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智慧,杜伟锋,杨莹,康显杰,洪浩,朱伟豪,葛志伟,李昌煜,葛卫红[1](2020)在《基于UPLC-Triple-TOF/MS分析续断“发汗”前后化学成分》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Triple-TOF-MS)快速分析续断DipsaciRadix"发汗"前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Agilent Eclipse XDB-C18(250 mm×4.6 mm,5.0μm)色谱柱;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0.8 mL/min,检测波长215 nm,柱温为25℃;质谱采用UPLC-Triple-TOF 5600+飞行时间液质联用仪,负离子模式下扫描检测,扫描范围m/z 100~1 500。根据高分辨质谱结合二级质谱所得的信息对续断"发汗"前后化学成分进行快速的鉴定。结果根据化合物保留时间、质谱信息,推测了续断"发汗"前后52个共有化学成分,主要包括三萜皂苷类、环烯醚萜类、酚酸类等,同时分析了主要成分的裂解规律。并比较了续断"发汗"前后化学成分的差异,发现发汗后马钱苷酸、绿原酸、马钱苷、异绿原酸A、川续断皂苷VI等20种成分含量降低,咖啡酸、异绿原酸、异绿原酸C、大花双参苷A等成分含量在发汗后升高。结论研究发现续断"发汗"前后化学成分种类上无明显差异,而在成分含量上存在一定差异,未"发汗"续断化学成分含量普遍高于"发汗"续断。本实验采用UPLC-Triple-TOF-MS技术分析"发汗"对续断的化学成分的影响,为探究续断"发汗"前后化学成分物质基础和进一步为续断产地加工方式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田欢,赵锋,李晔,张红,丁腾,孙婷婷,王春柳,刘洋[2](2018)在《川续断皂苷Ⅵ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川续断皂苷Ⅵ(asperosaponinⅥ)又称木通皂苷D(Akebia saponin D),简称ASD,是中国传统中药川续断的主要活性成分,研究表明ASD具有神经保护、心肌保护、抗骨质疏松、抗细胞凋亡、保肝降脂等药理作用,应用前景广泛。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新的药理活性相继被发现。ASD可多靶点发挥药效,其神经保护、心肌保护、保肝降脂作用均与抑制细胞凋亡有关,同时还可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虽然ASD的药理作用应用前景广泛,但生物利用度不佳极大地限制了其发展与推广,建议可通过纳米给药系统、缓控释给药系统等制剂技术进一步改善。本文以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报道的ASD的文献为基础,对ASD的提取分离、含量测定、药理作用、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以期为后续ASD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王晓月[3](2017)在《川续断属两种植物花粉的化学防御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花粉既是植物的雄配子体,也是传粉者觅食的营养品。花粉被访花者有效采集,则降低了花粉传递到柱头的几率。为探索植物配置花粉资源的适应策略,我们以川续断科(Dipsacaceae)川续断属(DipsacusL.)的两种草本植物为对象,开展花粉化学防御机制的研究。川续断属植物是两年生或者多年生草本;该属约20余种,主要分布于欧洲、北非和亚洲。作为重要的中药材,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川续断属植物器官化学成分分析、药理研究、药材质量评价等方面,很少有人进行川续断属植物的传粉生态学研究。蜂类传粉的植物因蜂类有效收集和转运花粉造成花粉损失(pollen loss),植物如何在花粉用于受精与提供报酬之间维持平衡呢?有研究报道花粉中含有次级代谢物质,但其生态学意义不清楚。本研究以川续断属的大头续断(Dipsacus chinensis)和川续断(D.asper)为研究材料,野外观察到某些熊蜂对落置在虫体身上的续断花粉不梳理的现象,我们探究了熊蜂不梳理续断花粉的原因,花粉中次级代谢物质对熊蜂行为的影响以及植物花粉中产生有毒的次级代谢物质的生物学意义。主要的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为了调查大头续断、川续断传粉生态学基本的情况,我们连续5年对植物进行访花观察,测量植物的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特征,观察并记录了植物的花期物候,测量了大头续断一天之内花蜜的分泌动态,对大头续断和川续断进行了5种授粉处理。结果表明大头续断、川续断两种植物都具有泛化的传粉系统。两种植物的花白色,辐射对称,花蜜体积多而且糖浓度相对较高,并且一天之内持续分泌;访问者有膜翅目、鞘翅目、鳞翅目昆虫,其中膜翅目的熊蜂(Bumbles)是最重要的传粉者。大头续断和川续断的盛花期在7-8月,我们在云南和湖北两地的调查都注意到不同种熊蜂表现出明显差异的花粉梳理行为。自然的座果率和人工自花授粉、异花授粉的座果率没有显着差异。5年的研究表明大头续断和川续断有多样的访花者,但熊蜂是最有效的传粉者。2、为了定量比较不同熊蜂对大头续断、川续断花粉的梳理程度以及熊蜂不梳理花粉的行为是否是因为花粉本身的原因,比如,花粉的营养价值不高,花粉中产生有毒的不利于蜂类生长发育的次级代谢物质等。我们在野外随机抓捕不同种的熊蜂,分析比较熊蜂的花粉筐以及虫体身上携带的续断花粉的比例和数量。用氨基酸分析仪分析了续断花粉的氨基酸种类及其含量,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植物不同花器官中次级代谢物质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白背熊蜂(B.festivus)能有效地梳理大头续断、川续断的花粉,它的花粉筐中含有大量大头续断、川续断的花粉,而虫体身上落置的大头续断和川续断的花粉数量很少。红腹熊蜂(B.friseanus)、疏熊蜂(B.remotus)不梳理续断的花粉,它们足部的花粉筐中含有很少量的大头续断、川续断的花粉,而虫体身上却散布很多续断的花粉。三条熊蜂(B.trifasciatus 可以梳理收集一定量的川续断花粉。大头续断和川续断的花粉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都相对比较高,而且氨基酸的种类也比较齐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大头续断、川续断的花粉中含有次级代谢物质川续断皂苷Ⅵ含量相对较高,而花蜜中没有检测出来该物质。结果表明不同种熊蜂的花粉梳理行为有别,可能与其对花粉中有毒的次级代谢物质的耐受性有关。3、为了探究花粉中的次级代谢物质是否影响熊蜂的访问行为,对续断花粉梳理程度不一样的熊蜂对川续断皂苷Ⅵ的耐受程度是否不一样,不同花粉梳理程度的熊蜂的访花行为对植物的生殖成功贡献是否不同以及植物花粉中产生有毒的次级代谢物质的生物学意义,我们设置了一系列皂苷浓度梯度的人工花蜜控制实验比较不同浓度皂苷对熊蜂的访问率以及单花访问时间的影响;设计了向人工假花中加入不同皂苷浓度实验,比较熊蜂访问一次后剩余的花蜜的糖含量;比较不同梳理程度的熊蜂访问时一次移出和落置花粉量;2015在云南和湖北两个地方重复人工授粉实验。研究表明花粉中产生的次级代谢物质川续断皂苷Ⅵ(高浓度)能够遏制熊蜂的访问行为,包括访问率,单花访问时间以及一次访问吸收的花蜜量。这种遏制作用存在着剂量效应,即只有当人工花蜜中皂苷的含量超过自然状态下时花粉中皂苷含量才能显着遏制熊蜂访问行为。梳理续断花粉的白背熊蜂对皂苷的耐受能力要高于不梳理续断花粉的红腹熊蜂、疏熊蜂和三条熊蜂。可以有效梳理续断的花粉的白背熊蜂一次访花花粉移出的数量显着高于不能有效梳理花粉的红腹熊蜂、疏熊蜂。然而白背熊蜂一次访问花粉落置的数量却是显着低于不梳理花粉的红腹熊蜂和疏熊蜂。传粉者数量、访问频率、花粉梳理行为不同导致的传粉效率的不同,云南大头续断和川续断自然状态下都不存在花粉限制,然而神农架的川续断自然状态下存在花粉限制。我们的研究结果说明花粉中产生的有毒的次级代谢物能够降低熊蜂的访问行为,对熊蜂是不利的。熊蜂也可以通过降低访问频率,单花访问时间以及一次吸取花蜜的量来降低皂苷带来的伤害。某些对皂苷耐受能力差的熊蜂就采取不梳理续断的花粉来降低这种次级代谢物质带来的伤害。熊蜂不梳理续断花粉的行为可以提高一次访问落置的花粉数从而提高植物的生殖成功。这项实验为花粉的化学防御提供了新证据。
魏庆红,胡雨,金传山,李保明,张伟[4](2015)在《不同加工工艺对续断质量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测定川续断皂苷Ⅵ和川续断总皂苷的含量,探讨不同产业化加工工艺对川续断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对不同片型和不同干燥温度加工的续断饮片中川续断皂苷Ⅵ和川续断总皂苷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切4 mm的续断片,50℃烘干后,川续断皂苷Ⅵ及川续断总皂苷的含量均高于其他加工工艺所得饮片。结论为保证续断饮片的质量,确定了切制片型厚度和烘干温度等工艺参数。
王云华,刘继华,陈凡波,孙丹丹,王春红,杨苗[5](2015)在《川续断中三萜皂苷类成分的研究概况》文中研究说明川续断中三萜皂苷类成分具有抗骨质疏松、增加骨密度等药理作用,临床上用于骨折、骨质增生、流产等疾病的治疗。本文从化学成分、炮制工艺、提取工艺、含量测定、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6方面综述了川续断中三萜皂苷类成分的研究进展,为川续断中三萜皂苷类成分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了参考。
周莉江,刘芳,季宁平,兰英[6](2015)在《“发汗”与川产道地药材质量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发汗"作为药材一种独特的产地加工方法,对药材外观性状及内在质量有重要影响,并赋予了药材商品独特的品质。本研究以需要"发汗"的川产道地药材厚朴、杜仲、续断为例,探讨"发汗"对道地性药材质量的影响,并提出思考,以期为道地药材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张芬[7](2015)在《仙灵骨葆原料药材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仙灵骨葆胶囊具有滋补肝肾、活血通络、强筋壮骨的功效,临床上用于肝肾不足,瘀血阻络所致骨质疏松症,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首选药物之一,属国家基本药物,其配方以淫羊藿为主药,配以续断、补骨脂、知母、丹参、地黄。为了更好的控制6味原料药材的质量,研究其6味原料药材的质量并对其质量标准进行研究,基于此,展开本实验。方法:本文运用高效液相法、红外光谱法、蒸发光检测法,对药典中5个淫羊藿品种及4个非药典品种共100份淫羊藿药材运用HPLC检测其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定C、淫羊藿苷、箭藿苷B、鼠李糖基淫羊藿次苷Ⅱ和宝藿苷Ⅰ7个黄酮类成分,并结合傅里叶变换中红外光谱(FTIR)和衰减全反射(ATR)技术,根据HPLC实际检测结果,建立淫羊藿中红外反射光谱快速测定模型,实现对淫羊藿中黄酮含量的快速测定,并与HPLC定量法测定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其相关性。运用HPLC法测定了续断药材中续断皂苷Ⅵ及马钱苷酸、当药苷和马钱苷等3个续断中含量较高的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含量。建立了同时测定3种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HPLC方法,并测定了续断主产地药材样品中这3个成分的含量。知母、丹参、地黄、补骨脂等4味药材分别在固定产地的情况下,按照2010版中国药典中对含量测定的要求,严格按照药典处理方法,考察四种药材的质量。结果:本文中淫羊藿以HPLC检测的7个黄酮类成分评价其药材质量,并与FTIR-ATR法相结合,建立了快速、简便的含量检测方法。续断药材除了按照药典规定测定三萜皂类化合物苷续断皂苷Ⅵ之外,本文还对药材中的主要成分环烯醚萜苷类进行了研究,以两类化合物综合评价续断药材的质量。此外,严格按照药典要求对其它4味药材的质量进行了分析,收集的各地药材均达到药典标准。结论:本文研究结果表明,2010版药典中根据其中某一个成分来评价一些药材质量已经不能全面说明药材质量的优劣,运用新的实验技术,建立快速、简便的综合测定其主要成分的方法将成为药材质量控制的发展趋势。
姜东京[8](2015)在《续断“发汗”前后成分比较及质量控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发汗对续断中总皂苷、水溶性浸出物及醇溶性浸出物的影响;2.建立续断样品“发汗”前后的特征指纹图谱;3.同时测定续断样品“发汗”前后的8个主要成分的含量;4.建立基于近红外光谱的续断未“发汗”和“发汗”样品的快速鉴别模型以及8个主要成分含量快速检测方法;5.建立血清中马钱苷和川续断皂苷Ⅵ的同时测定,并用于“发汗”前后续断样品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方法1.采用UV显色法、热浸法考察发汗对续断中总皂苷含量、水溶性浸出物和醇溶性浸出物的影响。2.选择续断未“发汗”和“发汗”样品各20批,以流动相乙腈-0.05%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1,柱温30℃,记录时间为120min,气体流速2.0L·min-1为色谱条件,采用国家药典委员会出版的《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版》软件建立续断未“发汗”和“发汗”样品的特征指纹图谱。3.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续断未“发汗”和“发汗”样品中8个主要成分的含量。4.从不同产地收集213批未“发汗”续断样品和234批“发汗”续断样品,采集近红外光谱图,采用判别分析法建立其定性鉴别模型;用HPLC法测定8个主要成分的含量,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NIR光谱与HPLC法测定值之间的多元校正模型,并预测续断样品中8种主要成分的总量。5.采用HPLC-MS进行检测,确定续断“发汗”前后马钱苷、川续断皂苷Ⅵ的药动学参数以及在体内的药时曲线。结果1.续断“发汗”后水溶性浸出物、水溶性浸出物和总皂苷都降低了。上述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续断在以麻袋覆盖堆置“发汗”的过程中酶解了相关物质所致。2.续断未“发汗”和“发汗”样品的色谱图比较,两者相同位置色谱峰的高度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发汗”样品的色谱峰高度较低,甚至消失,在新的位置出现了新的色谱峰;续断未“发汗”和“发汗”样品的指纹图谱中有35个共有色谱峰,其中7、8、9、10、18、19、21、29号峰分别为马钱苷酸、绿原酸、咖啡酸、马钱苷、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川续断皂苷Ⅵ。3.建立了同时测定续断“发汗”前后样品中马钱苷酸、绿原酸、咖啡酸、马钱苷、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川续断皂苷Ⅵ等8个有效成分含量的方法,且该法稳定可靠。4.未“发汗”样品选择谱段7,756.86~4,006.00 cm-1,“发汗”样品选择谱段8,562.39~4,528.04 cm-1。采用SNV+spectrum+S-G组合对原始光谱进行预处理,建立模型,并经预测集验证,鉴别准确率达到100%;5.续断未发汗品中马钱苷、川续断皂苷Ⅵ的最大血药浓度比发汗品中高出许多,药时曲线下面积(AUC)未发汗品也明显大于发汗品。结论1.发汗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续断中总皂苷、水溶性浸出物和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2.建立的续断样品“发汗”前后的指纹图谱可以很好地控制这两种样品的质量。3.同时测定了发汗前后8个成分的含量,为进一步揭示炮制的机理打下物质基础。4.所建立的近红外光谱技术鉴别模型可快速、准确鉴别续断未“发汗”和“发汗”样品:模型对预测集样品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基于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检测8个指标性成分是可行的。5.比较了大鼠灌胃给药后主要成分马钱苷、川续断皂苷Ⅵ的药动学特征,发现灌胃未发汗品后大鼠体内马钱苷、川续断皂苷Ⅵ药动学参数t1/2、MRT等明显优于发汗品,说明续断生品在体内容易吸收。
杜伟锋,贾永强,姜东京,蔡宝昌[9](2014)在《基于HPLC-ESI-MS法续断发汗前后的成分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HPLC-ESI-MS)分析续断发汗前后成分变化的方法。方法 HPLC采用Agilent Eclipse XDB-C18(250 mm×4.6 mm,5.0μm)色谱柱;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045 min,6%20%乙腈;4590 min,20%35%乙腈;90110 min,35%70%乙腈;110120 min,70%乙腈;柱温为30℃,体积流量为0.8 m L/min;质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模式下全扫描检测,并通过[M-H]-、[M+HCOO]-、[M+H]+、[M+Na]+等离子信息推断化合物。结果建立了续断发汗前后的HPLC-ESI-MS图谱,均得到42个色谱峰,通过与对照品和文献对照,推断出了31个化合物;续断经产地加工发汗后,有些成分的量下降,如马钱苷酸、隐绿原酸、绿原酸、咖啡酸、马钱苷、异绿原酸B、续断苷A、续断苷B等;有些成分的量升高,如茶茱萸苷、川续断皂苷X、川续断皂苷VI、川续断皂苷VII、川续断皂苷乙、川续断皂苷XIII、川续断皂苷A等;其他成分的量几乎不变。结论所建立的HPLC-ESI-MS图谱,便于全面控制续断发汗与未发汗药材的质量。
杜伟锋,姜东京,蔡宝昌[10](2014)在《基于近红外光谱和多维谱效研究中药产地加工“发汗”》文中提出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鉴别中药材"发汗"与否,采用多维谱效关系阐明药材"发汗"的物质基础,为中药产地加工——"发汗"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为制定规范合理的药材产地加工技术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仪器与试药 |
| 1.1 仪器 |
| 1.2 试药 |
| 2 方法 |
| 2.1 供试品溶液制备 |
| 2.2 液相条件 |
| 2.3 质谱条件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续断“发汗”前后化合物结果分析 |
| 3.2 化合物结构分析 |
| 3.2.1 酚酸类 |
| 3.2.2环烯醚萜苷类 |
| 3.2.3 皂苷类 |
| 3.3 续断“发汗”前后化学成分比较 |
| 4 讨论 |
| 1 ASD的理化性质 |
| 2 ASD的提取与分离 |
| 3 ASD的含量测定 |
| 4 ASD的药理作用 |
| 4.1 促进孕酮受体的表达作用 |
| 4.2 骨组织的保护作用 |
| 4.3 肝脏的保护作用 |
| 4.4 神经的保护作用 |
| 4.5 心肌的保护作用 |
| 4.6 其他药理作用 |
| 5 ASD的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 |
| 5.1 样品预处理方法 |
| 5.2 分析检测方法 |
| 5.3 药动学参数 |
| 5.4 吸收 |
| 5.5 分布特征 |
| 5.6 代谢 |
| 5.7 排泄 |
| 6 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植物与传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
| 1.1.1 昆虫收集回巢的花粉是花粉传递中的一大损失 |
| 1.1.2 觅食的蜂类是否会吃花粉? |
| 1.2 植物防御机制 |
| 1.2.1 植物限制花粉丢失的多种机制 |
| 1.2.2 植物的防御机制简介 |
| 1.2.3 植物花报酬中的次级代谢物质影响传粉者的行为 |
| 1.2.4 常见的有毒植物及其次级代谢物质对动物行为影响 |
| 1.3 访花者应对花报酬中次级代谢物的机制 |
| 1.3.1 行为学机制 |
| 1.3.2 生物化学和生理学机制 |
| 1.4 川续断属植物及其次级代谢物质简况 |
| 1.4.1 川续断属植物情况介绍 |
| 1.4.2 川续断属植物次级代谢物质研究进展 |
| 第二章 川续断属两种植物泛化传粉系统研究 |
| 2.1 前言 |
| 2.1.1 泛化和特化传粉系统 |
| 2.1.2 植物的花部形态,花报酬与泛化传粉的适应 |
| 2.1.3 开化物候 |
| 2.2 实验材料方法 |
| 2.2.1 传粉者观察 |
| 2.2.2 植物花部特征的比较 |
| 2.2.3 植物单花期以及花期物候 |
| 2.2.4 花蜜体积以及糖浓度动态的研究 |
| 2.2.5 植物泛化传粉系统对繁殖成功的意义 |
| 2.2.6 统计分析 |
| 2.3 实验结果 |
| 2.3.1 传粉者观察 |
| 2.3.2 植物的花部特征的描述 |
| 2.3.3 植物的单花期和花期物候 |
| 2.3.4 花蜜体积以及糖浓度的动态变化 |
| 2.3.5 植物泛化传粉系统对繁殖成功的意义 |
| 2.4 讨论 |
| 2.4.1 泛化传粉系统 |
| 2.4.2 植物特征适应于泛化传粉系统 |
| 2.4.3 熊蜂不梳理花粉之现象 |
| 第三章 不同熊蜂对川续断属两种植物花粉梳理行为的研究以及花粉成分的检测 |
| 3.1 前言 |
| 3.1.1 植物花粉由于蜂类梳理造成大量的浪费 |
| 3.1.2 植物限制花粉丢失的机制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不同熊蜂是否梳理大头续断、川续断花粉的研究 |
| 3.2.2 大头续断川续断花器官以及花报酬中皂苷含量的测定 |
| 3.2.3 大头续断川续断花粉氨基酸含量的检测 |
| 3.2.4 统计分析 |
| 3.3 结果 |
| 3.3.1 比较不同熊蜂是否梳理大头续断、川续断花粉 |
| 3.3.2 大头续断川续断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中川续断皂苷Ⅵ含量比较 |
| 3.3.3 大头续断川续断花粉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 3.4 讨论 |
| 3.4.1 不同蜂类对续断花粉梳理强度不同 |
| 3.4.2 某些蜂类不梳理植物花粉的可能性原因 |
| 第四章 不同熊蜂对川续断皂苷Ⅵ的取食偏好以及花粉中产生皂苷的生物学意义 |
| 4.1 前言 |
| 4.1.1 植物中次级代谢物质对传粉者行为的影响以及昆虫应对机制 |
| 4.1.2 次级代谢物质对植物繁殖成功的影响 |
| 4.2 材料方法 |
| 4.2.1 不同浓度皂苷对不同熊蜂访花行为的影响 |
| 4.2.2 比较不同熊蜂一次花粉的移出和落置以及人工授粉实验 |
| 4.2.3 统计分析 |
| 4.3 结果 |
| 4.3.1 川续断皂苷Ⅵ降低熊蜂的访花行为 |
| 4.3.2 白背熊蜂对皂苷的耐受能力要高于红腹熊蜂、疏熊蜂以及三条熊蜂 |
| 4.3.3 熊蜂对皂苷的取食偏好(假花实验结果) |
| 4.3.4 熊蜂不梳理花粉行为提高传粉效率从而可以提高植物的繁殖成功 |
| 4.4 讨论 |
| 4.4.1 植物中的次级代谢物质阻碍蜂类的访问行为 |
| 4.4.2 次级代谢物质的遏制作用存在剂量效应 |
| 4.4.3 不同熊蜂对植物次级代谢物质的忍受力不同 |
| 4.4.4 植物产生次级代谢物质的生物学意义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 致谢 |
| 1仪器与试药 |
| 2方法与结果 |
| 2.1川续断饮片的制备 |
| 2.2川续断总皂苷含量测定[4-5] |
| 2.2.1溶液制备 |
| 2.2.2方法学考察 |
| 2.2.3样品含量测定 |
| 2.3川续断皂苷Ⅵ含量测定[1] |
| 2.3.1色谱条件及系统适用性试验 |
| 2.3.2溶液制备 |
| 2.3.3方法学考察 |
| 2.3.4样品含量测定 |
| 3讨论 |
| 1 三萜皂苷类成分的研究 |
| 2 炮制工艺对川续断三萜皂苷类成分的影响 |
| 3 提取工艺研究 |
| 4 含量检测研究 |
| 4. 1 紫外 - 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皂苷含量 |
| 4. 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皂苷Ⅵ含量 |
| 5 药理作用研究 |
| 5. 1 川续断总皂苷药理作用 |
| 5. 2 川续断皂苷Ⅵ的药理作用 |
| 5. 3 川续断皂苷Ⅹ的药理作用 |
| 5. 4 川续断中木通皂苷 D 的药理作用 |
| 6 临床应用研究 |
| 6. 1 妇科疾病的应用 |
| 6. 2 骨折、骨质增生疾病的应用 |
| 6. 3 止痛、镇痛的应用 |
| 7 展望 |
| 1 道地性是衡量药材质量的重要指标 |
| 2 “发汗”对药材道地性的影响 |
| 3 “发汗”对道地药材质量的影响 |
| 3.1 “发汗”对道地药材质量的影响 |
| 3.2 “发汗”对道地药材化学成分的影响 |
| 3.3 “发汗”对道地药材药理作用的影响 |
| 4 结语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淫羊藿中7种黄酮类成分含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仪器 |
| 1.2 试剂、药品 |
| 1.3 色谱条件 |
| 1.4 溶液的制备 |
| 2 结果 |
| 2.1 线性关系考察 |
| 2.2 精密度试验 |
| 2.3 稳定性试验 |
| 2.4 重复性试验 |
| 2.5 加样回收率试验 |
| 2.6 样品测定结果 |
| 3 讨论 |
| 3.1 各成分含量差异 |
| 3.2 色谱条件筛选 |
| 4 结论 |
| 4.1 质量控制建议 |
| 第二部分 淫羊藿IR图谱半定量及与HPLC结果相关性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仪器、材料 |
| 1.2 实验方法 |
| 2 结果 |
| 2.1 实验条件及扫描结果 |
| 2.2 建立模型的方法 |
| 2.3 定量模型的建立 |
| 2.4 校正模型 |
| 2.5 检验集预测结果 |
| 3 讨论 |
| 3.1 FTIR-ATR优点 |
| 4 结论 |
| 4.1 模型应用结果 |
| 第三部分 川续断药材中续断皂苷VI的质量标准的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仪器 |
| 1.2 试剂、药品 |
| 1.3 色谱条件及结果 |
| 1.4 色谱条件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3.1 含量检测 |
| 4 结论 |
| 4.1 含量结果分析 |
| 第四部分 HPLC法测定续断中环烯醚萜苷类成分 |
| 1 材料和方法 |
| 1.1 实验仪器 |
| 1.2 实验试剂 |
| 1.3 色谱条件 |
| 1.4 溶液的制备 |
| 2 结果 |
| 2.1 线性关系考察 |
| 2.2 精密度试验 |
| 2.3 稳定性试验 |
| 2.4 重复性试验 |
| 2.5 加样回收率试验 |
| 2.6 样品测定 |
| 3 讨论 |
| 3.1 色谱条件讨论 |
| 4 结论 |
| 4.1 各地含量及质量标准建议 |
| 第五部分 补骨脂、知母、地黄及丹参质量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补骨脂 |
| 1.2 知母 |
| 1.3 地黄 |
| 1.4 丹参 |
| 2 结果 |
| 2.1 补骨脂测定结果 |
| 2.2 知母测定结果 |
| 2.3 地黄测定结果 |
| 2.4 丹参测定结果 |
| 3 讨论 |
| 3.1 补骨脂药典要求 |
| 3.2 知母药典要求 |
| 3.3 地黄药典要求 |
| 3.4 丹参药典要求 |
| 4 结论 |
| 4.1 补骨脂 |
| 4.2 知母 |
| 4.3 地黄 |
| 4.4 丹参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发汗对续断中总皂苷、水溶性浸出物、醇溶性浸出物的影响研究 |
| (一) 仪器与试药 |
| 1 仪器 |
| 2 试药 |
| (二) 方法与结果 |
| 1 未发汗、发汗续断样品中总皂苷的含量测定 |
| 2 水溶性浸出物和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比较 |
| (三) 分析与讨论 |
| (四) 小结 |
| 第二部分 续断发汗前后八种指标性成分的含量比较研究 |
| (一) 仪器与试药 |
| 1 仪器 |
| 2. 试药 |
| (二) 方法与结果 |
| 1 溶液的制各 |
| 2 色谱条件 |
| 3 方法学考察 |
| 4 含量测定 |
| (三) 分析与讨论 |
| (四) 小结 |
| 第三部分 续断发汗前后指纹图谱研究 |
| (一) 仪器与试药 |
| 1仪器 |
| 2 试药 |
| (二) 方法和结果 |
| 1 提取工艺考察 |
| 2 检测方法研究 |
| 3 指纹图谱方法学考察 |
| 4 续断药材图谱共有模式的建立及不同样本的相似度比较 |
| (三) 分析与讨论 |
| (四) 小结 |
| 第四部分 续断的近红外鉴别 |
| 一、基于近红外光谱的续断未“发汗”和“发汗”样品的快速鉴别 |
| (一) 仪器与试药 |
| 1 仪器 |
| 2 药材 |
| (二) 方法与结果 |
| 1 近红外光谱的采集 |
| 2 建立模型的方法 |
| 3 鉴别模型的建立 |
| 4 模型的验证 |
| (三) 分析与讨论 |
| (四) 小结 |
| 二、基于近红外光谱的续断发汗前后八个指标成分含量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
| (一) 仪器与试药 |
| 1 仪器 |
| 2 试药 |
| (二) 方法与结果 |
| 1 近红外光谱的采集 |
| 2 八个指标性成分含量的分析 |
| 3 建立模型的方法 |
| (三) 分析与讨论 |
| (四) 小结 |
| 第五部分 续断发汗前后马钱苷、川续断皂苷体内药动学研究 |
| (一) 仪器与试药 |
| 1 仪器 |
| 2 试药 |
| (二) 方法与结果 |
| 1 受试动物 |
| 2 色谱条件 |
| 3 质谱条件 |
| 4 样品制备 |
| 5 给药方案及血样采集 |
| 6 对照品和内标溶液的制备 |
| 7 血清样品处理 |
| 8 方法学考察 |
| 9 结果 |
| (三) 分析与讨论 |
| (四) 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1 仪器与试药 |
| 2 方法与结果 |
| 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 2.2 样品处理 |
| 2.3 色谱条件 |
| 2.4 质谱条件 |
| 2.5 HPLC-ESI-MS分析 |
| 2.6 成分分析 |
| 3 讨论 |
| 1 利用近红外光谱快速鉴别“发汗”样品 |
| 2 采用多维谱效关系阐明“发汗”的物质基础 |
| 3 以续断为例 |
| 4 小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