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远华,方能炎,樊荣辉,黄敏玲[1](2022)在《兰科植物多倍体诱导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总结近20年来兰科植物多倍体诱导的研究进展,对诱导方法中诱变材料与诱变剂种类的选择、处理方法、诱变剂浓度与处理时间,鉴定方法中的形态学鉴定、细胞学鉴定、染色体计数鉴定及流式细胞术鉴定等进行了综述,从提高观赏性、克服远缘杂交障碍、提高抗逆性与次生代谢物质含量等方面阐述了兰科植物多倍体诱导的意义,并对多倍体诱导中嵌合体的分离、多倍体的繁殖等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以期为今后兰科植物多倍体育种提供参考。
黄钰桥,周文超,陈智勇[2](2021)在《大花蕙兰组织培养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以大花蕙兰的不定芽为外植体,研究大花蕙兰组织培养的最佳培养基组合、诱导不定芽的最佳激素浓度配比以及诱导生根的最佳激素浓度,从而建立大花蕙兰快繁体系。结果表明:大花蕙兰生长的最佳培养基组合为B5大量元素+CC微量元素+MS有机物质;不定芽增殖的最佳培养基激素浓度为6-BA 4.0 mg/L;诱导不定芽生根的最佳激素浓度为NAA 0.2 mg/L。
高尚[3](2021)在《天麻种子发育与萌发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天麻(Gastrodia elata)为材料,探究了不同授粉量对天麻果实及种子发育的影响;以天麻种子为材料,去探讨种子共生萌发和非共生萌发的异同之处,以及不同栎树叶和不同培养基对种子共生萌发的影响;观察花芽、胚珠和种子的发育过程、以及授粉后不同时期的果实大小;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授粉量对果实和种子发育的影响。在天麻开花期,以完整花粉块作为对照组,研究不同授粉量(完整花粉块的1/2、1/4、1/8、1/16)对天麻果实发育及结实的影响,于授粉后16天测定果实、种子大小和重量。结果表明:(1)不同授粉量影响果实大小、重量和单颗果实的种子总重量;授粉量1/4及以下时,果实的长宽和重量(鲜重、干重)明显减少;对照与1/2授粉量的种子干重约为6.0 mg,1/4和1/8的分别为3.0 mg和1.6mg;(2)不同授粉量对种子长度和种胚的大小没有影响;种子长度约0.55 mm,种胚长度、宽度分别为0.15 mm和0.10 mm;但在授粉量1/4及以下时,种子宽度明显增加,由0.13mm增加到0.16 mm。2.天麻种子萌发观察研究。结果表明:(1)共生萌发较非共生萌发的萌发时间短,并且萌发率高,共生萌发于20天开始,30天后的萌发率为50%,而非共生萌发于2个月开始萌发,培养4个月后的萌发率为24%;两者之间的生长方式也具有较大差异,比如共生萌发形成的原球茎在未接蜜环菌情况下形成细长的营养茎,而非共生萌发形成的原球茎表面会形成许多生长点,最后经连续分叉形成有节的根状茎;(2)在六种壳斗科树叶上,槲栎萌发率最高约为48%,小橡树、米心青冈分别为25%、22%,而栗树和栓皮栎的仅为2%;(3)在三种人工培养基上,1/2MS和燕麦培养基的萌发率分别约为82%和63%,原球茎直径分别约为0.57 mm和0.67 mm,而PDA培养基上萌发率为0%。3.花芽与授粉后果实、种子发育观察。结果表明:(1)12月底,天麻花序上部花芽的雄蕊处于发育早期,两个药室合生;中部花芽雄蕊的两个药室已经裂开,并且造孢细胞进行了数次分裂,子房中的胎座隆起;下部花芽雄蕊的孢原细胞已经进行减数分裂;4月下旬,天麻花序上部到下部花芽的雄蕊中的小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小孢子,绒毡层退化,药隔断裂,子房胎座内的分叉末端形成许多微小的突起,发育成胚珠。(2)5月初胚囊就已经发育成熟,天麻成熟胚囊为4核,倒生;授粉后第4天完成受精;授粉后第6天合子经过一次分裂形成二细胞原胚,它们分别参与胚柄和胚体的构建,授粉后8-12天胚体细胞进行数次分裂形成种胚,授粉后13-15天胚柄开始退化,形成成熟胚。(3)天麻果实于授粉后1-7天生长较快,其后果实大小基本定型,果实于授粉后16日成熟。
黄作喜,罗成勇[4](2021)在《大花蕙兰的繁殖、栽培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大花蕙兰的花硕大、颜色艳丽,属于名贵的冬季盆花品种,在我国的繁殖、栽培由来已久,人们对其种类特性、繁殖方式、栽培条件等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但针对繁殖、栽培技术的综述报道较少。该文综述了大花蕙兰的分株繁殖、组培繁殖及栽培技术,包括分株选材与方法、组培接种与培养、栽培条件与管理等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未来大花蕙兰繁殖、栽培技术的重点研究方向,以期为规模化繁殖和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参考。
龙蔷宇,曾艳华,卜朝阳[5](2021)在《国兰试管开花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近年来国兰试管开花研究的主要方向进行了概述,并从植物生长调节剂,光周期和温度,培养基成分等因素对诱导国兰试管开花的影响作了分析,对未来国兰试管开花的发展方向及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与展望。
陆继亮,周静媛[6](2021)在《大花蕙兰盆花抽心增芽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目前种苗按时供给难,国产苗优质种源获取难,技术创新与应用难的"三难",以及优质产品供给量不足而市场需求巨大的"矛盾"。抓住生产中的核心技术环节,结合多年实践,经试验对比,采用回归分析法得出:二代苗分蘖数是影响产品质量最核心要素,开花株假鳞茎球宽与花箭长、株高与苗龄等因子之间存在相关性。本文采用增加花箭数和提高产品品质为目的的"抽心增芽"技术,可使单芽变双芽或三芽,从而有效解决单芽难题。
姚金澳,王旭承,唐徐玮,崔永一[7](2021)在《杂交兰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提高杂交兰种苗繁殖效率,提升种苗品质,以春兰与大花蕙兰杂交后代为试验材料,通过对其类原球茎(protocorm-like body, PLB)增殖与分化、生根壮苗等培养的研究。结果表明:(1)在1/2MS基本培养基中添加6-BA 0.5 mg/L+NAA 1.0 mg/L有利于杂交兰类原球茎增殖与分化。(2)三种防褐化物质中活性炭为抑制类原球茎褐化的主要影响因子。(3)在花宝二号基本培养基中添加IBA 0.5 mg/L+6-BA 1.0 mg/L有利于杂交兰组培苗生长。(4)不同有机添加物中椰汁为杂交兰组培苗生长的主要影响因子。综上,本研究为建立杂交兰K6组培快繁体系及其优良种苗规模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穆玉珍,朱美瑶[8](2021)在《兰花组织培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综述了目前兰科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着重从外植体的选择与消毒、褐化的防控、基础培养基、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方、天然植物成分等方面阐述了兰花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并总结了目前兰花组织培养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同时对未来兰花的研究进行了讨论与展望。
朱根发,杨凤玺,吕复兵,李佐,陈和明,高洁,肖文芳,任锐,魏永路,金建鹏,陆楚桥[9](2020)在《兰花育种及产业化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兰花是世界上重要的观赏花卉,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因其独特的花型、丰富的花色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是国内外花卉研究和市场的热点,其中兰属、蝴蝶兰属、石斛兰属、兜兰属、卡特兰属、文心兰属和万代兰属中的许多品种已发展成为世界知名的7大类商品化兰花。介绍了兰花资源收集、保存与鉴评现状;总结了兰花基因组学、功能基因挖掘重要性状分子调控机理以及品种选育的现代育种新技术研究成果;梳理了种苗繁育、设施栽培与开花调控以及病虫害防治等产业化技术的研究进展。同时结合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环境园艺研究所35年来对兰花研究取得的成果,提出观赏点更加多元化、育种目标更加多样化将是今后兰花育种及产业化研究的发展方向。在分子标记辅助、转基因、基因编辑和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取得突破的条件下,将更加追求幽香、叶花双艺或多艺的育种目标。此外,依托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农业的发展,将促进兰花产业提质增效和产业化规模进一步扩大。
周永胜,胡松梅[10](2020)在《大花蕙兰组织培养体系优化实验初探》文中研究表明对大花惠兰的原球茎进行增殖、分化、生根等过程的研究,筛选出最佳增殖培养基、分化培养基、生根培养基,优化大花蕙兰组织培养育苗体系,达到繁殖系数高、成苗率高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增殖培养基为6-BA 2 mg·L-1+NAA 0.5 mg·L-1+IBA 0.2 mg·L-1+蔗糖30 g·L-1+琼脂7 mg·L-1+椰汁10 mL·L-1,增殖倍数为2.39;原球茎最佳分化培养基为MS+6-BA 0.1 mg·L-1+NAA 0.05 mg·L-1+IBA 0.05 mg·L-1+蔗糖30 g·L-1+琼脂7 mg·L-1+椰汁20 mL·L-1,苗整齐健壮,叶片大而浓绿;最佳壮苗生根培养基为MS+IBA 0.2 mg·L-1+NAA 0.3 mg·L-1+蔗糖30 g·L-1+琼脂7 mg·L-1+土豆汁50 mL·L-1+活性炭1 g·L-1,生根率为100%。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兰科植物多倍体诱导 |
| 1.1 诱变材料的选择 |
| 1.2 诱变剂种类的选择 |
| 1.3 处理方法、诱变剂浓度与时间 |
| 1.3.1 处理方法 |
| 1.3.2 诱变剂浓度与处理时间 |
| 2 兰科植物多倍体鉴定 |
| 2.1 形态学鉴定 |
| 2.2 细胞学鉴定 |
| 2.3 染色体计数鉴定 |
| 2.4 流式细胞术鉴定 |
| 3 兰科植物多倍体诱导的意义 |
| 3.1 提高观赏性 |
| 3.2 克服远缘杂交障碍 |
| 3.3 提高抗逆性 |
| 3.4 提高次生代谢物含量 |
| 4 主要问题与展望 |
| 4.1 嵌合体的分离 |
| 4.2 多倍体的繁殖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1.2.1 培养基配制。 |
| 1.2.2培养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大花蕙兰不定芽诱导 |
| 2.2 大花惠兰不定芽生根培养 |
| 3 结论与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天麻简介 |
| 1.2 兰科植物种子繁殖 |
| 1.2.1 种子共生萌发 |
| 1.2.2 种子非共生萌发 |
| 1.3 不同发育时期的兰科植物种子萌发 |
| 1.4 兰科植物的胚珠和花芽发育 |
| 1.4.1 兰科植物胚珠发育 |
| 1.4.2 兰科植物的花芽发育 |
| 1.5 兰科植物杂交研究 |
|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 |
| 第2章 不同授粉量对果实与种子发育影响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材料 |
| 2.1.2 仪器 |
| 2.2 研究方法 |
| 2.3 数据分析 |
| 2.4 实验结果 |
| 2.4.1 不同授粉量对果实形态大小和重量的影响 |
| 2.4.2 不同授粉量对种子及种胚形态大小、果实中种子总重量的影响 |
| 2.4.3 不同授粉量的天麻果实大小与果实内种子总干重的关系 |
| 2.5 讨论 |
| 第3章 天麻种子萌发观察研究 |
| 3.1 实验材料 |
| 3.1.1 材料 |
| 3.1.2 器材 |
| 3.2 实验方法 |
| 3.2.1 天麻种子非共生萌发实验 |
| 3.2.2 天麻种子共生萌发实验 |
| 3.2.3 不同树叶对天麻种子共生萌发影响实验 |
| 3.2.4 不同培养基对天麻种子共生萌发影响实验 |
| 3.2.5 指标测量 |
| 3.3 数据统计 |
| 3.4 实验结果 |
| 3.4.1 天麻种子共生萌发和非共生萌发比较研究 |
| 3.4.2 不同树叶对天麻种子萌发的影响 |
| 3.4.3 不同培养基对天麻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 |
| 3.5 讨论 |
| 第4章 花芽与授粉后果实、种子发育观察 |
| 4.1 实验材料 |
| 4.1.1 材料 |
| 4.1.2 器材 |
| 4.1.3 试剂 |
| 4.2 试验方法 |
| 4.2.1 石蜡切片制片 |
| 4.2.2 每日果实发育观察 |
| 4.3 数据统计 |
| 4.4 实验结果 |
| 4.4.1 天麻的花芽发育 |
| 4.4.2 天麻胚囊发育 |
| 4.4.3 天麻种胚发育 |
| 4.4.4 天麻果实发育 |
| 4.5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 致谢 |
| 1 大花蕙兰分株繁殖技术 |
| 1.1 选材 |
| 1.2 基质筛选 |
| 1.3 分株方法 |
| 1.4 上盆后管理 |
| 2 大花蕙兰组培繁殖技术 |
| 2.1 外植体选取 |
| 2.2 外植体消毒 |
| 2.3 外植体接种 |
| 2.4 无菌培养 |
| 2.5 炼苗 |
| 2.6 移栽与管理 |
| 3 大花蕙兰栽培技术 |
| 3.1 栽培条件 |
| 3.2 各季节栽培管理 |
| 3.3 各时期栽培管理 |
| 3.4 病虫害防治 |
| 4 大花蕙兰繁殖与栽培技术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
| 4.1 繁殖技术 |
| 4.2 栽培技术 |
| 1 兰花植物试管开花研究的主要方向 |
| 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诱导国兰试管开花的影响 |
| 2.1 细胞分裂素 |
| 2.2 生长素和赤霉素 |
| 2.3 其他激素 |
| 3 温度和光照对诱导国兰试管开花的影响 |
| 3.1 光照 |
| 3.2 温度 |
| 4 培养基成分对诱导试管开花影响 |
| 4.1 添加物 |
| 4.2 营养元素 |
| 5 问题及展望 |
|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2 侧芽分蘖影响因子 |
| 2.1 种源 |
| 2.2 定植时间 |
| 2.3 小气候环境 |
| 2.4 营养管理 |
| 3 二代苗抽心增芽技术 |
| 3.1 抽心时间 |
| 3.2 抽心操作要领 |
| 4 抽心留芽方式 |
| 4.1 二代苗“三芽法” |
| 4.2 二代苗“双芽法” |
| 4.3 开花株抽心增芽 |
| 5 植株长势 |
| 5.1 株高长势对比 |
| 5.2 假鳞茎球长势对比 |
| 5.3 影响花箭的因子 |
| 5.3.1 假鳞茎球与花箭长 |
| 5.3.2 株高与花箭长 |
| 5.3.3 花箭长与花朵数 |
| 1 结果与分析 |
| 1.1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及其浓度组合对杂交兰类原球茎增殖与分化的影响 |
| 1.2 不同防褐化物质及其浓度组合对杂交兰类原球茎生长的影响 |
| 1.3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及其浓度组合对杂交兰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
| 1.4 不同有机添加物及其浓度组合对杂交兰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
| 1.5 移栽驯化 |
| 2 讨论 |
| 3 材料与方法 |
| 3.1 试验材料 |
| 3.2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及其浓度组合对杂交兰类原球茎增殖与分化的影响 |
| 3.3 不同防褐化物质及其浓度组合对杂交兰类原球茎生长的影响 |
| 3.4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及其浓度组合对杂交兰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
| 3.5 不同有机添加物及其浓度组合对杂交兰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
| 3.6 数据分析 |
| 作者贡献 |
| 1 外植体的选择 |
| 1.1 种子 |
| 1.2 叶片 |
| 1.3 花梗 |
| 1.4 茎尖 |
| 1.5 其他外植体 |
| 2 消毒方式 |
| 3 防止褐化的方法 |
| 4 基础培养基 |
| 5 植物生长调节剂 |
| 6 天然植物成分 |
| 7 展望与讨论 |
| 1 兰花研究文献 |
| 2 兰花育种研究 |
| 2.1 资源收集、保存与鉴评 |
| 2.2 基因组与功能基因挖掘 |
| 2.3 新品种选育 |
| 2.3.1 选择育种 |
| 2.3.2 杂交育种 |
| 2.3.3 倍性育种 |
| 2.3.4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
| 2.3.5 分子育种 |
| 3 兰花产业化技术研究 |
| 3.1 种苗繁育 |
| 3.2 设施栽培与开花调控 |
| 3.3 病虫害防控 |
| 4 展望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2 培养条件 |
| 1.3 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大花蕙兰原球茎的增殖培养 |
| 2.2 大花蕙兰原球茎的分化培养 |
| 2.3 大花蕙兰的壮苗生根 |
| 3 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