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东升[1](2021)在《族际生态位育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维关联性》文中研究说明基于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位育论"的理解,对族际生态构建中的实践逻辑进行了探索性论析。族际生态位育强调不同群体之间的多维关联以及民族凝聚力的形成路径,是一种互动及文化逻辑。其实质是对不同民族和谐共生的位育图景的研究,在此视角下形成基于民族交往互动的文化共生、共享与共情的族际生态空间以及基于交互主体性的具有调适性和韧性的族际生态体系。在此,中华民族共同体包含族际生态的诸多特征和功能,对其研究涉及一种新的文化样态分析,即基于榫卯式的复杂性位育而非单一的社会与文化研究,旨在强调不同群体的契洽性关联,促成一种美美与共的族际生态位育观的培育与构建,此既助益于多民族的和谐共生及良性发展,也助益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
杨明洪,孙勇[2](2021)在《论中国边疆治理现代化的历史起点、阶段性与保障条件——从边疆治理“元问题”说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边疆治理"元问题"是研究边疆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对这些"元问题"的理解需要从中国边疆治理的实践出发加以考察。边疆治理现代化表现为国家政治制度与公共生活之间的同构同步,边疆与国家腹地之间关系的一体互动。边疆治理的现代化虽起源于近代中国,但其真正得到大规模推进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全面社会改革,此为边疆治理现代化的历史起点。这一社会改革支撑国家对边疆的治理,使得中国当代的边疆治理彻底从历史上的边疆治理窠臼中脱离出来,此框定了边疆治理的目标价值取向的人民性。边疆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与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呈现出强的相关关系和阶段性,画出了一道与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历史进程相一致的历史曲线。当前,边疆治理现代化面临极其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短板和弱项,更需要提供有力条件,强化保障措施。
魏霞,郝亚明[3](2021)在《边界跨越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文中研究表明按照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结构限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外部最大的"边界",即认同的最高层次,中国境内多民族之间的经济生活、文化认同与风俗事象形成彼此关联的大链条,"差异"部分可认为是族际可跨越、有弹性的内部"边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正确处理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而边界跨越正是正确处理二者关系的路径。界定族群"边界"并发掘和拓展"边界"跨越的可能性以消减族际关系张力有助于对一体性的认同。族源、历史、文化与文明等都是"边界"系统中的核心要素,本文通过对这些要素的审视、反思和阐释,从族源与民族的边界跨越、族群内部的差异性与共同体、跨越边界的文化认同、跨越边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跨学科研究几个方面展开边界跨越的构想和分析,以期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王江成[4](2021)在《从“族类群体”到“少数民族”:中国民族构建的“一个面向”》文中研究表明由各个"族类群体"向"少数民族"的转换构成了中国民族构建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少数民族构建"。它以中国历史发展中自在并演变至近代的各个"族类群体",在外来民族概念引入之后一步步转变为自觉的少数民族的历史政治过程作为研究对象,以中华现代国家及中华民族构建为历史政治背景,以近代以来的主要社会政治力量同少数民族的互动为主要构建形式。对它的历史政治分析为认识中国"少数民族"的生成演变提供了新的视角,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提出了关于少数民族的新的阐释,为回应西方学术界对中国少数民族的解构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也需处理族别差异性的问题。
杨曾辉[5](2021)在《20世纪中后期生态民族学中国化历程考》文中指出近代工业革命后,欧美发达国家的资本积累与扩张,致使欧美发达国家及其殖民地的生态灾变频繁露头。长于人类文明史研究的民族学,转而关注生态环境恶化这一"当代"问题,探究人类文明史过程中的文化与环境互动学理,最终促成20世纪中叶定名的生态民族学学科的诞生。然而,正当欧美生态民族学如火如荼的研究时,中国刚巧处于劫难的收尾时代,学术思想的除旧布新任重道远。受时局所迫,民族学被冠以"资产阶级学科"而沉寂数十年之久。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生态民族学理论与方法的中国化才得以开展。这是当代中国特殊历史过程所使然。只有揭开这个历史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并将其置于"大历史"中去分析,那么我们才有可能透视生态民族学中国化历程及其背后的时代叙事。
林继富,马培红[6](2021)在《民间故事艺术世界的理论建构——刘守华故事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刘守华延续前辈的学术传统,在与学人的广泛交往中,将自己的民间故事研究融入到国家命运、时代生活中,形成了对民间故事艺术世界的独特理解。民间故事艺术世界是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状态的反映,凝聚着民众的生活经验、情感价值和理想愿望。刘守华从民间故事是人民群众最普遍的口头语言艺术的学术理念出发,通过对民间故事与社会、宗教、民族关系的解析,呈现了民间故事纵横交织的文化关系以及艺术性,揭示了民间故事艺术世界的艺术之美、生活之美和精神之美,丰富了民间故事艺术世界的文化意蕴。
杨志强,张应华,赵书峰[7](2021)在《“音乐与‘路’文化空间互动关系问题”三人谈实录》文中研究指明"苗疆走廊"作为一种"线性文化景观",不但是以"路"为文化传播纽带的一种整体性、关系性、流动性的历史存在,而且也是汉族与西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涵化的一种重要的历史通道。从学科意义来讲,民族音乐学从传统定点的村落或社区进行的参与式、居住式的田野,发展到移动的、线索的、多点之间对音乐与音乐之间的本体形态特征、历史人文叙事、音乐的族性构建等等之间的互证、互释研究。这种地理文化空间不但是线性的或者"多点连成一线"的历史学的思维维度,同时还具有立体的、流动的特点,或者称为音乐文化的跨区域、跨文化、跨族群之间的文化传播特征。
张越[8](2021)在《近40年来中国古史分期问题研究述论》文中认为近40年来中国古史分期研究和讨论的情况较之以往有一些明显的新特点。"无奴论"的再度崛起、中国古史分期"新说"的涌现,为多年来悬而不决的古史分期问题开辟了更多的研究途径。"封建"名实问题的讨论促使学者对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框架中的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任何对中国古史分期问题的学理分析都离不开史实的支撑、史料的依据、理论的导引和现实的考量。
王铭铭[9](2021)在《他乡故土间:我的身游、心游与“乡愁”》文中认为一、返回故土1989年5月,父亲重病住院,我要回乡探望。身在英伦,路途遥远,而当时英国对中国留学生有"再入境签证"的要求。没有它,就不能回英完成学业了。幸亏有驻英中国使馆的照顾,我得到一封外交照会,紧急启程回国。当月底,我抵达北京,如约匆忙赶往中央民族学院(现为中央民族大学)家属院拜见了费孝通先生。一天后,我上了一列迟迟不开的火车往福建走(受特殊事件影响,我在北京火车站候车室地板上睡了30多个小时,在火车上站了40多个小时)……
黄仕燕[10](2021)在《羁縻治理的族际政治整合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问题的提出:民族互动的常与变 |
| 二、生态到心态:族际生态位育的动力机制 |
| 1.族际生态:族际社会运作的重要保障。 |
| 2.族际生态“意会”理解:族际生态位育的动力机制。 |
| 三、族际生态与日常生活:族际生态位育的内在逻辑 |
| 1.复杂关联:日常生活中族际生态的“常”。 |
| 2.位育性关联:族际生态建构的实践逻辑。 |
| 四、理解“榫卯”:基于共同体意识的族际生态位育观 |
| 1.榫卯:共同体意识中的族际生态位育观。 |
| 2.位育秩序:理解共同体意识与族际生态互嵌的关键。 |
| 五、余论:共同体建设视角下的族际生态位育新秩序 |
| 一、边疆治理现代化的“元问题”及其当代性 |
| 二、边疆治理现代化的历史起点及其特征 |
| 三、边疆治理现代化的阶段性及其特征 |
| 四、持续推进边疆治理现代化的条件和保障 |
| (一)持续推进边疆治理现代化的条件 |
| (二)持续推进边疆治理现代化的保障 |
| 五、结论 |
| 一、边界与“边界跨越” |
| 二、中国民族研究中的“边界”研究概况 |
| 三、边界跨越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构想 |
| (一)族源与民族的边界跨越 |
| (二)族群内部的差异性与共同体 |
| (三)跨越边界的文化认同 |
| (四)跨越边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
| (五)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跨学科研究 |
| 四、结语 |
| 引言 |
| 一、问题的提出:“族类群体”与少数民族 |
| (一)历史发展中的“族类群体”并非“民族” |
| (二)“少数民族”是外来“民族”概念引入以后构建的产物 |
| 二、研究对象:近代以来“族类群体”转变为少数民族的历史政治过程 |
| 三、背景范畴:中华现代国家及中华民族构建 |
| (一)中华现代国家构建过程中的“少数民族构建” |
| (二)少数民族构建与中华民族构建的交织 |
| 四、构建逻辑:少数民族构建主客体互动过程中的逐步自觉 |
| (一)社会政治力量等构建主体的政治推动 |
| (二)“少数民族”的自我觉醒 |
| (三)主客体构建轨迹的基本重合 |
| (四)主客体构建轨迹的持续运行 |
| 五、研究意义:对“少数民族”的生成和演变作出新的阐释 |
| 六、需要处理的问题:族别差异性及其类型 |
| 七、结语:理性认识中国少数民族的“构建性” |
| 引言 |
| 一、艰难的抉择:理论与方法的译介过程 |
| 二、从消化理论到创建学科 |
| 三、“形格势禁”:不可规避的社会性曲折 |
| (一)政治环境的左右 |
| (二)职能部门相互掣肘 |
| (三)学科自身的影响 |
| (四)生态灾变是生态民族学学科发展的直接动力 |
| 四、预期与展望 |
| 一、民间故事艺术世界的学术脉络 |
| (一)民间故事艺术传统的理论前导 |
| (二)民间故事艺术世界的深化 |
| (三)民间故事艺术世界的学术支点 |
| 二、民间故事艺术世界的学术思想 |
| (一)民间故事艺术世界的整体观念 |
| (二)民间故事艺术世界的学术理念 |
| (三)民间故事艺术世界的多重实践维度 |
| 三、民间故事艺术世界的逻辑层次 |
| (一)民间故事艺术世界的艺术之美 |
| (二)民间故事艺术世界的生活之美 |
| (三)民间故事艺术世界的精神之美 |
| 一、西南文化走廊研究回顾 |
| 二、研究范式与特点 |
| 三、西南地缘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动与云贵高原 |
| (一)两汉至唐宋:以四川支撑云贵 |
| (二)元明清时期:依托湖广控制云贵 |
| 四、“苗疆走廊”的开辟及空间范围 |
| 五、“苗疆走廊”的性质与特点 |
| (一)国家走廊 |
| (二)汉移民通道 |
| (三)活态文化走廊 |
| (四)国际通道 |
| 六、何谓“线性文化空间”? |
| 七、“苗疆走廊”的学术意义 |
| 八、关于“苗疆走廊”的不同看法 |
| (一)为何使用“苗疆”? |
| (二)是“通道”还是“走廊”? |
| 一、“无奴论”的再度崛起 |
| 二、中国古史分期“新说”涌现 |
| 三、“封建”名实讨论与古史分期 |
| 四、余论 |
| 一、返回故土 |
| 二、出发点的移位 |
| 三、到“魁阁”去 |
| 四、广阔的“中间圈” |
| 五、走出“乡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