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艺[1](2020)在《市场主流藁本类药材的差异性评价及谱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药材藁本是伞形科藁本属植物藁本(Ligusticum sinense Oliv.)和辽藁本(Ligusticum jeholense Nakai et Kitag.)的干燥根茎及根,具有祛风散寒、除湿止痛的功效。新疆藁本是伞形科山芎属植物鞘山芎(Conioselinum vaginatum(Spreng.)Thell.)的干燥根茎及根,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进入地方药材市场,与药材藁本在外观形态上相似,民间认为其与药材藁本功效相似,常作为药材藁本销售,是药材市场上的主流。藁本类药材中主要含有苯酞类、萜类、有机酸类等化学成分,现代研究表明其具有心脑血管保护、神经保护、抗炎、镇痛等功效。目前《中国药典》(2015版)上药材藁本的质量控制主要集中在阿魏酸的含量测定上,很难真正体现药材藁本的整体质量,同时,潜在活性成分不明也使其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缺陷,新疆藁本用作药材藁本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难以保证。因此,对藁本类药材的质量评价体系进行研究,开展藁本类药材差异性评价及谱效关系研究十分必要。本论文包括以下4个部分:1.藁本类药材的叶绿体基因组研究。结果表明:藁本、辽藁本及新疆藁本的叶绿体基因组均为典型的四分体结构,在长度、GC含量、IR边界、密码子偏好性及重复序列等方面,藁本和辽藁本均有较高程度的相似,而新疆藁本较前两者存在一定差异。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藁本和辽藁本亲缘关系较近,聚为一支,新疆藁本距藁本和辽藁本较远。滑窗分析结果显示新疆藁本在ycf2基因与trnL基因之间插入了trnH基因,而藁本和辽藁本的trnH基因在ycf2-trnL片段中无插入,而位于psbA基因与trnL基因之间;藁本和辽藁本的accD-ycf4片段存在较大差异。以上片段可能为快速、有效区分三个物种提供新手段。2.建立了藁本类药材UPC2-PDA-QDA和UPLC-PDA-QDA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并对丁烯基苯酞、藁本内酯、洋川芎内酯A、洋川芎内酯C、阿魏酸、阿魏酸松柏酯、D-色氨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B、洋川芎内酯I、正丁基苯酞等12种成分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藁本、辽藁本及新疆藁本在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洋川芎内酯A在藁本中含量偏高,但在辽藁本和新疆藁本中含量偏低;藁本内酯在辽藁本中含量偏高,但在藁本和新疆藁本中含量偏低;大多数成分在新疆藁本中含量普遍偏低且正丁基苯酞、丁烯基苯酞、隐绿原酸等成分在新疆藁本中均未能检测出。同时,对UPC2-PDA-QDA和UPLC-PDA-QDA两种分析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UPC2和UPLC适用于不同种类化合物的分析,UPC2分析的丁烯基苯酞、藁本内酯、洋川芎内酯A、洋川芎内酯C均为苯酞类化合物,具有抗炎、镇痛、保护心脑血管、保护神经系统等潜在生物活性。UPLC分析的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B等成分为有机酸类,该类成分在多种药材中普遍存在。化学计量学分析结果显示UPC2方法对于不同物种的藁本类药材具有较好的鉴别能力,该方法测定的苯酞类化合物具有重要的化学分类学意义,更适合于藁本类药材的化学质量评价。同时,UPC2方法具有分离效率高、分析时间短、环境友好等优点。以上结果表明:UPC2与UPLC方法具有良好的互补性,UPC2方法对富含挥发油类成分的药材展示了较好的分析效果,可为目前的药材质量评价体系提供一种有力的补充。3.开展了藁本类药材的抗炎和镇痛活性研究。结果表明:藁本、辽藁本及新疆藁本的甲醇提取物均有显着的抗炎活性,20、30、40μg/mL剂量下的藁本、辽藁本及新疆藁本甲醇提取物干预6h,均可以显着抑制炎症细胞NO的生成;0.05、0.1、1g/kg剂量下的藁本、辽藁本及新疆藁本甲醇提取物灌胃给药7天,均可以显着降低足趾肿胀率,显着下调小鼠肿胀组织中IL-1β、IL-6和PGE-2的表达。新疆藁本的抗炎活性弱于同等剂量下的藁本和辽藁本。藁本、辽藁本及新疆藁本的甲醇提取物均有显着的镇痛活性,0.05、0.1、1g/kg剂量下的藁本、辽藁本及新疆藁本甲醇提取物灌胃给药3天,均可以显着减少醋酸诱导小鼠扭体反应次数,提升小鼠痛阈值,具有显着的镇痛效果,不同剂量下藁本、辽藁本及新疆藁本的镇痛效果存在差异,低剂量的情况下(0.05 g/kg)新疆藁本表现较好的镇痛效果,高剂量的情况下(0.1、1 g/kg)藁本及辽藁本表现较好的镇痛效果。4.开展了藁本类药材抗炎和镇痛活性的谱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化学成分与抗炎、镇痛活性指标相关关系显着,UPC2-PDA-QDA方法分析的化合物,4(洋川芎内酯A)、5、6、7、12(阿魏酸)、14(阿魏酸松柏酯)与抗炎活性显着正相关;1(丁烯基苯酞)、2(藁本内酯)、3、9、10(洋川芎内酯C)、11、13、14(阿魏酸松柏酯)与镇痛活性显着正相关;UPLC-PDA-QDA方法分析的化合物1、3(绿原酸)、4(隐绿原酸)、6(阿魏酸)、7(异绿原酸B)、9、16、18(阿魏酸松柏酯)、19、20(正丁基苯酞)、22与抗炎活性显着正相关,1、3(绿原酸)、4(隐绿原酸)、7(异绿原酸B)、8、10(洋川芎内酯I)、14、18(阿魏酸松柏酯)、22、24与镇痛活性显着正相关。本论文从叶绿体基因组、化学成分以及药效活性三个方面开展了藁本类药材的差异性评价,并通过谱效关系研究,探究了藁本类药材潜在的抗炎、镇痛活性物质。对发现的潜在活性成分的药效活性验证及作用机制揭示有待下一步深入研究。
张芳芳[2](2020)在《辽藁本内生菌的分离、筛选及可利用菌株的条件优化》文中研究说明辽藁本(Ligusticum jeholense Nakai et Kitag)是伞形科藁本属的草本植物,以干燥的根及根茎入药,为东北常见中药,具有祛风、散寒、除湿、止痛的功效,是治疗风寒感冒、巅顶疼痛、风湿痹痛的常用中药材。主要含有阿魏酸、藁本内酯、肉豆蔻醚等化学成分。药用植物内生菌是一类长期生活在健康植物组织内部,与宿主植株建立和谐共处的生存关系,却不会对植株造成明显伤害的微生物,能产生具有抗菌、抗肿瘤、抗病毒及促进植物生长发育等丰富的次级代谢产物,在生物工程制药、工业产品发酵、农业作物的病虫害防治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中药材农药残留是目前面临的一个严峻的安全生产问题,生产上主要使用化学农药对药用植物病害进行防治,导致药材农药残留超标,从而影响其质量。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防制剂逐渐被关注,人们把植物病害的防治工作逐步从农药防治向生物防治转化,防治药用植物病害的拮抗菌也逐步应用于工业化生产中。故内生菌用于开发生物菌剂及生物农药等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潜在的开发应用价值。现己报道,从药用植物中分离的内生菌,能够产生与宿主植物相同或类似的化学物质,辽藁本中存在的内生菌对植株的生长,代谢等有重要的积极影响作用,但关于药用植物辽藁本内生菌方面的研究目前仍处于初期阶段。本文对伞形科藁本属辽藁本的内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并做了鉴定,并对其中拮抗作用效果好、广谱性强的内生菌株ZHAB63及ZHAF1进行的发酵培养液条件优化,筛选出最适合生长的培养基成分及发酵条件,为深入开发利用辽藁本内生菌资源提供方法学基础,以及为进一步研发能防治东北地区常见药用植物病害的生物制剂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研究内容为以下几个方面:(1)分别对辽藁本的根及根茎做不同浓度试剂(次氯酸钠试剂、升汞试剂)及不同时间的表面消毒处理,确定最适宜的消毒方案:根的最佳表面消毒处理为0.10%升汞15min;根茎的最佳表面消毒处理为0.10%升汞12min。(2)利用生长速率法,筛选对人参锈腐病菌、人参灰霉病菌、人参疫病病菌、人参黑斑病菌、人参根腐病菌和细辛菌核病菌、防风灰霉病菌、防风根腐病菌、刺五加黑斑病菌、细辛叶枯病病菌、苍术立枯病菌具有抑制作用的内生菌。筛选后有23株内生细菌和11株内生真菌能至少对一种植物病原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从根部分离到的内生细菌ZHAB63和茎中的ZHAF1对11种植物病原菌具有广谱抑菌作用,尤其在抑制细辛菌核病菌时,拮抗效果达到最佳,抑菌率分别为72.22%、91.84%,达到极显着差异。(3)分离辽藁本中的内生菌采用传统的组织块法,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对分离到的102株内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到内生菌14属32种,内生细菌包括芽孢杆菌属(Bacill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肠杆菌属(Enterobacter)、沙雷氏菌属(Serratia)、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分支杆菌属(Mycobacterium)、藤黄杆菌属(Luteibacter)、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鞘氨醇杆菌属(Sphingobacterium)、泛菌属(Pantoea)共11属。内生真菌鉴定有3个属,分别为镰刀菌属(Fusarium)、链格孢属(Alternaria)、曲霉属(Aspergillus)。其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及镰刀菌属(Fusarium)属的内生菌最多,分别占总内生菌的15.625%和18.75%。具有较好拮抗作用的内生真菌ZHAF1为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内生细菌ZHAB63菌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4)辽藁本内生真菌ZHAF1液体发酵最适培养基为:葡萄糖15 g/L,酵母浸膏2.5 g/L,硫酸镁5.0 g/L;最佳发酵条件为:温度27℃,p H 7.0,转速200 r/min,培养5 d。培养条件优化后的抑菌率较优化前明显提高,细辛菌核病菌的抑菌率由优化前的91.84%提高至95.36%。(5)内生细菌ZHAB63菌株液体发酵最适培养基为:蔗糖15.0 g/L,酵母粉20.0 g/L,蛋白胨20.0 g/L,硫酸镁5.0 g/L;最佳发酵条件为:温度30℃,p H6.5,转速180 r/min,培养48 h。培养条件优化后,对细辛菌核病菌的抑制率由优化前的72.22%提高至84.99%。本研究首次从药用植物辽藁本中分离102株内生菌,从中筛选对11种东北地区常见植物病原菌具有广谱抑菌活性的菌株ZHAB63和菌株ZHAF1,在细辛离体条件下ZHAB63菌株及ZHAF1菌株和其发酵液对细辛菌核病菌存在较强的抑制作用,经鉴定这两株菌分别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和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本研究为药用植物真菌性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开发潜在可靠的新型药用化合物提供科学依据。
张令仪[3](2019)在《当归、川芎及藁本中核受体TR3调控活性的苯酞类成分的分离》文中研究表明孤儿核受体TR3参与多种细胞不同时期的多种生理活动,可促进增殖,也可抑制增殖,促进凋亡,是调节细胞增殖和凋亡的理想靶点之一。前期实验和文献调研显示部分苯酞类化合物可以靶向核受体TR3发挥抗肿瘤、抗炎等生物活性。本研究选取了几种含有苯酞成分的伞形科常用中药当归(Angelicae Sinensis Radix)、川芎(Chuanxiong Rhizoma)和藁本(Ligustici Rhizoma et Radix),分离并研究其含有的调控核受体TR3活性的苯酞类成分。本研究使用了常规的硅胶柱层析、C18柱层析、中压制备及高效液相制备等分离方法,从三种药材中共分离得到26个单体化合物,利用一维及二维核磁共振波谱、高分辨率质谱、紫外等光谱学数据分析鉴定为26个苯酞类化合物,其中简单苯酞 10个:Senkyunolidel(15),Z-6-hydroxy-7-methoxydihydroligustilide(16),SenkyunolideA(17),Neocnidilide(18),11-AngeloysenkyunolideF(19),SenkyunolideB(20),SenkyunolideC(21),Z-ligustilide(24),E-ligustilide(25),n-Buthlphthalide(26);二聚苯酞 16个:Angeolide(1),Tokinolide B methyl ester(2),Angeolide methyl ester(3),Z,Z-6.6’,7.3’a-diligustilide(4),Gelispirolide(5),Z-6.8’,7.3’-diligustilide(6),3E,3’E-6.6’,7.3’a-diligustilide(7),3Z-6R,7S,3’R,8’R-6.8’,7.3’-diligustilide(8),3Z,3’E-6.6,,7.3’a-diligustilide(9),3Z-6S,7R,3’S,8’R-6.8,,7.3’-diligustilide(10),3E-6R,7S,3’S,8’R-6.8’,7.3’-diligustilide(11),Chuanxiongdiolide A(12),3,3’Z-6.7’,7.6’-diligustilide(13),Tokinolide A(14),Senkyunolide P(22),Z-3,8-dihydro-6,6’,7,3’a-diligustilide(23)。二聚苯酞类化合物中化合物7-11为新化合物。为了初步检测分离到的苯酞类化合物是否具有调控孤儿核受体TR3的活性,本研究选取了若干当前在当归、川芎和藁本中所提取得到的以及前期提取到的苯酞类化合物(C8-C29),利用双报告基因分析方法进行了化合物对TR3转录激活影响的检测,结果发现化合物1、C4、C8、Cll、C12、C20对核受体TR3具有明显的转录激活的作用,尤其是C12的作用最为显着,而化合物4、6、24对核受体TR3具有明显的转录抑制作用。本研究还利用报告基因分析检测了苯酞类化合物对NF-κB转录激活的影响,发现化合物2,5能够明显抑制NF-κB转录激活,化合物13、14、20、24等也显示一定程度的抑制效果。为了初步观察苯酞类化合物的细胞毒性,本研究中采用MTT法检测了苯酞类化合物对人肺癌H460细胞的细胞毒性,实验结果发现在浓度20 μM时,化合物C28能够强烈抑制H460细胞的增殖,化合物1、14、C8、C11、C12能明显抑制细胞增殖。以上初步的生物活性结果为课题后续研究苯酞类化合物的生物学功能及调控TR3的作用和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陈义娟[4](2017)在《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叶提取物中杀螨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及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Boisduval)(Acarina:Tetranychidae)是一种杂食性害螨,寄主植物超过100多种,被认为是最重要和最难防治的世界性农业害螨之一。目前该螨类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学合成农药,然而化学合成农药的长期使用带来的环境安全、食品安全以及抗药性等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从天然的植物资源中寻找具有杀螨活性的植物提取物或活性化合物用于植物源杀螨剂的开发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通过对13种植物材料对朱砂叶螨杀螨活性的测定,筛选出具有显着杀螨活性的植物提取物-香樟叶提取物。对香樟叶提取物中活性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从中鉴定出活性化合物-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研究了两种活性化合物对朱砂叶螨的作用方式、作用机理和稳定性。利用解剖镜连续动态观察了两种活性化合物对朱砂叶螨形态学和行为的影响;研究了两种活性化合物对朱砂叶螨体内相关保护、代谢和靶标酶的影响以及对与靶标酶相关的生物胺类物质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将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分别配制成20%2,4-二叔丁基苯酚微乳剂和30%油酸乙酯乳油,并经过苗期盆栽试验以及三地的田间药效试验,验证了其对朱砂叶螨的防治效果。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浸叶法测定了13种植物不同部位的提取物对朱砂叶螨的杀螨活性,发现香樟叶提取物杀螨活性最高,分别采用玻片法、浸叶法和苗期盆栽法三种生物活性测定方法对香樟叶提取物的杀螨活性进行了验证。苗期盆栽结果显示香樟叶提取物处理7天后其防效可达78.3%。2)采用植物化学手段与生物活性示踪方法对香樟叶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进行一系列的分离和纯化,获得活性组分F112和F123,然后通过GC-MS以及与标准品比对鉴定出5种化合物,杀螨活性测定结果显示该5种化合物对朱砂叶螨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杀螨活性,其中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具有最高杀螨活性。分别采用玻片法、浸叶法和苗期盆栽法三种生物活性测定方法对两种活性化合物的杀螨活性进行了验证。苗期盆栽结果显示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处理7天后对朱砂叶螨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1850.94和2481.65 mg kg-1。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优化了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的提取工艺,其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料液比1:75,提取时间30 min,提取3次。通过对我国九个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部位香樟中两种活性化合物含量的测定发现,两种活性化合物在香樟各部位的叶中含量相对较高;秋季采集的香樟叶中含量最高;且广西香樟叶中2,4-二叔丁基苯酚的含量最高,为458.8 ng g-1叶片干重,而油酸乙酯的含量最高的产地为上海,含量为61.38 ng g-1叶片干重。3)针对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的作用方式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活性化合物对朱砂叶螨成螨、幼螨和卵都具有显着的触杀效果,并且对朱砂叶螨若螨的触杀活性最高,其次是卵,而对朱砂叶螨成螨活性最低。除触杀活性外,两种活性化合物对朱砂叶螨也表现出显着的驱避和抑制产卵作用以及良好的残毒活性,而胃毒和内吸作用不明显。此外,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相对稳定,且2,4-二叔丁基苯酚更加稳定。但是,高温、酸性、长时间的光照和紫外照射可明显影响油酸乙酯的杀螨活性,需在使用和储藏过程中应注意避光、低温储藏;碱性环境对2,4-二叔丁基苯酚的活性影响较大,最好在中性或酸性条件下使用和储藏。4)研究了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的作用机理。通过对经两种活性化合物处理后朱砂叶螨的连续动态观察,发现朱砂叶螨表现出一些典型的中毒症状,像如兴奋、抽搐、痉挛和麻痹。另外,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体内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作用不明显,而对单胺氧化酶具有显着的抑制活性。与此同时,采用UPLC-3QMS测定朱砂叶螨体内七种生物胺含量结果显示,除苯乙胺(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和章鱼胺(油酸乙酯)之外,经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处理后朱砂叶螨雌成螨体内生物胺的含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因此,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显着的杀螨活性很可能是由于对单胺氧化酶或类似单胺氧化酶活性的酶的抑制作用或是作用于某个或某些生物胺偶联G蛋白受体,从而导致朱砂叶螨神经系统中生物胺含量的累积,进而引起螨虫表现出抽搐、痉挛等典型的神经毒害症状。除此之外,该两种活性化合物对朱砂叶螨体内ATP酶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其中2,4-二叔丁苯酚对Ca2+-Mg2+-ATP酶作用最为显着,油酸乙酯对Na+-K+-ATP酶的抑制活性最突出。因此,Ca2+-Mg2+-ATP酶和Na+-K+-ATP酶也有可能分别是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的作用靶点。5)通过添加适当的助剂,分别配制出稳定的20%2,4-二叔丁基苯酚微乳剂和30%油酸乙酯乳油;确定了通过GC-MS对其有效成分进行含量检测和质量控制的方法。室内离体和苗期生测结果显示:这两种杀螨制剂对朱砂叶螨都具有显着的防治效果,并明显提高了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的防治效果。在苗期盆栽试验中,用药处理7d后,2,4-二叔丁基苯酚微乳剂和油酸乙酯乳油对朱砂叶螨的LC50分别为497.22和770.30 mg kg-1,比单纯使用两种活性物质时防治效果显着提高。温室试验和三地田间试验结果显示:20%2,4-二叔丁基苯酚微乳剂和30%油酸乙酯乳油对各地区不同寄主上的朱砂叶螨都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高浓度的2,4-二叔丁基苯酚微乳剂和油酸乙酯乳油在用药14d后防效在83.28-97.76%和81.63-98.86%,优于或等同当地常用化学对照药剂-联苯肼酯、哒螨灵和溴虫腈。急性毒理学测试结果显示20%2,4-二叔丁基苯酚微乳剂和30%油酸乙酯乳油经口、经皮、吸入毒性都属于微毒类,对家兔眼及家兔和豚鼠皮肤无刺激性,属弱致敏物。综上所述,本研究从发现活性植物提取物,分离纯化鉴定出活性化合物和提取工艺的优化,到活性化合物的作用方式和作用机理,再到安全、高效和稳定制剂的研制和田间药效试验,充分证实了香樟叶提取物及其活性化合物是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植物源杀螨剂,为以城市绿化废弃物香樟叶为原料进行植物源生物杀螨剂的创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宋萍萍[5](2016)在《五种类型天然香豆素化合物的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然产物特别是植物中的次生代谢产物是人类预防和治疗疾病药物的重要来源,也是新农药创制的重要资源。天然香豆素类化合物作为一大类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其主要结构类型有简单香豆素、呋喃香豆素(分为线型和角型呋喃香豆素)、吡喃香豆素(分为线型和角型吡喃香豆素)五种类型。某些天然香豆素化合物具有杀虫、抑制植物病原菌及抗炎的活性,自然界蕴藏的天然香豆素种类繁多,为了进一步开发新的天然香豆素类化合物在杀虫、抑菌和抗炎方面上的应用,本研究通过从6种具有杀虫抑菌抗炎活性的植物中提取分离及利用合成的方法得到五种类型香豆素化合物,研究这些化合物的杀虫、抑菌和抗炎活性,筛选活性较好的化合物,并探索活性化合物的作用机制,为活性化合物的应用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同时通过研究活性化合物结构类似物的合成方法和活性,为开发应用香豆素类生物农药提供合成方法上的参考。1.植物中天然香豆素化合物的分离鉴定为了筛选得到杀虫、抑菌和抗炎活性较好的天然香豆素类化合物,本文从6种具有杀虫抑菌抗炎活性的植物中提取分离鉴定了 32种化合物,其中有22种为香豆素化合物,涵盖5种不同类型。具体为:从白芷Angelicadahurica中鉴定得到6种线型呋喃香豆素化合物异欧前胡素、欧前胡素、佛手柑内酯、珊瑚莱内酯、氧化前胡素、水合氧化前胡素;从青海当归Angelicanitida中鉴定得到9种线型呋喃香豆素化合物欧前胡素、别欧前胡素、pabularinone、neobyakangelicol、白当归素、异欧前胡素、cnidilin、珊瑚莱内酯、isopimpinellin;从重齿毛当归Angelica pubescens中鉴定得到6种香豆素化合物分别为 osthol、columbianedin、columbianetin acetate、columbianetin、xanthotexin、umbelliferone;从紫花前胡Peucedanum decursivum中鉴定得到线型呋喃香豆素Nodakenetin 及线型吡喃香豆素化合物 3’-acetoxy-4’-angeloyloxy-3,4-dihydroxanthyletin;从白花前胡P.praerutorum中鉴定得到角型吡喃香豆素化合物白花前胡E素Praeruptorin E 及 3’,4’-disenecioylkhellactone;从九里香 Murraya exotica L.中鉴定得到9种化合物均为黄酮类化合物,未分离到香豆素化合物。2.两种类型香豆素化合物的设计合成植物中的农药活性化合物一般作为新型农药的结构前体,通过化学合成方法改变其取代基来改善其稳定性,并通过提高其农药活性进而开发成新型农药。本文以7-羟基香豆素和蛇床子素为起始原料,通过取代反应、成环反应、环氧化反应、开环反应等方法合成6种吡喃香豆素化合物(其中5种为天然化合物)和8种简单香豆素化合物(其中 6 种为天然化合物),分别为 8,8-dimethyl-2H,8H-pyrano[3,2-g]chromen-2-one、8,8-dimethyl-2H,8H-pyrano[2,3-f]chromen-2-one、6,7-dihydroxy-8,8-dimethyl-7,8-dihydro-2H,6H-pyrano[3,2-g]chromen-2-one、9,10-dihydroxy-8,8-dimethyl-9,10-dihydro-2H,8H-pyrano[2,3-f]chromen-2-one、8,8-dimethyl-2-oxo-9,10-dihydro-2H,8H-pyrano[2,3-f]chromene-9,10-diyl diacetate、10-hydroxy-8,8-dimethyl-2-oxo-9,10-dihydro-2H,8H-pyrano[2,3-f]chromen-9-yl acetate、Meranzin、Meranzin hydrate、YuehgesinC、Isomeranzin、Auraptenol、Murrayone、7-Methoxy-8-(2’,3’-dibromo)-coumarin、7-Methoxy-8-(2’-hydroxy-3’-bromo)-coumarin,其中化合物 7-Methoxy-8-(2’-hydroxy-3’-bromo)-coumarin 为新化合物。本研究设计合成的香豆素化合物不仅为后续活性化合物的筛选和构效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化合物种类,同时为天然比喃香豆素化合物和简单香豆素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新的参考路线和方法。3.五种类型香豆素化合物对粘虫的生物活性随着人们对生存环境的日益重视,开发天然资源物质特别是利用天然植物活性成分,创制新型、高效、低毒杀虫剂倍受人们关注。本文以植物源农药蛇床子素和鱼藤酮为阳性对照采用浸叶法和点滴法测定了 48种供试化合物对粘虫Mythimna separata的生物活性,以期筛选出具有杀虫活性的新型香豆素类化合物。结果显示48种化合物中有20种化合物的拒食活性优于对照蛇床子素(拒食率为46.75%),五种类型香豆素化合物之间拒食活性无明显差异,每种类型都有活性较好的化合物,例如简单香豆素Murrayone(拒食率为77.91%)、线型呋喃香豆素化合物佛手柑内酯bergapten(拒食率为94.30%)、角型呋喃香豆素化合物Columbianadin及Columbianetin(拒食率为82.70%和81.07%)、线型吡喃香豆素化合物Pd-D-V(拒食率为86.65%)和角型吡喃香豆素化合物Disenecioyl Khellactone(拒食率为70.86%)。浸叶法致死结果显示五种类型香豆素化合物中角型呋喃香豆素活性(致死率均大于20%)强于线型呋喃香豆素和角型吡喃豆素化合物(致死率均小于20%),其中简单香豆素化合物Murrayone、角型呋喃香豆素化合物Columbianadin和Columbianetin(致死率均为70.0%)活性相对较高(对照药剂蛇床子素致死率为0)。利用浸叶法进一步测定得到Murrayone、Columbianadin 和 Columbianetin 对 2 龄粘虫的致死中浓度分别为 0.704、0.766、0.801 mg·mL-1。点滴法测定结果同样显示五种类型香豆素化合物中角型呋喃香豆素化合物的致死活性相对较强(20%<死亡率<50%),优于蛇床子素,但明显不如鱼藤酮(致死率100%)。本研究从供试化合物中筛选得到了 4种化合物Murrayone、Pd-D-V、Colunmbianadin和Columbianetin的拒食和致死活性均优于蛇床子素,但尚不如鱼藤酮。4.五种类型香豆素化合物对植物病原菌的抑制活性植物病害是严重危害农作物的自然灾害之一,随着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和植物病害耐药性的增强,人们努力地进行新农药的开发,从天然资源宝库中寻找抑菌活性化合物是新农药创制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对五种类型香豆素化合物的抑菌活性进行筛选评估,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 41种香豆素化合物对植物病原菌(油菜菌核病菌、水稻纹枯病菌、草莓灰霉病菌、小麦赤霉病菌、辣椒炭疽病菌)的活性,结果显示每种类型都有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活性和香豆素的类型没有相关性。例如简单香豆素化合物Murrayone(EC50为24.9 μg·mL-1)对辣椒炭疽病菌优于对照药剂蛇床子素(EC50>500 μg·mL-1);线型呋喃香豆素化合物 Imperatorin(EC50 为 21.9 μg·mL-1)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抑制活性优于对照药剂蛇床子素(EC50>50 μg·mL-1);角型呋喃香豆素化合物Libanorin和CniforinB对油菜菌核病菌、草莓灰霉病菌、小麦赤霉病菌和辣椒炭疽病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EC50分别为18.8、18.8、25.7、29.5μg.mL-1;26.5、34.5、45.5、32.2μg·mL-1),这两种化合物对油菜菌核病菌和辣椒炭疽病菌的抑制活性优于对照蛇床子素(EC50>50μg·mL-1);线型吡喃香豆素化合物Pd-D-V对植物病原菌油菜菌核病菌、水稻纹枯病菌、草莓灰霉病菌、小麦赤霉病菌和辣椒炭疽病菌的EC50分别为13.2、56.0、35.5、33.5、37.3 μg·mL-1,对油菜菌核病菌和辣椒炭疽病菌的抑制活性优于对照蛇床子素(EC50>50μg·mL-1);角型吡喃香豆素化合物Disenecioyl Khellactone对植物病原菌油菜菌核病菌、水稻纹枯病菌、草莓灰霉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的EC50分别为29.1、36.2、11.0、40.1 μg mL-1,对油菜菌核病菌和草莓灰霉病菌的抑制活性优于对照蛇床子素(EC50>50、23.5μg·mL-1);合成的6种吡喃香豆素化合物对植物病原菌油菜菌核病菌、水稻纹枯病菌及草莓灰霉病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EC50在4.7~9.9μg mL-1之间),其活性均优于对照药剂蛇床子素(EC50在7.1~37.2μg mL-1之间)。角型吡喃香豆素化合物对植物病原菌的活性目前尚未见有文献报道,线型吡喃香豆素化合物对植物病原菌活性的研究仅有一篇报道,本研究发现吡喃香豆素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揭示了吡喃香豆素化合物在农用杀菌剂研发中的潜在价值。结果还显示有11种天然香豆素化合物对油菜菌核病菌、水稻纹枯病菌、草莓灰霉病菌、小麦赤霉病菌和辣椒炭疽病菌中的某些菌种EC50≤30 μg·mL-1达到了商品生物农药对靶标病原菌活力水平(蛇床子素对白粉病菌的EC50为30.195μg·mL-1),可作为开发新型农药杀菌剂的先导结构化合物。综合比较五种类型香豆素化合物的杀虫抑菌活性测定结果,发现Murrayone、Pd-D-V和Columbianedin不仅杀虫活性高于蛇床子素,并且对某些植物病原菌的抑制活性达到商品生物农药对靶标病原菌的活力水平(EC50≤30μg·mL-1),可作为开发新农药的先导结构化合物。5.供试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炎症是常见疾病,从中药中寻找抗炎免疫活性成分已成为当前抗炎免疫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通过观察供试化合物对体外培养的巨噬细胞的毒性及分泌一氧化氮NO的影响,结果显示这几种类型天然香豆素化合物中线型呋喃香豆素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相对较低。测定的其他类型香豆素化合物中,简单香豆素化合物异橙皮内酯Isomeranzin具有较好的抗炎活性且在剂量范围内无细胞毒性;角型呋喃香豆素化合物Cniforin B和角型吡喃香豆素化合物Anomalin虽具有抗炎活性,但两者都有细胞毒性。简单香豆素九里香酮Murrayone的细胞毒性最强,具有潜在的抗癌活性,这一化合物和其他简单香豆素化合物相比,其杀虫抑菌活性相对较强,推测可能和细胞毒性较大有关;九里香酮Murrayone虽抑制巨噬细胞分泌NO的效果较好,然而由于有较强的细胞毒性,本研究从用药安全的角度认为作为中药九里香的药用功效指标不合适。简单香豆素化合物异橙皮内酯Isomeranzin具有较好的抗炎活性且在剂量范围内无细胞毒性,和化合物九里香酮Murrayone结构相似,只是8位取代基3’位取代基不同,九里香酮为双键,异橙皮内酯Isomeranzin为单键,这种结构上的区别造成了其毒性的差异;筛选的简单香豆素化合物中,两者的抗炎活性相对较强,结构上区别于其他化合物的地方在于8位取代基2’位为羰基,可能是其抗炎活性药效活性基团所在。“中药九里香”广泛用于各种炎症性疾病,然而目前其抗炎活性成分不明确,尚未确定功效成分/标志性成分,本研究未分离到目标香豆素化合物,从中分离到多种黄酮类化合物,测定了这些黄酮类化合物的活性筛选到二氢黄酮醇类化合物5,7,3’,4’,5’-五甲氧基二氢黄酮(PMFA)具有较好的抗炎活性且在剂量范围内无细胞毒性,为中药九里香的质量标准中功效成分的制定提供候选化合物的参考。6.化合物Pd-D-V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毒力及作用方式研究本文研究了线型吡喃香豆素化合物Pd-D-V对油菜菌核病菌菌丝生长的毒力及在菌丝形态与生理生化水平上的毒理反应。结果表明:Pd-D-V对油菜菌核病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测定的5个不同地方的菌株EC50在7.22-15.23μg·mL-1),优于对照蛇床子素(EC50>37.21 μg·mL-1);Pd-D-V能使油菜菌核病菌菌丝顶端分支增多、扭曲;细胞膜透性增加,可引起细胞内电解质外渗;菌丝体内营养物还原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降低,从而抑制了菌丝生长;几丁质酶活性的升高,使菌体细胞壁主要成分几丁质加速分解,N-乙酰葡萄糖胺含量升高,导致菌体细胞壁结构破坏,从而对菌丝生长产生抑制作用;植物致病因子草酸及胞外多糖含量则显着降低,可使油菜菌核病菌致病力的下降。处理浓度为50 μg·L-1时,在油菜叶部保护和治疗作用的防效分别达到75.21%和97.11%,具有显着的保护和治疗作用,治疗作用更为显着;此外,Pd-D-V在油莱叶片上具有内吸输导性。通过对生理生化特性、保护治疗作用、内吸输导性的测定,为明确Pd-D-V对油菜菌核病菌的作用机制、提高Pd-D-V对油菜菌核病防控效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为此化合物进一步在农业上的应用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唐永清,蒋红云,张燕宁[6](2015)在《8种中草药材粗提物对棉铃虫生物活性初步研究》文中认为对8种中药材用乙醇提取,采用小叶碟添加法、微量点滴法测定上述提取物对棉铃虫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藁本提取物对棉铃虫有较好的拒食、胃毒效果,处理24 h、48 h后拒食率分别为55.78%、63.32%,校正死亡率分别为21.43%、42.31%。8种中药材乙醇提取物对棉铃虫触杀活性不明显。
唐永清,蒋红云,冯磊,张燕宁[7](2014)在《8种中草药提取物对棉蚜的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筛选出对棉蚜具有较好生物活性的植物。[方法]测定了8种中药材植物乙醇提取物对棉蚜的毒杀、触杀、忌避活性。[结果]在10 mg/ml的浓度下,藁本乙醇粗提物杀虫活性较好,48 h后内吸毒杀校正死亡率为70.69%,触杀校正死亡率为95.67%,忌避率为86.67%。[结论]藁本对棉蚜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可望用于进一步研究与开发。
左胜[8](2014)在《基于抗偏头痛药物体系的白芷方药物制备工艺与质量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为文献综述;第二章为基于抗偏头痛药物体系(药物体系)的白芷方药物制备工艺研究;第三章为基于抗偏头痛药物体系的白芷方药物质量控制方法研究;第四章为总结与讨论。第一章 文献综述对近年来白芷、藁本、天麻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行了综述,共引用文献109篇。第二章 基于抗偏头痛药物体系的白芷方药物制备工艺研究本论文基于自然药学观药物体系特性具有自然性、协同性、亲和性表征的思想,使用本课题组建立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关联方法(PK-PD-DI)研究白芷方,发现白芷方中酚酸类、苯酞类及香豆素类成分为白芷方抗偏头痛作用的药物体系组成成分,本章基于药物体系导向对白芷方中酚酸类、苯酞类及香豆素类成分进行了制备工艺研究。首先,对基于药物体系的白芷方药物(简称白芷方药物)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采用L9(43)正交设计试验方法,考察了提取溶剂(A)、溶剂倍量(B)、提取时间(C)、提取次数(D)等4个因素。以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及欧前胡素提取率为指标,综合分析正交试验结果,并结合实际生产,确定白芷方药物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A3B2C2D2,即白芷方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溶剂为a%乙醇,提取溶剂倍量为b倍,提取时间为c小时,提取次数为d次,并对白芷方药物提取工艺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为:提取物平均出膏率为16.09%;总酚平均含量为14.76%,平均提取率为86.45%;阿魏酸平均含量为0.59%,平均提取率为91.97%;洋川芎内酯I平均含量为0.25%,平均提取率为94.23%;欧前胡素平均含量为0.22%,平均提取率为82.42%。继而,以对绿原酸(最早流出的酚酸类成分)的最大上样体积和阿魏酸、洋川芎内醋I和欧前胡素含量及转移率为考察指标,最终选择A型大孔吸附树脂作为富集白芷方药物的树脂。进而以阿魏酸、洋川芎内酯Ⅰ及欧前胡素转移率为主要考察指标对A型大孔吸附树脂富集工艺进行研究,最终确定最佳树脂富集工艺为:白芷、藁本、天麻饮片按处方比例直接混合,加入a倍量的b%乙醇加热回流提取c次,每次d小时,合并滤液,减压回收至无醇味(为提取溶剂的八分之一),加水分散至生药量的B倍体积(上样浓度为Cg/mL生药量),得上样液。上样液过A大孔吸附树脂柱,上样量与树脂体积比为1g生药:DmL树脂;树脂径高比为1:E;上样流速为FBV/h;上样后用GBV水洗除杂,水洗流速为HBV/h;然后用IBVJ%乙醇洗脱,洗脱流速为KBV/h,收集J%乙醇洗脱液,减压回收溶剂,真空干燥,得到白芷方酚酸类合苯酞类部位(白芷方富集物I),再用LBVM%乙醇洗脱,洗脱流速为NBV/h,收集M%乙醇洗脱液,减压回收溶剂,真空干燥,得到白芷方香豆素部位(白芷方富集物Ⅱ)。对白芷方富集工艺进行了三批验证,白芷方富集物I中平均得率为2.29%,阿魏酸平均含量为4.41%,平均转移率为86.00%;总酚平均含量为37.26%,平均转移率为30.95%;洋川芎内酯I平均含量为1.68%,平均转移率为91.17%;白芷方富集物Ⅱ中平均得率为1.46%,总酚平均含量为23.32%,平均转移率为12.38%;欧前胡素平均含量为2.10%,平均转移率为70.31%。最后,对白芷方各制备物进行了药效验证,结果表明白芷方水提物、醇提物、富集物均具有抗偏头痛作用,对升高大鼠大脑中NO含量,降低CGRP、ET-1含量作用无组间差异,且白芷方醇提物及富集物对升高大鼠血浆中5-HT含量高于水提物,而富集物出膏量(3.78%)远小于醇提物(16.04%)及水提物(36.99%),即酚酸类、苯酞类、香豆素类成分含量上升,非药物体系成分含量降低而药效不变甚至提高,表明酚酸类、苯酞类、香豆素类是白芷方抗偏头痛作用的主要有效物质基础,从而验证了基于药物体系的白芷方药物制备工艺设计与优选的精准性及其制备物的有效性。第三章 基于抗偏头痛药物体系的白芷方药物质量控制方法研究基于药物体系建立了白芷方药物中总酚、酚酸类指标性成分阿魏酸、苯酞类指标性成分洋川芎内酯Ⅰ、香豆素类指标性成分欧前胡素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可见分光光度法,以阿魏酸为对照品,通过三氯化铁-铁氰化钾显色法,建立了白芷方药物中总酚的含量测定方法,阿魏酸线性方程为Y=23.907X-0.0173,r=0.9990(n=7),线性范围为0.00612mg~0.04284mg,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1.9%,RSD为1.80%,测得白芷方全方中总酚的含量为2.75%;使用HPLC法建立了白芷方药物中酚酸类指标性成分阿魏酸的含量测定方法,阿魏酸的线性方程为Y=5097476.47X-41689.30,r=0.9999(n=8),线性范围为0.0277μg~2.216μg,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2.0%,RSD为1.83%,白芷方中阿魏酸的平均含量为0.1170%;使用HPLC法建立了白芷方药物中苯酞类指标性成分洋川芎内酯Ⅰ的含量测定方法,洋川芎内酯Ⅰ的线性方程为Y=1823649.60X+4061.33,r=0.9999(n=8),线性范围为0.0129μg~1.032μg,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69%,RSD为1.55%,测得白芷方全方中洋川芎内酯Ⅰ的含量为0.0421%;使用HPLC法建立了白芷方药物中香豆素类指标性成分欧前胡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欧前胡素线性方程Y=4529882.83X-2265.01,r=0.9999(n=8),线性范围为0.0256μg~2.048μg,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31%,RSD为2.54%,白芷方中欧前胡素的平均含量为0.0436%。第四章 总结与讨论对本论文所做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讨论了将白芷方富集物分成两部分的意义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做配伍研究。论文创新点:建立了基于药物体系的白芷方药物制备工艺:建立了基于药物体系的白芷方药物的质量控制方法。
邢珍珍[9](2013)在《新疆藁本中酪氨酸酶抑制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筛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疆藁本(Coniselium vaginatium Thell其异名Coniselium tataricum Hoffm.)为伞形科(Umbelliferae)山穹(Coniselium)属植物。酪氨酸酶广泛存在生物体内,是黑色素细胞分化成熟的标志,同时也决定着黑素合成的速率,而酪氨酸酶抑制剂可以有效的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在农业、食品保鲜、医药和化妆品等领域中有着较好应用前景。从植物组织中提取的对酪氨酸酶有抑制作用的天然活性物质与传统的化学物质相比具有纯天然、无污染、来源丰富等优点,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试验筛选了新疆藁本、罗布麻、肉苁蓉、红花、甘草等新疆种特色植物,选出对酪氨酸酶抑制作用最好的植物新疆藁本并对其萃取相进行筛选研究,选出效果较好的进行高效液相色谱仪柱后流出物进行对酪氨酸酶影响的筛选和在线抗氧化研究,主要研究结果介绍如下:1.对新疆藁本的根茎部分、光果甘草的根部、红花的花、罗布麻的茎叶部分、肉苁蓉的根部的75%乙醇提取物进行了对酪氨酸酶作用的筛选,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依次为74.3%、74.1%、38.5%、27.7%、16.8%。2.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s HS-SPME)结合气质联用分析,从新疆藁本中鉴定出22个主要成分,主要为肉豆蔻醚(75.88%)、乙酸松油酯(9.4%)、香松烯(2.99%)、榄香素(2.76%)、石竹烯(1.29%)等。水蒸气蒸馏法初步鉴定出13个成分,主要为肉豆蔻醚(87.3%)、乙酸松油酯(3.29%)、α-水芹烯(2.56%)、6-丁基-1,4-环庚二烯(2.48%)、3-蒈烯(1.15%)。3.对五种新疆特色植物不同浓度的粗提物的及新疆藁本的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水四个萃取相的活性进行了筛选,其中石油醚萃取相和乙酸乙酯萃取相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效果较突出。4.对新疆藁本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水四个萃取相的高效液相色谱柱后流出物进行对酪酸酸酶活性抑制筛选和在线DPPH抗氧化筛选。其中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筛选中石油醚萃取相效果最好。采用硅胶层析法从新疆藁本石油醚萃取相分离出酪氨酸酶抑制成分肉豆蔻醚,并对其进行了鉴定。5.采用酪氨酸酶多巴速率氧化法研究肉豆蔻醚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其中对酪氨酸酶二酚酶的IC50为33.41μl/mL;对酪氨酸酶单酚酶的IC50为139.28μl/mL。对酪氨酸酶二酚酶的抑制属于可逆抑制作用。
刘佳[10](2013)在《三种中药对植物病原真菌抑制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植物源农药,亦指利用植物的某些部位或提取得到的有效成分制成具有杀虫或杀菌作用的农药。其具有安全、无毒害、无污染等良好作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和方向。因此,从植物中寻找具有杀菌活性的物质,特别是具新型分子结构和特殊作用机理的化合物是当前新农药创制的一条重要途径。虎杖、黄连、藁本为我国的传统中药,具有活血镇痛、清热利湿等作用,广泛的应用于我国医学领域。本文以这三种中药为原料,选用不同的溶剂对其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并用提取物对五种常见的病原真菌进行抑菌性研究,为新型抑菌剂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论文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研究。1三种中药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及抑菌活性研究目的:提取三种中药中的有效成分,确定三种中药不同溶剂提取物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的活性。方法:采用四种溶剂(水、乙醇、丙酮、乙酸乙酯)对三种中药(虎杖、黄连、藁本)进行平行提取,以植物常见病原真菌(小麦赤霉菌、水稻纹枯菌、玉米小斑菌、番茄灰霉菌、油菜菌核菌)为靶标,对三种中药不同溶剂提取物进行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虎杖、黄连、藁本中除藁本的乙酸乙酯未能得到提取物外,共得到11种提取物,并编号1-11#;对小麦赤霉菌核番茄灰霉菌抑菌活性最好的都是黄连乙醇提取物,其EC50分别为3.66、0.13mg/mL;对水稻纹枯菌抑制活性做好的是虎杖乙酸乙酯提取物,其EC50为6.81mg/mL;对玉米小斑菌抑制作用做好的是黄连乙酸乙酯提取物,其EC50为0.07mg/mL;对油菜菌核菌抑制作用最好的是黄连水提物,其EC50为0.16mg/mL。结论:三种中药的11中提取物均有抑制真菌活性,但黄连各溶剂提取物可抑制5种病原真菌,表现出强的抑制真菌活性,可作为真菌抑制剂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商业开发。2五种植物病原真菌抑菌机理初步研究目的:初步研究了提取物对5种真菌的抑制机制。方法:通过测定孢子生成率、孢子萌发率、菌丝形态观察、确定提取物对真菌生长的抑制作用,通过测定溶液电导率、胞外多糖、胞外蛋白质含量,确定提取物对真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作用。结果:黄连乙醇提取物处理后的小麦赤霉菌菌丝形态分枝增多,节间拉长、变细,菌丝明显变细。电导率随着提取物浓度增大而增大,胞外多糖和蛋白质的渗透量随着处理液的浓度增加而增大。虎杖乙酸乙酯提取物处理水稻纹枯菌后,电导率随着浓度增加而增大,胞外多糖和蛋白质的渗透量随着处理液的浓度增加而增大。黄连乙酸乙酯提取物对玉米小斑菌孢子的形成、孢子的萌发有明显的作用。处理后的玉米小斑菌丝明显变细,分支增多,节间拉长变细,分生孢子萌生的芽管变大。电导率随,胞外多糖和蛋白质的渗透量随处理液浓度增大而增大。黄连乙醇提取物处理后的番茄灰霉菌菌丝形明显变细、颜色变浅。电导率随、胞外多糖和蛋白质的渗透量都随着处理液的浓度增加而增大。黄连水提物对油菜菌核菌孢子的形成及萌发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处理后的油菜菌核菌菌丝没有明显变化。电导率、胞外多糖和蛋白质的渗透量随处理液浓度增大而增大。结论:黄连乙醇提取物增大了小麦赤霉菌和番茄灰霉菌的细胞膜通透性。虎杖乙酸乙酯提取物增大了水稻纹枯菌的细胞膜通透性。黄连乙酸乙酯提取物能抑制玉米小斑菌孢子的形成及萌发,增大了细胞膜通透性。黄连水提物能抑制玉油菜菌核菌孢子的形成及萌发,增大了细胞膜通透性。3中药提取物成分研究目的:确定11种提取物中主要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比色法测定提取物中的总黄酮、总多糖、总多酚及可溶性蛋白的含量;确定了准确、稳定的检测白藜芦醇、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小檗碱、巴马汀、药根碱、阿魏酸的HPCL测定方法,并分别对虎杖中的白藜芦醇、大黄素、大黄素甲醚,黄连中的小檗碱、巴马汀、药根碱,藁本中阿魏酸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虎杖的1-4#提取物大黄素甲醚的含量分别为0.17、0.96、0.15、3.39%,其他活性成分含量差别不大;黄连的各个提取物活性成分含量差异均不大;藁本中藁本内酯未能检出,阿魏酸含量分别为0.73、3.02、1.64%,其余成分含量差距不大。结论:中药提取物的抑菌作用可能是多种活性物质的协同作用。虎杖中大黄素甲醚可作为抑菌活性的一个重要指针,藁本中阿魏酸可作为抑菌活性的重要物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第一节 中药谱效关系的研究方法及应用进展 |
| 1 中药谱效关系的研究方法 |
| 2 中药谱效关系研究在中药研究领域的应用 |
| 3 思考与展望 |
| 第二节 药材藁本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
| 1 药材藁本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 2 药材藁本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
| 3 总结及展望 |
| 第二章 藁本类药材的叶绿体基因组学研究 |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 1 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
| 1 叶绿体基因组基本特征 |
| 2 重复序列分析 |
| 3 叶绿体基因组比较分析 |
| 4 密码子使用偏好分析 |
| 5 IR区的收缩与扩张 |
| 6 滑动窗口分析 |
| 7 系统进化分析 |
| 第三节 讨论 |
| 第三章 藁本类药材的化学成分分析 |
| 第一节 基于UPC2-PDA/QDA的藁本类药材化学成分分析 |
| 1 材料、仪器及试剂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4 结论 |
| 第二节 基于UPLC-PDA/QDA的藁本类药材化学成分分析 |
| 1 材料、仪器及试剂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4 结论 |
| 第三节 讨论 |
| 第四章 藁本类药材的生物活性研究 |
| 第一节 藁本类药材的抗炎活性研究 |
| 1. 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4. 结论 |
| 第二节 藁本类药材的镇痛活性研究 |
| 1. 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4. 结论 |
| 第三节 讨论 |
| 第五章 基于谱效相关分析的藁本类药材活性成分研究 |
| 第一节 基于谱效相关分析的藁本类药材抗炎活性成分研究 |
| 1. 数据来源 |
| 2. 典型相关分析 |
| 3. 结果分析 |
| 4. 结论 |
| 第二节 基于谱效相关分析的藁本类药材镇痛活性成分研究 |
| 1. 数据来源 |
| 2. 典型相关分析 |
| 3. 结果分析 |
| 4. 结论 |
| 第三节 讨论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第一章 植物内生菌 |
| 1.1 植物内生菌的研究进展 |
| 1.2 植物内生菌的分离与鉴定 |
| 1.3 内生菌在生物防治方面的研究进展 |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第二章 辽藁本的研究概况 |
| 2.1 辽藁本的研究前景 |
| 2.2 辽藁本的研究现状 |
| 第二部分 实验内容 |
| 第一章 辽藁本内生菌的分离与纯化 |
| 1.1 材料与仪器 |
| 1.2 实验方法 |
| 1.3 结果 |
| 1.4 小结与讨论 |
| 第二章 辽藁本可利用内生菌株的筛选 |
| 2.1 材料 |
| 2.2 试验方法 |
| 2.3 结果 |
| 2.4 小结与讨论 |
| 第三章 辽藁本内生菌株的鉴定 |
| 3.1 材料与仪器 |
| 3.2 方法 |
| 3.3 结果 |
| 3.4 小结与讨论 |
| 第四章 辽藁本内生菌株ZHAB63及ZHAF1 的条件优化 |
| 4.1 材料与仪器 |
| 4.2 实验方法 |
| 4.3 结果 |
| 4.4 讨论 |
| 4.5 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说明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孤儿核受体TR3 |
| 1.1.1 核受体及TR3简介 |
| 1.1.2 TR3的研究进展 |
| 1.2 苯酞类化合物 |
| 1.2.1 苯酞类化合物简介 |
| 1.2.2 苯酞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 1.3 含有苯酞类化合物的常见中药 |
| 1.3.1 当归 |
| 1.3.2 川芎 |
| 1.3.3 藁本 |
| 1.4 立题依据 |
| 第二章 苯酞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 |
| 2.1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
| 2.1.1 实验材料 |
| 2.1.2 实验仪器 |
| 2.1.3 实验用试剂 |
| 2.1.4 柱层析填料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药材预处理及总产物提取 |
| 2.2.2 苯酞成分的萃取 |
| 2.2.3 苯酞类成分的分离与制备 |
| 2.3 化合物鉴定 |
| 2.3.1 三种中药中分离得到的苯酞类化合物汇总 |
| 2.3.2 新化合物结构解析 |
| 2.3.3 已知化合物的波谱数据 |
| 第三章 、苯酞类化学成分的生物活性评价 |
| 3.1 材料与仪器 |
| 3.1.1 细胞株 |
| 3.1.2 材料和仪器 |
| 3.2 实验方法 |
| 3.2.1 细胞培养 |
| 3.2.2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 |
| 3.2.3 细胞增殖毒性测试 |
| 3.2.4 实验数据处理 |
| 3.3 结果与讨论 |
| 3.3.1 报告基因实验 |
| 3.3.2 MTT实验 |
| 第四章、总结 |
| 4.1 总结 |
| 4.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朱砂叶螨的研究进展 |
| 1.1 朱砂叶螨的分类及形态学研究 |
| 1.1.1 形态特征 |
| 1.1.2 生物学特性 |
| 1.1.3 分子鉴定 |
| 1.2 朱砂叶螨的危害及发生规律 |
| 1.3 朱砂叶螨的防治 |
| 1.3.1 防治现状及主要问题 |
| 1.3.2 生态控制 |
| 1.3.3 农业防治 |
| 1.3.4 生物防治 |
| 2 植物源杀螨剂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 2.1 植物源杀螨剂的植物资源 |
| 2.2 植物源杀螨剂的活性成分 |
| 2.3 植物源杀螨剂的作用方式及机理 |
| 2.3.1 作用方式 |
| 2.3.2 作用机理 |
| 2.4 植物源杀螨剂的开发利用 |
| 2.4.1 植物源杀螨剂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 2.4.2 植物源杀螨剂的应用前景 |
| 3 香樟的研究进展 |
| 3.1 化学成分研究 |
| 3.2 主要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 3.2.1 医学药理作用研究 |
| 3.2.2 在农业方面研究 |
| 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5 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植物提取物中杀螨活性物质的分离与鉴定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1.1 植物材料 |
| 1.1.2 害螨及寄主 |
| 1.1.3 试剂及药品 |
| 1.1.4 试验仪器 |
| 1.2 试验方法 |
| 1.2.1 植物粗提取物的制备 |
| 1.2.2 室内生物活性测定方法 |
| 1.2.3 活性组分的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 |
| 1.2.4 香樟提取物中活性物质的含量测定与提取工艺优化研究 |
| 1.2.5 各地区香樟及香樟各部分提取物中活性物质的含量测定 |
| 1.2.6 数据处理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13 种不同植物提取物对朱砂叶螨的杀螨活性 |
| 2.2 香樟叶提取物的杀螨活性 |
| 2.3 香樟叶提取物萃取后各溶剂萃取物对朱砂叶螨的生物活性 |
| 2.4 活性组分的分离与鉴定 |
| 2.5 活性组分中主要化合物对朱砂叶螨的杀螨活性 |
| 2.6 2 ,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的杀螨活性 |
| 2.7 香樟中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的检测 |
| 2.8 2 ,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提取工艺的优化 |
| 2.9 各地区香樟中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含量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三章 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的作用方式及稳定性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1.1 害螨及寄主 |
| 1.1.2 试剂及药品 |
| 1.1.3 试验仪器 |
| 1.2 试验方法 |
| 1.2.1 触杀活性测定 |
| 1.2.2 叶片残毒活性测定 |
| 1.2.3 胃毒活性测定 |
| 1.2.4 内吸性试验 |
| 1.2.5 驱避活性测定(有选择测试) |
| 1.2.6 抑制产卵活性测定(无选择测试) |
| 1.2.7 稳定性试验 |
| 1.2.8 数据处理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2 ,4-二叔丁苯酚和油酸乙酯对不同形态朱砂叶螨的触杀活性 |
| 2.2 2 ,4-二叔丁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叶片残毒活性 |
| 2.3 2 ,4-二叔丁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的胃毒作用 |
| 2.4 2 ,4-二叔丁苯酚和油酸乙酯的内吸性 |
| 2.5 2 ,4-二叔丁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的趋避活性 |
| 2.6 2 ,4-二叔丁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的抑制产卵活性 |
| 2.7 2 ,4-二叔丁苯酚和油酸乙酯的稳定性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四章 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的作用机理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1.1 害螨及寄主 |
| 1.1.2 试剂及药品 |
| 1.1.3 试验仪器 |
| 1.2 试验方法 |
| 1.2.1 朱砂叶螨中毒症状和行为的动态显微观察 |
| 1.2.2 朱砂叶螨的酶活性测定 |
| 1.2.3 朱砂叶螨体内生物胺含量测定 |
| 1.2.4 朱砂叶螨体内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朱砂叶螨中毒症状的动态观察 |
| 2.2 2 ,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 2.2.1 2 ,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三种保护酶的影响 |
| 2.2.2 2 ,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三种代谢酶的影响 |
| 2.2.3 2 ,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三种靶标酶的影响 |
| 2.3 2 ,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体内生物胺含量的影响 |
| 2.3.1 朱砂叶螨体内生物胺含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
| 2.3.2 朱砂叶螨体内生物胺含量检测方法的验证 |
| 2.3.3 2 ,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体内生物胺含量的影响 |
| 2.4 2 ,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体内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2 ,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形态的影响 |
| 3.2 2 ,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 3.3 2 ,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生物胺含量的影响 |
| 3.4 2 ,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对朱砂叶螨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 4 小结 |
| 第五章 2,4-二叔丁基苯酚和油酸乙酯的剂型研究与药效试验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1.1 害螨及寄主 |
| 1.1.2 试剂及药品 |
| 1.1.3 试验仪器 |
| 1.2 试验方法 |
| 1.2.1 20 %2,4-二叔丁基苯酚微乳剂和30%油酸乙酯乳油的配制 |
| 1.2.2 20 %2,4-二叔丁基苯酚微乳剂和30%油酸乙酯乳油有效成分测定 |
| 1.2.3 室内生物活性测定 |
| 1.2.4 急性毒性与稳定性试验 |
| 1.2.5 温度对2,4-二叔丁基苯酚微乳剂和油酸乙酯乳油杀螨效果的影响 |
| 1.2.6 苗期盆栽试验 |
| 1.2.7 温室药效试验 |
| 1.2.8 田间药效试验 |
| 1.2.9 数据处理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2 ,4-二叔丁基苯酚微乳剂和油酸乙酯乳油中有效成分检测 |
| 2.2 2 ,4-二叔丁基苯酚微乳剂和油酸乙酯乳油对朱砂叶螨的室内药效 |
| 2.3 2 ,4-二叔丁基苯酚微乳剂和油酸乙酯乳油的急性毒性和稳定性 |
| 2.4 温度对2,4-二叔丁基苯酚微乳剂和油酸乙酯乳油杀螨活性的影响 |
| 2.5 2 ,4-二叔丁基苯酚微乳剂和油酸乙酯乳油对朱砂叶螨的苗期药效 |
| 2.6 2 ,4-二叔丁基苯酚微乳剂和油酸乙酯乳油对朱砂叶螨的温室药效 |
| 2.7 2 ,4-二叔丁基苯酚微乳剂和油酸乙酯乳油对朱砂叶螨的田间药效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 1 结论 |
| 2 创新点 |
| 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件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 附件2: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授权或申请公开的专利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研究状况 |
| 1.1 植物次生代谢物的主要类型及分布 |
| 1.1.1 酚类 |
| 1.1.2 萜类 |
| 1.1.3 含氮化合物 |
| 1.1.4 其他 |
| 1.2 植物次生代谢物的功能及应用 |
| 1.2.1 植物次生代谢物的功能 |
| 1.2.2 植物次生代谢物的应用 |
| 1.3 植物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和开发途径 |
| 1.3.1 植物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途径 |
| 1.3.2 植物次生代谢物的开发途径 |
| 2 天然香豆素化合物研究状况 |
| 2.1 香豆素化合物的结构类型 |
| 2.2 五种类型天然香豆素化合物的杀虫活性研究 |
| 2.2.1 简单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杀虫活性研究 |
| 2.2.2 线型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杀虫活性研究 |
| 2.2.3 含有香豆素化合物的植物粗提物的杀虫活性研究 |
| 2.3 五种类型天然香豆素化合物对植物病原菌的活性研究 |
| 2.3.1 简单香豆素类化合物对植物病原菌的活性研究 |
| 2.3.2 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对植物病原菌的活性研究 |
| 2.3.3 吡喃香豆素类化合物对植物病原菌的活性研究 |
| 2.3.4 含有香豆素化合物的植物粗提物对植物病原菌的活性研究 |
| 2.4 五种不同类型天然香豆素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研究 |
| 2.4.1 简单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研究 |
| 2.4.2 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研究 |
| 2.4.3 吡喃香豆素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研究 |
| 2.4.4 含有香豆素化合物的植物粗提物的抗炎活性研究 |
| 2.5 天然香豆素化合物的其他活性 |
| 3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
| 3.1 从植物中分离得到五种类型香豆素化合物 |
| 3.2 运用化学合成方法得到多种香豆素化合物 |
| 3.3 五种类型香豆素化合物的活性测试 |
| 3.4 活性化合物的作用方式及生理生化研究 |
|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 第二章 植物中天然香豆素化合物的分离鉴定 |
| 1. 材料和方法 |
| 1.1 供试植物材料 |
| 1.2 实验仪器 |
| 1.3 主要试剂 |
| 1.4 植物的提取、分离纯化及鉴定 |
| 2 结果 |
| 2.1 从九里香中分离鉴定得到的化合物 |
| 2.2 从白芷中分离鉴定得到的化合物 |
| 2.3 从青海当归中分离鉴定得到的化合物 |
| 2.4 从重齿毛当归中分离鉴定得到的化合物 |
| 2.5 从紫花前胡中分离鉴定得到的化合物 |
| 2.6 从白花前胡中分离鉴定得到的化合物 |
| 3. 讨论 |
| 第三章 两种类型香豆素化合物的设计合成 |
| 1 材料 |
| 1.1 主要试剂 |
| 1.2 主要仪器 |
| 2 方法 |
| 2.1 香豆素化合物合成路线设计 |
| 2.1.1 吡喃香豆素化合物合成路线设计 |
| 2.1.2 简单香豆素化合物合成路线设计 |
| 2.2 香豆素化合物合成方法与步骤 |
| 2.2.1 化合物2的合成方法步骤 |
| 2.2.2 化合物3和4的合成方法步骤 |
| 2.2.3 化合物5和6的合成方法步骤 |
| 2.2.4 化合物7和8的合成方法步骤 |
| 2.2.5 化合物9溴化加成合成化合物10的合成方法步骤 |
| 2.2.6 化合物11的合成方法步骤 |
| 2.2.7 化合物12的合成方法步骤 |
| 2.2.8 化合物13的合成方法步骤 |
| 2.2.9 化合物14的合成方法步骤 |
| 2.2.10 化合物15和化合物16的合成方法步骤 |
| 2.2.11 化合物17的合成方法步骤 |
| 3 目标香豆素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 4 讨论 |
| 第四章 五种类型香豆素化合物对粘虫的生物活性研究 |
| 1. 材料和方法 |
| 1.1 供试昆虫 |
| 1.2 供试化合物 |
| 1.3 浸叶法对粘虫的拒食和致死活性测定 |
| 1.4 点滴法对粘虫触杀活性的生物测定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浸叶法和点滴法测定结果 |
| 2.1.1 浸叶法拒食活性结果与分析 |
| 2.1.2 浸叶法致死效果结果与分析 |
| 2.1.3 点滴(触杀)致死活性结果与分析 |
| 2.1.4 构效分析 |
| 2.2 高活性化合物对粘虫致死中浓度的测定 |
| 3. 讨论 |
| 第五章 五种类型香豆素化合物对植物病原菌的抑制活性研究 |
| 1. 材料和方法 |
| 1.1 供试菌株与培养基 |
| 1.2 供试化合物 |
| 1.3 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对植物病原菌的毒力 |
| 1.4 统计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第一批供试化合物初筛结果 |
| 2.1.1 第一批供试化合物对油菜菌核病菌抑制活性的结果与分析 |
| 2.1.2 第一批供试化合物对水稻纹枯病菌抑制活性的结果与分析 |
| 2.1.3 第一批供试化合物对草莓灰霉病菌抑制活性的结果与分析 |
| 2.1.4 第一批供试化合物对小麦赤霉病菌抑制活性的结果与分析 |
| 2.1.5 第一批供试化合物对辣椒炭疽病菌抑制活性的结果与分析 |
| 2.1.6 综合分析 |
| 2.2 第一批筛选出的活性化合物对植物病原菌抑制中浓度测定 |
| 2.2.1 结果 |
| 2.2.2 活性化合物分析 |
| 2.3 第二批测试的化合物对植物病原菌抑制结果分析 |
| 3. 讨论 |
| 第六章 不同香豆素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研究 |
| 1. 材料方法 |
| 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 1.2 供试化合物 |
| 1.2.1 供试简单香豆素化合物 |
| 1.2.2 其他类型香豆素化合物 |
| 1.2.3 九里香Murraya exotica L.中的供试化合物 |
| 1.3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 |
| 1.4 Griess试剂法检测NO释放 |
| 1.5 数据处理 |
| 2. 结果 |
| 2.1 供试简单香豆素化合物测定结果 |
| 2.1.1 MTT法测定结果 |
| 2.1.2 Griess试剂法检测NO释放的结果 |
| 2.2 其他类型香豆素化合物测定结果 |
| 2.2.1 MTT法测定结果 |
| 2.2.2 Griess试剂法检测NO释放的结果 |
| 2.3 九里香中供试化合物测定结果 |
| 2.3.1 MTT法测定结果 |
| 2.3.2 Griess试剂法检测NO释放的结果 |
| 3. 讨论 |
| 3.1 简单香豆素化合物的抗炎活性 |
| 3.1.1 九里香酮MURRAYONE |
| 3.1.2 异橙皮内酯ISOMERANZIN |
| 3.2 其他类型香豆素化合物的抗炎活性 |
| 3.3 九里香中化合物的抗炎活性 |
| 第七章 化合物PD-D-V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毒力及作用方式研究 |
| 1. 材料方法 |
| 1.1 供试菌株、试剂与培养基 |
| 1.2 化合物Pd-D-V敏感性的测定 |
| 1.3 化合物Pd-D-V处理菌丝干重的测定 |
| 1.4 化合物Pd-D-V对油菜菌核病菌菌丝生长形态的影响 |
| 1.5 化合物Pd-D-V对油菜菌核病菌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 1.6 化合物Pd-D-V对油菜菌核病菌胞外多糖含量的影响 |
| 1.7 化合物Pd-D-V对油菜菌核病菌草酸产生量的影响 |
| 1.8 化合物Pd-D-V对油菜菌核病菌菌丝体内还原性糖含量的影响 |
| 1.9 化合物Pd-D-V对油菜菌核病菌菌丝体内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 1.10 化合物Pd-D-V对油菜菌核病菌菌丝体内N-乙酰葡萄糖胺含量的影响 |
| 1.11 化合物Pd-D-V对油菜菌核病菌菌丝体内几丁质酶活性的影响 |
| 1.12 化合物Pd-D-V对油菜菌核病的保护、治疗及内吸输导性作用研究 |
| 2. 结果 |
| 2.1 供试菌株对Pd-D-V的敏感性结果 |
| 2.2 化合物Pd-D-V对油菜菌核菌丝干重的影响 |
| 2.3 化合物Pd-D-V对油菜菌核菌丝生长形态的影响 |
| 2.4 化合物Pd-D-V对油菜菌核菌丝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 2.5 化合物Pd-D-V对油菜菌核培养液胞外多糖含量的影响 |
| 2.6 化合物Pd-D-V对油菜菌核菌丝体内草酸含量的影响 |
| 2.7 化合物Pd-D-V对油菜菌核菌丝内还原性糖含量的影响 |
| 2.8 化合物Pd-D-V对油菜菌核菌丝内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 2.9 化合物Pd-D-V对油菜菌核菌丝内N-乙酰葡萄糖胺含量的影响 |
| 2.10 化合物Pd-D-V对油菜菌核菌丝内几丁质酶活性的影响 |
| 2.11 化合物Pd-D-V对油菜菌核病的保护治疗作用 |
| 2.12 化合物Pd-D-V的内吸输导性 |
| 3 讨论 |
| 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
| 致谢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1.1 供试植物。 |
| 1.1.2 供试昆虫 |
| 1.2 方法 |
| 1.2.1 植物提取物的制备。 |
| 1.2.2 生物活性测定。 |
| 1.2.2. 1 植物乙醇粗提物对棉蚜的毒杀作用测定[4]。 |
| 1.2.2. 2 植物乙醇粗提物对棉蚜的触杀作用测定[5]。 |
| 1.2.2. 3 植物提取物对棉蚜的驱避作用测定。 |
| 1.3 数据处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植物乙醇粗提物对棉蚜的毒杀作用 |
| 2.2 植物乙醇粗提物对棉蚜的触杀作用 |
| 2.3 植物提取物对棉蚜的驱避作用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第一节 白芷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 |
| 第二节 藁本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 |
| 第三节 天麻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 |
| 前言 |
| 第二章 基于抗偏头痛药物体系的白芷方药物制备工艺研究 |
| 第一节 白芷方药物提取工艺研究 |
| 第二节 白芷方药物富集工艺研究 |
| 第三节 白芷方药物制备工艺药效验证 |
| 第四节 结果与讨论 |
| 第三章 基于抗偏头痛药物体系的白芷方药物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
| 第一节 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白芷方药物中总酚的含量 |
| 第二节 高效液相法测定白芷方药物中酚酸类指标性成分的含量 |
| 第三节 高效液相法测定白芷方药物中苯酞类指标性成分的含量 |
| 第四节 高效液相法测定白芷方药物中香豆素类成分的含量 |
| 第四章 总结与讨论 |
| 第一节 论文总结 |
| 第二节 讨论 |
| 第三节 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1.1 新疆藁本 |
| 1.1.1 新疆藁本概况 |
| 1.1.2 新疆藁本成分 |
| 1.1.3 新疆藁本的药理作用研究 |
| 1.1.4 新疆藁本利用价值 |
| 1.2 酪氨酸酶概况 |
| 1.3 酪氨酸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
| 1.4 酪氨酸酶抑制剂的应用及前景 |
| 1.4.1 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 1.4.2 在农业上的应用 |
| 1.4.3 在化妆品及医药中的应用 |
| 1.5 本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 第二章 新疆藁本挥发性成分的不同分析方法研究 |
| 2.1 材料与仪器 |
| 2.1.1 材料 |
| 2.1.2 仪器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HS-SPME的试验方法 |
| 2.2.2 新疆藁本挥发油的提取方法 |
| 2.2.3 GC/MS联用仪实验条件 |
| 2.2.4 新疆藁本挥发油的密度测定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HS-SPME条件优化 |
| 2.3.2 挥发性成分的检测鉴定 |
| 2.3.3 新疆藁本挥发油密度测定的结果 |
| 2.4 结论 |
| 第三章 几种新疆特色植物醇提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 |
| 3.1 材料与试剂及仪器 |
| 3.1.1 材料 |
| 3.1.2 试验试剂 |
| 3.1.3 试验仪器 |
| 3.2 试验方法 |
| 3.2.1 试验样品及溶液的制备 |
| 3.2.2 酪氨酸酶活性的检测 |
| 3.2.3 几种新疆特色植物提取物的对酪氨酸酶的作用初筛选 |
| 3.2.4 数据处理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几种新疆特色植物提取物的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 |
| 3.3.2 光果甘草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 |
| 3.3.3 红花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 |
| 3.3.4 肉苁蓉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率结果 |
| 3.3.5 罗布麻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率结果 |
| 3.3.6 新疆藁本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 |
| 3.3.7 新疆藁本不同萃取相对酪氨酸酶的作用研究 |
| 3.4 结论 |
| 第四章 新疆藁本提取物中酪氨酸酶抑制活性成分的筛选 |
| 4.1 材料、前处理与试剂及仪器 |
| 4.1.1 材料 |
| 4.1.2 大孔树脂预处理 |
| 4.1.3 试剂 |
| 4.1.4 仪器 |
| 4.2 试验方法 |
| 4.2.1 试验样品制备 |
| 4.2.2 新疆藁本萃取相过膜后对酪氨酸酶的活性影响 |
| 4.2.3 新疆藁本萃取相的高效液相色谱柱后流出物对酪氨酸酶的活性的影响 |
| 4.2.4 新疆藁本中萃取相的高效液相色谱柱后流出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新疆藁本萃取相过大孔树脂后对酪氨酸酶的活性影响 |
| 4.3.2 新疆藁本各个萃取相的高效液相色谱柱后流出物的活性评价结果 |
| 4.3.3 新疆藁本中萃取相的高效液相色谱柱后流出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
| 4.4 结论 |
| 第五章 新疆藁本中酪氨酸酶抑制成分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
| 5.1 材料及前处理 |
| 5.2 试剂及仪器 |
| 5.2.1 试剂 |
| 5.2.2 仪器 |
| 5.3 试验方法 |
| 5.3.1 试验样品制备 |
| 5.3.2 石油醚相样品的分离 |
| 5.3.3 石油醚相样品的硅胶柱层析分离物质的纯化 |
| 5.3.4 石油醚相样品的硅胶柱层析分离物质的鉴定 |
| 5.4 结果与分析 |
| 5.4.1 石油醚相样品的硅胶柱分离 |
| 5.4.2 对所得混合物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 |
| 5.5 结论 |
| 第六章 肉豆蔻醚对酪氨酸酶抑制作用的研究 |
| 6.1 材料与试剂及仪器 |
| 6.1.1 材料和试剂 |
| 6.1.2 仪器 |
| 6.2 实验方法 |
| 6.2.1 肉豆蔻醚对酪氨酸酶单酚酶抑制作用的测定 |
| 6.2.2 肉豆蔻醚对酪氨酸酶二酚酶抑制作用的测定 |
| 6.2.3 肉豆蔻醚对酪氨酸酶二酚酶IC_(50)的测定 |
| 6.2.4 肉豆蔻醚对酪氨酸酶二酚酶的抑制效应 |
| 6.3 结果与分析 |
| 6.3.1 肉豆蔻醚对酪氨酸酶单酚酶抑制作用的测定结果 |
| 6.3.2 肉豆蔻醚对酪氨酸酶二酚酶抑制作用的测定结果 |
| 6.3.3 肉豆蔻醚对酪氨酸酶IC_(50)的测定结果 |
| 6.3.4 肉豆蔻醚对酪氨酸酶二酚酶的抑制效应 |
| 6.4 结论 |
| 第七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三种中药简介 |
| 1.1.1 虎杖简介 |
| 1.1.2 黄连简介 |
| 1.1.3 藁本简介 |
| 1.2 五种植物病源真菌简介 |
| 1.2.1 玉米小斑病 |
| 1.2.2 油菜菌核病 |
| 1.2.3 水稻纹枯菌 |
| 1.2.4 番茄灰霉菌 |
| 1.2.5 小麦赤霉菌 |
|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3.2 技术路线 |
| 2 三种中药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及抑菌活性研究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材料与仪器 |
| 2.1.2 实验方法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中药提取物的得率 |
| 2.2.2 中药提取物抑菌活性的初筛 |
| 2.2.3 中药提取物抑菌活性稳定性结果 |
| 2.3 结论 |
| 3 抑菌机制初步研究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实验材料 |
| 3.1.2 实验方法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小麦赤霉菌抑菌机理研究结果 |
| 3.2.2 水稻纹枯菌抑菌机理研究结果 |
| 3.2.3 玉米小斑菌抑菌机理研究结果 |
| 3.2.4 番茄灰霉菌抑菌机理研究结果 |
| 3.2.5 油菜菌核菌抑菌机理实验结果 |
| 3.3 结论 |
| 4 中药提取物成分研究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实验材料 |
| 4.1.2 实验方法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标准曲线的绘制结果 |
| 4.2.2 精密度试验结果 |
| 4.2.3 回收率试验结果 |
| 4.2.4 稳定性试验结果 |
| 4.2.5 重现性实验结果 |
| 4.2.6 样品测定结果 |
| 4.3 结论 |
| 总结与讨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色谱图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