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佳,项斌伟,陈书明,辛嘉英,张建新,王倩倩,卫阳,陈亚伟[1](2021)在《好食脉孢菌与红酵母协同发酵醋糟的营养价值研究》文中指出为提高醋糟中蛋白质及类胡萝卜素含量,本试验首先在醋糟培养基中接种高产类胡萝卜素的好食脉孢菌,同时以接种等量、经过高压灭菌的好食脉孢菌种子液为对照,30℃发酵96 h,测定发酵过程中木聚糖酶和纤维素酶的动态变化,并测定发酵产物营养成分的变化。然后,在上述试验组的发酵产物中接种红酵母种子液8 mL,同时以接种8 mL经高压灭菌的红酵母种子液为对照,30℃协同发酵96 h,再测定发酵产物营养成分的变化。结果显示:好食脉孢菌发酵醋糟产纤维素酶及木聚糖酶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发酵72 h时纤维素酶活性达最大值(17.2 U/g),发酵48 h时木聚糖酶活性达最大值(106.3 U/g);好食脉孢菌发酵及好食脉孢菌和红酵母协同发酵均使发酵底物重量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好食脉孢菌发酵醋糟组的粗蛋白质(CP)含量、真蛋白质(TP)含量、还原糖含量均升高(P<0.01),而粗脂肪(EE)含量、总糖含量均降低(P<0.01),尤其是类胡萝卜素含量较对照组提高了27.6倍;与对照组相比,红酵母和好食脉孢菌协同发酵醋糟组CP含量、TP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均升高(P<0.01),而EE含量、还原糖含量和总糖含量均降低(P<0.01),粗灰分(Ash)含量升高(P<0.05)。结果表明,好食脉孢菌发酵醋糟产酶使发酵产物中还原糖含量极显着升高,而后者又为红酵母发酵提供了偏好碳源,使醋糟发酵产物中蛋白质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进一步提高。
孙轶男[2](2020)在《好食脉孢菌固态发酵麸皮产类胡萝卜素功能性饲料》文中研究说明麸皮作为农业生产的副产品,具有产量高来源广的特点,但麸皮本身纤维含量高,用作饲料不易消化。因此利用微生物发酵的方法可提高麸皮中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和膳食纤维,酚酸等营养物质的释放率,使之成为具有附加价值的功能性饲料。本文以好食脉孢菌作为发酵菌种,通过固态发酵生产含类胡萝卜素的功能性饲料,以类胡萝卜素产量为优化指标,分别对培养基条件和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采用开放式发酵制备含类胡萝卜的功能性饲料块,选取诱导子进一步提升类胡萝卜素产量,从而获得高营养价值,饲用效果佳的发酵饲料。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对好食脉孢菌发酵麸皮产类胡萝卜素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最佳优化条件为250 mL锥形瓶中加入12.50 g麸皮,KH2PO4 0.025 g,MgSO4添加量为麸皮质量的0.2%,豆渣添加量为麸皮质量的2%,培养基含水量为85%(w/v),接种量为15%(w/v),在30℃培养96 h,优化后类胡萝卜素产量达到147.38μg/g。(2)在无菌固态发酵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采用开放式发酵的方法对饲料块的发酵条件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表明饲料块的接种量为20%,含水量85%,饲料块比重为0.15 g/cm3,添加2%的糖蜜(w/v),发酵6 d,获得较高类胡萝卜素产量。依据响应面优化结果和实际生产情况,获得饲料块发酵条件为接种量19%,含水量87%,饲料块比重0.16 g/cm3,发酵时间6 d。与无菌发酵相比,开放式发酵中水分蒸发速度快,能被菌种利用水分减少,且饲料块相对质密,透气性差,因此类胡萝卜素产量有所下降,在此条件下类胡萝卜素产量为66.38μg/g。在发酵饲料块优化后的条件下,通过红酵母作为诱导子使类胡萝卜素产量提高57.57%,酿酒酵母作诱导子类胡萝卜素产量提高13.13%。因此,对红酵母作为诱导子做进一步研究,研究发现在培养基中加入高温灭菌后不具有生物活性的红酵母细胞匀浆作为诱导子,其细胞壁含有的多糖,单糖成分,以及部分胞内物质,使类胡萝卜素产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提高29.76%。以高温灭菌无细胞活性的红酵母匀浆作为诱导子,将浓度为2 g/mL诱导子,加入麸皮质量32 g,体积200 cm3的饲料块时,与对照组类胡萝卜素产量相比提高57.20%。在饲料块发酵的48 h时加入诱导子,获得的类胡萝卜素产量与对照组比提高25.91%。(3)通过对发酵饲料块反应前后的营养成分对比分析,好食脉孢菌发酵麸皮饲料块的粗纤维总量降低19.45%。同时通过纤维素酶,木质素酶的降解,还原糖含量提高了2倍(包括糖蜜中的还原糖含量),可溶性膳食纤维提高了1倍。培养基中生物量增加了1.6倍,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51.05%,粗蛋白含量提高46.15%。酚酸在阿魏酸酯酶和木聚糖酶的协同作用下得以释放,测得游离酚酸含量相较发酵前增加了62.10%。以上结果表明,好食脉孢菌发酵麸皮产功能性饲料块,可高产类胡萝卜素、还原糖、粗蛋白、可溶性蛋白、酚酸、可溶性性膳食纤维含量均有显着提高。综上所述,好食脉孢菌固态发酵麸皮获得含类胡萝卜素的功能性饲料具有应用意义,可用于发酵饲料的开发生产。
宋钰[3](2020)在《谷氨酸渣对肉牛常见饲料瘤胃有效降解率和小肠消化率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谷氨酸渣替代豆粕对秦川肉牛瘤胃发酵指标、血液生化指标、饲料瘤胃有效降解率和小肠消化率的影响,为谷氨酸渣在肉牛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依据。作为浓缩糖蜜发酵液(CMS)的固体颗粒,谷氨酸渣中含有丰富的菌体蛋白和腐殖酸。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作为畜禽蛋白质饲料的潜力。试验以5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和3头装有永久性十二指肠瘘管的秦川肉牛为试验动物,分为4期,每期30天(其中预饲期15天,正试期15天),每期分别饲喂不同水平谷氨酸渣添加量的日粮(即第一期(0%),第二期(1.5%),第三期(3.0%),第四期(4.5%))。在每期试验中,采用尼龙袋法测定18种肉牛常见饲料(苜蓿干草、小麦麦秸、玉米秸秆、玉米青贮、谷草、稻草、玉米粉、压片玉米、蒸煮玉米、麦麸、白酒糟、啤酒糟、果渣、醋糟、菌糠、豆粕、菜粕、棉粕)的干物质(DM)、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的不同时间段内(6,12,24,36,48h)瘤胃降解率的变化;采用移动尼龙袋法测定这18种饲料的干物质(DM)和粗蛋白(CP)的小肠消化率的变化。采集瘤胃液测定其p H、氨态氮和微生物蛋白含量,采集血样进行血液生化指标测定。研究取得以下结果:(1)添加谷氨酸渣有助于提高苜蓿干草、玉米青贮、谷草、稻草、白酒糟、啤酒糟、醋糟、菜籽粕DM的有效降解率(P<0.05);有助于提高苜蓿干草、小麦麦秸、玉米青贮、谷草、菌糠、压片玉米、蒸煮玉米、麦麸、醋糟、豆粕、棉粕CP的有效降解率(P<0.05);有助于提高小麦麦秸、玉米秸秆、玉米青贮、稻草、蒸煮玉米、麦麸、果渣、醋糟、菜粕NDF的有效降解率(P<0.05);有助于提高苜蓿干草、小麦麦秸、玉米秸秆、玉米青贮、谷草、压片玉米、麦麸ADF的有效降解率(P<0.05);其中以3.0%谷氨酸渣添加量为最佳。(2)18种常见饲料各组瘤胃降解残渣DM小肠降解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且18种常见饲料DM小肠降解率均小于CP小肠降解率。压片玉米CP试验Ⅱ组小肠消化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蒸煮玉米CP试验Ⅰ、Ⅱ组小肠消化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麦麸CP试验Ⅰ、Ⅱ、Ⅲ组小肠消化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豆粕CP试验Ⅱ组小肠消化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菜粕CP试验Ⅱ组小肠消化率显着高于对照组、试验Ⅰ、Ⅲ组(P<0.05)。(3)随着谷氨酸渣替代量的增加,牛瘤胃液的p H升高,但各组间p H差异不显着(P>0.05)。瘤胃液氨态氮浓度降低,且对照组显着高于试验Ⅱ、Ⅲ组(P<0.05)。微生物蛋白含量增加,且试验Ⅱ、Ⅲ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Ⅰ组,试验Ⅱ组显着高于试验Ⅲ组。丙酸含量试验Ⅱ、Ⅲ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Ⅱ组显着高于试验Ⅲ组(P<0.05)。乙酸与丙酸比试验Ⅱ组显着低于其他3组(P<0.05),试验Ⅲ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4)试验Ⅱ组肉牛血液中碱性磷酸酶含量显着高于其他三组,对照组、试验Ⅰ组肉牛血液中碱性磷酸酶含量显着高于试验Ⅲ组(P<0.05),而对照组、试验Ⅰ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其他各项血液生化指标在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综上,添加谷氨酸渣替代日粮中部分豆粕可以提高多种常用饲料瘤胃有效降解率;可以提高多种精饲料的CP小肠消化率。可以显着降低瘤胃内氨态氮浓度,显着提高微生物蛋白含量,提升丙酸含量,降低乙酸与丙酸比,改善瘤胃内环境;可以增强秦川肉牛血浆中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提高秦川牛肌体健康水平。谷氨酸渣替代豆粕可以显着提升秦川肉牛饲料消化情况,同时显着降低饲料成本,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4.5%替代量以内,谷氨酸渣可以代替豆粕作为蛋白质饲料,且最佳替代量为3%。
周艳,周晓容[4](2019)在《非常规发酵饲料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非常规饲料的开发为保障我国畜牧业原料替代性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而生物发酵技术的发展则为非常规饲料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这对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区域布局和生态环境,完善饲料工业体系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总结了几类非常规发酵饲料的营养价值及饲喂价值,以期为非常规饲料资源的有效加工及其在养猪生产中的合理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周冠男,陈琳,郑涛,周政忠,袁浩然[5](2019)在《醋糟与猪粪、鸡粪不同配比的厌氧共消化产气潜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难降解废弃物——醋糟为原料,通过与猪粪、鸡粪进行混合厌氧发酵,试验了在中温(37℃)不同配比下的厌氧发酵情况。试验发现:醋糟与猪粪最佳试验组的挥发性固体(VS)含量配比为1∶3,最终累积甲烷产量为286.51 mL·g-1VS,稳定阶段的平均协同增益产气率为7.71%;醋糟与鸡粪最佳试验组的挥发性固体含量配比为1∶3,累积甲烷产量为312.57 mL·g-1VS,稳定阶段的平均协同增益产气率为2.8%。结果表明醋糟与猪粪、鸡粪混合厌氧发酵具有良好的发酵潜力,以及较高的物料协同性,可以使用该方法有效处理醋糟。
丁娜[6](2019)在《酿酒葡萄皮渣对绵羊生长性能、消化代谢和能量沉积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旨在研究酿酒葡萄皮渣的营养价值及其作为肉羊粗饲料资源的可行性,并以添加不同比例WGP日粮饲喂绵羊,研究WGP对绵羊的生长性能、消化代谢及能量沉积的影响。采集山西晋中地区WGP、醋糟和酒糟,利用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模型测定营养成分并进行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组分的剖分,同时利用尼龙袋法测定瘤胃降解参数。选取30只杜×寒杂交育肥公羔(体重30.0±0.71 kg,日龄140±11 d),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日粮配方以不同水平的WGP(风干基础)分组:未添加WGP(对照组);添加10%的WGP(10WGP组);添加20%的WGP(20WGP组)。试验末期进行消化代谢和呼吸产热测定。试验结果:1)WGP中可溶性粗蛋白和非蛋白氮及酸性洗涤木质素和不可利用碳水化合物均显着高于其他两种(P<0.05);WGP干物质、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有效降解率显着高于醋糟(P<0.05)。2)10WGP组平均日增重极显着高于其他两组(P<0.001),饲料转化率显着高于20WGP组(P<0.05),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10WGP组尿嘌呤衍生物排泄量、微生物蛋白、小肠可消化日粮蛋白和代谢蛋白供应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3)20WGP组有机物、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WGP组的代谢能摄入量和产热量以及碳水化合物氧化和脂肪氧化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10WGP组的发酵产热和脂肪沉积量显着高于其他两组(P<0.05)。利用能量平衡法和C-N平衡法所测得的总沉积量,10WGP组均显着高于其他两组(P<0.05)。综上所述,WGP可开发为绵羊非常规饲料。绵羊日粮中添加WGP,提高了绵羊的ADG、MP供应量及能量沉积量,其中WGP最佳添加量为10%。
王海洋,王春云,耿安红,韦仁权,王志春,杨华,孙星星,陈建平,王永慧,王为,施庆华,孙艳茹[7](2017)在《不同混配醋糟基质对设施蔬菜育苗和生长及土传病害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以当地酿醋工业废弃物醋糟为主要材料,与草炭、蛭石等按不同比例复配成7种不同基质,分析比较不同基质的理化性状,并研究其对穴盘、盆栽黄瓜苗生长及黄瓜枯萎病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纯醋糟基质由于颗粒粗、通气孔隙大,栽培黄瓜效果不佳,但醋糟与草炭、蛭石等颗粒细小的材料混配后,栽培效果得到提高;按醋糟∶草炭∶蛭石=3∶1∶1比例配制的基质对黄瓜育苗与栽培效果最好,其次为醋糟∶草炭=3∶1、醋糟∶草炭∶蛭石=1∶1∶1,其余混配基质栽培效果较差。
邓永平,辛嘉英,郑洛昀,刘晓兰,艾瑞波,郭建华[8](2016)在《微生物发酵醋糟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醋糟是酿醋的下脚料,其酸性大、腐烂慢,易污染环境。通过现代生物发酵技术,可以变废为宝,既可减少醋糟对环境的污染,又可实现醋糟资源的再利用。该文介绍了醋糟在发酵饲料、酶、益生菌、能源制备和有机肥生产方面的研究进展,从而为醋糟资源的研发提供参考和依据。
姚淑姣[9](2016)在《醋糟和粉煤灰对苏打盐碱土的改良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盐碱土含盐量高,碱性,有机质含量低,土粒高度分散,透气透水性差,不利于植物生长。在我国,盐碱土分布广,面积大,且在不断加剧和扩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其改良和治理漫长而艰难。近年来,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利用工业废弃物治理盐碱土是逐渐成为研究热点。醋糟是制醋业产生的副产品,其质地疏松多孔,偏酸性,富含有机质;粉煤灰主要产生于火力发电厂,富含多种植物所需的养分和矿质元素,为细颗粒状。这两种物质在山西省产量高,利用率低,处理难,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本研究将探讨醋糟和醋糟+粉煤灰两种物质对盐碱土的改良效果,以期为醋糟和粉煤灰的再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本试验通过高粱的苗期栽培效果筛选醋糟、醋糟+粉煤灰混合物在盐碱土中的添加比例,再以盐碱土为对照,醋糟、醋糟+粉煤灰、牛粪、草炭为处理,通过温室桶栽栽培试验,对改良后土壤的理化性状和作物生长状况测定分析,对不同改良物质的改良效果进行比较,得到结果如下:1、通过高粱苗期出苗率、叶面积、株高、干重、K+/Na+及叶绿素的隶属函数分析可得,苏打盐碱土中醋糟、醋糟+粉煤灰的最适混配比例均为10%。2、4种改良物质对苏打盐碱土的改良效果如下:(1)通过对改良后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和气水比隶属函数的分析可得,不同改良物质对苏打盐碱土物理性状改良的排序为:醋糟>草炭>醋糟+粉煤灰>牛粪>CK。(2)4种改良物质改良后土壤碱解N含量排序为:牛粪>醋糟>草炭>醋糟+粉煤灰>CK;速效P排序为:牛粪>醋糟+粉煤灰>草炭>醋糟>CK;速效K排序为:醋糟>醋糟+粉煤灰>牛粪>草炭>CK。(3)通过对土壤pH、CEC、交换性Na+、ESP、水溶性盐、Mg2+、Ca2+、(CO3)2-和(HCO3)-的隶属函数分析可得,4种改良物质对苏打盐碱土盐碱地表征性状改良效果顺序为:醋糟+粉煤灰>醋糟>牛粪>草炭>CK。(4)通过对高粱株高、茎粗、叶数、穗长、千粒重、单穗重、干物质量和根干重进行隶属函数分析可知,4种改良物质对高粱生长状况的改良效果排序为:牛粪>醋糟+粉煤灰>草炭>醋糟>CK。综上所述,醋糟和醋糟+粉煤灰可以作为苏打盐碱土改良物质,其改良效果上与传统改良物质牛粪和草炭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也有一些不足,其中醋糟在改良盐碱土物理性状、速效K和盐碱地表征性状方面效果优于传统改良物质牛粪和草炭;醋糟+粉煤灰对盐碱土盐碱地表征性状改良效果最好,对盐碱土物理性状上达到平均水平,但另一方面,醋糟和醋糟+粉煤灰在提高苏打盐碱土碱解N、速效P方面效果差,种植的高粱产量偏低。
王晓力,王帆,孙尚琛,王永刚,李想,王春梅,朱新强,孙启忠[10](2016)在《多菌种协同发酵啤酒糟渣和苹果渣生产蛋白饲料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苹果渣和啤酒糟为发酵基质,利用里氏木霉、黑曲霉、产朊假丝酵母为发酵菌种,采用单因素3验和正交试验对固态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并对发酵饲料品质进行了评定,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探究了微生物在固态发酵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最佳的基质配比为11,3种微生物配比为111,接种量为8%,含水量、发酵温度和时间分别为60%,35℃和48 h,在此条件下,发酵后饲料中粗蛋白含量提高34.52%,酸性和中性纤维素含量分别降低22.93%和9.08%。饲料品质良好,无结块,伴有淡淡的酸香味和苹果醇香味。尼龙袋瘘管羊瘤胃消化试验表明,72 h后粗蛋白、酸性和中性纤维素消化率分别为79.78%、51.96%和39.88%。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破坏了饲料结晶区表面结构,纤维素分子无定形区消失,大量酵母细胞分布在饲料表面,汲取养分生长繁殖成为高蛋白饲料。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好食脉孢菌培养基与种子液制备 |
| 1.3 红酵母培养基与种子液制备 |
| 1.4 试验设计及过程 |
| 1.4.1 好食脉孢菌发酵醋糟 |
| 1.4.2 好食脉孢菌和红酵母协同发酵醋糟 |
| 1.4.3 纤维素酶及木聚糖酶活性的测定 |
| 1.4.4 营养成分含量的测定 |
| 1.5 数据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醋糟发酵过程观察 |
| 2.2 好食脉孢菌发酵醋糟产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活性动态变化 |
| 2.3 醋糟发酵前后营养成分含量变化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课题背景 |
| 1.2 麸皮 |
| 1.2.1 麸皮资源利用现状 |
| 1.2.2 麸皮的营养成分 |
| 1.2.3 麸皮的饲用价值 |
| 1.3 固态发酵饲料的研究进展 |
| 1.3.1 固态发酵技术 |
| 1.3.2 固态发酵发酵糟渣类饲料的研究进展 |
| 1.4 开放式固态发酵 |
| 1.4.1 固态发酵饲料块的研究进展 |
| 1.5 好食脉孢菌固态发酵麸皮的研究进展 |
| 1.5.1 好食脉孢菌 |
| 1.5.2 好食脉孢菌产类胡萝卜素的相关研究 |
| 1.6 类胡萝卜素的研究现状 |
| 1.6.1 类胡萝卜素的提取 |
| 1.6.2 微生物产类胡萝卜素研究现状 |
| 1.6.3 类胡萝卜素在养殖业的应用前景 |
| 1.7 课题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
| 1.7.1 主要研究内容 |
| 1.7.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2 好食脉孢菌固态发酵麸皮提高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条件优化 |
| 2.1 引言 |
| 2.2 实验材料 |
| 2.2.1 菌种 |
| 2.2.2 实验材料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培养基的制备 |
| 2.3.2 好食脉孢菌发酵麸皮培养基条件优化 |
| 2.3.3正交实验 |
| 2.3.4 发酵条件优化单因素试验 |
| 2.3.5 类胡萝卜素的定性定量分析 |
| 2.3.6 类胡萝卜素含量测定 |
| 2.3.7 数据处理分析 |
| 2.4 结果与讨论 |
| 2.4.1 类胡萝卜素提取物定性分析 |
| 2.4.2 类胡萝卜素定量分析 |
| 2.4.3 培养基条件优化 |
| 2.4.4 好食脉孢菌发酵麸皮产类胡萝卜素培养基优化正交试验 |
| 2.4.5 发酵条件优化 |
| 2.5 本章小结 |
| 3 制备含类胡萝卜素饲料块的条件研究 |
| 3.1 引言 |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 3.2.1 菌种 |
| 3.2.2 实验材料 |
| 3.3 实验方法 |
| 3.3.1 好食脉孢菌发酵饲料块操作流程 |
| 3.3.2 培养基的制备 |
| 3.3.3 菌悬液的制备 |
| 3.3.4 开放式固态发酵 |
| 3.3.5 饲料块条件优化单因素试验 |
| 3.3.6 饲料块的响应面优化试验 |
| 3.3.7 诱导子诱导分析 |
| 3.3.8 类胡萝卜素含量测定 |
| 3.3.9 数据处理分析 |
| 3.4 结果与讨论 |
| 3.4.1 饲料块发酵的单因素结果 |
| 3.4.2 响应面分析优化饲料块工艺 |
| 3.4.3 诱导子诱导结果分析 |
| 3.5 本章小结 |
| 4 好食脉孢菌发酵麸皮饲料块对麸皮营养成分的影响 |
| 4.1 引言 |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 4.2.1 菌种 |
| 4.2.2 实验材料 |
| 4.3 实验方法 |
| 4.3.1 培养基的制备 |
| 4.3.2 菌体生物量的测定 |
| 4.3.3 粗纤维的检测 |
| 4.3.4 还原糖的测定 |
| 4.3.5 可溶性蛋白的检测 |
| 4.3.6 粗蛋白含量的测定 |
| 4.3.7 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测定 |
| 4.3.8 酚酸的检测 |
| 4.3.9 数据统计分析 |
| 4.4 结果与讨论 |
| 4.4.1 标准曲线 |
| 4.4.2 好食脉孢菌固态发酵麸皮营养成分变化结果 |
| 4.5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谷氨酸渣 |
| 1.2 谷氨酸渣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 |
| 1.3 瘤胃降解率和小肠消化率的研究概况 |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地点 |
| 2.2 试验动物及材料 |
| 2.3 试验设计 |
| 2.4 饲养管理 |
| 2.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 2.6 计算方法 |
| 2.7 统计分析 |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 3.1 结果与分析一 |
| 3.1.1 谷氨酸渣替代豆粕对肉牛常见饲料DM降解率的影响 |
| 3.1.2 谷氨酸渣替代豆粕对肉牛常见饲料CP降解率的影响 |
| 3.1.3 谷氨酸渣替代豆粕对肉牛常见饲料NDF降解率的影响 |
| 3.1.4 谷氨酸渣替代豆粕对肉牛常见饲料ADF降解率的影响 |
| 3.1.5 讨论一 |
| 3.1.6 小结一 |
| 3.2 结果与分析二 |
| 3.2.1 谷氨酸渣对秦川肉牛对常见饲料小肠降解率的影响 |
| 3.2.2 讨论二 |
| 3.2.3 小结二 |
| 3.3 结果与分析三 |
| 3.3.1 谷氨酸渣对秦川肉牛瘤胃发酵指标的影响 |
| 3.3.2 讨论三 |
| 3.3.3 小结三 |
| 3.4 结果与分析四 |
| 3.4.1 谷氨酸渣替代豆粕对肉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 3.4.2 讨论四 |
| 3.4.3 小结四 |
| 第四章 研究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1 发酵糟渣类饲料 |
| 1.1 营养价值评价 (见表1) |
| 1.2 饲用价值评价 |
| 2 发酵饼粕类非常规饲料资源 |
| 2.1 营养价值评价 (见表2) |
| 2.2 饲喂价值评价 |
| 3 发酵农作物秸秆类饲料 |
| 3.1 营养价值评价 (见表3) |
| 3.2 饲用价值评价 |
| 4 发酵林业副产品类饲料 |
| 4.1 营养价值评价 (见表4) |
| 4.2 饲喂价值评价 |
| 5 展望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原料 |
| 1.1.1 发酵原料 |
| 1.1.2 接种物 |
| 1.2 试验方法 |
| 1.3 试验装置 |
| 1.4 检测方法 |
| 1.5 数据处理 |
| 2 结果与讨论 |
| 2.1 醋糟与猪粪混合厌氧发酵 |
| 2.1.1 产甲烷速率及甲烷含量的变化规律 |
| 2.1.2 累积产甲烷量及其协同增益产气率 |
| 2.2 醋糟与鸡粪混合厌氧发酵 |
| 2.2.1 产甲烷速率及甲烷含量的变化规律 |
| 2.2.2 累积产甲烷量及其协同增益产气率 |
| 3 结论与建议 |
| 摘要 |
| 第一章 综述 |
| 1 肉羊产业现状 |
| 2 酿酒葡萄皮渣的研究进展 |
| 2.1 酿酒葡萄皮渣的现状 |
| 2.2 酿酒葡萄皮渣的营养成分 |
| 2.3 酿酒葡萄皮渣的多酚类化合物 |
| 2.4 酿酒葡萄皮渣的工业应用 |
| 2.5 酿酒葡萄皮渣的畜牧产业应用 |
| 3 饲料评定的方法及进展 |
| 4 能量代谢的研究进展 |
| 4.1 直接测热法 |
| 4.2 间接测热法 |
| 5 研究意义和目的 |
| 6 研究内容 |
| 7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应用康奈尔净碳水化合-蛋白质体系和瘤胃降解特性比较3种糟渣粗饲料的营养价值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动物与日粮 |
| 1.3 试验方法 |
| 1.4 统计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三种糟渣饲料的营养成分 |
| 2.2 三种粗饲料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组分的剖分 |
| 2.3 三种糟渣饲料干物质和粗蛋白瘤胃降解规律 |
| 2.4 三种粗饲料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瘤胃降解规律 |
| 3 讨论 |
| 3.1 糟渣饲料的营养成分 |
| 3.2 三种糟渣饲料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组分的剖分 |
| 3.3 三种糟渣饲料干物质和粗蛋白瘤胃降解规律 |
| 3.4 三种糟渣饲料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瘤胃降解规律 |
| 4 小结 |
| 第三章 酿酒葡萄皮渣对绵羊的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以及微生物蛋白合成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动物与日粮 |
| 1.2 试验方法 |
| 1.3 统计分析 |
| 2 结果 |
| 2.1 酿酒葡萄皮渣的营养组分及降解参数 |
| 2.2 三种日粮对绵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
| 2.3 三种日粮对绵羊瘤胃降解特性的影响 |
| 2.4 三种日粮对绵羊代谢蛋白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酿酒葡萄皮渣的营养组分及降解参数 |
| 3.2 三种日粮对绵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
| 3.3 三种日粮对绵羊瘤胃降解特性的影响 |
| 3.4 三种日粮对绵羊代谢蛋白的影响 |
| 4 小结 |
| 第四章 酿酒葡萄皮渣对绵羊能量沉积和底物氧化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动物与日粮 |
| 1.2 试验方法 |
| 1.3 统计分析 |
| 2 结果 |
| 2.1 三种日粮对绵羊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 2.2 三种日粮对绵羊能量平衡的影响 |
| 2.3 三种日粮对绵羊底物氧化的影响 |
| 2.4 三种日粮对绵羊C-N平衡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三种日粮对绵羊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 3.2 三种日粮对绵羊能量平衡的影响 |
| 3.3 三种日粮对绵羊底物氧化的影响 |
| 3.4 三种日粮对绵羊C-N平衡的影响 |
| 4 小结 |
| 全文结论 |
| 参考文献 |
| Abstract |
| 附录 |
| 致谢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1.3 调查统计方法 |
| 1.3.1 不同混配醋糟基质的理化性质 |
| 1.3.2 穴盘苗生理指标 |
| 1.3.3 盆栽植株枯萎病病原菌接种与病情指数及生理指标 |
| 1.3.3. 1 盆栽植株枯萎病病原菌的培养与接种 |
| 1.3.3. 2 盆栽植株枯萎病病情指数及生理指标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混配醋糟基质的基本理化性状 |
| 2.1.1 不同混配醋糟基质的物理性质 |
| 2.1.2 不同混配醋糟基质的化学性质 |
| 2.2 不同混配醋糟基质穴盘黄瓜苗的栽培效果 |
| 2.2.1 不同混配醋糟基质穴盘黄瓜苗的生长状况 |
| 2.2.2 不同混配醋糟基质穴盘黄瓜苗的生长量 |
| 2.3 不同混配醋糟基质对盆栽黄瓜苗生长及枯萎病病情指数的影响 |
| 2.3.1 不同混配醋糟基质对盆栽黄瓜苗生长的影响 |
| 2.3.2 不同混配醋糟基质对盆栽黄瓜苗枯萎病的影响 |
| 3 结果与讨论 |
| 1 微生物发酵醋糟制备发酵饲料或微生态制剂 |
| 1.1 微生物发酵醋糟制备发酵饲料 |
| 1.2 微生物发酵醋糟产酶 |
| 1.3 微生物发酵醋糟生产活菌 |
| 2 用于发酵制备能源 |
| 2.1 发酵醋糟产甲烷 |
| 2.2 发酵醋糟产氢 |
| 3 利用醋糟生产有机肥 |
| 4 展望 |
| 摘要 |
| 前言 |
| 1 盐碱土的概况 |
| 1.1 盐碱土的定义 |
| 1.2 盐碱土的成因 |
| 1.3 我国盐碱土的分布 |
| 1.4 山西农用土壤的盐碱化概况 |
| 1.5 盐碱土的危害 |
| 1.6 盐碱土的改良与治理 |
| 1.6.1 排水改良法 |
| 1.6.2 化学改良法 |
| 2 醋糟利用现状 |
| 2.1 山西醋糟的生产现状 |
| 2.2 山西醋糟的处理现状 |
| 3 山西粉煤灰的概况 |
| 3.1 粉煤灰的概况 |
| 3.2 粉煤灰的研究现状 |
| 3.2.1 粉煤灰的理化性质 |
| 3.2.2 粉煤灰的利用方式 |
| 3.3 山西粉煤灰的处理现状 |
| 4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 4.1 研究内容 |
| 4.1.1 幼苗栽培试验 |
| 4.1.2 温室桶栽试验 |
| 4.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4.3 创新点 |
| 4.4 技术路线 |
| 第一章 醋糟、醋糟+粉煤灰与苏打盐碱土的最佳配比筛选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1.3 测定项目及测定方法 |
| 1.4 数据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添加比例的醋糟对苏打盐碱土栽培效果的改良 |
| 2.1.1 不同醋糟添加量对高粱幼苗出苗率及生长指标的影响 |
| 2.1.2 不同醋糟添加量对高粱幼苗叶片K~+/Na~+的影响 |
| 2.1.3 不同醋糟添加量对高粱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 2.1.4 不同醋糟添加量对高粱幼苗生长影响的隶属函数分析 |
| 2.2 不同醋糟+粉煤灰(1:1)添加量对盐碱土栽培效果的改良 |
| 2.2.1 醋糟+粉煤灰不同配比下对苏打盐碱土中高粱幼苗出苗率及生长指标的影响 |
| 2.2.2 不同醋糟+粉煤灰添加量对苏打盐碱土中高粱幼苗K~+/Na~+的影响 |
| 2.2.3 不同醋糟+粉煤灰添加量对高梁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 2.2.4 不同醋糟+粉煤灰添加量下高粱幼苗生长指标的隶属函数分析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二章 不同改良物质对苏打盐碱土的改良效果 |
| 1 材料和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1.3 测定项目及测定方法 |
| 1.3.1 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 |
| 1.3.2 土壤肥力指标的测定 |
| 1.3.3 土壤盐碱地表征性状的测定 |
| 1.3.4 高粱生长状况的测定 |
| 1.3.5 高粱产量指标的测定 |
| 1.4 数据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处理对苏打盐碱土物理性质的影响 |
| 2.1.1 不同处理对苏打盐碱土容重的影响 |
| 2.1.2 不同处理对苏打盐碱土孔隙度的影响 |
| 2.1.3 不同处理对苏打盐碱土气水比的影响 |
| 2.1.4 隶属函数分析 |
| 2.1.5 相关性分析 |
| 2.2 不同处理对土壤肥力性状的影响 |
| 2.2.1 不同处理对土壤碱解N的影响 |
| 2.2.2 不同处理对土壤速效P的影响 |
| 2.2.3 不同处理对土壤速效K的影响 |
| 2.3 不同处理对土壤盐碱地表征性状的影响 |
| 2.3.1 不同处理对苏打盐碱土pH的影响 |
| 2.3.2 不同处理对苏打盐碱土CEC、交换性Na~+及碱化度(ESP)的影响 |
| 2.3.3 不同处理对苏打盐碱土水溶性盐的影响 |
| 2.3.4 不同处理下苏打盐碱土盐碱地表征性状隶属函数分析 |
| 2.3.5 相关性分析 |
| 2.4 不同处理对高粱生长指标的影响 |
| 2.5 不同处理对高粱生产指标的影响 |
| 2.6 不同改良物质对高粱生长状况改良效果的综合评价 |
| 2.7 相关性分析 |
| 3 讨论 |
| 3.1 改良物质对苏打盐碱土物理性状的改良效果 |
| 3.2 改良物质对苏打盐碱土碱解N、速效K和有效P的影响 |
| 3.3 改良物质对苏打盐碱土盐碱地表征性状的影响 |
| 3.4 改良物质对高粱生长指标及产量指标的影响 |
| 3.5 改良措施的进一步研究 |
| 4 小结 |
| 第三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Abstract |
| 致谢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1.1 试验原料 |
| 1.1.2 供试菌株 |
| 1.1.3 培养基 |
| 1.2 试剂与仪器 |
| 1.3 试验方法 |
| 1.3.1 固态发酵工艺流程 |
| 1.3.2 单因素发酵试验 |
| 1.3.2.1 固态发酵复合菌种组合的确定 |
| 1.3.2.2 固态发酵基质配比的确定 |
| 1.3.2.3 初始水分含量的确定 |
| 1.3.2.4 发酵时间的确定 |
| 1.3.2.5 发酵温度的确定 |
| 1.3.2.6 接种量的确定 |
| 1.3.3 正交试验 |
| 1.3.4 分析方法 |
| 1.3.5 体外消化试验 |
| 1.3.6 扫描电镜结构表征 |
| 1.3.7 发酵饲料质量评价 |
| 1.3.8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发酵原料营养成分分析 |
| 2.2 单因素试验结果 |
| 2.2.1 发酵基质复合比例的确定 |
| 2.2.2 发酵菌株的选择 |
| 2.2.3 初始水分含量的确定 |
| 2.2.4 发酵时间的确定 |
| 2.2.5 发酵温度的确定 |
| 2.2.6 接种量的确定 |
| 2.3 正交试验 |
| 2.4 体外消化试验 |
| 2.5 发酵前后饲料表面形态结构表征 |
| 2.6 发酵饲料营养价值评定 |
| 3 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