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巨大肝包虫病一例报告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巨大肝包虫病1例报道(论文文献综述)

郁耀辉[1](2021)在《CT影像组学在鉴别肺囊性包虫病与肺脓肿的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CT影像组学无创分析方法在鉴别肺囊型包虫病(CE)破裂与肺脓肿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1月在我院病理证实肺CE并破裂的患者40例(男22例,女18例),同时按1:2比例选取同时期检查的肺脓肿患者80例(男44例,女36例)的临床资料。利用随机双盲法对CT图像进行观测与勾画;勾画出131个感兴区(VOI)病灶,再使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患者按6:2:2分为训练集(72人)、验证集(24人)和测试集(24人),利用Lasso算法筛选出最佳特征,采用4种不同的分类器(KNN、LR、RF和SVM)对提取的特征进行机器学习,通过ROC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四个主要指标来评价各分类器所构建模型的效能。结果:通过一致性检验,两者一致性良好,ICC>0.75,从CT图像中提取的1409个特征,用Lasso算法降维之后,最终筛选出19个(1阶特征3个,三维纹理特征5个,高阶特征11个)最优特征。两种分类器KNN、SV M基于CT图像所构建的模型性能最佳,用KNN区分肺CE破裂患者与肺脓肿的AUC值为0.832,敏感度0.909,特异度0.615,采用SVM区分肺CE破裂患者与肺脓肿的A UC值分别为0.832,敏感度0.909,特异度0.692,通过精度、召回率、F1评分和支持度分析4种分类器,得出SVM分类器的性能较好,结论:利用CT影像组学提取出有价值病灶的纹理特征可以弥补肉眼观察的不足,在破裂的肺CE与肺脓肿鉴别中具有重要意义。

玉苏甫卡迪尔·麦麦提尼加提[2](2020)在《自体肝移植治疗肝泡型包虫病的下腔静脉重建方式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3种肝后下腔静脉(Retrohepatic inferior vena cava,RHIVC)重建方式在离体肝切除和自体肝移植术(Ex-vivo liver resection and auto-transplantation,ELRA)治疗肝泡型包虫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AE)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自2010年8月至2018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ELRA治疗的88例终末期肝AE患者,根据其RHIVC重建方式分为3组:A组,RHIVC修复重建组(n=50);B组,RHIVC置换组(n=31);C组,RHIVC切除不重建组(n=7),并进行规范的临床随访(≥12月)。研究分析3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天数、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术中出血量和生存状况等核心指标,结合医院肝移植团队临床诊治经验,探讨3种RHIVC重建方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提出可量化的RHIVC重建策略。结果:本研究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0.5月(12-107),失访率1.14%(1/88);无移植术中死亡病例,术后30天死亡率为6.82%(6/88),总死亡率为11.49%(10/87);三组患者术后生存率分别是90.00%、90.32%和71.43%(P>0.05)。所有研究对象中9例患者术后IVC出现狭窄、4例形成血栓;A、B两组IV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41%(10/49)和9.68%(3/31),而B组患者均未出现IVC狭窄。37例(42.53%)患者没有出现并发症;18例(20.69%)患者出现Clavin-Dindo分类Ⅲ级以上并发症,其中A、B、C三组分别为18.36%、16.13%、57.14%。A、B、C三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6.32±3.20 h、15.99±3.32 h和16.86±4.18 h(P>0.05),平均无肝期时间是398.48±104.12 min、389.41±135.25 min和337.43±108.65 min(P>0.05),手术中位失血量为1200 ml(400-5000)、1000 ml(400-8000)和2400 ml(800-14000)(P>0.05),术中平均悬浮红细胞输入量为7.65±4.69 U、6.88±7.90 U、14.79±9.89 U(P>0.05),以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B、C三组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分别是30.64±18.54 d、25.94±16.37 d和51.29±29.43 d(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B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其余两组。结论:1.ELRA可为严重侵犯RHIVC的终末期肝AE患者提供安全和有效的根治性切除新方法;2.离体切除病灶后RHIVC的管壁缺损<2/3周径时,直接吻合成型或采用自体血管修补是最合理的选择;其管壁缺损≥2/3周径,并难以复用自体血管修补时应采用异体或人工血管置换RHIVC。3.RHIVC完全闭塞,并且已形成畅通的侧枝循环时,离体肝切除应尽力保存其侧枝的完整性,需谨慎采用不重建下腔静脉的手术方式。

陈哲宇[3](2020)在《包虫病的防治》文中研究指明包虫病(echinococcosis或hydatid disease)好发于高寒畜牧区,是一种被忽略的寄生虫感染性疾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因误食虫卵所致。虫卵耐寒不耐热。包虫病的防治原则为:预防为先、防治结合、早诊早治、合理手术及安全第一。目前,包虫病在世界范围内均能有效控制,在我国绝大多数流行区也都能有效控制,但在我国四川省藏区和

李治宏,杨康明,谢德坤,谢贵龙,张奎[4](2020)在《肝脏泡型包虫病侵犯下腔静脉行人工血管置换手术效果的初步探讨(附5例报道)》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应用人工血管治疗侵犯肝后下腔静脉的复杂肝脏泡型包虫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期间在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行切除病灶联合人工血管置换受侵下腔静脉的5例肝脏泡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肝脏包虫占位病灶全部完整切除。其中行扩大右半肝+尾状叶切除2例,手术时间分别为7 h和8 h,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00 mL和400 mL,住院时间均为14 d。行自体肝移植手术3例,手术时间分别为16、12和12 h,术中失血量分别为1 500、1 500和1 000 mL,住院时间分别为24、20和19 d。术后患者未发生大出血,1例出现肝功能衰竭(代偿期),2例出现胆汁漏,均经保肝、抗感染及引流治疗治愈。随访期间5例手术患者的一般情况均良好,无复发及再发病例,生存质量良好。结论对于肝脏泡型包虫病侵犯肝后下腔静脉者,运用人工血管置换受侵的下腔静脉是治疗该病有效可行的手术方法。

许晓磊[5](2019)在《193例合并肝外器官累及的肝泡型包虫病病例特征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回顾性分析193例肝外器官受累的肝泡型包虫病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肝外转移器官与病灶位置等临床特征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其中行外科干预的98例肝泡型包虫病的临床治疗策略,为流行地区肝泡型包虫病的诊断、临床观察以及治疗等方面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详实的临床材料。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期间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93例合并肝外器官累及的泡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肝泡型包虫病患者年龄、性别、组别、区域的差异,进一步探讨肝脏原发灶是否于肝外器官转移具有统计学意义。2.根据病灶分布情况,对其中98例行外科干预的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分为准根治性切除组(n=61)、姑息性切除组(n=29)、肝移植组(n=8),分析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复发随访情况。应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纳入的193例患者中,男89例,女104例,年龄范围572岁,中位年龄41岁,男女性别比1∶1.17;藏族以及文化程度低的患者(文盲占72.53%、小学占11.92%)是该病的重点人群;所有患者均来自青海境内,其中分布以青海果洛、玉树居多。2.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肝S8段(Hazard ratio[HR],1.877;95%confdence interval[CI]:1.026 to 3.437;P=0.041)与肝外器官肺转移密切相关;肝S7段(Hazard ratio[HR],5.689;95%confdence interval[CI]:1.913 to 16.915;P=0.002)与肝外器官脑转移具有显着相关性。3.98例行外科干预的肝泡型包虫病患者,其中准根治性切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5.7%(34/61),其中低蛋白血症伴胸腔积液18例、肺部感染9例、切口感染3例、胆漏4例;术后复发率14.8%(9/61),随访期间死亡3例。姑息性切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1.4%(12/29),其中胆漏合并残腔感染5例、肺部感染伴胸腔积液3例、2例梗阻性黄疸、1例切口感染、1例胆管-支气管漏;术后复发率17.2%(9/29),随访期间死亡3例。准根治性切除与姑息性切除组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在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移植组8例患者中,1例为急性排斥反应后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为凝血功能障碍致消化道出血、1例为肝肾综合症、余4例患者均获得长期生存。结论:1.肝内原发灶位置多位于右肝S7、S8段,肝脏邻近器官或组织多累及胆囊、肾脏、膈肌、胰腺等;肝外远隔转移器官多为肺、脑等,并且通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肝S8段原发灶与远隔器官肺转移密切相关,肝S7段病灶与脑转移显着相关,在肝外远隔特定器官转移诊断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2.肝泡型包虫病行准根治性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然后术后复发率却较低。对于肝外器官累及的这些复杂性肝泡型包虫病患者,临床中应针对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结合多学科诊疗模式,遵循损伤控制外科原则,以使患者最大化收益。

王燚[6](2019)在《自体肝移植技术治疗晚期肝泡型包虫病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肝泡型包虫病(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 HAE)是一种人畜(兽)共患寄生疾病,多发生在一些畜牧业地区。仅2016年我国就有5000多万人困与此病,国民患病率达0.34%,在我国新疆、青海、甘孜州等地区患病率高达94%,其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30亿元。HAE虽然是一种良性疾病,但有如恶性肿瘤一样生长的特性,常常侵犯重要脉管及解剖结构,且容易远处转移复发,故有“虫癌”、“第二癌症”之称。目前对于HAE治疗手段主要是行根治性肝切除,因为它具有安全有效、病灶残留率低、术后低复发率的特点,是治疗肝包虫病的理想方式。由于患者多来自于藏区,经济困难、特殊的宗教信仰、临床诊断困难等综合因素导致很多患者错失行根治性肝切除的机会,此时多数只能行药物治疗和姑息性治疗。随着肝脏外科技术的发展及肝移植技术的普及,同种异体肝移植成为治疗晚期HAE的一种有效方式,但其肝源短缺、术后排斥反应、术后需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免疫力低下易导致包虫复发、高额的费用等原因限制了此技术在晚期泡型包虫病的应用。自2010年温浩团队首次采用离体肝切除联合自体肝移植技术成功治疗一例晚期HAE以来,国内外多个中心开始采用此方法进行治疗晚期HAE,因此自体肝移植技术可能是治疗晚期泡型包虫病一种有效方式。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收治的采取自体肝移植技术治疗晚期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初步探讨自体肝移植技术在晚期HAE患者应用的安全性、疗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器官移植中心自2017年7月至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应用自体肝移植术治疗晚期HAE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分析探讨自体肝移植技术治疗晚期肝泡型包虫病的安全性及疗效性。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自体肝移植术,其中8例行半离体肝切除,12例行全离体肝切除联合自体肝移植术,术中无1例死亡。20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12.08±2.61)h;手术平均失血量:(2253±842)ml;平均输红细胞悬液量:(9.5±7.5)U;输入新鲜冰冻血浆:(1053±983)ml。围手术期内死亡2例,术后发生并发症7人,胆漏2例、胸腔积液3例、黄疸3例。术后18人康复出院,均获得随访,其中1例于术后5月死亡;余患者均康复未见复发。结论:1.自体肝移植技术是治疗晚期HAE患者安全、有效的方法。2.在体优先原则对自体肝移植术非常重要。3.术中肝脏肝脏劈裂,个体化管道是手术的关键步骤。4.术前的精确评估、围手术期管理、手术方式的选择非常重要。5.对于长期有黄疸病史、Child-pugh分级为B级的患者,应充分充分评估改善肝功能,谨慎实施自体肝移植术。

王泽宇[7](2019)在《北疆囊型肝包虫病规范化治疗推广效果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北疆地区肝包虫病外科治疗现状,探讨肝包虫病适宜技术及方案在北疆地区6家经规范化培训的师、市级医院的示范推广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0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北疆地区经规范化培训的6家医院收治的囊型肝包虫病手术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现场查阅病案,填写《肝包虫病随访表》,包括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资料、社会经济因素等信息,以2013年6月30日为界,分为规范前和规范后,共收集有效病历485例。调查表数据录入Epidata数据库,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规范化治疗前后手术方式选择、术中外囊残腔处理、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构成差异。结果:示范前手术治疗囊型肝包虫病302例;示范后手术治疗囊型肝包虫病183例;示范后内囊摘除术及其衍生术式的应用比例由28.1%(示范前)降为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示范后外膜内外囊切除术及其衍生术式的应用比例由65.9%(示范前)升高至7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示范前术前抗包虫药物治疗的使用率为13.9%,术后抗包虫药物治疗的使用率为43%;示范后各医院的术前抗包虫药物治疗的使用率提升至21.3%,术后抗包虫药物治疗的使用率提升至54.1%;示范后术前及术后抗包虫药物的使用率较示范前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示范前术中外囊残腔处理技术的使用率为51.3%,示范后的使用率提高至6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示范前20%高渗盐水的使用率为57.3%,示范后达到6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示范前3%双氧水的使用率为.9.9%,示范后降为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示范前术后残腔并发症的发生率为9.6%,示范后残腔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为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示范前术后总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6.6%,示范后残腔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为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包虫病适宜技术及方案推广后,各医院收治的肝包虫病病人的整体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各医院的肝包虫病诊疗水平较示范前明显提高,使得更多肝包虫病患者在基层医院得到正规诊治。适宜技术及方案的推广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马文义,阿吉德[8](2019)在《肝两型包虫病外科治疗新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进一步了解肝囊型和泡型包虫病外科治疗方法的变化,我们对国内外关于肝两型包虫病的外科治疗方式的大宗文献进行解读分析。从而发现,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肝包虫病的外科治疗方式、方法也有了质的飞跃。从起初的肝包虫内囊摘除术或不规则肝段切除术,到后来流行一时的穿刺抽吸术和规则性肝切除术,再到目前的肝移植手术。简而言之,手术方式是从非根治性手术逐渐演变为根治性手术的过程。

阿斯古丽·热依木[9](2019)在《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01月至2017年0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14岁的152例小儿肝囊型包虫病患儿的一般资料,对其临床特点、表现、类型、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152例患儿,其中肝内多发性包虫病52例,合并其他脏器包虫病26例,复发包虫病4例。病变部位多位于右半肝,多因右上腹痛、腹胀或体检时发现。治疗方式中手术治疗者149例,药物治疗者3例。其中行内囊摘除+外囊次全切除术者97例,行外囊完整剥离术者18例,行单纯内囊摘除术者34例。所有患儿治疗后随访1-2年,经手术治疗的患儿均获治愈,无复发,术后残腔积液19例,其中合并感染5例,后给予药物治疗后均治愈。药物治疗的患儿2例治疗6个月后均给予手术治疗,1例治疗后随访建议继续药物治疗。结论:小儿肝囊型包虫病发病多在无意中或体检中发现,早期表现为上腹部无痛性包块。小儿囊型包虫具有生长速度较快、易出现肝内多发包虫、多脏器包虫、包虫囊肿易破裂等特点,可经超声、CT及实验室检查等明确诊断,决定治疗方式的选择、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手术前后药物治疗的必要性。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肝囊型包虫病根据包虫生长部位的不同,首选的手术方式不同。外生型囊型包虫病首选内囊摘除+外囊次全切除术,单纯肝内型囊型包虫病首选单纯内囊摘除术。

张宇,张刚[10](2018)在《泡型肝包虫病治疗进展》文中认为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是一种古老的人畜共患病,目前临床上肝包虫病可分为囊型肝包虫病和泡型肝包虫病。肝囊型包虫病发病率约为97%,是由细粒棘球绦虫感染所致。泡型肝包虫病发病率约为3%,由多房棘球绦虫感染所致,常以出芽或浸润方式增殖,不仅可以直接侵犯邻近的组织结构,还可以经淋巴道和血管转移到腹膜后和远隔器官如脑、肺等部位,对患者造成严重的、不可逆的损伤,故有"虫癌"[1]之称。泡型肝包虫病当发生临床症状时多已经为病变晚期,手

二、巨大肝包虫病1例报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巨大肝包虫病1例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1)CT影像组学在鉴别肺囊性包虫病与肺脓肿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CT扫描方法
        2.1 CT检查机型
        2.2 CT检查
    3.图像分析
        3.1 放射组学流程及病变特征的勾画
    4.质量控制
    5.统计方法
    6.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肺囊性包虫病的影像学研究及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2)自体肝移植治疗肝泡型包虫病的下腔静脉重建方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1.1 研究对象和临床分组
        1.2 离体肝切除和自体肝移植的适应症
        1.3 医学伦理
        1.4 患者临床资料
        1.5 术前评估和术后管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和方法
        2.2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5)193例合并肝外器官累及的肝泡型包虫病病例特征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193 例合并肝外器官累及患者的临床资料
        3.1.1 一般资料
        3.1.2 临床特征
        3.1.3 临床变量与是否远隔器官转移的关系
        3.1.4 对常见远处转移器官部位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3.2 193 例患者中行外科干预的98 例肝泡型包虫病患者临床资料
        3.2.1 98 例肝泡型包虫病患者临床资料
        3.2.2 手术方式
        3.2.3 术中术后情况
        3.2.4 术后并发症及短期随访情况
第4章 讨论
    4.1 不同性别肝泡型包虫病例数分析
    4.2 不同族别肝泡型包虫病例数分析
    4.3 不同年龄患者肝泡型包虫病例数分析
    4.4 不同文化受教育程度肝泡型包虫病例数分析
    4.5 不同区域肝泡型包虫病例数分析
    4.6 肝泡型包虫病影像学诊断
    4.7 肝泡型包虫肝外转移途径
    4.8 实验室诊断
    4.9 治疗方法
        4.9.1 准根治性切除
        4.9.2 姑息性切除
        4.9.3 肝移植
        4.9.4 其他
    4.10 小结与展望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自体肝移植技术治疗晚期肝泡型包虫病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泡型肝包虫病的外科诊治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7)北疆囊型肝包虫病规范化治疗推广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病例纳入、排除标准
        1.3 资料收集
    2 方法
        2.1 诊断方法
        2.2 肝包虫病综合诊疗技术培训实施方法
        2.3 技术路线
        2.4 质量控制
        2.5 录入数据与统计方法
结果
    1 收集病例一般情况
    2 手术方式的选择
    3 术中头节处理情况
    4 围手术期抗包虫药运用情况
    5 并发症发生率
分析与讨论
    1.调查方法的可靠性分析
    2.规范化治疗前后诊疗水平干预效果评价:
        2.1 手术方式的选择:
        2.2 术中灭活剂使用情况:
        2.3 围手术期抗包虫药物使用情况:
        2.4 囊型肝包虫病的术后并发症: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肝包虫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8)肝两型包虫病外科治疗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肝囊型包虫病的外科治疗
2 肝泡型包虫病的外科治疗

(9)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导师评阅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内容与方法
    3 质量控制
    4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10)泡型肝包虫病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手术治疗
    1.1 根治性肝切除术:
    1.2 姑息性手术:
    1.3 肝移植术:
    1.4半离体或离体肝切除联合自体肝移植术:
    1.5 联合经皮门静脉栓塞/门静脉离断 (PVE/PVL) 的分期肝切除术和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分期肝切除术 (ALPPS)
2 腹腔镜技术、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及临床营养支持在泡型肝包虫病中的应用
3 药物治疗
4 其他治疗方式
5 小结与展望

四、巨大肝包虫病1例报道(论文参考文献)

  • [1]CT影像组学在鉴别肺囊性包虫病与肺脓肿的价值[D]. 郁耀辉.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2]自体肝移植治疗肝泡型包虫病的下腔静脉重建方式的临床研究[D]. 玉苏甫卡迪尔·麦麦提尼加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3]包虫病的防治[J]. 陈哲宇.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20
  • [4]肝脏泡型包虫病侵犯下腔静脉行人工血管置换手术效果的初步探讨(附5例报道)[J]. 李治宏,杨康明,谢德坤,谢贵龙,张奎.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20(01)
  • [5]193例合并肝外器官累及的肝泡型包虫病病例特征性分析[D]. 许晓磊. 青海大学, 2019(04)
  • [6]自体肝移植技术治疗晚期肝泡型包虫病的应用研究[D]. 王燚. 西南医科大学, 2019(08)
  • [7]北疆囊型肝包虫病规范化治疗推广效果评价[D]. 王泽宇.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8]肝两型包虫病外科治疗新进展[J]. 马文义,阿吉德. 青海医药杂志, 2019(03)
  • [9]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D]. 阿斯古丽·热依木.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8)
  • [10]泡型肝包虫病治疗进展[J]. 张宇,张刚. 四川医学, 2018(11)


包虫病论文 包虫论文 健康论文 心外科论文

上一篇:国产电动刮刀电缆缠绕系统改造
下一篇:流量测量应用技术——流量定量控制器应用技巧(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