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渭北油田储层成岩作用及成岩相划分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潍北油田储层的成岩作用及成岩相划分(论文文献综述)

王力娜[1](2021)在《安塞油田沿河湾地区长6油藏储层特征研究》文中提出安塞油田沿河湾地区长6储层基本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增储建产资源未落实,有利建产方向不明。本论文以地质学科理论与综合分析方法为指导,结合前人研究认识,根据现有勘探开发动静态资料为基础,采用岩芯、薄片及压汞等测试分析手段,对研究区长6储层特征进行了综合评价,并预测筛选了有利产建区,科学指导安塞油田下一步的建产。取得以下主要结论与认识:1、研究区长6层为三角洲前缘亚相,其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可细分为叠置河道与单河道。长611-2、长612、长631、长632小层为砂体主要发育期,其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厚度和分布范围都较大。2、研究区长6储层砂岩以中细粒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其分选性比较好,砂岩颗粒为次棱角状,常见绿泥石、碳酸盐胶结发育,胶结作用强烈。长6储层广泛发育残余粒间孔,其次发育浊沸石、长石和岩屑次生溶蚀孔隙。3、长石溶蚀成岩相在研究区长6发育最广,其次是绿泥石薄膜状胶结-粒间孔成岩相。同时明确研究沿河湾区长6层储层砂岩处于中期成岩作用阶段的A亚期的晚期阶段。4、综合分类评价了沿河湾地区长6储层。同时提出岩性油藏为沿河湾地区长6主要的油藏类型,其主要受控于岩性和物性。水下分流叠置河道微相和绿泥石薄膜胶结-粒间孔成岩相为研究区含油性最好的优势沉积相和成岩相。5、最终预测研究区长6的有利生产区,其中长611-2层最好,有利区范围大。

钱文蹈[2](2020)在《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深层优势储层成岩演化及地质预测技术》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深层(3500~4500m)以及超深层(>4500m)致密砂岩储层(DUDTSR)油气资源丰富,是未来油气供应的重要接替领域。然而受DUDTSR自身条件的制约,传统的优势储层(“甜点”)预测技术难以有效预测此类储层。本研究以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古近系花港组为研究对象,聚焦中深层以及深层超深层储层成岩演化,通过岩心综合分析,结合成岩物理模拟,明确了西湖凹陷花港组不同埋深条件下储层发育控制因素,揭示了DUDTSR差异化成因机制,深化了DUDTSR地质理论,创新了DUDTSR“甜点”预测技术,构建了成岩数值模拟软件平台(NSDP),在成岩系统思想下将层序地层格架以及沉积相控制下的不同成因砂体与储层成岩演化相结合,以盆地动力学为视角,以储层为主体,以物质迁移为核心,以成岩响应为目标,以地质过程为切入点,变静态定性的分类研究为动态系统的过程研究,旨在更高层次认识成岩体系交叉耦合过程,预测了花港组DUDTSR“甜点”分布。

李虎林[3](2020)在《致密砂岩储层成岩演化与油气成藏研究 ——以鄂尔多斯盆地枣园探区长6油层组为例》文中认为枣园探区长6储层致密,物性差、非均质性强,为了定性、定量分析各种成岩作用与油气成藏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先对岩心观察、沉积构造的描述,综合利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包裹体测温等多种分析手段。在对研究区盆地模拟的基础上,恢复了储层岩性致密史及油气成藏充注史,在对储层各成岩阶段孔隙演化的定量分析,探讨了致密砂岩成岩—成藏耦合关系。研究区长6岩性为粉砂岩、暗色泥质砂岩为主,并且油页岩储层中夹有薄层粉细砂岩;长6地层各小层厚度在17~42m之间,总厚度85~120m。长6孔隙度8.29%,渗透率0.967×10-3μm2;岩石粒径在0.03mm~0.25mm之间;概率累计曲线多显示为两段式的以水下分流河道,其次为河口坝的三段式。孔隙类型主体为粒间孔,其次是长石溶孔;孔喉类型多为“小孔—细微喉型”。研究区内长6储层的古温度处于60~120℃之间,平均95℃;RO值在0.56~1.12%之间,众数在0.73~0.93%之间;最高热解峰温度Tmax在400~500℃之间,众数在450~500℃之间,平均455℃;颗粒间以点—点、点—线接触为主,储层演化已到中成岩A期。研究区原始孔隙度32.4%~38.5%,平均值35.8%,在同生阶段—早成岩A阶段(开始沉积~210Ma),储层中主要受到压实作用,减孔14.65%。早成岩B阶段(210Ma~185Ma)储层在压实、胶结两种成岩作用下,分别减孔5.12%和2.23%。中成岩A阶段(185Ma~110Ma)是一个复杂的储层孔隙演化期,压实、胶结作用分别减孔7%、2.5%,溶蚀作用增孔5.5%,总体上是一个孔隙度减少的过程(减孔4%),剩余孔隙度10%,储层已经致密化(中—晚侏罗期)。中成岩B阶段(110Ma~198Ma)压实、胶结作用分别减孔1.03%、0.67%,总减孔1.7%,最终孔隙度8.29%,储层已经致密。包裹体温度第一期:95~105℃;第二期120~135℃,主峰温度在120~125℃。液态烃充注运移期约为123~98Ma(早白垩系中晚期);结合盆地的古地温史、孔隙演化特征、成藏时期,长6油藏具有“先致密、后成藏”的成藏耦合特征,其受烃源岩、构造、沉积相及砂体展布和储盖组合控制。

孟雯卓[4](2020)在《HS油田N区D6、D8油藏富集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HS油田是鄂尔多斯盆地重要的油气富集区之一。在2017年N区的D6、D8油藏开发遇到的很大的困难。随着对研究区开发的不断深入,相较于初步认识的砂体方向和规模出现了相差较大的开发结果,在新的后备储量区块发掘方面,也越来越困难。因此,要进行新的储量区块的开发,就需要对研究工区油藏的油气富集规律进行研究,并开展潜力评价,这对提高油田的产量以及对开发方案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不仅在精细地层划分对比的基础上开展对研究区的构造特征、沉积相的空间展布特征以及砂体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还结合了储层的构造特征和控制油藏分布规律,对潜在油气富集区带进行寻找,最终完成对研究工区D6、D8油层油气富集规律的研究和有利区的筛选。综合以上研究成果,认为研究工区D6、D8油层继承性较好,砂体厚度大且呈西南-东北方向展布,沉积相以浊积水道和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相为主,并出现砂体纵向上多期河道叠加现象。D6、D8油层发育长石溶蚀相和残余粒间孔溶蚀相,并处于晚成岩A-B期。根据沉积相特征、物性特征、孔隙类型和结构得出研究工区储层为Ⅱ类较好储层和Ⅲ类中等较差储层,且具备良好的生油烃源岩、封盖和储集条件。最终在成岩、孔隙类型、物性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探井、评价井的试油、试采情况,进行有利区预测,得出D6、D8油藏的有利目标区。

陈斌[5](2020)在《低渗透砂岩储层成岩差异性研究及产能评价 ——以鄂尔多斯盆地延安组、延长组为例》文中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发育的多期叠置砂体受后期成岩作用的强烈改造,直接影响了储层的孔隙演化,控制了储层物性及含油性,储层经历差异性成岩作用后形成不同特征的油藏类型,厘清储层的差异成岩作用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比不同储层的成岩差异性,分析成岩演化过程对微观孔隙结构及渗流特征的控制作用,探讨对产能的影响,以期进行多角度,纵、横向对比,综合储层岩石学、沉积学、成岩作用更加准确的对储集层进行优劣划分,筛选出品质系数较高的储、渗相带,为后期勘探开发提供指导。本论文研究对象为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延10段、姬塬地区长2段、吴起地区长6段地层,针对低渗透砂岩的成岩作用过程分析不同储层的孔隙演化以及典型成岩相带对应的微观储层特征,开展储层基础地质特征分析、岩石学特征及物性分析、成岩作用及孔隙度演化研究、成岩相带划分及沉积和成岩特征研究、不同类型成岩相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不同成岩相储层微观渗流特征研究以及生产动态分析,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依据统一划分标准,结合成岩作用过程中孔隙演化的定量计算结果及孔渗级别将研究区分为四类成岩相储层,并予以定名,分别为低渗-中孔中压实弱胶结溶蚀相、特低渗-低孔中压实中胶结溶蚀相、特低渗-低孔中-强压实胶结相、特低渗-特低孔强压实碳酸盐胶结相,Ⅰ-Ⅳ类典型成岩相储层占比分别为:38.18%、14.55%、32.73%、14.54%,各研究区不同成岩相储层分布范围差异明显。(2)不同成岩相类型储层孔隙度演化定量分析:四类成岩相带的初始孔隙度接近,分别为43.53%、41.43%、42.41%、41.79%,差异并不大;压实作用后剩余孔隙度依次为18.92%、17.37%、16.28%、15.89%,孔隙度大小逐渐分化;主要是在经历早期的胶结-交代作用后,剩余孔隙度产生了分化,自Ⅰ-Ⅳ类成岩相损失的孔隙度分别为9.03%、6.79%、9.76%、10.99%;最终计算孔隙度自Ⅰ-Ⅳ成岩相分别为12.17%、11.00%、9.50%、6.55%。(3)研究区储层孔隙度分布差异较小,均集中分布于低孔段,渗透率级别出现明显差异,长6段样品中超低渗样品占到82.65%,延10、长2段样品主要分布在特低渗区89.8%、76.02%;各研究区孔隙度、渗透率之间存在良好正相关关系,马岭延10储层物性相关系数为0.3491、姬塬长2储层为0.7289、吴起长6储层为0.9016,可以发现延10储层非均质性最强,长6储层最小,长2储层居中。(4)四种成岩相储层核磁共振可动流体饱和度分别为63.79%、52.09%、54.79%、39.28%。低渗透砂岩储层岩石孔喉半径越小,分布范围愈窄、物性上越致密,同时孔喉半径比越小,分选系数越小,储层孔喉非均质性越强,储层孔隙结构将越复杂,储层流体中可动部分比例就越小,反之则储层的储集、渗流能力就越好,研究区间可动流体饱和度发现延10储层最大,83.94%,长6储层最小41.10%,长2储层居中,52.01%。(5)Ⅰ类成岩相储层束缚水饱和度为33.48%,交点处的油水相对渗透率0.12,残余油饱和度为32.64%、两相共渗区大小为33.8%;Ⅱ类成岩相储层束缚水饱和度为38.93%,交点处的油水相对渗透率0.12,残余油饱和度为31.99%、两相共渗区为29.08%;Ⅲ类成岩相储层束缚水饱和度为39.4%,交点处的油水相对渗透率0.11,残余油饱和度为30.99%、两相共渗区为29.61%;Ⅳ类成岩相储层束缚水饱和度为45.41%,交点处的油水相对渗透率0.09,残余油饱和度为31.68%、两相共渗区为22.92%;四类相等渗点与共渗区构成的“渗流三角区”面积依次减小,延10储层最大,长2储层最小。(6)由Ⅰ-Ⅳ类成岩相储层水驱油波及面积越来越小,水线推进越来越慢,驱替类型也由均匀网状至指状,驱油效率明显下降,Ⅲ类成岩相最终驱替效果差,残余油饱和度低,但其分布范围广泛,生产周期较为稳定,较之Ⅳ类相具有较好的渗流能力,因此可做为后备储量勘探挖潜区。(7)由Ⅰ-Ⅳ类成岩相,品质由好到差,门槛压力逐步增大,进汞量越来越少,可动流体减少,储层储集性能越来越差;同时进汞空间从孔-喉接近型慢慢过渡为孔隙型储层,渗透率贡献值最大的喉道,平均半径逐渐减小、进汞量逐渐减少,孔隙与喉道半径比,即配比性越来越差,导致了储层渗流能力逐渐变差。研究区间储层成岩特征的差异导致了储集、渗流能力的差异,延10储层优势相比例最高,储、渗性能俱佳,可动流体饱和度最高;长2储层储集性能较好,渗流能力最差,可动流体饱和度较好;长6储层优势相比例最小,储集性能最差,渗流能力一般,可动流体饱和度最小。

韩进[6](2020)在《鄂尔多斯盆地王盘山区延长组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渗流特征表征》文中认为低渗透(特低渗)油藏储量在我国整个石油行业中所占的比重较大,与常规油气相比,其地质认识深度与勘探开发程度有待提升,必须大力提高该类油藏剩余油挖潜技术,探究油田开发的新技术与新方法。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4+5、长6储层作为长庆油田主力生产层位,随着勘探开发的进行,研究区存在储层含水率上升快、油水关系复杂、低产井多等一系列问题,导致问题的原因是对制约储层高效开发的储层的物性特征、成岩作用及孔喉结构和储层中可动流体赋存状态、流体渗流规律及驱油效率等微观层面的认识较为薄弱。因此论文基于岩心观察、物性测试、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粒度分析、X-衍射等测试手段,开展了储层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及成岩相的研究;利用常规压汞、恒速压汞实验方法揭示了研究区包括孔喉类型、大小、分布、分选等在内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通过核磁共振、相渗实验、真实水驱油驱替实验等实验技术进行了微观渗流特性的定量化研究,最后建立了储层综合分类评价方法并对不同类型储层结合生产动态展开评价。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王盘山长4+5、长6储层构造稳定单一,各小层继承性良好,岩石类型主要发育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次之;长4+5层段孔隙度平均为10.65%,渗透率平均值为0.80×10-3μm2,长6层段孔隙度平均值为10.86%,渗透率平均值为0.91×10-3μm2,典型低渗-特低渗透储层,长6储层物性与主要碎屑组分相关性优于长4+5储层。(2)长4+5、长6储层成岩作用类型一致,胶结程度略有差别,压实和胶结作用导致储层原生孔隙损失率达到70%左右;储层成岩相划分为高岭石+绿泥石胶结-粒间孔相、高岭石胶结-溶孔+粒间孔相、绿泥石+高岭石胶结-溶孔相、高岭石胶结-溶孔相、伊利石胶结-溶孔相、碳酸盐胶结致密相等6种类型,相品质依次变差,可通过电测曲线差异性特征结合测井交汇版图有效识别成岩相类型。(3)恒速压汞能够有效识别孔径大于0.1μm的孔隙和喉道的大小、个数及分布等信息,常规压汞获取孔喉半径下限值为3nm,联合常规压汞-恒速压汞技术共同表征储层孔喉结构,精确度更高,压汞参数中平均孔隙半径和主流喉道半径是评价储层品质的重要因子。(4)长4+5层段以Ⅲ类储层(50%)为主,可动流体饱和度平均值为39.37%,长6层段以Ⅱ类储层(50%)为主,可动流体饱和度平均值为51.37%,T2截止值范围介于3.86ms-16.68ms,T2谱分布在T2截止值左侧区域面积越大,储层物性越差,可动流体越少;长4+5、长6储层中粘土矿物类型及其赋存特征对微孔中流体可动能力影响差异明显,长6段储层绿泥石控制作用强于其他类型粘土矿物。可动流体饱和度是储层物性、孔隙类型、孔喉结构及填隙物与含量等多种地质因素的综合表现,是储层分类评价关键指标。(5)束缚水饱和度低,残余油饱和度小及两相区共渗范围大的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较高,储层粒间孔相对发育,面孔率较高,孔喉连通性和分选较好,流体多见均匀驱替和网状驱替渗流方式,最终驱油效率高,达到46%,影响驱油效率大小的重要因素是储层孔喉结构的非均质性。(6)孔隙度、渗透率、粘土矿物含量、平均孔隙半径、主流喉道半径、启动压力梯度、可动流体饱和度及驱油效率等敏感性参数耦合建立储层分类评价八元分类法,长4+5、长6油层组Ⅰ类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高,产能贡献大,分布面积小,Ⅱ类、Ⅲ类储层分布范围大,动用程度低,重点建设此类型储层开发,Ⅳ类储层物性太差,开采成本高。

李百强[7](2020)在《低渗、特低渗白云岩储层成岩相特征及识别 ——以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马五_5~马五_1亚段为例》文中提出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奥陶系马家沟组天然气资源丰富,低渗、特低渗白云岩储层是天然气赋存的重要储集层类型,成岩相一定程度上控制低渗、特低渗储层分布,因此,低渗、特低渗白云岩储层成岩相特征研究与识别具有重要意义。马五-5~马五-1亚段低渗、特低渗白云岩储层发育,本论文研究工作以盆地中东部马五-5~马五-1亚段低渗、特低渗白云岩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露头和钻井岩心观察、常规和铸体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和扫描电镜分析、X衍射实验、压汞实验并结合分形理论等方法,分析了区内主要的储集岩石和储集空间类型、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成岩环境和成岩作用,进一步明确了主要成岩相类型及岩石学识别标志;利用同位素、常、微量元素以及稀土元素测试方法明确了不同成岩相的地球化学识别特征;依据测井资料及Forward软件编程方法,研究了不同成岩相的测井定量识别技术;基于单井成岩相分析,通过测井技术预测了各成岩相的时空展布特征,并利用平面叠合图技术,分析了成岩相对储层分布的影响。研究认为:区内主要发育早期大气淡水溶蚀、表生期大气淡水溶蚀、浅埋藏活跃回流渗透云化以及浅埋藏隐伏回流渗透云化亚相4类成岩相,其岩石学识别标志依次为膏盐溶蚀泥—粉晶白云岩+膏盐模孔隙和示底孔隙+示底构造,岩溶角砾泥—粉晶白云岩+角砾间孔隙和溶蚀孔洞+角砾结构,残余砂屑粉—细晶白云岩+晶间孔隙+残余结构和雾心亮边结构,斑状细晶含灰白云岩+晶间孔隙和生物钻孔+豹斑构造和生物扰动构造。δ18O,δ13C、87Sr/86Sr,Fe、Mn、Al、Ti、Sc和Cs等常、微量元素以及∑REE、∑LREE、∑HREE、∑LREE/∑HREE、δCe和δEu以及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等分析方法是识别不同成岩相的有效地球化学途径。DEN—Pe、RLLD—Pe交会图(缺乏相关测井资料时可采用RLLD—AC交会)方法是定量识别不同成岩相的有效测井方法。马五-5亚段主要发育浅埋藏活跃回流渗透云化亚相,广泛分布于研究区北部、中部及东南部,其次为分布于西南部的浅埋藏隐伏回流渗透云化亚相;马五-4和马五-3亚段主要发育表生期大气淡水溶蚀亚相,前者仅分布于区内西南部,后者扩大至北部、东南部和西南部;马五-2亚段广泛分布早期大气淡水溶蚀亚相;马五-1亚段两种溶蚀亚相规模相当,表生期大气淡水溶蚀亚相在北部孤立发育,西南部、南部和东南部连片分布。优质储层发育的最有利成岩相为早期大气淡水溶蚀亚相,其次为浅埋藏活跃回流渗透云化亚相。

石坚[8](2020)在《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地区延长组低渗透砂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地区长6和长8油层组作为延长组主力产油层位之一,属于典型的低渗透储层,近年来含油面积不断扩大、探明储量不断增加,显示出良好的增储潜力,但受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的影响,造成研究区储层非均质性强、相对高孔渗区域分布特征模糊不清,储层质量的分类评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严重制约了该区进一步油气勘探的发展。因此,运用岩心物性分析、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图像粒度、图像孔隙、X衍射、镜质体反射率、高压压汞、恒速压汞、核磁共振以及真实砂岩微观水驱油等多实验方法结合,系统地开展胡尖山地区长6和长8储层的储层岩石学、物性、成岩作用、成岩相、微观孔隙结构、可动流体赋存、渗流等特征以及储层质量主要控制因素研究,多方法相互结合开展储层定量分类评价,最终对研究区有利区域进行优选。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长6储层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主要为深灰色细粒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填隙物含量高,平均为13.4%,孔隙度平均为10.67%,渗透率平均为0.53×10-3μm2;长8储层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和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多为灰色、深灰色细粒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部分区域发育少量的岩屑砂岩和长石砂岩,填隙物含量高,为14.2%,孔隙度平均为8.73%,渗透率平均为0.53×10-3μm2。长6储层物性相比长8储层较好,均属于低孔—超低渗储层。2.长6和长8储层的孔隙度受到压实作用破坏程度最大,造成孔隙度损失率分别为50.54%、52.86%,早期胶结—交代过程造成孔隙度损失率较低,分别为3.96%、4.35%,中晚期胶结—交代过程造成孔隙度损失率相比前期严重,分别为6.42%、7.81%,溶蚀过程增加孔隙度分别为2.21%、3.13%。长8储层受到成岩作用的影响相比长6储层大。3.目前储层成岩期次整体普遍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少部分处于中成岩阶段B期。提出研究区4类成岩相,其中绿泥石膜剩余粒间孔相最终计算孔隙度最大,平均为11.65%,长石溶蚀相溶蚀孔隙度增加最多,平均为4.19%,粘土矿物胶结微孔相因中晚期胶结作用损失孔隙度最多,平均为9.01%,碳酸盐胶结致密相受到压实作用导致孔隙度损失最少,而受到早期胶结作用导致孔隙度损失最大,平均为17.74%。4.利用常规交汇图法和Fisher判别分析法开展成岩相测井响应识别对比分析,研究区较为复杂的测井曲线响应特征使常规交汇图法重叠率较高,而通过Fisher判别分析法构建成岩相测井曲线判别函数,区分度有显着提高,能更加准确地定量区分研究区不同成岩相类型。5.粒间孔为研究区最主要孔隙类型,长石溶孔次之;喉道类型以片状、弯片状喉道为主;孔隙结构类型以Ⅲ类为主,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强,孔喉半径大小对储层渗透率影响程度最大,相对小孔喉贡献着约2%的渗透率却控制着平均约29.5%的汞饱和度,说明其对储层渗流能力产生的影响很小,不过对于提高储层的储集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区的渗透率大部分由半径大于R50~R60的大孔喉控制。6.核磁共振实验显示研究区长6和长8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整体偏低,平均为36.59%,以Ⅲ类和IV类为主,T2谱曲线在离心前多为双峰形态,离心后多为单峰,驱替方式多以网状和指状为主,驱油效率平均为41.32%。研究区可动流体饱和度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弛豫时间大于T2截止值对应的相对大孔隙空间的连通程度,孔喉半径大小及分布特征是影响驱油效率的关键。7.不同矿物对长6和长8储层的影响存在差异,对长6储层产生最主要影响的石英、长石和绿泥石三种矿物各自均与储层物性表现出正相关关系,而对长8储层影响最大的伊利石和碳酸盐两种矿物各自均与储层物性表现出负相关关系,说明不同矿物影响程度的差异也是造成长8储层物性相比长6储层较差的重要原因之一。8.结合多元综合分类系数法与成岩相测井定量表征方法,构建成岩相指数,由点至面开展研究区储层定量分类评价,划分为4种等级类型,并在此基础上,以Ⅰ类、Ⅱ类储层为主,结合烃源岩特征和试油成果,优选有利目标区。

王彤[9](2020)在《莱州湾凹陷北洼沙三段储层形成演化机理及预测》文中指出随着渤海莱州湾凹陷油气勘探逐渐由浅层向中深层拓展,古近系沙河街组储层由于埋藏深(大于2500m)、沉积类型多样、砂体横向变化快、储层成岩作用强、储集空间类型复杂,预测难度大,严重制约了中深层复杂油气藏的高效开发。本文以莱州湾凹陷北洼沙河街组主力产油层系沙三段为研究对象,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岩心、薄片、测井、录井以及各类分析化验资料,对研究区沙三段储层特征、成岩作用类型和成岩演化过程进行分析,明确有效储层的形成机理,并对有利储层开展分类评价及预测。岩心观察及薄片镜下鉴定结果表明,莱州湾凹陷北洼沙三段储层类型以岩屑长石砂岩和岩屑质长石砂岩为主,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中等;储集空间主要为原生粒间孔隙,次生溶蚀孔隙含量较低,以长石粒内溶孔为主;物性分析实验表明,储层平均孔隙度为21.48%,平均渗透率为166.31m D,属于中孔中-低渗的储层类型,平面上物性自西向东逐渐变差,断层附近物性明显较好,垂向上发育两个异常高孔带。通过计算视压实率、视胶结率和视溶蚀率3种成岩参数,分别对其相应的成岩作用强度进行定量表征,进而对不同成岩作用阶段储层孔隙的改造量进行定量计算。结果表明,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造成储层孔隙损失的破坏性成岩作用,其绝对减孔量为16.47%,溶蚀作用增孔量为7.19%,对储层物性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根据“成岩作用强度+孔渗性能”的命名原则,划分出5种定量成岩相类型。莱州湾凹陷北洼沙三段储层质量主要受原始沉积条件、成岩作用、构造埋藏史和异常高压控制,经历了初始快速浅埋阶段压实减孔、早-中期长期缓慢浅埋早期胶结减孔和酸性溶蚀增孔以及中期快速深埋晚期胶结减孔的储层演化过程。综合物性、压汞及试油资料,确定沙三段有效储层孔隙度下限值为14.5%,渗透率下限值为8.25m D。Q型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可以划分为5种类型,综合沉积演化史、构造演化史、地层埋藏史和成岩演化史等耦合研究结果,建立莱州湾凹陷北洼沙三段碎屑岩储层分类评价标准,并对有利储层发育区进行预测。结果显示,有利储层多发于在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研究区西块储层质量较好,中块次之,东块储层质量较差。

张歌[10](2020)在《陕北坪桥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储层成岩作用及成岩相研究》文中指出现如今,油气资源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致密油在当前油气勘探开发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的第二大沉积盆地,也是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组是安塞地区主力含油层之一,具有低渗—特低渗、低含油饱和度的特点。对长6油层组储层成岩作用及成岩相研究,对深入理解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有效预测储层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油田今后的高效开发提供基础地质依据。本文综合运用沉积岩石学、石油地质学、测井地质学及层序地层学等基础理论,在野外露头、岩心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岩石铸体薄片、X衍射、扫描电镜、孔渗分析、阴极发光、孔隙图像、粒度分析等测试资料,结合钻测井资料,开展研究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组的发育特征、砂岩储集特征、成岩作用、成岩相及其控制因素等的系统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依据岩性、测井曲线特征将长6油层组划分为四个亚层,并将主力产油层长61和长62各自进一步划分为两个小层,进行地层划分与多井地层对比。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长6储层沉积特征进行研究,认为长6为一套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并绘制相应的沉积微相剖面图及砂体展布图,砂体展布方向大体呈北东-南西向。研究区长61储层主要为细粒长石砂岩,岩石成分成熟度低。填隙物主要为绿泥石、方解石和浊沸石。碎屑颗粒磨圆一般,分选较好,结构成熟度中等。胶结类型主要为孔隙-薄膜式、薄膜-孔隙式,接触关系以线接触为主。储层孔隙度平均为9.07%,渗透率平均为0.44×10-3um2,为低孔低渗-特低渗的储层。研究区长6主要经受了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和溶蚀作用等成岩作用。其中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对于孔隙具有破坏作用,而溶蚀作用对于孔隙具有改善作用。储层处于中成岩A期。成岩作用演化序列依次为:机械压实作用—绿泥石粘土膜形成—硅质胶结—方解石胶结—伊蒙混层形成—浊沸石胶结—绿泥石充填粒间孔隙—长石、浊沸石溶蚀—铁方解石充填。研究区长6储层成岩相可定性划分为:致密压实相、碳酸盐胶结相、绿泥石薄膜相、浊沸石胶结相、粒间孔-溶蚀孔相和溶蚀相六种。以视压实率、视胶结率、视溶蚀率以及成岩综合参数为依据,在Q型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将储层成岩相定量划分为强压实-弱溶蚀相(A)、强胶结-弱溶蚀相(B)、中溶蚀相(C)和强溶蚀相(D)四种。通过单井成岩相分析对四类成岩相的测井特征进行统计,建立成岩相与测井特征的对应关系,对研究区所有井进行成岩相划分,绘制了成岩相平面图。通过对研究区不同成岩相储层的成岩定量参数、沉积微相、砂体厚度以及岩石学特征进行统计,表明成岩相主要受成岩作用、沉积微相及砂体厚度和物源的影响。

二、潍北油田储层的成岩作用及成岩相划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潍北油田储层的成岩作用及成岩相划分(论文提纲范文)

(1)安塞油田沿河湾地区长6油藏储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储层沉积学研究现状
        1.2.2 成岩作用研究现状
        1.2.3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关键技术现状
        1.2.5 工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量
    1.5 研究取得主要认识
第二章 基础地质特征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地层划分与对比
        2.2.1 标志层选取
        2.2.2 微构造特征
    2.3 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规律研究
        2.3.1 区域沉积背景
        2.3.2 沉积微相研究
        2.3.3 沉积微相划分
        2.3.4 沉积相分析
        2.3.5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2.3.6 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第三章 储层特征研究
    3.1 储层岩石学特征
        3.1.1 碎屑组分及特征
        3.1.2 填隙物特征
    3.2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3.2.1 孔隙类型
        3.2.2 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3.3 储层裂缝特征
        3.3.1 岩心裂缝特征
        3.3.2 镜下微裂缝特征
        3.3.3 微裂缝识别
        3.3.4 微裂缝分布特征
    3.4 成岩相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3.4.1 成岩作用类型与特征
        3.4.2 成岩阶段及其演化
        3.4.3 成岩相类型
        3.4.4 成岩相分布特征
        3.4.5 成岩相与产能分布的关系
    3.5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3.5.1 层内非均质性
        3.5.2 层间非均质性
    3.6 储层渗流特征
        3.6.1 储层润湿性
        3.6.2 相对渗透率特征
        3.6.3 水驱油特征
        3.6.4 储层敏感性
    3.7 储层综合评价
        3.7.1 储层分类评价标准
        3.7.2 储层评价结果
第四章 含油性主控因素及有利区预测
    4.1 油藏类型及分布特征
        4.1.1 油藏类型
        4.1.2 油藏分布特征
    4.2 含油性控制因素分析
        4.2.1 沉积微相是研究区含油性分布的主要宏观控制因素
        4.2.2 成岩相带对研究区含油性分布起相对微观调整作用
    4.3 探评井产能高低的影响因素
        4.3.1 成藏模式
        4.3.2 沉积微相与成岩相差异
        4.3.3 储层特征差异
    4.4 有利区预测
        4.4.1 预测依据
        4.4.2 有利区分类标准
        4.4.3 有利区优选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深层优势储层成岩演化及地质预测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来源、目的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碎屑岩储层成岩数值模拟研究内容
        1.2.2 成岩数值模拟思路和方法
        1.2.3 基于成岩系统思想的成岩数值模拟技术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和思路
        1.3.2 实验测试技术和方法
        1.3.3 论文工作量
    1.4 主要成果认识及创新点
        1.4.1 主要成果认识
        1.4.2 主要创新点
    1.5 本论文结构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西湖凹陷地质概况
    2.2 西湖凹陷地层发育特征
第三章 研究区储层控制因素
    3.1 碎屑岩储层岩石学特征
        3.1.1 砂岩类型
        3.1.2 砂岩粒度特征
    3.2 储层成岩作用及成岩相带
        3.2.1 压实作用
        3.2.2 胶结作用
        3.2.3 溶蚀作用
        3.2.4 成岩相带
    3.3 储层物性特征与控制因素
        3.3.1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3.3.2 储层物性特征
        3.3.3 储层发育控制因素
第四章 碎屑岩储层地质预测技术
    4.1 储层地质预测技术地质模型
        4.1.1 埋藏史与热史模型
        4.1.2 成岩史模型与成岩阶段划分
        4.1.3 成岩作用模型
        4.1.4 成岩阶段相及成岩阶段相序列
    4.2 成岩数值模拟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4.2.1 软件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4.2.2 软件平台研发
第五章 花港组成岩演化及优势储层预测
    5.1 埋藏史模拟与分析
    5.2 热演化史模拟与分析
        5.2.1 古地温模拟
        5.2.2 热演化史与构造演化耦合关系
    5.3 研究区储层成岩演化和成岩序列
        5.3.1 储层成岩阶段
        5.3.2 成岩序列
        5.3.3 储层成岩过程模拟
    5.4 深层优势储层预测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致密砂岩储层成岩演化与油气成藏研究 ——以鄂尔多斯盆地枣园探区长6油层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项目依托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致密油研究现状
        1.3.2 含油砂岩成岩演化研究现状
        1.3.3 成岩相研究现状
        1.3.4 储层致密与致密油充注耦合关系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完成工作量及创新点
        1.6.1 完成工作量
        1.6.2 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2 盆地演化特征
        2.2.1 构造演化特征
        2.2.2 沉积演化特征
    2.3 研究区地层发育特征
        2.3.1 地层划分与对比
        2.3.2 研究区地层特征
    2.4 研究区沉积特征
        2.4.1 沉积相标志
        2.4.2 沉积相的类型及特征
    2.5 构造特征
第三章 致密砂岩储层特征
    3.1 储层岩石学特征
        3.1.1 组分结构特征
        3.1.2 填隙物特征
        3.1.3 物性基本特征
    3.2 砂岩储层的粒度特征
    3.3 孔隙结构及类型
        3.3.1 孔隙类型
        3.3.2 孔隙结构特征
    3.4 储集空间特征
    3.5 储层分类
    3.6 储层非均质性
        3.6.1 层内非均质性
        3.6.2 平面非均质性
第四章 成岩作用及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4.1 成岩作用类型
        4.1.1 机械压实作用
        4.1.2 胶结作用
        4.1.3 溶蚀作用
        4.1.4 交代作用
        4.1.5 破裂作用
    4.2 成岩阶段
        4.2.1 成岩阶段划分
        4.2.2 成岩划分序列
    4.3 成岩相的划分
    4.4 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4.4.1 压实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4.4.2 胶结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4.4.3 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4.4.4 沉积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第五章 储层的致密化发育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5.1 流体包裹体特征
        5.1.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5.1.2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及冰点温度特征
        5.1.3 烃类包裹体拉曼特征
    5.2 储层致密史与成藏史
        5.2.1 储层致密上限研究
        5.2.2 致密储层形成时间
        5.2.3 盆地埋藏史及油气成藏期次
    5.3 致密砂岩储层成岩—成藏耦合关系
    5.4 长6油层组油藏主控因素
        5.4.1 长7 烃源岩
        5.4.2 构造作用
        5.4.3 沉积砂体和沉积微相
        5.4.4 储盖组合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4)HS油田N区D6、D8油藏富集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区域构造背景
    2.3 区域沉积背景
第三章 研究区的地层对比划分及低幅度构造特征
    3.1 研究区的地层划分
    3.2 研究区的低幅度构造特征
第四章 研究区的沉积相划分及特征
    4.1 研究区域沉积演化背景
    4.2 沉积物源方向特征
    4.3 沉积相划分标志特征
        4.3.1 岩石颜色
        4.3.2 岩石沉积构造
    4.4 研究区沉积相的类型划分
        4.4.1 测井相分析
        4.4.2 剖面相分析
    4.5 沉积相的展布特征
    4.6 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第五章 研究区的储层特征
    5.1 储层岩石学特征
        5.1.1 岩石类型及碎屑组分
        5.1.2 储层岩石分选特征
        5.1.3 储层填隙物特征
        5.1.4 储层胶结类型
    5.2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5.2.1 孔隙类型
        5.2.2 压汞曲线分类
    5.3 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5.3.1 成岩作用类型及其特征
        5.3.2 成岩作用阶段划分
        5.3.3 成岩相划分
    5.4 储层物性展布特征
    5.5 储层分类评价
第六章 研究区块油藏富集规律研究
    6.1 油藏类型
    6.2 油藏平面特征
    6.3 油藏孔渗特征
    6.4 控制油藏分布的因素
    6.5 有利目标区优选
        6.5.1 有利区优选依据
        6.5.2 有利区优选
    6.6 储量计算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5)低渗透砂岩储层成岩差异性研究及产能评价 ——以鄂尔多斯盆地延安组、延长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成岩作用及成岩相概念
        1.2.2 成岩作用对储层演化的意义
        1.2.3 孔隙结构定性-定量表征
        1.2.4 孔隙渗流特征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1.5.1 主要研究成果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储层基本地质特征
    2.1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1 区域地质背景
        2.1.2 地层及沉积背景
        2.1.3 沉积及砂体展布特征
    2.2 储层岩石学特征
        2.2.1 岩石学类型及分布特征
        2.2.2 碎屑成分、结构特征
        2.2.3 填隙物特征
    2.3 储层物性
        2.3.1 物性参数分布
        2.3.2 物性相关性分析
        2.3.3 储层岩石学特征对物性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成岩作用及成岩相
    3.1 成岩作用类型
        3.1.1 机械压实压溶作用
        3.1.2 胶结作用
        3.1.3 交代作用
        3.1.4 溶蚀作用
        3.1.5 破裂作用
    3.2 成岩阶段及演化序列
        3.2.1 碎屑岩成岩阶段划分依据
        3.2.2 成岩阶段划分结果
    3.3 成岩作用过程中孔隙度定量演化
        3.3.1 建立成岩作用孔隙度演化模式
        3.3.2 成岩过程孔隙度演化模拟
        3.3.3 计算结果分析
        3.3.4 成岩演化序列及孔隙度演化特征
    3.4 储层成岩相划分及分布规律
        3.4.1 典型成岩相划分
        3.4.2 典型成岩相分布规律
        3.4.3 不同成岩相的孔隙演化模式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典型成岩相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4.1 典型成岩相储层孔喉特征
        4.1.1 孔隙类型
        4.1.2 喉道类型
        4.1.3 不同成岩相孔隙特征
    4.2 高压压汞表征不同成岩相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4.2.1 微观孔喉类型及分布特征
        4.2.2 孔隙结构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4.2.3 不同成岩相储层毛管压力曲线特征
    4.3 恒速压汞表征不同成岩相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4.3.1 技术简介
        4.3.2 恒速压汞曲线特征
        4.3.3 不同成岩相储层毛管曲线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典型成岩相储层渗流特征分析
    5.1 核磁共振实验研究不同成岩相渗流特征
        5.1.1 核磁共振测试结果分析
        5.1.2 可动流体饱和度影响因素分析
        5.1.3 不同成岩相可动流体赋存特征
    5.2 油水相渗实验研究不同成岩相渗流特征
        5.2.1 油水相渗参数分析
        5.2.2 油水相渗曲线分析
        5.2.3 不同成岩相储层渗流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不同成岩相类型储层特征及生产动态分析
    6.1 不同成岩相类型储层综合特征
        6.1.1 低渗-中孔中压实弱胶结溶蚀相
        6.1.2 特低渗-低孔中压实中胶结溶蚀相
        6.1.3 特低渗-低孔中-强压实胶结相
        6.1.4 特低渗-特低孔强压实碳酸盐胶结相
    6.2 不同成岩相生产动态分析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6)鄂尔多斯盆地王盘山区延长组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渗流特征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成岩作用
        1.2.2 孔隙结构
        1.2.3 渗流特征
        1.2.4 储层评价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3 创新点
    1.4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地层特征
        2.2.1 地层发育特征
        2.2.2 小层精细对比
    2.3 构造及沉积特征
        2.3.1 构造特征
        2.3.2 沉积特征
    2.4 小结
第三章 储层地质特征研究
    3.1 储层岩石学特征
        3.1.1 岩石类型
        3.1.2 碎屑成分特征
        3.1.3 填隙物特征
        3.1.4 碎屑结构特征
    3.2 储层物性特征
        3.2.1 物性参数特征
        3.2.2 储层物性相关性分析
        3.2.3 储层物性与碎屑组分相关性
    3.3 成岩作用类型
        3.3.1 压实作用
        3.3.2 胶结作用
        3.3.3 溶蚀作用
        3.3.4 交代及破裂作用
        3.3.5 成岩过程孔隙演化
    3.4 储层成岩相划分及测井响应特征
        3.4.1 长4+5储层成岩相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3.4.2 长6储层成岩相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3.4.3 储层不同成岩相测井识别
    3.5 小结
第四章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4.1 孔喉发育特征
        4.1.1 孔隙类型
        4.1.2 孔隙组合类型
        4.1.3 喉道类型
        4.1.4 图像孔隙特征
    4.2 常规压汞技术表征孔喉结构
        4.2.1 毛管压力曲线特征
        4.2.2 孔喉参数特征
        4.2.3 差异性分析
    4.3 恒速压汞技术表征孔喉结构
        4.3.1 实验原理及步骤
        4.3.2 恒速压汞曲线特征
        4.3.3 孔隙结构量化表征
        4.3.4 压汞特征参数与物性关系
    4.4 常规压汞与恒速压汞综合对比研究
    4.5 小结
第五章 储层微观渗流特征
    5.1 可动流体饱和度研究
        5.1.1 核磁实验原理及步骤
        5.1.2 核磁实验结果及分析
        5.1.3 T2谱曲线特征研究
        5.1.4 可动流体影响因素分析
    5.2 油水相渗实验研究
        5.2.1 实验测试结果分析
        5.2.2 相渗曲线特征研究
        5.2.3 油水相渗特征影响因素分析
    5.3 水驱油实验研究
        5.3.1 水驱油实验测试
        5.3.2 镜下渗流特征研究
        5.3.3 驱油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5.3.4 注入水波及与驱油效率耦合规律研究
    5.4 小结
第六章 储层综合分类评价
    6.1 储层评价参数优选
        6.1.1 基本特征参数
        6.1.2 孔喉结构参数
        6.1.3 渗流特征参数
        6.1.4 储层分类评价参数标准
    6.2 储层评价方法构建
        6.2.1 储层评价方法
        6.2.2 储层评价结果
        6.2.3 不同储层类型微观特征与生产动态响应
    6.3 小结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低渗、特低渗白云岩储层成岩相特征及识别 ——以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马五_5~马五_1亚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的来源、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岩溶型碳酸盐岩储层研究
        1.2.2 白云岩成因研究
        1.2.3 碳酸盐岩成岩相研究
        1.2.4 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成岩相研究
        1.2.5 存在的科学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
    1.3 主要研究思路及内容
        1.3.1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认识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沉积及构造演化特征
        2.2.1 区域沉积特征及演化
        2.2.2 区域构造特征及演化
    2.3 地层划分与对比
        2.3.1 奥陶系地层划分
        2.3.2 马五段地层划分与对比
    2.4 小结
第三章 白云岩储层特征
    3.1 岩石学特征
        3.1.1 岩石分类标准
        3.1.2 研究区岩石类型及主要岩相特征
    3.2 储集空间类型
        3.2.1 碳酸盐岩储集空间类型的划分
        3.2.2 研究区储层主要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3.3 储层物性特征
    3.4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3.4.1 微观孔隙结构类型
        3.4.2 孔隙结构的分形特征
    3.5 储层岩石物理相类型及特征
    3.6 小结
第四章 成岩相特征与岩石学识别方法
    4.1 成岩环境
        4.1.1 近地表早期淡水环境
        4.1.2 近地表—浅埋藏超咸水环境
        4.1.3 近地表—浅埋藏变盐度海水环境
        4.1.4 近地表表生期淡水环境
    4.2 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
        4.2.1 早期淡水溶蚀作用
        4.2.2 表生期风化岩溶作用
        4.2.3 白云岩化作用
    4.3 成岩相类型及其岩石学识别
        4.3.1 成岩相划分依据以及划分结果
        4.3.2 不同类型的成岩相特征及其岩石学识别
    4.4 小结
第五章 成岩相地球化学识别方法
    5.1 常、微量元素测试技术
        5.1.1 对应分析基本原理及计算过程
        5.1.2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
        5.1.3 常、微量元素测试
    5.2 同位素测试技术
        5.2.1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
        5.2.2 氧、碳稳定同位素测试
        5.2.3 锶同位素测试
    5.3 稀土元素测试技术
        5.3.1 样品采集及实验分析
        5.3.2 稀土元素测试结果
        5.3.3 数据处理及稀土元素的配分模式
        5.3.4 稀土元素含量分析及铈、铕异常
        5.3.5 稀土元素对不同成岩相类型的指示
    5.4 小结
第六章 成岩相测井识别方法
    6.1 不同成岩相测井响应特征
        6.1.1 早期大气淡水溶蚀亚相
        6.1.2 表生期大气淡水溶蚀亚相
        6.1.3 浅埋藏活跃回流渗透云化亚相
        6.1.4 浅埋藏隐伏回流渗透云化亚相
    6.2 成岩相定量表征与识别
        6.2.1 测井曲线交会图分析及定量识别
        6.2.2 测井定量识别成岩相方法及步骤
    6.3 关键取芯井成岩相解释结果符合率验证
    6.4 成岩相单井解释
    6.5 小结
第七章 成岩相展布特征及其对储层的影响
    7.1 成岩相展布特征
        7.1.1 成岩相剖面展布
        7.1.2 成岩相平面展布
    7.2 成岩相对储层分布的影响
        7.2.1 成岩相对储层微观储集空间的影响
        7.2.2 成岩相对储层平面分布的影响
    7.3 小结
主要认识与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地区延长组低渗透砂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低渗透储层研究现状
        1.2.2 成岩作用研究现状
        1.2.3 微观孔隙结构研究现状
        1.2.4 储层评价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1.5.1 主要研究成果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构造沉积演化特征
    2.2 地层特征
    2.3 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2.3.1 沉积相分析
        2.3.2 沉积相及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第三章 储层基本特征
    3.1 储层岩石学特征
        3.1.1 岩石类型及碎屑成分特征
        3.1.2 岩石结构特征
        3.1.3 填隙物特征
    3.2 储层物性特征
        3.2.1 储层物性参数特征
        3.2.2 储层物性相关性分析
        3.2.3 储层物性平面展布特征
第四章 储层成岩作用与成岩相
    4.1 储层成岩作用类型
        4.1.1 压实作用
        4.1.2 胶结作用
        4.1.3 溶蚀作用
    4.2 成岩阶段划分及成岩序列
        4.2.1 成岩阶段划分
        4.2.2 成岩序列
    4.3 成岩相划分及分布特征
        4.3.1 成岩相划分
        4.3.2 成岩相分布特征
        4.3.3 不同成岩相孔隙演化特征
    4.4 成岩相测井定量识别
        4.4.1 成岩相测井响应特征
        4.4.2 常规交会图法定量识别
        4.4.3 Fisher判别法定量识别
        4.4.4 应用效果分析
第五章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
    5.1 孔隙及喉道发育特征
        5.1.1 孔隙类型及特征
        5.1.2 喉道类型及特征
    5.2 高压压汞实验表征微观孔隙结构
        5.2.1 毛管压力曲线特征
        5.2.2 孔隙结构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5.3 恒速压汞实验技术研究
        5.3.1 恒速压汞实验原理
        5.3.2 实验结果分析
第六章 储层微观渗流特征
    6.1 储层可动流体赋存及影响因素
        6.1.1 核磁共振实验原理
        6.1.2 样品信息及实验结果分析
        6.1.3 可动流体赋存影响因素
    6.2 真实砂岩微观水驱油模型实验研究
        6.2.1 实验简介
        6.2.2 实验过程
        6.2.3 实验结果分析
第七章 低渗透储层质量控制因素分析及综合评价
    7.1 储层质量控制因素分析
        7.1.1 沉积作用的影响
        7.1.2 成岩作用的影响
        7.1.3 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
        7.1.4 微观非均质性的影响及定量评价
        7.1.5 优质储层形成机理
    7.2 储层综合评价
        7.2.1 储层定性评价
        7.2.2 定量评价参数优选
        7.2.3 多元综合分类系数法定量评价
        7.2.4 基于成岩相测井表征的储层分类评价
    7.3 有利区优选
        7.3.1 烃源岩特征
        7.3.2 有利区优选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9)莱州湾凹陷北洼沙三段储层形成演化机理及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题目来源、选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1.1.1 论文题目来源、选题依据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中深层碎屑岩储层特征
        1.2.2 异常高孔带研究现状
        1.2.3 中深层碎屑岩储层形成机理
    1.3 研究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2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1.5.1 主要工作量
        1.5.2 主要成果及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层充填特征
    2.2 区域构造背景
        2.2.1 区域构造特征
        2.2.2 区域构造演化
        2.2.3 区域断裂特征
    2.3 层序及沉积特征
        2.3.1 层序地层特征
        2.3.2 沉积体系特征
第3章 储层特征研究
    3.1 岩石学特征
        3.1.1 岩石类型分析
        3.1.2 岩石成分特征
        3.1.3 岩石结构特征
    3.2 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3.3 孔喉结构特征
    3.4 物性特征
        3.4.1 不同区块储层物性特征
        3.4.2 储层物性垂向发育特征
    3.5 异常高孔带
第4章 储层成岩演化
    4.1 主要成岩作用类型
        4.1.1 压实作用
        4.1.2 胶结作用
        4.1.3 溶蚀作用
        4.1.4 碳酸盐胶结物溶解-沉淀机制
    4.2 储层成岩阶段划分及演化序列
        4.2.1 储层成岩阶段划分
        4.2.2 成岩演化序列
    4.3 定量成岩相特征
        4.3.1 孔隙演化过程定量计算
        4.3.2 成岩作用强度评价参数的定义与分级
        4.3.3 定量成岩相划分
        4.3.4 定量成岩相特征
第5章 储层控制因素及形成机理研究
    5.1 沉积作用对储层特征的影响
        5.1.1 沉积的宏观控制作用
        5.1.2 沉积的微观控制作用
    5.2 成岩作用对储层特征的影响
        5.2.1 破坏性成岩作用
        5.2.2 建设性成岩作用
    5.3 构造埋藏史对储层特征的影响
    5.4 异常高压对储层特征的影响
    5.5 储层形成机理及演化模式
第6章 储层评价及有利储层预测
    6.1 有效储层物性下限
    6.2 基于Q型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的储层分类评价
        6.2.1 Q型聚类分析原理
        6.2.2 判别分析原理
        6.2.3 实例分析
    6.3 储层分类评价标准
    6.4 有利储层分布及预测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陕北坪桥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储层成岩作用及成岩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成岩作用及成岩相的研究现状
        1.2.1 成岩作用的研究现状
        1.2.2 成岩相研究现状
        1.2.3 成岩作用及成岩相的定量研究
    1.3 技术路线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技术路线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主要完成的工作量
    1.5 主要认识及成果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构造背景
    2.2 中上三叠统延长组特征
    2.3 延长组沉积演化特征
第三章 研究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特征
    3.1 地层划分对比
        3.1.1 地层划分标志
        3.1.2 地层划分与对比
    3.2 地层顶面构造特征
    3.3 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3.3.1 沉积微相研究
        3.3.2 多井相研究
        3.3.3 砂体展布特征
第四章 储层特征研究
    4.1 岩石学特征研究
        4.1.1 岩石类型及碎屑组分
        4.1.2 填隙物特征
        4.1.3 结构特征研究
    4.2 储层物性研究
    4.3 孔隙特征研究
第五章 成岩作用研究
    5.1 成岩作用类型
        5.1.1 压实作用
        5.1.2 胶结作用
        5.1.3 交代作用
        5.1.4 溶蚀作用
    5.2 成岩阶段划分
    5.3 成岩演化序列
第六章 成岩相研究
    6.1 成岩相定性划分
        6.1.1 成岩相划分原则
        6.1.2 成岩相类型
    6.2 成岩相定量研究
        6.2.1 定量参数的选取
        6.2.2 利用Q型聚类划分成岩相
    6.3 成岩相的测井响应
        6.3.1 单井成岩相分析
        6.3.2 成岩相平面展布图
    6.4 试油结果与成岩相的关系
第七章 成岩相影响因素分析
    7.1 成岩作用对成岩相的影响
    7.2 沉积微相及砂厚对成岩相的影响
    7.3 岩石学特征对成岩相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潍北油田储层的成岩作用及成岩相划分(论文参考文献)

  • [1]安塞油田沿河湾地区长6油藏储层特征研究[D]. 王力娜. 西北大学, 2021(12)
  • [2]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深层优势储层成岩演化及地质预测技术[D]. 钱文蹈. 长江大学, 2020(02)
  • [3]致密砂岩储层成岩演化与油气成藏研究 ——以鄂尔多斯盆地枣园探区长6油层组为例[D]. 李虎林.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1)
  • [4]HS油田N区D6、D8油藏富集规律研究[D]. 孟雯卓.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5]低渗透砂岩储层成岩差异性研究及产能评价 ——以鄂尔多斯盆地延安组、延长组为例[D]. 陈斌. 西北大学, 2020(01)
  • [6]鄂尔多斯盆地王盘山区延长组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渗流特征表征[D]. 韩进. 西北大学, 2020(01)
  • [7]低渗、特低渗白云岩储层成岩相特征及识别 ——以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马五_5~马五_1亚段为例[D]. 李百强. 西北大学, 2020
  • [8]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地区延长组低渗透砂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D]. 石坚. 西北大学, 2020
  • [9]莱州湾凹陷北洼沙三段储层形成演化机理及预测[D]. 王彤.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10]陕北坪桥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储层成岩作用及成岩相研究[D]. 张歌. 长安大学, 2020(06)


孔隙度论文 渗透率论文 砂岩论文 地质论文

上一篇:维吾尔美食
下一篇:为政府部门转变作风树立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