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中医药治疗胆总管残余结石和复发结石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胆总管残留、复发结石的中药排石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陈金梅[1](2021)在《大黄灵仙方预防PTCSL术后结石早期复发及调节胆管炎症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肝胆管结石病术后复发率高,胆道感染是目前公认会导致结石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调节炎性信号通路控制炎症反应可改善胆管内环境,降低肝胆管结石病术后复发率。本研究通过临床上对肝胆管结石病PTCSL术后的患者进行大黄灵仙方干预治疗,分析患者临床疗效、预后及安全性,以评价大黄灵仙方在预防肝胆管结石病PTCSL术后早期复发及调节炎症反应的临床效果;并以改善胆管内环境为切入点,结合实验研究探讨大黄灵仙方改善胆管细胞炎症反应防治肝胆管结石病的作用机制。方法:(一)临床研究:选取80例诊断为肝内胆管结石并行PTCSL治疗后的患者,随机分为大黄灵仙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在PTCSL治疗后接受常规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大黄灵仙方治疗,连续用药三个月。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证候评分,以观察证候改善情况;用药前后监测炎症指标、肝功能指标,了解术后恢复情况及对有无肝胆管结石复发进行随访,最终评价该药物的临床疗效。(二)实验研究:将SD大鼠胆管上皮细胞分为9组:第1组(正常对照组)、第2组(LPS模型组)、第3组(LPS+中药组)、第4组(LPS+PDTC组)、第5组(LPS+SB203580)、第6组(LPS+PDTC+SB203580组)、第7组(LPS+PDTC+中药组)、第8组(LPS+SB203580+中药组)、第9组(LPS+PDTC+SB203580组+中药组),采用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各组细胞中TAK1与ASK1的相互作用并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TAK1与ASK1在细胞中的分布及共定位情况。结果:(一)临床研究:(1)本研究实际纳入77例患者(对照组38例,试验组39例)。两组患者用药前在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病程、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前两组患者证候积分比较,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证候积分比较,试验组的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后的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3)两组有效率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81.6%,试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两组患者炎症(WBC、CRP)及肝功能(TBIL、DB、ALP、GGT)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各个时间段WBC、CRP、TBIL、DB、ALP、GGT比较,时间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时间与组别交互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5)两组患者用药后1年结石复发情况比较,对照组1年内出现3例结石复发患者,试验组无复发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试验组患者用药后出现腹泻患者3例、皮疹患者0例、乏力患者0例,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二)实验研究:(1)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显示:与第1组相比,第2、4、5、6组,TAK1与ASK1的相互作用无显着差异(P>0.05);与第1组相比,第3、7、8、9组,TAK1与ASK1相互作用增强,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其中第3、9组极显着(P<0.01)。(2)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空白组(组1)细胞细胞核(蓝色)完整,包膜清晰可见,ASK1蛋白标记为绿色荧光,TAK1蛋白标记为红色荧光,在胞浆表达;造模后,TAK1蛋白增多,信号通路阻断剂阻断后,TAK1蛋白主要在核中表达(见4、5、6组),胞浆中ASK1蛋白标记绿色荧光减少;用药后,TAK1蛋白分布在胞浆中与ASK1蛋白相互作用,荧光显示红绿荧光重叠的黄光(见7、8、9组)。结论:(1)大黄灵仙方在改善患者证候、调节血清炎症指标及改善肝功能具有良好效果。(2)大黄灵仙方对于预防PTCSL术后结石早期复发具有一定的疗效。(3)大黄灵仙方用药后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4)大黄灵仙方可能促进TAK1与ASK1相互拮抗从而下调NF-κB信号通路,同时减弱NF-κB与MAPK信号通路间的交流,这可能是大黄灵仙方减轻胆管细胞炎症反应的机制之一。

任逸东[2](2020)在《加味茵陈四逆散对肝胆湿热证胆总管结石ERCP术后肝功及胆汁引流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加味茵陈四逆散对ERCP(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 giopancreatography,ERCP)取石术后患者肝功能恢复、胆汁引流及症状改善的影响。方法:60例单纯胆总管结石拟行ERC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接受ERCP+术后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术后第1天予以加味茵陈四逆散口服。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中医总有效率、中医症状积分、转氨酶指标、胆汁生化指标、胆汁引流量的变化、住院时间、随访6月结石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中医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术后6d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同期对照组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术后6d转氨酶水平(ALT、AST、γ-GT)、胆汁生化水平(TB、DB、TBA)均低于同期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组术后4d胆汁引流量多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 5),治疗组术后6d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结石复发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加味茵陈四逆散联合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疗效显着,可以促进术后肝功能恢复及胆汁引流,缩短住院时间。

张立平,赵玉清[3](2019)在《中医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胆总管结石作为临床多发病,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治疗作用也不断为大家探讨。本文拟从胆总管结石的中医认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临床观察、动物实验、不同大小结石的中医药治疗方案选择等方面予以综述,并根据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提出未来可努力的治疗方向,并言明其可能性,以为临床服务。

邓琳[4](2017)在《ERCP联合四逆利胆汤鼻胆管灌注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采用经内镜联合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后鼻胆管引流结合中药四逆利胆汤灌注的方法,改变给药途径,通过观察数据统计分析,比较中药组及对照组提高胆石症疗效及复发率的效果,客观评价中药“四逆利胆汤方”治疗肝气郁结型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6年12月清远市中医院消化中心住院病人60例患者,均已成功行ERCP+ENBD+胆总管取石术,部分患者行网篮取石及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中医辨证符合肝气郁结型,将其随机分为2组,A组30例以鼻胆管引流配合中药四逆利胆汤灌注,B组30例以鼻胆管引流配合甲硝唑灌注。两组均以药物50ml冲洗鼻胆管,每日两次,冲洗后夹闭鼻胆管2h后恢复引流。对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生化指标改善情况,结石大小、数量改变情况及随访半年内复发情况进行比较。观察指标:1、临床症状体征评分;2、中性粒细胞数、ALP、ALT及直接胆红素;3、结石是否残留,残留大小及数量、胆总管直径;4、结石复发率。以上所采集资料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全组患者使用鼻胆管引流及灌注耐受性良好,未出现鼻胆管堵塞、脱落及不能控制的胆胰炎症、电解质紊乱、肝功能损害加剧及其它不良反应。全部病例术后住院观察5天后再次行鼻胆管造影观察残留结石情况后拔除鼻胆管,并于术后三个月及六个月分别随访。(1)对临床症状的影响:中药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达100%,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0%,中药组相对对照组,治疗效果更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中药组在改善症状发热方面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黄疸、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方面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生化指标的影响:中药组及对照组在中性粒细胞、ALP、ALT、直接胆红素等改善方面,差异部分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对结石残留率的影响:中药组全组30例患者,12例首次ERCP术后结石全部取净;18例胆总管结石取净,可见部分胆囊或肝内胆管残留结石;术后第5天行鼻胆管造影剩余18例患者16例胆总管结石全部消失,2例结石明显缩小。对照组全组30例患者,13例首次ERCP术后结石全部取净,17例患者胆总管结石取净,可见部分胆囊或肝内胆管残留结石。术后第5天行鼻胆管造影剩余17例患者12例胆总管结石全部消失,3例结石较前缩小,2例患者结石无变化。再次行ERCP,造影提示剩余结石基本取净。两组在结石有无残留及残留结石大小、数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结石复发率的影响:中药组30例患者,随访三个月及六个月未见病例复发。对照组随访三个月复发1例,六个月复发1例,复发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逆利胆汤经鼻胆管灌注治疗肝郁型胆总管结石,在改善患者腹痛、黄疸、恶心呕吐等症状,减少结石残留及复发方面疗效显着,值得临床采用。

高允海[5](2016)在《愈胆汤防治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研究证实愈胆汤在临床上预防和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ost-cholecystectomy syndrome PCS)的有效性,并探讨愈胆汤防治PCS的理论依据。为减少胆囊切除患者痛苦,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愈胆汤防治PCS,提供理论和临床依据。材料与方法:一、临床试验一1.研究对象:按纳入标准选取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2014年1月2015年9月间因胆囊良性疾病行胆囊切除手术的60例患者。2.试验方法: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人;对照组术后常规处理,即抗感染、补液、补充维生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以及支持对症等治疗,排气后开始进食;观察组除予上述处置外,于术后第2天开始口服愈胆汤,每次50m L,3次/d,连续服用4周。3.观察指标:(1)术后第2-30天恶心呕吐发生情况;(2)术后半年至1年半内两组患者中出现PCS的例数;(3)术前2天、术后第3天和术后第30天,肝功能、肾功能、胃动素(MTL)和促胆囊收缩素(CCK)检测结果。二、临床试验二1.研究对象:按纳入标准选取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2014年1月2015年9月间因胆囊良性疾病行胆囊切除术后出现PCS的60例住院及门诊患者。2.试验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人;每组开始治疗前先如实填写症状量化表,对照组给予阿莫西林、吗丁啉、胆维他片、山莨菪碱片、思密达口服,对症治疗36周后复查,或症状消失后随时复诊并填写症状分级量化表;观察组予愈胆汤,每次50m L,每日3次口服,共服药4周,后复查,或症状消失后随时复诊并填写症状分级量化表,对照组、观察组分别于服药前和治疗结束后,清晨空腹采取外周静脉血备查。3.观察指标(1)总有效率;(2)显效率;(3)复发率;(4)治疗前后血浆CCK和MTL变化情况。(5)治疗前后血、尿、便常规、肝功、肾功和心电图及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三、动物实验1.实验材料(1)实验动物:家兔45只。(2)实验药品:(1)无菌蒸馏水;(2)愈胆汤;(3)盐酸氯胺酮注射液。(3)主要试剂:(1)兔胃动素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试剂盒;(2)兔胆囊收缩素酶免分析药盒;(3)兔胆汁中胆固醇测试盒;(4)兔胆汁中胆红素测试盒;(5)兔胆汁中胆汁酸测试盒。(4)主要仪器及设备:(1)自制测压导管;(2)电生理记录仪;(3)压力传感器;(4)全自动生化分析仪。2.实验方法:分别将家兔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家兔未切除胆囊,正常饲养,并予无菌蒸馏水灌胃,模型组和实验组家兔常规行胆囊切除造模后,模型组家兔在正常饲养基础上经胃管注入无菌蒸馏水,实验组家兔在正常饲养基础上经胃管注入愈胆汤中药煎剂,持续3周后,各组家兔测量胆总管压力(CBDP)、Oddi’s括约肌基础压(SOBP)、Oddi’s括约肌收缩压(SOCP)和Oddi’s括约肌收缩频率(SOCF)及收缩时限(SOCT);同时测量胆汁流量并收集胆汁备用;耳缘静脉采血10ml,备用。3.观察指标:(1)CBDP、SOBP、SOCP、SOCF、SOCT;(2)每小时胆汁流量;(3)胆汁成分:TBA、IBIL、CHO含量;(4)静脉血中CCK和MTL含量。4.统计学方法全部统计工作采用SPSS 17.0软件包处理,首先对各组之间的基线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基线特征无差别再作进一步统计处理,实验数据用—X±s表示,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两样本比较采用t检验,多样本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均取双侧a<0.05为差异有显着性,以p<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以p<0.01作为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果:临床试验一1.术后对照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为46.7%,观察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为20%,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低于对照组。2.对照组PCS发生率为33.33%,观察组PCS发生率10.34%,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PCS发生率高于观察组。3.对照组术前2天CCK值(21.03±4.60)和术后3天CCK值(37.52±5.97)比较,q=45.2,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术后3天CCK值明显高于术前;术后30天CCK值(28.63±4.67)与术后3天比较,q=24.3,p<0.01,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较术后3天明显降低;进一步比较术后30天和术前2天CCK值,q=20.8,p<0.01,两者差异亦有显着统计学意义,术后30天CCK值高于术前。观察组术前2天CCK值(21.73±5.68)和术后3天CCK值(36.30±7.86)比较,q=39.9,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术后3天CCK值明显高于术前;术后30天CCK值(21.87±5.13)与术后3天比较,q=39.5,p<0.01,差异亦有显着统计学意义,较术后3天明显降低;进一步比较术后30天和术前2天CCK值,q=0.38,p>0.0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TL值比较结果与CCK值比较结果变化趋势相同。临床试验二1.对照组治疗前总积分(13.33±2.28)与治疗后总积分(7.57±3.69)比较,t=9.83,p<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说明对照组患者经西药对症治疗后PCS症状明显减轻。进一步对各症状积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西药对症治疗胁肋部胀痛不适、恶心纳差、腹泻症状有效;对腹胀和肠鸣矢气治疗无效。对观察组治疗前总积分(13.83±2.25)治疗后总积分(2.93±2.64)比较,t=19.76,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说明中药愈胆汤治疗PCS有效。进一步对各症状积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愈胆汤对PCS的各项症状的治疗均有效。两组治疗后五项症状积分和总积分比较,结果表明愈胆汤对PCS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西药。2.对照组30例患者中治愈占6.67%,显效占23.33%,有效占43.33%,无效占26.67%;观察组30例患者中治愈占16.67%,显效占46.67%,有效占30%,无效占6.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χ2=4.3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总显效率30%,观察组总显效率63.33%,说明观察组总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观察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3.治疗前两组CCK值无差异。对照组治疗前CCK值(25.66±6.28)与治疗后CCK值(21.21±4.62)比较,t=2.97,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西药治疗后CCK水平明显下降。观察组治疗前CCK值(25.28±6.30)与治疗后CCK值(16.91±4.50)比较,t=6.35,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愈胆汤治疗后CCK水平亦明显下降。比较治疗后两组CCK水平变化,t=3.65,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愈胆汤治疗后CCK下降较西药治疗更明显。4.治疗前两组MTL值无差异。对照组治疗前MTL值(518.54±65.53)与治疗后MTL值(513.11±75.08)比较,t=0.2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西药治疗后MTL水平无变化。观察组治疗前MTL值(509.35±68.99)与治疗后MTL值(228.20±36.95)比较,t=20.00,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经愈胆汤治疗后MTL水平明显下降。比较治疗后两组MTL水平,t=18.65,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西药治疗不能改变PCS患者MTL水平,愈胆汤能明显降低PCS患者MTL水平。5.对照组复发8例,观察组复发2例,χ2=5.0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愈胆汤治疗PCS是安全可靠的。动物实验1.胆道系统压力变化情况比较CBDP,对照组(6.05±1.04),模型组(10.46±1.31),实验组(7.03±1.28),模型组与对照组和实验组比较均有差异,p<0.01,有显着统计学意义,模型组较对照组和实验组明显升高;实验组与对照组无差异,表明胆囊切除后CBDP升高,经愈胆汤治疗后胆总管压力明显下降,达到术前胆总管压力水平。比较各组SOBP,模型组(20.33±2.44)与对照组(11.73±2.22)比较,q=16.65,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模型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实验组(15.07±1.71)与模型组比较,q=10.19,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较模型组明显降低,其与对照组比较q=6.4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括约肌基础压仍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胆囊切除后SOBP升高,经愈胆汤治疗后SOBP虽有下降,但未达到术前水平。比较各组SOCP,模型组(29.93±2.05)与对照组(18.8±2.08)比较,q=21.55,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模型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实验组(21.27±2.76)与模型组和对照组比较均,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较模型组明显降低,但高于对照组。表明胆囊切除后SOCP升高,经愈胆汤治疗后SOCP有所下降,但未达到术前水平。比较各组SOCF,结果模型组较对照组收缩频率增快,p<0.05;实验组较模型组频率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表明胆囊切除后SOCF增快,经愈胆汤治疗后SOCF下降,与术前一致。比较各组SOCT,模型组较对照组延长,p<0.05;实验组较模型组时限缩短,p<0.05,与对照组无差异。表明胆囊切除后SOCT延长,经愈胆汤治疗后SOCT缩短,并与术前一致。2.胆汁流量变化情况实验组胆汁流量(8.49±0.31)与对照组(4.98±0.20)比较明显增多,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5.01±0.28)比较,p<0.01,流量明显高于模型组;模型组流量与对照组流量无统计学差异。3.胆汁成分变化情况TBA含量模型组(7.05±1.65)与对照组(6.11±1.81)比较无差异,p>0.05,实验组(10.46±2.07)高于模型组和对照组,均p<0.01,有显着统计学意义。CHO含量模型组(3.53±0.45)与对照组(3.43±0.50)比较无差异,p>0.05;实验组(1.48±0.45)低于模型组和对照组,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BIL含量模型组(7.12±0.41)与对照组(6.99±0.67)比较无差异,p>0.05;实验组(5.24±0.66)低于模型组和对照组,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胃肠激素水平变化情况模型组血清CCK含量(39.83±6.07)比对照组(20.05±4.30)明显升高,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实验组(28.24±4.30)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血清CCK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说明家兔胆囊切除后血清CCK水平明显升高,服用愈胆汤后CCK水平明显下降,但仍高于正常水平。模型组血清MTL含量(75.97±17.92)比对照组(34.79±8.93)明显升高,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血清MTL含量(55.58±15.55)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血清MTL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说明家兔胆囊切除后血清MTL水平明显升高,服用愈胆汤后MTL水平明显下降,但仍高于正常水平。结论:通过临床试验发现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确实存在CCK和MTL分泌紊乱,两者均异常升高,且CCK和MTL水平升高与PCS发病有着密切关系。而且CCK和MTL升高的患者,经药物治疗后CCK和MTL水平降低的同时,PCS发病率也同时下降,更进一步说明两者存在因果关系。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发现家兔胆囊切除后同样出现CCK和MTL水平升高,CCK的异常升高使SO出现高张力性的病理状态,表现为SOBP、SOCP均明显升高,SOCF加快和SOCT延长,导致胆汁在胆管内瘀滞、胆总管压力升高。胆总管的压力升高就可以引起临床上PCS的各种症状。而MTL的异常升高亦可引起临床上肠鸣、腹泻等PCS的症状。由此可以推断胆囊切除术后CCK和MTL水平的异常升高是导致PCS发病的机制之一。动物实验发现,愈胆汤正是通过降低胆囊切除家兔模型的血浆CCK和MTL的浓度水平,使SO的高张力状态缓解,保持胆汁排泄通畅,使术后胆总管的高压力状态解除,从而恢复了胆管的正常压力水平。基于这一实验理论基础,结合临床试验结果,可知愈胆汤通过降低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的CCK和MTL水平,达到预防和治疗PCS的效果。对临床常见的PCS的胁肋部胀痛不适、腹胀、恶心纳差、肠鸣矢气、腹泻各症状均有显着疗效,且优于西药疗效。愈胆汤还能改变胆汁成分,升高TBA,降低CHO和IBIL,同时具有利胆作用,增加胆汁流量,防止胆汁在胆总管内淤积,有利于预防胆道结石形成和胆管残石的排石。总之,愈胆汤具有显着的预防和治疗PCS的疗效,疗效持久确实,复发率低,用药安全可靠,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同时也为更加深入地研究中医药防治PCS提供了新的思路。

黄三雄,吴育连,唐成武,王耀,戴涵斌[6](2014)在《腹腔镜技术下多镜联合微创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应用策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微创治疗策略的合理选择。方法:总结为76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十二指肠镜等不同组合的微创手术治疗经验。结果:37例患者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前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其中26例取石成功,11例改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2例因胆囊炎症重中转开腹。39例患者行LC+LCBDE,其中29例取石成功(6例联合胆道镜下钬激光碎石),6例中转开腹,3例因取石困难术后行EST取石。LCBDE术后发生胆漏3例,腹腔引流8 d痊愈;术后2例T管引流胆道出血,经保守治疗1周内好转。EST术后5例发生黑便,2例血淀粉酶一过性升高,均经保守治疗1周内好转。平均住院(9.4±7.4)d,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术者应结合个人经验、技术水平及患者病情合理选择微创治疗手段,Oddi括约肌功能完好的患者,LC+LCBDE更能体现微创的真正内涵。

杨闯,张永川,古广强,李华国[7](2013)在《利胆排石汤联合纤维十二指肠镜治疗胆总管结石40例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利胆排石汤联合纤维十二指肠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纤维十二指肠镜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利胆排石汤治疗,手术前后1周内每日1剂,水煎服。观察两组患者发热、黄疸、腹痛等临床症状积分改善情况及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淀粉酶(AMY)、总胆红素(TBIL)水平。结果:黄疸、发热、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积分治疗后观察组分别为(0.75±0.12)、(2.33±0.22)、(2.57±0.24)、(0.54±0.26)分,对照组分别为(1.57±0.22)、(1.43±0.37)、(1.47±0.24)、(1.74±0.26)分,2组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TBIL、AMY、ALT、AST等指标治疗后观察组分别为(12.54±2.25)μmol/L,(48.43±18.87)、(33.54±6.42)、(33.34±4.25)U/L,对照组分别为(19.75±6.25)μmol/L,(84.53±13.57)、(34.71±6.24)、(33.94±5.16)U/L,2组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胆排石汤联合纤维十二指肠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清TBIL、AMY、ALT、AST水平。

牛义贵[8](2013)在《利胆排石汤联合纤维十二指肠镜治疗胆总管结石40例》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纤维十二指肠镜联合利胆排石汤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纤维十二指肠镜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利胆排石汤治疗,手术前后1周内每日1剂,水煎服。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发热、黄疸、腹痛等为临床症状积分的改善情况及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淀粉酶(AMY)、总胆红素(TBil)水平。结果:黄疸、发热、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积分治疗后观察组分别为(0.75±0.12),(0.87±0.15),(0.81±0.18),(0.54±0.26)分,对照组分别为(1.57±0.22),(1.43±0.37),(1.47±0.24),(1.74±0.26)分,两组均明显好转(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TBil,AMY,ALT,AST治疗后观察组分别为(12.54±2.25)μmol.L-1,(48.43±18.87),(33.54±6.42),(33.34±4.25)U.L-1,对照组分别为(19.75±6.25)μmol.L-1,(84.53±13.57)U.L-1,(34.71±6.24)U.L-1,(33.94±5.16)U.L-1,两组均明显好转(P<0.05),TBil,AMY下降,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纤维十二指肠镜联合利胆排石汤治疗胆总管结石可改善临床症状及血清TBil,AMY水平。

刘志新[9](2012)在《1133例胆总管结石发生年龄与生物学特征及中医证型关系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胆总管结石的发生年龄与生物学特征及中医证型的关系。资料与方法:对沈阳军区总医院中医科和内窥镜科2003年1月~2011年1月,经腹部超声、CT、MRCP检查,ERCP乳头切开取石,最终确诊为胆总管结石的1133例患者的发病年龄、结石部位、大小、数目与中医证型特点,及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本组胆总管结石多发年龄在40~93岁(94.4%),其中,21~40岁患者占6.9%,41~60岁患者占31.5%,61~93岁患者占61.6%,各年龄段之间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医辨证结果显示,61~93岁患者中以肝阳不足证为主,其次为肝气虚弱(41.4%,30.5%),41~60岁患者中以肝气虚弱为主,其次为肝郁气滞(32.8%,31.9%),21~40岁患者中以肝郁气滞为主,其次为肝血亏虚(35.9%,33.3%),不同年龄段的患者中医证型构成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高龄段患者除胆石发生率高外,还显示出随着年龄增长,出现胆石易复发、大结石多、合并胆囊结石与肝内胆管结石多、多发结石多的特点,与低龄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胆总管结石好发在中老年,具有易复发、结石大、易多发、多合并胆囊结石与肝内结石的特点。机体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肝血亏虚、肝郁气滞证、肝气虚弱证、肝阳不足证与胆总管结石发生关系密切。胆总管结石的防治,对高龄段患者宜益气温阳为主,中龄段宜疏肝散结与益气温阳并用,低龄段患者宜养血柔肝与疏肝散结并用。

刘建阳[10](2012)在《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联合中药排石治疗胆总管巨大结石8例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临床上将直径在1.5cm以上的胆管结石定义为巨大结石。2006-2009年我院接诊胆总管巨大结石予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取石不成功患者8例,经积极治疗均排石成功,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8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58~82岁,平均71岁。胆总管结石术后复发3例,胆囊结石术后再发胆总管结石3例,原发性胆总管结石2例。病程最长5年,最短2个月。8例均伴有急性胰腺炎、黄疸。胆总管结石直径:1.5~2.0cm1例,2.1~2.5cm5例,

二、胆总管残留、复发结石的中药排石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胆总管残留、复发结石的中药排石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大黄灵仙方预防PTCSL术后结石早期复发及调节胆管炎症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肝内胆管结石流行病学概述
    2.肝内胆管结石形成的相关机制
    3.经皮经肝胆道镜碎石取石术在肝内胆管结石的应用
    4.中医药在胆石病防治中的理论及应用
    5.大黄灵仙方在胆石病中的防治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大黄灵仙方预防肝胆管结石病PTCSL术后结石早期复发的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2.研究内容
    3.研究结果
    4.讨论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大黄灵仙方调控ASK1与TAK1交互作用改善胆管细胞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肝胆管结石病外科治疗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加味茵陈四逆散对肝胆湿热证胆总管结石ERCP术后肝功及胆汁引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中医诊断标准
        2.2 西医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标准、脱落及中止标准
    6 分组与治疗方案
        6.1 分组
        6.2 治疗方案
    7 观察项目
        7.1 安全性观测
        7.2 疗效性观测
    8 疗效判定标准
    9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 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4 两组血清转氨酶及谷氨酰转肽酶水平比较
    5 两组胆汁生化指标水平比较
    6 两组胆汁引流量比较
    7 两组住院总时间比较
    8 两组术后6月随访结石复发情况
    9 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1 中医对胆总管结石的认识
        1.1 病名的认识
        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围手术期中医药治疗
    2 现代医学对胆总管结石的研究
        2.1 定义
        2.2 流行病学
        2.3 发病机制
        2.4 检查
        2.5 现代微创治疗方式
    3 组方思路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结论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Doll’s 临床病例随机表
附录2 中医主症记分表
附录3 知情同意书
附录4 胆总管结石ERCP术患者临床观察表
附录5 胆汁引流计量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中医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对胆总管结石的认识
2 胆总管结石的防治
    2.1 临床疗效
    2.2 动物实验研究
    2.3 胆总管结石的溶石与排石
3 思考与讨论

(4)ERCP联合四逆利胆汤鼻胆管灌注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胆总管结石治疗临床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胆总管结石的研究
        一、流行病学
        二、病因病理
        三、临床表现
        四、治疗方法
    第二节 胆总管结石的中医认识
        一、病名
        二、病因病机
        三、治疗原则
        四、治疗方法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报告
    第一节 资料和方法
        一、样本量估计及病例采集
        二、病例选择标准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结果
        一、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分析
        二、两组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比较
        三、两组治疗后结石大小、数量指标比较
        四、两组临床症状比较
        五、两组治疗后复发率比较
        六、安全性分析
    第三节 分析与讨论
        一、研究结果分析
        二、本研究方案的确立依据
    第四节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愈胆汤防治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愈胆汤预防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试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愈胆汤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试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三 愈胆汤对胆囊切除家兔胆道压力、胆汁流量和成分影响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胆道系统动力学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6)腹腔镜技术下多镜联合微创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应用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仪器设备
    1.3 治疗方法
        1.3.1 两镜联合治疗
        1.3.2 三镜联合治疗
2 结果
3 讨论
    3.1胆总管结石治疗方法的评价
    3.2胆总管结石治疗方法的选择策略
    3.3多镜联合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体会

(7)利胆排石汤联合纤维十二指肠镜治疗胆总管结石40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治疗方法
    1.6 观察指标
    1.7症状积分评价标准
    1.8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症状积分比较
    2.2 TBIL, AMY, ALT, AST水平比较
3 讨论

(8)利胆排石汤联合纤维十二指肠镜治疗胆总管结石40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TBil, AMY, ALT, AST水平比较
3 讨论

(9)1133例胆总管结石发生年龄与生物学特征及中医证型关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分析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联合中药排石治疗胆总管巨大结石8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2 结果

四、胆总管残留、复发结石的中药排石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大黄灵仙方预防PTCSL术后结石早期复发及调节胆管炎症的机制研究[D]. 陈金梅.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2]加味茵陈四逆散对肝胆湿热证胆总管结石ERCP术后肝功及胆汁引流的影响[D]. 任逸东.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3]中医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研究进展[J]. 张立平,赵玉清. 中国医药导报, 2019(15)
  • [4]ERCP联合四逆利胆汤鼻胆管灌注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研究[D]. 邓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5)
  • [5]愈胆汤防治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高允海.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6(01)
  • [6]腹腔镜技术下多镜联合微创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应用策略[J]. 黄三雄,吴育连,唐成武,王耀,戴涵斌.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4(11)
  • [7]利胆排石汤联合纤维十二指肠镜治疗胆总管结石40例临床观察[J]. 杨闯,张永川,古广强,李华国. 西部中医药, 2013(08)
  • [8]利胆排石汤联合纤维十二指肠镜治疗胆总管结石40例[J]. 牛义贵.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02)
  • [9]1133例胆总管结石发生年龄与生物学特征及中医证型关系探讨[D]. 刘志新.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2(06)
  • [10]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联合中药排石治疗胆总管巨大结石8例疗效观察[J]. 刘建阳. 中国乡村医药, 2012(02)


胆总管结石论文 对照组论文 胆总管论文 肝内胆管结石论文 中医论文

上一篇:砥砺前行,太原金融
下一篇:亚硫酸盐制浆废液综合利用生产酒精和粘合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