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桂芳[1](2021)在《人性化护理在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发热中的应用效果》文中研究指明小儿发热是儿童时期易患的一种疾病,主要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若处理不及时或处理方式不恰当,长期高热会给机体造成较大损伤,引起免疫力衰退、器官衰竭等严重后果。目前小儿发热的常见处理方式是物理降温或服用退热药物,由于研究认为小儿发热是由中枢前列腺素合成增加而引起的,因此应首选具有抑制中枢前列腺素合成功效的退热药物。布洛芬混悬液是儿科常用药物,具有良好的抗炎、缓解发热作用,但由于患儿年龄小、耐受差,服用药物可能造成胃黏膜刺激及其他不适,因此在临床治疗时需要同时加强护理[1]。为观察人性化护理干预在布洛芬混悬液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以我院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82例发热患儿为研究对象,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王金芳,徐巧云[2](2021)在《推拿治疗小儿发热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在小儿发热护理干预中,推拿对其临床效果及体温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接诊的发热患儿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2例。分别采取常规护理与联合推拿干预,观察2组患儿治疗前后体温变化、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4 h后体温为(37.35±0.75)℃,低于对照组患儿治疗4 h后体温(38.00±0.91)℃(P <0.05);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88%,高于对照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1.25%(P <0.05)。结论在对小儿发热的护理干预中,推拿更利于患儿体温的控制,且疗效显着,值得推广。
林冠文(LIM GOON MONTH)[3](2020)在《推拿治疗小儿发热的古文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临床医者运用推拿治疗小儿发热的手法及选穴处方层出不穷,辨证与治疗思路各异,由此欲知古人的诊治思路,对古人的经验进行梳理并总结,除了丰富小儿推拿领域的古文献研究内容,也为现今医者提供更有依据性的参考。方法:检索43部古籍,选取小儿发热的中医理论论述、诊断方法(尤其望诊)、推拿治疗发热的特定穴、操作手法及其应用规律进行搜集和研究,统计、分类、归纳、总结并讨论古人运用推拿治疗小儿发热的诊治思路和方法。研究结果:(1)理论:小儿发热的病因、病机及辨证离不开阴阳、五脏、伤寒病及温病,而推拿治疗除与四者相互连系,更与经络学说存在着直接的关系。(2)诊断:四诊之中,小儿之疾更多侧重于望诊,尤其望神及望面色。望诊中红赤色为发热主色,神态烦躁,闻诊以气粗、狂声高喊为主,而切诊以脉数多见。(3)治法:本篇于小儿推拿手法及穴法中提炼出治法。治疗小儿发热分汗法、清法、泻法、补法及和法,其中清法出现频率最高。汗法常用穴有内劳宫、二扇门、三关等;清法常用天河水、水底捞明月及六腑;泻热通便常用六腑及大肠,清热利尿则多用肾经、膀胱;补法以凤凰单展翅为主;和法可见外劳宫及分手阴阳的操作。操作手法点状穴以掐法为主,揉法次之;线状及面状穴以推法及运法为主。(4)诊治思路:汗法以行气透邪、宣通升散为主要机制,可解表里热;清法可清表里虚实之热,为小儿退热主要治法;泻法用于食积伴随二便不调之热证,非所有里实热证都可泻下;治疗虚热可清补兼施;和法为治疗诸疾的中心思想,退热以“和”为主要机理;推崇推拿为主,且多法并用。结论:五种治法皆以人为本,通过平衡脏腑、调和阴阳气血,达到祛邪的作用,通过手法标本同治,扶正且开启祛邪之通路。整合小儿发热理论及推拿治疗发热的内容使整体框架更加清晰,对于今人解读、实践及后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叶小玲[4](2019)在《家属互补式健康教育护理在小儿发热康复中的有效作用》文中提出目的研究探讨家属互补式健康教育护理在小儿发热康复中的有效作用。方法选择我院儿科就医的63例小儿发热患儿(2017年1月—2018年9月)进行前瞻性研究,分组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对照组30例、观察组3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家属互补式健康教育护理。(1)患儿退热时间、住院时间;(2)家属健康知识认知度、心理状态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1)组间退热时间、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患儿均短于对照组患儿(P<0.05)。(2)两组家属护理后的各项健康知识认知度评分均较护理前增高(P<0.05),而护理后观察组家属的各项健康知识认知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3)两组家属护理后的SAS及SDS等评分均较护理前降低(P<0.05),而护理后观察组家属均较对照组低(P<0.05)。(4)组间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的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家属互补式健康教育护理可有效加快小儿发热患儿的退热速度,缩短其住院治疗时间,有利于促使患儿家属更好地掌握疾病健康知识,减轻其不良情绪,使其对护理服务更加满意。
宁方玲[5](2019)在《循证护理对小儿发热不同时期的干预效果观察及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循证护理对小儿发热不同时期的干预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84例发热患儿纳入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并给予不同的护理方法,给予对照行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行循证护理,观察两组护理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经护理干预后的体温、发热持续时间、复发次数显着低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的病情复发间隔显着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比对照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高12%,两组对比(χ2=3.8961,P=0.0483)。结论临床对发热患儿应用循证护理干预能够显着降低患儿体温,减少患儿发热时间,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张晓燕[6](2019)在《应用家属互补式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对小儿发热患者干预效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究应用家属互补式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对小儿发热患者干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6年2月-2017年3月接诊的86例小儿发热患者通过奇偶法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n=43)与对照组(n=43),予以对照组小儿患者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小儿患者在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予以家属互补式健康教育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对比两组小儿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家长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小儿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小儿患者家属相关护理知识(体温测量、降温措施、药物选择、发热初期处理、小儿发热知识)的总及格率均明显低于实验组,组间差异显着,(P<0.05)产生统计学意义。结论将家属互补式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应用于小儿发热患者中,能够提高治疗总有效率,缩短小儿发热患者的康复时间,促进小儿患者家属正确了解小儿发热后的各项处理措施。
王杰鹏,方芳,王浩,宫志强,刘惠聪,方朝义[7](2019)在《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发热应用概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热是儿童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病因复杂,易于复发。中医外治法在治疗小儿发热中有着广泛应用,临床疗效确切。我们通过文献的回顾性研究,综述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发热临床应用概况,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文献参考,同时指出临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临床研究提供借鉴。
莫玲岚,毛旺琪,徐佳琳,刘东元,左仁鹏,廖依[8](2018)在《株洲市家长对小儿发热知识认知及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株洲市家长对小儿发热知识的认知水平及健康教育的需求情况,为进一步做好小儿发热的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选取株洲市5个区市民家长700名,发放并回收问卷调查表,了解其对小儿发热知识的认知水平及健康教育的需求。结果株洲市家长对发热的常规知识掌握较好,对什么时候需要用退热药物治疗、小儿高热惊厥等急救知识及发热时护理注意事项知晓率较低。86.33%的家长对小儿发热知识有需求,仅有13.67%的家长不需要。家长需求率比较高的3个健康教育方式分别为:医护人员沟通、健康教育手册及宣传栏。结论株洲市家长对于小儿发热知识的认知仍有待提高,对小儿发热的健康教育很有必要。
辜宁娅[9](2018)在《优质护理在小儿发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小儿发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于2017年6月—2018年2月收治的发热患儿9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通过电脑完全随机分组法,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两组分别有48例。常规组行常规化护理,研究组在常规化护理基础上应用优质护理。结果研究组发热持续时间、住院天数均少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惊厥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通过优质护理配合,能够帮助患儿尽快退热,降低惊厥发生的可能性,促使其早日康复出院。
周燕华[10](2018)在《情志护理联合常规护理小儿发热的效果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情志护理联合常规护理小儿发热的效果。方法将我院在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小儿发热患儿108例作为本次临床观察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两组,采用常规护理的54例患儿为对照组,采用情志护理联合常规护理的患儿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平均发热时间(6.99±0.78)h,1例患儿发生惊厥,平均住院时间为(6.22±0.61)d;对照组患儿的平均发热时间(10.21±1.23)h,6例患儿发生惊厥,平均住院时间为(8.97±1.31)d。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情志护理联合常规护理在小儿发热护理中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2组退热起效时间及完全退热时间比较: |
| 2.2 2组综合疗效比较: |
| 2.3 2组患儿服药接受率比较: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 1.3 方法 |
| 1.3.1 对照组 |
| 1.3.2 观察组 |
| 1.4 观察指标 |
| 1.4.1 体温变化 |
| 1.4.2临床疗效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2组患儿治疗前后体温变化比较 |
| 2.2 2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
| 3 讨论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 文献选取原则 |
| 2. 研究方法 |
| 第一部分: 推拿治疗小儿发热的概述 |
| 1. 小儿发热与小儿推拿的关系论述 |
| 2. 小儿发热的理论论述 |
| 2.1 小儿发热与阴阳 |
| 2.2 小儿发热与五脏 |
| 2.3 小儿发热与伤寒病 |
| 2.4 小儿发热与温病 |
| 3. 小儿发热的诊断 |
| 第二部分: 小儿发热的推拿治法与分型 |
| 1. 汗法 |
| 1.1 汗法概述 |
| 1.2 发汗特定穴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
| 2. 清法 |
| 2.1 清法概述 |
| 2.2 退热特定穴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
| 2.3 清脏腑热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
| 2.3.1 清心经热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
| 2.3.2 清退潮热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
| 2.4 胎热 |
| 2.5 三焦热 |
| 2.6 惊热 |
| 2.7 壮热 |
| 3. 泻法 |
| 3.1 泻法概述 |
| 3.2 泻法选穴与分析 |
| 3.3 温壮热 |
| 3.4 积热 |
| 4. 补法 |
| 4.1 补法概述 |
| 4.2 补法选穴与分析 |
| 5. 和法 |
| 5.1 和法概述 |
| 5.2 和法选穴与分析 |
| 6. 小结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 用穴配伍与诊疗思路 |
| 1.1 汗法以行气透邪、宣通升散为主要机理,可解表里热 |
| 1.2 清法可清表里虚实之热,与他法并用使邪祛有通路 |
| 1.3 泻法用于食积伴随二便不调之热证 |
| 1.4 虚热治法清补兼施 |
| 1.5 和法为治疗诸疾的中心思想 |
| 1.6 退热操作手法以掐法为主 |
| 1.7 推崇推拿为主并多法并用 |
| 2. 古今推拿手法与选穴差异 |
| 2.1 推拿手法与思路传承 |
| 2.2 选穴的异同点 |
| 3. 儿科与小儿推拿治法差异 |
| 3.1 补法 |
| 3.2 解肌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小儿推拿治疗发热的学术型研究现况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评价方法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患儿退热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
| 2.2 家属健康知识认知度评分比较 |
| 2.3 家属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
| 2.4 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 |
| 3 讨论 |
| 3.1 小儿发热实施护理的必要性 |
| 3.2 小儿发热的常规护理 |
| 3.3 小儿发热的家属互补式健康教育护理 |
| 3.4 家属互补式健康教育护理与常规护理的对照比较结果 |
| 0 引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对比两组护理干预效果。 |
| 2.2 对比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临床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对照组 |
| 1.2.2 实验组 |
| 1.3 评定指标 |
| 1.4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 |
| 2.2 比较两组小儿患者家属对相关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
| 3 讨论 |
| 1 病因病机 |
| 2 中医外治法的应用 |
| 2.1 推拿 |
| 2.2 穴位贴敷 |
| 2.3 耳尖刺络放血 |
| 2.4 中药保留灌肠 |
| 2.5 中药熏洗与药浴 |
| 2.6 刮痧 |
| 2.7 其他 |
| 3 结语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 1.3 调查方法与数据分析 |
| 2 结果 |
| 2.1 一般情况 |
| 2.2 家长对小儿发热知识知晓情况 |
| 2.3 家长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情况 |
| 2.4 家长对小儿发热知识健康教育方式的需求情况 |
| 3 讨论 |
| 3.1 家长对小儿发热知识知晓情况 |
| 3.2家长对小儿发热知识及教育方式的需求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发热持续时间、住院天数 |
| 2.2 惊厥发生率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临床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