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喜昂[1](2015)在《银屑病1号治疗血热型银屑病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银屑病1号治疗血热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2(Interleukin-2)、TNF-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水平,探讨银屑病1号治疗血热型银屑病的作用机理。方法:临床研究:根据Doll`s临床病例随机表法将93例血热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银屑病1号方组)、对照组(消银胶囊组),疗程8周,观察皮损分布范围、红斑严重程度、鳞屑多少、浸润程度及瘙痒程度等的变化来判定疗效。实验研究: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2、TNF-α水平。观察药物对患者血清IL-2、TNF-α水平的影响。结果:临床研究:银屑病1号组治愈率为37.50%,消银胶囊组治愈率为15.56%;银屑病1号组总有效率为93.75%;消银胶囊组总有效率为75.56%。无论是治愈率还是总有效率,两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银屑病1号组明显优于消银胶囊组。实验研究:银屑病1号有显着降低患者血清IL-2、TNF-α水平的作用。结论:银屑病1号治疗血热型寻常型银屑病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少,其作用机理可能是与降低患者体内银屑病相关炎性因子有关。
陈艾,杨利平,谭艳,彭春涛,唐彪[2](2014)在《秋水仙素诱变离体卷丹多倍体的研究》文中提出用0.15%秋水仙素附加2.00%二甲基亚砜诱变离体培养的卷丹小鳞茎,避光条件下摇床诱导,用组织培养结合不定芽诱导技术获得了多倍体苗,并对多倍体染色体数目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诱导96 h效果最好,变异率达到54.29%。细胞学观察发现,对照为三倍体、非整倍体和极少数单倍体细胞组成的嵌合体,诱变出的4棵变异株细胞分别为染色体数目由5372条的不同比例构成,属于典型的非整倍的异倍型嵌合体。诱变株与对照植株间幼苗叶形指数、气孔密度及气孔大小等特征差异比较明显。
张冬梅[3](2011)在《清热消银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血热型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观察及对T细胞亚群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清热消银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血热型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及对T细胞亚群的影响,探讨清热消银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血热型寻常型银屑病的作用机理。方法:将80例血热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其中,治疗组43例,内服清热消银汤联合穴位埋线,对照组37例,内服复方青黛丸,疗程8周。通过观察皮损分布范围、红斑严重程度、鳞屑多少、浸润程度及瘙痒程度等的变化来判定疗效。同时观察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痊愈率74.42%,总有效率93.02%;对照组痊愈率45.95%,总有效率78.3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细胞亚群检测结果,治疗前,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低于正常范围,CD8+测定值高于正常范围,清热消银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后,20例患者外周血CD3+、CD4+细胞数及CD4+/CD8+比值升高并能恢复于正常,CD8+细胞数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清热消银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血热型寻常型银屑病疗效确切,复发率低,其作用机理可能与调节免疫、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抗氧化作用、改善血液流变学等有关。
客绍英[4](2010)在《菘蓝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及四倍体株系选育和品质鉴定》文中提出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une)为十字花科(Brassicaceae)菘蓝属二年生草本植物,根称“板蓝根”,叶叫“大青叶”,是常用传统中药材。近年来,由于菘蓝品种长期只种不选,自留自用,产量和品质大大降低。因此培育高产、优质、遗传性状稳定的新品种是当务之急。植物多倍体具有生物量高、抗逆性强、药用活性成分含量增多等优点,为药用植物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本研究围绕菘蓝多倍体株系的选育,建立了菘蓝组培快繁及栽培技术体系,利用秋水仙碱成功诱导、鉴定了16个同源四倍体,进行了遗传稳定性和品质评价分析,获得了优良的菘蓝四倍体育种材料。(1)建立了菘蓝的无性快繁及栽培技术体系。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的适宜外植体为下胚轴;诱导愈伤组织最佳培养基配方为MS+6-BA1.0mg/L+2,4-D0.8mg/L;诱导愈伤及分化最佳培养基配方为MS+6-B A2.0mg/L+NAA0.2mg/L;最佳生根培养基配方为1/2MS+NAA 0.2mg/L+IBA 0.2mg/L;最佳炼苗时间为4d,长势最佳的移栽基质为蛭石:珍珠岩=1:2;可明显促进菘蓝移栽苗的生长的营养液配方为Ca(NO3)2·4H2O 945mg/L+KNO3 607mg/L+NH4H2PO4 115mg/L+MgSO4·7H2O 493mg/L;菘蓝适宜的种植密度为行距30cm×株距10(或20)cm;华北地区适宜采收期10月15-20日。(2)人工诱导、鉴定和筛选了16个菘蓝纯合同源四倍体。以90mg/L秋水仙碱加入培养基诱导28d,菘蓝染色体的加倍率可达28.30%;菘蓝四倍体试管苗特征:生长慢,芽粗短,胚轴膨大,叶片肥厚宽大皱褶,叶缘呈锯齿状,色泽深绿,叶脉粗;四倍体田间移栽苗特征:叶色深绿,叶片宽厚变形,叶面粗糙,叶缘锯齿状,整株生长势旺盛,分蘖能力强,冬性较强;四倍体叶部细胞显微结构特征:气孔巨大、保卫细胞的叶绿体数目增多;四倍体染色体倍性鉴定方法:根尖常规压片法和幼叶流式细胞仪法。(3)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菘蓝四倍体株系遗传稳定性。改良CTAB法是菘蓝DNA最佳的提取方法;ISSR反应的最佳体系为:25μl体系中含1×buffer2.5(不含MgCl2), MgCl2 2.0mmol·L-1、引物浓度为0.76μmol·L-1、dNTPs 190μmol·L、Taq DNA聚合酶1.5U;利用5个引物,用于3个菘蓝四倍体株系8-36代之间ISSR分子标记没有发现明显差异,在所检测的5个引物中,均未产生变异条带。(4)综合评价了16个菘蓝四倍体株系的农艺性状、品质、抗逆性。获得的四倍体株系之间在叶片、根部性状及产量上存在一定差异;菘蓝叶片长度、最长干根长与产量间具有相关性;株系DB3、DB5、DB7、DB10以收获菘蓝叶为好,而株系DB3、DB7、DB10、DB16以收获菘蓝根为佳;90%以上的四倍体株系根中靛蓝、靛玉红含量均高于二倍体株系,而叶中靛蓝和靛玉红含量下降;四倍体株系根中的多糖含量均低于二倍体,70%以上四倍体株系叶中多糖含量高于二倍体,其中DB1、DB10、DB15根中多糖含量较高,DB6、DB13和DB15叶中多糖含量最高;测定了菘蓝四倍体株系的17种氨基酸含量,其中DB7、DB8根和叶中的精氨酸含量均高,可根、叶两用,DB1、DB7和DB12脯氨酸含量较高,可作抗旱材料,DB7、DB9和DB12叶中总氨基酸含量最高,可叶用;测定了PEG和NaCl胁迫处理后菘蓝四倍体中靛蓝和靛玉红的含量、SOD和POD活性、脯氨酸电导率的变化,发现DB3、DB5、DB16在抗旱性和提高有效成分上表现均优,DB2、DB5、DB6、DB9、DB10、DB12和DB14表现出较好的耐盐能力;分离并鉴定了菘蓝根腐病的病原菌包括茄腐镰刀菌、尖孢镰刀菌和禾谷丝核菌;通过根段回接法进行根腐病抗性鉴定,发现DB1、DB3、DB6、DB9、DB14抗病性较差,DB5和DB11抗根腐病能力较强;利用简化特尔裴法,选用产量、靛蓝含量、靛玉红含量、多糖含量、总氨基酸含量、抗旱性、抗盐性及抗根腐病能力8个指标,综合评价16个菘蓝四倍体株系,发现除DB2、DB4、DB5、DB6、DB13外均优于二倍体株系,其中DB3、DB10和DB16等3个四倍体株系均在80分以上,表现良好,可作为进一步繁殖研究的材料。
陈勇[5](2010)在《清热化瘀汤治疗血热夹瘀型银屑病的疗效观察及对小鼠阴道上皮细胞和尾部鳞状上皮细胞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清热化瘀汤治疗血热夹瘀型银屑病的疗效及对小鼠阴道上皮细胞和尾部鳞状上皮细胞影响的研究,探讨清热化瘀汤治疗血热夹瘀型银屑病的作用机理。方法:临床研究:将103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中药组(清热化瘀汤组)和对照组(复方青黛丸组),疗程8周,观察皮损分布范围、红斑严重程度、鳞屑多少、浸润程度及瘙痒程度等的变化来判定疗效。实验研究:建立银屑病小鼠实验模型,模拟银屑病表皮过度增生和角化不全。观察中药组、西药对照组对小鼠阴道上皮有丝分裂及鼠尾鳞片颗粒层的影响,并设立生理盐水对照组。结果:临床研究:中药组痊愈率41.18%,总有效率94.12%;对照组痊愈率15.38%,总有效率78.8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实验研究:清热化瘀汤有明显抑制小鼠阴道上皮有丝分裂,促进鼠尾鳞片颗粒层形成的作用。结论:清热化瘀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确切,复发率低,其作用机理可能是与抗病原微生物、调节免疫、抗炎、改善血液流变学作用、抗氧化作用、抑制表皮角化过度、改善角化不全、止痒等有关。
何玉杰[6](2008)在《菘蓝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从菘蓝的生物学特性、规范化栽培技术体系的建立、水肥控制、不同播期菘蓝生长差异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而为菘蓝的规范化种植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播期生物学特性和生长发育规律研究汉阴地区菘蓝适宜的播种期为4月5日,此时播种收获的板蓝根、大青叶产量最高;早播和晚播收获的板蓝根、大青叶产量低、品质也不好;春播和秋播两种繁殖方式生产的种子千粒重、单株平均产量、亩产量均有差异,但种子的发芽率差异不大。2、栽培技术优化体系建立种植密度25×7cm为合适;菘蓝的栽培模式应选用垄栽,以起垄20cm为好;平畦模式不适宜板蓝根的栽培;菘蓝的最佳管理方式为地膜覆盖;割与不割两种情况下产量差别不大,因为两种情况下的个体差异虽然较大,但是割过大青叶的菘蓝整体长势比较好,根系死亡腐烂的较少,最终产量相当。3、菘蓝需肥特性研究施用有机肥能促进菘蓝的生长及产量;中度有机肥就可满足菘蓝生长的需求;喷施硫酸亚铁、硫酸锌及硼砂能提高板蓝根的根粗及根产量;喷施硫酸锰和钼酸铵提高板蓝根的产量效果不显着;喷施硫酸亚铁、硫酸锌能提高大青叶的产量,喷施硫酸锰和硼砂对提高大青叶的产量效果不显着。不同收割方式对板蓝根的生长及生物产量的作用是不同的;收割大青叶后追肥能显着提高板蓝根的株高;但同时也使板蓝根根分叉树增多;要提高大青叶和板蓝根根产量,提高经济效益,收割一次大青叶最好,且不用追肥。4、水分对板蓝根生长发育影响研究水分胁迫程度增加,需水量,蒸腾速率,生物量均降低,但水分利用效率提高。菘蓝需水的关键时期是7月,严重水分胁迫和水分过多都不利于靛玉红含量积累,中度水分胁迫能促进根部靛玉红含量积累。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幼苗根系活力逐步降低。
洪德艳[7](2008)在《四种药用植物根的发育解剖学研究》文中认为子叶节区理论(Cotyledon node zone theory)是谷安根教授等于1990年创立的,第一次把双子叶植物幼苗形态分成子叶节区(Cotyledon node zone)、上胚轴—苗区(Epicotylary-shoot zone)和下胚轴—根区(Hypocotyl-root zone)等三个部分。子叶节区又分为上、中、下三部分。本文根据子叶节区理论,采用幼苗分区定位法,运用植物解剖学方法,研究了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1.)、菘蓝(Isatis tinctoria L.)、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和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Jacq.)A.DC.)等四种东北常见根类药用植物幼苗的初生维管系统及主根的发生、发育规律,确定四种药用植物子叶节区的类型和根的膨大部位,阐明膨大机理。目的为提高药材质量、进行中药显微鉴定提供科学依据,并为进一步研究四种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的积累部位和动态提供解剖学资料。结果如下:1.牛膝幼苗子叶节区属顶枝伸长型,子叶节区下部中柱类型为中始式二原型不等双十字形单中柱,这是此种类型中柱的首次报道。牛膝的根颈由子叶节区上部形成;根体由长的顶枝伸长型的子叶节区中部和下部形成;根尾由短的下胚轴(子叶节区—根过渡区)发育形成;真正牛膝幼苗的初生主根并不肥大。牛膝不仅具有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还具有三生结构。牛膝根不属于肉质根,在牛膝的生长过程中,根的加粗主要依靠三生结构中各种组织的产生,尤其是薄壁结合组织细胞数目的增多和体积的增大。2.菘蓝幼苗子叶节区类型为半枝间伸长型,子叶节区下部中柱类型为中始式二原型单中柱。根颈由子叶节区上部形成;根体是由子叶节区中部、下部和下胚轴(子叶节区—根过渡区)共同发育形成的;初生主根仅基部参与肥大直根的形成。板蓝根为肉质贮藏根,根的加粗主要是由于次生木质部发达,含有大量的薄壁细胞。3.黄芪幼苗子叶节区类型为枝间伸长型,子叶节区下部中柱类型为中始式三原型单中柱,此中柱类型是子叶节区理论创建以来首次发现。根颈由子叶节区形成;直根的根体由下胚轴(子叶节区—根过渡区)发育形成。黄芪的根不是肉质贮藏根,根的加粗是因为次生木质部发达,且高度木质化。4.桔梗幼苗子叶节区类型为枝间伸长型,子叶节区下部中柱类型为外始式二原型单中柱。根颈是短子叶节区发育而成的;根体是由下胚轴(子叶节区—根过渡区)发育形成,真正幼苗的初生主根并不肥大。桔梗的根是肉质贮藏根,根的加粗主要是次生韧皮部发达的结果。5.由谷安根教授等所创立的子叶节区与两个过渡区理论是可信的,客观存在而且具有普遍性。
张明,朱道玉[8](2008)在《3个产地板蓝根多糖作用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通过小鼠吞噬试验、脾淋巴细胞增殖试验和最低抑菌与最低杀菌浓度的检测,对不同产地板蓝根多糖功能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个产地板蓝根多糖均使小鼠吞噬能力增强,并协同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具有一定的杀菌和抑菌效果。
陈桂平,项慧新,张文[9](2007)在《板蓝根中根腐病与可溶性蛋白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测定蛋白含量法对板蓝根宽叶正常、窄叶正常及窄叶患病三个样品中可溶性蛋白种类和含量进行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通过SDS-PAGE电泳图谱分析,样品中条带着色程度与条带数目都不同;样品中总可溶性蛋白含量也不同,从高向低依次为:窄叶患病、宽叶正常、窄叶正常。
裴毅[10](2007)在《菘蓝和马蓝药用部位的药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为十字花科菘蓝属Isatis植物。《中国药典》2005年版规定:菘蓝的干燥根作〖板蓝根〗入药;菘蓝的干燥叶作〖大青叶〗入药。全国多数地区均有栽培和使用。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Nees)Bremek.为爵床科板蓝属(Baphicacanthus)植物。马蓝的根茎及根在我国华东(福建、江西)、华南和西南等许多南方地区分别作板蓝根来应用。为了区别,《中国药典》自1995版起将马蓝的根作为一个新增中药品种单独收载于〖南板蓝根〗项下。为了阐明菘蓝根(板蓝根)和马蓝根(南板蓝根)的化学成分,并对菘蓝和马蓝2种植物的药用部位进行比较,本论文对菘蓝根和马蓝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地提取、分离和鉴定,并对菘蓝和马蓝的药用部位进行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指纹图谱研究,同时还对菘蓝和马蓝药用部位进行了性状、显微结构特征等形态组织学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低压柱色谱、Sephadex LH-20等方法进行分离,共分离得到26个化合物。通过(采用)1H-NMR、13C-MNR、1H-1H COSY、HSQC、HMBC和DEPT等1D和2D-NMR谱等波谱测试技术结合化学方法,鉴定了19个化合物。从菘蓝根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从马蓝根中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通过对菘蓝根化学成分研究,分离并鉴定的化合物类型有:甾醇类化合物,甾醇苷类化合物,吲哚类生物碱,有机酸类化合物和双糖。它们分别为:1-甲氧基-3-乙酸基吲哚、胡萝卜苷、腺苷、棕榈酸、β-谷甾醇、16-甲基-十七烷酸、靛蓝、靛玉红、蔗糖、十五烷酸。其中1-甲氧基-3-乙酸基吲哚为首次从菘蓝分离并得到鉴定的化合物。通过对马蓝根化学成分研究,分离并鉴定的化合物类型有:甾醇类化合物,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吲哚类生物碱,苯乙烷糖苷类化合物和双糖。它们分别是豆甾醇-3-O-β-D-葡萄糖苷、菠甾醇-3-O-β-D-葡萄糖苷、羽扇豆醇、[2-(3,4-二羟苯乙基)]-30-α-L-鼠李糖基-(1→4)-(4-O-咖啡酰)-β-D-吡喃葡萄糖苷、靛蓝、靛玉红、蔗糖、腺苷、β-谷甾醇。其中豆甾醇-3-O-β-D-葡萄糖苷和菠甾醇-3-O-β-D-葡萄糖苷为首次从马蓝分离并得到鉴定。本论文还利用HPLC对菘蓝根和菘蓝叶的指纹图谱进行了研究。在确立了适宜的色谱测定条件基础上,通过对精密度、稳定性、重现性等方法学考察,表明所建立的菘蓝根和菘蓝叶指纹图谱测定方法符合中药指纹图谱的技术要求,可用于菘蓝根和菘蓝叶的指纹图谱的测定。对不同产地和来源的菘蓝根和菘蓝叶进行了指纹图谱测定,确定了12个共有指纹峰,并进行了指纹图谱相似度比较,对相似度评价指标夹角余弦、相关系数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不同产地和来源的菘蓝根和菘蓝叶药材质量有所不同。将菘蓝与马蓝药用部位的指纹图谱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差异较大,相似度低于0.6。通过对菘蓝和马蓝药用部位的性状和显微结构等形态组织学研究,结果提示2种药用植物形状特征、显微结构完全不相同,分别属于不同科属,亲缘关系较远。本论文通过对菘蓝和马蓝药用部位的化学成分、指纹图谱以及药材形态组织学(性状显微结构)等方面的研究结果显示,菘蓝和马蓝是完全不同2种药用植物,尽管药用功效、药理作用有相似之处,但化学成分差异较大,在临床中应该区别使用,不可将二药混淆。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临床研究 |
| 1.1 一般资料 |
| 1.2 诊断标准 |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 1.2.2 中医辨证标准 |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 1.5 剔除标准 |
| 1.6 治疗方法 |
| 1.6.1 药物及用药方法 |
| 1.6.2 疗程 |
| 1.7 观察指标 |
| 1.7.1 临床观察指标 |
| 1.7.2 安全性检测 |
| 1.7.3 不良事件的观察 |
| 1.8 疗效评价 |
| 1.9 统计学处理 |
| 1.10 结果 |
| 1.10.1 疗效比较 |
| 1.10.2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及肝肾功能异常 |
| 1.10.3 不良反应 |
| 1.10.4 发病诱因及加重因素 |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 2.1 实验材料 |
| 2.2 实验方法 |
| 2.3 统计学处理 |
| 2.4 结果 |
| 第三章 讨论 |
| 3.1 现代医学对银屑病的认识 |
| 3.2 中医对银屑病的认识 |
| 3.2.1 病名与症候 |
| 3.2.2 病因病机 |
| 3.2.3 治疗方法 |
| 3.3 方药分析 |
| 3.3.1 立方依据 |
| 3.3.2 方药组成 |
| 3.3.3 组方分析 |
| 3.4 研究结果分析 |
| 3.4.1 临床疗效分析 |
| 3.4.2 实验分析 |
| 3.5 作用机理探讨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综述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2 多倍体的诱导 |
| 1.3 多倍体的稳定 |
| 1.4 多倍体的鉴定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秋水仙素诱导卷丹 |
| 2.2 诱变卷丹的染色体鉴定 |
| 2.3 卷丹诱变植株的叶片形态及气孔特征 |
| 3 讨论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一、一般资料 |
| 二、诊断标准 |
| (一) 西医诊断标准 |
| (二) 中医辨证标准 |
| (三) 临床分期标准 |
| 三、纳入标准 |
| 四、排除标准 |
| 五、剔除标准 |
| 六、治疗方法 |
| 七、观察指标 |
| (一) 临床观察指标及评分方法 |
| (二) 实验室观察指标 |
| (三) 安全性观察 |
| 八、疗效判定标准 |
| 九、统计学处理 |
| 结果 |
| 一、疗效比较 |
| (一) 综合积分比较 |
| (二) 临床疗效比较 |
| (三) 中医症候评分比较 |
| (四) 痊愈病例随访结果比较 |
| 二、实验室检查 |
| 三、不良反应 |
| 四、发病诱因及加重因素 |
| 讨论 |
| 一、中医对银屑病的认识 |
| (一) 对病名及病因病机的认识 |
| (二) 对治疗的研究 |
| 二、西医对银屑病的认识 |
| (一) 对病因及发病机理的研究 |
| (二) 对治疗的研究 |
| 三、我们对血热型寻常型银屑病的认识 |
| 四、方药分析 |
| (一) 立方及选穴依据 |
| (二) 方药组成 |
| (三) 组方分析 |
| (四) 选穴分析 |
| 五、研究结果分析 |
| (一) 临床疗效分析 |
| (二) 检测结果分析 |
| 六、作用机理探讨 |
| (一) 抗病原微生物 |
| (二) 调节免疫 |
| (三) 抗炎作用 |
| (四) 改善血液流变学作用 |
| (五) 抗氧化作用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详细摘要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菘蓝的生物学特性 |
| 1.1.1 菘蓝的形态学特征 |
| 1.1.2 菘蓝的生长习性 |
| 1.2 菘蓝的药学特性 |
| 1.2.1 化学成分 |
| 1.2.2 药理活性 |
| 1.3 菘蓝重要药效成分研究现状 |
| 1.3.1 靛蓝与靛玉红简介 |
| 1.3.2 靛蓝与靛玉红功效研究现状 |
| 1.3.3 靛蓝与靛玉红的人工合成 |
| 1.3.4 靛蓝与靛玉红的含量测定 |
| 1.4 菘蓝的野生资源及栽培现状 |
| 1.4.1 栽培及种植前景 |
| 1.4.2 栽培技术 |
| 1.5 菘蓝细胞培养和组织培养 |
| 1.5.1 植物细胞培养 |
| 1.5.2 植物组织培养 |
| 1.5.3 菘蓝植物的组织和细胞培养研究 |
| 1.6 菘蓝多倍体及多倍体育种 |
| 1.6.1 多倍体和多倍体育种的概念 |
| 1.6.2 多倍体的分布 |
| 1.6.3 动植物多倍体形成途径 |
| 1.6.4 植物多倍体的鉴定 |
| 1.6.5 药用植物多倍体的特点 |
| 1.6.6 药用植物多倍体的人工诱导 |
| 1.6.7 药用植物多倍体育种存在问题 |
| 1.6.8 菘蓝多倍体的研究现状 |
| 1.7 菘蓝抗逆性研究现状 |
| 1.8 研究目的意义 |
| 1.9 研究内容 |
| 2 菘蓝无性快繁技术研究 |
| 2.1 实验材料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菘蓝愈伤组织的诱导 |
| 2.2.2 试管苗的生根 |
| 2.2.3 炼苗时间的筛选 |
| 2.2.4 栽培基质的筛选 |
| 2.2.5 营养液的施用 |
| 2.2.6 菘蓝试管苗大田栽培技术的优化 |
| 2.3 结果与讨论 |
| 2.3.1 激素种类和外植体类型对菘蓝试管苗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的影响 |
| 2.3.2 生长素类对菘蓝试管苗生根的影响 |
| 2.3.3 炼苗时间对菘蓝试管苗移栽的影响 |
| 2.3.4 不同基质对菘蓝试管苗移栽及生长状况的影响 |
| 2.3.5 不同营养液对菘蓝移栽苗生长的影响 |
| 2.3.6 菘蓝试管苗大田栽培技术的优化 |
| 2.4 小结 |
| 3 菘蓝同源多倍体的诱导与鉴定 |
| 3.1 实验材料 |
| 3.2 实验方法 |
| 3.2.1 菘蓝多倍体诱导 |
| 3.2.2 菘蓝二倍体与多倍体组培苗和田间移栽苗的形态学观察 |
| 3.2.3 菘蓝二倍体与多倍体组培苗和田间移栽苗的染色体倍性鉴定 |
| 3.2.4 菘蓝二倍体与多倍体组培苗和田间移栽苗的细胞学观察 |
| 3.3 结果与讨论 |
| 3.3.1 秋水仙碱对诱导菘蓝染色体加倍的效果 |
| 3.3.2 菘蓝二倍体与多倍体组培苗和田间移栽苗的形态学观察 |
| 3.3.3 菘蓝二倍体与多倍体组培苗和田间移栽苗的染色体倍性鉴定 |
| 3.3.4 菘蓝二倍体与多倍体组培苗和田间移栽苗的细胞学观察 |
| 3.4 小结 |
| 4 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菘蓝四倍体株系的遗传稳定性 |
| 4.1 菘蓝ISS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
| 4.1.1 菘蓝四倍体DNA的提取方法优化 |
| 4.1.2 ISSR扩增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
| 4.1.3 菘蓝不同四倍体株系多次继代的遗传稳定性分析 |
| 4.2 结果与讨论 |
| 4.2.1 四倍体菘蓝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优化 |
| 4.2.2 ISS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
| 4.2.3 菘蓝不同四倍体株系多次继代的遗传稳定性分析 |
| 4.2.6 小结 |
| 5 菘蓝四倍体优良株系的筛选 |
| 5.1 实验材料 |
| 5.2 实验方法 |
| 5.2.1 菘蓝不同四倍体株系产量及根叶性状比较研究 |
| 5.2.2 菘蓝不同四倍体株系有效成分的比较研究 |
| 5.2.3 菘蓝不同四倍体株系抗逆性比较研究 |
| 5.2.4 菘蓝不同四倍体株系抗根腐病比较研究 |
| 5.2.5 菘蓝不同四倍体株系品质的综合评价分析 |
| 5.3 结果与讨论 |
| 5.3.1 菘蓝不同四倍体株系产量及根叶性状比较 |
| 5.3.2 菘蓝不同四倍体株系靛蓝、靛玉红含量的比较 |
| 5.3.3 菘蓝不同四倍体株系总多糖含量的比较 |
| 5.3.4 菘蓝不同四倍体株系氨基酸含量的比较 |
| 5.3.5 PEG胁迫对菘蓝不同四倍体株系靛蓝、靛玉红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 |
| 5.3.6 NaCl胁迫对菘蓝不同四倍体株系靛蓝、靛玉红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 |
| 5.3.7 菘蓝不同四倍体株系抗根腐病比较 |
| 5.3.8 菘蓝不同四倍体株系品质的综合评价 |
| 5.4 小结 |
| 6 结论与展望 |
| 6.1 主要结论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注释说明 |
| 个人简介 |
| 导师简介 |
| 致谢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一、一般资料 |
| 二、诊断标准 |
| (一) 西医诊断标准 |
| (二) 中医辨证标准 |
| 三、病例纳入标准 |
| 四、病例排除标准 |
| 五、剔除标准 |
| 六、治疗方法 |
| (一) 药物及用药方法 |
| (二) 疗程 |
| 七、观察指标 |
| (一) 临床观察指标 |
| (二) 安全性检测 |
| (三) 不良事件的观察 |
| 八、疗效判定标准 |
| 九、统计学处理 |
| 结果 |
| 一、疗效比较 |
| (一) 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 (二) 临床疗效比较 |
| (三) 兼证评分比较 |
| (四) 痊愈病例随访结果比较 |
| 二、不良反应 |
| 三、发病诱因及加重因素统计表 |
| 实验研究 |
| 一、清热化瘀汤对小鼠阴道上皮基底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 |
| (一) 实验材料 |
| (二) 实验方法 |
| (三) 结果 |
| 二、清热化瘀汤对小鼠尾鳞片颗粒层细胞形成的影响 |
| (一) 实验材料 |
| (二) 实验方法 |
| (三) 结果 |
| 讨论 |
| 一、中医对银屑病的认识 |
| (一) 病名与症候 |
| (二) 病因病机 |
| (三) 治疗方法 |
| (四) 我们对银屑病的认识 |
| 二、西医对本病的研究 |
| (一) 西医对银屑病的发病机理的研究 |
| (二) 对银屑病病理的研究 |
| 三、方药分析 |
| (一) 立方依据 |
| (二) 方药组成 |
| (三) 组方分析 |
| 四、研究结果分析 |
| (一) 临床疗效分析 |
| (二) 实验分析 |
| 五、作用机理探讨 |
| (一) 抗病原微生物 |
| (二) 调节免疫 |
| (三) 抗炎作用 |
| (四) 改善血液流变学作用 |
| (五) 抗氧化作用 |
| (六) 抑制表皮细胞增殖的作用 |
| (七) 止痒作用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论文着作 |
| 中文详细摘要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菘蓝研究历史 |
| 1.2 菘蓝的生态环境和生长特性 |
| 1.2.1 菘蓝的植物学特性 |
| 1.2.2 菘蓝的生长环境和生长特性 |
| 1.2.3 不同倍体菘蓝研究 |
| 1.3 菘蓝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 1.3.1 生物碱类物质 |
| 1.3.2 有机酸类化合物 |
| 1.3.3 氨基酸类化合物 |
| 1.3.4 甾醇类化合物 |
| 1.3.5 其他 |
| 1.4 板蓝根药理研究进展 |
| 1.4.1 抗内毒素作用 |
| 1.4.2 抗病毒作用 |
| 1.4.3 抗肿瘤作用 |
| 1.4.4 免疫调节作用 |
| 1.4.5 抗炎作用 |
| 1.4.6 活血作用 |
| 1.5 板蓝根开发利用研究 |
| 1.6 菘蓝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相关性 |
| 1.7 中药现代化与GAP |
| 1.8 药用植物配方施肥的概况 |
| 1.8.1 药用植物的配方施肥 |
| 1.8.2 药用植物配方施肥中存在的问题 |
| 1.8.3 矿质元素施用时注意要点 |
| 1.9 前言 |
| 第二章 不同播期菘蓝的生物学特性差异研究 |
| 2.1 春播与秋播菘蓝植株的生长差异 |
| 2.1.1 开花前的营养生长差异 |
| 2.1.2 生殖生长时期植株生长差异 |
| 2.2 菘蓝开花和种子生长特性 |
| 2.3 不同播期菘蓝种子生产比较 |
| 2.4 结论与讨论 |
| 2.4.1 结论 |
| 2.4.2 讨论 |
| 第三章 栽培技术的优化组合 |
| 3.1 播种期的确定 |
| 3.1.1 播种期对板蓝根、大青叶产量的影响 |
| 3.1.2 播种期对板蓝根根冠比和收获苗数的影响 |
| 3.2 栽培密度对板蓝根、大青叶生产的影响 |
| 3.2.1 栽培密度对板蓝根根冠比、成活率的影响 |
| 3.2.2 栽培密度对板蓝根、大青叶产量的影响 |
| 3.3 栽培模式对板蓝根、大青叶生产的影响 |
| 3.3.1 栽培模式对板蓝根根长、株高的影响 |
| 3.3.2 栽培模式对板蓝根根鲜重和叶鲜重的影响 |
| 3.3.3 栽培模式对根分叉数的影响 |
| 3.3.4 栽培模式对叶片数的影响 |
| 3.3.5 栽培模式对根粗生长的影响 |
| 3.3.6 栽培模式对板蓝根和大青叶产量的影响 |
| 3.4 不同播期及管理方式对出苗率的影响 |
| 3.4.1 不同播期对板蓝根出土时间,幼苗长势、出苗率的影响 |
| 3.4.2 不同管理方式对板蓝根出土时间,幼苗长势、出苗率的影响 |
| 3.5 收割大青叶对板蓝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 3.6 结论与讨论 |
| 3.6.1 结论 |
| 3.6.2 讨论 |
| 第四章 菘蓝需肥规律及配方肥研究 |
| 4.1 菘蓝的需肥特性 |
| 4.2 微肥对大青叶及板蓝根的产量及次生代谢物的影响研究 |
| 4.2.1 微肥试验方案 |
| 4.2.2 观测项目 |
| 4.2.3 结果与分析 |
| 4.3 收割大青叶后施肥技术研究 |
| 4.3.1 试验方案 |
| 4.3.2 观测项目 |
| 4.3.3 结果与分析 |
| 4.4 结论 |
| 第五章 水分对板蓝根生长发育等的影响 |
| 5.1 菘蓝需耗水规律研究 |
| 5.2 水分胁迫对菘蓝生长发育和有效成分积累的影响 |
| 5.2.1 水分胁迫对菘蓝需耗水量和蒸腾速率的影响 |
| 5.2.2 水分胁迫对菘蓝地上器官和地下器官的影响 |
| 5.2.3 水分胁迫对菘蓝有效成分靛玉红含量的影响 |
| 5.3 水分胁迫对菘蓝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
| 5.3.1 不同水分状况下菘蓝耗水量变化 |
| 5.3.2 不同水分状况对菘蓝株高、果枝数和种子产量的影响 |
| 5.4 水分对菘蓝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
| 5.5 结论与讨论 |
| 5.5.1 结论 |
| 5.5.2 讨论 |
| 第六章 总结论 |
| 6.1 不同播期菘蓝的生物学特性差异研究 |
| 6.2 栽培技术的优化组合 |
| 6.3 菘蓝需肥规律及配方肥研究 |
| 6.4 菘蓝需水规律及水分对板蓝根生长发育等的影响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论文创新点 |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2 试验方法 |
| 3 观察结果与分析 |
| 3.1 牛膝 |
| 3.2 菘蓝 |
| 3.3 黄芪 |
| 3.4 桔梗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图版及图版说明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缩略语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第一节 菘蓝和马蓝的历史追溯 |
| 1.1.1 菘蓝的历史追溯 |
| 1.1.2 马蓝的历史追溯 |
| 第二节 菘蓝和马蓝的基本特征 |
| 1.2.1 菘蓝的原植物特征 |
| 1.2.2 马蓝的原植物特征 |
| 第三节 菘蓝和马蓝的化学成分研究 |
| 1.3.1 生物碱类成分 |
| 1.3.2 黄酮类成分 |
| 1.3.3 木脂素类成分 |
| 1.3.4 蒽醌类成分 |
| 1.3.5 三萜和甾醇类成分 |
| 1.3.6 有机酸类成分 |
| 1.3.7 氨基酸类成分 |
| 1.3.8 芥子苷类成分 |
| 1.3.9 其他成分 |
| 1.3.10 微量元素 |
| 第四节 菘蓝和马蓝的药理学研究 |
| 1.4.1 抗菌作用 |
| 1.4.2 抗病毒作用 |
| 1.4.3 抗内毒素作用 |
| 1.4.4 抗肿瘤作用 |
| 1.4.5 解热作用 |
| 1.4.6 抗炎作用 |
| 1.4.7 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
| 1.4.8 对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 |
| 第五节 菘蓝和马蓝临床应用研究 |
| 1.5.1 北板蓝根临床应用的研究 |
| 1.5.2 南板蓝根临床应用的研究 |
| 第六节 指纹图谱研究的概况 |
| 1.6.1 中药指纹图谱产生的必然性 |
| 1.6.2 中药指纹图谱的归属及属性 |
| 1.6.3 中药指纹图谱的意义与其发展趋势 |
| 第二章 菘蓝根和马蓝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
| 第一节 菘蓝根化学成分研究 |
| 2.1.1 概述 |
| 2.1.2 菘蓝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 |
| 2.1.3 化合物化学结构鉴定 |
| 2.1.4 实验部分 |
| 第二节 马蓝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
| 2.2.1 概述 |
| 2.2.2 马蓝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 |
| 2.2.3 化合物化学结构鉴定 |
| 2.2.4 实验部分 |
| 第三章 菘蓝药用部位指纹图谱分析及与马蓝的比较研究 |
| 第一节 概述 |
| 第二节 菘蓝药用部位指纹图谱的研究 |
| 3.2.1 仪器与试剂 |
| 3.2.2 样品及产地 |
| 3.2.3 分析方法的建立 |
| 3.2.4 指纹图谱的测定 |
| 3.2.5 指纹图谱的方法学考察 |
| 3.2.6 指纹图谱部分技术参数的确定 |
| 第三节 菘蓝指纹图谱相似度计算 |
| 3.3.1 相似度计算原理及公式 |
| 3.3.2 相似度计算结果 |
| 第四节 菘蓝药用部位与马蓝药用部位指纹图谱的比较 |
| 第四章 菘蓝和马蓝药用部位的形态组织研究 |
| 第一节 菘蓝和马蓝药材的性状 |
| 4.1.1 实验材料 |
| 4.1.2 实验方法 |
| 4.1.3 实验结果 |
| 第二节 菘蓝和马蓝药用部位的显微结构研究 |
| 4.2.1 仪器和材料 |
| 4.2.2 实验方法 |
| 4.2.3 实验结果 |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 5.1 菘蓝根、马蓝根化学成分研究 |
| 5.2 菘蓝药用部位指纹图谱的研究 |
| 5.3 菘蓝和马蓝药用部位的形态组织研究 |
| 5.4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