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婉华[1](2021)在《现代农业背景下杨凌农村社区空间规划策略研究 ——以新集社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当前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农业已经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变革发展的关键节点。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发展打破了农业产业链的纵向屏障,增强了三产横向产业联系,农业与工业、服务业及高科技产业相融合成为发展重要趋势。农村产业转型离不开农村空间提供的平台和物质支撑,因此,探索广泛而差异化的规划方法和手段,实现农村产业与空间的协同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本文将现代农业对于乡村空间的影响路径和适宜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村社区空间规划作为研究内容,从现代农业发展对空间的需求和农村社区建设对空间的需求两个角度出发,分析构建适宜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村社区空间规划理论。基于现代农业发展特征、现代农业发展对乡村空间规划的影响,参考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特征进而综合得出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村社区空间规划框架。以杨凌区农村社区为研究对象,对现代农业发展大背景下其产业现状和乡村空间进行调查和研究,通过分析和总结选取新集社区为杨凌区农村社区典型研究对象,梳理其产业发展与空间建设历程,归纳每个阶段农业发展和空间的特征,总结社区产业发展和乡村空间的问题,提出基于以葡萄种植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以及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社区发展的新集农村社区空间规划的策略。本研究旨在为杨凌地区农村空间规划与发展提供更完善的策略,进而促进关中地区农村的发展。结论如下:(1)产业发展下的新集社区乡村空间演变过程及特征。随着新集社区的产业发展从传统农业到农工并存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新集社区空间经历了从以线性组团式生活空间为核心,外层分布生产空间的双层空间圈层结构变化为——“居住-工业-农田”的三层向心式集中布局再到——多中心式组团状布局。(2)基于现代农业发展对空间的影响和农村社区建设对空间的需求,综合构建出适宜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村社区空间规划框架。(3)构建适合新集社区产业发展和社区建设的“一中心、一带、多片区”空间规划策略。新集农村社区未来的的发展规划策略将是产业发展、社区建设与空间一体化发展。
刘悦,徐彪,邢金月,矫春晶,刘德江[2](2021)在《软枣猕猴桃人工繁殖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软枣猕猴桃是一类药食同源植物,药用和食用价值较高。20世纪70年代以来,软枣猕猴桃人工繁育方面已初具成果,但缺乏稳定的繁育技术。本文归纳总结软枣猕猴桃种子繁殖、扦插繁殖及组织培养3种主要繁殖方式的研究现状,为今后软枣猕猴桃的良种选育提供参考。
龙云树,杨荣萍,张应华,刘自贵,张国平,吴兴恩[3](2020)在《野生中华猕猴桃种子萌发的最佳条件》文中研究说明为野生中华猕猴桃的种苗保存、利用提供技术支撑,以野生中华猕猴桃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温水浸种时间+赤霉素浓度、不同珍珠岩和基质配比、不同低温层积时间+赤霉素浓度处理下的种子萌发率。结果表明:赤霉素浓度与浸种时间,赤霉素浓度为600 mg/L,浸种60 min时的发芽率最高,为45.1%;珍珠岩和基质配比为0∶1时,发芽率为40%,显着高于对照(滤纸),且极显着高于其他配比;低温层积时间和赤霉素浓度组合处理下,赤霉素浓度在150~900mg/L,种子发芽率随层积时间的增加先升后降;层积14d、赤霉素浓度为0mg/L时,发芽率最高,为74%。野生中华猕猴桃种子萌发的最佳条件为变温培养条件下温水浸种60min,低温层积14d,萌发床使用纯基质。
朱晨桥[4](2020)在《柑橘模式材料的开发与金柑属植物系统发育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柑橘是世界最重要的果树作物和贸易农产品之一,但柑橘的童期长、种子多胚性、植株高大、基因组高度杂合等生物学特点,限制了其基因功能和遗传学研究的进展。山金柑(Fortunella hindsii)属于芸香科(Rutaceae)、金柑属,具有完整柑果结构、童期极短、植株矮化等突出特点,本课题组在2009年的资源调查中发现了具有单胚特点的山金柑株系,是目前最有潜力成为柑橘“模式”实验材料的种质。本研究围绕进一步开发和科学利用单胚山金柑,即个体小、童期短、杂交容易(单胚)、纯合度高的实验材料,开展了相关研究;创建了单胚山金柑纯和自交系,评价了单胚山金柑的主要农艺性状,以单胚山金柑作为母本进行种间杂交实验、创建了遗传群体;利用纯系材料测序、组装了山金柑基因组,并基于转录组和基因组分析,对山金柑生活史基因共表达模式和早花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索;基于核SSR、叶绿体扩增序列和全基因组SNP,对金柑属植物进行了系统发育、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和种群动态等分析,解析了金柑属系统发育地位和种群分化历史,提出了栽培金柑起源的新观点。主要研究结果简述如下:1. 山金柑纯系创建、栽培评价和杂交群体创制扩繁了单胚山金柑自交第二代(S2)118个株系、自交第三代(S3)28个株系,利用n SSR分子标记筛选了一系列纯合度>90%的高纯合材料;其中,单株S3y-45杂合度低至0.62%。评价了单胚山金柑的重要农艺性状,发现~70%的实生苗可在当年成花(童期约8个月),单胚性状稳定(单胚率>90%),植株极矮化(一年生实生苗平均株高15.29cm);以嫁接苗首次坐果数作为评价标准,在自交系中筛选了一系列单胚优系材料,其中‘S2f-179’第一年(首次)平均坐果数最高,达到了5.90个。构建了单胚山金柑PN02(F.hindsii)×滑皮金柑(F.crassifolia)种间杂交群体,获得了包含222个杂种子代的F1群体;基于F1群体中的单胚单株,繁育了F2群体,目前获得了包含713个单株的F2群体。2. 山金柑基因组测序、基因共表达模式分析及早花机理初探以纯系材料‘S3y-45’作为材料,使用Pacbio、Illumina和10X genomics平台测序、组装了山金柑基因组1.0,组装大小373.6 Mb,contig-N50=2.21 Mb,scaffold-N50=5.16 Mb。注释到了32,257个蛋白编码基因,其中的12,360个基因在9个柑橘亚科植物基因组中具有直系同源基因,986个是山金柑特有基因。基于低拷贝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揭示了,相比于枳(Poncirus),山金柑与柑橘属主要栽培种质,如柚(C.grandis)、枸橼(C.medica)、橙(C.sinensis)等有较近的系统发育关系,与橘(C.reticulata)最近,两者约分化于5.32百万年前。对山金柑生活史13个不同组织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并进行了WGCNA分析,鉴定了27个共表达模块;对比山金柑与柚和柠檬的86个成花发育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现31个基因差异表达,其中的18个涉及成花诱导阶段。对山金柑SPL基因家族进行了鉴定,发现了19个Fh SPLs;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山金柑比甜橙多了2个SPL3/4/5(内源成花诱导途径关键基因)同源拷贝:Fh SPL7/9;进一步的定量表达实验,验证了Fh SPL7/9在成熟叶片、茎、腋芽分生组织中上调表达,并与光周期成花诱导关键基因SOC1的表达呈正相关(r=0.94),与抑制成花发育的mi R156a表达负相关(r=-0.91)。3. 金柑属植物系统发育分析利用46个核SSR和5个叶绿体位点对38份金柑属种质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金柑属植物核遗传多样性较高(Na=4.34;Ne=2.27;Ho,He,u He=0.49),叶绿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低(Hd=0.693;Pi=0.00073;Nh=13)。结合Nei氏遗传距离聚类和叶绿体系统发育树,证明了金柑属独立的种系起源。PCo A分析和群体结构分析表明,金柑属内包含两大种群:栽培金柑(罗浮、罗纹和金弹)和山金柑。对15份栽培金柑种质和15份野生山金柑进行了基于基因组SNP的群体遗传学分析。PCA和群体结构分析都验证了金柑属内“栽培金柑—山金柑”两大种群的遗传结构;在栽培金柑内,显示了清晰的“罗浮(F.margarita)—金弹(F.crassifolia)”遗传结构;所有罗纹(F.japonica)材料都显示了罗浮和金弹混合的遗传背景,表明罗纹可能起源于罗浮和金弹的杂交或回交;但这三个栽培种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均大于0.25,证明它们都应有“种”(species)的地位。栽培金柑种群的基因组SNP多样性水平(Pi=0.12,Theta=0.10)显着低于山金柑种群(Pi=0.23,Theta=0.26),两个种群的Tajima’s D、Fu&Li’s D*、Fu&Li’s F*值均显着背离0,拒绝中性进化检验,说明它们的进化过程中都经历了定向选择。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显示,栽培金柑种群的连锁不平衡强度高,连锁不平衡衰减速度慢,衰减距离更长,说明栽培金柑种群经历的选择强度更高,暗示其经历了人工选择。种群动态分析发现,栽培金柑祖先和山金柑祖先分别在距今70-120万年前和30-60万年前各经历了一次与第四纪冰期相关的种群缩减,而后,栽培金柑在距今1-2万年前又经历了一次急速的种群扩张。以上结果暗示了金柑属在与橘分支分化后至第四纪冰河期开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种群分化,栽培金柑的祖先种群的地理分布更北,栽培金柑经历的急速种群扩张很可能与人类的选择和驯化有关。
刘佳[5](2020)在《软枣猕猴桃快繁及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文中认为软枣猕猴桃(Actinidia arguta)是猕猴桃科猕猴桃属大型落叶藤本植物,是近些年新兴起的一种小浆果,不光果实中含有丰富的营养,其果树也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药用价值及生态价值。目前软枣猕猴桃的野生资源逐渐减少,种植产业发展缓慢,随着消费需求量的增加,产量不足的问题愈发严重。且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加,软枣猕猴桃缺少优良品系、环境适应性不强,及果实不耐贮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产业的发展。本文探索软枣猕猴桃的多种快速繁殖方法,包括实生苗、压条育苗、丛生芽扩繁等短期内获得大量苗木的方法,建立了适合软枣猕猴桃的快繁体系;通过实验比较多种外植体材料的组培再生效率,建立了高效的组培再生体系;通过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3301-121的转化和转化效果检测建立软枣猕猴桃的遗传转化体系。主要结论如下:1.软枣猕猴桃可采用三种方法快速增殖。实生苗:种子用45℃水浴30分钟,用0.07%的赤霉素浸泡24小时,种子萌发率为82%;丛生芽扩繁:以茎段为外植体,MS基本培养基+6-BA(3 mg/L)+NAA(0.1 mg/L)的增殖系数为5.45;压条育苗:枝条经过0.02%的生根粉浸泡后,压条的生根率更高。2.软枣猕猴桃的幼嫩茎段作为外植体,用75%酒精浸泡30秒,0.2%氯化汞浸泡4分钟消毒,成活率为80%。实验以软枣猕猴桃的叶片、叶柄、茎段、子叶分别作为外植体,以MS(4.43 g/L)+蔗糖(30 g/L)+琼脂(7g/L)为基本培养基,诱导愈伤的培养基为:MS基本培养基+ZT(1 mg/L)+NAA(0.1 mg/L),其中茎段和子叶愈伤诱导率为100%,叶片愈伤诱导率为83.33%,叶柄愈伤诱导率为63.33%;诱导愈伤组织分化的培养基为:MS基本培养基+6-BA(3 mg/L)+NAA(0.1 mg/L),茎段和子叶愈伤组织分化率为96.67%,叶片愈伤组织分化率为10%,叶柄愈伤组织分化率为6.67%;诱导生根的培养基为:1/4 MS(2.21 g/L)+蔗糖(10 g/L)+琼脂(7 g/L),生根率为 96.67%。3.利用农杆菌转化法将表达载体pCAMBIA3301-121整合到软枣猕猴桃茎段基因组中。将茎段浸泡在EHA105农杆菌菌液中(OD600=0.6,含As20 mg/L)20分钟,然后共培养4天(温度为20±2℃,暗培养),用MS液体培养基(含Carb,500 mg/L)清洗,接种到添加了 Carb(400 mg/L)的诱导愈伤的培养基中约20天,然后放入选择培养基中进行筛选,每20天换1次增殖培养基并逐渐减少carb浓度,直至得到完整植株。
李姗姗[6](2019)在《四种抗寒小浆果表型性状调查及挥发性物质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对唐棣(Amelanchier alnifolia Nutt)、长白忍冬(Lonicera ruprechtiana Regel)、软枣猕猴桃(Actinidia arguta)、黑果腺肋花楸(Aronia melanocarpa)四种抗寒小浆果植物的表型性状进行了统计调查,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技术提取四种小浆果植物茎、叶、花中的挥发性物质,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方法对茎、叶、花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得出主要结果如下:1.表型性状调查:四种抗寒小浆果植物枝条、叶片、花及果实均存在较大的差异。从果实大小方面看,软枣猕猴桃的果实相对较大,黑果腺肋花楸次之,唐棣、长白忍冬的果实相对较小;从枝条长短方面看,软枣猕猴桃的叶片相对较长,其余三种小浆果的叶片相对较短;花朵的盛开方式及大小均存在较大的差异。除软枣猕猴桃外,其他三种小浆果植物均属于野生浆果资源,有待开发利用。2.挥发性物质成分分析:在唐棣的茎叶花中共检测出9类70种挥发性物质,茎中酯类含量较高,占56.80%,叶、花中烯类含量较高,分别占88.64%、77.19%,茎叶花中分别检测到的乙酸叶醇酯、β-石竹烯等在香料制作、食品添加剂方面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在长白忍冬的茎叶花中共检测出9类120种挥发性物质,茎中烯类物质种类较多且含量高,共11种,占58.58%,叶中醇类含量较高,占42.83%,花中烯类物质占66.87%;在软枣猕猴桃的茎叶花中检测出5类29种挥发性物质,茎中含量较多的为醇类,丁香醇D、丁香醇B分别占67.93%和18.22%,叶、花中均含有较多的酯类,乙酸叶醇酯在叶、花中含量分别达到78.02%和44.31%;在黑果腺肋花楸的茎叶花中共检测出3类25种挥发性物质,叶中检测出的3种挥发性物质均为烯类,茎、花中亦也含有大量的烯类物质,少量的烷类存在于植物茎中,分别为正十三烷(18.74%)和正十四烷(9.41%)。在四种抗寒小浆果植物的茎、叶、花中提取到的挥发性物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其资源利用价值。植物中的挥发性物质不仅会影响果实的香气,且大多数挥发油都具有解热、香气、驱寒等作用。此外,植物挥发油广泛应用于香料、食品、日用化妆品和工业生产中,对人类保健也具有重要意义。
胡城[7](2019)在《三个软枣猕猴桃品种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软枣猕猴桃是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猕猴桃属(Actinidia)植物,其果营养丰富、味道独特,且抗寒性强,正成为一种越来越受人们青睐的新兴栽培猕猴桃。但软枣猕猴桃传统的繁育方法效率低、速度慢,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建立其高效的快速离体繁殖体系对于优良品种的推广有重要应用价值。‘丰绿’、‘魁绿’和‘龙城2号’是三个优良的软枣猕猴桃品种。本研究以这三个品种的当年生枝条为材料,比较了消毒时间对外植体消毒效果的影响,重点研究了植物激素和基本培养基对芽增殖和生根的影响,并进行了组培苗移栽试验,分别建立了它们的离体繁殖技术,主要得到了以下结果。1.在外植体消毒试验中,用含1%有效氯的次氯酸钠溶液(加2滴Tween 20/100 ml)作消毒剂,选取10、13和15 min三个消毒时间。结果显示,10 min处理下,三个品种的茎段污染率都较高(35-40%),但褐化死亡率和芽生长率都相对较低,分别为10-15%和10-20%;15 min处理时,三个品种的茎段污染率低(20-25%),但褐化死亡率较高(30-40%),芽的生长率在20%左右;消毒13min时,三个品种茎段的污染率和褐化死亡率分别为30%和20%左右,但芽的生长率最高(30-35%)。说明三个品种茎段消毒时间为13 min左右最适宜。2.以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了不同浓度6-苄基氨基嘌呤(BA)、激动素(KT)、玉米素(ZT)、噻苯隆(TDZ)单独或与不同浓度赤霉素(GA3)组合使用对三个品种芽的增殖影响。结果表明BA是这三个品种芽增殖最适合的细胞分裂素,增殖培养基中添加0.5 mg/L GA3可以显着促进芽的伸长和次级侧芽的生长,从而提高繁殖效率。‘丰绿’芽最佳的激素组合是0.5 mg/L BA和0.5 mg/L GA3,一个月内芽的平均增殖系数为5.5倍;‘魁绿’芽最佳的激素组合是0.5 mg/L BA和0.2-0.5 mg/L GA3,一个月内芽的平均增殖系数为4倍;‘龙城2号’芽最佳的激素组合是1 mg/L BA和0.2 mg/L GA3,一个月内芽的平均增殖系数为3.8倍。3.用0.5 mg/L BA+0.5 mg/L GA3的激素组合研究了MS、B5、CF和WPM等基本培养基对三个品种芽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三个品种最佳的芽增殖和生长培养基都是MS培养基。4.将三个品种在增殖培养基上形成的芽分别接种在含不同浓度吲哚乙酸(IAA)、吲哚丁酸(IBA)或萘乙酸(NAA)的1/2MS培养基上,研究不同浓度生长素对芽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NAA和IBA都可以有效诱导三个品种的芽生根,但在NAA培养基上,芽基部愈伤组织化比较严重,因此最佳生根激素为IBA,当浓度为0.2-0.5 mg/L时,三个品种芽的生根率几乎都可以达到100%,平均每株根数达到4条以上。5.三个品种的组培苗经炼苗移栽到温室后,生长健壮,一个月后,‘丰绿’、‘魁绿’和‘龙城2号’的存活率分别为90.9%、91.7%和82.7%。
张丽[8](2019)在《不同砧木对锥栗嫁接苗生长及光合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锥栗(Castanea henryi)属壳斗科(Fagaceae)栗属(Castanea)植物,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木本粮食树种之一。目前在锥栗苗木繁育中,存在育苗周期长、嫁接后期不亲和、易感病等问题。砧穗组合不仅影响锥栗的苗木质量,还影响其适应性。筛选出亲和性好、光合效率高的优良砧木,对锥栗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试验以锥栗良种’华栗3号’为接穗,分别以9种不同来源的锥栗、板栗、茅栗的芽苗为砧木、以二年生湖南板栗和锥栗为砧木,研究了不同砧木嫁接对锥栗嫁接苗生长及光合的影响,评价了不同嫁接苗早期亲和性,为锥栗良种筛选适宜的砧木类型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芽苗砧对锥栗嫁接苗生长及光合的影响采用芽苗砧嫁接,9种砧穗组合的成活率具有差异,其中云南茅栗(ynml)为砧木的成活率最高为70.3%,丹东板栗(ddbl)、湖南水源锥栗(syzl)成活率适中,分别为66.0%、60.4%。观察了砧木与接穗愈合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探明了砧穗愈合的时间为24 d。不同砧穗组合生长量差异显着,其中syzl、ddbl、庆元锥栗(qyzl)平均苗高最高,分别为37.40 cm、32.51 cm、26.00 cm,ynml、广西茅栗(gxml)平均苗高最低,分别为16.13 cm、17.86cm。不同砧穗组合日平均净光合速率存在差异,其中qyzl、syzl、ynml日平均净光合速率最高,分别为7.43μmol·m-2s-1、6.15μmol·m-2S-1、5.96μmol·m-2s-1、gxml、ltbl、贵州茅栗(gzml)日平均净光合速率较低,分别为4.46μmol·m-2s-1、4.93μmol·m-2s-1、5.25μmol·m-2s-1。因此,云南茅栗、丹东板栗、湖南水源锥栗芽苗作为良种’华栗3号’的砧木较优。(2)两年生不同砧木对锥栗嫁接苗生长及光合的影响采用插皮嫁接法,2种砧穗组合的成活率有明显的差异,其中以湖南锥栗为砧木(zl-H3)的成活率为87.5%,湖南板栗为砧木(bl-H3)成活率仅为46.7%。不同砧木对锥栗嫁接苗生长量具有一定的影响,嫁接组间生长没有明显差异,zl-H3与bl-H3的平均苗高分别为118.46 cm和104.05 cm,平均地径分别为15.83 mm和10.35 mm;但嫁接组与对照组间具有显着差异,湖南锥栗实生苗(zl-ck)与湖南板栗实生苗(bl-ck)的平均苗高分别为62.24 cm和41.94 cm,平均地径分别为5.71 mm和6.69 mm。不同砧木对锥栗嫁接苗光合具一定影响,发现嫁接组间差异不显着,但与对照组存在一定差异,bl-H3与zl-H3的日平均净光合速率分别为7.57μmol·m-2s-1和7.37μmol·m-2S-;bl-ck和zl-ck的日平均净光合速率分别为6.37μmol·m-2S-1和6.09μmol·m-2s-1和因此,2年生湖南锥栗苗可作为良种’华栗3号’的适宜砧木。综合上述,生产上可以采用芽苗砧嫁接和2年生砧插皮接方法培育苗木,初步筛选出云南茅栗、丹东板栗和湖南锥栗作为良种’华栗3号’的适宜砧木。
白琳云[9](2019)在《灵武长枣嫁接与根蘖繁殖植株生长、果实特性的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灵武长枣是宁夏特色鲜食枣品种,主要采用根蘖与嫁接的方式进行繁殖,生产中发现两种繁殖方式植株的果实口感略有不同,但对其生长与果实特性差异还未见研究报道。为明确二者之间差异,本试验采用田间调查与室内测定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比较了灵武市三个种植基地两种繁殖方式下灵武长枣植株的生长与果实特性,并对典型差异植株的成熟期枣果进行转录组测序与分析,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研究结果表明:1、根蘖与嫁接繁殖灵武长枣植株的枣吊生长和二次枝形态有差异。大泉林场、园艺场嫁接植株的枣吊长净增长率比根蘖植株的分别增加了 33.82%、4.28%,大泉林场、中玺枣业种植基地嫁接植株的枣吊粗净增长率分别增加了 19.47%、3.22%;中玺枣业种植基地、大泉林场、园艺场嫁接植株的节个数比根蘖植株分别减少17.86%、13.79%、32.61%,节间距分别增大了 4.17%、14.58%、35.45%,节间角度分别增大了 6.83%、2.33%、3.33%。因此,灵武长枣嫁接繁殖植株比根蘖繁殖植株的枣吊生长更快,二次枝节数少、节间距长、节间角度大。2、根蘖与嫁接繁殖灵武长枣植株的叶片光合特性有一定差异。在开花期,大泉林场、园艺场根蘖植株叶绿素含量比嫁接植株分别高了 11.13%、12.58%;在果实白熟期,中玺枣业种植基地根蘖植株的叶绿素含量比嫁接植株高13.91%;在果实膨大期,中玺枣业种植基地、大泉林场、园艺场根蘖植株的胞间CO2浓度比嫁接繁殖植株的分别高21.44%、2.64%、0.51%,蒸腾速率分别高了 27.54%、58.39%、17.69%。因此,灵武长枣根蘖繁殖植株的叶绿素含量和叶片的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等均大于嫁接繁殖的,光合作用能力较强。3、根蘖与嫁接繁殖灵武长枣植株的根系总量与分布情况有明显差异。中玺枣业种植基地根蘖植株的总根系量是嫁接植株的3.71倍,粗度<1 mm的毛细根占比相较于嫁接植株多38.37%;大泉林场,嫁接植株的总根系量比根蘖植株多了 52.38%,粗度<1 mm的毛细根占比较根蘖植株大了 12.74%;园艺场嫁接植株粗度<1 mm的毛细根占比较根蘖植株大了 11.90%。总体上,嫁接繁殖灵武长枣根系在深层土壤中分布更多,粗度<2 mm的有效吸收根也比根蘖植株更多。4、两种繁殖方式下灵武长枣植株的果实形态与有机酸含量差异大。与根蘖繁殖植株的果实相比,中玺枣业种植基地、大泉林场、园艺场嫁接植株的果实纵径分别大2.08%、3.15%、4.87%,单果重分别大5.60%、21.20%、6.36%,硬度分别增大了 6.16%、11.38%、20.28%;中玺枣业种植基地、大泉林场、园艺场嫁接植株的果实有机酸含量低,分别比根蘖繁殖植株的减少了 30.30%、7.90%、22.24%,糖酸比分别增大了 72.45%、48.99%、13.35%。因此,嫁接植株果实的纵径、单果重和硬度均大于根蘖植株果实,其有机酸含量低,糖酸比更高。5、对园艺场种植基地两种繁殖方式的灵武长枣成熟期果实进行转录组测序比较,获得27个差异表达基因,与根蘖繁殖植株的果实相比,其中有上调基因9个、下调基因18个。GO功能注释表明,在灵武长枣果肉中,过渡金属离子结合功能相关基因表达最多,共有5个基因;KEGG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12条代谢通路,代谢途径和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途径注释的基因最多。差异基因和差异代谢物主要与有机酸及氨基酸的合成代谢相关,共筛选出关键基因6个、关键代谢物12个。
杨迪[10](2019)在《‘杨氏金红50号’猕猴桃组织培养工厂化育苗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华猕猴桃是我国特有的猕猴桃种,在猕猴桃品种选育中备受青睐。‘杨氏金红50号’猕猴桃是从中华猕猴桃中选育出的优良品种,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组织培养有育苗周期短、不受季节限制、遗传性状稳定等特点。本试验以‘杨氏金红50号’猕猴桃的带芽茎段为原材料进行组织培养,有效利用试验转接过程中剪掉的叶片、叶柄,建立起‘杨氏金红50号’猕猴桃的快繁体系,并做了工厂化育苗的经济效益分析。具体结果如下:1.外植体消毒。带芽茎段消毒的最佳方式为75%酒精浸泡30 s+0.1%升汞浸泡8 min,污染率为20%,褐化率为26.67%,成活率为53.33%。2.诱导腋芽萌发的最佳培养基为MS+4 mg/L 6-BA+0.1 mg/L NAA,平均发芽率为94.44%。3.增殖培养的最佳培养基为MS+4 mg/L 6-BA+0.5 mg/L NAA,平均增殖系数为5.16,茎伸长范围在2.013.77 cm之间。4.直接诱导叶片产生不定芽的最佳培养基为MS+2 mg/L 6-BA+0.2 mg/L NAA,平均褐化率为7.5%,平均再生率为92.5%;直接诱导叶柄产生不定芽的最佳培养基为MS+2 mg/L 6-BA+0.3 mg/L NAA,平均再生率为89.17%。5.生根培养的最佳培养基为1/2MS+0.9 mg/L IBA,平均愈伤组织块直径为1.03 cm,平均生根率为100%,平均根长为3.19 cm,平均生根数量为12.58条。6.开盖炼苗7 d时间最佳,移栽至细沙中成活率为100%;细沙移栽以室内培养2周,室外培养2周,可透过培养瓶观察到组培苗根部明显变化为最佳;田园土移栽中腐殖土移栽效果最好,成活率为100%。7.根据试验参数,拟建设一个含50 m2组织培养室、50 m2试验准备室,20 m2接种室及1300 m2移栽大棚的‘杨氏金红50号’猕猴桃组织培养育苗工厂,并分析相应经济效益。计算得工厂可年产约191520棵‘杨氏金红50号’移栽苗,销售额达957600元;工厂成本分别为厂房费为11000元、固定资产折旧费为16758元、药品费为47498元、水电费为148203元、人工成本为145000元,共计368459元,平均每棵苗成本约1.9元,其中水电费占比为40.22%,人工费占比39.35%,为主要成本,药品费占12.89%,为第三成本,可为后续降低成本研究提供参考;工厂年收益约589141元。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现代农业发展对乡村空间提出新的需求 |
| 1.1.2 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日益受到重视 |
| 1.1.3 杨凌区农村社区急需规划建设发展 |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1.3 基本概念辨析 |
| 1.3.1 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
| 1.3.2 农村/社区/农村社区 |
| 1.3.3 乡村空间 |
| 1.3.4 乡村规划/乡村空间规划 |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研究方法 |
| 1.5 研究框架 |
| 2 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 2.1.1 现代农业 |
| 2.1.2 农村社区 |
| 2.1.3 乡村空间规划 |
| 2.2 国外研究理论与实践 |
| 2.2.1 现代农业 |
| 2.2.2 农村社区 |
| 2.2.3 乡村空间规划 |
| 2.3 国内外研究总结 |
| 2.3.1 既有研究成果 |
| 2.3.2 既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
| 3 适宜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村社区空间规划框架构建 |
| 3.1 传统农业时期乡村空间特征 |
| 3.1.1 传统农业特点 |
| 3.1.2 影响因素 |
| 3.1.3 乡村空间特征 |
| 3.2 现代农业发展对乡村空间影响 |
| 3.2.1 现代农业特征 |
| 3.2.2 现代农业发展对农村空间规划的影响 |
| 3.3 农村社区发展对乡村空间影响 |
| 3.3.1 新型农村社区特征 |
| 3.3.2 农村社区对乡村空间的需求 |
| 3.4 现代农业发展下农村社区空间规划框架 |
| 3.4.1 产业发展规划 |
| 3.4.2 功能布局规划 |
| 3.4.3 交通系统规划 |
| 3.4.4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
| 3.4.5 生态景观规划 |
| 3.4.6 住宅建设规划 |
| 3.5 小结 |
| 4 传统农业背景下新集社区空间特征 |
| 4.1 杨凌区农村社区发展及特征 |
| 4.1.1 杨凌区总体概况 |
| 4.1.2 杨凌区农村社区发展及特征 |
| 4.1.3 典型农村社区案例选取 |
| 4.2 新集社区概况 |
| 4.2.1 地理区位 |
| 4.2.2 自然资源 |
| 4.2.3 经济社会 |
| 4.2.4 产业分布 |
| 4.3 新集社区发展历程 |
| 4.3.1 新集社区发展建设历程 |
| 4.4 新集社区传统农业时期空间特征(1982 年以前) |
| 4.4.1 产业特征 |
| 4.4.2 空间特征 |
| 4.5 小结 |
| 5 现代农业发展下新集社区空间演进 |
| 5.1 现代农业发展阶段(1982-2007 年) |
| 5.1.1 产业发展 |
| 5.1.2 空间特征 |
| 5.2 现代农业提升阶段(2008-至今) |
| 5.2.1 产业发展 |
| 5.2.2 空间特征 |
| 5.3 现代农业发展与乡村空间演进的关系 |
| 5.3.1 直接影响 |
| 5.3.2 间接影响 |
| 5.4 小结 |
| 6 现代农业背景下新集社区空间规划策略 |
| 6.1 新集社区当前问题与困境 |
| 6.1.1 产业发展问题 |
| 6.1.2 空间问题 |
| 6.2 规划思路 |
| 6.2.1 规划理念 |
| 6.2.2 规划目标 |
| 6.3 新集社区空间规划策略 |
| 6.3.1 产业发展规划 |
| 6.3.2 空间布局规划 |
| 6.3.3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
| 6.3.4 道路与停车场规划 |
| 6.3.5 绿地景观规划 |
| 6.3.6 农村住宅建设 |
| 6.4 小结 |
| 7 结论与展望 |
|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 7.1.1 结论一:产业发展下新集社区乡村空间演变过程及特征 |
| 7.1.2 结论二:基于现代农业发展对空间的影响和农村社区建设对空间的需求,综合构建出适宜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村社区空间规划框架 |
| 7.1.3 结论三:构建适合新集社区产业发展和社区建设的“一中心、一带、多片区”空间规划策略 |
| 7.2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图录 |
| 表录 |
| 附录 |
| 附录一:新集社区土地利用现状表 |
| 附录二:调研问卷 |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 致谢 |
| 1 软枣猕猴桃种子繁殖研究进展 |
| 2 软枣猕猴桃扦插繁殖研究进展 |
| 3 软枣猕猴桃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 3.1 外植体的取材和预处理 |
| 3.2 基本培养基的选择 |
| 3.3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影响及应用 |
| 4 研究展望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方法 |
| 1.2.1 赤霉素浓度和温水浸泡时间 |
| 1.2.2 滤纸与珍珠岩+育苗基质 |
| 1.2.3 层积时间和赤霉素浓度 |
| 2 结果分析 |
| 2.1 赤霉素浓度温水浸种时间对野生中华猕猴桃种子萌发的影响 |
| 2.2 不同类型萌发床对野生中华猕猴桃种子萌发的影响 |
| 2.3 层积时间+赤霉素浓度对野生中华猕猴桃种子萌发的影响 |
| 3 结论与讨论 |
| 3.1 赤霉素浓度和温水浸种时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 3.2 滤纸和基质配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 3.3 层积时间+赤霉素浓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第一章 前言 |
| 1.课题的提出 |
| 2.前人研究进展 |
| 2.1 模式植物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进展 |
| 2.1.1 模式植物拟南芥开发与应用历史 |
| 2.1.2 水稻、番茄和杨树模式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
| 2.1.3 前人在柑橘基因功能研究中使用的实验材料与研究进展 |
| 2.1.4 山金柑的生物学特点及其开发和应用进展 |
| 2.2 果树植物全基因组测序研究进展 |
| 2.2.1 温带果树 |
| 2.2.2 亚热带果树 |
| 2.2.3 热带果树 |
| 2.3 真柑橘果树系统发育与金柑属起源研究进展 |
| 2.3.1 真柑橘果树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进展 |
| 2.3.2 中国柑橘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
| 2.3.3 金柑的栽培与传播历史 |
| 3.本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 3.1 研究目的 |
| 3.2 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单胚山金柑纯系和杂交群体的构建及栽培评价 |
| 1.引言 |
| 2.材料与方法 |
| 2.1 单胚山金柑纯系的构建 |
| 2.2 单胚山金柑农艺性状评价指标 |
| 2.3 单胚山金柑×滑皮金柑F1群体和F2群体的构建 |
| 2.4 DNA提取、分子标记初步估计纯合度与杂种鉴定 |
| 2.5 山金柑基因组特点检测 |
| 3.结果与分析 |
| 3.1 单胚山金柑纯系的构建 |
| 3.2 单胚山金柑农艺性状评价 |
| 3.3 单胚山金柑自交优系的选择 |
| 3.4 单胚山金柑PN02×滑皮金柑F1的构建与表型的初步调查 |
| 3.5 单胚山金柑PN02×滑皮金柑F2的繁育 |
| 4.讨论 |
| 4.1 山金柑纯系材料的进一步科学利用 |
| 4.2 “模式柑橘”“模式栽培”的继续探索 |
| 4.3 单胚山金柑PN02×滑皮金柑F1、F2群体的未来应用 |
| 第三章 山金柑全基因组测序 |
| 1.引言 |
| 2.材料和方法 |
| 2.1 植物材料与核酸提取方法 |
| 2.2 基因组测序与组装流程 |
| 2.3 基因组与转录组分析方法 |
| 2.4 山金柑成花基因表达分析、SPL基因家族分析和实时定量荧光PCR实验方法 |
| 3.结果与分析 |
| 3.1 山金柑基因组测序 |
| 3.1.1 基因组测序和组装 |
| 3.1.2 基因组注释 |
| 3.1.3 基因组共线性分析 |
| 3.1.4 同源基因分析 |
| 3.1.5 系统发育分析 |
| 3.2 山金柑生活史转录组测序与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
| 3.2.1 山金柑生活史转录组测序 |
| 3.2.2 山金柑生活史基因共表达模式分析 |
| 3.2.3 山金柑成花机理比较转录组分析 |
| 3.3 山金柑SPL基因家族分析 |
| 3.3.1 山金柑SPL基因鉴定 |
| 3.3.2 山金柑SPL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
| 3.3.3 山金柑SPL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
| 4.讨论 |
| 4.1 山金柑基因组的进一步优化 |
| 4.2 山金柑在柑橘植物树体发育研究中的未来应用 |
| 4.3 山金柑作为柑橘生殖发育研究的模式材料及山金柑早花机理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
| 第四章 金柑属植物系统发育研究 |
| 1.引言 |
| 2.材料与方法 |
| 2.1 植物材料与DNA提取方法 |
| 2.2 核SSR分子标记实验与分析方法 |
| 2.3 叶绿体序列测序实验与分析方法 |
| 2.4 重测序数据分析方法 |
| 3.结果与分析 |
| 3.1 基于核SSR的金柑属植物遗传评价 |
| 3.1.1 基于核SSR数据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 3.1.2 基于核SSR数据的主坐标分析 |
| 3.1.3 基于核SSR数据的系统发育分析 |
| 3.1.4 基于核SSR数据的群体结构分析 |
| 3.2 基于叶绿体序列的金柑属植物遗传多样性与系统发育分析 |
| 3.2.1 基于叶绿体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 3.2.2 基于叶绿体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
| 3.3 基于全基因组SNP的栽培金柑与山金柑群体遗传学分析 |
| 3.3.1 栽培金柑与野生山金柑系统发育与主成分分析 |
| 3.3.2 栽培金柑与野生山金柑群体结构分析 |
| 3.3.3 栽培金柑种群与野生山金柑种群基因组遗传多样性分析 |
| 3.3.4 栽培金柑种群与野生山金柑种群遗传分化分析 |
| 3.3.5 栽培金柑种群与野生山金柑种群连锁不平衡分析 |
| 3.3.6 栽培金柑种群与野生山金柑种群基因组高分化区检测 |
| 3.3.7 栽培金柑种群与野生山金柑种群动态分析 |
| 3.3.8 基于本研究结果和前人报道的栽培金柑起源假说 |
| 4.讨论 |
| 4.1 栽培金柑种质资源收集和评价的思考 |
| 4.2 金柑属植物的分类、系统发育与起源争议问题的新观点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Ⅰ:附表 |
| 附录Ⅱ:附图 |
| 附录Ⅲ:补充数据 |
| 附录Ⅳ:科研产出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写词表 |
| 1 引言 |
| 1.1 软枣猕猴桃的生物学特性 |
| 1.1.1 软枣猕猴桃概述 |
| 1.1.2 软枣猕猴桃的营养及应用价值 |
| 1.1.3 软枣猕猴桃果实品种及生产状况 |
| 1.2 软枣猕猴桃的快速繁殖 |
| 1.2.1 种子育苗 |
| 1.2.2 扦插育苗 |
| 1.2.3 压条育苗 |
| 1.3 猕猴桃的组织培养 |
| 1.3.1 猕猴桃组织培养研究现状 |
| 1.3.2 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因素 |
| 1.4 植物雉因工程方法 |
| 1.4.1 间接转化法 |
| 1.4.2 直接转化法 |
| 1.5 猕猴桃的遗传转化 |
| 1.5.1 猕猴桃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 1.5.2 软枣猕猴桃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2 软枣猕猴桃快繁体系的建立 |
| 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 2.1.1 植物材料及试剂 |
| 2.1.2 培养基的制备及激素母液的配置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软枣猕猴桃的扦插育苗 |
| 2.2.2 无菌外植体的获得 |
| 2.2.3 茎段的增殖 |
| 2.2.4 种子的萌发 |
| 2.2.5 软枣猕猴桃的压条育苗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扦插生根 |
| 2.3.2 外植体的消毒灭菌 |
| 2.3.3 茎段的增殖培养 |
| 2.3.4 种子的萌发 |
| 2.3.5 压条育苗 |
| 2.4 小结 |
| 3 软枣猕猴桃组培再生体系的建立 |
| 3.1 实验材料 |
| 3.1.1 植物材料及试剂 |
| 3.1.2 实验器械 |
| 3.1.3 培养基的制备及培养条件 |
| 3.2 实验方法 |
| 3.2.1 诱导愈伤组织 |
| 3.2.2 愈伤组织的分化 |
| 3.2.3 诱导生根 |
| 3.2.4 移栽炼苗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软枣猕猴桃的愈伤组织的诱导 |
| 3.3.2 愈伤组织的分化 |
| 3.3.3 生根诱导 |
| 3.3.4 炼苗移栽 |
| 3.4 小结 |
| 4 软枣猕猴桃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 4.1 材料与培养基的制备 |
| 4.1.1 实验材料 |
| 4.1.2 实验仪器 |
| 4.1.3 培养基的制备 |
| 4.2 实验方法 |
| 4.2.1 软枣猕猴桃抗生素敏感性实验 |
| 4.2.2 转化农杆菌 |
| 4.2.3 软枣猕猴桃的遗传转化 |
| 4.2.4 阳性植株的检测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软枣猕猴桃抗生素筛选压浓度 |
| 4.3.2 农杆菌的转化 |
| 4.3.3 阳性植株鉴定 |
| 4.4 小结 |
| 5 讨论 |
| 5.1 软枣猕猴桃快速繁殖 |
| 5.2 软枣猕猴桃的组培再生 |
| 5.3 软枣猕猴桃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 1.1 四种抗寒小浆果植物资源概述 |
| 1.2 抗寒小浆果资源表型性状研究概述 |
| 1.3 小浆果植物挥发性物质研究概述 |
| 1.4 挥发性香气成分分析方法概述 |
|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 1.6 主要技术路线 |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 第一章 四种抗寒小浆果植物表型性状调查研究 |
| 1.1 材料与方法 |
| 1.2 结果与分析 |
| 1.3 讨论与小结 |
| 第二章 四种抗寒小浆果植物茎叶挥发性物质评价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3 讨论与小结 |
| 第三章 四种抗寒小浆果植物花挥发性物质分析研究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3 讨论与小结 |
| 第四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猕猴桃简介 |
| 1.2 猕猴桃的应用价值 |
| 1.2.1 营养价值 |
| 1.2.2 药用价值 |
| 1.2.3 观赏价值 |
| 1.3 猕猴桃产业简介 |
| 1.4 猕猴桃的传统繁殖方法 |
| 1.4.1 种子实生繁殖 |
| 1.4.2 嫁接繁殖 |
| 1.4.3 扦插繁殖 |
| 1.5 猕猴桃离体再生与繁殖技术 |
| 1.5.1 茎段培养与植株再生 |
| 1.5.2 不定芽的诱导 |
| 1.5.3 芽生根 |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 |
| 第二章 软枣猕猴桃无菌离体快速繁殖体系的建立 |
| 2.1 试验材料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培养基 |
| 2.2.2 培养条件 |
| 2.2.3 外植体的消毒 |
| 2.2.4 芽的诱导 |
| 2.2.5 芽的增殖 |
| 2.2.6 芽的生根 |
| 2.2.7 组培苗炼苗与移栽 |
| 2.3 数据统计及分析方法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 3.1 三个软枣猕猴桃品种外植体的消毒 |
| 3.2 三个软枣猕猴桃品种芽增殖 |
| 3.2.1 不同种类和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对芽增殖的影响 |
| 3.2.2 不同浓度的赤霉素对芽增殖的影响 |
| 3.2.3 不同浓度BA与赤霉素组合对芽增殖的影响 |
| 3.2.4 不同种类培养基对芽增殖和生长的影响 |
| 3.3 三个软枣猕猴桃品种芽生根 |
| 3.3.1 不同浓度IBA对芽生根的影响 |
| 3.3.2 不同种类和浓度生长素对芽生根的影响 |
| 3.4 三个软枣猕猴桃品种移栽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讨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锥栗概述 |
| 1.2 嫁接研究进展 |
| 1.2.1 嫁接方法 |
| 1.2.1.1 芽苗砧嫁接 |
| 1.2.1.2 插皮接 |
| 1.2.2 嫁接成活的基本原理 |
| 1.2.3 影响嫁接成活的因素 |
| 1.2.3.1 嫁接亲和力 |
| 1.2.3.2 外部因素 |
| 1.3 不同砧木嫁接对生长的影响 |
| 1.4 不同砧木嫁接对光合的影响 |
| 1.5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5.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
| 1.5.2 目的与意义 |
| 1.6 技术路线 |
| 2 不同芽苗砧对锥栗嫁接苗生长及光合的影响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试验地概况 |
| 2.1.2 试验材料 |
| 2.1.3 试验方法 |
| 2.1.3.1 芽苗砧嫁接方法流程 |
| 2.1.3.2 成活率及生长指标测定方法 |
| 2.1.3.3 芽苗砧嫁接愈合过程解剖学观察 |
| 2.1.3.4 光合指标测定方法 |
| 2.2 调查统计及数据处理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不同砧穗愈合过程解剖学观察 |
| 2.3.1.1 外部愈合情况观察 |
| 2.3.1.2 早期内部愈合情况观察 |
| 2.3.2 不同砧穗组合生长指标比较 |
| 2.3.2.1 不同砧穗组合成活率比较 |
| 2.3.2.2 不同砧穗组合苗高年生长变化规律 |
| 2.3.2.3 不同砧穗组合地径年生长变化规律 |
| 2.3.2.4 不同砧穗组合生物量比较 |
| 2.3.3 不同砧穗组合光合指标比较 |
| 2.3.3.1 不同砧穗组合光响应比较 |
| 2.3.3.2 不同砧穗组合二氧化碳响应比较 |
| 2.3.3.3 不同砧穗组合光合日变化比较 |
| 2.4 小结与讨论 |
| 2.4.1 小结 |
| 2.4.2 讨论 |
| 2.4.2.1 影响芽苗砧嫁接成活率的因素 |
| 2.4.2.2 不同砧穗组合生长及光合指标 |
| 3 二年生不同砧木对锥栗嫁接苗生长及光合的影响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试验地概况 |
| 3.1.2 试验材料 |
| 3.1.2.1 插皮接试验材料 |
| 3.1.3 试验方法 |
| 3.1.3.1 插皮接方法流程 |
| 3.1.3.2 成活率及生长指标测定方法 |
| 3.1.3.3 光合指标测定方法 |
| 3.2 调查统计及数据处理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不同砧穗组合成活率及生长指标比较 |
| 3.3.1.1 不同砧穗组合成活率比较 |
| 3.3.1.2 不同砧穗组合苗高年生长变化规律 |
| 3.3.1.3 不同砧穗组合地径年生长变化规律 |
| 3.3.1.4 不同砧穗组合生物量比较 |
| 3.3.2 不同砧穗组合光合指标比较 |
| 3.3.2.1 不同砧穗组合光响应比较 |
| 3.3.2.2 不同砧穗组合二氧化碳响应比较 |
| 3.3.2.3 不同砧穗组合光合日变化比较 |
| 3.4 小结与讨论 |
| 3.4.1 小结 |
| 3.4.2 讨论 |
| 3.4.2.1 两年生砧木嫁接对生长的影响 |
| 3.4.2.2 两年生砧木嫁接对光合的影响 |
| 4 结论与创新点 |
| 4.1 本研究的结论 |
| 4.1.1 不同芽苗砧对锥栗嫁接苗生长及光合的影响 |
| 4.1.2 两年生不同砧木对锥栗嫁接苗生长及光合的影响 |
| 4.2 创新点 |
| 4.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试验图片 |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2.1 果树生长与结果特性 |
| 1.2.2 果树繁殖方式对生长的影响 |
| 1.2.3 枣树繁殖与栽培 |
| 1.2.4 灵武长枣栽培现状 |
| 1.2.5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枣树研究中的应用 |
| 1.3 研究展望 |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技术路线图 |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地概况 |
| 2.2 试验材料 |
| 2.3 试验方法 |
| 2.4 测定指标 |
|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 3.1 灵武长枣嫁接、根蘖繁殖植株形态与生长比较 |
| 3.1.1 枣吊生长比较 |
| 3.1.2 二次枝生长比较 |
| 3.1.3 叶片光合特性比较 |
| 3.1.4 根系分布比较 |
| 3.2 灵武长枣嫁接、根蘖繁殖植株果实形态与营养品质比较 |
| 3.2.1 果实形态比较 |
| 3.2.2 果实营养品质比较 |
| 3.3 灵武长枣嫁接、根蘖繁殖植株果实转录组测序差异分析 |
| 3.3.1 灵武长枣果实转录组测序质量评估 |
| 3.3.2 参考序列比对分析 |
| 3.3.3 RNA-seq整体质量评估 |
| 3.3.4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
| 3.3.5 差异表达分析 |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 4.1 讨论 |
| 4.1.1 灵武长枣嫁接、根蘖繁殖植株形态与生长 |
| 4.1.2 灵武长枣嫁接、根蘖繁殖植株果实形态与营养品质 |
| 4.1.3 有机酸和氨基酸代谢相关差异基因及代谢物 |
| 4.2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1.1 ‘杨氏金红50号’猕猴桃的生物学特性 |
| 1.2 猕猴桃传统育苗方法 |
| 1.2.1 实生嫁接法 |
| 1.2.2 扦插法 |
| 1.3 猕猴桃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
| 1.3.1 茎段、叶片、叶柄培养 |
| 1.3.2 花药培养 |
| 1.3.3 胚乳培养 |
| 1.3.4 原生质体培养 |
| 1.3.5 猕猴桃组织培养中的问题与展望 |
| 1.4 主要研究工作 |
| 1.4.1 本研究目的意义 |
| 1.4.2 关键技术与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杨氏金红50号’猕猴桃芽增殖培养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材料 |
| 2.1.2 试验准备 |
| 2.1.3 方法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杨氏金红50 号’猕猴桃带芽茎段消毒方式筛选 |
| 2.2.2 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对带芽茎段腋芽诱导的影响 |
| 2.2.3 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对芽增殖的影响 |
| 2.3 讨论 |
| 第三章 ‘杨氏金红50号’猕猴桃的生根培养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材料 |
| 3.1.2 试验准备 |
| 3.1.3 方法 |
| 3.1.4 数据统计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不同激素对不定芽生根率的影响 |
| 3.2.2 不同激素对不定芽基部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 |
| 3.2.3 不同激素对不定芽生根数量的影响 |
| 3.2.4 不同激素对不定芽根长的影响 |
| 3.2.5 不同激素对不定芽根形成部位的影响 |
| 3.2.6 不同激素对不定芽根形成的综合评价 |
| 3.3 讨论 |
| 第四章 ‘杨氏金红50号’猕猴桃组培苗炼苗与移栽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材料 |
| 4.1.2 试验准备 |
| 4.1.3 方法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炼苗的成活率及长势 |
| 4.2.2 田园土移栽的成活率及长势 |
| 4.3 讨论 |
| 第五章 ‘杨氏金红50号’猕猴桃叶片、叶柄培养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材料 |
| 5.1.2 试验准备 |
| 5.1.3 方法 |
| 5.1.4 数据处理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2.1 ‘杨氏金红50 号’猕猴桃叶片不定芽的直接诱导 |
| 5.2.2 ‘杨氏金红50 号’猕猴桃叶柄不定芽的直接诱导 |
| 5.3 讨论 |
| 第六章 工厂化育苗模式建立与经济效益分析 |
| 6.1 工厂化育苗模式建立 |
| 6.1.1 技术路线 |
| 6.1.2 工厂化育苗流程 |
| 6.1.3 工厂化育苗模式 |
| 6.2 成本分析 |
| 6.2.1 工厂选址与成本 |
| 6.2.2 全年组培苗产量推算 |
| 6.2.3 设备的折旧费 |
| 6.2.4 药品成本 |
| 6.2.5 水电费用 |
| 6.2.6 人工成本 |
| 6.2.7 生产成本汇总与收益计算 |
| 6.3 讨论 |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 创新点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