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湛,贾春华[1](2022)在《庭院式建筑视角下的人体结构隐喻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隐喻是中国古代医家认识人体的主要方式,建筑隐喻在其中承担了尤为重要的角色。古代医家基于人体结构与建筑相似的空间特性,将人体看作建筑,逐渐发展出"人体是建筑"的基本隐喻。从庭院外观与面部特征、建筑之门与人体之门、庭院内部与人体脏腑三个方面解析古人运用建筑建构人体的隐喻认知过程,发现人体面部和脏腑与庭院式组合建筑的布局相似;同时重现了古代医家认知中建筑与人体之间的隐喻映射,揭示了中医语言与思维的隐喻特征,论证了建筑隐喻在中医理论构建中的作用。
陈明[2](2021)在《六经“开、阖、枢”解读》文中研究指明六经"开、阖、枢"理论由《素问·阴阳离合论篇》首次提出,是《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源于四时阴阳气数离合的变化,因三阴三阳的气数不等,各有出入,而反映出"开、阖、枢"的具体表现形式,四时阴阳变化的过程就是通过"开、阖、枢"的功能形式来完成的。及与人体之阴阳"开、阖、枢",则是对六经气化功能状态的高度概括,阴阳"离"则有开、有阖、有枢,阴阳"合"则为一阴一阳。阴阳的"离"与"合"既分工又合作,分则三,合则为一。"开、阖、枢"是以六经的标本中气为物质基础,以气机的升降出入为功能状态。太阳为老阳、巨阳,守正御邪,气机为开,因此而敷布营卫,通畅津液;阳明为"两阳合明",多气多血,气机为阖,而善蓄能纳阳,腐熟水谷;少阳为初生之阳,生机盎然,气机为枢,主枢转阴阳,沟通表里,贯通上下,畅达脾胃;太阴为老阴,老成持重,居阴之表,气机为开,而主运化精微,化生营气,吐故纳新;厥阴为"两阴交尽",阴气盛极,气机为阖,故主阖禁阴气,藏血舍魂,蕴以生阳;少阴为初生之阴,心肾朋居,水火并蓄,气机为枢,而能既济水火,交通心肾。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对六经病辨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刘星[3](2020)在《基于运气学说的温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运气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体系最早在《素问》七篇大论中集中论述,并在《黄帝内经》其它篇章中具体运用。在中医学文献中,温病的概念亦最早见于《黄帝内经》,那么温病在病因、病机、发病、辨证及治疗等方面必然与运气学说存在难以割舍的关系,学者对此研究较少。本文试图将温病与运气学说结合起来研究,探讨运气学说的理论范畴、运气学说在温病辨证论治中的具体运用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明确基于运气的温病辨治规律。方法:借鉴医史文献的研究方法,采用传统文献挖掘、理论与临床应用探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黄帝内经》为主要研究文献,结合后世医家有关运气及温病研究的相关着作与论文,对其分析整理归纳。通过对上述文献的深入研究,阐述运气学说的科学性和理论范畴,以及在《黄帝内经》中的具体运用,并基于此阐明温病的辨证论治规律及疫病的发生与防治。结果: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运气学说的形成主要是以朴素的天文和历法知识为基础,而源于运气学说的“天人相应”观念亦有其天文、物理学等科学依据。运气学说的理论范畴除了干支推演理论,主要包括其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的认识,这些在七篇大论中有系统概述,而详细的理论应用必须探求整个《黄帝内经》。第二部分论述运气学说在《黄帝内经》中的具体运用。“伤于寒”是导致免疫力下降、感受病原微生物的主要因素,属于疾病的诱因。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影响体质,体质最终决定发病证候的寒热虚实,而非六淫。三阴三阳开阖枢学说描述太阳、太阴时,“开”、“关”并存并用,其用取象比类的思维细致地描述了人体三阴三阳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开阖枢“折”即为三阴三阳病。经气倾移是三阴三阳病的本质,主要由人迎寸口脉法来判定倾移的六经方向和经气多少,辨识三阴三阳病的过程就是六经辨证的过程。第三部分论述基于运气学说的温病辨证论治规律。温病的病机可以归纳为:失于藏精,感受邪毒,发必温病。“伏气”的本质是异常气候(六淫)加于人体后形成的体质状态,并影响未来发病的寒温性质。温病的发生主要是因于体质阳升热化,即“不藏精”,而“不藏精”受气候因素影响较大,包括“冬伤于寒”。卫气营血辨证缺少对具体的经脉脏腑病位的辨别,临证必须结合六经辨证。吴鞠通的三焦辨证严格来说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创新的辨证方法,教材将其等同于脏腑辨证,就失去了本义,辨治温病也就很难单独以之为纲。而六经辨证不仅兼纳经络、脏腑,而且每一经皆有卫、气、营、血之分,是一种纵、横交叉立体式的较完整的辨证方法,实际含纳三焦辨证,并能融合卫气营血辨证;辨治温病应采用以六经为纲、卫气营血为目的六经辨证体系。同时,温病的治疗须采用同是源于运气的气味治法。第四部分论述疫病的发生规律和预测方法。《黄帝内经》时代的先人不仅早已认识导致疫病等恶劣疾病发生的致病原,即其所谓“邪鬼”、“五尸鬼”,而且认识到“三虚”可致疫病,还运用运气学说准确地预测疫病的发生。文章最后用运气学说分析了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结论:运气学说具有客观的天文学、物理学等科学基础。运气学说不仅在七篇大论中集中论述,更是整个《黄帝内经》及乃至整个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其在《内经》中得到具体、广泛地应用。进而温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方法、治疗方法等多源于运气,从而形成基于运气学说的温病辨治规律,以及疫病(包括温疫)的发生与防治规律。
余楚岚,易玮[4](2019)在《《黄帝内经》浅刺法探析》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分析《黄帝内经》及中医文献中有关浅刺的论述,认为浅刺法之效应机制与其特殊的针刺部位及细微的针刺刺激量相关。浅刺之位在十二皮部、孙络,刺十二皮部可调卫外,刺孙络可调气血,循经络系统逐层达病所。以浅刺之量,刺激关阖枢部位,调整气机枢纽,沟通阴阳,促使气之出入升降于表里上下,达到阴平阳秘、调和气血、祛邪扶正的作用。
姜姗[5](2017)在《经典针灸理论之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在原始时期,即有书于甲骨文上的占卜符号、祭祀时蒸煮动物内脏的热气、烟气、风、山林间云气、蒸米的热气、人呼吸之气等多重义项。其语义内涵经历了从具象到抽象的演进,至老庄哲学中,其无形无定而为世间万物之本原。由此,气在古代经文中的运用,既唯一,又灵动,语义多样复杂,却有着统一而集中的本质特征。古代医籍文献与其他中国哲学典籍关系密切,而有关气的特点在医籍文献中亦是如此。气,作为中医理论贯穿始终的要点,至今仍可遍见。而针灸又是中医理论中最具操作性与实践性的内容,古代针灸文献中“气”的表达用法与语义更有现象与观念、具体与抽象等多重维度,故而更凸显了气的概念及其思想在针灸理论中的关键作用,对文本中“气”的理解则直接影响了针灸理论的继承与针灸疗法的实践。●选题依据笔者梳理了古代哲学思想中气的演进,呈现出先秦时期气论的概貌。通过较全面综述现有关于气的研究成果,发现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研究,即针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之气的研究,对《黄帝内经》中气概念的论述,以及对针灸临床实践及现代研究中与气相关重要问题的探讨。然而,集中针对古代经典医籍针灸理论中气的含义与思想问题的研究近乎罕有,而古典经文中“气”概念的理解与发展又将直接影响针灸理论建设与临床运用。本题的立意即在于弥补这一缺憾,从文献出发,回归经典,探析针灸理论中的气的问题。●研究目的本研究欲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使简帛医籍、《黄帝内经》、《难经》中所有针灸理论相关的“气”,在语境中得到逐一诠释与分析。第二,使经典针灸理论中的单音节词“气”,及其组合的相关概念得到较准确的界定。第三,实现对针灸理论之气的图像化、体系化呈现,解决其有关存疑问题,使针灸气理论内涵得到深化。●研究意义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抽提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概念,完善其在针灸理论中的自体系,是对针灸理论及中国哲学理论的双向补充。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文献方面,进一步明晰了针灸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有助于对经文的准确诠释与解析;临床方面,避免实践中过度玄化气的相关思想,客观认识古人的经验;现代研究方面,亦在一定程度上对针灸现代研究方向起到启发性作用。●创新点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系统梳理分析经典针灸理论中的气概念与思维模式。对经典文献中与针灸相关的每一处“气”进行微观语义剖析,由此分析在针灸理论认识和方法等不同方面,气所发挥的作用。第二,综合运用文献学、诠释学、语境学、语言学等多种人文科学研究方法,研究古代针灸理论中的气思想内涵。与以往相似的文献研究不同,本研究不拘于文献学自身的理论方法,而综合运用现代西方诠释学理念以及语言学理论,以从多维度视角分析传统概念思想。第三,建构针灸理论的气概念体系。这里所言概念体系,并非局限于现有的针灸理论体系,将气置于其中;而是由气在针灸理论中的自身特点与内涵,从多个视角纵观其语义间逻辑,形象呈现针灸气理论的架构。●研究材料基于对现存古代针灸文献的分析,本研究对“经典针灸理论”的界定,主要为《黄帝内经》、《难经》两部医籍中的针灸内容。此外,以《黄帝内经》、《难经》为节点,其前后年代的针灸文献亦作参考性研究,以呈现气理论于其中的渐变过程。作为铺陈性研究的《黄帝内经》之前的文献,为出土简帛医籍文献,包括马王堆帛书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脉法》、《阴阳脉死候》等,张家山汉简的《脉书》、《引书》等。在分析《黄帝内经》、《难经》经文过程中,参引了诸多后世注家、医家的观点。其中,《黄帝内经》的重要整理者和注家包括,皇甫谧、杨上善、王冰、马莳、吴昆、张介宾、张志聪等;《难经》注本包括,元代滑寿的《难经本义》、明代王九思的《难经集注》、现代郭霭春等的《八十一难经集解》。研究过程中,亦参考了相关现代研究成果,在此不一一罗列。●研究方法本文研究方法为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定量研究主要用于统计文本中的“气”出现的数量、频率、所占比例等。在定量研究得出的统计数据基础上,采用定性研究方法,辅助文本分析,推演逻辑关系,建构理论体系。主要涉及文献学材料分析方法与思维方式,诠释学理念与思想,语境学文本分析方法,以及认知语言学意象图式理论。①文献学文献学方法在本研究中主要用于对古代文献的收集与筛选,包括对简帛医籍文献的选择,对《黄帝内经》、《难经》研究版本的选定,以及对文献的历史梳理、考证,以界定更可靠的研究材料范围。②诠释学诠释学决定了本研究的立场,借助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理论,结合古今对《黄帝内经》、《难经》中“气”的解释材料,作为参与对话者之一,从研究目的决定的视角下,于这种综合中,给出自己的有关针灸理论之气的理解。③语境学语境的思想在本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经文中“气”字义内涵的推理、尤其对单音节词“气”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其所在语境。④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方法,在研究中主要运用了意象图式理论,以容器图式和路径图式,形象化描述、勾绘了经文中气的概念与人体的关联性,反映了古人的气思维图景。以多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研究古代医籍文献,有助于材料的整理与思维方式的转换,同时抱持着站在古人立场理解思考的意识,不至陷于现代人既有思想背景之囹圄。●研究内容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主体部分。首先分析《黄帝内经》之前的简帛医籍文献中,针灸理论含有气的内容;继而对《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针灸理论文本中的气问题进行微观与宏观的探索;在经文分析的基础上,抽提并描述、诠释气的概念;最后梳理气的概念体系,并用认知语言学方法绘制气概念图景,继而由问题入手,深化对针灸气理论的分析。①简帛针灸文献中的气对简帛文献中与针灸理论之气相关内容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环节。首先,就针灸理论自简帛时期至《黄帝内经》时期的发展变化进行简要概述,由其相异之处分析研究简帛针灸理论之气的原因;其次,择要梳理相关的简帛经文,包括马王堆帛书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以及张家山汉简的《脉书》、《引书》等,筛选简帛文本中与针灸相关的内容,并整理其中含有气的讨论共34处;最后,深入分析简帛时期的气概念内涵,并从气表述的具体事物与观念、人身阴阳之气的认识、气与脉的关联等三个方面进行集中探讨,最后建构简帛医籍针灸理论的气概念内涵框架。②经典针灸文献中的气对经典针灸理论中所有与气相关经文的剖析是本研究的重要基础。此处的“经典针灸理论”主要是指,载述于《黄帝内经》与《难经》中的内容,其界定是因于二者对后世针灸理论的重要影响与奠基性意义。出于研究需要,笔者提出了“经文段”的概念,即,在一段古典文献中,包含作为研究对象的字、词、句,论述中心集中、语境完整的经文,并以此作为本文后续的研究单元。通过对《灵枢》与《素问》针灸理论中509个含有“气”的经文段的逐一梳理,微观探讨每一处气概念及其在语境中的表达作用,对《黄帝内经》的针灸气思想形成了深入的认识。其中,对《灵枢》的探微过程中,主要结合了皇甫谧、杨上善、马莳、吴昆、张介宾、张志聪等历代注家的释义;对《素问》的分析,则主要结合杨上善、王冰、马莳、吴昆、张介宾、张志聪等历代注家的释文。基于上述研究,结合对针灸思想观念、腧穴、经脉(脉)、身形、针刺器具、刺法等六个方面的经文段的数据统计分析结果,《灵枢》与《素问》的针灸气论特点得以彰显。在此基础上,从针灸思想观念、腧穴与脉、身形、针刺之法等四个角度探索,在针灸理论不同内容中,气所发挥的作用。与之相似,首先从微观视角厘清《难经》中42个经文段的气义,参引元代滑寿的《难经本义》,明代王九思的《难经集注》,以及现代郭霭春、郭洪图的《八十一难经集解》;并由此对《难经》针灸理论的气论特点及作用进行综合分析。③经典针灸理论中的气概念从语法角度来看,“气”字在经文中的运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为单音节词独立使用,另一种则是与其他成分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X气”或“气X”。笔者筛选出经典针灸理论经文段中的所有以单音节形式出现的“气”,经系统分析,归纳出其在不同语境中的12种义项内涵,包括:①对前语境内容的代称;②与在外之形相对的人身内在状况;③功能的代称;④经脉之气,脉诊之气;⑤性质、特点;⑥与血相对的气;⑦病因、病机、病邪;⑧一身之气;⑨气感;⑩针刺反应;11自然之气;12矢气。并结合每一义项的“气”所出现的经文,分析其蕴含的理论思想。对经文中所现的192个双(多)音节词的“X气”和“气X”结构,笔者根据词语中两个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将前者以偏正关系和动宾关系进行了划分,后者以偏正关系与主谓关系进行了划分,并对123个“X气”结构与69个“气X”结构进行了结合原语境的逐一析义。通过上述研究,实现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气概念分析。并为后文的气语义体系建构与气概念图景描绘奠定了基础。④针灸与气的理论分析气概念的运用有着明显的双音节化历史趋向,然而,载述于早期经典文献中的单音节词“气”,对后世针灸理论发展仍有着深远的影响。研究中发现的复杂问题,也多集中于对这一类“气”的理解。单音节词“气”的不同义项内涵并非绝对独立,而是彼此间有着密切的逻辑关系。经过梳理,建构了单音节词“气”的语义系统框架,由此呈现了气不同义项的衍生关系。此外,本研究中提出不同以往的语义分类方式,使气理论的分析更合于针灸自身特点。由“气”组成的双(多)音节词繁复多样,而它们正是古人对人体现象与天人关系认识的集中体现。笔者借助认知语言学方法,以容器图式和路径图式对其进行语义图景的描绘,将这些看似零散的气,进行有机的结合,一定程度上再现出古人观念中的气世界。基于前文的系统研究,笔者提出了针灸理论中与气相关的六个疑难问题,包括:①针灸理论中的气与数词的组合;②针灸理论中气的并列项;③针灸中的形气问题;④气血问题与针刺的关系;⑤针灸中的气与化;⑥辩证的气。对这些问题的探讨研究,亦即对气理论真谛更深入的挖掘。跳脱出具体每一处“气”义,笔者从针灸理论的气语言、针灸理论中气的维度、气对针灸实践的意义等三个方面,宏观针灸理论中的气问题,概括了对针灸气理论的探索为我们带来的启示。另一方面,气的概念并不拘于针灸理论的限域,回归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大背景之中,展现“针灸之气”与哲思的互动。●研究结果研究结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① 简帛文献相关之气与针灸尤其“脉”有密切联系,其自然与人身、具体与抽象的13种义项,为《黄帝内经》针灸理论中的运用奠定初步基础简帛文献时期,针灸理论的气义已有具体事物与抽象观念的明显分界;对阴阳之气的认识已现部分《黄帝内经》理论的雏形;脉与气有着密切关联,并有明确的气行脉中的方向;简帛文献中的“气”有天气、地气、精气、气味、矢气、气力、气感、病邪性质、整体态势、阴阳性质、致病病因、脉气、构形之一等13种义项,并可以自然与人身、具体与抽象进行划归。②《黄帝内经》、《难经》含“气”经文段共计551个,全部逐一释义,语义繁复,《黄帝内经》论述集中于思想观念与刺法《灵枢》、《素问》中的509个含“气”经文段与《难经》中的42个含“气”经文段中,全部“气”义得到了逐一诠释,语义繁复散杂;《灵枢》、《素问》的核心论述内容集中于思想观念与刺法,腧穴方面《素问》较《灵枢》的论说篇目集中,身形、器具则以《灵枢》为多。③《黄帝内经》不同针灸理论内容的气论各具特点,《难经》的理论化特征明显,理论体系形态成熟针灸思想观念中,气论呈现重“用”特点;腧穴与脉理论中,未现“气穴”之词言穴,重视脉诊之气;身形与气理论中,集中于描述结构与现象,突出体质观念特征;刺法与气理论中,以“气”论九针之用,重在对针刺中的现象描述;《难经》呈现明显的理论化特征,气理论体系已现成熟形态。④针灸气概念在经典针灸理论中涉及语言、自然、针刺三大范畴,有12个义项,运用认知语言学方法以图景呈现气概念关系经典针灸理论中,单音节词“气”具有对前语境内容的代称、与在外之形相对的人身内在状况、功能的代称、经脉之气与脉诊之气、性质与特点、与血相对的气、病因病机与病邪、一身之气、气感、针刺反应、自然之气、矢气等12个义项;所有义项可分为语言、自然、针刺等三大方面,其中针刺以受术者与施术者的视角划分;双(多)音节词“X气”与“气X”分别以偏正、动宾关系,和偏正、主谓关系分类,每一词语得到了结合语境的界定;以显性容器图式呈现出气词语与身形结构的内外关系,以隐性容器图式呈现出气词语内含的内外语义,以路径图式体现具有明显方向性、运动性的气词语。⑤归纳提出6个针灸理论气相关疑难问题并予以解析对气与数词的组合,应避免过度概念化继承;气与其他内容的并列表达,是不同视角下的身形构成的认识;对于形气问题,应注意语义的分与合的复杂性;气血与针刺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气血进行体质分型的独特性;气与化反映出从有形到无形,从可见到不可见的转化;气的阴阳、动静、常变等都是辩证而论的问题。⑥宏观针灸气论,气语言有四个范畴,其认识维度存在实与虚、观念与现象等差异;认为古人思想情境中气是一种信念,而气概念仍具现代意义气语言在针灸理论中的表述不离充斥之物、动态现象、功能状态、属性标识等四个范畴;气的认识维度存在着实义与虚义、观念与现象等差异;现代实践中,气的概念不可取缔;回归哲思,气是古人的信念,很多类似的概念可称为“化石概念”,透过文本,分析撰写者的心理,可望还原古人思想的原始情境。● 研究局限与展望本研究的局限在于,首先,经典针灸理论中,尚存有许多不包含“气”字的气,还有待日后的进一步整理分析,以完善针灸理论的气论体系;其次,因研究篇幅有限,对古代针灸文献的选择主要截止在《难经》以前,而后世针灸专着中气论发展的特殊性尚值得厘析;最后,与经典针灸理论同时期的其他文化中,与气相似概念的比较研究也具有重要价值。而这些遗憾也为未来对针灸理论之气的进一步探索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金珉串[6](2016)在《《黄帝内经太素》五神藏理论结构与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论文以知识考古学为方法整理《黄帝内经》和《黄帝内经太素》的藏象理论,采用知识考古学话语构成分析的方法,考察藏象理论中五神藏理论的地位在《内经》和《太素》的演变,分析《太素》五神藏理论及其背后的知识结构,其变化之背景,以及其临床应用。方法本论文采用知识考古学话语构成的分析方法,进行《内经》和《太素》的五神藏理论的历史考察,五脏、五脏所藏之精气、五脏所舍之五神的对象的形成、陈述方式、概念的扩散、主题策略的选择、及概念间的关系等内容进行考察,以分析《太素》时期的藏象理论的核心从五脏藏精气到五神藏理论的演变现象。1.对《内经》《太素》两本中,五脏和五脏所藏之精气的概念对象的形成进行考察,即对五脏和五脏所藏之精气所指范围的确定;2.对《内经》《太素》两本中,五脏所舍之五神概念对象的形成进行考察,即在《内经》《太素》两本中,对五脏所舍之五神应用的范围确定;3.对《内经》《太素》两本中,五神藏理论的陈述方式进行考察,即五神藏理论以什么方式、与哪些概念、以怎样的关系出现在当时的藏象理论体系当中;4.对五神藏理论从属的主题进行考察,即五神藏理论是在讨论什么问题的时候出现,又是在什么问题之下消解。结果因《内经》时期的主流思想是经学的“天人感应”,故《内经》藏象理论为“天”支配人体的生命活动,能将具体的生命现象进行分类。《内经》阴阳、五行均为气,属于气的运行模式,其中阴阳二气的运动为天地之气的升降,而五行之气的运行为四时之气的有序更迭。《内经》藏象理论受此期经学的影响,以五脏藏天地之精气为核心,天地为精气的来源;脏为外来之精气的库藏、器皿;经络为天人之间疏通的精气之通道。五脏应四时,反映气候变化。因《太素》时期,在经学的“天人感应”的基础上,再受释家的影响,故《太素》藏象理论继承《内经》藏象理论,为“天”支配人体的生命活动,但“天人感应,五脏藏天地之精气”已非是《太素》藏象理论的核心,而是以五神藏理论为《太素》藏象理论的核心。在《内经》中已经记载了,五脏藏神,且其分别有其物质基础,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神藏精,精舍志。《太素》进一步认为,五脏各有物质基础,是为了五脏内舍五神,即五脏藏外来之精气,外来之精气的存在是为了内舍五脏所分主的五神。如肝储藏天地之精气——少阳之气、春之气、木气,其为化生肝所舍之魂的物质基础。故肝、心、脾、肺、肾所藏之精气足够,能舍魂、神、意、魄、志。它的重点是五神藏理论,五脏藏精气只是五神藏理论的物质基础。如《太素·虚实补泻》曰:“血藏于肝以舍魂”。佛教从古印度发生,在东汉时期进入中国,自魏晋以后逐渐中国化而在隋唐时期兴盛的。佛教的缘起论、无常论、无我论等精华思想认为,因人生无常,忽视世俗的生老病死,而是“一切唯心造”,而且通过修行断除一切烦恼才能解脱苦恼的人生而进入涅盘境界。故《太素》藏象理论的核心从“五脏藏精气”到“五神藏理论”,五脏藏天地之精气,以舍五神。临床应用当中,除了《内经》时期的五脏所藏之精气的有余、不足和不通外,还进一步强调五神来,五脏储藏源于天地之精气,以舍五神,进行生命活动,从生老病死的烦恼中解脱。反之,内有脏腑和五神的病变,外有经络、五官、九窍、五体上的病变。在《太素》时期,“五神藏”开始成为藏象理论的核心,在藏象理论中占据重要位置。比如与《太素》同时期的《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叙述当中,除了脉证外,更突出了五神藏理论的五神特点。精气是五神的物质基础,故五脏藏精气,以舍五神。结论1.《太素》藏象理论在《内经》藏象理论的基础上,虽延续了“五脏藏天地之精气”,但进一步强调以“五神藏理论”为核心。《太素》藏象理论的核心从“五脏藏精气”变到“五神藏理论”。2.《太素》藏象理论的核心从“五脏藏精气”变到“五神藏理论”之背景是,隋唐时期兴盛的佛教引起的。3.《太素》时期临床应用当中,除了《内经》时期的五脏所藏之精气的有余、不足和不通外,更突出了五神的特点。
朱鹏举,鞠宝兆[7](2016)在《《黄帝内经》三阴三阳关阖枢说新论》文中指出传世本《黄帝内经》中《素问》与《灵枢》皆有"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的记载[1-2]。其文亦见于《针灸甲乙经·经脉根结》之中[3],这就是学者常常提及的三阴三阳开阖枢之说。这几句话,不但有历代注释《素问》《灵枢》的学者加以发挥,且经常为治伤寒学者所征引。然正如学者所论,《黄帝内经》所谓"开"实是"关"之误字,故本文径以关阖枢为题。1"开"系"关"之误
钱泽南[8](2014)在《黄帝内经太素学术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黄帝内经太素》是隋唐时期着名医家杨上善撰注的一部医书。该书包含《素问》和《灵枢》的所有内容,较好的保存了《黄帝内经》的古貌,是研究《内经》的重要书籍。大约在南宋时期,该书已经亡佚。19世纪20年代,该书重现日本,震惊学术界,《太素》研究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学术界对《太素》进行了一些探讨,但缺乏对该书整体的梳理,尤其是对《太素》学术思想的整体梳理。即使是一些学术专着也主要侧重于研究杨上善的生平、《太素》源流情况以及《太素》底本考略。有鉴于此,有必要对《太素》的学术思想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方法应用目录、版本、校勘、文字、归纳等方法对《太素》进行文献研究。结果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太素》的成书年代以及时代背景并简修了杨上善的年谱。有关《太素》成书年代以及杨上善所处的年代,大致有隋代说,后周说以及唐代说三种。本文根据以下几点认为该书成书于上元二年(公元675年)至调露二年(公元680年)。第一,避唐讳不避隋讳且该书存在“临文不讳”的现象,这种现象出现于唐高宗时期。第二,杜光庭称杨上善为唐人。第三,唐高宗乾封元年才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第四,《太素》书中均题有:“通直郎守太子文学臣杨上善奉敕撰注”。第五,唐高宗时期曾改秘书省为兰台。第六,《太素》一书,最早见于《旧唐书·经籍志》记载。第七,以帝命为敕始于唐高宗显庆中。第八,反切中的“浊上变去”现象成形于唐朝。第九,《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中之“大唐故太子洗马杨府君及夫人宗室墓志铭并序”主人应该为杨上善。根据此方墓志铭,本文认为《太素》成书时间应该为上元二年(公元675年)至调露二年(公元680年)。通过对该书成书的时代背景进行研究,可以看出,隋朝以及唐朝初期的社会形势是三大势力不断碰撞,汉人势力与胡人势力不断的互相融合。隋唐文化,上承魏晋,下启两宋,具有开明、包容,多元化的特点。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太素》学术思想,通过八个专论的论述,初步梳理了《太素》的思想体系。专论一:太素释义。通过对“太素”一词的释义,本文认为“太素”即为“太一”之义。本文通过研究陕西省太白山的名称变化,发现西汉以前,太白山又被称为太一(太乙)山,得出上古太一等同于太白。而“素”的原意就是“白”。再结合《洞神经》认为脾是太素府,中医理论中脾之原穴是太白穴。本文认为“太素”即为“太白”之义,暨“太素”既“太一”。“太素”一词体现了古人气一元论的思想以及唯物观。这种思想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摄生、阴阳五行、形神理论以及天人相应思想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专论二:《太素》类编方法研究。本文认为《太素》以天地人三才类编的方法建立了独特的《太素》类编体系,充分说明了《太素》天人相应的思想。本文首先研究了古人的三才观,认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其次又研究了古人的三才创制观,发现按照三才原理创制事物在古代是一种普遍现象。通过上述研究,本文认为《太素》全篇分为二十大类,可统观天地人。人体与天地相应,《太素》天部论天之道,主要阐明人体生理功能及其规律。《太素》地部论地之道,主要阐明人体生理实质及其特点。《太素》人部论人之道,主要阐明人体诊候、证候,治疗手段,以及疾病特点。不仅如此天地人三部每部又可再分出天地人。从而可以看出该书编排严谨,逻辑紧密。专论三:深入研究了《太素》天人相应学说,通过古人对“天”这个概念理解的逐渐变迁入手,探讨了儒家和道家对天的认识,认为《太素》所言的天更多是契合道家精神,指的是规律之天而非主宰之天。《太素》天人相应学说是建立在天人同一规律暨气一元论之上,强调主客二分和天人合一的辩证统一关系。《太素》的天道具有体刑用德的内涵,以此区分了儒家体用不分,刑德不当的天人观。《太素》天人相应思想具体体现在性命观、气血精液观、阴阳五行观、摄生观,诊疗观等方面。专论四:主要论述了《太素》命门学说。通过对《内经》和《难经》命门含义的研究入手,大量对比研究历代医家对命门学说的发挥,结合对《太素》重视气一元论的思想的理解,认为《太素》命门学说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分而言之,右肾为命门;合而言之,通名为肾。第二,命门之气即为肾间动气。第三,三焦有名无形,通行元气。第四,命门藏精与五脏藏精互生,命门藏精即肾藏精,命门藏精即五脏藏精。第五,重视葆养命门之气,强调情志因素。专论五:分析了《太素》五神脏理论。通过对“神”之内涵的解读,发掘历史上五脏配五行的演变过程,认为心神统领全身,与其他五神是一神与五神,太一与五行的关系,不可割裂而论述。《太素》尊重并深入演绎了经旨,对“神”的概念具有独特的理解,分析了性、命,形的各自含义,提出了“形从地生,命从天与”的构想。在论述五脏藏神的过程中,《太素》认为心可以自生经脉以及心经没有输穴的原因是心为人身之主。并认为心亦受邪,尝试将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太素》还提出了胆主春生之气,脾为四脏之本的说法。这些理论初步体现了《太素》形神高度统一的思想,构建了心为君主之官的神系统和命门为元气出处、脾为谷气所出的形体系统。专论六:阐述了《太素》关枢阖理论,认为该理论具有后世六经辨证的雏形。《太素》系统论述了三阳,三阴经的生理功能,而这种生理功能特点可以用关、枢,阖来形容。书中还根据关、枢,阖的特点论述了六经病变和六经皮部。反观王冰的开、枢,阖理论则未能深深的符合经旨。专论七:讨论了《太素》对真气的认识,真气为一气、和气、经气,正气,并探讨了真气与肾间动气的关系,认为真气可能是元气。专论八:首先论述了《太素》对人迎气口的看法,杨上善驳斥了,脉经》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的观点,认为颈动脉为人迎,寸口位置为脉口。接着讨论了《太素》体现出的道易思想。然后讨论了《太素》有关五邪的认识,杨氏借《难经》五邪的说法注释《内经》时,与后世诸多医家的论述不同,是杨氏独特的学术理论。结论本文重新审视了前人的研究结果,针对《太素》研究的薄弱环节,深入学习领会《太素》全文,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以《太素》一书的命名为研究切入点,认为太素即为太一之意,体现了《太素》重视气一元论的思想。这种思想是《太素》三才类编方法、天人相应思想、五神脏理论、命门学说等内容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作者论述了《太素》具有体刑用德的天人观、形神合一,神为形主的形神观,为深入研究《太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陈广坤[9](2014)在《《黄帝内经太素》针灸学术思想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帝内经太素》(以下简称《太素》)是唐代杨上善撰着的一部医学经典着作,其内容是对《灵枢》、《素问》两书的注释和校训。原书共三十卷,因社会战乱及历史等因素,现存仅二十五卷,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研究课题获有国家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古代医家学术思想研究》支持。《太素》在中国医学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其与《灵枢》、《素问》(两书合并为《黄帝内经》)成书的历史年代最接近,对研究《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医理、文化、社会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次是其对《内经》的章节进行了重新构建分类,使得对《内经》的医学理论有了系统的总结归纳。再者就是杨上善是医学大家,有着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较高的临床水平,尤其是在针灸理论的研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针灸、经络学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参考。另外,杨上善的校注,对研究当时的社会文化也是一部重要的参考文献着作。当然,《太素》在其他方面,也有着重要影响和意义。经过中国漫长的历史和社会战乱等因素,《太素》版本的流传几经曲折,于近现代重回于国内,研究版本的选择对《太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经专家推荐,研究以李云教授点校的学苑出版社出版的《黄帝内经太素》为主参考版本,以其他校注版本为辅助参考校本。同时,参阅《太素》相关研究文献资料为辅助资料。本文就《太素》针灸学术学术思想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梳理,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本文对杨上善的生平和成书年代进行了考证,确定其生平和成书年代。杨上善对《内经》进行分类编排,对中医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笔者对其经络理论方面进行观点的总结,尤其是对经穴按十四经进行分类,对“离穴不离经”的认识提供的参考意义。杨上善对重视经络、脏腑之间的关系,认为两者之间在生理和病理上是密切的联系的。通过调理经脉对其循行路线所关联的脏腑亦具有调节的作用,尤其是脏腑虚实方面的调节。笔者对杨上善奇经八脉定义注解进行概括。在督脉方面总结以下观点:提出督脉以气血为本而发挥功能,督脉易受风邪,督脉循行路线为两条,对督脉在男女方面的功能方面是相同的,并非男女有异而作用不同,对任脉重视血气为本。通过考证,杨上善的对“隐曲”一词注解为“大小便”是正确的。对杨上善在腧穴研究进行梳理总结,主要体现在腧穴异称命名的统一和定位。同时对腧穴穴名的释义形象而恰当。杨上善继承了《内经》的针灸疗法。注重辨证论治和因人而异。针法倡导以“调气为本”,重视寒热针刺方法,提出了个别穴位应注意其针刺注意事项。在总的治疗方面,应针灸、药并用,以达到疾病痊愈的目的。因此,通过对杨上善在针灸理论方面的研究,对中医理论和临床方面的具有深远的意义。
钱会南[10](2013)在《杨上善学术思想研究现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杨上善整理注释《黄帝内经太素》(以下简称太素)和《黄帝内经明堂》(以下简称明堂),开探讨中医理论体系之先河,其分类研究《内经》,使中医的理论体系有了一个纲目清晰的雏型,初步构建了中医学术理论体系。其学术理论建树颇多,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笔者查阅1982年-2012年公开发表的论文,关于杨上善《太素》、《黄帝内经明堂类成》研究文章共计41篇,现将其分析归纳如下。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庭院外观与面部特征 |
| 1.1 庭院布局与面部空间 |
| 1.2 高台建筑与长寿的关系 |
| 2 建筑之门与人体之门 |
| 2.1 出入建筑与出入人体 |
| 2.2 门与人体之关阖枢 |
| 3 庭院内部与人体脏腑 |
| 3.1 臧、府与脏、腑 |
| 3.2 仓廪与脾胃 |
| 3.3 建筑之室与人体之室 |
| 4 结语 |
| 1 六经“开、阖、枢”理论的源起 |
| 1.1 从《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篇名谈起 |
| 1.1.1 “离合”者,出入、差别之意 |
| 1.1.2 “离合”者,谓分工与合作、可分与统一 |
| 1.2 “开、阖、枢”源于四时阴阳之变化 |
| 2 “开、阖、枢”之内涵 |
| 2.1 “开、阖、枢”字义解读 |
| 2.2 “开、阖、枢”与三阴三阳之气 |
| 2.3 “开、阖、枢”与六经气机之运动 |
| 2.4 “开、阖、枢”与六经之标本中气 |
| 2.5 “开、阖、枢”与“关、阖、枢”的争议 |
| 3 六经“开、阖、枢”的常与病 |
| 3.1 太阳为开 |
| 3.2 阳明为阖 |
| 3.3 少阳为枢 |
| 3.4 太阴为开 |
| 3.5 厥阴为阖 |
| 3.6 少阴为枢 |
| 4 小结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运气学说概述与思考 |
| 1 运气学说科学性探源 |
| 1.1 六十年甲子周期形成的天文学背景 |
| 1.2 更长运气周期的形成背景——大司天 |
| 1.3 “天人相应”观念的天文物理学基础 |
| 2 运气学说与《易经》关系简述 |
| 3 运气学说理论范畴初探 |
| 第二部分 运气学说在《黄帝内经》中的具体运用 |
| 1 《黄帝内经》的病因观——风为百病之长 |
| 1.1 风、寒之辨 |
| 1.2 不同性质的“风” |
| 2 《黄帝内经》的发病观——气候影响体质、体质决定发病 |
| 3 《黄帝内经》的生理模型——三阴三阳开阖枢 |
| 3.1 三阴三阳——兼论“标本中气”理论内涵 |
| 3.2 三阴三阳开阖枢学说 |
| 4 《黄帝内经》的诊断方法——六经辨证 |
| 4.1 三阴三阳病的本质为经气倾移 |
| 4.2 三阴三阳病的人迎寸口诊法 |
| 4.3 六经辨证的基本内容 |
| 5 《黄帝内经》的治疗方法 |
| 5.1 三阴三阳病的针刺治疗 |
| 5.2 三阴三阳病的“饮药”治疗——气味治法 |
| 第三部分 运气理论范畴的温病辨证论治规律 |
| 1 温病概述与思考 |
| 1.1 《黄帝内经》中的温病辨治观 |
| 1.2 《伤寒论》中的温病辨治观 |
| 1.3 后世医家的温病辨治观 |
| 2 温病的病因病机 |
| 2.1 风寒致温的机理 |
| 2.2 “伏气”并非邪藏于里 |
| 2.3 《黄帝内经》中温病的证候与分类 |
| 3 温病的辨证方法 |
| 3.1 卫气营血辨证初探 |
| 3.2 三焦辨证正误 |
| 3.3 融合卫气营血辨证的六经辨证体系 |
| 4 温病的治疗方法 |
| 4.1 温病气味治疗大法 |
| 4.2 叶天士《温热论》气味治法 |
| 4.3 吴鞠通《温病条辨》气味治法举隅 |
| 5 温病辨证论治实例举隅 |
| 5.1 《黄帝内经》温病辨证论治实例举隅 |
| 5.2 叶天士温病辨证论治实例举隅 |
| 5.3 吴鞠通温病辨证论治实例举隅 |
| 第四部分 疫病(温疫)的发生与防治规律 |
| 1 疫病探源 |
| 2 疫病发病 |
| 2.1 “三虚”与疫病发病 |
| 2.2 疫病的发病机理 |
| 3 疫病预测 |
| 3.1 客主加临致气候异常致疫 |
| 3.2 《素问遗篇》中的疫病预测 |
| 4 疫病防治 |
| 5 己亥年末、庚子年初新冠疫情分析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查新报告 |
| 论文着作 |
| 1 气之通路 |
| 1.1 刺十二皮部, 运其刺卫之功 |
| 1.2 刺孙络, 调气血循行 |
| 2 气机之枢纽 |
| 2.1 予门轴润滑, 关阖枢相应 |
| 3 结语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 研究背景 |
| 1.1 研究现状 |
| 1.1.1 古代思想中气的研究 |
| 1.1.2 《黄帝内经》气的研究 |
| 1.1.3 针灸与气的研究 |
| 1.2 研究选题 |
| 1.2.1 选题依据 |
| 1.2.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 1.2.3 研究内容 |
| 1.2.4 研究方法 |
| 2 简帛针灸文献中的气 |
| 2.1 简帛文献与针灸理论 |
| 2.2 气相关内容概述 |
| 2.3 气的分析 |
| 2.3.1 具体事物与观念 |
| 2.3.2 人身阴阳之气的认识 |
| 2.3.3 气与脉的关联 |
| 2.3.4 气义划分 |
| 2.4 小结 |
| 3 经典针灸文献中的气 |
| 3.1 经典针灸文献的界定 |
| 3.2 研究单元 |
| 3.3 《黄帝内经》针灸理论经文段探微 |
| 3.3.1 《灵枢》经文段分析 |
| 3.3.2 《素问》经文段分析 |
| 3.4 类析《黄帝内经》针灸理论与气 |
| 3.4.1 《灵枢》与《素问》针灸气论特点对比 |
| 3.4.2 针灸思想观念中的气 |
| 3.4.3 腧穴与脉中的气 |
| 3.4.4 身形与气 |
| 3.4.5 针刺之法中的气 |
| 3.5 《难经》经文段探微 |
| 3.6 《难经》针灸理论与气 |
| 3.7 小结 |
| 4 经典针灸理论中的气概念 |
| 4.1 作为单音节词的气 |
| 4.2 作为双(多)音节词的气 |
| 4.2.1 “X气”的具体含义及其在语境中的意义 |
| 4.2.2 “气X”的具体含义及其在语境中的意义 |
| 4.3 小结 |
| 5 针灸与气的理论分析 |
| 5.1 气的内涵与逻辑 |
| 5.2 人身之气的图景 |
| 5.3 气之疑 |
| 5.3.1 针灸理论中的气之数 |
| 5.3.2 针灸理论中气的并列项 |
| 5.3.3 针灸中的形气问题 |
| 5.3.4 气血问题与针刺的关系 |
| 5.3.5 针灸中的气与化 |
| 5.3.6 辩证的气 |
| 5.4 针灸理论之气的真意 |
| 5.5 气游于针灸与哲思之间 |
| 5.6 小结 |
| 6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古代文献 |
| 学术专着 |
| 学术论文 |
| 附录 |
| 附录1 相关简帛原文 |
| 附录2 经文段 |
| 附录3 双(多)音节词气术语表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查新报告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1 《太素》研究现状 |
| 1.1 杨氏生活年代研究 |
| 1.2 《太素》类编研究 |
| 1.3 《太素》医学思想研究 |
| 2 五神藏理论的含义 |
| 2.1 心藏神 |
| 2.2 肝藏魂 |
| 2.3 脾藏意 |
| 2.4 肺藏魄 |
| 2.5 肾藏志 |
| 3 五神藏理论的研究现状 |
| 4 五神藏理论的临床应用 |
| 5 五神藏理论在脏腑辨证中应用 |
| 5.1 心藏神 |
| 5.2 肺藏魄 |
| 5.3 肝藏魂 |
| 5.4 脾藏意 |
| 5.5 肾藏志 |
| 6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 上篇:《内经》与《太素》的藏象理论考察 |
| 1 方法学介绍:知识考古学 |
| 2 《内经》的藏象理论考察 |
| 2.1 《内经》藏象理论以“五脏藏精气”为核心 |
| 2.2 阴阳、五行均为气 |
| 2.3 五脏应四时 |
| 3 《太素》的藏象理论考察 |
| 3.1 开分类研究《内经》先河的《太素》 |
| 3.2 《太素》藏象理论 |
| 3.3 《太素》以五神藏为核心 |
| 3.4 从核心到物质基础——精与神 |
| 3.5 《太素》的五脏藏神与神志病 |
| 4 小结 |
| 下篇:五神藏理论演变背景及其临床应用 |
| 1 以五神藏理论为《太素》藏象理论的核心之背景 |
| 1.1 在《内经》成书之前心神关系的形成 |
| 1.2 在经学的影响下《内经》五神藏理论的产生 |
| 1.3 佛教影响下《太素》以五神藏理论为藏象理论的核心 |
| 2 《太素》时期五神藏理论的临床应用 |
| 2.1 《内经》神志活动决定于五脏所藏之天地的精气 |
| 2.2 《太素》从气病到神志病的转变 |
| 2.3 《太素》时期五神藏理论的临床应用 |
| 3 小结 |
| 结语 |
|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个人简历 |
| 1 “开”系“关”之误 |
| 1. 1 《黄帝内经太素》中的证据 |
| 1. 2 新校正提供的信息 |
| 1. 3 《读素问钞》提供的信息 |
| 2 关阖枢之说的理论意义 |
| 3 关阖枢之说的实践意义 |
| 3. 1 《黄帝内经》相关论说 |
| 3. 2 伤寒学家对开阖枢的运用 |
| 4 结语 |
| 目录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综述 |
| 1 杨氏生活年代考 |
| 2 《太素》类编研究 |
| 3 《太素》医学思想研究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上篇 生平概述 |
| 1 生平简介 |
| 2 时代背景 |
| 3 年谱 |
| 4 着作简介 |
| 下篇 太素学术思想研究 |
| 一 太素释义 |
| 1 太素概念解析 |
| 2 太素内涵阐释 |
| 3 对中医理论形成的影响 |
| 4 结语 |
| 二 类编方法 |
| 1 古人三才观 |
| 2 二十大类 统观天地人 |
| 3 二十大类 简析 |
| 4 结语 |
| 三 天人相应学说 |
| 1 天的内涵 |
| 2 天人同一规律 |
| 3 天人合一和主客二分 |
| 4 体刑用德 |
| 5 太素天人观理论框架 |
| 6 结语 |
| 四 命门学说 |
| 1 萌芽阶段 |
| 2 分而言之 右肾为命门 合而言之 通名为肾 |
| 3 命门之气即为肾间动气 |
| 4 有名无形,通行元气 |
| 5 命门藏精与五脏藏精 |
| 6 重视命门之气,强调情志因素 |
| 7 结语 |
| 专论五 五神脏理论 |
| 1 神之内涵 |
| 2 五脏配五行 |
| 3 一神与五神 |
| 4 五神脏之神 |
| 5 五神脏与情志致病 |
| 6 形神高度统一 |
| 7 器官移植与脑主元神 |
| 8 结语 |
| 六 关枢阖理论 |
| 1 开枢阖释义 |
| 2 六经辨证雏形 |
| 3 结语 |
| 七 真气论 |
| 1 真气为一气 |
| 2 真气为和气 |
| 3 真气为经气 |
| 4 真气为正气 |
| 5 真气与肾间动气 |
| 6 真气实质讨论 |
| 专论八 杂论 |
| 1 人迎寸口辨 |
| 2 太素道易思想 |
| 3 五邪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目录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综述 |
| 1. 《太素》作者及成书年代考 |
| 1.1 作者生平考 |
| 1.2 成书年代考 |
| 1.3 《太素》版本流传研究 |
| 2. 《太素》类编研究 |
| 3 《太素》的校训和音韵研究 |
| 3.1 校训研究工作 |
| 3.2 《太素》音韵理论研究工作 |
| 4. 《太素》经络、腧穴理论的研究 |
| 4.1 经络理论的研究 |
| 4.2 经络理论的研究 |
| 5. 《太素》的针灸治疗理论的研究 |
| 6. 《太素》的其他理论研究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1. 杨上善生平及着作 |
| 2. 经络统穴释病、经脉调理虚实 |
| 2.1 经络统穴理论 |
| 2.2 经脉络脏腑循行释病 |
| 2.3 经脉调理重虚实 |
| 3. 阐发奇经八脉生理注释引经据典 |
| 3.1 奇经八脉定义 |
| 3.2 注释引经据典考证 |
| 3.3 督脉独特阐释 |
| 3.3.1 突出督脉受气血发挥功能 |
| 3.3.2 督脉多受风邪 |
| 3.3.3 督脉考证方法 |
| 3.3.4 督脉循行路径为两条 |
| 3.3.5 对男女生殖系统作用相同 |
| 3.3.6 主治二阴病症 |
| 附:考证杨上善“隐曲”一词注释“大小便”解 |
| 3.3.7 督脉与任脉易混淆 |
| 3.4 任脉 |
| 3.4.1 任脉多以血气为本 |
| 3.4.2 任脉促进生殖功能发育 |
| 3.4.3 促进男性第二性征发育 |
| 4. 腧穴释义定功能、统一规整 |
| 4.1 针灸腧穴考证 |
| 4.2 对腧穴异称统一及定位 |
| 4.3 腧穴穴名释义 |
| 4.4 腧穴释义定功能 |
| 5. 针灸治疗大法、调气为本 |
| 5.1 提出针灸治疗以调气为本 |
| 5.2 针法 |
| 5.2.1 针法因人而异 |
| 5.2.2 针刺寒热方法 |
| 5.2.3 明确腧穴针刺注意事项 |
| 5.3 灸法因人而异 |
| 5.4 临床疾病治疗灸针药并重理论 |
| 6. 《太素》研究要理性审视条文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1 《太素》作者、成书时间及版本 |
| 2 《太素》学术思想研究 |
| 2.1 《太素》分类特点及类目 |
| 2.2 阴阳、脏腑、养生、重视神的思想 |
| 3 《黄帝内经明堂》学术思想研究 |
| 4 《太素》校注方法、词义训诂、古音、依韵校勘研究 |
| 5 《太素》与其他着作的比较研究 |
| 6 结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