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娟[1](2013)在《瓜蒌皮干预急性心肌梗死的药效与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瓜蒌皮注射液对该模型大鼠血浆中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5项心肌酶的活性,内皮素(ET)、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一氧化氮(NO)、6-酮-前列环素(6-Keto-PGF1α)、血栓素B2(TXB2)的含量,心肌中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探讨瓜蒌皮干预急性心肌梗死损伤的作用效果,为瓜蒌皮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用水合氯醛麻醉,取血、心肌,心肌进行切片,以氯化三苯四氮唑(TTC)染色来测定心肌梗死率;采用半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浆中CK等5项心肌酶活性,以确定缺血心肌坏死程度;生化试剂盒检测心肌组织中MDA及SOD活性,探讨药物清除大鼠心肌氧自由基能力;并采用ELISA法检测NO、eNOS、ET、6-ketone-PGF1α、TXB2等指标,探讨药物对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和预防血栓形成的效果。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瓜蒌皮组可显着降低心肌梗死大鼠心肌梗死率,维护缺血心肌正常生理功能,明显降低CK、CK-MB、LDH、AST、α-HBDH5项心肌酶活性,升高心肌组织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增加血液中NO、eNOS、6-ketone-PGF1α的含量,减少ET、TXB2的含量。结论:瓜蒌皮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有明显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缺血心肌脂质过氧化,提高组织抵抗氧自由基损伤能力,促进血管舒张,抑制血管收缩,抑制血小板的活化、聚集,减小血栓形成等有关。
刘志金,于永军[2](2012)在《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的实验研究概况》文中研究表明冠心病为临床常见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对本病进行有效防治意义重大。近些年来,中医药防治本病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强调辨证论治、注重整体调节,临床疗效确切,且副作用少,显示了一定的防治优势。兹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冠心病方面的实验研究做一综述。
余佳文[3](2010)在《怀牛膝总皂苷抗大鼠急性心肌缺血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怀牛膝总皂苷(ABS)对垂体后叶素(Pit)诱发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的研究,观察其对急性心肌缺血的疗效,阐明其抗心肌缺血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尾静脉注射Pit诱发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是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复方丹参滴丸组(270mg/kg)、ABS高、中、低剂量组(1.25g/kg、1.0g/kg、0.75g/kg)。以△ST、心率、P-R间期作为大鼠心电图检测指标,观察模型的建立是否成功以及ABS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电图的作用。测定大鼠血清中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的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肌钙蛋白T(cTnT)、内皮素(ET)、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6-Keto-PGF1α)的含量。观察ABS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的药效作用及其对脂质过氧化反应、血管内皮功能以及血小板的作用情况。结果由心电图可见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缺血后各时间点△ST有显着性变化,心率显着性降低,P-R间期显着延长,血清CK、LDH、cTnT含量均有明显升高,表明造模成功;ABS高、中、低剂量组和复方丹参滴丸组与模型组比较,△ST、心率、P-R间期变化有明显改善,大鼠血清CK、LDH、cTnT含量显着降低(P<0.01,P<0.05),表明ABS具有良好的抗心肌缺血作用。与模型组比较,ABS高、中、低剂量组和复方丹参滴丸组SOD活力显着高于模型组,MDA含量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P<0.05),表明ABS具有抗缺血后氧化损伤的作用;与模型组比较,ABS高、中、低剂量组均能够显着升高NO水平(P<0.01),降低ET含量(P<0.0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ABS抗急性心肌缺血的作用可能通过调节NO和ET水平,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实现;与模型组比较,ABS高、中、低剂量组均能显着降低TXB2水平(P<0.01,P<0.05),ABS高、中剂量组能够显着升高6-Keto-PGF1α含量(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ABS抗Pit所致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可能是通过调节PGI2/TXA2失衡,抑制血小板聚集,对心肌缺血起到保护作用。结论1.采用大鼠尾静脉注射Pit后,心电图可见△ST显着变化,心率显着减慢,P-R间期显着延长,表明该急性心肌缺血模型比较成功。2.怀牛膝总皂苷能够显着改善缺血后心电图的变化,减少心肌酶与cTnT的释放,表明其对急性心肌缺血损伤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3.怀牛膝总皂苷能够使SOD活力显着上升,降低MDA的含量,升高NO含量,提示其抗急性心肌缺血可能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氧自由基对细胞的损伤实现。4.怀牛膝总皂苷能够降低大鼠ET水平,升高NO水平,提示其抗急性心肌缺血可能通过扩张血管,保护血管内皮舒缩功能实现。5.怀牛膝总皂苷能够显着降低TXB2水平,升高6-Keto-PGF1a水平,提示怀牛膝总皂苷能够通过平衡二者比值,改善心脏血管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与血栓的形成。
李联社,蓝愈欣,徐敏妮,侯建伟,董铁昌[4](2009)在《心复宁Ⅴ号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血浆TXA2、PGI2及NO、ET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心复宁Ⅴ号对垂体后叶素(Pit)致急性心肌缺血大鼠血浆血栓素A2(TXA2)、前列环素(PGI2)的水平变化及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成6组,灌药前依据10 mL/kg计算所给液体量,空白组与模型组用等体积0.9%氯化钠注射液灌胃,阳性对照组用单硝酸异山梨酯灌胃,心复宁Ⅴ号大、中、小剂量组分别用心复宁Ⅴ号口服液(17.08、8.54、4.27 g/kg)灌胃,每日1次,连续14 d,第15 d各组最后1次灌胃30 min后麻醉,仰卧固定,将心电图机的针状电极分别插入四肢皮下,连续观察并记录一段Ⅱ导联心电图,然后模型组及各给药组分别舌下静脉注射Pit 0.6 U/kg,造模后继续监测Ⅱ导联心电图变化;30 min后从颈动脉采血8 mL,检测血浆中TXA2和PGI2的水平变化及NO、ET水平。结果心复宁Ⅴ号各剂量组均能对抗Pit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心电图ST段的改变、升高NO及降低ET含量,心复宁Ⅴ号大、中剂量组可明显降低TXA2。结论心复宁Ⅴ号能对抗Pit所致大鼠心肌缺血,部分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TXA2,纠正TXA2/PGI2失衡及调节NO、ET有关。
蓝愈欣[5](2008)在《心复宁V号对垂体后叶素所致急性心肌缺血大鼠血浆TXA2及PGI2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心复宁V号对垂体后叶素所致急性心肌缺血大鼠血浆TXA2及PGI2的影响。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成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心复宁V号大剂量组(17.08g/kg)、心复宁V号中剂量组(8.54g/kg)、心复宁V号小剂量组(4.27g/kg)、阳性对照组(单硝酸异山梨酯15mg/kg/d)。灌药前依据体重按10ml/kg计算给药量,每日灌胃一次,连续14d,空白组与模型组用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第15日各组最后一次灌胃30min后,先将大鼠用10%的水合氯醛麻醉,仰卧固定在鼠板上,将多道生理记录仪的针状电极分别插入四肢皮下,先连续观察并记录一段Ⅱ导联心电图,然后模型组及给药组分别舌下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pit)0.6u/kg,造模后继续监测Ⅱ导联心电图变化。本实验对心肌缺血的观察指标主要为心电图S-T段的变化,取15s、40s、2min、5min ,4个时点,取其平均值,记录并计算S-T段的变化值(无论升高或降低,取其变化的绝对值)。30min后从颈动脉采血4ml,检测各项指标。结果:造模后,模型组大鼠注射垂体后叶素后T波即刻明显抬高,30s达高峰,即出现第一期心电图的变化;于注射30s后出现T波低平、双相、倒置,心率变慢,P-R及Q-T间期延长等第二期心电图变化。造模后15S模型组S-T段抬高≥0.1mv与空白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造模成功。阳性对照组和心复宁V号各剂量组均能对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大鼠第一期和第二期的心电图变化,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心复宁V号各剂量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TXB2升高(P<0.05), 6-Keto-PGF1a降低(P<0.05),表明大鼠舌下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后,血浆中TXA2升高, PGI2降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心复宁V号大剂量组、心复宁V号中剂量组TXB2明显降低(P<0.01),心复宁V号小剂量组TXB2数值无统计学意义。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阳性对照组6-Keto-PGF1a升高(P<0.05),心复宁V号大剂量组、心复宁V号中剂量组、心复宁V号小剂量组6-Keto-PGF1a数值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复宁V号抗垂体后叶素所致大鼠心肌缺血作用机制之一是通过抑制升高的血浆TXA2,纠正PGI2/ TXA2失衡。
殷仕洁[6](2008)在《丹酚酸B对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丹酚酸B对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小鼠(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AS)的干预作用。方法:7周龄ApoE-/-小鼠35只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钙组(ATO)、生理盐水模型组(MOD)、丹酚酸B大剂量组(SalBH)、丹酚酸B小剂量组(SalBL)。同时选取相同遗传背景的同龄正常C57BL/6小鼠10只作为正常组(NOR)。连续灌胃8周后,取主动脉、心脏组织做HE及免疫组化ICAM-1染色光镜观察。结果:1.HE染色切片光镜观察显示:MOD组ApoE-/-小鼠主动脉、冠状动脉AS病变严重,动脉管壁薄厚不均,内膜不光滑,呈明显增厚,斑块较厚,纤维帽薄,脂质核心大,多数为由大量泡沫细胞及胆固醇结晶形成的粥样斑块期病变。粥样斑块与管壁粘附不紧密,可见脱落。SalBH、SalBL组ApoE-/-小鼠的主动脉、冠状动脉粥样病变均较MOD组有明显改善,动脉管壁多数较薄,内膜呈局部增厚,多数呈钉突状隆起,尚可见由少量泡沫细胞形成的脂纹脂斑期病变,偶见由纤维帽覆盖的纤维斑块期病变。斑块较薄,纤维帽较厚,脂质核心较小,泡沫细胞及胆固醇结晶明显减少,斑块与管壁粘附紧密,未见脱落,部分样本斑块内有钙盐沉积,显示斑块相对稳定。SalBH疗效更为显着,其作用优于ATO。2.免疫组化染色切片光镜观察显示:NOR组主动脉未见明显ICAM-1表达;MOD组主动脉粥样斑块内可见大量阳性表达;ATO组主动脉内膜可见ICAM-1表达,但较MOD组少;SalBL组主动脉内膜可见ICAM-1表达,但较MOD组少;SalBH组ICAM-1表达少,颜色浅。结论:丹酚酸B对ApoE-/-小鼠具有抗AS、稳定斑块作用,并可抑制ICAM-1的表达。
张旭,张汝学,涂宏海,贾正平[7](2007)在《中药复方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及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国内外最新文献,对能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的中药复方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提示根据中医理论筛选出能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的中药复方制剂具有广阔的前景。
于永军[8](2005)在《当归芍药散(煎剂)对实验性心肌缺血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a heart disease, IHD)即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简称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等范畴。近年来该病在我国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探索有效防治药物具有重大意义。当归芍药散(DSS)原为《金匮要略》妇人良方,系由当归、芍药、川芎、茯苓、白术、泽泻组成。根据“谨守病机,异病同治”原则,目前其应用已拓展到临床各科。本人导师临床发现该方对冠心病疗效确切,而资料所及尚未见到有关其防治心肌缺血的实验报道,故选择该方并谨守原用药比例,进行本研究。目的:观察当归芍药散对心肌缺血动物模型的影响,并初探其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本方防治CHD 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1 当归芍药散对异丙肾上腺素(ISO)所致大鼠心肌缺血的影响:50 只健康雄性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5 组,即空白对照组、模型组、DSS 低剂量组(14g 生药/kg·d)、DSS 高剂量组(28g 生药/kg·d)和阳性对照组(复方丹参滴丸0.081g/Kg·d),每组10 只。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灌服蒸馏水,其余各组灌服相应药物,每天1 次,连续7 天。从第5 天开始,除空白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外,其余各组均于给药后1h 腹腔注射ISO(5mg/kg),连续注射3 天进行造模。期
丁延平,武一平,高晓霞,王朝宏[9](2002)在《心复宁Ⅴ号抗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心复宁Ⅴ号(XFN-Ⅴ)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应用大鼠 MIRI 模型,观察损伤后心肌组织缺血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活性,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含量和心肌组织结构的变化及 XFN-Ⅴ对其的影响。结果:XFN—Ⅴ组心肌SOD、GSH-Px 活性明显升高,MDA 含量明显降低,与再灌组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1),且 XFN-Ⅴ升高 SOD 活性的作用优于辅酶 Q10(P<0.05)。结论:XFN-Ⅴ可激活体内的抗自由基系统,对 MIRI 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丁延平,何志茂,吕泽平,李昊,王朝宏[10](2002)在《心复宁Ⅳ号对犬急性缺血性心衰心电图及心肌耗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研究心复宁Ⅳ号 (XFN -Ⅳ )抗心肌缺血及抗心律失常作用。方法 :采用缩窄犬冠状动脉造成急性缺血性心衰模型 ,以XFN -Ⅳ注射液治疗 ,观察犬心衰后及XFN -Ⅳ治疗后心电图ST -T变化、心律失常发生的频次及心肌耗氧量的变化。结果 :XFN -Ⅳ对犬急性缺血性心衰时心电图ST -T抬高有改善作用 ,对心律失常有拮抗作用 ,并可降低心肌耗氧量 ,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XFN -Ⅳ具有抗心肌缺血及抗心律失常作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1 瓜蒌皮的研究现状分析 |
| 1.1 瓜蒌皮对心肌梗死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 |
| 1.2 瓜蒌皮对心肌梗死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
| 2 急性心肌梗死与胸痹 |
| 2.1 传统中医对胸痹的认识 |
| 2.2 现代医学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认识 |
| 3 中药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机制的研究进展 |
| 3.1 抗氧化作用,清除自由基 |
| 3.2 抑制 ET 的释放,促进 NO 的生成 |
| 3.3 调节 TXA2/PGI2或 TXB2/6-Keto-PGF1α比值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 一 动物体内实验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实验仪器 |
| 1.3 实验试剂 |
| 1.4 实验药材 |
| 2 实验方法 |
| 2.1 实验动物分组及模型制备 |
| 2.2 检测指标及方法 |
| 2.3 统计学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3.1 各组大鼠心肌梗死率及心肌梗死面积 |
| 3.2 各组大鼠血浆 5 项心肌酶活性 |
| 3.3 各组大鼠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水平 |
| 3.4 各组大鼠一氧化氮、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和内皮素含量 |
| 3.5 各组大鼠血栓素 B2 和 6-酮前列环素含量 |
| 4 讨论 |
| 4.1 瓜蒌皮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细胞保护作用 |
| 4.2 瓜蒌皮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 |
| 4.3 瓜蒌皮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血管紧张度的影响 |
| 4.4 瓜蒌皮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血液凝集状态的影响 |
| 二 体外细胞实验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实验仪器 |
| 1.3 实验试剂 |
| 2 乳鼠心肌细胞培养 |
| 3 实验结果 |
| 4 实验失败原因分析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论文着作 |
| 详细摘要 |
| 1“证”型探讨 |
| 1.1 血液流变学 |
| 1.2 微循环 |
| 1.3 脂质代谢 |
| 1.4 冠脉造影 |
| 1.5 心功能 |
| 1.6 自由基 |
| 1.7 血管活性物质 |
| 2 中药疗效机制研究 |
| 3 结语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部分 怀牛膝总皂苷抗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药效学研究 |
| 前言 |
| 一、材料与方法 |
| (一) 实验材料 |
| 1. 实验动物 |
| 2. 药品与试剂 |
| 3. 实验仪器 |
| (二) 实验方法 |
| 1. 怀牛膝总皂苷的提取 |
| 2. 药液与试剂的配置 |
| 3. 动物的筛选 |
| 4. 动物分组与给药 |
| 5. 造模 |
| 6. 样品采集与处理 |
| 7. 检测指标与方法 |
| (三) 统计学方法 |
| 二、结果 |
| 三、分析与讨论 |
| 四、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怀牛膝总皂苷抗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作用机制研究 |
| 前言 |
| 一、材料与方法 |
| (一) 实验材料 |
| 1. 实验动物 |
| 2. 药品与试剂 |
| 3. 实验仪器 |
| (二) 实验方法 |
| 1. 怀牛膝总皂苷的提取 |
| 2. 药液与试剂的配置 |
| 3. 动物分组与给药 |
| 4. 造模 |
| 5. 样品采集与处理 |
| 6. 检测指标与方法 |
| (三) 统计学方法 |
| 二、结果 |
| 三、分析与讨论 |
| 四、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结论 |
| 致谢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文献回顾 |
| 一、祖国医学对心肌缺血的认识与研究进展 |
| (一) 病因病机 |
| (二) 治疗方法 |
| 二、现代医学对心肌缺血的认识 |
| (一) 心肌缺血对心脏的影响 |
| (二) 治疗进展 |
| 理论研究 |
| 一、心复宁Ⅴ号的来源及研究现状 |
| 二、心复宁V 号立法依据 |
| 三、心复宁Ⅴ号的处方分析 |
| 四、心复宁Ⅴ号复方的现代药理研究 |
| 实验研究 |
| 一、实验材料 |
| 二、实验方法 |
| 三、实验结果及分析 |
| 讨论 |
| 一、动物模型的评价 |
| 二、检测指标的选择 |
| 三、对照药物的选择 |
| 四、心复宁Ⅴ号防治急性心肌缺血的结果分析及机理探讨 |
| 五、通过本实验提出的研究展望及存在问题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 |
| 综述一 西医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和相关研究 |
| 1 动脉粥样硬化的概念 |
| 2 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
| 3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与AS |
| 综述二 中医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和相关研究 |
| 1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名 |
| 2 现代医家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
| 3 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进展 |
| 4 中药抗AS相关机制研究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结果 |
| 1 大体观察 |
| 2 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 |
| 3 主动脉组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 |
| 讨论 |
| 1 动物模型的选择 |
| 2 阳性对照药的选择 |
| 3 免疫组化指标ICAM-1的选择 |
| 4 丹酚酸B的现代药理基础 |
| 5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结构?组成与斑块的稳定性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1 中药复方对缺氧状态下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 |
| 2 中药复方对缺氧状态下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 |
| 3 中药复方对缺氧状态下机体能量代谢的影响 |
| 4 中药复方对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 5 中药复方对缺氧诱导细胞凋亡的对抗作用 |
| 6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写 |
| 研究论文当归芍药散(煎剂)对实验性心肌缺血的影响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当归芍药散(煎剂) 对异丙肾上腺素所致大鼠心肌缺血的影响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附图 |
| 附表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当归芍药散(煎剂) 对垂体后叶素所致小鼠心肌缺血的影响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附图 |
| 附表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结论 |
| 综述 中医药防治缺血性心脏病研究近况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1.材料与方法 |
| 1.1药物 |
| 1.2 动物及分组 |
| 1.3 方法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结果 |
| 2.1 XFN-Ⅳ对犬急性缺血性心衰时心律失常的拮抗作用 |
| 2.2 XFN-Ⅳ对犬急性缺血性心衰时心电图ST-T的影响 |
| 2.3 XFN-Ⅳ对犬急性缺血性心衰时心肌耗氧量的影响 |
| 3.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