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军,李月丽,刘建[1](2021)在《堇青石多孔陶瓷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本文介绍了多孔陶瓷的制备工艺及发展历程,阐述了多孔陶瓷的材料组成和微观结构,分析了不同原料造孔剂、碱金属氧化物等对多孔陶瓷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对堇青石多孔陶瓷的未来发展做了展望。
张笑妍,杨君洁,李雯昊[2](2021)在《基于浆料的陶瓷增材制造技术制备多孔陶瓷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多孔陶瓷因将多孔结构引入到陶瓷材料中而具备体积密度低、比表面积高、导热系数低、耐高温、耐腐蚀等特点,在催化过滤、生物支架、保温隔热、轻质结构部件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多级孔陶瓷有效整合了多种孔结构带来的性能优势,实现了材料在同等体积水平的功能最大化,成为多孔陶瓷的发展趋势,然而其制备仍存在巨大挑战。陶瓷增材制造技术突破了传统陶瓷成形工艺需要特定模具且成形精度低的限制,仅通过层层连接的方式即可成形各种复杂形状、高精度陶瓷材料。打印前原材料形式包括粉体、块材、线材和浆料,其中基于浆料的陶瓷增材制造技术结合了陶瓷增材制造技术及胶态成形工艺的优势,不仅有利于复杂组分之间均匀混合,还为构建亚微米甚至纳米级别孔结构,实现复杂形状、精细结构多级孔陶瓷的制备提供了条件。首先概述了5类以浆料形式进行打印的陶瓷增材制造技术,包括立体光固化技术、数字光处理技术、双光子聚合技术、喷墨印刷技术以及浆料直写成形技术。进一步系统分析了基于浆料的陶瓷增材制造技术与现有多孔陶瓷制备工艺结合制备多级孔陶瓷的研究现状。最后,对基于浆料的陶瓷增材制造技术制得多孔陶瓷的具体应用及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霍存宝,田小永,南洋,李涤尘[3](2021)在《多孔陶瓷材料增材制造》文中研究表明多孔陶瓷具有低密度、低导热率、高比表面积和耐腐蚀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生物组织工程、催化剂载体、建筑材料等领域。多孔陶瓷的传统成型技术难以满足对多孔陶瓷个性化、结构复杂化、快速制造化、多级孔的要求。增材制造技术(3D打印)具有设计自由度高、制造周期短、制造成本低等优势,可以无需模具快速制造复杂结构多孔陶瓷零件。本文综述了粉末床熔融、粘结剂喷射、材料挤出工艺应用于多孔陶瓷增材制造的研究现状,重点讨论了制备多级孔陶瓷的最新进展及其在陶瓷催化剂载体领域的应用前景,并对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对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李和祯[4](2021)在《光固化增材制造氧化锆陶瓷的宏微观缺陷及其调控》文中研究表明光固化增材制造技术因其能够满足制备具有精细复杂结构的高性能氧化锆陶瓷部件,在个性化的牙科修复体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光固化增材制造过程中因陶瓷浆料分散性差、局部烧结不均匀而导致制品结构完整性差、易开裂,成为制约其走向实际应用的瓶颈性问题。因此,亟待开发适用于光固化增材制造的均质氧化锆陶瓷浆料及相应热处理技术。本论文从光固化氧化锆陶瓷浆料的固化交联行为及后续热处理工艺两方面出发。首先,研究了光固化氧化锆陶瓷材料制备全流程中的缺陷并揭示了其产生机理,为后续工艺提供理论基础;其次,研究了光固化树脂固化交联、浆料流变行为与不同环境下的热分解行为对制品宏观性能的影响规律,进而优化出适用于光固化增材制造的氧化锆浆料及热处理技术;再次,研究了氧化锆坯体在烧结过程中的非同步烧结现象,探讨了热处理工艺与氧化锆陶瓷结构之间的关系;最后,基于上述实验结果,通过浆料与热处理工艺的优化,制备出高性能氧化锆陶瓷修复体。通过以上研究工作,得到的研究结论如下:(1)选用不同官能度光敏树脂、预聚物调控光固化氧化锆陶瓷浆料的固化交联反应构建了浆料光固化特性与坯体成型性的关系,探明了浆料有机组成与氧化锆陶瓷制品结构完整性的关系;通过热处理工艺调控坯体中有机物的分解方式,成功制备出相对密度为99.4%、表面无开裂的氧化锆陶瓷,同时将热处理周期从120.5 h缩短至35 h。(2)系统研究了光固化增材制造氧化锆坯体在烧结过程中的微观结构演化规律,揭示了坯体表层与内部在较低温度下的非同步烧结现象,基于烧结工艺的优化,实现了坯体表层与内部同步烧结。(3)通过上述实验结果与支撑结构的优化,成功制备出力学性能及尺寸精度满足牙科临床修复标准要求的氧化锆陶瓷单冠。经过1600℃热处理后制备样品尺寸精度为50 μm、弯曲强度为1057MPa、硬度为12.6 GPa、断裂韧性为 6.06 MPa·m1/2。论文研究阐明了光固化增材制造技术在制备个性化氧化锆陶瓷部件方面具有的潜力,通过制备过程中浆料的固化交联行为和热处理工艺调控宏观与微观缺陷,为光固化增材制造制备高性能氧化锆陶瓷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数据支撑。
刘杰[5](2021)在《基于3D打印模具和注凝成型的多孔陶瓷制备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除了传统陶瓷普遍具有的硬度大、机械强度高、耐磨损和耐腐蚀等优点,多孔陶瓷得益于含有大量的孔隙,还具有表观体积密度小、相对质量轻、比表面积大等特性,因此在机械工程、石油化工、电子通讯、航天工程、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大量应用。但是由于陶瓷材料硬度高、熔点高、脆性大,在加工过程中很难根据需要直接去除成形,限制了传统机械成型方法在加工复杂形状陶瓷中的应用,降低了陶瓷加工的多样性。陶瓷3D打印技术的出现弥补了传统加工方式的缺点,可以直接成型复杂零件,但是存在机器成本高、工艺条件苛刻、坯体强度低、性能差等缺点。本文研究了基于3D打印模具和凝胶注模成型的多孔氧化铝陶瓷成型工艺:利用光固化成型技术制造形状复杂、精度高的树脂母模,结合凝胶注模成型工艺制备高强度多孔陶瓷坯体,干燥后再通过烧结工艺脱脂脱模,高温烧结后获得多孔陶瓷零件。这种成型工艺不仅可以较容易获得高精度和高性能的多孔陶瓷材料,并且不受零件结构的限制,还可以随时根据需要改变模具形状,以此实现复杂结构多孔陶瓷零件的净成形。通过浆料制备工艺研究,加入分散剂含量为0.4wt%,调节PH值至9,并通过球磨机球磨24h后获得了固含量为50vol%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分散性的氧化铝陶瓷浆料,适合用于注模工艺和多孔陶瓷的成型。系统研究了凝胶注模坯体成型工艺,探究了不同因素对坯体凝胶反应速度和坯体性能的影响规律,当单体含量为20wt%、交联剂含量为单体的1/20、引发剂含量为0.4wt%、催化剂含量为5wt%时,在室温下成型凝胶注模坯体速率适中,抗弯强度在30MPa左右。搭建了真空加压设备并制定了真空加压工艺、坯体干燥、脱脂脱模和高温烧结工艺以此成型多孔陶瓷零件。探究多孔氧化铝陶瓷的孔隙率、收缩率和抗弯强度在不同固相含量、烧结温度、添加造孔剂含量下的变化规律。当造孔剂含量为20wt%时在1500℃下烧结样品的孔隙率为62%左右。根据氧化铝陶瓷浆料的流变曲线进行建模,对其浇注过程进行模拟仿真。对比了不同浇注口和不同初始压力对填充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浇注口在中间,初始压力为0.03MPa时填充效果较好。
陈张伟[6](2021)在《多孔陶瓷的增材制造及构性表征与关系研究》文中指出陶瓷特别是多孔陶瓷零部件在工业领域具有广泛和重要的应用价值,传统方法在制造复杂结构多孔陶瓷零部件方面具有较大限制。同时,多孔陶瓷结构和性能表征及关系建立也面临诸多挑战。本文总结了陈张伟及其团队围绕陶瓷增材制造相关的材料研发、工艺探索和其在能源环保等领域的特色创新应用,以及以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陶瓷组件为背景的多孔陶瓷力学性能和微宏观结构表征与关系方面的研究进展与成果,为陶瓷增材制造技术的发展以及多孔陶瓷构性关系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何汝杰,周妮平,张可强,王文清,白雪建,张学勤,方岱宁[7](2021)在《SiC陶瓷材料增材制造研究进展与挑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碳化硅(SiC)陶瓷材料广泛应用于国防与工业重大领域。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AM) 技术的出现为 SiC 陶瓷材料及其制品的制备提供了崭新的技术途径。本文针对近年来发展的SiC陶瓷材料增材制造技术(包括非直接增材制造技术、直接增材制造技术等)进行系统综述与总结。并对SiC陶瓷材料增材制造过程的关键科学技术挑战进行归纳,以及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机遇进行展望。本文旨在为SiC陶瓷及其他结构陶瓷材料的增材制造研究提供参考。
刘春磊,郑雯,吴甲民,李晨辉,史玉升[8](2021)在《高性能陶瓷激光选区烧结成形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陶瓷激光选区烧结技术(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SLS)是制备复杂结构的高性能陶瓷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SLS成形技术逐步发展,其打印材料、成形工艺和后处理得到了不断优化和改进。本文简要介绍了华中科技大学在SLS成形专用陶瓷粉体的制备、多孔和致密陶瓷的SLS成形及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的SLS结合反应熔渗制备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结合一些SLS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对SLS技术在高性能陶瓷制造方面的应用进行展望。
刘雨,陈张伟[9](2020)在《陶瓷光固化3D打印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三类主要的陶瓷光固化3D打印技术,即立体光固化(SL)、数字光处理(DLP)和双光子聚合(TPP)的工艺历史起源与演变及其在各类陶瓷材料零部件制造的最新应用研究进展以及部分设备相关产业现状。从原料特性、打印工艺、后处理和陶瓷件性能等方面进行重点总结与讨论。同时,探讨面临的部分问题和挑战,如目前仍然无法规模化生产且生产效率较低,打印件高端工业应用场景还有待挖掘,需要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发展陶瓷光固化3D打印新材料、新理论和新技术,以寻求效率与应用突破。最后指出结构功能一体化/梯度化制造以及多材料/多工艺复合高效制造是未来陶瓷3D打印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黄梅鹏[10](2020)在《具有特殊浸润性的仿生多孔陶瓷材料的制备及应用》文中提出多孔陶瓷由于其较高的孔隙率,又具有陶瓷材料独特的优异物理化学性能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如分离过滤、隔音隔热、催化剂、化学填充、化学传感器与生物医学等;其应用于分离过滤领域,能实现各种介质的精密过滤与物理分离。鉴于此,本文通过氧化铝陶瓷材料,借鉴自然界的荷叶效应,制备了具有特殊浸润性的仿生多孔陶瓷膜,并通过直写自由成型,构筑较为复杂的多孔陶瓷部件;再之通过模具成型制备的仿生膜片,应用于油水分离与抗菌过滤领域。期望引入超浸润理论与传统陶瓷材料相结合的方法能为分离陶瓷膜技术提供一个重要的应用方向。基于直写自由成型的制备要求导向,从粉体表面化学改性设计出发,系统研究分子修饰、粉体设计、材料构筑到仿生应用。粉体分子颗粒的修饰机理是基于Lewis酸碱反应的氢键作用。借助表面活性剂聚乙烯醇的乳化作用,利用乳液辅助模板自组装的方法,构建基于油、水“相分离”的陶瓷浆料微纳体系。结果表明,在不同的p H值下,浆料呈现出不同的响应状态:随着p H值的增加,悬浮液的粘度及液体状态呈现正弦模型分布,并在p H约3~6的区间内能实现乳化发泡,制备为打印浆料;在乳化区间内,随着p H的上升与搅拌时间的增加,浆料粘度呈现正相关变稠,制备的样品平均大孔孔隙大小呈现负相关减小。对于大孔孔隙之间的互联小孔,与表面活性剂的添加量有关。鉴于此,初步建立起了大孔与互联小孔孔隙行为的调控窗口。这种孔隙相对可调且分布相对有序的“相分离”多孔陶瓷结构,孔壁由粉体颗粒紧密堆垛而成的“壳”结构是构成膜体基体轻质高强性能的有力保证,孔隙之间密度较高的互联小孔与大孔共同构成多孔陶瓷的渗透网络基体,其压缩强度可高达120 MPa,而孔隙率达到74.3%。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利用低表面能物质聚二甲基硅氧烷修饰膜体表面,制备了仿生大孔陶瓷膜材料,应用于油水分离领域。结果表明,其分离效率达到99.6%以上,且在磨砂磨损试验后均能保持高效的分离性能与良好的接触角值。其表面优异的超疏水性与低粘附性是膜片应用性能的有效保障。量化其使用性能,静态测量得其平均接触角为152.97°,前进角与后退角分别为168.30°与148.02°,动态测量得其平均滑动角为4.50°,当自由落体的液滴以1.414 m/s速度动态撞击时至少反弹5次,而油滴却在2 ms内完全渗透到膜体里面。这些都充分表征了其膜体界面的优异特殊浸润性。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利用前驱体的方法沉积氧化锌沉淀层,借助游离态的锌离子实现界面的抗菌功能化,在疏水层的覆盖下,实现抑菌过滤与分离。抑菌环实验表明,制备的膜样品具有抑菌效果。对油水分离也均达到较高的分离效率,特别是在酸碱性液体的分离中,依旧达到99%的分离效率,这些都说明设计的界面具有良好的耐酸碱性。乳液自组装法与浸润性理论相结合,制备仿生多孔氧化铝陶瓷膜材料,可以解决油水分离领域的许多关键问题,如机械稳定性差、耐磨性差、微观特征脆弱、抗油污能力低、可回收性差等。同时也期望,该制备方法能为其他多孔材料的制备与界面仿生设计增加一个有借鉴意义的应用方法论。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前言 | 
| 2 堇青石多孔陶瓷的制备原理和方法 | 
| 2.1 堇青石多孔陶瓷的制备原理 | 
| 2.2 堇青石多孔陶瓷的制备方法 | 
| 2.2.1 挤压成型工艺 | 
| 2.2.2 有机(聚合物)泡沫浸渍工艺 | 
| 2.2.3 发泡工艺 | 
| 2.2.4 添加造孔剂工艺 | 
| 2.2.5 固态烧结工艺 | 
| 2.2.6 冷冻干燥工艺(Freeze-Drying) | 
| 3 堇青石蜂窝陶瓷的性能机理 | 
| 3.1 材料组成 | 
| 3.2 微观结构 | 
| 4 影响堇青石多孔陶瓷性能的原料因素分析 | 
| 4.1 原料种类对多孔陶瓷性能的影响 | 
| 4.2 造孔剂的影响 | 
| 4.3 碱金属氧化物的影响 | 
| 4.4 不同铁源的影响 | 
| 5 结论与展望 | 
| 1 基于浆料的陶瓷增材制造技术 | 
| 1.1 立体光固化技术及其衍生技术 | 
| 1.1.1 立体光固化技术(SL) | 
| 1.1.2 数字光处理技术(DLP) | 
| 1.2 喷墨打印成形技术(IJP) | 
| 1.3 浆料直写成形技术(DIW) | 
| 2 基于浆料的陶瓷增材制造技术制备多级孔陶瓷 | 
| 2.1 基于浆料的陶瓷增材制造技术制备二级孔陶瓷 | 
| 2.1.1 基于添加造孔剂浆料的陶瓷增材制造技术 | 
| 2.1.2 基于含冷冻溶剂浆料的陶瓷增材制造技术 | 
| 2.1.3 基于颗粒稳定泡沫/乳液的陶瓷增材制造技术 | 
| 2.2 基于浆料的陶瓷增材制造技术制备三级孔陶瓷 | 
| 2.2.1 在二级孔孔壁上引入开孔结构 | 
| 2.2.2 二级孔孔壁上由纳米颗粒堆积可形成纳米级孔 | 
| 3 基于浆料的陶瓷增材制造技术制备多孔陶瓷的应用 | 
| 3.1 生物医用材料 | 
| 3.2 过滤材料 | 
| 3.3 隔热材料 | 
| 3.4 电子元器件 | 
| 4 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 | 
| 0前言 | 
| 1 多孔陶瓷3D打印机理 | 
| 2 多孔陶瓷粉末床熔融成型 | 
| 2.1 工艺原理与研究进展 | 
| 2.2 PBF工艺制备孔隙分布可控氧化铝陶瓷催化剂载体 | 
| 2.3 工艺优势与挑战 | 
| 3 多孔陶瓷粘结剂喷射成型 | 
| 3.1 工艺原理与研究进展 | 
| 3.2 工艺优势与挑战 | 
| 4 多孔陶瓷直写工艺成型 | 
| 4.1 工艺原理与研究进展 | 
| 4.2 DIW制备多层级孔隙氧化铝陶瓷催化剂载体 | 
| 4.3 工艺优势与挑战 | 
| 5 发展趋势 | 
| 6 结语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研究背景 | 
| 1.1 陶瓷增材制造 | 
| 1.2 陶瓷光固化增材制造 | 
| 1.2.1 光固化陶瓷浆料的特点 | 
| 1.2.2 光固化成型技术特点 | 
| 1.2.3 应用领域及其潜力 | 
| 1.3 氧化锆陶瓷与牙科个性化应用 | 
| 1.4 选题及研究思路 | 
| 2 实验原料、实验设备及测试表征 | 
|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 2.1.1 粉体信息 | 
| 2.1.2 树脂原料 | 
| 2.1.3 实验设备 | 
| 2.2 实验过程 | 
| 2.2.1 浆料制备流程 | 
| 2.2.2 素坯成型及清理 | 
| 2.2.3 热处理 | 
| 2.3 性能测试 | 
| 2.3.1 流变学特性 | 
| 2.3.2 热分析 | 
| 2.3.3 显气孔率、体积密度及表观密度 | 
| 2.3.4 孔径分布 | 
| 2.3.5 线收缩率 | 
| 2.3.6 弯曲强度 | 
| 2.3.7 硬度及断裂韧性 | 
| 2.3.8 直线透过率 | 
| 2.4 分析表征技术 | 
| 2.4.1 微观组织结构 | 
| 2.4.2 表面粗糙度 | 
| 2.4.3 尺寸精度 | 
| 3 光固化增材制造氧化锆陶瓷的全流程缺陷研究 | 
| 3.1 样品制备 | 
| 3.2 陶瓷光固化增材制造部件存在的成型问题 | 
| 3.2.1 宏观成型 | 
| 3.2.2 微观结构 | 
| 3.2.3 表面质量及尺寸精度 | 
| 3.2.4 制备时效性 | 
| 3.3 本章小结 | 
| 4 光固化增材制造氧化锆陶瓷的宏观缺陷研究与控制 | 
| 4.1 样品制备 | 
| 4.2 陶瓷浆料的优化 | 
| 4.2.1 树脂组成对浆料特性的影响 | 
| 4.2.2 树脂组成对素坯成型的影响 | 
| 4.2.3 树脂组成对素坯热处理的影响 | 
| 4.3 浆料光固化特性 | 
| 4.4 热处理工艺 | 
| 4.4.1 气压脱脂 | 
| 4.4.2 空气气氛脱脂 | 
| 4.4.3 真空脱脂及气氛保护脱脂 | 
| 4.5 增材制造部件宏观成型性分析 | 
| 4.6 本章小结 | 
| 5 光固化氧化锆陶瓷热处理过程微观结构演变规律研究 | 
| 5.1 典型微观缺陷的类型 | 
| 5.2 材料背景与样品制备及表征 | 
| 5.2.1 材料背景 | 
| 5.2.2 样品制备 | 
| 5.3 粉体优化对微观缺陷的调控作用 | 
| 5.3.1 粉体优化 | 
| 5.3.2 介观晶粉体对流变学行为及烧结的影响 | 
| 5.3.3 热处理过程中的微观结构演变 | 
| 5.4 非同步烧结现象 | 
| 5.5 本章小结 | 
| 6 光固化增材制造氧化锆陶瓷制备与性能研究 | 
| 6.1 样品制备 | 
| 6.2 氧化锆牙科修复体模型的宏观成型 | 
| 6.2.1 模型试戴精度 | 
| 6.2.2 表面质量评价 | 
| 6.2.3 支撑设计对宏观外形的影响 | 
| 6.3 氧化锆陶瓷部件的性能 | 
| 6.3.1 机械性能 | 
| 6.3.2 光学性能-直线透过率 | 
| 6.4 本章小结 | 
| 7 结论 | 
|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多孔陶瓷材料概述 | 
| 1.2 多孔陶瓷材料应用 | 
| 1.2.1 过滤材料 | 
| 1.2.2 隔热材料 | 
| 1.2.3 催化剂载体 | 
| 1.2.4 吸声材料 | 
| 1.2.5 生物材料 | 
| 1.3 多孔陶瓷材料传统成型工艺 | 
| 1.3.1 添加造孔剂法 | 
| 1.3.2 颗粒堆积法 | 
| 1.3.3 发泡法 | 
| 1.3.4 泡沫浸渍法 | 
| 1.3.5 凝胶注模工艺 | 
| 1.4 多孔陶瓷材料3D打印成型工艺 | 
| 1.4.1 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 | 
| 1.4.2 分层实体制造技术 | 
| 1.4.3 光固化成型技术 | 
| 1.4.4 挤出冷冻成型技术 | 
| 1.4.5 直写成型技术 | 
| 1.5 3D打印/凝胶注模复合成型工艺 | 
| 1.6 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 1.6.1 研究的意义 | 
| 1.6.2 研究的内容 | 
| 第二章 实验工艺路线及性能测试 | 
| 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 2.1.1 陶瓷材料 | 
| 2.1.2 3D打印母模材料 | 
| 2.1.3 凝胶体系 | 
| 2.1.4 分散剂选择 | 
| 2.2 工艺路线 | 
| 2.3 性能测试及实验设备 | 
| 2.3.1 Zeta电位测试 | 
| 2.3.2 陶瓷浆料流变学测试 | 
| 2.3.3 体积密度和孔隙率测试 | 
| 2.3.4 收缩率测试 | 
| 2.3.5 抗弯强度测试 | 
| 2.3.6 热重分析 | 
| 2.3.7 形貌分析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凝胶注模成型浆料流变性能研究 | 
| 3.1 PH值对浆料的影响 | 
| 3.2 分散剂含量对浆料的影响 | 
| 3.3 固相含量对浆料的影响 | 
| 3.4 球磨时间对浆料的影响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凝胶注模成型工艺及性能研究 | 
| 4.1 凝胶过程影响因素 | 
| 4.1.1 凝胶反应的基本原理 | 
| 4.1.2 单体含量对凝胶反应的影响 | 
| 4.1.3 单体与交联剂比例对凝胶反应的影响 | 
| 4.1.4 引发剂含量对凝胶反应的影响 | 
| 4.1.5 催化剂含量对凝胶反应的影响 | 
| 4.1.6 起始温度对凝胶反应的影响 | 
| 4.2 真空加压工艺设计及其对浆料注模的影响 | 
| 4.3 坯体干燥工艺设计 | 
| 4.3.1 坯体干燥制度 | 
| 4.3.2 坯体干燥工艺曲线 | 
| 4.4 生坯抗弯强度影响因素 | 
| 4.4.1 单体含量对坯体抗弯强度的影响 | 
| 4.4.2 引发剂含量对坯体抗弯强度的影响 | 
| 4.4.3 固相含量对坯体抗弯强度的影响 | 
| 4.5 陶瓷烧结工艺设计 | 
| 4.5.1 脱脂脱模一体化烧结 | 
| 4.5.2 陶瓷高温烧结 | 
| 4.6 多孔陶瓷性能影响因素 | 
| 4.6.1 固相含量对多孔陶瓷的影响 | 
| 4.6.2 烧结温度对多孔陶瓷性能的影响 | 
| 4.6.3 添加造孔剂对多孔陶瓷性能的影响 | 
| 4.7 零件的外形尺寸控制 | 
| 4.7.1 收缩率影响因素的正交分析 | 
| 4.7.2 外形尺寸控制 | 
| 4.8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浆料注模的计算机模拟 | 
| 5.1 流体注模计算机模拟相关研究 | 
| 5.2 陶瓷浆料流变模型 | 
| 5.2.1 流变特性 | 
| 5.2.2 流变模型 | 
| 5.2.3 模型拟合 | 
| 5.3 Fluent仿真 | 
| 5.3.1 母模及流体模型建立 | 
| 5.3.2 材料、边界条件及计算模型设定 | 
| 5.3.3 仿真结果讨论 | 
| 5.4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 6.1 总结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1 陶瓷光固化3D打印技术的分类与工艺原理 | 
| 1.1 立体光固化技术 | 
| 1.2 数字光处理技术 | 
| 1.3 双光子聚合技术 | 
| 2 陶瓷光固化3D打印技术的研究进展与现状 | 
| 2.1 国外陶瓷光固化3D打印技术的研究进展 | 
| 2.2 国内陶瓷光固化3D打印技术的研究进展 | 
| 2.3 国内外陶瓷光固化3D打印设备相关产业现状 | 
| 3 陶瓷光固化3D打印技术的综合对比及未来发展趋势 | 
| 3.1 陶瓷光固化3D打印工艺对比 | 
| 3.2 结构功能一体化和梯度化制造趋势 | 
| 3.3 多材料和多工艺复合高效制造趋势 | 
| 4 结束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多孔陶瓷及其应用 | 
| 1.2.1 多孔陶瓷 | 
| 1.2.2 陶瓷膜材料 | 
| 1.3 多孔陶瓷的常规制备方法 | 
| 1.4 增材制造与直写自由成型 | 
| 1.5 特殊侵润性材料及其应用 | 
| 1.5.1 仿生超疏水界面的油水分离应用 | 
| 1.5.2 表面抗菌化应用 | 
| 1.6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 1.6.1 课题的研究目的 | 
| 1.6.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 第二章 实验原材料及表征方法 | 
| 2.1 实验原材料 | 
| 2.2 制备方法与烧结工艺 | 
| 2.3 相关表征方法 | 
| 2.3.1 红外光谱分析 | 
| 2.3.2 流变性能测试 | 
| 2.3.3 孔隙率 | 
| 2.3.4 物相分析及微观结构分析 | 
| 2.3.5 力学性能测试 | 
| 2.3.6 疏水性能分析 | 
| 2.3.7 抑菌性能分析 | 
| 2.3.8 其他辅助设备 | 
| 第三章 氧化铝多孔陶瓷浆料的制备、成型及烧结表征 | 
| 3.1 引言 | 
| 3.2 实验方法 | 
| 3.3 氧化铝多孔陶瓷浆料的制备 | 
| 3.3.1 浆料的制备原理 | 
| 3.3.2 不同pH下悬浮液流变性能响应 | 
| 3.3.3 pH对悬浮液乳化发泡的影响 | 
| 3.4 氧化铝多孔陶瓷的成型与烧结 | 
| 3.4.1 成型与烧结 | 
| 3.4.2 乳液乳化状态稳定性 | 
| 3.4.3 干燥时效处理对孔隙的影响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氧化铝多孔陶瓷的界面仿生设计及表征 | 
| 4.1 引言 | 
| 4.2 实验方法 | 
| 4.3 氧化铝多孔陶瓷的界面仿生超疏水设计 | 
| 4.4 氧化铝多孔陶瓷的疏水性能表征 | 
| 4.4.1 PDMS疏水层的浸润性能表征 | 
| 4.4.2 不同PVA含量调控下的孔隙行为与力学性能表征 | 
| 4.5 氧化铝多孔陶瓷的超疏水应用 | 
| 4.5.1 油水分离应用 | 
| 4.5.2 固体颗粒物的分离 | 
| 4.5.3 分离膜的耐用性 | 
| 4.6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氧化铝多孔陶瓷的界面抑菌设计及表征 | 
| 5.1 引言 | 
| 5.2 实验方法 | 
| 5.3 氧化铝多孔陶瓷的界面抑菌与超疏水设计 | 
| 5.4 仿生氧化铝多孔陶瓷的抑菌性能表征 | 
| 5.4.1 抑菌性能表征 | 
| 5.4.2 不同pH调控下的孔隙行为与力学性能表征 | 
| 5.5 氧化铝多孔陶瓷的抑菌与超疏水应用 | 
| 5.5.1 氧化锌覆盖层的浸润性表征 | 
| 5.5.2 抑菌与超疏水应用 | 
| 5.5.3 酸碱条件下的疏水性能表征 | 
| 5.6 本章小结 | 
| 结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与专利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