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第13期EI收录28篇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13期EI收录论文(28篇)(论文文献综述)

李怡君[1](2020)在《地下列车荷载作用下土体与隧道结构的动力响应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铁在方便城市人们出行的同时,引起的环境振动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地铁引起的地基振动可看作是土体内部的列车荷载产生的扰动在地下结构及周围土体中传播衰减后的结果,其振动传播规律受荷载类型、地下结构及土体性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基于此,本文通过建立不同的模型,从多个角度对地下列车荷载作用下土体的动力响应规律开展了研究和探索。具体研究内容概括如下:(1)采用埋置移动点荷载模型来模拟地下列车荷载,基于弹性介质Lame-Navier波动方程,通过Fourier积分变换求得了三维粘弹性半空间在内部埋置移动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解。分析了荷载埋深、速度及自振频率对地表各向振动位移时程、频谱及空间分布的影响。(2)建立了圆形隧道-饱和土体平面应变模型,并在极坐标下对薄壁圆柱壳体运动方程及饱和土体Biot波动方程进行求解,得到了隧道底拱处简谐荷载作用下饱和土体的稳态响应解。研究了经隧道结构与周围土体相互作用后土体内部位移、应力及孔压的空间分布情况。并对土体渗透性、荷载频率及土体阻尼进行了参数分析。(3)通过将衬砌外部可能存在的注浆区域考虑为注浆液与土体混合的多孔弹性介质,建立隧道衬砌-注浆层-饱和土体耦合模型,着重分析了隧道底拱集中简谐点荷载作用下,注浆层对隧道周围饱和土体稳态响应的影响。(4)将隧道简化为埋置于饱和地基中的无限长Euler梁,建立了沿隧道延伸方向的二维隧道-成层地基纵截面模型。分别采用TRM法与Biot饱和多孔介质理论来模拟复杂地层的成层性及多相性,得到饱和多层地基在作用在埋置梁上的移动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理论解。最后通过建立不同地层分布模型,研究了隧道穿过复杂地层时地基振动情况,并分析了荷载移动速度及自振频率的影响。(5)采用梁-弹簧-阻尼模型来模拟隧道内部浮置板轨道系统,根据轨道系统与隧道结构间的相互作用力关系,将轨道系统与隧道-饱和成层土体模型耦合起来,采用傅里叶变换求解了轨道-隧道-土体耦合系统的动力响应解。最后分析了不同类型移动荷载作用下浮置板轨道系统对地表振动的隔振作用。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是通过理论推导的方法,对地铁列车运行引起的周围地基土体稳态振动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中考虑了土体的多相性,成层性,隧道结构,轨道结构,以及隧道外部注浆层等多方面的因素对土体振动传播、衰减规律的影响。本文得到的结论,为地铁规划过程中的选线及建造运营过程中的地基振动的预测及防振减振提供了依据。

徐新宇[2](2020)在《宣城网纹红土非饱和应力松弛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网纹红土在我国南方地区广泛分布,主要由红色基质和白色网纹组成。随着我国经济和城市化发展,为确保边坡和堤坝等重要工程的长期稳定性和安全,对网纹红土流变特性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应力松弛特性及其本构模型的研究更是日益受到重视。论文以宣城地区网纹红土为研究对象,在归纳和总结国内外针对土体应力松弛特性研究的基础上,利用X射线衍射试验(XRD)研究了网纹红土红色基质和白色网纹的粘土矿物组成和百分含量,进而探讨了其对网纹红土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基于GDS非饱和土三轴仪开展了不同试验条件下的强度试验和应力松弛试验,探索了轴向应变、基质吸力、净围压对应力松弛的初始应力、松弛量、残余应力和残余应力比的影响规律;同时通过扫描电镜(SEM)试验定量分析了试样松弛前、后的微观结构特征,从微观角度来分析了网纹红土的松弛机理,并应用分数阶微积分理论与损伤理论,结合实测数据建立了反映网纹红土非线性松弛特性的本构模型,进而与其他模型对比验证了本文模型的可靠性。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XRD试验和能谱分析(EDS)试验分析了网纹红土中的粘土矿物成分,得出红色基质和白色网纹中的化学元素主要为氧、硅、铝、铁及少量的钾,粘土矿物主要为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和蒙脱石,但含量上存在差别,胶结作用使网纹红土具有较高的结构性。(2)运用GDS非饱和土三轴试验仪对重塑网纹红土进行了三轴固结不排水强度试验,得到了非饱和网纹红土在不同净围压和基质吸力条件下的三轴强度试验结果。结果表明网纹红土在基质吸力50k Pa和100k Pa时,其非饱和抗剪强度随着净围压的提高而增大,偏应力-轴向应变曲线呈应变硬化规律;在基质吸力为150k Pa时,净围压水平在55k Pa和105k Pa时,偏应力-轴向应变曲线呈现应变软化特征。在净围压相同时,网纹红土的非饱和抗剪强度随基质吸力水平的增大而提高。(3)开展了分别加载模式下不同应变水平和分级加载模式下考虑不同净围压和基质吸力的非饱和三轴应力松弛试验。结果表明网纹红土的松弛曲线形态基本相似,呈现不完全松弛规律,而且体积应变在不同净围压的分级加载条件下不再是恒定值,其变化趋势与相同轴向应变下的应力松弛趋势相似,且试样内应力随着松弛发展而不断弱化。基于经验模态分解理论的应力松弛曲线波动性分析,得出松弛曲线波动的主要原因为昼夜温差的变化。(4)网纹红土应力松弛前、后的微观结构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网纹红土微结构主要为絮状结构、蜂窝结构、海绵结构为主。应力松弛前、后颗粒间的接触形式从边-边、边-面接触向点-面、面-面接触过渡;孔隙变化遵循孔隙均化原理,即大孔隙减少多,微小孔隙变化少,孔隙分布逐渐均匀化;松弛试验后颗粒的丰度值由初始试样的0.50左右逐渐减少,而孔隙丰度值逐渐增大到0.50,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松弛试验后试样颗粒是从“等轴形”向“长条形”转变,孔隙的形状从“长条形”向“等轴形”转变。颗粒的复杂度在应变4.0%时相比初始试样增加了50%左右,孔隙的复杂度变化趋势与之相反;颗粒和孔隙的定向概率熵和定向分维数值都出现了减少,变化范围在-0.5%~0之内。颗粒和孔隙的定向概率雷达图均出现了明显的优势区间,说明松弛试验使得网纹红土的定向性得到了增强。应用改进的三维体积孔隙率计算模型分析了试样应力松弛后的体积孔隙率变化趋势,并结合松弛损伤变量表达式和实测数据,建立了随轴向应变变化的损伤变量演化方程。(5)基于分数阶微积分理论和土体流变学理论,建立了能反映网纹红土非线性松弛特性的FVMS模型和FVMP模型,并分析了模型的敏感性;探讨了在不同净围压松弛试验条件下的广义分数阶Maxwell模型,并分析了二单元、四单元及六单元的分数阶Maxwell松弛模型的适用性和准确性;提出了不同吸力条件下的变阶分数阶损伤松弛模型。结合实测数据,与其他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构建的模型能更好描述应力松弛的非线性特征,且精度更高,为网纹红土场地重要工程的长期稳定性分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黄秋硕[3](2020)在《丁韪良汉学研究述论 ——兼论美国早期汉学之嬗变》文中认为丁韪良(W.A.P.Martin)任清政府同文馆总教习和京师大学堂西总教习等职,前后从事职业教育40年,其一生汉学成就突出表现为六个方面。第一,丁韪良在近代西方人文学科方法影响下,重视对儒释道文化的释读,肯定颇多。丁韪良是美国汉学史上真正依据中国典籍并结合考察社会实际而释读儒释道文化的第一人。第二,丁韪良高度评价中华民族“壮丽的文学丰碑”;热衷向西方传递中华文化、中国观念和中国形象,促进了中国文学在美国的传播。在美国早期汉学发展史上,丁韪良称得上是中国文学研究与译介的拓荒者与奠基人。第三,丁韪良热情颂扬与推介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并以明确的近代化理念,在西方汉学史上,第一次梳理从鸦片战争到中华民国诞生之前的中国近代史。丁韪良是这个时期中国历史的亲历者与见证人,因此他的相关记述,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第四,丁韪良翻译大量西学论着,侧重于近代化新兴学科与实用知识,大多是对西方科技、法律、经济等领域专着的首次翻译,其对相关理论、概念、名词及内容等方面的汉语表述,对中国近代相关新兴学科之构建,均具有创新与借鉴意义,丁韪良汉译西学论着,同样具有重要汉学意义。第五,丁韪良创办中文期刊《中西闻见录》与《新学月报》,大力传播“实学”,不仅对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对推动汉学研究往更高层次发展,也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第六,丁韪良作为汉学研究机构北京东方学会首任会长,倡导以“自由思辨精神”来研究汉学的一切领域。北京东方学会在拓展汉学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学术创新等方面,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并很大程度上脱离了西方宗教的负面影响。丁韪良也存在种种弱点与不足,这应更多地从他所处时代的历史条件和历史局限性的角度加以说明。在美国早期汉学发展史上,美国汉学的开创、奠基与初步发展,主要是由清代美国来华汉学家们完成的。丁韪良称得上是汉学发展史上一位成绩卓着的巨匠。其在中学西渐与西学东渐双向文化交流中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和产生的积极影响,不仅值得充分肯定,至今仍有实际借鉴意义。

梁何浩[4](2019)在《基于细观力学性能的抗裂型沥青混合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过近四十年的努力,我国基本上解决了以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为典型结构的承载能力问题。然而,裂缝问题仍然是导致沥青路面早期损坏和大中修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广东为例,大量的路况调查数据显示,PCI下降的主要贡献来自于裂缝,其比例占病害类型的85%95%。这些裂缝又主要以近似固定间距的横向裂缝(半刚性基层反射裂缝)和少量的Top-down裂缝为主。道路工程界曾试图以改性沥青(上中面层)或添加纤维、橡胶等方式降低路面的开裂率,由于要兼顾车辙和抗滑等问题,虽然增加了工程造价但改善路面开裂的效果并不显着。基于上述背景,研究沥青混合料的材料构成、性能与路面结构的基础关系,通过材料与结构的一体化设计,根据结构需求开发具有优良抗裂性能的“功能型”沥青混合料,对于延长路面大中修周期,降低路面的养护维修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离散元分析和数字图像处理为研究手段,以沥青混合料各组分细观特性为研究主线,从细观角度对沥青混合料的断裂特性进行分析,揭示级配、集料形态、集料分布、砂浆强度、空隙等对沥青混合料结构抗裂性能产生的影响,研究沥青混合料受力断裂过程中裂缝演化等,研究结论可为抗裂功能型沥青混合料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鉴于平衡设计并不能解决沥青混合料抗车辙和抗裂的矛盾,也不利于发挥单纯抗车辙或抗裂的优势,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沥青磨耗层混合料设计思路,针对按抗车辙设计的沥青混合料,开发一种在常温未成形时有高渗透性,在固结后又有高强粘结能力的新型喷洒型材料。本文的创新性成果如下:(1)根据设计材料的理念和沥青路面实际损坏状况,本研究提出了抗裂功能型沥青混合料的概念及其设计方法。(2)自主开发了基于离散元软件的内聚力本构模型代码,该代码能应用于二维和三维离散元模型的断裂性能虚拟试验且效果良好,为抗裂功能型沥青混合料的分析和数字化设计奠定了良好基础。(3)基于虚拟试验研究了集料公称最大粒径与层厚的尺寸效应关系对沥青混合料抗裂性能的影响,发现对于特定的层厚存在一个抗裂性能最佳的公称最大粒径范围,并据此给出抗裂型沥青混合料最佳的层厚粒径比例范围为4.05.5倍。(4)通过虚拟试验及室内试验,发现粗集料含量和集料颗粒的比表面积是影响沥青混合料抗裂性能的主要因素,并分别呈抛物线规律,据此给出AC-20抗裂型沥青混合料最佳粗集料含量为51%54%,比表面积取值范围为5.76.2m2/kg。(5)提出了抗裂功能型沥青混合料的设计方法:(1)根据层厚确定级配的公称最大粒径;(2)确定最佳抗裂性能的粗集料含量与比表面积;(3)由分形维数定义级配曲线;(4)应用二维或三维离散元软件与内聚力模型分析和优化抗裂功能型沥青混合料级配范围;(5)抗裂功能型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室内试验验证。该设计方法为提高下面层沥青混合料的抗裂性能,抵抗反射裂缝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式。(6)考虑到现有的平衡设计方法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沥青混合料的抗车辙或者抗裂的单一性能,本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喷洒型材料——渗固封层,用于增强路面的抗剪、抗裂性能,解决了沥青面层因设计需求集中在抗压、抗车辙上,难以同时兼顾抗裂的作用而导致Top-down裂缝没有相应措施进行预防或抑制的难题。渗固封层不仅能提升路面的抗剪、抗裂性能,还同时提升了其他的路用性能(如抗腐蚀、防水、抗滑、抗剥落等),可用于沥青路面的预防性养护。

李佳佳[5](2019)在《中国传统复合灰浆的认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复合灰浆是指以石灰为基料,糯米、桐油、蛋清、糖、猪血等有机材料作为添加物,复合而成的有机-无机复合灰浆,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的胶凝材料。本工作对中国传统复合灰浆的文献记载情况、工艺保存情况、有机物使用、应用历史和应用原因等内容进行研究,旨在对中国古代传统复合灰浆进行深入认知。主要内容和成果包括:传统复合灰浆的文献计量学分析。利用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对发表时间截至2018年的传统复合灰浆研究与应用的相关论文进行收集整理,使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年份、作者、机构等要素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国内国外传统复合灰浆的研究状况,明确了使用有机添加物的传统复合灰浆是中国古代灰浆的重要特点。传统复合灰浆的古文献整理和研究。通过“中国基本古籍库”数据库,对记载了复合灰浆的古代文献进行了尽可能全面的搜集,对记载内容进行分析释读。首次较全面地整理了糯米灰浆、桐油灰浆、蛋清灰浆、糖水灰浆、血料灰浆以及复配灰浆的出现时间、建筑类型和评价,明确北宋时期的文献中最先出现了复合灰浆的记载。现存灰浆工艺调查。通过对浙江省内代表性的传统石灰生产土窑和石灰浆生产作坊的调研,记录石灰的烧制、消化和陈化过程的全部工序,采访相关工人以及老泥工,初步摸清了传统灰浆工艺的遗存现状。古代建筑遗址实地调查及取样分析。以四处古代建筑遗址为例进行了考察调研和灰浆取样,将本实验室在过去几年中159处遗迹的378个古代灰浆样本的检测结果进行汇总。根据调研情况和检测结果,提出建设传统复合灰浆数据库的设想,并进行了设计和初步测试。检测结果汇总统计分析。将化学分析法检出的含有有机物的96处古建筑和遗址的219个灰浆样本的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对现存古建筑中传统复合灰浆的应用情况进行研究,并与文献记载情况进行对比,首次对中国古代复合灰浆的应用年代、地区和建筑有了较全面的认识。传统复合灰浆的应用历史研究。根据传统复合灰浆古文献记载、有机物检测结果、以及其他考古发现和研究,首次梳理了中国古代有机元机复合灰浆的应用发展历史,明确了复合灰浆的出现时间(油脂、蛋白质:不晚于战国时期;淀粉:不晚于东汉;糖:不晚于五代;血:不晚于元末),认为宋代和明代是复合灰浆发展史上的两次高峰,并在清代因制作工艺复杂、成本较高和新材料冲击等原因而衰弱。探讨传统复合灰浆的应用原因。本研究表明,中国传统复合灰浆的发明与使用与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相关,农林业的发展为复合灰浆的发明和持续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糯米、蛋清、糖、猪血、桐油等材料自身具备的粘性、防水性等容易认知的特性,为其成为灰浆添加物的试验材料增加了合理性。现代研究也表明,有机添加剂的使用可以改善灰浆的粘结性能,拓展灰浆的应用范围。其次,传统复合灰浆的发展与中国古代建筑的整体发展以及厚葬文化、等级性等建筑思想相一致,并且是实现建筑的装饰功能和体现艺术审美的重要材料。此外,古代其它技术工艺中同类有机物的使用可能对复合灰浆的使用与发展产生影响。最后,传统复合灰浆符合中国传统自然观中的因地制宜、物尽其用的实用理念和调和的思想,并在使用中被赋予了“忠”、“孝”等社会意义,这些文化思想也促进了传统复合灰浆的应用与发展。

张广超[6](2017)在《综放松软窄煤柱沿空巷道顶板不对称破坏机制与调控系统》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综放开采工艺不断完善及回采设备大型化、自动化程度提高,大型集约化综放开采已成为我国厚及特厚煤层高产高效安全开采的重要发展方向。大型综放开采在实现厚煤层资源高产高效开采的同时,与之相匹配的综放回采巷道必然面临着大断面、强烈采动影响、软弱厚煤顶等围岩控制难题,加之近年来为响应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矿井的号召,窄煤柱条件下的综放大断面沿空巷道工程越发普遍。大量现场工程实践发现,综放沿空巷道顶板沿铅垂方向显现不对称下沉破坏,沿水平方向显现不对称挤压变形破坏,且变形破坏的不对称性在大型综放开采和区段窄煤柱条件下趋于恶化,甚至可能引发恶性冒顶和支护失效损毁等事故,导致顶板失去控制和煤巷安全性低下。传统的综放沿空巷道顶板破坏机制及相应的控制理论与技术无法有效解决此类巷道围岩失稳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深入系统研究已具有刻不容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以王家岭煤矿20103区段运输平巷为工程背景,基于综放沿空巷道围岩性质结构和受采动影响程度的不对称差异性,探索顶板煤岩和支护体不对称矿压显现及其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性;深究顶板煤岩体的失稳准则和判据及偏应力场时空演化规律,阐明顶板不对称破坏机制和控制方向;设计有效控制顶板不对称变形破坏的新型锚索桁架结构,揭示其矿压控制作用原理;探究顶板与锚索桁架之间的不对称调控关系和指标体系,形成综放沿空巷道顶板的新型锚索桁架控制系统。取得如下结论:(1)对综放沿空巷道顶板变形破坏特征进行现场调研,调研结果表明:综放沿空巷道顶板以巷道中心线为轴沿铅锤方向和水平方向呈不对称矿压显现特征,沿铅垂方向,靠煤柱侧顶板严重下沉乃至局部冒漏顶,直接顶与煤柱之间存在滑移、错位、嵌入、台阶下沉等现象;沿水平方向,顶板岩层水平运动剧烈,存在围岩错动形成的明显挤压破碎带,并导致了W钢带和钢筋托梁弯曲失效、金属网撕裂等现象;围岩变形破坏主要发生于巷道的靠煤柱侧顶角(45.2%)、靠煤柱侧巷道顶板(25.8%)、煤柱帮中上部(22.6%)3个位置。(2)采用钻孔窥视方法观测顶板内裂隙发育情况,结果表明:靠实体煤侧顶板裂隙多以浅部发育的横向裂隙及离层和错位为主,而靠煤柱侧顶板裂隙可分为浅部(03.0 m范围)横向裂隙/离层发育区和深部(4.912.3 m范围)走向裂隙发育区(局部区域裂隙完全贯通形成断裂破碎带);根据钻孔长度、倾斜角度及破碎区范围,确定基本顶断裂位置距采空区约为5.4966.847 m。(3)对20103区段运输平巷围岩进行室内力学实验,评价其物理力学性能。2#煤层单轴抗压强度为13.89MPa,属于软弱煤层,表现出一定的塑性特征;直接顶砂质泥岩具有较高的抗压、抗剪、抗拉强度,岩层相对稳定;基本顶粉砂岩单轴抗压强度达到142.34MPa,稳定性较高;底板泥岩单轴抗压强度为44.64MPa,遇水泥化。(4)通过理论分析方法研究了综放沿空巷道基本顶结构特征及其与顶板不对称破坏的关系。理论计算确定了侧向基本顶的几何尺寸与破断位置,建立了综放开采侧向关键块破断结构模型,解算得出采动影响下沿空巷道顶板岩梁弯矩和挠度表达式;综放沿空巷道顶板弯矩和挠度均沿沿巷道中心线呈显着的不对称特征,最大弯矩和挠度出现在距煤柱帮1.5m处,该区域是顶板破坏的关键部位。(5)采用UDEC数值模拟软件分析沿空巷道基本顶运动与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关系,探讨基本顶破断位置与沿空巷道不对称矿压显现的定量关联性。浅部02.0m范围内靠煤柱侧顶板下沉量明显大于靠实体煤侧顶板下沉量,深部2.05.0m范围内顶板下沉量自实体煤侧到煤柱侧呈线性增大趋势;浅部01.5m范围内岩层从两侧向巷道内发生挤压运动,0水平位移点由巷道中心处向实体煤侧转移0.9m,深部1.56.0m范围内岩层由煤柱侧向实体煤侧发生运动。随着基本顶破断线与沿空巷道中心线距离减小或者基本顶下沉量增大,煤柱承受的垂直载荷逐渐增大,使得煤柱帮自身承载性能及其对顶板支撑作用明显弱于实体煤帮,从而加剧了沿空巷道围岩结构的不对称性和顶板变形破坏不对称性。(6)采用FLAC数值模拟软件分析综放开采不同阶段沿空巷道顶板岩层畸变能演化过程。综放沿空巷道顶板03.5m高度范围内偏应力第二不变量呈“双峰状”分布形态,3.511.5m高度范围内偏应力不变量呈“单峰状”分布形态;受本工作面回采期间上覆岩层二次破断影响,煤柱承载能力降低致使其上方顶板岩层畸变能存储能力降低,引起偏应力第二不变量峰值向实体煤上方顶板转移。随着煤柱宽度或强度减小,煤柱帮承载能力降低并发生压缩变形,造成靠煤柱侧顶板承载能力降低,顶板偏应力开始向实体煤上方顶板转移,并诱发了靠煤柱侧顶板沿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不对称位移。(7)基本顶结构回转下沉、松软煤柱帮、巷道大断面、支护不合理等是造成沿空巷道围岩性质结构和应力分布不对称性的主要因素。综放沿空巷道顶板不对称破坏灾变过程如下:相邻工作面推进→基本顶发生破断回转下沉运动→巷道附近区域煤岩体损伤→巷道开掘促使围岩性质结构和顶板应力的不对称分布→靠煤柱侧煤岩体(顶板、顶角、煤柱帮上部等)局部位移变形→靠煤柱侧顶板煤岩体大范围破碎或岩层错位、嵌入、台阶现象→支护结构载荷增大与不均匀受力→实体煤侧煤岩体位移变形→大规模围岩变形和支护体破坏→本工作面回采再次激活覆岩结构,不对称变形破坏进一步加剧。(8)基于综放沿空巷道顶板不对称破坏机制,提出了以“不对称式锚梁结构”为核心的综放沿空巷道调控系统,其主要包括高强锚杆、预应力桁架锚索和不对称式锚梁结构,该调控系统不但具有控制大范围塑性破坏、抗剪性能强的优点,且能对巷道顶板煤岩体变形的不对称性做出积极响应并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研发的以高强度钢筋托梁和16#槽钢托梁为连接构件的不对称锚梁结构,具有承压降载、减垮抗拉、不对称控制和适应顶板水平运动的特点。(9)结合20103区段运输平巷地质生产条件进行支护参数设计,并提出了现场控制思路。具体支护措施包括:(1)对顶板进行高强锚杆支护,控制围岩松动变形,保证顶板整体性和巷道作业环境安全;(2)煤柱帮高强锚杆支护,减少煤柱帮压缩变形,提高煤柱帮承载能力,降低顶板变形不对称程度;(3)顶板不对称式锚梁支护,提高靠煤柱侧顶板承载能力,抑制顶板不对称下沉和水平挤压变形;(4)顶角锚索补强加固,提高顶角煤岩稳定性,避免局部冒落失稳;(5)对超前采动影响范围内顶板和煤柱进行超前加固,进一步提高巷道稳定性。20103区段运输平巷现场工程实践表明,采用不对称锚梁支护系统后,巷道维护状况良好,未发生顶板冒漏现象,顶板不对称变形破坏得到有效控制,巷道断面满足工作面通风、运输、行人等要求。

陈亮[7](2016)在《工作面前方煤体变形破坏和渗透率演化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厚煤层开采的主要方法为综放采煤法,高瓦斯矿井综放工作面普遍存在瓦斯涌出量偏大的现象,不仅制约着工作面的高效生产,还给采煤工作面带来危险。一方面是因为煤层软煤较发育,煤体渗透率较低,瓦斯抽采效率较低;另一方面因为工作面的开采强度大,工作面抽采工作不到位,比如煤层瓦斯预抽时间较短,边采边抽瓦斯抽采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卸压区煤体的瓦斯抽采。工作面前方卸压瓦斯抽采可以有效增加煤层开采过程中边采边抽的瓦斯抽采效果,所以加强工作面前方煤体的破坏变形和渗透率演化研究,对于工作面煤体瓦斯的卸压高效抽采设计和解决工作面瓦斯涌出异常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以余吾煤业回采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选取不同破坏类型的煤样(原煤和型煤),基于岩石力学、弹塑性力学和渗流力学等理论,采用现场应力测试、工作面前方煤体变形三轴模拟试验、渗透率演化模型的建立和COMSOL数值模拟以及现场抽采工程应用的综合方法,分析了不同煤体结构特征和瓦斯吸附-解吸特征对煤体变形的影响,研究了工作面前方煤体的应力-应变-渗透率变化特征,得出工作面变形破坏机理和渗透率演化规律,本文主要研究如下:(1)煤体孔隙结构及瓦斯吸附解吸特征研究通过对比分析软煤和硬煤的挥发分、瓦斯含量、吸附常数(a、b值),可知软煤相对于硬煤具有孔隙较发育、变质程度稍高以及吸附性较强的特点,这是软煤的瓦斯含量高于硬煤的根本原因。采用压汞法分析了实验地点型煤和原煤的孔隙结构特征,型煤中中孔占比85.87%,而微孔和过渡孔所占14.13%,相应的原煤数据为8.29%和91.71%。原煤和型煤分形维数D原=2.69,D型=2.92,说明型煤的孔隙结构复杂程度大于原煤的;型煤的孔隙体积、孔隙度分别为原煤的6.24、6.89倍,型煤的渗透率为原煤的41倍,充分说明了型煤的孔隙较发育,有效渗流通道大于原煤,其渗透性远远强于原煤的。硬煤相比软煤较快达到解吸过程的稳定阶段(解吸量达到最终解吸量的8090%),但是硬煤的稳定阶段持续时间很长,这是因为原煤中的微孔给瓦斯解吸和扩散造成障碍,延迟了瓦斯完全解吸所需时间。软煤吸附性较强,相对于硬煤具有较多的解吸量和较快的解吸速度,主要因为原煤孔隙结构以微孔和过渡孔为主,型煤孔隙结构以中孔为主,比表面积较大,此外,软煤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构造动力变质作用,致使其变质程度稍高于硬煤。通过试验研究发现原煤吸附-解吸变形过程依次为抽真空收缩阶段、充气压缩阶段、吸附膨胀阶段、卸压膨胀阶段、弹性恢复阶段和解吸收缩阶段;型煤只有抽真空收缩阶段、吸附膨胀阶段、解吸收缩阶段。这是因为型煤和原煤的孔隙-裂隙结构的不同,型煤煤体不存在煤体骨架应力,即不存在充气压缩变形和卸压弹性变形阶段。(2)原煤和型煤的常规三轴渗流实验研究原煤常规三轴渗流实验过程包括压密阶段,线弹性变形阶段,塑性屈服阶段,应力跌落阶段,残余破坏阶段,型煤的试验过程包括压密阶段,线弹性变形阶段,塑性屈服阶段,塑性软化阶段。在相同轴压和围压条件下,2种煤样渗透率都随着孔隙压力的变化呈现‖V‖字形变化,二者间呈现二次多项式的函数关系,这是由于煤体发生的吸附膨胀效应、克林伯格效应和基质收缩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固定轴压和孔隙压力条件下,煤样渗透率随与围压之间呈现指数函数关系。对比分析了型煤和原煤模拟试验的全应力应变曲线,原煤发生明显的宏观破坏,并且在破坏点处渗透率出现了激增,型煤沿轴向和径向应变明显大于原煤,但不存在明显的宏观破坏。通过对比分析孔隙压力对原煤和型煤的影响可知,原煤的发生克林伯格效应的临界压力为1.1MPa,型煤则为1.4MPa,说明除了加载应力和孔隙压力,煤样自身的孔隙裂隙结构在煤体渗流特性中也起着重要作用。(3)工作面前方煤体变形破坏模拟实验研究通过在N1102工作面展开钻孔应力测试和数值模拟而得出工作面原岩应力区的垂向应力为10.23MPa,应力集中系数为2.23,根据不同区域应力变化情况划分出缓慢增压区、应力集中区和常压区,并且给出了不同区域内的垂向应力和水平应力的理论公式,从而制定出精确的轴、围压加卸载方案,保证实验结果与现场应力的一致性。本文通过对原煤和型煤展开模拟试验,得出在原岩应力区原煤的非线性压密阶段和线弹性变形阶段区分很明显,而型煤在该区整体上呈现为非线性变形,这主要跟原煤和型煤的孔隙结构有关;在应力集中区型煤和原煤整体上都是逐渐由压缩变形转向膨胀变形,但原煤变形小于型煤变形;在卸压区,原煤和型煤具有本质区别,原煤发生了明显的宏观破坏,具有清晰的剪切裂纹,而型煤逐步进入蠕变阶段,慢慢呈现出剪胀性破坏,整体破坏并不明显。然后对比常规三轴渗流实验结果,发现了模拟试验中的煤体破坏比常规三轴更剧烈,能量更大,并且原煤的卸围压效应系数大于型煤的,型煤破坏能量小于原煤的,说明了软煤的始突能量值较低,故容易发生煤与瓦斯突出。基于煤体孔隙-裂隙等效力学模型,笔者提出了原煤煤体变形可分为基质变形、孔隙变形和表面裂隙变形,并考虑了瓦斯吸附解吸效应,推导出含瓦斯原煤煤体在弹性和塑性变形阶段的各向变形的本构方程;型煤煤体变形主要有基质变形和孔隙变形,考虑瓦斯吸附解吸效应,推导出含瓦斯型煤煤体在弹性和塑性变形阶段的各向变形的本构方程。(4)工作面前方煤体渗透率演化模型及数值模拟在工作面前方煤体变形模拟试验中,煤样变形是受本体有效应力、结构有效应力和损伤有效应力的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在模拟实验的不同阶段中占主导作用的有效应力有所不同,通过分析发现煤体渗透率与煤体所受等效有效应力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即非线性压密和线弹性阶段有效应力系数趋于原始孔隙率ф,屈服和塑性软化阶段有效应力系数范围为(ф,фd),残余破坏阶段有效应力系数范围为(фd,фc)。考虑了煤体应力应变变形、孔隙压力压缩变形和瓦斯解吸收缩变形,分别推导出了工作面前方煤体孔隙率和渗透率的数学方程:应用Comsol软件对工作面前方煤体的应力分布、瓦斯压力分布和渗透率分布进行了分析,数值模拟的应力分布规律与现场钻孔应力测试结果基本一致,应力集中峰值基本在6.7m附近;瓦斯压力随着工作面距离增加而逐渐趋于原始瓦斯压力,并在应力集中区和卸压区的过渡区域发生骤降,产生较大的瓦斯压力梯度;渗透率在应力峰值处达到最低,卸压区最大渗透率约为原岩应力区渗透率的2.5倍。(5)现场抽采工程验证分析根据卸压区处于极限应力状态煤体的应力平衡方程,借鉴不同学者对于卸压区宽度计算理论研究,基于前方煤体受力状态推导出包含瓦斯压力的卸压区宽度计算公式,进一步分析不同元素对于卸压区宽度影响。由N1102回采工作面相关地质参数等计算卸压区宽度约为4.6m,依据回采时具体参数不同取值现场回采时卸压区宽度为45m。依据主动测压法相关理论,设计顺层钻孔注氮试验,距工作面不同距离钻孔前期卸压速率、稳压压力值差异明显,间接反应采煤工作面前方煤体―三区‖所受应力状态、煤体裂隙发育状况、渗透率变化趋势等,且不同区域的范围与理论计算值相吻合,为不同区域瓦斯抽采设计提供现场理论依据。基于理论计算、现场钻孔注氮试验以及N1102工作面瓦斯抽采现状,设计顺层钻孔卸压区瓦斯抽放钻孔,计算钻孔卸压区有效抽放长度并优化钻孔布置,得到工作面向前推进期间,抽放钻孔不同抽放期间抽放瓦斯流量变化。卸压区瓦斯抽采流量约为原岩应力区2.8倍,因此,优化卸压区的瓦斯抽采设计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陈开林[8](2015)在《《全元文》编纂考索》文中研究说明元代立国不足百年,文化却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文学成就颇为突出。然而,囿于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总体而言,元代文学研究较为薄弱。其中,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元曲的探讨。相比之下,元代文章、诗歌的研究关注力度不够,研究相对滞后。就文献而言,隋树森编《全元散曲》(1964)、唐圭璋编《全金元词》(1979)、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1990),均早已刊布。而李修生主编《全元文》自1999年出版第一辑,至2005年全部刊行。杨镰主编《全元诗》直至2013年方才出版。从这几部元代总集的编纂,略可窥见一斑。当然,《全元文》、《全元诗》的内容庞大,编纂难度较之其他几部总集更为复杂,这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作为有元一代的文章、诗歌总集,《全元文》(60册)、《全元诗》(68册)的出版,为元代诗文研究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平台,对于推动元代诗文研究的发展和繁荣有着巨大的意义。然而,断代总集的编纂要求“巨细兼收,义取全备”,这一目标往往难以达到。就已经发行的《全元文》、《全元诗》而言,爬梳典籍,网罗繁富,在文献整理上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是两部元代诗文总集的标志性成果,其价值值得肯定;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二书在编纂中存在的问题,这也是毋庸讳言的事实。其成就和问题,学界已有相关的评述和补正。本文选取《全元文》作为研究对象,拟对该书存在的问题作一梳理,补充其阙失,订正其讹误。《绪论》指出了元代文学研究的现状,凸显了《全元文》编纂的必要性,并对其成就予以肯定。同时,总结了《全元文》存在的诸方面的问题,从“文”的范围界定不清、作家收录标准不统一、文本问题、小传不够精审、大量的佚文有待发掘、对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重视不够六个方面予以阐述。针对这些问题,学界时有匡正,故略作述评,以呈现学界的研究现状。并揭橥本文的研究范围及方法。第一章《<全元文>作家重收误收考》,针对《全元文》作家收录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予以考辨。一方面,由于《全元文》分期出版,且成于众手,难免失之照应,以致有作家重收现象。另一方面,元代与宋、金、明代相接,作家朝代归属较为复杂,因而误收其他朝代作家时有发生。经考察,《全元文》重收作家64人、误收作家34人,另有一文分属两人的现象,共计四篇。第二章《<全元文>人物小传补正》,针对《全元文》所写定的作家小传予以补正,共计256人。同时,本文所辑佚文,有部分作家为《全元文》未收之作家。就其生平略作考证,以补《全元文》之阙,共计91人。第三章《<全元文>作品校证》,针对《全元文》所收文章进行校勘,对文本中的错讹、脱文、倒文、衍文等情况予以纠正,并结合相关典籍,对部分异文进行考实。共校勘《全元文》649篇。其中,有多篇文字,《全元文》所收文本不全,均可据以补全。第四章《<全元文>作品系年》,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的信息、《全元文》未采用的其他版本而遗漏的文本信息,以考订相关作品的写作时间,共计197篇。第五章《<全元文>佚文辑校》,针对《全元文》失收之文予以辑录。目前,学界对于《全元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辑佚方面,成果颇为丰富。本文剔除与学界的重复之外,另辑录《全元文》佚文508篇。其中,《全元文》已收作家247篇,未收作家261篇。小结部分对文章的不足略作说明。

夏明锬[9](2015)在《考虑尺寸效应的堆石料流变模型及其工程应用》文中认为堆石料是特殊的人工摩擦型岩石颗粒组成的集合体,被广泛应用于面板堆石坝、心墙堆石坝和路基等工程结构。堆石料的长期变形具有显着的时间相关性。大量室内试验和现场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堆石料在加载终结并持续不变条件下会产生明显的流变行为。另一方面,堆石料的宏观流变行为与颗粒自身的物理属性、几何形态、尺寸以及排列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尺寸效应。经典连续介质理论的流变本构关系缺乏材料尺度的相关性,难以表征堆石料流变的尺寸效应。而微极连续体理论中的内禀特征长度为刻画堆石料的尺寸效应提供了一种可能途径。本文基于微极连续体理论开发了Perzyna过应力弹粘塑性模型和Duncan-Chang模型用于描述堆石料流变过程中的压力相关性和尺寸效应。具体工作如下:(1)研究了基于微极理论考虑堆石颗粒尺寸效应的具体方法。分析了堆石颗粒的粒径、圆度、球度和表面粗糙度等多种形貌属性参数的物理意义。用微极理论中的内禀特征长度来表征堆石颗粒的圆度、球度、表面粗糙度和粒径,并给出了多种内禀特征长度的数学表达形式以适应不同的使用环境。(2)系统的比较和梳理了堆石料的级配、压实性、非线性强度、剪胀性和湿化等基本宏观物理力学性质,为选择和改进各种堆石料本构理论模型奠定基础。(3)对目前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应力变形分析中常用的非线性本构模型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和整理。重点比较和分析了Duncan-Chang模型及其改进形式、南水模型、K-G模型和殷宗泽模型,并提出了自己对这些模型适用性的看法。(4)通过堆石料的单轴和三轴流变试验现象研究了堆石料蠕变和应力松弛等流变行为的压力相关性、尺寸效应和单级多级加载影响。整理了经验模型、元件模型和广义应力应变时间模型这三种堆石料的宏观流变模型,并对这些模型的优缺点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为选择和改进堆石料的流变模型奠定理论基础。(5)基于微极连续体理论发展了Perzyna过应力弹粘塑性模型,以探讨堆石料流变的尺寸效应与影响机制。基于Drucker-Prager屈服准则导出了微极连续体弹粘塑性模型的一致性算法,获得了过应力本构方程积分算法与一致切向模量的封闭形式,并在ABAQUS软件平台上进行了用户自定义单元(UEL)的二次开发,予以程序实现。有限元数值算例模拟了软岩堆石料试样的三轴压缩蠕变和两种堆石料试样在常规三轴条件下的蠕变和应力松弛。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相应的蠕变和应力松弛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模型开发的正确性,体现了一般应力应变时间广义应力应变时间模型可以适用于蠕变和应力松弛等多种边界条件的优越性,表明所发展的流变模型可以捕捉颗粒材料流变行为的压力相关性和尺寸效应。(6)为了更好的确定面板堆石坝流变的初始应力变形情况。在微极连续体理论框架下完成了考虑尺寸效应的Duncan-Chang模型的程序开发,模拟了三板溪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施工过程,并求解得到面板堆石坝竣工期的应力和变形,作为堆石坝流变行为模拟的初始条件。分别采用经典连续体理论、室内试验堆石参数的微极理论和考虑尺寸效应的Duncan-Chang模型模拟了三板溪面板堆石坝的施工过程和竣工期应力变形结果,并结合工程实测资料分析了模型开发的合理性。结果表明,经典连续体理论框架下的Duncan-Chang模型模拟所得的沉降值相比工程观测资料数据偏小,而基于微极理论考虑尺寸效应的Duncan-Chang模型模拟所得的沉降结果则与实测资料更加接近。此外,还根据不同内禀特征长度得到的最大沉降量的变化规律总结了所研究尺度范围内堆石料瞬时变形的尺度律。(7)采用基于微极连续体理论开发的考虑尺寸效应的Perzyna过应力弹粘塑性模型模拟了三板溪面板堆石坝蓄水后的流变行为。在基于微极连续体理论考虑尺寸效应的Duncan-Chang模型模拟所得的面板堆石坝的竣工期应力变形结果的基础上,分别采用室内试验堆石参数模型和考虑尺寸效应模型模拟了三板溪堆石坝蓄水后2000天的流变行为。结果表明面板堆石坝蓄水后沉降、大主应力和小主应力随时间逐渐增大。而流变过程中沉降、大主应力和小主应力随时间增大的速率逐渐减小。直接采用室内试验参数模拟所得的沉降、大主应力最大值和小主应力最大值相比取用考虑尺寸效应模型模拟所得的结果偏小。通过对内禀特征长度的调谐,可以反映堆石料流变过程中所蕴藏的尺寸效应。同时,根据不同内禀特征长度得到的蓄水后坝顶流变沉降量的变化规律总结了所研究尺度范围内堆石料流变变形的尺度律。在微极连续体理论框架下发展弹粘塑性模型可以预测堆石料流变的压力相关性。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再现了蠕变与松弛试验所观测到结果与规律,并在定量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微极连续体理论中内禀特征长度可以反映堆石料流变机制中所蕴藏的尺寸效应。在相同围压与偏应力状态下,轴向应变的蠕变量将随颗粒粒径的增大而增大,与现有试验观测资料吻合,为应用堆石料缩尺室内流变参数预测工程原型流变提供有益的指导。

屠冰冰[10](2014)在《RC框架结构基于能量抗震性能评估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融合了力和位移这两个重要的结构设计参数,能够全面反映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影响,但如何将能量概念用于具体结构的抗震设计仍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本文针对RC框架结构基于能量抗震性能评估方法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工作如下:对比了四种不同类型单自由度(SDOF)体系的地震能量时程反应、地震动总输入能及瞬时输入能分配情况;对比了多自由度(MDOF)体系相对位移和绝对位移能量平衡方程表示的总输入能、最大瞬时输入能及其出现时间的差异。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我国场地土类型,且便于实际应用的弹塑性SDOF体系归一化等效速度谱。将从美国PEER地震记录数据库选取的220条强震记录按中国场地土类型进行分类,并以此作为地震输入。建议了一种基于复合强度指标的弹性SDOF体系三段式归一化等效速度谱。分析了五类场地土条件下刚度折减系数、延性系数和阻尼比对SDOF体系归一化等效速度谱的影响,进而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我国场地土类型,且便于实际使用的弹塑性SDOF体系归一化等效速度谱,并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推导了累积塑性变形能需求量及其沿结构各层的分配系数。基于能量平衡原理和多模态等效单自由度(ESDOF)体系的概念,推导了剪切型MDOF体系累积塑性变形能需求量及其沿结构各层的分配系数。在此基础上,通过16种工况下的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对累积塑性变形能分配系数公式进行简化,以便于工程应用。同时得出以下结论:累积塑性变形能分配系数主要由质量、屈服剪力系数、刚度和累积塑性变形倍数四个因素决定;顶层参数变化对累积塑性变形能分布无明显影响;逐层递减和中间层薄弱情况下,各层分配的累积塑性变形能与屈服剪力系数和累积塑性变形倍数呈正相关,与刚度呈反相关;中间薄弱层释放的累积塑性变形能按其相邻两层原累积塑性变形能大小之比进行重新分配。提出了一种基于层的“半解析半数值”双参数损伤模型。针对既有双参数损伤模型基于构件损伤指数判定结构各层及整体损伤时,计算工作量大,容易产生累积误差,且判定结果受构件损伤指数组合方式影响较大的不足。结合第四章研究成果,针对RC框架结构,提出了一种基于层的“半解析半数值”双参数损伤模型,弥补了既有构件损伤模型对各层进行损伤评估时的不足。并将应用本文损伤模型计算得到的层间损伤模式与Park-Ang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本文所提出模型的有效性。分析了RC框架结构的耗能需求及分布规律。通过改变周期折减系数,近似考虑填充墙对RC框架结构在大震作用下耗能分布的影响,并给出定量计算方法。根据弹塑性时程分析得到的累积塑性变形能沿楼层的分布情况,对第四章推导的各层累积塑性变形能分配系数公式进行修正。结合现有的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提出了RC框架结构基于能量抗震性能评估方法,对RC框架结构在大震下的层间损伤模式和安全性进行评估。根据前面各章研究成果,给出基于能量抗震性能能评估方法的一般步骤,并通过算例说明了该方法的应用。

二、《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13期EI收录论文(28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13期EI收录论文(28篇)(论文提纲范文)

(1)地下列车荷载作用下土体与隧道结构的动力响应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地表交通荷载作用下地基的动力响应研究
        1.2.2 地下交通荷载作用下地基的动力响应研究
    1.3 以往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埋置移动荷载作用下弹性地基的三维动力响应
    2.1 引言
    2.2 控制方程
    2.3 边界条件及求解
    2.4 数值计算与对比验证
        2.4.1 对比验证
        2.4.2 算例分析
    2.5 本章小结
    附录2A
第三章 圆形隧道与周围饱和土体稳态响应分析
    3.1 引言
    3.2 计算模型及假定
    3.3 控制方程及求解
        3.3.1 饱和土体波动方程
        3.3.2 衬砌壳体运动方程
        3.3.3 考虑饱和土介质与衬砌相互作用的解
    3.4 算例及分析
        3.4.1 对比与验证
        3.4.2 饱和土体动力响应空间分布
        3.4.3 荷载自振频率的影响
        3.4.4 饱和土体渗透性的影响
        3.4.5 饱和土体阻尼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附录3A
第四章 考虑注浆层的饱和土体与隧道结构动力响应研究
    4.1 引言
    4.2 计算模型
    4.3 控制方程及求解
        4.3.1 饱和介质波动方程的通解
        4.3.2 衬砌壳体运动方程
        4.3.3 考虑饱和土体与注浆层及衬砌相互作用的解
    4.4 算例及分析
        4.4.1 注浆层厚度对隧道周围土体响应分布的影响
        4.4.2 注浆层对饱和土体动力响应随径向衰减曲线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附录4A
第五章 复杂地层中土体与隧道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5.1 引言
    5.2 模型与假定
    5.3 控制方程及求解
        5.3.1 饱和土体控制方程
        5.3.2 Euler-Bernoulli梁的运动方程
        5.3.3 边界条件及连续条件
        5.3.4 TRM法的展开及求解
    5.4 算例及分析
        5.4.1 对比与验证
        5.4.2 地基中软硬夹层对振动响应的影响
        5.4.3 地基中软硬夹层对地表竖向振动速度与加速度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轨道系统-隧道结构-饱和成层地基-耦合动力响应分析
    6.1 引言
    6.2 计算模型
    6.3 控制方程及求解
        6.3.1 浮置板轨道-隧道耦合模型的动力控制方程
        6.3.2 轨道系统与隧道-饱和成层地基模型的耦合
    6.4 算例及分析
        6.4.1 移动常值荷载作用下的地表竖向振动分析
        6.4.2 移动简谐荷载作用下的地表竖向振动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建议
    7.1 本文总结
    7.2 主要结论
        7.2.1 埋置移动荷载作用下弹性地基的三维动力响应
        7.2.2 简谐荷载作用下圆形隧道与周围饱和土体的稳态振动研究
        7.2.3 考虑注浆层的饱和土体与隧道结构动力响应研究
        7.2.4 复杂地层中土体与隧道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7.2.5 饱和成层地基-轨道系统-隧道结构耦合动力响应分析
    7.3 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2)宣城网纹红土非饱和应力松弛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松弛特性试验研究
        1.2.2 土体微观结构研究
        1.2.3 应力松弛模型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网纹红土基本物理性质及三轴强度试验
    2.1 概述
    2.2 基本物理特性
    2.3 粘土矿物分析
        2.3.1 试验方法及过程
        2.3.2 定向片制备
        2.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2.4 非饱和三轴强度试验
        2.4.1 试验设备
        2.4.2 试验步骤
        2.4.3 试验方案
        2.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网纹红土的应力松弛试验
    3.1 概述
    3.2 应力松弛试验方案
        3.2.1 松弛阶段描述和设置
        3.2.2 试验方案
    3.3 实测结果
        3.3.1 不同轴向应变的分别加载松弛试验
        3.3.2 不同基质吸力的分级加载松弛试验
        3.3.3 不同净围压的分级加载松弛试验
    3.4 基于经验模态分解的松弛曲线波动性分析
        3.4.1 经验模态分解理论
        3.4.2 EMD分解结果及分析
    3.5 讨论
        3.5.1 不同轴向应变的应力松弛结果分析
        3.5.2 不同基质吸力的应力松弛结果分析
        3.5.3 不同净围压的应力松弛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网纹红土的微观结构试验
    4.1 概述
    4.2 微观试验介绍
        4.2.1 试验设备
        4.2.2 IPP操作简介
        4.2.3 试样制备
    4.3 原状网纹红土微观研究
        4.3.1 定性研究
        4.3.2 定量研究
    4.4 应力松弛试样微观定性研究
    4.5 应力松弛试样微观定量研究
        4.5.1 孔隙分布
        4.5.2 微观结构参数
        4.5.3 三维孔隙率
    4.6 基于体积孔隙率的松弛损伤演化方程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分数阶微积分的网纹红土应力松弛模型
    5.1 概述
    5.2 分数阶微积分理论
    5.3 网纹红土分数阶四元件应力松弛模型
        5.3.1 分数阶微积分元件
        5.3.2 基于分数阶微积分构建的网纹红土应力松弛模型
        5.3.3 参数辨识及模型验证
    5.4 网纹红土广义分数阶Maxwell松弛模型
        5.4.1 模型建立
        5.4.2 参数辨识及模型验证
    5.5 网纹红土变阶分数阶应力松弛模型
        5.5.1 模型建立
        5.5.2 参数辨识及模型验证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3)丁韪良汉学研究述论 ——兼论美国早期汉学之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国内外关于本选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中外学者关于美国早期汉学历史分期问题的讨论
        1.美国“早期汉学”起始于何时?
        2.美国“早期汉学”结束于何时?
        3.美国“传教士汉学”何时向“专业汉学”过渡?
        4.笔者对美国早期汉学史分期之思考
        二、当代中外学者对美国早期汉学家成就的总体评价
        三、当代中外学者对丁韪良汉学研究的总体论述与评价
        四、国内学者关于丁韪良其他方面问题的讨论
        五、国外与丁韪良有关研究成果综述
    第二节 本论文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学术创新
        一、研究意义与研究目标
        二、研究思路与写作框架
        三、研究方法与学术创新
第一章 丁韪良来华前后的美国汉学界
    第一节 裨治文与美国汉学之起源
        一、裨治文来华前的中美关系与来华美国人
        二、裨治文来华与创办《中国丛报》
        1.裨治文来华与初期的汉语研习环境
        2.裨治文创办《中国丛报》最初目的
        3. 《中国丛报》由宗教性向世俗性转变
        4.裨治文与美部会的分歧
        三、裨治文的主要着述
        四、裨治文创办学会与教育机构
        1.裨治文等创立美国东方学会
        2.裨治文创立皇家亚洲文会北华支会
        3.裨治文创办其他学会
    第二节 卫三畏来华经历与汉学研究
        一、卫三畏汉学研究之历程
        1.第一阶段:以传教身份研究汉学
        2.第二阶段:以外交官身份研究汉学
        3.第三阶段:以学者身份研究汉学
        二、卫三畏汉学研究成就与特点分析
        三、卫三畏与马礼逊、裨治文、丁韪良之关系
    第三节 丁韪良来华前后美国汉学之演绎趋势
        一、美国早期汉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早期美国汉学家“中国观”类型之演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丁韪良宣教经历与汉学研习
    第一节 丁韪良来华与汉学初步研习
        一、丁韪良来华前的教育背景
        二、丁韪良初到广州、福州的社会观察力
        三、丁韪良宁波研习汉语三步骤
        四、丁韪良发明宁波话拼音
    第二节 丁韪良宣教作品与汉学研究
        一、丁韪良与《天道溯原》
        1.写作缘由、内容与材料来源
        2.《天道溯原》与附儒之传教策略
        3.《天道溯原》之影响
        二、丁韪良的其他中文宣教作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职业教育家与汉学研究之转型
    第一节 丁韪良的教育改革实践
        一、同文馆总教习
        二、赴欧美考察与汉学交流
        三、京师大学堂西总教习
        四、湖广仕学院总教习
        五、中文教科书编译与与汉学研究
    第二节 中文期刊与汉学研究
        一、丁韪良与《中西闻见录》
        1. 《中西闻见录》办刊宗旨与主要撰稿人
        2.丁韪良作品分析
        二、丁韪良与《新学月报》
        1. 《新学月报》创办原因与主要内容
        2.《新学月报》与汉学研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丁韪良与汉学研究机构
    第一节 丁韪良与北京东方学会之初创
        一、创设北京东方学会之目的与经过
        二、丁韪良与北京东方学会早期会员之关系
        三、早期《北京东方学会会刊》之特点
    第二节 丁韪良与北京东方学会之发展
        一、丁韪良对北京东方学会的持续影响
        二、1886—1898 年会刊中的丁韪良作品
        三、北京东方学会学术争议与丁韪良之态度
        四、北京东方学会之局限性
    第三节 丁韪良与其他研究机构
        一、丁韪良与皇家亚洲学会北华支会
        二、丁韪良与《教务杂志》
        三、丁韪良与美国东方学会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丁韪良中外比较视野下对儒释道之新解
    第一节 比较宗教视野与儒教之认知
        一、关于性善性恶论问题
        二、关于伦理与道德问题
        三、其他方面问题
    第二节 中西哲学比较与儒学之解读
        一、孔子与西方圣哲之比较
        二、“最典型的哲学时代”
    第三节 比较视野与佛道之新解
        一、丁韪良与佛教研究
        1.丁韪良研究佛教之学术背景
        2.丁韪良与北京东方学会成员对佛教的研讨
        二、丁韪良与道教研究
        1.比较视野中的老子
        2.从“科学史”角度论道教之贡献
        三、丁韪良论“三教”之关系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丁韪良论中国历史
    第一节 丁韪良研究中国历史的动因与方法
        一、丁韪良研究中国历史的四个出发点
        二、丁韪良研究中国历史的理论与方法
    第二节 丁韪良论中国古代史
        一、丁韪良论中国历史分期
        二、丁韪良论中国古代民族融合
        三、丁韪良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四、丁韪良论中国古代科技
        五、丁韪良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第三节 丁韪良论中国近代史
        一、裨治文、卫三畏与丁韪良研究中国近代史之缘起
        二、丁韪良论中国近代五次战争
        三、关于太平天国
        四、关于晚清改革
        五、丁韪良之局限性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丁韪良与中国文学
    第一节 丁韪良与中国诗歌
        一、丁韪良欧美诗歌之修养
        二、丁韪良重视中国诗歌之缘由
        三、丁韪良对中国古代诗歌之推崇
        1.丁韪良翻译中国诗歌的大体过程
        2.丁韪良对中国诗歌的译介与评论
    第二节 丁韪良论中国寓言与民间传说
        一、关于中国寓言
        二、关于民间传说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丁韪良汉学研究的主要贡献及其影响
附录1 .丁韪良中文教科书编译述略
附录2 .丁韪良《中西闻见录》署名文章一览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4)基于细观力学性能的抗裂型沥青混合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功能型沥青混合料设计的研究现状
        1.2.2 沥青混合料断裂行为研究现状
        1.2.3 基于细观结构力学分析沥青混合料断裂特性研究现状
        1.2.4 沥青混合料的抗裂设计研究
        1.2.5 目前研究状况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沥青混合料断裂行为特征与内聚力模型
    2.1 沥青混合料宏观断裂行为特征
        2.1.1 沥青路面开裂形式的断裂力学分类
        2.1.2 沥青混合料断裂性能试验评价方法
        2.1.3 不同试验方法的比选
    2.2 沥青混合料断裂的微细观特征研究
    2.3 内聚力本构模型
        2.3.1 内聚力研究现状
        2.3.2 内聚力模型概念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离散元法的沥青混合料细观特性对断裂性能影响研究
    3.1 离散元模型的建立
        3.1.1 离散元分析原理
        3.1.2 常用接触模型
        3.1.3 内聚力模型在离散元中的应用
        3.1.4 试件的形成及细观参数的选取
    3.2 集料特性对沥青混合料断裂性能的影响
        3.2.1 试件尺寸效应影响分析
        3.2.2 粗集料长短轴及倾角对断裂性能的影响
        3.2.3 集料棱角性对断裂性能的影响
        3.2.4 粗集料含量对断裂性能的影响
        3.2.5 粗集料空间分布对断裂性能的影响
    3.3 级配、空隙率及砂浆强度对沥青混合料断裂性能的影响
        3.3.1 级配对断裂性能的影响
        3.3.2 空隙率大小对断裂性能的影响
        3.3.3 沥青砂浆强度对断裂性能的影响
    3.4 各影响因素对裂缝发展的影响分析
        3.4.1 粗集料对裂缝发展的影响
        3.4.2 级配对裂缝发展的影响
        3.4.3 空隙率大小对裂缝发展的影响
        3.4.4 沥青砂浆强度对裂缝发展的影响
    3.5 各影响因素对断裂性能影响的综合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数字图像的沥青混合料断裂性能研究
    4.1 数字图像原理
        4.1.1 数字图像技术基础及原理
        4.1.2 图像技术处理
    4.2 试验设计
        4.2.1 试验原材料
        4.2.2 试验设计方案
    4.3 相同级配不同试件的断裂性能评价
        4.3.1 力学性能分析
        4.3.2 裂缝发展状况
        4.3.3 粗集料的细观特性分析
    4.4 不同级配试件的断裂性能评价
        4.4.1 力学性能分析
        4.4.2 裂缝发展状况
        4.4.3 粗集料的细观特性分析
    4.5 J积分断裂韧度与荷载耗能评价方式的对比
    4.6 粗集料含量及比表面积与断裂性能的关系
        4.6.1 粗集料含量与断裂性能的变化关系
        4.6.2 比表面积与断裂性能的变化关系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离散元的抗裂功能型沥青混合料设计
    5.1 三维离散元沥青混合料模型的建立
        5.1.1 三维离散元集料的建成
        5.1.2 三维试件的形成
        5.1.3 三维模型细观参数选取
    5.2 虚拟劈裂试验参数准确性验证
        5.2.1 虚拟劈裂试验的设计
        5.2.2 模拟结果与室内结果对比分析
    5.3 三维离散元半圆弯曲试验
        5.3.1 三维离散元半圆弯曲试验的设计
        5.3.2 预留缝取向对沥青混合料开裂的影响
    5.4 基于分形维数的抗裂型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
        5.4.1 最佳抗裂性能比表面积的确定
        5.4.2 分形维数理论及其与比表面积计算关系
        5.4.3 基于分形维数的抗裂功能型级配设计方法
        5.4.4 基于分形维数的抗裂功能型级配计算
        5.4.5 基于三维模拟的抗裂功能型级配断裂性能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渗固封层的功能型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评价
    6.1 基于PFC的路面浅表固化性能评价
        6.1.1 虚拟单轴贯入试验设计
        6.1.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6.2 渗固封层设计
        6.2.1 渗固封层
        6.2.2 试验原材料
        6.2.3 配合比设计
    6.3 渗固封层性能评价
        6.3.1 浅表固化性能评价
        6.3.2 抗裂性能评价
        6.3.3 抗腐蚀性能评价
        6.3.4 抗渗水性能评价
        6.3.5 抗滑性能评价
        6.3.6 抗剥落性能评价
    6.4 渗固封层+下面层组合路面抗裂性能评价
        6.4.1 断裂性能评价
        6.4.2 粘结性能评价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主要结论
    2.论文主要创新点
    3.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中国传统复合灰浆的认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传统灰浆的定义
        1.1.1 石灰
        1.1.2 骨料
        1.1.3 添加剂——夹杂物和添加物
    1.2 传统复合灰浆的定义与组成
        1.2.1 石灰——中国传统复合灰浆的基料
        1.2.2 有机材料——中国传统复合灰浆中的添加物
        1.2.3 古建筑营造中复合灰浆的配比与用途
    1.3 中国传统复合灰浆的早期应用
    1.4 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4.1 选题依据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内容
    本章参考文献
2 传统复合灰浆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2.1 文献计量学
        2.1.1 文献计量学简介
        2.1.2 本次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2.1.3 文献分析检索规则
    2.2 国内传统复合灰浆研究现状分析——基于中国知网CNK1数据库
        2.2.1 文献类型及年份分析
        2.2.2 发文作者及机构分析
        2.2.3 文章被引用次数分析
    2.3 国际传统灰浆研究现状分析——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
        2.3.1 文献年份分析
        2.3.2 论文收录情况及期刊分析
        2.3.3 发文作者及机构分析
        2.3.4 文章被引用次数和影响因子分析
    2.4 传统复合灰浆的研究内容分析
        2.4.1 有机添加物的检测方法
        2.4.2 有机添加物的作用和机理
        2.4.3 改性复合灰浆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
    2.5 国内外传统复合灰浆研究差异
    2.6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3 传统复合灰浆的古文献记载研究
    3.1 糯米灰浆
        3.1.1 糯米灰浆在城墙及炮台建造中的应用
        3.1.2 糯米灰浆在墓葬建造中的应用
        3.1.3 糯米灰浆在水利工程建造中的应用
    3.2 桐油灰浆
        3.2.1 桐油灰浆在造船中的应用
        3.2.2 桐油灰浆在墓葬建造中的应用
        3.2.3 桐油灰浆在涂抹墙面方面的作用
        3.2.4 桐油灰浆在水利建筑中的作用
    3.3 蛋清灰浆
    3.4 糖水灰浆
    3.5 血料灰浆
    3.6 植物汁类灰浆
        3.6.1 树汁的应用
        3.6.2 藤汁的应用
    3.7 两种及以上有机物复配灰浆
        3.7.1 糯米桐油复配灰浆
        3.7.2 糯米与汁类的复配灰浆
    3.8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4 传统灰浆工艺调研
    4.1 传统石灰烧制的文献记载
    4.2 传统石灰烧制工艺调研
        4.2.1 浙江省石灰资源概况
        4.2.2 传统石灰烧制工艺的现场调研
        4.2.3 石灰烧制工人访谈
    4.3 传统石灰消化与陈化工艺调研
        4.3.1 传统石灰消化和陈化技术
        4.3.2 传统石灰消化及陈化过程的现场调研
        4.3.3 工人访谈
    4.4 现存民居灰浆制作工艺调研
    4.5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5 古代建筑及遗址实地调查及取样分析
    5.1 古代建筑及遗址实地调查取样
        5.1.1 浙江衢州明代城墙
        5.1.2 浙江温州古城墙遗址
        5.1.3 浙江浦江龙德寺塔
        5.1.4 福建永定县客家土楼群
    5.2 灰浆样本的有机物分析
        5.2.1 古建筑灰浆样本来源及类型
        5.2.2 检测方法和步骤
        5.2.3 检测结果
    5.3 传统复合灰浆数据库的建立研究
        5.3.1 数据库设计目的
        5.3.2 数据库收录内容
        5.3.3 数据库展示内容和检索平台设计
        5.3.4 数据库平台初步测试
    5.4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6 有机物检测结果的汇总分析
    6.1 年代分布
        6.1.1 淀粉
        6.1.2 油脂
        6.1.3 蛋白质
        6.1.4 糖类
        6.1.5 血
        6.1.6 含有两种及以上有机物的样本
    6.2 地域分布
        6.2.1 淀粉
        6.2.2 油脂
        6.2.3 蛋白质
        6.2.4 糖类
        6.2.5 血
        6.2.6 含有两种及以上有机物的灰浆样本
    6.3 建筑类型分析
        6.3.1 检出各类有机物的建筑类型统计
        6.3.2 民间建筑
        6.3.3 长城、城墙
        6.3.4 塔
        6.3.5 官方建筑
        6.3.6 墓葬
        6.3.7 寺观建筑
        6.3.8 水利工程
        6.3.9 船
        6.3.10 其它
    6.4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7 传统复合灰桨的应用历史研究
    7.1 传统复合灰浆的出现
        7.1.1 文字记载之前的灰浆样本检测结果分析
        7.1.2 各类有机添加物的最早应用
    7.2 第一个发展高峰——宋代
        7.2.1 宋代传统复合灰浆的文献分析
        7.2.2 宋代灰浆样本检测结果
        7.2.3 宋代传统复合灰浆发展情况
    7.3 第二个发展高峰——明代
        7.3.1 明代传统复合灰浆的文献分析
        7.3.2 明代灰浆样本检测结果
        7.3.3 明代传统复合灰桨的发展情况
    7.4 传统复合灰桨的衰落
        7.4.1 清代灰浆样本检测结果
        7.4.2 清代复合灰浆的文献分析
        7.4.3 衰落原因分析
        7.4.4 衰弱情况分析
    7.5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8 传统复合灰浆的应用原因探究
    8.1 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8.1.1 木构架的主体地位
        8.1.2 农、林、渔、牧业物产丰富
        8.1.3 中国的火山分布及喷发记录
    8.2 有机添加物的性能与作用
    8.3 古代建筑的发展对传统灰浆应用的影响
        8.3.1 古代建筑体系的发展对传统灰浆应用的影响
        8.3.2 建筑类型对传统灰浆应用的影响
        8.3.3 建筑装饰艺术中传统复合灰浆的应用
    8.4 其他工艺中有机物的应用
        8.4.1 传统彩绘工艺中有机材料的应用
        8.4.2 造船工艺中有机材料的应用
        8.4.3 造纸工艺中有机材料的应用
        8.4.4 其他工艺中有机材料的应用
    8.5 传统复合灰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
        8.5.1 因地制宜、物尽其用的实用理念
        8.5.2 调和思想
        8.5.3 传统复合灰浆衍生的忠、孝等社会文化意义
    8.6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附录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致谢

(6)综放松软窄煤柱沿空巷道顶板不对称破坏机制与调控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综放沿空巷道上覆岩层活动规律
        1.2.2 煤矿巷道不对称破坏研究
        1.2.3 综放沿空巷道围岩控制理论与技术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综放松软窄煤柱沿空巷道顶板不对称破坏特征
    2.1 地质生产条件
        2.1.1 矿井概况
        2.1.2 20103 工作面地质生产条件
        2.1.3 20103 区段运输平巷原有支护方式
    2.2 综放沿空巷道顶板不对称破坏特征
        2.2.1 顶板不对称变形破坏实测
        2.2.2 顶板围岩内部裂隙发育特征
        2.2.3 煤岩体物理力学性能测试与评价
    2.3 综放沿空巷道顶板不对称破坏主控因素初步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综放沿空巷道覆岩结构特征及其与顶板不对称矿压关系
    3.1 综放沿空巷道上覆岩层结构特征
        3.1.1 高强度开采综放面覆岩结构形态
        3.1.2 20103 区段运输平巷侧向顶板破断结构判定
        3.1.3 20103 区段运输平巷侧向顶板结构尺寸特征
    3.2 综放松软窄煤柱沿空巷道顶板不对称梁稳定性力学分析
        3.2.1 20103 区段运输平巷顶板不对称梁力学模型建立
        3.2.2 20103 区段运输平巷顶板不对称梁弯矩分布特征
        3.2.3 20103 区段运输平巷顶板不对称梁挠度分布特征
    3.3 综放松软窄煤柱沿空巷道顶板稳定性数值分析
        3.3.1 数值模型建立与模拟方案
        3.3.2 20103 区段运输平巷顶板灾变失稳过程
        3.3.3 基本顶结构回转下沉与顶板不对称矿压特征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4 综放沿空巷道顶板煤岩体不对称破坏时空演化规律
    4.1 数值模拟关键问题
        4.1.1 数值模型建立
        4.1.2 煤岩体物理力学性质确定
        4.1.3 采空区应力恢复模拟
        4.1.4 岩石(体)变形破坏评价指标
    4.2 20105 工作面回采期间侧向煤岩体偏应力不变量分布特征
        4.2.1 相邻工作面煤岩体偏应力第二不变量分布特征
        4.2.2 相邻工作面煤岩体偏应力第三不变量分布特征
    4.3 掘进期间综放沿空巷道顶板应力位移分布特征
        4.3.1 综放沿空巷道顶板偏应力不变量分布特征
        4.3.2 综放沿空巷道帮部偏应力不变量分布特征
        4.3.3 综放沿空巷道顶板位移场分布特征
    4.4 本工作面回采期间综放沿空巷道顶板应力位移分布特征
        4.4.1 本工作面回采期间顶板偏应力不变量分布特征
        4.4.2 本工作面回采期间顶板位移场分布特征
        4.4.3 综放沿空巷道顶板畸变能迁移过程
    4.5 综放沿空巷道顶板不对称破坏影响因素分析
        4.5.1 数值模型建立与模拟方案
        4.5.2 煤柱宽度对沿空巷道顶板不对称破坏的影响
        4.5.3 煤柱力学性质对顶板不对称破坏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综放松软窄煤柱沿空巷道顶板不对称控制原理与调控系统
    5.1 综放松软窄煤柱沿空巷道顶板不对称破坏机制与控制要求
        5.1.1 综放松软窄煤柱沿空巷道顶板不对称破坏机制
        5.1.2 综放松软窄煤柱沿空巷道顶板不对称破坏控制要求
    5.2 综放松软窄煤柱沿空巷道不对称调控系统
        5.2.1 传统桁架锚索结构的力学分析
        5.2.2 综放沿空巷道顶板不对称调控系统提出
    5.3 不对称式锚梁支护系统及其功能原理
        5.3.1 系统组成
        5.3.2 支护系统特点
        5.3.3 系统功能及原理
    5.4 本章小结
6 工业性试验
    6.1 20103 区段运输平巷顶板不对称式锚梁结构参数设计
        6.1.1 支护参数设计方案
        6.1.2 锚杆索力学参数确定
        6.1.3 模拟结果分析
    6.2 20103 区段运输平巷支护技术方案
        6.2.1 顶板不对称控制基本思路
        6.2.2 20103 区段运输平巷 600~1490m范围采动影响稳定段支护方案
    6.3 现场矿压观测
        6.3.1 测站布置与监测方法、工具
        6.3.2 矿压观测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工作面前方煤体变形破坏和渗透率演化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煤体内部结构与吸附-解吸作用
        1.2.2 煤体瓦斯渗流理论
        1.2.3 煤与瓦斯的气固耦合作用
        1.2.4 采动裂隙变形对瓦斯渗流的影响
        1.2.5 存在问题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本文技术路线
2 煤体孔隙-裂隙结构及瓦斯吸附-解吸特性
    2.1 煤样来源及工程背景
    2.2 煤体孔隙-裂隙特征
        2.2.1 煤孔隙-裂隙结构及分类
        2.2.2 煤孔隙-裂隙表征参数
        2.2.3 煤体孔隙测量方法
        2.2.4 实验区煤体孔隙-裂隙特征
    2.3 煤体瓦斯吸附-解吸特征
        2.3.1 煤体吸附解吸机理
        2.3.2 软、硬煤吸附解吸特征
        2.3.3 煤体吸附-解吸对变形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软、硬煤的常规三轴渗流实验
    3.1 概述
    3.2 实验系统及准备工作
        3.2.1 实验系统
        3.2.2 渗透率测试方法
        3.2.3 实验准备工作
    3.3 型煤和原煤的三轴渗流实验
        3.3.1 实验目的
        3.3.2 实验方案
        3.3.3 实验步骤
    3.4 原煤和型煤常规三轴渗流实验结果分析
        3.4.1 原煤和型煤的全应力-应变曲线
        3.4.2 围压对渗透率的影响
        3.4.3 轴压对渗透率的影响
        3.4.4 孔隙压力对渗透率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工作面前方煤体变形破坏模拟实验研究
    4.1 概述
    4.2 实验系统
        4.2.1 实验系统组成
        4.2.2 实验系统的主要性能参数
    4.3 实验方案的确定
        4.3.1 现场调研
        4.3.2 数值模拟
        4.3.3 实验方案与步骤
    4.4 实验结果的分析
        4.4.1 原煤实验结果的分析
        4.4.2 型煤实验结果的分析
        4.4.3 与常规三轴实验结果相比
        4.4.4 原煤和型煤变形破坏特征总结
    4.5 两种煤体破坏变形本构方程
        4.5.1 煤体孔隙-裂隙等效力学模型的建立
        4.5.2 原煤的弹塑性本构方程
        4.5.3 型煤的弹塑性本构方程
    4.6 本章小结
5 工作面前方煤体渗透率演化模型及数值模拟
    5.1 概述
    5.2 动态渗透率模型
        5.2.1 有效应力变形量
        5.2.2 孔隙压力压缩变形量
        5.2.3 基质收缩变形量
        5.2.4 动态渗透率模型
    5.3 工作面前方煤体瓦斯流动方程
    5.4 工作面前方煤体瓦斯渗流数值模拟
        5.4.1 模拟软件
        5.4.2 数值模拟过程
        5.4.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现场抽采工程验证
    6.1 卸压区宽度的理论计算
        6.1.1 卸压区宽度计算方程推导
        6.1.2 N1102工作面卸压区宽度计算
    6.2 卸压区宽度现场实测
        6.2.1 实验方案
        6.2.2 钻孔压力观测结果分析
    6.3 卸压区钻孔瓦斯流量现场实测
        6.3.1 实验方案
        6.3.2 钻孔流量测定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
    7.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全元文》编纂考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元代文学与《全元文》的编纂
    二、《全元文》存在的问题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略
第一章 《全元文》作家重收误收考
    一、《全元文》作家作品重收考
        (一) 作家重收
        (二) 一文误题二人
    二、《全元文》误收作家考
第二章 《全元文》所收作家小传补正
    一、《全元文》已收作家小传补正
    二、《全元文》失收作家小传考补
第三章 《全元文》作品校证
第四章 《全元文》作品系年
第五章 《全元文》佚文辑校
    一、《全元文》已收作家之佚文
    二、《全元文》失收作家之佚文
小结
附录一:《全元文》学界辑佚成果汇编
附录二:元人别集所收《全元文》佚文篇目汇编
参考文献
后记

(9)考虑尺寸效应的堆石料流变模型及其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堆石料的流变现象
        1.1.2 堆石料的尺寸效应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堆石料流变的研究进展
        1.2.2 微极理论的研究进展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基于微极理论考虑尺寸效应的方法
    阅读提要
    2.1 微极连续体理论框架
        2.1.1 微极连续体的运动学过程
        2.1.2 微极连续体的应力与应力不变量
        2.1.3 微极连续体的应变与应变不变量
        2.1.4 微极连续体的基本方程
    2.2 微极连续体理论中的内禀特征长度研究
        2.2.1 内禀特征长度的物理意义
        2.2.2 堆石料颗粒形貌属性参数
        2.2.3 内禀特征长度的数学表达形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堆石料的力学性质与本构模型
    阅读提要
    3.1 堆石料的力学性质
        3.1.1 堆石料的级配
        3.1.2 堆石料的压实性
        3.1.3 堆石料的非线性强度
        3.1.4 堆石料的剪胀(剪缩)性
        3.1.5 堆石料的湿化
    3.2 堆石料的宏观本构模型
        3.2.1 Duncan-Chang模型
        3.2.2 修正的Duncan-Chang模型
        3.2.3 K-G类本构模型
        3.2.4 南水弹塑性模型
        3.2.5 殷宗泽模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堆石料的流变试验现象与流变模型
    阅读提要
    4.1 堆石料流变行为的基本描述和试验现象
        4.1.1 流变行为的基本描述
        4.1.2 流变试验现象
    4.2 堆石料的宏观流变模型
        4.2.1 经验模型
        4.2.2 元件模型
        4.2.3 广义应力应变时间模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考虑尺寸效应的堆石料流变模型及其验证
    阅读提要
    5.1 基于微极理论的弹粘塑性流变模型
        5.1.1 微极连续体理论基本方程
        5.1.2 内禀特征长度的确定
        5.1.3 堆石料的弹粘塑性流变模型
    5.2 本构方程积分与一致切向模量
        5.2.1 本构方程积分算法
        5.2.2 一致切向模量
    5.3 数值算例及其试验验证
        5.3.1 软岩堆石料的常规三轴蠕变试验模拟
        5.3.2 板岩堆石料的应力松弛试验模拟
        5.3.3 花岗岩堆石料的尺寸效应试验模拟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考虑尺寸效应的Duncan-Chang模型的工程应用
    阅读提要
    6.1 三板溪面板堆石坝工程概况
    6.2 经典连续体理论下的Duncan-Chang模型模拟结果
    6.3 考虑尺寸效应的Duncan-Chang模型模拟结果
        6.3.1 室内试验参数模型模拟竣工期结果
        6.3.2 考虑尺寸效应模型模拟竣工期结果
    6.4 不同条件下的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6.5 堆石材料的尺度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考虑尺寸效应的流变模型的工程应用
    阅读提要
    7.1 面板坝流变数值模拟条件
    7.2 室内试验参数模型流变模拟结果
    7.3 考虑尺寸效应模型流变模拟结果
    7.4 不同条件下流变规律对比
    7.5 沉降量与实测资料对比
    7.6 流动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7.7 堆石料的尺度律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情况
    完成的主要学术论文
    参加的科研项目

(10)RC框架结构基于能量抗震性能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过程
        1.1.2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
    1.2 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的研究现状
        1.2.1 设计流程
        1.2.2 地震输入能
        1.2.3 滞回耗能分布
        1.2.4 双参数损伤模型
    1.3 本文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2 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及其基本理论
    2.1 引言
    2.2 既有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
        2.2.1 我国提出的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
        2.2.2 日本提出的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
        2.2.3 欧美提出的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
    2.3 能量反应方程及其求解
        2.3.1 SDOF 体系能量反应的定义
        2.3.2 MDOF 体系层模型能量反应的定义
        2.3.3 能量方程的求解
    2.4 总输入能与瞬时输入能
    2.5 地震输入能及其分配
        2.5.1 拐点处理
        2.5.2 能量分配及时程反应分析
        2.5.3 各能量分量时程对比
        2.5.4 地震总输入能量分配
        2.5.5 瞬时输入能分配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3 弹塑性 SDOF 体系归一化等效速度谱
    3.1 引言
    3.2 地震动参数选取
        3.2.1 中美场地剪切波速转换
        3.2.2 地震记录选取
        3.2.3 地面运动强度指标
    3.3 弹性 SDOF 体系归一化等效速度谱
    3.4 结构参数对弹塑性归一化等效速度谱的影响
        3.4.1 刚度折减系数的影响
        3.4.2 延性系数的影响
        3.4.3 阻尼比的影响
    3.5 弹塑性归一化等效速度谱
        3.5.1 峰值修正系数
        3.5.2 衰减段修正系数
        3.5.3 弹塑性归一化等效速度谱建立步骤
        3.5.4 有效性验证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4 MDOF 体系累积塑性变形能需求
    4.1 引言
    4.2 MDOF 体系能量平衡方程
        4.2.1 相对位移能量平衡方程
        4.2.2 绝对位移能量平衡方程
    4.3 绝对和相对地震输入能对比
        4.3.1 结构总输入能对比
        4.3.2 各层总输入能对比
        4.3.3 结构最大瞬时输入能及其出现时间对比
        4.3.4 各层最大瞬时输入能及其出现时间对比
    4.4 累积塑性变形能需求量
    4.5 各层累积塑性变形能分配系数
        4.5.1 基本假定
        4.5.2 累积塑性变形能分配系数理论值
    4.6 敏感性分析
        4.6.1 参数选取
        4.6.2 参数m_i 、α_i、k_i、β_i、(?)敏感性分析
        4.6.3 参数α_i、k_i、(?)敏感性对比
    4.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5 基于变形和能量的双参数损伤模型
    5.1 引言
    5.2 破坏准则及破坏评价指标
        5.2.1 四种破坏准则
        5.2.2 结构破坏评价指标
    5.3 双参数损伤评估模型
        5.3.1 Park-Ang 构件损伤模型
        5.3.2 结构整体损伤模型
    5.4 框架结构损伤评估
        5.4.1 模型简介
        5.4.2 地震记录选取
        5.4.3 材料本构模型选取
        5.4.4 构件分析模型选取
        5.4.5 结构基本特性分析
        5.4.6 构件损伤评估
        5.4.7 结构整体损伤评估
    5.5 基于层的双参数损伤模型
        5.5.1 现有损伤模型的不足
        5.5.2 基于层的双参数损伤模型的提出
        5.5.3 基于层的双参数损伤模型表达式
        5.5.4 模型参数确定
        5.5.5 有效性验证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6 RC 框架结构累积塑性变形能分布
    6.1 引言
    6.2 结构模型
    6.3 地震记录选取
    6.4 整个结构耗能的分配
        6.4.1 结构总耗能的分配
        6.4.2 结构总累积塑性变形能比例的分配
        6.4.3 结构梁、柱总累积塑性变形能比例分配
        6.4.4 耗能分配建议公式
    6.5 结构各层累积塑性变形能的分布
        6.5.1 累积塑性变形能分配系数理论值
        6.5.2 各层累积塑性变形能沿楼层的分布
        6.5.3 累积塑性变形能分配系数理论公式的修正
        6.5.4 各层累积塑性变形能平均值随Ψ_T的变化
    6.6 梁、柱累积塑性变形能沿楼层的分布
        6.6.1 梁、柱累积塑性变形能沿楼层的分布(Ψ_T=0.7)
        6.6.2 梁、柱各层累积塑性变形能平均值随Ψ_T的变化
    6.7 梁、柱耗能比沿楼层的分布
    6.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7 基于能量抗震性能评估方法及其应用
    7.1 引言
    7.2 基于能量抗震性能评估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7.2.1 结构总累积塑性变形能需求的确定
        7.2.2 各层和各类构件累积塑性变形能需求的确定
        7.2.3 结构各层耗能能力的确定
    7.3 基于能量抗震性能评估方法主要步骤
    7.4 算例分析
        7.4.1 结构模型及地震记录选取
        7.4.2 承载力和变形验算
        7.4.3 累积塑性变形能需求分析
        7.4.4 耗能能力分析
        7.4.5 损伤模式判定
        7.4.6 安全性评估
    7.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工作及结论
    8.2 研究展望
致谢
附录1 框架结构构件弯矩-曲率曲线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13期EI收录论文(28篇)(论文参考文献)

  • [1]地下列车荷载作用下土体与隧道结构的动力响应理论研究[D]. 李怡君. 浙江大学, 2020(01)
  • [2]宣城网纹红土非饱和应力松弛特性研究[D]. 徐新宇.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1)
  • [3]丁韪良汉学研究述论 ——兼论美国早期汉学之嬗变[D]. 黄秋硕.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4]基于细观力学性能的抗裂型沥青混合料研究[D]. 梁何浩.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5]中国传统复合灰浆的认识研究[D]. 李佳佳. 浙江大学, 2019(03)
  • [6]综放松软窄煤柱沿空巷道顶板不对称破坏机制与调控系统[D]. 张广超.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7(02)
  • [7]工作面前方煤体变形破坏和渗透率演化及其应用研究[D]. 陈亮.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6(02)
  • [8]《全元文》编纂考索[D]. 陈开林.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5)
  • [9]考虑尺寸效应的堆石料流变模型及其工程应用[D]. 夏明锬. 武汉大学, 2015(07)
  • [10]RC框架结构基于能量抗震性能评估方法研究[D]. 屠冰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07)


应力状态论文 应力松弛论文 应力应变曲线论文 荷载组合论文 工作面论文

上一篇:多轴车辆多轮独立转向控制系统设计
下一篇:浅谈变电站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的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