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武,邹珩,李闻,王子恺[1](2021)在《继发性消化道-呼吸道瘘介入诊治专家共识(第二版)》文中研究指明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呼吸道管壁的完整性受到破坏,管壁上出现瘘口时称为呼吸道壁瘘。若瘘口造成下呼吸道与消化道相通,进而导致消化道内容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发热、咳痰等一系列呼吸道症状,被称为消化道-呼吸道瘘,是呼吸科、消化科、胸外科、介入科、放射科和肿瘤科等多个学科共同关注的一种危重疾病。根据病因可将消化道-呼吸道瘘分为先天性和继发性两种,
曹小倩[2](2021)在《晚期食管癌单纯支架置入与联合内镜射频消融或放化疗疗效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与目的:食管癌是全世界最致命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症状隐匿,晚期诊断率高,缺乏有效的治疗,存活率低,传统的手术治疗通常在晚期食管癌中不会产生理想的效果。因此探究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存率意义重大。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晚期食管癌患者行单纯食管支架置入(B racket placement,BP)、支架置入联合内镜下射频消融(Endobiliary radiofre quency ablation,ERFA)、支架置入联合放化疗(Radiotherapy/chemotherapy)三种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同时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采用多中心回顾性研究105例经金属覆膜支架置入与联合内镜下射频消融或放化疗治疗的晩期食管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分为支架置入组、支架置入联合放化疗组、支架置入联合内镜下射频消融组三组,比较三种方法治疗前后吞咽困难改善程度、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后支架通畅时间、中位生存时间、总体生存率、不同临床分期各组生存差异。选择以下几个可能对晚期食管癌患者预后有影响的因素:性别、年龄、发病病程、距门齿距离、侵及深度、分化程度、临床TNM分期、病理分型、放化疗和射频消融治疗,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1.支架置入组、支架置入联合放化疗组、支架置入联合射频消融组三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支架组中位生存时间为6.7月(2.9-13.2月)、8.7月(3.0-17.4)、9.2月(4.0-16.7月)。单纯支架置入组与支架置入联合放化疗组中位生存时间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log-rank test,P=0.016);单纯支架置入组与支架置入联合内镜下射频消融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log-rank test,P=0.001),支架置入联合放化疗组与支架置入联合内镜下射频消融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log-rank test,P=0.572)。2.支架置入组、支架置入联合放化疗组、支架置入联合内镜下射频消融组的中位支架通畅时间分别为4.2月(2.0-6.8月)、8.0月(3.2-13.2月)、6.8月(4.0-11.5月)。支架置入组及其联合放化疗组的中位支架通畅时间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Mann-Whitney U检验,P<0.001);支架置入组及其联合内镜射频消融组中位支架通畅时间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Mann-Whitney U检验,P<0.001),支架置入联合放化疗组及其联合内镜下射频消融组的中位支架通畅时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Mann-Whitney U检验,P=0.25)。3.单纯支架置入组、支架置入联合放化疗、支架置入联合内镜下射频消融组三组近期并发症胸痛、出血、反流均无统计学差异(P>0.01),远期并发症术后再狭窄三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4.多元COX回归模型分析分化程度、临床TNM分期是有统计学意义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1.单纯支架置入、射频消融联合支架置入及放化疗联合支架置入治疗晚期食管癌是安全、可行、有效的,均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射频消融联合支架置入及放化疗联合支架置入较单纯支架治疗均可延长患者术后支架通畅时间及远期生存时间,尽管射频消融联合支架与放化疗联合支架治疗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射频消融联合支架较放化疗联合支架治疗中位生存时间长0.5月,且在TNM IV期时射频消融联合支架12月生存率优于放化疗联合支架治疗,6月生存率放化疗联合支架优于射频联合支架。综合分析,射频消融联合支架置入解除TNM IV期食管癌患者食管梗阻值得临床推广使用。3.分化程度及临床TNM分期是影响晚期食管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
周鹏程[3](2020)在《阿帕替尼联合TP化疗方案治疗复发或转移性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预后较差,根据相关报道,2012年世界新发食管癌病例约45.5万例,其中我国约25.9万例,死亡人数达21.1万例,发病率及死亡率分别占我国恶性肿瘤的第六位和第四位,5年生存率仅为15%~25%。手术是食管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但长期效果不理想,术后局部复发和淋巴结转移是手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化疗是晚期食管癌或术后复发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目前晚期食管癌化疗大多是以含铂类或氟尿嘧啶类方案为一线标准化疗方案,有效率约为40%左右。而对于一线化疗失败后的晚期食管癌,目前多以紫杉烷类如(紫杉醇、多西他赛)、伊立替康等为基础的单药或联合用药方案为主,但有效率仅为15-25%。因此,寻求更加有效的二线或三线治疗方案,已是极为迫切的社会需要及医学肿瘤研究难题。分子靶向治疗作用于肿瘤的特定靶点,主要通过抑制或干扰肿瘤发生及生长所需要的特定靶向分子来阻止癌细胞的增殖、迁移而达到抗肿瘤的目的。因分子靶向药物的特异性强,且毒副反应小,已是治疗晚期食管癌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对于食管癌的分子靶向治疗,已有部分Ⅱ/Ⅲ期临床实验展开研究,如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间质表皮转化因子(c-MET)等的靶向治疗,取得一定成效。阿帕替尼是一种小分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酪氨酸抑制剂,能高选择性的竞争细胞内VEGFR-2的ATP结合位点,抑制肿瘤组织内血管生成,达到抗肿瘤的效果。多项临床实验表明阿帕替尼在治疗既往接受过2种及以上系统化疗后复发或进展的晚期胃腺癌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临床疗效可观,因此2014年10月阿帕替尼作为国产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在我国获得批准上市。此外,亦有多项临床研究报道了阿帕替尼在治疗结肠癌、非小细胞肺癌、肝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中令人满意。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阿帕替尼联合TP方案治疗化疗后复发或远处转移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对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影响,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自2016年10月至2018年1月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复发或转移性食管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既往均接受一线或二线化疗后复发或转移。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多西他赛加顺铂(TP方案)化疗方案:多西他赛总量60~75mg/m2,d1;顺铂总量75mg/m2,1次/天,分3天使用。观察组应用阿帕替尼联合多西他赛加顺铂方案:阿帕替尼500mg/次,餐后半小时口服,1次/天;多西他赛、顺铂用法及用量与观察组相同。21天为1个治疗周期,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期以上。对比两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局部控制率、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结果:1.观察组局部控制率为86.7%(26/30),明显高于对照组60%(1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客观缓解率为33.3%(10/30),高于对照组的20%(6/3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中位无进展时间分别为5.0个月(95%CI:4.1~5.9)和3.8个月(95%CI:3.1~4.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非血液不良反应中,观察组高血压、手足综合征、蛋白尿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心呕吐症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不良反应中,观察组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血小板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不良反应以Ⅰ~Ⅱ级为主,给予对症处理后均可得到缓解。3.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CEA、CYFRA21-1水平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降低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帕替尼联合TP化疗方案治疗复发或转移性食管癌与单独使用TP化疗方案相比,尽管没有降低客观缓解率、改善mPFS,但可明显提高疾病控制率,降低血清CEA、CYERA21-1水平,且不良反应可控,安全性高。
陈再利[4](2019)在《19例食管癌术后食管气管瘘病例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回顾性研究19例食管癌术后食管气管瘘病例分析临床资料:回顾2011年1月-2018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食管癌术后食管气管瘘19例患者治疗的临床资料。本组19例中,男10例,女9例,年龄5170岁,平均61.7岁。18例为鳞状细胞癌,1例为腺鳞癌。其中食管胸上段癌3例,食管胸中段癌13例,食管胸下段癌3例。食管胃颈部吻合8例,胸内吻合11例。食管气管瘘发生时间最早术后第7d,最迟术后第93d,中位时间术后第19d。19例病例均行禁食水、胃肠减压、抗感染、营养支持、通畅引流等保守治疗。其中11例采取单纯保守治疗,愈合6例,因感染死亡3例,因营养状况差死亡1例,1例带瘘生存至今已16个月;4例行气管支架置入治疗,2例愈合,余2例分别死于咯血和感染;2例行食管支架置入治疗,1例愈合,1例死于咯血;1例应用钛夹夹闭食管瘘口,未成功后保守治疗愈合;余1例行气管支架联合手术治疗。19例患者经治疗后其中10例瘘口愈合,分别在15d224d愈合,中位愈合时间为58d。结论:1.气管瘘可能主要发生在胸内,食管瘘主要位于吻合口及残胃。2.食管癌术后食管气管瘘以营养支持为基础,充分引流是关键,控制感染是重中之重,根据患者的耐受性选择支架治疗及不同方式的手术。3.食管气管瘘死亡患者可死于感染、出血、营养状况差。4.对于胸内吻合及颈部两种吻合方式,食管气管瘘占食管瘘的比例可能没有统计学差异。
王子恺,李淑玲,李闻[5](2019)在《食管气管瘘消化内镜治疗新进展》文中指出食管气管瘘是食管与气管和(或)支气管之间破溃形成的病理性交通, 多由食管癌和肺癌等恶性肿瘤进展侵犯, 以及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等导致, 良性因素较少见。食管气管瘘一经确诊, 需立即治疗, 以尽快封堵瘘口, 缓解症状, 改善患者生命质量。以食管支架置入为代表的消化内镜微创介入技术是治疗食管气管瘘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就食管气管瘘治疗中食管支架类型选择、置入方法和疗效, 以及其他消化内镜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总结。
周书成[6](2018)在《消化道瘘的内镜处理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消化道瘘病因复杂,创伤、腹腔肠道炎症感染、手术损伤及肿瘤等因素均可引起,其中食管肿瘤术后并发食管瘘的患者最为常见,如不即使治疗死亡率为高达80%左右。既往手术是消化道瘘的主要处理措施之一,但再次手术需面临高达60%的死亡率。由于瘘口持续存在,食物及消化液可直接进入胸腹腔,常继发腔内严重感染。故而多数患者需禁食、胃肠减压以减轻对瘘口的刺激,长此以往造成了患者营养不良。二者相互促进,持续反复的感染加重了机体消耗,而禁食、消耗降低了机体免疫能力又进一步加重感染。这一恶性机制不断循环,是此类患者难以耐受二次手术的关键,也是消化道瘘难治的主要原因。故而,其治疗方案应着重于封堵瘘口减轻感染和加强患者营养支持两个方面。目前,营养治疗不再单单满足基本日常需要。对于消化道瘘患者,更有要起到调控免疫、内分泌、促进组织修复的作用。既往对于瘘患者,临床多采用肠外营养支持,但其实施要求比较高,营养液配制有严格的条件。此外,肠外营养也常因一些并发症导致不能继续实施。如消化道黏膜萎缩、肠道功能紊乱、菌群异位、电解质紊乱、静脉炎、导管脱落再次置管、血管损伤等。尽早开放肠内营养成了治疗食管瘘的关键。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早期肠内营养的应用便得到了临床的认可。随内镜技术的发展,消化道疾病的治疗翻开了新的篇章。诸如消化道出血、异物、穿孔、肿瘤等疾病,均实现了内镜下微创式治疗。相较于传统外科手术,内镜治疗具有创伤小、风险低、恢复快、治疗费用低等诸多优点。目前在多数领域,内镜下微创方法已成为国际公认的标准治疗方式。在此基础上,将内镜技术应用于消化道瘘的治疗,通过早期封堵瘘口或者建立肠内营养通道的方法是否有利于瘘口的愈合,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重点。目的:评估内镜下空肠管置入术、钛夹夹闭术及OTSC金属夹系统等消化内镜技术治疗消化道瘘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同时探索内镜治疗方法的应用经验,以期为远期临床推广提供指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自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消化道瘘患者共38例,其中行OTSC闭合5例,内镜下钛夹夹闭术20例,内镜下空肠管置入术13例。对所有38例患者的技术成功率、临床治愈率及术后住院时间进行相关统计,计算各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并总结各种方法的应用经验。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了内镜下治疗,治疗过程中未出现相关并发症。空肠管组13例患者,1例因严重胸腔感染继发脏器衰竭死亡。剩余12例患者,5例瘘口未见明显变化,3例瘘口较前缩小,4例瘘口完全愈合,治愈率30.8%,术后平均住院天数47.4±14.1天;钛夹组20例患者,治疗过程中1例患者因严重腹腔感染继发感染性休克死亡。剩余19例患者,16例瘘口完全愈合,3例瘘口未见缩小,治愈率80%,术后平均住院天数17.9±8.9天;OTSC组共5例患者,其中1例难治性食管瘘患者,采用多次OTSC联合钛夹夹闭的方式逐步缩小瘘口直至完全愈合,瘘口愈合时长为102天;其余4例患者采用单纯OTSC治疗,瘘口均在1周内完全愈合,术后平均住院天数5.2±1.7天。结论:空肠管宜作为消化道瘘患者早期营养支持的基础,配合其他封堵技术,进一步缩短瘘口愈合时间,改善预后;对于直径较小(小于1cm),周围组织正常的瘘口可与钛夹直接封闭。若瘘口较大,或周围组织纤维化、糜烂较重,宜选用OTSC夹闭瘘口;对于巨大的难治性消化道瘘,可多种方法结合应用。
丛明华,金发光,柯明耀,李辉,李闻,王洪武,王子恺,曾奕明[7](2018)在《继发性气道-消化道瘘介入诊治专家共识》文中研究指明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气道管壁的完整性受到破坏,管壁上出现瘘口时称为气道壁瘘。可分为先天性和继发性两种。本共识只讨论继发性瘘。根据瘘口相通的部位,继发性气道壁瘘可以分为气道-消化道瘘及气道纵隔瘘等。继发性气道-消化道瘘是指继发于某些疾病的病理损害,在气道与消化道间存在异常通道,导致消化道腔内和气道内的气、液体相互流通,患者不能正常进食、咳嗽剧烈、常常存在难以控制的肺部感染,生活质量差,一般情况迅速恶
孙连明[8](2015)在《金属支架治疗食管癌狭窄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探讨金属支架治疗食管癌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3年7月36例确诊为食管癌狭窄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经内镜放置覆膜金属支架方法进行治疗,采用回顾性的方法对本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本组36例食管癌狭窄患者经治疗后,手术操作成功率为100%;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吞咽困难、呛咳、餐后呕吐等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2周后进食困难分级评分由治疗前的3.26级降至1.03级;实施食管金属支架置入术后主要产生的并发症有疼痛、出血、食管再狭窄、胃食管反流及支架移位等,经过后期治疗,并发症有所缓解或彻底消失;经随访,患者生存期得到显着提高。此外,患者治疗前后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金属支架置入法治疗食管癌狭窄具有显着的治疗效果,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手术成功率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艾素芳[9](2014)在《覆膜食管支架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疗效观察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中晚期食管癌患者接受食管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疗效及探讨术后影响其生存期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接受金属覆膜食管支架置入术的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单纯支架组、支架联合放疗组和支架联合化疗组三组,比较各组疗效、并发症发生率。选择性别、年龄、食管瘘、肿瘤长度、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临床分期、组织类型、术后化疗和术后放疗10个可能对食管支架置入术后预后产生影响的因素,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全组支架置入成功率为100%,术后所有患者的吞咽功能均明显改善(P=0.003);单纯支架组食管再狭窄率高于支架联合放疗组和支架联合放疗组,差异有显着性(P=0.001)。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食管瘘、肿瘤长度、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均对患者的预后有显着性影响(P均<0.05),为消除混杂因素的干扰,进一步行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P均<0.05)。结论:食管支架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近期疗效显着,远期疗效欠佳;支架置入术后辅助放疗和化疗降低了再狭窄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未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影响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生存期的因素主要是肿瘤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
陈智,蔡文,陈丽云[10](2013)在《食管支架置入术治疗上段食管癌性狭窄43例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X线下食管支架置入术治疗上段食管癌性狭窄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技术环节。方法采用钡剂口服造影及胃镜检查了解病变上段与咽缩肌的距离,X线下定位置入食管支架治疗43例上段食管癌性狭窄。结果 43例患者支架置入术1次成功,成功率100%,无一例穿孔,置入后吞咽困难症状迅速缓解。显效率96.7%(32/33),有效率3.3%(1/33),总有效率100%。结论虽然食管支架置入术治疗上段食管癌性狭窄难度很高,但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确保咽缩肌功能不受影响,食管支架置入术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并能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继发性消化道-呼吸道瘘的分类、病因及发病机制 |
| (一)食道-呼吸道瘘(ERF): |
| (二)胸腔胃-呼吸道瘘: |
| (三)食管吻合口-呼吸道瘘: |
| (四)食管-肺泡瘘: |
| 二、诊断 |
| (一)临床症状 |
| (二)影像学检查 |
| 1.食管X线造影: |
| 2. CT或MRI: |
| (三)内镜检查 |
| 1.支气管镜检查: |
| 2.胃镜: |
| 三、治疗 |
| (一)手术治疗 |
| (二)介入治疗[13] |
| 1.呼吸道内支架 |
| 2.食管支架 |
| 3.呼吸道和食管支架置入方式的选择 |
| 4.疗效评价 |
| 5.并发症 |
| 6.术后管理及随访 |
| 7.其他内镜干预措施 |
| (三)内科保守治疗 |
| (4)中医药治疗 |
| (五)预后 |
| 四、总结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 一、引言 |
| 二、资料与方法 |
| 1.一般临床资料 |
| 1.1 研究对象 |
| 1.2 排除标准 |
| 1.3 设备、器械及药物 |
| 2.方法 |
| 2.1 术前准备 |
| 2.2 覆膜支架置入方法 |
| 2.3 术后处理 |
| 2.4 支架置入联合放化治疗方法 |
| 2.5 射频消融联合支架置入方法 |
| 2.6 随访内容 |
| 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三、结果 |
| 1.纳入患者的一般情况 |
| 2.治疗结果 |
| 2.1 三组支架置入结果 |
| 2.2 治疗后吞咽困难改善情况 |
| 2.3 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
| 2.4 治疗后支架通畅时间 |
| 2.5 生存时间 |
| 2.6 Cox回归模型分析 |
| 四、讨论 |
| 1.单纯支架治疗的疗效分析 |
| 2.同期放化疗联合支架治疗的疗效分析 |
| 3.射频消融联合支架治疗的疗效 |
| 4.影响晚期食管癌的预后因素 |
| 5.存在的问题 |
| 五、结论 |
| 六、参考文献 |
| 七、综述 晚期食管癌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八、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1 引言 |
| 2 资料与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根治性放化疗后局部复发食管癌治疗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写 |
| 病例资料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食管癌术后食管气管瘘的预防与诊治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一、消化道瘘的现状 |
| 1 外科手术 |
| 2. 支架置入方法 |
| 3. 胃镜下钛夹治疗 |
| 4. 生物蛋白胶封堵治疗 |
| 5. 内镜下缝合 |
| 6. 保守治疗 |
| 二、消化内镜的进展 |
| 1 消化道早癌的内镜治疗 |
| 2 胆胰疾病的微创诊治 |
| 3 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
| 4 小肠的内镜诊疗 |
| 5 消化系统疾病的内镜筛查 |
| 三、内镜与消化道瘘 |
| 参考文献 |
| 资料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研究方法 |
| 2.1 操作器械 |
| 2.2 操作方法 |
| 3. 辅助治疗及随访观察 |
| 4. 统计学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食管瘘的临床诊治进展 |
| 1、病因分类 |
| 2、临床表现 |
| 诊断 |
| 治疗 |
|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致谢 |
| 一、修订原则 |
| 二、继发性气道-消化道瘘病因 |
| 1. 良性疾病: |
| 2. 恶性疾病: |
| 三、继发性气道-消化道瘘分类及发病机制 |
| 1. ERF: |
| 2. 气道-胸腔胃瘘: |
| 3. 食管吻合口-气道瘘: |
| 4. 食管-肺泡瘘: |
| 四、诊断 |
| 1. 临床症状: |
| 2. 影像学检查: |
| 3. 内镜检查 |
| 五、手术治疗 |
| 六、支架介入治疗 |
| 1. 气道支架 |
| 2. 食管支架 |
| 3. 不同气道-消化道瘘置入支架的选择 |
| 4. 疗效评价: |
| 5. 并发症 |
| 6. 术后管理及随访: |
| 七、其他介入治疗方法 |
| 1. 内镜下药物注射: |
| 2. 消化内镜干预措施: |
| 3. 气管内镜技术: |
| 八、内科保守治疗 |
| 1. 抗感染: |
| 2. 营养支持: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术后处理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疗效 |
| 2.2 术后并发症 |
| 2.3 焦虑及抑郁情况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1.研究对象 |
| 2.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吞咽困难疗效判断标准 |
| 2 结果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