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迎龙[1](2021)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不同病因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三种常见病因的临床特征,分析三者间临床特点的异同,为该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2015年02月至2020年02月收治的268例SAP患者一般资料,最终筛选出符合条件的198例SAP患者。其中胆源性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SABP)86例、高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炎(hypertlipidemic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HL-SAP)75例和酒精性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lcoholic acute pancreatitis,SAAP)37例,比较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影像资料、伴随疾病、局部及全身并发症、严重程度及预后,利用统计学软件处理,并将结果对比分析。结果:1.SABP组年龄明显高于HL-SAP组、SAAP组(P<0.05);SAAP组的男性比例明显高于SABP组、HL-SAP组(P<0.05),HL-SAP组的男性比例明显高于SABP组(P<0.05);HL-SAP组的BMI明显高于SABP组、SAAP组(P<0.05),SAAP组的BMI明显高于SABP组(P<0.05);三组的胃肠功能障碍时间及住院天数无明显差异(P>0.05)。2.三组的高血压无明显差异(P>0.05),HL-SAP组糖尿病患病率明显高于SABP组(P<0.05),HL-SAP组脂肪肝患病率明显高于SABP组、SAAP组(P<0.05),SAAP组的脂肪肝患病率明显高于SABP组(P<0.05)。3.HL-SAP组的TG明显高于与SABP组及SAAP组(P<0.05);HL-SAP组的HDL-C明显低于SABP组及SAAP组(P<0.05);三组的LDL-C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4.三组患者的白细胞、D-二聚体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HL-SAP组的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SABP组(P<0.05),HL-SAP组的血钙明显低于SABP组(P>0.05)。5.SABP组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值明显高于HL-SAP组、SAAP组(P<0.05)。6.HL-SAP组的血糖明显高于SABP组及SAAP组(P<0.05),三组患者的血肌酐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7.三组患者并发急性胰周液体积聚、急性坏死物积聚、胰腺假性囊肿、包裹性坏死、腹腔积液、胸腔积液等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BP组的急性肝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HL-SAP组及SAAP组(P<0.05);HL-SAP患者的SIRS发生率明显高于SABP患者(P<0.05)。8.HL-SAP组的CTSI评分≥7比例明显高于SABP组(P<0.05);SABP组患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HL-SAP组及SAAP组(P<0.05);三组患者死亡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SABP好发于老年女性患者,HL-SAP及SAAP好发于青年男性患者,HL-SAP患者以BMI高为主,HL-SAP患者更易发生脂质代谢紊乱,需要及时行降脂治疗;2.SABP患者更易发生肝功能损伤,HL-SAP患者较SABP患者更易发生糖尿病,HL-SAP患者脂肪肝发生率最高,其次是SAAP患者,糖尿病及脂肪肝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血脂,降低HL-SAP的患病风险;3.SAP病因与死亡率及局部并发症形成不相关,HL-SAP患者较SABP患者更易发生SIRS;4.HL-SAP的严重程度较SABP更高,HL-SAP患者及SAAP患者更易复发,因此此类患者痊愈后需避免高脂饮食及酗酒,减少复发的风险。
叶乃宽[2](2021)在《新辅助化疗对局部进展期胰腺癌患者近期临床结局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评估新辅助化疗对局部进展期胰腺癌(Locally advanced pancreatic cancer,LAPC)患者近期临床结局和远期预后的影响,为LAPC患者的新辅助化疗方案的制定、疗效评估等提供部分研究资料及证据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了 2015年5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LAP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纳排标准筛选出接受新辅助化疗的患者43例及单纯化疗组患者24例。分析新辅助化疗组患者的手术转化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1年生存率、总生存时间等临床数据,结合文献评估新辅助化疗的临床疗效。将新辅助化疗组患者分为未行手术切除(35例)和手术切除(8例)两个亚组,并分别与单纯化疗组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新辅助化疗方案和单纯化疗的优缺点。对比分析新辅助化疗组中采用不同化疗方案患者的手术转化率、手术并发生发生率、1年生存率、总生存时间等临床数据,为新辅助化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研究资料及证据支持。结果:1 LAPC患者新辅助化疗后肿瘤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 4.65%,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 65.2%,疼痛缓解率为 74.4%,体重增加的患者比例为34.9%,手术转化率18.6%,R0手术转化率11.6%,术后B+C级胰瘘发生率为25%,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中位生存时间15个月,平均生存时间为15.36±0.89个月。2新辅助化疗组手术切除亚组与未行手术亚组的患者总生存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1);新辅助化疗组中未行手术切除亚组在半年生存率及1年生存率(97.1%,71.4%)上优于单纯化疗组(83.3%,37.5%),但总生存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597);新辅助化疗组中行手术切除亚组在1年生存率(87.5%)上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组(37.5%),总生存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127)。3采用吉西他滨+替吉奥(GS)方案的新辅助化疗患者共12例,3例接受手术,其中2例R0切除,1例R1切除,手术转化率25%;采用吉西他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AG)方案的新辅助化疗患者共16例,3例接受手术,3例均为R0切除,手术转化率18.75%;采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替吉奥(AS)方案的新辅助化疗患者共13例,1例接受手术,R2切除手术,转化率7.7%;采用FORFIRINOX方案的新辅助化疗患者共2例,1例接受手术,R1切除,手术转化率50%。GS方案、AG方案在手术转化率、DCR、1年生存率等方面无显着差异,均优于AS方案;在总生存时间方面,AG方案优于AS方案(P=0.027),GS方案优于AS方案(P=0.045),AG方案与GS方案无统计学差异(P=0.724)。FORFIRINOX方案例数过少,未进行统计分析。结论:对于身体情况可耐受化疗的LAPC患者,推荐按新辅助化疗方案进行治疗,根据情况选用AG、GS等化疗方案,手术转化率可观,且新辅助化疗后行手术切除的患者1年生存率明显优于单纯化疗的患者;对于新辅助化疗后未能手术治疗的患者,其疼痛缓解情况、化疗副反应发生率和总生存时间与单纯化疗组患者无明显差异。因此,针对LAPC的新辅助化疗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推广。
孙力祺[3](2021)在《基于断层影像学和超声内镜评估的胰腺囊性肿瘤危险程度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胰腺囊性占位(Pancreatic cystic lesion,PCLs)主要包括假性囊肿、真性囊肿和胰腺囊性肿瘤(Pancreatic cystic neoplasm,PCNs)。PCNs主要包括浆液性囊腺瘤(serous cystic neoplasm,SCNs),粘液性囊腺瘤(mucinous cystic neoplasm,MCNs),导管内乳头状粘液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s)和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Neoplasm,SPN),这4种病理类型占所有PCNs的90%以上。其中,MCNs和IPMNs为粘液性囊性肿瘤(cystic mucinous neoplasm,c MNs),具有恶变的潜能。由于PCN具有恶变的潜能,并且PCNs在影像学上和其他类型的PCLs难以鉴别,因此对于PCNs的管理是临床关注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近年来,PCLs的检出率由于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而逐年升高,并且其发病率在不同人种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但是,关于PCLs在中国人群中的患病率数据仍然缺乏。而在正常人群中存在需要临床处理的高危PCLs的比例,也没有相关的报道。同时,如何在正常人群中通过简便的方法筛查出可能的高危PCLs患者并推荐他们进行高清影像学的检查也是需要探讨的。目前,对于PCLs风险的判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当发现一个PCL有影像学的高危因素时,这个PCL就将被推荐进行下一步的处理,即直接进行手术治疗、进行内镜超声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术(Endoscopic ultrasound 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EUS-FNA)和囊液分析,以进一步帮助判断该PCL恶性可能的高低或者仍然进行随访。但是,目前国际上对于PCLs的管理指南所推荐的高危因素并不完全一致,对于有高危因素的PCLs所推荐的进一步处理方法也并不一致。更重要的是,有一些指南是针对特定的MCN和IPMN的。然而,影像学对于区分PCLs的具体病理类型并不准确,各个高危因素所代表的危险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采用这些临床指南会存在偏倚,最终会导致进展型PCLs的漏诊和良性PCLs的过度治疗。对于采用哪一个指南进行PCLs的管理最为准确也没有定论。基于以上的背景,我们设计了本课题,采用断层影像学以及超声内镜的图像进行评估,在中国人群中对PCLs的患病率、人群筛查的可行性、影像学高危因素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以利于PCLs恶性可能的评估。1.胰腺囊性肿瘤在中国人群中患病率的研究研究背景和目的:由于影像学技术的进步,胰腺囊性占位(Pancreatic cystic lesion,PCLs)正在越来越多地被发现。但是,它在中国人群中的真实患病率仍未可知。这部分研究的目的为估算PCLs在中国人群中的真实患病率。方法:收集1年内因非胰腺原因行MRI检查的患者。重新读片判断患者有无存在胰腺的囊性占位,估算PCL的患病率,并描述PCLs和高危PCLs在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内的分布情况。为估算PCL在中国人群中的真实患病率,采用2017年国家人口抽查数据对本研究的数据组成进行标准化转换。结果:共有10987名患者纳入了本究(7344名男性)。共发现了212例PCLs的患者(123名男性)。PCLs总的患病率为1.93%,并且在女性中更为常见(1.74%vs2.31%,P=0.043)。PCLs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r=0.804,P<0.001)。高危PCLs总的患病率为0.12%(13例),性别和年龄分布在高危PCLs中没有明显的差别(P=0.234和P=0.855),但是,胰头部的PCLs相对于其他部位更容易进展为高危PCLs(P=0.001)。在进行数据标化后,PCLs在中国人群中的真实患病率为1.31%,在女性中的患病率更高(1.11%vs 1.5%,P<0.001),高危PCLs的真实患病率为0.07%。结论:PCLs在中国人群中并不罕见,其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而在女性中PCLs的患病率更高。同时,高危PCLs的患病率是不容被忽视的。2.验证血清肿瘤标志物在预测进展型粘液性胰腺囊性肿瘤中的价值背景和目的:早期发现并诊断进展型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Advanced cystic mucinous neoplasms,A-c MNs,定义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浸润性癌)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的。作为一项简单而可行的筛查方法,血清肿瘤标志物(Serum tumor markers,STMs)的检测可能可以用于预测A-c MNs。但是,除糖类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CA)19-9以外,关于其他STMs预测A-c MNs的研究很少。这部分研究主要目的为验证5个胰腺癌相关及非特异性的STMs:CA19-9,CEA,CA125,CA724和CA242在预测A-c MNs和区分IPMN及MCN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为IPMN和MCN的患者基本信息,并收集每一种STM在这些病人中的资料。将病例资料分为A-c MNs和非A-c MNs组,在两组间如STMs的平均值以及STMs高于界值的例数均有统计学的差异,则认定该STM在预测A-c MNs中有价值。每一个STM都进行了受试者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及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的分析,用于说明该STM在预测A-c MNs中价值的高低。在STM的联合分析中,任意一个STM高于界值则认为STM联合为阳性。结果:共187名患者纳入了本研究,其中有72例为A-c MNs。我们发现CA19-9预测A-c MNs的敏感性(54.2%)和准确率(76.5%)最高,通过ROC分析得出其预测能力为中等(AUC=0.7666)。在预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IPMN时,CA19-9的敏感性下降至38.5%。CEA,CA125和CA724都有能力预测A-c MNs,但是他们的预测能力都较弱(AUC=0.651,0.583和0.618)。CA242的预测能力没有在本研究中得到证实,多种STMs联合可以将预测的敏感性提升至62.5%。CA125可能更适用于预测进展型MCN。结论:在5个STMs中,CA19-9的预测能力中等,而CEA,CA125,和CA724的预测能力较低。5种STMs的联合可以改善预测A-c MNs的敏感性。3.比较欧洲循证指南和美国胃肠病学会指南诊断进展型胰腺囊性肿瘤准确性的研究背景和目的:欧洲循证指南(European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EEG)和美国胃肠病学会指南(American College of Gastroenterology guidelines,ACGG)是较新的关于PCLs管理的指南。本研究的目的为评估两个指南在术前影像学怀疑为c MNs的病人中预测进展型PCLs(Advanced PCLs,A-PCLs)中的价值。方法:198名术前影像学怀疑为c MNs并有术后病理诊断的患者纳入了本研究。两个指南通过比较诊断准确率和ROC曲线线下面积来确定他们在预测A-PCLs中价值的高低。结果:62名患者被诊断为A-PCLs。断层影像学(CT/MRI)及EUS对PCLs的分型以及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相近。通过ROC曲线比较两个指南的诊断准确率,两个指南的预测能力都不够理想,预测能力最强为采用ACGG≥2个危险因素的标准(AUC=0.763)。在PCLs有1个高危因素的情况下,EEG的绝对高危因素+MCN高危因素(EEG absolute+MCN,EEGAM)以及EEG的相对高危因素+MCN高危因素(EEG relative+MCN,EEGRM)和ACGG的高危因素具有相近的预测A-PCL的能力(P=0.21和P=0.45)。在PCLs有2个及2个以上高危因素的情况下,ACGG的高危因素预测能力比EGG的绝对适应症更为准确(P=0.001),但是和EEG的相对高危因素预测能力相近(P=0.12)。在指南自身比较中,1个以上EEGAM适应症比2个以上适应症的预测准确率更高(P=0.02),而1个以上的EEGRM适应症和2个以上EEGRM适应症的预测准确率相近(P=0.86)。ACGG有2个及以上适应症较有1个及以上适应症的预测准确率更高(P=0.02)。结论:在影像学评估的基础上,怀疑c MNs的病人中2个指南都对诊断A-PCLs有帮助,但是预测能力有限。采用EEGAM≥1个适应症的标准比采用≥2适应症的标准更为准确,而采用ACGG≥2个适应症的标准比采用ACGG≥1个适应症的标准更为准确。4.进展型胰腺囊性肿瘤的高危因素分析以及术前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背景和目的:对于PCLs的管理目前仍然存在争议。我们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来确定和A-PCLs相关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在不同病理类型的PCLs中是否有差别。同时,EUS相对于普通影像学的附加诊断价值也进行了分析。方法:影像学诊断为PCLs并进行了手术治疗的患者纳入了本研究。建立一个logistic回归模型来确立和A-PCLs相关的高危因素。并通过这些确认的高危因素建立一个风险预测模型,确认每个高危因素在预测A-PCLs中所占的权重,帮助评估PCL恶性可能的高低。EUS的附加诊断价值进行了单独的分析。结果:353名患者纳入了本研究,125名患者为A-PCLs(35.4%)。胰管扩张≥10 mm(优势比,odds ratio[OR],11.7;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53–89.2;P=0.018),壁结节≥5 mm(OR,11.67;95%CI,2.3–59.05;P=0.003),囊壁有实性成分(OR,30.87;95%CI,7.23–131.7;P<0.0001)和高血清CA19-9值(OR,1.006;95%CI,1.001–1.011;P=0.02)是A-PCLs的独立高危因素。囊内存在分隔是A-PCLs的独立保护因素(OR,0.147;95%CI,0.04–0.6;P=0.008)。男性有吸烟史(P<0.0001)以及有主胰管扩张(P<0.0001)在进展型IPMN病人中更为常见。SPT多见于年轻女性(P<0.0001),大部分都是无症状的(P<0.0001),CA19-9也多为正常(P<0.0001)。根据这些高危因素我们建立了一个风险预测模型,其预测能力良好,C指数为0.843(95%CI:0.7995-0.888)。在124名进行了EUS-FNA的患者中,在影像学之外通过EUS图像发现了5个新的高危因素(4例壁结节和1例主胰管侵犯),同时17名患者有非正常的EUS-FNA细胞学结果(13例异型细胞和4例可疑癌细胞)。结论:基于一个大样本量的回顾性研究中,主胰管直径≥10 mm,壁结节,实性成分以及血清CA19-9升高为A-PCLs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些高危因素在不同病理类型的PCLs之间会有变化。PCLs的风险程度可以通过我们建立的模型进行预测。EUS和EUS-FNA可以帮助获取更多的PCLs诊断信息。
蒋维[4](2021)在《副乳头插管在非胰腺分裂症的胰腺疾病中的治疗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副乳头插管在非胰腺分裂症的胰腺疾病中的治疗价值。方法:搜集2013年9月——2020年12月我院所有通过副乳头插管的患者,并排除胰腺分裂症患者,共8例纳入标准,术后诊断胰腺假性囊肿3例,慢性胰腺炎4例。结果:8例病人行副乳头插管次数共8次,副乳头插管病人成功7例,插管成功率为87.5%(7/8)。通过针式乳头切开刀行副乳头插管更容易实施。其中1例术后出现支架堵塞,其余病人未出现相关并发症。结论:各种原因无法通过主乳头深插胰管的非胰腺分裂症患者,通过十二指肠副乳头插管进行治疗是可行且安全。
赵凯[5](2021)在《EUS-FNA不同取样方式在胰腺实体病变诊断中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EUS-FNA不同取样方式对胰腺实性病变样本质量及诊断效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青海大学附属医院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就诊于我院胰腺占位病变患者,并成功进行了EUS-FNA检查。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58例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8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56.6±12.2岁。所有EUS-FNA均由同一名经验丰富内镜医生完成,根据穿刺取样方式不同将纳入患者分为干针抽吸技术组、湿针抽吸技术组和肝素湿针抽吸技术组,穿刺获取的样本送组织学和细胞学病理检查,最终诊断依靠手术治疗后病理诊断或EUS-FNA检查后6个月随访结果。术后内镜医师详细记录手术操作过程,比较三种穿刺技术在细胞组织学质量、细胞涂片血染程度、诊断敏感性、特异性、PPV、NPV,诊断准确率之间的差异。结果:58名EUS-FNA检查的患者中,最终诊断为恶性病变46例,良性病变12例,术后有2名患者出现高淀粉酶血症。干针抽吸技术、湿针抽吸技术和肝素湿针抽吸技术获取的细胞学样本充分率分别为76.1%、84.2%、83.3%,湿针抽吸技术在细胞学样本充分率上略高于另外两种技术,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种取样技术获取的组织学样本充分率分别为57.1%、89.5%、88.9%,湿针抽吸技术和肝素湿针抽吸技术在组织学样本充分率上均高于干针抽吸技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种取样技术在细胞密度分级(A级、B级、C级、D级)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湿针抽吸技术和肝素湿针抽吸技术在获取的细胞密度(A+B级)占比上均高于干针抽吸技术,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湿针抽吸技术和肝素湿针抽吸技术组织条评级(A级)的占比均明显高于干针抽吸技术,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细胞涂片血液污染程度方面比较,三种抽吸取样技术之间无明显差异;三种取样技术诊断敏感性分别为80.0%、88.2%、88.2%;特异性和PPV三组均为100%;NPV分别为55.6%、66.6%、60%;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4.0%、90.5%、90.0%,三种取样技术诊断敏感性、特异性、PPV、NPV及样本充分性方面无显着差异。结论:EUS-FNA不同取样方式在胰腺实体病变诊断中,湿针抽吸技术和肝素湿针抽吸技术获取的组织样本充分率更高,细胞学和组织学样本质量更好;三种取样方式在细胞样本血液污染程度、诊断敏感性、特异性、PPV、NPV和诊断准确率上无明显差异。
杨亚飞[6](2021)在《内镜下经十二指肠小乳头胰管支架置入治疗急性胰腺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内镜下经十二指肠小乳头胰管支架置入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和短期结局;方法:通过观察性研究,以2018年09月-2020年06月因急性胰腺炎就诊我院,经十二指肠小乳头放置胰管支架引流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恢复经口进食(可耐受经口进食并于进食后无腹痛、恶心等症状再次加重)时间、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24h小时白细胞、血清淀粉酶、血清脂肪酶、APACHE II评分,死亡率,胰腺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内镜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因急性胰腺炎并发症需要其他外科措施干预率,住院花费,随访急性胰腺炎复发率等。通过SPSS 22.0软件进行保存及分析,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本研究纳入的18例患者(男性12例,女性6例),均成功实施内镜下经十二指肠小乳头胰管支架引流治愈出院,16例患者通过副胰管各放置较长胰管支架,同时通过主胰管放置较短支架,起到双胰管支架引流作用。无患者死亡,无患者转ICU加强治疗,无内镜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其中2例(11.11%)患者因局部并发症采取了腹腔穿刺引流外科干预措施,15例(83.33%)患者3天内开始恢复经口进食,术后24h血白细胞计数、APACHE II评分、血清淀粉酶、脂肪酶较入院时下降明显,患者中位住院时间为5(3.75-9)天,中位住院花费为25123.82(22942.50-43874.68)元。术后随访时长9-29个月,随访过程中有5例患者急性胰腺炎复发(4例患者胰管支架取出后复发,1例患者携带胰管支架期间复发),复发率27.78%。结论:对于存在胰腺分裂、胰管发育畸形患者并发急性胰腺炎,早期内镜下经十二指小乳头胰管支架引流有一定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另外,对于常规检验、检查无法明确病因及反复发作胰腺炎患者,应进一步排除胰腺分裂症等病因。
方超然[7](2021)在《急诊ERCP术中操作流程对胆源性胰腺炎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ABP)是消化系统的常见急症,大部分为轻中症,预后较好;部分可迅速进展成为重症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致多种并发症,病死率高。针对ABP,治疗涉及单一内科保守治疗、内科微创治疗、外科微创治疗或者外科手术治疗等多种方式,临床多采用多种方式联合或者多学科治疗。随着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的不断发展,ERCP已成为治疗ABP的优选方案。但ERCP是一项侵入性操作,操作过程存在术后出血、感染、胰腺炎较前加重等风险,所以如何安全有效的操作至关重要。目的:通过对比分析我院ABP患者治疗方法及急诊ERCP操作流程不同而引起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实验室相关指标的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旨在探究适合不同ABP患者的治疗方案及急诊ERCP的最佳操作流程。方法:入组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ABP患者,共168例。按照其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N组(保守治疗组)38例,E组(急诊ERCP组)130例;E组再按照术中操作流程的不同,分为E1组(导丝优先进入胰管+胆管插管成功组)44例、E2组(导丝优先进入胆管组)46例、E3组(导丝优先进入胆管+胰管插管失败组)40例,收集并统计入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住院天数、住院费用、腹痛缓解时间、平均排气时间、经口进食时间、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ERCP术前、术后实验室结果及并发症发生率,并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168例患者病例中,E1组44例、E2组46例、E3组40例、N组38例,其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入院时评分及轻症患者所占比例)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治疗症状比较E1、E2组腹痛缓解时间、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淀粉酶降至正常时间均短于N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经口进食时间,E1组<N组(P=0.01);在住院天数上,E2组<N组(P=0.04);在排气时间上,E1组、E2组、E3组<N组(P<0.05);但在单次住院费用方面,N组<E1组、E2组、E3组(P<0.001)。3.行ERCP治疗的3组间实验室结果比较3组间术前评分及所有实验室结果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评分及生化指标对比术前:E1组术后6小时血淀粉酶、术后48小时APACHEⅡ(Acute physiological and chronic health,APACHE)评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γ-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血清乳酸脱氢酶(Serum 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2组术后6小时血淀粉酶、术后48小时APACHEⅡ评分、ALT、GGT、TB水平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LDH对比术前无显着下降(P=0.82);E3组术后6小时血淀粉酶、术后48小时APACHEⅡ评分、ALT、GGT水平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LDH、TB对比术前无显着下降(P=0.76、P=0.08)。各组间术后评分、生化指标差值比较:3组间术后48小时GGT、LDH、TB下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小时APACHEⅡ评分差值:E1组>E2组(P=0.02);术后6小时淀粉酶差值:E1组>E3组(P=0.01);术后48小时ALT差值:E1组、E2组>E3组(P均<0.05)。3组间总体并发症比较无明显差异(P=0.40)。4.按照胰腺炎严重程度,分为轻症组及非轻症组,进一步对上述实验室指标进行亚组分析:(1)在轻症组中,3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费用上,E2组<E1组(P<0.001)。E1组、E2组术后6小时血淀粉酶、术后48小时APACHEⅡ评分、ALT、GGT、TB水平均较术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1组、E2组术后LDH对比术前均无显着下降(P=0.47、P=0.34);E3组术后6小时血淀粉酶、术后48小时APACHEⅡ评分、ALT、GGT水平下降,在统计学上具有显着差异(P<0.05),术后LDH、TB对比术前均无显着下降(P=0.88、P=0.75)。各组间术后评分及生化指标差值比较:3组间术后48小时APACHEⅡ评分、GGT、LDH、TB下降程度比较,在统计学上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6小时淀粉酶差值:E1组>E3组(P=0.01);术后48小时ALT差值:E2组>E3组(P<0.001)。3组间总体并发症比较无明显差异(P=0.93)。(2)在非轻症组中,3组间一般资料及住院费用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住院天数,E1组、E2组<E3组(P均<0.01)。E1组术后6小时血淀粉酶、术后48小时APACHEⅡ评分、LDH、TB水平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LT、GGT对比术前无显着下降(P=0.06、P=0.06);E2组术后6小时血淀粉酶、术后48小时APACHEⅡ评分、ALT、GGT、TB水平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LDH对比术前无明显下降(P=0.25);E3组术后48小时APACHEⅡ评分、ALT、GGT、TB水平下降,在统计学上具有显着差异(P<0.05),术后6小时淀粉酶、LDH对比术前均无明显下降(P=0.25、P=0.35)。各组间术后评分及生化指标差值比较:3组间术后48小时APACHEⅡ评分、GGT、TB下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小时淀粉酶差值:E1组、E2组>E3组(P<0.05);术后LDH差值:E1组>E2组、E3组(P<0.05);术后48小时ALT差值:E2组>E3组(P<0.05)。对于并发症的比较,E1组发生4例(25.00%)、E2组7例(29.17%)、E3组10例(76.90%),总体并发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别进行两两比较:E1组、E2组<E3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67)。结论:1.对于ABP患者,急诊ERCP相比保守治疗在临床症状缓解、住院天数、炎症指标恢复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保守治疗当次住院费用低于手术组,所以应依据患者病情及经济条件等进行综合评估,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2.对于ABP患者,急诊ERCP术中暂时性留置胰管支架联合鼻胆管引流,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及减少AP相关并发症。对于轻症患者,在最小伤害原则下行急诊ERCP,其不同操作流程治疗效果相似,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案。3.对于非轻症ABP患者,急诊ERCP操作中,若导丝优先进入胰管,在胆管插管成功后,可直接行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并置入胰管支架,再行鼻胆管引流效果较好;若导丝优先进入胆管,可直接行EST及鼻胆管引流,尽量减少对胰管刺激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尚东,张桂信,张庆凯[8](2020)在《SELECT中西医结合微创外科理念在肝胆胰疾病诊治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肝胆胰疾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部分肝胆胰疾病诊治棘手,并发症发生率高。随着微创诊疗设备和器械的研发,各种内镜腹腔镜技术的开展,使大多数肝胆胰疾病通过微创技术得到诊治。中医药在肝胆胰围手术期有着重要的协同作用,能够有效加速患者康复。笔者领衔的胆胰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心团队掌握了多种内镜技术和腹腔镜技术,总结了多年来治疗肝胆胰疾病积累的成功经验,提出了SELECT理念(Spyglass+ERCP+Laparoscopy+EUS+Choledochoscopy+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ELECT),根据不同的肝胆胰疾病特点,选用最优化的多镜组合微创治疗方式,围手术期结合中医药治疗,实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胆胰疾病的微创化、个体化、精准化。
唐文富[9](2020)在《慢性胰腺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20)》文中指出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CP)是各种病因引起胰腺组织形态和功能不可逆性改变的慢性迁延性炎症性疾病,其疼痛、腹泻等症状顽固,需终身替代治疗,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加重个人、家庭、社会的经济负担。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CP发病率在全球不断上升,病因病机、分期分阶段、诊断标准和中西医结合治疗药物与新手段迭出,中医药辨证论治分期分型治疗报道不断增加,国际国内临床诊疗指南不断更新。
李兆申[10](2020)在《胰腺疾病内镜诊疗的难点与进展》文中认为胰腺疾病主要包括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胰腺癌和胰腺囊肿等,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是人类健康的重要威胁。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延缓病情重症化、慢性化和恶性化趋势是胰腺疾病临床诊治的重点。近年来,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超声内镜及其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使胰腺疾病的诊断效率大大提高。内镜介入手术利用人体自然腔道,减少了对周围组织的损伤,目前已部分取代外科手术,成为治疗的首选。然而,胰腺疾病病情复杂,内镜诊疗方式以及干预时机的选择等问题仍未完全解决,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拟就主要胰腺疾病内镜诊疗的难点与研究进展作一阐述。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第1章 前言 |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 2.1 研究资料 |
| 2.2 研究方法 |
| 2.3 统计学方法 |
| 第3章 结果 |
| 3.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
| 3.2 三组患者伴随疾病的比较 |
| 3.3 三组患者血脂水平的比较 |
| 3.4 三组患者白细胞、C-反应蛋白、D-二聚体、血钙水平的比较 |
| 3.5 三组患者生化水平的比较 |
| 3.6 三组患者并发症的比较 |
| 3.7 三组患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比较 |
| 第4章 讨论 |
| 4.1 三组一般情况的比较 |
| 4.2 三组血脂水平的比较 |
| 4.3 三组患者白细胞、C-反应蛋白、血钙、D-二聚体水平比较 |
| 4.4 三组患者生化水平的比较 |
| 4.5 三组患者伴随疾病的比较 |
| 4.6 三组患者局部并发症的比较 |
| 4.7 三组患者全身并发症比较 |
| 4.8 三组患者严重程度比较 |
| 4.9 三组患者预后分析比较 |
| 第5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重症急性胰腺炎局部并发症的微创治疗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 第3章 结果 |
| 第4章 讨论 |
| 第5章 结论 |
| 第6章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晚期胰腺癌的手术治疗现状和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胰腺囊性占位在中国人群中的患病率 |
| 一、介绍 |
| 二、材料与方法 |
| 三、结果 |
| 四、讨论 |
| 五、结论 |
| 第二部分 验证血清肿瘤标志物在预测进展型粘液性胰腺囊性肿瘤中的作用 |
| 一、介绍 |
| 二、材料与方法 |
| 三、结果 |
| 四、讨论 |
| 五、总结 |
| 第三部分 比较欧洲循证指南和美国胃肠病学会指南诊断进展型胰腺囊性肿瘤准确性的研究 |
| 一、介绍 |
| 二、病人和方法 |
| 三、结果 |
| 四、讨论 |
| 五、结论 |
| 第四部分 进展型胰腺囊性肿瘤的高危因素分析和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 |
| 一、介绍 |
| 二、方法 |
| 三、结果 |
| 四、讨论 |
| 五、结论 |
| 全文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基于超声内镜的新技术在胰腺囊性肿瘤诊治中的进展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十二指肠副乳头插管在胰腺疾病的应用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 第一章 前言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 2.1 一般资料 |
| 2.1.1 研究对象 |
| 2.1.2 纳入标准 |
| 2.1.3 排除标准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术前准备 |
| 2.2.2 主要仪器设备 |
| 2.2.3 操作方法 |
| 2.2.4 穿刺方式 |
| 2.2.5 细胞学和组织学诊断及标本质量评价 |
| 2.2.6 最终诊断依据 |
| 2.3 统计方法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 3.1 病例资料一般特征 |
| 3.2 样本充分性 |
| 3.3 样本质量及涂片血染情况 |
| 3.4 三种技术对胰腺癌的诊断 |
| 第四章 讨论 |
| 第五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 致谢 |
| 附录 A 综述 超声内镜在胰腺疾病中的应用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1.一般情况 |
| 2.手术情况 |
| 3.术后症状转归情况 |
| 4.化验指标 |
| 5.内镜手术并发症及其他外科干预 |
| 6.出院后随访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胰管支架在胰腺疾病中的应用现状 |
| 综述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写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附图 |
| 附表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急诊ERCP在胆源性胰腺炎中的应用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1 肝脏疾病 |
| 1.1 肝肿瘤 |
| 1.2 门静脉高压症 |
| 2 胆道疾病 |
| 2.1 胆管结石 |
| 2.1.1 肝外胆管结石 |
| 2.1.2 肝内胆管结石 |
| 2.2 胆道肿瘤 |
| 3 胰腺疾病 |
| 3.1 胰腺肿瘤 |
| 3.1.1 胰腺实性肿瘤 |
| 3.1.2 胰腺囊性肿瘤 |
| 3.1.3 胰腺肿瘤治疗 |
| 3.2 胰腺炎 |
| 3.2.1 急性胰腺炎 |
| 3.2.2 慢性胰腺炎 |
| 4 围手术期的中医药治疗 |
| 1 概念 |
| 1.1 酒精性慢性胰腺炎 |
| 1.2 复发性急性胰腺炎 |
| 1.3 遗传性CP |
| 1.4 特发性CP |
| 1.5 脂肪泻 |
| 1.6 3C型糖尿病 |
| 2 西医诊断 |
| 2.1 临床表现 |
| 2.1.1 症状 |
| 2.1.2 体征 |
| 2.2 相关检查 |
| 2.2.1 实验室检查 |
| 2.2.2 影像学检查 |
| 2.2.3 内镜检查 |
| 2.3 诊断 |
| 2.3.1 诊断思路 |
| 2.3.2 诊断标准 |
| 2.3.3 疾病分期 |
| 2.3.4 严重程度评价 |
| 3 中医辨证 |
| 3.1 急性发作期 |
| 3.1.1 肝郁气滞证 |
| 3.1.2 肝胆湿热证 |
| 3.1.3 气滞血瘀证 |
| 3.1.4 热结里实证 |
| 3.2 恢复期 |
| 3.2.1 脾胃虚弱证 |
| 3.2.2 气阴两虚 |
| 3.2.3 症积瘀结证 |
| 3.2.4 阴阳两虚证 |
| 4 治疗 |
| 4.1 治疗原则 |
| 4.2 西医常规治疗 |
| 4.2.1 急性发作期 |
| 4.2.2 疼痛的治疗与管理 |
| 4.2.3 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的治疗 |
| 4.2.4 糖尿病的治疗 |
| 4.3 营养不良的治疗 |
| 4.4 内镜介入治疗 |
| 4.5 外科手术治疗 |
| 4.6 中医药治疗 |
| 4.6.1 中医辨证治疗 |
| 4.6.2 中成药治疗 |
| 4.6.3 中医特色治疗 |
| ①针灸镇痛: |
| ②中药膏剂外敷: |
| ③中药保留灌肠治疗: |
| ④其他方法: |
| 5 中西医结合治疗要点 |
| 5.1 全程以防止CP器官损伤与局部并发症为治疗理念 |
| 5.2 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加强CP患者的病因管理 |
| 5.3 中药针灸协同治疗CP慢性疼痛 |
| 5.4 中西结合内外协同防治CP外分泌功能异常 |
| 5.5 中西结合内外协同防治CP内分泌功能障碍 |
| 5.6 活血利水结合抗凝治疗防治假性囊肿、胰源性门脉高压 |
| 6 疗效评定标准 |
| 6.1 临床症状体征评价 |
| 6.2 胰腺内分泌功能疗效评价 |
| 6.3 胰腺外分泌功能疗效评价 |
| 6.4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
| 6.5 单项中医症状疗效评价 |
| 7 随访与复查 |
| 1 急性胰腺炎 |
| 1.1 胆源性胰腺炎 |
| 1.2 局部并发症 |
| 2 慢性胰腺炎 |
| 2.1 胰管梗阻 |
| 2.1.1 胰管结石 |
| 2.1.2 胰管狭窄 |
| 2.2 继发性假性囊肿 |
| 2.3继发性胆管狭窄 |
| 3 胰腺癌 |
| 3.1 胰腺癌的内镜诊断 |
| 3.2 胰腺癌的内镜治疗 |
| 3.2.1 EUS引导下细针注射(fine-needle injection,FNI) |
| 3.2.2 其他治疗 |
| 3.2.3 对症治疗 |
| 4 胰腺囊性肿瘤(pancreatic cystic neoplasm,PCN) |
| 4.1 PCN的内镜诊断 |
| 4.2 PCN的内镜治疗 |
| 5 总结与展望 |