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雪,王春霞,刘利娟,郭金英,郑素月[1](2021)在《1株野生平菇菌株的鉴定及交配型分析》文中认为以1株野生平菇菌株为研究对象,采用ITS序列对其进行了种属鉴定,进一步通过单孢分离法获得了孢子单核菌株,经标准测交法和核迁移试验等对该平菇的交配型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野生平菇经ITS序列鉴定为糙皮侧耳,获得的69株孢子单核菌株,通过交配型鉴定得到T1型20株、T2型37株、T3型9株、T4型3株,通过核迁移试验鉴定T1、T2、T3和T4的交配型分别为A1B1、A2B2、A1B2和A2B1,属于四极性异宗结合真菌,χ2检测出现偏分离现象。
鲍红春,贾博渊,李小雷,何瑞超,李慧,贾晓东,吴小燕[2](2021)在《野生沙杵菇的驯化栽培》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挖掘食用菌新种质,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采集分离到2株野生沙杵菇菌株,以鸡腿菇097为对照,对2株沙杵菇菌株的菌丝生长、出菇产量和子实体形态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菌株SHCHG (S) 02与鸡腿菇097为不同种,其综合性状表现好,菌丝粗壮、生长速率快,子实体肥大、菌盖比例小,产量与生物学效率分别为对照的93.61%、93.60%。该菌株可作为新种质进一步研究、驯化、开发,以培育出适合北方寒冷地区的食用菌新品种。
张耀玲,刘勇,陈荣信,吴建海[3](2021)在《秦巴山区2个平菇菌株比较试验》文中认为以两株自分离的野生平菇菌株为试验材料,主要从菌丝特性、拮抗关系、子实体特性等展开试验。结果表明:两个菌株长势均较佳,亲缘关系较远,两个平菇菌株抗杂菌能力、子实体商品性、生物转化率均表现佳,适宜本区域栽培的优良平菇新菌株。
刘晓雪[4](2021)在《平菇交配型及单核菌株遗传差异研究》文中指出
张璇[5](2021)在《不同生长方式对蒙古黄芪中异黄酮类成分累积的影响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选题依据:黄芪作为传统中药材之一,药用历史悠久,主要有两种基原包括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和蒙古黄芪(A.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licus(Bge.)Hsiao)。目前市场上主流品种为蒙古黄芪,其种植区域在山西浑源、甘肃定西、内蒙古武川及各周边各地区。对于药材品质来说,普遍认为蒙古黄芪要优于膜荚黄芪。本课题组地处蒙古黄芪的道地产区山西。传统的野生或仿野生蒙古黄芪采用种子直播的方式,其根部垂直向下其长度可达1m左右,生长年限可至6年及以上。上世纪80年代,随着用药需求的加大,蒙古黄芪的资源变得紧缺,随后平栽蒙古黄芪开始活跃于药材市场,它主要采用育苗1年移栽1年的种植方式,其主根横卧在沟中进行生长,凭借着生长年限短、成本低的优势,平栽蒙古黄芪近年来开始逐渐成为新的主流药材。前期调研发现:平栽蒙古黄芪在外观性状以及豆腥气的浓淡和甜度等方面,均与仿野生蒙古黄芪有明显差别。在免疫学和抗疲劳等方面的实验也表明仿野生蒙古黄芪的药效强于平栽蒙古黄芪。对于中药材而言,其药效与化合物含量的高低息息相关。有研究者发现仿野生蒙古黄芪中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芒柄花苷以及黄芪皂苷II的含量显着高于平栽蒙古黄芪,而黄芪皂苷I在平栽蒙古黄芪中显着高于仿野生蒙古黄芪,而且不同生长年限的蒙古黄芪中黄酮类成分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有逐步上升的趋势。由此我们发现这两种方式的蒙古黄芪在外观性状和代谢物方面均有一定的差异。依据中心法则而言,生物体通过基因的调控,产生具有不同活性的蛋白(酶)最终在酶的催化下生成各种代谢物。对于中药材来说,植物蛋白组学研究现如今主要集中在少数完成基因组测序的物种中如水稻和拟南芥,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的应用则更为广泛。国内外已有不少课题组对蒙古黄芪进行了二代/三代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挖掘并发现了多个与次生代谢途径相关的基因,目前,黄芪甲苷和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生物合成途经已基本被阐明。基于此,本研究聚焦于仿野生和平栽的蒙古黄芪,借助2+3代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和代谢组学技术(UHPLC-ESI-Q-TOF-MS/MS),从转录组和代谢物这两个层面对上述2种不同生长方式蒙古黄芪进行轮廓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毛蕊异黄酮、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芒柄花素和芒柄花苷这4种差异代谢物进行绝对和相对定量,采用荧光定量实验和相关性分析探究异黄酮生物合成途径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酶基因,最终从代谢物和分子这两个层面解析不同生长方式对蒙古黄芪中异黄酮类化学成分累积造成的影响及机制。目的:1.通过轮廓分析从转录组和代谢物层面揭示不同生长方式下蒙古黄芪的差异。2.探究不同生长方式对蒙古黄芪中异黄酮类成分造成的影响。3.解析不同生长方式的蒙古黄芪中异黄酮类成分累积的分子机制。方法:1.对蒙古黄芪野外采样时进行样方设计,采用Trizol法对新鲜样品进行了RNA提取,并对干燥样品进行了直径的测量并划分了每个年限蒙古黄芪的直径范围。2.基于UHPLC-ESI-Q-TOF-MS/MS技术对市场上的常见的商品黄芪6年生仿野生蒙古黄芪和2年生平栽蒙古黄芪进行代谢组学分析,通过多元统计分析(PLA-DA和OPLS-DA等)筛选出VIP大于1和P<0.05的差异代谢物。3.参照2020版《中国药典》<一部>对不同生长方式的蒙古黄芪中的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成分进行了HPLC含测,并用代谢组学中的峰面积对芒柄花素、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和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这4种异黄酮类成分进行相对定量。4.通过2+3代转录组测序技术,构建蒙古黄芪转录组数据库,筛选异黄酮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并对各基因的表达量预测值(FPKM)进行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5.通过荧光定量实验探究异黄酮生物合成途径中各关键酶基因在不同生长方式的蒙古黄芪中m RNA的表达水平,并对该结果进行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和趋势分析。6.运用MEGA 5.0及NCBI(https://www.ncbi.nlm.nih.gov/orffinder/)、在线分析工具Signal P-5.0和TMHMM Server对Am UCGT(UDP-glucose:calycosin7-O-glucosyltransferase)的核酸序列及氨基酸序列进行预测分析,并对其全长进行常规PCR扩增。结果:1.课题组前往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和朔州市应县,共收集仿野生1-6年生仿野生蒙古黄芪(A1-A6)和1-2年生平栽蒙古黄芪(B1-B2)样本216个。对于含量测定的样品,划分了每个年限蒙古黄芪的直径范围;对于荧光定量样品,RNA提取结果表示所有RNA均未降解。2.代谢物组学的分析结果表明2年生平栽蒙古黄芪与4-6年生仿野生蒙古黄芪之间的差异最为明显。对A6和B2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和差异化合物指认后共找到14种差异代谢物,包括氨基酸、葡萄糖等初级代谢产物及黄酮类、皂苷类等次级代谢产物。3.对芒柄花素、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这4种异黄酮类成分进行了定量,发现6年生仿野生蒙古黄芪中异黄酮类成分显着高于2年生平栽蒙古黄芪,趋势分析结果显示芒柄花苷和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和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变化趋势一致。4.转录组学分析表明2年生平栽蒙古黄芪与4-6年生仿野生蒙古黄芪之间的差异最为明显。KEGG通路富集结果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参与苯丙烷途径,其中异黄酮生物合成途径为苯丙烷途径的一个重要分支,这也提示我们可能是异黄酮类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造成了A6与B2的分组差异。5.通过异黄酮合成相关基因进行荧光定量实验,结合趋势分析和斯皮尔曼相关性结果,得出PAL、CHS这个两个限速酶的调控是促使异黄酮合成途径中各关键酶的高表达导致仿野生蒙古黄芪中异黄酮类成分高累积的主要原因之一。6.通过软件及在线工具,对Am UCGT的功能进行分析预测,并对其进行了全长克隆,最终得出Am UCGT为亲水性蛋白,在蒙古黄芪中可能为毛蕊异黄酮-7-O-糖基转移酶。结论:本研究发现仿野生蒙古黄芪和平栽蒙古黄芪的代谢物轮廓与转录组轮廓的趋势基本一致,6年生仿野生蒙古黄芪中异黄酮类成分显着高于2年生平栽蒙古黄芪,而PAL和CHS这两个限速酶的调控是促使异黄酮合成途径中各关键酶的高表达导致仿野生蒙古黄芪中异黄酮类成分高累积的主要原因之一。
寇博翔[6](2021)在《MPMS诱变技术选育侧耳细胞工程菌株及相关检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黍子在我国北方地区广泛栽培且栽培面积巨大,相应的黍子秸秆资源也非常丰富,然而作为一种重要的可再生的资源,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大多被随意丢弃在田地、露天焚烧,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土壤质量,污染当地自然环境,还容易引起火灾,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秸秆基料化技术应用于生产食用菌越来越多,黍子秸秆中含有的营养物质使其可以成为食用菌栽培原料。侧耳相比于其他食用菌对秸秆有较强的分解能力,因此本研究通过对侧耳进行诱变育种,选育具有分解黍子秸秆优势的侧耳细胞工程菌株,期望更好地实现黍子秸秆的资源化开发,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在精准扶贫事业中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实现循环经济提供新的技术支撑。本论文使用MPMS技术对侧耳出发菌株新河大P-2进行诱变育种,确定60 s为侧耳新河大P-2的最佳诱变时间,此时菌丝体突变率较高,重复诱变处理60 s共获得367株菌株。经过初筛拮抗试验,共有39株诱变菌株与出发菌株具有明显的拮抗反应。经过一系列复筛试验,包括菌丝长速长势对比、胞外酶活对比和生物学效率对比,确定了诱变菌株PA5、PA22、PA36、PA61和PA143的性状均优于出发菌株,且菌株PA36性状最优。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筛选得到的优良菌株PA5、PA22、PA36、PA61、PA143和出发菌株进行真实性鉴定,结果表明5株优良菌株与出发菌株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为0.620~0.885,说明5株优良菌株均与出发菌株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并将筛选得到的性状最优的诱变菌株PA36命名为新河大P-3。新河大P-3在黍子秸秆基质内菌丝洁白浓密,长势旺盛,并且已在科教示范基地进行规模化栽培示范,效果良好,初步确定诱变菌株新河大P-3是适宜分解黍子秸秆的优势菌株。本论文通过对比新河大P-3在不同原种培养基配方的菌丝长速长势,确定新河大P-3最适宜生长的原种培养基配方是麦粒88%、黍子秸秆10%、石灰2%;通过对比新河大P-3在不同黍子秸秆栽培培养基配方的菌丝长势长速和生物学效率,确定了新河大P-3最优的栽培培养基配方是黍子秸秆53%、玉米芯28%、麸皮17%、石灰2%,此配方下新河大P-3菌丝长速为8.62 mm/d,生物学效率达123.58%。通过在张家口赤城地区进行林下侧耳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侧耳新河大P-3在林下生物学效率也可达112.47%。本论文还通过对比5株优良菌株和出发菌株在黍子秸秆基质下栽培的子实体与市售侧耳子实体膳食纤维、蛋白质、多糖、总黄酮、总甾醇和多酚的含量,结果表明侧耳新河大P-3、PA5和PA143这3株诱变菌株子实体六种成分含量均高于市售侧耳,且新河大P-3子实体膳食纤维、多糖、总黄酮、总甾醇和多酚含量最高,综合分析侧耳新河大P-3子实体相关成分品质最优,明显优于市售侧耳和出发菌株。
杨珍福,刘春丽,尚陆娥,李建英,罗孝坤,马明,郭相,刘绍雄[7](2021)在《一株野生裂褶菌的分离鉴定和培养特性初探》文中认为对一株野生食用菌子实体进行分离培养获得菌株ZJJZ370,经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菌株ZJJZ370为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对该菌株进行培养和驯化栽培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酵母粉,最适pH 6.0,适宜生长温度为25℃~30℃,经栽培成功获得其子实体。
罗情情,詹美蓉,王圣铕,严胜泽,王爱琴[8](2021)在《一株野生巨大口蘑的鉴定及营养价值与功能成分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采用形态学观察和ITS鉴定分析,将采自福建省沙县的一株野生食用菌子实体鉴定为巨大口蘑(Tricholoma giganteum)新菌株,序列提交NCBI获得GenBank编号为MW192277,并将其命名为琅口口蘑(K-1),同时对其生长特性进行研究和营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其最佳生长特性包括温度为28℃,pH值为7.0,碳源为麦芽糖,氮源为酵母膏等;以香菇和荆西口蘑为对照,琅口口蘑(K-1)子实体中蛋白质、氨基酸、灰分、脂肪、纤维素、E/N值、Zn元素等含量均显着高于当地主栽品种荆西口蘑和香菇,具有较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本研究对琅口口蘑(K-1)的鉴定及营养价值与功能成分分析为后期该品种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努尔孜亚·亚力买买提,贾文捷,郝敬喆,罗影,贾培松,魏鹏,温切木·阿布列孜[9](2021)在《野生平菇菌株的培养特征及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不同来源的野生平菇菌株进行生物学培养特征测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评价供试菌株的多样性水平,为丰富和开发平菇种质资源及新品种选育提供创制材料及基础数据支撑。【方法】利用生物学方法和ISSR标记技术对15株野生平菇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在菌丝培养特征方面,各平菇菌株菌丝颜色基本为白色,菌株间无明显差异;而菌落形态、菌丝长势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来自中国云南菌株04131菌丝长速最快,来自新西兰的菌株00440长速最慢;5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62条清晰的DNA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59条,多态比率为95.16%;各菌株间遗传相似系数范围在0.58~0.84,在遗传相似系数0.60水平上15个供试菌株分为5个类群,表现出较明显的地域性。【结论】15个不同来源的野生平菇菌株菌落形态、菌丝长势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平菇菌株的遗传多样性与地理来源较为相关,而与生物学性状无明显相关,供试菌株遗传多样性丰富,具有较好的驯化育种潜力。
刘利娟[10](2020)在《野生平菇菌株的鉴定及生物学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对3株野生平菇菌株的形态学鉴定、拮抗试验、酯酶同工酶测定、ISSR分子标记技术鉴定、ITS鉴定及系统进化树的建立等多角度来确定3株菌株间的种属关系,为构建我国平菇菌株的种性特征信息库,丰富我国平菇种质资源库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3株野生平菇菌株生物学特性的种质评价,筛选出优质的平菇种质,为平菇杂交育种提供一些的材料。研究试验结果如下:1.对3株野生平菇菌株与已知参比菌株的形态学鉴定,初步确定3株野生平菇菌株形态不同,与生产参比菌株之间有一定的差异。2.采用拮抗、酯酶同工酶、ISSR及ITS序列分析对3株野生平菇菌株和3种生产参比菌株进行鉴定,拮抗测定结果表明,3株野生菌株和3种参比菌株之间有明显的拮抗反应且均属于隆起型拮抗类型;酯酶同工酶测定结果表明,6株供试菌株共测得49条酯酶同工酶酶带,15个多态位点,说明其多态性较好。由酯酶同工酶及ISSR的聚类分析图表明,3株野生平菇菌株不属于3种已知参比菌株,且3株野生菌株也不属于同一品种。3株野生菌株ITS测序及构建的系统进化树表明,PO14属于紫孢侧耳、PO15属于糙皮侧耳、PO37属于糙皮侧耳。3.对3株野生平菇菌株生物学特性方面进行种质评价,3株野生菌株原种菌丝培养、出菇、生物转化率试验表明,菌株PO15属于潜在高产优质菌株。在环境温度为15℃~30℃范围内,3株野生菌株的长速均比生产参比菌株PO2要快;35℃时,野生菌株PO14未萌发。野生菌株PO14和PO37最适培养料含水量为55%,野生菌株PO15和生产参比菌株PO2最适培养料含水量为60%。同一p H值的培养基上,不同菌株的长速差异性不大,而同一菌株在不同p H培养基上长速有显着差异。对根霉霉菌的抗逆性评价表明,3株野生菌株菌丝对根霉均具有明显的抗性。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材料和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方法 |
| 1.2.1 ITS鉴定 |
| 1.2.2 单孢分离方法 |
| 1.2.3 交配型测定方法 |
| 1.2.4 核迁移试验 |
| 1.2.5 交配型实测比例的χ2检测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ITS鉴定和分析 |
| 2.2 单核菌株群体的获得 |
| 2.3 交配型鉴定结果 |
| 2.4 核迁移试验鉴定结果 |
| 2.5 交配型比例χ2检验结果 |
| 3 结论与讨论 |
| 1材料与方法 |
| 1.1供试菌种 |
| 1.2培养基质 |
| 1.3试验方法 |
| 1.3.1菌丝生长情况测定 |
| 1.3.2拮抗试验 |
| 1.3.3原种、栽培种制作和出菇试验 |
| 1.3.4子实体形态特征观察 |
| 1.4菌丝长势评分标准 |
| 2结果与分析 |
| 2.1不同菌株在PDA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情况 |
| 2.2拮抗试验 |
| 2.3不同栽培料对2个菌株菌丝生长的影响 |
| 2.4供试菌株出菇特性 |
| 2.5沙杵菇SHCHG(J)02与鸡腿菇097菌丝体特征 |
| 2.6沙杵菇SHCHG(J)02与鸡腿菇097子实体特征 |
| 2.7沙杵菇SHCHG(J)02与鸡腿菇097生物学特性 |
| 3结论与讨论 |
| 前言 |
| 1 材料方法 |
| 1.1 供试菌株 |
| 1.2 供试菌株的分离纯化及培养 |
| 1.3 菌种的培养 |
| 1.3.1 一级菌种培养 |
| 1.3.2 二级菌种培养 |
| 1.3.3 栽培种培养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两种平菇菌丝形态特征及拮抗试验 |
| 2.2 供试平菇出菇试验结果 |
| 3 结论与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1.1 立题背景及意义 |
| 1.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 1.2.1 研究内容 |
| 1.2.2 技术路线图 |
| 1.2.3 创新点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 2.1 转录组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 |
| 2.1.1 解析药用植物次生代谢途径及机制 |
| 2.1.2 植物抗性机制研究 |
| 2.2 植物中异黄酮类成分及其生物合成途径 |
| 2.2.1 异黄酮类成分的种类及药理活性 |
| 2.2.2 异黄酮类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 |
| 2.3 环境胁迫对药用植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
| 2.3.1 不同环境胁迫对药用植物的生理指标及外观性状的影响 |
| 2.3.2 不同环境胁迫对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
| 第三章 不同生长环境下蒙古黄芪的野外采样 |
| 3.1 材料与仪器 |
| 3.1.1 植物样本 |
| 3.1.2 实验试剂 |
| 3.1.3 实验耗材及仪器 |
| 3.2 研究方法 |
| 3.2.1 蒙古黄芪野外采样的样方设计与样本收集 |
| 3.2.2 依据不同生长年限选择与处理蒙古黄芪 |
| 3.2.3 依据直径划分不同生长方式蒙古黄芪的直径范围 |
| 3.3 实验结果 |
| 3.3.1 不同生长方式蒙古黄芪的总RNA质量检测 |
| 3.3.2 基于直径、年限筛选不同生长方式蒙古黄芪的含测样品 |
| 3.4 小结与讨论 |
| 第四章 基于UHPLC-ESI-Q-TOF-MS/MS技术的不同生长方式蒙古黄芪的代谢组差异分析 |
| 4.1 材料与仪器 |
| 4.1.1 植物样本 |
| 4.1.2 实验试剂 |
| 4.1.3 实验仪器 |
| 4.2 研究方法 |
| 4.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 4.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 4.2.3 色谱条件 |
| 4.2.4 质谱条件 |
| 4.2.5 UHPLC-ESI-Q-TOF-MS/MS的数据处理 |
| 4.3 实验结果 |
| 4.3.1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不同生长方式蒙古黄芪的主成分分析 |
| 4.3.2 不同生长方式蒙古黄芪的差异代谢物指认 |
| 4.4 小结与讨论 |
| 第五章 不同生长方式蒙古黄芪中4 种异黄酮类成分含量的差异分析 |
| 5.1 材料与仪器 |
| 5.1.1 植物样本 |
| 5.1.2 实验试剂 |
| 5.1.3 实验仪器 |
| 5.2 研究方法 |
| 5.2.1 取样与处理方法 |
| 5.2.2 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含量测定方法 |
| 5.2.3 基于代谢物学技术的4 种异黄酮类成分的相对含量分析 |
| 5.3 实验结果 |
| 5.3.1 不同生长方式蒙古黄芪中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的差异分析 |
| 5.3.2 不同生长方式蒙古黄芪中4 种异黄酮成分相对含量的差异分析 |
| 5.3.3 不同生长方式蒙古黄芪中4 种异黄酮成分的趋势分析 |
| 5.4 小结与讨论 |
| 第六章 基于Iso-Seq和RNA-Seq技术的不同生长方式蒙古黄芪的转录组差异分析 |
| 6.1 材料与仪器 |
| 6.1.1 植物样本 |
| 6.1.2 实验仪器 |
| 6.2 研究方法 |
| 6.2.1 基于Iso-Seq和RNA-Seq技术进行转录组测序 |
| 6.2.2 异黄酮合成途径中关键基因的筛选 |
| 6.3 实验结果 |
| 6.3.1 蒙古黄芪的cDNA数据库构建 |
| 6.3.2 基于转录组学技术的不同生长方式蒙古黄芪的主成分分析 |
| 6.3.3 不同生长方式蒙古黄芪基因表达的差异分析 |
| 6.3.4 蒙古黄芪中异黄酮类生物合成途径各关键酶基因的筛选结果 |
| 6.3.5 蒙古黄芪中异黄酮类生物合成途径各关键酶基因FPKM值的差异分析 |
| 6.4 小结与讨论 |
| 第七章 不同生长方式蒙古黄芪中异黄酮类成分差异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 |
| 7.1 材料与仪器 |
| 7.1.1 植物样本 |
| 7.1.2 实验试剂 |
| 7.1.3 实验仪器 |
| 7.2 研究方法 |
| 7.2.1 取样与处理方法 |
| 7.2.2 异黄酮生物合成途径中各关键酶基因的mRNA表达量分析 |
| 7.2.3 AmUCGT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全长克隆 |
| 7.3 实验结果 |
| 7.3.1 异黄酮类生物合成途径中各关键酶基因mRNA表达量的差异分析 |
| 7.3.2 异黄酮类生物合成途径中各关键酶基因的趋势分析 |
| 7.3.3 AmUCGT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
| 7.3.4 AmUCGT的全长克隆 |
| 7.4 小结与讨论 |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 8.1 研究工作总结 |
| 8.2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立题依据 |
| 1.1.1 课题来源 |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2 黍子概述 |
| 1.2.1 黍子的营养价值 |
| 1.2.2 黍子的药用价值 |
| 1.2.3 黍子秸秆的开发利用 |
| 1.3 侧耳概述 |
| 1.3.1 侧耳的营养价值 |
| 1.3.2 侧耳的药用价值 |
| 1.3.3 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 |
| 1.4 林下经济简介 |
| 1.5 诱变育种 |
| 1.5.1 诱变育种简介 |
| 1.5.2 多功能等离子体(MPMS)诱变育种技术 |
| 1.6 ISSR分子标记技术 |
| 1.7 创新点 |
| 1.8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侧耳MPMS技术育种研究 |
| 2.1 引言 |
| 2.2 试验材料 |
| 2.2.1 供试菌种及材料 |
| 2.2.2 供试培养基 |
| 2.2.3 试验试剂 |
| 2.2.4 主要仪器设备 |
| 2.3 试验方法 |
| 2.3.1 菌丝体的制备 |
| 2.3.2 菌悬液的制备 |
| 2.3.3 MPMS诱变处理 |
| 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 2.4.1 MPMS诱变致死率曲线 |
| 2.4.2 MPMS诱变试验结果 |
| 2.5 小结 |
| 第三章 侧耳优良菌株的筛选 |
| 3.1 引言 |
| 3.2 试验材料 |
| 3.2.1 供试菌株 |
| 3.2.2 供试培养基 |
| 3.2.3 试验试剂 |
| 3.2.4 主要仪器设备 |
| 3.3 试验方法 |
| 3.3.1 诱变菌株的初筛 |
| 3.3.2 诱变菌株的复筛 |
|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 3.4.1 诱变菌株的初筛结果 |
| 3.4.2 诱变菌株的复筛结果 |
| 3.5 小结 |
| 第四章 侧耳优良菌株的真实性鉴定 |
| 4.1 引言 |
| 4.2 试验材料 |
| 4.2.1 供试菌株和材料 |
| 4.2.2 供试培养基 |
| 4.2.3 主要试剂 |
| 4.2.4 主要仪器设备 |
| 4.3 试验方法 |
| 4.3.1 菌丝制备 |
| 4.3.2 DNA的提取及检测 |
| 4.3.3 ISSR-PCR扩增 |
| 4.3.4 琼脂糖凝胶电泳 |
|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 4.4.1 优良诱变菌株ISSR指纹图谱 |
| 4.4.2 优良诱变菌株亲缘关系分析 |
| 4.5 小结 |
| 第五章 侧耳菌株新河大P-3 栽培技术研究 |
| 5.1 引言 |
| 5.2 试验材料 |
| 5.3 试验方法 |
| 5.3.1 原种培养基配方优化 |
| 5.3.2 黍子秸秆栽培培养基配方优化 |
| 5.4 结果与分析 |
| 5.4.1 原种的培养基配方优化结果 |
| 5.4.2 不同栽培培养基配方下菌丝生长对比结果 |
| 5.4.3 不同栽培培养基配方下生物学效率的对比结果 |
| 5.4.4 优良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描述 |
| 5.5 小结 |
| 第六章 侧耳林下栽培模式研究 |
| 6.1 引言 |
| 6.2 试验材料 |
| 6.2.1 供试菌株和材料 |
| 6.2.2 供试培养基 |
| 6.3 试验方法 |
| 6.3.1 场地选择 |
| 6.3.2 场地处理 |
| 6.3.3 原种的制作 |
| 6.3.4 栽培种的制作 |
| 6.3.5 发菌管理 |
| 6.3.6 出菇管理 |
| 6.3.7 采收 |
| 6.4 结果与分析 |
| 6.5 小结 |
| 第七章 侧耳子实体相关成分的检测 |
| 7.1 引言 |
| 7.2 试验材料 |
| 7.2.1 供试菌株及材料 |
| 7.2.2 主要试剂 |
| 7.2.3 主要仪器设备 |
| 7.3 试验方法 |
| 7.3.1 样品的预处理 |
| 7.3.2 子实体膳食纤维含量的测定 |
| 7.3.3 子实体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 7.3.4 子实体多糖含量的测定 |
| 7.3.5 子实体总黄酮含量测定 |
| 7.3.6 子实体总甾醇含量测定 |
| 7.3.7 子实体多酚含量的测定 |
| 7.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 7.4.1 子实体膳食纤维和蛋白质含量测定结果 |
| 7.4.2 子实体多糖和总黄酮含量测定结果 |
| 7.4.3 子实体总甾醇和多酚含量测定结果 |
| 7.5 小结 |
| 第八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供试菌株 |
| 1.2 培养基 |
| 1.3 菌株分离培养 |
| 1.4 菌株鉴定 |
| 1.4.1 形态学鉴定 |
| 1.4.2 菌株鉴定 |
| 1.5 菌丝培养特性研究 |
| 1.5.1 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 1.5.2 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 1.5.3 p H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 1.5.4 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 1.6 野生菌株驯化栽培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野生子实体鉴定 |
| 2.1.1 子实体形态特征 |
| 2.1.2 菌株鉴定 |
| 2.2 菌丝培养特性研究 |
| 2.2.1 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 2.2.2 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 2.2.3 p H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 2.2.4 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 2.3 野生裂褶菌人工驯化栽培结果 |
| 3 结论与讨论 |
| 1 结果与分析 |
| 1.1 野生子实体鉴定 |
| 1.1.1 子实体形态特征 |
| 1.1.2 ITS鉴定 |
| 1.2 琅口口磨(K-1)生物学特性分析 |
| 1.2.1 温度对琅口口磨(K-1)菌丝生长的影响 |
| 1.2.2 p H值对琅口口磨(K-1)菌丝生长的影响 |
| 1.2.3 碳源对琅口口磨(K-1)菌丝生长的影响 |
| 1.2.4 氮源对琅口口磨(K-1)菌丝生长的影响 |
| 1.3 琅口口磨(K-1)子实体成分分析 |
| 1.3.1 琅口口磨(K-1)子实体的主要营养成分 |
| 1.3.2 氨基酸组成与含量 |
| 1.3.3 主要矿质元素含量 |
| 2 讨论 |
| 3 材料与方法 |
| 3.1 实验材料 |
| 3.2 培养基 |
| 3.3 鉴定方法 |
| 3.4 ITS序列比对分析 |
| 3.5 生长特性测定 |
| 3.6 子实体成分分析 |
| 3.7 数据处理 |
| 作者贡献 |
| 0 引 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 料 |
| 1.1.1 供试菌株 |
| 1.1.2 供试培养基 |
| 1.2 方 法 |
| 1.2.1 菌株生物学培养特征测定 |
| 1.2.2 菌丝体培养和收集 |
| 1.2.3 DNA提取和ISSR-PCR扩增 |
| 1.3 ISSR聚类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野生平菇菌株菌丝培养特征比较 |
| 2.2 ISSR 标记多态性 |
| 2.3 遗传多样性 |
| 3 讨 论 |
| 4 结 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平菇简介 |
| 1.1.1 平菇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及经济价值 |
| 1.1.2 我国野生平菇是优良种质选育的基础 |
| 1.2 平菇菌种资源鉴定方法 |
| 1.2.1 形态学鉴定 |
| 1.2.2 生化标记鉴定 |
| 1.2.3 同工酶鉴定 |
| 1.2.4 分子生物学鉴定 |
| 1.2.4.1 分子标记的定义 |
| 1.2.4.2 分子标记的特点 |
| 1.2.4.3 分子标记的类型 |
| 1.2.4.4 ISSR标记及其应用 |
| 1.2.4.5 ITS序列鉴定 |
| 1.3 平菇种质评价-生物学特性评价 |
| 1.3.1 平菇的形态特征 |
| 1.3.2 环境温度对平菇的影响 |
| 1.3.3 培养料含水量对平菇的影响 |
| 1.3.4 培养基的pH对平菇菌丝的影响 |
| 1.3.5 平菇的抗霉性 |
| 1.4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 1.4.1 研究背景 |
| 1.4.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 1.5 技术路线 |
| 第2章 平菇菌株的形态学鉴定 |
| 2.1 试验材料和用具 |
| 2.1.1 供试菌株 |
| 2.1.2 供试培养基 |
| 2.1.3 供试试剂和仪器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平菇菌丝体的形态 |
| 2.2.2 平菇子实体的形态 |
| 2.2.2.1 平菇子实体的着生及丛个数 |
| 2.2.2.2 平菇菌盖的形态、颜色、大小及厚度 |
| 2.2.2.3 平菇菌柄长短及粗细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平菇菌丝体的形态 |
| 2.3.2 平菇子实体的形态 |
| 2.3.2.1 平菇子实体的出菇情况 |
| 2.3.2.2 平菇菌盖的形态、颜色、大小及厚度 |
| 2.3.2.3 平菇菌柄长短及粗细 |
| 2.4 结论与讨论 |
| 2.4.1 平菇菌丝体的形态 |
| 2.4.2 平菇子实体的形态 |
| 第3章 平菇菌株的生理生化及分子标记鉴定 |
| 3.1 试验材料和用具 |
| 3.1.1 供试菌株 |
| 3.1.2 供试培养基 |
| 3.1.3 供试试剂、仪器及配制 |
| 3.2 试验方法 |
| 3.2.1 拮抗试验 |
| 3.2.2 酯酶同工酶测定 |
| 3.2.3 ISSR分子标记鉴定 |
| 3.2.4 ITS鉴定及系统进化树的建立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拮抗试验 |
| 3.3.2 酯酶同工酶测定结果 |
| 3.3.3 ISSR分子标记鉴定结果 |
| 3.3.4 ITS测序结果及系统进化树的建立 |
| 3.4 结论与讨论 |
| 3.4.1 拮抗试验结论与讨论 |
| 3.4.2 酯酶同工酶测定结论与讨论 |
| 3.4.3 ISSR分子标记鉴定结论与讨论 |
| 3.4.4 ITS鉴定结论与讨论 |
| 第4章 平菇菌株生物学评价 |
| 4.1 试验材料与用具 |
| 4.1.1 供试菌株 |
| 4.1.2 供试培养基 |
| 4.1.3 供试试剂及仪器 |
| 4.2 试验方法 |
| 4.2.1 平菇原种的生物学特性 |
| 4.2.1.1 平菇原种的菌丝长速测定 |
| 4.2.1.2 菌丝满袋及出菇 |
| 4.2.1.3 平菇菌株的生物转化率及产量 |
| 4.2.2 环境温度对平菇菌丝长速的影响 |
| 4.2.3 培养料的含水量对平菇菌丝长速的影响 |
| 4.2.4 培养基的pH对平菇菌丝长速的影响 |
| 4.2.5 平菇的抗根霉性 |
| 4.2.5.1 获得根霉菌株的试验方法 |
| 4.2.5.2 平菇抗根霉性试验方法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平菇原种的生物学特性 |
| 4.3.1.1 平菇原种的菌丝长速测定 |
| 4.3.1.2 菌丝满袋及出菇 |
| 4.3.1.3 平菇菌株的生物转化率及产量 |
| 4.3.2 环境温度对平菇菌丝长速的影响 |
| 4.3.3 培养料的含水量对平菇菌丝长速的影响 |
| 4.3.4 培养基的pH对平菇菌丝长速的影响 |
| 4.3.5 平菇的抗根霉性 |
| 4.4 结论与讨论 |
| 4.4.1 平菇原种的生物学特性 |
| 4.4.2 环境温度对平菇菌丝长速的影响 |
| 4.4.3 培养料含水量对平菇菌丝长速的影响 |
| 4.4.4 培养基的pH对平菇菌丝长速的影响 |
| 4.4.5 平菇的抗根霉性 |
|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