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芳萍[1](2020)在《双季板栗花芽分化及生理基础研究》文中指出双季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ume)在隆安县与原产地均存在雌花少、雄花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产量。本试验以隆安县双季板栗为材料,于2018年11月~2019年4月,通过实地观察休眠期至开花期双季板栗物候和物候期,解剖观察花芽显微结构,测定分析休眠期至开花期多雌花植株和少雌花植株结果母枝、结果枝和结果枝上、中、下部叶片的营养物质,以及测定分析结果母枝顶端混合花芽和结果枝混合花序芽、纯雄花芽、基部叶芽的内源激素含量及其比值动态变化,探究双季板栗花芽分化及雌花形成的发育规律,以期为隆安地区人工调节板栗花芽性别分化,促进雌花形成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双季板栗在广西隆安县开花期为3月至4月,从休眠期至花期可分为:休眠期、芽萌动期、展叶期、现雄期、现雌期、雄花开放期等6个时期。双季板栗结果枝从由基部往上1个~3个芽为叶芽,第4个~13个芽发育为纯雄花序,第14个~17个芽发育为混合花序,以后则为叶芽。生长势好的植株雌花个数平均值为2.67个,生长势较差的植株为1.77个。根据观测调查结果,综合判断认为多雌花植株结果枝平均雌花个数大于等于2,少雌花植株结果枝平均雌花个数小于2。2.根据石蜡切片特点,可将双季板栗花芽分化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休眠期:2019年3月10日前;(2)纯雄花序分化及生长发育期:纯雄花序原基分化周期长,休眠期前已开始形成,春季萌动前已发育成雄花序雏形。3月10日~4月20日为雄花簇原基分化及生长发育期;(3)混合花序分化及生长发育期:混合花序原基分化期为3月10日~25日,雌花序原基分化期为3月25日~30日,雌花序原基生长发育期为3月30日~4月20日,雄花簇原基分化及生长及发育期为3月25日~4月20日。3.在休眠期内,结果母枝混合花芽中较高水平IAA含量、IAA/ABA值和低ZR/IAA、GA3/IAA值共同作用,在促进芽从休眠进入萌动起重要作用;多雌花植株混合花芽ABA含量均显着低于少雌花植株,低水平ABA含量对后期促进雌花形成可能有较大的作用。在萌动至开花期内,结果枝混合花序芽较高水平GA3和低水平ABA有利于雌花形成,也认为同种内源激素需要的浓度在一定适宜范围。结果枝混合花序芽高水平GA3/ZR值、低水平ZR/IAA值以及一定范围内相对高水平GA3/IAA值均可促进双季板栗雌花形成;而GA3/ABA、IAA/ABA、ZR/ABA值对双季板栗雌花形成的影响较为复杂,无明显规律。4.可溶性糖、淀粉、可溶性蛋白和C/N影响双季板栗花芽分化及雌花形成。在双季板栗雌花形成过程中,结果枝保持着较高水平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淀粉含量;结果枝上部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淀粉含量和C/N均保持在较高水平;结果母枝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也保持较高水平。且多雌花植株与少雌花植株相比,各部位这些营养物质在雌花序原基分化期均保持较高水平。在雌花形成关键期,结果枝及其上部叶的较高水平可溶性糖、淀粉、可溶性蛋白、C/N和结果母枝的较高水平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C/N均有利于雌花形成。5.结果母枝从休眠至开花期P含量持续下降,N、K含量总体上升,表明结果母枝P在开花期是转移到结果枝及结果枝叶片,但还不明确N、K在结果母枝积累的机理。结果枝及结果枝叶片在展叶至开花期:N、P、K含量呈下降趋势,有可能是N、P、K转移到花序或花芽中。在雌花形成关键期:多雌花植株与少雌花植株相比,N、P、K含量均维持在较高水平。认为N、P、K对雌花形成有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影响内源激素及有机营养物质的形成而间接发生作用。此外,结果枝上部叶片在雌花序原基分化期保持较高水平N、P含量,说明N、P可能在雌花形成中起较大作用。因此,通过施肥增加双季板栗N、P、K含量来调控雌花形成具有可行性。
张赟齐[2](2019)在《不同叶幕结构对无患子果实产量品质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 Gaertn.)是我国重要的生物质能源原料树种,为了提高无患子果实产量和品质,本研究以福建建宁经开区绿化带内的10年生无患子为试验材料,从不同类型枝条的结实习性和不同叶幕结构的微气候条件两个角度来阐释影响果实产量品质的原因,利用3D软件呈现微气候因子的时空分布和果实的空间分布,构建果实产量品质和微气候因子的回归模型,为生产实践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将无患子一年生枝按照枝长枝粗聚类成长、中、短果枝和营养枝4种类型,对各类型枝条的叶片质量、光合生理和果实产量品质进行测定。结果显示:(1)长果枝叶片的叶片厚度、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栅海比、组织紧密度均显着高于短果枝和营养枝,组织疏松度则相反;长果枝叶片的比叶重分别比短、中果枝和营养枝高16.545%、7.361%和 27.023%;短果枝叶片叶绿素 b 含量(1.000±0.290 mg.g-1)显着高于长果枝,中、长果枝叶片的叶绿素a/b显着高于短果枝和营养枝;中、长果枝叶片的Ca、Mg平均含量显着高于营养枝叶片;(2)中、长果枝叶片具有更高的光合效率。长果枝叶片的最大净光合速率高达14.107±0.281μmol·m-2.s-1,而暗呼吸速率(2.111±0.190μmol·m-2.s-1)最低;(3)长果枝果实数量和产量均显着高于中、短果枝;(4)叶片N、P、K和Mg含量、比叶重、叶绿素总量与净光合速率关系密切;(5)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光响应最大净光合速率、CO2饱和点与产量呈显着正相关,胞间CO2浓度、光补偿点、暗呼吸速率则相反。对“自然圆头形”的叶幕各区域微气候因子、叶片性状和果实产量品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微气候因子在叶幕内的分布具有时空异质性,随着叶幕高度的降低以及叶幕由外到内,光强和温度均降低,相对湿度增加;(2)由下到上,由内到外,叶片更厚,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栅海比和组织紧密度都增加,而海绵组织厚度和组织疏松度降低,比叶重、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和养分含量更高,叶片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降低,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叶绿素值增加;(3)上层叶片的日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均明显高于中、下层,光响应和CO2响应最大净光合速率均显着高于中、下层,上层叶片的暗呼吸速率显着低于下层;(4)产量主要集中在叶幕上层和外围,果品由下到上、由内到外均有所提高。光强是下层产量的限制因子,微气候因子的综合效应对中、上层果实产量品质影响较大,预测“自然圆头形”叶幕下、中、上层果实产量的最优回归模型分别为:Y=0.01X2-0.54X+28.04(8 月;Y,果实鲜重;X,光照)、Y=2.28X1+23.46X2+18.02X3-1920.71 和Y=221.05X1-285.10X2+100.39X3-15506.58(10 月;Y,果实鲜重;X1,光照;X2,温度;X3,相对湿度);(5)微气候因子影响果实的关键期为7~10月,适宜果实优质丰产的微气候条件为:光强>71×103LUX,温度26~31℃,相对湿度63~76%。叶幕结构的优化能有效提高果实产量品质,表现在:(1)“Y字形”和“无主干开心形”均有效改善了枝类组成,长果枝比例分别较“自然圆头形”提高了 24.247%和9.980%;(2)有效改善了微气候条件,微气候因子的分布更加均匀;(3)改善了叶片的性状特征,使之具有更高的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栅海比和组织紧密度,能更有效的利用光照;(4)“Y字形”和“无主干开心形”叶片的比叶重分别比“自然圆头形”高11.282%和4.152%,叶绿素总量分别比“自然圆头形”高9.549%和9.526%,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和养分含量也高于“自然圆头形”;(5)“Y字形”和“无主干开心形,”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较“自然圆头形,”分别提升了 17.385%和14.331%,蒸腾速率分别提升了 18.164%和14.111%;(6)“Y字形”和“无主干开心形”的单果干重分别比“自然圆头形”提高了 4.868%和2.658%,种子占果实的比例分别提高了 15.037%和5.330%,种子出仁率分别提高了 7.714%和5.283%,果实产量分别提高了 14.036%和23.385%,油产量分别提高了 36.125%和32.657%;(7)“Y字形”和“无主干开心形”果实产量与微气候因子的综合效应关系更密切,适合初步预测“无主干开心形”下、中、上层果实鲜重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0.641X1-32.188X2-26.603X3+3132.382、Y=2.652X1-51.740X2-33.303X3+1884.524 和 Y=70.298X1-48.666X2-48.274X3-1925.031(10月,Y,果实鲜重;X1,光照;X2,温度;X3,相对湿度);适合初步预测“Y字形”下、上层果实鲜重的方程为:Y=5.121X1+116.640X2+14.711X3-5146.856、Y=43.284X1+84.957X2+25.201X3-6848.105(10 月,X1,光照;X2,温度;X3,相对湿度)。综上,枝类组成和微气候因子是影响无患子果实产量品质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叶幕结构优化可以较好的改善枝类组成和微气候因子的分布,从而提高果实产量品质,“Y字形”叶幕结构的光合效率最高,对果实品质的改善作用更大,“无主干开心形”叶幕结构对产量的提升更明显,两者都是较好的可用于实践生产的叶幕结构。
高超前[3](2019)在《北京平原沙地人工林施肥效应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北京市大兴区四种新造的典型人工林(油松林、白皮松林、白蜡林、国槐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施用有稳定营养含量的有机复合肥,在分析施肥前后的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并基于修正的内梅罗指数法进行土壤肥力评价的基础上,对各人工林林木生长情况、叶片养分含量、叶绿素含量、叶面积大小、叶干重及叶片含水率等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以研究这四种人工林的施肥效应,探寻高效经济的养护管理方式。主要结论如下:(1)在施入不同浓度的有机复合肥后,油松林和白皮松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表现出相似性:30kg/株施肥处理能够较好地改良油松林和白皮松林的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全氮、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25kg/株施肥处理更适合改良其土壤有效磷含量。20kg/株施肥处理能够较好地改良其土壤的强碱性,但油松林和白皮松林的变化也表现出不同特点。25kg/株施肥处理对提高油松林的饱和含水量表现最佳,而白皮松林在30kg/株施肥处理下,其饱和含水量达到最大。(2)20kg/株施肥处理对提高白蜡林地0-20cm 土层土壤的田间持水量有显着效果。25kg/株施肥处理较为适合提高白蜡林地0~20cm 土层土壤饱和含水量、土壤总孔隙度和土壤速效钾含量以及20~40cm 土层土壤田间持水量,降低土壤容重。30kg/株施肥处理有利于降低土壤碱性,提高白蜡林地土壤毛管持水量、土壤全氮含量、土壤有机质及20-40cm 土层的土壤饱和含水量、土壤总孔隙度和土壤速效钾含量。(3)国槐林地的土壤容重、土壤田间持水量、土壤饱和含水量、土壤毛管持水量、土壤总孔隙度和土壤全氮含量的改良效果在20kg/株施肥处理下表现最佳。30kg/株施肥处理对0-20cm 土层土壤pH改良效果最佳,且该施肥处理下国槐林的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最高。而25kg/株施肥处理较为适合改良20~40cm 土层土壤碱性。(4)根据基于修正的内梅罗指数法土壤肥力评价结果,从总体上看,0-20cm 土层的土壤肥力优于20~40cm 土层。油松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最低,且在30kg/株施肥处理下林地的土壤肥力最高。白皮松林地的土壤速效钾含量最低,需要重点关注;在0-20cm 土层,30kg/株施肥处理下白皮松林地土壤肥力最高,而对于20-40cm 土层,25kg/株施肥处理的白皮松林地土壤最为肥沃。白蜡林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低,应该人为补充有机质;在0-20cm 土层,白蜡林地土壤在20kg/株施肥下土壤肥力最高,而在20~40cm 土层,30kg/株施肥处理最为适合提高白蜡林地土壤肥力。国槐林地的土壤有效磷含量最低,应多补充可供林木直接吸收利用的磷元素;30kg/株施肥处理更有利于提高0~20cm 土层土壤肥力,而在20-40cm 土层,20kg/株施肥处理的国槐林地土壤肥力最高。(5)在25kg/株施肥处理下,油松林的林木树高、胸径最大。30kg/株施肥处理更有利于培育出优质的白皮松林木,但在保证林木较好生长情况的前提下,25kg/株施肥处理更为经济。30kg/株施肥处理对促进白蜡林木的树高、胸径生长效果最好。30kg/株施肥处理有利于国槐林林木的加粗生长,而25kg/株施肥处理对国槐林林木的高生长促进作用较好。(6)25kg/株施肥处理较适合补充油松林林木在夏季生长旺季时所需的氮元素,而30kg/株施肥处理更有利于预防油松林林木秋季出现氮元素的“养分稀释”现象;对补充油松林林木的磷元素和钾元素效果较好的是30kg/株施肥处理。25kg/株施肥处理能够较好地补充白皮松林林木整个生长期所需的氮元素和磷元素,而该施肥处理对补充白皮松秋季所需的钾元素更为有效;30kg/株施肥处理有利于提高白皮松林在夏季生长旺季时林木的钾元素含量。25kg/株施肥处理对补充白蜡生长所需的氮元素及其生长旺季所需的磷元素较为有效,而30kg/株施肥处理更适合为白蜡生长补充所需钾元素及在秋季为白蜡林林木补充磷元素。对国槐林来说,30kg/株施肥处理对补充其叶片全氮、全钾含量及夏季生长所需的磷元素表现较好,而25kg/株施肥处理更适合提高国槐林生长后期所需的磷元素。(7)25kg/株施肥处理对提高油松林和白皮松林林木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和总叶绿素含量效果最佳,而30kg/株施肥处理能够较好地提高白蜡林和国槐林林木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和总叶绿素含量。(8)25kg/株施肥处理对增加油松林、白皮松林林木叶面积、叶干重和叶片含水率效果最好,而30kg/株施肥处理较为适合提高白蜡林和国槐林林木的叶片叶面积、叶干重和叶片含水率。
刘晓永[4](2018)在《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化肥消费量大、有机肥资源丰富,但有机肥养分资源数量和还田量以及农田养分的输入、输出时空分布特征尚不明确,各地区农业生产中养分需求和供给不清楚,严重制约养分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和国家层面上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和平衡以及农业生产对养分的需求,把握不同区域养分资源与利用特点,可为养分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分配提供战略性对策和依据。本研究采用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等,研究了19802016年中国秸秆、粪尿等有机肥养分的数量、区域分布和还田量,分析了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平衡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规律,估算了2016年全面平衡施肥场景下我国农业生产的养分需求以及化肥需求和供给差。主要结果如下:1)依据作物产量、草谷比、秸秆还田率和秸秆养分含量,计算不同年代各省秸秆和氮磷钾养分量及其还田利用。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秸秆及其NPK量(N+P+K)分别增长85.77%和104.00%,2010s年均分别为90585.89×104和2502.11×104 t,西北诸省、西藏和黑龙江省增幅明显,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以及黑龙江省秸秆及其养分资源占全国2/3以上。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秸秆NPK还田量增长2倍多,2010s年均为1783.23×104t,还田率为71.27%,其中N 579.14×104 t,P 106.27×104 t和K 1097.87×104 t,还田率分别为60.70%、77.34%和77.83%。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和黑龙江省的秸秆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70%。2)基于畜禽年末存栏数、年内出栏数、饲养周期、排泄系数和粪、尿养分含量,计算不同年代各省畜禽粪尿量、粪尿养分及其还田利用。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畜禽粪尿量及其NPK量(N+P+K)分别增长53.35%和62.28%,2010s年均分别为423529.66×104(鲜基)和4095.76×104 t,东北地区增幅最大。畜禽粪尿NPK还田量从1980s年均1132.71×104增加到2010s年均1713.33×104 t,河南、四川、内蒙古、山东、河北、湖南、新疆、广西、云南和安徽的畜禽粪尿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55.02%59.66%。2010s畜禽粪尿N、P和K年均还田量分别为617.99×104、297.81×104和797.53×104 t,还田率分别为30.58%、70.75%和48.22%。3)我国有机肥NPK(N+P+K)资源量持续增加,2010s年均达到7797.41×104 t,比1980s增加67.11%,东北地区增幅最大,河南、山东、四川、河北、湖南、内蒙古、湖北、云南、江苏和安徽有机肥NPK资源量约占全国的55.21%57.33%。2010s有机肥N、P和K年均还田量分别为1332.69×104、437.97×104和1929.30×104 t,还田率分别为35.00%、61.91%和58.78%。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内蒙古、湖南、安徽、江苏、湖北和广东的有机肥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55.72%60.82%。4)基于作物产量,单位经济产量吸收养分量和秸秆还田养分量,估算了不同年代各省作物生产中养分移走量。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农田氮磷钾养分移走量(N+P2O5+K2O)增长75.33%,其中N、P2O5和K2O分别增长67.03%、82.59%和84.81%,西北地区增幅最大,2010s年均移走量为3086.90×104 t,其中N 1497.07×104 t,P2O5 621.23×104 t,K2O 968.60×104t,河南、黑龙江、河北、江苏、四川、吉林、安徽、湖北、湖南和广东的农田养分移走量约占全国的55.66%59.75%。5)通过计算养分的投入(化肥、有机肥)和产出(作物移走量),得出不同年代各省养分表观平衡和偏平衡(PNB,养分移走量/投入量)。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氮磷钾养分盈余量(N+P2O5+K2O)增长208.23%,东北地区增幅最大,河南、山东、四川、湖北、河北、广西、广东、安徽、湖南、江苏和云南的盈余量占全国的56.23%64.33%。2010s盈余5284.42×104 t,其中N、P2O5和K2O分别盈余2220.36×104 t、2002.27×104 t和1061.79×104t。1980s到2010s PNB逐渐下降,2010s PNB-N介于0.130.87,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多数省份高于0.37;PNB-P2O5介于0.060.41,东北高于0.26,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多数省份介于0.190.29,其他省份低于0.20;PNB-K2O介于0.020.85,东北和华北大多数省份高于0.53,其他多数省份介于0.30.6。6)按2016年农作物、林地、草地、水产养殖面积和平衡施肥量,全面平衡施肥场景下全国氮磷钾养分(N+P2O5+K2O)的需求量为8441.80×104 t,其中N 3758.13×104 t、P2O5 2035.96×104t和K2O 2647.71×104 t。粮食作物养分需求量约占全国的41.53%,其次蔬菜/瓜果占21.09%。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的养分需求较大,河南、四川、山东、湖南、广西、河北、云南、湖北、内蒙古和江苏的养分需求量占全国的52.96%。全国化肥消费与需求差为744.52×104 t,其中N亏缺120.61×104 t,P2O5过量474.78×104 t,K2O过量390.35×104 t,华北地区过量最多,特别是河南、山东、河北过量较多,而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多数省份化肥投入不足。
刘喆[5](2018)在《施肥对桔全爪螨生物学特性和其它主要害虫发生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施肥会对植物的营养状况造成影响,植物营养的组成随着使用的不同种类的肥料和施用量的变化而变化,进而影响植食性昆虫的生长发育和种群密度。化肥的大量使用虽然提高了作物产量,但是也引起了一系列生态问题,近年来生物有机肥和有机—无机复混肥逐渐得到了推广。另外,很多研究表明寄主植物中的氮素水平与植食性昆虫生长发育、种群密度存在正相关,其他营养元素如磷和钾也会引起害虫种群动态的变化,且不同的害虫种类对氮磷钾的喜好度也不尽相同,因此了解不同种类的肥料与柑桔害虫的发生关系在肥料控害中是非常重要的。桔全爪螨(Panonychus citri Mcgregor)、柑桔粉虱(Dialeurodes citri Ashmead)和柑桔潜叶蛾(Phyllocnistis citrella Stainton)是柑桔上的重要害虫。本文主要研究了砂糖桔(Citrus reticulata Blanco)施用生物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以下简称复混肥)和化肥3种肥料对桔全爪螨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同时调查柑桔粉虱和柑桔潜叶蛾在3种处理砂糖桔上的发生数量,并对砂糖桔叶面喷施尿素和复合氨基酸粉后对桔全爪螨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开展了研究。主要研究的内容及结果如下:1、三种施肥处理对桔全爪螨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三种施肥处理对桔全爪螨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不同,饲养在三种处理上的桔全爪螨的卵历期、幼螨历期、若螨历期、卵存活率、幼螨存活率、若螨存活率、产卵期、雌虫寿命、性比没有显着差异,但饲养在复混肥处理的砂糖桔上的桔全爪螨的若螨总历期相比有机肥显着缩短,若螨存活率、世代存活率、雄螨寿命和雌螨产卵量显着高于化肥处理。桔全爪螨在不同施肥处理砂糖桔上的净增值率(Ro)、内禀增长率(rm)和种群趋势指数(I)等生命表参数均为复混肥>有机肥>化肥,完成一个世代所需要的历期(T)是复混肥<化肥<有机肥,三种施肥处理的周限增长率(?)差异不明显。说明复混肥处理最有利于桔全爪螨的种群增长。三个处理叶片营养成分检测结果表明,复混肥、有机肥、化肥处理的N含量分别为3.3%、3.2%、2.7%,P含量分别为0.59%、0.56%、0.48%,K含量分别为2.41%、2.49%、2.02%,N/K分别为1.37、1.29、1.34,即复混肥处理的氮含量和氮钾比最高,氮对桔全爪螨的繁殖和存活率影响比较大,氮钾比对其发育历期的影响比较大,复混肥处理有利于桔全爪螨种群增长可能与这2个指标较高有关。2、三种施肥处理对柑桔粉虱、柑桔潜叶蛾和煤污病发生的影响施用有机肥、化肥、复混肥对砂糖桔苗木上柑桔粉虱的成虫、卵和若虫发生数量以及由粉虱引起的煤污病的发生情况有不同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的苗木上卵和若虫数量显着低于化肥,成虫数量也最少,但与化肥、复混肥差异未达显着水平。施用有机肥的叶片由柑桔粉虱诱发的煤污病发病程度也显着低于化肥处理。说明单施有机肥可以显着减少柑桔粉虱的种群数量,同时减少煤污病的发生。而柑桔潜叶蛾为害情况在3种肥料处理之间则没有显着差异,说明施肥处理对不同害虫种类的影响不同。3、喷施不同叶面肥对桔全爪螨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喷不同叶面肥处理对桔全爪螨的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也不同。喷施0.5%尿素、0.17%复合氨基酸粉和清水对照砂糖桔上桔全爪螨的卵历期、幼螨历期、若螨历期、卵到成螨总历期、卵孵化率、幼螨存活率、第一若螨存活率、若螨总存活率、世代存活率、产卵前期、产卵期和性比无显着性差异。但喷尿素砂糖桔上的红蜘蛛的第二若螨存活率、雄成螨的寿命和产卵量显着高于对照,复合氨基酸粉介于两者之间。复合氨基酸粉处理雌成螨的寿命显着高于对照和尿素。桔全爪螨在三种喷肥处理砂糖桔上的净增值率(R0)、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和种群趋势指数(I)表现为0.5%尿素>0.17%复合氨基酸粉>清水。世代历期(T)表现为0.5%尿素<0.17%复合氨基酸粉<清水。说明喷0.5%尿素处理最有利于桔全爪螨的种群增长,喷0.17%复合氨基酸粉对桔全爪螨种群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三个处理叶片营养成分检测结果表明,叶片喷施尿素、氨基酸复合肥、清水的N含量分别为4.9%、4.9%、3.6%,P含量分别为0.37%、0.37%、<0.2%,K为2.58%、2.53%、2.43%。N/K分别为1.90、1.94、1.48。即喷施2种叶面肥后叶片的N、P、K含量和N/K都有较大提高,可能与喷施叶面肥有利于桔全爪螨种群的增长有关。
蔡煜[6](2018)在《配方施肥对汉源葡萄青椒枝梢生长与花芽分化的影响》文中提出芸香科(Rutaceae)花椒属为落叶小乔木,既是重要的生态树种也是前景良好的经济树种,是我国西南地区长期食用的香辛料之一,也是药食两用中药,具有较高的食用和保健价值,在四川占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和生态地位。竹叶花椒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但由于生产力低、栽培管理技术不成熟,制约了花椒产业的发展。以竹叶花椒新品种“汉源葡萄青椒”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设计,设氮、磷、钾肥3个因素、4个水平共16个施肥处理,对汉源葡萄青椒枝梢生长与花芽分化的影响进行研究,探究成花过程中花芽内含物变化规律及不同施肥处理间的差异,期望能为竹叶花椒丰产栽培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不同施肥处理对汉源葡萄青椒枝梢长度、枝梢粗度、枝条数、节间距以及花芽分化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适量施肥能促进汉源葡萄青椒枝梢生长,提高汉源葡萄青椒的枝梢粗度、枝条数,缩短节间距,提高花芽分化率,对枝梢长度的促进规律有差异;处理12(N2P3K1)对汉源葡萄青椒枝梢生长与花芽分化的影响效果均为最好。(2)不同施肥处理对汉源葡萄青椒芽内含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C/N比以及POD活性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适量施肥促进汉源葡萄青椒芽内含营养物的积累,增加芽C/N比和POD活性;处理12(N2P3K1)的促进汉源葡萄青椒芽营养物质积累的作用最好。(3)不同施肥处理间汉源葡萄青椒芽内源激素存在差异,适量施肥促进汉源葡萄青椒芽ABA的积累,抑制GA和IAA的积累;处理12(N2P3K1)促进汉源葡萄青椒芽ABA积累、抑制GA和IAA积累的效果最好。(4)高水平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碳氮比、ABA、ABA/GA、IAA/GA以及(ABA+IAA)/GA促进汉源葡萄青椒芽分化,高水平的GA和IAA抑制花芽分化。与汉源葡萄青椒花芽分化率相关性最高的内含物指标为可溶性蛋白,内源激素指标为GA,激素比为ABA/GA。(5)通过建立各施肥处理的总花芽数(Y=12月枝条数×标准枝花芽数)与施肥量(x1-N;x2-P2O5;x3-K2O)的三元二次方程:Y=15.963x1+11.8086x2+1.6711x3–0.0205x1x2+0.0219x1x3+00.0521x2x3–0.0721x12–0.1586x22–0.0191x32。根据这一方程可知,当施肥量为99.1 g N/株、55.1 g P2O5/株和158.9 g K2O/株时,对促进汉源葡萄青椒花芽分化效果最好。综上所述,适量施肥促进汉源葡萄青椒枝梢生长、提高花芽分化率;促进汉源葡萄青椒芽内含营养物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积累,增加芽C/N比和芽POD活性;促进汉源葡萄青椒芽ABA的积累以及抑制GA和IAA的积累。其中处理12(N2P3K1)对汉源葡萄青椒枝梢生长和花芽分化的效果最好。高水平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ABA促进汉源葡萄青椒花芽分化,高水平的GA和IAA抑制汉源葡萄青椒花芽分化。
王迎[7](2018)在《红树莓叶片矿质元素变化规律及施肥对果实功能性成分的影响》文中提出树莓作为第三代水果,因其特殊的营养、保健功能,为欧美各国消费者广泛认可,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水果之王”、“黄金水果”等美誉。矿质元素是红树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基础物质,其含量的高低直接或间接影响红树莓的产量和品质。施肥与矿质元素含量密切相关,尤其是N、P、K肥的施用,对红树莓产量和品质影响最为显着。因此,为探究红树莓叶片矿质元素、果实功能性成分动态变化规律和各矿质元素与果实功能性成分的关系,以及红树莓科学施肥方案的提出,本研究以‘海尔特兹’红树莓为试验试材,通过田间调查与2次饱和D-最优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红树莓叶片矿质元素、果实功能性成分含量变化以及N、P、K不同施肥模式与施肥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叶片N含量在红树莓整个生长周期内变化范围是17.7531.72 mg/g,P含量变化范围是4.575.84 mg/g,K含量变化范围是1.112.65 mg/g,Ca含量变化范围是5.5314.31 mg/g,Mg含量变化范围是4.6110.81 mg/g,Fe含量变化范围是0.1750.656 mg/g,Mn含量变化范围是0.0230.047 mg/g,Cu含量变化范围是0.0170.054 mg/g,Zn含量变化范围是0.0170.054 mg/g,B含量变化范围是0.0280.077 mg/g。在红树莓年生长周期内,两个叶片发育期内N、P、K含量都呈下降趋势,Fe、Zn、B整体呈现上升趋势,Ca、Mg、Cu呈现一定的波动,但变化幅度较小。果实中N、Fe、Cu含量变化浮动较大,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0.0715.66 mg/g、0.110.17 mg/g、0.0540.237 mg/g。叶片中N、K、Fe等元素在5月3日之后下降明显,此时正处于树莓营养生长快速时期,需要消耗大量养分,因此,5月3日前后是红树莓第一个施肥关键时期。叶片中N、P、K在7月3日之后下降明显,此时红树莓开始进入花期,营养消耗加快,因此在7月3日之前是补充肥料的第二个关键时期。红树莓结果期长,而且在9月8日长出新叶,因此在9月8日前后是红树莓补充肥料的第三个关键时期。红树莓叶片中N、P、K、Ca、Mg、Fe、Cu、Zn、B在7月18日至8月18日期间含量变化趋势稳定,因此,7月中旬至8月中旬可作为红树莓叶片各元素的营养诊断时期。(2)不同结果时期果实中功能性成分含量有一定差异,SOD活性在第一次结果末期(9月3日)达到最高,为81.0765 U·g-1FW;花青素含量在第二次结果中期(10月18日)达到最高,为0.1935 mg/g;鞣花酸含量在第二次结果初期(10月3日)达到最高,为12.9035 mg/g;水杨酸含量在第二次结果末期(11月3日)达到最高,为0.1105 mg/g;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在第一次结果初期(8月3日)达到最高,为0.5213 mg/g。(3)叶片矿质元素中N和P、N和Cu、Ca和Mg、K和Mn、Ca和B呈极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8、0.70、0.88、0.61、0.91,K和Ca、K和Mg、K和B、N和Zn、Cu和Zn、P和Zn呈极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1、-0.61、-0.78、-0.64、-0.74、-0.66。叶片各矿质元素与果实矿质元素的K、Ca、Zn元素相关性明显,其中有显着性相关关系的比例达到2/3。叶片矿质元素与单果重及果实功能性成分的相关性不高,叶片Ca和B含量与果实SOD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叶片P含量与果实SOD活性呈显着负相关。果实矿质元素与单果重的相关性明显,Fe与单果重呈极显着正相关,Ca与SOD活性、总黄酮呈极显着正相关。果实中SOD活性与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1,其他成分之间没有显着相关关系。(4)N、P、K三种肥料混施对红树莓产量的提高最为显着。施肥能显着提高红树莓果实SOD活性,N、P、K三种肥料混施的效果最好。施肥对红树莓单果重影响不明显,各施肥处理与对照均没有显着性差异。施肥可能会对果实中鞣花酸含量有负效应,9个施肥处理中有7个施肥处理的果实鞣花酸含量低于对照。P、K肥1:1配施能显着提高果实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N3P1K3处理果实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最高,为0.66 mg/g,P2K2处理的果实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略低于N3P1K3处理,为0.6mg/g。(5)N、P、K肥对红树莓产量的影响程度为N>K>P;P、K肥对红树莓品质的影响程度为P>K。红树莓产量超过4500 kg/hm2、品质综合得分在80分以上的综合施肥方案为N 82.2698.24 kg/hm2、P 97.25136.93 kg/hm2、K 104.66136.93kg/hm2,在此施肥量下,红树莓产量与品质兼优。
史文辉[8](2018)在《种子养分和土壤肥力对栓皮栎苗木质量和造林效果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l.)是我国栎属典型代表树种、华北地区生态建设重要支撑树种,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森林植被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前景可观的用材树种、经济树种和园林绿化树种,其更新效率受种子养分供应能力和立地环境的影响很大。作为大粒种子树种,栓皮栎种子大小存在很大差异,自身养分含量差异显着;且富含淀粉,容易吸引动物取食,包括落种后不同程度取食和萌发后不同时间取食,造成种子养分不同程度亏损。这种种子自身养分差异和动物取食行为所导致的种子养分供应差异,可能影响更新初期苗木生长,降低更新效率。本研究采用种子大小分级、播种前切除部分子叶和苗木萌发后不同时间移除子叶的方法模拟栓皮栎自然更新过程中种子养分供应差异,同时通过控制施肥模拟自然界贫瘠和肥沃两种土壤肥力条件,研究不同处理措施下栓皮栎苗木萌发特性以及容器苗生长性状、根系特征、光合特性、养分积累和造林效果的差异规律,旨在揭示种子养分在苗木生长过程中的作用和种子养分转移供应规律,探究种子养分差异性对苗木生长乃至造林效果的影响机制,以及种子养分供应差异条件下苗木质量对土壤肥力的响应,为栓皮栎苗木培育和更新提供理论与技术参考。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不同大小栓皮栎种子萌发出苗率差异显着,小粒种子萌发出苗率仅有38.8%,比大、中粒种子萌发出苗率小50%以上。种子大小对苗圃阶段栓皮栎苗木生长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小粒种子播种苗的形态生长、光合特性和养分积累均显着小于大、中粒种子播种苗,且苗圃施肥不能缩小上述差距;而大、中粒种子各方面表现性状整体相近。造林后,小粒种子苗木成活率始终大幅度低于大、中粒种子苗木,且造林后第二年生长量仅为大、中粒种子苗木的32%~40%;同样,大、中粒种子造林效果相似。综合苗木萌发情况以及苗圃和造林两个阶段研究结果,采用小粒种子播种育苗严重降低苗木培育效率,增大育苗成本,对栓皮栎苗木更新贡献很小,但中粒种子和大粒种子可以同时使用,二者在栓皮栎更新中具有同等应用潜力;此外,种子大小对苗木萌发特性和苗木质量的影响可能不仅仅限于其自身养分差异效应,还可能与种子生理发育程度、种子活力等其他因素密切相关,仍需进一步研究探析。(2)萌发前子叶部分丢失对栓皮栎苗木培育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同时受苗圃施肥水平调控。切除部分子叶可以加快苗木萌发速率并提高萌发率,尤其切除1/2子叶后苗木萌发速率和萌发率最大,但切除子叶后苗圃阶段苗木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其抑制效果因苗圃施肥水平而异。在不施肥(F0)条件下,一旦切除子叶均显着抑制苗木生长和养分积累,而在施肥(F+)条件下,切除1/3或1/2子叶对苗木质量的影响较小,甚至提高苗木根系活力,但切除2/3子叶仍然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造林后苗木生长和养分积累以及光合特性对子叶切除的响应与苗圃阶段不同,E1/2-F+处理组合苗木生物量、各组织养分含量和苗木光合特性均大于或其他处理组合,E1/3-F+次之。因此,说明栓皮栎苗木生长对种子养分部分丢失有一定的耐受性,其耐受程度因土壤肥力条件的不同而异。(3)种子养分转移规律与苗木生长需求相耦合,超过80%种子矿质养分转移发生在苗木萌发及早期生长过程中(≤萌发后2周),N和P的转移速率大于K,且不受苗圃施肥条件的影响。苗木萌发后2周以及此前丢失子叶对苗木建成产生严重抑制,影响后续生长和养分积累,减小下层根系分配比例,甚至降低成活率,并且不因苗圃施肥而得到缓解。萌发两周以后子叶丢失对苗木生长、根系发育以及养分积累不再产生影响,因此苗圃施肥的促进作用得以发挥。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研究结果得出,种子自身养分差异和动物捕食所导致的种子养分供应差异对栓皮栎苗木生长具有先天性影响,其影响效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进而影响栓皮栎苗木更新;这种差异性影响因土壤肥力条件而异,但并不因土壤肥力条件的改善而得到弥补。因此,为了提高栓皮栎苗木质量及造林更新效率,在栓皮栎苗木培育过程中,应高度重视种子养分对苗木生长的支撑作用,加强种子养分和土壤肥力的耦合控制。
刘智强[9](2017)在《不同施肥方式对锥栗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锥栗(Castanea henryi(skan)Rehd.et Wils.)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木本粮食树种,也是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果树。因锥栗主要分布在土壤贫瘠、缺少水源的丘陵山区,再加上管理较为粗放,使得生产中锥栗空苞率高、产量低和品质差。施肥是果树管理中最重要的调控手段之一,施肥对于土壤养分的维持及果树产量与品质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华栗2号’为试材,通过4月土施9个不同氮磷钾配方肥及5月花期叶面喷施5个不同浓度硼肥这两种不同施肥方式,研究了不同肥料种类和不同施肥量对锥栗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回归分析得到锥栗最优施肥方案,并筛选出锥栗花期最佳喷硼浓度,旨在为锥栗科学施肥、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9个不同施肥配方均能提高叶片长度、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其中N3P1K3(N 0.90kg ·株-1、P2O50.40kg ·株-1、K2O 0.60kg ·株-1)处理叶片最长为 18.97cm,N3P1K3处理叶片叶绿素SPAD达到最大值50.40,N2P3K1(N0.60kg ·株-1、P2O50.80kg ·株’ K2O 0.20kg·-株-1)处理的光合速率最大为11.23 μmol m-2s-1。不同施肥配方对锥栗叶片和土壤养分含量影响显着,其中在果实膨大期(7月底)叶片氮含量增幅为4.36~16.48mg.g-1、叶片磷含量增幅为0.52~0.93mg·g-1、叶片钾含量增幅为0.08~1.4mg.g-1;40~60cm 土层氮含量增幅为219.90~308.21 mg.kg-1、40~60cm 土层磷含量增幅为2.56~11.72mg.kg-1和40~60cm 土层钾含量增幅为400.05~792.53mg.kg-1。2.施肥明显提高果实性状及产量,其中N1P3K3(N0.30kg·株-1、P2O50.80kg·株-1、K2O 0.60kg ·株-1)处理果实纵径、横径、鲜重和干重皆为最大,分别为26.07cm、24.14cm、7.24cm 和 4.1 1cm;N2P3K1(N 0.60kg·株-1、P2O5 0.80kg ·株-1、K2O 0.20kg ·株-1)、N3P2K1(N 0.90kg ·株-1、P2O5 0.60kg ·株-1、K2O 0.20kg ·株-1)和 N3P3K2(N 0.90kg ·株-1 P2O5 0.80kg ·株-1、K2O 0.40kg ·株-1)三个处理对产量提高最显着,其产量分别为9.85kg ·株-1、9.84kg ·株-1、9.98kg·株 1,与对照产量7.50kg ·株-1相比分别提高了 31.33%、31.20%和33.07%。通过建立施肥回归模型,计算边际方程得出锥栗施肥优化方案为氮1.20kg ·株、磷0.81kg·株-1 和钾 0.34kg··株-1。3.不同施肥处理对锥栗果实中矿质营养(N、P、K、Ca、Mg、Fe和Zn)和还原糖、可溶性总糖、淀粉含量的差异性均影响显着,其中处理N3P3K2果实可溶性总糖含量达到最高值234.77mg.g-1,N3P2K1和N3P3K2两个处理对果实淀粉含量提高最显着,分别为167.17mg·g-1和163.64mg·g-1。4.花期喷施不同硼浓度皆能提高锥栗叶片和雌花硼含量,其中在盛花末期(5月中旬)叶片硼含量增幅为2.89~4.81mg·kg-1,雌花硼含量增幅为1.71~2.65mg·kg-1。花期喷施硼浓度为0.10%~0.40%能提高其叶片的光合特性,其中硼浓度为0.30%时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各指标值皆为最大值,分别为 35.50、22.29 umol·m-2s-1、0.24 mmol·m-2s-1 和 297.32μmol · mol-1。5.花期喷硼能显着促进锥栗花粉萌发,其中喷硼浓度为0.30%时,其离体花粉萌发率达到最高,为50.78%,比未喷硼处理高出89.97%。喷施不同浓度的硼能显着促进花粉管的生长,其中喷硼浓度为0.20%~0.50%时,在喷硼后15天观察到花粉管进入子房的比例为20.83~67.71%,而未喷硼处理其花粉管到达花柱的比例仅为54.17%;在喷硼后24天,观察到花粉管进入珠孔的比例为62.5~87.5%,而对照处理其花粉管进入珠孔的比例为37.50%。6.花期喷施不同硼浓度对锥栗果实性状、结实率和产量影响显着。喷施0.10%~0.50%的硼均能提高果实的纵径、横径、鲜重和干重等指标,其中当硼浓度为0.30%时,果实纵径与横径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4.01cm和22.52cm,喷施0.40%的硼浓度处理果实鲜重和干重皆达到最大值,分别为6.85g和3.25g。锥栗结实率和产量随喷施浓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2015年及2016年0.30%的硼浓度处理结实率和产量值最高,分别为0.78和9.28kg ·株-1与0.69和8.22kg ·株-1。7.花期喷硼对锥栗果实的品质也有显着影响。0.10%~0.40%浓度的硼能提高果实矿质营养(N、P、K、Ca、Mg、Fe和Zn)、还原糖、可溶性总糖和淀粉含量,其中0.20%硼浓度的处理还原糖含量达到最大值17.09mg g-1;硼浓度为0.30%时,果实可溶性总糖含量和淀粉含量均为最高,分别为116.02mg.g-1和131.34mg·g-1。综上所述:郴州汝城地区锥栗园结果期4月土施最优施肥配方为N0.90kg ·株-1、P2O50.80kg ·株-1、K2O0.40kg ·株-1;锥栗花期喷硼最佳浓度为0.30%,明显提高结实率,提高产量。
李广会,郭素娟,熊欢,吕文君[10](2012)在《板栗结果枝叶片矿质营养特征研究》文中指出以板栗"3113"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物候期结果枝叶片主要矿质元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及相关性,以期为板栗的营养诊断和施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物候期,结果枝叶片N、P、K含量随物候期均呈下降趋势,Ca、Fe、Mn含量随物候期均呈上升趋势;B含量在开花授粉期较低,之后随物候期上升,Cu含量变化则呈相反趋势;Mg含量几乎不随物候期变化;不同物候期叶片主要矿质元素含量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N与P、Fe与Mn含量变化呈显着正相关;N、P和K与Ca、K与Mg、Cu与Fe、Mn含量变化均呈显着负相关;其它矿质元素间相关性均不显着;开花授粉期和果实膨大期是板栗需肥较多的时期,建议在5月下旬追施Ca、B复合肥,在6月上旬追施N、P、K、Cu复合肥,在8月下旬分别追施N、P、K复合肥和Fe、Mn,但施肥时需注意元素间的拮抗作用;幼果期叶片主要矿质元素含量变化较缓慢,为营养诊断时期。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附件 |
| 第一章 研究进展 |
| 1.1 板栗花芽分化研究进展 |
| 1.1.1 板栗花芽分化特点 |
| 1.1.2 板栗花芽分化切片观察研究 |
| 1.1.3 板栗花芽分化的影响因子及调控技术 |
| 1.2 其他木本植物花芽分化相关研究 |
| 1.2.1 花芽分化的形态观察研究 |
| 1.2.2 花芽分化的影响因子研究 |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地概况 |
| 2.2 试验材料 |
| 2.3 研究内容 |
| 2.4 研究方法 |
| 2.4.1 板栗开花物候及雌花数量调查 |
| 2.4.2 板栗花芽分化及雌花形成解剖观察 |
| 2.4.3 内源激素测定 |
| 2.4.4 有机营养物质测定 |
| 2.4.5 矿质营养元素测定 |
|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第三章 结果分析 |
| 3.1 开花物候特征 |
| 3.2 花芽解剖观察 |
| 3.3 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分析 |
| 3.3.1 休眠至开花期ABA含量变化 |
| 3.3.2 休眠至开花期IAA含量变化 |
| 3.3.3 休眠至开花期GA_3含量变化 |
| 3.3.4 休眠至开花期ZR含量变化 |
| 3.3.5 不同部位内源激素含量比较 |
| 3.3.6 休眠至开花期内源激素比值变化 |
| 3.4 有机营养物质含量变化分析 |
| 3.4.1 休眠至开花期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
| 3.4.2 休眠至开花期淀粉含量变化 |
| 3.4.3 休眠至开花期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
| 3.5 休眠至开花期C/N的动态变化 |
| 3.6 主要矿质元素含量变化分析 |
| 3.6.1 休眠至开花期全氮含量变化 |
| 3.6.2 休眠至开花期全磷含量变化 |
| 3.6.3 休眠至开花期全钾含量变化 |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 4.1 讨论 |
| 4.1.1 双季板栗开花物候观察 |
| 4.1.2 双季板栗花芽分化及雌花形成形态学观察 |
| 4.1.3 内源激素与双季板栗花芽分化及雌花形成关系 |
| 4.1.4 营养物质与双季板栗花芽分化及雌花形成关系 |
| 4.1.5 碳氮比与双季板栗花芽分化及雌花形成关系 |
| 4.1.6 矿质元素与双季板栗花芽分化及雌花形成关系 |
| 4.2 结论 |
| 4.3 建议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无患子的研究现状 |
| 1.2.2. 枝条结果习性的研究现状 |
| 1.2.3. 叶幕微气候的研究现状 |
| 1.2.4. 叶幕结构优化的研究 |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3.2. 研究目标 |
| 1.3.3. 研究内容 |
| 1.3.4. 拟解决关键问题 |
| 1.3.5. 技术路线图 |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地概况 |
| 2.1.1. 试验地基本情况 |
| 2.1.2. 气象条件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不同枝类型结实习性的研究 |
| 2.2.2. 叶幕结构特征对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 |
| 2.2.3. 数据统计与处理 |
| 3. 不同枝类型叶片特性、光合生理及果实产量品质的研究 |
| 3.1. 不同枝类型的叶片特征 |
| 3.1.1. 叶片形态学解剖特征 |
| 3.1.2. 叶片含水率和比叶重的月动态变化 |
| 3.1.3. 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月动态变化 |
| 3.1.4. 叶片主要光合色素含量的月动态变化 |
| 3.1.5. 叶片养分元素含量的月动态变化 |
| 3.2. 不同类型枝叶片的光合特性 |
| 3.2.1. 叶片的光合日变化和月变化 |
| 3.2.2. 叶片的光合响应特征 |
| 3.3. 不同类型枝条的结实习性 |
| 3.4. 不同类型枝叶片质量与叶片光合效率的关系 |
| 3.5. 叶片光合性能与果实性状的关系 |
| 3.6. 小结 |
| 4. “自然圆头形”叶幕微气候与果实产量品质关系的研究 |
| 4.1. “自然圆头形”叶幕微气候特征 |
| 4.2. “自然圆头形”叶幕各区域的叶片特征 |
| 4.2.1. 各区域叶片形态解剖学特征 |
| 4.2.2. 各区域叶片含水率和比叶重的月动态变化 |
| 4.2.3. 各区域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月动态变化 |
| 4.2.4. 各区域叶片主要光合色素含量的月动态变化 |
| 4.2.5. 各区域叶片养分元素含量的月动态变化 |
| 4.3. “自然圆头形”叶幕不同区域叶片的光合特性 |
| 4.3.1. 各区域叶片光合日变化和月际波动 |
| 4.3.2. 各层级叶片的光合响应特征 |
| 4.4. “自然圆头形”叶幕内不同区域的果实产量和品质分布 |
| 4.5. “自然圆头形”叶幕微气候与果实产量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
| 4.6. 小结 |
| 5. 无患子叶幕结构优化对果实产量品质影响的研究 |
| 5.1. 叶幕结构优化对枝类型组成的影响 |
| 5.2. 不同叶幕结构微气候因子的时空分布 |
| 5.3. 不同叶幕结构各区域的叶片特征 |
| 5.3.1. 叶片形态解剖学特征 |
| 5.3.2. 叶片含水率和比叶重的月动态变化 |
| 5.3.3. 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月动态变化 |
| 5.3.4. 叶片主要光合色素含量的月动态变化 |
| 5.3.5. 叶片养分元素含量的月动态变化 |
| 5.4. 不同叶幕结构各区域叶片的光合特性 |
| 5.5. 不同叶幕结构各区域的果实产量和品质分布 |
| 5.6. 不同叶幕结构下微气候与果实产量的相关分析 |
| 5.7. 小结 |
| 6. 结论与讨论 |
| 6.1. 主要结论 |
| 6.2. 讨论 |
| 6.2.1 不同类型枝条叶片性状、光合生理对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 |
| 6.2.2 “自然圆头形”叶幕微气候对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 |
| 6.2.3 叶幕结构优化对果实产量品质影响的研究 |
| 6.3. 创新点 |
| 6.4. 工作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导师简介 |
| 成果清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文献综述 |
| 1.1 人工幼林施肥管理 |
| 1.2 施肥在人工林抚育中的应用 |
| 1.3 人工林培育对施用肥料的选择 |
| 1.4 林木施肥的个体效应 |
| 1.4.1 施肥对林木形态及生物量的影响 |
| 1.4.2 施肥对林木生理的影响 |
| 1.4.3 施肥对生物量的影响 |
| 1.5 人工林施肥的群体效应 |
| 1.5.1 施肥对幼林生长的研究 |
| 1.5.2 施肥对成林生长的影响 |
| 1.6 施肥对人工林土壤的改良作用 |
|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2 研究地概况 |
| 2.1 地形气候概况 |
| 2.2 土壤概况 |
| 2.3 植被概况 |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3.1 研究内容 |
| 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 3.3 研究方法 |
| 3.3.1 样地选取 |
| 3.3.2 试验设计 |
| 3.3.3 样品的采集、处理和测定 |
| 3.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4 结果与分析 |
| 4.1 施有机复合肥对不同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 4.1.1 对油松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 4.1.2 对白皮松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 4.1.3 对白蜡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 4.1.4 对国槐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 4.1.5 基于修正的内梅罗指数法土壤肥力评价 |
| 4.2 施有机复合肥对林木生长情况的影响 |
| 4.2.1 对油松林林木生长情况的影响 |
| 4.2.2 对白皮松林林木生长情况的影响 |
| 4.2.3 对白蜡林林木生长情况的影响 |
| 4.2.4 对国槐林林木生长情况的影响 |
| 4.3 施有机复合肥对叶片养分含量的影响 |
| 4.3.1 对油松林叶片养分含量的影响 |
| 4.3.2 对白皮松林叶片养分含量的影响 |
| 4.3.3 对白蜡林叶片养分含量的影响 |
| 4.3.4 对国槐林叶片养分含量的影响 |
| 4.4 施有机复合肥对林木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 4.4.1 对油松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 4.4.2 对白皮松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 4.4.3 对白蜡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 4.4.4 对国槐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 4.5 施有机复合肥对林木叶面积的影响 |
| 4.5.1 对油松林林木叶面积的影响 |
| 4.5.2 对白皮松林林木叶面积的影响 |
| 4.5.3 对白蜡林林木叶面积的影响 |
| 4.5.4 对国槐林林木叶面积的影响 |
| 4.6 施有机复合肥对叶干重的影响 |
| 4.6.1 对油松林叶干重的影响 |
| 4.6.2 对白皮松林叶干重的影响 |
| 4.6.3 对白蜡林叶干重的影响 |
| 4.6.4 对国槐林叶干重的影响 |
| 4.7 施有机复合肥对林木叶片含水率的影响 |
| 4.7.1 对油松林叶片含水率的影响 |
| 4.7.2 对白皮松林叶片含水率的影响 |
| 4.7.3 对白蜡林叶片含水率的影响 |
| 4.7.4 对国槐林叶片含水率的影响 |
| 5 讨论与结论 |
| 5.1 讨论 |
| 5.2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导师简介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表 |
| 第一章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 1.2 农田养分平衡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 1.3 农田养分平衡研究方法与参数选择 |
| 1.3.1 研究方法 |
| 1.3.2 参数选择 |
| 1.4 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 |
| 1.5 研究契机 |
|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秸秆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估算方法 |
| 2.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
| 2.1.3 数据处理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秸秆及其养分资源时空分布 |
| 2.2.2 秸秆还田 |
| 2.3 讨论 |
| 2.3.1 秸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时空分布 |
| 2.3.2 估算方法和结果与其他研究比较 |
| 2.3.3 秸秆养分的有效性 |
| 2.3.4 对策和建议 |
| 2.4 小结 |
| 第三章 畜禽粪尿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估算方法 |
| 3.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资源量 |
| 3.2.2 畜禽粪尿资源量时空分布 |
| 3.2.3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养分资源量 |
| 3.2.4 畜禽粪尿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
| 3.2.5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 |
| 3.2.6 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时空分布 |
| 3.3 讨论 |
| 3.3.1 畜禽粪尿及其养分量 |
| 3.3.2 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 |
| 3.3.3 问题及建议 |
| 3.4 小结 |
| 第四章 人粪尿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估算方法 |
| 4.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
| 4.1.3 数据处理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1980 —2016年人粪尿及其养分资源量 |
| 4.2.2 人粪尿资源量时空分布 |
| 4.2.3 人粪尿养分量时空分布 |
| 4.2.4 1980 —2016年人粪尿养分还田量 |
| 4.2.5 人粪尿养分还田量时空分布 |
| 4.3 讨论 |
| 4.3.1 中国人粪尿、粪尿养分及其还田量时空变化 |
| 4.3.2 问题及建议 |
| 4.4 小结 |
| 第五章 有机肥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估算方法 |
| 5.1.2 数据来源 |
| 5.1.3 数据处理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2.1 1980 —2016年有机肥养分资源量 |
| 5.2.2 有机肥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
| 5.2.3 1980 —2016年有机肥还田量 |
| 5.2.4 有机肥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
| 5.3 小结 |
| 第六章 化肥消费量分析 |
| 6.1 材料与方法 |
| 6.1.1 估算方法 |
| 6.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
| 6.1.3 数据处理 |
| 6.2 结果与分析 |
| 6.2.1 1980 —2016年化肥消费量 |
| 6.2.2 化肥消费量时空分布 |
| 6.3 讨论 |
| 6.3.1 化肥消费量中复合肥的氮、磷、钾估算方法 |
| 6.3.2 1980 —2016年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养分偏生产力 |
| 6.3.3 2016 年不同省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养分偏生产力 |
| 6.4 小结 |
| 第七章 农田养分移走量 |
| 7.1 材料与方法 |
| 7.1.1 估算方法 |
| 7.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
| 7.1.3 数据处理 |
| 7.2 结果与分析 |
| 7.2.1 1980 —2016年农田养分移走量 |
| 7.2.2 农田养分移走量时空分布 |
| 7.3 讨论 |
| 7.3.1 农作物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时空分布 |
| 7.3.2 对策建议 |
| 7.4 小结 |
| 第八章 中国农田养分平衡 |
| 8.1 材料与方法 |
| 8.1.1 估算方法 |
| 8.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
| 8.1.3 数据处理 |
| 8.2 结果与分析 |
| 8.2.1 1980 —2016年农田养分表观平衡及偏平衡 |
| 8.2.2 农田养分平衡时空分布 |
| 8.2.3 养分偏平衡时空分布 |
| 8.3 讨论 |
| 8.3.1 中国农田养分平衡时空分布 |
| 8.3.2 2016 年农田养分平衡 |
| 8.3.3 对策建议 |
| 8.4 小结 |
| 第九章 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 |
| 9.1 材料与方法 |
| 9.1.1 估算方法 |
| 9.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
| 9.1.3 数据处理 |
| 9.2 结果与分析 |
| 9.2.1 养分需求 |
| 9.2.2 化肥消费及分布状况 |
| 9.2.3 有机肥养分还田量 |
| 9.2.4 化肥消费与需求差异分析 |
| 9.3 讨论 |
| 9.3.1 养分需求量估算 |
| 9.3.2 有机肥在化肥零增长中的地位 |
| 9.4 小结 |
| 第十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 10.1 主要结论 |
| 10.2 创新点 |
| 10.3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 不同地区各种作物的草谷比 |
| 附录2 不同作物秸秆氮磷钾养分含量 |
| 附录3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
| 附录4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
| 附录5 200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
| 附录6 201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
| 附录7 198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
| 附录8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
| 附录9 200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
| 附录10 201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
| 附录11 主要作物秸秆养分当季释放率 |
| 附录12 不同畜禽的粪、尿日排泄系数及其粪、尿养分含量(鲜基) |
| 附录13 199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
| 附录14 200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
| 附录15 201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
| 附录16 人粪、尿日排泄量及其氮磷钾养分含量(鲜基) |
| 附录17 各种作物单位经济产量所需吸收氮、磷、钾养分的数量 |
| 附录18 各种作物的养分推荐施用量 |
| 附录19 经济林、草地和水产养殖的养分推荐施用量 |
| 附录20 畜禽粪肥养分的当季释放率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柑桔施肥与柑桔害螨(虫) |
| 1.2 土壤施肥与叶面肥 |
| 1.2.1 土壤施肥研究进展 |
| 1.2.2 叶面肥研究进展 |
| 1.3 桔全爪螨等柑桔害虫研究概况 |
| 1.3.1 桔全爪螨的研究概况 |
| 1.3.2 柑桔粉虱研究进展 |
| 1.3.3 柑桔潜叶蛾及其危害 |
| 1.4 植物营养与植食性昆虫生长发育关系的研究进展 |
| 1.4.1 植物营养对植食性昆虫寄主选择性的影响 |
| 1.4.2 植物营养对植食性昆虫生长、发育及其生殖力的影响 |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土施不同肥料对桔全爪螨等害虫生物学特性和发生量的影响 |
| 2.1.1 供试材料 |
| 2.1.2 主要仪器及用具 |
| 2.1.3 实验方法 |
| 2.1.4 植物样品的制备和营养成分的检测 |
| 2.1.5 数据分析 |
| 2.2 喷施叶面肥对桔全爪螨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 2.2.1 供试材料 |
| 2.2.2 主要仪器和用具 |
| 2.2.3 实验方法 |
| 2.2.4 植物样品的制备和检测 |
| 2.2.5 数据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三种施肥处理对桔全爪螨生物学的影响 |
| 3.1.1 三种施肥处理对桔全爪螨发育历期的影响 |
| 3.1.2 三种施肥处理对桔全爪螨存活率的影响 |
| 3.1.3 三种施肥处理对桔全爪螨成螨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 3.1.4 三种施肥处理对桔全爪螨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
| 3.1.5 三种施肥处理砂糖桔叶片氮磷钾含量 |
| 3.2 三种施肥处理对柑桔粉虱发生数量和柑桔潜叶蛾危害情况的影响 |
| 3.2.1 三种施肥处理对柑桔粉虱成虫发生数量的影响 |
| 3.2.2 三种施肥处理对柑桔粉虱产卵量的影响 |
| 3.2.3 三种施肥处理对柑桔粉虱若虫发生量的影响 |
| 3.2.4 三种施肥处理砂糖桔上煤污病的发生状况 |
| 3.2.5 三种施肥处理上柑桔潜叶蛾危害率的调查 |
| 3.3 喷施不同叶面肥对桔全爪螨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 3.3.1 喷施不同叶面肥对桔全爪螨发育历期的影响 |
| 3.3.2 喷施不同叶面肥对桔全爪螨存活率的影响 |
| 3.3.3 喷施不同叶面肥对桔全爪螨成螨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 3.3.4 喷施不同叶面肥处理对桔全爪螨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
| 3.3.5 喷施叶面肥处理砂糖桔氮磷钾含量 |
| 4 讨论 |
| 4.1 三种施肥处理对桔全爪螨生长发育的影响 |
| 4.2 三种施肥处理对柑桔粉虱和柑桔潜叶蛾发生为害的影响 |
| 4.3 喷施不同叶面肥对桔全爪螨生长发育的影响 |
| 4.4 本文存在不足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 文献综述 |
| 1.1 花椒概述 |
| 1.2 配方施肥概述 |
| 1.2.1 配方施肥研究现状 |
| 1.2.2 配方施肥的作用 |
| 1.2.3 花椒配方施肥现状 |
| 1.3 花芽分化研究进展 |
| 1.3.1 环境因子与花芽分化的关系 |
| 1.3.2 内含营养物质和酶活性与花芽分化的关系 |
| 1.3.3 内源激素与花芽分化的关系 |
| 1.3.4 花芽分化过程的调节机制 |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3 材料与方法 |
| 3.1 试验地概况 |
| 3.2 试验材料 |
| 3.3 试验方法 |
| 3.3.1 N、P、K配方施肥 |
| 3.3.2 配方施肥枝条与开花研究 |
| 3.3.3 配方施肥芽内含物的动态变化 |
| 3.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 4 结果与分析 |
| 4.1 配方施肥对枝条与成花的影响 |
| 4.1.1 配方施肥对枝条生长的影响 |
| 4.1.2 配方施肥对成花情况的影响 |
| 4.2 配方施肥对汉源葡萄青椒芽内含物的影响 |
| 4.2.1 配方施肥对汉源葡萄青椒芽可溶性糖的影响 |
| 4.2.2 配方施肥对汉源葡萄青椒芽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
| 4.2.3 配方施肥对汉源葡萄青椒芽碳氮比的影响 |
| 4.2.4 配方施肥对汉源葡萄青椒芽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 4.3 配方施肥对汉源葡萄青椒芽内源激素的影响 |
| 4.3.1 配方施肥对汉源葡萄青椒芽内源脱落酸(ABA)的影响 |
| 4.3.2 配方施肥对汉源葡萄青椒芽内源赤霉素(GA)的影响 |
| 4.3.3 配方施肥对汉源葡萄青椒芽内源吲哚乙酸(IAA)的影响 |
| 4.3.4 配方施肥对汉源葡萄青椒芽不同激素比值的影响 |
| 4.4 施肥处理与花芽分化相关分析 |
| 4.4.1 影响花芽分化的内含物因子 |
| 4.4.2 施肥处理综合评价及最佳施肥配比 |
| 5 讨论 |
| 5.1 施肥对汉源葡萄青椒枝梢生长和花芽分化的影响分析 |
| 5.2 施肥对汉源葡萄青椒芽内含营养物质的影响分析 |
| 5.3 施肥对汉源葡萄青椒芽内源激素的影响 |
| 5.4 芽内含物与花芽分化的关系 |
| 6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经济林矿质元素研究进展 |
| 1.2.2 平衡施肥研究进展 |
| 1.2.3 红树莓栽培生理研究进展 |
| 1.3 前景与展望 |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技术路线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地概况 |
| 2.2 试验材料 |
| 2.3 试验设计 |
| 2.3.1 红树莓叶片、果实矿质元素变化规律及果实功能性成分变化 |
| 2.3.2 红树莓N、P、K施肥模式与效应研究 |
| 2.4 采样方法 |
| 2.4.1 叶片采集 |
| 2.4.2 果实采集 |
| 2.5 测定方法 |
| 2.5.1 矿质元素含量测定 |
| 2.5.2 产量测定 |
| 2.5.3 红树莓品质测定 |
| 2.6 数据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海尔特兹’红树莓物候期 |
| 3.2 红树莓叶片、果实矿质元素含量动态变化 |
| 3.2.1 红树莓叶片矿质元素含量动态变化 |
| 3.2.2 红树莓果实中矿质元素含量动态变化 |
| 3.3 不同结果期红树莓单果重及果实中主要功能性成分含量变化 |
| 3.3.1 不同结果时期红树莓单果重变化 |
| 3.3.2 不同结果时期红树莓果实SOD活性变化 |
| 3.3.3 不同结果时期红树莓果实花青素含量变化 |
| 3.3.4 不同结果时期红树莓果实鞣花酸含量变化 |
| 3.3.5 不同结果时期红树莓果实水杨酸含量变化 |
| 3.3.6 不同结果时期红树莓果实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变化 |
| 3.4 红树莓叶片、果实矿质元素及与单果重、果实功能性成分的相关关系 |
| 3.4.1 红树莓叶片矿质元素间的相关关系 |
| 3.4.2 红树莓叶片与果实矿质元素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
| 3.4.3 红树莓叶片矿质元素与果实单果重及功能性成分的相关关系 |
| 3.4.4 红树莓果实矿质元素与单果重及功能性成分的相关关系 |
| 3.4.5 红树莓果实不同功能性成分之间的相关关系 |
| 3.5 施肥对红树莓产量、品质的影响 |
| 3.5.1 施肥对红树莓产量的影响 |
| 3.5.2 施肥对红树莓单果重的影响 |
| 3.5.3 施肥对红树莓果实SOD活性的影响 |
| 3.5.4 施肥对红树莓果实花青素含量的影响 |
| 3.5.5 施肥对红树莓果实鞣花酸含量的影响 |
| 3.5.6 施肥对红树莓果实水杨酸含量的影响 |
| 3.5.7 施肥对红树莓果实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
| 3.5.8 施肥对红树莓果实Vc含量的影响 |
| 3.5.9 施肥对红树莓果实糖酸比的影响 |
| 3.6 红树莓施肥效应与模式研究 |
| 3.6.1 回归模型的建立 |
| 3.6.2 模型解释 |
| 3.6.3 施肥模式寻优 |
| 4 讨论 |
| 4.1 红树莓叶片、果实矿质元素变化 |
| 4.2 红树莓果实功能性成分变化 |
| 4.3 叶片、果实矿质元素与果实功能性成分关系 |
| 4.4 N、P、K施肥对红树莓产量、品质的影响 |
| 4.5 红树莓N、P、K施肥效应与模式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 作者简介 |
| 致谢 |
| 中文详细摘要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 研究进展 |
| 1.1 栓皮栎树种特性及更新现状 |
| 1.2 种子养分差异性对栎类苗木生长和更新的影响研究进展 |
| 1.2.1 种子大小差异对栎类苗木生长的影响 |
| 1.2.2 萌发前子叶部分丢失对栎类苗木生长的影响 |
| 1.2.3 萌发后子叶丢失对栎类苗木生长的影响 |
| 1.3 种子养分差异条件下苗木生长对不同环境因子的响应研究进展 |
| 1.4 研究目的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种子大小差异性影响研究 |
| 2.2.2 子叶丢失程度和土壤肥力对苗木质量和造林效果的影响模拟研究 |
| 2.2.3 子叶丢失时间和土壤肥力对苗木生长和养分积累的影响模拟研究 |
| 2.2.4 数据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种子大小和苗圃施肥对栓皮栎苗木质量与造林效果的影响 |
| 3.1.1 种子大小对栓皮栎苗木萌发特性的影响 |
| 3.1.2 不同大小种子生物量减小与养分转移规律 |
| 3.1.3 种子大小对苗木生长和养分积累动态的影响 |
| 3.1.4 种子大小和苗圃施肥对苗木光合特性的影响 |
| 3.1.5 种子大小和苗圃施肥对生长季末苗木质量的影响 |
| 3.1.6 种子大小和苗圃施肥对栓皮栎容器苗造林效果的影响 |
| 3.1.7 讨论与小结 |
| 3.2 子叶切除和苗圃施肥对栓皮栎苗木质量与造林效果的影响 |
| 3.2.1 子叶切除对栓皮栎苗木萌发特性的影响 |
| 3.2.2 子叶切除和苗圃施肥对栓皮栎苗高、地径生长的影响 |
| 3.2.3 子叶切除和苗圃施肥对苗圃阶段栓皮栎苗木生物量的影响 |
| 3.2.4 子叶切除和苗圃施肥对苗圃阶段栓皮栎苗木根系形态的影响 |
| 3.2.5 子叶切除和苗圃肥力对苗圃阶段栓皮栎苗木养分状态的影响 |
| 3.2.6 子叶切除和苗圃肥力对栓皮栎苗木根系生长潜力的影响 |
| 3.2.7 子叶切除和苗圃肥力对栓皮栎苗木造林效果的影响 |
| 3.2.8 讨论与小结 |
| 3.3 子叶移除和苗圃施肥对栓皮栎容器苗生长的影响 |
| 3.3.1 子叶养分转移规律 |
| 3.3.2 不同苗圃施肥条件下子叶移除对栓皮栎苗木成活率的影响 |
| 3.3.3 子叶移除和苗圃施肥对栓皮栎容器苗形态特征的影响 |
| 3.3.4 子叶移除和苗圃施肥对栓皮栎容器苗根系结构的影响 |
| 3.3.5 子叶移除和苗圃施肥对栓皮栎容器苗苗木养分状态的影响 |
| 3.3.6 子叶移除和苗圃施肥对栓皮栎容器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
| 3.3.7 讨论与小结 |
| 4. 总讨论与结论 |
| 4.1 讨论 |
| 4.1.1 栓皮栎苗木生长节律及苗木对种子养分的需求规律 |
| 4.1.2 种子养分差异性对栓皮栎苗木萌发特性和苗木质量的影响 |
| 4.1.3 种子养分差异条件下栓皮苗木对苗圃施肥的响应 |
| 4.1.4 种子养分差异性和苗圃施肥对栓皮栎苗木造林效果的影响 |
| 4.2 结论 |
| 4.3 创新点 |
| 4.4 展望 |
| 4.4.1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 4.4.2 对本工作进一步研究的几点建议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获得成果目录 |
| 导师简介(一) |
| 导师简介(二) |
| 导师简介(三) |
| 导师简介(四) |
| 导师简介(五)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锥栗概述 |
| 1.2 施肥时间、施肥方法和施肥量的研究 |
| 1.2.1 施肥时间 |
| 1.2.2 施肥方法 |
| 1.2.3 施肥量 |
| 1.3 施肥对产量和品质的研究 |
| 1.4 锥栗施肥研究 |
| 1.5 本项研究的目的意义 |
| 1.5.1 课题来源 |
| 1.5.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 1.6 技术路线 |
| 2 锥栗配方施肥研究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试验材料 |
| 2.1.2 试验方法 |
| 2.1.3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施肥对锥栗叶片及土壤中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
| 2.2.2 施肥对锥栗光合特性的影响 |
| 2.2.3 施肥对锥栗果实品质与产量的影响 |
| 2.3 小结与讨论 |
| 3 锥栗花期叶面喷硼研究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试验材料 |
| 3.1.2 试验方法 |
| 3.1.3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花期喷硼后锥栗叶片与雌花中硼的变化规律 |
| 3.2.2 花期喷硼对锥栗光合特性的影响 |
| 3.2.3 花期喷硼对锥栗授粉受精的影响 |
| 3.2.4 花期喷硼对锥栗产量与果实品质的影响 |
| 3.3 小结与讨论 |
| 4 结论与创新点 |
| 4.1 本研究的结论 |
| 4.2 本研究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论文相关图片 |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 致谢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地概况 |
| 1.2 试验材料 |
| 1.3 试验方法 |
| 1.4 项目测定 |
| 1.5 数据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物候期板栗结果枝叶片N、P、K含量的动态变化 |
| 2.2 不同物候期板栗结果枝叶片Ca、Mg含量的动态变化 |
| 2.3 不同物候期板栗结果枝叶片Fe、Cu、Mn、B含量的动态变化 |
| 2.4 不同物候期板栗结果枝叶片主要矿质元素相关性分析 |
| 3 讨论与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