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恬[1](2017)在《跨文化传播下萧乾旅欧作品传播内容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任何作品都是反映有一定时空特征的历史文化、某一区域的社会生活。作为社会文化产物的文学作品必然会显现某种社会文化的特征,烙上某种文化的印记,传播一定的社会文化。萧乾旅欧时期的作品就是这样客观传播了特定时空背景下中国和欧洲的社会生活图景。因此,研究萧乾旅欧时期的作品和萧乾这样的民间跨文化传播主体,不仅有助于中欧双方读者互相了解,而且让我们认识到民间跨文化传播的优势和学习到跨文化传播的成功经验。本文以萧乾所有旅欧期间的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萧乾发回中国的战时旅欧通讯和写给欧洲读者的"英伦五书"的共计399篇文章进行文本内容分析,研究通过萧乾作品这一跨文化传播媒介,中欧双方都表现出了怎样的形象,以及萧乾旅欧作品的传播特点,并探讨呈现出这些特点的原因。探寻萧乾成功的跨文化传播中值得借鉴之处,通过研究发现,萧乾作为一个传播者,萧乾在跨文化传播中摒弃刻板印象,从客观出发,从个体出发分别传播了真实客观的中欧文化图景。在充分了解萧乾这一跨文化传播个人作用的同时,也意识我们需要向世界展示立体丰富的中国,需要更加多元化的对外传播渠道,就需要更多像萧乾这样有影响力的民间对外传播主体,发挥公共外交的实力,树立更为丰富立体的中国形象。
蒋九贞[2](2015)在《熬年》文中研究表明1你抬起早已干涸了的泪眼,想最后看一下侧畔的珠海,看一下更远处的内地,看一下这个世界的林林总总,也有那妈阁山、新葡京的尖顶以及似乎很遥远的关闸边检大楼,甚至几千里外那个叫做徐州的美丽城市。不过,你好像什么也没有看清,一切都恍若隔世般模糊。
王宁[3](2005)在《个人化写作的超性别意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女性作家的“个人化写作”一直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创作与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人们在注意到中国女性主义的兴起及其对菲勒斯中心主义的颠覆的同时,却忽略了这一创作现象中蕴含的“超性别意识”。本文尝试从关键词梳理入手,深入个人化写作文本,阐发内蕴的超性别的人性关怀。 文章从“充满人性体悟的涉渡之筏"、“倾向边缘与弱势的社会关怀”、“穿越‘父亲’脊背的文化哲思”三个方面展开,试图阐明个人化写作是朝向历史、现实与人类的超性别写作。同时,本文亦强调其“个人”视角与性别意识,认为个人化写作的人性关怀执守边缘立场、融会女性原始情感,因而不同于主流的、父权的言说。这一独立发言以女性的纤敏、包容朝向整个世界,坚决地代个人、边缘、弱势发言,怀着美好的情操与理想植根大地,直指苍穹。 然而,讨论个人化写作的超性别意识又不仅仅是希图全面认识一个文学现象,如果此情怀有可能为女性的自我解放提供一点借鉴、有可能对两性和谐的人类社会形成一个召唤、有可能为人类救赎自身喻示一条途径,才真正达成了女作家超性别关怀的愿望。
茜茜[4](2003)在《左岸之爱》文中研究指明 引子那是夏季的夜晚。一个冰冷的夜晚。夜晚有一张席梦思,那是一张汗水湿透的席梦思。曾经温热的席梦思,现在却是冷了。躺在夜晚的席梦思里,我们身心俱冷。我们没有相拥而卧,虽然我们觉得冷。我们的眼睛不看天花板,就是在看墙。我们很疲惫。我们看到的墙是灰色的,刷了灰的漆。墙上有拉斐尔的画。墙因不明亮而显得暖昧。光像一个乖张的小孩,在窗帘外面跳动着。这个不可理喻的小孩举着
何其楼[5](2003)在《让你的“机械鼠”更加健壮》文中研究说明 鼠标是我们平时用得最多的也是最容易受到损坏的一个设备,而机械鼠标则更是如此。但是如果在平常的使用中,我们对它多加关心和爱护的话,那么你心爱的“机械鼠”就会更加健壮。下面,笔者就向大家介绍平时维护鼠标的两条经验。 细心呵护——给你的“机械鼠”加个垫板 在使用机械鼠标的过程中,如果不使用垫板而在光滑的桌面上使用,时间长了,就会在橡胶球和方向小轮上粘上灰尘等脏东西,从而造成鼠
鲁彦周,鲁书潮[6](1998)在《生死抉择(遵义会议前后的毛泽东)》文中指出 1天,阴沉沉,飘洒着秋雨。连绵不绝的山峰,忽高忽低,被云雾笼罩着,时隐时现,给人一种不祥的神秘感。山溪哗哗,从一座桥下流过,桥上站着身披斗笠的红军哨兵。桥后,是几座相连的旧式瓦屋。门楼边,栓着几匹马。军马在不安地骚动。穿过门楼,可见一栋阴暗的大祠堂。在阴暗的大厅里,坐着十来个红军干部,临时拼起来的会议桌上,亮着一盏马灯。人们仿佛刚刚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 研究背景 |
| (二) 研究意义 |
| (三) 研究内容 |
| (四) 研究方法 |
| (五) 研究思路 |
| (六) 文献综述 |
| 一、萧乾战时欧洲通讯内容分析 |
| (一) 研究设计 |
| 1. 样本描述和选取 |
| 2. 类目构建 |
| 3. 统计方法 |
| (二) 样本内容分析 |
| 1. 报道总量统计 |
| 2. 选题区域分析 |
| 3. 通讯议题分析 |
| 4. 通讯态度分析 |
| 5. 报道对象分析 |
| 6. 选题区域与通讯态度交叉统计分析 |
| 7. 通讯主题与通讯态度交叉统计分析 |
| 二、萧乾描绘现代中国作品内容分析 |
| (一) 研究设计 |
| 1. 样本选择 |
| 2. 类目构建说明 |
| (二) 萧乾笔下的中国文化形象内容分析 |
| 1 体裁分类统计 |
| 2. 描写对象分析 |
| 3. 主题分类分析 |
| 4. 战时中国的形象分析 |
| 5. 传播效果分析 |
| 三、萧乾旅欧作品内容特点 |
| (一) 突破刻板印象传播中欧文化图景 |
| (二) 从个体独特性中寻找跨文化传播结合点 |
| 1. 传播现代中国平民生活 |
| 2. 传播欧洲百姓战时生存状况 |
| 3. 寻找不同文化模式下人性特点进行传播 |
| (三) 传播欧洲和现代中国 |
| 1. 传播中国百姓文化 |
| 2. 传播欧洲科技文化 |
| 3. 传播欧洲对华态度及其转变 |
| (四) 语言和身份灵活转换使跨文化传播效果显着 |
| 四、萧乾作品传播中国和欧洲图景原因分析 |
| (一) 作者自身身份特征影响 |
| (二) 政治经济环境影响 |
| (三) 社会意识形态影响 |
| (四) 国际环境影响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表一 |
| 表二 |
| 表三 |
| 表四 |
| 致谢 |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 31 |
| 32 |
| 前言 |
| 第一章 性别关爱:充满人性体悟的涉渡之筏 |
| 第一节 贯穿历史与现实的男性关怀 |
| 第二节 兼持尊重与疑虑的同性之谊 |
| 第三节 怀抱孩子与爱人的母性情怀 |
| 第二章 人在社会:朝向边缘与弱势的绝对倾斜 |
| 第一节 面向边缘个体的体察与致敬 |
| 第二节 倾于弱势群体的悲悯与感恩 |
| 第三节 直面社会问题的童言与憧憬 |
| 第三章 文化哲思:穿过“父亲”脊背的孩童目光 |
| 第一节 对照宇宙与“我”的生命迷思 |
| 第二节 发自人性与生命的文明批判 |
| 第三节 纠合哲思与当下的“他人地狱” |
| 第四节 怀有天真与达观的永恒追求 |
| 结语 |
| 注释 |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