HPLC对主要的磷脂进行定性分析 |
| 4.1.3.3.6 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
| 4.1.3.3.7 卵磷脂的氧化稳定性 |
| 4.2 结果与讨论 |
| 4.2.1 秋刀鱼油和卵磷脂萃取得率 |
| 4.2.2 主要磷脂的定量分析 |
| 4.2.3 秋刀鱼油脂肪酸组成 |
| 4.2.4 粗卵磷脂,PC 和 PE 的脂肪酸组成 |
| 4.2.5 化学性质的测定 |
| 4.2.6 氧化稳定性 |
| 4.3 结论 |
|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仪器 |
| 1.2 材料与试剂 |
| 1.3 方法与原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提取产物 |
| 2.2 结构鉴定 |
| 2.3 定量分析 |
| 3 结论与讨论 |
| 1 海洋卵磷脂的作用及应用 |
| 2 海洋卵磷脂的提取纯化与精制 |
| 2.1 有机溶剂萃取法 |
| 2.2 超声波和微波辅助浸提 |
| 2.3 超临界萃取法 |
| 2.4 蛋白酶水解结合溶剂法 |
| 3 PC含量的测定 |
| 4 展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