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TGF-β_1对INF-γ诱导的肺鳞癌细胞β_2-M表达的影响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TGF-β_1对INF-γ诱导肺鳞癌细胞β_2-M表达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陈志远[1](2019)在《NRP1对辐射诱导肺癌细胞EMT的作用机制》文中认为在不同类型胸部恶性肿瘤(如肺癌、乳腺癌和纵膈肿瘤等)患者的放射治疗中出现的副作用之一是放射性肺纤维化,其病理特征是伤口愈合失调、肌成纤维细胞扩张和细胞外基质沉积,从而改变正常的肺结构、影响肺功能和生活质量。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指经特定过程上皮细胞转化为间充质细胞的过程。EMT在胚胎组织发育、损伤组织愈合及再生、各类器官纤维化和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Neuropilin-1(NRP1)是位于神经纤维轴突上的跨膜糖蛋白,称为神经纤毛蛋白-1。目前在血管再生、造血系统、机体免疫系统和肿瘤发生发展等多个领域均涉及NRP1的研究。研究显示NRP1作为VEGFR的共同受体,NRP1转基因小鼠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而NRP1敲除小鼠血管发育显着缺陷。转化生长因子(TGF-β)通过与相应配体结合,促进单跨膜I型受体(TβRI)和II型受体(TβRII)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然后招募并磷酸化受体调节的Smads蛋白(R-Smads),与Smad4结合形成复合物将信号分子转移到细胞核发挥作用。TGF-β1表达升高可激活非Smads经典信号传导途径,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ide 3-kinases,PI3K)与丝氨酸/苏氨酸特异性激酶(Akt)又称为Pk B(protein kinase B)结合,并促使Akt蛋白磷酸化。PI3K-Akt信号通路下游分子IκB激酶(IKK),在外界因素存在时其可激活IκB磷酸化并与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解离,然后活化的NF-κB可进入细胞核激活基因表达。本研究利用人肺腺癌A549细胞和人肺鳞癌SK-MES-1细胞,建立敲低和过表达NRP1的细胞模型,观察NRP1对辐射诱导不同类型肺癌细胞EMT标志物及相关转录因子的影响,同时观察NRP1在其过程中TGF-β/Smads和非Smads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最终阐明NRP1对辐射诱导肺癌细胞EMT的作用机制,为提高临床胸部肿瘤放疗疗效以及控制肿瘤细胞远处转移提供新的实验依据。

武丹[2](2019)在《营养胁迫条件下食管鳞癌细胞通过ACSS2/IL-6途径诱导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分泌sPD-L1》文中认为【目的】探究营养胁迫条件下食管鳞癌细胞中ACSS2调控IL-6表达、分泌的分子机制,揭示食管鳞癌细胞来源的IL-6促进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外泌sPD-L1的作用途径。【方法】(1)通过免疫组化检测50例食管鳞癌患者组织标本中ACSS2的表达情况及分布特征;免疫组化结合免疫荧光共定位技术分析ACSS2与血管内皮标志蛋白CD31之间联系;定量PCR及蛋白印迹法对比检测人正常食管上皮细胞Het-1A与食管鳞癌细胞株TE-1及ECA109在营养胁迫处理不同时间下ACSS2转录和蛋白改变情况;(2)定量PCR及ELISA法检测食管鳞癌细胞营养胁迫处理前后免疫微环境编辑相关因子如IL-6、TGF-β及TNF-α的转录及外泌量改变;通过定量PCR检测不同营养胁迫处理时间下IL-6与ACSS2转录水平改变之间潜在联系;结合靶向干扰ACSS2处理,通过定量PCR、蛋白印迹及ELISA法分别检测营养胁迫处理前后食管鳞癌细胞中IL-6转录、翻译及外泌量变化;基于免疫组化染色进一步探讨食管鳞癌患者组织标本中IL-6与ACSS2表达强度之间的相关性。(3)蛋白印迹法检测在营养胁迫条件下食管鳞癌细胞中ACSS2影响TLR4、MyD88、p-p65、p65等信号蛋白表达情况;营养胁迫结合靶向抑制剂处理通过蛋白印迹法揭示ACSS2与NF-κB信号活化之间联系;ELISA法检测营养胁迫前后干扰ACSS2以及NF-κB抑制剂等处理后IL-6外泌量变化,进一步探讨营养胁迫对ACSS2/NF-κB/IL-6调控轴的影响。(4)流式细胞分析术及蛋白印迹法检测营养胁迫处理前后食管鳞癌细胞中PD-L1的表达情况;通过免疫荧光及免疫组化共定位,检测食管鳞癌组织中PD-L1的表达及分布情况,并进一步探究PD-L1阳性细胞类型及其与ACSS2之间的关系;流式细胞分析术检测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经营养胁迫处理前后食管鳞癌细胞培养上清后PD-L1的表达改变;蛋白印迹及ELISA法进一步揭示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中PD-L1表达及外泌变化与食管鳞癌细胞来源IL-6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CCK8检测食管鳞癌细胞调控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外泌PD-L1的途径以及对CD8+T细胞的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1)食管鳞癌组织标本中ACSS2在肿瘤浸润、侵袭、癌栓等部位高表达,其表达程度总体上与血管内皮标志蛋白CD31呈负相关;营养胁迫不同时间处理下,食管鳞癌细胞株ACSS2转录及蛋白表达升高,而正常食管鳞状上皮细胞Het-1A中ACSS2无相关改变。(2)营养胁迫处理后食管鳞癌细胞中IL-6的转录与外泌量均明显上调,TGF-β的转录和外泌水平呈相反趋势,TNF-α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食管鳞癌细胞中IL-6转录及分泌受ACSS2的影响;食管鳞癌组织中IL-6主要表达在肿瘤细胞内,且与ACSS2的表达呈现正相关关系。(3)营养胁迫下食管鳞癌细胞ACSS2引起p-p65上调,而对TLR4、MyD88、p65无明显影响;结合靶向干扰ACSS2、NF-κB信号抑制剂,营养胁迫下食管鳞癌细胞中ACSS2调控NF-κB信号通路活化及IL-6外泌量增加。(4)营养胁迫处理对食管鳞癌细胞PD-L1表达无显着影响;食管鳞癌组织标本中PD-L1阳性细胞为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细胞;食管鳞癌细胞来源IL-6刺激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外泌游离型PD-L1;营养胁迫条件下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外泌游离PD-L1的增加会抑制CD8+T细胞活力。【结论】营养胁迫条件下,食管鳞癌细胞中ACSS2的表达上调通过NF-κB/IL-6途径诱导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分泌sPD-L1,从而参与构建免疫逃逸微环境。

潘磊[3](2019)在《治疗肺癌方剂中风药的配伍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探讨“风”与肺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联系及风药治疗肺癌的内在机理;总结治疗肺癌方剂中风药的配伍应用方法与规律,为临床应用风药治疗肺癌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理论研究:(1)回顾历代医家对“风药”理念的认识,概述风药内涵,同时对本研究所纳入风药的范围进行界定;(2)对“风邪致癌”、“风药抗癌”的相关理论及临床研究进行总结,探讨“风药治疗肺癌”的理论基础及其内在机制。2.统计分析:对近30年来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伍用风药治疗肺癌的验案方剂、经验方等进行筛查收集,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24.0对不同病理类型、不同分期、不同西医治疗、不同转移范围、不同并发症中风药应用信息进行描述统计分析;使用Weka3.8.3对不同条件下方剂中使用的各风药数据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一共得到1076首现代方剂,共涉及454味中药,17个门类;总计18177味次,其中风药有164味(16类),共计6976味次(占所有药物味次综合的38.4%);以发散祛风药使用味数(19味)最多,其次是祛风解毒药(14味)和祛风除湿药(13味);风药类型以健脾息风药应用频次最高,总味次的18.1%,其次是祛风润燥药(13.8%)、祛风化痰药(11.1%)、养阴息风药(8.17%)、祛风解毒药(7.78%)、搜风通络药(5.91%)等,高频风药分别为黄芪、白术、半夏、薏苡仁、杏仁、地黄、桔梗、北沙参、神曲、蚤休、山药、露蜂房、蜈蚣、夏枯草、白芍、鳖甲、壁虎等。常见药对及药物组合有白术-黄芪,黄精-黄芪,黄精-白术-黄芪,白术-蚤休-黄芪,北沙参-鳖甲,淫羊藿-白术-黄芪,山药-薏苡仁-白术,蟾皮-黄芪,黄芪-南沙参-北沙参,升麻-黄芪,露蜂房-蚤休-黄芪,龙骨-牡蛎,天南星-半夏,桔梗-杏仁、蜈蚣-全蝎等;其它药物类型中药用频次由高到低排名依次为补虚药(14.35%)、清热药(12.24%,其中清热解毒药在所有清热药中的占比为67.10%)、化痰止咳平喘药(9.75%)等。结论:1.风药有广义狭义之分,从治风的角度考虑,应取其广义。2.风邪的致病特点与肺的生理病理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肺脏易受风邪外侵和内熏最终产生癌变的病理基础,且与肺癌的转移密切相关。不同病理类型肺癌可表现为不同的风邪夹杂症状;风药治疗肺癌所发挥功效的主要机制除风药本身所具有的功效外,还主要在于开通玄府。3.针对肺癌不同病理类型、不同分期、不同转移范围、不同并发症、不同西医治疗史及不同联合治疗方法等,常用风药类型及风药之间的配伍组合有一定差异,但皆以健脾息风、祛风润燥、祛风化痰、祛风解毒、养阴息风等风药类型为主。治疗肺癌方剂中风药之间最为常见的配伍类型为其它类型风药与扶正类风药之间的配伍,其次是相同类型风药之间的配伍以及各不同类型风药之间的配伍。4.风药应用贯穿肺癌治疗全程,还常配伍(药用频率从高到低)补虚药、清热解毒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等其它类型中药,以达协同抗癌之效。

凌晓璇[4](2018)在《长链非编码RNA lnc-BMP1-1与肺癌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最新的《美国癌症数据报告》显示,不论性别,肺癌均排在癌症死因的首位,且5年生存期率仅18%;随着科技的发展,基因筛查和检测大大提高了包括肺癌靶向治疗、免疫疗法在内的治疗效果,再次突显了探明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潜在的分子机制的重要性。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研究不断证实lncRNA是重要的基因调节因子,而现阶段对H19,Xist,MALAT1,HOTAIR等lncRNA的研究是相对透彻的,展示了它们复杂的调控模式。LncRNA还参与了吸烟致癌、表观遗传学调节等过程,例如:有学者系统地研究了在烟草提取物(CSE)诱导16HBE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lncRNA的功能和表观调节机制,我们也对lncRNA在吸烟致肺癌过程中的作用非常感兴趣。Lnc-BMP1-1最邻近BMP1基因,BMP1基因被揭示与胃癌有关;实际上,lnc-BMP1-1位于SFTPC基因的内含子区域,定位于染色体8p21.3,且SFTPC基因在人肺组织中表达量最高;SFTPC编码与呼吸系统相关的表面活性蛋白SPC(pulmonary surfactant-associated protein C),SPC是一种极度疏水的表面活性蛋白,仅由Ⅱ型肺泡细胞(typeⅡalveolar cell,AEC)分泌,用于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防止肺萎缩,对初生婴儿的肺功能和内稳态有重要作用;已有研究揭示SFTPC基因的突变与家系或散发的间质性肺病有关,还被证实在肺癌病人中表达下降。此外,SFTPC被报道与小凹蛋白1(Caveolin-1,Cav-1)有关,各种肺损伤中常见SPC蛋白的表达水平下降及AEC细胞凋亡,通过抑制AEC中p53的表达证实SPC蛋白的缺失和Cav-1蛋白的磷酸化、Src激酶介导的信号通路及AEC凋亡有关,但吸烟并不能引起SPC蛋白的表达下降,提示吸烟致癌途径中可能没有SPC蛋白的直接参与,但SFTPC内含子区域转录的lnc-BMP1-1却可能参与。Cav-1是应对吸烟引起的氧化应激中有重要的膜蛋白,还被揭示受表观遗传调控,例如:低组蛋白乙酰化水平和(或)启动子区的高甲基化水平可能抑制Cav-1的转录;Cav-1是与癌症防治、化疗药敏性相关的候选抑癌基因,但鲜见吸烟致癌过程中Cav-1和lncRNA的关系研究。ATP结合盒A家族成分3(ATP-binding cassette sub-family A member 3,ABCA3)基因和SFTPC基因类似,与婴儿期肺部疾病相关,在肺组织中高表达,二者之间也有关联报道。肺腺癌占肺癌的50%以上,有研究表明Ⅱ型肺泡细胞能够被诱导成为腺癌细胞,A549、GLC82、PC9均是有代表性的肺腺癌细胞。表观遗传学调控是传统基因调控的重要补充,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乙酰化是其中两个重要的调节方式。科学假设肺癌相关的SFTPC基因的内含子区域转录产生的lnc-BMP1-1可能与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我们假设lnc-BMP1-1在肺癌的发生发展中有功能,而吸烟过程中的有毒化学物质可能使lnc-BMP1-1表达改变,并影响下游靶基因的表观遗传学调节,从而影响肺癌的发生发展。目的结合lnc-BMP1-1的表达水平和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细胞的体内外实验,分析lnc-BMP1-1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机制及影响其表达的因素。材料和方法(一)分析lnc-BMP1-1在肺癌人群中的表达1.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276例肺癌组织标本及癌旁正常组织中lnc-BMP1-1的相对表达量。2.统计方法。用t检验分析基因在肺癌组织及其对应癌旁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情况;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lnc-BMP1-1的表达水平与肺癌患者临床特征及临床进展的关联。(二)Lnc-BMP1-1在肺腺癌细胞中的功能1.构建lnc-BMP1-1过表达细胞。将包含lnc-BMP1-1序列的慢病毒载体导入肺腺癌细胞A549、GLC82和PC9中,构建包括空载体对照细胞在内的三对细胞:A549-BMP和A549-NC,GLC82-BMP和GLC82-NC,PC9-BMP和PC9-NC。2.CCK-8细胞增殖实验、细胞划痕实验、Trans well迁移实验以及Western blot结果分析了稳转细胞的恶性表型。(三)查找lnc-BMP1-1潜在的靶基因结合文献查阅和生物信息学分析,选择lnc-BMP1-1潜在的靶基因,利用qRT-PCR检测它们在肺癌人群中的表达量,观察共表达关系。通过临床特征分析得出lnc-BMP1-1和患者吸烟史有关,考虑香烟烟雾溶解物可能会影响lnc-BMP1-1和下游靶基因的表达。应用香烟烟雾溶解物处理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利用qRT-PCR检测lnc-BMP1-1和靶基因的表达情况。(四)裸鼠成瘤试验通过动物体内实验“裸鼠皮下成瘤”进一步验证过表达的lnc-BMP1-1的功能。(五)Lnc-BMP1-1对靶基因的调节机制1.通过甲基化抑制剂(5-AZA)和去乙酰化酶抑制剂(TSA)判断DNA甲基化修饰和组蛋白乙酰化修饰通路对肺腺癌细胞lnc-BMP1-1、靶基因及相关分子的影响。2.检测靶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DNA甲基化水平和组蛋白乙酰化水平的变化,综合判断lnc-BMP1-1对靶基因的表观调节机制。(六)药敏实验基于lnc-BMP1-1和肿瘤转移有关,应用A549-BMP细胞进行顺铂(cis-platinum,DDP)和盐酸多柔比星(Doxorubicin hydrochloride,DOX)药敏实验。结果(一)Lnc-BMP1-1在人群中的表达情况1.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lnc-BMP1-1在83.33%(230/276)的肺癌患者癌组织中低表达(P<0.001),仅16.67%(46/276)的患者癌组织中高表达(肺癌标本中P25=0.019,P50=0.044,P75=0.493,癌旁标本中P25=0.225,P50=0.977,P75=2.222,P=8.514×10-7)。2.Lnc-BMP1-1与患者的吸烟史有明显相关性(P=0.048)。3.Lnc-BMP1-1的低表达与临床进展有关(I+II vs.III+IV,P=0.025);与肿瘤远端转移有关(M0 vs.M1,P=0.002)。(二)Lnc-BMP1-1在肺腺癌细胞中的功能1.与对照细胞相比,A549-BMP、GLC82-BMP和PC9-BMP细胞中lnc-BMP1-1分别上升714、2280和4743倍。2.过表达的lnc-BMP1-1抑制A549和GLC82细胞的增殖、转移或(和)迁移,对应抗凋亡蛋白Bcl-2下降;但PC9-BMP细胞的增殖与A549-BMP和GLC82-BMP细胞存在差异,且Bcl-2蛋白的轻微上升。(三)Cav-1是lnc-BMP1-1的靶基因结合文献查阅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在肺癌人群中检测lnc-BMP1-1潜在的靶基因NPR1和Cav-1。Cav-1的表达在两组间的分布具有显着差异(P=0.001),在肺癌中也多见表达下降(肺癌标本中P25=0.001,P50=0.003,P75=0.040,癌旁标本中P25=0.004,P50=0.012,P75=0.321,P=0.001)。经相关分析,Cav-1与lnc-BMP1-1的表达正相关,Cav-1与lnc-BMP1-1表达量的关联系数为0.211(P=2.873×10-14),Cav-1与患者的吸烟史和远端转移也有关联(P=0.025和P=0.002)。与NC细胞对比,Cav-1的mRNA在A549-BMP细胞中上升,但GLC82-BMP细胞中不变化;Cav-1蛋白在A549-BMP细胞中上升,而在GLC82-BMP中不表达。随后通过香烟烟雾溶解物处理细胞,验证了lnc-BMP1-1和Cav-1的共表达关系。在第5和第10代香烟烟雾溶解物处理的16HBE细胞中,lnc-BMP1-1和Cav-1的表达量逐渐下降。(四)裸鼠成瘤试验综合分析过表达lnc-BMP1-1对三种肺腺癌细胞功能表型的影响,仅选取A549-BMP和A549-NC细胞进行裸鼠成瘤试验,过表达的lnc-BMP1-1抑制了A549细胞的裸鼠皮下肿瘤的体积和重量。(五)Lnc-BMP1-1对肺腺癌A549细胞中Cav-1的调控机制1.TSA对A549细胞中lnc-BMP1-1、Cav-1的表达影响较5AZA更显着,提示组蛋白乙酰化调节途径占优;TSA影响了DNMT3a的mRNA表达水平。2.在A549细胞中lnc-BMP1-1和Cav-1的表达正相关,与人群实验结果一致,仅选取A549细胞进入机制试验。在A549细胞中,过表达的lnc-BMP1-1降低HDAC2的蛋白水平,促进Cav-1转录;DNMT3a蛋白下降,但尚未发现对Cav-1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水平有影响。(六)药敏实验相同的盐酸多柔比星处理条件下,过表达的lnc-BMP1-1使A549细胞的活力从47%降至34%,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过表达的lnc-BMP1-1对顺铂的处理无增敏作用(P>0.05)。结论1.Lnc-BMP1-1在肺癌组织中相对低表达,并与患者的吸烟史、临床进展及远端转移均有关。2.过表达的lnc-BMP1-1能够抑制肺癌A549细胞的增殖、迁移、转移及裸鼠成瘤的速度,且对抗癌药物盐酸多柔比星有增敏性。3.人群实验显示lnc-BMP1-1和Cav-1的表达正相关,香烟烟雾溶解物可以使16HBE细胞中lnc-BMP1-1和Cav-1的表达下降,验证了二者的共表达关系。4.在A549细胞中,过表达的lnc-BMP1-1降低HDAC2的蛋白水平从而正向调控Cav-1的转录。尚未发现lnc-BMP1-1影响Cav-1启动子区的甲基化修饰。本研究创新之处本研究结合人群临床特征和lnc-BMP1-1的表达量,首次揭示了该lncRNA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及其对A549细胞中Cav-1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调控机制;利用香烟烟雾溶解物和16HBE细胞,模拟吸烟对正常肺支气管上皮细胞在RNA表达水平的影响。吸烟可能是lnc-BMP1-1低表达的原因之一,提示它是潜在的吸烟效应性生物标志物和肺癌发生发展的肿瘤分子标志物。本研究的不足之处Lnc-BMP1-1、Cav-1和吸烟的关联研究仍可以通过人群实验继续深入;lnc-BMP1-1通过HDAC2对的Cav-1调控机制研究可以继续深入。研究总结Lnc-BMP1-1在肺癌组织中相对低表达,且其在肺部表达丰度高、长度仅228nt,是理想的生物标志物;lnc-BMP1-1的低表达与吸烟有关,还关联了肺癌的临床进展和远端转移;香烟烟雾溶解物使16HBE细胞中lnc-BMP1-1和Cav-1的表达量减少。Lnc-BMP1-1能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迁移、转移及裸鼠皮下成瘤速度。但lnc-BMP1-1调控机制复杂,既可以通过降低HDAC2的蛋白水平从而促进Cav-1的转录,或还参与转录后调控来影响细胞功能。Lnc-BMP1-1对盐酸多柔比星有增敏作用。

杜玮[5](2016)在《SpiB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及调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转录因子SpiB是ETS家族蛋白的成员之一,主要表达于淋巴细胞中,对B细胞的发育和成熟、T细胞的发育以及浆细胞样树突细胞的生存和发育起到了重要作用。SPIB基因敲除的小鼠不仅导致了T细胞依赖的抗原激活的缺陷,阻断了Ig G1、Ig G2a和Ig G2b的产生,而且严重影响了生发中心的形成和维持。SPIB与它的同族蛋白PU.1双基因敲除的小鼠会发生pre-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在实体肿瘤中,已经发现在结肠癌、肝癌和胃癌中SpiB的表达显着升高,但只是基于临床样本的免疫组化结果,究其功能以及作用的分子机制仍然不是很清楚。本论文中,我们发现SpiB在肺癌中异位表达,并深入研究了该蛋白异位表达的功能及作用的分子机制,明确其表达的高低与肺癌转移的相关性,进而判断该蛋白是否能成为肺癌患者诊断和治疗的分子靶点。本研究将丰富人们对肺癌转移调控网络的理解,为临床肺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途径。方法:1、利用RNA-seq比较了小细胞肺癌H209和非小细胞肺癌A549表达谱的差异,发现小细胞肺癌中一系列淋巴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被上调,其中包括SpiB;通过免疫组化检测SpiB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肺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2、利用小鼠皮下注射实验、细胞侵袭、Soft agar、三维培养等实验探讨SpiB表达水平的变化是否会引起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改变,进而判断SpiB异位表达的功能。3、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A549过表达SpiB所引起的基因表达谱的变化,找到其所调控的信号通路和靶点基因,并进行回复实验,进一步验证SpiB调控的靶点基因。4、通过3C、Ch IP、Luciferase assay等实验研究SpiB对下游基因调控的分子机制。结果:1、淋巴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SpiB在肺癌中异位表达通过对临床肺癌组织的检测,发现转录因子SpiB异位表达于肺癌中,并与肺鳞癌患者的预后呈显着负相关(p<0.05)。2、SpiB通过下调细胞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2(CLDN2基因编码),促进了肺癌的转移与侵袭在不表达SpiB的鼠肺癌细胞LLC1中导入该蛋白之后进行小鼠皮下注射,其肺转移能力较对照组显着增强;过表达SpiB于A549细胞可以改变细胞的生长状态,Soft agar培养中细胞团变得松散,Matrigel三维培养中细胞呈葡萄样的克隆;下调SpiB于H209细胞可使悬浮细胞生长更加紧密。基因芯片的结果显示SpiB可以显着下调Tight junction相关基因的表达,以及上调转移相关基因MMP9等的表达。将Tight junction主要蛋白Claudin-2过表达于A549细胞能够回复SpiB引起的三维培养的表型。体内小鼠实验中,过表达Claudin-2于LLC1细胞可以显着抑制SpiB促肿瘤转移的能力。这说明SpiB主要是通过抑制Claudin-2的表达来促进肿瘤的转移。3、SpiB通过直接结合CLDN2上游顺式调控元件S1,介导S1与启动子的相互作用,从而抑制了CLDN2基因的转录ChIP检测表明SpiB在CLDN2基因上游有多个结合位点,这些结合位点也是DNase I超敏感位点,是潜在的顺式调控元件。经3C实验验证SpiB可以介导S1与启动子的直接相互作用。通过Luciferase assay和EMSA实验表明S1是基因的沉默子,SpiB直接结合于S1序列上。结论:本论文发现淋巴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SpiB在肺癌中异位表达,SpiB结合于紧密连接蛋白CLDN2基因上游的抑制子S1,介导S1与CLDN2基因启动子的相互作用,抑制CLDN2表达,从而破坏了细胞间的紧密连接,促进肿瘤细胞转移。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实体肿瘤细胞可以利用淋巴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模仿淋巴细胞的低粘附性,实现远端转移。这些研究结果丰富了人们对实体肿瘤转移调控网络的理解,为肺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孙立平[6](2016)在《GARP在肺癌患者来源调节性T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最近研究发现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表面表达以糖蛋白A重复序列为主的蛋白(Glycoprotein A Repetitions Predominant,GARP),而且GARP被认为是活化的Tregs特异性标志分子。因此,我们研究GARP在肺癌患者来源Tregs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9例肺癌组织和50例肺癌病人外周血,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GARP在Tregs及传统T细胞(Conventional T cells,Tconvs)的表达情况。比较肺癌组织和外周血Tregs和GARP+Tregs细胞的比例,分析Tregs和GARP+Tregs比例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肺癌病人外周血Tregs和肿瘤细胞直接接触共培养和Transwell共培养后,检测肿瘤细胞对Tregs表面GARP表达水平的影响,进一步检测肺癌细胞培养上清对Tregs细胞GARP表达的影响。结果:GARP在肺癌组织Tregs中的表达明显高于Tconvs(P<0.0001)。肺癌组织Tregs的比例高于外周血(P=0.0032),肺癌组织中GARP+Tregs的比例也显着高于外周血(P<0.0001)。肺癌组织中GARP+Tregs的比例在无淋巴结转移患者高于有淋巴结转移患者(P=0.0221),I期和II期患者高于III期和IV期患者(P=0.0005)。人肺癌细胞系A549、H520、H460、LTEP-A-2和GLC-82均能诱导Tregs表面表达GARP,其中A459和H520共培养组GARP+Tregs比例高于其它组。在Transwell共培养组与直接接触共培养组,A459和H520细胞诱导Tregs表面GARP的表达能力相近。A459和H520细胞培养上清仍能诱导Tregs表达GARP,进一步表明肿瘤细胞可能通过分泌细胞因子促进GARP表达。结论:GARP在肺癌组织Tregs中的表达升高,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相关。肿瘤细胞促进Tregs表面表达GARP的可能机制之一是分泌细胞因子。

王丹[7](2014)在《重组人干扰素-γ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及对乳腺癌抑制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干扰素-γ(human interferon-γ,hIFN-γ)是一种常见的天然糖蛋白,属于干扰素(Interferon,IFN)家族的一员,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根据蛋白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将IFN家族分为Ⅰ、Ⅱ、Ⅲ型,而hIFN-γ属于Ⅱ型IFN,其主要通过作用于巨噬细胞及T细胞来调节机体免疫来达到抗病毒的效果,而体外研究发现IFN-γ可抑制体外培养癌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同时对多种移植瘤模型亦有效,表明其有较好的抗肿瘤潜能。以上提示IFN有巨大的临床应用前景。乳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是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预后极差。其异常生物学行为是导致难以治愈的关键因素,故探讨有效的抑制乳腺癌增殖、侵袭和转移的策略,对降低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及延长生存期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IFN-γ具有抗肿瘤活性,本研究以此为研究基础,探讨IFN-γ在抑制乳腺癌增殖、侵袭及转移方面的作用。获得大量的高纯度的hIFN-γ对临床研究及其机制研究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天然hIFN-γ来源有限,故需借助生物工程技术进行大规模制备。先前报道指出可采用腺病毒、大肠杆菌、酿酒酵母及中国仓鼠卵巢细胞来制备重组hIFN-γ(rhIFN-γ),但操作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及产量和生物活性降低限制了以上表达系统的应用。本研究应用巴斯德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表达系统制备出与hIFN-γ组分相似的rhIFN-γ制剂,同时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检测了该生物制剂的生物学活性,取得以下结果:一、rhIFN-γ毕赤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表达、纯化及活性检测1.成功构建了重组人干扰素-γ的分泌型表达载体pPICZ-rhIFN-γ,利用巴斯德毕赤酵母表达系统稳定分泌表达了rhIFN-γ。2.免疫印迹及N末端测序显示rhIFN-γ成功表达,从毕赤酵母培养液分离和浓缩后,采用阳离子交换色谱系统进行纯化。从5L的培养基中共获得总量为0.601g的rhIFN-γ。TRICINE-SDS-PAGE电泳及高效液相色谱显示获得rhIFN-γ的纯度为95.6%。二、rhIFN-γ的抗肿瘤活性采用乳腺癌常用细胞株MDA-MB-231及乳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分别在体外、体内水平研究rhIFN-γ的抗肿瘤作用。1.体外水平:rhIFN-γ能呈时间依赖的方式抑制癌细胞生长、提高凋亡率及凋亡指数、阻滞细胞周期并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2.体内水平:rhIFN-γ能降低乳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的成瘤率、降低血清及瘤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显着降低肿瘤组织中的MMP-2和MMP-9的表达。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建立了利用巴斯德毕赤酵母高效分泌表达rhIFN-γ的真核表达系统;(2)通过Tricine-SDS-PAGE、免疫印迹及氨基酸直接测序技术鉴定rhIFN-γ,阳离子交换色谱系统纯化得到高纯度rhIFN-γ;(3)在体外水平、体内水平证实rhIFN-γ具有广泛的抗肿瘤作用。

叶志坚[8](2013)在《T细胞亚群在淋巴细胞性胸腔积液中的免疫学特征》文中提出正常脏层和壁层胸膜构成的闭合腔隙内有一层稀薄的浆膜腔液,称为胸膜腔液,在呼吸运动中起着润滑的作用,其生成与吸收处于相对恒定的动态平衡当中。当胸膜受到恶性肿瘤侵犯或病原体感染等病理状态下,存在胸膜和血管通透性增加、壁层胸膜淋巴管堵塞等因素,从而导致胸膜腔液生成过快和(或)吸收减缓,过多的富含蛋白质和细胞成分的渗出液积聚于胸膜腔,便形成了胸腔积液。胸腔积液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或并发症,但由于长期较少受到学界的重视,至今为止,从其免疫发病学机制到临床诊疗处理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有待阐明。胸腔积液疾病中,以淋巴细胞性胸腔积液占的比重较大,其是指胸腔积液中淋巴细胞的数量占白细胞总数的50%以上,恶性肿瘤和结核性胸膜炎是其主要的病因,约占90%以上。恶性胸腔积液是多种恶性肿瘤尤其是肺癌晚期发生胸膜转移的结果,因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因而预后甚差,其中位生存期仅4—6月;结核性胸腔积液是结核病的其中一种类型,虽然是可治疗的疾病,然而随着免疫相关性疾病患病率增加、多重耐药性结核杆菌感染增多等因素的出现,目前仍然属于医疗、社会、经济负担较重的多发病。淋巴细胞性胸腔积液中的细胞成分以T淋巴细胞占优势,其中又以CD4+的辅助性T(Helper T cell,Th)细胞为主。Th细胞是贯通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桥梁,在机体免疫反应的启动和维持中扮演核心角色。自从二十多年前发现Th1和Th2细胞以来,至今已有多个新的Th亚群被陆续地发现,包括调节性T细胞(Treg)、IL-17分泌性Th细胞(Th17)、Th9、Th22等。它们是受到不同的疾病免疫微环境刺激后,从初始(Na ve)CD4+T细胞分化而来,并具有各自的独特生物学功能特征,介导着截然各异的免疫学效应。目前国内外关于这些新型Th亚群在淋巴细胞性胸腔积液中的的表型和免疫学活性研究甚少。因此,本系列研究瞄准国际前沿领域,对这些T细胞亚群的生物学特征、所介导的免疫反应、以及如何参与胸膜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展开了研究。除了加深人们对这些重要的T细胞亚群免疫学特性的认识、从崭新的角度出发来阐明胸膜疾病的发病学机制之外,还为临床更好地控制肿瘤性和感染性疾病提供了新的干预途径和理论依据。本论文的系列研究围绕着T细胞亚群在淋巴性胸腔积液中的免疫学特征,总共展开了6部分研究:第一部分白细胞介素-17分泌性CD4+T淋巴细胞在恶性胸腔积液中的发生和分化机制目前已知,分泌白介素(IL)-17的辅助性T淋巴(Th17)细胞在人类的某些恶性肿瘤环境中显着增多。但人们对于恶性胸腔积液(MPE)中的Th17细胞调节抗肿瘤免疫的机制仍知之甚少。在本部分研究中,我们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和免疫荧光双染法,探讨了Th17在肺癌转移所致胸腔积液患者的MPE及外周血中的分布、表型特点,同时探讨了细胞因子对Th17细胞发生和分化的影响,以及趋化因子CCL20和CCL22对Th17的体外趋化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与外周血相比,MPE中的Th17细胞的数量显着增多。体外研究发现IL-1β、IL-6、IL-23、以及它们的各种组合均能够促进初始CD4+T细胞向Th17细胞定向分化。在体外趋化实验中可观察到,MPE对Th17细胞具有趋化活性,此种趋化性可被抗CCL20或/和抗CCL22单克隆抗体部分阻断。研究数据还显示,MPE中Th17细胞的聚集预示患者预后有所改善。因此,MPE中Th17细胞增多的原因可能在于胸膜腔内的促炎性细胞因子对Th17细胞定向分化和扩增起到刺激作用,胸膜腔内的趋化因子CCL20和CCL22对可以募集外周血Th17细胞浸润到胸膜腔。本部分研究提示,在肿瘤疾病中针对对Th17细胞亚群进行调控和增强免疫的策略,可有助于延长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存时间。*本部分研究成果已发表在《Journal of Immunology》(IF=5.788):Generation anddifferentiation of interleukin-17-producing CD4+T cells in 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 JImmunol2010;185:6348-6354.第二部分恶性胸腔积液中的CD39+调节性T细胞通过LAP依赖性途径抑制Th17细胞发生和分化过程现有研究发现,调节性T细胞(Tregs)和IL-17分泌性辅助性T(Th17)细胞均参与了人类恶性肿瘤疾病的发生,然而对于恶性胸腔积液(MPE)中Tregs对Th17细胞发生分化的调节却研究甚少。在本部分研究中,我们采用了流式细胞仪检测肺癌患者MPE和外周血中CD39+Tregs和Th17细胞数量,同时研究Tregs对Th17细胞发生分化过程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与外周血相比,MPE中CD39+Tregs和Th17细胞数量均显着增多,并且这两个细胞亚群数量之间呈负相关。MPE中IL-1β,IL-6和TGF-β浓度亦高于相应的同源外周血清,MPE中CD39+Tregs表面能够表达潜在型结合肽(Latency associated peptide, LAP)。CD39+Tregs可抑制初始CD4+T细胞向Th17细胞定向分化,这种抑制效应随这CD39+Tregs数量增多而增强,当加入LAP阻断抗体后CD39+Tregs介导的抑制效应被逆转。本部分研究提示,CD39+Tregs可以通过LAP依赖性途径抑制Th17细胞的发生和分化过程。*本部分研究成果已发表在《Respiratory Research》(IF=3.360):CD39+regulatoryT cells suppress gen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Th17cells in human malignant pleuraleffusion via a LAP-dependent mechanism. Respir Res2011,12:77.第三部分结核性胸膜炎中的胸膜间皮细胞促进IL-22分泌性CD4+T细胞的分化和募集根据研究报道, IL-22分泌性辅助性T(Th22)细胞参与了结核杆菌感染的免疫反应。然而关于结核性胸腔积液(TPE)中Th22细胞的分化与免疫调节机制尚未明确,本部分研究旨在阐明Th22细胞分化及其向胸腔浸润的机制,以及与胸膜间皮细胞之间的相互免疫调节机制。我们检测了TPE和外周血中Th22细胞的分布及表型,探讨了促炎性细胞因子以及胸膜间皮细胞(PMCs)的抗原提呈作用对Th22细胞定向分化过程的影响,同时研究了PMCs分泌的趋化因子对Th22细胞的趋化活性。本部分研究结果显示,TPE中Th22细胞数量较外周血中明显地增高。IL-1β,IL-6,和/或TNF-α能够促进CD4+T定向分化为Th22细胞。PMCs可表达CCL20,CCL22,和CCL27,TPE以及PMC培养上清能够募集外周血中的Th22细胞浸润到胸膜腔,此趋化效应可被抗–CCL20,–CCL22,和–CCL27中和抗体部分阻断。IL-22和IL-17可以显着地促进PMCs的损伤修复。另外,PMCs能够通过提呈结核特异性抗原,促进CD4+T细胞增殖及Th22细胞的发生分化。因此,本部分研究提示,胸膜腔中的细胞因子以及PMCs分泌的趋化因子可能是引起TPE中Th22细胞数量增多的原因,TPE中PMCs与Th22细胞间存在协同关系。PMCs是一种新型的抗原提呈细胞,能够刺激CD4+T细胞增殖并且分化为Th22细胞。*本部分研究成果已发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Medicine》(IF=11.080):Differentiation and recruitment of Th22cells stimulated by pleuralmesothelial cells in tuberculous pleurisy.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12;185:660-669.第四部分恶性胸腔积液中的IL-22分泌性CD4+T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根据研究报道,Th22细胞与人类癌症的发病过程有关,然而恶性胸腔积液(MPE)中Th22细胞的分化和免疫调节尚不为人知。本部分研究发现,MPE中Th22细胞增多,并且其分泌的IL-22能够显着促进A549细胞的增殖、抑制其凋亡、促进其向胸膜组织方向迁移,IL-22还增强A549细胞与胸膜间皮细胞层的相互粘附。本部分研究提示,Th22细胞在胸腔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共同作用下募集浸润胸膜腔,其在人类恶性胸腔积液环境中对肿瘤细胞发挥了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本部分研究成果已发表在《Cancer Letter》(IF=4.238):Interleukin22producingCD4+T cells in 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 Cancer Lett2012;326:23-32.第五部分结核性胸膜炎中的胸膜间皮细胞促进Th9细胞分化和募集最新发现的IL-9分泌性CD4+T(Th9)细胞参与了组织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但Th9细胞在结核病中的分化和免疫调节机制尚不明确。本部分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外周血而言,结核性胸腔积液(TPE)中Th9细胞数量明显增高,具有效应性细胞的表型特征。体外实验证实TGF-β在初始CD4+T细胞分化为Th9细胞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而联合IL-1β,IL-4或IL-6可以进一步促进Th9细胞的分化。TPE和PMCs培养上清对Th9细胞具有趋化活性,而抗–CCL20中和抗体可以部分阻断此趋化效应。IL-9具有促进胸膜间皮细胞损伤修复,抑制IFN-γ诱导的胸膜间皮细胞凋亡的作用。此外,胸膜间皮细胞能够通过递呈抗原促进Th9细胞定向分化。本部分研究揭示了Th9细胞新的功能特征,尤其是结核感染人体时Th9细胞与胸膜间皮细胞之间的免疫调节协同作用。值得一提的是,胸膜间皮细胞可作为抗原提呈细胞,促进Th9细胞分化。*本部分研究成果已发表在《PLoS ONE》(IF=4.092):Differentiation andrecruitment of Th9cells stimulated by pleural mesothelial cells in human 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 infection. PLoS ONE2012;7: e31710.第六部分恶性胸腔积液中IL-9分泌性CD4+T细胞的分化和免疫调节作用据报道称, IL-9分泌性CD4+T(Th9)细胞与炎症反应和免疫疾病密切相关,然而Th9细胞与恶性疾病的关系尚未见研究报道。本部分研究旨在阐明恶性胸腔积液(MPE)中Th9细胞的分化机制,揭示其对肺癌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机制。我们检测了MPE和外周血中Th9细胞的比例,及其与Th1、Th17细胞之间的相关关系。探索了促炎细胞因子以及调节性T细胞(Tregs)在体外对Th9细胞分化过程的影响及机制。同时探讨了IL-9、IL-17和IFN-γ对肺癌细胞的作用以及其过程中的相关信号转导通路。本部分研究结果显示,MPE中Th9、Th17和Th1细胞比例均较外周血明显增高,而MPE中Th9细胞数量增多的原因可能在于局部促炎细胞因子和调节性T细胞的促进作用。IL-9和IL-17通过激活STAT3通路,显着地促进肺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而IFN-γ则通过激活STAT1抑制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并诱导肺癌细胞凋亡。此外,IL-9和IFN-γ显着地促进肺癌细胞与胸膜间皮细胞层之间的相互粘附,而IL-17则不具备这种作用。本部分研究提示,MPE中数量增多的Th9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对肺癌细胞发挥着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本部分研究成果已发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Medicine》(IF=11.080):Differentiation and immune regulation of interleukin9producingCD4+T cells in 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12;186:1168-1179.

李颖[9](2009)在《HPV16 E7通过Smad7促进皮肤鳞状细胞癌增殖、侵袭和转移的分子机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及目的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不但是宫颈癌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还与外阴和肛周鳞癌的形成密切相关。在大约70100%的肛周鳞癌中可以检出高危型HPV-DNA。其中,HPV16是最为常见的高危型HPV。HPV16 E7可参与大多数宫颈癌和某些特定部位上皮肿瘤尤其是头颈部和生殖器等部位鳞癌的成瘤过程。大量临床病理研究证实:在口腔癌、乳腺癌、胃癌等人类多种恶性上皮肿瘤中,HPV16 E7的表达与肿瘤分化低、易发生淋巴结转移以及预后差密切相关。TGFβ是一类对上皮细胞生长有潜在抑制作用的细胞因子。TGFβ信号从膜受体到胞核的细胞内转导由多种Smad蛋白介导和调节。Smad7是TGFβ信号转导通路中最为重要的负性调节因子,Smad7表达升高可对TGFβ信号转导通路起到限制作用。已有研究发现,TGFβ在部分HPV16感染的恶性肿瘤组织中表达升高,然而却并未发挥抑制肿瘤增殖的作用;Smad7在包括表皮鳞癌在内的多种上皮源性恶性肿瘤中也呈表达上调。近期研究还发现,Smad7高表达是胃癌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的一个独立的相关因素。Smad7在癌形成和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可能与其具有阻断TGFβ信号转导通路和上调增殖相关调节因子的表达有关。针对TGFβ在部分HPV16感染的恶性肿瘤组织中表达升高,却不能发挥抑制肿瘤增殖作用的现象,以及HPV16与外阴和肛周鳞癌形成的密切关系和Smad7在癌形成和转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设想,在已有癌形成的基础上HPV16 E7是否还可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呢?HPV16 E7是否有可能通过影响Smad7的表达而增加皮肤鳞状细胞癌的侵袭和转移呢?为此,我们以HPV16与TGFβ信号转导通路中重要的抑制性因子Smad7的关系作为研究切入点,检测皮肤鳞癌组织中HPV16 E7和Smad7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皮肤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构建HPV16 E7表达载体,研究外源性HPV16 E7对人表皮鳞癌A431细胞的作用,探讨HPV16 E7作为一种独立因素对A431细胞中Smad7等分子表达的影响以及对A431细胞生长、增殖和侵袭的影响;并观察A431细胞在Smad7沉默后增殖和侵袭等生物学行为的变化。深入研究HPV16 E7和Smad7在皮肤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和转移中的作用,对于全面理解皮肤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及转移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与结果1.应用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检测HPV16 E7基因和Smad7蛋白在37例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和30例正常皮肤中的表达情况。37例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HPV16 E7阳性检出率为16.2%(6/37),与正常皮肤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05);Smad7的阳性表达率为86.5%(32/37)。HPV16 E7表达与淋巴结转移(P <0.01)和组织分化程度显着相关(P < 0.05)。Smad7的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和分化程度也有相关性(P < 0.05),并且皮肤鳞状细胞癌中HPV16 E7的感染与Smad7的阳性表达之间具有相关性(P < 0.05)。2.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成功构建了HPV16 E7真核表达载体,并以A431表皮鳞癌细胞为靶细胞,通过基因转染的方法使A431细胞高表达HPV16 E7。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转染后的A431细胞中Smad7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ELISA实验证实转染HPV16 E7后的A431细胞TGFβ1的分泌水平升高。3. WST-1和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HPV16 E7过表达能够促进A431细胞的生长,增加A431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性。流式细胞仪检测还发现高表达HPV16 E7可加速A431细胞的细胞周期进程,使S期细胞数目增多。4. Western blotting实验结果显示,HPV16 E7过表达能够下调A431细胞中Smad4的表达,上调PCNA和EGFR蛋白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和激光共聚焦实验还发现了HPV16 E7可影响Smad4蛋白的亚细胞定位,使Smad4出现胞核到胞浆的转位。5.成功构建了Smad7干扰载体-pcDNA6.2-miR-Smad7干扰质粒。该质粒被转染至A431细胞后特异性下调了细胞中Smad7的表达。进一步进行WST-1和Transwell实验发现,Smad7沉默可减缓A431细胞增殖速度,减弱该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Smad7沉默能够使A431细胞的细胞周期减慢,凋亡尤其是早期凋亡增加。6. Western blotting实验结果还显示,Smad7沉默后A431细胞的TGFβRI、Smad4和Bax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增加,PCNA、C-myc和EGFR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调。Bcl-2、Smad1/2/3和p-Smad2/3蛋白的表达水平未有明显变化。免疫荧光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Smad7沉默增加了Smad4蛋白向胞核内的聚集。7.通过皮下注射肿瘤细胞悬液的方法分别构建了A431细胞BALB/C裸鼠荷瘤模型和Smad7沉默的A431细胞BALB/C裸鼠荷瘤模型,苏木素伊红染色显示移植瘤具有表皮鳞癌的组织病理学特征。Smad7沉默的A431细胞BALB/C裸鼠荷瘤模型组的移植瘤生长速度较对照组(Smad7未沉默的A431细胞BALB/C裸鼠荷瘤模型组)移植瘤的生长速度减慢。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发现,Smad7沉默能够使A431细胞的核浆比例有所下降并诱导细胞衰老和凋亡。研究结论HPV16 E7是皮肤鳞癌发生的一个独立性因素,其存在具有增强皮肤鳞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性。HPV16 E7可通过诱导Smad7的表达可干扰TGFβ信号转导,从而促进A431细胞生长,增强其转移和侵袭性。特异性抑制Smad7的表达能够部分恢复细胞对TGFβ信号的反应性,使A431细胞恶性程度减低,转移和侵袭性减弱,并发生衰老和凋亡。

万卫昌,林信斌,马群力,王志敏,王秋鹏[10](2005)在《甲状腺癌组织中VEGF与TGF-β1的表达及其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对48例甲状腺乳头状腺癌,10例滤泡状腺癌组织标本,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VEGF与TGF-β1的表达。结果VEGF与TGF-β1在甲状腺癌组织中表达率分别为51.7%和56.9%,且随着肿瘤体积,病灶数量,病理分期的增加和淋巴结的转移而表达增多;两者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阳性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VEGF可促进肿瘤的增生和转移;在甲状腺癌的生长过程中,随着表达量由低到高,TGF-β1可能先起到抑制,而后促进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

二、TGF-β_1对INF-γ诱导肺鳞癌细胞β_2-M表达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GF-β_1对INF-γ诱导肺鳞癌细胞β_2-M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NRP1对辐射诱导肺癌细胞EMT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肺癌
        1.1.1 肺癌细胞分类及特征
        1.1.2 肺癌与放射治疗
    1.2 神经纤毛蛋白-1(NRP1)
        1.2.1 NRP结构
        1.2.2 NRP1 与肿瘤
        1.2.3 NRP1 与电离辐射
    1.3 转化生长因子-1(TGF-β1)
        1.3.1 TGF-β1 结构及其受体
        1.3.2 TGF-β1 与电离辐射
        1.3.3 TGF-β1与EMT
        1.3.4 TGF-β1/Smads信号通路
        1.3.5 TGF-β1 与非Smads信号通路
    1.4 上皮-间质转化(EMT)
        1.4.1 EMT特征
        1.4.2 EMT分类
        1.4.3 EMT标志物及转录因子
        1.4.4 EMT与电离辐射
    1.5 肿瘤迁移和侵袭
    1.6 立题依据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器材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器材
    2.2 实验仪器
    2.3 引物序列表
    2.4 抗体信息表
    2.5 试剂配制
    2.6 细胞培养和照射条件
    2.7 实验方法
        2.7.1 稳定表达细胞模型构建
        2.7.2 脂质体转染细胞模型的建立
        2.7.3 细胞侵袭实验(Traswell法)
        2.7.4 克隆形成实验
        2.7.5 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
        2.7.6 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法)
        2.7.7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2.7.8 免疫荧光法
        2.7.9 划痕实验
        2.7.10 质粒提取
        2.7.11 琼脂糖凝胶电泳
    2.8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NRP1 低表达和过表达肺癌细胞模型的构建
        3.1.1 验证NRP1 抑制和过表达质粒序列
        3.1.2 验证已构建NRP1 不同表达水平肺癌细胞模型
    3.2 野生型A549和SK-MES-1 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及细胞形态变化
        3.2.1 肺腺癌和鳞癌的放射敏感性比较
        3.2.2 电离辐射对肺癌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3.2.3 电离辐射对两种肺癌细胞NRP1 表达的影响
    3.3 NRP1 对辐射诱导肺癌细胞EMT标志物表达及形态学变化
        3.3.1 NRP1 对辐射诱导肺癌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3.3.2 NRP1 对辐射诱导肺癌细胞EMT标志物的影响
        3.3.3 NRP1 对辐射诱导肺癌细胞EMT相关转录因子的影响
    3.4 NRP1 对辐射诱导肺癌细胞TGF-β1/ Smads信号通路影响
        3.4.1 在肺腺癌A549 细胞模型中NRP1对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
        3.4.2 肺鳞癌SK-MES-1 细胞模型中NRP1对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
    3.5 NRP1 对辐射诱导肺癌细胞非Smads信号通路影响
        3.5.1 在肺腺癌A549 细胞模型中非Smads信号通路影响
        3.5.2 在肺鳞癌SK-MES-1 细胞模型中非Smads信号通路影响
    3.6 NRP1 对辐射诱导肺癌细胞侵袭和转移影响
        3.6.1 NRP1 对辐射诱导肺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3.6.2 NRP1 对辐射诱导肺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3.6.3 NRP1 对辐射诱导肺癌细胞中迁移标志物CXCL-12 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4.1 肺癌细胞放射敏感性及细胞形态学变化
    4.2 NRP1 对辐射诱导的肺癌细胞EMT标志物和转录因子的影响
    4.3 NRP1 对辐射诱导肺癌细胞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
    4.4 NRP1 对辐射诱导肺癌细胞经典非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
    4.5 NRP1 对辐射诱导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营养胁迫条件下食管鳞癌细胞通过ACSS2/IL-6途径诱导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分泌sPD-L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1 食管鳞癌组织及细胞中ACSS2 的表达情况
    1.1 实验材料
        1.1.1 组织和细胞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食管鳞癌细胞及正常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的培养与传代
        1.2.2 提取细胞总RNA
        1.2.3 逆转录cDNA
        1.2.4 荧光定量PCR
        1.2.5 提取细胞总蛋白质
        1.2.6 蛋白印迹实验(Western blotting)
        1.2.7 免疫组化
        1.2.8 免疫荧光与免疫组化共定位
        1.2.9 统计分析
    1.3 结果
        1.3.1 食管鳞癌组织标本中ACSS2 分布特征及表达特点。
        1.3.2 营养胁迫下食管鳞癌细胞系及人正常食管上皮细胞ACSS2 的表达情况
    1.4 讨论
2 营养胁迫下食管鳞癌细胞通过ACSS2 调控IL-6 表达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所需组织与细胞
        2.1.2 主要实验材料和试剂
        2.1.3 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
    2.2 实验主要方法
        2.2.1 食管鳞癌细胞的培养
        2.2.2 细胞总RNA的提取
        2.2.3 逆转录cDNA
        2.2.4 荧光定量PCR
        2.2.5 提取总蛋白
        2.2.6 蛋白印迹实验
        2.2.7 免疫组化
        2.2.8 转染实验
        2.2.9 ELISA 实验
        2.2.10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
        2.3.1 营养胁迫对食管鳞癌免疫微环境编辑相关因子的表达及分泌的影响
        2.3.2 营养胁迫条件下诱导食管鳞癌细胞中ACSS2与IL-6 表达之间潜在联系
        2.3.3 食管鳞癌细胞中靶向下调ACSS2 对营养胁迫后IL-6 表达增强的影响
        2.3.4 ACSS2 在营养胁迫下诱导食管鳞癌细胞IL-6 表达中的作用
        2.3.5 食管鳞癌组织标本中ACSS2与IL-6 的表达关系
    2.4 讨论
3.营养胁迫条下食管鳞癌细胞上调ACSS2 通过NF-ΚB信号参与IL-6 表达调控
    3.1 材料
        3.1.1 主要试剂
        3.1.2 主要仪器与耗材
    3.2 实验方法
        3.2.1 食管鳞癌细胞培养
        3.2.2 提细胞总蛋白
        3.2.3 蛋白印迹实验
        3.2.4 ELISA法
        3.2.5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
        3.3.1 营养胁迫对食管鳞癌细胞TLR4/MyD88/NF-κB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
        3.3.2 营养胁迫下食管鳞癌细胞中ACSS2 上调与p65 活化的联系
        3.3.3 靶向抑制ACSS2/NF-κB通路对食管鳞癌细胞IL-6 外泌的影响
    3.4 讨论
4 营养胁迫条件下IL-6 上调促进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分泌SPD-L
    4.1 材料
        4.1.1 主要试剂
        4.1.2 主要仪器与耗材
    4.2 实验方法
        4.2.1 食管鳞癌CAFs的分离、纯化和鉴定
        4.2.2 免疫组化
        4.2.3 免疫荧光与免疫组化共定位
        4.2.4 流式细胞分析术
        4.2.5 提取细胞总蛋白
        4.2.6 蛋白印迹实验
        4.2.7 ELISA法
        4.2.8 人外周血CD8+T细胞分离
        4.2.9 CCK8 实验
        4.2.10 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
        4.3.1 营养胁迫下食管癌细胞IL-6 表达上调对其自身PD-L1 表达的影响
        4.3.2 食管鳞癌组织中PD-L1 阳性细胞的分布情况
        4.3.3 食管鳞癌组织中PD-L1+CAFs与 ACSS2 的关系
        4.3.4 食管鳞癌细胞来源的IL-6对CAFs表达PD-L1 的影响
        4.3.5 营养胁迫诱导的IL-6 表达上调对CAFs分泌s PD-L1 的影响
        4.3.6 食管癌源性IL-6 促进CAFs分泌的PD-L1对CD8+T细胞活性影响
    4.4 讨论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治疗肺癌方剂中风药的配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风药概述
    1 风药的概念
    2 风药的范围与分类
二、风药治疗肺癌的中医理论研究
    1 风邪致肺癌产生的病因病机
        1.1 基于风邪致病理论的肺脏生理病理
        1.2 风邪致肺癌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
    2 风邪在不同类型肺癌中的表现特点
        2.1 风-寒-湿与肺腺癌相关
        2.2 “风-热-毒”与肺鳞癌相关
        2.3 “风-燥-热毒”与放射性肺损伤相关
    3 风邪致病特点与肺癌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3.1 肿瘤转移的“种子土壤”学说与“风为种子传播的媒介”
        3.2 肿瘤转移的潜伏性与“风气内伏”
        3.3 肿瘤的转移多变与“风善行而数变”
        3.4 常见转移部位与“风”的致病特点相关
    4 风药治疗肺癌的作用机理
        4.1 风药治疗肺癌作用机理的研讨现况
        4.2 从“风-玄府”视角看风药治疗肺癌的机制
三、风药抗肺癌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
    1 单味风药抗肺癌研究进展
    2 风药主方抗肺癌研究与临床应用举隅
        2.1 麻黄附子细辛汤
        2.2 三生饮
        2.3 阳和汤
        2.4 桑菊饮
        2.5 青蒿鳖甲汤
        2.6 升阳益胃汤
        2.7 独活寄生汤
        2.8 血府逐瘀汤
        2.9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四、治疗肺癌方剂中风药的配伍应用研究
    1 建立相关方剂数据库
        1.1 方剂来源
        1.2 纳排标准
        1.3 规范处理
        1.4 录入方法
        1.5 录入说明
        1.6 统计运算
    2 结果
        2.1 肺癌治疗常用方剂
        2.2 肺癌治疗常用风药
        2.3 不同病理分型风药应用
        2.4 不同TNM分期风药应用
        2.5 不同治疗方法风药应用
        2.6 不同并发症风药应用
        2.7 不同转移范围风药应用
        2.8 其它配伍药物及类型
讨论
    1 风药应用因不同病理类型而异
    2 风药应用因不同TNM分期而异
    3 风药应用因联合不同西医治法而异
    4 风药应用因不同转移范围而异
    5 风药应用因不同并发症而异
    6 治疗肺癌方剂中常用风药的组合规律探讨
        6.1 其它类型风药与扶正型风药的配伍组合
        6.2 同类型风药之间的配伍组合
        6.3 不同类型风药之间的配伍组合
结论
创新性与特色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治疗肺癌常用风药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4)长链非编码RNA lnc-BMP1-1与肺癌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方法与步骤
实验结果
讨论
研究结论
本研究创新之处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SpiB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及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转录因子SpiB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材料
        1.1.2 实验方法
    1.2 结果
        1.2.1 转录因子SpiB在肺癌中的异位表达
        1.2.2 体内实验中SpiB可以促进LLC1的肺转移
        1.2.3 体外实验中改变SpiB的表达影响细胞的侵袭
        1.2.4 改变SpiB的表达影响细胞间的紧密连接
    1.3 讨论
        1.3.1 SpiB在肺癌中的异位表达与肿瘤侵袭转移
        1.3.2 SpiB通过降解胞外基质和破坏细胞间紧密连接来促进肿瘤的转移
        1.3.3 改变SpiB的表达影响细胞三维培养的表型
    1.4 小结
二、SpiB通过下调紧密连接蛋白来促进肿瘤转移与侵袭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
        2.2.1 SPIB基因表达谱的变化
        2.2.2 在肺癌中Claudin-2与SpiB表达的负相关性
        2.2.3 Claudin-2 可以回复SpiB破坏的紧密连接
        2.2.4 Claudin-2 可以抑制SpiB的促肿瘤转移和侵袭能力
        2.2.5 SpiB促进A549细胞分泌MMP9 降解胞外基质
        2.2.6 下调MMP9不能回复SpiB促侵袭的表型
    2.3 讨论
        2.3.1 SpiB在肺癌中的过表达引起的基因表达的变化
        2.3.2 细胞间紧密连接与细胞侵袭
    2.4 小结
三、SpiB调控下游基因表达的机制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CLDN2基因启动子的确定
        3.2.2 CLDN2基因上游染色质的空间构象
        3.2.3 CLDN2 基因上游顺式调控元件S1、S3的功能研究
        3.2.4 SpiB在 CLDN2基因上的结合位点的鉴定
        3.2.5 SpiB不影响CLDN2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
        3.2.6 SpiB调控MMP9表达的机制研究
    3.3 讨论
        3.3.1 CLDN2基因的表达受到染色质高级结构的调控
        3.3.2 SpiB调控CLDN2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机制
        3.3.3 SpiB调控MMP9基因表达的机制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转录因子ETS家族蛋白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GARP在肺癌患者来源调节性T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主要耗材
    1.5 主要方法
        1.5.1 肿瘤组织研磨
        1.5.2 单个核细胞分离
        1.5.3 细胞计数
        1.5.4 流式细胞术
        1.5.5 免疫磁珠分选CD4+CD25+Tregs细胞
        1.5.6 CD4+CD25+Tregs细胞培养与TCR刺激
        1.5.7 肿瘤细胞培养
        1.5.8 肿瘤细胞或肿瘤细胞上清与CD4+CD25+Tregs细胞共培养
        1.5.9 肿瘤细胞与CD4+CD25+Tregs细胞Transwell共培养
        1.5.10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GARP在肺癌患者肿瘤组织及外周血Tregs及Tconvs的表达情况
    2.2 GARP的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
    2.3 TCR刺激对Tregs表面GARP和LAP表达的影响
    2.4 肿瘤细胞对Tregs表面GARP表达的影响
    2.5 肿瘤细胞诱导Tregs表面GARP表达的作用方式
3 讨论
    3.1 Tregs分子标志物
    3.2 GARP在T细胞中的表达
    3.3 GARP+Tregs在肿瘤中的作用
    3.4 GARP介导TGF-β 的分泌和活化
    3.5 GARP表达的调控机制
    3.6 结语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膜蛋白GARP在调节性T细胞中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重组人干扰素-γ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及对乳腺癌抑制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1.1 IFN 的分类
        1.1.1 Ⅰ型 IFN
        1.1.2 Ⅱ型 IFN
        1.1.3 Ⅲ型 IFN
    1.2 IFN 的生物活性
        1.2.1 抗病毒作用
        1.2.2 抗增生作用
        1.2.3 促进细胞凋亡
        1.2.4 免疫调节作用
    1.3 IFN 的抗肿瘤机制
        1.3.1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1.3.2 阻断肿瘤细胞周期
        1.3.3 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1.3.4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1.3.5 抑制肿瘤端粒酶活性
        1.3.6 免疫调节作用
    1.4 干扰素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1.4.1 Ⅰ型干扰素在治疗肿瘤中的临床应用
        1.4.2 Ⅰ型干扰素联合其他方案
        1.4.3 INF-γ的表达机制
        1.4.4 INF-γ在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1.4.5 INF-γ联合用药对肿瘤的作用
        1.4.6 Ⅲ型干扰素抗肿瘤的研究
    1.5 乳腺癌
        1.5.1 手术治疗
        1.5.2 内分泌治疗
        1.5.3 靶向治疗
        1.5.4 INF-γ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1.6 基因工程常用的表达系统
        1.6.1 大肠杆菌
        1.6.2 酿酒酵母
        1.6.3 毕赤酵母
第2章 毕赤酵母表达的 rhIFN-γ的表达、纯化及鉴定
    2.1 材料
        2.1.1 主要仪器设备
        2.1.2 主要试剂和配制
    2.2 方法
        2.2.1 hIFN-γ-pPICZ 表达工程菌的构建及高表达菌株的筛选
        2.2.2 毕赤酵母分泌表达 rhIFN-γ条件的优化
        2.2.3 利用 5 L 摇瓶发酵表达 rhIFN-γ
        2.2.4 rhIFN-γ的纯化
    2.3 结果
        2.3.1 pPICZ -hIFN-γ表达工程菌的构建及高表达菌株的筛选
    2.4 讨论
第3章 rhIFN-γ的对人乳腺癌 MDA-MB-231 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研究
    3.1 材料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方法
        3.2.1 细胞培养
        3.2.2 MTT 实验
        3.2.3 凋亡指数检测
        3.2.4 细胞凋亡率检测
        3.2.5 细胞周期检测
        3.2.6 全蛋白提取
        3.2.7 采用 BCA 法测定各处理组的蛋白浓度
        3.2.8 免疫印迹
        3.2.9 蛋白质的电转移
        3.2.10 条带显影与分析
        3.2.11 ROS 荧光检测
        3.2.12 统计学处理
    3.3 结果
        3.3.1 不同浓度 rhIFN-γ处理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3.3.2 不同浓度 rhIFN-γ处理对细胞凋亡指数的影响
        3.3.3 不同浓度 rhIFN-γ处理对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3.3.4 不同浓度 rhIFN-γ处理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3.3.5 不同浓度 rhIFN-γ处理对细胞活性氧自由基水平的影响
        3.3.6 不同浓度 rhIFN-γ处理对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3.7 不同浓度 IFN-γ处理对 PI3K/Akt 信号通路的影响
    3.4 讨论
第4章 rhIFN-γ的对人乳腺癌移植瘤模型的体内抑制作用研究
    4.1 材料
        4.1.1 实验动物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2 方法
        4.2.1 乳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4.2.2 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
        4.2.3 观察指标
        4.2.4 抑瘤效果评价
        4.2.5 ELISA 法
        4.2.6 免疫组化
        4.2.7 肿瘤组织中全蛋白提取
        4.2.8 免疫印迹
        4.2.9 蛋白质的电转移
        4.2.10 条带显影与分析
        4.2.11 统计学处理
    4.3 结果
        4.3.1 不同浓度 rhIFN-γ处理对肿瘤体积的影响
        4.3.2 不同浓度 rhIFN-γ处理对肿瘤 MMP-2 表达的影响
        4.3.3 不同浓度 rhIFN-γ处理对肿瘤 MMP-9 表达的影响
        4.3.4 不同浓度 rhIFN-γ处理对 VEGF 水平的影响
        4.3.5 不同浓度 rhIFN-γ处理对肿瘤 PI3K/Akt 信号通路的影响
    4.4 讨论
第5章 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8)T细胞亚群在淋巴细胞性胸腔积液中的免疫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全文缩写词
第一部分 白细胞介素-17 分泌性 CD4~+T 淋巴细胞在恶性胸腔积液中的发生和分化机制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恶性胸腔积液中的CD39~+调节性T细胞通过LAP依赖性途径抑制 Th17 细胞发生和分化过程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结核性胸膜炎中的胸膜间皮细胞促进 IL-22 分泌性 CD4~+T 细胞的分化和募集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部分 恶性胸腔积液中的 IL-22 分泌性 CD4~+T 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五部分 结核性胸膜炎中的胸膜间皮细胞促进 Th9 细胞分化和募集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六部分 恶性胸腔积液中 IL-9 分泌性 CD4~+T 细胞的分化和免疫调节作用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结核性胸膜炎中的辅助性 T 淋巴细胞亚群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HPV16 E7通过Smad7促进皮肤鳞状细胞癌增殖、侵袭和转移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论文正文 HPV16 E7 通过Smad7 促进皮肤鳞状细胞癌增殖、侵袭和转移的分子机制
    前言
    第一部分 HPV16 E7 和Smad7 在人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HPV16 E7 对人表皮鳞癌A431 细胞增殖和侵袭性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RNAi 沉默Smad7 对人表皮鳞癌A431 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高危型人类乳头瘤病毒诱导恶性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英文论着

(10)甲状腺癌组织中VEGF与TGF-β1的表达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标本
    1.2 免疫组化染色方法
    1.3 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四、TGF-β_1对INF-γ诱导肺鳞癌细胞β_2-M表达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NRP1对辐射诱导肺癌细胞EMT的作用机制[D]. 陈志远. 吉林大学, 2019(12)
  • [2]营养胁迫条件下食管鳞癌细胞通过ACSS2/IL-6途径诱导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分泌sPD-L1[D]. 武丹. 江苏大学, 2019(11)
  • [3]治疗肺癌方剂中风药的配伍规律研究[D]. 潘磊.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4]长链非编码RNA lnc-BMP1-1与肺癌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D]. 凌晓璇. 广州医科大学, 2018(06)
  • [5]SpiB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及调控研究[D]. 杜玮. 天津医科大学, 2016
  • [6]GARP在肺癌患者来源调节性T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孙立平. 天津医科大学, 2016(03)
  • [7]重组人干扰素-γ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及对乳腺癌抑制作用的研究[D]. 王丹. 吉林大学, 2014(09)
  • [8]T细胞亚群在淋巴细胞性胸腔积液中的免疫学特征[D]. 叶志坚. 华中科技大学, 2013(12)
  • [9]HPV16 E7通过Smad7促进皮肤鳞状细胞癌增殖、侵袭和转移的分子机制[D]. 李颖. 第三军医大学, 2009(06)
  • [10]甲状腺癌组织中VEGF与TGF-β1的表达及其意义[J]. 万卫昌,林信斌,马群力,王志敏,王秋鹏. 现代肿瘤医学, 2005(06)


肿瘤论文 细胞分化论文 肺癌转移论文 肺鳞癌论文 分泌蛋白论文

上一篇:地方社科基金分级管理模式与建设
下一篇:完善商标保护制度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主要修改内容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