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茜龄[1](2009)在《桑树多倍体育种材料诱变创制及优系选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桑树是重要的经济林木树种,桑叶是唯一能使家蚕正常新陈代谢的饲料:桑果,即桑椹,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发展前景广阔。桑树多倍体特别是三倍体植株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特点,受到广大育种科技工作者的重视。三倍体桑树品种一般是由优良的四倍体与优良的二倍体杂交后,经选择、培育而获得。自然界的野生四倍体桑树极少,且野生性状强,经济性状较差,不能满足人工三倍体新桑品种选育亲本的要求,人工选配的二倍体杂种F1植株,经秋水仙碱诱导获得优良四倍体桑植株,因有杂交优势及多倍体效应,具有较高的产叶量,可直接应用于生产,也可用作培育三倍体新桑品种的亲本。因此,四倍体育种亲本材料多由人工诱变创制获取。人工创造四倍体桑育种亲本材料,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物理的辐射诱变处理;化学的秋水仙碱诱导处理和生物的杂交技术获得,这三条途径主要在大田进行,受天气,季节影响,周期长。因此本论文主要进行两方面研究,一是采用桑树组织培养与秋水仙碱诱导相结合,在试管内诱导获取人工四倍体桑育种材料,拟克服大田实验的不足之处:二是在大田通过秋水仙碱诱导经杂交选育而成的二倍体桑品种优良单株的萌动冬芽,从中选育出果叶兼用的四倍体桑优系,拟解决农民栽桑经济效益单一的问题。并分析了该四倍体新桑品系与二倍体亲本间,在形态性状、解剖结构及生理生化上的变异,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桑树离体高效再生组培体系的研究本研究以提高桑树离体再生植株频率,建立稳定的桑树组织培养技术体系为研究目的,以桑树种胚为材料,自来水冲洗,用0.1%的HgCl2消毒8 min,无菌水洗4-5次,每次约1 min。消毒后种子放在摇床上或者平摊在灭菌过的培养皿中发芽。用解剖刀切割下胚轴和子叶,并且把下胚轴分成约1.5mm长的上、中、下三段作为外植体,接种在MS培养基附加3 mg·L-1BA+0.3 mg·L-1 IAA+30 g·L-1葡萄糖+7 g·L-1琼脂粉的培养基中,进行愈伤组织和不定芽诱导。实验结果表明,三段下胚轴之间的不定芽诱导率存在显着差异,下胚轴上段,即靠近胚芽的一段诱导率最高,获得了78.7±2.1%的不定芽诱导率:中段次之,不定芽诱导率为39.5±7.996;下段,即靠近胚根的一段褐化严重,基本上诱导不出不定芽。再以下胚轴上段为外植体,接种在MS培养基添加不同的生长素IAA、2,4-D、NAA、以及不同浓度激素组合中,进行愈伤组织和不定芽的诱导。实验结果表明,在桑树组织培养中,细胞分裂素3.0m g·L-1 BA与生长素0.3 mg·L-1 IAA组合对桑树不定芽诱导是最有效的,不定芽的诱导率达到77.6±5.9%;2,4-D诱导的愈伤组织生长快,白色疏松,较难分化出不定芽:AgNO3对不定芽的诱导有促进作用。适当降低生长素的浓度有利于提高增殖培养的增殖系数。在生根培养中,无机盐的浓度和生长素对生根影响较大,较高的无机盐浓度降低生根率并且延长生根时间,无机盐浓度太低,根系柔弱,影响移栽成活率;在1/2MS+0.5 mg·L-1 IBA的固体培养基中生根率可以达到99%。移栽成活率也可达到95%以上。该实验结果将为桑树离体条件下诱导多倍体育种材料奠定了基础,也为桑树遗传转化提供了良好的转化受体技术体系。2.桑树组织培养诱导多倍体育种材料的研究本研究以在桑树离体的条件诱导多倍体育种材料为目的,以桑种子、下胚轴、子叶、不定芽为材料,设计了4个实验:(1)用0.15%、0.2%、0.25%的秋水仙碱溶液处理中桑5801与纳溪桑的杂交F1种子24h、48h、96h,然后接种子叶、胚轴到诱导培养基中。(2)用0.05%、0.1%、0.2%的秋水仙碱溶液处理子叶20min、40min、60min以后接种到诱导培养基中。(3)以2-4 cm长的不定芽分别在0.1%、0.15%、0.2%的秋水仙碱溶液中浸泡2天和3天,然后,用无菌水洗涤4-5次,转接入到新鲜的培养基中,无菌水浸泡作为对照。(4)以0.15%、0.2%、0.25%滴定不定芽的顶芽5天,早晚各一次,两周以后调查不定芽的变异率。实验结果表明,秋水仙碱溶液处理种子及子叶以后经过离体培养,都未获得再生植株;经过秋水仙碱处理过的不定芽生长缓慢,叶片发生畸变,经过体细胞染色体倍数性鉴定,进一步确定桑树四倍体及二倍体。另外,秋水仙碱的浓度是诱导桑树四倍体成功的关键,以0.2%的秋水仙碱浸泡2天后获得桑四倍体的诱导率为14%,以0.25%滴液5天获得了20%的诱导率。经过生根培养,移栽获得再生四倍体植株。该四倍体植株表现出叶片增大,锯齿加深,叶肉变厚,叶色深绿色等性状。既可以作为杂交亲本,也可以在生产上直接利用。这是国内首次在离体条件下,诱导获得的桑树多倍体植株,为桑树多倍体育种材料创制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3.人工四倍体果叶兼用桑新品系的选育研究本研究以满足农民种桑需求,增加农民的亩桑产值,解决蚕农种桑养蚕收效单一,发展我国蚕桑产业为目的,以既产果,又产叶为主要育种目标,采用桑树细胞染色体工程,以我校保存的中桑5801号(二倍体,2n=2x=28)为材料,选育果叶兼用的新型人工多倍体桑树品种。经过观察、调查,从我校保存的中桑5801号中选出发芽早,结果多,生长势旺盛的优良单株,进行了繁殖。2005年2月22日至3月1日,分别用0.2%秋水仙碱溶液:2ppm6-BA+0.2%秋水仙碱溶液;2ppm6-BA+0.25%秋水仙碱溶液:2ppm6-BA+0.22%秋水仙碱溶液,每天早上8:00时,在桑树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前一个小时,采用注射器,对11株,277个脱苞冬芽进行化学诱导处理,连续诱导处理8天,然后对诱导处理的冬芽进行培护管理。2005年5-6月,采用植物酶解去壁低渗法,对277个化学诱导处理冬芽的萌发新梢芽叶,逐个进行体细胞染色体倍数性鉴定。2005年12月20日-26日,我们把一个纯合四倍体(2n=4x=56),2个嵌合体的V1代枝条上的冬芽分别进行了冬季芽接:2006年3月进行嫁接成活率调查,嵌合体的嫁接成活率略高于纯合体株系。2006年5-6月,我们对纯合四倍体(2n=4x=56)V1代嫁接成活的植株,采用植物酶解去壁低渗法,逐一进行体细胞染色体倍数性复查,V1代嫁接成活的15个植株,全为纯合四倍体(2n=4x=56),命名为嘉陵30号。四倍体果叶兼用桑新品系嘉陵30号桑叶叶片增大,叶肉增厚,叶色加深,节间密,叶序紊乱,产叶量高:桑椹果粒大,紫黑色,果肉肥厚,味道鲜美可口,产果量也高。2006年12-2007年1月嫁接V2代冬芽,经过2007年培护管理,2008年重庆市桑树品种区域实验,桑椹产量达到777.5kg/667m2·年,桑叶产量达到2136kg/667m2·年。这一品种的育成推广,将增加农民收入,提高蚕农亩桑效益,增加蚕农收入,促使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4.桑树果叶兼用四倍体与无性系二倍体亲本形态性状及生化成分的比较分析本研究以了解桑树二倍体经过秋水仙碱诱导成四倍体以后,桑树形态性状,生化成分发生的变化为目的,以诱导获得的人工四倍体果叶兼用桑新品系及其无性系二倍体亲本为材料,从外形特征,桑叶产量,桑椹产量,桑叶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桑椹的氨基酸含量,抗氧化物酶活性作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四倍体新桑品系染色体数目增加一倍以后,桑叶的海绵组织增厚,桑叶单株产量提高19.05%,桑椹产量提高16.1%;桑叶蛋白质含量提高10.2%,可溶性糖含量提高10.7%;桑椹的氨基酸含量也明显提高,但不同的氨基酸含量增加的量不同,维生素C含量提高12.9%,多酚含量提高43.3%,总花青素含量提高34.1%,黄酮含量提高47.6%。四倍体桑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抗氧化物酶活性都高于无性系二倍体亲本。据此推测,二倍体桑树染色体加倍以后,植株抗逆性有可能增强。其研究结果,为该人工四倍体材料在桑树多倍体育种中的应用,提供了较好的参考价值。5.桑树果叶兼用四倍体与无性系二倍体亲本光合生理特性及光合结构的研究光合速率是决定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拟从光合生理特性及光合结构阐明该多倍体桑表现出产叶量和产果量高于无性系二倍体亲本的原因为目的。以前面实验获得的人工四倍体新品系及其无性系二倍体亲本为材料,用便携式Li-6400光合测定仪测定光合速率日变化、光响应曲线及CO2-光合曲线;石蜡切片,显微镜观察输导组织即导管和筛管:通过电镜观察气孔结构及叶绿体内部结构等方面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四倍体桑在4月中旬的日变化情况与二倍体相似,均呈双峰曲线,峰值都出现在上午11:00和下午16:00左右,而四倍体桑的Pn全天都高于无性系二倍体亲本。四倍体桑的表观量子效率较无性系二倍体亲本高,分别为0.069和0.05;四倍体桑的光饱和点略小于无性系二倍体亲本,分别为329μmol·m-2·s-1和339μmol·m-2·s-1;饱和光下四倍体桑的光合速率高于无性系二倍体亲本,分别为21.4μmol·m-2CO2·s-1和15.7μmol·m-2CO2·s-1;四倍体桑的呼吸速率较无性系二倍体亲本高,分别为1.26μmol·m-2CO2·s-1和1.16μmol·m-2CO2·s-1;四倍体桑的CO2补偿点较无性系二倍体亲本低分别为60.56μmol·m-2CO2·s-1和67.41μmol·m-2CO2·s-1;四倍体桑的CO2饱和点比无性系二倍体亲本的CO2饱和点低,分别为800μmol·m-2CO2·s-1和900μmol·m-2CO2·s-1,在饱和CO2下其同化速率分别为31.57μmol·m-2CO2·s-1,和31.78μmol·m-2CO2·s-1;四倍体桑的羧化效率(CE)较无性系二倍体亲本高,分别为0.096和0.067。这些实验结果表明,四倍体桑的光合性能较无性系二倍体亲本具有明显的优势。四倍体桑叶绿素含量显着高了二无性系二倍体亲本,四倍体桑的叶绿素a,叶绿素b两种色素的含量均较无性系二倍体亲本高,充分表明四倍体桑较二倍体桑能更好地适应或利用不同的光质成分,其光合能力也相应增强。四倍体桑的RuBP羧化活性极显着高于无性系二倍体亲本,这可能是四倍体桑的净光合速率高于二倍体桑的重要原因。四倍体桑与其无性系二倍体亲本的这些生理差异初步阐明了四倍体产叶量及产果量较无性系二倍体亲本高的生理机制。从桑叶叶片和茎段的解剖结构来看,人工四倍体新桑品系的气孔变大,叶绿体的长度和宽度都明显高于无性系二倍体亲本,表现出巨大性。叶绿体内部淀粉粒增大,数量减少,基粒片层和基质片层都很丰富,基粒片层厚,并且垛叠疏松,排列有序,有利于光合速率的提高。无性系二倍体亲本的淀粉粒多,基粒片层薄,垛叠紧密,不利于光合速率。因而,无性系二倍体亲本的Pn偏低,这可能与叶绿体的结构有关。另外,四倍体桑的输导组织也有一定的变异,导管增粗,导管数增加。这些结构变异构成了人工四倍体新桑品系产叶量高、产果量高的结构基础。
石其伟[2](2006)在《稻草快腐菌剂的筛选及稻草型生物有机肥在小白菜上的应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筛选稻草快腐微生物菌剂,本研究采用室内模拟堆肥的方法,研究了亿安奇乐CM菌、垦德绿、满园春、自配的B2、自配的B15等5组不同的微生物菌剂对稻草腐解效果的影响,并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探讨了效果较好的菌剂发酵而成的生物有机肥在小白菜上的应用效果。所得结果如下: 1.添加微生物菌剂有利于稻草的腐熟,其中以垦德绿(处理2)、满园春(处理3)、自配的B2(处理4)的效果最佳。三种菌剂促进堆体达到50℃的高温的时间比对照提早了5 d以上,高温持续的时间较对照延长了6 d以上,且都满足了堆肥无害化的要求。三种菌剂促进了发酵底物前期的分解作用和后期的腐殖化作用,加速了N的生物固定与硝化,减少了N素损失;同时发酵结束后发酵原料的C/N比降到了18以下,T,即(终点C/N)/(初始C/N)下降到了0.60:水溶性有机C/N比降到了6以下;水溶性有机碳/全氮比值均降到了0.35以下。添加微生物菌剂有利于种子发芽率的提高,其中以菌剂3、4处理最高,达到了80%,菌剂2接近80%;对木质素的降解效果以菌剂3、4最好,菌剂2次之,30天后降解率依次比对照高出了18.66%、17.13%、16.16%;对半纤维素的降解效果以菌剂3最好,菌剂2和菌剂4次之,30天后降解率分别比对照高出了27.93%、22.27%、19.23%;对纤维素的降解效果以菌剂2、3、4较好,30天后降解率依次比对照高出了39.99%、38.09%、30.16%;但所有处理对含水率、pH值及全氮、全磷、全钾和NO3-N含量等影响不大。 2.将垦德绿、满园春、自配的B2菌剂发酵而成的稻草型生物有机肥A、B、C和未加菌剂堆制的有机肥代替部分化肥应用于小白菜上,试验结果表明:生物有机肥处理提高了小白菜生育前期功能叶的叶绿素与叶绿素a的含量,延缓各时期叶绿素a/b比值的下降,从而延缓了叶片的衰老,延长了叶片光合作用时间,为小白菜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善奠定了物质基础。生物有机肥处理提高了小白菜功能叶硝酸还原酶活性,尤以生育前期比较明显,在小白菜移栽后22 d,生物有机肥A、B、C处理小白菜功能叶硝酸还原酶活性分别比纯化肥处理提高了45.50%、40.68%、48.37%。 同时,生物有机肥处理对小白菜生育后期根系总吸收面积与各时期根系的活跃吸收
王世平,李志贵,殷如祥[3](2002)在《“迦姆丰收”在桑树上的应用试验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由于“迦姆丰收”中含有丰富的小分子化的和具有生物活性的各种营养物质,以及天然动植物生技促进剂等易于被植物吸收的物质,所以施用后桑树的新梢长、发芽率、叶幅、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刘建潮,张节伯,严余高,何茂顶,张凤春,李志阳[4](2000)在《植物生长调节剂“迦姆”在桑树上的应用初报》文中指出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植物多倍体育种的研究 |
| 1.1.1 人工多倍体在植物育种中的地位 |
| 1.1.2 人工多倍体育种方法 |
| 1.1.3 多倍体的鉴定方法 |
| 1.1.4 多倍体植物的应用 |
| 1.1.5 植物多倍体的遗传变异研究概况 |
| 1.2 桑树多倍体品种选育情况 |
| 1.2.1 桑树多倍体种质资源 |
| 1.2.2 桑树多倍体育种方法 |
| 1.3 桑树离体培养研究概况 |
| 1.4 果桑研究进展 |
| 1.4.1 果用桑的开发利用 |
| 1.4.2 果用桑资源的基础研究 |
| 1.4.3 果用桑品种选育进展 |
| 1.5 桑树在植物生理学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
| 第二章 引言 |
| 2.1 研究背景 |
| 2.1.1 桑树离体诱导多倍体育种材料 |
| 2.1.2 人工多倍体果叶兼用桑新品系的选育 |
| 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2.2.1 在离体条件下获得桑树多倍体育种材料 |
| 2.2.2 获得人工多倍体果叶兼用桑新品系 |
| 2.3 研究内容 |
| 2.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 2.4.1 桑树组织培养诱导多倍体再生植株的技术路线 |
| 2.4.2 人工多倍体果叶兼用桑育种材料优系的选育及遗传变异研究技术路线 |
| 第三章 桑树组织培养高频再生植株体系的建立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2 试验设计 |
| 3.2.1 预培养的方式试验设计 |
| 3.2.2 外源激素对诱导培养影响的试验设计 |
| 3.2.3 外源激素对增殖培养的影响的试验设计 |
| 3.2.4 下胚轴及子叶不同位置对诱导培养试验设计 |
| 3.2.5 生根培养的试验设计 |
| 3.2.6 炼苗及移栽的试验设计 |
| 3.2.7 数据统计及分析 |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3.3.1 桑种预培预培养方式对愈伤组织及不定芽形成的影响 |
| 3.3.2 外源激素对桑下胚轴愈伤组织的诱导影响 |
| 3.3.3 外源激素浓度及组合对试管苗增殖的影响 |
| 3.3.4 以桑子叶和胚轴不同位置为对诱导培养的影响 |
| 3.3.5 桑离体培养中影响生根的因素分析 |
| 3.3.6 炼苗与移栽 |
| 3.4 讨论 |
| 3.4.1 桑树组培外植体的选择 |
| 3.4.2 外源激素对诱导培养的影响 |
| 3.4.3 AgNO_3对下胚轴诱导培养影响的探讨 |
| 3.4.4 影响试管苗生根的因素的探讨 |
| 第四章 桑树多倍体育种材料的离体诱导及鉴定 |
| 4.1 材料和试剂 |
| 4.1.1 试验材料 |
| 4.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 4.1.3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 4.2 诱导方法 |
| 4.2.1 浸泡法 |
| 4.2.2 滴液法 |
| 4.3 多倍体的鉴定方法 |
| 4.3.1 外部形态特征鉴定 |
| 4.3.2 细胞学鉴定 |
| 4.3.3 生物学性状鉴定 |
| 4.4 结果与分析 |
| 4.4.1 以桑种子为材料的秋水仙碱诱导试验结果 |
| 4.4.2 秋水仙碱溶液浸渍子叶的诱导结果 |
| 4.4.3 秋水仙碱浸渍不定芽的实验结果 |
| 4.4.4 秋水仙碱滴液法处理桑组培不定芽的诱导试验结果 |
| 4.4.5 多倍体的鉴定 |
| 4.5 讨论 |
| 4.5.1 桑树多倍体育种材料离体诱导的外植体选择 |
| 4.5.2 桑树多倍体育种材料离体诱导中秋水仙碱浓度与处理时间的选择 |
| 4.5.3 桑树多倍体育种材料离体诱导方法的选择 |
| 第五章 桑树人工多倍体果叶兼用桑育种优系选育的研究 |
| 5.1 选育目标 |
| 5.2 材料与方法: |
| 5.2.1 材料(即亲本来源) |
| 5.2.2 试验仪器与试剂 |
| 5.2.3 化学诱变 |
| 5.2.4 多倍体植株的确认 |
| 5.2.5 嫁接繁殖 |
| 5.2.6 重庆市桑树品种区域试验 |
| 5.3 结果与分析 |
| 5.3.1 化学诱变脱苞冬芽 |
| 5.3.2 桑多倍体植株的确认 |
| 5.3.3 嫁接繁殖 |
| 5.3.4 株系性状鉴定 |
| 5.4 区域试验 |
| 5.4.1 桑叶产量 |
| 5.4.2 桑椹产量 |
| 5.5 栽培技术要点 |
| 5.6 讨论 |
| 5.6.1 人工四倍体果叶兼用桑特性 |
| 5.6.2 亲本材料的选择 |
| 5.6.3 人工四倍体桑树诱导方法的讨论 |
| 第六章 人工四倍体桑及无性系二倍体桑生长及生化成分上的变异分析 |
| 6.1 材料和方法 |
| 6.2 结果与分析 |
| 6.2.1 四倍体桑株系叶片的变异 |
| 6.2.2 四倍体桑椹特性的变异 |
| 6.2.3 桑叶桑果理化性状比较 |
| 6.2.4 四倍体桑叶、桑椹理化性状的变异 |
| 6.2.5 四倍体桑染色体倍数性的变异 |
| 6.2.6 抗氧化物酶活性差异 |
| 6.3 讨论 |
| 6.3.1 人工四倍体桑形态性状上的变异 |
| 6.3.2 人工四倍体桑与无性系二倍体亲本桑生化成分的差异 |
| 6.3.3 人工四倍体桑与无性系亲本二倍体桑育性差异 |
| 第七章 桑树果叶兼用四倍体与无性系二倍体亲本光合生理特性及光合结构的研究 |
| 7.1 材料和方法 |
| 7.2 结果与分析 |
| 7.2.1 净光合速率及影响因子的测定 |
| 7.2.2 叶绿素含量及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活性差异 |
| 7.2.3 叶片解剖结构和气孔特征 |
| 7.2.4 保卫细胞叶绿体内部结构的观察 |
| 7.2.5 导管观察 |
| 7.3 讨论 |
| 7.3.1 人工四倍体桑与无性系亲本二倍体光合速率特性的探讨 |
| 7.3.2 人工四倍体桑与无性系二倍体亲本叶绿素含量及RuBPcase羧化活性的探讨 |
| 7.3.3 人工四倍体桑与无性系二倍体亲本光合结构差异的探讨 |
| 第八章 综合与结论 |
| 论文的创新 |
| 参考文献 |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及参加课题情况 |
| 致谢 |
| 附图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2.1 生物有机肥的定义及特点 |
| 2.2 生物有机肥发酵条件的研究进展 |
| 2.3 生物有机肥应用研究进展 |
| 3 问题和展望 |
| 3.1 理论研究上的问题 |
| 3.2 生物有机肥生产上的问题 |
| 3.3 生物有机肥施用上的问题 |
| 第二章 不同微生物菌剂对稻草发酵效果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设计及取样 |
| 1.3 测定方法 |
| 1.4 统计分析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菌剂对堆肥温度的影响 |
| 2.2 不同菌剂对堆肥含水量的影响 |
| 2.3 不同菌剂对堆肥电导率(EC)的影响 |
| 2.4 不同菌剂对堆肥 E4/E6的影响 |
| 2.5 不同菌剂对堆肥pH值的影响 |
| 2.6 不同菌剂对堆肥水溶性铵态氮含量的影响 |
| 2.7 不同菌剂对堆肥水溶性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
| 2.8 不同菌剂对堆肥水溶性有机碳氮比(WSC/N-org)的影响 |
| 2.9 不同菌剂对堆肥水溶性有机碳/全氮(WSC/TN)的影响 |
| 2.10 不同菌剂对堆肥 C/N的影响 |
| 2.11 不同菌剂堆肥对种子发芽率(GI)的影响 |
| 2.12 不同菌剂对堆肥 N、P、K养分含量的影响 |
| 2.13 不同菌剂对堆肥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降解的影响 |
| 2.14 各处理腐熟后的有效活菌数及有机质含量比较 |
| 3 讨论 |
| 第三章 生物有机肥对小白菜的作用效果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供试材料 |
| 1.2 试验设计 |
| 1.3 取样与测定 |
| 1.4 测定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生物有机肥对小白菜功能叶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 2.2 生物有机肥对小白菜功能叶中硝酸还原酶(NR)活性的影响 |
| 2.3 生物有机肥对小白菜根系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的影响 |
| 2.4 生物有机肥对小白菜根系活力的影响 |
| 2.5 生物有机肥对小白菜生长性状、产量的影响 |
| 2.6 生物有机肥对小白菜品质的影响 |
| 2.7 生物有机肥对小白菜全氮和蛋白氮含量影响 |
| 3 讨论 |
| 第四章 结论 |
| 1 小结 |
| 1.1 不同微生物菌剂对水稻秸秆发酵效果的影响 |
| 1.2 生物有机肥对小白菜作用效果研究 |
| 2 创新点 |
| 3 前景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