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力生,胡飞,王华[1](2016)在《低温对台湾青枣(Zizyphus mauritiana Lam.)苗期形态的影响》文中提出在人工模拟试验箱设置-4、-3、-2、-1、0、1和2℃共7个低温处理,每个低温处理持续时间设1、2和3 d共3个水平,观测低温对台湾青枣苗期形态的影响及低温处理后的恢复情况,确定台湾青枣苗期的低温受害指标;并在5个地理移置点进行自然低温试验,观测不同低温条件对台湾青枣苗期形态的影响及低温处理后恢复情况,验证和完善台湾青枣苗期的低温指标。结果表明:极端最低气温低于-2℃时,青枣苗受害,确定-2℃为低温临界受害指标;极端最低气温低于-4℃时,青枣苗死亡率可达67%,确定-4℃为低温致死指标;冬季最低气温如高于0℃对树体、花果均无不良影响;连续多日出现剧烈的温度变化会导致青枣苗落叶。本研究结合人工模拟低温实验及自然低温试验构建的台湾青枣苗期低温指标较台湾资料中的青枣低温耐受力要强,可为青枣苗期管理及寒害防御提供科学依据。
万鹰[2](2013)在《台湾大青枣引种栽培应该注意的问题及病虫害防治初探》文中认为介绍了台湾大青枣种植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及常见的白粉病、炭疽病、疫病、轮纹病等病害和桔小实蝇、柑橘叶螨、桔粉蚧、星天牛、毒蛾、蜗牛等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特点和防治方法。
薛瑾[3](2008)在《北京地区台湾青枣不同品种对比试验及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对9个引种至北京市林业果树研究所的台湾青枣品种进行了设施栽培对比试验,通过品种生物学特性对比、叶片光合性状、抗寒性对比,栽培管理措施及杂交育种的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台湾青枣各品种均能够在北京林果所日光温室中正常生长,但依据其生长量及叶片(观测性状及光合性状),枝条,花果的对比研究表明适宜北京大棚栽培的品种为高朗1号。其次为脆蜜、碧云、五千种。(2)台湾青枣抗性的研究表明:台湾青枣不同品种抗寒性及抗病性差异显着,其中五千种的抗寒性最好,而黄冠的抗寒性最差。另外在秋冬季节。随气温降低,抗寒性逐渐增强。台湾青枣必须栽培在温室的高温高湿环境中,才能保证顺利过冬、而大棚的高温高湿环境使得其极容易感染病虫害,其中泰国蜜枣对病虫害的抗性最差,而缅甸枣和碧云抗性较好。(3)栽培特性对比研究得出:增施N、P、K肥可显着提高坐果率,三者最佳配比为N:P:K≈3:1:3。喷施赤霉素对提高坐果率效果显着,其中以碧云对赤霉素最敏感,赤霉素的浓度水平以15mg/kg效果最好。(4)丰产措施试验中可以看出:环剥和摘心都可以有效的提高台湾青枣的坐果率,其中以既环剥主干又环剥一次枝效果最好。同样,断根也可以提高台湾青枣的坐果率,而试验表明陆续切断四面根系的断根方式在提高坐果率方面优于一次性切断四面根系的断根方式。
朱玲燕[4](2008)在《台湾大青枣引种及丰产栽培技术总结》文中提出台湾大青枣学名为毛叶枣,原产印度,后引种我国台湾,是一种优良的热带、亚热带珍稀水果,其果形优美,色泽鲜艳,兼具苹果、梨、枣的多种风味,故享有"热带小苹果"之美誉,深受消费者的
杨亚琴,潘露[5](2007)在《台湾大青枣在榕江地区引种栽培的适应性》文中提出
李颖岳,续九如,马庆华[6](2007)在《大棚栽培台湾青枣促果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大棚栽培的5个台湾青枣品种为材料,分别研究喷施赤霉素和环剥对促进坐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一定浓度的赤霉素能够促进台湾青枣提高坐果率,品种之间没有显着差异;浓度为15mg/L的赤霉素能够显着提高坐果数,但赤霉素浓度过高,则会造成大量落花,反而对坐果不利;环剥能够极有效地促进坐果,各品种台湾青枣环剥后坐果率都增长在45%以上。
周明强,龚德勇,班秀文[7](2007)在《大青枣在贵州的适应性及发展前景分析》文中指出根据大青枣的生物学特性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结合贵州南亚热带区域气候条件及自然资源状况,分析大青枣在贵州的区域适应性及发展前景,并提出发展建议和措施,为贵州发展大青枣种植提供参考。
史良[8](2007)在《辽宁朝阳引种台湾青枣品种对比及栽培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台湾青枣学名毛叶枣(Zizyphus mauritiana Lam.)原产印度,具有速生、早实、丰产、果大、晚熟等优良特点,是目前极具开发价值的经济果树之一。本研究将台湾青枣11个品种引种到辽宁省朝阳进行设施栽培对比试验。通过对各品种叶片性状、果实性状、果实品质、嫁接技术、主干更新等方面的试验、测定及分析,选择适宜在北方地区大棚栽种的台湾青枣良种。并通过与南方露地栽培相同品种的对比,对台湾青枣引种北方大棚栽培的效果做出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台湾青枣在朝阳地区大棚栽植能正常生长和开花结果,没有发生严重病虫害,能够保持原有的特点,引种已获得成功。(2)通过对引种台湾青枣各品种果实性状和果实品质进行的测定,得出各品种在平均单果重和果实大小等方面差异显着;在总糖、总酸、VC、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也有较大的差异。综合各指标,蜜枣、脆蜜和高朗1号3个品种的果实性状和品质最好。甚至在果实品质方面优于南方果实。(3)在北方地区,适宜台湾青枣嫁接的时间是7月份,嫁接成活率明显高于其他月份。不同嫁接方法中,插皮接的成活率最高,可在今后的生产中优先采用此法。(4)为提高坐果率和适应大棚内栽培,北方青枣需要每年进行主干更新,最适宜的截干时间是每年的3、4月份。最适宜的截干高度是30-40cm左右。
薛岩[9](2007)在《台湾青枣生长期不同施肥方案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台湾青枣学名毛叶枣(Zizyphus mauritiana Lam),起源于印度,在缅甸、越南、亚洲南部、非洲、澳大利亚,及我国福建、云南等地也有野生分布。台湾青枣系鼠李科枣属植物,为常绿小乔木或大灌木,属多年生落叶乔木。享有“热带小苹果”的美誉,被认为是目前极具开发价值的经济果树之一。本论文主要研究台湾青枣施肥试验,旨在通过16种方法的肥料营养配比实验,并经过长时间的精心观察、调整,实验分析对比,找出最合理的营养配比,即青枣茁壮成长和速生丰产必需元素的最佳配比结构。可指导种植地青枣的推广,使其成为地区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主栽品种。本试验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共有16种施肥处理,通过对台湾青枣土壤的全量分析(氮、磷、钾,有机质,PH值)和台湾青枣叶片的氮磷钾营养元素的分析对比,得出台湾青枣6~9月期间,施用N肥27.3g,P肥5.89g,K肥31.95g,可使植株中的含氮量变化显着;施用N肥27.45g,P肥2.95g,K肥15.97g,可使植株中的含磷量和含钾量变化显着。并利用数理统计回归分析建立了针对台湾青枣的初步施肥模型。
边文范[10](2006)在《北京地区台湾青枣设施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对11个引种至北京市林业果树研究所的台湾青枣品种进行了设施栽培对比试验,通过品种对比、繁殖技术、盆栽试验及栽培管理措施的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 (1)品种对比试验得出:适宜北京大棚栽培的品种为高朗1号。其次为大世界、泰国蜜枣、黄冠和碧云、脆蜜。(2)盆栽试验得出:用大口径的盆较好;上盆前一个月断根处理后,在平茬后或萌芽期上盆的效果较好;最佳基质是:土壤土:鸡粪=3∶1,其次为:土壤土:鸡粪:珍珠岩=2∶1∶1;最佳盆栽品种是泰国蜜枣。(3)繁殖技术研究得出:砧木滇刺枣的种子出饱满种仁率为50%;以带种壳浸水60小时的种子催芽较好,出芽率达48%,播种温度为22-26℃,出苗率达40%;播种基质细沙较好。越南毛叶枣的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0.1+IAA0.1+BA0.01;台湾青枣的外植体灭菌HgCl2比NaClO的灭菌效果好且HgCl2的灭菌时间以3-4分钟为好。在启动和分化培养中,品种间以及生长调节剂IBA和6-BA的浓度对培养均有明显影响。其中品种对启动培养影响最大,大世界启动培养最容易,而黄冠和蜜枣启动培养最难。6-BA对分化效果影响最为显着。但各因素各水平的分化增值率均不高,最高者才达到40%。所以台湾青枣的分化培养还没有取得成功,还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和提高。(4)栽培管理措施研究得出:增施N、P、K肥可显着提高座果率,三者最佳配比为N∶P∶K≈3∶1∶3。喷施赤霉素对提高座果率效果显着,其中以碧云品种对赤霉素最敏感,赤霉素的浓度水平以15ppm效果最好。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人工模拟低温试验 | 
| 1.3 自然低温试验 | 
| 1.4 树苗叶片形态变化观测及等级划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模拟低温对青枣苗形态的影响 | 
| 2.1.1 人工气候箱模拟低温对青枣苗形态的影响 | 
| 2.1.2 青枣不同低温处理的形态变化和恢复 | 
| 2.2 自然低温对青枣苗形态的影响 | 
| 2.2.1南岭立体气候站低温对青枣苗形态的影响 | 
| 2.2.2 南岭立体气候站低温后青枣苗的恢复情况 | 
| 2.3 曲江、台山低温对青枣苗的影响 | 
| 3 讨论 | 
| 1 台湾大青枣引种栽培的问题 | 
| 1.1 生产问题 | 
| 1.1.1 环境条件 | 
| 1.1.2 管理技术 | 
| 1.2 销路问题 | 
| 2 台湾大青枣病虫害防治 | 
| 2.1 病害 | 
| 2.1.1 白粉病 | 
| 2.1.2 炭疽病 | 
| 2.1.3 疫病 | 
| 2.1.4 轮斑病 | 
| 2.2 虫害 | 
| 2.2.1 柑橘小实蝇 | 
| 2.2.2 柑橘叶螨 | 
| 2.2.3 柑橘粉蚧 | 
| 2.2.4 星天牛 | 
| 2.2.5 毒蛾 | 
| 2.3 其他有害生物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台湾青枣的生物学特性 | 
| 1.1.1 植物学特性 | 
| 1.1.2 物候期 | 
| 1.1.3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 
| 1.2 台湾青枣的利用价值 | 
| 1.2.1 台湾青枣的营养价值 | 
| 1.2.2 台湾青枣的保健价值 | 
| 1.2.3 台湾青枣的经济价值 | 
| 1.2.4 台湾青枣的观赏价值 | 
| 1.2.5 台湾青枣的生态价值 | 
| 1.3 台湾青枣的资源分布 | 
| 1.4 国内引种台湾青枣的现状 | 
| 1.4.1 我国南方引种台湾青枣的现状 | 
| 1.4.2 我国北方引种台湾青枣现状 | 
| 1.4.3 我国台湾青枣繁殖技术研究 | 
| 1.5 国内外果树设施栽培的历史和现状 | 
| 1.5.1 国外果树设施栽培概况 | 
| 1.5.2 我国果树设施栽培概况 | 
| 1.5.3 台湾青枣设施栽培发展的意义 | 
| 1.6 枣树抗寒性研究现状 | 
| 1.7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 1.7.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 1.7.2 本试验研究的技术路线 | 
| 1.8 试验地概况及试验设施 | 
| 1.8.1 试验地概况 | 
| 1.8.2 试验设施 | 
| 2 台湾青枣不同品种生物学特性对比研究 | 
| 2.1 试验材料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生长量对比 | 
| 2.2.2 叶片性状对比 | 
| 2.2.3 枝条性状观测对比 | 
| 2.2.4 花、果性状对比 | 
| 2.2.5 光合性状对比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生长量对比 | 
| 2.3.2 叶片性状对比 | 
| 2.3.3 枝条性状对比 | 
| 2.3.4 花、果性状对比 | 
| 2.3.5 光合性状对比 | 
| 2.4 小结 | 
| 3 台湾青枣不同品种栽培特性对比研究 | 
| 3.1 试验材料 | 
| 3.1.1 抗寒性研究 | 
| 3.1.2 抗病虫性 | 
| 3.1.3 丰产栽培特性 | 
| 3.2 试验方法 | 
| 3.2.1 抗寒性研究 | 
| 3.2.2 抗病虫性 | 
| 3.2.3 丰产栽培特性 | 
|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 3.3.1 抗寒性研究 | 
| 3.3.2 抗病虫性 | 
| 3.3.3 丰产栽培性 | 
| 3.4 小结 | 
| 4 台湾青枣对不同丰产措施的反应 | 
| 4.1 试验材料 | 
| 4.2 试验方法 | 
| 4.2.1 环剥、摘心措施 | 
| 4.2.2 根系调查 | 
| 4.2.3 断根试验 | 
| 4.2.4 施肥试验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环剥、摘心措施 | 
| 4.3.2 根系调查 | 
| 4.3.3 断根试验 | 
| 4.3.4 施肥试验 | 
| 4.4 小结 | 
| 5. 台湾青枣杂交育种初探 | 
| 5.1 试验材料 | 
| 5.2 试验方法 | 
| 5.3 结果与分析 | 
| 5.4 小结 | 
| 6 结论与讨论 | 
| 6.1 结论 | 
| 6.2 讨论 | 
| 6.2.1 提高开花坐果率,丰产问题 | 
| 6.2.2 改善种植模式,扩大推广途径 | 
| 6.2.3 关于杂交育种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作者简介 | 
| 导师简介 | 
| 致谢 | 
| 1 生物学特性与引种地概况 | 
| 1.1 生长结果特性 | 
| 1.2 引种环境条件 | 
| 1.3 引种地概况 | 
| 2 引种栽培技术 | 
| 2.1 苗木来源 | 
| 2.2 定植 | 
| 2.3 配植授粉树 | 
| 2.4 肥水管理 | 
| 2.5 整形修剪 | 
| 2.6 搭棚护果 | 
| 2.7 花果管理 | 
| 2.8 病虫防治 | 
| 3 引种表现 | 
| 3.1 生长发育特性 | 
| 3.2 开花结实习性 | 
| 3.3 丰产特性 | 
| 3.4 耐寒特性 | 
| 4 影响因素 | 
| 4.1 年均温低, 温度先天不足 | 
| 4.2 无霜期短, 霜冻在所难免 | 
| 4.3 温差较大, 易受低温寒害 | 
| 4.4 选园不当, 留下霜冻陷阱 | 
| 5 几点建议 | 
| 5.1 适宜的地区引种 | 
| 5.2 适当的地址建园 | 
| 5.3 局部的地形种植 | 
| 5.4 大棚设施栽培 | 
| 5.5 提高抗寒能力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引种栽培地概况 | 
| 1.3 试验方法 | 
| 1.3.1 赤霉素对促进坐果的影响 | 
| 1.3.2 环割对促进坐果的影响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赤霉素对促进坐果的影响 | 
| 2.2 环割对促进坐果的影响 | 
| 3 结论 | 
| 4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台湾青枣的栽培历史 | 
| 1.2 生物学特性及其适宜环境条件 | 
| 1.2.1 生物学特性 | 
| 1.2.2 适宜环境条件 | 
| 1.2.2.1 光照 | 
| 1.2.2.2 温度 | 
| 1.2.2.3 水分 | 
| 1.2.2.4 土壤 | 
| 1.2.2.5 风 | 
| 1.3 引种利用价值 | 
| 1.3.1 营养价值 | 
| 1.3.2 经济价值 | 
| 1.3.3 生态效益 | 
| 1.3.4 观赏价值 | 
| 1.3.5 果品加工及其他利用价值 | 
| 1.4 栽培管理措施 | 
| 1.4.1 建园种植方式 | 
| 1.4.1.1 露地种植 | 
| 1.4.1.2 保护地栽培 | 
| 1.4.2 水肥管理 | 
| 1.4.2.1 灌溉 | 
| 1.4.2.2 施肥 | 
| 1.4.3 树体管理 | 
| 1.4.4 花果管理 | 
| 1.4.5 适时扣棚 | 
| 1.4.6 病虫害的防治 | 
| 1.5 现有品种和良种繁育技术 | 
| 1.5.1 台湾青枣的主要品种 | 
| 1.5.2 良种繁育技术 | 
| 1.5.3 前景展望 | 
| 1.6 立题依据 | 
| 2. 台湾青枣叶片性状对比研究 |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2.1.1 试验材料 | 
| 2.1.2 试验方法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朝阳棚栽台湾青枣不同品种叶片性状对比研究 | 
| 2.2.2 不同地区相同品种台湾青枣叶片性状对比 | 
| 2.3 小结 | 
| 3. 台湾青枣果实性状对比研究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试验材料 | 
| 3.1.2 试验方法 | 
| 3.1.2.1 不同品种果实性状测定 | 
| 3.1.2.2 不同地区相同品种果实性状测定 | 
| 3.1.2.3 果实品质分析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朝阳地区棚栽台湾青枣不同品种果实性状对比研究 | 
| 3.2.2 不同产地相同品种台湾青枣的果实性状对比研究 | 
| 3.2.3 果实品质分析 | 
| 3.2.3.1 不同品种果实品质分析 | 
| 3.2.3.2 不同产地相同品种果实品质分析 | 
| 3.3 小结 | 
| 4. 台湾青枣嫁接繁殖技术的研究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试验材料 | 
| 4.1.2 试验方法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嫁接试验结果 | 
| 4.2.3 不同嫁接方法对成活率的影响 | 
| 4.3 小结 | 
| 5. 台湾青枣主干更新试验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试验材料 | 
| 5.1.2 试验方法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2.1 不同品种相同高度截干后发芽数 | 
| 5.2.2 不同截干高度的试验结果 | 
| 5.3 小结 | 
| 6. 结论与讨论 | 
| 6.1 结论 | 
| 6.2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导师简介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1. 引言 | 
| 1.1 台湾青枣品种介绍 | 
| 1.1.1 台湾青枣的生长环境 | 
| 1.1.2 台湾青枣的形态特征 | 
| 1.1.3 台湾青枣的多重价值 | 
| 1.1.4 台湾青枣的引种历史及栽培现状 | 
| 1.2 台湾青枣的栽培、管理、储运技术 | 
| 1.2.1 种植方法 | 
| 1.2.2 种植时间和密度 | 
| 1.2.3 营养与施肥 | 
| 1.2.4 树体管理 | 
| 1.2.5 因地管理和用水管理 | 
| 1.2.6 温湿管理 | 
| 1.2.7 花果管理和病虫害防治 | 
| 1.3 引种台湾青枣的意义及存在问题 | 
| 1.4 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台湾青枣土壤和枝叶营养元素含量影响的意义 | 
| 1.4.1 合理施用氮磷钾的益处 | 
| 1.4.2 氮、磷、钾肥的不合理施用带来的危害 | 
| 1.5 立题依据和技术路线 | 
| 1.5.1 立题依据 | 
| 1.5.2 技术路线 | 
| 1.6 台湾青枣的试验地概况 | 
| 2. 台湾青枣的施肥水平方案 | 
| 2.1 施肥配置方案和试验设计方案 | 
| 2.1.1 施肥配置方案 | 
| 2.1.2 试验设计方案 | 
| 2.2 施肥设计 | 
| 3. 施肥方法 | 
| 3.1 基肥 | 
| 3.2 追肥 | 
| 3.2.1 沟施 | 
| 3.2.2 喷施 | 
| 3.2.3 及时疏花疏果 | 
| 3.2.4 修校整形 | 
| 3.2.4.1 幼树修剪 | 
| 3.2.4.2 当年生枣树修剪 | 
| 3.2.4.3 主枝回缩修剪 | 
| 3.2.4.4 枝梢修剪 | 
| 4. 台湾青枣土壤的全量分析 | 
| 4.1 实验材料 | 
| 4.2 实验方法 | 
| 4.2.1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 
| 4.2.2 土壤氮、磷、钾和PH值及有机质的测定 | 
| 4.3 结果及分析 | 
| 4.3.1 施肥对土壤成分的影响 | 
| 4.3.2 台湾青枣施肥量与土壤测定元素含量的回归分析 | 
| 5. 台湾青枣叶片营养成分分析对比 | 
| 5.1 实验材料 | 
| 5.2 实验方法 | 
| 5.2.1 材料采集和处理 | 
| 5.2.2 叶片氮磷钾的测定 | 
| 5.3 结果及分析 | 
| 5.3.1 田间台湾青枣对比试验 | 
| 5.3.2 田间台湾青枣果重和坐果率统计分析 | 
| 5.3.3 盆栽品种对比试验 | 
| 6. 结论与讨论 | 
| 6.1 结论 | 
| 6.2 讨论 | 
| 附图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导师简介 | 
| 致谢 | 
| 独创性声明 | 
|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台湾青枣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 
| 1.1.1 植物学特性 | 
| 1.1.2 物候期 | 
| 1.1.3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 
| 1.2 台湾青枣的利用价值 | 
| 1.3 台湾青枣的资源分布 | 
| 1.4 果树设施栽培的历史和现状 | 
| 1.4.1 国外果树设施栽培概况 | 
| 1.4.2 我国果树设施栽培概况 | 
| 1.4.3 台湾青枣设施栽培发展的意义 | 
| 1.5 台湾青枣的引种现状 | 
| 1.5.1 我国南方引种台湾青枣现状 | 
| 1.5.2 我国北方引种台湾青枣现状 | 
| 1.6 台湾青枣繁殖技术研究 | 
| 1.6.1 砧木毛叶枣的播种繁殖 | 
| 1.6.2 台湾青枣的组培繁殖 | 
| 1.7 国内外盆栽及基质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 
| 1.7.1 国内外盆栽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 
| 1.7.2 国内外栽培基质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 
| 1.8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 1.8.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 1.8.2 本试验研究的技术路线,见图1-1。 | 
| 1.9 试验地概况及试验设施 | 
| 1.9.1 试验地概况 | 
| 1.9.2 试验设施 | 
| 2 台湾青枣品种对比试验 | 
| 2.1 试验材料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成活率对比 | 
| 2.2.2 叶片性状对比 | 
| 2.2.3 枝条性状对比 | 
| 2.2.4 花、果性状对比 | 
| 2.2.5 根系调查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成活率对比 | 
| 2.3.2 叶片性状对比 | 
| 2.3.3 枝条性状对比 | 
| 2.3.4 花、果性状对比 | 
| 2.4 小结 | 
| 3 台湾青枣的盆栽研究 | 
| 3.1 盆栽预备处理 | 
| 3.1.1 试验材料 | 
| 3.1.2 试验方法 | 
| 3.1.3 结果与分析 | 
| 3.2 盆栽试验 | 
| 3.2.1 试验材料 | 
| 3.2.2 试验方法 | 
| 3.2.3 结果与分析 | 
| 3.3 小结 | 
| 4 台湾青枣的繁殖技术研究 | 
| 4.1 砧木毛叶枣播种育苗技术研究 | 
| 4.1.1 试验材料 | 
| 4.1.2 试验方法 | 
| 4.1.3 结果与分析 | 
| 4.1.4 小结 | 
| 4.2 砧木及台湾青枣品种的组培繁殖试验 | 
| 4.2.1 砧木毛叶枣的生根培养 | 
| 4.2.2 台湾青枣的组培繁殖 | 
| 4.3 小结 | 
| 5 设施栽培台湾青枣的管理措施 | 
| 5.1 施肥试验 | 
| 5.1.1 试验材料 | 
| 5.1.2 试验方法 | 
| 5.1.3 结果与分析 | 
| 5.2 喷施赤霉素试验 | 
| 5.2.1 试验材料 | 
| 5.2.2 试验方法 | 
| 5.2.3 结果与分析 | 
| 5.3 小结 | 
| 6 结论与讨论 | 
| 6.1 结论 | 
| 6.2 讨论: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工作建议 | 
| 6.2.1 提高开花座果率,丰产问题 | 
| 6.2.2 改善繁殖方法,寻找北方合适的繁殖途径 | 
| 6.2.3 改善种植模式,扩大推广途径 | 
| 6.2.4 对选育新品种重视不够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图版Ⅰ 台湾青枣北京设施栽培的生长状况 | 
| 图版Ⅱ 台湾青枣的盆栽 | 
| 图版Ⅲ 台湾青枣的繁殖技术研究 | 
| 图版Ⅳ | 
| 作者简介 | 
| 导师简介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