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荣冰[1](2021)在《独领宋茶风骚的北苑贡茶》文中研究表明北苑贡茶,是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特产的历史名茶,始于唐盛于宋,历经了五代闽、宋、元、明四个朝代,历代朝廷都在建安北苑(今建瓯)建立"龙焙",并遣使臣督造贡茶,持续御贡458年,名冠天下,曾经独领风骚数百年。北苑产茶溯源据《嘉靖建宁府志》记载,南朝萧齐年间(公元420~589年),建州已广泛种茶并从事茶叶的生产加工。唐代陆羽的《茶经》(公元758年左右),
安图幼[2](2021)在《宋代斗茶:从福建风靡全国》文中认为继唐以后,宋代饮茶之风更加普及,不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寻常百姓都爱喝茶,可谓全民嗜茶。宽松稳定的社会环境,使得宋朝人的生活十分精致,宋人爱玩,发明了各种互"斗"的游戏,如蹴鞠、斗鸡、斗草、斗蟋蟀等,而风靡全国的茶,怎能缺席如此热闹的"斗"场呢?宋人斗茶的方式是点茶,所谓点茶,简单来说就是将茶饼碾细成茶粉后,直接投入茶盏之中,然后冲入少许沸水,先调和成膏状,接着分多次注水,同时用茶筅在盏中回环击拂,使茶汤表面产生丰富的泡沫,即汤花,民间亦称"冷粥面"。
董臻[3](2019)在《腊茶的古代中医药文献研究》文中认为在养生保健热潮当盛的今天,茶作为一种广为大众所接受的饮品扮演了日常保健的重要角色。中国人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饮茶是大多数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的一部分。腊茶,亦称为“蜡茶”“蜡面茶”,是一种唐朝出现的制作繁杂、品质精良的宫廷贡茶。在贡茶制度的大环境下,腊茶出现伊始只供皇亲国戚和其他社会上层人士享用。唐代的中医药文献中未见与腊茶相关的记载,到了宋代它开始作为一种中药出现在方书中。在自宋代以来的浩瀚的含茶方剂资料中,腊茶作为其中使用率较高的一种,扮演了养生疗疾的重要角色。本研究旨在通过搜集整理两宋时期到1911年以前这段时间的中医古籍中与腊茶有关的方剂资料,探究腊茶的功效主治,以期重新挖掘它的利用价值,使其能在当今社会中发挥相应的作用。本研究的主体部分是现存两宋时期、金元时期、明朝、清朝的中医古籍资料。以“腊茶”“蜡面茶”“北苑贡茶”“团茶”“建茶”等为关键字,搜集与腊茶相关的方剂资料。通过对古代中医药文献中含腊茶方的搜集整理,分析研究腊茶中医药方面的应用,发掘腊茶功效主治,探索其养生疗疾意义。资料搜集方法:明确腊茶的称谓,确定关键词。经考证后,以“腊茶”“蜡茶”“蜡面茶”“建茶”“北苑茶”为关键词,检索《中华医典(电子版)》中收录的1911年以前的所有中医古籍作为初步搜集材料,后根据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等主要图书馆或其官方网站收录的相应古籍善本资料和影印本资料进行完善。经汇总整理后,收集到含腊茶中医古籍77部,方剂428首。其中两宋时期古籍17部,方剂182首;金元时期古籍6部,方剂18首;明朝古籍25部,方剂179首;清朝古籍29部,方剂49首。资料整理与分析方法:整理所收集资料中所有与腊茶相关的方剂。将所收集到的含腊茶方剂按古籍出版顺序排序后进行去重整理。以较先出版的古籍资料为底本,检索后世古籍资料中与其相同的方剂将其去重删除。分为以下三种情况:①方剂名称相同、药物组成相同的方剂视为重复,将后世所刊方剂删除。②药物组成以及药物剂量相同、方名不同的视为相同方剂,将后世所刊方剂删除。如《证治准绳·杂病》中记载的无名方剂“酸枣仁一两,腊茶二两……煎温无时服”与《圣济总录》中的“酸枣仁汤方”的药物组成及剂量完全相同,则将《证治准绳·杂病》中的方剂去重删除。③药物组成不同、方剂名称相同的方剂视为不同方剂,进行保留。如:《圣济总录》中的两首“芎劳散”。一首组成为:芎劳、石膏、细辛、荆芥穗、甘草、草乌、腊茶,另一首组成为:芎劳、莎草根、石膏、龙脑、荆芥、腊茶。两首方剂名称相同但组成不同,都保留。经去重整理后,收集到的含腊茶中医古籍34部,方剂220首。其中两宋时期古籍17部,方剂152首;金元时期古籍3部,方剂7首;明朝古籍10部,方剂52首;清朝古籍6部,方剂9首。本文主体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综述。对中国知网、读秀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维普医药信息资源系统有记录以来与腊茶、蜡面茶、贡茶、北苑茶、建茶相关的论文以及着作进行收集整理,查看与腊茶相关的各领域的研究现状,整理本论文的研究基础,并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思路。第二部分,正文。1.对腊茶做简要描述。包括腊茶的界定、腊茶出现的年代、腊茶的历史文化背景。探讨腊茶的制作方法,考察腊茶在社会、文化等非医疗方面的应用发展。2.介绍腊茶在中医药古籍中的记载情况,分析其功效主治。主要以朝代为线轴,分为两宋时期、金元时期、明朝、清朝四部分。(1)整理不同时期含腊茶方记载的情况。去重后收集到的古籍有两宋时期的《博济方》《苏沈良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小儿药证直决》《幼幼新书》《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洪氏集验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杨氏家藏方》《是斋百一选方》《普济本事方》《妇人大全良方》《宋本备急灸法》《类证活人书》《鸡峰普济方》《类证普济本事方》,金元时期的《世医得效方》《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卫生宝鉴》,明朝的《普济方》《卫生易简方》《伤寒六书》《奇效良方》《婴童百问》《丹溪心法治要》《医学入门》《医学纲目》《明目至宝》《幼科发挥》《万氏秘传片玉心书》,清朝的《外科大成》《张氏医通》《冯氏锦囊秘录》《疡医大全》《杂病广要》《理瀹骈文》。(2)分析腊茶入方的形式。腊茶入方共有腊茶单药为方、含腊茶复方以及腊茶送服方三种形式。腊茶单用为方共4首,治疗泄痢、疮疡等疾病;含腊茶复方有59首,治疗目疾,头痛、疮疡、泄痢等疾病;腊茶送服方最多,共153首,治疗范围广泛,内外妇儿均有涉及,如瘴虐、疮疡、泄痢、惊风、中风、小儿天吊等。(3)含腊茶方复方及腊茶单用方的剂型特点。含腊茶复方和腊茶单用方的应用剂型有散剂、汤剂、丸剂、膏剂、丹剂、铤剂、饼剂等,十分多样。其中散剂最多,共28首,约占含腊茶复方和腊茶单用方总量(63首)占总量的44.4%;汤剂次之,14首,约占含腊茶复方和腊茶单用方总量(63首)占总量的22.29%。(4)梳理含腊茶方的治疗疾病的种类。腊茶的疗疾种类十分广泛,有噎膈、目疾、头目昏眩、头痛、中风、小儿惊风、伤寒夹惊、鼻塞、泄痢、疮疡、痰涎、癞病、咽肿咽痛、痔、瘫痪、身体疼痛、蛊虫、厥逆、瘴气、胆热多睡、喘嗽、呕逆、吐血、鼻衄、症瘕积聚、小便不通、鼻渊、瘿瘤、瘰疬痰核、大便下血、疳积、神仙服饵、疟疾、淋证、汤火伤、伤寒恶候、耳聋等30余种。(5)腊茶与其他中药配伍规律。在含腊茶方中,腊茶的主要配伍有腊茶配伍荆芥(荆芥穗)、腊茶配伍生姜、腊茶配伍薄荷、腊茶配伍葱(葱白)、腊茶配伍乳香等。(6)分析腊茶的具体功效。经分析,腊茶的功效主要有醒睡醒神、下气、解毒疗疮、消食、制约其他药物的毒性、清头目、利小便等。第三部分,讨论。1.讨论腊茶应用在中医药应用中的具体原因,分析其在唐朝时是否有药用的可能性。2.讨论腊茶在中医药应用方面由多变少尤其是在金元时期的中医药文献中呈直落式减少的原因。包括历史发展的社会文化原因以及中医药方面的原因。第四部分,结语。对文章进行总概括。分析腊茶重新生产并且运用的可能性,探究它的在现代社会中的养生疗疾的意义,探究腊茶在当代社会可有的发展前景。
林今团[4](2019)在《范仲淹、苏轼茶诗中“武夷”二字考略》文中研究说明在古代茶诗中,提及茶叶产地经常会遇到"武夷"二字,其在多数情况下是指武夷山,但并非绝对如此。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和苏轼《荔枝叹》《叶嘉传》茶诗中多次出现的"武夷"地名,经考证指的应该是建安凤凰山北苑官私诸焙。
陈琪琦[5](2018)在《交互设计在宋代“龙团凤饼”传承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宋代“龙团凤饼”是中国茶文化史上的瑰宝,高度凝结了茶文化艺术的成就,并与绘画、书法、瓷器等艺术形式紧密相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地位。然而新媒体时代下,大众缺乏对其有效的知识获取途径和了解的主动性,而“龙团凤饼”也由于自身独特的历史背景面临着文化传承的困境。传统文化的传承要符合时代需求,搭载新的技术手段,“龙团凤饼”代表的宋代茶文化风貌、审美和精神气质,仍与当下时代高度契合,而交互设计为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平台。本文致力于研究交互设计视域下“龙团凤饼”为代表的中国茶文化在新时代中的文化传承。主要通过对“龙团凤饼”的历史发展、美学价值和文化特征和当代价值等相关内容的研究,分析“龙团凤饼”的重要性,并根据“龙团凤饼”的传承现状,提出“龙团凤饼”的当下传承要与交互设计结合的迫切性;同时以交互设计的理论指导“龙团凤饼”其设计的相应原则,依托HTML5技术对宋代“龙团凤饼”进行传承探索,希望能对推动“龙团凤饼”等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大众化传承有正面的促进,对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做出初步探索。
赖少波[6](2017)在《北苑御焙名冠天下——《建瓯茶志》总述选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嘉靖建宁府志》载,南朝萧齐年间,建州已广泛人工种茶,而且还从事茶叶的生产加工。建瓯茶叶真正兴盛并登上辉煌的巅峰是从唐末开始的。五代闽龙启元年(933),建州人张廷晖将凤凰山方圆30里茶山悉数献给闽王王延钧,闽王将其列为皇家御茶园,因地处闽国北部,故称"北苑"。从此建茶由贡茶升为御茶,从五代至明代,北苑茶深受六朝(五代的闽和南唐、北宋、南宋、元、明)42位皇帝的青睐,历时458年。北苑御焙名倾天下458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依时而变,
雷杰龙[7](2016)在《逝去的北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一篇文章《高大上的宋代制茶法》讲宋朝如何制茶,是以宋代的顶级茶——北苑贡茶为例来说的。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茶里的宋朝,几乎就是北苑茶里的宋朝,翻开宋朝的茶文献,满纸飘荡的几乎都是北苑茶的芳香。宋代是古代中国的茶盛时代,也是茶学勃兴时代,如果只从文献来看,宋代的茶和茶学,几乎就是北苑茶的天下。所以,有必要说说早已逝去的北苑茶,就
周雪梅[8](2016)在《北苑贡茶文化对建瓯茶产业发展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北苑贡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发展最早、也是最为兴盛的重大成果,近年来被广泛挖掘和创新。本文通过论述和分析了北苑贡茶文化的概况、建瓯市茶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基于态势SWOT法开展了北苑贡茶文化与建瓯茶产业发展关系分析,从优势、劣势、机会、威胁4个战略因素全面分析了二者的联系与互利作用,最后针对北苑贡茶文化推动建瓯茶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几点思路和建议,为将来进一步深入发挥建瓯茶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收集资料并总结文献报道分析,北苑贡茶历史演变:源于后唐,盛于宋,历时四个朝代458年,为古代贡茶产地和制作中心。关于宋代茶的专着共有40多部,其中一半以上是关于北苑茶事,其中已被收录的茶事着作有16部;关于北苑茶及北苑等方面的诗词约有80多首:宋朝“前丁后蔡”、斗茶文化和制茶技艺同样也成为了现今北苑贡茶文化的典型。北苑贡茶文化的主要形式与内容十分丰富、颇具文化属性。根据建瓯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虽然近年来整体发展态势相对合理,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主要问题有:品牌意识淡薄,经营规模较小,茶企发展思路单一、局限性较大;品种单一,饮茶议茶氛围较差;外销依赖较为严重,国内市场占有比例很小,重视中低档茶原料生产,中高端特色品质茶产品较少,缺乏直接经营外销渠道;营销方式落后,特别是内销茶市场开拓动力不足,坐等茶客现象多见;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政策引导与落实不够到位,断档现象较为严重;茶叶加工方式和技术陈旧,环境较差,设备落后,产品跟不上市场变化的需求;茶文化主题元素等功能作用尚未被充分挖掘与发挥,文化宣传与产业链建设脱钩,重视第一产业发展,缺乏向茶叶第二、三产业链延伸发展,创新意识和科技力量较弱。通过SWOT矩阵框架,综合优势S、劣势W、机会O、威胁T等因子,选择并制定了北苑贡茶文化与建瓯茶产业发展战略:SO战略:建设功能示范区,延伸产业链;WO战略: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树立特色公共品牌;ST战略:提高茶叶品质,合理挖掘配置资源;WT战略:扩大内销,改进营销方式,提高科技含量。最后,关于北苑贡茶文化推动建瓯茶产业提出了发展思路:进一步梳理北苑贡茶文化史料,提取特色元素塑造品牌;合理配置文化资源,开发建瓯茶业观光旅游线路;政府政策引导助推北苑贡茶文化宣传,营造茶文化气息;构建多元化趣味茶产品开发,营造消费氛围;拓宽建瓯茶内销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开展北苑茶文化进入青年儿童国学教育行业,从小培养文化认识;依托科技力量,加强文化创新意识,推动茶文化产业发展;助推北苑茶都建设契机,加快产业复兴发展。
周圣弘,周娜冰[9](2015)在《释超全的《武夷茶歌》研究》文中提出清代茶僧释超全的《武夷茶歌》是福建乌龙茶始创于武夷山的佐证,也是记录乌龙茶制作工艺的第一手资料,蕴含了关于武夷茶区茶的发展历程、采摘、制作、品类以及武夷山特有的祭祀、喊山习俗等丰富的茶文化信息,极具史料价值。藉由史志文献和参考现有研究成果对上述问题略加考论,使茶歌中反映的从远古时期到清代的武夷茶文化得以清晰呈现。
李尾咕[10](2014)在《北苑贡茶盛行于宋代的成因探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北苑贡茶在宋代"名冠天下"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剖析:首先,得益于北苑贡茶产地的独特地理优势,有着适宜茶叶生产的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件;其次,在贡茶的制作上不断创新,形成了斗茶品茗艺术,将茶饮艺术化并升华到高雅的精神境界;文人墨客的诗文歌咏和独到的茶学论着不断推高北苑贡茶的知名度;最后,宋代的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和君王对享乐主义的鼓励使奢靡之风盛行,北苑贡茶成了达官贵族们显示身份和享乐的奢侈品牌。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文献综述 |
| 1 腊茶的现有研究 |
| 1.1 腊茶的界定 |
| 1.2 腊茶的起源、发展及衰落 |
| 1.3 腊茶的制作 |
| 1.4 腊茶的药用的研究起源 |
| 2 小结 |
| 1 前言 |
| 1.1 选题思路与意义 |
| 1.2 研究资料 |
| 1.3 研究方法 |
| 2 腊茶的简要介绍 |
| 2.1 腊茶的界定 |
| 2.2 腊茶的制作 |
| 2.3 腊茶药用的总体趋势 |
| 3 中医药文献中腊茶的有关记载 |
| 3.1 两宋时期 |
| 3.1.1 两宋时期中医古籍中含腊茶方的有关记载 |
| 3.1.2 两宋时期腊茶的应用方式 |
| 3.1.3 两宋时期腊茶单用方及含腊茶复方的剂型 |
| 3.1.4 两宋时期腊茶的主治情况 |
| 3.1.5 两宋时期腊茶的主要配伍 |
| 3.2 金元时期 |
| 3.2.1 金元时期中医古籍中含腊茶方的有关记载 |
| 3.2.2 金元时期腊茶的应用方式 |
| 3.2.3 金元时期腊茶单用方及含腊茶复方的剂型 |
| 3.2.4 金元时期腊茶的主治情况 |
| 3.2.5 腊茶的主要配伍 |
| 3.3 明朝 |
| 3.3.1 明朝中医古籍中含腊茶方的有关记载 |
| 3.3.2 明朝腊茶的应用方式梳理 |
| 3.3.3 明朝腊茶单用方及含腊茶复方的剂型梳理 |
| 3.3.4 明朝腊茶的功效主治分析 |
| 3.3.5 腊茶的主要配伍 |
| 3.4 清朝 |
| 3.4.1 清朝中医古籍中含腊茶方的有关记载 |
| 3.4.2 清朝腊茶的应用方式 |
| 3.4.3 清朝腊茶单用方及含腊茶复方的剂型 |
| 3.4.4 清朝腊茶的功效主治分析 |
| 3.4.5 腊茶的主要配伍 |
| 4 腊茶的功效分析 |
| 4.1 解困醒神 |
| 4.2 消食导滞 |
| 4.3 解毒疗疮 |
| 4.4 除瘴气 |
| 4.5 制约其他药物的毒性 |
| 5 讨论 |
| 5.1 腊茶药用起始的讨论 |
| 5.2 金元时期以后含腊茶方记载量直落式减少的原因 |
| 6 结语 |
| 附录:含腊茶方剂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选题来源 |
|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 1.4.1 研究方法 |
| 1.4.2 研究创新点 |
| 2 “龙团凤饼”概述 |
| 2.1 “龙团凤饼”的概念 |
| 2.2 “龙团凤饼”的历史源流 |
| 2.2.1 滥觞期 |
| 2.2.2 鼎盛期 |
| 2.2.3 式微期 |
| 2.3 “龙团凤饼”的视觉审美解析 |
| 2.3.1 “龙团凤饼”的装饰审美 |
| 2.3.2 “龙团凤饼”的式样分类与演变 |
| 2.4 “龙团凤饼”的当代价值 |
| 2.4.1 美学价值 |
| 2.4.2 经济价值 |
| 2.4.3 社会价值 |
| 3 “龙团凤饼”的当下传承 |
| 3.1 “龙团凤饼”的传承现状 |
| 3.1.1 原貌的还原再现 |
| 3.1.2 传承方式单一传统 |
| 3.1.3 文化自信不足 |
| 3.1.4 缺乏相关产业管理 |
| 3.2 交互传承意识觉醒 |
| 3.2.1 茶文化传承中的交互探索 |
| 3.2.3 交互技术的文化传承可能性 |
| 3.3 文化传承中的交互设计 |
| 3.3.1 信息设计 |
| 3.3.2 交互设计 |
| 3.3.3 感知设计 |
| 3.4 交互设计的文化传承优势 |
| 3.4.1 注重信息传播的双向性 |
| 3.4.2 时空背景的多维度 |
| 3.4.3 传播时间的灵活性 |
| 4 交互设计在“龙团凤饼”传承中的应用 |
| 4.1 “龙团凤饼”交互设计原则 |
| 4.1.1 系统的可用性 |
| 4.1.2 注重用户体验 |
| 4.1.3 情感化设计 |
| 4.2 “龙团凤饼”的交互表达 |
| 4.2.1 依托移动端社交交互平台 |
| 4.2.2 移动端HTML5的交互实现 |
| 4.3 “龙团凤饼”的交互用户需求 |
| 4.3.1 用户场景分析 |
| 4.3.2 竞品分析 |
| 4.4 “龙团凤饼”的交互细节设计 |
| 4.4.1 设计规范 |
| 4.4.2 界面设计 |
| 4.4.3 图标设计 |
| 4.4.4 配色设计 |
| 4.4.5 交互方式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致谢 |
| 一、早——供御及时, 先声夺人 |
| 二、精——规程严苛, 工艺精良 |
| 三、尊——包装考究, 帝王尊宠 |
| 四、贵——贵饰龙凤, 一饼万钱 |
| 五、真——正外有别, 鉴裁有真 |
| 六、妙——香甘重滑, 清和澹静 |
| 七、弘——龙茶转型, 茶行万里 |
| 八、绝——百花竞放, 千古绝唱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 1.3 本论文研究目标 |
|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 1.5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 1.6 本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 1.7 技术路线 |
| 1.8 论文创新点 |
| 第二章 北苑贡茶文化概况 |
| 2.1 茶文化含义 |
| 2.1.1 茶文化对茶产业经济的影响 |
| 2.2 北苑贡茶文化概况 |
| 2.2.1 北苑的由来 |
| 2.2.2 北苑贡茶历史演变 |
| 2.2.3 关于北苑贡茶文化 |
| 2.3 小结 |
| 第三章 建瓯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 3.1 建瓯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 3.1.1 2010-2015年建瓯市茶园和投产面积情况 |
| 3.1.2 2010-2015年建瓯市茶叶产量和产值情况 |
| 3.1.3 2010-2015年建瓯市茶叶内销和出口量情况 |
| 3.1.4 2010-2015年建瓯市茶叶内销和出口金额情况 |
| 3.1.5 2010-2015年建瓯市毛茶亩产和均价情况 |
| 3.1.6 2010-2015年建瓯市茶叶加工厂和茶店数量情况 |
| 3.1.7 2010-2015年建瓯市茶叶龙头企业和名牌商标情况 |
| 3.2 建瓯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 3.3 小结 |
| 第四章 基于SWOT北苑茶文化与建瓯茶产业发展关系 |
| 4.1 北苑贡茶文化与建瓯茶产业发展优势 |
| 4.1.1 建瓯产茶历史悠久,北苑贡茶文化底蕴深厚 |
| 4.1.2 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适宜茶树种植地区 |
| 4.1.3 建瓯茶产量高、品种多,种质资源丰富 |
| 4.2 北苑贡茶文化与建瓯茶产业发展劣势 |
| 4.2.1 文化创新意识薄弱,重口号轻突破 |
| 4.2.2 外销依赖严重,营销方式落后 |
| 4.2.3 品牌意识不强,技术力量欠缺 |
| 4.3 北苑贡茶文化与建瓯茶产业发展机会 |
| 4.3.1 政府扶持力度加大,相关政策引导产业发展 |
| 4.3.2 开发北苑茶文化旅游,建设北苑茶都 |
| 4.3.3 追求绿色健康消费,饮茶品茶文化浓厚 |
| 4.4 北苑贡茶文化与建瓯茶产业发展威胁 |
| 4.4.1 其它茶业品牌的市场竞争 |
| 4.4.2 遭遇技术贸易壁垒 |
| 4.4.3 北苑由来实证不足,仍然存在分歧意见 |
| 4.5 北苑贡茶文化与建瓯茶产业发展战略选择 |
| 4.5.1 SO战略 |
| 4.5.2 WO战略 |
| 4.5.3 ST战略 |
| 4.5.4 WT战略 |
| 4.6 小结 |
| 第五章 北苑贡茶文化推动建瓯茶产业发展思路 |
| 5.1 北苑贡茶文化推动建瓯茶产业发展思路 |
| 5.1.1 进一步梳理北苑茶文化史料,提取特色元素塑造品牌 |
| 5.1.2 合理配置文化资源,开发建瓯茶业观光旅游线路 |
| 5.1.3 政府政策引导助推北苑茶文化宣传,营造茶文化气息 |
| 5.1.4 构建多元化趣味茶产品开发,营造消费氛围 |
| 5.1.5 拓宽建瓯茶内销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 |
| 5.1.6 促进北苑茶文化进入青年儿童国学教育行业,从小培养文化认识 |
| 5.1.7 依托科技力量,加强文化创新意识,推动茶文化产业发展 |
| 5.1.8 借助北苑茶都建设契机,加快产业复兴发展 |
| 5.2 小结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 6.1 北苑贡茶概况 |
| 6.2 建瓯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 |
| 6.3 北苑贡茶文化与建瓯茶产业发展关系 |
| 6.4 北苑贡茶文化推动建瓯茶产业发展思路 |
| 6.5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一、作者生平及《武夷茶歌》的创作时间 |
| 二、《武夷茶歌》对武夷茶史的呈现 |
| 三、《武夷茶歌》对武夷茶事的呈现 |
| (一)采茶 |
| (二)制作 |
| (三)茶类 |
| 四、《武夷茶歌》对武夷茶俗的呈现 |
| (一)祭祀 |
| (二)喊山 |
| 一、地理优越, 厥植宜茶 |
| 二、胯式屡变, 不断创新 |
| 三、斗茶比美, 升华茗饮 |
| 四、名流褒扬, 声名远播 |
| 五、城市繁庶, 奢侈成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