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润芳,武自念,李志勇,孔令琪[1](2021)在《低温和光照对羊草种子萌发的影响》文中指出以采自内蒙古自治区乌珠穆沁、吉林省长岭的两份羊草种子为对象进行低温和光照处理,统计发芽与幼苗生长状况,并对其主要萌发指标进行隶属函数分析,探究低温和光照对羊草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全黑暗和低温全黑暗可明显提高两份羊草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速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苗长,但均抑制了根长;隶属函数综合评价表明,乌珠穆沁羊草种子萌发条件低温全黑暗>全黑暗>低温全光照>全光照>低温>光-暗交替,长岭羊草种子则为全黑暗>低温全黑暗>低温全光照>低温>全光照>光-暗交替。
金鑫[2](2021)在《高寒区不同龄级老芒麦产量、光合及解剖结构特征分析》文中提出老芒麦隶属禾本科(Poaceae)披碱草属(Elymus),是青藏高原高寒区乃至欧亚大陆北部草原区重要建群种,具有诸多优良特性,对退化草地改良、种草养畜等都具有重要作用。但经实践证明,随着种植年限延长其种群稳定性逐渐下降和产量降低等,这是导致老芒麦不能长期大面积推广种植的主要瓶颈。鉴于此,本研究选取不同建植年限(3年、4年和5年)“青牧1号”老芒麦为材料,比较其草产量和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营养价值、光合特性、解剖结构(叶、茎和根)、叶片超微结构变化和细胞程序性能死亡(PCD)典型现象等特征变化规律,探讨老芒麦种群衰退特征,为延缓老芒麦衰老起始或延缓衰老技术的选择奠定理论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生长年限对草产量和种子产量及其稳定性、干草产量和种子产量构成性状影响较大。随生长年限增加,老芒麦鲜草和干草产量呈逐年递减趋势,其中3年生老芒麦鲜草产量最大,4年和5年生分别较其显着下降了34.22%和52.45%(P<0.05),干草产量分别下降了22.88%和39.35%(P<0.05),种子产量亦是3年生较高,4年和5年生分别较3年生显着下降了12.72%和34.17%(P<0.05)。老芒麦干草产量和种子产量稳定性,均随生长年限的增加而变差;干草产量构件中,株高、茎粗、单位面积总分蘖数和单株鲜重,均随生长年限的增加呈递减趋势,且3、4和5年生产量与单株鲜重呈极显着相关(P<0.01),而种子产量构成性状中,每生殖枝小穗数、千粒重、单位面积生殖枝数,均随生长年限增加呈递减趋势,3、4和5年生产量与千粒重呈极显着相关(P<0.01)。(2)同一生长年限老麦芒,随物候期的推进其粗蛋白(CP)含量呈降低趋势,而同一物候期,CP含量随生长年限增加呈下降趋势,酸性洗涤纤维(ADF)和中性洗涤纤维(NDF)则与之相反。3年生老芒麦在初花期和盛花期粗饲料相对饲喂价值(RFV)最大,达163.18和143.95,均分别显着高于同期4年和5年生老芒麦13.36%、38.29%和12.93%、39.85%(P<0.05)。通过对老芒麦同一生长年限不同物候期、不同生长年限同一物候期营养成分和饲用价值综合评价表明,其营养价值由高到低为:初花期3年生>盛花期3年>初花期4年>初花期5年>盛花期4年>盛花期5年>蜡熟期3年>蜡熟期4年>蜡熟期5年生老芒麦。(3)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光合环境和光合参数在不同物候期均存在差异。同一物候期老芒麦,随生长年限增加其株高逐年递减,如拔节期3年生株高较高,4和5年生老芒麦较3年生分别降低9.63%和21.36%,4年生老芒麦旗叶的叶长和叶面积均达到最大,且与3年或5年生差异显着(P<0.05)。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叶片出现光抑制现象的因素存在差异,在拔节期和开花期主要因素是气孔限制,蜡熟期时主要是非气孔因素导致。(4)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叶、茎和根解剖结构差异较大。3年生老芒麦叶片的中脉维管束宽、中脉突起度、下表皮厚和叶厚为优势稳定性变异,其均值高于相对应的总体(3、4和5年生)均值,且变异系数分别低于相对应的总体变异系数39.78%、48.76%、20.92%和77.63%,有利于叶片提高抗寒性和抗旱性。同理4年生老芒麦叶片的后生木质部导管高和导管宽性状为优势稳定变异,其变异系数分别低于总体变异系数27.45%和17.87%,有利于叶片高效运输水和养分。5年生老芒麦叶片的中脉维管束高和宽、上表皮厚和叶厚为劣势不稳定变异。3和4年生老芒麦在茎的输导功能基础结构(大、小维管束的数量、总面积、机械组织和薄壁组织厚度)较5年生老芒麦在总数量和总面积方面更具有优势。5年生老芒麦根的有效输水组织结构均处于劣势,根的运输能力较3年和4年生老芒麦差,具体表现为根的后生木质部导管总面积、中柱面积与根横切面面积比率均显着低于3年和4年生老芒麦。(5)不同生长年限对老芒麦叶片超微结构影响较大,且在叶片衰老过程中伴随着典型的细胞程序性(PCD)死亡现象。开花期时,株龄对叶绿体内基粒片层的垛叠和排列影响较为明显,随生长年限增加基粒片层逐渐松弛状态且排列扭曲,甚至部分片层结构消失。叶绿体中嗜饿颗粒,且随生长年限的增加其数量增加趋势。蜡熟期老芒麦叶绿体开始发生解体,随生长年限增加其解体程度愈发剧烈。蜡熟期时,可观察到细胞核具有固缩染色质边缘化等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典型现象,证明老芒麦叶片衰老是受细胞程序性控制,是一种自发的死亡状态,且随生长年限的增加,老芒麦叶片细胞程序性死亡启动愈早。总体而言,随着老芒麦生长年限增加,其草产量种子产量及稳定性和构成性状均出现降低趋势、营养品质逐渐降低,叶片呈现明显的程序性死亡特征。尤其5年生老芒麦以上特征变化最明显。由此可见,3~4年是老芒麦生长关键时期,该时期是对其进行调控对延缓草地利用年限具有重要意义。
刘洋[3](2021)在《呼和浩特地区引种园林植物综合评价及繁殖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及有限的水资源,所能够利用的园林景观植物种类较少,适宜于旱景园林的植物种质资源有待进一步拓展。通过对78种园林植物的适应性、观赏性和抗逆性开展综合评价,并对筛选出的园林植物进行繁衍特性及抗旱性评价研究,旨在丰富旱景园林植物种类选择,并筛选扩繁方法,提升其推广应用价值,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园林绿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主要研究结论:(1)通过对在呼和浩特地区的78种乔木、灌木和草本园林植物采用德尔菲法从生态适宜性、观赏性和抗逆性等方面建立指标体系开展综合评价。根据综合评分结果进行排序分级,按照综合指数的高低可划分为4个等级。综合评价一级得分≥0.9的优异园林植物有17种,综合指数最高,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观赏性和抗逆性,可作为旱景园林建设的首选。得分为0.8~0.9的二级植物有32种,该类植物在实验区可正常生长,但部分植物开花、结实受到限制,或抗逆性较弱。三级综合评价分数为0.7~0.8,划分到此类的植物有24种,该类植物对实验区的适应性一般,大多在实验地表现为生长缓慢,抗逆性较差;评价得分<0.7为四级,划分到此类的植物有5种,该类植物存在越冬率或成活率低的问题。(2)对筛选出的8种园林植物开展繁衍特性研究:蒙桑、蒙古莸、戈壁天门冬、山韭为非休眠种子,通过探索不同温度和光照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确定了最适宜萌发条件。蒙桑、戈壁天门冬和山韭种子均属于喜光性种子,在光照条件下萌发率达到最大。蒙桑种子萌发最适萌发条件为30℃/20℃连续光照条件。戈壁天门冬种子萌发受温度和光照交互作用,25℃连续光照条件为种子最适宜萌发条件。山韭种子属于光促进萌发种子,15℃和20℃/10℃条件下连续光照有利于种子萌发。而蒙古莸种子在各温度条件下均可萌发,在连续黑暗条件30℃/20℃变温处理下种子萌发率可达到最大。水曲柳、黄檗、乌苏里鼠李、桃叶卫矛属于休眠种子。在4℃层积30天处理后,水曲柳和黄檗种子休眠得以解除。其最佳萌发条件分别为连续光照条件20℃和20℃/10℃变温处理。采用1mol/L Na OH处理乌苏里鼠李种子40min或用40℃热水浸种20min可有效解除种子休眠。层积处理30d桃叶卫矛种子能够促进生理后熟,解除休眠,显着提高种子萌发率。(3)通过对幼苗建植期胁迫实验,探索蒙桑、蒙古莸、戈壁天门冬、山韭、水曲柳、黄檗、乌苏里鼠李和桃叶卫矛8种园林植物幼苗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幼苗建植过程及其生理变化,揭示幼苗对水分胁迫条件下的适应策略。在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条件下,8种植物幼苗的生长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能够通过调节植株自身的生长形态、保护酶系统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来提高抗旱性,减轻干旱胁迫形成的膜脂过氧化对植株造成的伤害,维持植物体的正常生理代谢,从而表现出一定的抗旱耐旱潜力。在幼苗建植过程中,结果表明过低或过高的田间持水量均不适宜植物幼苗的生长,适当的土壤水分条件即可利于以上8种园林植物的种苗培育。以上植物的自然地理分布位于内蒙古半干旱地区,本身具有较强的抗逆性,观赏价值高,因此可在道路景观、公园绿化中均可推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养护成本,促进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4)通过组织培养、嫁接和扦插等方式系统的开展桃叶卫矛的营养繁殖特性研究。利用桃叶卫矛茎段作为外植体,研究结果表明桃叶卫矛茎段最佳继代培养基为MS+1.0mg/L 6-BA+0.1mg/L NAA,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3.0mg/L IBA。当桃叶卫矛劈接接穗粗为0.5~1.0cm时,成活率为86.36%。桃叶卫矛嫩枝扦插在ABT生根粉500mg/L的处理下成活率与生根率最高,分别为89%和49%。对于类似桃叶卫矛这类因种子休眠而难以通过实生苗扩繁的园林植物以营养繁殖方式可以更加有效地加快繁殖效率。
苏强军[4](2021)在《光照对中国被毛孢菌丝体时期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冬虫夏草是一种菌虫复合体形式的名贵中草药,对它的基础研究是实现其人工栽培的基础。光照与真菌生长的关系密切,就目前研究来看,并没有关于光照对冬虫夏草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报道。本研究首先通过光斑分离法得到了冬虫夏草单孢菌株TZ8-1,并经分子鉴定确定其为中国被毛孢后,通过试验设计培养得到了黑暗处理组(D)、光照3天处理组(L3)、光照10天处理组(L10)和光照30天处理组(L30)的中国被毛孢菌株。观察记录了光照对菌落形态、色素沉积、菌落鲜重、菌落干重、菌丝形态及分生孢子数量的影响;测定了光照对多糖、甘露醇、尿素、腺苷和虫草素含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重点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了不同光照时期中国被毛孢基因表达的差异;并通过qRT-PCR对转录组数据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旨在填补光照对冬虫夏草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空白,为中国被毛孢的培育提供初步的光照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得到了冬虫夏草单孢菌株,并经分子鉴定确定其为中国被毛孢。2.光照处理不同时期的中国被毛孢生物学特征有显着差异,菌落表面布满绒毛状气生菌丝,并有黄褐色的环状气生菌丝带出现,色素沉积明显加深,菌落鲜重显着下降,菌丝明显变细,分生孢子数量显着增多;3.光照处理后中国被毛孢菌丝体中甘露醇含量无明显变化,多糖、尿素含量显着降低,腺苷与虫草素含量显着增加。4.转录组测序发现光照处理3天时中国被毛孢基因表达开始出现差异,光照10天时差异达到峰值,光照30天时差异趋于稳定。5.光照处理后下调差异表达基因数约是上调差异表达基因数的5倍之多。不同处理组间两两相比结果显示,L10-vs-D组间基因表达差异最大,共有3250条显着性差异表达基因,L30-vs-L3组间基因表达差异最小,共有647条显着性差异表达基因。6.通过差异基因的功能注释,得出光照处理对中国被毛孢的细胞结构与催化代谢影响最大,并找到了影响多糖、尿素、腺苷和虫草素等合成代谢通路的关键基因。7.qRT-PCR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并验证了感光基因CRYD、WC-1和FRQ的存在,证明了中国被毛孢具有感光系统。
杨凌杰,苟梦堃,布合利奇·马木提汗,胡小文,武艳培[5](2021)在《光照对箭筈豌豆及其子代生长和繁殖特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照不仅会影响植物自身的生长,也可能会对其子代的生长具有潜在作用。以箭筈豌豆品种兰箭1号和兰箭3号为材料,分析遮荫和自然光照下箭筈豌豆及其子代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光照对箭筈豌豆生长和繁殖特性的影响因基因型而异。与光照条件相比,遮荫显着降低兰箭1号生物量及茎叶比,但对繁殖分配的比例影响不显着。与此相反,遮荫对兰箭3号的生长与繁殖无显着影响;母本光照环境对箭筈豌豆子代生长特性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且这种影响因子代植株生长的光照环境而异。当子代在遮荫环境下,母本环境显着影响兰箭1号分枝数、地上生物量、总生物量、地上/地下生物量以及兰箭3号的分枝数。但当子代在光照环境下生长时,除兰箭3号分枝数外,其他生长特性均不受母本环境影响。
李阳,亓雯雯,李绍阳,赵丹丹,李景玉,马红媛[6](2021)在《苜蓿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对温度、光照和埋深的响应》文中指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是世界人工草地重要的优良牧草。研究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对温度、光照及埋深等环境因子的响应,对苜蓿草地的种植及管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采用室内控制实验,分析了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对恒温(10、15、20、25、30℃)、变温(6/15、10/20、15/25、15/30、20/30℃)、光照(12 h光照/12 h黑暗、24 h黑暗)以及埋深(1、2、3、4、5 cm)等环境因子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苜蓿种子的萌发温度范围宽,在供试的10种恒温和变温下萌发率为50%~88%,且温度处理对苜蓿种子的萌发率没有显着的影响;黑暗对苜蓿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12 h光照/12 h黑暗条件下,苜蓿种子萌发率为69%~88%,而24 h全暗条件下为50%~77%,其中10、15、30、10/20和15/30℃温度下,光照处理均显着高于全暗处理。埋深1~5 cm的苜蓿种子出苗率没有显着差异,且幼苗株高、干重、鲜重均没有受到显着影响;埋深对苜蓿根生长存在显着影响,埋深1~2 cm根长度及重量均显着高于其他埋深处理。以上结果表明,苜蓿种子萌发的温度范围宽,恒温和变温下都有较高的萌发率,适合播种季节要求宽泛;黑暗显着抑制紫花苜蓿种子的萌发,田间种植苜蓿的最佳埋深为1~2 cm。
马瑞丽[7](2020)在《农茬口和海拔梯度对甘肃贝母生物量分配及光合特性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分别研究了甘肃贝母在营养生长阶段和生殖生长阶段生物量分配规律和光合特性动态变化,对不同海拔梯度和农茬口栽培环境下甘肃贝母生物量分配和光合特性进行探讨,同时研究了叶片和鳞茎形态特征在海拔梯度下的形态响应策略,并建立甘肃贝母异速生长方程,揭示了甘肃贝母生长特性和生物量分配对环境的响应策略,试验结果将为甘肃贝母人工栽培起到积极作用。主要结论如下:1.甘肃贝母在营养生长阶段,旺盛生长期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最高,生长初期主要以消耗老鳞茎中贮藏的营养物质供根系和叶片的生长,旺盛生长期以叶片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质贮藏于新鳞茎为主。生物量分配格局在各物候期均呈鳞茎>叶片>根系。2.甘肃贝母在生殖生长阶段,表观量子效率和最大净光合速率在现蕾期和盛花期显着高于果实膨大期,光补偿点和暗呼吸速率在果实膨大期达到最大。现蕾期茎生物量分配最大,盛花期、果实膨大期和果实成熟期均为鳞茎生物量分配最大。甘肃贝母在生殖生长前期,主要进行营养生长,将绝大多数的光合产物储存在鳞茎中,而从盛花期以后,将其鳞茎中贮藏的营养物质用于有性繁殖,此后其鳞茎生物量分配降低,生殖器官生物量分配增大,从果实膨大期以后,鳞茎生物量分配又开始增加,甘肃贝母的生长又主要以储藏光合产物到鳞茎为主。3.甘肃贝母从营养生长进入生殖生长,各性状间均为等速生长关系,且鳞茎:植株和叶片:植株生物量间,地上:地下部分生物量间异速生长轨迹发生改变,其生物量分配的改变是由不同生活史阶段的改变而引起的真实可塑性变化,而叶片:鳞茎生物量间异速生长轨迹没有发生变化,其生物量分配的改变是由不同生活史阶段植物大小而引起的外观可塑性变化。4.甘肃贝母生殖分配特性研究表明,生殖器官生物量与分株植物茎生物量呈显着线性正相关关系,与根系生物量和叶生物量呈显着抛物线关系,与鳞茎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在花期呈显着线性正相关关系,但在果期呈显着抛物线关系,鳞茎和总生物量生长规律发生改变,不同器官间生长规律存在差异。氮平均组成百分比最高的为叶片,达到2.52%,磷和钾在果实中的组成百分比显着高于其他器官。5.高海拔(3000 m)甘肃贝母叶片厚显着大于低海拔(2400 m),且海拔梯度改变了甘肃贝母资源分配策略,随海拔的增加,叶片生物量分配显着增加,从低海拔的12.54%增加到高海拔的22.97%,而鳞茎生物量分配显着降低,从低海拔的87.46%降低到高海拔的77.03%。叶片光合作用参数随海拔升高均逐渐增大,其中,海拔2700 m和3000 m地区植株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初始量子效率、光补偿点、暗呼吸速率和光饱和点显着高于在海拔2400 m地区植株,说明甘肃贝母是通过增加叶片厚度和光合作用以增强自我保护能力而延长叶片寿命,并通过增加叶片生物量分配,降低鳞茎生物量分配以此来适应高山低温环境。异速生长分析表明,在给定鳞茎横纵轴比和总生物量情况下,均为2700 m海拔植株具有最大鳞茎生物量,考虑到鳞茎产量和形态,在甘肃贝母人工引种驯化时,选择2700 m左右海拔种植是提高甘肃贝母产量和外观性状的重要途径。6.马铃薯茬口的甘肃贝母各器官生物量和总生物量显着大于生荒地和蚕豆茬口,并且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显着高于其余2种茬口,而生荒地和蚕豆茬口甘肃贝母根系吸收能力和叶片光合效率增加,根系和叶片生物量分配增加,造成鳞茎生物量分配降低。异速生长分析表明,鳞茎基于叶片生长策略取决于植物大小而不是茬口差异,是外观可塑性,而根系和鳞茎基于总植株,根系基于鳞茎,地上部分基于地下部分生长策略取决于茬口差异,是真实可塑性,因鳞茎生物量分配在马铃薯茬口最大,因此马铃薯茬口更适宜栽培甘肃贝母,该研究成果有助于甘肃贝母人工驯化栽培时合理选择茬口,有效增加甘肃贝母鳞茎产出性能。
陈亚松[8](2020)在《水淹时长和水下光强对鄱阳湖湿地植物功能性状和生物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都会改变湿地水文格局。水文格局可以直接(水淹胁迫)和间接(水下光强、土壤养分含量等)影响湿地植物的生长。湿地植物可以通过功能性状的组成及响应,适应水淹时长的改变。但是关于植物功能性状对水淹时长的响应仍存在很多争议,可能的原因是不同的研究开展于不同的组织水平,而关于不同组织水平的影响尚不清楚。同时,由于光照是植物生长的重要限制因子,水下光强的降低可能会影响湿地植物在水淹期的生长,并且由于滞后效应从而间接影响着湿地植物在非水淹期的生长。但是关于水下光强与水淹时长的交互作用对湿地植物生长的影响缺乏研究。为了检验水淹时长对湿地植物功能性状影响的种内种间差异,本研究沿湖滨高程梯度设置样线,测定常见湿地植物的多个功能性状。对于水淹期水下光强的影响,本研究开展了室内的光强梯度实验以及野外的遮阴控制实验。实验的主要结果如下:1)在物种内尺度,水淹时长显着地影响了灰化苔草和虉草的功能性状,并且对两种植物的影响不同。在物种间尺度,只有叶片氮含量与物种分布的平均水淹时长具显着关系,其余功能性状与水淹时长无显着关系。在11个植物功能性状中,有5个功能性状对水淹时长的响应在种内和种间尺度存在显着差异。2)水淹时长是影响湿地植物叶片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的主要因素,而土壤氮磷含量的影响较小。在物种内和群落尺度,水淹时长显着影响了叶片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但在物种间尺度无显着的影响。在物种内尺度,叶片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响应速率与物种分布的水淹时长正相关。在群落尺度,水淹时长对叶片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主要来自于物种周转而非物种内的变异。3)在个体尺度,水下光强降低和水淹处理都能显着降低灰化苔草地上生物量,并且这两个处理效应具有可加性;潜在最大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降低是生物量减少的重要原因。在非水淹期,这些实验处理显着降低了灰化苔草地下生物量,但是对灰化苔草地上生物量及总叶片长度没有显着影响。在群落尺度,水淹期遮阴处理显着降低了灰化苔草群落的非水淹期地上生物量,并且遮阴处理的影响随退水恢复期的延长而降低。因此,本研究发现湿地植物功能性状对水淹时长的响应在不同组织水平(种内、种间、群落间)具有差异,并且不同组织水平之间的响应具有联系。同时,水下光强降低会加剧水淹对湿地植物的胁迫作用。
郭米香[9](2020)在《贵州特有植物红花瘤果茶的种子萌发特性及种群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花瘤果茶(Camellia rubituberculata)为自然分布狭窄的贵州特有稀有植物,花红色,果实表面瘤状突起,是山茶属中的特殊进化种类,颇具科研和经济价值。现仅发现于贵州省晴隆县紫马乡和兴仁市巴铃镇的比邻山区,种群分散、植株数量稀少,生境异质性特征突出,物种濒危。为加强对贵州特有植物红花瘤果茶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开展了红花瘤果茶种子生物学特性、种子贮藏特性、种子萌发特性以及种群特征的实验研究,揭示了红花瘤果茶种子特性、种群分布特征、种群空间格局、种群数量动态规律,探讨了红花瘤果茶的稀有濒危原因及保护策略,为贵州特有植物红花瘤果茶的保护利用以及有关珍稀濒危植物的科学研究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红花瘤果茶种子千粒重为1466.60g,属于大粒种子,种子的生活力96.00%,含水量29.51%、病虫率12.50%,种子出仁率69.41%、吸水率13.48%;种子可溶性糖、脂肪、可溶性蛋白质、淀粉的含量分别为23.91%、8.85%,16.69mg/g、15.51%。(2)一般情况下,红花瘤果茶种子以采用拌沙冷藏为宜,有效贮藏时间120d。贮藏过程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的波浪起伏态势,脂肪及淀粉含量逐渐下降,可溶性糖含量呈上升趋势。红花瘤果茶种子经贮藏120d后,种子发芽率下降。常温贮藏的种子发芽率为8.00%,干燥冷藏的种子发芽率为4.00%,拌沙冷藏的种子发芽率为20.00%,冷冻贮藏的种子基本上不发芽。(3)红花瘤果茶种子在15℃~35℃均能萌发,随着温度的升高,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态势,20℃条件下,发芽率和发芽势最高,可达到72.00%和40.33%。温度一定时,光照时间不影响红花瘤果茶种子的萌发。浓度为200mg.L-1的赤霉素溶液能显着提高促进红花瘤果茶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不同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和聚乙二醇溶液处理不能明显促进红花瘤果茶种子的萌发。(4)在15℃、25℃、35℃条件下,红花瘤果茶种子可溶性蛋白质在种子萌发初期呈上升趋势,随后逐渐下降,在25℃时可溶性蛋白质下降速率最快;可溶性糖含量呈现为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粗脂肪含量萌发初期无明显变化,随后逐渐下降;丙二醛含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正向上升,在35℃下的丙二醛含量最高。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主要受温度调控。温度一定时,不同的光照时间,不影响红花瘤果茶种子萌发过程中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粗脂肪、丙二醛、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趋势,红花瘤果茶种子属于光中性种子。(5)调查发现,红花瘤果茶种群结构可以定义为增长型,幼苗补充充裕,种群能够进行天然更新和稳定增长。红花瘤果茶种群的空间分布主要表现为在小尺度上的集群分布和在大尺度上的随机分布,幼龄、中龄、老龄3个发育阶段的种群分布格局呈现出一定差异性。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关联主要表现为:1号样方幼龄树和中龄树均为负相关,幼龄树和老龄树在中小尺度上为负相关,在大尺度上为无相关,中龄树和老龄树均为无相关;2号样方幼龄树和中龄树在小尺度上为负相关,中大尺度上为无相关;幼龄树和老龄树在中小尺度上为负相关,中大尺度上为无相关;中龄树和老龄树均为无相关;3号样方的幼龄树和中龄树均为正相关;幼龄树与老龄树在小尺度上为负相关,中尺度上为无相关,大尺度上为正相关;中龄树和老龄树均为无相关。红花瘤果茶植物个体贡献潜力整体变化呈现“下降-上升-下降”起伏状态,种群在Ⅳ龄级时Vx同时出现负值,表明该种群生态脆弱、易受外界环境干扰而濒危。红花瘤果茶种子生物学特性、生境异质性与干扰、分布区的沟壑限制是导致种群数量扩大和物种散布的主要因素。
包燕慧[10](2020)在《光照对内蒙古绒山羊公羊褪黑素、睾酮和精液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在生产实践中通过改变日光周期,可以改善公羊繁殖性能,提高公羊的利用率。本试验人为控制光照,研究不同光照时间对内蒙古绒山羊公羊褪黑素、睾酮和精液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如下:1、在自然状态下,于2018年5月-2019年4月间进行血样采集,分析内蒙古绒山羊公羊一年内的血清褪黑素和睾酮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血清褪黑素浓度在2018年5-9月迅速上升,9月份达到峰值,2018年9月-2019年1月浓度降低,而从1-4月又开始缓慢上升;血清睾酮浓度在2018年5月-10月浓度上升,10月份达到峰值,2018年10月-2019年2月降低,2-3月上升,3-4月降低;自然状态下血清褪黑素和睾酮的相关系数(r=0.51463),两者相关性为显着相关。2、在光控试验中,季节分为非繁殖季(6-8月)和繁殖季(9-11月),光照分为对照组(自然光)、短日照和长日照,根据季节和光照设计6个试验组,非繁殖季对照组(SN)、繁殖季对照组(WN)、非繁殖季长日照组(SL)、繁殖季长日照组(WL)、非繁殖季短日照组(SS)、繁殖季短日照组(WS)。在非繁殖季试验羊按周次采集血液10次和精液10次,繁殖季试验羊按周次采集血液1 1次和精液8次,分别离心收集上清液,测定血清和精清的褪黑素和睾酮水平,同时检测精液品质。结果显示:在非繁殖季,SS组血清和精清的褪黑素浓度都显着高于SN组(P<0.05),SL组血清和精清的褪黑素浓度都显着低于SN组(P<0.05);在繁殖季,WS组血清和精清的褪黑素浓度都显着高于WN组(P<0.05),WL组血清和精清的褪黑素浓度都显着低于WN组(P<0.05);在非繁殖季,SS组的血清和精清睾酮浓度显着高于SN组(P<0.05),SL组的血清和精清睾酮浓度显着低于SN组(P<0.05);在繁殖季,WS组血清和精清的睾酮浓度都显着高于WN组(P<0.05),WL组血清和精清的睾酮浓度都显着低于WN组(P<0.05),这表明不同光照时间对内蒙古绒山羊种公羊血清和精清的褪黑素及睾酮有显着影响。在繁殖季,WS组的内蒙古绒山羊精子的活力、射精量和运动参数显着高于WN组(P<0.05),而WL组的内蒙古绒山羊精子的活力、射精量和运动参数显着低于WN组(P<0.05)。总体来说,内蒙古绒山羊血清中的褪黑素和睾酮含量在一年中呈现周期性的变化,两者年变化具有显着相关。人为调整光照时间对内蒙古绒山羊公羊血清和精液中的褪黑素和睾酮含量有显着影响,减少光照时间可以显着提高繁殖季节公羊的精液品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研究材料 |
| 1.2 试验设计 |
| 1.3 指标测定 |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处理对羊草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 2.2 不同处理对羊草种子发芽势的影响 |
| 2.3 不同处理对羊草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 |
| 2.4 不同处理对羊草种子活力指数的影响 |
| 2.5 不同处理对羊草种子种苗生长的影响 |
| 2.6 综合评价 |
| 3 讨论 |
| 3.1 低温对羊草种子发芽的影响 |
| 3.2 光照对羊草种子发芽的影响 |
| 4 结论 |
| 摘要 |
| SUMMARY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1 植物衰老的概述 |
| 1.2 植物衰老机制 |
| 1.2.1 营养胁迫假说 |
| 1.2.2 衰老因子假说 |
| 1.2.3 激素调节假说 |
| 1.2.4 细胞程序性死亡假说 |
| 1.2.5 氧自由基理论 |
| 1.3 植物衰老与生长特性的关系 |
| 1.4 植物衰老与草产量和种子产量及其构成性状的关系 |
| 1.5 植物衰老与营养成分的关系 |
| 1.6 植物衰老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
| 1.7 植物衰老与解剖结构和超微结构的关系 |
| 2.依据及其意义 |
| 3.研究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草和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研究 |
| 1.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地自然概况 |
| 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
| 1.2.1 物候期标准和取样标准 |
| 1.3 试验方法 |
| 1.3.1 鲜、草产量和鲜干比测定 |
| 1.3.2 草产量组分测定 |
| 1.3.3 老芒麦种子产量和千粒重测定 |
| 1.3.4 种子产量组分测定 |
| 1.4 数据处理 |
| 2.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草产量和种子产量分析 |
| 2.1.1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鲜、干草产量分析 |
| 2.1.2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种子产量分析 |
| 2.2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草产量和种子产量稳产性评价 |
| 2.2.1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鲜、干草产量稳产性评价 |
| 2.2.2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种子产量稳产性评价 |
| 2.3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草产量性状和种子产量性状分析 |
| 2.3.1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干草产量性状分析 |
| 2.3.2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种子产量性状分析 |
| 2.4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草产量和种子产量产量性状间相关性分析 |
| 2.4.1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干草产量与产量性状间相关性分析 |
| 2.4.2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种子产量与产量性状间相关性分析 |
| 3 讨论 |
| 3.1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草产量和种子产量及稳产性分析 |
| 3.2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草产量和种子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
| 4 小结 |
| 第三章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营养成分和饲用价值研究 |
| 1.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地概况 |
| 1.2 试验设计与采样方法 |
| 1.3 试验方法 |
| 1.4 数据处理 |
| 2 结果分析 |
| 2.1 各物候期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牧草营养成分分析 |
| 2.2 各物候期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牧草饲用价值分析 |
| 2.3 各物候期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营养成分和饲用价值的综合评价 |
| 3 讨论 |
| 3.1 各物候期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牧草营养成分 |
| 3.2 各物候期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牧草饲用价值 |
| 4 小结 |
| 第四章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光合响应特征的研究 |
| 1.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地概况 |
| 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
| 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
| 1.4 数据处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各物候期不同株龄老芒麦叶片光合基础环境指标差 |
| 2.2 各物候期老芒麦叶片光合参数随株龄和光照强度的变化响应 |
| 2.2.1 拔节期老芒麦叶片光合参数随株龄和光照强度的变化响应 |
| 2.2.2 开花期老芒麦叶片光合参数随株龄和光照强度的变化响应 |
| 2.2.3 蜡熟期老芒麦叶片光合参数随株龄和光照强度的变化响应 |
| 2.3 株龄和光照对各物候期老芒麦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
| 2.4 株龄对各物候期老芒麦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
| 2.5 光照强度对各物候期老芒麦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
| 2.5.1 拔节期光照强度对老芒麦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
| 2.5.2 开花期光照强度对老芒麦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
| 2.5.3 蜡熟期光照强度对老芒麦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各物候期不同株龄老芒麦叶片光合基础环境差异 |
| 3.2 各物候期不同株龄老芒麦的叶片光合特性随光强变化关系 |
| 3.3 各物候期老芒麦的叶片对光照强度和株龄响应差异 |
| 4 小结 |
| 第五章 高寒区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解剖结构研究 |
| 1.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地概况 |
| 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
| 1.3 试验方法 |
| 1.3.1 采样方法 |
| 1.3.2 制片方法 |
| 1.3.3 显微测量与分析方法 |
| 1.4 数据处理 |
| 2.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叶片横切面的解剖结构特征 |
| 2.1.1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叶片角质层比较 |
| 2.1.2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叶片厚度、上下表皮厚度和泡状细胞数目比较 |
| 2.1.3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叶片中脉维管束及导管大小与数目比较 |
| 2.1.4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叶中脉突起度比较 |
| 2.2 各物候期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茎横切面的解剖结构特征 |
| 2.2.1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茎大维管束、小维管束数量比较 |
| 2.2.2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茎中大维管束、小维管束总面积比较 |
| 2.2.3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茎中机械组织和薄壁组织厚度比较 |
| 2.2.4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茎髓腔横切面积比较 |
| 2.3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根横切面的解剖结构特征 |
| 2.3.1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根原生和后生木质部导管数目及后生木质部导管总面积比较 |
| 2.3.2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根中柱和根横切面面积比较 |
| 2.3.3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根后生木质部导管总面积与中柱横切面比率比较 |
| 2.3.4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根中柱面积与根横切面面积比率比较 |
| 3 讨论 |
| 3.1 各株龄老芒麦的叶片解剖结构形态差异 |
| 3.2 各株龄老芒麦的茎解剖结构微形态差异 |
| 3.3 各株龄老芒麦根解剖结构微形态差异 |
| 4 小结 |
| 第六章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旗叶超微结构的研究 |
| 1.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地概况 |
| 1.2 试验材料 |
| 1.3 试验方法 |
| 1.3.1 取样方法 |
| 1.3.2 透射电镜切片制备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拔节期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叶片超微结构 |
| 2.2 开花期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叶片超微结构 |
| 2.3 蜡熟期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叶片超微结构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七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
| 导师简介 |
| 附录 |
| 版图Ⅰ 各物候期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叶片横切面解剖结构图 |
| 版图Ⅱ 各物候期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茎横切面解剖结构图 |
| 版图Ⅲ 各物候期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根横切面解剖结构图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表 |
| 1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园林植物引种研究 |
| 1.1.2 植物繁殖特性研究 |
| 1.1.3 植物幼苗建植研究 |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 2 引种园林植物的观赏性及适宜性评价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试验地概况 |
| 2.1.2 材料来源及选择 |
| 2.1.3 综合评价体系建立 |
| 2.1.4 评价指标的选取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供试78 种园林植物综合评价与分级 |
| 2.2.2 17 种园林景观植物的物候期 |
| 2.3 讨论 |
| 2.4 小结 |
| 3 8 种园林植物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试验材料 |
| 3.1.2 种子萌发试验方法 |
| 3.1.3 计算指标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不同处理方式对蒙桑种子萌发的影响 |
| 3.2.2 不同处理方式对蒙古莸种子萌发的影响 |
| 3.2.3 不同处理方式对戈壁天门冬种子萌发的影响 |
| 3.2.4 不同处理方式对山韭种子萌发的影响 |
| 3.2.5 不同处理方式对水曲柳种子萌发的影响 |
| 3.2.6 不同处理方式对黄檗种子萌发的影响 |
| 3.2.7 解除乌苏里鼠李种子休眠方法的结果 |
| 3.2.8 解除桃叶卫矛种子休眠的方法 |
| 3.3 讨论 |
| 3.4 小结 |
| 4 8 种园林植物幼苗建植特性的研究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试验材料 |
| 4.1.2 试验设计与处理 |
| 4.1.3 测定指标 |
| 4.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蒙桑幼苗建植的影响 |
| 4.2.2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蒙古莸幼苗建植的影响 |
| 4.2.3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戈壁天门冬幼苗建植的影响 |
| 4.2.4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山韭幼苗建植的影响 |
| 4.2.5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水曲柳幼苗建植的影响 |
| 4.2.6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黄檗幼苗建植的影响 |
| 4.2.7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乌苏里鼠李幼苗建植的影响 |
| 4.2.8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桃叶卫矛幼苗建植的影响 |
| 4.3 讨论 |
| 4.3.1 8 种园林植物幼苗生长形态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 4.3.2 8 种园林植物幼苗抗氧化酶类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 4.3.3 8 种园林植物幼苗丙二醛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 4.3.4 8 种园林植物幼苗渗透调节系统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 4.4 小结 |
| 5 桃叶卫矛营养繁殖特性的研究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试验材料 |
| 5.1.2 试验方法 |
| 5.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2.1 桃叶卫矛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 |
| 5.2.2 桃叶卫矛嫁接繁殖体系的建立 |
| 5.2.3 桃叶卫矛扦插繁殖体系的建立 |
| 5.3 讨论 |
| 5.4 小结 |
| 6 讨论 |
| 7 结论与展望 |
| 7.1 主要结论 |
| 7.2 创新点 |
| 7.3 研究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冬虫夏草的生长发育过程 |
| 1.2 冬虫夏草的药理作用 |
| 1.3 人工培育冬虫夏草的研究进展 |
| 1.3.1 冬虫夏草人工子实体的培育 |
| 1.3.2 冬虫夏草菌丝体的制备 |
| 1.3.3 蝙蝠蛾幼虫的人工饲养 |
| 1.4 冬虫夏草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
| 1.4.1 冬虫夏草无性型的研究 |
| 1.4.2 冬虫夏草基因组的研究 |
| 1.5 转录组测序技术的研究进展 |
| 1.5.1 应用转录组测序技术挖掘功能基因 |
| 1.5.2 应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合成代谢途径 |
| 1.6 光照对丝状真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
| 1.6.1 光照对丝状真菌生物学特征影响的研究进展 |
| 1.6.2 丝状真菌感光基因的研究进展 |
| 1.6.3 光照对虫草属真菌影响的研究进展 |
|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材料及药品仪器 |
| 2.1.1 实验材料 |
| 2.1.2 实验仪器 |
| 2.1.3 实验相关溶液及培养基配制 |
| 2.1.4 实验试剂 |
| 2.2 单孢菌株的分离与验证 |
| 2.2.1 单孢菌株的分离 |
| 2.2.2 单孢菌株的验证 |
| 2.3 光照处理 |
| 2.4 菌落与菌丝形态的观察 |
| 2.5 分生孢子数量的统计 |
| 2.6 菌落鲜重与干重的秤量 |
| 2.7 多糖、甘露醇、尿素、腺苷和虫草素含量的测量 |
| 2.8 转录组测序流程 |
| 2.8.1 总RNA提取及质检 |
| 2.8.2 文库构建与测序 |
| 2.9 生物信息学分析 |
| 2.9.1 数据预处理、质量控制与组装 |
| 2.9.2 Unigene的功能注释 |
| 2.9.3 Unigene定量、差异Unigene筛选、功能富集及聚类分析 |
| 2.10 差异基因的Real-time PCR验证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单孢菌株的分离与鉴定 |
| 3.1.1 单孢菌株的分离 |
| 3.1.2 单孢菌株的鉴定 |
| 3.2 光照处理对中国被毛孢菌落形态和菌丝形态的影响 |
| 3.2.1 光照处理后中国被毛孢菌落形态的变化 |
| 3.2.2 光照处理对中国被毛孢色素沉积的影响 |
| 3.2.3 光照处理后中国被毛孢菌丝形态的变化 |
| 3.2.4 光照处理后菌落干重、鲜重、菌落直径及分生孢子数的测量结果 |
| 3.3 代谢物含量的测定结果 |
| 3.3.1 甘露醇、多糖和尿素含量的测定 |
| 3.3.2 腺苷与虫草素含量的变化 |
| 3.4 总RNA检测 |
| 3.5 下机数据质量控制 |
| 3.6 转录本拼接组装及长度分布 |
| 3.7 常见功能数据库注释 |
| 3.7.1 NR注释结果 |
| 3.7.2 KEGG数据库注释结果 |
| 3.7.3 GO注释结果 |
| 3.7.4 eggNOG数据库注释 |
| 3.8 Unigene表达水平分析 |
| 3.8.1 Reads与 Unigene的比对率 |
| 3.8.2 基因表达水平箱线图和密度分布图 |
| 3.8.3 样本间相关性检验 |
| 3.9 差异表达分析 |
| 3.10 差异基因的富集分析 |
| 3.10.1 差异表达基因的GO注释与功能分析 |
| 3.10.2 差异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
| 3.11 代谢通路差异表达分析 |
| 3.11.1 糖酵解途径中的差异表达基因 |
| 3.11.2 精氨酸生物合成通路中的差异表达基因 |
| 3.11.3 嘌呤代谢通路中的差异表达基因 |
| 3.12 通过qRT-PCR进行感光基因及转录组测序表达模式的验证 |
| 4 讨论 |
| 4.1 光照处理后菌落鲜重下降问题 |
| 4.2 不同光质与光强对中国被毛孢生长代谢影响的不确定性 |
| 4.3 单孢菌株扩繁中出现多种形态的现象 |
| 4.4 对于中国被毛孢是否能产生虫草素的探讨 |
| 4.5 转录组测序分析光照处理后所生成的色素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上调差异基因和下调差异基因在GO Level2 水平分布比较图 |
| 附录2 KEGG富集top20气泡图 |
| 附录3 上调差异表达基因及下调差异表达基因在KEGG Level2 水平分布图 |
| 附录4 GO Level2 水平差异基因统计表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设计和指标测定 |
| 1.2.1 试验设计 |
| 1.2.2 光照对箭筈豌豆生长特性的影响 |
| 1.2.3 光照对箭筈豌豆繁殖特性的影响 |
| 1.2.4 光照对箭筈豌豆子代生长特性的影响 |
| 1.3 数据处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光照对箭筈豌豆生长特性的影响 |
| 2.2 光照对箭筈豌豆繁殖特性的影响 |
| 2.3 光照对箭筈豌豆子代生长特性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光照对箭筈豌豆生长和繁殖特性的影响 |
| 3.2 光照对子代生长特性的影响 |
| 4 结论 |
| 1 材料和方法 |
| 1.1 实验材料 |
| 1.2 实验方法 |
| 1.2.1 温度和光照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
| 1.2.2 埋深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
| 1.3 统计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温度和光照对苜蓿种子萌发的影响 |
| 2.2 埋深对苜蓿种子出苗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
| 2.2.1 埋深对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
| 2.2.2 埋深对苜蓿幼苗生长的影响 |
| 2.3 埋深对苜蓿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
| 3 讨论 |
| 摘要 |
| summary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贝母种质资源 |
| 1.2 甘肃贝母研究现状 |
| 1.2.1 甘肃贝母植物学及生态学特征 |
| 1.2.2 栽培与繁殖方式 |
| 1.3 植物生物量分配研究进展 |
| 1.3.1 生物量分配表达方式 |
| 1.3.2 生物量分配理论 |
| 1.3.3 生物量分配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
| 1.4 植物生物量分配与异速生长 |
| 1.4.1 异速生长的概念 |
| 1.4.2 异速生长理论在植物生物量分配中的应用 |
| 1.5 立项依据及研究内容 |
| 1.5.1 立项背景 |
| 1.5.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5.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 1.5.4 研究目标 |
| 1.5.5 研究内容 |
| 1.5.6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甘肃贝母在不同生育期生物量分配及光合特性研究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研究区概况 |
| 2.1.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2.1.3 数据分析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甘肃贝母营养生长阶段生物量分配及光合特性研究 |
| 2.2.2 甘肃贝母生殖生长阶段生物量分配及光合特性研究 |
| 2.2.3 甘肃贝母种群从营养生长进入生殖生长各器官生物量比较和异速生长关系 |
| 2.3 讨论 |
| 2.3.1 营养生长阶段在不同物候期各器官资源利用策略和光合特性 |
| 2.3.2 在生殖生长阶段不同物候期各器官资源利用策略和光合特性 |
| 2.3.3 营养生长进入生殖生长各器官资源利用策略 |
| 2.4 小结 |
| 第三章 甘肃贝母生物量和营养元素生殖分配研究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试验区概况 |
| 3.1.2 试验材料 |
| 3.1.3 营养元素含量测定 |
| 3.1.4 数据分析与处理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甘肃贝母植株各器官生物量及其分配变化 |
| 3.2.2 甘肃贝母植株生殖器官与营养器官生物量关系 |
| 3.2.3 甘肃贝母各器官在不同物候期营养元素分配 |
| 3.3 讨论 |
| 3.3.1 甘肃贝母种群各器官生物量分布 |
| 3.3.2 甘肃贝母生物量生殖分配变化规律 |
| 3.3.3 甘肃贝母种群生殖器官与分株各器官生物量的关系 |
| 3.3.4 甘肃贝母植株各器官营养物质分配 |
| 3.4 小结 |
| 第四章 海拔梯度对甘肃贝母生物量分配与光合特性影响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材料采集地概况 |
| 4.1.2 研究材料 |
| 4.1.3 样品采集 |
| 4.1.4 数据分析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不同海拔梯度甘肃贝母叶片与鳞茎形态特征 |
| 4.2.2 不同海拔梯度甘肃贝母各器官生物量及生物量分配特性 |
| 4.2.3 不同海拔梯度甘肃贝母各器官异速生长关系 |
| 4.2.4 不同海拔梯度甘肃贝母光合特性 |
| 4.3 讨论 |
| 4.3.1 海拔梯度对甘肃贝母叶片与鳞茎形态特征的影响 |
| 4.3.2 海拔梯度对甘肃贝母各器官生物量及生物量分配特性的影响 |
| 4.3.3 海拔梯度对甘肃贝母各器官异速生长关系的影响 |
| 4.3.4 不同海拔梯度甘肃贝母叶片光合特性日变化 |
| 4.3.5 不同海拔梯度生长植株叶片光合速率对光强的响应 |
| 4.4 小结 |
| 第五章 农茬口对甘肃贝母生物量分配与光合特性的影响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材料采集地概况 |
| 5.1.2 研究材料 |
| 5.1.3 样品采集 |
| 5.1.4 数据分析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2.1 不同农茬口下甘肃贝母各器官生物量分配及异速生长 |
| 5.2.2 不同农茬口甘肃贝母叶片光合特性 |
| 5.3 讨论 |
| 5.3.1 不同农茬口对甘肃贝母生物量分配特性的影响 |
| 5.3.2 不同农茬口对甘肃贝母光合特性的影响 |
| 5.4 小结 |
| 第六章 全文讨论与展望 |
| 6.1 主要结论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导师简介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现状 |
| 1.2.1 水淹对湿地植物生长的影响及机制 |
| 1.2.2 水淹对湿地植物功能性状的影响 |
| 1.2.3 水下光照强度对湿地植物的影响 |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 1.3.1 研究目的 |
| 1.3.2 研究内容 |
| 1.3.3 技术路线 |
| 1.4 研究意义 |
|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
| 2.1 鄱阳湖气候概况 |
| 2.2 鄱阳湖水文情势概况 |
| 2.3 鄱阳湖湿地植被概况 |
| 2.4 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 2.5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湖池和池州湖 |
| 第3章 水淹时长对湿地植物功能性状影响的种内种间差异 |
| 3.1 前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研究样地 |
| 3.2.2 样品采集 |
| 3.2.3 性状测定 |
| 3.2.4 数据分析 |
| 3.3 结果 |
| 3.3.1 物种性状均值及性状间相互关系 |
| 3.3.2 植物功能性状沿高程梯度的变化 |
| 3.3.3 植物功能性状沿高程响应的种内种间差异 |
| 3.4 讨论 |
| 3.5 小结 |
| 第4章 水淹时长和土壤养分对湿地植物叶片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 |
| 4.1 前言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2.1 研究地点 |
| 4.2.2 实验设计及取样 |
| 4.2.3 样品测定 |
| 4.2.4 数据分析 |
| 4.3 结果 |
| 4.3.1 植物群落及土壤的属性随水淹时长的变化 |
| 4.3.2 叶片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对水淹时长的响应 |
| 4.3.3 叶片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对土壤养分的响应 |
| 4.3.4 叶片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变化机制 |
| 4.4 讨论 |
| 4.5 小结 |
| 第5章 水下光照强度对灰化苔草生长的影响及机制 |
| 5.1 前言 |
| 5.2 材料与方法 |
| 5.2.1 研究地点 |
| 5.2.2 实验材料 |
| 5.2.3 实验设计 |
| 5.2.4 指标测定 |
| 5.2.5 数据分析 |
| 5.3 结果 |
| 5.3.1 灰化苔草总叶片长度随时间变化 |
| 5.3.2 灰化苔草叶片变化速率 |
| 5.3.3 水淹及光照对灰化苔草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
| 5.3.4 水淹和光照对灰化苔草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
| 5.3.5 水淹和光照对灰化苔草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 5.3.6 水淹和光照对灰化苔草叶片光合潜力的影响 |
| 5.3.7 水淹和光照对灰化苔草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 5.4 讨论 |
| 5.5 小结 |
| 第6章 水淹期遮阴对不同水淹时长的灰化苔草群落生物量的影响 |
| 6.1 前言 |
| 6.2 材料与方法 |
| 6.2.1 研究地点 |
| 6.2.2 实验方法 |
| 6.2.3 调查采样及处理 |
| 6.2.4 数据分析 |
| 6.3 结果 |
| 6.3.1 遮阴对不同水淹时长的灰化苔草群落盖度的影响 |
| 6.3.2 遮阴对不同水淹时长的灰化苔草叶片长度的影响 |
| 6.3.3 遮阴对不同水淹时长的灰化苔草群落生物量的影响 |
| 6.4 讨论 |
| 6.5 小结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 7.1 结论 |
| 7.2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摘要 |
| Summary |
| 第一章 绪论 |
| 1 贵州特有植物—红花瘤果茶 |
| 2 种子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 2.1 种子基础生物学特性研究 |
| 2.2 种子贮藏特性的研究 |
| 3 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 |
| 3.1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
| 3.2 种子萌发的生理特性 |
| 4 种群生态特征研究 |
| 4.1 种群地理分布及原生生境特点 |
| 4.2 种群年龄结构分析 |
| 4.3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
| 4.4 种群数量动态研究 |
| 5 项目来源、主要内容及目的意义 |
| 5.1 项目来源 |
| 5.2 主要内容 |
| 5.3 目的意义 |
| 5.4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红花瘤果茶种子特性研究 |
| 1 红花瘤果茶种子生物学特性研究 |
| 1.1 材料与方法 |
| 1.1.1 试验材料 |
| 1.1.2 试验方法 |
| 1.2 结果与分析 |
| 1.2.1 红花瘤果茶种子的形态特征 |
| 1.2.2 红花瘤果茶种子基础生物学特征 |
| 1.2.3 红花瘤果茶种子吸水特性 |
| 1.2.4 红花瘤果茶种子的贮藏物质 |
| 1.3 结论与讨论 |
| 2 红花瘤果茶种子贮藏特性的研究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试验材料 |
| 2.1.2 试验方法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贮藏对红花瘤果茶种子含水量及生活力的影响 |
| 2.2.2 贮藏对红花瘤果茶种子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
| 2.2.3 贮藏对红花瘤果茶种子发芽率及发芽势的影响 |
| 2.3 结论与讨论 |
| 第三章 红花瘤果茶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外源物质对红花瘤果茶种子萌发的影响 |
| 2.2 不同温度对红花瘤果茶种子萌发的影响 |
| 2.3 不同光照时间对红花瘤果茶种子萌发的影响 |
| 2.4 温度和光照对种子萌发过程中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
| 2.4.1 温度和光照对种子萌发过程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 2.4.2 温度和光照对种子萌发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 2.4.3 温度和光照对种子萌发过程中粗脂肪含量的影响 |
| 2.5 温度和光照对种子萌发过程中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 2.6 温度和光照对种子萌发过程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 2.6.1 温度和光照对种子萌发过程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 2.6.2 温度和光照对种子萌发过程中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
| 2.6.3 温度和光照对种子萌发过程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
| 3 结论与讨论 |
| 第四章 红花瘤果茶的种群特征研究 |
| 1 研究地点与方法 |
| 1.1 研究地点 |
| 1.2 研究方法 |
| 1.2.1 红花瘤果茶种群地理分布及原生生境特点 |
| 1.2.2 样地设置与调查 |
| 1.2.3 种群的龄级划分 |
| 1.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红花瘤果茶种群年龄结构分析 |
| 2.2 红花瘤果茶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
| 2.2.1 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点格局分析 |
| 2.2.2 不同发育阶段种群的空间关联分析 |
| 2.3 种群数量动态量化分析 |
| 3 结论与讨论 |
|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问题讨论 |
| 1 研究结果 |
| 1.1 红花瘤果茶种子的生物学特性及萌发特性 |
| 1.2 红花瘤果茶种群特征 |
| 2 红花瘤果茶特有分布原因分析及保护对策与建议 |
| 2.1 种子生物学特性 |
| 2.2 分布区的限制 |
| 2.3 生境干扰 |
| 2.4 种群扩散受到生境异质阻碍 |
| 2.5 保护对策与建议 |
| 2.5.1 就地保护 |
| 2.5.2 迁地保护 |
| 2.5.3 利用保护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内蒙古绒山羊概况 |
| 1.2 褪黑素概述 |
| 1.2.1 褪黑素的分子结构 |
| 1.2.2 褪黑素的分布 |
| 1.2.2.1 脑内褪黑素 |
| 1.2.2.2 眼部褪黑素 |
| 1.2.2.3 免疫系统褪黑素 |
| 1.2.2.4 皮肤中的褪黑素 |
| 1.2.2.5 消化系统中的褪黑素 |
| 1.2.2.6 生殖系统中的褪黑素 |
| 1.2.3 褪黑素的合成与代谢 |
| 1.2.4 褪黑素的受体与作用机制 |
| 1.3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A) |
| 1.3.1 HPGA对动物机体生殖活动调节 |
| 1.3.2 褪黑素通过光作用对HPGA的作用 |
| 1.4 睾酮 |
| 1.5 研究背景和目的 |
| 1.6 试验设计技术路线 |
| 2 材料方法 |
| 2.1 内蒙古绒山羊及其管理 |
| 2.2 试验设计 |
| 2.3 样品采集与处理 |
| 2.3.1 血液采集 |
| 2.3.2 精液采集 |
| 2.3.3 精液品质检测 |
| 2.3.4 样品指标测定 |
| 2.3.5 统计分析 |
| 3 试验结果 |
| 3.1 血清褪黑素全年变化规律 |
| 3.2 血清睾酮全年变化规律 |
| 3.3 不同光照对血清褪黑素的影响 |
| 3.4 不同光照对血清睾酮的影响 |
| 3.5 不同光照对精清褪黑素的影响 |
| 3.6 不同光照对精清睾酮激素的影响 |
| 3.7 不同光照对精液品质的影响 |
| 4 讨论 |
| 4.1 血清褪黑素和睾酮的全年变化规律 |
| 4.2 不同光照对内蒙古绒山羊褪黑素、睾酮和精液品质的影响 |
| 5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