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建军[1](2017)在《许昌市2016年秋作物生育期气象条件对大豆生长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来临,高温可能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大,气候条件的变化对大豆生长有一定的影响,基于此就气候变化对秋作物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提高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南志奇,牛小东,艾义,杨海渝,李关荣[2](2012)在《黔江肾豆营养成分分析》文中提出该研究测定了重庆黔江肾豆的主要营养成分及矿物质元素质量分数.研究发现黔江肾豆粗蛋白质量分数为23.35%,蛋白质质量分数为14.28%,水解液总氨基酸质量分数为17.0%,总必需氨基酸质量分数为6.9%;粗脂肪质量分数为1.28%,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较高,占总脂肪酸的83.0%,其中油酸为8.2%,亚油酸为22.2%,α-亚麻酸的质量分数均超过大豆、黑豆、豇豆和鹰嘴豆等豆科作物,占总脂肪酸质量分数的52.6%;总糖质量分数为53.47%,其中还原糖为1.70%,淀粉为51.77%;粗纤维为3.47%;主要矿质元素,铁:68.2μg/g,锌:42.9μg/g,钙:10.3μg/g,钾:7.3mg/g,镁:1.8mg/g,锰:16.5μg/g,铜:9.4μg/g,磷:2.62mg/g.可见黔江肾豆营养保健价值独特(特别富含α-亚麻酸),值得开发利用.
刘春泉,江宁,李大婧,金邦荃,谢一芝,赵雅吉[3](2009)在《宁紫薯1号甘薯的营养成分及其淀粉理化性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了给宁紫薯1号甘薯的深加工提供理论依据,作者对其主要营养成分与淀粉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宁紫薯1号甘薯的水分含量为74.57%,蛋白质含量为1.20%,脂肪含量为0.19%,总灰分为0.66%,粗纤维含量为0.75%,还原性总糖含量为3.57%,花色苷含量为0.224 1 mg/g,FW。通过必需氨基酸配比的分析方法对其蛋白质进行评价,必需氨基酸与氨基酸总量的比值(E/T)为0.490 4,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E/N)为0.962 3,符合FAO/WHO提出的参考蛋白质的模式。宁紫薯1号甘薯的总淀粉含量为12.10%,支链淀粉占总淀粉的比重为57.02%,糊化温度71.41℃,峰值黏度为12.48 Pa.s,95℃时的黏度为10.17 Pa.s,冷却到50℃时的黏度为8.48 Pa.s,淀粉糊透光率较高,为24.1%,溶胀势为8.79。
郭华[4](2007)在《高档茶籽油的提取及茶籽综合利用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茶[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为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常绿乔木或灌木.茶籽作为茶叶生产的副产品。我国(除台湾省外)按120万hm2茶园,每公顷产茶籽375kg计算,每年可产4.5亿kg茶籽。本研究通过对不同的茶树品种的茶籽的主要生化成分、茶籽油脂肪酸组成、茶籽油提取、精炼工艺条件、茶籽淀粉和茶皂素以及茶籽壳制备活性炭的工艺条件进行系统研究,旨在充分利用茶树资源,为茶籽的综合利用提供强劲技术支撑,对于茶叶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加快茶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本论文主要包括下面5个方面的内容:1.茶籽的细胞形态及主要成分理化分析用显微镜观察茶籽子叶细胞结构,测定细胞大小、细胞壁厚度、脂体大小、淀粉颗粒大小;用化学分析方法测定茶籽中脂肪、淀粉、茶皂素、蛋白质、总糖等物质含量。为不同茶树品种的合理利用提供数据依据,为茶籽油的提取和茶籽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2.茶籽油脂肪酸组成分析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24个茶籽品种的脂肪酸组成,得出茶籽中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的含量范围分别为38.763%~56.609%,20.296%~37.502%,14.152%~18.828%,2.905%~5.560%。其平均含量分别为49.786%,27.456%,16.159%和3.994%。比较茶籽油与其他食用油的脂肪酸组成的差异,为茶籽油的鉴别和茶籽油的质量评价提供依据。3.茶籽油提取工艺研究分别用水-酶法、有机溶剂浸提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茶籽油。得出水-酶法较佳组合为:颗粒度40~60μm,液固比3.5:1,糊化温度90℃,糊化持续时间40min,提取温度65℃,提取时间4h。有机溶剂法较佳组合为:浸提温度35℃,浸泡时间为1.5h,溶剂/原料比为2.0:1,原料烘烤温度为80℃,原料颗粒度40~60目。超临界CO2萃取法的较佳组合为:萃取压力35MPa、萃取温度40℃、萃取时间3h、原料颗粒度为40~60目。比较三种方法的优缺点,得出以下结论:从茶籽油的提取率与直接食用角度考虑,采用有机溶剂浸出法提取茶籽油较好;从茶籽油、茶籽淀粉和茶皂素综合利用角度考虑,以水-酶法提取茶籽油为好。4.茶籽油精炼条件研究采用常规的方法精炼茶籽油,比较茶籽油在各精炼工序中脂肪酸组成和几项重要的理化指标的变化,建立了较佳的工艺参数体系:碱炼温度30℃,碱液浓度18°B′e,超量碱量0.2%;脱色温度100~110℃,活性白土用量2.5%~3.0%,脱色时间25min;脱臭温度180~200℃,时间1h;冬化温度6~8℃,时间8h,冬化油过滤温度10℃。5.茶籽的综合利用研究(1)通过对茶籽淀粉提取工艺的系统研究,建立了茶籽淀粉生产的优化体系:茶籽仁浸泡时间2h,温度40℃,打浆时液固比为1.7:1,提取温度50℃,淀粉的提取率为82.61%,制备的茶籽淀粉中粗蛋白为0.35%,粗脂肪0.28%,水分8.51%,淀粉含量87.50%:淀粉中含直链淀粉23.16%、支链淀粉74.39%,具有冷粘度稳定性较好的特点,淀粉颗粒为圆形,表面光滑,颗粒大小在4.1μm~13.2μm之间,平均直径为7.92μm。性能类似于红薯淀粉。(2)通过对茶皂素生产的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研究,得出茶皂素的提取较佳工艺条件为:浸提温度80℃,液固比4:1,提取时间2h,3级逆流接触萃取。絮凝剂为30%聚氯化铝,加入量为提取液重量的1.0%~1.5%,沉淀剂用量为料液重的2.5%~4.0%,以1单位重量的氧化钙与2~2.7单位重量的皂素反应为宜,反应时间6h。(3)以茶籽壳为原料,通过对活化剂的筛选以及影响因素的试验,结果表明用氯化锌活化法制备茶籽壳活性炭为最佳选择,具体工艺参数为:浸泡时液固比为2.5:1,氯化锌浓度为50%,活化温度为400℃,活化时间为60min。
郭华,周建平,彭荷花[5](2004)在《桂东花豆主要营养成分及理化性质研究》文中提出为了给桂东花豆的深加工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对桂东花豆的主要营养成分与理化性质进行研究.测得花豆蛋白质含量为 18.06 %,脂肪含量为 1.20 %,淀粉含量为 46.72 %,100 g 花豆中钙、铁、磷含量分别为 65.89,7.42,265.8 mg;花豆皮壳率为 10.03 %,种皮中粗纤维含量较低,为 15.93 %,蛋白质含量较高,为 9.75 %.花豆淀粉粒平均直径 14 μm,直链淀粉占总淀粉量的 23.28 %,糊化温度高达 76 ℃,峰值粘度为 980 mPa·s,95 ℃时的粘度为 725 mPa·s,冷却到 50 ℃时的粘度为 5 200 mPa·s.淀粉糊透光率较低,为 12.6%,溶胀势为 12.19.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2016年许昌市秋作物生育期气候概况 |
| 二、气候条件对大豆生长的影响 |
| (一) 气温对大豆生长的影响 |
| (二) 降水对大豆生长的影响 |
| (三) 光照时数对大豆生长的影响 |
| 三、高温的预防措施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 前言 |
| 2 茶籽的主要组成成分与可能的用途 |
| 3 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
| 4 本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
| 4.1 研究目的 |
| 4.2 研究的内容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茶籽与重要油籽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分布状态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仪器设备与试剂 |
| 1.2 试验方法 |
| 1.2.1 茶籽与重要油籽中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
| 1.2.2 油料子叶细胞形态与细胞内积累物观察 |
| 1.2.3 茶籽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分布 |
| 1.2.4 数据处理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几种油料作物籽仁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分析结果 |
| 2.2 茶籽、油茶籽、花生、大豆子叶细胞形态观察结果 |
| 2.2.1 油籽子叶细胞大小、细胞壁厚度比较 |
| 2.2.2 不同油籽子叶细胞排列形态比较 |
| 2.2.3 不同油籽子叶细胞内积累物观察 |
| 2.3 茶籽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分布 |
| 3 小结与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工业原料用茶籽品种的筛选 |
| 1 材料和方法 |
| 1.1.1 材料、仪器设备与试剂 |
| 1.1.2 仪器与设备 |
| 1.1.3 试剂 |
| 1.2 方法 |
| 1.2.1 茶籽百粒重与仁/壳比的测定 |
| 1.2.2 茶籽仁的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
| 1.2.3 茶籽品种的分类 |
| 1.2.4 茶籽的化学成分与所属茶树类型的关系 |
| 1.2.5 数据处理方法 |
| 2.结果与分析 |
| 2.1 茶籽的百粒重与仁壳比测定结果 |
| 2.2 不同品种茶籽仁主要化学成分分析结果 |
| 2.3 不同品种茶籽的主要化学成份分类统计结果 |
| 3.小结与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四章 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测定 |
| 1.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仪器设备与试剂 |
| 1.2 方法 |
| 1.2.1 茶籽样品脂肪酸分析 |
| 1.2.2 几种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
| 1.2.3 油料与油脂的脂肪酸组成的差异 |
| 1.2.4 数据处理方法 |
| 2.结果与分析 |
| 2.1 茶籽样品脂肪酸分析结果 |
| 2.2 几种植物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
| 2.3 油料与油脂的脂肪酸组成的比较 |
| 3 小结与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五章 水-酶法提取茶籽油工艺研究 |
| 1.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仪器设备与试剂 |
| 1.2 方法 |
| 1.2.1 水-酶法提取茶籽油工艺流程 |
| 1.2.2 单因素试验 |
| 1.2.3 正交试验 |
| 1.2.4 油脂品质分析 |
| 1.2.5 数据处理方法 |
| 2.结果与分析 |
| 2.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 2.1.1 茶籽粉碎试验 |
| 2.1.2 茶籽料浆糊化温度测定结果 |
| 2.1.3 酶的种类的选择 |
| 2.1.4 料水比与料浆密度、粘度和油脂提取率的关系 |
| 2.1.5 料浆糊化持续时间的选择 |
| 2.1.6 α-淀粉酶用量的选择 |
| 2.1.7 提取时间的选择 |
| 2.2 正交试验结果 |
| 2.3 水-酶法茶籽油质量指标测定结果 |
| 3 小结与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六章 有机溶剂浸提茶籽油工艺研究 |
| 1.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仪器设备与试剂 |
| 1.2 方法 |
| 1.2.1 单因素试验 |
| 1.2.2 正交试验 |
| 1.2.3 油脂质量指标测定 |
| 1.2.4 数据处理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 2.1.1 不同溶剂的萃取效果比较 |
| 2.1.2 原料中水分对油脂提取的影响 |
| 2.1.3 溶剂萃取次数的确定 |
| 2.1.4 溶剂萃取时间的确定 |
| 2.1.5 溶剂/原料比的选择 |
| 2.1.6 原料颗粒度对油脂提取的影响 |
| 2.1.7 原料烘烤温度的确定 |
| 2.2 正交试验结果 |
| 2.3 溶剂萃取法提取茶籽油质量指标 |
| 3 小结与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七章 超临界CO_2萃取茶籽油工艺研究 |
| 1.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仪器设备与试剂 |
| 1.2 方法 |
| 1.2.1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仪主要操作步骤 |
| 1.2.2 萃取操作单因素试验 |
| 1.2.3 正交试验 |
| 1.2.4 油脂品质分析 |
| 1.2.5 数据处理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萃取压力的选择 |
| 2.2 萃取温度的选择 |
| 2.3 颗粒度对茶籽油萃取的影响 |
| 2.4 萃取时间的影响 |
| 2.5 正交试验结果 |
| 2.6 不同方法提取的茶籽油的理化指标测定结果 |
| 2.7 不同方法提取的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测定结果 |
| 3 小结与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八章 茶籽油精炼工艺研究 |
| 1.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仪器设备与试剂 |
| 1.2 方法 |
| 1.2.1 碱炼条件的选择 |
| 1.2.2 脱色条件的选择 |
| 1.2.3 脱臭条件的选择 |
| 1.2.4 茶籽油冬化条件的选择 |
| 1.2.5 茶籽油在精炼过程中的变化 |
| 1.2.6 数据处理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碱炼条件的选择 |
| 2.2 茶籽油脱色条件的选择 |
| 2.3 茶籽油脱臭条件 |
| 2.4 油脂冬化条件选择 |
| 2.5 茶籽油在精炼过程中的变化 |
| 3 小结与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九章 茶籽淀粉提取工艺与淀粉的理化性能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仪器设备与试剂 |
| 1.2 方法 |
| 1.2.1 茶籽淀粉提取工艺研究 |
| 1.2.2 淀粉提取正交试验 |
| 1.2.3 茶籽淀粉理化性能测定 |
| 1.2.4 数据处理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茶籽淀粉提取工艺参数的选择 |
| 2.1.1 粉碎机械的选择 |
| 2.1.2 打浆时加水量的确定 |
| 2.1.3 筛网孔径的选择 |
| 2.1.4 茶籽浸泡时间对淀粉提取的影响 |
| 2.1.5 浸泡温度对淀粉提取的影响 |
| 2.1.6 淀粉提取温度的选择 |
| 2.1.7 淀粉提取时间的选择 |
| 2.1.8 料水比的选择 |
| 2.1.9 淀粉水洗次数的确定 |
| 2.2 正交试验结果 |
| 2.3 茶籽淀粉理化性能测定结果 |
| 2.3.1 茶籽淀粉理化指标测定结果 |
| 2.3.2 淀粉粘度曲线的测定 |
| 3 小结与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十章 茶皂素提取工艺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仪器设备与试剂 |
| 1.2 方法 |
| 1.2.1 茶皂素溶解度试验 |
| 1.2.2 茶皂素检测方法 |
| 1.2.3 茶皂素提取试验 |
| 1.2.4 茶皂素沉淀试验 |
| 1.2.5 皂素钙转化试验 |
| 1.2.6 数据处理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茶皂素溶解试验结果 |
| 2.2 茶皂素检测方法 |
| 2.3 茶皂素提取试验结果 |
| 2.4 茶皂素沉淀试验结果 |
| 2.5 皂素钙转化试验结果 |
| 2.6 茶皂素提取工艺流程 |
| 3 小结与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十一章 茶籽壳制备活性炭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仪器设备与试剂 |
| 1.2 方法 |
| 1.2.1 硫酸活化法制备茶籽壳活性炭 |
| 1.2.2 磷酸活化法制备茶籽壳活性炭 |
| 1.2.3 氯化锌活化法制备茶籽壳活性炭 |
| 1.3 茶籽壳活性炭脱色性能测定 |
| 1.3.1 茶籽壳活性炭脱色率的测定 |
| 1.3.2 茶籽壳活性炭碘值的测定 |
| 1.4 活性炭得率测定 |
| 1.5 数据处理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硫酸活化法制备茶籽壳活性炭 |
| 2.2 磷酸活化法制备茶籽壳活性炭 |
| 2.3 氯化锌活化法制备茶籽壳活性炭 |
| 2.4 茶籽壳活性炭脱色性能测定结果 |
| 2.5 活性炭得率测定结果 |
| 3 小结与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十二章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创新点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
| 1 主要研究发现 |
| 2 主要创新点 |
| 3 存在的不足之处 |
| 4 今后研究的方向 |
| 附录 |
| 附录A 茶籽的脂肪酸组成气相色谱图 |
| 附录B 不同品种茶籽中油脂的脂肪酸组成数据 |
| 附录C 油茶籽油国家标准(GB11765-2003)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与仪器 |
| 1.2 方法 |
| 1.2.1 供试材料营养成分测定[1] |
| 1.2.2 供试豆的物理性质测定 |
| 1.2.3 供试豆种皮与胚中营养成分测定 |
| 1.2.4 供试豆淀粉的理化性质测定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供试豆主要营养成分比较 |
| 2.2 供试豆的主要物理性质测定 |
| 2.3 供试豆种皮与胚中几种营养成分的分布情况 |
| 2.4 供试淀粉的理化性质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