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西[1](2020)在《基于DPM模型的烟叶风分特性分析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在卷烟加工过程中,打叶复烤是影响卷烟质量的重要工艺,而烟叶风分工序是打叶复烤中最关键且极具代表性的工序之一,因此,对烟叶风分加工过程中存在的较为复杂两相流场,以及对影响风分效果的烟叶不同占比率开展研究,能够提高整个打叶复烤过程中打叶风分共性技术,保证卷烟生产过程中纯烟叶的质量稳定性。针对目前烟叶风分工艺参数确定依靠经验等问题,本课题利用数学模型建立的烟叶当量球型颗粒dp转化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实现了风分机内烟叶复杂风分过程的“白箱”可视化,结合实验研究分析纯烟叶风分效果,确认了风分工艺参数设定的最佳参数,形成了科学的理论和依据来指导生产。首先,本文研究分析了烟叶风分过程中流体力学理论和气固两相流理论,建立了烟叶风分室运动轨迹方程,重点研究了烟叶当量球型颗粒转化的数学模型,验证了数值模拟技术的合理性。其次,本文简化了风分机结构,利用Fluent有限元软件对风分机内风分流场进行了三种不同风速的气相数值模拟;仿真结果显示:在叶片出口和物料出口处气相速度变化较大,压力较小并产生负压。再次,本文基于气固两相流仿真模拟技术,采用图像识别技术,通过实验确定了纯烟叶、叶含梗、光梗三种类型烟叶的当量球型颗粒直径,仿真分析了气固两相流速度场和压力场,首次实现了烟叶风分数值模拟过程的可视化;仿真结果显示:三种类型烟叶在风分流场中出现分层现象,在风分机上、中箱体出现大量的涡旋,速度变化梯度范围较大,与气相结果类似,都在叶片出口和物料出口处产生了负压。最后,为了探讨不同实验工况下三种类型烟叶占比率对风分效果影响并获得最佳工况,分析了烟叶在风分室内流场湍流变化和颗粒运动轨迹,并根据打叶复烤厂风分效率大于80%,出片率大于50%的指标,建立了风分效果评价模型;结果显示:湍流变化主要集中在风分机上箱体流场域,并在中箱体位置形成了明显的环状湍流,最大速度大于8.29 m/s;受重叠空间影响,部分纯烟叶在风分流场区域内滞留时间过长约为4.63s,运动轨迹在中箱体呈环状运动趋势;通过仿真和实验分析不同工况下纯烟叶的风分效率和出片率,获得了提高风分效果的最佳工况,即框栏开口2.8?,打辊转速为50r/s,此时风分效率为85.94%,出片率为87.15%,验证了利用烟叶转化当量球型颗粒进行数值模拟的可行性。
周珊,李志刚,王华[2](2017)在《基于DPM模型的除杂机输送带段流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掌握烟草除杂机输送带段的流动特征,基于FLUENT16.0对其内部流场特性进行了研究;并针对气流流动紊乱、出口处粒子滞留、粒子冲蚀等现象,提出在除杂设备输送带前、后背增设均风板、托风板,采用高耐磨性的材料等措施。文章采用k-ε紊流模型和壁面函数法模拟气相流动,应用DPM模型追踪颗粒运动轨迹。结果表明:加入固体颗粒之后对连续相流场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明显;固体颗粒在输送带区域内运动平稳,没有发生翻滚及跳动等影响剔除杂物效率的现象,对进风口冲蚀作用最大。
周珊[3](2018)在《某智能型烟草除杂机流场的仿真研究》文中认为智能型烟草除杂机是一种集光、电、机、气为一体的自动化设备,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系统是杂物剔除系统,它借助气力输送技术通过输送带将烟草物料运输至适当位置然后抛出,通过剔除阀的喷气作用最终实现非烟杂物的剔除。本智能型烟草除杂机在气力输送技术的基础上研制而成,且在杂物剔除系统的结构上增设了均风板,气流的稳定性是本除杂机运行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参数。因此研究烟草除杂机杂物剔除系统的内部流场特性,对于改进装置的除杂性能、增强工作稳定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烟草除杂机的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建立了杂物剔除系统的物理模型并划分出了网格模型。在纳维-斯托克斯方程(Navier-Stokesequations)的基础上,对杂物剔除系统内部的常规流场展开了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均风板取得了良好的均风效果,但是计算时的网格数量巨大,计算起来困难。其次将流体流动区域分为流体区域和多孔介质区域,研究了多孔介质的参数设置方法,对杂物剔除系统内部的多孔介质流场展开了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应用多孔介质模型计算时的网格数量大大降低,计算方便且多孔介质模型的应用效果和实际均风板的效果基本一致。最后研究了杂物剔除系统内部流场中离散相的运动规律,并研究了不同进风口位置对于系统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部分的颗粒在导流板的作用下在输送带上平稳均匀的往前运动,且进风口位于右侧方的除杂效果更好。仿真分析结果为烟草除杂设备的结构设计与优化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所得参数为工程应用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王华,李志刚,周珊[4](2016)在《烟草除杂机均风板均风效果数值模拟》文中指出简要介绍了烟草除杂机中均风板的作用及重要性,对烟草除杂机模型进行简化后建立三维几何模型和计算流体力学仿真模型。针对进风口位置不同对系统进行了仿真模拟。对比分析了两种工况下流场内的空气速度场和压力场以及出口处的速度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均风板均风效果良好,能很好地辅助烟草平稳运动,且进风口位置对于烟草的运动没有什么影响。
李俏[5](2015)在《基于CFD的某滚筒式混料机流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烟草的加香加料是卷烟行业生产过程中的一道重要工序,烟叶与料液在滚筒内混合的好坏直接影响加香加料工艺过程中的一些特性变化(如烟叶破碎率、温湿度)、烟叶吸收料液的均匀性,以及料液的使用效率情况等。滚筒混料本身是一个动态过程,不仅受滚筒结构形式和料液特性的影响,还受气流运动、滚筒工作转速、烟叶浓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本论文主要建立了滚筒式加香加料机的虚拟样机,借助于计算机专业CFD软件Fluent模拟滚筒加料机里混料特性,仿真模拟滚筒加料机内部多相流场并对得到的结果进行了相关分析,数值模拟主要研究成果如下:本文对滚筒混料机内部计算区域内的单纯气相流场进行了简单的分析,验证了气动混合的可行性。研究了进出入风口的不同安装位置对滚筒内气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进出入风口安装在远离滚筒中心轴旁会在筒壁附近产生过于强烈的旋流而不利于烟叶在筒内形成理想的运动轨迹,而布置在滚筒中心轴附近则能产生符合设计的旋流同时又能在筒底部中心形成很大的上升气流,这种进风部位更有利于烟叶在滚筒内旋转混合。本论文探索性地应用颗粒轨道模型进行研究烟叶片状颗粒气固两相流场,片状颗粒利用形状系数进行了修正,并采用双耦合计算方式确定了颗粒轨道,与单耦合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了不同烟叶颗粒粒径以及滚筒转速对烟叶颗粒运动轨迹的影响,进一步验证了该模型模拟滚筒内烟叶旋转特性的准确性。为了充分研究滚筒混料机内部流场,本文考虑了空压气、料液及烟叶三相之间的相互作用,运用Euler/Euler/Lagrange数学模型对滚筒加香加料机内部三相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其结果基本能反应气液固三相在装置内的流动状态。最后分析了不同工作参数下对滚筒内速度场、浓度场与整个区域液滴运动轨迹及质量浓度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它们对滚筒加料机的混料效果有着各自的影响规律,但是滚筒混料要达到很好的混料质量,各参数之间必须达到一定的合理匹配。
周重凯[6](2015)在《基于EDEM和FLUENT耦合的加料机混料过程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某烟厂加料机混料滚筒和烟丝叶片为研究对象,采用离散元法(Discrete Element Method),依靠牛顿第二定律理论进行迭代计算。由于此方法计算量较大,需借助大型计算机服务器作为计算平台,为了减少计算量,将烟丝叶片按照离散颗粒进行处理,追踪颗粒间的运动位移和速度。为了使仿真结果更加接近实际情况,研究烟叶的本构模型,通过DEM的商业软件EDEM进行建模,模拟仿真烟丝叶片在加料混合过程中的整丝率。同时,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将滚筒内部的液体香料按照连续项进行处理。在滚筒中,离散颗粒与液体香料有双相耦合的作用,采用商业软件EDEM和FLUENT进行耦合分析研究,通过调节相关的参数进行动态模拟仿真,以期得到改善加料机混料效果的一种可行并且高效的方法。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国内烟草行业发展比较落后的状况,本文通过应用数字化仿真技术,实现加料机滚筒内部混料过程的可视化。(2)研究加料机混料滚筒的旋转角度,通过EDEM仿真研究,确定滚筒的最佳倾角,并且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为实际生产线提出指导方案。(3)对烟叶叶片几何模型进行统计与建模,同时实现对烟叶叶片本构模型建立与分析,通过EDEM建模仿真,确定加料机滚筒旋转的最佳转速,从而减少烟叶叶片破碎率,提高加料的均匀性。(4)利用现代计算机仿真设备进行模拟研究,节约实验成本同时为提高生产线效率提供可靠保障。运用大型计算机服务器,对加料机滚筒内部烟叶固相与香料液相进行模拟仿真,运用EDEM和FLUENT耦合方法研究滚筒内固液两相流的流动特性,与相关的实验研究进行对比,系统的分析滚筒内固液项的流动形态,固液流速分布。
于国锋,冯媛,崔淑强,吕良森[7](2013)在《CFD在烟草工程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文中指出为便于烟草科研人员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综述了近10年来CFD软件在国内外烟草工业包括烟草加工设备、车间与贮藏空间设计等方面的应用研究现状,认为CFD软件在烟草加工和贮存过程中流体均匀流动、温湿度场均匀分布、物料温度和含水率变化关系,以及燃烧过程中烟支的相关问题研究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王栋梁[8](2011)在《某烟草加香加料机的设计与仿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烟草的加香加料是卷烟生产过程中的一道重要工序,是改善卷烟吸味品质和保持卷烟风格的重要保证,而加香加料机的性能直接决定着烟叶在加香加料过程中的物性变化(如破碎率、温湿度)、烟叶受料受液的均匀性,以及料液的使用效率等。本文对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德国KAS加香加料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调查,分析了其存在的缺陷,并在其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立式气动混合的新方案,设计了完整的设备结构,针对气动混合原理的可行性进行了原理样机的设计、制造、实验及仿真研究,具体工作如下:(1)总体方案设计通过对KAS加香加料机及一些传统混合机械、食品加工机械的研究,提出了以气动混合方式代替原KAS机机械混合的方式进行加香加料的总体方案,确定了气动混合加香加料机的功能模块及工作流程;详细设计了加香加料机的各个功能模块子系统,主要包括进出料系统、筒体、布风系统、加香加料系统、热风循环系统等;应用流态化原理和气力输送原理计算确定设备的总体参数。(2)试验样机的设计及试验研究针对气动混合加香加料的可行性研究进行了试验样机的工程设计与研制,开展了相应的试验研究工作;根据流场的仿真计算结果与分析结果研究了两种不同孔板开孔方式对筒内气流的影响;根据在试验中发现的问题,分析了试验样机出现不良气泡特性的原因,提出了试验样机布风室的改进措施,并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验证了所提改进措施的有效性。(3)片状颗粒两相流场的数值模拟由于片状颗粒两相流理论尚不成熟,本文探索性地将颗粒轨道模型应用于片状颗粒两相流场的研究,用形状系数对片状颗粒进行了修正,并采用双耦合计算方式进行了颗粒轨道的确定,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本文通过原理样机研制、试验研究与数值仿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索了立式气动混合加香加料的技术途径,原理具有可行性,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实施工程样机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唐向阳[9](2008)在《高速皮带机自动纠偏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异物剔除机的高速皮带机为例,在简要介绍其结构和纠偏机理的基础上,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其自动纠偏系统的设计。该设计主要包括机械设计和控制设计两大部分。其中,机械设计的重点是检测传感器和执行机构的选型和安装,而控制设计部分的重点是纠偏控制的原理、方法及纠偏控制程序的流程图。经实践验证,该系统较好地解决了大流量高速皮带输送机的皮带跑偏难题,具有结构简单、价格低廉、调整方便、运行稳定等优点。
唐向阳,张勇,周杰,张晨光[10](2008)在《异物剔除机物料稳定系统的流场CAE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首先简要介绍了异物剔除机的风压物料稳定系统的作用及重要性,接着建立了系统的三维几何模型和CFD分析模型,进行了流场内的空气速度场、烟叶速度场分析和压力场分析,然后对烟叶的运动轨迹进行了模拟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系统中压风、托风及除尘风的设置合理,能很好地辅助烟叶平稳运动,有利于在检测区域进行摄像检测及后续对异物的准确剔除。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 1.1.1 课题来源 |
|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 |
| 1.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 1.2 风分技术国内外研究及发展概况 |
| 1.2.1 风分理论国内外研究 |
| 1.2.2 风分过程数值模拟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3 CFD技术及其在烟草行业中的应用 |
| 1.3 风分机设备国内外发展概况 |
| 1.4 打叶风分存在的问题分析 |
| 1.5 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 1.6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风分室内烟叶风分过程理论研究 |
| 2.1 风分机设备简介和工作原理 |
| 2.1.1 设备简介 |
| 2.1.2 风分过程的基本原理 |
| 2.2 烟叶流体力学基础 |
| 2.2.1 计算流体力学概述 |
| 2.2.2 计算流体力学的求解过程 |
| 2.3 烟叶空气动力学特性描述 |
| 2.3.1 烟叶在风分室中的运动轨迹方程 |
| 2.3.2 烟叶与当量球型颗粒转换 |
| 2.3.3 风分过程单颗粒与颗粒群的关系 |
| 2.4 风分室内气固两相流理论 |
| 2.4.1 气固两相流概述 |
| 2.4.2 双流体模型 |
| 2.5 烟叶风分过程中的模拟理论分析 |
| 2.6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风分机模型建立与内部气流场分析 |
| 3.1 风分机模型建模 |
| 3.1.1 风分机几何结构 |
| 3.1.2 流体分析模型的建立 |
| 3.2 风分机内气流场数学建模 |
| 3.2.1 风分室内气流场分析 |
| 3.2.2 气流场数学建模 |
| 3.2.3 涡流强度对气流场的影响研究 |
| 3.3 气流场模拟技术路线 |
| 3.4 风分机风分数值模拟参数设置 |
| 3.4.1 数值模型的选择 |
| 3.4.2 边界条件的设置 |
| 3.4.3 其他参数选择 |
| 3.5 气流场的数值模拟结果 |
| 3.5.1 气相速度场的分析 |
| 3.5.2 气相压力场的分析 |
| 3.6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烟叶风分气固两相流数值模拟 |
| 4.1 烟叶气固两相流模拟技术建立 |
| 4.1.1 气固两相流的研究内容 |
| 4.1.2 烟叶当量球型颗粒建立计算分析 |
| 4.1.3 DPM模型烟叶的建立研究 |
| 4.2 气固两相流场数值模拟结果 |
| 4.2.1 气固两相速度场仿真分析 |
| 4.2.2 气固两相压力场仿真分析 |
| 4.3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打叶复烤烟叶风分实验的分析研究 |
| 5.1 风分效果评价模型建立 |
| 5.2 烟叶风分实验研究 |
| 5.2.1 实验目的和意义 |
| 5.2.2 实验内容和方法 |
| 5.3 实验参数对风分流场及轨迹影响分析 |
| 5.3.1 实验参数对风分流场影响 |
| 5.3.2 实验参数对烟叶运动轨迹影响 |
| 5.4 实验对风分效果影响分析 |
| 5.5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 6.1 论文总结 |
| 6.2 不足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课题背景及其意义 |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 1.3 CFD在除杂领域的应用 |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 1.5 本章小结 |
| 2 除杂系统的工作原理及模型的建立 |
| 2.1 除杂机工作原理分析 |
| 2.2 气力输送技术的应用原理 |
| 2.3 杂物剔除系统模型的建立 |
| 2.4 本章小结 |
| 3 杂物剔除系统的常规流场分析 |
| 3.1 基本控制方程 |
| 3.2 湍流模型 |
| 3.3 求解方法 |
| 3.3.1 偏微分方程的数值求解法 |
| 3.3.2 基本的求解方法 |
| 3.4 离散格式 |
| 3.5 网格生成技术 |
| 3.6 常规流场的仿真计算 |
| 3.6.1 常规流场的网格划分 |
| 3.6.2 常规流场仿真结果分析 |
| 3.7 本章小结 |
| 4 杂物剔除系统的多孔介质流场分析 |
| 4.1 多孔介质模型的控制方程 |
| 4.2 多孔介质模型的参数 |
| 4.3 多孔介质流场的仿真计算 |
| 4.3.1 计算域与网格划分 |
| 4.3.2 多孔介质流场仿真结果分析 |
| 4.4 本章小结 |
| 5 杂物剔除系统流场内的离散相分析 |
| 5.1 离散相(DPM)分析 |
| 5.1.1 离散相控制方程与计算方法 |
| 5.1.2 离散相仿真结果分析 |
| 5.2 不同进口位置对流场特性的影响 |
| 5.3 本章小结 |
| 6 总结与展望 |
| 6.1 工作总结 |
| 6.2 工作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1 CFD分析模型的建立 |
| 1.1 三维几何模型 |
| 1.2 材料模型 |
| 1.3 网格模型 |
| 1.4 边界条件的确立 |
| 1.5 初始条件的确立 |
| 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 2.1 模型1和模型2的流场内空气速度场对比分析 |
| 2.2 流场内压力场对比分析 |
| 2.3 流场内气流轨迹模拟分析 |
| 3 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背景、问题与研究意义 |
| 1.1.1 背景 |
| 1.1.2 问题 |
| 1.1.3 研究意义 |
| 1.2 加香加料机的国内外现状 |
| 1.3 CFD技术及其在烟草行业的应用 |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 |
| 第二章 计算流体力学理论 |
| 2.1 计算流体力学概述 |
| 2.2 单相湍流数值模拟 |
| 2.2.1 滚筒混料机内流体流动控制方程的简化 |
| 2.2.2 单相湍流数值模拟方法 |
| 2.3 多流体模型中的离散相湍流模型 |
| 2.4 三相流体湍流流动的E/E/L模型 |
| 2.4.1 分散粒子的处理方法 |
| 2.4.2 受固体粒子作用影响的气液双流体模型 |
| 2.4.3 相间耦合 |
| 2.5 CFD数值模拟理论 |
| 2.5.1 有限体积法 |
| 2.5.2 插值方式 |
| 2.5.3 流场计算方法 |
| 2.6 Fluent软件介绍 |
| 2.7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网格划分及模型建立 |
| 3.1 流场模型的网格化 |
| 3.1.1 网格单元类型及非结构网格各种生成方法介绍 |
| 3.1.2 ICEM CFD软件介绍 |
| 3.2 几何模型处理 |
| 3.3 计算域滚筒网格生成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滚筒混料机内部气固两相流场研究 |
| 4.1 滚筒混料机设计参数及模拟工况参数 |
| 4.2 气相流场仿真 |
| 4.2.1 实体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
| 4.2.2 模拟参数设置 |
| 4.2.3 数值模拟结果 |
| 4.3 烟叶旋转混料特性研究 |
| 4.3.1 气固两相流简介 |
| 4.3.2 数值模拟结果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滚筒混料机气液固三相流数值模拟研究 |
| 5.1 研究计算的物理模型 |
| 5.1.1 双介质喷嘴 |
| 5.2 数值模拟 |
| 5.2.1 数学模型 |
| 5.2.2 边界条件 |
| 5.2.3 模拟工况参数 |
| 5.3 速度场分析 |
| 5.3.1 滚筒转速对相对速度场的影响 |
| 5.3.2 烟叶初始浓度对相对速度场的影响 |
| 5.4 烟叶浓度场分析 |
| 5.4.1 滚筒转速对烟叶浓度场的影响 |
| 5.4.2 烟叶初始浓度对烟叶浓度场的影响 |
| 5.5 离散相液滴运动轨迹及质量浓度分布分析 |
| 5.5.1 滚筒转速对液滴运动轨迹及质量浓度分布的影响 |
| 5.5.2 烟叶初始浓度对液滴运动轨迹及质量浓度分布的影响 |
| 5.6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 6.1 主要研究方法与结论 |
| 6.2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项目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课题的来源 |
| 1.2 问题提出 |
| 1.3 研究现状 |
| 1.3.1 加料机的发展现状 |
| 1.3.2 加料机的工作原理 |
| 1.4 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技术路线 |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 1.6 研究的目的 |
| 1.7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离散元和计算流体动力学基本原理 |
| 2.1 离散元法介绍 |
| 2.1.1 离散元法国内外发展现状 |
| 2.1.2 离散元法的基本原理 |
| 2.1.3 离散元法的颗粒接触模型 |
| 2.1.4 离散元法的求解实现 |
| 2.1.5 EDEM软件的介绍 |
| 2.2 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简介 |
| 2.2.1 计算流体力学的起源 |
| 2.2.2 计算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 |
| 2.2.3 计算流体力学在国内外的应用 |
| 2.2.4 国内外现有CFD软件发展简介 |
| 2.3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EDEM软件与FLUENT软件的耦合 |
| 3.1 EDEM软件的设置 |
| 3.2 EDEM-FLUENT耦合方法 |
| 3.3 曳力模型 |
| 3.4 时间步长的匹配 |
| 3.5 EDEM 2.6与FLUENT 15.0耦合流程 |
| 3.6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加料机混料过程仿真分析 |
| 4.1 EDEM对加料机研究 |
| 4.2 DEM和CFD建模 |
| 4.3 CFD求解过程 |
| 4.4 耦合仿真结果分析 |
| 4.5 仿真条件的优化处理 |
| 4.6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主要研究方法及结论 |
| 5.2 创新点 |
| 5.3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项目 |
| 1 在烟草加工车间、仓库暖通空调设计与环境控制中的应用 |
| 2 在烟草加工设备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
| 2.1 干燥设备 |
| 2.2 膨胀设备 |
| 2.3 气流输送设备 |
| 2.4 加料加香设备 |
| 2.5 其他流体作用设备 |
| 3 在卷烟燃吸特性研究中的应用 |
| 4 小结与展望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背景与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现状 |
| 1.3 CFD技术及其在烟草行业的应用 |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 2 新型气动混合加香加料机设计 |
| 2.1 KAS机缺陷分析 |
| 2.2 新型气动混合加香加料机方案设计 |
| 2.2.1 设计要求 |
| 2.2.2 设计思想及工作原理 |
| 2.2.3 结构设计及理论计算 |
| 2.3 小结 |
| 3 计算流体力学相关理论 |
| 3.1 计算流体力学概述 |
| 3.1.1 CFD的发展历程 |
| 3.1.2 CFD工作原理及步骤 |
| 3.2 CFD控制方程和基本解法 |
| 3.2.1 控制方程 |
| 3.2.2 控制方程的离散 |
| 3.2.3 离散后的数值解法 |
| 3.3 常用CFD软件介绍 |
| 3.4 小结 |
| 4 试验样机仿真及试验研究 |
| 4.1 试验样机设计 |
| 4.1.1 试验样机总体结构 |
| 4.1.2 试验设备及仪器 |
| 4.2 虚拟样机的建立 |
| 4.2.1 实体建模 |
| 4.2.2 网格划分 |
| 4.2.3 模型求解 |
| 4.3 试验样机布风结构分析 |
| 4.3.1 孔板结构分析 |
| 4.3.2 布风室结构分析 |
| 4.4 烟叶悬浮特性研究 |
| 4.4.1 气固两相流简介 |
| 4.4.2 数学模型的建立 |
| 4.4.3 数值模拟步骤 |
| 4.4.4 模拟结果 |
| 4.5 小结 |
| 5 总结 |
| 6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1 CFD分析模型的建立 |
| 1.1 三维几何模型 |
| 1.2 材料模型 |
| 1.3 网格模型 |
| 1.4 边界条件的确定 |
| 1.5 初始条件的确定 |
| 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 2.1 流场内空气的速度场分析 |
| 2.2 流场内烟叶的速度场分析 |
| 2.3 流场内压力场分析 |
| 2.4 几个边界处的气流运动轨迹模拟分析 |
| 3 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