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欣[1](2021)在《英语背景留学生习得汉语进行体偏误研究 ——基于英汉进行体异同的统计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孙剑奇[2](2021)在《塞林格笔下的美国中产阶级生存困境》文中提出美国作家J.D.塞林格较有影响力的作品发表于20世纪中叶,即美国中产阶级发展的鼎盛时期。塞林格身为美国中产阶级的一员,生活在美国中产阶级发展的全盛期,他的作品揭露了美国中产阶级群体的生存困境。具体表现为:第一,二战给中产阶级带来的创伤无法磨灭,战争创伤隐藏在战后繁荣的表象背后,给个人命运造成深刻影响。通过对战争创伤的揭露,塞林格对战争的荒谬进行反思,体现了中产阶级的批判意识与民主意识。第二,战后美国经济飞速发展,中产阶级对物质与消费的欲望增加,催生了极端个人主义与享乐之风,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物质的丰裕与感情的匮乏形成鲜明对比。塞林格通过描写以婚恋关系为代表的畸形人际关系,表达了对真诚交流的呼吁。第三,塞林格将中产阶级青少年作为重要表现对象,揭露了青少年在家庭中与父母的冲突,表达了对工业化社会急功近利的家庭教育方式的反抗。塞林格笔下的美国中产阶级生存困境与20世纪中叶美国社会环境及塞林格的自身经历有密切关系。一方面,二战后美国逐步进入后工业社会,中产阶级规模不断扩大,成为美国社会发展的见证者与受益者。但急速扩大的中产阶级未能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倾向对他们产生了负面影响,大众文化的兴盛更使他们沉溺于欲望,这是塞林格作品中美国中产阶级生存困境的现实基础。另一方面,塞林格自身的战争创伤、曲折不幸的婚恋经历、艰难的成长历程是他笔下美国中产阶级生存困境的源泉,他笔下的中产阶级青年人物带有一定自传性质,塞林格借这些人物传达自己的批判意识,表达出对消费主义、大众流行文化的批判。塞林格在作品中也基于自身精神探索,提出了美国中产阶级生存困境的解决方式。他提倡用回归本真的沟通与爱的方式解决困境,并将东西方宗教思想进行有机融合,运用宗教救赎解决危机。同时在艺术上,塞林格对中产阶级生存困境的表达采用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结合的手法,在客观真实的笔法背后进行了实验性的创新,从而更注重体现人物的生存状况与精神生态,刻画出人的异化以及人与外界的对立。塞林格在作品中对美国中产阶级生存困境的揭露与解决在当今社会仍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陈光铭[3](2020)在《高一艺术生数学学习动机、情感情绪和态度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艺术生越来越严峻的高考形势,艺术培养的专门化,现代教育观的提倡,艺术生的数学培养问题亟待解决。针对高一艺术生群体,除了数学基础差之外,在数学学习动机、学习情感情绪、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特点,很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通过国内外文献梳理和问卷调查、访谈等实践研究,研究表明:高一艺术生数学动机处于中等水平,比文化生低,数学学习动机及其子维度认知性动机、成就动机和数学学习时间、数学学习成绩显着关联,数学观的36.7%转化为认知性动机,数学学习信念的66%转化成就性动机;高一艺术生数学情感情绪处于中等水平,比文化生低,男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情绪水平整体比女生高,自我效能感水平偏低,自我效能感与数学学习时间、数学学习成绩显着关联,数学焦虑的47.1%抵消情绪稳定性,外部动机的31.6%抵消情绪稳定性,同时外部动机的33.4%抵消数学学习责任感,认知性动机的41.394%转化为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的39.87%转化为自我效能感;高一艺术生数学学习态度处于积极水平,比文化生低,在三个年级数学学习态度水平最高,数学学习态度的子维度存在性别差异,数学学习责任感与年龄显着关联,成就性动机的11.3%和认知性动机的31.6%转化为数学观,同时成就性动机的33.7%和认知性动机的43.6%转化为数学学习信念,认知性动机的18.4%和成就性动机的26.7%转化为数学学习责任感,外部动机的18.9%抵消数学学习责任感,同时认知性动机的40.8%和成就性动机的31.3%转化为数学学习信念,外部动机的14.5%抵消数学学习信念。提出高一艺术生数学学习动机、情感情绪和态度培养建议。在数学学习动机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求知欲,提高认知性动机;降低学习难度,提高成就性动机;培养学习自主性,适当降低外部动机。在数学学习情感情绪方面:多种激励措施并举,提高自我效能感;创造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维持现有的数学焦虑水平;激励学生表达自己的学习感受,维持现有情绪稳定性水平。在数学学习态度方面:端正数学学习观念,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信念;认识学习的价值、降低外部压力,提高数学学习责任感;渗透数学文化及数学应用,维持现有数学观水平。
潘云璐[4](2020)在《社会新闻标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社会新闻标题为研究对象,从媒体和受众、标题与正文这两个角度分别总结了社会新闻标题的交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并分别阐述了交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的实现策略。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部分从媒体和受众关系的角度,分析了社会新闻标题的交际功能及实现策略。交际功能主要包括:信息功能,说服功能和引导功能。实现信息功能的主要策略有符号凸显策略,“主题+副题”策略,数字词、模糊语策略和语用预设策略。实现说服功能的主要策略有直接言语行为策略和间接言语行为策略。实现引导功能的主要策略有疑问代词策略、反语策略和评价词策略。第三部分从标题和正文关系的角度,分析了社会新闻标题的语篇功能及实现策略。语篇功能主要包括:概括功能、称名功能和吸引功能。实现概括功能的主要策略有成分删除策略,语义虚化策略,略语紧缩策略和标点使用策略。实现称名功能的主要策略有语义隐含策略,成分省略策略,成分易位策略和语词标记策略。实现吸引功能的主要策略有口语化策略,流行词策略,行业词策略,辞格策略,设悬策略,“问-答句”策略和直接引语策略。第四部分为结语,主要对本文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整理,指出文章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陈莉[5](2020)在《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考察中国百余年来的儿童文学发展,1949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70年来,中国儿童文学界一方面译介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和作品,一方面建构和创作本土儿童文学理论和作品,在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过程中,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走出了一条儿童文学发展的中国道路。本论文主要采用比较文学“接受——影响”的研究方法,探讨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论文实证性地描述这一过程,具体呈现译介的成果及其与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构和作品创作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揭示其中值得重视的历史经验。本论文共分七部分:绪论:简要说明选题的理由和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并对五四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史作一简述。第一章:评述“十七年”及“文革十年”时期在苏联儿童文学理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十七年”时期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及传播的概述。二是以儿童文学评论家兼作家陈伯吹为例,讨论“十七年”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结合当时的儿童文学作品,具体呈现外来影响在儿童文学创作中的表现,并以这一时期有较大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严文井和孙幼军的创作为例作深入探讨。四是以几部儿童小说为样本,探究揭示“文革十年”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的基本特征。第二章:评述1976年至1980年期间,“后苏式文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1976至1980年期间,在历史的惯性中译介外国儿童文学。二是“后苏式文论”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三是以科幻文学作家郑文光、叶永烈为例,讨论科幻儿童文学创作在挣脱历史惯性时发生的变化。第三章:评述改革开放初期(1981-1989年)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主要讨论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八十年代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和传播概述。二是以鲁兵、胡从经、洪汛涛、王泉根两代学者为例,讨论这一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以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周锐、冰波、柯岩和沈石溪等人的作品为例,讨论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受到的外来影响。第四章:评述改革开放进入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1990-1999年)期间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时期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和传播情况的概述。二是以汤锐、孙建江、王泉根、方卫平、朱自强、刘绪源、彭懿等七位青年学者为例,讨论1990-1999年期间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以孙幼军、秦文君、曹文轩、梅子涵、汤素兰、陈丹燕、彭懿和杨红樱两代儿童文学作家为例,讨论这一时期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受到的外来影响。第五章:本章以新世纪以来外国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为研究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以日本图画书理论家、编辑和出版人松居直先生的图画书理论为例,简要阐述这一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传播过程。二是从学者接受、儿童文学教材中的体现、原创图画书月刊的发展等方面着手,探究以松居直先生为代表的日本图画书理论对中国的影响。三是以第一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获奖作品为例,分析中国原创图画书发展的现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结语:在回顾70年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和影响的基础上,分析探究这一译介和影响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并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提出展望。总之,新中国成立后对苏联儿童文学理论的全方位译介及其影响,导致中国儿童文学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推动了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并由此改变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外在风貌。改革开放后对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为中国儿童文学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借鉴及影响,使得新时期以来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建构和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都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在绚烂的世界儿童文学地图中展示出中国儿童文学的独特性。因此,探究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及其影响,有助于我们理清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我们评判中国儿童文学的特征及意义,有助于我们总结历史经验,进而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
杨红薇[6](2020)在《新闻报道中的教师形象研究》文中认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社会进步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人们对教师形象有着什么样的认知,决定了教师的受尊重程度,影响着教师对于自身职业的热爱,更在极大程度地决定了社会与教师是否能够进行良性的互动,从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教师形象的获得,除了与其进行实际接触之外,更广泛的来源是媒介传递的信息,这不仅由于个体的生活具有局限性,更离不开传媒的迅猛发展,它以其无法比拟的覆盖能力迅速占领人们的视线,影响着人们对于教师形象的认知。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媒介所呈现出来的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播媒介基于自身意图,对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正是这种特点,决定了不同的传播媒介,基于自身不同的定位和目标取向,在对相同的群体进行报道时会呈现出较为不同的情况,也因此塑造了具有差异性的教师形象。本文正是基于这种背景,通过截取相同时间段内,由官方主办的《中国教育报》,以及国内影响力较大的综合性日报《南方都市报》中,所有关于符合要求的教师报道,来探讨两家报纸各自在报道主题、报道体裁、版面篇幅、报道形式以及报道倾向上的变化,并通过对比两家报纸在典型事件中的表现,来分析他们不同的报道特点。然后从内容分析所得出的数据出发,总结出当下媒介所呈现出来的几种最为主要的教师媒介形象、以及两家报纸在塑造这些形象时,不同的话语使用风格。最后基于以上的分析,对当下媒介在教师形象呈现上的表现进行反思,总结得出当下不同的报纸呈现的教师形象呈现差异化现象、有些报纸报道量较少以及报道主题单一,内容千篇一律等问题。并从国家政策制定层面、教师群体本身层面、传媒层面以及社会层面出发,探究这些问题产生的消极影响,最终提出可行性建议,为今后媒介对教师群体的报道提供新的思路,推动教师媒介形象得到更真实、全面、客观的呈现。
刘海洋[7](2019)在《现代汉语存在语义范畴研究》文中指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前提是能够感知事物的存在,因而有关事物存在性的认知成果也自然成为言语交际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认知经验是如何实现为具体的话语形式、进入表达领域的,是语言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本文关注的核心问题。全文共有六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明确了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思路、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等,为后续研究做了基础性工作。本文以阐释“人如何利用语言表达存在意义”为目标,尝试采用从意义到形式的研究路线,由人类普遍具有的、有关存在的认知基础和语义构成出发,建构存在语义范畴、明确其语言表征形式并概括出存在事件话语形式的生成机制。第二章对存在事件语义范畴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通过梳理以往研究成果我们发现,此前对存在意义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存在句研究中,由于须满足特定的形式特征才能被纳入到研究视野中,因而对存在意义的考察势必不能完全。因此,对存在意义的研究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切入:从语义范畴出发,穷尽式地搜索其可能的表达形式,讨论它们是如何映射在线性序列上的,从而为存在意义的表达找到一种更系统的解释。第三章尝试摆脱结构形式的桎梏,从事件语义视角出发,将存在看作事物“出现—存在—消失”这个连续变化过程中的一个静态事件,构建起存在事件语义范畴。该范畴反映了人们对事物与特定空间依附关系的认知,包含存在主体、存在空间、存在时间及存在方式四个要素。其中,存在主体和存在空间是范畴的必有要素,二者之间稳定的依附关系可以激活人们头脑中关于存在的知识,存在时间和存在方式附属于上述依附关系,共同参与范畴的建构。存在语义范畴是一个以典型成员为核心的原型范畴,具有静态性、持续性及附着性特征,它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关于存在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也制约了相关表达形式的选择。第四章阐述了论文的核心理论,区分了存在语义范畴的语言形式和话语形式。前者本质上是语言结构的所指,是能够表征整体存在事件的语言形式,语言层面上能够表征存在事件的语言单位是动词;而话语形式则是语言生成的符号系列,产生于语言形式同具体的指称对象的结合,其中典型成员是存在句,但同时也还可以体现为其他类型的话语形式。论文依据表征存在事件的不同方式为动词进行了分类,其中仅表征存在事件而不包含其他要素的是存在事件的一般表征形式;而动词如果在表征整体存在事件的同时蕴含了事件的方式、空间、时间或主体等其他要素,就成为了存在事件的特殊表征形式。此外,这些存在语义范畴的构成要素也各有其表征形式,它们同存在语义范畴的整体表征形式一样,是表达存在事件的“预备单位”,随时等待表达主体的调用。第五章讨论存在语义范畴映射在话语层面时可能形成的符号序列。存在主体和存在空间作为存在事件表达的必有要素必然会获得形式表征,以二者为参照可以将表达形式分为“空间先行”序列和“主体先行”序列两类,这些表达形式并不对应于特定句法结构,可以是存在句,也可以是主谓结构等其他形式;其中包含着一类特殊的定中短语,同样能够反映人们有关事物与空间关系的认知方式和表达规律,因而也是存在范畴在话语层面上的体现,因其结构形式与其他类别差异较大,我们将其列为“定中结构”类,以中心语语义类型为标准进行分类、单独讨论。第六章讨论存在语义范畴的话语生成机制。在现实交际中,话语生成始终处在一个动态的进程中,表达者会根据自身的交际需要进行“观察—激活—选择—实现”的认知操作,最终选择将特定的语言符号实现在线性序列上。制约话语形式选择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事件概括层级、认知可及性差异、突显手段以及语篇建构需求四个条件对表达存在事件的制约效应最为显着。我们结合具体的存在事例讨论了这些制约条件运作的流程,考察了表达者如何在这四个主要生成条件的限定下进行统筹、比较和筛选,最终实现存在事件的表达。最后我们在结语部分梳理了全文的主要结论,分析了研究中的不足,并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构想。
吴声白[8](2019)在《惶惑的少年 ——沃尔夫冈·赫恩多尔夫《契克》中的青春主题研究》文中指出“青春成长主题”与德国近现代文学史珠璧交辉,相得益彰。诸多以“青春成长”为主题的作家早已蜚声德语文学界。研究赫恩多尔夫的青春成长小说不仅可间接理解德国近现代文学史的生成,而且可直接洞察德国青春成长小说的嬗变轨迹。德国成长小说的研究业已发展成为德国日耳曼语言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青春成长”始终是必不可少的重点探讨主题。本论文在文学文本解读理论研究的框架下,首先斟酌理论框架,重点使用了“正态分布”定理新理论;其次依托“正态分布”定理新视角,紧密结合其他研究方法;再次汇聚几种文本解读研究方法全力支撑一个文本主题;最后较为完整地从小说文本中遴选出恰当的人物、语言等新素材来烘托、佐证小说的主题思想。本论文主要研究的问题:以年轻人渐入社会时的青春成长经历作为研究主题,并以《契克》为案例,凸显年轻主人公成长道路上的“烦恼”遭遇,从而探讨“烦恼”的社会教育意义,启发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年轻人的成长。小说《契克》在2011年同时获得“德国青少年文学奖”和“克莱门斯·布伦塔诺奖”;在2012年荣膺“汉斯·法拉达奖”。德国青少年文学奖评选委员会专家成员对赫恩多尔夫的小说《契克》作过精辟分析,一致对该作品赞赏有加。他们推举《契克》获奖的理由是:世人耳熟能详的瓦拉几亚地区真实存在。两位十四岁少年正在旅途中,出于不同的缘由,两人均是班级边缘人。契克,本名安德雷耶·驰卡乔夫:一位俄罗斯移民,天资聪颖,课堂上默默无闻,时常喝得酩酊大醉来上学。没有绰号昵称的麦克·柯林根博格:其父是个濒临破产的商人,在外包养小情妇;其母酗酒成疾,不时需赴戒酒中心,心绪稳定之际爱好打网球。作者以自我敏锐的视角,选择青春成长主题作为创作主线,故事情节成功糅合掺杂了作者赫恩多尔夫的童年读物情结。《契克》之所以能在诸多青春小说中脱颖而出,异军突起,小说的根本特色在于:风趣动人的对话、无须改编可直接拍摄影片的小说结局、与当代青少年相贴切的叙事语气口吻以及贯穿全文的绝妙情节设置。本论文共分五个章节:引言部分介绍了国内外研究近况,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并较为翔实地介绍了德国文坛新锐沃尔夫冈·赫恩多尔夫。本论文第三章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以青春成长小说的典范之作《契克》为案例,分析文本两大主人公麦克与契克的青春成长历程。第四章旨在管窥《契克》与青年读者的关联度,从作品与青年读者之间的精神链接、作品的生命力及其接收情况以及作品在课堂上的教学实践三个方面加以展开。最后一章结语处,全方位阐述总结该小说的“正态分布”特色以及作家的文字能量。
谷恒恒[9](2019)在《灰烬中的守望者 ——J.D.塞林格战争小说的创作流变研究》文中提出塞林格是一位真正参加过战争并对战争有着深刻理解和独特表述的作家。他不仅参加过诺曼底登陆、许特根森林之战、突出部之役等着名战役,而且由于特遣队情报人员的特殊身份,他是第一批进入纳粹集中营的美军士兵,也加入了战后对纳粹分子的审判。可以说,塞林格不仅了解战争的残酷,而且他接触到的战争的范围也很广。这些都反映在了他的作品之中。塞林格以十三篇短篇小说和一部长篇小说的形式,基本按时间顺序,刻画出美国普通士兵从初入军营,到奔赴欧洲,再到置身战场,最后回归家乡的完整过程。本文采用文学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立足战争文学本体的前提下,结合塞林格复杂而残酷的战争经历,以跨学科的视角,借鉴战争学、社会学、心理学、文艺美学等学科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手段,探析塞林格战争小说发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对塞林格战争小说中的战争观、战争叙事、以及人物形象等方面的流变做系统的梳理,指出塞林格战争小说在文学和美学上的价值。本文首先考察塞林格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战争观。塞林格对战争的看法和许多经历过战争的士兵一样,都有一个从乐观自信到消极怀疑,再到恐惧绝望的过程。这种变化也体现在塞林格参战前后所写的小说之中。不过,塞林格并没有像一些美国作家那样,在作品中对战争进行强烈谴责,反而借小说中人物之口,要求人们对战争绝口不提。对战争保持“沉默”,既是塞林格的战争观最独特之处,也是使他的战争小说与众不同的最大原因。这种“沉默”使战前还会大胆虚构战斗场景的塞林格,在亲身经历过战争之后反而不再让自己的小说里存有任何硝烟,战争逐渐演变为表现人类极端生存境遇的背景,最后成为某种象征性的存在,但是战争给人造成的痛苦却一直在加深。与此同时,塞林格战争小说形成了三类极具特色的人物形象群:疏离者、缺席者、拯救者。这三类群体既反映了塞林格对战争时期整个人类遭际的高度概括,也体现出塞林格在人物塑造艺术上的成熟。塞林格的战争经历和短篇战争小说的创作,深刻影响了那部无数青少年的“圣经”《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的故事时间虽然发生在战后,但在很多方面与塞林格之前的战争小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塞林格战争小说创作的终点。本文最后一章的三节内容,与前三章一一对应,分别从思想内涵、叙事策略、人物特征等三个方面入手,探析塞林格是如何借用一个愤世嫉俗的少年来讲述自己曾经历的那场战争的。
马艺超[10](2019)在《《麦田里的守望者》禁忌语翻译的伦理审视 ——以孙仲旭译本为例》文中指出后现代主义作家着力塑造“反英雄”、反传统的小说人物形象,反正统文化运动青年主张在言论和道德问题上少一些禁忌,所以他们猎奇追新,语言粗俗。杰罗姆·大卫·塞林格是美国20世纪后半叶最重要的后现主义作家之一,其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正是反映了这一语言风格,塞林格赋予主人公霍尔顿以大量禁忌的语言。因此,禁忌语在反映霍尔顿性格、心里状态方面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如何处理禁忌语对于译本读者理解霍尔顿性格特征以及整部作品也至关重要。翻译伦理学是研究伦理和翻译之间关系的理论体系,将翻译学的视线拓展到伦理道德领域,从伦理角度对翻译进行关注和研究。而禁忌语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对伦理的冒犯,因此,译者需要在多重伦理模式中做出选择和取舍,一方面为了展现小说语言风格需要尽可能地再现原文禁忌语,另一方面也需要充分顾及目的语文化中存在的种种规范。本论文借助芬兰学者安德鲁·切斯特曼提出的五种翻译伦理模式,对原作中的禁忌语进行统计和分类。在此前提下,对孙仲旭译本中禁忌语的处理进行细致全面的分析。本论文采用性分析的方法对孙仲旭译本进行研究,试图分析孙仲旭在处理禁忌语翻译时满足了哪些翻译伦理,在翻译中使用了哪些翻译方法。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如下:首先,在孙译本中,主要满足了再现的伦理,其次是服务伦理。也就是说,在很大程度上,禁忌语在翻译中被很好地保留并再现了出来,有助于目的语读者通过语言风格更好的感受整部作品的魅力。其次,在处理关于身体排泄,年龄和体重,性别以及疾病和死亡,特别是有关于社会阶层的禁忌语时,主要使用直译的翻译方法。但是当谈到与宗教相关的禁忌语时,则主要使用意译的翻译方法。究其原因,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宗教状况差异很大,采取直译目的语读者很难充分理解原文语言风格。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一、论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 三、概念界定和研究框架 |
| 第一章 美国中产阶级生存困境的表现 |
| 第一节 战争经历下的毁灭与创伤 |
| 一、战争的直接受害者 |
| 二、战争的间接受害者 |
| 三、沉沦与幸存——战后两种结局 |
| 第二节 丰裕物质下破碎的婚恋关系 |
| 一、物质主义对婚恋关系的冲击 |
| 二、交流缺失对婚恋关系的破坏 |
| 三、婚恋关系中的极端自我中心 |
| 第三节 体面家庭中畸形的亲子关系 |
| 一、急功近利的家庭教育 |
| 二、代际间的冷漠与敌对 |
| 三、精神世界的深重隔膜 |
| 第二章 书写美国中产阶级生存困境的原因 |
| 第一节 20世纪中叶美国的社会环境 |
| 一、美国社会发展与中产阶级的成长 |
| 二、中产阶级与美国民主观念 |
| 三、大众文化兴盛对中产阶级的影响 |
| 第二节 塞林格的自身经历与精神探索 |
| 一、对战争创伤的亲身体验与疗治 |
| 二、曲折不幸的婚恋经历 |
| 三、青少年时期的理想与成长 |
| 第三节 塞林格的批判意识和创作理念 |
| 一、展示消费主义观念的危害 |
| 二、对当代大众流行文化的批判 |
| 三、塞林格的文学创作观 |
| 第三章 中产阶级生存困境的解决方法与艺术表达 |
| 第一节 通过沟通与爱的方式解决 |
| 一、将心比心的理解 |
| 二、放下戒备的真诚交流 |
| 三、精神契合的知音 |
| 第二节 寻求宗教思想的救赎 |
| 一、禅宗的启示 |
| 二、印度教的启示 |
| 三、东西方宗教思想的结合 |
| 第三节 生存困境的艺术表达 |
| 一、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结合 |
| 二、电影般的叙述手法 |
| 三、生活化的语言风格 |
| 结语:美国中产阶级生存困境的当代启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越来越严峻的艺术类高考竞争形势 |
| 1.1.2 艺术类学校培养专门化需求 |
| 1.1.3 现代教育学生观的提倡 |
| 1.1.4 艺术生数学教学面临诸多问题 |
| 1.1.5 艺术生数学教学理论研究需要深化 |
| 1.2 研究的关键问题 |
| 1.3 研究目的 |
| 1.4 研究意义 |
| 1.5 研究方法 |
| 1.5.1 文献研究法 |
| 1.5.2 问卷调查法 |
| 1.5.3 访谈法 |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 2.1 理论基础 |
| 2.1.1 非智力因素理论 |
| 2.1.2 学习动机理论 |
| 2.1.3 情感教育理论 |
| 2.1.4 态度转变理论 |
| 2.2 概念界定 |
| 2.2.1 数学学习动机概念界定 |
| 2.2.2 数学学习情感情绪概念界定 |
| 2.2.3 数学学习态度概念界定 |
|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 2.3.1 数学学习动机研究概述 |
| 2.3.2 数学学习情感情绪研究概述 |
| 2.3.3 数学学习态度研究概述 |
| 2.4 文献评述 |
| 第3章 研究对象及过程 |
| 3.1 调查设计 |
| 3.1.1 调查目的 |
| 3.1.2 调查工具 |
| 3.1.3 调查对象 |
| 3.2 问卷收集与整理 |
| 3.2.1 调查实施 |
| 3.2.2 问卷回收与处理 |
| 3.2.3 缺失值和无效数据处理 |
| 3.3 问卷数据信效度分析 |
| 3.4 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 3.4.1 高一艺术生和文化生对比 |
| 3.4.2 高一艺术生与高二、高三艺术生对比 |
| 3.4.3 高一艺术生数学学习动机、情感情绪和态度的性别差异 |
| 3.4.4 高一艺术生数学学习动机、情感情绪、态度与年龄、学习时间、成绩的关系 |
| 3.4.5 高一艺术生数学学习动机、情感情绪、学习态度及子维度内部转化关系 |
| 3.5 本章小结 |
| 第4章 访谈研究 |
| 4.1 访谈准备 |
| 4.2 访谈内容 |
| 4.3 访谈结论 |
| 4.4 本章小结 |
| 第5章 高一艺术生数学学习动机、情感情绪及态度存在的问题和特点 |
| 5.1 高一艺术生数学学习的基本问题及特点 |
| 5.2 高一艺术生数学学习动机的问题及特点 |
| 5.3 高一艺术生数学学习情感情绪的问题及特点 |
| 5.4 高一艺术生数学学习态度的问题及特点 |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 6.1 研究结论 |
| 6.1.1 高一艺术生数学学习动机研究结论 |
| 6.1.2 高一艺术生数学学习情感情绪研究结论 |
| 6.1.3 高一艺术生数学学习态度研究结论 |
| 6.2 改进建议 |
| 6.2.1 高一艺术生数学学习动机改进建议 |
| 6.2.2 高一艺术生数学学习情感情绪改进建议 |
| 6.2.3 高一艺术生数学学习态度改进建议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A 调查问卷 |
| 附录 B 访谈提纲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研究现状 |
| 1.3 研究价值 |
| 1.4 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
| 第2章 社会新闻标题的交际功能及实现策略 |
| 2.1 社会新闻标题的交际功能 |
| 2.1.1 信息功能 |
| 2.1.2 说服功能 |
| 2.1.3 引导功能 |
| 2.2 社会新闻标题交际功能的实现策略 |
| 2.2.1 信息功能的实现策略 |
| 2.2.2 说服功能的实现策略 |
| 2.2.3 引导功能的实现策略 |
| 第3章 社会新闻标题的语篇功能及实现策略 |
| 3.1 社会新闻标题的语篇功能 |
| 3.1.1 概括功能 |
| 3.1.2 称名功能 |
| 3.1.3 吸引功能 |
| 3.2 社会新闻标题语篇功能的实现策略 |
| 3.2.1 概括功能的实现策略 |
| 3.2.2 称名功能的实现策略 |
| 3.2.3 吸引功能的实现策略 |
| 第4章 结语 |
| 注释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 选题理由 |
| 二 选题意义 |
| 三 研究现状回顾 |
| 四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 第1章 苏联儿童文学理论烛照下的中国儿童文学 |
| 1.1 “十七年”时期译介的苏联儿童文学理论 |
| 1.1.1 苏联儿童文学理论译介概述 |
| 1.1.2 有影响的苏联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 |
| 1.2 “苏式文论”强势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
| 1.2.1 “全盘译介”模式中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
| 1.2.2 陈伯吹儿童文学理论思想述评 |
| 1.3 “十七年”时期“苏式文论”烛照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
| 1.3.1 受“苏式文论”规约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
| 1.3.2 不敢逾矩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作品 |
| 1.4 “文革”期间处于闭环式发展状态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 |
| 1.4.1 “文革”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概述 |
| 1.4.2 “文革”期间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创作 |
| 第2章 “后苏式文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 |
| 2.1 在历史的惯性中译介外国儿童文学 |
| 2.1.1 “文革”结束初期对外国儿童文学的译介和传播 |
| 2.1.2 走出泥沼时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作品 |
| 2.2 “后苏式文论”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
| 2.2.1 走出闭环式发展状态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 |
| 2.2.2 蒋风儿童文学理论思想述评 |
| 2.3 挣脱历史惯性的一次尝试:中国科幻儿童文学创作发生的变化 |
| 2.3.1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概述 |
| 2.3.2 郑文光和叶永烈的科学文艺思想及代表作品 |
| 第3章 改革开放视域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影响Ⅰ |
| 3.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引进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其影响 |
| 3.1.1 以开放的姿态译介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作品 |
| 3.1.2 以上笙一郎为代表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家及理论思想内涵 |
| 3.1.3 这一时期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
| 3.2 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在改变中寻求建设之路 |
| 3.2.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概述 |
| 3.2.2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述评 |
| 3.3 向文学性与儿童性回归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
| 3.3.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概述 |
| 3.3.2 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创作 |
| 第4章 改革开放视域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影响Ⅱ |
| 4.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 |
| 4.1.1 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走向多元化 |
| 4.1.2 多元、系统地译介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
| 4.2 多层次、多渠道建设中国儿童文学理论 |
| 4.2.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概述 |
| 4.2.2 这一时期主要的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内涵 |
| 4.3 百花齐放、和而不同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
| 4.3.1 生机盎然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现状 |
| 4.3.2 异彩纷呈的儿童文学创作 |
| 第5章 新世纪以来外国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 |
| 5.1 外国图画书理论的译介和传播:以日本松居直先生为例 |
| 5.1.1 松居直其人和他倡导的图画书理论 |
| 5.1.2 松居直图画书理论的译介及传播过程 |
| 5.1.3 松居直推崇的图画书在国内的译介情况简述 |
| 5.2 以松居直先生为代表的日本图画书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
| 5.2.1 关注图画书阅读及图画书创作 |
| 5.2.2 多途并举阐释松居直的图画书理论 |
| 5.3 中国原创图画书扫描:以第一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获奖作品为例 |
| 5.3.1 星星点灯: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家投身图画书创作 |
| 5.3.2 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的缘起及发展 |
| 5.3.3 图画书中的童年书写:以《团圆》、《荷花镇的早市》为例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问题的提出 |
| 1.2 研究意义 |
| 1.3 研究方法 |
| 1.4 研究现状综述 |
| 1.5 样本选择和关于教师报道的说明 |
| 第2章 样本报纸的数据呈现 |
| 2.1 类目建构 |
| 2.2 报道主题分析 |
| 2.3 报道体裁分析 |
| 2.4 报道形式分析 |
| 2.5 报道篇幅分析 |
| 2.6 报道倾向分析 |
| 第3章 《中国教育报》与《南方都市报》典型教师事件报道对比 |
| 3.1 正面报道:黄大年先进事迹 |
| 3.2 负面报道:厦大博导吴春明“诱奸”事件 |
| 第4章 教师媒介形象的类型 |
| 4.1 正面形象 |
| 4.2 负面形象 |
| 第5章 教师媒介形象呈现中存在的问题及危害 |
| 5.1 教师媒介形象呈现中存在的问题 |
| 5.2 问题的不良影响 |
| 第6章 关于更好地呈现教师媒介形象的建议 |
| 6.1 均衡不同倾向的教师报道 |
| 6.2 转变报道思路,更新报道主题 |
| 6.3 充分运用新闻图片的表现力 |
| 6.4 适应网络生态,积极谋求转型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选题缘起及主要研究对象 |
| 1.2 研究思路、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
| 1.3 语料来源 |
| 第2章 存在语义范畴研究相关文献综述 |
| 2.1 存在句研究的历史脉络及主要领域 |
| 2.1.1 存在句研究的历史脉络 |
| 2.1.2 存在句研究的主要领域 |
| 2.2 存在句研究评述 |
| 第3章 存在语义范畴的建构 |
| 3.1 存在语义范畴构建的理论依据 |
| 3.2 存在语义范畴及其范围 |
| 3.2.1 存在事件语义范畴及其界定 |
| 3.2.2 存在事件语义范畴的类别 |
| 3.2.3 存在语义范畴与其他范畴的边界 |
| 3.3 存在语义范畴的特征 |
| 3.3.1 静态性 |
| 3.3.2 持续性 |
| 3.3.3 附着性 |
| 3.4 存在语义范畴的构成要素 |
| 3.4.1 存在主体 |
| 3.4.2 存在空间 |
| 3.4.3 存在时间 |
| 3.4.4 存在方式 |
| 3.4.5 存在语义范畴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
| 3.5 本章小结 |
| 第4章 存在语义范畴的语言表征 |
| 4.1 语言形式和话语形式 |
| 4.2 存在语义范畴的整体表征形式 |
| 4.2.1 存在语义范畴的一般表征形式 |
| 4.2.2 存在语义范畴的特殊表征形式 |
| 4.2.3 存在语义范畴整体表征形式的语义属性 |
| 4.2.4 存在语义范畴整体表征形式小结 |
| 4.3 存在语义范畴构成要素的表征形式 |
| 4.3.1 存在空间的表征形式 |
| 4.3.2 存在时间的表征形式 |
| 4.3.3 存在主体的表征形式 |
| 4.3.4 存在方式的表征形式 |
| 4.4 本章小结 |
| 第5章 存在语义范畴的话语形式 |
| 5.1 存在语义范畴的话语形式类别 |
| 5.1.1 空间先行序列类 |
| 5.1.2 主体先行序列类 |
| 5.1.3 定中结构类 |
| 5.2 复合事件范畴中的“存在”及其表达 |
| 5.2.1 存在事件与存在事件的复合 |
| 5.2.2 存在事件与其他事件的复合 |
| 5.3 本章小结 |
| 第6章 存在语义范畴话语形式的生成 |
| 6.1 存在语义范畴话语形式的生成机制 |
| 6.1.1 事件概括层级 |
| 6.1.2 表达形式的认知可及性差异 |
| 6.1.3 突显及突显手段 |
| 6.1.4 “语篇建构需要”小结 |
| 6.2 存在语义范畴话语形式生成机制的一般工作程序 |
| 6.3 本章小结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 后记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摘要 |
| 第1章 绪论 |
| 1.1 作者生平及其文艺作品创作 |
| 1.2 研究近况 |
|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 第2章 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德国青春小说 |
| 2.1 德国青春小说之历史渊源与嬗变轨迹 |
| 2.2 德国青春小说主题、界限与根本特征 |
| 2.3 新生代事物不断迸涌背景下的德国青春小说 |
| 2.3.1 传统经典青春小说的发轫 |
| 2.3.2 现代青春小说的崛起 |
| 2.3.3 后现代青春小说的“重建” |
| 2.4 管窥德国青春小说发展现状及其趋向动态 |
| 第3章 《契克》青春主题探究 |
| 3.1 青少年、青春与青春期 |
| 3.2 青春叙事手法 |
| 3.3 青春话语策略 |
| 3.4 青春人物形象勾勒 |
| 3.5 青春主题剖释解构 |
| 3.5.1 青春少年之离向与僭越 |
| 3.5.2 青春少年之教育与友情 |
| 3.5.3 青春少年之生命感悟与死亡畏惧 |
| 3.5.4 青春少年之“异域情结” |
| 3.5.5 青春少年之“正态分布”书写 |
| 3.5.5.1 人物“正态分布”书写——青春成长小说的解读新视角 |
| 3.5.5.2 青春成长小说公路元素之“正态分布” |
| 3.5.5.3《契克》——一次“正态分布”的旅行征途 |
| 3.5.5.3.1 超级巨星与大笨蛋——德国学校之“正态分布” |
| 3.5.5.3.2“神经质”与“异类”——“正态分布”区域内外的麦克与契克 |
| 3.5.5.4 融入“正态分布”群体的方式——引人注目,反其道而行之 |
| 3.5.5.5 邂逅“非正态分布”人物——在德国东部驰骋 |
| 3.5.5.6 回归“正态分布”区间乎? |
| 第4章 《契克》与青少年读者 |
| 4.1《契克》与青少年读者的精神链接 |
| 4.2《契克》之生命力及接受情况 |
| 4.3《契克》在课堂上的教学实践 |
| 第5章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 塞林格与战争 |
| 二 塞林格的战争小说 |
| 三 国内外对塞林格战争小说的评介 |
| 四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 第一章 从幽默到沉默:塞林格战争小说中战争观的转变 |
| 第一节 调侃战争 |
| 第二节 怀疑战争 |
| 第三节 消解战争 |
| 第二章 从展现到隐藏:塞林格战争小说战争叙事的嬗变 |
| 第一节 战争的直观化 |
| 第二节 战争的背景化 |
| 第三节 战争的象征化 |
| 第三章 从个体到群体:塞林格战争小说中人物形象群的形成 |
| 第一节 疏离者 |
| 第二节 缺席者 |
| 第三节 拯救者 |
| 第四章 流变的结果:《麦田里的守望者》 |
| 第一节 难言的谬误 |
| 第二节 隐蔽的战争 |
| 第三节 人物形象群的延续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塞林格作品年表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 1.2 Research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
| 1.3 Research Questions |
| 1.4 Methodology |
| 1.5 The Structure of the Study |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 2.1 Studies on the Translation Ethics |
| 2.1.1 Studies on the Translation Ethics at Home |
| 2.1.2 Studies on the Translation Ethics Abroad |
| 2.2 Studie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aboo |
| 2.3 Studie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aboo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
| 3.1 The Return to Ethics |
| 3.2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Andrew Chesterman's Translation Ethic Model |
| 3.2.1 Ethics of Representation |
| 3.2.2 Ethics of Service |
| 3.2.3 Ethics of Communication |
| 3.2.4 Norm-Based Ethics |
| 3.2.5 Ethics of Commitment |
| 3.3 Summary |
| Chapter Four An Overview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aboos |
| 4.1 The Definition and the Features of Taboo |
| 4.2 The Classification of Taboo |
| 4.3 The Derogatory of the Taboos |
| 4.4 Comparis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Taboo Words |
| 4.4.1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Taboos |
| 4.4.2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Taboos |
| 4.5 Summary |
| Chapter Five Analysis of Taboo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atcher in the Ry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Ethics |
| 5.1 Ethics of Representation |
| 5.2 Ethics of Service |
| 5.3 Ethics of Communication |
| 5.4 Norm-Based Ethics |
| Chapter Six Conclusion |
| 6.1 Major Findings |
| 6.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Further Study |
| Acknowledgements |
| References |
| Appendix |
| Academic Achievemen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